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应当做到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强统筹,健全机制,实现科学发展。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了要想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关键词】协调发展;国防高科技产业;全方位融合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要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的关键所在。经济上不去,国防现代化也搞不好。确保经济优先发展,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前提下思考和谋划军队建设,使国防投入、军队数量与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允许的范围内。(2)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重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整个国家的安全利益,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3)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应当做到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强统筹,健全机制,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处理好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整体筹划和长远规划,保持财力投入的连续性,形成科学的增长机制,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处理好经济保障国防与国防拉动经济的关系。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要进一步认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三是处理好军用与民用的关系。国防科技工业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以及军品生产的规模,在保证国防高科技研制开发和军品生产的同时,将部分军用技术和产品逐渐转移到民用上来。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实力雄厚、知识密集、技术储备量大等优势,大力组织对民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逐步实现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特点的科研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4)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仅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此,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解决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与关键性问题,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结合,形成两者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机制。(5)从战略上搞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应统筹运用,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国家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大型公共建设、通信干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符合战时军力部署、军事通信联络、人民防空和武器装备机动等方面的需要。实践表明,必须注重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兼容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注重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兼容发展。(6)国防建设必须在经济建设大局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军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必须充分发掘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提高国防建设效益上下功夫。要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的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二、结论
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进行。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出路就是必须走出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的路子。结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必须要科学地把握好两者的结合点。
参 考 文 献
[1]张先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N].报.2005-5-5
[2]王斌.我国国防支出与美国、日本、印度的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2010(6)
[3]刘国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国际范例.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5-12-29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双拥的重大意义
双拥是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从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性,把双拥工作摆上全局位置。要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全乡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通过做好双拥工作,进一步体现全乡人民重视和支持国防建设的信心和能力,展示“进取、创新、开放、求实”的我乡新形象。
二、适应需要,发挥优势,着力抓好双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我乡双拥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传统,广大人民群众双拥意识浓。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双拥工作突破口,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做好双拥工作。
1、要办好与双拥对象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事。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为双拥对象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2、要增强全局观念,急双拥对象所急,帮双拥对象所需,解双拥对象所难。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着眼于智力拥军,办好智力拥军的好事。智力拥军是新形势下强军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充实智力拥军领导小组,按照实际需要,协商工作计划。
三、强化职能,协调运作,形成齐抓共创的整体合力
双拥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作,各村、各单位要各负其责,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能。
1、要适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双拥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做好双拥工作的建议和办法。
2、将双拥工作列入全乡工作计划,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双拥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
3、组织协调好各村、各乡级单位的双拥工作。双拥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社会活动,各单位都要做好,把双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要立足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千方百计高标准做好双拥工作。
关键字国防产业生产要素增长结构
1国防产业的定义及其分类
1.1定义
国防产业是指相对民用产业而言,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实现物和能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国防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战争准备的直接响应部分,其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国防力量提供各类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上。国防产业作为军品生产能力属于国防资源范畴,作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产出机构又属于国防生产力范畴。国防产业履行着经济能向战争能的转换职能,是经济能向战争能转换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机器。我国的国防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体系的各部门,在军事工业领域主要由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信、信息、核工业、军械、军需等部门所组成。这些部门既是国防产业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具有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双重主体的特征,其产业结构代表了国防资源的结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科技体系的结构走向。
国防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国防产业属于一种消耗性经济,其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只能是作为国防的消费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第二,国防产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经济活动一般严格按计划进行,买卖双方是固定的,不允许自由买卖。第三,国防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和生命的安危。第四,国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随军事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第五,国防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
1.2分类
国防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防产业包括国防工业、国防农业、国防交通通讯业、国防建筑业。国防工业主要有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及军需工业等部门,它直接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被服、装具等,是国防生产的核心部门。国防农业是指为国防建设提供食物、衣着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料的农业生产,它是军队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国防交通通讯业是指交通通讯业中用来保障军品生产和武装力量发挥作用的部分。国防交通通讯业具有同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产品的非实体性、军民通用性等特点。国防交通通讯业对战争的胜负起到重要作用,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国防建筑业是指从事营房工程、筑城工程、海防工程、防空工程、二炮工程、通信工程、后方基地仓库工程、人防工程等施工任务的产业,它为保存军队有生力量和国家战争潜力提供重要条件,是国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狭义的国防产业主要是指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是指其产品主要用于国防的工业部门,即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为军队或国家安全生产必需的武器装备和特殊用品而从事的经济生产活动。国防工业是寓于整个国民经济中为保障国防建设与战争需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对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
2国防产业的增长源泉
2.1劳动力
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对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地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一种生产要素,担任着生产要素组织者的责任,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地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因此,劳动力是国防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要素,对国防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资金
在现代生产中,复杂多样和大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所以能有机地聚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资金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资金的规模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我国的国防产业中,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发展国防产业的资金(国防费)几乎都是由国家支出的。由于“资源有限论”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可投入国防产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防资金投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防现代化建设将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资金在国防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再生产的面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格局的改造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防产业的发展过程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个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国防资源结构,加快国防军工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对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都是极为必要的。此外,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这也充分证明了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2.4管理手段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到,管理要素要按贡献进行分配。可见,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重视。一项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相同的资金、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投入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已经在很多活生生的案例中得到验证。但是,综观中国管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这一问题在国防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将来国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管理手段这种无形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并力争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2.5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改造的主要作用来自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三方面功能:①技术基础的优化功能。信息不仅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而且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还提供了新型的知识载体。一切其他方面的技术,都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②知识存量的改造功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人大科学时代,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层出不穷,知识存量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地步,并且因人类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还在不断地扩张。由此可见,由于知识存量之大,只有使人们借助网络技术,才能迅速且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实现目标的信息,大大降低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造成本和国防产业结构的改造难度。③创新能力的价值功能。网络经济实现了全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然而网络经济并非就是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它的核心是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信息为创新提供路径,使创新思维在信息支持下迅速产生成果。网络时代的到来,要加快国防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就是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核心作用,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使国防产业的结构构成与网络时代的经济、技术要求相吻合,与高技术战争的有效供给目标相适应。
3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已成为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借鉴日本、德国、巴西等军事强国发展国防产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我国国防产业增长结构。
3.1增加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为国防产业提供高技术依托
国防产业既是国防建设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具有经济和国防双重主体的特征。因此,国防科技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安全防卫的基石,可以说谁掌握了国防高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一直坚持国防科技有步骤地发展。近年来,日本对军事科研的经费投入持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报告称,日本的国防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在不少领域里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美国。而我国的军费投入相对落后,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姜鲁鸣指出,1990年以来,中国国防经费总量虽然增加较快,到2003年底总额为1853亿元,约合224亿美元,仅占GDP的1.69%,比世界国防费占全球GDP平均2.6%的比重低了0.91%。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比如鼓励民间企业介入并开发同国防装备有关的高科技,把许多尖端的民用技术直接用于国防产业的生产,为国防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依托。
3.2注重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协调发展,采取寓军于民的政策
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经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优先发展国防经济可以刺激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活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样,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国防产业,把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国防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国防产业的辐射作用和“联系效应”。通过加强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生产部门间的科技成果交流和相互补充,避免了重复研制,节约了国防开支,提高了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微观层次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的协调发展:①通过使用原有的国防工业企业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国防工业企业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前提下,积极生产社会需要的民用产品,提高国防企业的效益,增加国防工业企业的收入,弥补国防经费的不足。②通过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鼓励私有企业加入军工生产行列,民用工业企业要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积极生产军用产品。③打破军民、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的界限,大力发展横向联系,积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企业或民用技术向军工企业的转移和扩散。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迄今为止,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拥有500多个企业,200多个研究院所,民品产值占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不足10%提高到目前的80%。
3.3积极扩大军品出口,给国防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军品出口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国防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国际形势总体缓和的趋势下,国内军品订货减少,国防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出口。在我国,国防经费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国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军工部门在满足国内武器装备需求的前提下,应该积极扩大军品出口,把军品出口作为保持国防产业规模和能力,补偿国防科研经费不足,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措施。在军品出口的形式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德国的军火出口形式就很多,可以直接出口武器装备,也可以出口军品生产技术,甚至出口生产武器装备的生产设备,当然这些都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军品出口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好处是比较多的,一方面,可以加快资金周转,赢得外汇和购买必要的军事战略物资,以便进一步研制新型的武器系统,满足军队的需要和再扩大军品贸易;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军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促成足够的开工率,维持国防产业的发展。
3.4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的渗透
在我国,对于决定国防产业效益的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高投资、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效益低下,国防抗衡力不强。究其原因,信息技术落后和信息的非对称是其中重要缘由之一。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国防建设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的渗透程度,以此加快对国防产业各部门的全面改造。信息产业对我国国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信息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带动度很高的产业,它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现代经济的增长源泉。因此,应将信息产业作为国防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产业,提升整个国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信息技术是国防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质量服务业转变。因而,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可为国防建设和战争准备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能量积累。
参考文献
1祝尔坚.信息化与国防产业跨越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2(2)
2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于连坤.国防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
4苗建军.知识产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孔祥富.德国的国防产业[J].德国研究,2003(1)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制度创新;技术融合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我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民经济动员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要谋划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深度发展,实现工作转型,还必须把握好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机制、国民经济动员配套制度和加强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等三个环节。
一、健全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机制,扩大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潜力
民营经济产权明晰,利益主体分明,拥有充分的自和高度灵活的运营机制,与市场经济具有与生俱来的适应性,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机制是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越来越多地蕴藏在民营经济中,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和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一个国民经济应变力,即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应急、应战、化解风险”的全方位应变力,是一种重大战略能力。经过几十年发展,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机制已经具备了基础。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1~4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35.1%,民间投资占57.7%。与2003年到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资占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加了22.5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2007年末,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超过16.2万家;当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9.8万亿元,接近同期我国GDP24.6万亿的40%;长期职工人数达1588万人;研发投入2130亿元;上缴税金4870亿元,出口创汇2867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研发投入、上缴税金和出口创汇都比上一年增长30%左右。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以灵活的民营机制、雄厚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支有生力量。
为了推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大动员”国防经济潜力的形成,就必须形成规范的目标形成机制,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地约束机制。相应的,就要采取培育民营经济作为军品市场主体、将军事需求融入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合作等措施。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形势,在促进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不够突出。主要问题之一是市场竞争机制在经济动员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市场的均衡。在经济环境方面,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资源越来越丰富,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基础――市场机制能够使国民经济动员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市场供求变化,降低动员成本,增加动员效益。因此,必须根据供求变化,利用价格杠杆,发挥竞争博弈的作用。目前,民营经济在军品市场和经济动员活动中没有取得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存在市场准入机制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军品供求信息,对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进行积极引导。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制度性规则,给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机会,把民营经济贯彻军事需求的机制落到实处。
二、制定并落实国民经济动员配套制度,规范国民经济动员活动
国民经济动员作为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法律制度进行保障。考察现有的国民经济动员制度建设,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国民经济动员制度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来看,总体上存在不均衡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基础法律――“国民经济动员法”。虽然《国防动员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但是,它不能取代“国民经济动员法”。二是现有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有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宪法》、《国防法》和《国防动员法》都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法律依据,但是作为效力层次很高的根本法和基本法律,其内容主要是原则性、概括性或者框架型的制度规范,基本都缺乏可操作性,配套的法规制度还没有成型。三是从立法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来看,立法效益较低。
要实现实行国民经济动员法治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做到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力也无意改变制度均衡。反之,当人们对现行制度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尚未改变的状态则为制度的非均衡。非均衡的状态需要建立新的制度达到均衡。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也是一种商品,尽管造成制度不均衡的原因有多种,但它的供求同样需要达到均衡状态,实现制度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虽然在现实的立法实践中这种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但无论哪一个法律体系,都应该努力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靠近,以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法律供求市场的显著特点是法律总体上处于非均衡状态,表现在法律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必须通过国民经济动员立法及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规定以下基本问题:(1)国民经济动员主体及其职责、权力。(2)国民经济动员对象及其义务和权益。(3)国民经济动员的程序和原则。(4)国民经济动员行为的法律责任。国民经济动员法律规范之间应相互协调。还应通过运行,保持国民经济动员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地方立法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具体制度,保证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条文的贯彻实施。二是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执法工作。《国防动员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在“国民经济动员法”尚未制定出来之前,《国防动员法》的有关规定就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直接依据。保证《国防动员法》的实施,主要手段是加强执法工作,完善和强化执法机制。负有国防动员职责的各级国家机关,都是《国防动员法》的执法机关。在《国防动员法》的实施过程中,执法机关必须从国防建设的大局出发,遵循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有序高效原则,克服地区保护主义、行业保护主义,切实保证动员法在本地区、本部门的顺利施行。三是落实对国民经济动员执法的检查监督。按照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经济动员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可以采取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立法机关主要检查各级机关制定、的规定、决议是否与国家经济动员法律、法规相一致;执法机关主要检查经济动员法律、法规是否得到贯彻;广大群众主要是对违反经济动员法律、法规的现象进行反映、举报和揭发。对贯彻执行经济动员法律、法规成绩突出的,国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给经济动员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国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强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促进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加强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平战转换能力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依靠科技,注重融合”,即要做到充分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动员项目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军民融合度,提高国民经济的平战转换能力。
由于应用领域和管理体制的因素影响,科学技术被分为“民用”和“军用”,这种分离现象导致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相对低下,并影响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而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潜力和应变能力。当今世界国防科技工业正由军备竞赛刺激的持续扩张向军民一体化发展转型。为了促进我国民用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防现代化领域的市场,构建基于高新技术和新竞争力的国家安全体系,必须群策群力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国民经济的平战转换能力。
对于军民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把握思路:一是从军民科技资源配置角度,进一步推进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体系;完善招标制和国防合同管理制度;实行诸军兵种联合研制的科研管理体制;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及各项智力劳动成果;重塑国防科技创新系统,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民用科技优势,为国防科技发展服务。二是建立军民科技创新的虚拟模式和柔性组织体系。在军工企业改革中实施虚拟组织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就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利用网络技术作为作为实现组织之间联系的手段,以项目为联系纽带,以技术合作为联盟的起点,以技术开发贯穿全过程,并以分享高新技术成果和效益作为联盟目的,强调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知识、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建立军民技术联合研发的柔性组织体系,从实践形式上看,主要有虚拟企业和虚拟研究中心。通过解决内部资源开发和外部资源整合、培养军民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军民企业间的信息网络、加强以动员项目工程为统一各方参与企业的管理手段、选择适当虚拟方向和对象等工作,建立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体系,使企业能够用从容不迫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就能为动员能力转换创造条件。三是构建区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系统。即通过创造良好环境、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区域性公共信息网络等手段,构建区域军民融合的联动体系。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联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推进企业产权资本化、证券化,完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等手段,加快构建区域军民融合科技资本市场。通过科学筛选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建立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园等手段培育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区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将大大促进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项目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使国民经济的平战转换摆脱技术约束。
参 考 文 献
[1]周建平.《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科学谋划“十二五”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载《中国国防经济》2010(1)
[2]李刚.《初论国民经济应变力》.《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4(2)
[3]《我国民营经济总量占GDP50%以上》.《人民日报》.2011,7(8)
[4]束洪福.《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高峰论坛拉开帷幕》.载《科技日报》.2009,2(13)3
[5]周建平.《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科学谋划“十二五”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载《中国国防经济》.2010(1)
[6]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3)
[7]胡青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企业导报.2009(10)
[关键词]国防开支;主成分分析;spss19.0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质疑中国国防支出的声音不断,声称中国的国防开支给国际安全带来了威胁。目前有大量的文献对国防开支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研究。国外Smith(1989,1995)、Hewitt(1991)[1]从新古典理论出发,依照理性人最大化其社会福利函数的组成部分,建立了国防支出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国内赵黎明、陈炳福[2]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布滞后模型对国防开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罗伟[3]运用计量经济学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和协整分析方法,对国防开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经济增长与国防开支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国外军费开支对国内国防支出的影响,而不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的同时作用。本文就是把上述两种情况结合起来,即影响中国国防开支的因素不仅有国内经济的增长,还包括了国外军事大国的国防开支。为了克服众多因素可能造成的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spss19.0进行主成分分析。
三、中国国防支出的实证分析
中国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国内的经济状况,而且包括邻国以及军事大国的军事战略。国内影响因素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用中国的GDP来描述。因此,影响中国军费的因素有中国的GDP、美国的军费X1、日本的军费X2、俄罗斯的军费X3、印度的军费X4。由于各国之间都存在贸易往来,各国的军费开支都相互影响,为了避免各相关国军费因素的重复影响,因此需要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消除共线性的问题。本文采用SPSS 19.0来求解主成分。
由标准化之后的系数矩阵得: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如果直接用于分析,会带来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必须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两个主成分可以代替原有的五个变量。两个主成分分别为:
F1=0.266GDP+0.264X1+0.141X2+0.207X3+0.256X4; (3.1)
F2=0.040GDP-0.168X1+0.721X2-0.573X3+0.163X4; (3.2)
以ME为因变量,两个主成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可得:
ME=334.62+266.856F1+12.815F2. (3.3)
相伴概率 P=0.000
由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R2=0.972可知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93.082,说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并且相伴概率为0.00小于0.05,因此模型的整体上是显著的。
将方程3.1式和3.2式代入到3.3式中化简可得:
ME=-1520+0.0156GDP+0.0568X1+1.91X2+0.322X3+0.665X4. (3.4)
四、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国防支出是由我国的经济增长来决定的,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相同的趋势。当经济发展较快时,国防开支相应的增加,当经济增速放缓时,国防开支就相应的减少,而不是搞军备竞赛,即所谓的中国,不顾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中国政府一直奉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政策,承诺绝不进行军事扩张行为。
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定量的看到,中国GDP每变动一单位,中国国防支出才变动0.0156个单位。各变量前的系数都满足经济学意义。虽然中国的国防支出呈现出长期的增长趋势,但是中国的国防支出占中国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并不存在所谓的对国际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也有力的驳斥了那些声称“中国”的言论。目前中国的国防开支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Hewitt, D. F., 1991, Military Expenditure: Econometric Testing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IMF Working Paper.
[2]赵黎明,陈炳福.中国的国防支出需求:1960-1999[J].统计研究,2005(01):25―29.
[3]罗伟.中国国防支出与GDP的动态协整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07(01):36―38.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用技术;国防科技;转化
长期以来,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且较薄弱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国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建设发展。众所周知,将民技军用其实是指将相对成熟的民间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通过适应性的优化研究后,再移植于国防科研和军事装备研制生产的一种工程技术转化活动。它是促进民用先进技术向国防军事领域转化,实现民技军用良性进步、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促进我国军事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军事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手段及途径[1]。
一、技术基础与推进条件
近年来,将民用技术向军事转移的运行机制,总体上可概括为四个方面[2]:首先,信息化技术的周边环境建设是民用技术军事转移的先提条件;其次,国内政府重视对民企技术的本体预先培育,是促进其转移的重要手段;再次,将可行性论证与先期实验相结合是转移成功与否的保证;最后,采用商业式的军需产品采购,是转移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
(一)民技军用转化与应用的坚实基础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势头增长正旺的产业化发展均为民企高新技术向国防军事领域的转化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具体可概括为发下几点:
1、民技企业的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使其成为了拉动国民经济飞速增长的核心力量。
2、在国民的经济结构构成中,民企技术所占的比例明显比军吕更高,这些现象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体系的调整。
3、民技的科技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战略战事新技术的研究获得了众多可喜的成果。
4、民技军移培育了众多有活力的中小型民营公司或企业,同时成长起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
5、在不断提高我国自生产的军民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批用于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
(二)民技军用转化与应用的丰富资源
1、国内具有丰富的高、新技术资源,能为民用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向国防军事领域转化与应用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2、近年来,国家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表现为大力推进和支持的现象,这些为民技军相及该方法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国家自有的科技部,拥有先进的高新技术计划成果,这些成果为其转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三)民技军用转化与应用的良好环境
国家制定的扶持民技军用的政策措施,且采取的方式方案均为民用高新技术向国防军事技术领域的转化与应用创造了极佳的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民营企业所拥有的高新技术在进入军品市场过程中,在国家政策、体制体系、法规机制以及个人的思想意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4]。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保障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问题
首先,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高层的综合协调机构仍然存在缺乏现象;而在现目前的军工企业体制和军企运行机制上,仍然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所产生的痕迹,这些造成了军工系统的内部自有的创新链和产业链间的关系脱节,这些影响使其在社会的科技力量上、在竞争以及协作上均呈现较强的排斥力。而在法律和法规周边环境问题上,军技向民转移的许多鼓励与保护政策,使得民企生产技术向向国防军事技术领域的转化与应用无法可依、也无章可循。因为现行的政策法规限制了民营企业向军品市场的转移,导致许多民用技术,甚至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不被军领域采用。
(二)资源配置兼容性和相关的激励机制问题
由于在资源配置上的兼容性不高现象,国家国防军事和经济的建设体系在总体上还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军民分割与自成体系这种关系状态,使得国防军事建设在总体上还处于经济建设的“体外循环”状态;然而,在相关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问题上,仍然存在有效激励机制的匮乏,使得民用经济要进入国防军事技术建设领域,不管在税收、贷款、投入条件保障,还是在成果认证、产权保护等方面,其本身还没有享受到与军工相关企业一样,由国家给予的“国民待遇”。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阻碍并限制了寓民于这,一种全新体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不利于国防工业技术长期有效的稳定与发展。另外,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以及现有的国防军事体制体系的影响,在观念差异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国防军事相关的科研部门与民用相关的科研部门均缺乏了“两用”意识。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自认为在选用民品上,很多民用产品不符合军品规定的同时,还违反了军品的规矩。相反,民用相关部门也会认为:国防军事技术开发是与我民用部门无关,是军工科研部门内部的事,进而缺乏了将用民高新产品向军品市场推荐的意识和动力。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在于:国防军事工业自建国以来,均是采用独立发展的政策法规,这现迹象早已奠定了国防科技军事工业发展的基础,出现绝不能允许有民企生产的产品进入军品市场,进而使得民用技术和产品进入军品市场异常艰难。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民用科技单位承担军品研制任务,加快资格认证审查。在军事装备方面我们不是军事装备的创新发明者,只是技术跟踪者和模仿者[5]。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在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总装总测方面进行保密,其他方面要尽可能放开竞争,国防科研要突破原有封闭体系,以竞争为核心,扩大民用科技的准入范围。
(二)军品研制项目招投标范围的规范和扩大。扩大招投标的范围,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军品研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度,以降低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在通用设备、基础材料和量大面广的元器件等方面,采取直接招标方式。使大型民用科技和有优势的中小型民用科技企业可以参与竞争。
(三)研究和完善军品研制相关密保制度。目前军品研制项目采取的密保做法,严重限制了军民双方的交流与合作[6]。应对军用技术密保问题进行解释,做到定期解密。在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总装总测这些方面必须严格保密,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加强保密教育和保密管理。
(四)及时更新军用标准,逐步把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作为军用标准的主体。在科技和工业领域,我国对军用和民用实行不同的标准,制约了军用和民用的双向转化。目前,许多民用科技单位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标准已经超过了某些军工单位,应定期对落后的军用标准进行修改,逐步把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作为军用主体标准。
(五)对国防采购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使军民两市场保持通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军工产品市场相对封闭的现状进行改革。军工产品的固有属性是商品,其研制亦属于属于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国防采购制度应采取公开招标、面向市场,以便充分利用和吸收民用科技先进成果。在军品研制中,民用科技单位承担无法享受到与军工单位同等优惠政策,明显的不公平不合理存在于民军这两种市场里,因此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六)民用科技单位应保证军品研制人才的稳定和相应的保密制度,确保军品质量。参与军品研制的单位,需解决保密、质量和人才的问题。目前,我国民用科技单位大部分尚未建立起必要的保密制度和保密通讯网络。民用科技单位人才不稳定,容易造成研制军品人员队伍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保密工作,影响质量和进度。所以,保证军品优先、加强保密工作、确保产品质量仍旧是第一位的。
参考文献:
[1] 员智凯.民用科技资源服务国防科技创新机制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
[2] 张素梅,李杏军,石根柱.民用科技成果转军用的探讨与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2009年.
[3] 员智凯.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
[4] 阮汝祥.民用高技术向国防领域转移的技术基础及主要问题[J].国防技术基础.2007年.
[5] 赵巨峰.国防科技工业“民技军用”实施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基础,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要树立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深刻认识国防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它能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操,是法律予以规定了的严肃的、规范的一项教育与课程,应将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体系之中,能及时研究解决军事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立人民武装部和军事教研室,建立一支专职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理论研讨活动。因此,教师编制应科学而合理地定编到位,并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还应建立教学、科研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国防教育视野,将国防教育与学生应急救援教育相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地质环境复杂,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疾病疫情时有发生,这些灾害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则正是培养大学生的灾害意识,以提高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从而能够掌握科学的防灾知识和救生技能,一旦危险来临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国防动员体系作为国家总体应急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双重功能,能够在突发性自然灾害面前有所作为。在学校的国防教育中赋予国防教育相应的应急功能,在进行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将各种防灾知识、救生技教给学生,并在学生进行相关的救援演习。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内涵。应急救援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锻炼学生临危不惧的健康心理,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应急救援教育不是一般的科学知识学习和劳作技能的培训,它是具体的救生知识教育,是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在应急救援教育中,除了采取传统的教科书、手册、画册、系列问答以外,还要创新教育方式,利用校内广播教育、利用板报、专栏、知识竞赛、征文、看专题录像等多种形式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教育,通过亲身体验,切实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创新大学生应急救援教育的活动载体。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提高并加深学生应对各种灾害的知识,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利用录像和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图文、音像于一体,用生动的画面、声像多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无声无色的静态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图像,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军事训练期间和组织学生到国防、人防知识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急救灾的技能,并开展组织防空防灾自救演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援的技能,提高应急救援教育实际效果。
拓宽育人渠道,不断增强国防教育影响力,用军营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军营文化具有重要的励志、铸魂、导向作用,军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军人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中进行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融于各项校园活动之中,有意识地进行国防精神的渗透,使学生耳濡目染。要根据国防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在校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寓军营文化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用军人的作风和部队的纪律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有利于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用军营文化中的国家安全教育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大学生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利用革命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些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国防教育、军营文化穿插其中。要根据国防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在校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寓国防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利用传统节庆日、重大节假日和各种典礼活动,开展特色鲜明的国防教育活动。要用军营文化中的条令条例教育来促进学院良好校风校纪教育。
将军营文化引入校园,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开设军事理论课,邀请优秀军人到学校开设讲座。在军训过程中,严格的军事生活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紧张的训练生活,严明的纪律要求,整齐的队列动作,你追我赶的竞赛场面,使大学生理清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切实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提高组织纪律性。要用军营文化中顽强拼搏的意志来促进身心素质的培养。意志坚强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的具体表现。军事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了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正直、勇敢的性格,以及面对失败与挫折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作者:李苏琼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为全区工作大局服务、为实现部队强军目标服务、为广大军民服务、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按照“拓展领域、扩大效果、提高标准”的要求,扎实开展以“九件实事”和“为驻区部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双拥创建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凝聚军心民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新__和驻区部队正规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一)认真抓好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
1.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做好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增长、落实工作,做到抚恤定补款及时足额发放。
2.认真执行《__区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问题,做到优抚医疗专项经费调拨及时,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医疗费实报实销,其他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基本医疗和优抚医疗双重保障。全面实施优抚医疗“一站式”及时结算服务,优抚对象市外就医的医药费单据收缴、报销及时,发放到人。
3.认真落实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财政筹集机制,确保优待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持之以恒地开展好“爱心献功臣行动”,切实为优抚对象办实事。
4.认真落实好退伍军人安置政策。按时完成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确保退伍军人一次性上岗就业,切实保障退伍军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妥善解决好涉军稳定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安定。
(二)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宣传党领导全国军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军政军民团结对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的新要求,引导各级牢固树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拥护军队、爱护军人、保护军事设施的观念,增强履行国防义务、支持军队建设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深入开展以“热爱驻地、热爱__、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为主题的拥政爱民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部队官兵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广泛开展为驻区部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活动。主要是“十个围绕”:围绕贯彻强军目标,解决部队训练演习、战备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进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部队重点工程建设,在场地、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围绕保护军事设施安全,大力整治驻军部队营区周围治安、卫生环境;围绕部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协助部队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开展技术革新和攻关;围绕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及时、依法解决军人及其家属涉诉、涉法问题;围绕影响军地军民关系的突出问题,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围绕军队保障社会化,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围绕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深入部队开展慰问演出;围绕部队官兵存在的实际问题,主动帮助部队解决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的困难;围绕贯彻落实双拥政策法规,做好伤病残退役士兵移交安置、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发放、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等优抚安置工作。
(四)深入开展“强军优属办好九件实事”活动。
1.建立详实准确的现役官兵电子档案信息库。各街办先期进行调查统计,5月中旬前,将现役官兵和军属信息认真进行核对并报区人武部。5月底前,组织调查摸底,准确了解掌握本地籍现役官兵、军属基本情况,并进行数据汇总和上报。今后每年征兵工作结束后,各街办要及时上报新兵及军属基本信息。
2.定期到军(烈)属家中走访。每年利用“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对本地籍现役官兵军属进行登门走访,掌握军属实际困难、了解优抚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涉军维权矛盾问题、转达党和政府以及部队的关怀。
3.帮助特困军(烈)属率先进入小康排解后顾之忧。对特困军属进行调查摸底,搞清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途径,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帮扶方案,并协调督促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实。建立帮扶岗位责任制,对每个成员单位都明确帮扶对象,保障军属家庭遇有困难能够随时找、随时帮,确保贫困军属率先脱贫,率先跨入小康行列。
4.征求官兵及所在部队意见。利用电话、书信、网络等方式,向本地籍现役官兵及所在部队征求对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武部,以及民政部门的意见建议。每季度收集汇总一次意见建议,及时了解掌握重要特殊情况,进一步做好改进和加强工作。
5.悬挂“光荣军属”荣誉牌。“光荣军属”荣誉牌由区民政局统一制作,结合送兵和走访慰问活动向本地籍现役官兵家属发放。对于农村、城镇居住的军属,都要发送悬挂到户;大力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
6.送好立功受奖喜报。区人武部协调本地籍现役官兵所在部队按规定邮寄喜报,由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和区民政局领导负责,亲自将喜报送到军属家中。对于在城镇社区居住的军属,各街办要在小区公共宣传专栏介绍立功情况、宣扬
先进事迹,增强军人和军属的自豪感、荣誉感。7.在区政府网站和部队政工网开辟“喜看家乡新变化,建功立业在军营”专栏,广泛动员本地籍部队官兵发表对家乡发展成就的感受。各街办要及时汇报本地现役官兵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宣扬本地籍官兵矢志报国、爱军习武的先进事迹。
8.评选模范军(烈)属。每年“八一”前,由区人武部牵头,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妇联组织评选表彰一次模范军属,并及时将评选情况报军分区政治部及市民政局、市双拥办,择优推选参加市上组织的“模范军属”评选表彰活动,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9.致慰问信。每年春节前夕,由区人武部和区民政局统一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的名义向每位本地籍官兵送去慰问祝福,传递家乡发展形势,激励鼓舞斗志。
(五)驻区部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参加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等任务。加强抗洪救灾、抢险救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等各类演练,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组织部队和民兵参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帮困、助学兴教、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帮扶敬老院等军民共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军民共建示范点。协同地方有关部门抓好国防教育,抓好学生军训,不断深化全民国防观念。
(一)安排部署阶段(5月上旬)。制定《__区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军地协调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制定措施,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工作落实阶段(5月中旬)。各街办、各有关部门、驻区部队分解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分头行动,抓好落实。
(三)迎检准备阶段(5月下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工作自查,完善相关档案材料,制定迎接省级检查考评工作方案。
(四)检查验收阶段(6月上旬)。“双拥创建”各项工作全部到位,接受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全区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工作由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具体如下:
区人武部:负责协调驻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区双拥办:负责双拥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加强与成员单位、各街办和驻区部队联系,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工作,推广典型;指导军民共建双拥模范区活动;组织开展大型双拥宣传教育活动;参与协调和解决军地军民纠纷;收集整理双拥创建工作资料。
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做好部队转业干部的接收安置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拥军优属工作;协助解决好企业中困难干部的生活;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和退役士兵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工作;做好部队退役军人培训、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工作。
区委宣传部:把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宣传工作计划。协调有关新闻媒体开展国防教育,宣传双拥典型和先进经验,推动军民共建活动;大力弘扬爱国拥军的奉献精神,倡导关心、支持、爱护人民军队的社会风尚。
区民政局:组织开展为驻军部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活动;督促落实拥军优属法规和政策,做好军人和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工作;做好烈士褒扬工作,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积极开发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根据平战结合的要求,加强军供站正规化建设,搞好军事保障服务。
区发改局:将拥军优属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参与协调军队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协调驻军部队支援地方重点工程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
区教育局: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利用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帮助部队培养国防现代化人才;开展军队和学校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为驻军和优抚对象做好事、送温暖;积极解决军队干部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
区财政局:认真落实支持驻区部队所需的训练和建设经费;按照政策规定落实好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医疗补助和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落实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保障双拥创建工作经费。
区公安分局:做好《军事设施保护法》及其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协助部队保护好军事设施;依法惩治破坏军事设施、侵害军人及家属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军警民联防联治;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转业干部、士官、复员退伍军人及随军、随迁家属户口迁移工作;依法妥善处理军地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干警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为优抚对象排优解难;协助征兵部门做好新征兵员的政审工作。
区住建局:协调解决优抚对象的住房
困难问题。 区交通运输局:做好国防战备公路的维修保养,确保军事运输畅通;组织开展军警民共建文明车站、文明运输活动,在车站开设军人优先售票窗口和休息室。
区农牧局:扶持农村贫困军属发展农业生产,脱贫致富。
区卫生局:支持军队卫生事业改革和建设,协调医院对军人和优抚对象实行挂牌优先服务,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工作,协助征兵部门做好新征兵员体检工作。
区粮食局:协助做好部队的粮油供应工作。
区文体局:帮助部队培训文化骨干,组织文艺团体创作演出歌颂人民军队、反映军民鱼水情谊的文艺节目,组织图书发行单位为部队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支援和帮助;配合搞好节日期间的军民联欢活动。
区文物旅游局:落实关于政府文物园林、旅游景点向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免费开放的规定。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要发挥好职工、团员、妇女的作用,建立烈属军属、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关爱、帮扶机制。
各街办负责组织辖区单位和村(社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协调辖区驻军和地方的关系,落实好各项优抚政策,开展为驻军部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活动,为他们执行多样化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双拥工作关系军地双方,关系改革稳定大局。各街办、各相关部门要把创建双拥模范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及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以第一单位(个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部级奖励36项。申报发明专利280项,授权101项。被SCI收录论文1050篇,被EI收录论文706篇,被ISTP收录论文187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2004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244篇,居全国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进了50位,2005年SCI收录论文413篇;特别是在SCI被引次数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这对于一个只有800多名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校来说是殊为不易的。
以基础、应用基础为先导 构建知识、技术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插入化学这一概念已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十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2029篇。以长江学者段雪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完善和丰富超分子插层组装理论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近5年以来,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7项(已公开5项,并有2项进入国家阶段),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9项,针对结构与技术创新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学校针对行业中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研究、攻关,并将成果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丁基橡胶生产技术“于2002年8月用于工业生产中,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克为企业创造了5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成套技术及装置”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结束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单台设备生产能力高、操作弹性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殊物料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体颗粒物料等270多套装置中。2003年对应用该技术的10家企业近三年的情况作了调查,他们开具的证明表明,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节省蒸汽一百多万吨,减少化学污染物料排放约4万多吨。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不同,学校开发的这类技术不求自身独占,而总是力求让更多企业使用,以充分发挥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长点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学校生物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领域项目明显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农业工程有关的研究工作开始显现成效。在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和脂肪酶催化,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领域,开发了从青霉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试已于2004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分离工程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开发了中药连续多级逆流多级萃取设备及工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现代化工技术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特点是“绿色化,资源高效、集约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并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现代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术,在长江学者陈建峰教授的带领下,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超重力高新技术的研究。学校首创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合成出纳米碳酸钙、纳米阻燃剂、纳米电子化学品、纳米白碳黑、复合纳米材料等产品,并成功实现纳米碳酸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协助美国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应分离装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示范技术已出口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中心在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制备纳米材料技术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200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0项)。
积极开展科研组织的创新
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团队建设基础上,学校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四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首先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领域大多数尚未完整体现于现有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形成了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其次,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第三,通过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中个体责任意识,大力扶植各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集成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点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资源匮乏和行业资源消耗高,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学校以“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化工与资源的学科交叉点――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积极组织协调,按照以化工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学校化工、材料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布局紧凑、专业方向完整的优势,通过化学、化工及材料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为特色方向,“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纳入建设计划。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地图产品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E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71-01
社会效益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效果。经济效益是指一个文化企业通过组织生产、销售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所获得的一定的利润回报,具体反映在经济指标和统计数字上。两者实现形式大不相同,衡量标准和尺度也不一样。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业产品,随着商品的出售就实现了价值,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产品的消费过程就是产生社会效益的过程。一般不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抗。
一、地图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地图产品是特殊的商品,也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好的地图类读物,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社会效益,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没有读者的地图产品,不可能产生社会效益,更谈不上有经济效益。
地图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效用,所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抗。
优秀的地图产品具有查询、统计分析、规划等功能,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不能带来利润甚至是亏本的优秀出版物,如关注人群较少的学术类著作,虽能产生社会效益,却不能带来高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来看,两者是对立的。与此相对的,单纯追求产出量,不顾及质量的地图产品,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版图的尊严,产生负面的社会效应。
二、地图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1.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产品不同于寻常的物质产品,其对使用者的意义,不只是“消费”那么简单。对一名消费者而言,一辆自行车也许只是一辆自行车,而一张碟片、一本书却有可能意味着很多内容,甚至会改变其思想,改变某些行为方式。这是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根本区别。正因如此,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一种必然。如果文化产业也奉行经济发展的习惯性思路“经济效益至上”,就可能导致媚俗、粗制滥造等行为,使文化产品的质量日益低下,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地图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外交流、教育科研以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最基本的地名、路线查询,到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制定,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调控,从交通旅游与日常生活,到市政建设、电子商务,从知识传播到行政管理、企业规划,这些无疑都是地图产生的积极效果。
相反,牺牲社会效益的地图,从小的方面来说,提供错误的地理要素信息,会误导读者,给读者造成不便或带来损失。从大的方面来说,划定边界时,地图被公认为具有法律意义的附件,错误的地图,可能给国家边界谈判带来不利,甚至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所以地图出版者应当看中社会效益。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地图产品要始终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也就是方便人们生活,提供知识,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2. 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
肯定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并不是否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龚自珍说“著书都为稻梁谋”,地图出版社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出版社生存不能不顾及经济效益,但是决不能把神圣的事业变成唯利是图的赚钱方式。在地图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地图出版社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只有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扩大再生产,研发新型地图产品,引进好的国外选题,投资更多社会效益好的精品图书。否则,持续的经营亏损不仅会造成经营规模的萎缩,而且会危及出版社的生存。
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
经济效益代表了人民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社会效益则代表了人民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对于人民来说,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长远利益兼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整体利益兼顾局部利益。从人民利益的角度来说,这就要求地图出版社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两个效益可以兼顾时,首先考虑社会效益,在两个效益发生矛盾、难以兼顾时,更要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从出版社的发展来说,尽管有时在局部上、短期内,经济效益可能受损,但在整体上,可持续发展上,由于有“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经济效益会随着社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从而实现两个效益的结合。那些不断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出版社,正是秉持这一观点,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地图产品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统一的途径
从长远来看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书籍,会直接或间接的产生经济效益。作为地图出版者,我们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这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出版社生存的要求。
1. 地图怎样实现其社会效益
推动地图文化的发展,促进地图出版工作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对地图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地图出版者的工作方针。
(1) 深入读者调查工作,细分读者群,紧贴读者需要,为读者提供准确、及时、多样的地图产品。
(2) 发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国家的宏观调控,灾害预警,行政管理等提供依据。
(3) 以宣传地图知识、先进测绘技术为己任,推动测绘事业的进步,普及测绘知识。
(4) 制作军队使用地图,发挥其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5) 通过地图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应用其宣传教育的功效。
(6) 拓展选题范围,提高研发能力,作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工具。
(7) 继续发展网络地图、电子地图等新媒体地图,方便人民生活。
地图除了与其它图书一样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外,还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国家的象征,这也是地图出版业的神圣之处。维护国家版图尊严和地图的严肃性,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至关重要。
2. 地图产品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地图类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否定其要创造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图也是商品,只不过它提供精神产品,它一样能产生经济效益。
实际上社会效益好的作品,往往它的经济效益也好;因为一个作品的读者越多,它的社会效益就得到更广泛、更充分的发挥。即使暂时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的书籍,其好的社会效益,能够树立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和良好的形象,得到读者的认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潜在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地图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根,也是地图能否立足于社会的生命线。
关键字】平面结合;人防地下室;设计
一、平战转换的原则和必要设置
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一般的战时防护和实际使用要求都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采取临时临战封堵等平战功能转换方式进行应对。但是该过程中,需要注意转换设计基本原则。第一,工程平战使用功能应该相近。第二,转换工作要求比较小。第三,一次进行设计,分层两步施工。第四,通用性以及兼容性要被充分考虑。第五,转换过程中,要求快捷,方便。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建设时才能满足防护需求,得到防护标准。同时,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满足战时要求。在实际建设中,如果平战转换出现临时的障碍物,应该要预留出完好的预埋件。一般需要在防护设备建设时,将其一次性进行安装完毕,期间可以使用材质比较优势的材料。在掩护人员区域,该区域要进行高要求设计,一般都需要防毒。因此,通风系统要落实到位,进风系统要求配备有过滤毒气设备。另外,每个防护的单元内,还需要安置上活门等消波系统,对时间的设置要是有要求可言的,隔绝的时间不能小于3小时。防护单元区域内,有专门的水箱,水箱内的水质要得到保障。水箱安装步骤要简单,而且抗震能力强,最好是预留出上下管线,这样可以更好的给人们提供水源。
二、人防地下室平战结合设计的方法和重点
人防工程在整体布局上,一般要求是分块和总体规划要保持一致,从实践中得出,人防工程最好是设置在二层以下。当前很多的大型商场也选择该方式设置,人防结构的设计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建筑的用途来确定,确定出了结构的受力体系,在满足规范需求的基础下,保障施工便利,经济造价高。另外,还需要根据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使得设计满足经济效益需求,保障经济效益和战备效益统一起来。在诸多项目设计中,一般而言,人防的面积都比较大。如果将其一同设置在地下三层,这不仅会增加诸多空墙出现,还会阻碍地面景观设计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各项系统功能的使用。这必然会导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在进行建设时,就应该选择二层以及三层同叠设置,当人防口部叠加时,战时人员进出口和物资的进出口能够实现叠加,这就满足了战时防空设计需求,又可以更好的被利用。根据《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在多层地下室中,上下相邻之间的两个楼层应该是防护的密闭楼板,其中的连接口要设置在下楼层。另外,在防护单元临近墙,可以再设置一道防护密闭门。选择防护密闭门,它的设计压力最好是在0.03MPa之间,这就可以满足规范需求。另外,应该尽量选择汽车坡道或者是自行车坡道作为人员物资重要出口,再借助住宅内的楼梯设备,将其作为人员疏散的介质。当满足了战时人员安全流通需求之外,还能够实现物资运输。
三、加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理论研究的建议
(一)人防工程平战功能转换政策理论研究
建立起健全的人防法律体系,这是保障人防工程平战顺利结合一大关键。很多国家非常重视人防工程相应法律建设,我国也应该引起重视。将其纳入宪法中,对民防编制、职责、公民参与等等,做出明显规定。我国的第一部关于民防的法律出现在1996年,该法律对我国开展人防工程建设有着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中,人防工程建设出现了新问题。以往的人民防空法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研究和完善新的人防立法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在进行人防法律法规建设时,应该根据该地区的区位地理、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战略地位综合考虑,制出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人防法律。在我国一些城市已经规定出推动人防工程发展的实际措施,例如很多城市修建的地面建筑一定会附设地下室,开发出新的地下空间,这些政策都体现出城市建设对于人防工程的重视。制定出了新的法律法规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我国人防平战有效实施。
(二)人防工程实时利用规划理论研究
人民防空法已经明确规定,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应该在保障实际使用效用基础上,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为群众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使得我国人防平战规划利用有据可依,更好的实现建设目标需求。研究人防工程一般都是基于单一的防空袭功能向防空防灾、商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转变,可以使人防工程实现“一专多用”。我国在进行人防工程建设时,应该将民防准备和另外四个机构合并在一起,成立起联合紧急应变局,专门负责民防战略建设以及战略规划,做好防灾抗灾工作。另外,政府要有明确的规定,民防开展工作不仅针对战时,平日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灾害时,民防部门都应该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做好相应的救援工作。
(三)地下工程兼顾人防技术标准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剧,城市人口的膨胀,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其城市建设用地日益减少,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已经转入地下。像给排水、供暖、通讯等工程管线和地铁、公路等交通设施已向地下发展,另外一些商业街、商场也开始建在地下,这样为城市节约了大量的地面土地资源。城市的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所起作用日益突出,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个开发,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还可以提高城市防空防灾效益。当前,进行地下工程平战功能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地下工程平战功能主要包含防护工程和使用功能,这两种功能要实现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会涉及到材料、地理、建筑、结构等等各个领域。因此,在我们要不断的做好平战转换规划工作,做好相应的设计工作,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工作力度,做到地下工程在战时,或者是面临自然灾害时,能够迅速、快捷的转化成地下掩护体,使得地下工程效益提升,发挥出巨大的战备功能。
结束语
人防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国防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对应的工程实践还有理论研究还不够诚实。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建设,应该融入城市规划发展建设中,将其当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发展以来,我国逐渐得到提升。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实践以及相关理论开始起步,这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会涉及到诸多的学科和领域,我们在进行开发建设时,应该开放思想,开拓进取,基于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做好人防工程建设,实现多方面经济效益,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峥.既有人防隧道改造为地铁区间的施工力学行为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 ISTIC PKU -2012年3期
[2]张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人防专业队工程布局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ISTIC EI PKU -2003年z1期
[3]张丽,莫宋明.重庆地铁1号线利用既有人防洞扩挖和减振开挖隧道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10期
[4]孙立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时兼顾人防要求的策略研究――以烟台市地下空间兼顾人防要求为案例[[J].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