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

时间:2023-06-07 09:2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管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管理学

第1篇

九日、十日,局领导带领我们管理口的同志们参观了上海市、特别是世博会场馆和杭州市的城市管理工作,感受颇深,又有局领导的现场比对讲解、提醒提升收获更大。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离开不了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通过参观,结合江东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实际,有几点思考如下:

一、切实提高对绿化养护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同志认为,园林绿化效果如何,规划建设是关键。的确如此,正如局领导所说,一个城市的规划,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味。同时,一个绿化工程美不美,是否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除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外,绿化养护也很关键。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如果不进行绿化养护或养护不到位,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只有实施良好的养护,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效果,才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其生态、减灾、教育等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尤其是很好的养护可以提高广大市民的惜绿、护绿的意识,激发参与支持园林绿化事业的热情,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杭州市江干区执法局的顾副局长讲到,园林、环卫的养护水平提高了,市民随手丢垃圾的习惯也会逐步减少。

二、努力克服绿化养护经费的不足、实施低成本维护

绿化养护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做好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因素。由于财政原因,加上一些同志和部门对绿化养护重要性认识不足,宁波的绿化养护经费投入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经费的不足,造成绿化养护技术装备落后、作业人员不足,绿化养护措施不到位,绿地景观效果一般。

作为区绿化养护单位,一方面要呼吁经费上的投入,同时也要呼吁建设上的合理;如由于灌木是极其丰富的植物类型,开花的、观果的、色叶的以及常绿的,而且适于造型,如果设计合理,再搭配一些宿根植物,完全可形成富于变化的四季景观,还可克服宿根及一二年生草花为主体的花境冬季干枯的萧条景观。如上海世博公园内的花境,由于配置了花叶香桃木、彩叶杞柳、紫珠、木芙蓉等大批灌木,即使是花期已过的深秋,那一串串迷人的紫珠和大片的芙蓉花仍然可观可赏。

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增收节支。为降低维护成本,减少拔草、浇水等养护管理的工作量是重要一环。如尝试应用不同类型的覆盖物铺放在的土壤表面,如粉碎的树皮和树枝、落叶、松针等,此外,加强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手段来防控有害生物,实现园林病虫害的自控和自净,减少化学农药的消耗,不仅降低维护成本而且环保。城市花境本身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吸引不同的昆虫、鸟类,特别是可以增加大量的中性昆虫,从而为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提供充足食源,可明显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超级秘书网

三、更新观念,创新养护工作机制

养护管理人员的观念陈旧、技术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要采取措施对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增加养护工作的技术含量,如补种时适时采用麦冬草,不易生虫,维护简单,只要品种选择合适,施工得当,成形后既增加美感,又降低了养护成本,促进了养护成本与设施更新的良性循环。同时,绿化养护应贯彻生态低碳的理念,对病虫害的防治、杂草的防治、树木的整形都应做到适时适度,使人们崇尚自然美。

同时,养护工作也是管理,考核非常重要。杭州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发展基于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此,中心拟成立专门的考核队伍,使考核工作有人管,有人为此负责,以促进养护水平的提高。

第2篇

一、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1、4+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如果说城市管理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为目标,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则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基于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专业自2011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泛华集团等覆盖政府部门、省部级单位、行业协会、城市投融资公司等单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资、城市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实习基地。其中,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等几家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第3篇

[论文摘要]纵览目前城市研究的现状,城市伦理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学理的角度,作为人类的聚集形式的城市内在地具有伦理属性。而从城市的产生发展、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及其交往结构、城市化以及城市文化建设等角度来看,城市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城市的研究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伦理学界还没有对城市伦理的专门研究。是城市研究不需要伦理学,还是伦理学无法与城市研究相结合呢?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城市研究与伦理学的结合有无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又提出了如何可能以及研究城市伦理有何意义的问题。

(一)城市的伦理本质

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城市伦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活中的道德理论、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等等,属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伦理的一种。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的学科”。另一种含义是指城市本质的伦理蕴涵,即作为人类聚集形式的城市的伦理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伦理是对城市的伦理学解释,即从伦理学的视角解读城市。从学理上说,两种解释都是成立的,但显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根据,而且后一种解释更能体现出城市伦理的理论价值。因此,本文更多地是从后一种意义上来阐述城市伦理。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地或人类的聚集形式,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而城市一旦形成之后,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是城市的历史发展。从目前学者们对城市研究的众多成果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伦理作为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道德之维,存在于每一个人类集聚之所,城市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内在地包含有伦理因素,或者说,城市先天地具有伦理的属性,城市伦理是城市本质的体现,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伦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城市的产生过程或者称之为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城市共同体由于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等等方面与生活在农村的社会群体有所不同,因而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社会学强调城市社会独特的建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体系的独特性,管理学关注的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人类学则从人口的数量分布以及居民的流动性和异质性方面来界定城市共同体,而在伦理学的视野中,城市共同体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伦理。首先,城市伦理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基本样态;其次,城市伦理是城市交往的基础;第三,城市伦理决定了城市共同体的变迁。

从学理的层面来看,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与城市文化的研究都与城市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方面,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探讨城市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涵盖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以及城市的各种历史形态,阐述了城市社会的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城市伦理和城市道德的理论分析提供了社会学的基础和依据。城市管理学主要是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等活动进行研究。城市管理活动本身就是城市管理主体(包括城市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市民)与城市管理客体(包括各种城市管理活动和行为)的交往和互动,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城市管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对城市管理活动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对城市伦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包括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面貌的代表性标志,一个城市的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和这个城市所在的人口、工业、商业、交通、旅游、生活等方面发生互动,并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行为模式中去,从而形成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从各个侧面展现城市的文化形象,体现城市的伦理精神,而城市文化的变迁也与城市伦理的变化息息相关。

(二)研究城市伦理的意义

1.研究城市伦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本质。

城市伦理是伴随着城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本身就是在人类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历史地生成的,“城市是一个动态体,城市存在的本身就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地,抑或可以说,城市从产生的那天起,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运动和变迁。人在流动,物在流动,货币在流动,旧的街区在老化,新的街区在生成……。”城市的流动性决定了城市伦理也有一个历史的变迁。

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也就是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人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城市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伦理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如此:要在这个人工环境中保持城市主体之间的正常交往,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交往规则或游戏规则——城市伦理。2.研究城市伦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及其交往结构。

城市伦理是城市交往的前提和规则。所谓交往就是指“人与人或与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实现变革世界和生存环境的目的,通过媒体中介而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交往行为从动态上看产生出人的各种交往实践活动,从静态上看则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种种交往关系状态,它是人的社会化的根源和动力之所在。”城市交往就是建立在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态系统之上的交往活动,除了具有一般的人类交往具有的特点(如主体间性、语言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物质性和历史性等)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大众文化的影响、市民社会的结构、工业文明的历史、公共领域的变动等等,都与城市交往的规则即城市伦理在现实的城市生活中产生互动。

3.研究城市伦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及其意义。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了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活方式变革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几个方面,而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的核心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对自然空间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文明产物,城市化研究的出发点是人,……注重城市化中人的主体性和自为性,”而人的城市化的关键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简单地把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样的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迁移过程。因此,城市伦理显然占据了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位置,是保持城市秩序,开创城市新面貌的关键因素。

4.研究城市伦理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发展城市文化。

第4篇

1.摸底学生情况淮备实施案例教学。

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通过摸底河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每组7人左右增强了团队归属感池融洽了班级气氛。

2点题政策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讲解。

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苏览实时新闻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淮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讨论后解答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教师最后点评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3仿真现实场景膜拟政策实施情况。

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如2013年舜月1日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模拟“胜利村分地”的政策解决场景。全班同学分为胜利村五个组由村长和书记主持分地。模拟了初次分地、村民闹事、重新投票等流程。虽然过程相对简单但对于土地分配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地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加深了理解。通过教师点评掌生即对“三农”这一现实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简单分地过程的公共政策学含义。现实场景模拟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肩利于锻炼学生的开拓性和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对于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流程也有很大帮助作用。

4.实践现实政策还原理论指导作用。

理论学习和场景模拟毕竟还属于课堂教学环节同学们对于真正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环节的了解还不是特别透彻而且,虽然是实时新闻但因为正在发生而同学们还身在课堂所以难免有隔岸观火的感觉。为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实情况的无缝对接,应给同学们以公共政策实践的机会来深入了解。这一机会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到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参访。如通过联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可以利用地利之变:行政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中央编制办公室综合司综合处参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的拟定等工作流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参访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网上信息平台,实时收听国家部委对于有关土地政策的解释、处理情况等。其二请国家机关有关领导讲座。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对口邀请相应的公共政策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来校讲座。如经联系城市管理专业同学可以邀请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领导来校做城市管理方面的介绍,邀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领导来校讲解城市规划、城市功能疏解等方面的内容。其三通过课题研究复证公共政策产生流程。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筛选适合进行复证的研究课题交由同学们进行研究复证厂步步再现政策出台的研究背景、研究流程、政策框架和政策实施结果。例如本人曾把国土资源部委托软科学课题《土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北京市西城区委托课题《金融街国际化政策研究》等研究课题交给大家当场讲解复证赴同学们体会政策研究的一般流程,也锻炼了其项目研究能力。

作者:张杰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类培养;过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79-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当前已有多所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培养渐成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始在2011级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于2012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次大类分流,一志愿分流率为82.42%。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12月对2012级同学大类专业分流,分流率达到了95%。三年来,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系统总结。

一、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创新实践

通过努力探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培养过程要求,即“三课(课程、课堂、课业)”培养要求。

(一)完善学院课程组建设,逐步搭建公共管理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经2013年12月13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自2013年12月16日起全院范围内正式启动课程组建设工作。为此,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类培养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资助及管理办法(2013年版)、关于加强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的意见,经全院公开报名、自主协商和演讲竞聘,2014年1月7日确定学院103门课程(含双语课,课程代码不同但名称相同的课程合并统计)的课程组建设清单,其中公共管理大类课9门,专业重点课15门、专业特色课79门,随后,学院先后完成了124门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的撰写工作,并要求通过分类、分层、分级管理,依据课程组组长岗位职责,通过教材、教案、教法、师生互动、案例分析等环节,完善每一门课程组的建设过程和推进机制,在全院范围内互通有无,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逐步搭建学院课程群。

(二)建立课堂教学效果交流机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

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

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

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三)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 Model)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

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

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院力图实现“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专业目录调整院系设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有不同专业系、所合并而来。为理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于2012年进行了全院人员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以教育部专业设置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

1.根据“学科建院、专业建系”原则理顺学科、专业、课程归属关系,据此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运行流程。区域经济学科按照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和建设重点,公共管理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按照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

2.根据教师本人意愿,确立归属单位。根据学术成果和专业兴趣申请职称、岗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归属学科,学术委员会审议。根据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申请加入课程组、教学项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

3.以专业和研究兴趣为纽带,以课题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建设开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团队,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设中心主任(所长)和副主任(副所长),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培养。

4.以“课程组”建设教学团队,“课题组(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建设负责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授课教师等多种形式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梯队,在全院范围内实现两大学科相互借力、优势互补,稳定和支持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经过全院参与,顺利将学院调整为行政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选拔行政管理国际班

行政管理(国际班)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经多次讨论拟定了《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国际班选拔办法》。该办法指出办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内国际公共管理理念、规则与实践,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开始设班,根据招生工作需要,经和学校教务处协商,学院拟定了《致2013级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院2013年录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国际班学生报名资格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有国际交流愿望或出国深造意向。

2.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北京市口语测试成绩在4分以上,或英语高考成绩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参考成绩。

3.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能够负担出国交换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报名20人,经审核符合考试条件19人。8月29日,由学院行政管理系负责,在学校外语系教师协助下,经集体抽签、英语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选拔工作顺利结束,最终确定录取14人。

由于行政管理国际班试点2013年首次举办,鉴于选拔标准、宣传力度、报名过程、专业方向等因素,录取人数不是很多。但本着公平公正、宁精勿滥和重点培养的原则,经学院讨论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见,决定不再进行补充录取,即按14人单独成班,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据国际班发展情况,学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9名同学补充到国际班的决定,随学校大类分流时间表进行。

(三)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4月,在学校教务处布置推动下,学院开始修订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前后经过22次修改调整,最后定稿。学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力图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的教育思路,突出内涵式持续进步,强调经、管、文、理等学科间相互渗透,倡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坚持了倡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国际化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等原则,并建设国际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的窗口;进一步开放办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提高双语(全英文)课程比重;鼓励突破院系壁垒,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根据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经和学校统计学院协商,并召开了包括全国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娄成武教授在内的学院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讨论意见和教务处修改意见,最终拟定了学院2014版行政管理(国际班)、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毛润政,肖湘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4).

[2]何晓柯,王河江,陈国营.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现代物业,2012,(5).

[3]王丽梅,牟芳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7).

[4]陈华平.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能力-需要-结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12,(10).

[5]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

[6]邱梦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2,(2).

[7]曹凌,杨玉麟,林强.社会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8).

第6篇

一、城管与城管执法特色

政府怎么管理社会,管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是过去传统的“万能政府”在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利益和权利多元、日益民主化的社会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政府总想无所不在地体现它的存在,并且习惯地喜欢把它的意志强加给人民。

(一)城管的产生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即城管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于一个机构,即把一些职能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中的处罚权分割出来,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成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自2002年以来,一些试点城市都相继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308座城市(区)设立了城管局[1]。

(二)城管执法特色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施以来,既得到了理论界的支持,也为城市管理及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得到一定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城管执法起步较晚,关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队伍建设不够成熟,且缺乏城管执法的经验和方法,城管执法中出现诸多问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现实困境,城管执法成为城市管理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根据有关部门在一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该市市民对城管监察工作满意率只有29.20%。[2]据统计,2007年1~5月份,仅广州市城管执法遭遇各类暴力抗法事件就达320宗,222人受伤。目前,在城管综合执法中,、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吃拿卡要、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等现象严重,导致市民及社会对城管制法不满,暴力执法和百姓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发生。

二、城管与小贩的战争

(一)城市肉搏战

近十多年来,自从城管综合执法队成立以来,的报道不断地成为媒体的新闻,城管把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变成了新的战场,城管队员与那些在城市边缘生活的小贩进行了一场场肉博战。

(二)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关系

从某个方面来讲,城管野蛮执法也是两者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最根本是城管执法的对象相当多的人不过是靠小生意来挣点生活费,一旦他们的商品被没收,对城管不算什么,对无证商贩来讲,他们可能损失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行为就会有所失常,对城管就会痛恨,一旦控制不住,就容易爆发。无证摊贩虽然未经政府允许,但也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依靠劳动所得为生,除了未经法律允许以外,也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却受如此重大的处罚,甚至连生计都可能会发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三)化解城管与小商贩矛盾的方法

1.转变城管执法理念。现代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市民的生存、生活质量,当人们的需求与城市管理的其他需求发生矛盾时,“人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性化”管理。城市管理既要体现对强者的肯定,又要对弱者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关怀,既要满足城市管理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体现和谐社会的宽容精神,以人为本,树立市民主体的观念。

2.完善城管执法的相关法规。针对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依据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城管相对人更大的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3.避免底层群体定型化。现代城市管理已然出现这样一种危险的倾向,即城市规划或管理正在逐步限定或取消城市底层群体的生存空间,其产生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现代城市管理陷入一个悖论中,即城市规划与管理正成为制造底层群体的工具现代城市管理产生的一个意外后果就是底层群体的定型化。

城市的包容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美国、法国以及韩国等国对小商贩所采取的治理方式上看,均具有规范且灵活的特点。他们对非法商贩的定义是出售名牌仿制品或是无执照又无身份证的商贩,所采取的处罚形式也只是开罚单或将人带走。中国作为社会转型复杂的后发展国家,面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应给予充分重视,如何建设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城市成为政府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总之,由于制度法规上的缺陷,以及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双方文明程度较低等原因,我国的城管执法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而在这种困境下产生的现象无疑有碍城管执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部门应转变现有的城管执法理念,从为执法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改善政府形象,使城管执法工作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为城管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唯有此,我国的城管执法工作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使城市管理走上有序和谐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玉磊:《我国城管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3期。

[2]崔北军:《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蚌埠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持续发展;机制;路径分析

城市管理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城管”是狭义的城市管理,即:为满足广大市民生和工作需要,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城市公共设施和道路交通、市容环卫、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公共事务、秩序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方面的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当前各方面比较关注的焦点。以往我们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习惯于运动式、行政式的管理方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的庞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持续发展的机制路径是复杂的、动态的,管理方式、流程等机制都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从现实需要来看,以下4个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最为迫切,即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城市管理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城市管理各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机制;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

1建立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

1996年美国巴尔的摩市首创311市民服务系统,97年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将311预留为非紧急救助号码。后来有多个城市陆续建成311市民服务系统,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交流、改进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2000年,巴尔的摩市的市长MartinO'Malley提出并实施了城市管理的CitiStat(由城市city和统计statistics组合而成)模式,强调以公众服务为导向、以数据统计为手段、以问责制为核心的城市绩效评估和管理方式,是信息化运用到城市管理中的较为成功的案例[1]。国内外的众多实例说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高效率,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保持高速、高效的运行状态。“效率是行政管理的价值尺度中的头号公理”[2]。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化城管。建设部推广的北京市东城区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最初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即运用网格地图技术,把管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一万平方米的“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城管监督员进行全时段监控;二是“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固定化和形式化的管理对象作为部件进行地理编码,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库支撑的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三是建立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一个是指挥、调度、协调系统,一个是监控和评价系统。基本建立起了由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七个环节组成的城市管理流程。研制并运用了配有输入网格地图的“城管通”(具有电话、拍照、录音、定位、同步传输等多种功能)和服务专号13910001000。东城区的城市管理运用了数字技术、电子技术和网格技术,搭建了一个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实现了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探索和创新[3]。划小范围、摸清家底、快速发现、数字定位、明晰责任、及时处置、科学考核、体制新颖、机制顺畅,是这个系统的主要特点。后来他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有“物件”管理,也有了“事件”的处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范围有了新的推广和拓展。朝阳区数字化城管模式(Citi-PODAS)的运作流程则是反映问题社会化、确定问题标准化、解决问题责任化、监督过程公开化、分析问题数字化、组织机构权威化[4]。现在看来,在一般城市的数字化城管的建设上,还应以物件管理为主,核心是发挥平台作用,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真正解决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工作流程中各个部门的实施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定期通报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情况予以奖惩。对于系统的拓展,一个是面向应急的响应问题,即针对当前城市防汛等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的发现、指挥和协调作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二是面向生产过程的监管,如城市供水排水的水质监管、集中供热的服务质量监管、环卫作业车辆的监管等等。三是向下延伸,即向建制镇拓展,实现城管工作的地域延伸。

2建立城市管理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

“……伊拉克战争、SARS危机,这一连串打击全球经济、震撼全球社会、严重破坏我们生活秩序的事件,揭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所隐藏的巨大风险,我们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之中”[5]。城市管理是典型的公共管理,内容宽泛,涉及面广,问题也复杂,风险点多。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管理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存在不同的风险。在众多的城市问题中,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美国真正的城市问题是种族和经济分异,这在许多美国主要的城市地区都产生了所谓下层社会阶级”[6]。在我国城市,社会分化问题在城市管理中也有表现,人们的很多不满情绪会在城市管理中发泄出来,这一类的风险最为突出。就一般的管理工作来说,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就是风险点,就是隐患,必须要进行问题排查,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尽快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就现象抓现象,就问题抓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加以解决,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才能使管理取得明显和持久的成效。再就是,城市管理中有关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等,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要进行风险评估,及早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另外,舆情动态也透露出一些风险点,要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做好舆情判断,制定防范预案,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网络时代,网络对城市管理的关注程度很高,信息量很大,传播速度和范围惊人。要关注网上声音,科学研判,及时应对,防止工作出现被动。常见的风险还是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日常工作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演化成风险点。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认为;城管形象具有暴力执法、执法失当、行政不作为、内部管理失当、违法违纪等5大类高危风险。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三大“效应”:窗口效应-城管队员的不当言行可能随时被现场直播;放大效应-个别问题被夸大为整体常态行为;变异效应-便民服务往往被视为“别有用心”。越是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开展工作,越要注意把握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做到解决事、不惹事。应当把困难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多些“大禹治水”的管理举措,不要一味地堵、赶、罚,而是更多地去帮、疏、导。针对当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占、乱贴乱画、乱扯乱挂等问题,抓紧组织编制集贸市场、停车场、广告设施等专业规划,按照规划建设相关设施,让广告有地方贴、车辆有地方停、摊贩有场所去,真正方便群众生活,满足多方需求。再比如,马路摊点不一定都要取缔,在不影响道路、不影响群众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一些便民摊点的存在,每天限时经营,这类由“堵”变“疏”的尝试对管理部门和市民都有利。可以通过编制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规范摊点管理。对现有街头摊点,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市民、整洁有序、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规范,明确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和保洁要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对严重干扰交通、影响城镇容貌、存在安全隐患的,坚决予以取缔。在摊点经营人员上,对失业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予以照顾。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和化解危机的应急预案,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暴力执法引起的社会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必须迅速平息事态、化解矛盾。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科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注意发挥领导小组、活动办公室等各类“任务型组织”的作用,虽然这类组织“因任务的出现而设立,又因任务的完成而解散”[7],但在应对危机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完善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以及12319、12345热线等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化解和克服危机。加强宣传和社会力量动员,走群众路线,把危机管理体系“整合到更广泛的社区领域中,必须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8],构建起政府-社会联动机制。

3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和运作关系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实现公共利益”[9]是城市管理行业亟待研究的问题。国外实践表明,公私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在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城市把市政园林环卫、广告物业灯光停车等行业的运行维护,通过政府合同外包、服务外包等方式,引进私人资本参与,缓解了了资金压力,提高了管理水平。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每个地方政府都通过竞争性招标将年度预算的一半项目承包出去;丹麦多数城市和一家私营企业福尔克(Flackcompany)签订合同协议来提供消防和救护服务[10]。1988年,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以法的形式规定6种基本市政服务必须经过竞争性招标来安排,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收集、街道清洁、公共建筑清扫、车辆保养维修、地面维护和饮食服务等(金舜,2007)。城管行业的维护和运行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工作生活、城市的运行安全。现在看来,所有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都由城市政府大包大揽不行,效率低、资金不足是共性问题;全交给市场也不行,这些行业事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可以花同样的钱,让市民得到更好、更多的服务,但政府的监管责任仍要落实好。基本的思路是: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干管分离的原则,在部分行业或者环节引入市场机制。“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11]。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主要承担规划、组织、调控、监管职能,建立起规范科学的政府监管机制,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打破垄断,放开市政公用行业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设施的养护维修等可以由市场承接的都交市场来运作。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经营运行机制。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发展产业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目前,可以在一些较为成熟的行业来推进,如城市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作业市场,就可以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作业企业或作业人,签订作业合同。在落实养护经费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实施以道路为载体的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

4强化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

“一个新型的社会共同体,往往是在与传统结构相决裂的变革力量作用之下促成的。这使得我们在强调价值观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利益’,考虑不同利益力量之间社会冲突的固有因素[12]。”城市是由人组成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城市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维护群众权益,促进公平正义,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是城市管理的根本价值取向。“城市治理就要研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城市主体间的新型运行规则,以形成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城市本身的发展[13]。”如何让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便利,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得到发挥,都是城市管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多方利益协调机制。比如,汽车进入家庭之后,城市交通中很明显地分出了有车族和无车族两大群体,在无车族里还有步行者、骑自行车和公交乘客等多个类型的交通参与者。在城市交通组织、设施规划和建设上也就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小车优先、公交优先,还是步行者优先?有的城市把机动车道加宽,取掉了行道树、绿化带,压缩了人行道,就是突出了机动车优先的理念,忽视了行人的基本要求。有的城市完善了公交车专用道系统,使公交车跑的比小车还快,这就是公交优先的体现。在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上,香港就实行了政府物业停车场对外开放,效果很好。诸如此类的利益协调还有很多。再如摊贩管理,对摊贩自身来说,约束越少越好;对购物群众来说,越方便越好;对多数居民来说,卫生、秩序、食品安全更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中,规划部门关心的是城市总体的布局、景观的协调等大的方面,项目四邻的业主关心的则是自身的采光、交通、私密性等切身利益,哪一个更重要?北京市朝阳区拆除72座报刊亭引起热议,各地取缔三轮车、老年代步车引发,说到底都是一些利益的冲突。现在看来,以人为本是一个大的原则,真正落实起来却十分困难。人以群分,以人为本是以哪一部分人为本?立足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弱势群体的实际应当是基本的原则。在城市管理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就应该使决策更加民主、透明,最大可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充分兼顾多方的利益诉求,防止政府包办带来的“好心办错事”;更加积极主动地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多运用法律、经济、道德等手段,以平等对话、沟通、协商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程序正义、手段正当。建立并完善沟通机制,上下、左右、内外都要做到信息畅通、目标协同、行动协调。

参考文献

[1]徐林.城市管理:问题、体制及政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74-75.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3]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20.

[4]叶裕民.数字化城市与政府治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22.

[5]刘廷.风险社会与全球治理[J].社会科学家,2004,(2):35-38.

[6][美]戴维鲁斯克.没有郊区的城市[M].王英,郑德高,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7]张康之,李圣鑫.任务型组织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6-49.

[8]田松青,张德耀.构建多元参与的危机管理体系:北京市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初探[J].北京观察,2005,(2):32-33.

[9]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10]戴景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13-115.

[1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所,东方编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3.

[12]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7.

[13]踪家峰,顾培亮,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发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358-361.

[14]张淑敏,张宝雷.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地域扩展的效益评价:以济南市为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6):156-160.

[15]苏雪串.城市群:形成机理、发展态势及中国特点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2):45-49.

[16]李华香.世界城市建设的比较与反思:基于北京与上海的创新能力的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5-123.

第8篇

关键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改革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而作为体育类院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不可能囊括所有。要使专业发展有特色、人才培养有前途,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目前专业竞争力,同时可考虑适量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交叉性专业,如城市与城市社区管理方向,社区体育管理方向等。

一、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新专业。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到目前为止早已有超过600所的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科生,但是有关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一些问题甚至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

郑大体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当时隶属于社会体育系。2008年3月学院成立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开设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运动训练学三个专业,下设新闻与管理两个教研室,目前共有15名教职员工和678名学生。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社会体育系划拨至体育新闻与管理系,任课教师主要来自管理教研室,截止2009年10月共有教师七人,其中副教授一人,讲师两人,助教四人,教师专业领域主要为管理、会计和经济学等学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体育领域、公共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及本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追求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设置了体育管理一个方向,该方向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61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含教育实践环节)11分,限制性选修课32学分,任意选修课10学分。其中必修课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体育理论与实践。

二、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教学单位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结构无论从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称上还是较为合理的。但是随着学院和系部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师的绝对数量和研究的专业领域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尤为不足。目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是从别的或相近专业转过来,知识结构不合理,由此还造成科研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专业教材的建设,很难对教学形成强有利的支撑。

(二)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1.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的设置应该是基于社会实践需要的,其办学规模、专业方向等必须与之相适应。就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看,突出问题是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人才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看,一段时间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毕业生就业并无竞争优势。一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及事业单位面临改革,此类人才需求极为有限;二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制约着公共事业的发展,短时间很难解决;三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无优先权;四是目前研究生目录中未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面临着与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不平等竞争局面。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建设上,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各高校办学方向都不十分明确,基本上是依托于本校原有学科基础及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办学。如师范院校依托于教育系,医学院依托于卫生管理,体育学院则依托于体育管理等。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只有体育管理一个方向,课程设置上虽然有所体现,如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经纪人等五门相关课程。但是从实际教学上来看,由于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大多不是体育,在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和强调体育特色。致使专业特色并没有通过专业方向的确定而体现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上各个学科都有所涉及,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模块共19门课,包括数学、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等数个学科,但每门学科都不深入,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正是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致使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模糊,不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定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方向和改革对策探讨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211高校突显研究型,重视研究型教学和科研,省内如郑州大学基本上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上;而一般院校侧重应用型,教学贴近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定位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如定位于应用型的院校在教学方式上除了理论教学外,还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郑大体院作为体育类院校,在研究型教学上并无优势,但可以在实践和实验教学上发掘潜力。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定位于应用型,利用学院在体育类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空间。

(二)实训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1.实训室建设。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室是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软件或程序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在真实环境中经营管理或者作出商业决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学到的知识。郑大体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目前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以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建立实训室。目前较为先进的实训系统有国际商贸综合实训、证券投资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物流沙盘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模拟企业实训、商务谈判实训、会计手工实训、银行业务实训和电子政务模拟实训等。由于实训软件费用较为昂贵,可分期分批购置,建立实训模块。第一批可先建立模拟企业实训室。

2.实习基地建设。应适时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利用体院在体育产业的优势,将实习基地建立在体育类企事业单位,如省体中心、健身连锁机构、体育用品零售企业等。为本科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实习时间。

(三)拓宽专业口径

从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体育院校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尤其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为基础培养学生及安排相关课程设置。郑大体院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吸收这一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体育和管理能力相统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

导入“2.5+1.5”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工业大学自2002年初开始实施“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在学校内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从学校体育类专业的三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招收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突出、具有一定领导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系统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体育背景的既懂公共管理科学、又懂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毕业后同样授予他们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样,对公共管理专业有体育特长的优秀学生也可进行体育专项的重点培养,毕业时授予体育与管理的双学士学位。

(四)突出学科方向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所涉领域甚宽,因此必须细化专业培养方向,集中资源抓住重点,做出特色。如财经类名校――中央财经大学就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设置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这两个方向。其他院校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选择了教育管理方向,河北经贸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均选择了物业开发与管理为方向。而体育类院校多数选择了体育管理方向。结合郑州区域交通商贸中心的地缘优势,郑大体院可开设城市管理方向。但与中央财经大学着重于从宏观层面培养复合性的城市管理人才不同,郑大体院可突出“城市社区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偏重于培养城市社区基层的管理人才,同时发挥体育院校的优势,突出培养学生在社区体育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与其他体育类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不断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政府或企业有实际管理经验的官员和企业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本校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

2.注重教师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到兄弟院校做短期访问学者,增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达到提高教师水平的目的。

3.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于2003年已经设立,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还缺少建设精品课所需的专业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努力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根据目前情况可将管理学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争取在2010-2011申报校级精品课程。以教研室主任为精品课建设负责人,并以其为主讲教师组建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的选用争取系列化并使用国家级的优秀教材;注重试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在3-4年完成。

四、结束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开办的新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专业定位不太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等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郑大体院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热门专业。

参考文献:

[1]颜军,陈家长,庞甲光等.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J].经济师,2008,(8).

第9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管理风险;风险类型;风险分析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管理风险,这些管理风险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不当和城市管理政策制度上的缺陷,而导致管理对城市发展或市民工作生活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城市管理风险的发生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间接的原因,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

城市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定位和规划引发的风险

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是城市加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前提。

从内部来说,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风险主要是定位和规划的失误与变动,而变动常常是失误造成的。城市定位和规划的失误主要是城市管理者认识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各方面情况认识有误;二是对城市定位和规划的内涵认识有误;三是对国家相关的政策认识有误;四是对当时的城市发展大环境认识有误。城市定位和规划的失误必然导致城市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给城市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定位和规划的变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变动,即原有定位确实有误,或是国家政策调整,或是地理大环境改变,导致必须重新修改。另一种是非正常变动,主要是城市管理者的变动,即新的城市管理者对原有定位和规划进行变动。不管是正常变动或非正常变动,都是对原有城市定位和规划的修改,都会造成原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半途而废,并延误发展速度和错过发展机遇。

从外部来说,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风险首先就是许多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雷同化。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就是要突出城市的特色,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就是比较特色,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资源,特色最能体现城市优势,最能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定位和规划的风险还表现在如果规划超前有可能造成资金浪费,并且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反之又担心建成甚至尚未完成就已落后。

二、城市地理环境引发的风险

城市地理环境引发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地理环境理论造成的影响。西方许多学者对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形成了许多有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旦被作为政策来实行,就必然对城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不同理论的观点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城市决策者所持有的城市管理理念必然要受到其中一种或多种理论的影响,这其中就暗藏了理论风险,而理论风险必然就导致管理风险。二是城市地理环境的变化导致的风险,具体地说,如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污染的加重、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变、自然资源(含矿产资源、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的改变等,都会对原有的城市管理产生影响。

三、城市决策者引发的风险

城市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以及变动情况都会带来城市管理的风险。个人素质引发的风险主要是个人能力是否能满足城市发展要求,思想是墨守成规,得过且过还是胆识过人,勇于创新;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还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城市决策者的变动引发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可能导致城市定位和规划变动,原有建设夭折或更改;二是管理风格不一,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这必然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出现管理浪费,否则会引起更大的管理风险。

四、国家政策引发的风险

在一定时期,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会从国家层面出发,对全国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做出调整,这必然对这些地区的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升格为计划单列市或直辖市、列为国家特殊城市或某项试点城市等,这必然使原有城市的发展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发生了改变,从而对城市的性质和地位发生改变,必然使原有城市的定位和规划发生改变,整个城市管理必然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存在风险 的。

五、城市财力引发的风险

资金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城市财力充足也就是城市发展资金有保证。城市财力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财力不足导致城市在各方面建设捉襟见肘,财力充足又可能会使许多城市管理者乱用钱,或是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或是滋生。二是财力因一些意外因素骤减,导致原有城市建设规划半途而废,或是财力因一些意外因素骤增,使原有城市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显得保守和不适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六、城市基础设施引发的风险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和有效管理的物质基础。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容量大,现代化程度高,预示着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城市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固有属性而存在自然垄断性,但由一家或极少数企业垄断经营又会扼杀竞争活力。此外,如果及时筹资建设,因建设资金投入大,原有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历史欠账太多,且具体管理过程过于复杂,易滋生腐败,导致质量问题,引发市民不满和对城市政府的信任危机,引发城市管理风险。但如不及时筹资建设,导致城市失去发展与竞争的物质基础和先机,也会造成管理风险。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使用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大,使用面广,为了充分发挥其效益,在建成后就必须加强使用管理。如何有效使用,明确界定公益性、经营性和垄断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分清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的界限,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城市政府收支的平衡,就是一个大难 题。

七、城市政策制度引发的风险

城市为了发展,必定要制定许多的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不管是否科学合理,都会对城市的管理带来风险。也就是说,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混乱和效率的降低,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也同样会产生负面效应,因为任何政策制度都有两面性。如实施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同时,必然会影响部分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税收的减少和市民的失业,进而又会引发社会的稳定问题。又如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中,如果过于强调环境保护,或是不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就很难招到商,引到资。反之就是环境受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下,许多城市政府很难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与市民、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做到完全兼顾。而这种无法完全兼顾,必然会引发管理的风险。此外,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何执行政策也同样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形成风 险。

八、市民素质引发的风险

市民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只有市民素质提高,城市发展才有后劲。

城市管理的市民素质风险主要就是市民的开放进取、安全意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素质能否跟上时展的要求,如果跟不上就会使城市在诸多发展方面受到制约,产生管理风险。

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重视学校教育,加大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要求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大力投入,且周期长,见效慢,又可能会对城市管理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管理风险出现。

九、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很多意外因素的影响。这些意外因素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城市政府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意外因素,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意外因素主要有:国际环境变化,如战争;突发社会事件,如示威游行、2003年的“非典”疫情等;天灾,如1998年的洪灾和2008年年初的雪凝灾害等。这些意外因素往往发生前没有预兆,发生时来势凶猛,严重打乱了城市的正常管理秩序,导致城市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更大的城市混乱和管理风险。这些风险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危机管理智慧。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21世纪又称为城市世纪,作为国家构成主体的城市,它的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它的崛起能带动国家的崛起。

城市实力可以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指的是一个城市在经济、军事、科技、资源、人口等物质性力量。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主要包括文化资源、政治制度、管理体制、道德传统、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城市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和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限延伸。从城市发展阶段上来看,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软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不突出。城市刚刚诞生之初,自然资源的开采、基础设施的修建与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等是城市最迫切需要进行的活动。这个时间阶段,即使单纯开发各种物质资源,忽略城市自身软实力力量的充分挖掘,也可能使城市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而随着城市成熟期到来时,各种物质资源都已经被开发到极限,城市开始面临发展瓶颈问题。此时,软实力对城市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强化城市软实力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致力于城市软实力的建设,有助于城市尽早走出发展的停滞期,找到新的突破点,进而促使整个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逐步增强,正在向发达国家迈进。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城市也已经迈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城市硬实力稳步提升。但是,城市软实力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各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展开的管理活动及相互影响的过程。城市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等。管理本身既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又是软实力衍生的作用机制。城市资源在管理的有效经营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此,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与做法,才能有效发挥管理的软实力。

一、转变政府现行的管制型的治理理念,积极向服务型政府靠拢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是在公民本位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公共机制的建立向广大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而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1]。新公共管理运动运用在城市管理中,要求城市政府转变理念,将城市管理看作一种公共服务,看作城市公共物品提供者和被提供者的协调和共赢。要按照建立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树立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服务理念。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政府官员还从“官本位”的角度看待权力,在行政行为上,大多采用行政强制、行政命令、行政制裁等具有单方性和不平等的方式,造成了地方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城管与市民冲突事件频发,已成为当今城管中的突出问题。理清城管执法的边界,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必要的管制仍不可缺少,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市民,如恶意违法经营的商贩,应当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本市市民构筑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谋求生存的商贩,应当予以尊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他们的生存权与财产权。可根据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在能够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将游商小贩纳入有序的管理范围内。

国外有很多城市在这方面的很好。以国际大都市著称的泰国首都曼谷,哪里有人就有摊点。从繁华的商业街道,到偏僻的居民区,都有流动的商贩。因为泰国政府认为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比市容更加重要,不让这些人摆摊谋生,有的人就可能为了生计去偷去抢,影响社会稳定。[2]有“欧洲之都”美誉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有城管,且看重规范,以维护市区的整洁和交通;但规范的执行,却比较宽松。在布鲁塞尔申请执照比较简单,只要向联邦政府出示身份证,以及当地政府相关证明文件即可,批准过程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小商贩们缴纳的税收、管理费很低,比固定商店少得多;在市区街道的“流动商贩”,可以在规定的街道范围内流动;对无照商贩的处罚相当宽容,许多时候只是警告。[3]

二、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增强城市管理软实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要求城市管理者通过提供高质量、优品质的公共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公共需求,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照顾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在城市管理中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的管理要围绕市民生活舒适为轴心,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的提高为努力的方向,在每个政策、每个环节、每个举措都具体落实这种理念,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出现一批祥和的氛围,城市就极具人气和吸引力。新加坡政府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理念随处可见,如针对多雨、烈日的气候特点,每幢房子之间、通往公用设施的路径都有绿荫长廊相连,行人可免遭日晒雨淋之苦;最近林厝港组屋因拆建需集体搬迁时,政府认为居民相处几十年的良好邻里关系应予保持,便将大部分住户集体迁到新居,保留居民的生活习惯环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政府的种种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成就了这个和谐、文明、富足的现代化国家。我们现在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为重要基础,以每个城市的和谐为节点,进而实现整个社会为覆盖面的和谐。

三、公众参与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趋势

城市治理的过程,并非是城市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而是政府与城市公民共同作用于城市事物的过程。这里的公众不仅包括个体的市民,还包括各类企业、协会、社团等等。单靠政管执法部门管理是难以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公民的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偏好,城市政府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回应公民的需求,同时城市政府自身也能得到提高与完善。为此,公众作为城市利益的相关者,应当积极行使民利,主动参与城市管理。作为公民,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具有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公民要提升自身参与处理城市事务的能力。作为城市政府,应当尊重并保障公民积极行使民主的权利。尤其应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了解与城市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与资讯,另外,尽可能的为公民提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城市事务处理的机会和途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节约城市管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种互动的效果,公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权利得到尊重的同时,城市的管理成本逐步下降、城市各方面也得到完善,进而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改变管理目标,以单纯发展经济转向建设宜居性城市

所谓宜居性城市,不同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总的来说,分为三点:一是城市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二是城市各项物质条件完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以及市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条件良好;三是城市的人文氛围浓厚,城市的道德风尚、文化底蕴以及市民受教育程度。

过去,由于我们过去一贯形成的要以发展为导向、盲目追求GDP等经济指标的思想,使得我们在城市经营中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时候,却忽视了城市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日益密集,城市居住空间日益紧张,城市污染问题也接连而至。近些年来,城市更新改造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固然一些城市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城市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管理思想的指导,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城市以经济利益至上,不顾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大拆大建缺乏规划,不仅造成了人、财、物的损失,而且使得城市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到了市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因此,宜居性城市应成为众多城市新阶段的建设标准。城市的管理中必须倾向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宜居环境的营造,关注居民的幸福指数。

总之,对城市的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对城市的管理则是要长期进行的。建设好的城市不见得能长期维持下去,只有管理好的城市才能得以长久的存在。城市管理能够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促进经济、社会以及城市软实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

第11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城市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204-01

千百年来,城市的发展有着特定的轨迹,人类的不断迁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城市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代表着人类对于世界改造的成功。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来说,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出现了大踏步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建档案是非常关键的,其记录了一个城市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改变,记录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是我们要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研究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城建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建档案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表、文字信息以及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内容,是应对突发事件、抗震防灾的重要信息,更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市场监管、行政许可以及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建设、改建、扩建、维修养护、权益维护以及审计稽查的重要凭证与信息。城建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坚定、保管保护、统计以及最终的开发利用等等,是我国全面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的关键环节。

2城建档案工作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城建档案工作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让我们能够记住历史的教训,更能为我们提供发展的依据,我们将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建档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壮大,功能也日渐复杂,因此,城市管理的问题日渐突出。可以说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在现代城市的管理中,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与城建档案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城市公共设施由城市基础设施与事业设施两部分组成,是保障城市人民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物质条件,而加强对于这部分的档案管理,则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更是对于社会民生的最直观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原貌与城市管理的水平。

2)城建档案工作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建档案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清晰缩影, 我们可以在城建档案中了解到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比如说我国最古老的城市平面图――南末绍定二年的平江图碑,就真是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筑等内容,同时也表现出了南方水乡城市规划的巧妙而独特的手法。这一图碑也在1961年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文物,可以说是历史为我们现代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3)城建档案工作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城建档案中的重要信息能够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处理、交通管理以及政府战略决策等多方面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这些基础工作能够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数字城市”建设是对于城市的综合信息,包括城市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人文、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用数字形式进行的收集、存储、管理以及再现,通过数字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进一步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GIS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要想实现这以技术的应用就必须要掌握该城市范围内各种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以及详细的地下管线的城建档案信息,而档案信息的质量则直接影响着GIS的最终质量。

4)城建档案工作推动了城市的规划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更加依赖于城建档案的支持。城建档案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二字,其能够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对于推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来说功不可没。城建档案的诸如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操作设备,能够记录、存储和输出重要的城建档案信息,让利用者得以及时、直观地了解到所需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料,从而更好地指导城市的规划决策与发展方向。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3结论

综上所述,城建档案工作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来说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当前我国不同级别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建档案工作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城建档案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地递增,城建档案的优越性也日渐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时展的新机遇,深入分析城建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路,实现城建档案的与时俱进,群策群力,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谋.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五十年[M].2001.

[2]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6.

[3]吴英娟,于勃.城建档案馆网站建设之我见[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刘亚萍.浅谈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发展与建设[J].兰台世界,2010,S2.

第12篇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支撑,解决实际问题是其最大特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下称五十二所)所长陈宗年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

计算机专业出身,又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陈宗年,并没有给记者讲解太多的技术术语,尽管他的智慧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技术氛围浓厚的物联网上。但他直接把智慧城市定义在决策者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有效管理上。

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是为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环保、生产安全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抓手。如果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没有这个高度,智慧城市的推进将会受到影响,将失去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物联网上的智慧城市

陈宗年并没有掩盖自己对物联网的痴迷,他把五十二所所有核心业务都构建在物联网上。五十二所是以信息存储和处理为核心业务的国家一类研究所。在物联网的感知、传输、信息处理、应用等四大技术领域,五十二所选取了感知和信息处理作为主要突破点。在感知领域,关注传感器,主要产品包括视频传感器、超高频RFID,并与传感网一起构成了基于可视的全面感知经络系统。在信息处理领域,涉足信息存储和处理,比如各类存储设备和软件、图像智能分析和人脸识别技术等。

五十二所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衢州等浙江省内。以五十二所为主导打造的智慧生产安全监督(下称智慧安监)系统很有特色。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杭州的智慧安监已在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电梯物联网的安监系统主要解决电梯基本状态的实时监测,电梯现场数据直接对接当地技术监督局、电梯维护厂商,一旦电梯出现异常问题,技术监督局和维保单位会及时获得信息,并马上来处理。其实,电梯故障是老百姓经常碰到的问题,杭州一位市长就曾经被关在电梯里。目前杭州市已经有上千部电梯安装了这个系统,正在逐步推广。

第二个应用是散装水泥搅拌车,它属于工程车的一种,由于这种车经常造成交通事故,社会上反响强烈,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五十二所建立了一套工程车的安全物联网系统,有效预防了超速和超载问题。杭州市建委下设有专门的工程车监管办公室,通过物联网安监系统可以及时获知工程车是否存在超速超载的问题。

对于超速问题,由于工程车上安装了GPS系统,一旦超速,司机马上就会接到超速警告,同时交警、城建部门和施工单位等都会知道;一旦超载,安监系统会通过一种感知的方式通知监管部门,超载了的水泥车是不能开出去的,即使施工单位现场人员私自把车放出去,交警、城建等也都会及时知道。

以前杭州市每年因工程车超速超载问题会伤亡不少人,装上这个系统之后抑制了超载超速,事故发生率大大下降。这套安监系统第一期就安装了900多辆车,将来还会考虑搞一套监控驾驶员驾驶状态的系统,司机打瞌睡也会报警。如果解决了超速、超载以及驾驶员疲劳驾驶等问题,交通事故发生率将会大大减少。

安监系统的第三个试点是针对建筑工地安全生产问题,建筑工地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塔吊不合规、违规操作以及所造成的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问题。现在全国有70万个塔吊,全世界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塔吊都在中国,所以对塔吊的安全管理、监测非常重要。杭州市有7000多个工地,以往建委监管都是靠人,一个人看一个工地,根本管不过来,用了这套系统后用不了几个人,大大降低了事故率,提升了政府管理的效率。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治国理政的好平台,但陈宗年认为,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就是治国理政的好工具。

不要操之过急

智慧城市建设应把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发展智慧城市产业,但是从产业链讲,每个城市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杭州既拥有成为智慧城市的强烈意愿,又具备培育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杭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十分发达,华三通信等在网络传输上很有建树,数据处理方面有五十二所,数据服务上有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此外,还有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提供各类人才。

不过,陈宗年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会与体制方面产生一些不适应,这个体制既包括了经济体制,也包括了社会管理体制,甚至包括政治体制,但信息化是个工具,是用来支撑这些改革的。所以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管理问题。

许多地方搞了所谓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都是技术专家在搞,但不懂城市管理。只有即懂智慧城市技术又懂城市管理的人才有可能搞好局部的顶层设计。“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同志最近写了一本学术著作——《智慧城市建设实务研究》。毛省长长期在县级市和地级市担任市长,拥有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同时又对信息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部署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该书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建议大家阅读。

陈宗年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角度来讲,不要操之过急。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效率目前还不是十分完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智慧城市应该循序渐进,逐步试点推广,千万别一步到位,先搞一个大顶层设计,精准的顶层设计极有可能是误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