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时间:2023-06-07 09:2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游戏教学手法 小学 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虽然音乐教学大纲提出了音乐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课程,但在我国大部分教育单位中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总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鲜有人认真地去研究过。

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教唱法、视听感受法、实践法等。在教唱式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充当课堂的主角,自始至终掌控着课堂的节奏,学生只能被动的聆听,成为了消极的音乐及知识的接受者。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教得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在视听感受模式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看似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但学生的思想仍被束缚在教师的思维之中。本来实践法是一种很好的调动课堂氛围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但很多老师觉得麻烦或者是一时半会驾驭不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作罢。

(二)教学目标缺乏梯度

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尚未具备系统音乐知识,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急于求成,想到哪,教到哪,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全然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统一而又简单的进行教学,从而使得音乐课缺失了本该有的吸引力。

二、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

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音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游戏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适当的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新鲜的音乐知识和有趣的音乐小故事。甚至平时他们很难弄明白的节奏、节拍、速度等问题也在游戏中得到了解决。

所谓音乐游戏就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通过教师操纵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寓音乐于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内涵,从而提高音乐学习与欣赏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和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感知音乐,消化教学重难点,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充分的表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在创造与收获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设计音乐游戏的注意事项

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对我们音乐教师而言只是音乐课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音乐”为主

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玩,就不能让游戏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学习服务,这样也脱离了音乐课堂音乐性的本质。我们老师不能让整个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只知道好玩,没能从中获得知识,为了游戏而游戏,真正的教学目的没有达到,这样的音乐课必定是失败的。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音乐游戏音乐性的特点设计游戏。

(二)音乐游戏要围绕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纂是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的,教材内容的设定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优秀的教师,一定知道如何利用教材,从而在教材中提炼知识点,把握重、难点,从而利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所以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

(三)要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游戏

只有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游戏,才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和成长状态,切忌强制学生,一刀切的对待学生,滋生反感情绪。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运用音乐游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使之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四)音乐游戏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因而游戏方案的设计要好玩、丰富。如音乐课堂上我们会接触到基本的音乐要素。我们便可以通过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整堂音乐课在富有音乐性的游戏中活起来。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还是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的。

赞可夫说:“让学生从音乐中来,再到音乐中去。”音乐课堂上的游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从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我们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活泼跳跃,音色的不断变化,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适合学生的游戏,并且在课堂上加以应用。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一定能够尽可能的还原音乐艺术多姿多彩的本真,让孩子充分领略音乐的美妙,真正让孩子爱上音乐课堂,爱上音乐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沈一民.小学音乐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欣赏 音乐课堂 感受 鉴赏 尊重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14-01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目前某些小学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之中。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基本上是再现教师描述的意境和画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那么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者认真思考重新构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课堂,以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和需要。

策略一: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音乐欣赏的质量和效果。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对音乐节奏的感受来作用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融听觉和情感为一体的音乐欣赏教学,应首先从听入手。“听”包括精听和泛听,就像读书一样,既要精读,也要泛读。精听,指让学生反复听一首音乐作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进行分辨、感受、鉴赏,直到从中听出“味”来,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是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灌输性的讲述,应该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交流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交流中提升欣赏能力。比如苏教版三下《快乐的农夫》,这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乐曲中有多次的主旋律反复,但对于三年级学生的欣赏水平来说,层次不够清晰。教师在处理欣赏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来用打击乐伴奏,而是以让学生感受情绪为目的,首先完整欣赏,随后给出创编的歌词,将其中的主旋律加入歌词来演唱。但就是这么一句歌词,让学生立即抓住了旋律重点。在学生能熟练演唱这一句话后,再来听辨第二遍,并让学生听出刚刚演唱的旋律出现了几次,老师在哪几次的间隔加入了乐器,这样带着问题去听,学生更投入了,也能准确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时老师又拿出了图示:让有乐曲的学生拿出乐器进行分组合作,并再次欣赏、参与《快乐的农夫》。虽然只完整欣赏了三遍,却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记住了乐曲的旋律,我想这种简单操作性强的方法绝对值得我们借鉴。

策略二:尊重主体,发扬主导。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只有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小组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素材,并能把要欣赏的作品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介绍给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我们可以成立“音乐资料袋”,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又开拓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又挖掘了音乐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近期听了一节成功运用乐器演奏来丰富欣赏感受的好课,在学唱了具有拉丁美洲风格的歌曲后,教师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很自然地将内容过渡到同样具有拉丁美洲风格的排萧独奏曲上。在完整感受一遍后,教师很快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独特乐器——排萧上来,让学生想象这种乐器的音色与哪种乐器相类似,学生便很快找出了他们的老朋友——竖笛,在老师范奏后,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更浓厚了,此时老师带领学生认谱、演唱,并将这首欣赏乐曲的主旋律部分演奏了出来。几分钟后,师生在再一次欣赏过程中加入了主旋律的演奏中……在弥漫着拉丁美洲风格的排萧曲中,从学生娴熟的演奏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融入。

策略三:改变方式,营造和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欣赏教学会内容贫乏,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子,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此外,现场演奏欣赏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形式,每学期可安排几次由教师或者在校外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生做现场演奏的欣赏课,会让演奏者和欣赏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策略四:视听同步,吸引学生。音乐作品在本质上是听觉艺术。先听后感,才能有所联想、想象,进而才有听众审美的提高。因此,音乐欣赏的教学要通过“听”,通过不断反复的“听”,还要达到审美意义上的“听”。既然如此,我认为最佳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实现高标准的视听同步。比如在苏教版四下《忆江南》的拓展欣赏曲《姑苏行》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给乐曲分段,而是给出了三种不同色彩的卡纸,让每个学生在听到不同情绪的段落时出示相对应的卡纸,一遍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把握乐曲有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了。如此这般,再去细致分段欣赏,可谓从远象到近景,有了一个欣赏层次的提升。类似的方法也同样出现在三下《赶花会》中,当时本人也是运用了让孩子给花瓣画颜色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给音乐分段,学生听得特别仔细,兴致昂然中自然又准确地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音乐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美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去参与、体验和创造,最终达到提高素质完善自我的目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更具生命力。让我们共同为艺术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培养出适应新时展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奉献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邹爱民,马东风《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启迪儿童智慧、丰富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梯,它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实施美育,培养儿童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一种极佳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感受作品中的表情内涵。让儿童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音乐欣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不会运用抽象的思维在美妙的旋律中去捕捉第四空间的精华。所以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搭一个阶梯,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顺着阶梯升华,才能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

一、借助联觉的耳朵,展开音乐联想的翅膀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常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教师,那就是音乐表现了什么?如何向学生传达音乐表现的形象?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借助联觉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直接的感受。联觉又叫做通感,是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联觉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如音乐家常把不同频率的音成为”高音”、”低音”;家常把视觉上不同亮度的颜色成为”高调子”、”低调子”;人们常用”情绪高”、”情绪低”来描述情绪状态。仔细观察我们的日常语言,你就会发现这种同时存在与不同感觉之间的共同属性。联想是由一个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在音乐活动中,因为音乐的非视觉性和非语意性,声音作用于听觉系统直接引起的是联觉反应,而联想是在联觉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引起的后续心理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借助联觉的耳朵,展开音乐联想的翅膀。

二、视听结合,进行联想与创造

音乐比较抽象,音乐不能像绘画或文学作品那样,清楚地展示某一可观画面或客观存在相对应的文学概念,音乐的含义就包含在音乐本身。斯特拉文斯基说过:当人们懂得喜爱音乐本身的时候,当他们能用另外一种耳朵去听音乐的时候,他们的欣赏能力就会达到更高和更有权威的地步,他们就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来评价它,认识到它真正的价值。因此,在听音乐时,仅仅有从听音乐中产生联想的画面或联党的情感的一只耳朵还不够,还必须有从音乐中体验到音乐结构美的”第二只”耳朵。我们要平行地使用这两种耳朵。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借用直观的事物如:录像、幻灯片、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其欣赏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每一个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欣赏教学就是三度创造。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想象,欣赏教学也最能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设空间因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人们沉浸在优美动听、饱含情感的音乐中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领会音乐内涵,尽享审美趣味

因为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它那丰富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多变的节奏,丰厚的织体所呈现的美非常细腻,并且是在流动中稍纵即逝,如果只是粗略地聆听,是难以真正走进音乐领悟它的妙、体味它的美,也难以真正意义上地认识它.因此,音乐需要细细品味.使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观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教师应当设计巧妙而直接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听觉沉浸在音乐中,从粗略到细致,从单一到多变,从简单到丰满地进行反复品味。

具体欣赏教学顺序为:先介绍,而后听音乐,再介绍(结合听后介绍),再听,反复进行。这样,同学们从顺序来说有了初步记忆,对各部分音乐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印象。让学生对所听的印象自己描述,在学生发言时,对描述恰当的较好地方加以肯定,引导学生热情发言。

四、提高审美品位,促使情感升华

音乐欣赏是指欣赏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感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音乐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使学生自主地感知、理解音乐形象,同时也使学生通过想象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在对乐曲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应当对乐曲进行再次深入的品味,并且渗透情感教育,以达到品位的提高,情感的升华。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学生置身于其中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学习,从而获得能力。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

(2)再次完整聆听

通过一节课的聆听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在复听整首乐曲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更是引导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自己与音乐相融合,发自内心的去感受。

(3)情意升华

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达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五、结语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它曾使无数的欣赏者为之动情,为之倾倒。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音乐的主题,充分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我们努力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让美妙的音乐来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名曲欣赏;意义;问题;途径

一、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实施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 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 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 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 定音鼓

(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 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 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颜海强.世界名曲欣赏[M].长春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