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应试教育

中学应试教育

时间:2023-06-07 09:2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应试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应试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应试教育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育部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

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

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

第2篇

“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你追求金泰熙、宋慧乔、全智贤……你不学习,全家搞一顿炸鸡啤酒你都要考虑考虑。”日前,无锡市一位副校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一段演讲震惊了学生,也震惊了网友。

不少网友认为这位校长的演讲太“雷人”,很多学生、家长也接受不了校长太物质、太功利,但不得不说,这位副校长只不过说出了当下很多学校办学的实情。不同的是,其他学校在踏踏实实做着应试教育,却高喊素质教育,大家对说一套做一套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而对于校长直截了当地说出学校正在做的,却接受不了。细细想想,谁更雷人?比这位校长演讲更雷人的是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应试教育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我们早已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由于中高考一直采用单一的分数选拔学生的制度,所以学校、老师、学生都被戴上沉重的枷锁。对于这种情况,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口头素质教育来进行自我安慰,但学生却在应试教育中越陷越深。

多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虚伪的素质教育比真实的应试教育更坏,前者实质上仍是在进行应试教育,同时还在对学生进行说谎的教育,助长了普遍的人格分裂。大家必须意识到,改变我国教育,必须直面现实,而不是对现实进行美化。这位副校长的话,更应引起大家的深思,我国的教育与社会现实是不是如此?

另一方面,社会舆论总是处在纠结状态。每当学生们深陷应试教育,身心成长受到伤害,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而推出严苛的校规管理约束学生时,大家都呼吁改革评价体系,给学生自由的成长空间。可是,真要推进改革时,又反对声四起,称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分数公平是最可靠的公平等等,大家并没有理性分析制度的弊端与改革的机制,也缺乏推进改革的勇气和耐心,甚至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影响,于是教育的局面越来越糟糕。

对现实的教育,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了。目前我国各地都出现了超级中学,对于超级中学,家长追捧有加,可这些中学说到底就是超级高考加工厂。还有,我国的幼儿园已经严重小学化,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准备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习惯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进行应试教育,这反而麻痹了神经,贻误了改革――你指责学校搞应试教育,他们会回应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只有认清当前教育的实质,才会有改革的紧迫性。只有切实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老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原载2014年4月21日《郑州日报・新闻时评》】

插图 / “高姿态” / 张文发

第3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1. 所谓“应试教育”,其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中,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基本的检验方式是通过考试,主要是限定时间的闭卷笔试。因此,所有学生年复一年,孜孜苦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能够过关或者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的含义之一。

(2)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学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就对准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周而复始,愈演愈烈。许多屡战屡败的考生,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挤占必要的休息、娱乐活动时间,集中精力向“宏伟”目标冲刺。而且成功与否,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及切身利益至观重要。因此,高考的内容、方式实际上变成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这是“应试教育”的含义之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教育的任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升学”和“就业”,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亦有多次的规定。195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会议上 正式确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不仅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建设以足够的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1963年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新生;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中学计划草案》中,对中学任务的规定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中,就高中“培养目标”的表述仍然是“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双重任务”的规定虽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应该看到以下一些现象:一是一些普通高中为了完成向高校输送新生的任务,竭力学术化,随意增删课程内容,提高难度,加大作业量,把普通高中变成大学预备教育,应试教育;二是为了落实已成定论的双重任务,普通高中,家庭和社会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搞重复教育,为高校落榜生办就业培训班和复习班;三是双重任务在实际贯彻执行中被为数不少的普通高中学校将向高校输送合格学生简化成自己的全部任务,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端正普通高中的教育思想,然而全国性的“片追”现象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普通高中与“任务”相关的种种现象有两个主要根源:一是“升学”和“就业”都是围绕着社会发展这一轴心而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真正考虑人的发展这一面;二是混淆了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和教育的育人(本质)功能。高中毕业生在走向上不是升学就是就业,的确是一种自然的走向,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功能作用的结果,而不高中教育本质功能的体现。虽然高中办学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影响其毕业生升学人数的多寡或就业适应性的强弱,但是一所高中有多少学生升学及升入何种高校,有多少学生就业及从事何种职业,这些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一所高中所能决定的。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与高中的育人功能虽密切相关,但并不是一回事。一方面应该承认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的这两种去向,更应该看到作为育人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有着与社会相应的更广泛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把普通高中办成“升学教育”或“应试教育”,那么必然急功近利,也就必然不能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反而会使它们更加复杂,尖锐或激化。素质教育当然是旨在推广和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及人文意识,科技应用和操作能力及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 相当一部分教育者认为,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大部分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后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而不光争先恐后地挤上高考这座“独木桥” 这种把教育体制区分为“应试”和“素质”教育两种模式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1)所谓应试教育,归根到底必然要以素质教育为内容和归宿,要以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为实际内容,考试仅仅是对所培养的人才达到这种规格、标准的程度进行衡量的方法之一。所以,“素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应试”只是对本质属性进行检测的方式。把二者割裂开来,做为不同教育模式的观点,是有悖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

(2)对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衡量是一项非常细致、缜密而又复杂的工作,应试的内容、方式如有疏漏、欠周密、科学性不强,必然会使这种检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其后果不仅仅是造成了一次人才选拔的失误,而且对整个人才选拔的标准要求会产生误导作用,长此以往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所以,“应试”和“素质”是教育自身规律内部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固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革,如录取考试的方式单调,考试内容有不利于真正的素质优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诱导学生只要死啃书本,即可“金榜题名”。但是如果把其归结于“应试教育”仍是欠准确的。很多国家大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是通行的做法;任何受教育者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应试心理,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人才选拔机制所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任何国家的教育体制都不可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任何素质教育的模式都不可能完全抛弃考试检测的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改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应试教育的旧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适应新课程发展,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政治教学中,是目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概括地讲,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一切工作围绕考试来进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应试教育注重考分和升学率,往往造成知识与能力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重考试成绩轻实际应用能力。而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方面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能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与操作相融的人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无任何联系可言的,事实上,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因为应试教育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模式,是为满足当时社会对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需要,多方位、多层次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在当时情况下是必要的、“合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的是各方面基础都较为雄厚,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很难培养出大量的这样的人才,为适应需要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必须明确的是这种“转轨”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的成果,而应是广泛吸收应试教育中的一切有益因素,诸如:仍需要保留考试,仍需要学生吃苦、勤奋等。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取消考试,但进行考试不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促使教育者、受教育者不断完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培养“高分低能”、“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的应试教育进行“扬弃”,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迈向现代化的旅途中,提倡素质教育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门学科教学都面临严峻的考验,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现状更令人担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教书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思维定势。因此,这种模式无一例外地把初中政治课逼进了“背多分”的境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任务乃至学科性质都变成了“分”,因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被中考的实利主义取而代之。所以,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得分的重视和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教师、学生、家长无一不认为:政治课只要老师讲课时画画书,考试背一背,平时无所谓。没有人真正去思考它的教育价值、去考虑它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大意义。这种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讲并不是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表现,而是应试教育的“遗毒”。基于此种现状,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导作用,要提高中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就必须积极探索在政治课教学中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政治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对策

1.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政治课教学就是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激活不了学生思维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要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活动,使学生感到无比的乐趣,能够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用学过的知识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辩论会和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一开展这样的活动,笑声此起彼伏,学生收获很大。由于政治课以其深刻的理论内容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要广识博览,取精用宏,恰当引证,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该看到:创新能力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一般能力”中升华而来的。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根深才能叶茂,务实才能出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想提高一节课45分钟的效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加深理解。政治课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头绪,深入理解,句句吃透,层层分清。如讲“物质”这个概念,可把它划分为以下几层:(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是其它学科对“物质”的解释。(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客观的。(3)“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等于“已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只表明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不是意识已反映了物质。(4)“客观实在”,是对实实在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分层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细细领会,这样,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就牢牢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了。

3.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讲授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传统的教师 “一言堂”的讲授方法,已经愈来愈不适应素质教育需求。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提倡有激情、有微笑的政治课教学,即快乐教学。这样营造的政治课教学氛围必定会受学生的喜欢,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必定会大大提高。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才智、能力都不缺,缺少的或许是教师们不注意上课时的激情。教学尤其要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

4.制定正确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还需要逐步制定正确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是: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潜力,达到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评价学生的品德、智能、心理素质等方面;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者评价,而且重视自我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而且评价教师的教。就中学政治学科而言,会考只是教育测量或测验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测量与评价并非一回事,测量和测验主要着眼于提供客观资料本身,而评价则把重点放在资料的解释及其涵义上。

总之,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型人才的全新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体现。因此,我们应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入手来努力提高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实效,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功能,寓素质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之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以生.寓素质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中[J].政治课教学,1998,(2):120.

[2]王彦才.新课程改革:尴尬与应对[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26.

[3]孙立春.新课程改革实用导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深入钻研教材,改变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6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法,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第7篇

《大纲》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生物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学生物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生物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可以从生物的实际应用或者生物的发展史或是生物知识研究的途径出发,再深入至生物原理及概念,以致再分类,解释,做练习,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生物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将生物的发展史、方法论和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激发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创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从而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中必须对生物概念和知识予以适度的“强化”,此处的“强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应促使学生树立知识是发展的、进化的观点,任何生物概念和知识都不是静止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发展进化的。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例如C60的发明说明碳元素不仅仅只是组成金刚石和石墨。其二是应促使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懂得任何概念、知识都不是干巴巴的定义,相反应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煤气中毒事件的屡屡发生、生物污染屡禁不止、亚硝酸钠误为食盐的多次中毒事件的发生、毒奶粉事件的出现等等,不能不说是生物教育的悲哀!

另外,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时地将生物家的远大理想、爱国事迹、顽强拼搏精神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生物教育靠实验育人

生物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28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兴起,加上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似乎已要将应试教育置之死地。初中语文教学新手段、新观念不断涌现。然而,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固然有其弊端,却也不乏合理之处,与其说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不如说这是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所致,素质教育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下文,笔者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学生的能力锻炼受到限制,综合素质较低。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语文本即是一门饱含情感的科目,在缺乏学生自主空间的机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所受影响则更为严重。

1. 教法机械

“应试教育”将教育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常常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不停地把知识往这个仓库里塞,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既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造成课堂死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目标狭隘

“应试教育”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只为升学而教育,忽视学生其他诸如思维、自主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道德情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并把知识学习的范围局限于书本,致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唯书是从、知识片面,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内容局限

以分数高低论优劣,以考试成绩论奖惩,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考试的内容死板,考试的方式为书面形式的考试,导致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考而教,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这种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把语文教学固定在了单一的一本语文教材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机械的教法、狭隘的目标、局限的内容使得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备受束缚,那么应试教育究竟有没有其合理性呢?答案是有的。

二、应试教育的合理性

作为学习成果的主要检测手段,考试的存在是合理的,且应试是最终的检测手段与日常语文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伴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进展和试题变化,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各类试题从对知识储备的检测逐渐向能力运用的检测迈进,中考试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涉及课外,这无疑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学内容也逐渐延展至课外的灵活应用。如此观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并非完全对立。

当然,这里的应试教育并非指的是机械生搬硬套和灌输式教学,而是在应试检测作用的促进下,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应试应当持有一个度,竭力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其区别在于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区别,统一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两者又并非完全背道而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应试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1. 以生为本,革新教育理念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革新理念、创新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走以生为本的道路。以生为本,是要摒弃独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格局,不做考试成绩的奴隶,且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改工作的深化,语文试题逐趋成熟、严谨,各类试题从对知识储备的检测逐渐向能力运用的检测迈进,中考试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涉及课外,这无疑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押宝”式教学已没有市场。

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主导的位置,而以引导者的形式充分培养、发挥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如在曹操《观沧海》的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背景介绍后,不少学生对曹操的故事较感兴趣,尤其是男同学对三国故事了解较多。我们大可以此开展辩论课堂,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部分,围绕曹操的“忠”“奸”展开小型辩论。正、反双方为反驳对方观念搜寻资料,精研课文,激烈辩论。如此,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做引导、评价,既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提升效用,又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浓烈氛围下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升华。

2. 精研教法,提升课堂实效

教师教法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语文教师当精研大纲,熟知近年的中考试题,寻找出题规律和发展趋势,让教学、复习工作有的放矢。尽量避免题海战术造成学生的过度疲劳,反而收效不佳。语文本身极为富含情感的科目,较易(上接第28页)调动学生情绪,教法更应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将量的堆积转换为质的升华,创高效课堂。

如可在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之前,先对其背景、生平做介绍和延展,这位“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女子一生跌宕起伏,晚年却又凄清不已。这位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子,她的才情、她的肆意、她的坎坷,无疑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情绪。在此氛围下再进入《如梦令》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也无疑深受学生喜爱。

第9篇

我国基础教育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可谓成果累累,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传统势力仍然甚嚣尘上,造成诸多乱象。

第一乱象,豪言壮语。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尚且重视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即便是作为精英教育典型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宗旨是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市民)”,牛津大学是培育“有教养的公民(市民)”,而我国基础教育界流行的口头禅是“选苗子、拔尖子”。一所名牌中学居然标榜其教育宗旨是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一些中小学规划所谓的“拔尖型创新入才培育基地的建设”,任意拔高基础教育的教育使命,这不是一般的浮躁。

第二乱象,花言巧语。一些办学豪华的“贵族”学校离开国家课程标准,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开发数百门乃至上千门光怪陆离的所谓校本课程,令人忧心。学校课程发展的原则应当是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做出富有自身特色、局部课程领域的调整与整合,而不是推倒重来。另外,课程的编制应当是“简约”的,而不是多而杂。信息社会并非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第三乱象,胡言乱语。所谓的“超级中学”苦心营造“应试集中营”,形成了一套或明或暗的应试教育利益链。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后,却受应试教育势力百般庇护,批而不倒。

众多乱象折射出来的是教育思想乱套,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始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摇摆与挣扎。我们仍然面临着新旧教育思想博弈的考验。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著世界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众教育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这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它不是仅仅满足少数尖子生的所谓“卓尔不群”的教育,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和他们能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创新入才的价值诉求。

令人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涌现出一批致力于革新的先锋学校。可以断言,新时代学校革新的经验更多地会出现在旧观念看来是“二流”“三流”的学校。问题在于,我们在揭穿、提防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变种的同时,如何去发现、帮扶星星点点的草根式创造,最终促成学校创新的网络。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有人以为课堂研究是“小儿科”,热衷于设计学校图标和制造假大空口号,热衷于课堂之外的“创新”,这是大错特错的。国内外中小学的革新经验表明,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只能培育“记忆者”;素质教育的课堂旨在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培育新时代的“探究者”。

回归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发起从课堂开始的变革,这就是当下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摘自《现代教育报》)

第10篇

【摘 要】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第11篇

1 陪读背后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利影响

毛坦厂中学升学率在80%以上,因而许多父母不论艰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就是冲着考大学来的,他们认为考入大学就是有了前途,孩子考上大学是全家人的希望。虽然他们陪读为了孩子的学习、营养着想,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气氛是相当压抑的,如果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而读不到缓解,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隐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所以在这种高负荷高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对学生本人的发展有害。我经历过那种生活,留下了难以恢复后遗症,当压力大时偏头痛特别严重,市面上的普通止疼药根本不起作用,心情和压力随时可能导致头痛,目前为止,身体免疫力特别低,而且医院查不出具体病症。作为亲身感受者,明显感觉到应试教育体制下为升学率而竞争造成的心理问题。

2 超级中学半军事化管理是应试教育的标本

超级中学半军事化管理,完完全全是应试教育的标本,在倡导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今天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采用题海战术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即使能考上大学,你会发现,他们与那些大城市出来的,实行素质教育的学生相比,缺少的不只是才气,更多的是能力,他们的思想也比他们狭隘。由于农村教育的落后,一些重视教育的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城镇读书,使陪读的队伍越来越大。由于孩子年龄小就被送走,出于城市交通问题和孩子年纪小不能照顾自己的原因考虑,家长也紧跟其后,陪读,陪读的生涯会贯穿一二十年,可以想象,这些当家长的所付出的心血。

3 超级中学的存在破坏了教育生态

毛坦厂中学作为一种超级中学的代表,不得不忍受社会上人们的诟病。又如,衡水中学,郸城一高等学校,在学生的管理上是优中取优,层层筛选,对区域内教育资源占了垄断地位,对基层的优秀教师、高分学生层层掐尖、层层抽血,对其他学校的招生及升学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超级中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当地的分数线,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对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公平,破坏了教育平衡。

4 超级中学违背了教育准入公平原则,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准入门槛

像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我个人是有点抵触的,因为我作为一名农村人,我更多的是希望教育公平。超级中学的存在违背了教育准入公平。农村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师资的匮乏和教育质量的低下,与城镇学生相比,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比如,在农村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外语教师缺乏,像音乐、美术、手工课几乎没有,课外书也很少,所以,在整体素质和能力上有欠缺。而超级中学对教育资源垄断,对优秀教师、专家的垄断状态,造成了农村学生准入门槛提高,能够进入的人很少,当然高价择校生除外。

5 超级中学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

说到高价择校,又牵涉到超级中学折射政绩观隐藏利益链,超级中学追求高升学率,前提是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提供物质奖励到各地“掐尖”优秀学生,然后利用高升学率、推荐保送生等招牌,建立分校扩大招生规模,对其他学生收取高额择校费,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级中学”给优秀教师的待遇,给尖子生的奖励,都要从其他学生的择校费中找回来。“超级中学”把教育变成了生意。农村学生要想进入超级中学,必须花高额择校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真是“大出血”,为了子女的前途,他们还真愿意出这个钱,当然,这是相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还算可以的家庭来说的。

第12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弊端;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存在很大弊端,集中表现在:

一、妨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毫无创造性的被动学习,没有主动性。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无机会自己思维,无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自己的思想。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这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十分不利。

二、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中普遍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2011年5月1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了关于学生睡眠的调查数据,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数据显示,十年来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学生们的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目前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比五年前增长三成。与“十年来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结论相对应的是“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数据显示,最近10多年来,中国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都急剧攀升。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0%,大学生超过80%。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三、严重影响教师身心健康

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教师工作时间长、用脑过度、平时又不太注重膳食搭配,吃饭没个准,缺乏体育锻炼,再加上现在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因工作压力加重而导致巨大的精神负担,易引发与情绪不稳相关的脑血管疾病,出现头晕、失眠、早醒等症状。同时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困乏,严重的还会脾气暴躁,长期的情绪紧张,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病。这两天参加河北省优秀班主任培训,主讲人张胜利老师曾经谈到他所在学校有五位教师到精神病院疗养之事让人震惊。

四、造成学风不正,严重影响考试的公正性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之风泛滥。不仅普通考试存在,甚至高考也存在。这不但污染了学风,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如 2008年浙江永康 出现最大高考无线电作弊案,有超过30人牵涉其中。其中21人涉嫌在场外发送作弊信息,9名考生涉嫌接收信息,并有3人涉嫌提供“试题答案”。 2009年山西忻府区公安局破获一起利用高科技工具舞弊案,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这7人中4人是在校大学生,1人是中学教师。

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在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观念、教育评价手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势在必行。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第三次人类文明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大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