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8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高职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需要解决学生的目前的生计问题。但也应该重视创业教育,以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使命。
一、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能否进行创业,首先取决于学生创业的意识,重视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前提。
(一)创业主体意识。创业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观念、会成为创业者在风险浪尖上拼搏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会鼓舞他们抓住机遇,迎战风险,拼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会使他们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因此,这种创业主体意识的树立,就成为创业者在创业中必须具有的、十分宝贵的内在要素。
(二)迎战风险意识。风险经营意识是一种现代经营意识,也是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急需培养和增强的的一种重要的创业意识。创业者要从害怕风险,不敢迈步之中解放出来,敢于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风斩浪,又要在敢于经受商海的历练中善于规避风险、化解风险。
(三)知识更新意识。原有的知识底蕴和劳动技能,不足以应对创业过程中涌现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创业者应随时注意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适应和满足繁重的创业需求。
(四)资源整合意识。整合理念是现代营销学中的新理念。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将创业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解决好,关键在于要学会进行资源整合。创业者要在创业中借势发展,巧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五)战略策划意识。策划是一种智力引进,是一种思维的科学。策划既是进行战略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每一个具体事件和行动进行战略思索的过程。大到企业发展战略,小到一句广告语,都要经过策划的过程。很多创业企业能够快速崛起,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十分注重策划。
(六)开发信息资源意识。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只有懂得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才会积极寻找和利用信息资源,才会去开发信息资源中的价值。
二、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创业能力是在知识不断积累,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深入的基础上获得的。
(一)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在现代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为了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二)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的关键。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它从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
(三)社会综合能力是创业的保证。在创业过程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公关能力、持之以恒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和综合性,从整体上影响和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
(一)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内容,传授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融入课堂,使知识技能学习与创业素质培养有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要挖掘原有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充实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新内容。
2.开设创业课程进行强化教育。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导论、创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等内容。同时也尽可能多开设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地学习金融债券、股票交易、市场分析与预测、广告策划与设计、营销对策、谈判技巧、生产规划与计划、生产流程与操作程序等课程,以保证学生获取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
3.注重教学中的创业能力拓展。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延伸与能力的拓展,把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放在提高能力上。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锻炼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业的基本能力。
1.把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之中。
2.把创业教育与学生课余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3.把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专题培训结合起来。创业专题培训是提升学生创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成立"创业训练协会"、"创业俱乐部"、"生存训练营"、"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沙龙"、"生存训练"、"创业研讨"、"勤工助学"等一系列活动,锤炼学生创业的心理品质。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构筑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业的实际本领。
社会实践也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实际本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校内创来实训。模拟实训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园区,学生从寻找创业商机开始,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设计,最终到实际场所进行经营试验或检验,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在这个环节得到具体的应用和体现。
2.校外创业实践。到工厂去"顶岗实习",到公司去"挂职锻炼",到小店中去"充当老板",这是最有效、最重要的创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市场意识,学会做人、做事,尝试进入"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1]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关键词:创业意识;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作者简介:张强(1981-),男,山东临沂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牛梦洁(1991-),女,新疆博乐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上海 2016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大学生创业训练及创业实践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y1215001)、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85603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06-02
目前,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创业率在20%至30%之间,在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中,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人员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而最终能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1%。在常人来看,创业可以和老板、财富这些耀眼的名词关联,可为什么我们这些锐气十足的大学生们的创业意向如此薄弱?这里面既有内在的因素,更多的恐怕还是缺少优化的外部条件所致。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形成从事创业的内在动力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创业既能为自己创造机会,又能为社会分担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承担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但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却很少选择自主创业?
其实,企业家并非天生,他的某些方面也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和传承的。美国经济学家维斯拍(Vesper)在1982年曾说过,“创业是可以被教的”;而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也说过,“企业家精神并不神秘,它不是模式,更与基因无关,它是一门科学。像任何的科学一样,它可以通过学习获得”。[2]因此,想要培养出企业家最为重要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为它对于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它还有利于社会发展,并且,对造就未来企业家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3]而向学生灌输创业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得以激发和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积极引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重视创业意识。[4]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所面临的困境
1.谁磨灭儿时的创业激情
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儿时都有一个梦想,长大之后要开公司、做老板、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梦想就会被越来越现实的生活给打磨。在死板教条的教育下,在唯分是图的环境中,学生们还有多少时间去做着儿时的梦?现在,要走出校门的时候,儿时那份创业的激情早已消失。但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又有多少学生会无奈选择创业?
2.谁打消毕业生的创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创业意识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现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反而低于低年级的学生,是什么打消了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首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氛围的笼罩下,学生们会越来越现实,追求高收入、工作清闲的机关工作。其次,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对于创业者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心理恐惧,缺乏坚强的意志,害怕面对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再者,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这一方面,学校只是针对创新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极少数大学生来开展教育,导致有很多学生难以涉足,所以致使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创业成功的土壤。
3.谁为创业意识指点迷津
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教育管理者只是认为创业教育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联系紧密,并没有重在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化培养。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导致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并没有相关的创业经验,也更没有教育体系及创业实践活动,这样便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而那些有意创业的学生在他们最初的创业过程当中,会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各样未知的情况和问题,他们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创业意识的形成过程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锻炼过程,可是,他们偏偏缺乏的就是帮助他们来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的指导老师与探索环境。
4.谁为创业激情买单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选择创业这条路不是有了激情就能成功。创业资金通常情况下有三种筹集渠道:自筹、借贷和风险投资。这三种筹集资金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5]自己本身无力负担创业资金,并且通过创业计划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也几乎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评估,又有多少投资者会愿意给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显然,创业资金的严重缺乏扼杀了许多大学生创业的梦想与意识。
同时,我国现今正处于不理想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当中。目前,有关于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措施还尚未得到健全和落实。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可其中的过程却很难操作。
三、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
1.打造创新独立的成长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父母是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的最初模式,父母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选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些鼓励孩子不要担心失败、大胆尝试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去选择创业。[6]而那些从小娇生惯养,不经历一点困难挫折的孩子,家长会担心孩子失败、担心孩子吃苦受累,所以会希望孩子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更为谨慎选择自主创业。社会的环境也会影响创业意向的抉择。在一个大力宣扬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业激情,正确引导全民培养创业意识的社会大环境中,让自主创业成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活力的象征的时候,学生自然会选择创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笔者认为,父母及环境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让大学生创业意识在教育里融会贯通
学校的教育是连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纽带,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应该让创业教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未来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首先,建设一支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潜能、性格、爱好等有所差异,学校应当尊重和保护这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把创业教育始终落实在行动里,注重学生主观意识的培养,从创业意识塑造、知识体系构建、实践创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来构成大学生创业全程教育格局,从而夯实大学生的创业基础。其次,要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观念,让自主创业这一校园文化成为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这样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更体现出这所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浓厚的创业校园文化将会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起到良好的整体指引、塑造和培养的效果。再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期间,而且还应当对大学创业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建立起后期的咨询服务平台,而这一服务平台成为广大学生的实践学习基地,来帮助更多同学培养创业意识。
3.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是一个得到逐步升华认识的过程,这要求高校首先要把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和创业精神塑造作为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且学校要根据各个专业的学习制度安排,将创业教育培养贯穿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当为一门课程来开设。”[4]笔者认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将创业课程的教育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之间,把创业意识灌输给学生,与此同时更要夯实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知识构建、创业能力锻炼、创业心理健康。充分让学生掌握创业前所需要的基本创业准备、创业步骤,学会初步的市场把握等相关创业知识。使学生在逐步树立市场共建意识、诚信原则意识、风险处理意识、责任分担意识等意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在基本课程教育之外,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们学有所用。
4.社会多方相助,共建良好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形成,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基础教育影响之外,还需要整个社会都承担起这份责任与义务。同时,更应该汇集社会上多方力量,通过各种方式以及途径来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共建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一,政府主导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加强扶持,以及提供完善的创业环境。政府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诸如科技园区之类的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面、周到的市场服务。许明等人认为:“作为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专门设立培训机构,针对那些有创业愿望、创业创想并且在创业方面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开展创业培训辅导,有效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能够掌握自主创业时所必备的工商、金融、税务、劳动和企业经营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及法例法规,从而熟悉国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最终使每一个准备创业的学生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此后,政府还要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和跟踪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使创业的成功率提升。”[7]
第二,政策辅助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民生之路、富民之本,还是培养新一代青年成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途径。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建议政府致力于完善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并能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统筹协助大学生自主创业;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些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适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区;设立分级融资政策体系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创业。
第三,多方力量相助。我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才刚刚起步,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参与,同时,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相对薄弱,更加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社会上的优秀企业家、创业人士,应主动、义务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导师,为他们提供实际指导与帮助;银行要开辟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新闻媒介应完善工作机制,依据自身的服务优势,向社会大力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事迹,并且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保护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作为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要积极帮助、关心创业者,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创业。
参考文献:
[1]赖泽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2]Drucker,P.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Hatpec&Row,2006:43.
[3]陈江,包奕峰,阮雪刚,等.高职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5).
[4]潘高,时小燕.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J].前沿,2006,(10).
[5]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6]宋建新.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16(2):73.
[7]许明,肖强,韦鸿鹏.广西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根据对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8.5%;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49.2%;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5.8%;(2)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强的信念,占88.9%;其次是一个创意,占87.6%;接下来是选择创业伙伴,占60.9%;然后是资金,占54.7%;接着是社会关系,占46.9%;最后是工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依次是43%、42.2%;(3)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高达85.6%。
主要是:(1)传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4)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实践环节比重太少。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途径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通过对一定的案例分析,并结合所在高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每个人都有创业意识这种基因,这种基因是隐性的,需要去唤醒。唤醒的方式比较多,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模拟活动及创业方案设计比赛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来实践创业活动。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晨曦创业社团”。该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仅是该我近年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模式之一。我校团委以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为龙头,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依靠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科技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大学生有创业不能局限在自雇型创业上,要在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科技文化活动中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等活动都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使竞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立足现实,关注社会,为学生创业能够创造性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三)着力素质结构,整体上提高能力
1、着力于创业的素质意识培养。创业的素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对创业目标的心理准备,才在有意识之间将自己的能力指向创业的意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创业能力。
2、着力形成创业素质系统。在进行创业设计时,要充分理解创业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与毕业等同。也不能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创业等同,要主动从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系统设计创业蓝图。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尤其是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实施“以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的战略是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字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并建立了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建议及展望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首先应当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其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式,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整合学校现有创业师资的基础上,从企业、政府聘请一批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就业指导师等兼任创业指导师;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校友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素质拓展、企业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卓有成效的形式,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2]张建民,阳舒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创业精神 哲学层 心理层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的内核,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与动力。良好的创业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在个体思维和心理素质具有创业主动性,在创业行为上有倾向性,进而完善创业能力,最终走向创业成功。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成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形成、实施创业行为的关键。以往的研究偏重于采用定性的方式研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问题,认为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对如何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开展培训,则因为缺乏定量分析,缺乏针对性进而缺乏有效性。因此,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对探索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路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精神
1.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关于其构成,学者们大多围绕三大层次进行划分,即哲学层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心理学层次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意志,行为学层次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王辉(2011)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创业精神在心理层面表现为成就渴望、创新精神、市场机遇敏锐性、冒险精神、勇于实践、团队合作精神;王乐生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提炼,大学生创业精神在哲学层表现为创业情感和创业思维、在心理层表现为创业个性;郭非等(2010)指出,创业精神在三大层次上分别表现为创业意识、人格特征、开拓创新、机会识别、风险承担,并且人格特征是其它四项创业精神的载体,决定着创业精神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李炳论(2011)提出,创业精神由创业理念、创业意志、创业个性和创业品质构成。
综上研究发现,学者在创业精神的研究中,行为层次的创业作风和品质是通过心理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业意志影响和体现的,同时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行为主要是还是表现在其心理方面的心理品质和创业意志。因此,本文将创业精神可归为哲学层和心理层2大层次,在哲学层具体表现为创业认知与意识、创业思维和理念;在心理层面表现为创业意愿、自我控制、冒险精神、成就动机和创新追求等个体特质。
2.创业精神的培养
关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主要基于创业精神整体概念或创业精神的内在层次的两个层次开展的。基于创业精神整体培养视角中,分别从学校、家庭、个体和社会视角提出培养路径,在学校方面,钟建华等(2006)指出,在教学科研中融入创业信念、营造创业氛围、调整学校基础课程与教学模式、调整知识结构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刘兴亚(2011)也从学校视角提出,学校应唤醒大学生创业意识、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活动、塑造创业型的校园文化;在个体方面,韩建立(2005)提出,个性特质(成就需要、内在控制、风险承担、内在激励性)、认知模式(识别商业机会)、教育培训和创业经验影响个体创业精神。王一丁(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个体合力作用的过程,即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改革大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手段、调整大学生个体创业实践中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王辉(2011)从学校、家庭和社会支持三方面提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基于创业精神内在层次培养视角,围绕创业精神的哲学层面和心理层面,学者们也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是创业精神各层次培养的关键,在创业精神哲学层面的培养中,彭曼(2011)基于个体特征、成长环境、创业环境三因素进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创业精神心理层面的培养中,苏益南(2010)基于文献和访谈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心理层面的路径包括:社会环境,即政策法规支持搭建环境,如信贷税收政策、资金支持,学校教育模式引导其品质的培养、个体的创业实践锻炼(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活动)增强其创业的心理品质等。
综上可知,无论是大学生整体创业精神培养,还是创业精神哲学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培养,学校、家庭、社会支持和个体都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系统完整的探究创业精神各层面的培养路径,使得实践中都在盲目的增加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力度,效果却微乎其微。且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使结论和对策的普及性缺少信服性。因此,本研究将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体因素与创业精神的哲学层面与心理层面培养相对应,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培养路径,完善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途径,并通过实证检验其有效性,将培养途径与创业精神的内在要求结合,提出综合的有效培养途径。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各层次有不同的影响,社会方面影响方式有创业氛围的营造与宣传、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与指导、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等;学校影响方式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学校创业活动等;家庭方面,家人对风险的偏好、父母工作的稳定性和亲人朋友的鼓励支持等都会影响个人创业精神的培养;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实证过程围绕创业精神的哲学层面和心理层面测量大学生创业精神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因素测量其影响作用,进而探寻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创业精神各层面的不同影响,进而提炼总结相应的培养路径。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均值计算、频数分布等基本统计。
2.问卷设计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参考、大学生创业精神影响因素的成熟量表(王辉(2011)以及质性化访谈,进行问卷编制,内容包括创业精神的哲学层面和心理层面以及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影响因素。问卷编制采用likert5分量表,要求被试创业精神各问题按照同意程度进行打分以测量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现状(1表示“完全不重要”,2表示“基本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基本同意”5表示“完全重要”);创业精神影响因素的测量按照多项选择形式进行勾选。
3.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的样本对象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陕西省部分成功创业者,共发放问卷125份,经过筛选,有效性问卷为102份。由于有效性样本数为问卷总条目数的5倍以上,所以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4.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SPSS信度分析可知Cronbach's Alpha为0.861>0.7,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内容效度检验KMO为0.816,巴特利球形检验卡方值显著,P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创业精神现状
对创业精神各指标的均值统计可知,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总体不强。具体如表2所示,大学生创业精神均值为3.76,各指标的均值也介于3和4之间,表明目前大学生创业精神达到尚可程度但不强。其中仅创业认知较强,均值>4,创业理念和意愿接近4,其余指标均
2.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学校和个体共同作用影响创业精神哲学层面的形成,且影响路径不同对创业精神哲学层面影响因素频数统计以进行百分比转化,以百分比50%为标准,凡是百分比大于50%的指标,都说明对创业精神产生影响。从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维度都有指标选择频数超过50%,家庭维度指标选择频数小于50%,表明社会、学校、个体共同作用影响创业精神的哲学层面的形成,家庭因素影响较弱。其中,社会营造的创新氛围、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对创业精神哲学层面的创业认知、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有较强影响,而社会成功创业人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对创业精神哲学层面影响不强;学校多元化教学理念、举行的创业实践活动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思维,而师生交互式教学模式、专家开始的专题讲座对创业精神哲学层面影响较弱;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的动力因素;家庭因素中父母对风险的偏好、父母工作的稳定性对哲学层面的创业理念影响较弱。
(2)学校、个体和家庭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创业精神的心理层面,且影响路径不同,对创业精神心理层面影响因素频数统计以进行百分比转化,筛选出百分比大于50%的因素可知,学校、家庭、个体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创业精神的心理层面,社会因素影响较弱,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学校因素中的师生交互模式影响创新追求,而学校举行的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精神的心理层面影响较弱;家庭因素中亲人朋友的鼓励支持主要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和成就动机,而家人对风险的偏好、服务工作的稳定性对心理层面影响较弱;个体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创业精神心理层面各指标有较强影响。
四、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对创业精神的各层面有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应重点采取以下方式与方法:
第一,加深大学生哲学层的创业认知、意识和理念需要政府出台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氛围。
第二,学校要重视教学模式创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和创新追求。立足知识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理念,学校要重视教学模式创新、积极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模式,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师生交互模式可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训练式、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体现,这样可鼓励大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多思考、多实践,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从学习复制向自主创新转变;在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可定期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系统性思维引导和训练,由于专家开始的专题讲座对创业精神影响较小,因此可适当减少专题讲座。
第三,家庭方面重视亲人朋友的鼓励支持。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中的亲人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主要影响创业精神的心理层面,这些支持是创业精神心理层面培养过程的坚实后盾。因此,亲朋好友可通过提供资源支持给予大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通过情感鼓励帮助其产生积极的能量与信心,激发个体精神层面的创业意愿和成就动机。
第四,唤醒个体对价值追求的思考。研究表明,个体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对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形成有重要影响,并且对创业精神心理层面各指标有较强影响。因此,要从内在激发和唤起个体对价值追求的思考,使创业成为其价值追求实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辉.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现状与影响因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7).
[2]王乐生,张瑾.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3]郭非,孙海涛.基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4]李炳论.论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引导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5]钟建华,胡明山,易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9).
[6]刘兴亚,国佳.大学生创业精神缺失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7]韩建立.题目: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
[8]王一丁.精神唤起: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9]彭曼.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践与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关键词: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无论是市场还是学术领域,对创业的关注度和兴趣与日俱增。“创业”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二三百年前的法国。1755年,法国的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 用经济中的风险将创业活动和创业者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提出了“创业”的概念。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创业”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更是首当其冲。2015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有749万,比2014年多出22万,毕业生人数又一次创历史新高。而受经济形势影响,市场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不增反减,2016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打破这种困境的“敲门砖”。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较早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各高校陆续开展了类似的大学生创业活动。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然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较为薄弱,若想在新形势下顺利创业,那么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将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决定条件之一,又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是提升全民创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来源于高校,个人及家庭对此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高校、个人及家庭三个方面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面临的问题
1.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及课程设置不规范
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相对于其他课程,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常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理论与实际无缝衔接。这对于高校教师的实操经验及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部分高校由于缺少创业方面的专业师资,造成大学生的相关知识结构不合理,即便传授大学生创业知识,也很难内化为其创业能力。另外,高校创业课程通常向学生普及创业基础知识,采用广泛培养的方式。
2.大学生个人创业能力基础薄弱
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能力基础薄弱,缺乏法律、管理、组织协调、统筹规划、社会实践等能力与经验。然而,初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空有远大理想,缺乏脚踏实地的吃苦精神。除此之外,“90后”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较差,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无法做到高度匹配,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教育部最新的一项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
3.家庭观念及环境的影响
受家庭观念及环境影响,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创业意识。相对于普通就业,创业对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要求创业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团队精神、敬业意识及动手能力的缺乏,使创业意识及选择不够明确;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子女创业的态度也会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选择产生影响。创业具有较大风险,前期资金的投入与后期的收益是否成正比,创业者所付出的精力和体力是否能有回报,创业公司是否能起步且稳定运营而非中途夭折等都成为家长排斥大学生创业的理由,这些阻碍和排斥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面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种种困难及问题,必须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策略
1.高校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分类培养
除负责学生就业的一线教师和经济、管理类专职教师外,高校应开拓各行业商界专家作为高校的创业导师,他们具有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能在传授理论的基础上将案例与实操经验相结合。高校应调查并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类活动,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质和创业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能力的指导与培养,确保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
2.大学生应学会自我培养,在校期间提高创业基本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更起到内在作用。在校期间,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他们可通过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也可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可通过兼职,培养交际和适应能力。
3.家长应转变观念,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家长的观念是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家长对子女创业思想和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要多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多与孩子沟通。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要理解、关注并鼓励孩子大胆实验和尝试,激发他们的创业意愿和热情。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建立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还需要不断系统化、细致化、规范化。目前,大学生创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个人及家庭思想观念着手,通过实践与调研不断改进与完善。相信在高校与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一定能顺应时展,响应国家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成功创业者。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比2011年的660万多2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当前就业困境的新选择。
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真正为社会所关注始于近年来开展的创业计划竞赛。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于1999年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迄今为止,共举办了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筛选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经过风险资金的投入,产生了一批大学生创业公司。同时,教育部也主办了“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部分省市和高校也相继举办了各自的创业活动,创业文化现已风靡整个大学校园。同时,为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央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涉及创业中的教育培训、金融资金、登记注册、税收贷款等诸多方面。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地方各级政府以及高校也相继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相对较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创业,对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比较了解,大学生梦想创业的人多,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尝试创业,但是大学生创业信心不足,对创业有所畏惧,毕业之后真正选择创业的人较少。在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中,服务型创业较多,高科技型创业较少,创业项目的层次普遍较低。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社会资源缺乏等问题,创业的成功率较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分析
1.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压力。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毕业后就应该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去创业,即所谓的“被创业”。大多数家庭不支持大学生创业,父母大多是希望孩子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薪水,而不愿意他们毕业之后走上充满风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
2.创业知识能力欠缺。各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教育上,忽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方面,高校教师大多是学术型专家,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有实战意义的创业教育,难以胜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虽然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具备创业的基本知识,但因为没有实战经验而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3.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初入职场,没有社会经验和相关工作经验,对市场化经营运作不熟悉,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缺乏理性,没有理性分析市场情况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面对一些在职场工作多年并积累了相当经验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的压力较大。
4.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风险评估不足。大学生对创业的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正确评价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自信心、吃苦精神和艰苦奋斗意识缺乏。对创业风险评估不足,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三、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大学生创业宣传。21世纪是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业不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还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鼓励和支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介,最新的创业信息,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举措,宣传各地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进展,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成果,发挥创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形成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各高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倡导创业理想,增强创业信心,培养创业意识,不断激励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基本素质。
2.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保障。我国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中、大学、研究生的教育。一方面,抓紧制订实施创业教育教学计划,从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风险和创业案例等多个方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各高校应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既有创业学术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创业讲座,给大学生提供有关创业计划、创业融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略、知识产权法规、风险评估等创业指导,拓宽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面。
3.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实践,增强市场敏感度,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创业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鼓励和引导成立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载体。同时,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咨询室、创业教育实习基地或创业产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分的资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业系列活动,如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市场规律,开发具有市场前景、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实用型创业项目。同时,邀请学术界和企业界专家当评委,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进行分析评价,并对优胜者提供一定的风险投资,从而促使学生将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孵化和产生具有市场价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4.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大学生创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仅有满满的信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具有较高的逆商(AQ)。高校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诚信等良好的创业品格,提醒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甚至会创业失败。当面对创业失败时,要能正确面对得与失、誉和毁,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始终充满自信,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创业的挑战。
如今创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时代的强音符。为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实现科学就业与创业,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刻不容缓。各个高校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5(6).
[2]王旭光,李杰.加强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J].经营管理者,2009(21).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创业意识。个体从事任何行动都要受到兴趣、需求、理想等个性特征的支配和推动。而个体的创业行为也毫不例外,创业行为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个体真正有了创业的兴趣和需要。创业意识实质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自我意识倾向,激励个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对创业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创业目标能够实现的积极心理因素。创业意识能激发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潜能,推动大学生创业者事业的成功。
创业能力。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对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也就是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之后能推动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管理经营类知识;三是综合性能力,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总之,创业能力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的,也涉及到了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驾驭能力、耐挫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者还必须要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同时也决定着创业活动是否能做大、做强。
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如果只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但却没有创业行为,那么整个创业活动就是纸上谈兵。换而言之,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创业行为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就不再有“天之骄子”的优势。从当前社会上现有的就业岗位来看,要安置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有很大的难度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形势下,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拓宽创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已经逐步完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看做是毕业后的理想去处,将自主创业当成是做小生意,因错误认识和虚荣心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具有很强挑战性的,也需要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创业意识就成了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选择。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因此,对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是否创业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都比较差,他们既不能估测风险,也不能承受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尽管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得到提高。但是,受到现实因素及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仍感动有些茫然,认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不知从何做起来实现自主创业的愿望。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创新思维,不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诚信度不够,耐挫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都是不利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对其人格教育应不断完善,从而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使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全,创业能力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进而加入到主动创业的队伍中去。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已经是当前时展的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对策
加强课程管理,丰富创业知识。建设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能对创业的有关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从现有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出新的创业内容。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将其重点放在丰富创业知识上,使原有的内容面更宽,对于有意象创业的同学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基地,也吸纳了大批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作为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学生在创业园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更多更为真实的社会创业实践来健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是,高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即专业理论名师与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经济师等)素质教师入驻到创业园。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二是,创业园可以聘请创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园导师,凭借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学生创业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些打击后,他们才能真正的强大、成熟起来。创业园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每一个想要创业学生去尝试的。
增强大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也是成败并存的,创业历程刚好就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大学生创业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有较强的耐挫能力,不被困难打倒。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平和的心态及耐受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生通过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不断积累经验便可以迎来成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 现状分析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90-02
所谓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满足其就业或创业需要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大学生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和善于创业。较之传统的就业教育,它不是授学生以“鱼”,直接为学生提供求职的技巧,而是授学生以“渔”,为学生提供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让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创造出大量的企业和实体。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高校已深刻的感受到大众化教育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开始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学生第一课程中安排了创业教育类课程,在学生第二课程中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创业活动。(2)高校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部分大学生,具备了一定创业的能力,他们走向社会,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实现成功就业的同时。为他人创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在不断攀升,已经进入良性的发展过程中。(3)大学生创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尚未将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
目前,许多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入。缺乏创业教育的制度、机构、师资等必要条件。(1)在制度建设上,组织领导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期规划和具体制度,未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机构。(2)在师资构成上,力量薄弱。高校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一方面来自管理学科的教师,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政教师。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创业实践和受到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其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3)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不够健全。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应有的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4)与企业联系少。创业实践不足。创业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实践.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同企业的联系很少。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2.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创业精神对创业兴趣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兴趣不足。(1)绝大多数学生只愿意通过求职方式来就业,从未考虑过通过创业来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空间.这使得他们在大学期间只重视就业能力、求职技巧的培养,忽视自我创业素质的提升。(2)由于求稳怕风险的陈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标准上。往往将工作稳定、福利好、薪水高作为第一选择,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稳定性较差的工作。许多大学生认为刨业是找不到工作之后的无奈之举。(3)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而言,置创业教育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重视自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就是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就能创办公司,就可以实现成功创业,没有认识到刨业教育对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3.创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未形成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创业环境条件较差的现状。(1)政府制定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多属于宏观指导性文件.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政策执行部门的执行效率。(2)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不重视、不支持。使得现有的国家创业政策的落实不到位;有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使得效果大打折扣,致使创业的大学生并未在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到真正的扶持。(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公平竞争和讲究诚信的良好的创业环境还没有形成。这导致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举步维艰.浅尝辄止。
三、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地位的教育体系。它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各方力量的努力,即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高校的重视、社会的支持,还需要家庭的理解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此.必须构建起由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家庭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1.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非常关键。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开发及培养。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去。其次,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相应机构,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或实越规划,负责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大学生创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三,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入校至毕业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及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创业教育的炳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提高专职教师的创业能力,使其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刨业;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请校外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引进或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第五,丰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一是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使其成为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以及成功创业的平台;二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去申请创业启动资金,经过创业专家对其创业项目评审后,给予资助。
2.大学生应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接受刨业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内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就业竞争加剧,就业难度加大,只有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变“等、靠、要”的就业思想,发挥自我主体作用,自觉接受创业教育,培养自我创业能力,跨人社会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事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校园活动,特别是一些竞技性的比赛,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刨新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合作意识及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第三,大学生应积极投身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业中去实习,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培育和谐的社会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不仅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学校的支持,而且还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应充分利用多种大众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创业.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的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其次,各种非政府组织要积极参与到大学创业教育中。非政府组织要加速自身的完善,增强对社会事务的敏感度,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方面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筹款等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建议,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
关键词:创业风险;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创业风险与风险意识培养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9日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创业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增加工作岗位的一条新途径已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也相继出台。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大学生新创企业的成活率,但最高4%的创业成功率仍预示着大学生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各种风险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新创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创业大学生亟须提升创业风险意识。
一、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具体表现
要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就要明确大学生创业风险的内容和表现,以此为基础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其具体表现为:
(一)内部风险
1、项目选择风险。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载体,项目地选择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大学生创业项目地选择已不仅局限于高新技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传统人力密集型与服务型、网络型项目也很受大学生青睐。但大部分大学生项目选择只凭自己兴趣与意愿决定投入方向,没有前期详实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做支撑,缺乏对同类项目市场现状的细致分析,只充满不切实际的乐观,这种想当然地选择注定大学生创业过程会十分艰辛、甚至失败。
2、创业团队风险。大学生新创企业的发展基于创业团队的高效与团结,创业团队的稳定是企业成功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团队的高效是由其成员能力高低所决定,对没有过创业经验与实践能力的创业团队来讲,需通过实践与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解决问题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团队解体也会导致创业企业终止,需对创业团队的分配制度及企业产权进行明晰,将创业团队建立于制度基础之上,完善沟通机制,防止团队成员因企业发展或企业利益分配而出现矛盾。
3、管理与财务风险。处于创业初期的大学生在计划设定、人员组织、企业运营及控制等方面缺乏经验,会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在面对各种风险时的抗风险能力。随意、轻率的管理方式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因素,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资金短缺是大学生新创企业在发展初期遇到的最大瓶颈,大部分大学生新创企业没有财务方面专业的人员,很难对企业进行科学地财务预算与管理,当遇到企业多方面投入时很难合理分配有限资金,从而导致资金运作不良、企业现金流中断,严重影响企业业务的开展。
(二)外部风险
1、市场环境风险。市场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留有为大学生新创企业进入的切入点,但市场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复杂性和竞争激烈性。当大学生进入某一市场领域时,市场发展的形势已与其创业调查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创业者还缺乏应对这一变化的能力。激烈的竞争也使大学生新创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自身实力的弱小很容易被实力强大的企业挤垮,或开辟的新型市场在短时间内又不会被广泛认可,导致服务或产品滞销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正常运营。
2、法律道德风险。企业运行中涉及的法律范围广且比较复杂,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讲,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人员与部门,在合同订立、知识产权、税收等方面极易卷入法律纠纷,甚至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被对方钻空子,从而无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现阶段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创业者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尽管这些行为不会触犯法律,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创业者对于道德的漠视极易引导他们忽视法律风险,在触犯道德底线的同时也触犯了法律,以致造成一些惨痛的教训。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将创业风险教育融入创业教育
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注重创业理论与创业方法的讲授,尽管也提到创业风险,但只作为一种警示,仍普遍缺乏创业风险教育意识。创业风险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威胁,需要创业教育课老师从教育理念的大局高度,明确创业风险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内容。对现行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丰富,将风险意识与风险教育贯穿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路径
尽管政府、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期待很高,也在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制定了很多创业扶持政策,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比例很低,创业成功的比例也不高。据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的统计,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创业的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20-30%的创业比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20%以上的成功率,究其原因,大学生创业能力严重不足是造成创业比例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概念首次于1989年在亚太会议期间提出,创业能力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它对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具有显著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创业能力,得出不同的定义,目前对创业能力内涵的认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的、以智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自我谋职的能力,是一种把自己或他人的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综合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能力最看重的五个指标:领导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决策影响能力等。其中,领导沟通能力、挫折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决策影响能力是目前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清晰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对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缺乏灵敏的反应。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最大的是应用创新人才,但很多高校,过分提倡理论知识的掌握,疏忽了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未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这必然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带来不利的影响。
2.高校创业指导不足、创业实践程度较低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未来创业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由于高校指导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等原因,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空洞的课堂教学上,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指导不足。大学生创业训练、创业模拟等实践环节缺乏,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
3.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当前,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原因,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近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但是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途径相对狭窄,很多的创业支持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创业受到很多条件和政策的限制。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就业型人才向自主创业型人才的转变。倡导创业型大学,为新世纪培养创业型人才,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能创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所在。在高校实行开门办学,一是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二是学校内部开放,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2.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积极向上的创业环境是培植学生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重要载体。首先,教学内容实现多样化,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注重创业教育应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使文、理、工有机结合,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相互渗透,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其次,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与企业签订战略联盟等等,这些通识性、广谱式培养方式对于普及创业基础知识、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次,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应该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教学潜力,实施跨校互聘教师,著名教授流动讲座等形式来增加高校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好高校商学院的专职教师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的兼职教师,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导师,让有实际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为大学生进行创业疏导,开展创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3.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创业平台,锤炼大学生未来创业所需的开拓型素质。应整合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实验室、创新科技活动、大学社团等创业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产、学、研结合范围,拓展创业实践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持续互动,开设企业家论坛,形成、完善创业实践教学系统。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新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杰出校友,开展创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习,在实地观摩中积累创业经验;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创业培训;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创业项目的孵化。
4.激发学生创业激情,锻炼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激情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很多大学生都有过创业的激情和冲动,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冲动,激发大学生把创业的冲动转化为创业的激情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加强创业观念教育,积累创业经验,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锤炼。创业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创业的过程会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创业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抗挫抗压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领导沟通、决策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5.改善创业服务环境
政府要完善创业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建立起协作机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保障、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以营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首先,鼓励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创业指导的咨询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跟踪辅导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涉及创业政策解析、具体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资料。其次,政府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对大学生创业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创业的大学生,给子奖励性补贴,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各级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在服务场所设立专门窗口,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培训等免费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学术资本: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2]李燕.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教育研究,2011(03).
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大学生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统一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创业,从社会所需出发,从自我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了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了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
符合人才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 当前,国家鼓励优秀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提高人才素质,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措施。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优秀人才的有的放矢,能够最大化实现人才价值,并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社会。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抗压能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创业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实现主观能动力的最大发挥,满足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创业认知因素
大学生的个人性格 很多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的意愿,但是对创业了解不深,认知不足,不敢尝试,缺乏勇气和信心。大学生的个人性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怯懦、胆小、害怕失败等性格是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不怕重来、敢于挑战才能迈开创业的第一步,为创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大学生创业的出发点和创业态度 很多大学生创业只是为自己的就业找出路,对于创业认识不足,对于创业环境的好坏、创业能力的需要没有准备,急功近利,渴望短时间出人头地,忽略了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创业态度不端正,创业出发点缺乏客观性,这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创业的主流环境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虽然是一种就业选择,但是创业成功与否与大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一片大好的形势下选择自主创业,成功几率较大。相反,如果经济态势不好,国家不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壁垒高,会给创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此外,很多大学生创业只是一时兴起,没有足够的经验储备和较强的创业能力,只是从心理意愿出发,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认知的调整措施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就需要及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高校在进行创业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分析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内在和外在的创业支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创业道路,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树立远大的创业目标,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育观念,基于课本教材而不局限于理论知识,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
重视创业的正确导向,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认知,需要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的正确引导。正确的引导要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尊重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创业建议,创业的引导要客观,要对创业背景、创业模式、创业类型进行深层次剖析,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前景和创业的机遇,并提供创业知识培养,充实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勇敢尝试,提高对创业风险的敏锐度,在尝试中积累创业经验。此外,还可以对大学生提供创业案例,让大学生在案例剖析中形成自己的创业概念和创业意识,为自己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强化创业团队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认知,还需要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实践能力。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合作伙伴的配合,如果大学生不能融洽地投入团队合作中,就会影响创业效果和创业者的自信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鼓励大学生模拟团队创业实践,在创业中积累合作和创业经验,在合作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各抒已见,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创业水平。
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党和国家大力扶持的就业类型之一,明确大学生创业的目标和意义,并规避不利的影响因素,利用有利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和就业措施,才能改善创业现状,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水平,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 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这虽然圆了无数学子的大学梦,但是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真实写照。面对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不断的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欠缺,观念较为陈旧
首先,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家庭以及个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普遍认为如果读了四年大学,毕业后还要自主创业,那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偏远的地区,依旧保留着陈旧的观念,认为上大学就等于就业了,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时虽然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创业当面,不仅缺乏能力,在思想上也比较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家长普遍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工资待遇好、相对稳定的工作。对于创业没有明确的概念,认为创业不稳定、风险太大,没有发展前景。另外,大学生个人受就业观影响,往往具有过高的择业期望,创业意识薄弱,能力欠缺。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化的设置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是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依然是以分数来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就业缺乏有效的衔接,比较脱离社会实际。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重视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培养,基本上只是举办有限的讲座,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系统的创业课程,只是有一些创业选修课,教师也比较敷衍,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
(三)政府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
虽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在政策落实的时候,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缺乏完善的创业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法律以及政策等设施也不够完备。政策缺乏全面的实用性,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政策不配套。基本上治标不治本,大学生对于政策缺乏清晰的认识,使得很多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社会上缺乏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现阶段,在社会上并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大多数人对于创业存有一种冷漠的态度。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更愿意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社会上基本上还是以求稳的思想为主导,家长等也更愿意学生稳定,而对于大学生创业,家长基本上是不赞同的。社会文化氛围,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创业意识
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保守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相对科学的创业观。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家长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其次,大学生自身一定要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在学习知识时候,要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能力,并且对于创业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有应对挑战的能力。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气馁,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广泛接触社会,开拓视野,为创业做好准备。
(二)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该创立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加大对学生创业的重视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体系。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对创业有科学的认识,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的知识教授,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使得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毕业后,会更加的自信,对于创业也有了充足的准备。
(三)政府应该完善创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政府能够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由于刚刚毕业,创业资金短缺,政府应该协调金融部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心理指导、法律援助等方面给及大力的支持。另外,政府应该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创业项目,例如,网络服务、手游开发、连锁加盟等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四)社会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到创业行为、创业动机以及创业意识。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信息网络等方式,加大对于创业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大众对创业有清晰的认识,赞同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其次,应该设立有效的创业奖励体系,对于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大学生创业者,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得创业成为一种广泛的职业选择。
结语:
总之,大学生创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大学生自身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一定要为大学生创业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桥生,邱东升,谭菊华.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5).
[2]范伟,郑立新,薛菲.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6).
[3]吉东风,周钢,李俊龙,李海燕,兰叶青,高务龙,王恬.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