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2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教育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第1篇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特点;设计

一、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当前的地理教学出现新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老师地理教学低下,导致学生地理成绩下降的情况。

新教材的使用,删去了很多旧教材中繁琐的知识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增加了很多阅读和活动,这样对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去了很多不适应。新内容改变了以往的旧知识模式,很多教师和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改变。

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试问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怎么能学好高中地理呢?

面对高考,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各个学科都要全面复习,有的学生不能有效分配学习时间。另外,高考试题的日趋灵活性,有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改变。

很多学校认为学好语,数,理,化才是最重要的,在管理上就忽视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看地图并运用到做题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1、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关键

1、拟定全面、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两个方面。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定位,要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目标太高,学生难以达到,就会产生挫败心理,丧失学习信心;目标太低,学习毫无压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要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思想”,就是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努力才可以达到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内容的容量多少,是指是否包括了“三维目标”教学模式所要求每一个部分,特别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部分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是否真正的可以陶冶他们情操,对思想进行教育。

2、协调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老师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有了预设也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生产,所以,这种预设是不是需要还是个未知数。其次,预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并不是所有的预设都是教学必须进行的内容,它建立在所以可能发生的基础上的,是保证教学过程始终处在预设的范围内,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前提;最后,预设是确定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预设的内容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更要预设学生的学,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进行预设,以达到最好的教学预设,考虑综合可能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以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重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了解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在兴趣、能力、情绪、学习态度以及智力等方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的思想情绪,尤其是现有知识水平,还要能预测到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计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置多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

4、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性格爱好,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如在学气的热力环流一节内容时可以使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怎么样流动,根据已知的知识冷空气重,热空气轻来判断气流运动,进而扩展到城市风、海陆风的学习。

四、结语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日标的分析与确立是至为重要的环节。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或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奉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分析确立好,那么统贯本节教学行动的指导思想即灵魂也就存在,其他环节的设计都要以此为依据来进行。

二、全面分析学习者特征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学习者特征分析除了要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智力因素方面,以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外,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要分析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具有的信息素养、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驾驭能力、学习者的自控能力、学习习惯、兴趣、动机等,否则信息技术对学习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对学习者分析时,应该抓住中学阶段的学习者对于事物的变化和区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三、掌握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问题以一定的活动方式展开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在开展一个个教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是核心环节,也是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一个环节。但每种方法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与运用场合,有的是为了获得认知学习结果,有的是为了训练动作与技能,有的是培养情感态度,有的是建构交流体系等,所以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与组合来优化教学,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益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物理信息化教学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中只有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达到知识的“迁移”;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具有丰富教育教学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发展、创新、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方便地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资源、合作、研究、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成功建构知识。

所以,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是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创新的学习情境。

五、优化组合教学媒体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自然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以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为载体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而一些物理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述清楚,实验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比较恰当地将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以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日前条件下难完成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但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物理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过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所以选择教学媒体时要依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哪些是学生要获得的具体经验、替代经验、间接经验、抽象经验等,使媒体所呈现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科学有效地发挥媒体的功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所以,物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物理教学内容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前提。处理好物理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关系,既要坚持物理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载体作用。

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各个学科领域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新课程物理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质量是每位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在新教育模式下发挥物理教学的有效价值,提高我国综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物理教学;物理课堂教育;有效性教学;提升策略

一、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学科,对科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严重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改的环境下,物理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真研究物理教学设计,构建高效的物理教育课堂。

二、物理教育有效课堂的重要性

在当今物理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学生由于之前的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师生交流的课堂中参与性并不是很高,另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本身学习任务繁重,为了高考的综合成绩,学生很难专心学习一门学科,尤其是一些高中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形式化教学,将大部分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使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许多学生对难题持有似懂非懂的态度,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物理知识文化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所以,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对物理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创造有效的物理教育课堂是十分重要的。

三、实现高效物理教育课堂的基本前提

对于实现高效物理教育课堂来说,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传统教育的经验下,遵循物理教育的教学规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目标;第二,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其彻底贯彻在物理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完善学习的方法和模式;第三,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者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物理文化知识,使学生对物理活动产生兴趣,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讨。

四、物理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1、认真准备教案是实现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教案是优秀教学课堂的基础,一本好的教案可以作为一堂课的指向标。编写教案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的关键步骤,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一个优秀的教案是一节高效物理课堂的基础,有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更好的对教学状况进行反思和完善,使学生能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学习知识,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价值。

2、完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育心理学所述,兴趣时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最大化的实现物理教育的有效价值。1)有效利用导入环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设计导入环节,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导入环节能够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的铺垫,启发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催化剂。2)利用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物理教育中,离不开实验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以及实际观察物理的性质,真正的理解物理性质,强化记忆并掌握物理知识。在导入环节中运用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答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更形象生动的通过视觉、听觉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只能通过讲授以及示范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课堂参与性低等问题。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究问题,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4、采取鼓励机制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关键,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解决难题时充满成就感,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持续学习的动力就越强烈,而如果面对难题时遇到了挫折则会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当的鼓励学生,表扬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5、利用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传统高负荷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和教师都身心俱疲,在“减负”的新形式下,教师和学生在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物理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在课外活动中,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动到生活之中,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与“学”的共同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物理教育的有效价值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全面综合性的发展。

作者:王思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施全面教育改革。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增加学习趣味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把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情感受到熏陶,并得到美的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利用地图创设情境。地理课本中编排的分布图因为要和正文、活动相辅相成,所以地理信息明显,主题要素突出。因此,利用地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读图探究,既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又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利用地理活动创设情境。教学中通过地理活动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既深刻理解了地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教学中,我采用模拟旅游的方法,让学生做导游,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习趣味

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可以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参与教学设计,按照“自学探究小组交流小组反馈总结评价动手练习”等环节来消化、掌握知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比例。

(二)选择教材的核心部分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教材的核心部分是重点、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动手、动口、动眼,积极参与思考、探索新知识。而且,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其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合作探究、发现式学习,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创新的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的动态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一)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他们克服依赖老师的心理,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索、主动探求知识。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其思考,或者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教师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揭示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

(二)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地理教材的方法,使之养成看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评价分析,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快乐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评价不再是单纯地采用教师评价,而是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采取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鼓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评价氛围;要善于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此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6篇

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专业化教师是目前摆在教师教育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强化专业技能教育,探索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师范院校及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高等院校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物理教师和师范生关于合格物理教师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认识的研究,试图提供一些探索物理教师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我国西部某地级市两所完全高中、中心城市一所完全高中的物理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选取地方性师范学院物理专业已学习物理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相关课程的一个班学员。物理教师和物理专业师范生采用相同的调查问卷接受了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参考目前国内对教师专业技能分类的相关文献,同时征求专家和中学物理教师意见编制而成。[1][2][3][4]目前大家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分类并没有一致看法。[5][6][7]我们的分类主要以实践层面分析为基础,在实践层面分析的基础上,兼顾逻辑和价值层面的分析。调查问卷设计为类:(1)教学设计;(2)媒体使用、课件制作;(3)课堂教学;(4)实验;(5)学生学习方法指导;(6)教学评价;(7)教学研究;(8)其他,共计39项教学技能。每一技能分五个等级选项,分别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一般、不太需要、不需要,对应计分是5、4、3、2、1。教师问卷发放51份,收回51份,有效问卷48份。师范学员发放问卷56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对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差异检验等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数据处理

首先,对39项专业技能做三校教师调查结果的非参数差异性检验,检验结果除个别技能(30题,差异在二校与一、三校之间)外,绝大多数技能调查结果差异检验不显著(P>0.05)。合并三校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并求平均值,对每项技能答题中的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两个选项的相对累加频数和答题平均值进行降序(排序前10),排列如表1。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对相对累加频数和答题平均值排序中的前30个技能调查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若在统计意义上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调查对象对这一类技能的认可程度或重要程度是等同的,可以将无显著性差异(P>0.05)的答题归为一类,通过检验我们可以将教师答题分为三类。用同样的方法将师范生答题分为两类。以相对累加频数和平均值高低作为重要程度判断的依据,从高到低排列。为便于比较,将教师和师范生分类汇总到表2。

再对表2中各对应答题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2.结果分析

表3中,各对应题目的差异性检验基本支持分类结果,少部分答题(11、12、14、18、23、33、34)对应题目差异性检验和分类不符,笔者以聚类分析和不同答题差异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表2中,教师分类中的题目几乎涵盖了师范生分类中的题目,没有涵盖到的只有11、12、14三个题目。它们处于第三类,分别代表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口语。同时,教师分类中比师范生多了7、8、15、17、20、30、33、34八个题目,它们分别代表选择和设计作业,教学中监测学生学习、调控教学进程设计,板书板画,提问,组织教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针对教学实际选择教学研究课题,掌握和应用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将这总计11个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7、8、11、12、15、17、20、30、33、34,第二类是14。第一类中的专业技能认识与教师实践性知识有极强的关联性。由此可以认为,物理教师与师范生对第一类技能认识上的差别主要来自对教学复杂性认识和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差别。第二类14题是教学口语,属于教学基础技能,物理教师和师范生的差别应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认识程度的差异。考虑到师范生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缺乏和对教学复杂性认识有所不足,以下对专业技能认识重要性的分析以教师调查数据处理结果为依据,师范生数据处理结果做参照。

表2中第2题是教师选题中唯一处于一类中的答题,第2题不仅选择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相对累加频数达到100%,而且选择非常需要的相对频数(93.6%)也是最高的。由差异性检验,第2题调查结果与其他各题调查结果差异性显著(p

表2中,属于二类的题目共有十一个(1、4、5、18、20、21、22、23、27、28、29)。这十一个题目代表的技能分别属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物理实验、学生学习指导四个类别。从调查数据的结果来看,重要性次于一类,是合格物理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果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每一项技能为独立的,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素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即系统结构完善的过程。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过程如混沌到宇宙,初始一团混沌即专业技能的基础――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但其中应有其他技能的萌芽,只是混沌不分附着在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技能上。表现出来的是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技能。待各技能逐步分化即形成初步的技能系统结构,即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之时。二类中各题所代表的各技能即是以基础为核心的一次分化,系统有了一个初级的结构,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功能。审视一类和二类题目所代表技能组成的这一系统,是一个二元系统,即教(1、2、4、5、18、20、21、22、23)和学(27、28、29)。这一过程也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9]由初级阶段的关注教发展到关注学。

第三类中的技能是二类技能的进一步发展,由二类的四个部分发展到八个部分。教学设计部分在1、2、4、5的基础上增加了3、7、8、9,课堂教学部分在18、20的基础上增加了13、15、16、17,物理实验部分在21、22、23的基础上增加25、26,这三部分已趋完善。学生学习指导部分在二类中已较为完善,至此已有相对较为完善的四部分专业技能。三类中新增加四个部分,分别是10代表的媒体使用、课件制作,30、31代表的教学评价,33、34代表的教学研究,36代表的其他四个部分。新增的四部分仍是不完善的,应为继续发展的。由前述观点,第三类技能是第二类技能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类技能若已具备,教师专业技能系统结构相对完善,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是合格物理教师。

四、讨论与思考

反思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专业技能培训,现实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局限性。既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也存在着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和教育教学实际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由以上合格物理教师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探索物理教师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新思路。

1.循序渐进,分段培养

物理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点和很多研究者的观点相同。[10][11]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技能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趋于完善。在职前教育阶段专业技能应该如何培养?显然,职前教育应建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师范专业毕业生仍需要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职前教育必须打好师范生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若将教师专业技能视为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有发展潜力的系统。要打好这一基础,须循序渐进,分段培养。如专业技能中的一些技能是需要培养的,例如教学口语、板书板画,应在普通话和硬笔书法、简笔画的基础上再培养教学口语和板书板画。这些技能既是基础的也是需要熟练的,需要基础培养的技能应作为技能培养的首要,首先培养。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技能培养目标,循序渐进。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累进达到最终目标。而不应将技能培养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集中培养。

2.核心技能,培养始终

教师教育具有特殊性,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和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做准备的。目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不关注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师范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也没有特别去钻研和了解。由前面分析已知,合格物理教师核心的技能是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这不仅是结论或者物理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为三种:(1)知道学生在学习该学科时特有的理解方式以及常见的错误和困难, 而且知道如何协助学生克服这些学习困难;(2)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必须知道如何以不同的表征、不同的例子、不同的比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内容;(3)教师要知道该学科的教材结构、来源以及教材选择的各种可能方式”。[12]及早地让师范生从教和学角度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不仅可以为核心技能打好基础,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过程中师范生可以认识和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系统结构的建立。

3.以实践催化专业技能发展

由前面教师和师范生调查结果的差异,专业技能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的引导,实践中的反思是专业技能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国都在努力克服教师教育中“先是没有实践的理论,然后是没有理论的实践”[13]的弊端。职前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感受和认识,才能促进专业技能的完善和发展。教师专业技能具有不同于其他技能的特点,不仅是一个练习和熟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没有实践的支撑,就会产生学时无味、用时不会的现象。从教育过程的不可重复性这一角度,教师技能熟练性可能不是重要的,而面对教育实践情景使技能适应实际问题才是重要的。在实践基础上的技能发展就是面对教育教学实际情景认识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技能发展才有活力。

参考文献:

[1][5]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2][6]陈素芳.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涵义及分类[J].今日南国,2008(2).

[3]李春密.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需求情况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2(2).

[7][9]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69.

[8]任一民,田腾飞.PCK――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曹大宏,曾庆芳.师范专业技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9(1).

[11]周宏弟.高师生教学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

[12]于泽元.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高师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第7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高中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成绩,将应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高中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高中教育对于学生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更加体现出当今新时期中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新风貌。作为一名坚持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前线的教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执行人员,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的转变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了决定作用,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新道路进行探索,同样是摆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全新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 方式方法 探索

高中地理教材是一种图文并茂的资料,其自身图表直观、生动、有趣,更加贴近高中学生的课堂活动,从而创设了一种符合时代气息的地理教育教学情境。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得到实施,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当今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加深对于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的水平,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讲究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投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改革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在改革中发展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本文中,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要求进行充分落实,教师必须将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教师必须对过去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这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运用一种启发式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贯彻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原则,以求能够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这二者有机和科学地结合,在最大限度地对高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不能够直接对学生学习活动下结论,要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尝试、多探索、多看以及多听,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高中地理教师要对高中学生的叙述进行专心的倾听,对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进行接纳,和高中学生一起讨论,实施共同的评价。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营造学习氛围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对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参与式的、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师要能够通过一种幽默以及风趣的语言,一种欣赏以及和蔼的目光,一种亲切以及慈爱的神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使高中地理课堂能够成为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使高中学生处于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之中,进而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想象。相关实践证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鼓励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大胆发言,直言见解,更加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所想和所知进行及时的洞察,进而在第一时间内对高中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解决,更加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和积极配合,同时也培养了高中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以及钻研精神。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一些难点知识或者枯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那些并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转变成为学生生活过程中鲜明的例子。高中地理教材上的知识往往都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想要让高中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高中教师能够将这些地理知识成功转变成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例子,再对其加以讲解,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些具有很强对比性,而且十分容易混淆的知识时,要采用一种表格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因为高中地理课本上面太多知识都是采用文字的方式来进行表述的,而那些十分容易混淆的内容很不容易被学生掌握,如果地理教师能够采用表格的方式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类,进而实施一种深入的区别以及比较,就能够加深高中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实施一定的讲解。如果教师仅仅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去背知识和记知识,那么,学生并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知识所具有的重要性,更不会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原理。所以,教师必须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鼓励学生去实践,进而再为学生进行讲解。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等特点,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际应用价值较高的学科。现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更新教学设计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是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加以考虑。高中升学任务繁重,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教师讲授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学生对所授知识接收理解的速度也比较慢。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效果也很难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学生也常常由于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错误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出现被动,对所学知识无法形成系统清晰的认识。

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设立的教学目标要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有关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想象力,切实提高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投入力,特别是要通过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相长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找到对人生目标、人格培养的更深的理解。

(二)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

现代教育观念下,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生活实践、自主性学习活动来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地理知识点的框架式讲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把学生引入到对地理学习中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形成课堂内的有效阅读。然而实践教学中许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有的教师只是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虑,往往忽略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无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形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相脱节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

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在讲授方法的筛选上力求达到较高的水平,切实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要不断把讲授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出发合理设定有关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有所认识,问题出的太难,学生的讨论通常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问题出的太易,实践讨论又无法达到对地理知识深入认识的效果。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教师首先对有关地理知识要有深刻的把握,要从地理学习的总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目前我们现行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过多看重分数的作用,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发挥评价机制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重视对学生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过程的评价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此外,评价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二)重视对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水平的评价

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三)重视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理解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具备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常用方式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给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等。

(四)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物理教师;中学;新要求

在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属于科学学习领域,仍然定位于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仍然侧重于培养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与其它课程一起肩负着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以及尖端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明确新时代的教育现状对于中学物理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实现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是中学教育进步的重要内容。

1.中学物理教师的基本要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在素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我认为,“德、智、体、美、劳”也是对中学物理教师自身的基本要求。

“德”即师德。师德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等。之所以把它列为第一位,不仅在于它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更在于它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就会“信其道”。

“智”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知识包含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等;技能又包括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心理的能力、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自制教具的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体”的含义是指强壮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美”指健康的心理素质,或者说心灵美。这段时间以来,媒体对教师、校长等教育工作者的负面新闻报道很多,引起了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诚然,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何有如此行为。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我们关爱学生、正确得面对生活。

“劳”为勤劳,这点其实是与第一点重复了,但我还是想把它单独列出来,与其他四点并列。在我个人的观点里,先天决定因素确实占有一定比例,但后天努力更为重要。我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

2.对中学物理教师的新要求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学科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场变革给广大物理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1)师生沟通

是指教师利用语言、体态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改变传统教育中“我教你听”等不科学的做法,掌握与同学们沟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物理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提升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

(2)实验技能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熟练的完成实验,而且要掌握怎样以实验为基础开展物理教学,熟悉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过程的开展等各环节。

(3)教学设计技能

在新课程中,教学设计目标有了新的变化。例如:新课程教学要求达到三维目标,所以在编制教育目标时,教师要挖掘出知识中隐含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科学探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又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同时,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无论在课堂教学的哪个阶段,都可以进行必要的实验观察。通过演示实验引出新课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实验可以分析归纳出新概念和新规律并能检验规律;通过解释实验现象可以巩固新知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势之一,应该充分予以利用。

另外,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断反思教学活动。

3.讨论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实现教师专业化

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要求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教师知识增长的唯一渠道,是教师更新知识的捷径”。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学好本学科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不停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响应新课程的号召,适应物理新课程教学。

(2)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 教学基本功 提升路径

关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涵,已经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但时下对高中地理教师基本功提升路径的研究却停留在浅层次上,对如何实现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对于教师来说,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自我教学基本功提升的主动性和坚持度明显不足。近几年,江苏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基本功的提升出台了很多举措,每年会以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引导教师强化内修,并借助各种平台锻炼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对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更提出了高要求。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普通话是否标准、声音是否有激情、语言组织是否流畅、衔接是否自然)、教学板书(板书书写是否工整、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板图布置是否美观、清晰、切题)、教学指导(能否于无形中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否让学生明确课程的重难点、能否通过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发现)、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流程能否体现新课程标省耙陨为本”的要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详略得当且便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学小结能否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而合理总结、课堂反馈训练题是否能与时俱进且与学生生活贴近),等等。我觉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还应包含其能否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否熟练设计多媒体课件、能否娴熟操作电子白板等。此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还应有一定的外延,如能否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能否主动参与各种教学展示活动、是否愿意搭建各种交流平台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深处。

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路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中地理学科,很多学生的重视度较差,这也是教师一直担忧的问题。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优化,教师就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认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籍,做好阅读后的反思

书籍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但选择哪种书籍、采取何种阅读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能力呢?这依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厚积而薄发的过程需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去做。我常常会与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请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再依照自己的兴趣选读各种读物,这些读物可以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科教学设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教学反思方面的;名家的著作要阅读;一线教师的著作要选读;还可以参考《中国教师报》等刊物中推荐的图书来阅读。在阅读时,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尤其要对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部分做好记录;对有争议的内容可写出小论文。在阅读结束后,可撰写读后感,对文章中的重要观点进行剖析;对于能够付诸实践的结论则可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反思;还可以阅读其他人的读后感,深化阅读效果,收获阅读感受。

2.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展示,在打磨中完善自我

很多时候,教师会参与一些课堂观察,并收获很多感慨,其中最多的就是“这一节课非常完美,但恐怕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难以实施。”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若教师能把观察到的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闪光点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是否会改变自己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依据学情做出适当调整,以了解这种教学策略是否值得推广。

为使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观,我所在地区的教育局和学校教科研部门先后推出了系列课堂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引导教师改编课堂教学思路,尽可能让学生自我发现、小组合作。很多教师担心这会耗费太多的教学时间,不愿意主动尝试,总是找理由搞“老一套”,遇到课堂检查则匆忙改弦易辙。其实,教师可利用这一契机来完善自我,积极参与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观察。在备课组内,积极思考、认真聆听他人的教学评价,让自己的课堂设计更优化,并在反复验证中摸索出符合当前教学模式的路径。

例如,我在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进行教学时,参考了人教版、鲁教版的教学设计,观看了网络上的一些教学视频,借鉴了本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做了较大调整,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1)回顾必修Ⅱ所学鲁尔区传统工业发展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及整治的措施;(2)就我国辽中南与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参考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思考两者之间的异同;(3)借鉴鲁尔区发展措施,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4)阅读导学案中我国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材料,思考其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主动尝试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程度,让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做展示,最后再进行课堂小结,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典型训练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讲解的时间减少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多了。

3.主动接近优秀教师和专家,寻找成长的最佳路径

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地告知自己:“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要有机会我就和学校教研组长进行交流,倾听意见、寻找差距、完善自我;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听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课,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引入自己的课堂。县、市和省级的地理培训课都是提升自我教学基本功的良好机会,专家们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是我成长的重要知识源泉,我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与专家们一起探讨,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我曾有幸参与了一次教学基本功比赛,这是我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参与比赛的其他教师的优秀之处以及他们的问题。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落落大方且思路清晰的演讲、流畅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众多的网络成长共同体中,我对李新运教师所衔的“蓝月亮地理工作室”情有独钟。一群未曾谋面的教师,每周都会以一个主题,邀请优秀教师帮助普通教师完善地理教学。真诚的交流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普通教师的成长。

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必有最适合个体成长的路径。只要教师将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为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断实践和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易巧敏.立足地理准教师,提升教学基本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7).

第11篇

关键词:卓越教师;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8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许多师范院校纷纷响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在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地理师范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教学类课程。传统地理师范生教育强调构建地理专业知识体系,忽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科专业类课程与教育教学类课程在学时、学分、师资、投入上严重失衡。专业课程学程长、课时足,地理教学论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学程短、课时少,教育实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大打折扣。读完师范学院的课程后,没有实践也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来[2]。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需要较长时间进入教师角色,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我国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为“3.0+0.5+0.5”的模式,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教育实习一般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分散式实习缺少统一要求和专业老师指导,中小学也只是把实习生作为学校老师的助教,承担备课、改作业等工作,实习学生缺少系统正规的教学实践锻炼,使得教学实打折扣。集中式实习在整体设计有所改进,但实习环节不完整,学生实践不足的情况仍大量存在。另外教育实习与考研复习备考在时间上严重冲突,为了考研,学生往往牺牲教育实习时间,其效果可想而知。据调查约有95%的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应加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并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始终[2]。

3.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很大,师范院校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呼应度不够,行动上不积极,步伐落后于基础教育。地理师范生学习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这“老三门”课程,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教育实习、三笔字、普通话等,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更不用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中学校本课程了。地理师范生教师培养和职业成长课程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的来说,当前地理师范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技能训练严重不足,阻碍了地理师范生的快速成长。

二、地理教学技能的基本内涵

地理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教学规范,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外教学技能[3],地理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运用地理教学技能的娴熟程度。目前对“卓越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但普遍认为卓越教师理应业务能力突出,擅长教学艺术,由此可见教学技能的训练在卓越教师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

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训练,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能够不断得到提高的[5]。实践证明有效的地理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摩训练模式。观摩训练是指让师范生通过观摩优秀地理教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视频,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从中受到启发。观摩训练模式往往以优秀地理教师的某一节课为观摩对象,教学过程完整有始有终,通过授课教师和参与观摩的师范生之间有效对接,可以训练地理师范生对课堂总体把握的能力,是师范生积累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

观摩训练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观摩前制订详细的观摩计划,确定观摩的主要行为、角度和程序,观摩中做好详细观摩记录,观摩后进行有组织的分析、讨论与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

目前实施卓越教师计划的师范院校普遍实施双导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制,并建立了“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模式,即所谓的UGS模式,在该模式下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工作,广泛采取观摩训练模式进行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2.同课异构模式。同课异构模式是指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不同地理师范生就相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听课的学生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进行评价,并就自己对该节课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专业能力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

一、引言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反思意识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理论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使教师不断重新思考其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师自觉主动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信息技术学科也需要教师不断对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展有紧密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

具有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成熟的专业技能是专业的一大特征,每一种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而专业能力是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学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除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教育技术能力明确为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外,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认证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教师专业能力尚无专门规定。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概念有很多,没有一种统一的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定义,专家学者更是众说纷纭。能力在英文里的有“Capability”,“ability”,“power”等几种表达方法,这些均表明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些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常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罗树华等人把能力定义为: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吴志华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教育技能,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探究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三个前提必须把握,第一,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对广大信息教师提高自身能力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三,要把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搞清楚,既不能遗漏重要的方面,又必须抓住主要的构成要素。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在某些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更在关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提升。

教师专业能力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需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

第二,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

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因为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这种工作性质要求教师更重视整体的教育目标而不完全局限于具体教育活动的效果。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教育部日前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这是教育部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配套措施。《纲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实施,是应对《纲要》实施的有力保障。其中《标准》中包含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标准中包含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基本内容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并且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详细的划分。

其中中学教师专业能力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教师专业标准》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每一项具体的专业能力进行详细划分。教学设计能力: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三方面的行为活动。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等五方面的行为活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七方面的行为活动。教育教学评价: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三方面的行为活动。沟通与合作: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四方面的行为活动。反思与发展: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三方面的行为活动。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麦伦(V. Manen)在教学反思的层次和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教学反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的假说和教学的结果;第三层次主要针对道德和伦理的以及其他直接的或间接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规范性标准。张学民、申纪亮、林崇德在《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的促进》一文中指出: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知识与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与课堂问题决策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研究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教学反思的时间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活动前的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从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对教材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数学教师个人的反思和教师集体的反思;从反思的深度上划分,将数学教学反思分为技能性反思、实践性反思、批判性反思三种反思;从反思的方式上划分,将教学反思分为观察反思、教后札记反思、课堂实录和对话交流反思几种方式。本文主要从教学反思的时间段来进行划分,探讨教学反思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根据时间段划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前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进行的反思。其中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材料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编制恰当的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确定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还要总结反思借鉴自己己有的或他人的经验,据此预想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这种教学反思具有预见性,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活动所进行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各种情况及时有效的反馈,及时灵活地调节监控教学活动,对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程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反思。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干预与管理。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思想的学生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中出现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要应对这种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不断反思、根据具体的教学事件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适时调整,及时地进行调节反思。教学中出现不确定性情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作为设计的前提,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开创了课堂的无限发展空间,赋予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或偶然性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艺术和魅力。因此这种教学反思具有监控调节性,不仅是发现更要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中的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更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变自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监控调节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学后的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这些回忆和思考包括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情况,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以便下次利用,吸取失败的教训,以免类似的失误再次发生,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从一定层面上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总结语

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改变错误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提升自我,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辰梅,徐萍.制度下生存与教师专业道德的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7:

[2]吴志华,柳海明.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