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

时间:2023-06-07 09:2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访谈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访谈记录

第1篇

1。你认为学校在学风建设促进和谐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你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是否满意?

3。如何看待社团活动?

4。老师和辅导员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的作用的程度?

5。你认为学校、学院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如何?

6。针对学生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或者类似的各种问题,然后自己简单回答一下,格式就这样,内容根据专业、年级可能稍有不同,自己做些调整就好。

第2篇

【摘要】将“口述史”引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和研究,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纠正史料中统治阶级对民间艺术的偏见,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本文从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口述史”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上的学术价值和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访谈方式,希望能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口述史;特点;价值;方法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的源头,它的表现手法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常用最简单的图案传达出复杂多样的民众思想,蕴含着极大的文化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人的消失,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也逐渐走向败落。如何更好地对其保护和发展,早已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员,它延续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传承方式——父子、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授。作为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在旧社会不被统治者重视,他们传授的活动和心理,被官方作为文献记载并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传承史、人生史、家族年画生产史、生产流程等资料只能从当代尚在的传承人记忆中汲取,而将这些“无形化”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文字、影像这些“有形化”的资料,并得以保存,将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而现代科技为这一途径提供了技术保障,田野调查者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借助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中,记录他们记忆当中的“无形化”史料,并加以编辑整理。将传承人记忆中的学艺、从艺等经历,通过科技手段最终“有形化”的记录下来。这种过程就是“口述史”的编写过程,“口述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①所以说“口述史”已成为当前朱仙镇木版年画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保护过程中,“口述史”田野作业者通过和年画传承人谈话、交流,回顾传承人的从业经历、从业感受,他们的记忆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对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就是对这项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挖掘,它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保护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并拥有独到的研究特点:

(一)研究对象“普通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就是编撰和整理木版年画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史料。传承人口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从业感触,口述人是普通百姓,是小人物,他们的感从身受未必不如代表人物、大人物重要。通过他们口述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识、见地,能够在现往被文献忽略的许多侧面,用一个个鲜活史料补充传统文字史料的不足。不同的普通民间艺人由于自身从业经历不同,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又有所差别,这种“普通化”的差别又是对主流认识的很好补充,所以说记录对象的“普通化”是开封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之一。

(二)记录过程“学术化”

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访谈主题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前期设计,是具备“学术化”的研究性主题,而不是传承人自己的即兴叙述,也不是田野调查者的临时发问。田野调查者应该就学术界或有争议话题、或遗漏问题为主线,设计出访谈内容框架。拟定若干话题,并大致决定每一话题的时间分配。访谈框架一旦确定,就应该保持不变,始终围绕框架主线进行访谈。目前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献资料多为概括性的总结,缺乏个案鲜活记录。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整理恰是弥补了现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提供了不同个体的、鲜活的“学术化”资料。

(三)记录材料“口头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访谈是带有研究目的的主题性访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最基本的语言和影像材料。这种材料不是对书面材料的复述,是聊天过程中的“口头化”语言,是传承人口述的回忆、见解,是对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史料的重要补充。通过口头聊天的方式,可以化解紧张的学术氛围,使整个过程变得轻松,便于受访者更好地回忆历史,捕捉其临时发挥的妙语。“口述史”详细记录了传承人谈话内容、表情、语调等“口头化”的综合资料。访谈者最终将这些“口头化”的资料整理分析,并将访谈结果科学地保存下来,以备未来研究之用。同时将“口头化”的资料同现有的研究文字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把握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的重点。

二、“口述史”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上的学术价值

年画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是对木版年画研究文字资料的一种补充。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的从业经历、从业感受等,不同于一般史料,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人代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最高技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证了这项非物质物化遗产的演变过程。口述史记录了年画艺人个体从业历史事件的各种信息,而作为口述史主体的木版年画传承人,他们的从艺经历、从艺见解,以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期望,都可以借助“ 口述史”完好地保存下来。

以往我们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偏重于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不太重视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挖掘,许多遗产史料都随人而逝,非常令人惋惜。而目前,尚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年龄都已70 岁左右,有的甚至已到八九十岁,对于他们口述的从业历史、从业见解急需记录、整理和保存。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后世保存下具有“个体化”的差别的鲜活史料,更重要的是,它让居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走向历史,通过他们的从艺经历来折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口述史”的编纂和整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特征,是知识分子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反映。

“口述史”的访谈不是简单的史料收集过程,也不是生硬的质问,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发问,而是参访者和传承人双方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当传承人缓缓道来他的从业经历、从业感触,展示其独有的年画世界时,是一种畅快淋漓的心灵释放,这种对于人生的领悟,才是对于历史的领悟。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记录的是现代木板年画研究者与老一辈传统艺人之间的关系体现,所表达的是几代年画人的心灵对话。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

“口述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传承人的文化记忆进行抢救与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访谈问题应注意前期框架设计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用录像、录音、照相、记录等手段记录整个访谈过程,访谈者与传承人都是整个构成的独立主体,围绕访谈主题框架进行交流,重现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历史。访谈问题的前期框架设计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进行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也是打开被访谈者记忆和心灵的钥匙。它的设计应该有所侧重,访谈可多次开展,每次都有独立主题。可以从传承人自身的具体情况选出主题方向,如技艺传承史、人生史、家族年画生产史、年画生产的材料、年画生产的工具、年画的制作流程、不同时期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等,进而细化展开,形成许多细节框架。

访谈问题的框架设计既要学术,又要接地气。要贴近传承人的心理和感受,能够引导其全面、准确地再现记忆。访谈框架一旦确定,即要保持大方向不变,始终围绕框架主线进行访谈,又要允许访谈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新话题。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传承人记忆当中与访谈主题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充实其口述内容。

(二)要有记录要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是一项抢救性工程,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必须迅速开展。当前,尚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年龄都年事已高,虽然个别能保持思路清晰,但多数记忆力已下降,思维已变得迟缓,在口述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所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分析,突出要点,脉络清晰。例如,在以记录年画制作流程为主题的访谈中,由于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十几至数十道工序,每个工艺环节都可以说是重点,但在这些重点中,把有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作为重中之重,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记录要点。这些要点往往具有“个性化”特点,为今后不同门派的传承技艺之间做比较分析,积累丰厚的学术资料。

(三)访谈过程应严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可以形成准确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复制,是这项遗产得以保护传承的关键。复制出来的年画作品不等同文化遗产,但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学术的角度上讲,复制作品必须能全部再现细节,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复制母本的档案资料,如果有一丝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复制的走样,最终导致整个传承过程的失败。所以对“口述史”资料收集的要求一定要严谨。要做到能在访谈中得到详尽和准确的信息,访谈者首先要懂得年画、喜爱年画,应该成为年画通;其次,访谈者要对访谈对象的个人情况要提前了解,包括他的家庭情况、从艺情况、工艺特点等;还有对访谈对象所处的文化生态要了解,即居住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历史概况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好的谈话氛围,激发访谈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回答变为主动叙述,将传承人记忆中的一个个节点完整再现。访谈者的主观能动性恰恰是“口述史”田野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注意“原生态”资料的转换与留存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资料要尽量保持其“原生态”,作为第一遍的“毛坯稿”要维持问答原貌,不能做任何形式的增删,对于方言、俚语,甚至于语气、语调都要保持原貌,有必要的还要从旁作注。这种“原生态”的毛坯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将口头资料尽早转换。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转换间隔时间短,访谈者能够较好的回忆访谈情景,整理资料保持“原生态”程度会比较好;另外一点是能较早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访谈,解决整理时发现的问题。另外,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录音转换为文字的过程中,要能对土语、方言作必要的解释,这需要懂土语、方言的当地人作为“翻译”协助转换。最后,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的文化史料,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全方位留存。可以对访谈全程进行数字摄像、录音拍摄,笔记本随手记录重要语句,或翻译方言土语。虽然记录形式不同,但服务的主题一致,这样可以多角度的实现资源互补,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研究提供更好的便利。

(五)兼顾相关人资料汲取

民间艺术是集体的智慧结晶,现有的遗存也是集体传承的结果。没有哪一种民间文化可以脱离大众,自行实现传续和发展。由于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寥若晨星,所以,对木版年画相关人的访谈也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这里的相关人指的是世居本地,祖辈从事或接触过木版年画生产,自己也曾经参与过制作,虽然比不上传承人技艺正宗,但也是对这门民间艺术非常熟悉的人。他们往往具有直接或间接操作经验,保留着零星的相关文化记忆,可以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补充,使口述史档案更加完整和真实。对这些相关人士的调查和访谈,可以多视角、多侧面的完善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档案,并对传承人的文化记忆也具有参照和纠偏的功用。另外,这些木版年画相关人士具有亚传承人的文化特征,具备恢复和发展木版年画生产的素质,对他们资料的汲取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后期加工时说明文字多于分析文字

与口述自传和回忆录不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口述史”应该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档案,创承人是这项文化遗产的载体,它所记录的文字旨在重现历史和技艺,而不是解释历史,这里的文字讲究客观性和准确性,所以,在“ 口述史”的后期加工中,说明文字应多于分析性文字。

在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资料的编辑和加工当中,应该大刀阔斧的剪辑整理,剔除对话当中重复、累赘的语言,只保留最有价值的资料。其实,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口述史”的后期加工已经产生了创作的行为。访谈人按照一定的逻辑与思想来解读和组织资料,使之形成一个可供发表或出版的文本,虽然表面上是被访谈者在侃侃而谈,实际上访谈者拥有相当的话语主导权。而处理好访谈者主观性与传承人口述史的原真性关系,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口述史”后期加工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田野作业仅仅是录像、拍照而已,那么“口述史”的意义未免流于表面化。口述史访谈唤醒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文化自觉意识,它让居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走向历史,把他们的生活纳入人类学、历史学、遗产学、民俗学的研究视野,通过他们的从艺经历来折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反映了知识分子社会良心和责任感。而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口述材料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的主要依据,不仅能弥补现有文献史料的不足,还能纠正史料中统治阶级对民间艺术的偏见,真实而全面地还原民间社会生活的演变。所以说,“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已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HR 管理 工作 分析

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是指对组织中各项工作职务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以及对完成此工作员工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描述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产生工作描述和任职说明。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活动都有关联。能否科学有效地运用各种工作分析方法获取所需的信息,决定着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大厦是否坚固和稳定。一个完整的工作分析包括前期准备、信息收集、分析与整理、应用与反馈四大阶段。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工作分析就可以实施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参与法、工作日志法和交叉反馈法等。

一、访谈法

访谈法是运用最广泛、最成熟、最有效的工作分析方法。访谈类型有四种:对任职者进行的个别言谈;对与该工作联系比较密切者进行的群体访谈;对主管人员进行的访谈;对任职者的下属进行的访谈。访谈法的优点在于:访谈问题可不拘形式,灵活应变;能简单且迅速收集大量信息;便于双方沟通,易消除受访者疑虑。其不足在于:费时、费力、成本高;对访谈技巧要求较高;会占用较多工作时间。

运用访谈法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访谈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工作分析访谈的目的、意义、时间安排;阅读与讲解访谈提纲,鼓励访谈人员提出所有的疑问,确保其理解所有的问题。访谈技巧包括沟通、观察与记录的技术;示范与模拟演练等。一般来说,培训宜集中进行,既省时省力、又能互相启发。

2、准备与熟悉访谈提纲。大量成功访谈的经验表明,充分熟悉甚至背诵访谈提纲,将极大帮助访谈者掌握主动权,使其将精力集中到倾听、观察、思考、追问和记录上。即使是非结构化访谈,访谈者也应该牢记基本的访谈问题。此外,访谈者须事先对访谈者进行资料研究,形成初步印象,找到访谈重点,以便有的放矢。

3、预热。良好的开始是访谈成功的一半。其目的在于在正式提问之前,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消其疑虑,取得其信任,甚至同意录音等要求。预热包括的环节有:恰当的称呼和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目的、意义和内容,激发受访者访谈兴趣;声明访谈的原则,如真实原则、无对错评判原则等。

4、注意运用访谈技巧。例如,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善于温和地驾驭谈话,纠正跑题;发现遗漏或含糊之处,要请对方补充或澄清;要重视非言语信息的交流,观察对方的行为、动作、表情,以便综合评估访谈信息。

该方法适合于不可能实际去做某项工作,或不可能去现场观察以及难以观察到某种工作时;适用于短时间的生理特征的分析;适用于长时间的心理特征的分析;适用于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也适合于脑力工作职位者。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工作分析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问卷既可由岗位任职者填写,也可由工作分析人员来填写。根据工作分析目的和调查条件的不同,调查内容可包括工作任务、活动内容、工作范围、考核标准、必需的知识技能等。当单位规模较大且职工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时,应当首先考虑问卷法。

问卷调查法成功的关键包括两个要素:一是问卷的设计,二是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问卷的设计要做到:提问要准确;问卷表格要精炼;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可模棱两可;问卷卷首要有指导语;把能引起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问题排列要有逻辑。

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包括被调查者的选取、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分析问卷及结果处理。一般有两种发放和回收方式:一种是现场发放、集中做答、现场回收;另一种是先发送到各个部门,再另找时间做答。第一种方式的回收和做答效果最好,但操作时由于受时间、场地等诸多条件制约,往往较难实现。第二种方式最为常用,但操作时须注意:将问卷发放到各部门时,应首先召集各部门的各级主管进行动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目的、如何消除职工疑虑、常见问题及解答等。建议HR工作者带着部门领导先浏览整个问卷,然后由部门领导负责组织本部门职工集中填答。职工填完后,须交由部门领导审核签字,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问卷回收后,HR工作者首先必须检查填写是否完整,并仔细查看是否有不清楚、重叠或冲突之处。若有,便需决定是否约此任职者或其部门领导进行面谈,以确认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问卷调查法在岗位分析中使用最为广泛,它的优点有:调研样本多、成本低、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容易操作,便于量化统计;问卷可在工作之余填写,不占用工作时间,适合对大量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分析,调查结果可实现数量化,进行计算机处理;免去了长时间观察和访谈的麻烦,还克服了进行职务分析的工作人员水平不一的弱点。但是,问卷调查法对问卷设计水平的要求较高,此外,它不易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态度、动机等深层次信息,在实施中常会遇到被调查者不愿投入,草草作答了事的现象,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便会受到一定影响;问卷需经说明,否则会因理解不同,产生信息误差。

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工作现场直接观察职工工作的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并进行记录、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现场观察时,应尽量不引人注目,以保证观察的真实性。观察法的优点在于:直观、全面,所获信息比较客观准确,既能掌握工作的现场景象,又能注意到工作的气氛和情境,适用于外显特征较明显的岗位工作。观察法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适于对脑力技能占主导的工作进行分析,也不适合长时间的心理素质的分析。此外,偶然、突发性工作也不适合使用观察法。

完整的观察法应该包括观察设计和观察实施两步。许多HR工作者很容易忽略观察设计,直接进行观察实施,导致观察失败或获取的信息匮乏。在工作分析时,专业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确定观察内容就是要确保观察内容准确反映工作分析的目的。例如,工作分析是以绩效考核为目的还是以薪酬设计为目的,因其观察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而不同。此外,要确定拟观察的内容应该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2、观察记录提纲或表格是提高观察效能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手段。观察记录表可使用观察代码技术,且应尽可能做到简单易行,可靠有效。

四、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要求岗位工作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描述能反映其绩效好坏的“关键事件”,即对岗位工作任务造成显著影响的事件,将其归纳分类,最后对岗位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关键事件的描述包括: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职工有效的行为;关键行为的后果;职工控制上述后果的能力。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岗位分析时,应注意三个问题:调查期限不宜过短;关键事件的数量应足够说明问题,事件数目不能太少;正反两方面的事件都要兼顾,不得偏颇。

关键事件法直接描述工作中的具体活动,可提示工作的动态性;所研究的工作可观察、衡量,故所需资料适应于大部分工作;归纳事例需耗大量时间;易遗漏一些不显著的工作行为,难以把握整个工作实体。该方法适用于职工太多,或者职位工作内容过于繁杂的工作。

五、参与法

参与法是指岗位分析人员直接参与某一岗位的工作,从而细致、全面地体验、了解和分析岗位特征及岗位要求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参与法的优势是可获得岗位要求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由于分析人员本身的知识与技术的局限性,其运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较为简单、短期内可掌握、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工作,不适于需进行大量的训练或危险性工作的分析。

六、工作日志法

工作日志法是指让职工以工作日记或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日常工作活动。采用此法所获得信息的可靠性较高,因为日志能很自然地展示一项工作的全部内容。适用于对高水平、复杂工作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比较经济与有效的特点。

实际操作时须注意,首先应对记录工作日志的职工进行培训,并做到:及时、具体、真实、完整。在一天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将工作日志放在手边,工作时边做边记,切忌一天结束之后补记。越具体越好,其检验的标准是,一个对工作完全不了解的人,仅凭记录就能看明白任职者在做什么。不能弄虚作假,日志关注的焦点是“工作”本身,不是对任职者的评价。若因工作原因中途外出,要在出发前记下离开的时间,且在回来后的第一时间予以补记。

另外培训时需澄清记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若某两项工作活动交叉进行,这时需各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所耗时间,并允许两项活动之间有短暂(10分钟左右)的时间间隔。

七、交叉反馈法

交叉反馈法,即由工作分析专家与从事被分析岗位的骨干人员或其主管人员交谈、沟通,按需要确定工作岗位;然后由这些主管人员或骨干人员根据设立的岗位按预先设计的表式草拟工作规范初稿;再由工作分析专家与草拟者和其他有关人员一起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起草出二稿;最后由分管领导审阅定稿。访谈对象最好是从事比所需要了解岗位高一个层次的岗位工作的人员,或从事该项工作的关键人员,这样反映问题比较全面、客观。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工作规范描述准确,可执行性强;工作关系图、工作流程的描述相对清晰;能够较好的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不足之处在于,所需花费时间较多,反馈周期较长,工作任务量大。这种方法适合于发展变化较快,或职位职责还未定型的单位。由于没有现成的观察样本,所以只能借助专家的经验来规划未来希望看到的职位状态。

在实际工作分析中,通常会将以上几种方法结合使用。例如,在分析事务性工作和管理工作时,可能会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之以面谈和有限的观察。在研究生产性工作时,可能采用面谈和广泛的工作观察法。因此,只有根据具体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用的方法或其组合,才能取得分析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玉新:工作分析方法应用方略.人力资源,2006(1)下。

第4篇

x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0xx年4月通过抽样的方法,选取高一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1人,女生49人. 80名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多次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前十名的作为学优生一层;多次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后十名作为学困生一层;其余作为中间一层.

2. 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课堂笔记的记录习惯和对课堂笔记重要性的认知;第二部分是不同课型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策略和课后笔记使用情况.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其中男生35份,女生36份.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其中的13名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调查.

3.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系统软件分析,对不同数学程度的学生进行各项的差异性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

1. 女学生更需要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由表1可见,学优生中,男生比例占86.7%远高于女生的13.3%;反之,学困生中女生占73.3%,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有更多比例女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和策略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对其在数学学习上的指导.

2. 数学概念课上,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堂笔记策略和课后笔记使用上没有显著区别

由表2可见,概念课上,学生的笔记策略基本都是采用在书中标注的方法,50%左右的学生会在课后再理解消化数学概念,这一比例学优生略高于学困生.

3. 数学命题课上,学优生更注重课后对所学的公式、定理进行再次推导

由表3可见,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数学命题课上的笔记策略没有显著区别,但学优生更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在课后的笔记使用上,有更多比例的学优生课后会对所学的公式或定理进行再次推导.

4. 数学例题课上,学优生与学困生的笔记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学困生在数学例题课上,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习惯于把上课老师写的全部都记下来,基本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而学优生基本都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特别是重点记录了老师总结的方法和知识.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优生在课内更重视听讲与练习,有选择性地记录数学课堂上的内容. 而学困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记录过程中,缺少自主的选择,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笔记的记录过程,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5. 解题过程中,学困生更依赖数学课堂笔记

有73.3%学困生,在做数学作业过程中会经常翻看课堂笔记,这一比例要远高于学优生的20%,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困生在做作业时非常依赖课堂笔记,课堂的有效掌握率低,若碰到笔记中没有的题目类型,学困生就很难自主解决.

6. 在复习使用课堂笔记时,学优生和学困生使用笔记的方式是不同的

大部分学困生习惯于把笔记内容进行阅读式的复习使用;而学优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笔记中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复习.

访谈调查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记录策略和使用情况的具体差异,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访谈调查的结果如下.

1. 学优生与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学优生不仅在课堂内对概念的听讲较为重视,课后都会对新接触的概念进行再理解;学困生课后基本不再关注数学概念,认为数学概念对解题没有帮助.

2. 学优生与学困生选择数学命题的记忆方式不同

学优生为了达到有效理解和记忆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目的,经常性地在课后把公式和定理进行重新推导,关注数学命题的前因后果;而程度差的学生,只关注公式和定理本身,课后解题过程中习惯于频繁地翻阅书本中的定理和公式,记忆效果较差,遗忘率较高.

3. 学优生在数学例题课上的笔记策略是有选择性的记录

学优生在数学例题课上,选择的笔记策略是先自己做题,对自己能够顺利解决的问题不做笔记;对解题方法比较新颖的或没有理解透彻的,自己解决比较困难的,会选择做笔记,在课后会对课堂上选择性记录的笔记进行再理解,并重新对笔记中的例题重新做一遍.

在数学例题课上,绝大部分学困生选择把课堂内所有例题的题目和解答过程都记录下来;也存在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进行记录;也存在极少部分男生基本没有课堂笔记.

4. 学优生与学困生课后对作业、试题讲评课笔记的使用上存在不同

学优生与学困生在作业、试题讲评课上的笔记策略没有显著差异. 学优生当天在课后对错题会选择重新做一遍,并整理错题,有选择的记录到错题本中.复习时特别关注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对具体解题过程关注较少. 学困生,课后极少关注错题,基本没有重新做一做错题的习惯,对课堂笔记的利用不足.

讨论

1. 重视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概念理解、技能习得、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三大基本任务,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任务,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起点. 学生只有正真理解了数学概念,才能提高数学能力,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2. 有选择性的记录笔记是数学课堂笔记的有效策略之一

数学课堂笔记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课堂笔记策略能有效提高数学能力,不好的课堂笔记策略反而会影响数学的学习. 缺少自主选择的笔记策略往往是抄录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笔记的抄录过程中,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笔记不应成为数学课堂的简单重复,要利用课堂笔记促进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记内容就必须要有更高的起点,包括方法知识的提炼、内容的概括和困难问题的解决等.

第5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6-01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钢琴教学活动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了获取具体、详细和全面的事实材料,因此,观察法是提供钢琴教学现象真实过程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钢琴教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研究者对于观察对象的钢琴教学或演奏等外显行为可以作即时的观察和记录,因此,可以获取比较客观的观察资料与数据。观察法的主要局限性是研究者的观察活动经常会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而这种偶然性或片段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种转瞬即逝的现象也是无法复核的,因此,无法判断和揭示各种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研究者根据所要调查的目的,利用调查对象对问卷所作的填答,广泛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被广泛用于钢琴教学研究之中,它以钢琴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因而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研究者在调查中按照问卷的常规程序,把调查的主题分解成若干项目,形成一定结构形式的问卷表格并发放给调查对象填答,从中获取有关钢琴教学方面的研究资料。问卷一般是根据研究者的调查目的而自行设计的,问卷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将直接影响获取研究资料的质量。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由研究者将事先拟定的问题对被访者逐一询问,然后由被访者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将问题逐一回答,研究者再将被访者所回答的有关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因此,访谈法是在严格设计原则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作为钢琴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主要体现在研究者通过面对面的直接访谈或借助通讯设备的间接访谈来了解被访者对有关钢琴教学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访谈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者的访谈技术,提高访谈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素质,克服由于研究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结果的影响。访谈法一般分为定向式访谈和自由式访谈两种形式,这两种访谈形式在钢琴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四、实验法

实验法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法一般都会涉及实验组与控制组、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等要素,由此构成了它的基本研究要素。钢琴教学实验就是在人为的控制下,有计划地变化教学条件,并且运用观察、记录、测定等手段来认识教学条件与教学现象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最大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实验变量,由此可以查明钢琴教学现象中的诸多因果关系,有利于发现钢琴教学的各种客观规律,因此,它比其他几种研究方法更具有直接的实证主义基础,特别是检验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具有突出效果。实验法的主要局限性是对实验条件、实验研究者、实验样本等因素都有严格要求,如果实验环境的“失真”、实验过程的负效应、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等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必然会造成实验结果缺乏了科学性和可靠性。

五、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任何一种实践活动要想留下永远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借助文献可以使我们探究逝去的事实。文献是储存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善于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在钢琴教学研究中,文献法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可以使研究者了解有关钢琴教学方面的各种信息,从而可以揭示钢琴教学中的诸多现象与客观规律。

六、比较法

比较法实质上就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它是研究者根据某种经验标准将两种以上的钢琴教学现象加以对照和比较,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与结论。在钢琴教学研究中运用比较法可以扩展研究视野,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单一思维,将个案现象的研究纳人了整体的研究背景之中,以便更好地解释钢琴教学中的普遍规律。通过运用比较法可以在钢琴教学研究中获得新的发现,找出同质现象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最终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

第6篇

总体时间:3.1-3.30

各阶段时间: 3.3.15当天现场活动:3.15

4.高校联合会员交流会:3.19晚 5.社联社团入寝室:3.16-3.19

6.会员证二次注册:3.23前

7.维权总结大会:3.27

8..社联成员入社团:3.1-3.30

二、活动地点

荟园主干道,博园主干道,大活剧场,学生寝室,大活报告厅

三、活动宗旨

我的声音,我的权益

四、活动对象

全校会员,主要针对大一新招收的会员

五、活动口号

您的权益,我们共同关注

六、活动目的

为了深入贯彻校社联的会员维权宗旨,我们将开展“3.15”维权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的宗旨是提高会员维权意识,关注社团维权现状,倾力解决维权问题。

七、活动方案:

1.vip会员热线

活动负责人:管逾、缪诗慧、诸葛婉琪

策划完成时间:3.3

活动时间:3.3——3.9

活动注意:记录访谈情况及相关问题。

2.主席广播站访谈

活动负责人:张寒旭、王晨、许嘉鑫

策划完成时间:3.7

活动时间:3.9

活动注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完成3.8完成访谈稿,与主席联系妥当。

3.3.15当天现场活动

活动负责人:蔡奥灵、管逾、付一

策划完成时间:3.13

活动时间:3.15

活动注意:维持现场状况,活动气氛;提前申请好帐篷、桌子、板凳及场地;策划应急预案,应对天气状况;最好以影像资料记录。 活动负责人:李俊、陈梁

策划完成时间:3.14

活动时间:3.16——3.19

活动注意:做好相关记录,最好以影像资料记录;可考虑赠送小礼品。

5.高校联合会员交流会

活动负责人:张寒旭、李超、杨武泽

策划完成时间:3.17

活动时间:3.19晚

活动注意:可考虑在现场播放前期活动成果;申请场地;布置场地人员及部门分配;高校交流人员的邀请;活动应急方案。 策划完成时间:3.13

活动时间:3.23前 策划完成时间:3.25

活动时间:3.27晚

活动注意:置办礼品、获奖证书;安排相关人员发言;场地申请;社联入社团成员发表演讲;活动应急方案。 策划完成时间:3.4

活动时间:3.1-3.30

活动注意:联系好协会以及入社团成员;做好相关记录。 活动负责人:王政、诸葛婉琪

策划完成时间:3.3

活动注意:宣传涵盖所有系列活动

10.新闻赞助方案及执行方案

活动负责人:汪萍莉、孙亚洲

策划完成时间:3.8

活动注意:确保活动的跟踪报道。

八、活动预算(待定)

1.vip会员热线:电话卡三张 90

2.社联入社团:问卷300份 30

3.3.15活动宣传:

名称 单价 数量 面积 总价 海报 8 14 112 喷绘 8 2 18 144 横幅 4.5 3 36 162 x展架 29 2 58 宣传单 0.1 1000 100 灯箱 8 3 16.8 134.4 礼品 暂未定 200 总价 900.4 4.高校交流会:

第7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行为研究;方法;特点

[Abstract]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is a systematic and introspective research in teaching practic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open, participative, purposive, timely and flexible. It ca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method;

characteristics

一 教学、行为研究的定义及特点。

1.教学行为研究的定义

行为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将行为研究引人教学研究领域,在国外也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中期,Stenhouse(1975)和Elliot(1796)在他们的研究中明确指出:行为研究是对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行为研究主要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Stenhouse认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积累,通过综合性的分析,行为研究的理论是可以推广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为研究逐渐被介绍到我国,目前在英语教学领域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那么,究竟什么是行为研究呢?为了给读者一个更为清晰的印象,下面列举国外本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的原文定义:

Action research is a form of self-reflective enquiry undertaken by participants in social (including educational) situ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and justice of (a) their own social or educational practices, (b)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actices, and (c) the situations(and institutions) in which these practices are catried out[1].

(Teachers)subject themselves and their practice to critical scrutiny; they attemPt to relate ideas to empirical observation; they attempt to make this process explicit to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rough the written woal. Their prime concern is to improve their own practice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ir own concem or worry. For them, action research seems to be a practical way forward given their concern in that situation. They use and/or design aspects of their action as teacher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effective teaching and, in our view, they do so rigorously[2].

Action research is "the study of a social situation with a vie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tion within it"[3].

Action Resear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tinuing effOrt to closely interlink, relate and confront action and reflection, to reflect upon one's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doings in order to develop one's actions and to act reflectively in order to develop one's knowledge[4].

Action research is the process of 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al decisions and adjusting practice to maximize effectiveness. This involves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delineating their teaching and leadership straegies, identify their potential outcomes, and observing whether these outcomes do, indeed, occur. Essentially, action research is examining one's own positive impact that teachers and adndnistrators hav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ction research takes maximum advantage of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best sources of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are those most directly involved with teaching──teachers and principals[5].

通过上面的引用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行为研究的一个共识是:行为研究是教学实践中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它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因而对改进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行为研究是“什么”、“由谁做”、“如何做”、“在哪里做”的问题。可把它简单地归纳为:

①行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②行为研究是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自己制订、亲自参与并展开调查与研究的;③行为研究要由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④行为研究的目的是不断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工作,使教学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它由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其目的是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行为研究的特点

张正东先生在《外语教育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精辟地总结了行为研究的四个特点:

①研究的对象限于自己的学生或自己的活动,一般不挑选被试;②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学中或自身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问题;③研究者一般就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④研究方法主要属于内省/反思和准实验法。

笔者根据自己从1993年以来的学习、实践与研究,认为行为研究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具有其他一些主要特征:

开放性 行为研究是教师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态度,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把自己的教学活动提供给大家,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的或批评性的意见;注意收集来自外部的与自己主题研究有关的各种意见与信息。

参与性 传统的研究一般是由科研人员拟定课题并主持研究。课题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少考虑一线教师所直接面对的问题和需要。而在行为研究中,课题是由教师自己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的,他们可以就教学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他们自己自始至终都是课题的主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针对性 以往的研究多是研究者对客体的研究,如教材、教法、学生等,由于教育中诸多的不可预见因素,这些研究很难做到完全符合某一位具体实践者的需要,对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并不明显。而行为研究则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活动组织、行为实施,也包括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障碍等人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改进教学实践。

时效性 行为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必等到下一个循环才去改进,而是随着教学的推进就可以把前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新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不断地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不断地探究,能够使整个教学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灵活性 行为研究的灵活性体现在: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定出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案,小的则可以是对于一节课中的某一个具体行为的研究和改进;参与研究的人员数量可多可少,可以全体教研室教师一起参与研究解决一个大问题,或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行为研究还具有许多特点,总之它表现的是一种对于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的开放性的态度。McNiff(1998:l)指出:行为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把教育看做是一个整体的实践过程,不是仅仅从社会学的角度或心理学或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而是把课程、教材、教法、学习过程、学生需求和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人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育的改进和学生的发展。

二 教学行为研究的选题

选题是行为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没有一个好的选题,行为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选定一个好的课题,教师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发现问题的意识、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的意识,以及寻求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意识。教师需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最好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效果来培养人。所以可以说,教师的意识是选题的基础。

选题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感兴趣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想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着手。例如,发现或尝试一种新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留作业的不同方式可能会带来的不同效果;对同一个语言项目不同的解释与练习的方法带来的不同的效果;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通过阅读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等都可以作为行为研究的课题来进行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因为行为研究是直接针对教学的,所以行为研究的选题可以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最希望了解的和最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且的。

三 教学行为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观察法、录音录像法、写日志、教学观摩、访谈、问卷调查、照片分析等等。

写日志 行为研究中的日志有别于普通的教学日志。虽然它是日常教学情况的如实记录,但它应该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事件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反应的观察X以及对教学内容、活动及对象的情感、态度、认识。反思、假设、分析、感想和评估等诸多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些是日后进行分析、研究和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和信息来源。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而获得数据的采集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记录任何一个事件的现场观察情况或描述事实、场景、过程、结果等。记录应尽量做到客观,自己的感想、反思等要有明确的注明以避免因记录失实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这可以为教师对一个学生、一种方法或一个事件进行纵向研究提供较为准确。详实的数据。

录音录像 录音录像是行为研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手段。它可以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师生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的表情、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师的讲解方法与练习的设计、教师板书时对学生的安排等等。因此,它能为行为研究提供大量、珍贵、客观、准确的数据。

教学观摩 邀请部分教师(参与同一个项目研究的同事或关系比较融洽的教师)到自己的教学班上去听课。这种教学观摩与传统上的教学观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上的“教学观摩”一般是“上级领导”组织的观摩,通常带有检查教学质量和评价教师的性质。教师为了迎接“观摩”往往要按照“大纲”和“教参”精心准备一番,甚至要进行一下“预演”。而行为研究中的教学观摩则是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提高效果为目的的。因此观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这种观摩往往是有针对性的。教师在邀请同事观摩自己的教学之前要交代自己的问题,与观摩者确定观摩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做好必要的观摩准备。而观摩者则主要根据问题进行观察,有时因研究项目不同,这种观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多次的观察,如一个周期或一个单元等,观摩不仅要有观摩记录,同时应有观摩者对事件的感想、想法等内容。观察后为被观察者提供自己的意见与反馈,甚至与他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反馈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会丢失很多重要的数据信息。观摩者的意见对于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弥足珍贵。

问卷 与访谈、录像、记录等方法比,问卷可以说在实施上是最方便快捷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研究者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关于一个研究项目的大量的信息。但是问卷的设计是一门非常讲究的学问,问卷设计中的困难往往要比想像中的大得多。设计问卷时不但要注意目的、内容和提问方式,而且要讲究语言的使用和表现形式;不仅要考虑内容的详实而且要考虑提问策略,尽量避免不全面、不客观或者有诱导嫌疑的内容,以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

访谈 访谈用在行为研究中,访谈者即是课题研究的直接参与者,被访谈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同行。访谈形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通常情况下,如果访谈对象是学生,则较宜采用一对多门将学生分成小组,一组一组地进行访谈)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紧张感,既能消除学生的顾虑(特别是亚洲学生这种顾虑表现得尤为明显),又能听到不同角度的反馈。访谈的内容主要是自己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的内容,并征求被访者的意见。建议和看法。在访谈时最好应做到不让被访谈者受到访谈者的影响而失去其客观性。

照片 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拍成照片,同样可以为行为研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数据。虽然照片只能提供静态信息,但是它可以真实地反映诸如课堂场景、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情况。教师的教态和表情、学生听课时的表情、作业完成情况等真实、可靠的证据以支持研究的论点。此外,照片还可以真实地记录访谈的情况,记录访谈地点及环境、被访者的表情及位置等。因此,我们可以说照片是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记录研究过程、提供研究报告或得到研究结果的基本数据之一。

四 教学行为研究的意义

行为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提出的,自它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更有蓬勃发展之势。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讲,行为研究补充的是传统研究只注重研究客体,即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而忽视对教学主导或者说本体的研究;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教师应怎样做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教养目标得到充分实现的问题;重视教学质量而忽视教师的发展特别是自我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是对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补充。从教学法研究的角度讲,传统的研究重视的是知识传授的方法,而忽视了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人的培养,即:人的基本能力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以及一个人的终生教育能力的发展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学法研究中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从微观上讲,由于行为研究的课题是教师自己提出的,教师又是研究的直接参与者,其研究的结果或是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是转变了教学观念,或是改变了教学方法。无论哪一条,都会直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

教学行为研究是一个大的题目,将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l] Kemmis,S,& R. McTaggart.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versity Press l982.

[2] Hustler,D., T.Cassidy & J.Cuff(eds.).Action Research in Classrooms and SChools[C]. Inndon: Allen & Unwin l986.

[3] EIliott,J.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l.

第8篇

 

对象住址:威宁自治县     镇      村      组

          联系电话:              

走访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走访者姓名:      单位及职务                        

联系方式(电话):                         

被访谈人:                 电  话:                 

 

访谈内容要点摘录:

                                                                                 

                                                                                

                                                                                 

                                                                                

                                                                                 

                                                                                

                                                                                

                                                                                                                                              

                                                    

                                                    

                                                    

                                                      

                                        

 

被访谈人签字:             帮扶干部签字: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作者简介:朱海岳(1969-)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系统开发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SCG284)、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编号:GLJKT201102052)及2010年度宁波城市学院校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素质本位的高职旅游类养成教育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70-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亡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旅游企业而言,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和服务过程有其特殊性,要求旅游从业者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旅游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高职旅游院校承担着服务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主要任务。然而,目前旅游行业普遍存在着人才错位的现象,即一方面旅游企业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行业就业率较低。许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对此做了许多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其中高职旅游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错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旅游人才培养的错位并不是说高职旅游院校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恰恰相反,高职旅游院校普遍都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能力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已在各高职旅游院校中深入人心。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少高职旅游院校虽然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但对“高素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才算是高素质而被企业认可?学生具备能力素质的程度又如何?等问题没有清晰的答案。归根到底是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缺失。当然,目前涉及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构成的研究不少,有些也建立了能力素质模型,但大多是个人的主观表达或通过简单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其科学性、精确性和有效性值得商榷。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首先要科学地界定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内涵及其素质要素,它是旅游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础。自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又称为胜任特征模型、胜任力模型)理论以来,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及其构建的方法与技术日趋成熟,已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有许多学者把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建立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在借鉴现有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理论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并试图构建能力素质模型。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是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探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方法,并初步建立模型实例。这里所谓的学生能力素质专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即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旅游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特征。所谓的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是指在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框架内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胜任未来所从事的旅游职业的一系列能力素质要素的组合。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斯潘瑟(Spencer)对能力素质的定义,能力素质模型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能力素质通常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动机/需要,即“冰山模型”。六个层次中,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其它四个层次是隐性的。隐性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与表现的关键因素;二是个人能力素质与行为、绩效存在着因果关系。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导致绩效产生;三是效标参照。即能力素质模型中的某一能力素质必须能够预测并区分优劣,并且是表现优异者的行为特征。如果某个人的一项能力素质在实际工作上无法与他人在绩效上产生明显差异,就不能算作是一项能力素质。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整体思路是:第一,界定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第二,根据能力素质建模方法,采用目前在能力素质模型研究领域得到公认且最有效的方法――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s Interview,BEI)技术,建立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存在差异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行了区分, 它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因而其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

以《能力素质词典》为蓝本,通过专家访谈,统计分析出旅游专业特有的能力素质指标,对每一指标进行定义、分等级,编制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

1.学习掌握《能力素质词典》。《能力素质词典》(competency dictiona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yle M.Speneer & Sige M.Spencer等研究人员针对全球200个以上的工作,进行观察研究,对其展开有关能力素质的探讨,于1993年制订的一般的“能力素质词典”[5]。词典的内容是以BEI研究为基础,所分辨出的工作优异者的特性。这些特性分为3至6个类别,每个类别包含2至5个能力素质要素,每一个能力素质要素都有一个叙述性的定义和3至6个行为指标的描述及其对应等级分数。这些行为指标就是进行BEI内容分析的依据。

2.专家访谈。选择10名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大型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资深经理作为访谈专家。首先要设计好访谈提纲,基本的问题有三个:(1)您认为一名出色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2)这些能力素质在平时工作中,会有哪些行为表现?(3)优异者和一般者表现出哪些的行为差异?

在访谈过程中做好访谈的录音与书面记录。

对访谈录音和书面记录进行频次统计分析。以《能力素质词典》为蓝本,对在录音和书面记录中出现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能力素质名称进行规范归类,对《能力素质词典》中不包括的能力素质进行补充。对录音和书面记录中提到的能力素质进行频次统计。提炼统计出在访谈记录出现的所有能力素质及其出现的频次。

3.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对提炼出的所有能力素质,根据频次及频次排名选取一定数量的能力素质作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的基本内容。同时参照《能力素质词典》的结构,对选取的能力素质进行分类,分成若干个组别。对每一个能力素质进行叙述性定义、又分成若干等级。对每一个等级进行行为指标描述并确定其对应等级分数。最终形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是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的参考标准(指标),研究人员参照它对具体事例进行编码,然后对编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找出能区分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差异的能力素质要素,进而提炼、总结出具体事例的能力素质。

(二)实施行为事件访谈

1.确定访谈对象。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不同旅游企业中选取已工作3至5年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可选取20名访谈对象,其中绩效优异者10名,绩效一般者10名。

2.访谈准备。预先设计好访谈人访谈提纲、访谈对象访谈提纲和访谈信息记录卡。访谈前,访谈人要接受BEI技术的学习培训和访谈前的准备。

3.行为事件访谈。访谈采取双盲设计,即访谈人员和访谈对象事先均不知道自已属于优异组还是一般组。访谈内容按照事先制订的访谈提纲,引导访谈对象谈谈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从以下四个问题:(1)当时的情景是怎样发生的?(2)有哪些人参与?(3)你是怎么想的?(4)你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展开访谈。在访谈同时,做好录音和书面记录。

(三)能力素质编码

对能力素质编码的目的是分析统计出每位访谈对象在访谈中涉及的各个能力素质要素出现的频次和等级分。

1.编码的程序。首先,对录音和书面记录进行整理,编写成20份文本材料,每份材料复印一份。然后,由两名专业人员组成编码小组。编码者学习研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再者,两名编码者从20份材料中随机抽取一份,根据双盲设计原则,让他们根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对抽中的材料进行试编码。当双方的各项编码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时,两人再独立地对剩余的19份材料进行编码。

2.编码方法。判别事件访谈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中的哪一条能力素质指标的哪一等级相符,此能力素质指标对应的等级序号就是它的等级分。若在编码过程中,发现事件访谈的行为表现中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不包括的新的能力素质,则把新的能力素质补充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

(四)数据处理与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1.数据处理。汇总统计两位独立编码者得到的编码数据。数据统计可分为三种形式:频次、平均等级分和最高等级分。就某一编码者而言,频次是每一能力素质要素提到的次数,数值上等于该能力素质要素中各等级对应的行为出现的次数之和;平均等级分是每一能力素质要素的各等级对应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加权平均;最高等级分是每一能力素质要素中最高等级对应的行为出现的次数。总频次、总平均等级分和最高等级分分别等于两位编码者的平均值。

2.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的目的是检验评分者数据处理是否科学可信。有两个方面的检验:一是归类一致性分析;二是评分者一致性分析。

归类一致性是指两位编码者对同一访谈资料中的同一句话,归入同一能力素质要素的同一等级的个数占编码总个数的百分比。它衡量两位编码者对同一访谈语句归类的一致程度,一般要求信度系数0.7以上[1]。例如,假设编码者甲与乙的编码个数都为50,两位编码者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为38个,则归类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6。

评分者一致性是两位编码者对同一能力素质要素的评分一致性程度。它的目的是检验某个能力素质要素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对于某一能力素质要素,两位编码者的一致性较差,说明评分标准有问题,就要修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中该条能力素质要素的评分标准,直至两位编码者达到较高的一致程度。具体的检验方法是对两位编码者的全体能力素质要素的平均等级分作为样本进行方差分析,求出两位编码者在每一能力素质要素上平均等级分的相关程度,数学上常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表示,一般要求相关系数界于0.65-0.98之间[1]。

3.模型建立。对编码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后,就要对编码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便确定能力素质模型。

差异显著性检验就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优异组与一般组在哪一些能力素质要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能力素质模型便是由这些有显著差异的能力素质要素构成。检验的方法是把优异组和一般组的各个能力素质要素的的总平均等级分作为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在数理统计中,显著性检验有许多的具体方法。当样本数少于30时,通常采用t检验法。

4.模型验证。效度复核是模型验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的效度复核,就是搜集另外一个样本,依照以上已确定的能力素质及编码评分标准对第二个样本中的优异者和一般者进行评分。如果优异者的评分显著高于一般者,则所建立的能力素质的有效性就可以加以确定[2]。

四、模型初步构建

1.编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本研究选择了10名宁波市大型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资深经理作为访谈专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旅行社3家、景区2家、综合游乐中心2家。课题组成员首先研习了企业通用的《能力素质词典》,然后访谈了这10名专家。

按照本文相应的方法与步骤,经过统一、归类最终归纳出20项能力素质要素作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词典》的基本内容。这20项能力素质要素如下:成就导向、人际交往、弹性、人际理解力、团队合作、自我控制、演绎思维、归纳思维、专业知识、服务导向、诚实、责任心、踏实、口头表达、沟通协调、主动性、应变能力、质量意识、自信、学习发展。

参照《能力素质词典》,对这20项能力素质要素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每一能力素质要素统一规范为4个等级的行为指标,每一级行为指标的等级分分别为1、2、3、4。例如:能力素质要素“自我控制”的评量标准如表1如示。

2.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初步模型。首先,课题组选取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毕业的已工作3至5年的毕业生20名作为行为事件访谈对象,其中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各10名。它们分别来自五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和综合游乐中心。

接着,对这20名对象进行了行为事件访谈、编码及数据处理工作。归类一致性检验的信度系数为0.61,虽然不是太理想,但也能基本接受。每项能力素质指标都基本通过了评分者一致性检验。在优异组和一般组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中,采用平均等级分作为检验参数。对优异组和一般组的能力素质要素的平均等级分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优异组和一般组在人际理解力、沟通协调、自我控制、自信、服务导向、责任心、成就导向、专业知识、口头表达、学习发展此10个能力素质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其它10个能力素质均未有显著差异。从而最终确定以上10个要素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初步模型。

最后,对初步构建的能力素质模型进行验证。另选取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各10名旅游专业毕业生作为样本,按以上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对优异组和一般组的初步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优异组和一般组在初步能力素质模型上的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即优异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组。说明所建立的能力素质模型有效。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J].心理学报,2004,36(01).

[2]李娜.员工胜任特征的初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娄玮瑜,钟建安,段锦云.基于职业发展的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关键事件访谈法;税务培训;研讨

关键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是找寻胜任特征、建立胜任模型的一种方法。通过访谈请被访者回忆过去半年或一年在工作上感到最具成就感(或挫败感)的关键事件,收集被访者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以发现绩效优异者普遍具备的特质。关键事件访谈的目的是得到关于一个人如何开展工作的详细描述,具体包括这个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牵涉到哪些人?被访谈者当时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在当时的情境下想怎么做?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访谈者的任务是引导和推进整个“故事”的进程。访谈的内容集中在被访谈者描述他在某一真实的环境中的行为、想法和做法上。

我们觉得这样的访谈方法能挖掘出被访者很多的有效信息,如果将“关键事件访谈法”引入税务培训中的研讨环节,将会极大地增加学员的兴趣,使学员们互相分享到更充分的管理和领导实例,也会一改常规研讨方式的沉闷气氛和敷衍的心态,让人人成为主角,让人人都有收获。为此,我们创新性地在税务干部培训研讨中引入了“关键事件访谈法”。

一、“关键事件访谈法”应用于培训研讨的设计与构想

(一)实施背景

税务干部培训在税务系统现在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培训效果更成为关注的焦点。影响培训效果的除了课程教学质量、培训管理质量外,研讨环节的满意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一些周期较长的培训班次,安排学员研讨无疑是一种有效巩固和深化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员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思想碰撞的良好平台。

一谈到研讨,一般都是学员分组后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大家谈看法,或者组织领导干部经验交流,这固然不失为一种常规的研讨方法,但时常出现研讨变成闲聊,或者成为少数人的“讲坛”,或者大家随便说说,敷衍了事,成了一次休息课。针对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提高研讨的实效,除了在研讨主题、内容、研讨组织实施等环节下功夫,研讨形式的创新也很重要。因此我们尝试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这种开放型、回顾型的事件研究交流方式——“关键事件访谈法”,引入培训研讨环节。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老师会提前到班级讲解要点和要求,请学员写好300-500字的发言提纲。研讨中老师完全介入,所有学员都要接受一次访谈。“关键事件”叙述完毕,老师会引导学员总结、体悟,小组每一位成员都能分享到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反思,也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追问,可谓人人受益。参与的老师也能收集到相关的案例。访谈的研讨方式让学员有感而发、愿意分享,消灭了“搭便车”现象,增加了研讨参与度。

(二)具体操作

1、排课安排。由教务部门在需要进行研讨的班级课表中,标明研讨题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任现职以来最有成就感或挫败感的一件事。”并且标明研讨要求:研讨前,每位学员撰写不少于400字的访谈提纲。

2、明确组织者。由担纲研讨主持人的老师提前将班级学员分好组(每组人数不超过8人),并协调安排参加相应各组的老师和研讨室。主持人于研讨前一两天,到班级给学员讲解“关键事件访谈法”的要点和要求。

3、正式研讨。由各组的老师现场组织学员们“一对一”(一个学员担任采访者,另一位学员为被访者)进行。可以设定为记者采访的情境,由老师开始采访某一位学员,采访完毕由被采访者接着担任记者,选择下一位采访对象,以此循环进行。每组采访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以保证所有人都被采访到。

4、汇总研讨内容(事例)。要求所有老师将访谈记录以规定的要求和格式汇总给研讨主持人。主持人汇总后,交教务部门存档;同时挂在网上与大家分享。

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们采用“接力采访”的机制,每个学员都扮演某媒体机构的名记,使学员们模拟进入采访情境中,增加了衔接环节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每次采访完毕,我们还允许“场外记者”(其他等待访谈的学员)提问,延展讨论。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员的热情,调动了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让每个学员都有一定的紧张感或适度压力,既感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又杜绝了“搭便车”现象,达到了分享经验、碰撞智慧的效果。

(三)研讨成效

2011年来,我们在科级、处级十多个班次运用“关键事件访谈法”进行研讨,无论从现场学员们的反应看,还是事后学员座谈会的反馈,或者通过与学员的单独沟通,都表明这种研讨方式形式生动、气氛热烈、参与度高,很受学员欢迎。学员们认为“任现职以来,您所经历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或最有挫败感的一件事”,大家说起来鲜活生动,体会感慨深刻,也能一定程度引发共鸣。这个过程是又一次体验,甚至是反思和洗礼,有成就感的体验、有放松愉悦的体验、有遗憾紧张的体验、有再次思索的回味等等。半天研讨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大家收获了一桩桩、一件件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的鲜活案例,每个参与者也重新梳理了过去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总结了得失。与此同时,还为学员们之间寻找到了共鸣之处,引发了私下的深入交流。

每次研讨汇总的访谈记录都有2-3万字,其中有不少鲜活的事例已经被编写成管理案例,或被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在访谈中更多地了解了税务领导者的工作特点、素质特质、领导风格,从一些分管税收专业的领导们的分享中了解了相应的税收业务。因此,每一次这样的研讨,对于老师们来讲都不失为一次深入的调研。因此,“关键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双赢的研讨,学员互相进行了交流分享,老师们有效利用了调研资源。

二、“关键事件访谈法”应用中的问题

“关键事件访谈法”应用于研讨环节,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当然,目前在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影响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和访谈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主观性、随意性大

每个学员谈自己认为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件事,一组学员的“故事”则五花八门,有些故事可能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启发意义,而必定也会有一些人的“关键事件”别人并不感兴趣、不能引发共鸣,于是有的学员会觉得浪费时间。也会出现有的学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重复性的常规事项,无所谓成功、失败,只是完成任务,于是“故事”质量就很低。此外,仅仅依靠交谈这种主观获取信息的方式,无法避免语言信息被伪造、夸大与曲解。一方面,受访者所说的和真正所做的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另一方面,访谈者由于没有直接、仔细地了解受访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难以清晰地梳理其思想脉络,沟通中难免会产生误解。 转贴于  (二)研讨中难以形成交锋

由于每个人自己都是“主角”,说什么样的故事、说多少、说的好坏没有评价标准,又不是讨论同一个问题,因此,学员之间形不成交锋和争辩,研讨不够激烈、深入。

(三)时间有限,访谈难以深入展开

在建构素质模型或人员素质测评时,进行关键事件访谈往往需要1.5-2小时,让受访者充分回忆和描述过去在工作中最具成就感或最具挫折感的代表事例,期间访谈者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受访者互动,获得诸多有效信息。而在研讨中,每个受访者只有15-20分钟的时间,无法进行充分的回顾和很具体的描述,更不允许访谈者过多引导和追问,所以每个人可能都有“故事”,多数都是就事论事,无法深度交流与思想互动,学员常常有“意犹未尽”的遗憾。

(四)受访者之间的关系、访谈者是否训练有素,影响研讨质量

在研讨中我们发现,当同组学员中有来自同一个单位的或者来自有隶属关系的单位的,学员在描述“故事”时就有所顾虑,深怕不小心犯忌。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导致访谈中的无效信息的增加。同时,访谈人员在实施访谈前必须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包括如何把握访谈的节奏与时间、如何控制受访者的情绪、如何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如何科学的引导访谈过程、如何挖掘出受访人的行为根源等等。就目前而言科学的访谈技巧的训练十分缺乏和不规范,对研讨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

当然,与其他研讨形势比较,“关键事件访谈法”占用较多的人力资源。每次组织一个班的研讨,至少需要6-7位老师,如果班级人数多,需要的老师数量更多。所以,尽管“关键事件访谈法”很受学员欢迎,也不能广泛使用。

三、进一步提升“关键事件访谈法”在培训研讨中的应用质效的思考

实事求是的讲,关键事件访谈法”在培训研讨中的应用只是发挥了它很有限的功能,还远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为我们只是采用了“关键事件访谈”这样的形式,创新了研讨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研讨方式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培训应用中,针对前述问题我们还有更多需要研究改进的方面,或者说有更大的提升研讨质效的空间。

(一)把握关键事件访谈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获取有价值的访谈信息

作为质的研究方法,关键事件访谈过分强调采访者和受访者间的互动交流和主客观视域的融合,因此其在具体描述和评价上相当程度会受到现实环境、客观情势、信任程度以及情绪高低等因素影响,所以访谈的结果往往伴随着较强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甚至会出现虚假、伪造和夸大的结果。对此,我们应当充分认知并加以克服,在研讨中与学员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访谈出有价值的信息。

(二)加强访谈者的业务培训和能力培养,提升研讨的质量

1、加强访谈专业知识的培训,使访谈者能够采用规范的访谈程序和较高的访谈技巧与学员(受访者)交流。

2、塑造访谈者诚恳、开朗和亲和的人格特质,从而使其能够获取学员(受访者)的信任,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互动交谈,激发学员的表达欲望和实话实说的勇气。

3、增强访谈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驾驭力和表达能力。

4、访谈者还应始终对访谈过程和内容保持思路清晰和高度兴趣,科学地控制和引导话题,把握访谈的节奏与时间,使得研讨学员都有机会交流。

(三)规范“关键事件访谈法”的研讨实施过程,确保研讨善始善终

1、要做好访谈(研讨)的前期工作。与学员充分沟通“关键事件访谈法”相关事宜。确定访谈(研讨)分组及研讨老师,分组尽量注意避开同一地区或同一单位的人在一组。

2、要遵循规范的访谈程序。一个完整的访谈(研讨)应当包括前后紧密关联的若干步骤,即介绍与解释、工作职责(角色)界定、关键事件描述、总结归纳、访谈资料的编撰整理等。其中,关键事件描述是核心环节,访谈者将通过学员“讲故事”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3、注重访谈(研讨)结果的分享和应用。访谈结束后,所有研讨老师要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将访谈记录规范整理。“主持人”应对访谈内容归集汇总,以便后期加工整理。

(四)充分发掘研讨资料的价值

对每次研讨汇总的资料组织专人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提炼,形成税收专业或管理方面的有用案例,形成研究税务领导和管理者的一手资料,并加以编号,以便查阅。长期积累下来,就是丰富的调研信息、科研信息,更多人可以分享、受益。同时,也可作为后续研究不同岗位税务领导者素质模型的基础性资料。这样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拓展研讨的价值。

第11篇

关键词:WinForm技术;班主任工作管理;功能设计

本系统是针对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而设计的,涉及班主任工作的各个方面。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技术,采用三层架构,是高效率、高集成、高安全性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1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技术应用

1.1 系统的开发环境

本系统开发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7,使用的开发工具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为后台数据库,使用Adobe Photoshop CS3进行素材加工,使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3进行UML建模。

1.2 系统的技术应用

本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如下:

1)运用微软公司的WinForm技术(基于C#的Windows应用程序);

2)采用三层架构,实现对系统框架的搭建,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 (DAL),使系统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更利于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3)使用OOP思想,实现数据的封装,类的继承和多态,程序更加人性化。

4)使用技术实现数据库信息操作,使系统对数据库的处理更高效、更安全。

5)采用工程化的开发方法,使系统更稳定,代码更规范,系统更便于维护。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本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结构如图1所示。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班级管理

(1)添加班级信息;(2)修改班级信息;(3)删除班级信息;(4)通过输入班级号、班主任姓名或班级人数等相关信息,查看班级信息;(5)学习小组管理。班级中可能有学习小组,该功能能够实现对学习小组的详细操作,可以添加学习小组,修改学习小组人员名单,查看小组的学习情况,删除学习小组等。

2.2.2 档案管理

(1)录入学生档案。录入时,作非空判断,如果出现重复信息,则给出提示。(2)审核学生档案。对已经录入的学生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准确。审核状态可选项:未审核、审核中、待审核;(3)修改学生档案;(4)上报学生档案。学生档案审核工作结束之后,需要向学校上报,学生档案上报情况可选项:未上报、审批中、已上报。

2.2.3 出勤管理

出勤是针对学生上课情况而设计的,考核项目包括:应到人数、实到人数、是否请假、请假原因、是否旷课、是否迟到、是否早退、备注信息等,班主任可对学生的出勤实况进行填写、修改和查看。通过出勤管理,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班级的上课情况,规划对班级的管理。

2.2.4 成绩管理

(1)考试成绩录入。包括笔试成绩、机试成绩、平均成绩、正考成绩、补考成绩、平时成绩等;(2)考试成绩修改。考试成绩录入错误可使用该功能;(3)考试成绩查询;(4)考试成绩汇总。该功能主要用于显示最高、最低排名,单科第一,总分第一,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等;(5)成绩打印。

2.2.5 日常管理

(1)课堂纪律管理。记录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从而决定学生的平时成绩;(2)作业管理。班主任可以记录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3)班会管理。通过该功能,教师对召开班会的时间、教室、内容等具体事宜的安排,并可以对班会做记录;(4)学生谈话管理。可以对谈话时间、访谈对象、访谈原因、访谈内容、访谈结果等信息进行记录;(5)活动管理。记录班级活动的作具体安排(比如篮球比赛,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参与情况、结果等),可以对举行的班级活动进行查询。

2.3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是关系数据库,主要结构表如下:

(1)班级信息表(Class_Info):此表存放班级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教师信息表(Teacher_Info):此表存放教师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由于篇幅,本文只列出部分主要表结构,本系统的每个数据表都有唯一的标识符,且充分考虑数据库的关系设计,每张表都达到了第三范式。

2.4 安全保密设计

为了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进行了安全保密性设计:1)本系统对于数据的操作都在应用层上进行,用户对数据库不能直接操作;2)用户口令使用MD5不可逆加密处理,即使看到数据库数据也无法获得用户的登录密码;3)系统的登录入口具有防止SQL注入的功能,用于过滤非法的字符,防止他人的恶意入侵,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4)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备份的功能,在数据库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时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还原。

3 结束语

该系统是在通过对高校班主任实际管理工作的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设计了相应功能。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具有“功能合理、设计规范、界面友好、适用性强、可靠性高、易于维护”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资金运动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5501

2006年我部受集团公司委派,对在外地设立的X销售公司开展经营审计。这是该单位成立以来开展的首次审计。审计组按程序首先开展审前调查,从股权性质、岗位设置、经营概况等方面入手了解基本情况,梳理风险领域,为制定审计方案做准备。审计组将调查事项列出清单,发给X公司要求三日内反馈。清单主要内容如表1。

表1调查事项清单内容分类1要求反馈资料基本情况1公司性质、股权结构、注册资本、出资方式、组织机构、经营场所、隶属关系、章程、董事会文件、历史沿革等战略目标

及预算1公司战略目标、经营规划、风险管理制度及目标、年度工作计划及报告、预算制度及年度完成情况采购情况1采购管理制度、主要物资、年采购量、供应商、结算管理、应付账款余额及账龄分析、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等销售情况1销售管理制度、销售产品的市场定位、份额、目标、主要营销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利润率、竞争者、应收账款余额及账龄分析等人力资源1企业文化、岗位设置、员工人数、任职条件、工资福利、四金缴纳、绩效考核、轮岗、休假、晋升辞退等相关管理制度重要证照

及文件1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章程、董事会决议文件、重大资产权证等会计资料1成立以来中介机构的年审报告、报表、存货及固定资产盘点表、往来账款对账函等梳理反馈资料,审计组初步了解到以下情况:该公司以集团公司销售处XX处长个人名义设立,注册资本800万,主要销售集团公司的电气产品及备件。现有员工20人,集团公司委派2人,分任总经理及销售主管;外聘18人,16人从事销售工作,采购业务由一名外聘销售人员兼任,其余2人从事财务工作,分任会计、出纳工作,由于从业时间不长,尚未取得从业资格。公司未实行预算管理,建有考勤和销售业绩考核制度,因人员有限,公司不实行强制轮岗、休假制度。针对该公司以私人名义注册,财务人员全部外聘且不具备从业资格,成立以来未进行过审计,预算及内控制度缺乏、关键岗位未实现分离和轮岗等情况,审计组评估后认为该单位基础管理薄弱,内部控制水平偏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隐患,随把“资金运动、费用核销、采购付款”确定重点审计事项,决定通过访谈业务部门进一步缩小审计范围。抵达X公司后审计组立即召开进点后,按事先拟定的方案同时访谈财务、采购、销售三个部门,主要内容见表2-表4。

第一,财务部门。

表2财务部门访谈情况序号1访谈内容1访谈

记录11岗位设置及人员分工121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及重大资金支付审批规定,银行印鉴及空白支票的领用和保管规定131库存现金限额的管理、银行账户核对及长短款、未达账项的处理141应收款项与债务方核对、计提减值及期后复查、坏账核销及期后款项收回的处理规定151存货的盘点、报废毁损及处置规定161采购付款控制规定、业务流程171是否存在虚列工资成本套取资金的情况,工资是否存在结余181四金的缴纳情况、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的入账情况191票据辨伪办法、税务代开发票的管理1101差旅费、招待费、咨询费、费、中标费、运费、仓储费等项费用的报销规定、报告制度,考核方案1第二,市场部门。

表3市场部门访谈情况序号1访谈内容1访谈记录11收入类别及定价控制121信用政策及审批流程131销售收款业务流程及对账规定141坏账核销备查登记管理151提供劳务与收款管理161销售费用核销管理规定1第三,采购部门。

表4采购部门访谈情况序号1访谈内容1访谈记录11管理制度、职责121采购方式、价格控制、付款审批控制情况131采购返点和现金回扣141合格供方管理:供方名录及产品或劳务明细表;合格供方产生的程序;资质审核、评审;供方索赔资料;双方沟通记录151购入固定资产的种类、用途、效能、审批程序,大额设备采购效益性分析1访谈中审计组捕捉到以下信息:

(1)出纳保管全部银行印鉴,获取、保管银行对账单,编制调节表。

作者简介:冯国强(1980-),男,山西平遥人,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2)销售员王X兼职采购、保管业务。

访谈结果让审计组十分兴奋:银行印鉴应分管通用,资金保管和获取对账单、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本是不相容业务,却全部授予出纳,对资金安全、出纳岗位的监管由出纳自己完成,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且又长期未实行岗位轮换、强制休假,资金被挪用的可能性较大;物资采购与保管本是不相容职责,却全部授予销售人员王X,很可能导致虚拟采购业务套取资金,并通过篡改存货台账进行掩饰。审计组讨论后认为资金管理隐患最大,决定从大额资金运动入手寻找蛛丝马迹。

兵贵神速。为避免被审计单位发现审计意图后藏匿、篡改会计资料,或采取其他极端措施阻挠审计工作开展,审计组迅速调取并封存了该单位成立以来的全部会计档案,对现金、银行账、对账单和余额调节表分年度进行拉网式排查,6小时后取得新进展:①该单位结算金额起点以上使用现金情况非常普遍;②一笔300万的资金1999年2月初转出后,银行账一直未做记录,账实差异一直以未达账项掩饰,2002年8月才转回,挪用时间长达3年零6个月。

违规大额使用现金结算情况引起审计人员高度重视,觉得里面一定隐藏着比挪用资金更大的秘密。立即顺藤摸瓜,调取相关凭证,审查原始发票及审批手续,发现了更多疑点:

(1)付现费用主要为仓储、运输、咨询费,全部原票取得,月末集中入账,面额均在5万以上整数,全部经总经理审批入账。据了解,该单位租赁一套三居室民房作为办公场所,根本没租仓库,销售产品全部为集团生产,从集团直发客户,运费由集团承担,没有发生大额运费、仓储费的可能。咨询费缺少协议,原票套现的可能很大。

(2)工资、奖金以现金支付,明细表上虽有领款人盖章,但与审计组观察到的实际出勤人数相差较远,有13名员工未扣缴四金,没有考勤记录,也没有经手业务留下的相关资料,虚列人员套取工资的嫌疑明显。

(3)付现采购资金全部支付给了Y公司。该单位开给X公司的发票大部分连号,所购货物不仅超出了X公司的经营范围,以进价转销给Z公司后货款一直没能回收,虚拟采购事项套取资金的可能较大。

厘清权属。上述疑点使X公司存在舞弊的可能大增。审计组决定进一步核实X公司的股权性质。调取其成立前后的往来账发现:该单位所谓的股东并未真实出资,注册资本全部从集团公司下属的W公司借入,验资完成的第二天全部归还,未到位的资本金长期以债权形式挂账,实际启动资金是集团公司无偿赊销的电气产品;人力资源部反馈的情况也进一步佐证了该公司的国有性质:2名派驻人员一直由集团管理考核,总经理XXX以股东兼高管身份负责X公司后,并未和集团解除劳动合同,工资福利一直按集团中层干部标准发放,外派人员在X公司领取工资奖金的情况集团公司并不知情。

铁正如山。审计组悄悄复印了证据资料,审计组长以家中有急事为由连夜返回集团公司,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集团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向司法机关进行了举报。反贪机构根据举报线索查实了该单位领导串通财务及采购人员虚列采购业务、成本费用,挪用现金300万元,套取工资、运输仓储等项费用400万元,虚拟采购事项转移资金200的犯罪事实,及时追回被侵占国有资产600万元。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最新国外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