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设计原理

艺术设计原理

时间:2023-06-07 09:2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设计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设计原理

第1篇

 

0引言

 

数字艺术设计将传统的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软件等辅助工具来对艺术进行创造加工,受到人们喜爱。

 

1何为数字艺术设计

 

艺术是人类基于对美的追求的伟大创造,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高雅,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随着计算机和各种高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应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艺术便应运而生。数字艺术中的“数字”二字,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示数目的阿拉伯数字等,而是来自英文 Digital的中文翻译,即“数字化”的意思。概括地说,数字艺术设计就是将传统的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软件等等辅助工具来对艺术进行创造加工,数字影像、数字音乐、多媒体动画等等都可以概括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设计的例子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旅游中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照片,去电影院看一场3D电影,用手机浏览精美的图片等等,较为专业的应用还有建筑设计师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来设计建筑,漫画家利用计算机来画漫画并对图像进行处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效率等等,例子不胜枚举。我国数字艺术设计也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迈入发展的高速时期,渗透进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久的将来,数字艺术设计将成为21世纪我国艺术设计的主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数字艺术设计对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除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之外,还要掌握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流媒体技术、动画原理等等,能够同时具备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并能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各类数字媒体的制作、产品开发和艺术设计等实际问题。

 

2数字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的对比

 

艺术的主要目的还是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与世界和他人交流沟通,与传统艺术相比,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产品也更加人性化,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相比,数字艺术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设计效率

 

在进行绘图等艺术设计时,手工过程往往比较费时费力,不仅过程复杂,而且修改也很麻烦,稍有不慎,可能之前做的很多工作都会白费。而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绘图便没有这些烦恼,首先,数字技术对细节的处理更加完美,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相比也更加规范,能够大大减少人工作图的错误;其次,手工绘图会受制于设计者的绘画水平,而数字艺术设计则更能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专业素质,使得设计者能够更加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

 

2.2数字艺术设计应用更加广泛

 

数字技术使得各种媒体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也更加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使得艺术更加人性化,更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在计算机图形艺术的辅助下,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扩展到了三维、四维,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方面都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也使设计更加立体化。数字艺术的设计与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等都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数字艺术的帮助,各种数字产品,例如数字电视、视频音乐等媒体的数字播放器等硬件设施也离不开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传统艺术设计更注重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最终起到纠正人们的行为、从而在无形中影响社会走向的目的,而数字艺术设计则更偏向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它融合了艺术与科学,是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大杂烩,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

 

3数字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数字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相比有哪些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数字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1)各种数字技术工具例如高像素的数码相机的发展使得数字艺术设计能够做到“以小见大”,非常直观且完整地再现真实场景,当然就更加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除了对真实事物的再现,数字艺术设计还能够表现出设计者脑海中的想象,使得知识、思想的传播更加立体,说服力强,触摸屏等应用的使用也使得参与感大大增强;(2)数字艺术设计不论是在元素的多样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对受众感官的刺激性还是视听效果上都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比如,参观科技馆时的地震模拟、身临宇宙的模拟,都充分体现了数字艺术设计“虚拟现实”的能力;(3)数字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更加惊叹的效果。例如,由梦工厂出品的大热电影《功夫熊猫》,就采用了3D技术与大量中国元素相结合,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谐共存的环境。

 

4总结

 

数字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相比,它更具有表现力、更加易于传播,对促进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第2篇

广义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指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相对建筑设计更为侧重感情、艺术、文化的表达设计,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总会有意味的输入感情,体现人情味,把环境上升至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烘托文化特色、地狱风格,或者体现设计者的个性。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培养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利用各种材质,不同手段,以素描的艺术形式,表现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设计素描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原理

建筑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基础载体和第一环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核心依然是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只是在技术和功能的前提下更为侧重审美,懂得将文化艺术理论和环境更好的综合。

1.建筑基础原理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中提到的空间与尺度概念、几何形原理、秩序原理等建筑方向的基础原理都是通用的,只不过尺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建筑本身的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艺术设计考虑更多的是和人自身有关的尺度,即人体工程学。

2.空间体验原理、

空间体验原理强调场地空间感和场所性,展现人们对环境的视觉月感情认知。环境空间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场所的文化、情感、性格的体验。在国际化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规模前所未见,城市广角、商业街、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铺展开来。然而,这些场所逐渐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生机,公众认知度下降。

3.意境思维原理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和美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松、竹、梅已经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意境表现题材,松、竹、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远远超出了环境本身。在植物配置中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的象征。超脱了艺术设计中造型、色彩、空间等艺术范畴讨论。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

1.主题性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创作应和实际方案设计一样,对空间形象要确定主题。室内设计有中国传统风格、和风样式、伊斯兰样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田园派等,景观设计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自然主义、生态主义、简约主义等派别主题已经形成,因此在设计素描造型中应考虑它的主题性。

2.实验性

实验性要超越创意性,不仅要敢于想更要敢于付诸行动,积极探索。在空间结构的建构可能性上和材料的表现力上实践性地开拓创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感悟之泉”造景,随着水幕的变换,显示出“天人合一、取之有道、用之有节”等字样,依次落下,景观颇为神奇。这一动态水景观作文字载体的方式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字体审美习惯。又比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将东北水稻栽进校园代替景观草坪,不仅减少了后期景观维护,还形成了农业生产景观的地域特色。

3.材质特性

任何材质本身都有其内在的属性和美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质表现不管作为载体还是手段。不同的材料感与触觉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环境设计师有时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材料组合来完成设计方案的艺术创作。在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中不仅要探寻这些材料联系,还要突出表现那些有趣味和独特魅力的材质特性,把材质特性作为设计素描图形创作的题材,可以运用经典创作手法表达新材料,或运用新手法演绎传统材料,目的在于给观者独特的全新艺术观察,表达环境品质。例如奥林匹克中心公园的特色就是镂空瓦墙的运用,现代钢机构演绎传统材料灰瓦,采用现代及传统文化兼具的风格。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方式

1.情感创意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情感创意表现方式最为体现人情味和生活化,20世纪后期,作为工业化与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演化成为了一种居住与工作方式,可见环境艺术的情感创意魅力。

2.色调表现:色彩在环境中对人们的心里影响占据首要位置,人眼通过色彩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形体。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可以用色调表现加强色彩设计理论的培养。例如蓝色调给人以理性、宁静、清新的感觉和强烈的色彩印象,在地中海风格中常用蓝色,同一色彩的退晕色调变化使色调在统一中富有变化韵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白色派以其白色调的柔和深爱人们喜爱。又被称作“减压派”。白色构成了白色派的基调故名白色派,室内造型设计简介明快,却富于多种意象的变化。

设计素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素描总的目的是服务与设计,但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所以将设计素描结合专业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定义或实践是有意义的。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实践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空间感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在空间感培养方面的应用不同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空间上升到思维的角度说明了它的逻辑科学性,而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空间相对来说更为侧重感性和趣味性。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要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的综合观察和体验,学会辩证统一的思考方法和空间意识。综合空间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设计方案的平面、立面、剖面、效果图、鸟瞰图之间的转换。

2.徒手表现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依据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不应该盲目追求“高大上”,应该立足实际,在以人为本、学以致用上多花心思。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资料案例、评价体系等因素,分析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方法和步骤设计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做好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况;二是要依据必要的学科理论;三是要依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的实际需要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依据,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细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评价进行综合考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体现在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划分,艺术设计学是设计学类专业之首,另外七个专业分别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不难看出,艺术设计学之所以排在设计学类专业之首,是因为艺术设计学蕴含另外七个专业的某些共性,但艺术设计学作为一个专业又必然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特点。该专业偏重理论,但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艺术设计学专业应该兼具理论和应用双重性质。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艺术设计理论,也要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技能技法。因此,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安排本身就需要精心设计,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系统地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有机会获得激发和发展。这对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还要有能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其获得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2根据必要的学科理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先在系统研究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基本的规律和原理,而这些规律和原理就是对本学科具有指导和应用意义的学科理论。只有根据这些学科理论来科学、合理、高效地设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相关课程各自为政,从而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达到层次性、独立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艺术设计学相关学科理论是一种层次化的存在,从系统论看,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必须依据的学科理论主要有“基础原理”“创造性理论”“技法性理论”等形态。“基础原理”是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都需要遵循的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意义的艺术理论。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关于造物设计的“坚而后论工拙”“体舒神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和现当代流行的“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理论都对艺术设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有极高的引导价值,都可以成为“基础原理”。“创造性理论”对于艺术设计学专业而言就是指怎样创造艺术设计作品的理性结论。“技法性理论”是指艺术设计学专业所涉及的应用技术原理,如透视学、色彩学、构成学和视觉传媒技术等应用技术理论。艺术设计学是道器一体的学科,既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法,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文化支撑。

3依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根据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及旺盛的设计创造能力与独到的审美品鉴能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应该贯穿艺术设计学专业所有课程教学的设计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强度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换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强度也更大。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应该是衡量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只有将艺术设计理论、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文化三者紧密结合,艺术与技术并重,文化与创意并举,传统与现代互动,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很好地把握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兼具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和较为扎实的艺术设计技能,能在艺术设计行业或文化创意行业从事策划、设计和管理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非凡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结语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和创新艺术设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艺术设计学教学理念。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师要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共同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陶冶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布朗科赞尼克(美).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9-223.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面临的问题

1.程式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的设计教育方式表现出一种对本质的敷衍,即出现程式化的现象。①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上缺乏创新精神,各学校教育方式趋同,既没有精英化教育对艺术设计的超前探索,也缺少与普通大众密切联系呼应大众需求的艺术设计,停留在为教育而教育的程式化趋向。缺乏研判时代趋势的远见,较少关注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长久保持不变,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对于教师考核的科研倾向,使得广大设计教师不再将重心放于对实践与创新的关注。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现今的设计教师们,设计教师们也用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一代的艺术设计者进行教学培养,完全没有加入时代的变化,没有创新精神的体现。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只会在课堂上用耳朵进行被动的输入,没有通过自我思考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加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2.脱离市场的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设计灵感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并接受生活的检验。但从我国开始培养艺术人才后,由于教学理念与条件的限制,一门需要创新的学科反而因循守旧,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许多课程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纸上学到的知识无法进行实践操演,缺乏亲自参与艺术设计的经验,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不够。部分想主动参与实践的学生,也因为学校设施条件不足或是整体氛围的不允许碰到很多阻碍。当脱离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只是单方面拥有理论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生无法胜任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设计人员就业难与企业缺乏设计人才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将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维持原状而不断扩大。

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缺乏,仅仅是将课堂中学习的大师作品当做标杆,从未想要对其进行质疑或是挑战。大部分学生满足于对原理的学习,将更多精力放置于对原理的记诵,不关注市场潮流的新发展,不与国际对接,死守在自己所知的一小块方地里。部分学生不仅缺乏成为一名艺术设计者的技能,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主动学习能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校大环境下的自我成长与提升,也因文化底蕴沉淀不足,设计不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离开学校后,面临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高要求,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但又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埋怨社会。

2.社会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需求现状

面对世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都将人才放在发展的第一位,怎样培养高精尖人才成为摆在各国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与全球协作的增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个大的缺口,人才的缺口控住了整个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咽喉。作为一门要求人才具有宽广视野与深度知识积累的学科,怎样培养创新型高质量艺术设计人才,是现今艺术设计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命在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高等教育,需要尽快变革传统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需要,良好地完成自己在社会运作中的任务。

三、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创新精神是指用于挑战、用于探索的精神状态,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能敏锐的把握机会。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②

1.在创新理念指导下探索教育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自身是一种创意活动,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自主结合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进行创造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职业人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各艺术设计类学科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模式与教学思考模式,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树立贯穿全学科的创新理念,不只是老师,只要是涉及艺术设计学科的人员,都应该具备创新理念,具备市场直觉,不能只会埋头做研究。老师在授课时,需要更多地将纸质内容与实践结合,不只重专业技能训练,还鼓励学生多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有一个可以融合的大环境。老师在解惑时,不只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原理性的回答,应尽量引导学生往创新的方向发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实践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创新思想从老师贯穿到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创新融入到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

2.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合作

(1)打开国际视野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由西方引进的学科,当然应该将学科放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进行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获得国际认可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我们需要主动积极打开国际视野,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者来说应当积极关注国际最新潮流,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国际交流,老师不仅是老师,也应当具有学生的身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内容上进行变革,向学生传达国际艺术设计的更多信息。在入学初期就应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际艺术设计信息,了解分析国际大师作品,发现国际最新流行与国内潮流的区别,把国际化的先进观念与学习融合到一起。(2)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艺术设计分享,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论坛与国际艺术设计展览,邀请国际一流艺术设计师来校访问,更多的将国外前沿艺术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国际前沿研究。积极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如深化企业与设计院校的合作,促进成果的市场化;活络创意产业园区,构建创业产业园区生态盈利链。组织各类国际交流项目,整理国际优秀艺术设计学院留学信息,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对外探索,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交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得到国外艺术设计环境的熏陶,在外有所得后,能够自主运用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累积的知识,创造新的设计作品,推进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国际化进程。

3.改革教学体系

(1)改革课程体系各高校还应优化固有的课程体系,随时代对课程整体设置进行有效地更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单一的原理技能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意基础,学校应该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艺术设计课程,还应适当增加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艺术类目外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并且可以依照大家的兴趣方向,邀请各方人才来校进行讲学,增加学生的开放度与包容度。不固化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积极进行探索,提高自身自主思考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加重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但不是忽视对于原理的讲述,打破原来单一的上课讲授型教学方式,鼓励采用新型多元化方式进行探讨式的教学。从入校初即将整个大学课程设置与每一年课程设置目的与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告知,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每一时期的任务,了解每个课程设置的价值,促进学生对本专业更深入的了解。在对专业的发展及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整体的认识后,能够主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适合的规划,提升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有意识的自我提高,掌握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回归教学评价本质。③教学评价的目的本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但是近年来,教师教学评价行政化倾向严重,教学评价最本质的作用被衰减。并且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单一元素,在教学评价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成为教师评价的唯一指标,没有考虑不同课程教师的具体情况。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在促进教学宗旨的指导下,优化现有教师评价体系,更多的关注教师教学内容设置,有效促进教师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更新学生评价体系,优化各类别的权重,以最大化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目的,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成果,关注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的成就,适当减少其它指标所占比重。

第5篇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从“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在转变,“MFA”在商业领域正有替代“MBI”的趋势。这标志着将来的

>>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探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武汉的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历史 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化情结 对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探讨 浅析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对策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 刍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对当下设计教育的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贵在没有“创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思考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再思考 对高职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3DMAX课程的教学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要求研究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7.

[3] 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4-04-20 .

[4] 杨江云.创意定价与创意产业发展――基于经济学原理视角的思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17.

[5] 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与机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2):2-5.

[6]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85:45.

第6篇

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对传媒艺术设计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为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为生活增加新的内涵和活力,是现实对传媒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神圣要求。

职业素质的构成

基础理论知识传媒艺术设计并非简单的艺术创作行为,而是综合多种因素,以传播媒体为表现载体的对社会的服务。设计学科是科学、哲学、艺术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无论其中哪一方面,都需要设计师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投入到自由的创作中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设计师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设计师的知识面狭窄,即使再聪明、再有天赋,也难以达到一个高的境界。从广义上讲,世界上的事物都会有某种共同规律和相互关联的性质,全面的知识可以使人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可以给人带来创造的灵感。只有掌握了社会学原理、媒体传播学原理、管理营销学原理、广告学原理或影视艺术原理、美学原理和艺术设计理论、文明史、艺术史、设计史、相关政策法规、相关行业状态和运作流程等,传媒艺术设计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能力,创作出社会需要的作品。

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关注的中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人文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领域,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个体性、多变性和丰富性。人文科学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美学、伦理学等。

传媒艺术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社会文明不断提高,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艺术设计包含了文化的含量,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理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人文、重视设计伦理、重视产品的人格化,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渐趋成熟,设计师的文化品位能决定未来技术的物质载体――人为事物的品位高低。在传媒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艺术设计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设计具有强大生命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专业技能传媒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其人员必须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学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大部分设计均须和文案或脚本配合,文字包括中文,也经常出现英文。设计人员如果不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将无法保证设计与文案或脚本内容的统一,进而影响设计质量。再有,设计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与部门内部、其他部门间员工配合,有时根据需要,还会与服务对象当面沟通,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对团队合作、项目的质量甚至项目的取得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传媒艺术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基础运用能力是顺利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设计人员要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响等元素的处理,会使用多种艺术设计的专业软件,会利用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信息。

三是美术基础设计能力。美术基础设计能力,包括对构图、色彩、线条等设计元素的驾驭和基本设计能力的掌握,这一能力是设计人员进行创意设计和艺术表现的前提和基础。

四是影视、音乐(响)制作技术。现代设计领域中,设计与其他相关领域,如摄影、影视制作和音乐(响)制作等被越来越多地融合使用,对相关技能的初步了解,可以使设计师在把这些作品(产品)作为设计元素综合运用时能更好地把握,同时能与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在工作中更加顺畅地配合、沟通。

综合能力 总体而言,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传媒艺术属于最具时代特征、发展变化最快、引领时尚的信息传播行业。作为信息从业人员,传媒艺术设计人员更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这种素质的养成应从学生在校学习开始。

二是观察与思考能力。传媒艺术设计加工的信息内容、使用的视觉语言及受众的接受、欣赏心理都与现实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传媒艺术设计师如果不能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社会现状和变化作出及时的反映,就无法体现艺术表现的水准。

三是理解与执行能力。只有具备很强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才能够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是规划和创新能力。设计师必须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创造力,善于利用一切现有的技术条件,设计出丰富而具特色的作品,这也是设计师基本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五是适应与竞争能力。每个人都处在同行业和公司内部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只有具备足够的心理强度和韧性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够适应这种竞争环境,并保持竞争优势。

六是沟通与协调能力。现今社会工作中,每个人都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同时共同服务于客户。只有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设计师才能够与内部团队保持顺畅的配合,也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

品德素养传媒艺术设计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是职业工作人员从业的基本条件,重承诺、守信用是为人的良好品德。具备诚信精神是保证职业人能够与同事及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无论正面或负面),作为信息传播工作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社会责任感。

素质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学校培养。学校培养是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要注意理论、技能教育与行业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更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教学力度。

一是树立创新教学观念。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设计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观念是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会因不同的修养、不同的爱好以及对事物不同的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创意联想,这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引导,应善于启发学生用敏锐的感觉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以捕捉到灵感。不能用传统的教学逻辑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过分拘泥于旧模式和旧形式,应让学生多注入自身的创意,从而达到某一系统、某一方面的突破。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广泛的知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广纳百川的良好习惯,学会利用多种方式、各种渠道吸收有关的设计理论知识,并不断充实其他领域的学识。知识的积累不仅包括设计学专业知识,还要从相关领域的学科中如美学、语言学、市场学、经济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吸取营养的成分。

三是训练学生扎实的设计功底。设计功底是指设计师进行设计的能力要求,是设计师素质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教学时,要凭借丰富而广泛的日常积累,归纳分析已获取的各种相关的知识信息,将各种元素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设计,注重技能示范,言传身教。应让学生多用头脑去分析、去判断、去取舍,以便能依靠所掌握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平时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去做、去练,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一切创造行为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使人类前进,想象使人类更文明,想象使人类发展,通过想象,设计师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作品。每个学生都有想象力,只是在高低、快慢上存在着差别。教师的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尤其设计课题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遇到问题时多做多想,从多个方面用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反复训练,便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通过举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并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方位、层次上去思考,提出问题,联系各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展示、比赛活动,使学生真正热爱艺术设计这项事业,敞开思维,打破传统,启动理论积累,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方案和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

公司培养。传媒艺术设计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工作的目的地――公司,要通过实习,建立与上级和同事间的专业交流,积极参与公司业务工作和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在实习中要注意:

一是正确的公司及人员选择。首先要选择最适合自身定位的实习单位,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观察,确定在公司内工作职位和能力特长符合自身专业方向且能够在实习中给自己指导的设计师(一个或多个)。

二是能力的积累。学习期间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积累和培养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在实习时更好地与实际需求接轨,以切实保证实习的效果。

三是正确的实习态度。留心观察,谦虚、勤恳、不耻下问;具备“主人”的心态和“准员工”的心态,才能更容易被实习公司的员工接受,更好地融入团队中。

四是记录与总结。做有心人,坚持做好实习期间学习和工作记录,认真撰写实结,通过反思,吸收、消化别人的经验。

自我培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传媒艺术设计工作者,自我培养尤为重要。自我培养的途径主要有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应注意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在课外学习时间里,应加强课堂内所学知识的准备和复习,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和积极进行实践与练习,善于以专业体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目的、分主次地合理分配、安排时间学习。

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是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这种个人风格和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对传媒艺术设计事业的信仰、热爱、专注、勤奋、拼搏、执著和个人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结语

传媒艺术设计学科在我国与其他老牌学科相比应该属于新兴学科,在以讲速度、重实效为标志的信息时代里,造就、培养一名合格的传媒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加强其职业素质教育,既要重视科学技术方面为设计领域带来的全新视听感受和创新理念,又要以全局的眼光复兴祖国的传统人文精神,使其向良性的、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教育是一个融合了众多学科特点的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外,还必然具有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和需要的原则、方式、方法,表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和复杂性,仅仅几行文字只能是触其皮毛,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尚须不断地探讨、摸索、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①习维:《传媒艺术设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夏艳生:《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意义的研究》,《成都教育学学报》,2006(5)。

③刘国敏:《谈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2006(1)。

第7篇

自从我国一些院校相继开办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问题,一直就在探讨中,并提出了许多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设性方案。而其中有关如何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问题。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是对如何确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配置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的一些问题。

对如何确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应看到现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时代,整个世界正由过去谁产品物美价廉的时代进入到谁拥有良好的设计就拥有市场的时代。各国政府把设计教育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很多大企业都把其作为企业兴衰存亡而倍加重视。因此我想我们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根据时代的要求来培养。设计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实务型、管理型和决策型。社会上企业的设计人员主要是实务型人才,也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目标。这类设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敬业献身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还要有设计理论知识、工程知识、人机工学知识、管理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能力等。

但随着开办设计类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的问题又提出来了,就是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培养与纯艺术类的教育有何区别的问题,在这当中主要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配制置问题,一般在设计类与纯艺术类的基础课就是指素描、色彩等一些课程,在此我认为就目前主要是突出以并引起多方老师的关注有下几点问题:一是基础教学中素描、色彩、教学课时是多了,还是不足的问题;二是基础教学到底是安排一学年为好,还是一学年半为好的问题或者是按照现目前通常的两年基础课程;三是能否在现阶段的基础课程教学系部改变成一个纯艺术系使学院成为一个全面的造型设计学院,如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这几种看法中我认为应根据自身学校的具体条件,生源的方向、质量来确定。现在一些省级包括一些地方院校多是根据大艺术院校的系部编制,课程的设置照搬。实际上地方性艺术设计院校,无论这些院校在办学条件上还是生源质量上,与国家部属院校相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的确是有一定差别的。以中国美术学院来讲其每年的生源是其实际入学学生的大几十比一,光浙江省就号称有十万美术考生,再有它自己的附中,加上其在全国各地开的生源班,这一批学员都是有好几年的基础训练的,可以说在他们考之前其美术基础已经比地方性美术院校的学生高出一节,一般进入学校就可以马上进行专业学习了,基础课程素描,色彩等就放得很少了。而大部分的地方性美术院校恰好相反,生源与入取学学生比率也都是在三或四比一上下,一大部分学生也是高中生经一两个月的素描头像,色彩静物的训练而考进的,在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美术的理解,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这一点上说,他们的美术基础是可想而知的,我想如果不加强其基础训练反而会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太快进入专业学习反而是一种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认为目前一些地方性艺术设计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而是不减少基础课程的前题下,调整时间的安排课程顺序,比如以前各美术学院所采取的前两年上基础课程后两年上专业课程的模式。

众所周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比欧美和邻国的日本、韩国都晚。设计教育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一是注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计算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二是调整原有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根据当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知识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设计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三是在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与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艺术设计的教改应准确定位设计人才的培养,在不减少基础课程的前题下,用调整时间的安排课程顺序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最可行的办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但同时要考虑到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考虑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院校的教育如何定位问题,更应是在教学上提供多种艺术的观点及设计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想象空间,更扎实地去掌握美术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自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03,(10).

第8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03-01

一、艺术设计专业面临挑战

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社会,虽说设计的品类在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但总体来看设计的创造性并不明显。反而,近20年来在工业艺术设计领域模仿倾向严重。如一些生活消费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一些与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相关的设计也缺失人文精神、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怎样才能培养出本世纪本民族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呢?就需从教育入手,以学校为依托从艺术的基础抓起,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把西方的设计观念与我国艺术设计风格在现代设计中有机的整合,服务于教学。

二、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

我们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老观念,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现代意义的艺术设计专业,应是学科兼容和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份而发展的新兴学科。如,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和受众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作品。

艺术设计与其他行业、市场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人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的相关学科,更应该是艺术设计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专业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过程。

当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之中。

三、艺术设计教学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需要教学改革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中,应当从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种角度进行综合性探讨,使艺术设计知识更科学、更专业、更系统和完善。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实际技术模块中,以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设计工程方面的教育,可以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设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 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与操作结合,在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

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改革,需要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着眼于基层,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经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新探索,所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参考文献】

1、丁铮,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

第9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 科研项目 纳入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13-01

当前,大连艺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成立一来,教学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不过这远远达不到大连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针对这种紧迫教改的需要,装饰艺术设计教研团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了一系列系统研究思路和途径。利用已有的科研立项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教改立项(辽教办发[2012]89号)。这次“科研项目”纳入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能够成为推动专业教学与市场的紧密衔接,成为发展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有利契机。

1 大连艺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不强:我院是东北地区开设“工艺品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全国开设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州等,而东北地区开设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寥寥无几,整体力量不足必然导致专业研究能力较弱。(2)教学投入相对不足:虽然学院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投入力度很大,但是相对于专业学习要求而言还是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资源紧张,设备相对较落后。(3)工艺教学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经过实践调研,与企业沟通后发现,我们“装饰艺术设计”虽然在教学改革及实践过程中统一了认识,有了相对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教学工作还是显得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客观实际需求。

2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依据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社会作用与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扩展室内陈设品、馈赠类礼品、旅游纪念品三大领域,以适应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关于传统工艺美术业发展的要求。二是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从而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使“专业链”和“产业链”紧密对接。三是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发展以及传人的培训,保障工艺美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四是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3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内容

(1)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掌握三步”为教学过程。

第一步,掌握科研项目知识。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普及主要以每天5min的多元文化、文化遗产、“科研项目”欣赏作为渠道,让学生了解、认同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提高以校本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方式为主。重在提升学生兴趣、有潜质的学生的学习与传承水平。第二步,掌握设计艺术的应用原理。所谓设计艺术,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设计艺术具有以下应用原理: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策划、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管理等。第三步,掌握设计与销售。自我评估,我觉得我们必须得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置。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要对自己的天赋,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有个全面的评估。这样,面对我们潜在的客户时,我们可以展现给他们我们的技能,我们的经验,让他了解我们的能力,从而信任我们,选择我们,促成这笔交易,并且强调我们在处理各方面情况的能力。

(2)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梳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3)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编写专业教材和论文。

(4)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实践考核标准。

4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方法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科研项目”个案研究的方法、扎根理论法、实地考察法和分类法的相互结合,阐明做科研基本知识和科研过程。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并进行大量的“科研项目”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培养当今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级艺术人才。

5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原则

(1)适用市场:“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应当适用市场需求,紧跟时展的脚步,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中积极运用才是此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创新,这是适用于市场的关键所在。(2)适用技能:“科研项目”纳入教学应当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掌握实践技能的途径,所学习、运用的技能要根据项目内容确定,并且“科研项目”纳入教学要求学生适应生产标准,这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为保障,但不能盲目贪多,贪全。适应技能包括设计技能和操作技能。(3)适用岗位:适用岗位是“科研项目”纳入构建教学体系的目标。只有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用岗位的学生才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壮大的动力。“科研项目”纳入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就是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能运用于学校的企业标准要求,将这些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活动的始终。

6 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传统教学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传统教学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传统教学外在动力十分重要,“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传统教学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改革与实践,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大连艺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科研项目纳入教学模式,从教学环节就开始接触企业标准、市场需求,强化学业与就业、创业的紧密对接,既培养自身素质,锻炼自身能力,又赢得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教学市场化、就业自主化,推动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同步发展,避免眼高手低、与需求市场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学会两条腿走路。同时,“科研项目”纳入实践教学还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检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

艺术设计美学化,在设计领域中属于美学问题的学科。这种应用美学的学科,能够在美学在技术上达到统一性,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指向性。从对产品设计,制造及构想方面,所能够研究和服务的各种方面几乎包含了艺术设计中各个领域。

1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

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美学是从审美角度进行认识和理解的。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在设计艺术上种种领域包括对具体产品的设计,构思,技术制造;从产品的实用功能到具体设计;从造物的形态到思想。这些都是源于对审美价值的研究。

(1)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在本质上产品实用功能和自身功能美并没必然联系。但是从主体上,实用功能对其审美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其审美的评价,其中表现的东西是具有美感的。功能设计对18世纪以来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功能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纠正。同时成立了一种简洁,现代的新风格,可对功能结构美进行深入挖掘。

(2)艺术设计的材料美。目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是现代文明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现代工业上艺术设计也离不开材料,要深入处理在产品结构及环境设计中,产品在形态,颜色,质感以及肌理方面处理,这样能够显示出新型材料重要特点。在运用较为适当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材料,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的需求,达到一种美的共享。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工艺手段也大不相同。正如常说的材美工巧,对于不同的材料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产品的功能性和美感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手工产品而言,需要制造者真正去触摸材料,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性能,整点,质感等。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本身的质地优势。例如在我国典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是展示出最好质地美的家具之一。对于不同器材,在一些选材,制作方式以及加工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要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特点,最终达到能够传递更多美的信息,在产品与人类中间让生产和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3)技术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开的,而且两者还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审美价值的本质和形态结构上,形态美能够做出明显界定,相对于功能美能够在审美价值的表现方面做出相应界定。通常来讲,美学中技术美在思辨方面更具有操作和应用的性能。随着物质生产和产品文化中对美学的应用。技术美学,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三者,共同作为美学中应用学科。在生产方式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美学在社会和技术存在科学内相互渗透,融合,达到技术和艺术真正统一。美学原理中,技术美学真正达到了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具体化,又能够在美学上对设计观念进行哲学的总括。技术美学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综合体现了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4)艺术设计的科学美。艺术设计中科学美是一种较为独立审美状态,体现了一种理智问题。在形态的角度上对科学美进行思考,其中包括科学伦理美以及科学产品美。在创作学中进行思考,又包括理论创造美和科学实验美。科学方面的美感并不是积极体现在研究成果上的,而最注重还是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美必须经过理智所能够深入体会。这样也表明了科学的独特之美。科学美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感知。在此种美感中,最主要的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在外在还是在内在,均能够享有一种美感,领会更为全面美。科技美也能够作为美感中一种高级形式,在总结出美的规律后,进行创造。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中达到了较高发展阶段。在客观上的,在人类创造的科学发明中,是通过不断发展的,总结出自然规律中的创造的形式与成果。在低碳环保的大形势下,应遵循内外空间条件和自然条件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实现设计的科学,专业化。例如北戴河美术馆建筑就深入遵循了这一理念。具体为:

(5)艺术设计的装饰美。艺术源于以装饰成为的标志。在艺术史中,装饰艺术一直在不断前进。在手工创作时代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形态对产品的外形做出形状上装饰。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多数艺术运动都是围绕着装饰及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在观念上视觉和功能美学上都存在一定的更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装饰艺术是焦躁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占有重要位置。

2 艺术设计美学的特点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存在这样的看法:主观上,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再通过创新使得形成的要求对象及对其进行调整,对观念进行转变成为一种外在的形象和产品。与此同时会需要物质手段和技术,以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创造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源于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单纯进行欣赏,区别于纯艺术形式。艺术设计是通过一种为人造物实现的,出发点也是“人”。这样的在设计中要尽量满足于人类基本审美的习性,达到艺术和技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艺术本身的设计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设计美学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艺术集中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并增强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在艺术美学的特征下,将人与自然,现实以及社会进行充分的掌握。美学也是以艺术为中心的,通过艺术对现实和意识的审美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不断深入,这种艺术美学形态也不断深入,丰富起来。

3 结语

现代设计能够在创新上给人类以美的享受也能够促进审美的品味和审美标准的,对原有设计概念进行不断挑战。艺术设计中美学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朱志明.公共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的探讨与分析[J].城市建筑,2013(10).

[2] 李洋洋.试论科技手段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03).

[3] 任留柱.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 刘海峰.艺术学院隆重举办2007年应届毕业生艺术设计展[J].洛阳大学学报,2009(03).

[5] 张勇.环境艺术设计与美的形式法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 徐红娇.平面设计中如何能体现出涂鸦艺术的特点[J].艺术科技,2013(03).

第1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图案 创新 审美 时代感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更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如何合理、有效地将中国传统图案融会于服装设计的实践中,一直是设计师们努力思考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含义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图案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也经过了加工和变形,力图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为例,这个出现在祭祀活动器具上的图案显得非常神秘而且庄重。再比如汉代代表图案“瓦当图案”,大多数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纹为主,其中包括有大众所熟知的朱雀、青龙、白虎等,取材多与吉祥、避邪有关,造型简洁有力,极具韵律美。

二、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图案相融合的优势探讨

1.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审美需求。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趋向简单化、自然化、纯朴化。将中国传统图案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符合人们的这种心态,使设计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追求。以中国传统图案为元素的设计风格与艺术品结合,给艺术设计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弘扬民族文化,开辟新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艺术设计不仅在功能、造型、色彩和装饰等要素的配合上要统一,同时在设计中应蕴含一种价值观、文化属性、审美品位和时尚感。从当前设计的趋势可以看到,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具有中国传统图案装饰样式的艺术设计,.总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不但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走向国际市场,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统图案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在设计过程中不可盲目乱用,在应用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美的创造。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人,“形式美法则”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构成的一般性原理。这个原理也无一例外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应用。在对传统图案进行形式美的创造时,首先要明确所设计产品的特征、种类和用途,其次要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进行调查。因为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欧洲一些国家都视猫头鹰为智慧的象征,而我国民间习惯把它看做不祥之物。因此,在进行传统图案的形式美的创作之前,必须作前期调查。再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习惯也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审美取向。

2.了解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图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的积淀,有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有很多传统图案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以某个传统图案为蓝本进行设计之前,还要充分理解这个传统图案的寓意和内涵,使传统图案与设计的风格、功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界面,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有室外空间,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学,美学,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内容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及其问题

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或者是建筑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也有些在设计学院或者建筑学院里,但总体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一般在大一进行,所设课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美术史类等基础课。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间,进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的课程有设计原理,设计概论,表现技法,建筑制图,室内设计原理,世界建筑史等,还有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以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干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训练,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案例的实训之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过程与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这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与总结。[2]

笔者从自身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认为,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整体安排的前松后紧。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课,具体的设计专业课和相应的技法培养都集中在大三期间,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学年。因此,可以尝试将大二的一部分设计史论课调到大一,例如设计概论,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世界建筑史等。这样以来,重要的专业课在大二期间会有更多的课时来完成,让大四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就业等问题上,使得在大学四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一时期的素描与色彩基础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因为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造型基础,那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从美术的思维向设计的思维转换,以及开始接触自己未来要从事行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把重心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的课程上,同时在保留美术史论课的同时,增加设计史论的课时,并可以尝试开设有关艺术市场与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对于三大构成,雕塑基础,美学概论等设计基础课与理论课也是个难点,这些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将其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运用联系起来,比如雕塑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雕塑技法,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去理解和认识雕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应该学会怎样运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专业,而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学校,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边做兼职边上课,结果会耽误学校正常的理论学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对于环境艺术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国内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课程的基本模式,各个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综合类大学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会有优势,各个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强项开设有关特色课程。

三.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国内大多数院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基础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建筑技术与施工,建筑构造,材料与力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由于环境艺术学科与建筑学方面的学科紧密相关,学生未来也主要是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因此,环境艺术专业也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技术层面知识和实践作业能力,但我们的环境艺术教育在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忽略了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在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充分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创意,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为更好的驾驭技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性思路。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刺激设计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实践与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一定要加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他们的设计更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们只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创意,但是与实践不合拍,无法实现,那就会失去创意的价值。[3]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来看,环境艺术教育依然只注视艺术教育,而缺乏技术知识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不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并且对于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缺乏。虽然环境艺术专业从表面来看归为艺术类文科,但其学科的特点证明了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这个学科是举足轻重的。

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设计学科是一种在技术和生产基础上的,具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4]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大其中技术层面的教育的比重,将技术知识的培养与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有研究性质的实践课,例如对新装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对专门的施工工艺的了解,对家具设计中工匠们手工艺的学习,这样学生们毕业后就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论文主要强调其中的两点,提出现阶段国内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相结合的现象。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育,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讨论,我们得知创新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设计创新而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阳.也论室内设计教育之“隐形的翅膀”[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