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会议主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届高峰论坛将聚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工作者共同分享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的前沿理论、前瞻设计与经验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共同为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会议主题
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务培训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深圳中学
协办单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广州方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三、参会对象
全国各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德育干部及相关工作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社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校园心理危机领域专家学者,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教研员等。
四、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6月15日~18日,15号全天报到
地点:深圳中学(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深中街18号)
五、会议议程(见下表)
六、参会费用
会务费:1350元/人(含会议费、资料费、午间工作餐)。与会代表的交通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自理。
七、缴费方式
1.提前汇款
会务费可于2017年6月1日前通过银行进行汇款,汇款时请注明汇款单位及参会人员姓名。汇款信息如下:
汇款单位:广州方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州明珠支行
汇款账号:3602201809100068936
2.现场缴费
只收取现金,不能刷卡,不收取支票。
八、参会须知
1.报名方式及截止日期
汇款后请将参会回执单发邮件至,并在邮件中说明参会人员姓名、发票单位名称、汇款单位名称、财务人员联系方式。原则上同一个单位汇款开具一张发票。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日。
2.鉴于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有关会议住宿标准不尽相同,本次会议不再统一安排住宿,仅为参会人员提供会议举办地周边酒店信息及会议期间的相应服务,请参会人员按住宿标准自行选择、安排。
3.会议不统一安排接站,请与会人员自行前往会议地点。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庄思琳
电话:0755-82155911
一
学区的设置与管理
1.学区领导机构
学区长学校:学区片内优质学校
成员学校:学区片内其他学校
2.学区组织机构
(1)成立学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学区长学校的校长担任
副组长:由学区内各成员学校的校长担任
成员:由学区内各学校分管人事、德育、团委、教学、教科研、体卫艺、信息技术等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分管以上工作的主任组成
(2)设立学区联合办公室
学区联合办公室设在学区长学校,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若干(由各成员学校教学副校长担任)。
(3)成立相关职能小组
教师发展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培训主任组成。负责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教师业务水平测试以及发挥学区内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教学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研组长组成。负责校际之间的教师交流、走课、评课、教研组活动、课程实施、学术活动、学生统一测试、教学质量分析等工作。
信息技术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信息中心负责人及信息骨干教师组成。负责使用区级微资源互动平台,实现优质教学微视频、课件、题库共享,建立学生学习空间。在学区内互相开放内部网站资源信息,在学区长学校网站设立学区模块,建立名师工作室交流平台,公示学区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招生信息、招生宣传的资源共享。
课题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教科研主任、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对学区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和评价,针对各校实际,研究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学生发展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德育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组成。负责建立学区德育合作制度,加快学区内校际德育合作,形成特色德育,扩大德育、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影响,共同提升德育管理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卫艺教育研究小组:由学区内体卫艺工作特色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分管体卫艺工作的副校长、主任及艺术、体育骨干教师组成。需要了解各学校的师资素质和专长、学校传统艺体特色、学生发展潜力等情况。负责艺术节、运动会、特长生培养、学区才艺展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
具体实施办法
1.学区管理
(1)充分发挥学区长学校中心职能,由组长每月召集学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共同商议,民主决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学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
(2)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学区例会,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采取成员校轮流主持会议的形式,加强了解和沟通;组长和副组长提前进行沟通,确定会议主题和研讨内容。
2.教学教研
(1)学区联合教研的安排。在学区领导机构的统一管理下,区教研室牵头以学区内优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学区内的教研活动,组织学区联合教研。每月开展一次学区内以相同年级相同学科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在学区内组织中高考备考研讨会。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观摩课、示范课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区内做一节汇报课,学区内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发现高效课堂教学课例在学区内进行推广,促进成员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3)学区内学术活动。结合“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建设以及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每学期开展学区内“管理人员论坛”和“教师论坛”,并进行一次研讨交流展示活动,促进校际之间相互学习。
(4)课程资源共享。开展以校本课程、文体活动等为主要载体的相互交流活动,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三走”:一是“学生走”,学区内有的学校建有特殊实验室、功能教室等,为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硬件资源,发挥它的辐射作用,学区内其他学校学生可以走进这所学校上课,享受这些优质的硬件资源。二是“教师走”,学区内有的学校校本课程教师有一技之长,特点突出,这样的教师可以到学区内其他学校授课,使学区内共享优质师资资源。三是“课程走”,学区内有的学校校本课程特色突出并且趋于成熟,这样的课程可以走进学区内的其他学校,使学区内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
(5)建立专家团队。由学区内特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优秀教学校长工程”及和平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人,学科首席教师等组成,以网络交流为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把相关资源集中存放,供全体教师课余浏览,有问题或建议可以发表,专家团队进行解释,学区学校全体教师参与交流。另外,学区内骨干教师结对培养学区内非本校年轻教师至少一名。成员学校也可派教师到学区长学校进行“影子培训”,开展名师带徒,教师结对等活动。
(6)学区内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选择在德育、教学、教科研、信息技术、体卫艺工作等方面能够彰显学校办学优势的主题在学区内进行展示交流,每个月在学区内安排一所学校进行面向社会、家长及学区内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德育联动
(1)品牌活动共创。学区内各校的主管领导,德育处负责人就各自学校已经成熟的品牌活动在学区内进行交流,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品牌活动。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各校可共同策划组织学区内新的德育品牌活动。
(2)德育研讨工作共同推进。每学期举行一次德育研讨会,交流各自学校的有益探索,对好的做法予以推广;定期邀请专家对学区内的教师、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德育论文(案例)交流,促进各校德育工作水平的共同提升。
4.学生会和社团共建
学区内成员学校的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成立学区“学生联合会”和“社团联合会”,共同开展主题教育、实践走访、互助交流等活动。
5.信息技术支撑
学区内几所学校之间互相开放应用系统以及内部网站资源信息,例如学生成绩分析系统、教师教案课件,由学区长学校牵头建立学区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层级的联系平台,建立名师工作室交流平台、题库,公示学区的教育教学活动等。
二、构建学校联盟办学模式
将学区内优质学校与普通公办初中学校结成一对一学校联盟,学校联盟中优质学校作为组长校,组长校负责制定联盟实施方案,在以下各方面实施深度合作:
1.干部教师交流
优质学校管理干部作为领队带领本校学科骨干教师到普通公办初中顶岗任教,交流教师比例不少于该校本年级任课教师的1/3且交流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在本校处于中等以上,其中校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等名师不少于交流教师的20%。任教期限不少于1年。作为对应,普通公办初中学校干部作为本校教师的领队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普通校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优质学校顶岗跟教。其中骨干教师不少于交流教师的20%。任教期限不少于1年。同时优质学校骨干教师与普通公办初中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结成手拉手互助关系,共同实现专业发展。
2.教研活动
联盟学校学科组及学备组的教研活动由优质学校优势学科组长及学备组长牵头组织,每学科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学备组集体教研活动,相同学科组大教研活动至少每月进行一次。
三、构建互助共同体办学模式
学区内校际之间优势学科与相对薄弱学科结成互助共同体,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1.学科共建
开展校际之间强弱学科之间的教师交流。即共同体内优势学科学校选派本校的骨干教师到相应的对口学校的相对薄弱学科进行“手拉手”式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升。
学科骨干教师在交流期间,不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但需重点承担帮扶被派入学校相对薄弱学科、帮带青年教师的任务。交流期间,学科骨干教师需培养1-2名学科教学骨干,全程参加、指导该学科组的各年级集体备课以及校本教研活动,承担教学示范课、指导课题研究、撰写帮扶学科的诊断性分析报告及学科发展性报告等任务。
2.研修学习
共同体内有相对薄弱学科的学校可以参照对口学校的优势学科,选派该校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对口学校进行浸润式、研修式学习。
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次专家会议于2015年6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此次会议旨在贯彻201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在各个国家的落实。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代表,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老挝、俄罗斯、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中青视线研究团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到会致辞,副院长褚宏启主持开幕式,副院长张军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一、专家主要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优质教育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 to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同时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课程更多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附属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报告《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port)起草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Carolee Buckler)在题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回顾与主要结论》(Review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D World Conference in 2014)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通过全机构方式(Whole Institute Approach)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期待各国能够在政策指引、行政支持方面做出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任帕迪拉(Danilo Padilla)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天与明天》(ESD: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中指出,在区域官方机构的重视与推进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逐渐融入正规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了《非物质文化教育区域指南》(Regional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可持续的未来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越南的案例中总结了利用声音的来源,将传统的音乐融入到七年级的物理课当中的经验;巴基斯坦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传统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鼓励学生欣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帕迪拉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与领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授世濑智纪(Tomonori Ichinose)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如何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改进学习者的创新力》(How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earners Regarding ESD to Fit into GAP)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面向外界开放,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人们通常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合作性与实证性,伴随着小组学习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未来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ESD: the Call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nking on ES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的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即“一个主导、三个强化、一个落点”。“一个主导”就是以国家或者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主导;“三个强化”是强化教育工作者培训、强化实验学校和实验区的建设、强化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实验;“一个落点”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可持续学习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巧玲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结构框架与实践应用》(The Struc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inment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尊重资源和环境教育,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知识、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周飞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塑造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Shape Future Orien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教与学方式探索和实践方面获益良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安文铸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radigm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做了梳理与总结,分享了区域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禅城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
二、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的预测
(一)国际合作将是推进亚太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愈加需要国际合作。史根东在报告中希望各国改变孤芳自赏、孤军作战的状况。他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实现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从而使得各方的研究在国际大潮流的推动下产生更有效的成绩。中国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更好地加强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更深入地展开研讨,以更好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指出,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新的国际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合作,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为了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二)基于数据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次会议中,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在报告中都详细列出了调查研究、评估过程的数据,显示了实践研究过程的真实性、规范性与可行性。
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撰写人巴克勒在与大家分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时,阐述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践研究与评估方法,让参会者更好地了解评估报告的撰写过程。
(三)全机构参与正在成为推进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略
《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总结了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和趋势,其中谈到了运用“全机构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流化,将其纳入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植入学校课程编排和学习过程、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与周边社区互动、学校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当中。
在本次会议上,以巴克勒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诺尔莱特(Victor Norlet)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在专题报告中都论证了全机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诺尔莱特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很多机构的、多层次的努力。”
专家们还谈到,很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增加,并由原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到目前的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关注,全机构方式必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策略。
(四)教育工作者培训将成为亚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会议期间,史根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领域三”所提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能力”这一专项工作,并就培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同与会专家开展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中方提交的《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The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on ESD in Asia-Pacific(exposure draft))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同时各国积极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争取在2016年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时,用作对首批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范本。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项目部主任佩尔森(Magnus Persson)认为,“中方的雄心勃勃的思路和扎实工作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必将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培训范本,更好地助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其核心在于视野。第三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地区、国家、全球的发展进程。
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出努力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编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但是,能否长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政府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的支持,需要研究者、实践者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思考与探索,将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复杂性;自组织理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40―03
自组织理论探索了世界和复杂事物形成宏观稳定有序结构的条件、机理和规律,为人们理解和把握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笔者在这里将依据复杂理论的自组织理论对高职教育管理进行分析,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论视角。
一、自组织内涵及形成条件
自组织又称耗散自组织,指的是不需要外部指令,而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形成特定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过程并不是一个渐进的、平稳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内部酝酿的、突然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按照其形成的方式和运行的过程可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一切按照外部指令构成和运行的系统称为组织或他组织;外界只提供一定条件而不进行特定干预,由系统自身自发形成的结构称为自组织。研究表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从稳定变成不稳定,就有可能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形成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状态,或者从一种有序状态演化成一种新的有序状态。”
自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如下三点:
(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也就是说,不仅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出,更重要的是有负熵的流人来抵抗熵的增加,维持有序结构或有序结构的进化。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通过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开放和非平衡为系统朝着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及势能,但这一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还必须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组织效应来完成,即通过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获得自我完善。
(三)系统必须通过涨落的变化不断求得新的发展
“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平衡态和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性的干扰,起消极作用。在远离平衡态,它是系统由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的杠杆,起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高职教育管理系统的复杂性解读
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既包含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物的管理;既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运行过程,又包括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的管理,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这些管理并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学校整个管理系统。在高职教育管理系统中,要重视对各项工作的系统管理,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对某一管理阶段或环节过度重视,就可能忽视了其他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各项工作的有机联系,只重视各部分管理工作效率而不顾及整个学校工作效率,常会发生各部分管理工作方向不一致而使学校整体管理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学校系统有效能量逐渐减少,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管理效率递减,从而造成系统的管理熵增现象。高职院校管理系统的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政策制度、校园文化、信息渠道等因素,“在发展初期,有效能量逐步增大、影响力增强、管理有序、效率高、效益明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到达最大临界值时,由于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不能随之调整,就逐渐变得混乱无序,出现管理上的危机”。如内部结构性摩擦系数加大、内耗增强、能量衰退,组织的机动性、灵敏性、反应能力减弱;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或流失严重;组织逐渐僵化、故步自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耗损、扭曲、失真,非对称信息膨胀,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使管理系统处于能量耗散、失去活力,系统的有序度不断降低而无序度不断增加,管理效率不断递减乙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正处于从规模性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也即是正处于系统熵增趋势。这时,高职院校管理系统必须及时作出革新的决策,与外界充分交流信息,以使负熵流总和增加,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去取代固化的因素,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使学校总熵值趋于降低。
三、自组织视阈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
(一)高职教育规划设计的自组织认识
教育规划是教育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教育规划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当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进展,各高校、高职院校也已开始筹备学校内部的“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执行规划编制的哲学观就是,认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依据规律人们才开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高职教育的规划是基于理性构建的,然而明智地运用理性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组织机制,而且对于其间各种力量的运作,我们只能希望在理解它们的前提下去促进和协助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应研究和了解市场条件下高职教育的运行规律。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对高职教育市场进行控制和引导,将其融人到市场的运作之中,成为市场运行的机制之一,将大大增强规划控制的操作性和规划目标的现实性。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目的,并不在于将教育空间未来的发展都束缚于那种“静态”的规定,而在于通过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使高职教育体系变得更为有效和成熟。通过他组织与自组织共同协调来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稳定公开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成本,并作为政府对高职教育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引导高职教育朝着有利于实现其健康、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保持学校的开放性,引入外界负熵流
当前阶段,保持高职教育开放性的最大体现就是“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0年9月,教育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王作会议,会议主题为:今后十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秉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方面来说,就是要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
力,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受益,激发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双赢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国际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与国外的联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引进来,经过努力,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合作体系与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对政府与行业企业来说,要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着眼于长远发展来合作共建,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要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共同参与学校办学,共同育人,指引就业,共同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类型决定丁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思想绝对是要不得的。耗散结构理论也启示我们,开放是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只有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才能引入外界丰富的负熵流,抵消系统内部递增的内部熵值,才有可能使系统完成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转变。因此,保持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不仅是实践上的需要,更是理论上的保障。
“四个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凸显校企合作,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开放式合作办学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强化了内部管理系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减缓和抑制内部熵增,而且让他们都拥有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权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资金技术的流动,使高等教育系统不断获取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
(三)锐意改革,打破僵化,构筑系统非平衡状态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远离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在打破孤立静止的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稳定结构;二是要在动态变化中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将暂时的动态不稳定发展为更高的稳定。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在纷纭变化的世界万物中,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平衡是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旧平衡要不断地打破,新平衡才能不断地形成,事物总是在这种“破旧立新”、“新旧交替”中螺旋式上升着、发展着。非平衡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在经历非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与有序。依据耗散结构的理论观点,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位于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会有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推动系统发生质变,跃迁到新的分支上去,形成有序结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现代高职教育到今天,虽然有了跨越式规模性发展,但是仍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因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目标都得到了较高的重视。
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高职教育原有的管理框架与模式将被打破,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革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自主考试与招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向,预示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将置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但是,这不应仅仅被视为发展中的危机,这更是一个系统得以重生的动力,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涨落”因素,它给正在寻求发展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管理者与经营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涨落和突变,力争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如果说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机遇的话,那么,作为高职教育内部的回应,则应该主动抓住机遇,开放创新,锐意改革,大胆实践。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要把自我评价体系、师生员工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标准与评价程序要科学、客观和有效;奖惩制度要公平、公正、公开。其次,要实施全面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利益分配上,要重贡献、重业绩,要向拔尖人才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和素质,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耗散自组织视阈下对高职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将加深我们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的认识,引发对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机制建设重新评价和再思考。笔者希望,耗散自组织理论可以为高职教育管理复杂性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郭治安,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杜,1988:29
[2][4][5][比]普利戈金,[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9,192,193
[3][比]尼科利斯,[比]普利戈京,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徐锡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8
[6]任佩瑜,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有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I,(6)
[7]巫春华,许年富,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看高职教育发展[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