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7 09: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戏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戏教学反思

第1篇

在执教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我原以为一切都会像以前一样进展顺利:感知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延伸、随堂练习。像《社戏》这样经典的课文,我背都能背出来了,怎么样讲自然更是心中有数,这节课用一句话说,就是看社戏,忆故乡。

意外生成:

没想到的是在进行到文章的结尾部分时,问题出现了,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中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就像我想象中的那样非常自然地在我的引导之下认为,“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而另一派坚持认为那夜的戏一点也不好看,并且振振有词地从文中举例加以证明,还从正侧面描写来进行分析。正面描写是:“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依依呀呀的唱”“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是踱来踱去地唱,后来竟在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侧面描写是“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实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他们朗读得绘声绘色,态度也非常坚决,还精彩总结了一句:“演员表演不精彩,观众看戏也无心。”讲台上的我此时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有感情,能进入角色,这说明我一直注重的朗读教学有了成效;分析也很全面,并且把从《口技》里学到的正侧面描法也用上了,能够学以致用。这让我有些欣慰,可忧的是面临的问题必须解决。我就让学生们自己讨论,看怎样说服这帮“顽固分子”。就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声中,下课了。

课下反思

本以为顺理成章的课,却上出了意外波折,原因何在?

一、教学理念仍急需转变,一切应以学生为主。课前尽管备了教案,备了教材,也备了学生,但教学理念仍停留在“灌”中,仍旧在“牵着牛鼻子走”,没有给学生留出主体地位,让“意料之中”又生“意料之外”。

这个“意料之外”让我从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及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包括知识。所以,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帮助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在这之前的我,虽然也学习过课标,也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但依然是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通过这次的课堂“意外”,我明白了把理论转变为实践是需要一段磨砺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想当然的。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我们搞教育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创造。教育也因此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各异,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充分地、尽可能地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心中应时刻铭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

二、教学预设不充分,未能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具有着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材具有普遍性,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

尽管在课前有设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也做了设想,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自己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让“意外”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

解决过程:

1、以“忆童年”为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体会现在描述时蕴含在其中的恋恋不舍之情,进而感受关于童年的那些美好回忆:即便是当年不可告人的糗事,也充满了无限趣味。

2、让学生从《社戏》到《朝花夕拾》中整理出若干类似篇章,总结出鲁迅先生在规律性的运用一种“秘密武器”,那就是“人生经验通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创作活动。这时,他才觉得作家的作品是完美和谐的,代表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结合上面的“忆童年”,深入体会。

3、由自己的经历和课文相关资料这些课外的准备中再次回到课本中,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得出结论:那次社戏之所以让“我”觉得好,不是那社戏本身,而是在此前后的人和事。与其说那次社戏值得回味,毋宁说儿时岁月值得珍惜,故乡之梦值得永远追寻。

经验总结:

第2篇

一.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初中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十分有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强,对比较深奥和心灵感悟的知识的理解则更加困难。直观教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借用多媒体导入,引人入胜。

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导入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神州十号成功发射,表明了我国航天事业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员主讲的太空课堂吸引了全国的中小学生,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绍银河系的记录片。学生被记录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情境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容易造成教学点与学生兴趣点的脱节。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和谐地衔接起来。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学习这一课时,如今的那些衣食无忧、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的孩子怎能体会到“偷罗汉豆、煮罗汉豆”的乐趣,怎能理解看社戏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表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和有关鲁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一)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图片动化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时,学生对微雕技术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着五个人,还有茶炉,船桨,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细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况且这些都建立在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的。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核舟的体积,观赏核舟雕刻的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实现自主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随时可轻松地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果你不选择学习,没有人会将知识灌输给你,如果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很可能什么新知识都学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交流方式。学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展到学生与任何在网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间。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学生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是情感丰富的作品,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无法体验作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音乐是一种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笔者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播放班德瑞的轻音乐,让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悦耳的鸟鸣来松弛学生的身心,给他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萝瀑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展示画面是另一种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过展示茫茫草地、皑皑白雪、湍急大渡河、摇摇晃晃的泸定铁索等画面,学生知道了的艰难,再读《七律・》,就能体会到“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背后蕴含的真实情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我们有时也会通过播放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现代化设备要合理使用

第3篇

一、反思目的需明确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好好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好方法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一种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有些瑕疵的课之后,归纳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

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打印过厚厚一本,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思考原装设计,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们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1997年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结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喝懒做,小偷小摸等。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的是不够全面的,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成长很有效。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反思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应包括: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因此清楚了如何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做《社戏》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入、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你是强加给学生的,你看在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照着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反思应及时

教学反思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都具有及时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及时完成,学生作业要及时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样,教学也要及时反思,对于刚完成的教学实践,立刻反思,不仅可以想到课前的设计思路,而且能想到设计和实施时的许多微妙细节,这对于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执行以及自己教学思维模式的修正,都具有意义,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忘记很多细节,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有一段时间学校忙于迎检,工作特别多,我既要忙于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还要记得备课,因为开会的时候说,检查组来的时候,会随机听课,虽然没说上得好怎样,上不好怎样,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多年从教的语文老师,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尤其是万一犯了低级错误,该如何是好?结果真还是怕什么来什么,检查组果然听了我的一节《背影》,课后点评的时候,领导说:最后拓展时,你要求的是回忆自己心目中的父母最美的形象,结果有一个学生举例,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自己很少见到他们,只是每年打几个电话,自己很想念他们,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引来师生的唏嘘。当时我没感觉到什么,还表扬了他,说这个事例并没能说明亲情。但是因为事情太多,我没能及时反思,直到现在,都无法想起当时自己为什么会在拓展延伸部分,没听出学生所举的事例是不应题的,我只记得是有一个特殊原因的,但是一直没能想起来。虽然不能说缺了这一次反思,我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遗憾。

第4篇

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2—0036—01

一、静态的语法教学和动态的语法教学相结合

语文的语法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静态的语法教学指的是在交际活动语言结构中没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汇总,是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的相对静态的分析教学方式;而动态的语法教学是指将交际活动语言结构融入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如何使用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功能进行教学和应用。在目前的语文语法教学中既包含静态的教学方式,又包含动态的教学方式,我们必须坚持动态语法教学即随机语法教学为主的方式,就是紧密结合作品(包括课内外)的阅读教学、作文评讲、口语交际、仿句和对对联的语言训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法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听说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养成观察、分析语言和掌握语言规范的良好习惯。

二、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对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对于突破课文理解的难点,深刻把握课文主旨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在修饰语的选用与锤炼上很见功夫;鲁迅的《社戏》,对月夜行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写语句值得分析;茅盾的《白杨礼赞》,理清四个“难道”引领的四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划分每一分句的主干,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在涵义。通过课文教学,向学生展示了汉语句型的丰富多彩,语法组合手段的灵活,学生学了之后就会慢慢举一反三,逐渐明白语法知识的妙不可言。叶圣陶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语法来说,它同样是最典范的例子”。那么,学生不再单纯地为学语法而学语法,语法服务于文本的阅读,就能学以致用了。

三、语法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

作文是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如何结合作文评改讲语法呢?首先在评改作文时要渗透语法知识,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讲词性、词之间的搭配,再讲句式的特征和用法,最后讲语段的选择。把学生出现的这一类问题,归纳起来讲,有的语法点是重点,可以在作文评改时反复地讲。其次教师应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主动反思自己作文的积极性。方法如下:1.作文语病大家提,也就是选择几篇作文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找语病;2.作文互评,也就是列出一些比较普遍的语法错误,让学生在同学的作文中去检查寻找;3.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文章,对不知道怎么改的语言勾画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着修改。在作文与语法协同教学中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要有的放矢,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修改;2.要对学生常犯的语病问题讲解透彻;3.语病的修改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分析上,要联系文章知识、修辞、逻辑讲授;4.要发展学生自主、合作、反思的精神。作文评改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在这种课里讲语法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消除语法教学的枯燥感。

四、语法教学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

我们要从母语教学的特点出发设计语法教学的方式。语法教学应该从句子入手,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句式的转换训练和句段的仿写训练。句式转换可以辐射词语的选择与搭配、句式的选择、句子成分的分析、复句关联词的搭配等。语段仿写不仅可以辐射句式转换所涉及的语法问题,而且可以把修辞和逻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选择一个适当的语段要求学生仿写,从学生的失误和不足中寻找语言的典型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学生不仅知道错在哪里,也知道了失误的原因。对联是我国传统的写作样式,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的要求较高,在形式上更是提出了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对、节奏相合等要求,这些要求都与汉语语法知识相关。通过对学生进行对对联的训练,学生可以在词性、短语结构方面感受语法的魅力。语法教学和综合性训练相结合,是学生学习、感悟语法知识的又一良好途径。

第5篇

初中数学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李海涛

初中数学习题训练的有效性龙江艳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有效性研究和焕玲

"互批作文"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张洪伟

用快速作文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李春兰

初中英语教学测试诊断的有效性研究梅广宇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备课的有效性郭宏博

初中物理教学讲解的有效性研究甄洪斌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玉岐

《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朱小红,孙雷,邹兰春

《端午的鸭蛋》导学设计高玉霞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肇亚娟

寿镜吾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刘宏业

加强课堂评价提升教学效益陈锋

三角形全等的教学案例与分析陈芳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文继志

"不愿","不复",还是"不用"——李白《将进酒》中一处疑点考析李小军

藤野先生对匿名信事件究竟是什么态度汪茂吾

简约,是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的李冬梅

硬笔写字教学调查研究与方法措施程灿

PBL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对一节市级公开课的课例研究王丽娜,徐峰

数学学科评价应力求促进学生发展董诗林

数学课应对学生加强发现思维训练文辉

构建"情境引探五环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红香

摩擦因数一定小于1吗李志强

《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佟百成

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杨福松

几何计算型综合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韩春见

2009年中考物理光学力学作图题分析王桂梅

给"爱"设置防线王旭红

上课总是分心怎么办章睿齐

对待小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邓立

和"双面"学生"过招"王国伟

『不差钱的学生差什么何广茹

教师,先从自身找原因邱官钦

我想起了小丁……高兆华

少女变形记周仁满

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刘春莲

谁扔的纸团袁桂利

呵,张良曲传靖

魏书生给学生增讲的课外文章赵忠福

清塘荷韵季羡林

硬朗朗的生命礼赞——《清塘荷韵》赏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沈永生

难忘那一年于郑庆

校门口的那棵老柳树郑春哲

请家长周毅

丑小鸭的"丑"与"美"陈蕊

心灵的成长人生的启示张蕊

入情入境入味的品尝孙红

以《最后一课》教学为例谈爱国教育刘宏业

《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如何用——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学为例符礼科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板书教学崔悦

《社戏》中的"呐喊"程云花

孔子在乎得可爱沈永生

《马说》研讨练习题的变更建议史峰HtTp://

在探索中享受快乐王爱生

关于"三角板"操作讲解六例何树生

提升英语"话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EEC教材第9单元第2课为例的课例分析吴岩

大道至简妙得解——对一道中考试题的探究齐安德

对一道课本例题的质疑李祥燕

中考数学复习要点指导李成康

根据光学作图题特点进行物理中考复习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崔胜春

方案设计问题在中考中的命题特点及主要解法(上)韩丁

那个倾斜的易拉罐刘卫杰

漫画后的漫画臧玉霞

小孩子怀何伟

我与小凯关于情感问题的对话张雪梅

窗内窗外郑春哲

馒头与我的大学黄军英

爷爷的智慧——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的一些感悟王文治

体验知识发生的教学过程不能省王爱生,张文光

好的开始一定能成功一半吗——《浮力》教学案例许洁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释徐宏寿

是"感人的亲情"还是"快乐和自得"——对《散步》主题的深思侯守斌,陈明

项羽自刎为哪般李小军

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段祖明

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张林德

2010年中考物理新题面面观刘桂英,崔胜春

新学期给新班主任的几点建议王旭红

一座弯弯的小石桥石铁权

求阴影面积的常用方法郭连元

提高物理作业有效性的几个策略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钱跃华

对教育领域几个经典修辞的理性思考赵惠,刘涛

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设置情境施晓微

英语课堂上的关怀不可忽视严雪青,欧阳锡龙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王冬梅

分析中考教学中的多答案考题郭丽华

中考物理信息给予题分析王桂梅

第6篇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读”的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读出层次,读出精彩?我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1)默读感知(2)朗读品味(3)精读感悟。

一.默读感知

默读是看书学习的主要手段。课标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环节我们通常情况下是在预习时使用。教师应对学生的默读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默读时要完成哪些任务?抓住哪些信息?曲龙老师有预习的七项任务:1.查字典处理字词2.详看课后注释3.标注段意和序号4.圈点勾画重要语句5.作旁批和眉批6.思考预习题和课后题7.查找相关资料。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初步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朗读品味

朗读是在默读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读”是“品”的基础,“品”是“读”的延伸。只有“品”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才能“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等,而这些都需要以“朗读品味”为中心。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好,才能学好!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教材,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精彩段落品味美点,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魅力。朗读时应该对学生做具体的指导。课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个层进式的要求,朗读时应对学生的要求提得更具体些。比如重音、停顿、语气等。品味语言时也应教给学生品味的方法。

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诵读,理解,体味,推敲,通过删、换、增、调等方法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精读感悟

默读、品读之后,语文学习进入较深层次的领悟阶段,掩卷沉思,用心体悟,才有所得。精读重点语句、段落,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悟作者的感情和心绪,悟中明理。我们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能让我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社戏》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深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美,我们精读了“送豆”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第二天双喜钓虾时遇到的不是六一公公而是八公公,会怎么样?”学生根据文中对八公公的描写,认为他会要我们归还柴和盐的。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有关的纠葛,可见八公公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平桥村的人虽然性格各个不同,但热情淳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课堂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主要阵地,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对课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步骤。在讲《敬畏自然》时,我们精读了关键段落后,引用了何祚庥的《驳“人要敬畏大自然”》、季羡林的《人与自然要对话》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是否认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莫过于以一种思维思考。我们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7篇

一年来,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学校发展定位日渐清晰、党建工作不断深入、改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德育管理日益强化。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巡察整改工作基本完成

一年来,学校持续对未完成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虽然在前期回访检查过程中还存在个别问题,但通过努力,其中 34个问题已得到整改,其他3个问题因受学校层面、上级政策、历史遗留等客观原因限制在限期内一时难以解决,其中1个问题年底内完成,还有2个还需逐步推进。

二、整合提升工作持续推进

一是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项目自今年3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在市文广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着手对一期基建遗留问题进行整改,并积极与市级有关部门对接,为一期部分建筑拆除做好准备。在市交司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现已顺利完成了项目立项、项目选址、用地预审、可研报告审批以及初步设计方案审批等工作,目前正在办理概算审批和土地征用相关工作。全年已累计完成投资额170万元,计划于年底前正式动工建设。二是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基本完成。根据年前规划论证专家组的意见并结合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现已基本定稿,学校发展定位和专业建设方向等进一步明确。

三、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发挥

学校党总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党建工作与学校教学、德育、安全等工作相结合,严密部署,职责到人。党总支班子成员和党小组自学和集中学习原文原著并交流心得体会;认真落实书记专题党课活动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开展校领导班子下基层“推门听课”走访调研活动,并对书面征求和座谈征集的22条意见建议进行专题研讨,主动检视问题,抓好整改落实。

深入开展廉政风险排查、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召开廉政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廉政教育月”系列活动。继续深化党员结对教育活动的“1234”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强化“三服务”戏曲进校园、文化惠民下基层演出、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严格落实主题党日和党课学习活动。一年来,先后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学习詹文锴先进事迹”、党性教育体验等主题党日活动和《弘扬胆剑精神,参于担当作为——八项规定精神再学习》、《不忘初心,做新时代合格答卷人》、《不忘初心教好书,牢记使命育好人》等党课学习活动。推荐申报市级“党员先锋岗和“先锋标兵”各1个,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文旅融合有新举措

今年是绍兴文旅融合的开局之年,学校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推广绍兴本土音乐素材,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的校内外展演活动。一年来先后举行了流行音乐专场音乐会、钢琴专场音乐会、民族打击乐专场音乐会和戏曲文化进校园进广场等普及推广活动。为庆祝70周年,又在绍兴大剧院举办了“新时代、新征程”民乐专场音乐会,规模之大,影响深远,取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起草完成了音乐推广与普及的相关建议方案和戏曲校本教材《绍剧板胡曲集》样稿。组织召开2次表演艺术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对如何为文旅融合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进行专题研讨。此外,还积极配合参与公祭大禹陵典礼等重大旅游文化活动,做好省部级领导观摩《沈园之夜》的接待演出、央视《记录东方》拍摄非遗专题“水乡社戏”演出、绍兴国际马拉松比赛展演以及“活力绍兴 智引全球”人才综合推介会展演等重要活动,并协助拍摄完成越剧电视《兰亭记》。

五、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年来立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学校创新教学管理与教师培训,组织开展系列基于“校本研修”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活动,取得了成效。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优化了外聘教师队伍,开展了一系列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专题辅导培训与服务工作,全年又有4名教师完成教师资格证注册登记,未持证教师参加资格考试达90%以上;培养教师入选绍兴市中职各学科教研大组成员7名,市中职语文教研大组副组长1名,浙江省语文信息化教研组成员1名,“戴智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优秀指导教师1名;累计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发展研讨培训99人次,开展师德师风、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专题校本培训8次,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校级交流及省市级学科交流40多人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专业教学培训及技能大赛教学能力赛前培训10人。

(二)教科研建设方面:完成了2019级音乐、舞蹈、戏曲三大专业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专家论证和有序实施。组织校本研修专家、名师讲座7次。组织开展2次教学反思读后感评比活动和为期2周的第四届主题教研活动周,累计展示各类公开课24节、推门听课30节,教师听课率达95%。本年度市级课题结题5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1个。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职成教优秀论文评比、市中职工美教师作品展评、成长导师比赛、中小学艺术节“艺术作品”评比等活动,获省级优秀案例论文2篇,优秀舞台作品1个,获得市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4个,在省级刊物15篇,参编教材(微课程)4本。完成校本教材4本(共6册)。完成原创音乐舞蹈作品6个并已面向社会公演。

(三)高考和实训管理方面:高考升学率和重点艺术院校录取率再创辉煌,高考升学率达86%,重点艺术院校本科上线 55人,录取26人,录取率达47.2%。组织选拔4位同学参加市、省、国家级技能大赛获省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1名,总成绩位列全省第三,晋级国赛并获1个二等奖。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毕业季展演、艺校好舞蹈、抖音舞比赛、声乐、钢琴专场实践音乐会14场,师生艺术作品对外展2场。

六、德育管理再上台阶

一年来,继续以创建“以美辅德,德艺并修”为核心的德育品牌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活动育人、以文化人。一是坚持开展德育教育月月有主题活动。如上半年的“养成教育月”、“学雷锋月”、“我爱阅读月”、“职业规划月”,下半年的“美形象,行为规范月月”、“爱祖国,运动健身月月”、“展技艺,校园文化月月”、“爱生命,校园安全月月”等。同时组织开展“告别陋习”集体签名承诺、学雷锋献爱心义卖募捐、首届读书节、“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二是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以现有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以及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同时继续做好校内“名师”、“名班主任”建设和“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通过“阳光加油站”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团队的组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成立校园防诈骗宣传小组、并结合住校生会议、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形成和谐校园,创建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开发完成并正式启用德育校本教材——《修德本》第二册;继续开展绍兴艺术学校第四届感动艺校十大学生评比活动。四是积极发挥团组织作用。学校团委认真做好入团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团员发展工作,不断创新团支部团员组织生活模式,积极开展团员学生干部“五亮”行动(即亮身份、亮职责、亮形象、亮承诺、亮业绩),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全年校团委组织开展爱心义卖(共募集善款14188.4元)和爱心捐衣活动(共收到170件衣物),并为身患重疾的学校职工募集医疗款10余万元。

七、招生就业有新突破

为确保2019年招生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实际,学校适当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突出艺术表演类专业,停办美术三年制,缩小学前教育规模,积极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中高职一体化合作办学,顺利完成2019年新生招生录取相关工作,瑞安越剧订单班也顺利开班。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让用人单位“看活儿挑人”,除了大部分高考升学外,35名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全部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八、服务社会获好评

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1年来,先后组织参加了2019公祭大禹陵典礼、第六届全市职业教育成果展、省部级领导来绍调研接待演出以及文广系统青年文艺汇演、绍兴“水乡社戏”、绍兴马拉松比赛路演等重要活动,均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同时依托实验艺术团,走进社区、学校、广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已达15场次,既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8篇

关键词:初中;人才;阅读教学;文学作品

为了更好地探究阅读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为文学作品和文章。文学作品和文章最大的区别是,文学是虚构的,文章则是具体写实的。因而,笔者着眼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以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认知教学、训练教学、体验教学。

一、认知教学

“认知教学”主要指向知识,包括文学原理、文学体裁知识、文学史知识,以及作品中谈及的一些时代背景、生活常识。在教学中,认知教学的主要方法表现为讲解和分析。比如在《藤野先生》中,教师对作者鲁迅相关事迹的讲解和对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的分析,包括作品集的创作时代背景等等,大都以教师讲解和分析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穿插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作认知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学原理等知识系统掌握。

二、训练教学

“训练教学”主要指向方法,包括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训练教学一般来说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概括出主要的方法特征并加以归类命名,然后运用这一种方法来解读或鉴赏文学作品,最后对解读或鉴赏的过程加以总结,达到文学作品阅读的目的。人教版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三类:小说、散文、诗歌。比如在阅读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作品时,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分析作品,同时结合小说的叙述手法分析作品,一般为顺叙、倒叙、插叙。在阅读散文《背影》时,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及表现手法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散文作品时,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三、体验教学

这是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生活体验、审美体验。前者是对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生活场景的体验,后者是对文学审美特征的体验。体验教学的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几点。

(1)朗读。朗读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所创设的意境。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就采用让学生朗读文本的方式。“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自主体会文章的情感,体会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的母爱。

(2)互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与教学文本有关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以便学生在多个文本的对比参照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文本内容,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互文阅读大概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借助典故和引用,此方式一般用于古诗文阅读中。如在上杜牧的《赤壁》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大乔、小乔、周郎等典故。第二是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上鲁迅的《社戏》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故乡以及当时的背景,可以引入《野草・好的故事》《野草・风筝》等文章。第三是引用相近文本。如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与朱自清的《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主要指生活经验的再现和回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回忆或再现某个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场景,有利于学生形成类似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体验作品的场景和艺术感染力。如教师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默读及朗读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之后,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或其他人之间发生的让人感动的细节,从而让学生体会朱自清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4)其他教学形式的引入。当学生体验课文发生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入音乐、图片、影视、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比如在上《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图片,将学生带入“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画面,同时结合朗诵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让《桃花源记》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画面。

(5)游戏。组织学生展开与阅读作品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某种体验,帮助学生获取阅读作品的经验。在初中运用较多的游戏类型为“连连看”和“一起来找茬”。比如一些阅读中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可以采用“连连看”的方式。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鲁迅、老舍、冰心等作家,然后再写上相应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配对。或者是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古诗词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在游戏中,可以采取分组记分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我爱记诗词”等活动,以加深学生的阅读储备。

(6)诉说。阅读作品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概括描述认识和感受,让学生自己反思阅读经验,同时让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在这种方式的最初运用中,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比如教师在看了某一部文学作品之后获得了什么收获,让学生在听教师阐述的过程中加以体会。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教师最好是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谈对文章的感受,即第一直觉。这种感受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与分析之后,教师又可以再次进行“诉说”环节。这样前后对比不仅能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加深,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加以回馈。

第9篇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得,而且这种获得是和授课者密不可分的,那种老师不讲学生也会,讲了也不会的,就不能从属于学生所得这一类。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有效性?笔者试仅从两点分析:

一、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案例一:高二新课程中《看社戏》,老师的问题技巧就很值得揣摩。

老师问:“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中,自己对豫剧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位学生回答:“情感是同情。”

继续第二位学生回答:“情感是喜爱。”

老师:“很好,自己的情感变化就是由喜爱到同情。”

剖析:其实,学生有没有真正懂得答题技巧和自己的症结所在呢?没有。因为刚开始时,该教师知道学生答得不对,但并没有指出学生失误所在,而是又请后一位回答,第二位又答了另一种情感,老师把这两个答案拼起来复述了一下,学生就认为这是正确答案了。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提问,学生还是答不好,因为根本不知道症结所在。这题解答的关键是在“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事实上是需要分析情感的变化过程,先由甲然后到乙……教师没有及时引导,这样让学生变成了机械地抄笔记,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新的收获。

案例二:同篇课文,另一问

老师问:“第一部分有哪些对比,这样对比的有什么好处?”

分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答“唱戏的人平日的农活时的辛苦和唱戏时的兴奋、开心对比。”

老师问:“就这些吗?”

学生很自信地说:“没有了。”

老师说:“大家答对,但没有答全,看我的题目是问了哪些,那至少是两个,而你们只答了一个,另外我又问了有什么好处,你们的答案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要再想想?”

学生立刻醒悟过来,也迅速补充全了答案。

剖析:熟悉语文主观题的老师都知道,若按4分题评分,学生先前的回答只能得一分。刚开始时这个题目的要点学生根本没能分析清楚,要回答哪些,那至少有两个,有什么好处还要回答出来。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漏洞,因而能迅速由1分提高为4分。

应该说这两例中,学生刚回答出问题,完全是凭借自己初中的知识技能,在高中老师的课堂上第一例学生没有能力的提升,但第二例中学生审题和语言整合和组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如果都象第一例,那是初中课堂的重现,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知识并未增长,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这些都只能成为无效的教学时间。

二、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案例三:高中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一段“丛林漫步”的描写。海伦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这个丛林,让所有耳聪目明之人感觉到世界的美,更让我们汗颜。

教师:以景物描写为写作的重点,按照景物分类,但启发学生所有的景只有触觉和听觉,没有颜色。大家一起来描绘吧。

学生:分小组接龙进行更细腻的描摹,白桦树、松树、蓓蕾、花朵、小鸟、溪流……

第一小组:白桦树――一片白桦林在阳光下泛着白光,有些刺眼,一阵风过,笔直的树干上飘落的几片褐色的树叶,落在我的肩头。

第二小组:蓓蕾――清晨,几朵茉莉蓓蕾头顶晶莹的露珠,在青色的薄雾中含苞待放,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淡淡的茉莉花香。

……

在学生描绘结束后,老师用课件穿插些丛林景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去感受语言创造的精彩世界。

剖析:海伦・凯勒笔下无声无色的世界在每个学生的眼里、口里得到重生,多了色彩、多了身形、多了姿态……在启发下,学生还为丛林增添了池塘、蝴蝶、云彩、阳光、清风、天籁之音。

从课本延伸开去,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既了解了作者对世界、对光明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审美享受的同时,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对景物展开描写的技巧,从多角度去观察,它们的外型、色彩、状态,它们的质地、动作、味道……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对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自己预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学生预习时利用工具书和现有的知识储备,去提前感悟、理解新的知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新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下面几个良好的习惯。

1.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注解与工具书,力求从字形、字音、字义去理解与识记。

2.结合文中的注脚,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以及课文大意。

3.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尝试归纳各个段落的大概意思,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在初读新课时,要注意学会用一些符号,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优美的句段、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勾画,也可以在文中写下自己感悟的文字,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5.在初读课文后,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先尝试作答,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多读几遍。

当然,对于一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要抓关键,进行适当的引导,列出一定的自学提纲。比如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较长,主要写看戏的前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文章都写了哪些人、哪些景物,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最终目

的在于学生的“学”。初中生喜欢以成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去动手实践。但是初中生仍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加以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锻炼提高自己。

1.注重对关键词的揣摩,使用比较法深刻体会词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对《范进中举》一文中“攥”的理解,为了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胡屠户贪婪市侩的嘴脸,可以让他们模拟拿钱的动作。文章开头写胡屠户“腆”着肚子,范进中举后跟在他后面低着头“扯”衣,可让学生模仿“腆”和“扯”这两个动作,能很好地体会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2.阅读时要注意拣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主题思想。比如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中的全文中心句和各个段落的中心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等。

3.教师多用“我认为……这句话好,好在……”这样的句式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团结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文章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4.对于文章中的关键句段,要进行咬文嚼字般的细细品味,力争能正确理解字义句意,悟出语言运用的奥妙所在。

5.指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勤做笔记,记录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难点和自己的疑点,以便在复习的时候慢慢消化。

三、培养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实践――认知――再实践”中的“再实践”。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做练习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1.重新复习课文和课堂笔记,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该如何去弥补。

2.对教师布置的练习要独立完成,不能不加以思考就去抄答案,杜绝一边抄题一边翻查答案的陋习,同学之间可以探讨完成。

3.除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应该有课外资料,每天都按时按量完成一定的练习题,这样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要想把语文学好,仅仅靠一本语文课本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只有不断扩大阅读面,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东西,才能扩展知识视野。

1.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纸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等优秀的报刊文摘,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就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为主题阅读大课堂,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相互间推荐一些认为有益的书刊。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渗透 “细处”感悟生活 文章细节描写 “细心”广泛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5-02

2011学期笔者在本校内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两首》中的《金色花》。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备课时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方面:一是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内容,品读课文精彩语句;二是学习本文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三是感悟亲情,懂得感恩。在教学时,首先由“母爱”的话题导入,为学习文章铺垫了“爱”的氛围,接着通过教师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正字音,初步了解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和自主探究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顺利地分析完课文内容之后,我来了个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父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有谁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和父母之间爱的故事吗?”然后让一两个学生发言分享你和妈妈(或爸爸)之间爱的故事(配照片)。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堂上练习”环节:请你用“妈妈(或爸爸),假如我变成了……,我要……,当你……时,……”的句式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倾诉你对妈妈(或爸爸)的爱。这个环节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本文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结果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仅仅是5分钟时间,学生似乎是“行云流水”,很快完成。下面分享几个学生的堂上作品: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木棉,我要悄悄地飘落在你的身上,感受你的温暖;我还要落在你的眼前,让你什么也看不到,只能看到我,也只能想到我,也只能爱着我。当你做完家务时,我又要变成你的孩子,我也要在你面前说:“妈妈,我爱你。”——张俊烽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一朵云,我要在你睡觉时,偷偷地把太阳遮住,不让阳光照着你的眼睛;当你到街上时,我又把太阳光挡着,不让你晒得黑,不让你感觉热。如果你问我这是为什么时,我便会答到:“因为我想拥有一位美丽的妈妈。”——郭越斐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一台电风扇,我要站在那一动不动,无声无息,默默地看着你工作。当你被烈日晒到汗流浃背时,我会开启我的“小嘴”为您消暑;当你熬夜工作时,我会为你吹去身边的烦恼。——黄仁锶

……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不再害怕写文字,也不再“无话可写”,甚至有些同学“欲罢不能”。连平时很害怕写东西的朱尚峰同学也写了这么一段话:“妈妈,假如我变成了一件羽绒服,我要默默地给您温暖。冬天到了,当你感到寒冷时,我会穿在您身上,让您时刻感受到温暖。” 虽然学生的作品算不上精品,但从学生作品来看,整体效果都还不错。

这节公开课上得也算比较成功,课后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平时学语文害怕写文字,一提起写作文就害怕,觉得无话可写,500字左右的作文要“东拼西凑”地凑字数,还拖拉写了几个小时,或者甚至觉得作文就是“作”出来的,经过一些实践与反思,就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其实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也要“润物细无声”。下面浅谈一些看法或做法:

1.在课文教学中“细微”渗透作文教学。

作文是篇章,篇章由文段组成,文段又由字句组成。联系我们平时的语文课文教学,首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研读和挖掘教材,让它为已所用。就像笔者上文提到的《金色花》公开课中,尽量设计一些小题量的仿写题,可以训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的笔头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我在上朱自清《春》这篇课文时,在第二课时赏析完朱自清笔下优美而富有生机春景后我又对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了小结,即堂我给了学生一瓶水生植物——绿萝,让学生对它进行限时片段描写,从学生作品反馈来看,效果还是可以的。又例如,在上《猫》这篇课文时,也可以让学生写喜爱的一种动物的动作、神态等片段描写……除了课堂上进行限时片段写作之外,还可以课后联系课文设计一些“连词成句、组词成段”的练习或课后小片段写作,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练习,起码可以让学生不再害怕写文字,由句子到段落,由片段到篇章,慢慢积累和总结,自然而然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相应的提高。

2.引导学生从“细处”感悟生活。

有的学生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写”,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个“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知识、生活的积累。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感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平淡无味的文章,太多为“作文”而编的故事。好像学生的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能使他们的内心激起波澜。但是,我们看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莫怀戚的《散步》等经典文章,写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只不过他们能够抓住触动自己心弦的瞬间去写,写出了自己的细腻感受。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细处”去感悟生活、感受生命,让那些稍纵即逝的景象、微不足道的小事、袅袅如烟的心绪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成为其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写作文,题目是《家门前的风景》,学生一看题目就大叫“老师,我不会写”,我先引导他们审题,关键是理解“风景”这个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和深层含义,既可以是自然界的风景也可以是人文风景,那么家门前发生的“风景”,那写家门前的保安、清洁工、交警等人的事迹算不算“风景”呢?你有没有亲身感受过他们对你的帮助呢?学生听完后都恍然大悟,那次作文写出来的总体水平都有一定的进步,起码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的事件和亲身经历的情感。可见,平时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并最好及时把它记下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有莫大作用的。

3.引导学生写好文章细节。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感受。写好细节描写或许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仔细观察,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例如《最后一课》文章结尾描写韩麦尔先生听到下课铃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抓住这一典型细节,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高大的老师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不禁也被他身上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这就是“细节”的力量。②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描写。如《社戏》中的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但我却以为船慢。”作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描写“月下行船”,把那种轻松、愉悦、迫不及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③锤炼词语,传神描绘。例如,朱自清的《春》,写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就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引导学生炼字写好细节外,还可以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作文的质量和水平。

4.指导学生“细心”广泛阅读。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多读书和写作的关系。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等名篇名著,可以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借鉴它们的写作技巧来为作文写作奠定语言基础;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杂志,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可见,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可以从“细”字抓起,关键还是要做到落实和坚持。当然,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笔者只是介绍了个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得到行家的指教。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在《宋定伯捉鬼》、《狼》等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教学时,可将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用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可让他们把本文与已学过的《社戏》、《过故人庄》进行比较阅读。在《愚公移山》教学时,可将动漫flash《愚公移山》引进课堂,让同学们在陶醉于画面和美妙乐曲的同时,领略到《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内涵,也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总之,通过老师的启发,不仅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只有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脉,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一般规律,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挚情感。教学中的诵读形式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集体读,个人读等,尤其注重学生的个人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语感。同时,通过反复诵读,还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鼓励自主探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新时代的学生求知欲强,如果现在的教学仍然停留在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上,那么学生的思维如何活跃?“学贵有疑”,教师应当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变教师的“精讲深析”为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巧妙导入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愉悦,及已经被激发出来的动力,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服务,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掌握。如果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向理性的过度。这一阶段,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发现问题更重要。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凭借,并及时调控,注意要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那样,“教学工作的工夫在于能引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己有兴趣地去咀嚼、去消化、去吸收,当老师的在旁照料着。”

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准确翻译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课文、质疑解疑、把握题旨。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编者已在教材中作了适当的注释,学生凭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再加上必要的查阅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为了不想把文章嚼烂后喂给学生,可在上新课前给学生留足自学时间,让他们通过读课文、查找工具书、小组讨论,比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积累常用词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去寻找矛盾的焦点,用最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愚公移山》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辩论:你如何理解愚公的“愚”?我没有给学生权威性的定论,也不作暗示性的引导,就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看法。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站起来各抒己见:愚公执着,移山坚定;愚公愚蠢,不如搬家;愚公远虑,为后谋福;愚公蛮干,连累全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鼓励,让学生尽情发表,充分展示其主体性,并告诉学生思考问题要多角度。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创建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