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时间:2023-06-07 09:21: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经聚焦到了人才素质,尤其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上来。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不仅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科技人才集散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的关键阶段,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教育与引导外,还要进行科学的管理。高校德育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学籍管理、社团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管理等,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的过程中自然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要科学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德育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不断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品质,使大学生不断形成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宽容合作的团队精神、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创新人格和个性。

一、建立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

德育管理是为德育的育人功能服务的.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对德育管理提出改革的要求。高校必须尽快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的、开放的、注重实践的德育管理系统,以达到整合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合理规划德育发展目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管理体制。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员关注的德育管理机制,实行全员参与.强化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学生管理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互联互动的动态开放的德育管理系统。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上来。主动发挥基层组织的德育管理功能。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统

加大科学管理力度。促进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时效和水平,是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德育管理放在一个大系统、大背景、大环境中研究。纳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德育管理方法,实现高校德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要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步伐.在学生管理部门办公室配置计算机、建立互联网等现代管理设施,主动促进学校与经济社会、与世界各高校及相关行业接轨,促进学校内部综合信息传递与交流,以便随时调控各个层面和层次的德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

三、建立素质优良的德育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德育管理队伍.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要把德育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与当前高校的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对德育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再设计。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加强队伍建设和投入。促进德育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要有计划地抓好对德育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去钻研、去开拓。尤其要加强专职德育管理队伍和工作人员中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德育管理队伍的骨干和主导作用。

四、建立资源优化的德育运行机制

完善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整合教育主体、客体和环境育人的力量.是适应并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德育资源配置,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德育格局。要着眼德育管理运行机制的转换。健全体制改革的配套管理。结合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研究和探索学分制与自主学习并轨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机制转换,把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管理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以宿舍为基础群体单位和管理基本环节的管理机制.改善学生宿舍的软硬环境。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激活主体的深层次需求.形成丰富的、进步的、稳定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2篇

摘要:高校质量管理体系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确保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高效的管理目标,高校要积极引入IS9000 标准,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发展的日趋全球化,人才市场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为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高效的管理目标,在高校教育运行过程中,就必须分析高校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研究解决构建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追求目标,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机构以质量为中心,以全体人员都参与为基础,主要是在于通过组织,使全体成员及社会受益,达到长期良好的管理途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选着和利用,在尊重人才的使用价值的条件下,着重强调战略策划、团队合作精神、协调工作能力等。高校管理体制涉及到学校所有的活动,关系到高校的每一个成员,贯穿于高校每个工作的始终,建立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在追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个岗位的职责。这能够促进每个员工按照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并积极的对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效的管理目标。

2.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是高校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基础。多年来,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对高校办学方面 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但是,就高校如何建立起自我约束体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我国从1999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扩招,对于高校内部而言,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管理理念,规范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校通过引入相适宜的学生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各个方面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逐步完善,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高校的教学管理正常运行。

3.建立良好形象,力求可持续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教育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都想占有重要的一席,但这里高校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所高校的形象有很多的因素决定。然而,最重要、最能体现高校水平的因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情况,然而高校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所以高校构建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良好形象的保证,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世界上各大名牌学校,能够培养出很多的优秀、杰出的人才,为世人所敬仰。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质量管理体系。高效的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文化,直接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良性的持续发展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人才,为高校塑造出良好的形象。

二、高校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评审机制。

高等教育主管机构目前建立的高校办学评估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体系重在对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过程的考查、评价,未凸显顾客需求,实际运行中也少有顾客参与。此外,高等教育目前的评估主要是政府主管机构对高校的评估,即举办方评估下设机构,属内部评审。评审中虚假数据和材料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评估流于形式。目前的办学评估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推进作用极其有限,高等教育顾客的满意度始终不高。

2.高等院校缺乏提高质量管理的动力。

当前,政府的管理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办学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高校教学质量,政府管理部门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国家还没有建立高等教育管理专门的部门对高校进行责任机制考评,高校教育部门的人员升迁等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性不大,所以,高等教育部门缺乏提高质量的原动力。很多公办的高校的资金来源都是依赖财政部门拨款和学生缴费,扩招使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个别高校把学校作为人才买卖市场,偏重经济效益,忽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就业不负责任,而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教育信息了解不充分,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不激烈,导致高校没有提高生存的压力和提高质量的动力。

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作为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支,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就会阻碍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高校教学管理方法不明确。在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往往缺乏全面性,忽视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质量管理环节,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教师“教”的质量,质量把控的对象是教师,而忽视了学生在提高教学质量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再次,高校质量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不全面,从而阻碍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了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进程。

三、构建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1.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高校质量管理的关注点是什么,如何进行质量管理等,涉及基本的管理理念问题。而管理理念决定管理者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以及所有与质量问题有关的管理思路。ISO 9000系列标准将质量管理的关注焦点定位于顾客满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与我们以往的管理的关注点定位于教学质量,采取阶段性检查或评估的思路有所不同。ISO 9000 系列标准提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这里突出了一个理念,即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组织均应始终关注顾客的需求。高校的教学质量是顾客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特别是在学生交费上学的情况下,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已经明显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作为顾客的学生及其家长,以至于延伸到社会,对于学校提品的全方位需求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2.实施体制改革,形成高等院校自主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高素质,有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把办学的权力交给高校自主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由高校承担,是现代高等教育有效管理体制建立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部门机构对高校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帮助高校构建办学质量法规,定期披露高校办学质量的真实信息,建立和实施高等教育投诉处理机制等,从而保证高校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3.通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体系的完善,加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动力。

首先,保证高等院校应有的权力。高等院校办学资金的政府拨款,都是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有管理部门机构监管并运营,目前管理机制与高校教育的需求不一致,以至于高校满意度比较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体系不完善。其次,规范高校办学质量管理,制定并出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法规,建立高校培养人才基本质量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不合格淘汰机制,形成办学质量不达标的办学主体正常退出的法律环境;再次,积极发挥政府相关管理职能,优化高校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全面保障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

四、总结:综上所述,高校需要把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制度的创新等各方面的因素,要积极引入IS9000 标准,优化育人环境,从发展的角度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准确地把握和了解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科学有效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使自身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和时代的发展、为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昭九.教育质量认证是我国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教育探索,2003,(6):57-58.

[2]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 .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9.

第3篇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53-02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在国内高职院校行列起示范作用、引领作用。那么如何规范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则成了根本性问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有多种,其中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建立起来的。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强化政府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宏观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运用行政权威自上而下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重点针对学校整体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行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对照标准确定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否达到既定要求,更多的是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估。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采用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靠分解该评估指标来构建的,注重的是某一部门的职责及某项工作的操作规范,缺乏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全员性管理。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体系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比较微观,主要关注教学工作系统内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于促进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制度不够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之中,相互间缺少有机联系。

(三)质量监控对象相对局限,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教师作为监控对象,往往忽略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学条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过程跟踪不到位,数据处理片面,问题解决缺乏效率,调控措施无法彻底落实,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并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借鉴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特点,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有利于实现质量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高职院校的适宜性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可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业绩改进与提高的标准。它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科学和质量技术的精华,也是先进管理思想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晶,已被许多国家认可与采用尤其是在各类生产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典型特点是建立一系列文件化程序来规范组织内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程式化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使各个关键环节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即保证了产品或服务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应用这种方法的直接成果是建立起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方法也叫“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高职院校内部人员及设施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都通过了精心安排,具备ISO标准中所谓组织的各项特性,是一种典型的组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程式化的服务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适宜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国际管理学界的研究也表明,对于低成本的、具有可逆性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目标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性的生产服务过程的管理,如高级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日益凸显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而ISO9000族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将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全员参与,让每一项工作都按照“PDCA”循环(经典戴明闭环,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处置),具有可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显著特点。因此,它也应是高职院校首选的质量管理模式之一。

三、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思想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变化,按照市场和价值规律来塑造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借鉴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指标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一个覆盖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一项特色项目指标、36个主要观测点,构建与教育部相对应的各种形式自我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活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为确保所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有效运转,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还应侧重考虑以下具体事项: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大众教育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规范、完整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监控对象选择适当的监控方法与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实现多样化的信息的收集、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信息的及时反馈等都需要借助于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教学质量各环节进行动态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及时、有效、到位。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思想,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教育管理规律,从学校自身基础和条件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主,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基础、利用学校办学条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程序、激励机制等,同时还要确保时间、财力、操作、效果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可行性,符合教育客观规律和社会客观需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转。

(四)结合教学评估,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自从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全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要求,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对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评建”工作必须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内部的教学检查评估、信息反馈、组织协调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并形成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良性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各项教学工作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借鉴ISO9000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ISO 9000族标准真正应用于教育领域是近10多年的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教育领域掀起了学习和贯彻ISO 9000标准的热潮。1992年,英国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成为全球第一家进行ISO 9000认证的大学。美国于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此标准。截至2000年底,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在北美有139家,欧洲有263家,亚洲有123家。我国最早采用ISO9000标准的教育机构是海洋、海事类学校,如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这类学校是属于强制性执行ISO 900标准的教育机构,而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还极其有限,那么,如何借鉴ISO9000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呢?

(一)教学质量策划系统。根据ISO9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其目的在于制定并采取措施实现质量目标。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中可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出台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教学质量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促使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由保证教学环节的质量发展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学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为了确保教学实施过程中质量要求,学校必须依据各种质量标准要求,对每一过程阶段和教学环节中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测量和评价,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偏,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为此,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由教学校长、专家性质的校、院教学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各院系教学管理机构以及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第一线工作的学校督导队伍以及临时组织的监考和巡考队伍等为主体组成的教学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在授权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质量管理文件,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三)教学实施情况检查、评价系统。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针对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制定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形成对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四)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分析改进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包括校内、校外两个系统。校内系统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院(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其流程为“信息收集分析对策实施处理”。

五、高职院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教育规律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要素设计时,要注意ISO900标准要素的移植一定要尊重高职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要在深刻、全面理解ISO9000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科学地设计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质量体系要素。

2.理顺学生与教师在质量体系中的关系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学生是“顾客”“产品”,教师是“生产者”“服务者”,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切忌将师生关系简单地定义为“服务者”与“顾客”的关系,更不能庸俗地将学生看成教师的“上帝”、“衣食父母”,削弱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影响教育质量。

3.优化质量体系文件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编制文件的多少、文件内容的繁简是质量体系建立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除标准要求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六个文件化程序和相关质量记录以外,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学校人员的素质和现行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体系建立初期,文件规定应当细些、多些,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行为逐渐规范,文件就可以进行简化。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2]陈小琼.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赵婉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力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6(05).

[4]温景文.构建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6(01).

第4篇

关键词:后备人才;管理体系;职业生涯管理

随着企业外部商业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技术革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现代企业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和拥有持久的竞争力,必须逐步建设完善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因为后备人才的成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就是企业一系列关于后备人才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和具体制度的集合体。完善、有效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能实现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任用等环节规范化、制度化,为企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来的。所谓职业生涯管理,指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包含两层涵义:第一,企业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载体,企业有责任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协助员工做好自我评价,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发展机会,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员工是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体,员工最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自我管理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因此,只有通过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员工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契合,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在后备人才管理中导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1.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管理,能为企业建立宝贵的内部人才资源储备库,只要一有需要,就能够迅速知道谁可以顶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连续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

2.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引导后备人才加速发展

研究表明,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是企业不能提供个人发展空间或工作缺乏挑战性。通过在后备人才管理中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能够让后备人才了解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并因此明确个人的发展机会,从而激励和鼓舞员工士气,引导后备人才安心伴随企业成长。

3.达到后备人才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的契合

后备人才管理关注于企业未来人才资源需求的满足,职业生涯管理重点在于实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两者的契合之处就是把“员工发展”作为共有目标。完善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保持其人员的连续性进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后备人才发现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因此,把两者有机整合能够实现将员工利益和企业需求统一起来的目的。

二、企业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后备人才管理方案重具体制度轻战略规划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认识到后备人才的重要性后,开始筹备建设后备人才管理体系,有的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选拔、培养、考核任用方案,为后备人才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多数企业还处在传统的后备人才管理阶段,缺乏后备人才战略意识。主要表现在:首先后备人才是战略资源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其次在日常工作中,疏于后备人才的管理,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常常是后备人才选,就好像后备人才的工作已经做完一样,后续分类、分层培养,绩效考核和任用等环节没有跟进,任凭后备人才自我发展;最后是“备而不用”,对选的后备人才很少使用甚至不用,这既造成企业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又严重挫伤了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2.主要在企业层面实施后备人才管理,重组织管理轻员工参与

长期以来,企业后备人才管理采用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管理的做法,对后备人才人选秘而不宣,主观上造成一种神秘感。普通员工很难知晓后备人才的身份和选拔标准。培养方案也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单独制定,实施统一培训,忽视了后备人才的不同类别和层次,造成培训针对性不强。在考核任用上,企业的决策层掌控了后备人才的晋升和发展,作为个体的后备人才很难有机会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愿望。

3.沿袭传统后备人才管理方法,重经验管理轻科学管理

在后备人才管理体系中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后备人才选拔;二是后备人才培养;三是后备人才考核任用,即所谓的“选人、育人、用人”工作。

现有后备人才选拔方法关注的重心是过去的业绩,据此预测未来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的员工在基层岗位业绩突出,但是被提拔到中、高层次岗位后业绩平平;有的员工在技术岗位工作得心应手,但是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就难堪大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实施人才测评,导致选人不当。

传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更多是注重文本制度的制定,没有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成长锻炼的舞台,出现“用而不备”的现象。当企业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直接调岗使用,突击提拔。由于前期没有进行很好地培养,员工个人能力和岗位要求不匹配,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既耽误生产经营又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在后备人才的考核任用上,考核方式简单、内容单一。对后备人才的考核以上级考核为主,忽视同事、下属的参与。只注重工作业绩等硬指标的增长,忽视思想作风等软指标的提升。另外,考核时间跨度大,多数实行年度或季度考核,造成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后备人才的日常工作表现,容易使考核结果失真。

三、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建设

1.制定后备人才发展战略,导入职业生涯管理

企业最高决策层必须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管理体系的建设,将后备人才管理体系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和任务。通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盘点、确定后备人才候选范围,为后备人才的管理奠定基础。

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后备人才的追求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等生理、安全需要,更多是希望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在后备人才管理中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技能、兴趣,使员工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并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就需要企业为后备人才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支持,包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创造发展空间、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等措施。

在后备人才管理中导入职业生涯管理,同样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开展。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如果没有战略眼光,就会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2.引导后备人才参与职业生涯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和自我管理之间的融合

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包括:一是企业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即企业层面的职业生涯管理;二是员工在企业这个载体上通过选择合适的岗位来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即员工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因此,在后备人才管理中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就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够改变过去由上到下的单向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层面管理和员工自我管理的融合。

在传统职业生涯管理中,企业的角色是推动者。在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的角色要向服务者转变,尽可能为后备人才创造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后备人才也要切实担负起职业生涯自我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不断积累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3.创新“选人、育人、用人”方法,实现后备人才职业生涯的科学管理

在后备人才的选拔阶段,要采用现代测评手段,改进选拔流程,提高选拔效果。企业需将以往工作业绩、现有岗位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质测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既对现有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又对未来发展潜质进行科学预测的选拔方式,切实把好“选人关”。

后备人才培养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培养阶段要通过调查后备人才的培训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实施有针对性地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培养效果,最后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情况反馈给个人。在培养阶段要将后备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组织目标衔接起来,为后备人才提供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图,让后备人才明白他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让员工认识到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该做些什么。如果具备晋升的能力和资格,他们将来能走到什么位置,这对后备人才具有极大的导向激励作用。因此,在培养环节贯彻落实职业生涯管理,是把好后备人才“育人关”的抓手。

在考核任用环节,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绩效考核方式。重视同事、下级的参与,做到既考核工作业绩增长,也考核思想作风提升,软、硬考核指标兼顾。通过建立后备人才日常绩效考核档案,为年度或季度考评提供重要的事实依据。日常绩效考核档案主要跟踪记录后备人才的日常工作表现、培训经历等材料。最后通过建立畅通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后备人才成长提供平台。总之,在后备人才管理中,要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后备人才的动态管理,推进“选人”、“育人”、“用人”的协调发展。

后备人才是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需要完善、有效的后备人才管理体系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充分借鉴传统后备人才管理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职业生涯管理,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后备人才队伍,不仅能促进企业更加稳健持续地发展,而且也使后备人才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白翰姆,史密斯,皮尔斯,费书东,柯亚,柯恩(译).培养接班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欧阳晖(译).寻找与留住优秀人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桂林,汪震,杜慧萍,等.宝钢分公司分层次全方位的后备人才开发培养体系浅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创新

1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对施工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工程技术创新是推动建筑工程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及技术创新应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2.1管理及创新理念过于陈旧

管理和创新理念作为引导管理及创新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通过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管理及创新理念过于陈旧是影响建筑工程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1]。由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长期受传统建筑管理理念的影响,且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管理,缺乏对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学习,也未及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另外,由于管理人员的影响,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影响了整体工程的创新技术应用水平。

2.2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工程企业必须充分迎合当前的市场思维,从而促进工程活动的顺利开展[2]。然而,由于传统管理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的建筑工程企业无法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企业的自我调节,且管理人员并未实现对工程活动开展环节的合理分工,现有的管理制度体系无法落实,从而无法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除此之外,工程各部门之间缺乏默契的配合,无法实现对工程任务的有效处理,管理效率严重低下[3]。

2.3缺乏优秀的创新技术人才

人才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必不可少的资源,只有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创新技术应用水平。然而,通过研究目前建筑工程的创新技术人才的拥有情况,发现缺乏优秀的创新技术人才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经研究,惠州市A建筑工程企业目前的创新技术人才现状为:企业共113名员工,其中包括管理人员18名、技术人员25名以及施工人员70名,通过对其学历的调查,发现所有员工中,仅有6名员工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占比5.31%,其中包括2名管理人员和4名技术人员。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创新技术的应用对策

3.1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创新理念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建筑工程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只有实现对管理人员管理及创新理念的强化,才能为提高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创新技术应用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国内外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学习,通过对其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借鉴和分析,结合工程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体系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培养建筑工程企业员工树立创新理念,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应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实现对现有施工技术的全面创新和改革。

3.2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体系,将创新技术纳入施工管理体系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开展责任制度,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各个施工环节的工程责任,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了解创新技术的应用必要性;(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根据部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引进工程APP的方式使施工人员可以在APP平台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提高施工效率。

3.3培养优秀的创新技术人才

首先,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根据工程企业员工的发展定位不同,为不同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制定不同的人才发展目标,并针对个体人才的培养进行发展测评和分析,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成长路径;其次,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具体流程,积极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并实施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评估体系,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开展,并实现讲师与课程资源的综合建设.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青年人才;培养与管理

1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同志曾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要下力气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脱颖而出。”这反映了党对青年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学习、发展、成才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普遍需求。社会呼唤人才,建设需要人才,青年渴望成才,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思想环境,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人才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已迫在眉睫。但是由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与发展需求扔有差距。

2 努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做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室实现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积极推进资源整合,认真研究青年成才的规律,抓住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几个关键环节推动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广泛宣传青年成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青年科学地认识时展对青年提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激励青年立志成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青年;通过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大赛、青年岗位建功竞赛、导师带徒等活动,帮助青年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青年成才提供实践的舞台,推动青年竞展才华;通过“推优”工作和各级青年岗位能手的评选,积极举荐青年,树立青年成才的典型。

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状况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实现青年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力量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青年人才是所有人才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群体,是整个人才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3 努力营造青年成才环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富有潜力和活力的部分,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的根本大计.现阶段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决定我们必须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随着资源整合的力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青年成才的环境创要以人为本创造青年成才的优良环境。要搞活,要发展,必须尽快转变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人力资源必须以人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必须冲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束缚,把人当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色资源来挖掘,为青年人才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建立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服务平台,从而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

4 构建青年人才管理体系

第7篇

1.过程方法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之一,也是ISO9OO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所谓“过程方法”,就是指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管理[1]。过程方法是一种管理办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过程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高校组织中,教育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活动,为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分解,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过程,并对每一过程具体细化和定义,然后进行过程控制,实施过程改进,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2]。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施的,只有运用过程方法来识别质量管理所必须的各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测量和持续改进这些过程,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IS09000族标准中,在过程方法基础上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过程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测量分析及改进过程和产品实现[3]。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整体要素的输入输出过程交织成整体,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管理职责负责质量体系的策划及其他有关的管理工作;管理职责还要为其他过程的运行提供资源的保证,也就是资源管理过程;对体系、过程、产品都要按测量、分析和改进去进行监控。根据上述质量管理体系,引用到教学质量管理中利用过程方法系统的识别教学过程所有的活动,可以更加明确管理活动的职责和权限,分析和测量关键活动,以及识别教学活动内部各活动间的接口,深入了解影响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教学质量打好基础[4]。

2.以过程为基础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构建关于建立建全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在《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特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特别是实践部分,主要使大学生通过一定的创业流程,体验创业的全过程,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5]。通过创新创业相关教育课程的训练,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促使学生不断地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而努力[6]。适度引用质量标准要求,构建以过程为基础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二、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福建省九所地方院校(包含三所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对这九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共35个问题,一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46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537份,有效问卷率为98.35%,运用SPSS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柯能毕曲a系数(Cronbacha)分析,本次调研数据的a值为0.794,本问卷是可靠的。1.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职责方面。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九所院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机构各不相同,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只有2家,其它的则分散到学工部、团委或管理学科所属的院系。有些学校则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放到教务部门,由教务部门安排全校性的公选课予以完成。2.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管理方面。(1)师资队伍情况。校内导师占90%以上,企业导师占5%,其它类型5%。指导学生数基本上几十人以上。指导频率1-3个月占36%以上,也有些企业导师基本上没有指导,只是挂名;指导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内容占极少部分。(2)教学硬件情况。学生对教学条件认为不太完善的占50%。对图书馆基本满足占60%、周边学习氛围总体评价一般占51%。3.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方面。接受教育对象以经管类学生为主,理工科、应用文科类偏少,学生专业来源及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上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4.课程教学。课程教学主要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方面以个人实践为主,仅一个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有60%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的基础课供学生选修,另外90%的学校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行业人士为学校开设讲座,介绍社会情况;另外也有70%的学校专门开设了创业辅导班,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进行技术辅导。在创业实践方面,经常组织到企业进行创业交流的学校只占10%,大部分学校以学生自行组织为主。5.质量监测方面。在调查中,所有院校的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写作,比重有81%,而其他方式的采用如开卷或闭卷的比重分别为8%和11%。在满意度方面,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好及中以上占70%,一般的占20%;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较深的占20%,停留在一般认识的在70%;对课堂和学术讲座的满意的占47%,不满意的点41%,分歧较大。

(二)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职责确定过程中管理部门力量薄弱。从管理队伍人员组成来看,力量略显薄弱,管理人员从思想到精力投入略显不足。加之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经历积累不足,且教育背景多为所从事的相关专业而非相关的教育管理专业。因而,目前对地方院校来说,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直接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行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积累管理经验。2.资源管理过程中软硬件不健全。一是导师数量不足,指导学生频率低。甚至出现导师与学生专业领域不对口现象,这些都造成导师缺少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及指导频率低等问题,在调查中,51%的学生反映1-3个月以上才能与导师探讨,甚至16%的学生反映基本与导师不见。二是教学硬件不完善,学习氛围不浓。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研究生反映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条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且仍有部分学生不满足图书馆目前条件,他们反映,学校需要完善相关资料的存储,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而且,从调查的情况看,有近5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对创业教育理念一般。3.课程设置不尽科学、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大部分学校大多采取选修课的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选用的教材是国外教材的译本,适应本国创业教育的教材较为缺乏。教学采用理论教学,缺乏与实践的有效整合,以致近一半的学生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的看法是不太合理。而且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仍存在部分老师教授方法单一,没能与最新动向很好的结合,以致在调查中34%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效果持不太满意态度。4.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少、经费投入不足。地方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如在调查中从未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比重高达40%。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创业基金,但申请条件相对高,学生了解程序也不足,所起到的作用有限。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然,造成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针对地方院校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归纳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质量管理观念淡薄。目前高校在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地方院校部分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且管理都比较重结果,轻过程,所以,如何树立“把握过程,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理念,实现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型”变为“事先预防式”和“过程控制型”的目的,把“不合格”消灭在形成之前和产生的过程之中,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地方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2.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虽然各学校都安排相关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工作。但是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及以各部门原有的职责都会分散相关管理部门的精力,造成管理力度不够,因而容易造成创业教育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失误。所以,目前地方院校缺乏这样一个机构,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部责任,进而专门进行教育质量的管理。3.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通过问题分析,发现地方院校在管理职责的确定过程、教育的资源管理过程、教育的实现过程和教育的评价改进过程这四个基本过程要素中,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地方院校缺乏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因而,如何建全并不断优化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对学生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成为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措施

1.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主体。专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保证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序的不断循环上升。管理主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确保各管理内部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实现有效地教育质量管理;通过管理主体的统筹安排,在学校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通过如各种会议、内部刊物、布告栏、声像媒体、网络等,让不同层次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了解创新创业质量管理体系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运行的策划、活动的现状、目标完成的效果、经验和教训等。

2.时刻关注需求动向。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就是确保其教育质量,向社会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图1中反映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和“评价改进”等过程间的联系,其中学生、家长及社会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应该作为地方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输入因素之一。学校通过完成教育过程,将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输出结果提交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包括用人单位等),他们是否满意,则需要组织监视、测量和分析,评价他们的要求学校是否满足。

3.重视教育的资源管理。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有效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学校的资源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宗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模,综合利用现有条件以及时提供变更所需的资源,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保证导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的人力资源供应。强化导师甄选工作,特别是实践导师或企业导师,要综合考虑应聘人员的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加强导师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职责和具体要求,增强导师的质量和责任意识。对管理人员更重要的要统一思想,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归根到底取决于组织的管理,管理人员水平越高,就越能发挥效益。所以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办事能力的提高,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基础设施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先进的实验实践条件(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等),这些都关系到培养质量,也是地方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的。(3)要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所以,地方院校在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时,应该加强研究生学习态度的教育,适当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鼓励学术创新,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科学规划课程与培养方案。在了解不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的实际资源条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和培养方案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包括基础类、核心类、实践类等课程内容在内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实践知识导向、社会导向、个体导向以及综合导向为主要类型的培养模式。从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等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77-02

Teaching Vocational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Study//Wang Hui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highlights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built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means.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eaching staff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raining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to follow.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uthor’s address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Mass Media Department, Qinhuangdao, Hebei, China 06631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实训教学进行管理、加强实训教学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训室的建设,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实训室、仪器设备等办学资源,合理、规范、高效地为实训教学服务,如何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是学院面临的问题。本文在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构建原则方面进行初探。

1 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职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发挥着标志性作用,是形成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实训教学适应技能型人才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企业文化氛围和运行管理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内化。实训教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实际操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的最佳手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必经之途,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2 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实训教学管理具有两层含义。

1)对满足学校教学使用的资源即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账目、维护和保管等。美国里奇格里芬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根据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规划与决策、组织、指导和控制),其目的在于追求有效率地和有效能地实现组织目标”。

2)实训教学管理也指高职院校对教学资源的规划、分配、日常使用的管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活动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获得社会声誉和经济收益。

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实训教学管理的核心。专业教师面对学生,是决定实训教学的关键因素;管理人员在实训教学和学校决策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作用。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学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职业教育理论,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利用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企业文化氛围,获得实际经验,增加企业工作经历;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人力资源。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的责任“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总理曾多次谈过他的教育思想,并对其独特的“大职业教育”观做了简明而精辟的归纳:“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这就是说,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选择都要与企业讨论磋商。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这种天然联系,校企合作办学思路为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行性。

实训设施是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物质保证,教学环境是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条件。实训设施包括实训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计算机、计算机软硬件等;实训教学的场所、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指实训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条件与因素,整洁、宁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和保障安全等。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实训设施的需求,最高领导者审批配置提供资金,有关部门采购、调配来满足实训教学对实训设施和仪器设备的需要。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实训设施,包括实训场地使用记录,仪器设备的保养、检测、维修、报废与使用登记等。

3 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原则

培养学生成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人是管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实训教学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与技能的传授并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

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应紧密联系学校实际,考虑专业特色,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高职院校多采用以“学费为主”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资金压力大,设备场地投入既要满足需要,又要切忌铺张浪费。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要全面考虑实训教学的构成要素,加强对实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考虑到各项规章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的整体,实现实训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任何一个体系应形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否则最终只能自生自灭。学校使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等方法对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教师、实训条件、实训教学效果等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以此为依据,分析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调整实训教学目标与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确定实训教学管理的主管部门,形成文件、程序,保持记录,促进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实训教学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构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构建原则三方面层层深入,进行剖析,探讨高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作者简介:姬卿(1975-),男,贵州织金人,海南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0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1-02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李国锋(2008)、何龙斌(2008)等人认为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1,2]

2.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李国锋等人认为的四大体系以外,本文认为还要增加考核体系,同时将内容体系改成课程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目标体系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课程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是指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的考试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总和;管理体系是指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和;保障体系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设施和学习环境等条件、要求组成。[2]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首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其他体系的设置和功能发挥都是为了目标体系的实现;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来源于目标体系,根据要实现的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最后,由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故必须设置另行的考核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

二、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6年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目前已毕业三届学生,共计1500余人,是海南最早举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合学院“关于制(修)定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性意见”的要求,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及邀请国内兄弟院校各专业的同行专家、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学院专职教师一起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探讨,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应用型本科办学经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1)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院应用型本科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相关行业一线所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的技术或管理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重综合素质、厚学科专业基础、强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思路。2006年以来,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沿着此目标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的。

(2)探索确定实践教学比例的底线。根据学院“关于制(修)定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性意见”,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时的25%,农学理工类专业不低于总学时的35%。而实际在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远远高于该要求,最低37.3%,最高达52.08%。

2.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块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和各专业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要求绘制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图,并以此来设置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贯穿全学程,其主线是: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社会实践2次—专业主干实训课程—职业技能鉴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1)首创专业行业社会实践并纳入课程体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学工办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本行业,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方向。要求学生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在新学期进行交流,记2学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部门,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熟悉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流程、工作要求、人员素质等,并要求写出“专业社会实践论文”在新学期进行交流,记2学分。

(2)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融入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如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核中的6门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其他专业也是类似。

(3)专业主干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是各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要元素。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点,设置一门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综合实训,促进专业应用能力的养成。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三次较长时间进入行业企业进行体验,也是学生就业的过渡期;而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学生四年学习与实际对接的重要一环,因此学院高度重视这两个环节的实施过程,狠抓指导、检查、交流、互评、答辩等环节,确保最后质量关。

3.创建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通过几年的探索,学院以项目来对实训课程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实训课前,教师将实训课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赋予一定分值,若干项目加总为100分,实训课教师根据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和实训成果等进行打分,各项目得分加总即为该生实训课程的期末成绩。其目的是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其优点在于克服了以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得不到锻炼以及在形成成果性材料中东拼西凑、弄虚作假等;使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更加重视,使学生提高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其他实训考核方式,如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课程设计、提交综合性的大作业等。

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学院坚持“专兼结合”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55%以上,且每3年一轮派遣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使其了解本行业的前沿与动态;同时每个学期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行家到学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接轨,将行业企业的最新理念、要求、做法等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与社会真正做到零距离接触。

(2)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保障。校内外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校内外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的强化训练中得以实现。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30个,完全能够满足现在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学院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50多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课程实习实训及毕业实习的需要。

(3)经费保障。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学院为实践教学拨出专款,只要确属教学需要,经过教师申请,教研办审核,学院领导审批,都可以一路开绿灯。

5.突出“应用”特征,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院设置了专门管理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同时除了正常设置教务办公室以外,还专门设置了实验实训中心,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各系各专业也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负责人。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无论是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还是教学系部都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抓落实、抓过程、抓效果,不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技能和得到锻炼。

(2)不断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是强化职业技能教学,因此,从办学之初学院就特别重视各专业主干课程技能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关于实训课实施方案的意见》、《专业(行业)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应用型本科毕业实习实施办法》等文件。

(3)首创实践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院首创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制度,即每学期开学初,分别召开各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对本学期各专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进行会议论证和研讨。具体做法是:由各任课教师编写《xxxx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而后由教研办安排研讨会日程,各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参加人员有教学督导、学院领导、相关专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教研办和实训中心相关人员等。会上对各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各环节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评议,修改通过后才能实施。此项措施使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坚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来体现。学院自办学以来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采取不同的措施检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测评结果、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参与专业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率、专业汇报演出、课程实训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只有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才能很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与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的技术或管理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管理体系

G712

一、中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职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发挥着标志性作用,是形成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实训教学适应技能型人才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企业文化氛围和运行管理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内化。实训教学让学生真刀真枪实际操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的最佳手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必经之途,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有效手段。中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是保障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体现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二、中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实训教学管理具有两层含义。

1.对满足学校教学使用的资源即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账目、维护和保管等。美国里奇格里芬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根据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规划与决策、组织、指导和控制),其目的在于追求有效率地和有效能地实现组织目标”。

2.实训教学管理也指中职院校对教学资源的规划、分配、日常使用的管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活动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获得社会声誉和经济收益。

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实训教学管理的核心。专业教师面对学生,是决定实训教学的关键因素;管理人员在实训教学和学校决策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作用。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学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职业教育理论,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利用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企业文化氛围,获得实际经验,增加企业工作经历;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人力资源。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的责任“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总理曾多次谈过他的教育思想,并对其独特的“大职业教育”观做了简明而精辟的归纳:“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中职院校可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教师。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这就是说,课程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选择都要与企业讨论磋商。中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这种天然联系,校企合作办学思路为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行性。

实训设施是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物质保证,教学环境是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条件。实训设施包括实训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计算机、计算机软硬件等;实训教学的场所、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指实训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条件与因素,整洁、宁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和保障安全等。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实训设施的需求,最高领导者审批配置提供资金,有关部门采购、调配来满足实训教学对实训设施和仪器设备的需要。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实训设施,包括实训场地使用记录,仪器设备的保养、检测、维修、报废与使用登记等。

三、中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原则

培养学生成才是中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人是管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也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实训教学中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与技能的传授并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过程中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

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应紧密联系学校实际,考虑专业特色,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中职院校多采用以“学费为主”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资金压力大,设备场地投入既要满足需要,又要切忌铺张浪费。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要全面考虑实训教学的构成要素,加强对实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督。考虑到各项规章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的整体,实现实训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在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时,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任何一个体系应形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否则最终只能自生自灭。学校使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等方法对实训课程设置、实训教师、实训条件、实训教学效果等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以此为依据,分析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调整实训教学目标与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确定实训教学管理的主管部门,形成文件、程序,保持记录,促进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实训教学是实现中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构建中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构建原则三方面层层深入,进行剖析,探讨中职院校构建实训教学管理体系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第11篇

每一项制度所规定的行为规则和规范都存在着一个耐受范围,当达到耐受的最低或最高限度时,制度就会产生约束力。这个耐受范围就是人才培养对于每一种制度的生态幅,只有处于生态幅中最适区域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好的效果[5]。当制度已经限制了人才培养活动的进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时,这一制度也就成为了限制因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任何制度都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成为限制因子,找出限制因子并进行改进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新动力。

二、生态综合作用

由具体制度组成的制度系统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多维生态空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生态位。它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管理教学活动,规范行为模式,规定权利与责任。因此,管理系统是发挥综合作用的,并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直接与间接作用

管理系统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及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并作用于其他子系统。比如,高校普遍存在的督导制度是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的,是对教师进行监督和获得信息反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制度还有很多,例如,学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保障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等。这些制度不仅会影响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四、环境制约作用

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受到校内制度的横向影响,而且还受到校外制度的纵向制约。外部系统可分为两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这类具有高等教育法律效应的规定是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基础。二是其他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尽管社会管理体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明显具备政府的权力效能,具有隐性的力量,是管理制度必须遵循的外部系统。

五、阶段性作用

任何制度都是要适应环境变化的,人为地延长或催化一个教学管理系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现实中,所有和环境条件不相容的管理体系,虽然有时是先进的设计理念,预期的效果是理想的,然而会因为不符合环境条件而难以实现。因此可以说,没有理想的系统,只有合适的系统。

六、主导因子作用

管理制度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行为规则和规范,当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接近或超越管理制度所形成的生态幅边界时,会产生制度抑制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同时起作用的制度有多个,但不同制度的生态作用是非等价的,有的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活动往往受到这一制度的强力制约。这个制度就是管理制度生态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一是规定的制度和规范不变,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教学活动的限制,与系统的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系统和环境的变化,修改并完善该因子,使其指导新的教学活动。总之,人才培养情况是制度转变的风向标。

七、内稳态和生态演化作用

制度的制定、实施、监控和反馈是教学管理制度的结构要素,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管理制度完整有序运行的生态链,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是制度稳定运行和产生规范效力的内在结构基础。当环境变化超出了系统的自调节范围,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已无法实现时,制度创新就不可避免。显然,任何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平衡机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生态演化。制度变迁是制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管理制度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稳定与发展的统一,规范与创新的统一。

八、结语

第12篇

常贺① CHANG He;刘维才② LIU Wei-cai;李怀校② LI Huai-xiao

(①大庆师范学院,大庆 163712;②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扎兰屯 162650)

摘要: 订单班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的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共赢的纽带和结晶,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订单班管理体系,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成才预期,顺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 订单班;管理体系;应用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28-02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1320)。

作者简介:徐长君(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现工作于大庆师范学院,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

0 引言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高校针对用人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在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企业就业的一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订单班培养方式既解决了高校缺少学生实习实践场所和设备的困难,也解决了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问题,达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目标。

大庆师范学院于2011年开始与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订单班,经过三年多的联合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后续订单班的办学提供了借鉴,为深化订单班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证明订单班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订单班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订单班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整个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质量。

1 订单班组建管理

订单班组建是完成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我们采取的是“双方合作,三方选择”的方式来组建订单班。就是高校选择优质企业;企业选择高校、选择学生;学生选择企业,自愿参加订单班的组建方式。高校所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是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能力强和合作愿望强的企业。特别是新建的成长性企业,具有持续提学研合作教学,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空间较大的企业。高校组织宣讲会,介绍企业,学生根据企业宣传和网络信息查询,自愿申请参加订单班。企业对申请参加订单班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面试合格的学生组成虚拟订单班开展相关活动。

2 订单班目标管理

订单班确定的目标是以教育方针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机制,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的,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实现学业与就业融通、专业与产业贴合、教研与科研共促、育人与用人双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达到“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发展强”的企业要求。订单班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岗位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 订单班师资队伍管理

订单班师资队伍构建应以高校师资为主体,以企业高中级技术人员为辅助。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的要求,也是校企双赢的体现[3-4]。采取“引、转、请、送、合”方式是构建订单班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引”即引进人才,将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的高级技术人员引进高校,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转”即将高校现有在编教师,转换专业,派出学习提高,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请”即请进来。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企业生产技术讲座,使专业教师对企业发酵技术工艺业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有清晰的理解,应用能力得以加强。

“送”即选送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丰富经验,使专业教师对发酵工艺、发酵设备、检测技术等实践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使培养的订单班学生不论在知识水平还是在技能水平方面都能符合订单企业的用人需求。

“合”即校企联合。邀请企业专家与高校专业教师联合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了解企业应用的生物发酵技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要求和本专业实践操作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达到教师学到只有在实践生产过程中才能掌握的实践要领的目的。

这样建立起来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是能胜任订单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4 订单班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4.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更要充分考虑订单企业的需求。通过调研——协商—确定—执行的方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其可行性[5]。

调研是指进行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调研。协商就是组织教育管理者、专业教师、企业高中级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订单学员的岗位技术标准和培养措施。确定就是依据培养目标和企业及学生的需求,共同制定适合学生、高校、企业三方满意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人才,以学生能胜任企业岗位为目标,协同一致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效避免了虽有“定单”、却培养不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尴尬。所培养的毕业生做到了企业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挣得多、发展好。

4.2 课程设置管理

订单班课程要校企联合设置、合作开发,要在合作企业中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操作技术标准、岗位技能要求,归纳出岗位技能点和知识点,开发出课程的内容、考核的标准、实验实训的方法。只有这样开发出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设置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生物技术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6]。建立“平台+模块+企业文化传承”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能够满足订单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需要。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课是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模块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奠定专业基础,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

企业文化传承课程是实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课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企业文化的授课内容包括企业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就是企业员工亲身给学生上课。

4.3 订单班实践教学管理

订单班的实践教学管理由高校和订单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高校是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管理者。企业提供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环境场地、仪器设备、操作工艺、观摩对象、实践岗位和参与实践学生的管理等。学生结合课堂和校内的学习,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的各种相关知识,培养并形成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实践岗位的安排由校企协商,根据企业生产运行状况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实习场所、实践岗位。实践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由企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对订单班学员进行岗位培训和技能指导,学习岗位操作和技术标准及注意事项,意外突发事件的处理知识。校企双方协商,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给予顶岗实习学生相应的待遇。

5 订单班考核管理

订单班的考核工作由高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共同协商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参照执行。校内实践教学考核以课程为单位,将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按照工作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校企共同制定考核制度和考核细则,共同实施考核与评价。订单班考核除专业技能和岗位技术考核外,还包括职业道德、纪律规范、日常行为、团队精神等方面。考核结果作为订单班学员最终能否被企业录用的重要参考。

6 结论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了高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环境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标准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深化了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转型发转开拓了途径。完善校企合作订单班的管理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需要,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0-71.

[2]顾京.论产学研的深刻背景和重要支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3]陈传端,谢英星,周静.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3):34-35.

[4]余少英.订单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