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经济,在人类产业发展从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这是一场基于上一世纪在计算机——通讯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基础之上引发的经济革命。网络经济不是一般意义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它在经济社会中引起的变革具有深刻、深远的意义。网络经济,现已成为一个经济范畴,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范畴。它的内涵,几乎包含了自20世纪最后20年来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领域各种新嬗变;它的外延,现今可以说在一切产业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地盘。最新的技术发展甚至展示,人作为有生命的肉体本身,也正在被置入储存特定信息与设计程序的芯片。作为一个范畴,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新产业经济的本质,表达了新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表达了劳动者乃至整个人类在经济活动面临的新命运。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本项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一份以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当代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予的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作者所持立场、观点与方法,具有新意。迄今,尚未见有类似成果发表。第二,文中提出的下列观点应具有新颖性、原创性:“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为第三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互联网的九大显著特征与网络经济本质特征表现的七个方面;轻视、忽视马克思关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理论,可能是导致全世界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损失千万亿计资本的理论原因;等等。第三,在对网络经济的系统分析中,作者十分重视对经济现象中的关系分析,特别是对自主劳动的历史命运的分析,并且得出网络经济下的社会主义劳动具有自主性与雇佣性二重特征的结论。
本项研究成果,同样给出了若干具有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其中需要强调的有:第一,在宏观政策上,政府应该区分网络经济中不同产业分区实际谋利份额,而政策调节使网络经济产业的结构平衡发展。第二,依据最新调查显示的数据表明,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之落后地区直接加入到网络经济中提升产业。第三,政府的政策,还应当将鼓励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对接这一要害作为一个重点,大力扶持,没有这一对接,网络经济将成无源之水。第四,社会必须关注劳动者在网络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者生存状况的关切,弘扬自主性,遏制雇佣性。
网络经济,在人类产业发展从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这是一 场基于上一世纪在计算机——通讯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基础之上引发的经济革命。网络经济不是一般意义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它在经济社会中引起的变革具有深刻、深远的意义。网络经济,现已成为一个经济范畴,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范畴。它的内涵,几乎包含了自20世纪最后20年来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领域各种新嬗变;它的外延,现今可以说在一切产业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地盘。最新的技术发展甚至展示,人作为有生命的肉体本身,也正在被置入储存特定信息与设计程序的芯片。作为一个范畴,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新产业经济的本质,表达了新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表达了劳动者乃至整个人类在经济活动面临的新命运。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本项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一份以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当代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予的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作者所持立场、观点与方法,具有新意。迄今,尚未见有类似成果发表。第二,文中提出的下列观点应具有新颖性、原创性:“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为第三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互联网的九大显著特征与网络经济本质特征表现的七个方面;轻视、忽视马克思关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理论,
让我们静下本心,荣辱不惊地参悟互联网经济。由于题目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质”,而非“互联网经济”,因此我们只悟树根,不悟树梢。
互联网经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借鉴工业经济的说话姿式
对互联网经济略为入门又不甚了了的人,说话有个习惯,往往言必称互联网3字——带着很强的技术味——先是技术,后是技术应用,再后是技术产业等等。就象程咬金一样。由于许多人不懂技术,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掌握话语权。但有一点,这种话语,很难说服最该说服的人,例如在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人。这倒不是由于这些人特别顽固,而是因为言说的只是皮毛。当然,互联网才发展20年,说不到点上,不足为怪。
如果以1765年珍妮纺纱机为工业革命序幕的话,10年后即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已不象我们现在谈信息经济那样,满嘴技术味,而专注于经济本身。到了1890年出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对工业经济的理解已完全专注经济本身,而不再提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工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就象煮的是脱净毛的猪一样。而互联网经济发展20年后,我们谈互联网经济,还象在煮没脱净毛的猪一样。
分析斯密和马歇尔的说话技巧(实际是问题意识),在于他们不是从山和水的表面(工业技术这个表面,或叫猪毛)看问题,而是从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内里(不是山、不是水的财富本体,或叫猪本身)看问题。本来,工业经济战胜小农经济,是生产方式从分散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斯密和马歇尔在工业经济初起的时候,就把问题概括为同质化条件下的均衡问题。事实上,供求均衡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一般。但同质化却是工业经济的特殊。而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变的一个关键魔术,就是把同质化的均衡(量的竞争),当作了一般均衡。无形中就把个性化和定制(质的竞争),当作不经济,排除出了经济学。
至于同质化是如何实现的(通过工业技术、工业技术应用和工业占比不断提高,经济日益标准化)这个皮毛,在《国富论》和《经济学原理》中,几乎被完全抹掉了——“做案”不露任何“痕迹”。与斯密和马歇尔的老谋深算相比,互联网经济鼓吹者嫩就嫩在,整天谈的都是皮毛,而对问题本身(即异质性——如个性化定制——是否经济),则根本没有提出。
工业经济话语中“脱毛”处理干净是在1933年。同一年出版的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和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是对工业经济本体问题的最后一次争论。争议之点在于,差异化到底算同质性问题,还是异质性问题。罗宾逊夫人认为是同质性问题(因此应是完全竞争的从属性现象),张伯仑认为是异质性问题(因此应是独立于完全竞争的现象)。这场争论最终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垄断竞争理论纳入同质性轨道而告终。这意味着什么是工业经济的争论,在理论经济学上最终盖棺论定,是以把差异化当作无差异的特例,纳入无差异体系而告终的。它最适合支持的政策是以无差异的传统中国制造为主,差异化的中国创造永远不要反客为主,即使产能过剩也不改初衷,一意孤行追求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
互联网经济的问题本体(“猪本身”),恰恰是张伯仑问题。因为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或者说它不同于工业经济之处,在于它不是以大规模同质化生产(完全竞争)为取向,而是以小批量多品种的异质(垄断竞争,姑且如此称呼)为取向。当今经济顶层的重大关注无不与此有关:创新是差异化导向(对差异化的供给)、服务化是差异化导向(需求差异化,代表调结构的方向)、经济增长质量是差异化导向(质量阶梯)、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差异化导向(获得高附加值,代表经济升级的方向)、幸福是差异化导向;更不用说微观上的产品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体验)、因小而美、需求导向之类。但差异化恰恰在理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上,是没有根的。
因此,要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地界定清楚互联网经济,一定要回到1933年那场争论,回答差异化到底是现象还是本质,是树梢还是树根;其特性是从属于工业化的,还是独立于工业化。以此回答一个最至关重要的疑难:互联网经济到底是工业经济的同方向的附属性、延续性的肯定,还是有质的区别的革命性的扬弃。
相形之下,那些“皮毛”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应用到产业),只不过应该是战略上的一个附注,用来说明为什么差异化经济从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上看是可行的。而这已不是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的问题,而是他们的下属要处理的问题。不是“要实现什么”的实质性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的操作上的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何在内涵上把握“体”
在界定什么是互联网经济的时候,还应注意到一种怪现象,就是用第X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X.0的方式定义互联网经济。
说它怪,就好比听一位农民这样向资本家解释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就是第X次农业革命,农业革命X.0。问题出在,操作上是对的,方向是错的;“如何实现”上是对的,但“要实现什么”是错的。
说到底,这还是1933年那场争论的延续。中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年代已经吃过一次同样的亏了。当时慈禧太后把工业革命,误当成了第X次农业革命,农业X.0,结果造成的失利。如果还原成理论和定义问题,就相当于张伯仑与罗宾逊夫人争论何为体,何为用一样。互联网经济有没有自己的体,是否只是把皮毛长在工业经济这头“猪”身上,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这属于美国、德国政客想解决本国产业空心化的策略性提法,或者制造业部门想强调和夸大自身变革在全局中的地位,因此有把用夸张为体的修辞学用意,那都是可理解的。但如果这之外的人,把这些概念当作全局性的内涵把握,就会造成误导。例如,会把二产三产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增值运动,误导向三产二产化(服务业制造化)的低附加值化反向操作,不久前的光伏产业发展就是一个教训。毕竟工业化在中国还剩6年即将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再重要,也不宜在终点上搞回光返照。
互联网经济内涵界定上的关键,就在于体的把握。既然把“革命”这种大话都放出去了,却不敢承认互联网经济是体变,那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有什么区别?这里不想进行繁琐的学术界定,以垄断这个概念。其实只要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体,怎么界定都是可以的。
要重点谈谈的是,错的概念是从哪来的?明白当前以体变界定互联网经济的阻力和其中的道理,有助于人们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那些从观念、利益到行动上抵触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的人,竭力把互联网经济贬低为用,把它嫁接在工业经济的体之上,这是非常自然和容易理解的。现在问题是,真正造成实质性概念混淆的,还是搞互联网的人,特别是出身技术的人,他们相当于现代的张之洞。由搞互联网出身的人说什么是互联网经济,一旦说错,造成的误导更加严重。轻则变成变相推销技术产品(虽然这样做也有推进生产力之功),重则变成鼓励权力中枢或财富中枢主次不分,误判方向,贻误良机。
辩别这种声音很容易,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极力反对探索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而片面强调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相通性。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如规模经济)上有共通性这点不错,但把这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内涵不妥。这种片面的观点,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早期积极作用较大,因为在工业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有利于推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工业化服务。但在产能过剩条件下,它既不利于发挥互联网所长,又扬了工业化所短,负面影响慢慢显著起来。二是刻意强调不要把互联网经济与工业经济对立起来。这本来是对的。尤其对互联网经济的激进分子避免片面性,是一种逆耳忠言。但对于大多数思维还笼罩在工业化传统的人来说,本来就对两种经济质的差别缺乏认知,过分强调这一点就有成为迷糊药的副作用。关键在于这种话没有说全。二者关系说全,应该是扬弃,即一半肯定(继承),一半否定(发展)。
互联网经济发展才20年,主要问题还不是人们对互联网经济的特殊性摸透了,并且已经在总体上走向极端,而是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严重过头(表现为投资过高、产能过剩、分配失调等),转型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面前,互联网启蒙不是过头了,而是严重不足。互联网出身的人,应把握好这个大局,珍惜时代赋予的机会。
互联网经济在内涵界定上,一旦失了体,就会魂不附体,空有形骸。
互联网经济的表征
互联网经济的表征,涉及的是互联网经济概念界定的外延。
长话短说,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外把互联网经济界定得太肤浅,强调的主要是ICT化。ICT化对于互联网经济来说,只是皮毛现象。
这种皮毛化,是由美国人开启的。1962年马克卢普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1977年波拉特的9卷本《信息经济》,开始了从技术特征(猪的皮毛),而非经济本体(猪本身)来解释新经济的过程。马克卢普、波拉特这种语势非常弱,与斯密、马歇尔具有境界高下之差。因为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经济学子学科的位置,而没有从根上梳理(象张伯仑那样)。
信息经济一开始,就是打破经济同质化的过程。如果换了斯密、马歇尔再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恐怕要直捣黄龙,提出差异化——也就是异质性——的经济性这个根本问题,从经济学前提假设这个最高点开始,重新梳理思路。
马克卢普、波拉特带来的这种“皮毛论证法”的后遗症突出表现在新经济的外延划定上,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成了两张皮(各统计各的),信息经济理论与服务经济理论成了两个理论。后来的理论家一遇这样的问题就卡壳:农业、工业之后是什么,是信息业,还是服务业?
其实,如果不是从子学科看问题,而是从母学科(理论经济学)看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这只不过从差异化经济这个本体的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信息业是差异化(能力)的供方,服务业是差异化(解决)的需方。就这么简单。
从这个新视角望去,互联网经济的外延就忽然扩大了许多。除了互联网产业(包括设备制造、软件和服务)外,还要包容产业互联网(“互联网+”),乃至整个经济(一产、二产和三产)的互联网化。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化,实质在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化。如果抽象到理论经济学,“基于互联网”这个条件也可以抽象掉,就只剩下服务化。抽象隐含的意思是说,如果不基于互联网,就不可能达到相关服务化的最优。因此这个条件成为不言而喻的。传统服务业,只不过是这种服务化的非最优状态(服务业的最优要以体验为标准)。而服务化的标志,是质量(用质的差异程度来测度的量)。互联网经济的增长属于高质量的GDP增长。
正如黄少军早在2000年就指出的:“现代社会服务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信息化’”。这是道行极深的领悟,它给互联网经济外延划分以重要启示。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把原来不相干的事情,看成一体。这样才能把互联网经济参透。
互联网经济行规律:大而全到小而美的转型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经济规律永远不会变化。互联网经济也是经济,因此与一般经济的规律没有什么不同。这种认识言下之意,把互联网当作工具,而不是生产方式。认为互联网经济只是工具改变,但经济本身不变。既使认识到互联网代表不同生产方式,也会有进一步的观点认为,不同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相同。小农经济、工业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对应的是同一种经济规律。
这不是老百姓的一般见识,在专业经济学家中,这种见解也有深厚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经济学的普遍主义。经济学普遍主义的特点是把工业经济的特殊经验加以普世化,无限放大为所有经济的一般规律。究其实质,无非是近300年来,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有限的道理。
回应经济学的普遍主义,不能仅靠经验的方法,罗列互联网经济中的反例,而需要透过经济学的保护带,在体系核心上把问题挑明。经济学普遍主义观点有一个著名的特点(也是软肋)——它不承认生产力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任何科技因素,都不可能改变经济规律,当然互联网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由此入手破解问题所在。
对症回应传统观点,关键是要从核心上说清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承认不承认技术的作用(技术是否内生,对应报酬递变规律),是区分经济学两大主要流派的标准之一。持经济学普遍主义观点、不承认技术作用的,叫新古典主义理论,所持的立场是报酬递减或报酬不变;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立场则是报酬递增。
哪个对现实的解释性更强?自从上世纪中叶工业化越过后,在生产函数的实测中,资本和劳动要素之外的余值(相当于技术要素)对增长所起的作用,在美国已超过50%。显然,报酬递增的观点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看法,那种认为技术不具有对经济内在影响的观点,在经济学内部,已属占下风的观点。这意味着,认为互联网经济不会有自己的经济规律的看法,它在经济学底层逻辑上就不占上风。
从实践看,就在本月,中国正越过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型经济(工农业产值大于50%)向技术(包括信息与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增型经济(服务业产值大于50%,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最后关口。因此认为技术革命带来新的经济规律,会得到越来越多事实的印证。
但仅仅根据上述这一点,还不能把技术的作用具体锁定到互联网技术,不能具体说明互联网经济存在特殊规律。为此还要继续深算。
在同样支持技术内生、报酬递增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内部,有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支通向工业化经济,一支通向互联网经济。主流的一支,持规模报酬递增观点,认为技术对经济规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结合上,这一支目前已拥有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如斯蒂格里茨与美国当红的学术明星克鲁格曼等;更新的一支还是支流,支持的是范围报酬递增,认为技术对经济规律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结合上。
“互联网经济”具有哪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其与传统经济的主要不同之处何在?现在到了揭晓时刻。经济运行规律千头万绪,但涉及传统工业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区别,又能归纳到经济学主脉焦点上的,只有一条(其它都可称为鸡毛蒜皮):传统工业经济(特别是近代以后)的基本规律是规模报酬递增,对应到现象上,就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例如传统中国制造;互联网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范围报酬递增,对应到现象上,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例如创新驱动的中国创造。互联网经济发展中许多现象级的规律,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上述逻辑之中。例如,作为互联网基本模式总结的长尾曲线,实际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等成本线,在“数量-品种”底平面的投影。描述的是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到小批量多品种的经济转型。这就是托夫勒指出的第三次浪潮趋势。
规模报酬递增这条规律,可以说是迟来的总结。工业化发展到尾声阶段,才发现支持经济增长的,不仅是资本和劳动,还有技术。只不过沿普遍主义思维惯性,经济学家把所有技术当成了一种技术,好比没有把人辩别为男人与女人。
范围报酬递增的发现——美国西北大学潘泽教授对此居功至伟——让我们发现,原来造就规模经济的技术,只是工业化技术,它让世界因大而美;而互联网技术,更多属于范围经济的技术,它让世界因小而美。在实践中,马云力主因小而美,可以视为对同一潮流的敏感的响应。
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作用好比海面下的冰山,经济好比海面上的冰山。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作用于经济,内化为经济规律,都可以归结为范围报酬递增。它就好比海面上能见的冰山。此刻,互联网技术及其生产力在经济学公式中隐而不见了,但它所推动改变的经济规律却象壮丽的冰山,巍峨屹立,成为新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对大部分人而言,互联网经济可能有些陌生。如果我们仅从经济这两字来看,经济是物质生产的生产、流通和交换,那么从信息的获取到逐渐实现可交易操作来看,互联网经济自网络信息交流成型后便已经建立。20世纪末互联网中突然出现类如淘宝、eBay等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商贸流通迅速崛起,网络购物成为第一阶段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特征,这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网络经济阶段。
当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娱乐、互联网金融等经济活动融为一体,进一步放大资源价值,信息服务业比重大幅增加从而改变了服务业的形态时,这意味互联网经济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是信息经济阶段,当前活跃的云计算、大数据、支付等应用,是此阶段的重要支柱。
第三个阶段是被称之为赛博(Cyber)经济阶段。未来的互联网经济不再是信息之间的沟通,而是万物互联的时代。现有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将发生改变,虚拟数字与实体产业将联接设计、制造、流通、消费和应用等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这个时代是“互联网+”已经成形的阶段,也是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2025将要实现的阶段。
不难看出,我国所处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处于信息经济时代,目前这三个层面正在依次前进,催动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深远,作用会越来越大。最终互联网经济会进入基于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原始社会形态,产品个性化,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化,政府越来越小型化。
互联网自被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以来,已成为时展的重要工具,但更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仅仅是一个载体,仅仅是信息快速传播的主要渠道,就好比电报取信,而电话又取代电报一样,如果人们能够实现第六感的互联,那么互联网信息传递不再是优势。如今,真实性存疑、不对称信息在互联中的泛滥,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对绝大多数的网民而言,他们会认为新生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是互联网经济的主导。实际上,类如余额宝、P2P、网络银行、支付宝等活跃在互联网上的金融生态,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为金融产品线上化,并非金融创新,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产品进行包装,并不能作为时代的代表。
这也意味着,当前看似先进的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经济从第二阶段转向第三阶段的时候,将成为落后的金融工具。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起到资金扶持作用,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并不只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更多层次的服务。
当今,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企业的涌现已经不能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企业在20年到50年的时间里将所剩无几。大部分的企业不服务于实体经济,仅通过研发某些看似有趣的软件博取投资机构的投资,付出了劳动却无法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现在看似红火,就如以前的上网本一样,当有更实用的工具替代时,上网本一夜消亡,这些互联网企业也是如此。
未来互联网经济新形态将进一步紧贴实体产业,加快信息传递和沟通,以便协助更多的传统企业优化其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经济有效渠道扩大企业的社会地位,从而转化成更为快速的生产率增长。对实体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并协助产生价值,有一部分人正在通过互联网这么做,而且这种人将会越来越多,并推动互联网经济的升级。
从“双11”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网购之所以被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众所周知,美国居民的消费意识非常强,观念也是超前的。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非常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的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人长期养成储蓄的习惯。在经济发展平稳、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这样做还不至于使手中的钱贬值。但是,如果经济的波动性大了,通货膨胀严重了,对广大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来说,存钱就意味着货币贬值,就意味着购买力的下降。不仅如此,整个社会资源的周转效率也非常低,社会财富的乘数效应难以形成。
以“双11”购物狂欢为核心的“互联网+消费”,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只是没有找到打开消费通道的钥匙。而“互联网+消费”,则有可能是让中国人改变消费习惯、转变消费观念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如今,互联网已经在改变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这样的改变不能永远依靠广大居民,而应当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互联网消费、网购等新兴消费业务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当有超前的思考与谋划,在改善消费环境方面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消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作用的重要性。其二,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其三,要大力支持互联网公司和商家积极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创造可以有效拉动消费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平台,使消费的原动力越来越强。最后,也要在维护消费市场秩序、规范“互联网+消费”行为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对各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公平竞争的行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严惩。
对互联网公司和商家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坚守诚信、确保信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不让假货挑战消费底线、损伤消费热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假货进入“互联网+消费”平台。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新华社消息。在刚刚闭幕的2011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表示,互联网产业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其中手机网民达3.18亿。与此同时,我国3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
刘利华说,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产业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互联网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随着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扩大,电子出版、网络视频、微博等新业务、新应用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发展。其中,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超过5000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08年的1.1%提升至2010年的3.3%。
二是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服务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已成为分销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作为工作平台,互联网对企业的服务支撑逐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了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刘利华说。
三是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势头强劲。移动用户规模呈爆发性增长,基于3G网络的行业信息化业务也不断涌现,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四是互联网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公共服务的手段和平台将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已深入百姓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刘利华说,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人,有3.75亿人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3.53亿人通过即时通信工具沟通,还有2.95亿人通过博客各类信息和观点。而作为新兴互联网应用之一的微博,正在成为社会公共舆论、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广,以及传统媒体传播的重要平台。
刘利华表示,今后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发挥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编选:)
1.1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区域经济中的区位概念淡化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聚集经济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区位因素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正在被削弱,区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在是简单的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而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很多时候都需要网络技术来推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对于区位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能够在全球任何领域开展,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正在被淡化,互谅网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大。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对外交流都比较顺畅,这使得企业原先的区域优势被削弱。企业通过内网,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很好的协调企业,沟通也更加的便利,办事的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外网,通过自身的网站能够获得订单,对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经济活动跨国界、跨区域变得更加的容易,区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1.2互联网下区域经济的范围被重新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等。在传统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区域被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里坐标,这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互的联系,传统积极生产过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区域经济的范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为资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一些要素,如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新的经济要素如知识、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经济要素的流动通过网络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网络世界没有地域和国界的差别,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也早就超过了二维的地里空间,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动态化的一些特点,这使得传统经济范围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组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区位的概念。
2.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2.1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这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高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创新性,并且有着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一些特点。高新技术的这些特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目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创意产业和远程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重要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要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渐向着信息服务等一些高端领域进行发展,逐步的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2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还有效的改造了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向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的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更加便捷的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促进资源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谅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向着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区域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更加的区域高级化。3.3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网络时代区域空间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区域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网络技术的推动,创造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之需要建立网页就可以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处在地域偏远的中小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小结
一、互联网与房地产的融合具有全产业链特征
(一)互联网成为房地产市场推广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主要是从C端即消费者需求来切入房地产业的,最早发育的是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在房地产销售和租赁领域,大部分是先从线下做起,再进一步做到线上,线上负责信息推送,但成交主要还是在线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搜房网、链家网等。
在销售方面,目前互联网包括PC端和移动端已经成为房地产项目最主要的营销推广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向用户推送信息,除了流量相对集中的房地产门户网站,公司或项目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也成为主要的广告渠道。在租赁方面,除了传统的房屋租赁中介链家、中原地产、我爱我家、搜房W等积极拓展线上外,还出现了一些O2O短租、长租、房屋分享、分时度假等新型企业。目前长租市场是一片蓝海,链家自如通过与房东签订长约后,进行标准化装修,让租客可以拎包入住,让租赁市场更加规范便捷,在京沪一线城市取得不错效果,自如北京市场已经可以盈利,万科等开发公司也在积极布局长租市场。途家、蚂蚁短租、小猪短租等通过分享经济模式发展O2O短租,盘活了存量房源,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不同于传统酒店的居住体验,受到年轻出行者的青睐。
(二)“互联网+家装”深刻改变家装和建材市场
互联网家装企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深度整合后,目前形成了平台型、垂直型、电商型三类。互联网介入家装市场后,一是提供了系统经验和完整解决方案,降低了用户在选择建材、家居时的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二是让消费的节奏和生产的节奏更好地衔接,通过定期开展团购、套餐等,对供应链进行整合,提高了厂商生产的针对性,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消费者则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三是互联网介入改变了装修市场鱼龙混杂、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通过平台强化施工进度和标准,不仅降低了风险,还让消费者透明公开地拥有更多选择。四是一些互联网思维和专业设计的融入,提高了装修市场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也让设计、硬装、软装等更好地衔接。
(三)“互联网+房地产+X”在许多领域取得成效
“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出现了房地产众筹,围绕一些高端产品或个性化产品,通过详细的策划案,通过互联网渠道,先找客户,再根据征集的客户需求拿地,委托专业建设企业施工,最后按照约定交付。
“互联网+房地产+旅游”出现了民宿等新形态,一些城里人共同出资到城郊农村租下农家院,规划设计、装修改造成为有品质的民宿酒店,再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互联网+房地产+智慧家居”出现了智慧社区,如腾讯和方兴地产共同探索的“2+X智慧家”,阿里、360等IT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海尔、小米等家电企业也在加紧与地产商合作发展智能家电,这建立了一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现实路径。
“互联网+房地产+零售”促进了商业地产的O2O融合,万达广场等通过互联网导流与海洋馆、儿童体验馆、攀岩、蹦床、旋转木马等体验性项目的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二、“互联网+房地产”的本质是让空间与服务、人、资本、知识技术相连接
由于互联网已将各类服务要素附着在其平台上,因此房地产只要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实现与所有要素的连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互联网+房地产+X”让空间和服务相连接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空间的消费除了关注空间本身,更加关注购买或使用这个空间所带来的服务要素的便利性,比如更容易获得融资、知识、交流等。以房地产为基础的物质空间正在被赋予多维属性,从原来仅仅是空间载体,变为嵌入了生产全过程,空间并没有扁平化,反而变得更不可替代了。以办公空间为例,以前消费者要购买的是空间,而现在用户更关注开发商能否在融资、宣传、营销、策划等提供多维服务,并且愿意为获得这些服务付出一定费用(或股权),所以各种创业咖啡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有部分房企以空间切入、按互联网思维提供全产业链办公空间服务。
(二)“互联网+房地产+X”让空间与社交相连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房地产的社交属性受到更加重视。现在一些“互联网+”的公寓产品更加重视通过供给侧调整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连带效益的整体收获,逻辑重心在运营。“互联网+房地产”发挥互联网社交优势,营造特定生活方式、兴趣的社区圈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拓展,形成IP效应,增加了用户粘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房地产+X”让空间与资本相连接
由于互联网的平台属性,让其更接近各种各样的资本,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资金的供给者更加广泛。空间和资金要素相连接,大大促进了生产活动,并因为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而获得了更好的效益。基于互联网的办公空间,如优客工场,他们通过低息贷款、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减少了初创企业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互联网也让农村土地与资本的距离变得更近了,在一些地处深山的农村,只要景色、生态品质好,就能够被资本发现,就能够得到投资和发展的机会。
(四)“互联网+房地产+X”让空间与知识相连接
互联网平台把一批志同道合、领域相近、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年轻人汇聚到一起,以房地产为载体,实现了空间与知识、技术的对接,让知识集聚的溢出效应内部化,不仅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价值。
三、“互联网+房地产+X”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于如何科学引导,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及政策引导,房地产可以促进创业创新,在经济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倒逼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
我国房地产业正在反思此前大规模、同质化、产品单一的粗放模式,互联网与房地产的融合可从三个方面促进房地产业转型:一是打破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把那些不专注、不合法的开发商淘汰出局;二是更加注重穆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角度来设计供应产品,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三是降低了市场门槛,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公平,降低了腐败风险。
(二)加速经济要素的地理集聚
由于布局上的不合理导致人口和经济要素大规模、长距离运输,抬高了经济运行成本。由于互联网连接起更加多元的要素特别是新兴要素,使得其空间分布已经呈现出了筛选效应,且对其他产业有一定先导性。那些互联网发展快、连接起更多要素的城市无疑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现实中这些城市往往都是一二线城市, “互联网+房地产”发展得也更快。这无疑让资金、土地、人口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尽管促进了城市分化,但却弱化了要素的行政配置,强化了市场作用,可以增强空间供给对于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引导作用,优化我国经济地理格局。
(三)促进了创业创新
实体经济不是制造经济,关键在于以创新为核心的生产服务环节,包括产品的技术研发、外观设计、市场推广、商业模式等,这些创新活动过去主要发生在大企业大院所,与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与这些大机构体制僵化、反应滞后、活力不足不无关系。“互联网+房地产+X”让创新不再依赖大机构,办公空间不仅能提供场所,还能提供良好的周边服务和创新生态,相当于承担了过去由“单位”承担的一些职能,让一些精干的创新“小”团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让创业者更专注在核心领域。同时压低了租金价格,减少了初创期的成本。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发展创新 风险防范
一、互联网经济中的创新支付手段
具体的支付方式,是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会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意识形态。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发展前提的互联网经济下的支付手段,以移动端支付为主要基础,具体是指通过各类移动设备,合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对货币价值进行转移操作,并通过这种行为来偿还债权债务关系。
我们能够使用移动端支付手段的前提基础,是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各类通讯手段的大力发展,其中尤其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智能手机以及便携式电脑的出现及普及(比如iPhone以及iPad)。有国外学者在2012年预测,未来5年里,全球移动端支付的总金额数将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进行增长。当时他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互联网经济产品进行了预测,具体比如移动端炒股、移动端购物并支付等,在不远的将来有极大可能手机、掌上式电脑以及便携式电脑将会代替信用卡的功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创新的信息处理方式
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是帮助构成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系统的关键因素。在与经济相关的信息中,能够起到主要作用的是资金链供需双方的各项信息资源,其中主要是资金需求方的信息。有国外的专家学者在上世纪末表明,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第一种是以信息为处理对象的私人性质的生产以及销售,这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流程是设立专项部门机构,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相关收集梳理以及进一步生产,主要是为了向客户提供区分资金需求者好坏的帮助,以便将信息销售给资金提供者,比较典型的能够满足该功能的有证券公司以及相关信用评级机构。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既扮演了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了资金提供者的工作,因此它也具备生产信息并进行销售的工作能力。另外一类是政府管制,政府将会严格要求或者间接鼓励特定的资金需求方对真实财务信息进行一定披露。
三、互联网经济发展创新可能遭受的风险
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风险的具体内涵尚无明确界定,缺乏能够使得学术界广为认可的看法,学者们依据不同角度的研究基础,能够对风险做出各不相同的定义,这些定义都有其存在的正确性以及意义。依据这些观点的根本思想,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的事件结果的变动,风险的严重性与结果发生变动的程度呈正比。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是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由于事件结果的不明确,引起的事件主体蒙受各种利益侵害的可能性。虽然发生风险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各项利益的损失,但实际上,风险和经济获利具有极其密切的关联,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同时存在的,高风险概率常常也代表着高收益,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人们正常的辨别能力,直接导致很多人在面临即将来临或已经到来的风险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方案和及时处理的方式,他们更倾向于结合收益状况以及个人偏好来决定对风险采取的方案。
自互联网经济诞生以来,便时刻伴随着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从历史上记载的相关金融危机可以研究出,在金融业发生的金融危机早已不仅仅只对经济行业造成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以及经济一体化趋势,一旦金融行业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波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发展。作为人类,面临的风险种类各式各样,金融风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它造成的影响将会逐渐笼罩整个环境。在发生金融风险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掌控和引导,一旦它恶化程度超过了经济市场以及社会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便有很大的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再进一步发展便会造成政治危机以及社会危机,严重时将会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国家整体发展的滞缓甚至退步,由此可以得知,金融风险目前是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类别。
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并加强国际合作。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安全法律法规,如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等,为信息安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风险投资业。要用现代产权观念和理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方法,采用合理的产权制度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重在指导和引导作用。对于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是我国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当务之急。互联网经济作为一项高风险的行业,需要大量风险投资的加入,尽快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中去。风险资本能主动承担可能的高风险损失,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发展风险投资业,对于实现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有很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保险业参与互联网经济发展。保险的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风险朴偿,风险发生的机率越高,人们对保险需求的欲望就越强。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国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为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保险,保险业的加入,对于互联网经济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企业;粉丝营销;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经济是现如今各大企业关注的头号目标,因其能产生庞大的经济链,经济利益较为突出,深得企业的喜爱。近几年。商家与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你买我卖”的购买关系,而是更多的注重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消费,粉丝经济在此应运而生,逐渐的占据了市场地位,影响着当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经济下粉丝经济这一营销手段,本文重点针对企业如何利用粉丝经济营销作了介绍。
二、互联网经济下粉丝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引领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新时期负责任的企业应有的态度和表现。我国现也《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o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主要是指要全面部署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虽然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商品市场不断多样化,但是在面对纷杂多样的商业产品时,往往会造成消费者“选择困难症”,无法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粉丝营销成为越来越多电商和消费者的选择。“粉丝”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热点话题,他们时常关注着歌星、影星及网红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甚至学习效仿,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商机,大力开拓粉丝市场,制定相关营销策略,对与明星有关商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粉丝客流量,促进消费。结合这几年互联网经济发展状况,发现粉丝经济所占比例巨大,并且在呈上升趋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公司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让其他行业人艳羡不已。有学者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的利润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这一结果这一结果直接明了的显示出了互联网经济下的可观市场,利润率远高于许多其他行业,甚至是房地产企业的两倍以上。由此可见粉丝营销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得“粉丝”者将得天下。
三、互联网经济下企业粉丝营销的主要模式
粉丝经营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商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分类整理,针对性的推荐给模式下的粉丝群体,提高其对商品的兴趣度,以此来增加客户,下图为粉丝经营的简要分配图,并介绍了一些主要的经营模式。
1.明星效应。“粉丝”为明星疯狂已经屡见不鲜,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明星的出现,都会引起一股热潮,明星引起的效应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营销方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现如今更多的电商将明星粉丝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利用明星效应,开展演唱会、拍摄电影等各种商业宣传来增加粉丝量,同时通过宣传明星同款服饰、化妆品、手机、造型等扩大商业范围,给企业带来了暴利。
2.移动通信为载体。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移动通信手段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其中微信和微博占领着主导地位。拿微博为例,微博现在具有推送功能,打开微博,人们就能看见今天的热搜排行,几乎都是关于明星、网红的消息,他们的穿着打扮微博上进行了重点介绍,使得人们“被动”接受了商品信息,引起了粉丝的注意,从而对商家产品进行了宣传。
3.消费的互动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由传统的单向消费观念转变为多方互动消费,消费者可以在网购平台上与商家直接联系,询问产品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消费者沟通,对其进行商品推荐。粉丝的互动化,间接引起消费的互动化,对企业的营销起着积极影响。
四、互联网经济下企业粉丝营销的策略
1.加大明星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明星已成为人们不断追捧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明星产品的宣传力度,开拓明星市场,尽可能的利用明星效应,例如企业可以聘请明星作为商品代言人,拍摄广告,进行商演等,或者企业可以赞助明星所拍的电影、电视剧来扩大宣传,吸引粉丝顾客量,增大商品销售额,使企业粉丝经济快速发展。
2.扩大粉丝来源。现如今,粉丝已经不再是针对明星而言,许多网络红人也成了人们备受关注的对象。在此背景下,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粉丝客户的广泛性,不要将目光只放在明星效应上,要抓住社会热点,具有长远目光,打造庞大的粉丝经济链,一环带动一环,引起“波浪效应”,不断可扩大消费市场。
3.加大商品包装力度。企业在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营销时,一定要对商品进行包装设计,加以创新,与社会热点相适应,使其具有时代性,促使消费者在搜索相关话题时就可以搜到企业商品,增加销售范围。当然现如今消费者不再单单仅是物质上的消费,更多的注重精神上的消费,在进行商品包装宣传时,一定要突显出商品的人文色彩,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4.提高保障服务质量。任何一项商品的热销,其服务质量都是要求极高的,粉丝经济下,消费者的互动性加强,这就对商家的服务质量要求更高。由于电商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可以在网购平台上对商品进行自由评价,再加上粉丝经济的广泛性,使得商品与质量质量更加透明化,因此提高商家的服务质量,对商家口碑的建立极为重要。
5.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传统的经营模式只是注重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程度高低,很少有商家考虑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因此要想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市场的发展,打造粉丝经营的优越性,就必须要转换经营模式。商家要从经营商品到经营客户,从经营客户到经营用户,从经营用户到经营粉丝,从经营粉丝到经营情怀,完善这4个阶段,真正意义上实现粉丝经营,发挥其价值。
6.加大风险防控管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其风险问题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粉丝经济时代的到临,迫使着企业在扩大营销平台时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全面启动实名认证,确保粉丝信息的可信性,认真核实商家及产品信息,保障一个安全的粉丝经营空间,打造一个让粉丝放心的消费平台。减少风险不仅是对消费者消费负责,也是对企业商家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商家采取积极有效的营销手段十分重要。粉丝经济作为现如今互谅网经济背景下的主力军,企业必须加以重视,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无论是打造庞大的粉丝团队还是树立明星效应,都要尽可能的引起广泛关注,强化粉丝粘度,最终将粉丝变现才能发挥粉丝经济的最终效应。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迷茫、焦虑、无信仰成为了生活的难题,而粉丝经济正好弥补了这一群体的空虚状态,所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其优势,扩大本企业的营销影响力,提高经济利益,使其在同行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亚萱.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经济”及其营销模式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5.
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融合
当今,电子商务在我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态势。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用保障、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和电子认证等电子商务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据商务部披露,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和技术服务企业达到2.5万家,第三方支付额达到1.01万亿元人民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4万亿元人民币,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达23.4亿件,有效电子签名认证证书持有量超过1530万张。2010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231亿元人民币,约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并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
咨询公司波士顿(BCG)在近日的报告中称,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名列全球第二位,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随着网络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中国网络消费者数量将激增至3.29亿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新电子商务模式的产生,使投融资在电子商务领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无论是综合平台、综合B2C商城、垂直类B2C、网络品牌商,还是传统品牌商及零售商、第三方支付企业、物流公司等企业,都有大量资本相继涌入这一新兴市场。
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2011年二季度推动中国网络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据艾瑞咨询最新数据,国内电子商务在整体网络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扩大,占比达到43.9%。其中,移动互联网、网络广告、搜索引擎和第三方支付在网络经济中的占比均有小幅扩大。投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在持续。
当今,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服务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已成为分销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作为工作平台,互联网对企业的服务支撑逐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了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扩大,电子出版、网络视频等新业务、新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网络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快速兴起,社会影响力日益显现。微博平台变成了聚合所有创作内容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分销、传播、发行各种各样数字内容的平台。因为微博的出现,聚合的效应、传播的效应,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媒体的产业链。目前,我国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
网购快速发展团购面临升级
今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倾力打造的“光棍节”购物狂欢引来了2100万人集体疯抢,涉及2000多家品牌店和数百万件商品,创造了单日33.6亿元的支付宝交易额。这既是一个零售业的奇迹,也是互联网的奇迹。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792.0亿元,同比增长76.7%。这其中,网络购物市场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较大规模的购物网站不断扩展产品线并尝试通过开放平台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如淘宝网、卓越网等;二是服装、家电、化妆品、图书、母婴等细分网络购物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以及医药B2C等新领域的开拓,带动了整个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此外,仓储物流、支付方式的优化以及移动互联网运用力度的加大,也为网络购物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保障。
面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传统电商和中小卖家由于缺乏互联网市场经验和成本高企,纷纷将互联网底层技术架构、仓储物流、快递配送、呼叫中心、市场营销等环节外包出去,第三方服务商成为催化剂,也成就了各自的发展。由此,电子商务服务业在拉动就业方面成效显著。基于电子商务服务衍生出的各种职业类型为解决就业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有报告显示,在网购中平均1个直接就业可以带动2.85个间接就业。2011年10月,通过淘宝网实现直接就业的人数为200多万人,带动了中国网购电商生态圈近千万人的间接就业。
在电子商务领域,“团购”无疑是这两年增长最快的网络形式。在2011年上半年,1月团购企业数量为2630家,2月为2700家,3月为2940家,4月为3248家,5月为4500家,6月为5320家。而在4月之后,团购企业以平均每日10家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团购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位的团购网站所占据的比例有所下降,5300多家的企业数量摊薄了团购行业的市场份额。
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统计,国内团购行业销售额在9月出现下滑,推出本地服务类团购的222个城市,总计产生成交额11.7亿元,环比下降5.1%。自10月以来,团购网站融资消息几乎绝迹,Groupon上市后市场表现不佳和拉手网IPO遇阻更让业界唱衰团购行业。分析指出,团购市场竞争白热化,泡沫必将被挤破,团购网站数量增长速度将大幅减慢,部分中小型团购网站将面临淘汰。2012年,国内将出现具有IPO实力的团购企业。
移动互联网需求增速
无处不在的网络,随心所欲的沟通,移动互联网正在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移动通信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其基本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壁垒已被打破,新的产业正在诞生,新的机遇正在出现,这其中不仅是基础服务的改变,同时还对金融等传统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工信部9月份统计公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为9.52亿,3G用户数突破1亿,达到1.025亿。2011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环境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从运营商政策、带宽资费、用户体验,还是操作系统、终端变革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并且从中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8.3亿元,同比增长154.6%,环比增长38.9%。
当今,电信行业已从服务于单一应用的传统模式,进入到各种差异性应用共同发展的时代,用户、终端及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和运营商都深入参与,运营商网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中国移动为例,为推动平台化运营,引导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将搭建统一、开放的云业务平台,聚集产业资源、拓展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辐射能力。目前,中国移动应用商场已经聚集了5000多家合作企业,超过200万开发者,内容涉及数字音乐、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和发行、网络动漫、网络文化等10多个行业,预计到2013年产业价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安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对于一个经济体的重要作用,已是常识。
生产。如果说经济学讨论的是生产问题,那政治学讨论的则是(各种)分配问题。早在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如马克思那里,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就已经成为了共识。一方面是能否参与生产,即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则在于价值获益,即分配多少的问题。
金融。这里先说一个金融全球化的问题――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什么要在国际视野之下讨论问题?答案也很简单,现在早就是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领域,都是高度全球化的领域。
金融大鳄罗杰斯曾表示,金融对于经济的增长有巨大的杠杆作用。有经验数据可以证明,当前资本流动的速度是货物贸易流动速度的15倍以上。经济处于上升期时,每年有很多的收益和利润,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也促使经济以更高速度发展;然而,一旦收益和利润开始萎缩,在杠杆作用下,金融就又会拉动整个经济和某些受牵连的国家以更可怕的速度下滑,而且,这种速度会比它发挥积极作用时提升经济的速度更快。
美国总统奥马巴在2012年签署了JOBS法案(《美国就业法案》),正是通过让全民投资创业的合法化,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被称为“众融法案”的创业促进法案,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一项对于创业和美国经济复苏的重大利好,同时,也是从“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上的“资本民主化”的重大利好――推动了金融投资,这个以前只能由少数精英人物把控的领域,向着资本民主化迈出第一步!同时,“众融法案”不限投资人资格、不限国籍的法律安排,向全世界各种聪明人、各种优秀的项目开放了美国的资本市场,让美国又一次走在了全球资本话语权的制高点上!
知识。知识的分析框架,是一个被最多人忽略的问题。没有一个人不在经济和商业之中,但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知识是一个问题。哈耶克就认为,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一个知识组织方式的问题。从尼采、波兰尼、福柯、哈耶克,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们,都在讨论知识问题。
创新和监管
先谈创新。金融大体上可以分为借贷和投资。说到互联网金融,今天媒体谈得较多的是P2P借贷方式。我想多谈谈互联网投资的Crowdfunding。有人将这个词译为“众筹”,但我更喜欢“众融”这个译法。比起借贷来说,投资更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参与,无论是产业分析、企业估值、商业模式设计、团队建设等等。所以,“众融”不只有资金融通的意思,还有知识融合、人才融合的意思在里面,是一个更好的译名。而且,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美国的“众融”(Crowdfunding)概念,是从“众包”(Crowdsourcing)发展来的。众包,可以理解成大规模的外包,而且是连企业最核心的能力都可以寻求外包。先有众包,再有众融。无论众包或众融,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以及网络化“虚拟组织”的结构性“融合”,远远不只是简单的“筹集”的概念。
在我理解,不应该只从模式角度谈模式,不应该只从互联网角度谈互联网,也不应该只从金融角度谈金融。我们实际上应该从国家经济、政治经济学角度谈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既得利益的阻挠,我们可以用增量改革的方式来做。主席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增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利益体的出现,而恰是在它们的竞争中,普通创业者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奥巴马为什么签署《美国就业法案》呢?原因恰在于美国经济危机以后需要刺激经济,只有创业才有就业,奥巴马成立了创业美国的项目。很有意思的是,不像中国搞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做法,而是找了两个企业家来做这件事,也找了很多基金公司。最近,我见到一个很大的风投合伙人,这家基金投过百度,他跟我明确讲VC会死掉,所以需要众融这样更个人化的方式服务创业投资。这几天,我又读到了一份美国资本互联(CAPLINKED)公司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众融将蚕食VC/PE这一类私募股权基金的市场份额。
众融对国民经济影响更大,P2P更多在一些高大上的机构当中在转移支付、转移财富,原来财富在银行,未来财富可能会在BAT(百度、阿里、腾讯)这类公司里。除了要关注P2P,更要关注创业。金融不应该只为金融机构挣钱服务,金融应该为产业服务。一直讲金融已经虚拟化,没有为实业服务,不希望在新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又有同样的故事发生。而且,众融的业务因为创业,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影响很小,传统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微创企业的贷款,本来就微乎其微。金融服务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奥巴马2012年签署《美国就业法案》时,只允许合格投资人(Accredited Investor),如我们的QDII、QFII等等进行投资。但在2013年4月5号重新的第三版修订案中,将投资者扩大成为了“任何人”,对投资人的身份资格、国籍都没有了限制。这表面上看是监管问题,但这更应看作是制度的创新,同时在吸纳全世界的钱和好项目。体制创新才是解决商业模式的根本手段。
再谈监管。大概十年前,我曾做过在线支付,跟支付宝同年,后来我们的投资方非常担心以后会面临监管问题、牌照问题,于是我们在做了两年后转让了,但坚持下来的像快钱、支付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后来几方联合成立了支付协会,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来管理,不少支付公司都拿到了牌照。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该积极推动做这件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讨论。我也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生,2013年12月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协会。
监管必要,就应该做一点实际的事促进监管发生。党的十之后大家都在“解读”十报告,很多媒体从各个方面进行解读探讨。但是市场经济更成熟的美国人、欧洲人在做什么呢?他们在“游说”政府,“众融法案”就是在这样的“游说”下实现的。在我看来,如果希望为行业做贡献,不能停留在讨论层面,要有行动,让事情发生,让监管或者法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