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策划

人才培养策划

时间:2023-06-07 09:2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策划

第1篇

一、现阶段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市场营销策划缺乏专业性的理解市场营销策划核心在于如何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认识品牌、了解品牌、信任品牌到最后的依赖品牌。市场营销策划是为了改变企业现状,完成营销目标,借助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立足于企业现有营销状况,对企业未来的营销发展做出战略性的决策和指导,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创新性、系统性。市场营销策划适合任何一个产品,包括无形的服务,它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资源状况做出相适应的规划,从而提高产品销售,获取利润。市场营销策划的内容包含市场分析、产品创新、营销战略设计、营销组合4P战术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企业自主性的经营管理。在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自身就缺乏对市场营销专业性的认知。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单纯招聘一些业务能力熟练的员工,但是,在企业市场竞争中,业务能力纯熟的员工占得比例很低,大多数员工都需要进入公司后进行能力培养。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乎经营活动,以占有市场盈利为核心目标,如果没有正确认知市场营销策划的重点和核心,那么培养人才就会失去更多的责任和耐心。很多企业决策者并没有认识到员工培养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没有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养上,通常存在硬性矛盾,这种矛盾产生的负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二)对市场营销策划培训内容和方式不系统、不全面市场营销策划涉及的内容较多,营销战略规划、产品全国市场推广、一线营销团队建设、促销政策制定、专卖体系等特殊销售模式打造、终端销售业绩提升、样板市场打造、分销体系建立、渠道建设、直营体系建设、价格体系建设、招商策划、新产品上市策划、产品规划、市场定位、营销诊断、市场营销调研、企业形象策划、目标市场策划、营销策划创意与文案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已经形成了自主发展的规模,在企业运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些企业在营销策划培养方面给予了支持,倾注了心血。但是,积极态度需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在很多企业中,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培训方式的合理性。企业将培养单纯实施为业务培训,没有对员工实施全方位的培养。例如人格教育、道德培养、纪律要求等等,员工只是单纯学会了怎么做业务,而没有从整体上与企业融合到一起,与企业的关系处于相互利用的对立面。培训内容和方式的不健全是企业培训具有片面性。

(三)对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结果缺乏考评和选用机制市场竞争中大多数行业都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领先者公司,这个公司在相关的产品市场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该领先者是众多竞争者的目标,某一公司可向它提出挑战、模仿或避免同它竞争。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管理上通常都处于决策者指挥的状态,而企业决策者对营销策划概念的定义通常是笼统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细心观察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个人的优势分配工作岗位,在员工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和需要进行必要调整。这样固定的选用观念,就会造成员工的工作始终处于固态,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养实效性的理念和途径

(一)明确目标,以专业化培养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拓宽企业人才培养内容和途径,就需要以专业化思想为前提。企业在营销策划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掌握营销策划的相关理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例如可以根据员工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进行学习内容的划分,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具有生命力的活动,引导员工发挥潜能。在培训过程中,设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交叉互动,使员工对于培训产生兴趣。同时,与一些大企业联合学习,聘请讲师授课,形成培训活动长效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建立系统性培训体系营销策划是一门较难的工作,需要建立系统性的培训机制。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训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必然要求,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眼光短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不利。加大培训力度,要在营销策划人才的就业、上岗、升值、变更上加大调整力度,要完善企业营销策划的培训,就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营销策划的培训落到实处,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一个系统的培训工程,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员工实际出发,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调查工作,是培训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评估工作实绩,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办法企业对培养的营销策划人才,要建立人才培训档案,根据具体营销策划的内容划分等级,要强化考核,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要根据个人操守和工作业绩、岗位水平来评定等级,对不适应发展需求的人才及时进行思想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行适度激励、按需激励和适时激励,注重激励的有效性、层次性、持久性,采用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正反激励相结合、内外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四)发挥营销策划人才的全部效能营销策划人才具有的最明显特征就是能力的强大。这里的包括学历、知识体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多种元素。社会越是发展,就业形势就会明显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结果。营销策划人才重要性的关键在于要发挥全部效能,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和平衡。尊重人才的双向选择,要在选人用人上注意这个原则,把双向合理化选择当成管理的促进手段。

三、结语

第2篇

信息时期的到来,了良多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市场营销策动人材管理与培育始终处于企业管理的辅助地位,虽然多数企业1味提倡营销策动人材战略,然而在应答市场营销策动人材培育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建立科学培育营销策动人材观念,完美以人为本的人材培育轨制,是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缩减本钱、降低风险,步入可延续发展,维持盈利能力状况的症结。

1、现阶段市场营销策动人材培育中存在的误区

(1)对于市场营销策动缺少专业性的理解

市场营销策动核心在于如何感动消费者,让消费者认识品牌、了解品牌、信任品牌到最后的依赖品牌。市场营销策动是为了扭转企业现状,完成营销目标,借助科学法子与立异思惟,立足于企业现有营销状态,对于企业未来的营销发展做出战略性的决策以及指点,带有前瞻性、全局性、立异性、系统性。市场营销策动合适任何1个产品,包含无形的服务,它请求企业依据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本身资源状态做出相适应的计划,从而提高产品销售,获取利润。市场营销策动的内容包括市场分析、产品立异、营销战略设计、营销组合四P战术等4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企业的发展完整依托企业自主性的经营管理。在市场营销策动人材培育方面企业本身就缺少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性的认知。良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单纯招聘1些业务能力熟练的员工,然而,在企业市场竞争中,业务能力娴熟的员工占患上比例很低,大多数员工都需要进入公司落后行能力培育。市场营销策动人材在意经营流动,以占有市场盈利为核心目标,如果没有正确认知市场营销策动的重点以及核心,那末培育人材就会失去更多的责任以及耐心。良多企业决策者并无认识到员工培育对于于企业的首要作用,没有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人材培育的首要作用。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策动人材培育上,通常存在硬性矛盾,这类矛盾发生的负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2)对于市场营销策动培训内容以及方式不系统、不全面

市场营销策动触及的内容较多,营销战略计划、产品全国市场推行、1线营销团队建设、促销政策制订、专卖体系等特殊销售模式打造、终端销售事迹晋升、样板市场打造、分销体系树立、渠道建设、直营体系建设、价格体系建设、招商策动、新产品上市策动、产品计划、市场定位、营销诊断、市场营销调研、企业形象策动、目标市场策动、营销策动创意与案牍等。跟着现代企业轨制的树立,我国企业已经经构成了自主发展的范围,在企业运行方面累积了必定的经验。1些企业在营销策动培育方面给予了支撑,倾泻了血汗。然而,踊跃态度需要科学的人材培育法子,在良多企业中,市场营销人材培育方面缺少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培训方式的公道性。企业将培育单纯施行为业务培训,没有对于员工施行全方位的培育。例如人格教育、道德培育、纪律请求等等,员工只是单纯学会了怎样做业务,而没有从总体上与企业融会到1起,与企业的瓜葛处于互相应用的对峙面。培训内容以及方式的不健全是企业培训拥有片面性。

(3)对于营销策动人材培育结果缺少考评以及选用机制

市场竞争中大多数行业都有1个被公认的市场领先者公司,这个公司在相干的产品市场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该领先者是众多竞争者的目标,某1公司可向它提出挑战、模仿或者防止同它竞争。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策动人材管理上通常都处于决策者指挥的状况,而企业决策者对于营销策动概念的定义一般为笼统的,在人材培育进程中,没有仔细察看个体差异,没有依据个人的优势分配工作岗位,在员工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没有依据市场变化以及需要进行必要调剂。这样固定的选用观念,就会造成员工的工作始终处于固态,没法施展其主动性以及踊跃性。

2、提高市场营销策动人材培育实效性的理念以及途径

(1)明确目标,以专业化培育为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期,拓宽企业人材培育内容以及途径,就需要以专业化思想为条件。企业在营销策动人材培育方面需要掌握营销策动的相干理论,企业可以依据本身情况进行培训规划的制订。例如可以依据员工的春秋、学历、工作阅历等进行学习内容的划分,在培训进程中,展开拥有生命力的流动,引导员工施展潜能。在培训进程中,设立长时间目标以及短时间目标,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交叉互动,使员工对于于培训发生兴致。同时,与1些大企业联合学习,聘用讲师授课,构成培训流动长效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树立系统性培训体系

营销策动是1门较难的工作,需要树立系统性的培训机制。员工对于培训的首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在知识经济时期,培训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1个必然请求,知识已经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首要的资本。目光短浅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不利。加大培训力度,要在营销策动人材的就业、上岗、升值、变更上加大调剂力度,要完美企业营销策动的培训,就进1步完美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营销策动的培训落到实处,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树立1个系统的培训工程,必需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以及员工实际动身,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调查工作,是培训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优良的效果。

(3)正确评估工作实绩,完美人材考查评价办法

企业对于培育的营销策动人材,要树立人材培训档案,依据具体营销策动的内容划分等级,要强化考查,树立优越劣汰机制,要依据个人操守以及工功课绩、岗位水平来评定等级,对于不适应发展需求的人材及时进行思想培育。树立有效的鼓励机制。留住人材、尊敬知识、尊敬人材,进

行适度鼓励、按需鼓励以及适时鼓励,重视鼓励的有效性、层次性、持久性,采取精神以及物资鼓励相结合、正反鼓励相结合、内外鼓励相结合的法子,施展鼓励机制的作用。 (4)施展营销策动人材的全体效能

营销策动人材拥有的最显明特征就是能力的强大。这里的包含学历、知识体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多种元素。社会越是发展,就业形势就会显明不同,对于人材的需求也会在不同时生不同的结果。营销策动人材首要性的症结在于要施展全体效能,应用可以应用的1切资源,增进企业发展以及平衡。尊敬人材的双向选择,要在选人用人上注意这个原则,把双向公道化选择当做管理的增进手腕。

第3篇

关键词:产学融合;现代学徒制;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社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力市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市场营销人才至少已经有五年持续高居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榜首。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仍然会是需求的热门。相对企业的“人才难求”,学校培养的营销人才却出现了“业难就”、“岗难求”现象。这种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供求脱节,解决之道是校企合作。然而从实践角度看,目前的校企合作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尤其是面向众多中小型企业的学校更是难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如何建立深度的产教融合、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培养营销人才成为值得思考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设想所谓深度产学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条件加以改造,由学校和商贸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共同成立产学融合营销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分为AB组,分别以学生身份和“学徒”身份交替在校内校外学习、实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利益,通过建立有效利益驱动机制,保证合作者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校企共同成立的这个平台上学校是生源、师资、教学、培训场地和设施的提供者;合作企业是“师傅”、项目、培训师资、实习岗位、就业途径的提供者。其中商贸公司是营销人才培养平台上的的重要角色,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处于关键地位。

公司需要按照现代公司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员工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销售管理制度、成绩考评制度、轮岗制度等。公司设置人员直销、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销售渠道部门及岗位,按照师傅带徒弟方式开展销售管理工作。同时公司还设置人力资源、会计、销售内勤、营销策划、市场研究等部门,设置相应的岗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在营销部门轮岗,亦可以在非营销部门轮岗。根据学生偏好和能力给予不同的岗位锻炼,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流。按照学生进入企业的学期设置“初级学徒”——“中级学徒”——“高级学徒”——“准师傅”——“师傅”——“经理”——“合伙人”升级制度。学生在升级过程中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升级,逐步由销售能力培养转向销售管理、领导团队方面培养。达到“师傅”程度学生可以带徒弟,优秀的“师傅”可以留用成为师傅或者职业经理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可以成为公司合伙人。大批合格毕业生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输送到其他用人企业。学生在学徒阶段采用校内外“双师傅”指导,绩效和学业成绩“双考核”,实现“双约束”。

二、校企合作方式选择

该人才模式需要紧密的校企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合作方式:学校注册成立商贸公司,并与人力资源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学校教师担任专职总经理或者社会招聘总经理开展业务。第二种合作方式:由有实力的管理咨询公司组织成立商贸公司,并与校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第三种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办公条件和商贸公司或者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共同成立公司,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业务和人才培养。在以上三种合作方式中以第三种模式为最佳,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双主体办学方式,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有利于形成长期合作的机制。

三、教学综合改革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教学整体性改革。首先校内教学需要要采用大模块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要摆脱讲授为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问题驱动、案例驱动、活动驱动教学,学生学业成绩考评也要采用过程化考评、成果考评相结合的模式。学生要分为AB组校内校外轮训、校外实习轮岗。保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满足一体化教学和企业实习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小组学习和团队销售实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客户拜访、销售、课程任务实现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素质的培养;通过企业早会晚会、工作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将专业课程整合为理论和实践合一的五大教学模块。分别是营销基础模块、市场研究模块、销售模块、销售管理模块、营销策划模块。

学生培养以销售人才为核心、销售管理、营销策划为翼,以营销基础和市场研究为基础。其中营销基础模块融合《商品学》、《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认知》、《模拟营销》等七门课程;市场研究模块融合《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调研实训》、《消费心理学》三门课程;销售模块融合《商务礼仪》、《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网络营销》、《电话营销》、《谈判实训》、《沟通实训》、《推销实训》、《网络营销实训》等九门课程;销售管理模块融合《渠道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三门课程;营销策划模块融合《营销策划》、《促销策划与管理》、《广告与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及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实习》五门课程。在建设专业中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课程,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形成讲义、课件、试题库、教学案例库、训练手册等一套教学资源。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会根据未来工作需要和岗位需要,完成方向性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四、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一支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比较高的教学团队。基本建设思路是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也就是通过教师进入企业、企业高手进课堂,现有教师除了完成学历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到企业加强实践锻炼,每位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后都要与该组学生进入企业同步进行实践锻炼,一方面协助企业加强学生管理,一方面提升企业实践能力,为企业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如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调整、销售流程规划、促销策划等)。校内教学要根据内容,请企业有关人员到学校进行兼职教学,通过双向融合,达到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目标。

五、实训条件

第4篇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HR(Human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营销专业;PBC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76-03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

面临应用本科转型的冲击,高职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在挑战面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传统专业,在全国各层次的职业院校里均有开设,笔者拟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结合宁波教育学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纷纷学习国外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美国的社会参与办职教、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结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高职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其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如“虚拟订单式”模式或“订单式”模式、“2+1”模式、“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多样化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不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个性化发展,不同模式的概括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笔者总结了以下共性:

一是重视服务地方经济,有效接地气,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做贡献。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来自企业需求,“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当地行业需求,明确营销人才培养方向性,如金融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物流营销、农产品营销、医药营销、旅游营销等等。二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如“教学做合一”模式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双元双创”模式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四段式”自主学习团队模式重视学生的团队能力、策划能力和实操能力等。三是重视“双师型”教师发展,无论那种模式,在实施中都提到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把教师放到企业里,让教师先企业化,学生才能企业化。四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过的各种难题,如教师下企业待遇如何解决、职称评定如何考虑、学生下企业费用如何计算、请进企业专家费用如何衡量、校企合作中成本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都积极给予解决。

宁波教育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于2006年,从常规日常教学到不断改革课堂实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参加企业经营,先后经历多次变革,目前基本形成了坚持“两个方向”、搭建“三个平台”、贯穿“六大实训项目”的专业模式,建设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核心课程,以全面构造传授专业知识、磨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基础。

二、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构建

(一)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构建的城市背景

1.地方经济转型中营销人才的高端技能化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经济发展从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数量扩展型转变为内需为主、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方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也迫切需要营销人才具有更多的营销创新思维、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创新需要营销人才必须高端技能化,需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辨能力、自学能力、耐挫能力等等。宁波市作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沿海城市,从2010年开始提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这些都对高职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大数据时代营销人才的信息技能化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学生学习空间扩大,学习自主选择性更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里也得到广泛应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必须提高。宁波市从2010年开始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集中体现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营销人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自如运用是必备的技能。

(二)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的构思设计

1.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P(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ty Accomplishment):培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岗敬业、勤奋务实、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B(Basic Teaching):基础教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C(Characteristic Teaching):特色教学,以行业或岗位为培养方向,以特色课程和实践培训为途径,参与企业实践,使学生毕业即就业,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2.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

具体如图1所示。

3.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1)PBC人才培养目标。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的营销人才,使毕业生成为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备营销通用能力、并有一定特向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或者独立完成网店的经营活动)的综合型人才。

(2)PBC人才培养培养过程分解。第一、二学期侧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学校课堂教育、职场规划和社会公益服务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营销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培养为主,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实训以校园超市经营、电子商务实训模拟、专业大赛为主,大赛项目由校企共同拟定,切实为企业服务,为学生走向企业提供训练平台,推荐专业大赛中成绩优秀的团队参加校外各类大赛,如全国营销大赛、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创业大赛等;第五、六学期侧重特色方向,如策划项目、网店开设和经营管理等,以企业指导为主,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项目、销售运营和管理。

(3)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依据,一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二是所学内容符合特色方向基础需要。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从内容上看,既包括了推销、调研、广告、品牌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分别在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策划实务、应用文写作、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教学内容。同时,课程的实训内容又与校内实训(以校园超市为主)内容相结合。教学考核坚持三个标准:重在过程,体现结果,企业参与。考核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能力提升,体现学生对营销技能的具体运用,承认企业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法。

(4)PBC模式教师资源丰富。PBC模式主要需要三个方面的教师资源供给: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的传授、特色项目完成能力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结合,实践教学部分对学生实施“双导师”教学,即专业教师教学与企业指导同步进行,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可就业。

三、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首先,该模式强调了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列为人才培养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不多见的。

其次,该模式培养校企兼顾,循序渐进。从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专业基础教育、通用技能训练及特色项目完成,从校内学习、校内实训到校外实操,从理论教学到企业实践,从一般的宽泛的营销基础掌握到方向性的窄口的岗位技能提炼,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再次,该模式在宁波教育学院的应用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宁波教育学院地处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决定了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所以该模式在宁波教育学院的应用,尤其是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的特色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营销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电子商务营销技能,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也符合新时代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高职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部分毕业生将在大学里开设的网店继续经营,使其成为个人创业的一部分,往届毕业生创业不断成功,如超市经营、婚庆策划、天猫旗舰店运营等。没有永久不变、一劳永逸的模式,只有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变革,才能保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熊惠平.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1(6):107-110.

[2]朱金福.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四段式”自主学习团队模式探索[J].职教通讯,2011(10):47-49.

[3]姚奇富.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 课程地图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一、引言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发展方向,是为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职涯选择的关联,明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规划,其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学习的整体方向,并且提供学生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提高学习兴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其课程地图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课程地图设计思路与调研

会展专业课程地图的设计要基于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以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导出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完成课程地图建设。因此,首先必须通过调研了解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层次,并通过行业人事方面获知岗位能力。

(一)调研基本情况:基于应用型会展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为此,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具体包括:(1)以会议形式开展企业会展专业人才座谈,了解会展企业核心诉求;(2)以访谈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经理访谈,了解会展企业高端人才需求;(3)以网络文本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相关岗位能力描述高频统计,了解核心能力需求;(4)以问卷形式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和企业开展调查,检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5)通过毕业生回访和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计,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并结合地方需求创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以上工作的开展,对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使课程地图的设计有据可循。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情况,总结出会展行业需求,确定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其中会展行业需求包括会展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结果分析:1.行业需求大量的企业访谈与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海口、三亚等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仍然保持一定增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人才供给与人才培养是短板。企业访谈情况:针对国内10家会展相关企业的访谈情况显示,具备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策划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最紧缺。问卷调查情况:针对本次课程地图设计的总体目标,会展专业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于2016年11月1-10日以实地走访访谈、网上发放等形式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95.3%。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主要信息摘录如下:针对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受访企业人才需求方面而言,42.11%的企业存在人才紧张现象,42.11%的企业有长期稳定的需求。受访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比例的47.37%,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总比例的36.84%。受访企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是行业内人才流动,占总比例的52.63%,其次是招聘会,占总比例的26.32%。通过分析会展企业的人才缺口,最紧缺的人才为会展策划师,占到总比例的57.89%,其次是展台设计师(31.58%)、会展销售人员(31.58%)和项目经理(31.58%)。为全面把握国内重点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特征,针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型综合招聘网站的会展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重点了解各岗位的职位描述,从而把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认定标准。此次调研共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及海口共计20家大中型会展企业,对不同岗位抓取的岗位描述文本进行高频归纳分析得出岗位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媒体整合、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文书文案、品牌推广与宣传、项目协调与执行、财务预算与报价、公关与沟通等方面。

2.人才定位根据企业及招聘网站的人才岗位需求,大致可以将会展从业人员分为四类:科研人才、统筹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四类人才呈金字塔型分布,即科研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会展辅助与支持性人才需求最大。科研人才即从事会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一般以高校教师和协会研究人T为主;会展统筹管理人才主要指具备项目统筹管理、协调与应急公关等经验型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及活动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是会展业的最高从业人员;会展辅人才是指精通展会设计、策划、营销、文案的专业性人才,属于专业技能型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是指能为大型展会提供布置、搭建、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的专业性人才。结合企业需求,认为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会展核心人才应是具备行业核心能力(策划、设计、营销),兼具管理执行知识(统筹、协调、公关)的会展中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能力识别与检验:1.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了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需要明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针对企业,在以访谈和会展沙龙形式的讨论中,重点对企业提及的人才能力加以识别、归纳和整理,并与各大招聘网站收集的不同岗位要求加以比对,从而形成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认知,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专业基本素养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

2.能力检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人才识别”工作所获取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及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发放,以期对“人才识别”中的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确认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需求。由此可得,会展公司最看重的能力为组织与管理能力(73.68%)和创新能力(73.68%),其次为沟通能力(68.42%)。在面向实习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分别调查学生对会展行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评价。根据调查显示,基本素养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较高的评价,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现场统筹能力、营销能力、基本服务技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同时结合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基本确立我校会展人才培养定位。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由企业调研与访谈及各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用人来看,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问题1:人才培B方案的设计相对于行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包括开设课程、开设时间、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问题2:开设的课程并未达到市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效果,比如:沟通管理课程并未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计算机应用课程因其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和实验软件的限制并未涉及展会活动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市场营销对新媒体营销的应用能力的介绍寥寥无几;活动策划课程对文案的规范化、活动创意开发的欠缺及展示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都未达到市场应用的实际要求。问题3:课程内容相对于行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言比较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平台技术、新媒体营销等被广泛应用于会展活动的各方面,而教材内容还来不及更新,尽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知识,但只是轻描淡写掠过而已,没有系统性。因此,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岗位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二)建议:在今后学生的培养方面,应以市场岗位为导向,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专业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及核心专业技能即策划、设计、营销、统筹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需要在课程方面加以改进,还需要结合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实践等形式达到市场企业的要求。其次,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官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多轮驱动机制,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特征,重视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同时,对教师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行业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尤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此外,引进企业高管作为特聘讲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讲座,进行教学,甚至项目合作开发,与市场无缝对接。

四、基于课程地图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以上调研资料,得出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地图课程设计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成才结构)、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共四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技能;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学期的安排。核心技能包括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并根据相应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因此,会展专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设三个方向课程(会议会奖类课程、婚庆旅游类课程和体育赛事类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取向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为地方紧缺人才提供支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分别设在大一的认知实习(2周)、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实习(6-8个月)、大四的毕业实习(2-3个月),通过企业参观、活动服务、项目参与、顶岗实践、工作对接等全方位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应用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三个辅助模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成才结构示意图、职业导航图、考级考证导航图及学科竞赛导航图四个导航图,实现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第7篇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vocational training of 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it must be post-oriented,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strong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ence in front-line posts of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 岗位本位制;人才培养;房地产经营和估价

Key words: job-based system;personnel training;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99-02

0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注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岗位能力”来展开。“岗位本位制”是笔者自创的用语,借以表述自己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院办学思路的理解和总结。其核心理念如下:高职院校以市场“岗位”的需求状况决定开办“什么专业”;在培养过程中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展“工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培养效果上以“岗位能力”为标准开展成果考核;最后,以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在企业找到 “岗位”作为最终目标。基于此一理念,结合笔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拟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就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构建。

1准确定位学生将从事的“工作岗位”

1.1 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概况我国房地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改善性住房市场需求的增加,房地产需求总量不断攀升,我国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房地产开发从业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类大小的招聘会上,房地产类公司热招的职位主要有置业顾问、设计、售楼顾问、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项目策划、工程监督等。

1.2 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根据房地产业的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房地产行业“应用型”人才。结合高职房地产专业人才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很粗略,对于学生将来主要就业领域简单描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估价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仅仅进行如此粗略“定位”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定位模糊,就无法在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围绕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必须更加深入一步,对房地产企业的部门设置以及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

1.3 从企业用人角度,准确定位学生将从事的岗位以一家普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组织架构一般包括综合管理部、 财务部、工程部、销售部等几大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在50人左右。各部门的职责及从业人员的要求如下:①综合管理部:负责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管理项目的具体策划,取缔地以及相关许可的办理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从业人员除了文员外,要求较高,需要资深管理和前期项目报批经验。②财务部:负责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公司的核心部门。从业人员要求是专业财务人员。③工程部: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期、质量、安全及成本控制执行等。要求从业人员有多年施工管理经验。④销售部:负责开发项目的销售或者租赁工作,人员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除了销售主管人员外,从业门槛较低。

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房地产销售岗位最适合刚出校门的高职毕业生。同理,我们也可对房产中介机构、估价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进行岗位分析,通过这般深入调研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排除专业“不对口”就业等因素,在职业起步阶段,学生最合适的是从事“房产销售员”和“房产中介经纪员”两种岗位,经过3到5年以上的积累,具备一定经验能力,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有机会逐步提升到“房产策划”、“房产估价师”、“房产经理人”等中、高级岗位。

2从“岗位”角度整合重构课程体系

2.1 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按照学科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不管完成工作任务是否需要用到相关知识和技能,一古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比如:《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法规》、《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经纪》等课程中许多内容重复、并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基于对学生将来从事岗位的准确定位,根据高职“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原来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就显现出“理论多”、“实践少”、“内容重复”等不足了,无法适应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对各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各模块,对原课程进行整合,重新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新课程体系。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如果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仅仅停留在听取专家和企业建议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企业,准确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才能满足相关需要。

2.2 基于准确的定位,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在明确学生将来先从事“房产销售员,房产中介经纪员”岗位开始,并逐步向“房产策划、房产估价师”岗位发展的前提下,以此为导向,可以把所有课程拆散,重新进行课程整合。基础课整合上,建议把原有的10多门专业基础课,按照“经济管理知识”、“建筑知识”两个大类,整合成2门大基础课:《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基础》、《建筑知识基础与应用》。专业课整合的原则是:根据学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以一个岗位设置一门大专业课,比如:根据学生毕业后最适合从事的是销售和经纪人两个岗位,整合设置《房地产营销和策划》和《房地产经纪实务》两门大课,同时,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设置《房地产开发实务》、《房地产估价实务》课程,作为“提升模块”,为学生将来考取“房产策划师”、“房产估价师”,以及岗位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必须基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比如:《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可以由以下主要几个模块构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销售礼仪、房地产销售技巧和实务、房地产销售合同管理等。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情况把重要的模块单独设立成一门小课程。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只有让学生“边学边做、工学交替”,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与企业的全过程合作,才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具有可持续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房地产应用型人才。

3.2 《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以《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为例,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模式:

①“先上岗再学习”:在上《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前,通过和校外实习基地联系,带学生在到售楼部“上岗”一周,在房产公司的售楼部感受工作环境、观察售楼员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试着去接待一位买房顾客等。通过这个环节的锻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学习方向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②“岗位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上采用“岗位任务”驱动模式,根据岗位实际任务,把课程实训内容设置成:楼盘资料学习,顾客接待礼仪,顾客心理分析,楼盘模型解说,样板房参观,客户维护,合同签订,贷款落实等任务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中做、做中学”。③“顶岗”式考核:考核上改变传统的“试卷”式,学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培养后,完全可以采用“顶岗式”考核。提供一套楼盘销售资料、楼盘模型、虚拟客户,就可以在实训室进行考核,甚至到某售楼中心,让外来“兼职教师”来考核,使学生有真正的顶岗能力。达到学完一门课程,就能到企业“顶岗”的能力水平。

4结论

积极摸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扣“岗位”,一切都从“岗位”出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胜任企业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第8篇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崔莹(197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郝月(1978- ),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吉林长春13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12-02

目前,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地位得以迅速提升,省政府于2012年5月颁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旅游产业壮大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在未来五年内,规划建设100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大型旅游集团,5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新增3家5A级景区,15家5星级饭店,长白山等主要景区交通干线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基本完成,长春到长白山等重点景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成,开通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重点航段的水上旅游航线。

根据《通知》中制定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整体目标可以看出,建设完善的旅游人才队伍是实现目标的重中之重。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应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开发制度,完备的人才引进政策与管理办法,应实现宽渠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进行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等。

旅游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级旅游人才的素质,依赖于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虽然吉林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教育与研究资源,但是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教学体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还没有完善的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企业与高校还未实现真正的联合办学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只有实行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使旅游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壮大的目标。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旅游人才

1.综合素质方面。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其发展有赖于相关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此,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必须深刻了解旅游产业这样的特性,在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全局观念,不仅对旅游产业负责,也同样对旅游地的整体发展负责,这是作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另外,对于高级旅游人才来说,战略管理能力也是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的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精品名牌战略、集约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应的,具备经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市场发展战略管理等战略管理能力则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2.旅游策划人才。根据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依托吉林省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旅游大环境和精细化建设,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游、城市风情游等。如何进行吉林省的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服务策划是将吉林省建设成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关键。高级旅游策划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意思维能力,能够在旅游项目策划中提出好的创意;具备深厚的文案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良好沟通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主体。

3.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高级旅游营销人才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科学预测市场前景,根据吉林省的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准确把握温泉养生、森林康体、民俗体验、修学考察、商务会议、展览奖励等旅游产品的信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进行营销活动,从而为旅游市场营销提供可靠的市场基础。

4.旅游管理人才。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包括高级职业经理人、会展管理、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以及特级、高级导游人才等。这些具有国际水平、对国际旅游市场非常了解的人才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技术管理、服务水平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从吉林省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看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吉林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各方面高级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高校旅游教育仍然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在提供人才的数量、结构及综合素质方面相对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着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用于产业需求。目前旅游学科的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金融财政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学科体系宽泛综合,并不是专门化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深入、不系统,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将过多的关注点停留在客房服务、餐饮管理等浅层面上。同时,学科设置出现多重复。据调查,吉林省很多旅游院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这样的学科设置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无法形成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另外,按照目前的学科设置,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统一设定。但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独特之处,即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要求很高,在就业时如果没有行业经历,则很难直接从事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而必须要从最基层员工做起,本科毕业生和中职中专类毕业生的工作几乎没有区别,这样也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从人才提供的总量上难以满足吉林省旅游产业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模糊不清。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从整体来看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方面大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如长春市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各级各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公关礼仪等。另一所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掌握饭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饭店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熟悉饭店管理的相关法规及行业规定。毕业生能胜任旅游和酒店行业服务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关、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是能独立进行饭店创业、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专业人才。

从这两所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么是培养目标过高,在学科没有得到应有地位的前提下,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无法将目标落到实处,也就造成课程体系无法深入;要么就是比较严重的不对称结构,严重偏向某一方面,如酒店管理方向等。模糊不清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极易造成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就业时无法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3.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目前吉林省旅游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手段比较落后,相对于旅游产业快速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远远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产业跟踪,缺乏按照产业发展速度和形势及时调整的能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同时,由于目前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程度很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学水平难以与国际接轨,难以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更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途径

1.结合产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最急需的是应用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过高过空;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确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以便中高级旅游人才能够在旅游产业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更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方向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和服务。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方面,除了针对旅游市场、旅游策划、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之外,也要注重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尝试按以下模式进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旅游产业策划、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行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在旅游产业各部门包括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从事策划、营销、管理工作。针对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旅游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增开“吉林省民俗”“吉林省文化发展史”等凸显吉林省地方旅游特色的专业课,以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很快适应岗位。

2.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在现有理论课程教学模块的基础上,集中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充分利用各个旅游院校的实训室条件,构建特色实践教学模块。

目前各个旅游高校能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建设模拟实训室,但是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仅局限于模拟饭店餐厅摆台、模拟前台接待、模拟客房铺床等岗位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职业意识、人际交往沟通、判断决策等能力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应该增加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训练模块、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在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模块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加逻辑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训练;在旅游业管理技术模块中设置管理语言能力、综合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围绕相关岗位进行职业意识的训练。

第9篇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构建的特定的由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学装备、评估和反馈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方程,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

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摘要: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而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目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适应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有关方面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环节、考核评价、教师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入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和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方向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要方面,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向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采用“交叉复合、分合有序”的方法,实行多专业方向,大类化、市场化、个性化教学,以扩大毕业生就业适应面。

制造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将逐渐成为陕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根据此趋向,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摘要:一是新增现代服务业的空中乘务专业;二是把一些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如在原营销和策划专业中增设机电产品营销、金融保险营销方向;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增加物流连锁、市场营销连锁方向;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财务方向和税务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导游方向和酒店营销方向。并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设置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

通过以上专业设置的改革,建设起来的专业将具有几个特色摘要:第一,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二,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充分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向。第三,节约教学成本。专业设置范围不离“群”,在教学条件、师资、实训等方面可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

(二)在教学设计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做法,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是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出发点布置课程,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的目的。本文以营销和策划专业为例进行说明摘要:

第一,分解岗位能力。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和分解,这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由企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参和,依据一线市场营销人员的岗位(策划人员、销售人员、市场调查分析人员、客户管理人员)能力要求,对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并具体分解,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确定本专业人才定位。

第二,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形成销售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4个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构建能力课程模块。依据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课程模块,并由此建立专业的支撑能力课程群。各能力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工学结合课程,并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第四,依据企业活动流程,布置各能力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序,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同时完成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精品课建设等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形成以职业活动流程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导、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第五,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布置教学进度。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目标,对每学期的教学进度进行灵活布置。在企业经营销售的旺季,及时把学生送到企业工作岗位上,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用人需求旺季过后,学生再回到学校课堂,总坚固践经验,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灵活的教学节奏,建立灵活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同时达到服务社会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这种专业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进程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布置,而且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一线营销人员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充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以工作流程布置课程教学顺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缩小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

(三)在课程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有足够的时间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和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

一是建立讲、学、练相结合,教师学生互动的情境授课模式。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来自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讲解、虚拟环境演练等综合性模拟练习,通过角色扮演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突出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实现,为今后的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是学习场地的多元化。根据教学的需要改变原有单纯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分别在教室、实训基地、企业和工作现场实施教学,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讲解、讨论、练习的内容,可以在教室展开;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有效利用陕西经济、文化现有资源,实施现场教学,把实际工作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和工作岗位的零接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度,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如西安高职院校在上《旅游文化》课中讲到饮食文化时,可在西安饭庄上课;讲到建筑文化时,可在钟楼、鼓楼上课;讲到宗教文化时,可带学生去大小雁塔、法门寺心得等。

三是推广应用任务教学法。将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成课程任务,通过带领学生对任务的一项一项完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商品学、消费者行为、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软件应用、ERP沙盘模拟等课程可逐步采用任务教学法。

四是利用项目承接锻炼学生应用能力。首先充分在校内挖掘可供专业教学和能力培养利用的活动项目,由学生来承接一些校内的项目。例如校庆、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策划,毕业生回访、学生状况调查等的调查报告的完成可以交给学生来做,并将完成项目的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实际项目的承接中完成。在此基础上,由学校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一些其他途径,承接校外的策划、调研等项目,既培养学生能力,又利用学校资源服务社会。广告理论和实务、卖场管理、营销策划实务等课程可实施项目教学法。

五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切地负责特定的工作岗位,练习学生的市场调研、人际沟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能力的方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在师资上建设“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拟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聘请技能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聘请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担当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教师。这种做法所具有的好处是摘要:一是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二是保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四是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商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和企业的财务管理、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进行教师资格认定。逐步在专任教师中(不含公共课教师)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学合作,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摘要:

1.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和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1

3.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陕西省政府网站,2007

第10篇

一是动画人才总量不足。虽然目前四川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但是加上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也远远满足不了动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动画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年龄分布上看,现有动画人才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年龄偏小;从专业结构来看,动画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美术类、计算机类和管理营销类三大类,专业偏单一;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三是从动画的创意策划―技术制作―管理营销的产业链来看,动画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动画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中后期制作环节上,动画项目前期策划和后期衍生产品开发营销的缺口非常大。

四是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学历者是从业人员的主体力量,约为60%,大专学历约为34%,显示出动画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化,更关注实际能力。从相关从业经验上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业人员行业经验普遍偏少。从职位类别来看,从事动画设计类和编辑类等职位类别的人员居多,而财务、管理、行政等非专业类职位所占比例较低,这和动画行业更强调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从总体看,成都地区动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但其中最为紧缺的人才为创意策划、营销管理等高端人才以及精通各个产业环节的复合型人才。

二、一些高校在动画人才培养上的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尤其缺乏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动画大师进入课堂,动画课堂教学知识体系落后,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的“空对空”现象突出。

二是办学模式不符合动画学科特点,学生知识书本化,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应用性人才培养学、研、产衔接欠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三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以技术制作型人才培养为主,社会急需的复合性高素质动画人才需求尤其紧缺。

四是动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在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遵循学科特点,突出“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该专业与社会多家知名动画企业紧密对接,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开展政府支持下的校企紧密结合。通过努力,该专业成功引进“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 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实训基地,基地建在校内,公司负责人及骨干均是该专业骨干教师,双方签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具体合同。这样在教学上能够做到动画专业发展与行业领域发展紧密相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二)坚持“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双导师”制度

该专业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又具有实际动画设计与创作经验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该师资队伍组成方式为“2/3+1/3”, 即校内专职教师2/3 + 动画企业兼职教师1/3 。同时,该专业还制定“校企双导师”制度,让企业动画精英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岗位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动画项目的实战训练。

“双师型”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知识,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带入教学中,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此同时,通过学校教学,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促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三)创建“课程体系+项目实训+基地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和“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 共建的学生“实训基地”这一平台,该专业探索出了“课程体系+项目实训+基地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师的动画原创项目或外包加工项目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机会直接参与到高端的项目创作、制作中来,熟悉动画创作的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制作、后期市场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流程。这种模式能很好的避免单纯课堂教学的“空对空”,缩短了学校培养和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有效解决了当今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操作就是实行“2+1+1台阶式提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是指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通过“课堂教学”学好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三年级根据课程体系要求,部分课程开始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接触实际的动画项目,进行“项目实训”,让学生在“做”中“学”;大学四年级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阶段,让学生开始在“基地实战”,即进入企业项目实践环节进行实战演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同时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画项目的管理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构建动画产业所需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研、产一体的教学方式

在该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环节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项目演练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将教师的动画原创研发项目或外包加工项目与教学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学、研、产一体的紧密结合,能让学生熟知动画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熟悉动画完整产业链的关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需要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此,该专业建立健全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组织专家教学督导组围绕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学科和专业教学计划运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事故查处等方面,通过听课、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师教案、分析课程成绩以及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各相关教学工作的教学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等,对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实行评估、监控和全面指导。

第11篇

当前会展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教学实践及战略结合地区发展需要,科学设计会展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关键词:

会展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12202

1 会展发展趋势及人才供求状况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会展具有信息传播、经济交易、文化教育、辐射功能及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扮演举重要角色。会展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

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

1.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类型

虽然就其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凭借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未来几年跻身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地区的预期不是遥远的事情。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并具有知名度的展会,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中国贸促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至10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社会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质量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差异化的。

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组成会展业人才的三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负责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主要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他们三者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作用。

1.1.2 会展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智力型、知识型、技巧型、艺术型的专业特点。因此要求会展人员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服务理念、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推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这就要求会展人员既要懂展览懂市场,又要懂管理懂沟通语言。

随着国际会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兴技术的渗透,会展业朝着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趋势或方向发展,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必然在需求结构与质量方面具有层次性结构化特点,必然是专业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都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兼有。这些都意味着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1.2 会展人才供给现状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短短几年间全国近百家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如果加上为数众多的职业培训类学校开设的会展教育项目,现在我国从事会展教育的学校数恐怕已经超过美国。但从业人员素质方面,据《中国会展》杂志2009年调查:“会展从业人员的队伍中,真正懂会展、会操作、会管理、会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足1%。”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设计理念严重滞后;专项人才十分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2 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积极适应会展业人才市场需求,开展会展相关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当前高校在会展展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具有普遍性,有些十分突出,比如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却又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三是会展教育脱离实际,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

3 独立学院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设计

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科学进行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满足现代会展业发展对会展核心人才提出的要求。

3.1 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是根本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即明确会展学历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会展核心人才,抑或是辅助型人才。根据会展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注重整个会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专门技术,专项管理的要求,合理配置自身的优势资源。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

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而各高校又有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行业发展,遵循本科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针对人才服务的市场,立足区域和院校特色,探索出既适合会展职业性质,又符合会展专业特点的本科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会展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秀的会展人才,提高应用型高校和会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我国会展教育的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会展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以下有三种:一是以理论研究为重点,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会展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三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会展业发展中产生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3.3 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表明,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课程就要进一步细分,对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也会作进一步调整。独立院校应结合自身特长,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定位于会展产业链条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如会展场馆、住宿、餐饮等产业内链,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闯出一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新路,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化”。

4会展专业实践教学

会展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培养模式也必须强调实践环节。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均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建构基于能力本位导向的会展实训模式,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当前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在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运营、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大课内实训比重

课内实训是针对理论课程的具体知识点,设计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比如湖南商学院在会展策划、会展客户管理、会展参展实务、虚拟会展、会展设计等多门相关课程设置了不同学时比例的课内实训环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课内实训与理论学时达到1:1的比例。

4.2重视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实训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基地的方式,对学生专项技能的综合演练,主要针对的是会展行业工程系统性的特点。比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通过购买会展的专业系统模拟软件,对会议与展览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

4.3开拓生产式实训

生产式实训的方式突出商业运作的特点。以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为驱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上海)首届星座博览会,就是一次项目驱动式的实训。吸引了来自江、浙、沪三地近40家展商前来参展,学生分别经历了招展、招商、观众组织、展台搭建、场地管理、现场服务、后勤保障、财务等部门的各项工作。

4.4实践基地建设

会展项目合作机制是是学生步入社会实践环节的最佳途径。岗位实训模式是针对会展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的岗位技术训练。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会展的实际举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营销、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到活动中,对于他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安晓波,辛昆堂.中国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4):107109.

[2]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5):109112.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9(15)18

第12篇

大量的实际工作往往比理论上简单,如果我们仅考虑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内容,完全不考虑实际工作中偶然发生的内容,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就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的要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

1.针对性。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北京发展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的会展人才。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北京地区会展企业对从事展览策划工作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来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适用性

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部来自于会展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学生从事展览策划工作,打下了专业基础。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转化能力,课程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完全照搬企业的工作内容,而是把企业的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中可实现、可操作、可执行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教学环境下,完成课程的项目内容。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内容组织与安排

内容的组织安排上,我们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体现整体性的设计思路,按照会展策划工作的不同阶段,将企业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融入到教学可实现的学习任务中。每个学习任务都体现了展览策划工作的逻辑性,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展策划的专业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要点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点的学习--根据任务工作6步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项目评价总结。这四个教学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体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按照项目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小组由5~6名同学组成。由两个主讲老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每名教师指导3~4个小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充分的沟通,团队协作,同时要把项目成果向指导老师汇报,并回答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从学习任务的分析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锻炼和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按照实际的六个工作步骤,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并由企业兼职老师根据学生正在进行的项目任务,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总结的工作方法与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核心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受学和用的联系和区别,激励他们明确目的,不断努力。突出实践性内容,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宽泛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补充和填补了教学中部分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不足,为培养学生复合型素质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与展览企业工作内容的零对接。

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评价方案的思路考察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思想。核心课程的评价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要求进行,评价指标不能脱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的思路是: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具体如下:课程项目评价主体由学生项目团队成员、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结合共同评价。课程项目评价的内容需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评价要以检验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为主,验证学生知识领会程度为辅。课程项目评价对象需要针对学生完成的可视化成果(如学习工作页中的条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填制的表单、制定的计划、编写的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录制的音像资料、软件系统操作获得的数据结果等)进行评价,同时适当包含教师自身授课反思及学生课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课程项目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集体陈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检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