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遗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令人出乎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是活人的内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
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身体。
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脏器,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一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生”有如此强烈的愿望。
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
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中了。
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癌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
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死。
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
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父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远远!
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
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继承遗产税。
李义
①日记其实是一个习惯。因为天天写才是日记。
每日最后一件事就是同自己的日记见一次面。打开日记,就看见了一个个日子的驿站,看见了生命的一个个驿站。
写了月日、星期、天气,然后提了笔,看见笔和笔的影子在一片带横格的白纸上沉默。
沉默的笔像在回忆,像在数今天走过的脚步,像在跟一截生命道别。
刷牙缸里的牙刷,合上的书本,倾泻着的灯光,流淌着的血管里的血,铺开的日记,像是在举行一个告别仪式,跟今天这一截生命道别。
假如明天不再存在,这日记真该日日去记,记好,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遗书。
②回忆时,不时发现一日的二十多个小时只留下一两个细节,甚至没有细节。日子重复着日子,像昨天刚走了一个贫血患者,今天又来了一个患贫血的人。
平静的日子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像一个穷朋友悄悄地走远了,待此刻发现时,只看见他远去的背影,只看见日子离去的背影。
③有时几天没记,再记时笔就像一个旷了几天课的学生。那几天的日子,像从一块冰面上滑过去了。
日记上的日期、连续的自然数,像是一根针线把日子串起。
一本日记,像一块密密地播种了文字的土地。
有什么理由不给生命留一份清单呢?
④生活中不敢骂的人.不敢让人看见的哭,不敢说出去的爱,可在日记里骂个够,哭个够,爱个够。
记思想的日记像闪着星的夜空,记心情的日记像叮咚的溪,记往来人事的日记像一卷生活的画面。
情人的日记能吸引蜜蜂,文人的日记可治疗弱智,科字家的日记含有金属,政治家的日记注满了历史的标点。
每篇标有日期的文字都是日记。人类的文明大多初源于此。
要选一个好干部,日记可供参考,用什么样的人,在日记里可以找到。而阴谋家从不保留日记。
⑤惟有日记能心心相印、能白头偕老、能忠贞不渝。
日记是的镜子,让你认识自己。
日记的记性,至少不会忘记主人。说不定还会使你不朽。
把自己发表给后人,让后人阅读先人,让后人原谅先人。
⑥日记封面上的那些话,是一些日子的主题。
比如:“求知·拼搏·足迹”,比如:“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春雨一样幸福”,比如:“我是我从未遇到过的人”,比如:“向正在受苦受难而又顽强奋斗的自由灵魂致敬”。
就像从日子里摘出一束花插在这里,扉页上又摘出了一些日子,多是发了作品,遇了重大事件的日子。
⑦唉,日子、日子。
留住日子的惟一方式是在日子里奔跑。
日记留不住日子。日记是对日子的纪念。像是用笔从日子里钓了一尾尾文字符号的鱼。
像是把生命用这些文字符号,输进了人生的电脑。
把日记本提起来抖抖,像风吹响了一树的叶子。
眼一闭,日子都像叶子一样飘落了。二十八年,约一万个日子,像一个用我的名字称呼的生命之树上的一万片叶子,在一场回忆的大风中飞落了。
纷飞着,像雪花,像翅膀,飘落我日记的天空,飞满我生命的天空。
不知道这叶子算不算一种收获。
只知道自己享受了二十八年的所有日子,但是长长的日子快速放映,像一部只有我一个观众的影片。
日子抛弃了我。
只留下日记。像日子赠给我的明信片,像夹在立体的日子之间的一张张卡片或书签。
每晚画上日记的最后一个句号,就好像把今天的日子打发了,送出了门。
其实不打发,日子仍会走的。
日子对日记无法说再见,
我终于听见,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
16.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驿站 ( ) ②血管 ( )
③赠给 ( ) ④享受 ( )
17.“遗书”一般指人死前留下的书信,文中第①部分却说日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遗书”,你怎样理解“遗书”在这里的含义?(2分)
18.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仿照例句补充下列句子。(4分)
例:记思想的日记像闪着星的夜空,眨着眼睛呼唤你前行!
①记心情的日记像叮咚的溪,
②记往来人事的日记像一卷生活的画面,
19.文中第②部分中的“像昨天刚走了一个贫血患者,今天又来了一个患贫血的人”,和“像一个穷朋友悄悄地走远了”,各自体现了对日子怎样的态度? (4分)
20.古人曾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文中第⑤部分却说“日记是的镜子”,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1.从文中第⑥部分作者对日记主题的提炼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借鉴作者的方法,请你也用一句话为自己的日记提炼主题。(4分)
22.本文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句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比喻句,抄写下来,并做简要评析。(3分)
23.文章结尾从“无法说再见”到“没有说再见”,意思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结合文章内容,你怎样理解“日子对日记没有说再见”这句话的含义?(3分)
2010年12月2日,78岁的开诚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他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他是天津市全年的第8位、有记录的第334位遗体捐献者。
人生是什么?在这里可以有个解答
如果不是开诚老人生前固执地坚持,此刻他可能安眠在加拿大一处山清水秀的墓地。
在加拿大的独子开效军,起初并不同意父亲的这种选择。他跟好脾气的父亲吵了无数次,最后尊重了父亲的选择。
遗体捐献者的亲人们从不理解到最后“松手”的心理煎熬,在天津医科大学的医学院内得到了庄重的回应。对于躺在解剖台上的遗体,教师们会告诫学生,一定要给予他们神圣的仪式感。
多年前,天津医科大学发生过一起学生损坏尸体标本的情况。当时解剖教研室的教师李云生和同事给涉及这件事的学生打了不及格的成绩。这是李云生从教多年来心里最大的一个“疙瘩”。
学校教务处原处长、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钟心里也有个“疙瘩”。他讲授的医学伦理课越来越难上了,台上讲白求恩、南丁格尔,同学们在下面不以为然:“老一套”,“很难感动他们”。
他决心要进行一些改革。一个周末,张金钟接待了一位中年男人。他说母亲去世了,想捐献遗体,还带来了一封遗书。上课时,张金钟念了这位留下4部作品的诗人兼翻译家的遗书:
我死后谢绝一切吊唁,我的作品是我留下的丰碑,丈夫儿子姊妹务必节哀豁达。生劳死息,生寄死归!……
很快,这封遗书在学生中间传开了。
张金钟回忆,“我们的很多理论道理非常深刻,但是课程非常苍白。我们太注重以理服人了,忽略了以情感人。这件事让我豁然开朗。”
他找到解剖教研室主任李云生,商量建一个“医学伦理学教育基地”,设在解剖楼,让学生都来看看。李云生痛快地答应了。
2001年底,在解剖楼二楼的一间教室里,“医学伦理学教育基地”落成了。所有的遗书都在那里展出。
张金钟又想到,上课时总讲学校创始人朱宪彝教授的“四献”:献出全部存款建立朱宪彝奖学金,献出全部藏书,献出自己居住的住宅楼,献出遗体供教学解剖。
为什么不把老校长“请”来?他在一间实验室里,发现了朱宪彝的内脏标本。这件“镇校之宝”,被移来放在屋子的中央。
原本这个基地只向医学伦理课的学生开放,结果,全校的学生、医护人员都来看,甚至隔着几个街道的18名环卫工人也来看。参观者的参观感言累计100多万字,其中不乏日文、阿拉伯文、韩文、法文等。
受展室影响,这所学校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比率在天津是最高的。
后来,新生入校的第一课、毕业生离校的最后一课,以及本校的新员工和附属医院的新医生、新护士的岗前一课,都在这里上。
退休工人老赵的事业
12月2日下午,当运送开诚老人的车开往天津医科大学所在地时,65岁的下岗工人赵永华正蹬着他的自行车,在赶往养老院的路上。
8年来,他每天骑车四处寻找可能会捐遗体的老人。334位捐献者中,他“经手”了110人。
在2002年3月31日,他和妻子同时办理遗体捐赠登记的那一天,他在自家的房门外钉上了一个大牌子,“天津市遗体捐献宣传帮办志愿小组”。他把家里电话印在纸上,到处散发“热线号码”。
他说自己不是“劝捐”,他从不主动跟人说捐遗体的事儿。他的工作方式是:每天带着面条,骑车去养老院看老人,一起聊天,煮面条吃,别人问他在忙啥,他才说捐角膜、捐遗体的事儿。
他常说:“人最后眼一闭什么都不知道了。装棺材里,让虫子啃了吃了,不如送到医学院,让孩子们别练假的,练真的,多好!”
以前拿着遗体捐献申请表去公证处办公证需要花200元钱,老赵觉得很不合理,死缠硬磨找民政、找司法,最后把这200元免掉。
“我不是党员,也不代表谁。就代表我自己。”这是他的口头禅。
他的遗嘱写了3大张纸,最后一行写满了“谢谢”,放在“生命意义展室”,那是展室唯一一份主人还活着的遗嘱。
小学文化的老赵还被天津医科大学聘为“德育辅导员”,站在教授讲课的讲台上,讲“生命的意义”。
给家属一个祭奠的地方
开效军留下了一张签着亲友怀念老人的话的卡片。他将把这张卡片和父亲生前的一顶帽子带回加拿大,那是这个家庭所能留下的全部的纪念了。
老校长朱宪彝的亲人中只有孙女朱宁代表全家参观过“生命意义展室”。
给家属一个“交代”,给他们一个祭奠的地方,这个念想始终压在张金钟胸口。直到2004年,由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红十字会、元宝山庄陵园共同设立的遗体捐献者纪念园落成,他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纪念建筑主体中心呈心形,刻着两个金色楷体大字:奉献。旁边延伸出两面大墙,墙上镌刻着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
北川县一位小女孩,在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40多个小时,历经雨夜和数千次余震的险恶,最后,被成功从废墟中救出。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平安,这是一种本能的呵护,更是无声大爱的倾情付出。这名可爱的女孩仅有三岁,也许还无法理解生命的珍贵和深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渐渐懂得亲情的浓重与不舍。
地震发生那一刻,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轰然倒塌,该校教师谭千秋张开双臂死死护住四名学生,谭老师不幸遇难了,四名学生却获得重生。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谭老师时,他依然保持着双臂张开的姿势,被楼板砸凹的后脑和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印记下了他生命最后震撼心灵的一幕。师爱深似海,谭老师用不打湾的双臂诠释了师德的高尚,张扬了人性的光辉。
五月十二日下午二时二十八分,四川崇州市怀远中学教师吴忠洪正在为学生上课,地震发生后,他告诉学生不要惊慌,跟着他往外跑,当吴老师带领学生走到三楼楼梯口时,得知教室内还留有两名学生,他马上转身回去,随后,教学楼垮塌,吴老师的身影和他透力的呼叫声,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吴老师用生命的代价上完他从教的最后一课,然后,他走了,他的学生为失去老师而万分难过,为永远无法找回的师爱亲情痛苦不止。
这次地震,学校是重灾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坍塌大半,正在上课的百余名学生被掩埋。在营救现场,官兵们先后救出十几个孩子,然而,就在抢救的最关键时刻,教学楼废墟因余震发生了移动,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继续施救极其危险,指挥员下死命令,要求参救人员迅速撤离,几个往里钻的战士被人死死拖住,一位战士跪地大哭,向拖他的人哀求道:“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再让我进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战士悲切的哭求撕裂着现场每个人的心,哭声中饱含着对生命的珍爱和怜悯,透过哭声,这名战士作为人的仁善和作为一名战士的责任,让人一览无余。
如此令人感念的事例难以计数:空降军立下4500份遗书舍命抗震灾,特警面对求救孩子无能为力放声大哭,女学生飞奔百余里用手刨出四位亲人,一妇女徒步15小时营救重伤丈夫……灾难降临时,有人忘却生死疯狂救人,有人舍弃生命救下学生,有人眷恋亲情奋救骨肉,营救人员在废墟中不断寻找生命的痕迹,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会迎来一片欢呼和掌声,这是给予勇者的褒奖,是对生命的喝彩!
几天来,在无比煎熬的分分秒秒里,看着揪心的文字和画面,大家无不焦急和悲痛,感受此起彼伏的爱心捐助浪潮,再硬的人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生命显得那样脆弱,在与死亡赛跑过程中,脆弱的生命显示了超强的韧性。肉体可以遭受重创,甚至痛苦地消失,但是,摧不垮的是信心和意志,灾难会让我们团结得更加紧密。
不言放弃,奋力营救,因为废墟下埋着我们的兄弟姐妹。相互温暖,风雨共担,每一次坚持,都意味着机会和希望。不论你在哪一片废墟,都一定要找到你,生命的血脉让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艰难地向前走,前面会出现生命的奇迹。只要有生命存在,破败的废墟就会呈现亮色;只要不离不弃,生命就会更加坚毅与顽强。生命不相信抱怨,生命里透着无数期待,生命连结着割舍不断的牵挂,生命本就充满诱惑。
日前从媒体传出一桩稀罕事:家住扬州市友谊社区、今年79岁的贫困孤老许铭荣不久前去世。老人留下的一封“病历遗书”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其居住的一套房子和一辈子省下来的2万多元低保金全部留给一个叫徐兆华的民警。老人在扬州有不少直系亲属,却一分钱未留给他们。
许孤老为何要作出如此的抉择呢?原来,1996年徐兆华来友谊社区当片警,了解到老许没有结过婚,孤身一人,生活贫困,且背部残疾,“我该帮帮他才是”,没想到,这一帮就是13年。2007年,老人不幸被查出已癌症晚期,住院期间,老徐工作再忙也每天必到老人的病床前呵护。社区的居民们赞叹不已地说:“这个警察真不简单,对许铭荣比亲生父亲还亲,这么多年了,可真苦了他!”
我为许孤老的幸遇而庆幸,但令人更为感动的是,徐民警为许孤老甘当“孝子”,13年来为老人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包括数目不小的钱财,老人把遗产留给他,他拿得光明正大,无可厚非。但他毫无保留地将所得遗产捐给了社区。社区又随即将这笔钱以及老人的遗产设为“社区帮困基金”。
活着就要乐和
付友金
有一位老人,几年前得了不治之症,医生断定他不会活过三个月,家里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后事。可是,他并没有如期地离开这个世界,至今仍活得有滋有味,大家都说这是个奇迹。老人说,他是个被判了“死刑”的人,只是没有具体的执行日期,他不再想什么时候会死,而是活一天就要乐和一天。每天早上当他睁开眼睛,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温暖的阳光,看着身边的亲人,他总会高兴地在心里对自己大喊一声:“我又活了一天!”
他同老伴牵手散步,与老友下棋聊天,跟小孙儿嬉戏玩耍,来一段流行歌曲,扭一会儿大秧歌……甚至说服家人,到社区去当了一名“义工”。每一天,老人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快乐地度过分分秒秒,尽情享受活着给他带来的充实、幸福和快乐,忘记了自己是个重症在身的人。
老人没有在生命的“最后期限”里忧愁地度日,等待着自己末日的到来,而是豁达地把属于自己的每一天过好。他的超脱给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死神也望而却步。
也许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边缘,才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深刻体会到活着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一天天地流逝。我们只有以一种豁达、乐观、开朗、向上的心境,去面对活着的每一天,生命才会更有价值、有意义、有希望。
总理来了,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到这片颤栗的土地,地震后仅四个小时,这位共和国的总理就赶到了灾区。他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身先士卒,走进基层指挥抗震救灾并看望抢险救灾人员,走进帐篷和救助站慰问受灾群众。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数个日夜几乎不眠不休,同救援人员奋战在救灾的第一线。要知道他是我们共和国的总理,他是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说了一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是的,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那些埋在废墟瓦砾中的人们等待着救援,等待着还生的希望。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啊,挺起他瘦弱的身躯在摇晃中巍然矗立。他是我们共和国的保护神,他给灾区的人民带去了希望!
来了,数万第一时间展开了抗灾大搜救。灾区人民激动的高呼:“来了,我们有救了!”人民子弟兵不负众望,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灾区,奔向最危险的第一线。道路不通就步行,公路受阻就空降!他们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因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一秒到达灾区,就能多拯救一条性命!首批出动的4500名直属空降兵第一梯队,是全部写好遗书才赶赴灾区。他们也有白发苍苍的老母,有着天真烂漫的子女和温馨的家庭,可是面对灾区那一张张期盼的脸庞,他们毅然决然的写下了遗书,腾空一跃!疾进,疾进!突破,突破!抢救,抢救!正是他们奋不顾身的同死神进行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挽救出一个个生命。正是他们的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血肉连心的双手为瓦砾下的人们打开生存大门的通途。钢铁男儿哭泣道:“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被迫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而泣。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从我们眼前划过,铭记在我们的脑海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如果我大声呼喊: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必定会有无数的人会大声的应答:我们的战士!那回应音必定响彻云霄!
抢救伤员的医生、护士救死扶伤,志愿者主动援助,媒体记者第一时间给我们发回现场报道……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散发着光和热。虽然已经步入了炎热的夏天,可是在这祥和的社会氛围下,却洋溢着一种春天般的温暖。不是吗?就连那远在天国的孩子也被这种和谐的气氛所感染。他们坐在云端轻轻歌唱: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不能靠近你,也一样要温暖你,我们的心和你们连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兄弟姐妹!地震后的第二天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就连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来支援灾区小朋友。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发生了一场8.0级的巨大地震,汶川县,都江堰,北川等地区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许多楼房倒塌,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几十年建起的一座美丽,繁华的城市顷刻间化为乌有,正在上班的大人们,正在学校中快乐学习的孩子们顿时被厚重的水泥板压在了地上,可是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还存在着生命的顽强斗争以及无私的奉献。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一个个生命,被不顾危险,不顾艰难的军官们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我看了几条新闻对我深有感触。
在地震发生104小时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人们再次赶到都江堰来救援,他们在一片学校的废墟中地毯似的搜查着,在他们快要无功而返时突然听到一阵喊声:“救救我,救救我!”这令救援人员大为吃惊,在经历的104小时相当于近五天的时间居然还有人活着,这太令人不可思议了,他们在一个课桌下发现了一个男老师,救援人员立刻采取了方案,把他救出,他们发现这个男老师神志清醒,可以对话,这真是令人震惊,当这个老师身体恢复健康时说出了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所有的人都为之一震,这个老师是靠喝尿液吃学生的本子活下来的,我想:这个老师怎么能吃这样不卫生而且难吃的东西呢?想了许久,猛然我明白了是对命运的顽强抵抗,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念导致这个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活了下来。
有一个12岁的学生,她的腿被一块厚重的水泥板压住了,为了求生她用一块石头把自己的腿敲断,然后用锋利的瓦片把腿割了下来,然后从废墟中爬了出来,这种顽强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她是一个女孩仅仅只比我们大几岁,可是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不但没有放弃求生还割掉了一条腿,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腿没有了多么痛苦,可是渴望生命的力量促使她这样去做了。
那些救援人员有一种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呀,他们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从5千米的高空跳了下去,要知道他们练习的高度只有8百米,8百米和5千米相差了整整4千2百米呀,而且下着大雾,什么也看不到,周围全是悬崖峭壁,这是多么的危险,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是为亲人写好了遗书后跳下去的,是冒着失去宝贵的生命的危险跳下去的,为了救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呀,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家人的下落就去拯救别人的生命真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人民的好榜样。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在这场战争与较量中我突然明白了生命意味着顽强的与现实作斗争,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无私的奉献,无私的帮助他人,如果没有了顽强,没有了无私奉献那就相当于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一起去顽强的与命运,事实斗争,去无私的奉献帮助他人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的五彩缤纷。
1998年一架由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的航班因起落架不能放下而被迫返航。飞机机长完成了侧滑、盘旋等一系列动作后,试图把起落架甩下来,可起落架仍不能放下。这将意味着飞机无法将落地面。要么燃油耗尽,在空中爆炸,要么机身直接与地面摩擦而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的生命?…危在旦夕了……
2009年,一架法国客机正穿越大西洋。飞入大西洋上空云层雷达盲区。前方有一团大的暴风雨。恰巧此时,经验丰富的机长去休息室休息换上了副驾驶,而坐在左侧的副驾驶仍不动。飞机正在穿越冰雪交加的暴风雨团。由于温度太低,飞机机身下方的皮托管被冻住了,导致驾驶舱内的仪盘数据无法显示。正常情况下,飞机平稳飞行一段时间后,它会自动解冻,回复正常。但由于左侧副驾驶缺乏经验,见势一慌,拼命将拉杆拉高。导致飞机上升因要获得向上动力,而愈向下掉。飞机左右颠簸厉害,左侧副驾驶愈拉高飞机。最后当坐在休息室里的机长感觉不对时,赶来驾驶舱内查看情况。他观察了一会儿仪表盘,弄清楚状况后制止副驾驶拉高,而应拉低飞机拉杆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两年后,从大西洋海底打捞出的’黑匣子”告诉了世人一切。飞机从四千多米的高空掉落了大西洋,水面强大的冲击力式飞机散成了碎片。机上200多乘客也随之遇难。一场由于恶劣天气家还是那个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数年前,一架日本飞机坠毁。在飞机坠毁的最后几分钟内,有人在剧烈颠簸的机舱内还给自己的家人写下了遗书。歪歪斜斜的字体,行行挣扎的书写,让人不禁心酸。“亲爱的智子,爸爸可能永远也会不来了,爸爸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请你照顾好妈妈。”“爸妈,你们要好好过下去,女儿不能陪你们了。飞机正在坠毁。”…。。。这些事后从飞机残骸中被人们发现的纸片,当他们的家人看到是,回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命啊,这就是生命……
生命有时显得是那样脆弱。
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谁也没有料到几小时前在机场与家人朋友的依依惜别,就是今生最后一次见面。
谁也没有料到当自己踏入这架飞机时竟是拥入了死神的怀抱。
谁也没有想到几分钟前还在座位上想象飞机着陆后自己的行程,竟已被画了句号。
谁也没有想到……
设想当时我也正坐在这架飞机上,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
太多的来不及。太多的遗憾。
在一《紧急迫降》和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一个老板在这个关头几次三番不听空姐劝告,要找钱箱子;在要求全体乘客脱鞋的过程中,有个来太太舍不得脱掉自己的新鞋;有人慌慌张张、坐立不安,只想着要出去,不要呆在这架飞机里了;有人则显得淡定如神,还在座位上静静地端详着报纸,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相信,面对灾难的来临,所有人的内心都是极度恐慌的,自己已经踏上了死亡的归途,肯定活不了了。
在死亡的关头,金钱、财富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只有自己能活下来才是一切。
生命的价值,我们到底该如何实现?
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以前嫌父母唠叨,现在只想对父母说声“对不起”,是我让你们操心了。
人生看似很长,但生命却无常。
很多事情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但生命被突如其来写下休止符,才觉得留下的事太多来不及。来不及孝顺父母,来不及实现对家人的承诺,来不及完成梦想,来不及和最亲爱的人聚在一起。来不及…
当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来不及跟太多人说声谢谢,来不及跟太多人说声“我爱你”。亦是只求只再多拥有一点点时间,与最亲爱的人就这样静静聚在一起。
当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的梦想呢?来不及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一把,来不及抓住梦想的尾巴。后悔自己虚度光阴、浪费年华。没有好好珍惜身边的一切。
当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
感恩,此刻的我们还活着,还有实现梦想的能力,还有创造价值的机会。
将每一刻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每个机会当做人生最后一个机会。珍惜身边所有人和事,把握生命每一个当下。闪耀人生。
个案分析
200×年9月13日晚8点50分左右,某高校学生徐某留下遗书之后,在学院附近铁路的铁轨上卧轨,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事故发生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对此个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合该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普查情况,就该生自杀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引起该生自杀的重要心理因素是:
亲人的厚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该生是农村生源,在家是独子,有二个姐姐。根据村干部反映,父母管教很严,家中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学习很好,初中毕业时考入区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班上读书风气很好,但在高考时未考入理想的学校,后因家中经济情况欠佳没有复读。而没考上给他带来了很大心里压力,据同学讲,几次同学聚会都不参加,总觉得没有面子。进入高职院校后,本打算专升本,但到校后发现大学的学习风气很差,很多学生没考好也无所谓,班上晚自习的纪律也很差,老师也不象中学那样抓学习,心中产生了很大的落差,加之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也没有了学习劲头,学习成绩不理想,曾产生过不想读书,想出去做事的念头。可又觉得对不起家里,感到很没有出息,很内疚,内心有一种被煎熬的感觉,说在这里就是浪费钱,学习方面没有快乐感。
家庭的贫困引发自卑心理。该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种田,二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已婚,另一个在外省某高校读书,自己的读书费用靠姐夫救济。家中虽然困难,但穿着还比较干净、得体,写了几次困难补助申请,也写了申请希望减免学费,后来学院安排了勤工俭学,也曾因此产生辍学打工的念头,但又觉对不起父母和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压力未成行。从小就觉得活得不顺心,家中生活困难,自己学习上又超不过别人,非常自卑,在他的遗书上写道“我本人对自己很清楚,没有一点计划、理想,整天就是挨日子过。真难过,再加上我不很勤快,以后在社会上也难混。”
性格内向使得压力难以释放。从小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只与寝室的人说几句话,与别班同学不说话,也不找老乡玩。该生死的那天晚上班主任开班会,说明天要交学费,最少交一千元,并通知从明天开始封校门。开完会后与一位同学一起出去,想到网吧里去玩,结果在路上碰到了另一位同学,说外面网吧里已经满了,他就说回寝室,后来就出事了,出事后发现,他将身份证、钱、遗书等均带在身上,并且该生在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曾在校蓝球场参观过一次火车事故方面的安全教育,那些因火车而死的人和动物看上去都死得很惨,看完后该生谈到过这种死法看起来很恐怖,但很干脆,几秒钟就结束了生命,这种死法又不追究责任,比较道德。在他的遗书上写道:“我的死与你们完全没有关系,请你们不要太难过,这是我自愿的,在阳间活得不潇洒,看一下在阴间能否转运。”看来该生早已经作好了死的准备。
难以启齿的疾病加重了厌世情绪。据同学和班主任反映该生因生理原因到医院看病,并要求住院治疗,后在市某性病防治所治疗,打了一个星期针,向班上借了一千元钱。从不向人说起自己是什么病,因借钱之事姐姐来了一趟学校,后说是前列腺炎。
精神抑郁促使他实施自杀行为。该生入校的“SCL―90”心理测量中抑郁分值很高(F4=3.2),在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感到孤独、感到苦闷、过分担忧、对事物不感兴趣、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难以入睡、睡得不稳不深、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和念头、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想到死亡的事等项目上都填了高分,他的遗书上写到“我总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最想得到的是快乐,但是我从小到大,还没有找到什么开心快乐的,不能体味人生的真正快意”、“我想早一点离开人世不是突然心血来潮,而是从小就有之,我这个人性格清高、古怪,不会想开心的事,整天心情忧忽,无精打彩,我觉得应该结束这种状态”,据说,在高中时就有过自杀念头,写过有关的东西,后被其姐夫发现,因此,可以说最终导致该生自杀的重要原因是抑郁症。
几点思考
经常从电视、报张上看到报导关于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大学生自杀,这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一种悲剧,对社会也是极大的损失,从徐某自杀的分析中可见,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有效地防止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自杀者往往是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感觉人生毫无疑义,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应对面临的学习、就业压力,树立生活信心。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了“就业难”,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多少增加,有些地方甚至有减无增,并且,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状况使在校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前途产生了强烈的担忧,本文中徐某因特殊的家庭背景,成才愿望特别强烈,而客观现实使他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由希望到失望最后到绝望,导致悲剧的产生。那么,大学生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呢?第一要加强学业,“练就一身好武艺”;第二要充满信心,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三是要调整心态,淡化“天之骄子”情结。其实,在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上完了大学只意味着一个人接受了应有的教育。至于能不能马上就业,那是另外一回事。在那些国家,大学毕业暂时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事儿。现在,高校的扩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这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儿,因为正是扩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这完全是正常的。对此,大学生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以平常心对待,大学生的父母和社会也应该更新观念,不要对大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自杀者往往性格内向,缺乏交流,失去自我调节能力,所以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了解沟通和相互关爱。
如果一个学生较为内向,朋友少,与环境交流和沟通不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往往会转变成压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造成伤害。对于企图自杀的人,他们往往有很多信号释放出来,这其实是他们对社会的求救。但是由于大多自杀者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信号
能够及时地被细心的人拾取,如果他们有倾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温暖、理解和关爱,一般都不会将;中动上升为自杀。徐某自杀就是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交流,家庭也未将其在高中时有过自杀倾向的行为与学校沟通,他的异常表现也未引起班主任和同学的重视,使其心理障碍得不到疏通,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最后走上了不归之路。笔者认为,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大学生与正直、善良、心理健康的人接触,以利于培养其积极的情绪: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发:让大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适当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组织、集体中的一员,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使他们能获得各种形式的帮助,从而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自杀者往往都是冲动的结果,自杀者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所以要启动“危机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是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所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然性的。青年处于这种年龄阶段,情感十分丰富而多变,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现实中的大学环境远非理想中那般如象牙塔一样纯洁神圣;种种失望与烦扰加诸这般娇嫩脆弱的心理之上,使许多大学生往往因小事或小挫折而产生轻生冲动。这就需要有;中动控制和;中动引导机制,或者由于外部事物将构成;中动的精神能量释放。青年人的控制能力很差,当他们失去调节能力的时候,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不但可以得到倾诉、疏导,而且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获取别人的人生体验来丰富自身感受,这无疑是自我危机干预的最佳选择,但是,自杀的大学生在自杀前,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因此,在高校中启动“危机干预”已成必要,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让学生能够在情绪、情感失落时方便地找到专业心理工作者,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主动为学生服务: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等。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医生看了我的“烂疙瘩”后,二话没说,就挥下大笔,让我去做检查。我问她是什么病,她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如坠云雾的我心里忐忑至极,看来我的担忧真要变成“噩耗”了。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我一定是得了癌症。
当晚,我就在电话中将我的病情向母亲哭诉了一番,吓得她老人家第二天就跑来和我一起去医院看化验结果。
再见到那位女医生时,我觉得她的脸色很不好,但却故意装出笑嘻嘻的样子。对我说:“没事儿,不是大问题,有点炎症罢了。”
“只是炎症?”我盯着化验报告单一个字一个字地瞅,仿佛要挖出藏在字里行间的“特别”意义。
“是的。只是炎症。给你开点药,吃几天就没问题了。”
我手里捧着一大堆消炎药。虚弱地站在医院门口。我对母亲说,这家医院的化验一定有问题,因为我感到那个结节处又开始溃烂了,而且钻心地疼。
母亲开始还一味地劝我,后来看我言之凿凿,而且疼得头上连豆大的汗珠儿都出来了,她也慌了神了。后来,母亲说她有个老同学在另一家医院开专家门诊,明天就带我去找他。我勉强答应。这一夜叉在疼痛和恐惧中度过。
第二天,在专家门诊室,老教授一边听我叙述病情,一边查看我的患处,脸上的表情一直肃然得很。我感到大事不好,以他这么多年的经验,想必一定是看出了癌症的端倪。所以脸色才这么难看的。我急忙追问是不是癌症,老教授却没有答话,只是让他的助手将我身上的结节处切除,送去“活检”。我当时就蒙了,都送去“活检”了,这不明摆着是……竟有些腿软。
终于坚持着走出诊室,每一步我都感觉有千斤重。母亲看到我如此的憔悴,想必心里也难过至极,所以眼圈红红的。最后在我们要分手回家的时候,她坚持要把我送回家去。这让我感到就像要永别了一样。
在接下来等候检查结果的7天里,我每天都过着炼狱一般的日子。为了排遣心中的恐惧,我到图书馆里翻阅了大量关于皮肤癌病症的相关书籍,然而,越看越觉得书上面写的就是我那种症状。我的心情变得焦虑不安,根本没有精力做任何事情。只要有电话打进来,我就哭丧着跟对方说我得了绝症,叫大家再不要打电话来烦我了。听筒那端传过来的安慰和鼓励的话语,在我听来都像悼词一样,愈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久于人世的悲剧人物。我甚至还给母亲和儿子各写了一份遗书,在遗书中详细交代了我的财产的分配,并且叮嘱他们要好好地生活。儿子听完我的交待,开始还红着眼圈安慰我,但是,后来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失声痛哭了。
我开始考虑,一旦癌症开始扩散了会是多么的痛苦,所以,到处搜寻能轻松地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我到书店买来有关书籍,研究着什么样的死法痛苦最小。在所有触目惊心的死亡方式中,最后选中了服用安定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跑到药店去买安定,营业员却说国家严格控制出售这种药品,所以不能卖给我。我只好跑到医生面前撒谎说我有神经衰弱症,需要开安定片。医生认真地为我检查了一下,确定我有轻微的神经衰弱,便提笔为我开了少量安定。看来,能够得到这些药片,还要感谢我这些日子焦虑难眠的煎熬呢。
终于等到了拿结果的那一天。一清早,当我来到医院门口时。我见到的不只母亲一人,而是“浩浩荡荡”的一大家。这阵势弄得我很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
[关键词] 私欲 自我本位 则天去私 命运对决
“则天去私”是日本文豪夏目漱石晚年的重要思想,但漱石对则天去私没有进行过系统论述。目前对则天去私的研究主要依据漱石弟子的相关回忆。据松冈让的《漱石先生》,夏目漱石于1916年11月2日首次提到“则天去私”。
く自分も此一つのさういつた境地にきた。『天去私と自分はよんで居るのだが、他の人がもつと他の言で言ひはしても居るだろう。つまり普通自分自身といふ所小我の私を去つて、もつと大きなはば普通的な大我の命ずるまに自分をまかせるといつたやうな事なんだが、さう言で言つてしまつたんでは尽くせないがする。その前へ出ると、普通えらさうにえる一つの主とか理想とか主とかいふものも局ちつぽけなもので、さうかといつて普通つまらないとられてるものでも、それはそれとしての存在が与へられる。つまりる方からいへば、すべてが一同仁だ(高田1974:34-35)。
其中,“普通自分自身といふ所小我の私を去つて、もつと大きなはば普通的な大我の命ずるまに自分をまかせる”作为则天去私的基本含义争议不大。但对“天”与“私”的意义,“则天”与“去私”的关系等问题,目前尚未成定论。
Viglielmo指出,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的哲学思想,但漱石本身不是哲学家,而是艺术家,则天去私思想只可能是暗示的,他认为读者的任务便是从漱石小说中寻找答案。离开了漱石小说,则天去私本身是不存在的。可见,考察漱石小说是研究则天去私的重要途径。
很多学者从《明暗》出发,冈崎义惠等则从《草枕》出发探求则天去私。但截至目前,将则天去私与漱石大作《心》相联系的观点却并不多见。实际上,漱石弟子小宫丰隆就认为《心》是通向则天去私之作(佐藤泰正1986:316)。他指出“从《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漱石‘则天去私’人生观的发展。”
此外,《心》的前两部与下部虽然主人公不同,但都以“我(私)”为叙述者。这在与自然主义文学保持严格距离的漱石小说中是非常罕见的。《心》的主人公“我(私)”与则天去私的“私”不应仅是字面的偶合,漱石可能寄托了更深的含义。可见,通过《心》探求则天去私思想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欲在“私欲(エゴ)”即则天去私之“私”的前提下,从去除私欲,挑战命运的角度,对则天去私思想作尝试性探究。
一、抗争命运
石在1914年11月致林原耕三的信中写道,“私の死をぶのは悲ではない世なのである。”桶谷秀昭指出夏目漱石在24岁时已经产生了厌世观(桶谷1983:8)。
青年石萌发厌世之感绝非偶然。两岁时被送到盐原家,十岁时又被送回本家,不喜欢英文,但为升入大学两度转校到了一所英语学校。大学时本想学习建筑,后来听取米山保三郎的建议,选择了毫无兴趣的英文。公费留学英国,但很到“英文学研究によって英国の威者と争し、これをうちかして国威をすることなど到底できない。”这使得漱石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
虽然饱受命运折磨,但石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命运的抗争。但“命运”是个抽象概念,与命运抗争实际上是对抗体现命运的一系列实物,包括社会束缚及内心的阴暗面等。“行から精神へ、精神から罪へと、狭く、しかしながら、深く、漱石の求道が突き入っている”(坂本1979:276-277)。正如坂本(1979)所述,漱石的求道逐渐趋近命运的核心,并敏锐地捕捉到了命运支配个人的支点――私欲。如果能够去除私欲,就可以摆脱命运的束缚。泷泽克己指出,“罪の存在そのものを定的に排除する(略)漱石のいは今くその最後の瞬に到した。”(1943:43)随着石对决命运的展开,《心》和“则天去私”应运而生。
二、去私则天――命运对决第一回合
1.则天去私与去私则天
据坂本(1979)论证,夏目漱石既提到过“则天去私”也提到过“去私则天”。关于后者,坂本(1979)写道:
「我という、い相的な罪をく自し、なんとかして、それを拭して、より大ななる自己に大しようと必死になって努めてゆく(略)あくまでに「自己本位に立脚しながら、小我を超えて大我(的境地)に到しようとする、人世界の至高の境地である。(略)それには、まさしく超人的な苦しい修行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可见,“去私则天”是以“自我本位”为基础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坂本(1979)还作过如下论述:
漱石は「神という的存在を二つの面からとらえていた(略)自己即神、唯我独尊(略)その二は、自己即神之子、没我依他の面である。前者は人に与えられた高なものをどこまで延伸させ、自己の化を目ざそうとするのである。後者は自己以外に超越的存在を、かぎりなくそれに近づこうとするもの(坂本1979:12)。
很明显,“去私则天”是基于立场一的认识,而“则天去私”则与立场二关联。作为指导与命运对决的思想,漱石首先选择了“去私则天”。他在《心》之后的《我的个人主义》演讲中指出:
私は(略)自己本位と言ふ四字をく考へて(略)私は此自己本位といふ言を自分の手に握つてから大くなりました(「私の人主)。
可见,当时漱石坚信立足“自我本位”并贯彻到底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他选择去私则天也便顺理成章了。
2.去私则天的实践――K与“先生”的求道
《心》中第一个去私则天实践者毋庸置疑是K。
くなるでゐたのです。ことにKはかつたのです。(略)彼は、常に精といふ言を使ひました。さうして彼の行作は悉くこの精の一で形容される(「ころ下•十九)。
固な彼は医者にならない心をもつて、京へ出したのです。私は彼に向つて、それでは父母を欺くと同じ事ではないかとまりました。大胆な彼は左右だと答へるのです。道のためなら、其位の事をしてもはないと云ふのです。
Kはた学が自分の目的ではないと主するのです。意志の力をつてい人になるのが自分の考へだといふのです。それには成るべく屈な境遇にゐ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とするのです。
彼の眼の着け所は私よりに高いところにあつた。
从以上几个片段可以发现,K昂扬向上,朝着“高いところ”奋勇前进,与“去私则天”吻合。此外“先生”的求道也不应忽视。
先生在父母去世后被托付给叔父,不想却让叔父夺去了大部分家产。愤怒而又迷惘的先生产生了极度的厌世情绪,下定决心做一个不伤害他人的善人。之后,在东京受到女房东和房东女儿的感化,厌世情绪得到缓解。人生目标也慢慢由“不伤害他人”转变为“主动帮助他人”。K便成为其帮助的第一个对象。不料当先生发现K对自己暗恋的房东女儿倾心之后,突然失去控制,背着K抢先与房东订下和小姐的婚约,将K逼上了绝路。
K自杀前,先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求道”。他一方面,对K的求道充满敬意,向K看齐。另一方面,对求道还有疑虑。“道といふ言は、恐らく彼にも能く解つゐなかったでせう。私は解つたとは云へません。”(「ころ下•十九)他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叔父为什么会突然变成恶人,更没有意识到求道的大敌――私欲,因此先生这一阶段的求道只是一种盲目行为。
K的自杀让先生认识到了私欲的存在,他的求道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他竭尽全力照料生病的岳母(房东),尽己所能照顾妻子,希望通过善行来赎去罪孽。为了消灭私欲,先生不停地鞭策自己,最后终于抱定必死的决心。
K在遗书中也写到“もつと早く死ぬべきだのに何故今迄生きてゐたのだらう”(「ころ下•四十八)。可见,K与先生最后都准备以死来实践“去私则天”。坂本(1979)认为“人存在の罪意にしては、どこにも救いの道を持ち得ない以上、至に殉じることこそ唯一の方法である”(坂本1979:349)。按此观点,死是实现去私则天的唯一途径。那么,K与先生的死是否真正实现了去私则天呢?
3.去私则天的终结――K与“先生”求道的失败
K与先生的死是否标志着去私则天的实现?先生遗书中的这番话值得注意。
何も私の心を握りめに来るその不可思な恐ろしい力は、私の活をあらゆる方面で食ひ留めながら、死の道を自由に私のためにけて置くのです(「ころ下•五十五)。
“不可思な恐ろしい力”正是命运对个人的束缚,所以先生自尽是对命运的屈从。表面上看自杀以生命终止为代价消灭了与生俱来的私欲。但生命一旦终止,“命运”对死去的人就没有意义可言了,因此抗争命运的前提必须是生命的存在。消灭肉体的同时消灭私欲并不是正确的求道之路。K与先生的求道全部以失败告终,这也标志着漱石命运对决第一回合的失败。
去私则天需要“拼死努力”,求道者必须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去私则天要求以“己力”消灭私欲,求道者在这一过程还要忍受无穷无尽的孤独。更为重要的是,去私则天继承了漱石“自我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后者的缺陷。
自分の自我を迄尊重するやうな事を云ひながら、他人の自我に至つては豪もめてゐない(略)自分の幸福のために自分の性を展して行くと同に、其自由を他にも与へなければまん(「私の人主)。
自我本位与去私则天都在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存在重大缺陷,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去私则天求道者痛苦与孤独的根本原因。另外,“天”仅仅是远方若隐若现的航标,求道者极有可能迷失方向。先生对求道的担心便是很好的例证。
能く考へないと、非常にな方向へむいてんで行きながら、自分は勿傍のものもが付かずにゐる恐れが生じてゐます(「ころ下•二十四)。
痛苦、孤独、无助、盲目,去私则天的失败在所难免。
三、则天去私――命运对决第二回合
1.“天”之降临
上一章的分析表明,“去私则天”依赖“己力”的求道很难取得成功。Viglielmo指出:
漱石の自力の救の任者は正に自我以外のものである。なぜなら、その自我を征服するためにあれ程努力をったからである。自我が追放されて、に置きえられるべきである(V•H•ヴィリエルモ1954:113)。
可见,拯救之道不在“己力”而在“他力”,毋庸置疑,正是“天”这个外力。则天去私,“天”将发挥重大作用,它不能再像“去私则天”中的“天”那样仅仅是个遥远的存在,应该“从天而降”,承担起救赎的使命,要让终极目标从遥不可及变得具体实在,又要不断给予求道者力量,鼓励求道者前进。
则天去私中降临的“天”与基督教中降临的圣子耶稣非常相似。但普遍认为石不信奉基督教。也有学者尝试从东方世界观中寻找“天”的原型。不过漱石提到过“数千の耶、孔子、迦ありとと遂に数千の公民にぎず”(「断片1905•1906 加藤2004:13)更重要的是,漱石面对的是消灭私欲、摆脱命运束缚这一近代式的难题。没有现成的宗教或者学说可以给予解答。以下论述更明确地反映了漱石对宗教的态度:
容易に形而上や念や宗教の世界に逃げもうとせぬ、したたかな者の姿をつらぬきつつ、文明のなかに立ちつくす人の命をうことこそが、この代における文学者なるものののすべてである(「断片1905•1906 佐藤1985:13)。
由此看来,漱石思想中的“天”不会是当时“上帝”“佛”“圣人”等业已定型的膜拜物。
综上所述,漱石心中的“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它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能够真正解决漱石面临的困境,帮助个人实践“则天去私”的存在。那么,在《心》中“天”表现为什么呢?
私は今自分で自分の心を破つて、其血をあなたのに浴びせかけようとしてゐるのです。私の鼓が停まつた、あなたの胸に新しい命が宿る事が出来るなら足です。(「ころ下•二十九)
为了让“我”迎来“新生”,先生毫无保留地向“我”讲述了他的一生。并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即剔除私欲摆脱命运支配。先生希望“我”能够实践人生真谛从而获得“新生”。
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这个刚刚起步的求道者,为“我”指明道路,赐予“我”力量的,就是已经逝去的先生。先生作为一个肉体的存在虽已消失,但他的精神却恰恰以遗书的形式与世长存。可见,“先生的精神”正是漱石“天”的观念在《心》中的映射。
2.“先生的精神”
先生一生曲折坎坷,人生百味一一体验。正如他在遗书开头自述他是“足で壁の端迄来て、急に底のえない谷をきんだ人”(「ころ下•一)他对“私欲”及“命运”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先生”是漱石的化身(分身)(佐藤1986:301),“先生的精神”是千千万万明治时代日本人的精神体现。
夏目漱石是明治时期日本人的典型代表。他于1867年出生于江户(今东京),在明治维新大潮中,漱石完成了由封建知识分子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他亲身经历了日本由封建国家迈向一流强国的全过程,而他的逝去,也和明治时代的结束仅差五年。漱石的一生,是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同时代日本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引言中提到,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文学,很少以第一人称叙事。而在《心》这部作品中,漱石却一反常态大胆使用“我(私)”作为主人公。前两部中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篇幅,下部则完全是“我(先生)”的自述。这在写作手法上与私小说非常相似。另外,《心》中人物较少,情节与人物关系都较以往的作品简单。人物全部隐去姓名,除K以外都是关系代称,如“先生”“叔父”。普通的明治时期知识分子,会自称“我(私)”,可能甚至天天要面对“先生”“叔父”,看似简单的人物关系,恰恰是当时的日本人置身其中,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情节越“简单”,明治日本人就越容易有相似的经历,下部“我”的自白就越容易出自每一个日本人,特别是每一个当时的知识分子之口。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心》下部的“我”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他不但是漱石的化身,更是同时代日本人的精神写照。据此,“先生的精神”兼有“漱石的精神”,同时也是千千万万明治时期日本人的精神体现。
在社会急剧转型以及东西方文化对撞的大环境下,每一个普通的日本人――“我(私)”都经历了无数次奋起与挫折、挣扎与绝望。无论成败,对决命运的精神都已融入“先生的精神”,并通过“先生”的遗书永存于世。
“先生的精神”是挑战命运的精神体现,没有“肉体”,也不是某一个体的精神,因此不会受到私欲的困扰,同时作为则天去私之“天”,它还会帮助求道者。
私は暗い人世の影をなくあなたのの上へ投げかけて上げます。然し恐れては不可せん。暗いものを凝とめて、その中から方の参考になるものを御攫みなさい(「ころ下•二)。
先生在遗书中虽然叙述的是“灰暗的人生”,但鼓励“我”不要害怕,要直面黑暗现实,从中吸取教训,希望此举能换来“我”的“新生”,从中可以感受到先生对“我”发自内心,充满温暖的爱,没有私欲,完全成为纯粹的爱。也正是上文Viglielmo指出的“自我が追放されて、に置きえられる”。
先生最后选择“我(私)”也很有特点。“我”其实和先生一样,离开家乡远赴东京求学,也是同时代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上文提到漱石故意隐去“我”的姓名,而每个人都会自称“我”,因此,“我”这个人物更具普遍性。先生选择了“我”,又由于每个人都是“我”,可见,先生实际上选择的是所有的人。先生之爱已经达到了极大的广泛性,这应该便是漱石所说的“一同仁”。
综上所述,夏目漱石则天去私思想中的“天”,在《心》这部作品中表现为“先生的精神”,它是明治时代日本人克服私欲,挑战命运的精神体现,没有肉体,更没有私欲,充满了真挚与广泛的“爱”,并以遗书的形式与世长存。
3.“我”的则天去私实践
“天”的存在并不表明则天去私的实现。则天去私终究要通过有生命的求道者来实现。这一任务自然就交给了已获得人生真谛的“我”。“我”是否在天――“先生的精神”的帮助下实现了则天去私呢?漱石没有正面回答,因为读完遗书后“我”的行动在《心》中没有直接交代。但正如佐藤(1986)指出,《心》的上、中两部均是“我”在读完了遗书又经过了很长时间后的回忆。这时“我”的心情会不由自主地渗透在上、中两部的字里行间。(佐藤1986:240)因此,对上、中两部中“我”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则天去私的结果。
不过以下森田草平的观点也不容忽视。
年にはいよいよ「天去私を以て生活の信条とされるやうになつた。(略)が、それはく迄生活の信条であつて先生自身がそれになり切つてしまはれたわけではない。本当に「天去私になり切れてしまつたらもう小などいてはゐられなからうと私には思はれるのである(江藤1974:13)。
漱石的小说创作本身是另一种形式的则天去私实践,然而《明暗》的中断却让这一实践的结果永远划上了问号。早于则天去私这一概念问世的《心》所反映的则天去私思想本身就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心》对则天去私结果的暗示,必然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它的探求,也会更加困难。
总之,本文对夏目漱石小说《心》所反映的则天去私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索。要摆脱命运的束缚,就要去除与生俱来的私欲,夏目漱石经过长期探索发现了这一点。《心》的创作,便可以看做漱石剔除私欲,向命运发起的最终对决。
消灭私欲,即“去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斗争方法,“去私则天”与“则天去私”,前者与漱石“自我本位”思想一脉相承,主要依靠“己力”实现。求道者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向上,方可实现目标。漱石在《心》中通过K与先生这两个人物进行了这一尝试,但不幸的是“己力去私”存在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需要以极大的痛苦和孤独为代价。K与先生因此双双失败,这也反映了自我本位与去私则天思想的巨大缺陷。
但漱石的命运对决并未停止,“则天去私”成为必然的选择。“天”降临人世,主动救助求道者。对《心》的分析表明,“天”应当是“先生的精神”,是明治时代日本人挑战命运的精神体现,没有肉体,没有私欲,充满了真挚与广泛的“爱”,并以遗书的形式与世长存。
在“先生的精神”帮助下的“我”成为则天去私的实践者,但这一实践成功与否,在《心》中并没有直接反映。为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前两部的叙事者“我”作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克己.1943『ころ『文芸本夏目漱石Ⅱ.河出房新社,1981.
[2]V•H•ヴィリエルモ1954「私のた漱石『文芸本夏目漱石.河出房新社,1980.
[3]水谷昭夫.1959「「心の世界『漱石文芸の世界.社,1973.
[4]江藤淳.1966「夏目漱石小『文芸本夏目漱石.河出房新社,1980.
冈萨雷斯是墨西哥莫雷利亚市的一位市民,在一家工厂上班,妻子在一家商店上班,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生活虽不富有,但日子过得却很温馨。然而,儿子七岁那年,得了恶性脑瘤,花了很多钱,最终还是走了。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去了另一个世界,夫妻俩痛不欲生,妻子渐渐地有些精神恍惚了,经常在夜里起来往外跑,叫着去找儿子。后来,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整天哭笑无常,终于有一天,她又一次独自跑出去,冈萨雷斯到处找也找不到,第二天,才在一个水池子里发现了她,早已经溺水身亡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冈萨雷斯万念俱灰,他觉得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便打算用自杀来结束生命,同时也结束自己的痛苦。于是他准备了一些安眠药,准备服下去一死了之。就在这时,他忽然想到,在妻儿患病期间,他曾向朋友借了一些钱,现在也没有还上,如果自己死了,朋友的这笔钱不就再也还不上了吗?想到这里,他改变了主意,准备先把钱还上,然后再自杀。第二天,他就回到工厂上班了,同时利用节假日到市场上做些小生意,所赚的钱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全部存了起来。一年半以后,他终于存够了这笔钱,把它还给了朋友,了却了一桩心愿。但此时,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已经淡化了,而且从做生意中,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便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辞了职,专心做生意,由小到大,后来成了一个老板。谈起当初的想法,他说:“如果不是因为心里有着还债这个目标,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是这个目标支撑着我走到今天的。”
亚瑟尔是美国纽约的一名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一名罪犯开枪击中了左眼和右腿,变成了一个又瞎又瘸的残疾人,而罪犯却逃跑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将罪犯绳之以法,无论罪犯逃到哪里,都要将他缉拿归案,决不能让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从那以后,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美国,还去了两趟欧洲,终于在一个小国家发现了罪犯的踪迹,将其抓捕归案,使罪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他也因此立了头等功,成了一个英雄人物。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以后,他竟然自杀了,在遗书中,他这样写道:“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最大信念,就是抓到这个罪犯,因为有这一目标作为支撑,所以尽管身体残疾了,但我从来不曾绝望过。那个罪犯被判了刑,我的目标达到了,可我也失去了生活的支撑……”
生活如果没有了目标,就会迷失方向;生活有了方向感,生命才能精彩。目标是生命的一种支撑,只有为生活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生命才能充实,才能不断给自己增加信心,以坚定的信念走向未来,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快乐幸福。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