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阶段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3]张伟;张明霞.论初中中的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9):3-4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体育教学逐渐成为初中阶段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是保证学生身心正常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身体发育的健康,还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灵魂 ,为学生正常而高效地投入学习保驾护航。因此,初中阶段的教育应重视体育教学。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育教学 环境 方法 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67-01
众所周知,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内在修身,外在养德的作用。对于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大投入,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的质量,更要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初中体育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研究过,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可以提高自身两到三倍的记忆力。因此,作为初中阶段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重视良好教学环境的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快乐教学更需要在一个好的环境氛围中进行。首先,要在师生之间树立起一个人人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基础和学习的力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档次,必须摒弃这种等级观念和态度以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对体育活动及体育技能学习的抗拒,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深刻明白,无论一个人的体育基础好坏或体育技能高低,只要进行积极努力的学习,最终老师都会予以肯定,这对学生的进取心和兴趣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意识,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分地认识到团结协作对于一个集体而言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之外,注意开展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意识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团结友爱的团队中感受到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最后,注意引导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扶持,做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对新的体育技能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在同一课堂上进行体育技能学习的学生也会有进度或效果上的差别,因此,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学习,进行探讨和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通过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大大提高课堂欢乐气氛,学生放松心态,努力学习,从而真正的爱上体育课堂,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2 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重视备课的作用,认真备课,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备课主要从两方面开始。为学生方面备课。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不了解而盲目教学可不行,因此备好学生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每个年龄段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我们既要了解其成长过程中的联系性,又要清楚地知道各个阶段的独立性。明确联系性,有助于我们通观全局安排教学,阶段性地针对学生身心发育的共同特点做到阶梯型教学,循序渐进,保证学生的成长过渡和进步。具体到每个班级、每名学生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教学伊始就应该尽快熟悉每名同学,了解他们的体质、爱好、性格及特长。体质好的自不待言,体质不好,就要降低标准,以使他能够在自我努力下完成学习任务,不致畏难或失去兴趣而退缩。兴趣所至,学习效率就高;生性胆小或不喜欢体育,上课时就不具备主动性,即使强制教学也只是事倍功半,这时就需要老师针对其心理特点适时鼓励,加以引导,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懒惰或意志薄弱的学生,就恰当地采取严格要求、激励、帮助等多种方式,使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增强意志,塑造强健体魄;对于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自然就要求老师做伯乐能慧眼选拔并重点培养。对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是我们上课的依据。教学大纲从总体上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应该认真研读,以保证学期或学年教学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每一章节的体育教学内容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小目标。备课时都应以此作为标准研读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有编者明确的教学思路及原因,这些都应该吃透弄懂。明白了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内容要点和关键之处就会一目了然,在教学时就不会走弯路,避免浪费时间。这样就可以根据内容特点安排教学器材和场地,确定教学时数和流程,明确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通过备课,就好比战争时候的战术,只要我们加以重视,并加大投入,就会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3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课堂时间
其实,体育课堂很特殊,大多体育实践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的空间大、外界的干扰素多的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根据不同的体能情况授课有助于区别对待,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分组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有时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如耐久跑教学中,按体能分成好中差三组。又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教学中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三个高度进行教学。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用,大大的利用了课堂时间,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要求,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加大备课的投入,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特色课程设置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授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还更加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快乐。如今的孩子从小就肩负着很大的责任与压力,我们希望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找到快乐。我国学者杨明全在《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一文中曾写道,“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承载着大人的期待,在沉重的负荷下无奈地看着童年渐行渐远”。所以希望学生们通过对特色课程的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快乐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以及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的顽强意志。特色课程设置是依据教育部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实施的,它既立足于学校的办学需要,又与学生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又加入了本土优秀的文化资源。如此的新型特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会更加全面到位。
一、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特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多以校内为主导、单一、缺乏新意,甚少去校外进行教学活动。因而,校外教学的实施步履维艰。如此看来,要改变现状只有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拥抱社会,感受生活中的艺术魅力。同时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更为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更加投入进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师,仅仅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专业水平是远远不能满足于当下的需求。而美术特色课程的提出,让很多老师们的压力倍感增加。在常规工作的压力下,又新添置特色课程,加之他们对新项目的陌生感,还得培训、学习,种种压力让他们力不从心。因此,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们对美术特色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应合理分配工作量和培训时间,适当地轻教师们的工作负担,甚至还可以在待遇上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
二、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完善与举措
对于美术特色课程的设置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改变以往由老师为主导,转变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们自行设计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在《杜威教育论著选》中曾提到:要“持久的改进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途径上”。因此,让学生们自由的发散思维寻找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主题,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探究事物的本领。
在美术特色课程中还加入了湖南民间美术的元素来充实教学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以湖湘文化中的民间美术资源为立足点,从而达到继承与传播的效果。课程类型设置上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将这些多样的资源引进课堂里,进行现场展示、艺术家亲自讲授、动手操作等,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兴趣以及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切度与感受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结合,如兴趣小组、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将美术课程的学习扩展到课外,将独立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把知识融合贯通的本领、学会团结合作的精神。
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展对于教师们自身也增加了不少挑战,对民间美术知识的匮乏得需要花费些时日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胜任特色课程的教学。教师们多方面途径间学习美术知识,如,通过学校请民间艺人进行讲解;通过大学或者教育部专门组织对美术教师进行技能培训;甚至教师们还可以下访到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室进行考察、学习,亲临现场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地观察后,教师们可能会对民间美术更有心得,再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课程。这样也改变教师们只会照本宣科的被动教授方式,转变为主动参加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创新的新型方式。
三、总结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体育素质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体系。在当前实施新课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
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1.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1.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是由体育教学特点和教材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同时,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 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2.1 注重基础性教育
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2.2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2.3 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现阶段体育教学必然受着器材、场地条件的制约和技能复杂组合的影响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的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习小群体,将越来越普遍地代替传统班级制下的指令性分组,这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 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在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至关重要,并且是一项系统化的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作为起着关键引领作用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重任的艰巨性。尤其是在初中这个义务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儿童,工作是比较繁重而困难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都有隐藏着的一定的发展因素,都可以朝着积极快乐的方向成长,换句话说,学生还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一类群体。因此,我们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义务教育初中班主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06
在初中这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一类群体,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名常年任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者,有些许个人见解和感触,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旨在促进教学工作。
一、一个好的初中班主任应具备的特点
1.爱心
爱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佳方式,毫不夸张地说,爱心也是调解学生们心里隔阂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的原动力。教师对于学生的爱能够化解矛盾,建立深厚的友谊,教师只有以爱心关心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学中的乐趣。
2.细心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工作中有很多很多看似很小的事,但其实都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老师,要用心去体味学生平时的行为变化,不管是成绩波动,或者是学生家庭里的变故都会导致学生表现异常,发现异常以后,要用心去解决和引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要及时化解和解决;用一颗铁杵磨针的心去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老师,是这个班级里的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每天免不了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处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脾气暴躁,心情烦闷,因此要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在处理问题时,尽量做到思考全面、谨慎行事。
3.淡泊之心
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方面,则要用一颗明镜似的心来对待,古人常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用这样淡泊宁静的心去思索生活和工作,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的工作做得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4.持之以恒之心
教师应该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去教书育人。持之以恒,这四个字看似简简单单,然而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自己选择的路,不论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并且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使命感,所以才会勇于接受挑战。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技巧
1.处理好和任课老师的关系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性质不一样,班主任的任务更艰巨,如果只是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班主任平时还需和各位任课老师进行交谈,听听任课老师对班级学生的评价,及关于班级管理的建议。所以我建议每隔一周就开一个老师洽谈会,通过会议这个平台各抒己见,最后总结班级一周以来的情况并且进行策略上的调整,使班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处理好和班干部的关系
其次,好的班干部就像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能辅助班主任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选班长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建议选班干部一定要所有班级人员通过投票选举,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才有权威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选出了班干部就要相信班干部,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机会,班主任可以旁敲侧击,帮助班干部慢慢成长起来,久而久之,班干部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就会得出经验,有时不用班主任出面就可以处理好班级的一些事务,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给了他们自信,班主任的任务也就不会那么繁重了。
3.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来到城市生活与就业,他们的子女也跟随他们留在城市接受教育。由于各方面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一直以来都令人担忧,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无论是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学习习惯上都有很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现状及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在各大城市都有广泛的分布,大部分人员都是从事体力劳动,自身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及内在涵养较为欠缺,在教育子女上难免会方法不得当,子女也会一定程度上受父母影响,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在很多学校不难看到,即使是进入初中阶段,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行为习惯上和城市人员子女仍然有明显的差异,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是语言上,还有个性上、理解能力上以及学习习惯上。例如,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卫生习惯较差,同样是课桌,城市居民的子女通常会将自己的课桌及书本收拾得很整齐,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桌却十分杂乱无章,有的连课本都残缺不全。在学习习惯上差异也很明显,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表现出“懒学”,对于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也不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存在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亟须改善的。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生活习惯的养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当首先从生活习惯着手。很多外来务工家长穿着拖鞋、打着赤膊进校园,随地吐痰并且乱扔垃圾,孩子对于父母这样的行为耳濡目染,自然会沾染上很多不好的习惯。有的学生随便拿同学东西,说话不文明,有的学生随地乱扔垃圾,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要给予更多的耐心。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渗透到课堂中来,在学到或看到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我通常会问学生: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向主人翁学习具备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会尽量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回答。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在生活中积累,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才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
2.学习习惯的养成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通常学习习惯都不是太好,上课听讲不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最关键的是他们普遍表现出学习兴趣低下。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决不能放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家庭环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及指导,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
班上有一个学生,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个孩子学习习惯很差,成绩也不好,每天上课都有忘带的课本和作业。一次放学后我和这个学生一起回家,想到学生家里进行一次简单的家访,和父母聊聊学生的情况。来到学生家中后我了解到,学生父母都来自农村,带着孩子一起来城市打工,由于经济拮据,一家三口住在一个平房内,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提孩子的课桌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习用具都收在一个麻袋里,整个屋子很乱。看到这样的情景后,我大致和学生家长聊了聊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并且希望家长一同督促孩子使其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这之后,学生忘带课本或作业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上课也没有东张西望或者和同学说话,学习习惯在慢慢变好。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很实际意义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一个城市都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不仅是想自己从农村走出来,更重要的是想让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机会在城市里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城市的学校后肯定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和城市孩子的差异,甚至会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要多包容,要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关爱及指导。初中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是非标准及价值判断能力,很多时候自身不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和生活环境有关的,教师应当对这样的学生多加指导,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身素质得到改善,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20902
作者简介:彭丹(1983-),女,河南固始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材及国家精品课程;成晓娟(1986-),女,山西交城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1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1.1中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规定,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纲要还规定了我国中小学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其中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为:
①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②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③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④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⑤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2美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由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教育行政实行地主分权制,各地(州、行政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教育目标、内容、课程及教科书等也都因地区(甚至学校)而异,信息技术教育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多元化格局。
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体化促进作用。美国各州也都做了大量工作,为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落实,一些州还制定了适合本州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标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内容。
虽然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不一,但是总体看来,美国各州中小学各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基本一致,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①了解计算机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②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③理解并能运用编程的基本原则;④端正使用计算机的态度。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初中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用文字处理软件写学期论文,用数据存储系统保存数据文件,利用数据库获得信息以及用电子表格作预算。
1.3英国初中阶段信息通信技术课程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目前已经成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是最早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国家课程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提出并实践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国家。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规定了英国中小学各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信息技术进一步改名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其宗旨在于突出强调包括internet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人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发展中起到的综合作用。
英国根据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程度不同将ICT课程实施过程划分成4个学段,将ICT课程学习划成8个等级,这8个等级规定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力和综合4个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或表现,并规定4个学段分别应该达到的相应学习等级。在前3个阶段,等级标准是评估学生ICT能力及其表现的主要依据;第4阶段则以国家资格考试作为评估学生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
其中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段是第3阶段(11-13岁),要求达到等级五、六级。该学段具体的要求如下:
学生能更独立地使用信息资源和ICT工具,对ICT如何促进他们的工作,以及何时、如何使用ICT有更深刻的理解,在ICT的使用中做到更专注、更高效和更精确,并且能够借助ICT完成一系列更加复杂的任务。
1.4台湾地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在台湾地区被称为“资讯教育”,即信息教育。台湾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展以《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为标志,从理念到方法上都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信息教育是纲要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纲要新思想的指导下,台湾信息教育的理念被确立为: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应用与分析的能力,更要养成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发展健全的国民。
台湾将学习阶段段划分为5个,前4个学段都会独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其中第五学段(相当于大陆的高中阶段)虽然不独立开设,但是课程纲要中提倡并鼓励学校在此学段设计好信息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教学,使学生能够把以往学年所学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学习活动中。
其中,相当于我国大陆地区初中阶段的第四学段(七一九年级),其信息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为:①认识计算机硬件、软件、输入和输出等基本设备,有应用自由软件的概念;②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相关设备,以及图形、影像、文字、动画、语音的整合应用;③认识程序语言、了解其功能与应用,有开放规格、自由软件的概念;④能利用软件工具进行图表制作。尽量使用自由软件;⑤能利用简报软件编辑并播放简报内容。尽量使用自由软件;⑥能利用因特网、多媒体光盘、影碟等进行数据搜集,并结合己学过的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⑦了解网络犯罪型态,避免误触法网及受害;⑧适时应用信息科技,透过网络培养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⑨建立科技为增进整体人类福祉的正确观念,善用信息科技作为关心他人及其它族群的利器。
2中外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比较的启示通过整理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和地区的明显不同,下面我将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2.1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的启示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体现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虽然也提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更多的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在其他学科领域如何用、为什么用的内容涉及很少,有些教材几乎没有提到。美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在这方面提出希望学生能利用获得的技能来完成其他课程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可以更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
中外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都提到要培养信息时代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提倡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教材编写中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灌输和操作训练的编写思想和方法,更加注重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台湾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升到人文关怀的高度,如“建立科技为增进整体人类福祉的正确观念,善用信息科技作为关心他人及其它族群的利器”,不再仅仅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并将其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利器。这是其它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所没有涉及到的。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强调“以人为本”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写和选取上应注重提倡学以致用,倡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2.2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目标分析,可以总结出国内外都提倡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以实际案例为组织主线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亲自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受使用到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便利,信息技术的利用无处不在。
同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前期准备。以上4个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倾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高中阶段开始涉及到的程序设计并能为他人所用。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更加注重方法和理念的传授,以及对作品的全局把握。这样既很好地延伸了小学阶段的简单软件应用,也为高中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做好了前期准备。
因此,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到的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活动设计方面的启示是,以实际案例为活动的组织主线,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规划、设计、制作、评价作品。参考文献:
[1]彭邵东.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评述[EB/OL].,20080612.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EB/OL].http://省略/20020327/3023657.shtml,20080510.
[3]隋清江,张进宝,黄荣怀.中日英三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知识观比较研究[J].学科教育,2004(7).
[4]于志涛.英国ICT国家教育计划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关键词:教育衔接;学生心理特征;习惯养成
小学生升入初中阶段学习后,存在着学习时间分配、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科目变化等不适应的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遇到学习障碍,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重、转换角色难,甚至还出现了辍学率比较高的现象。初中教师就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等。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成因
第一,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对初中生活充满了向往、具有比较广泛兴趣爱好、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愉快的等。这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教学要求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特。这样就让小学生认为小学生海堤愉快的,和老师的关心也是融洽的。即使进入初一的同学还经常留恋小学生活。
第二,中小学教育要求的转变跨度较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开始就跟不上要求,出现了掉队的现象,逐步形成厌学情绪,并发展为个别学生的流失现象。
第三,初一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习的压力随之增大。造成一部分同学不适应,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
第四、中小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评价方式及重点差异,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不一致性,学生的个好特征得不到有效发挥。引起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成绩下滑。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主要问题对策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教育。这是国家要求公民必须完成的教育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最基本接受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就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一个成长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注重初一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准确了解,做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加强对初一新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工作。每一届初一新生入学后,我们要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做到有备无患。只有准确把握了本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能充分调节我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计划,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过渡。特别是我们初中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的把学生看成进入初中阶段就是初中学生。因为初一学生正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转折点,他们具有两个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为此,我们教师把握好学生这个转型阶段特征,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要求就不要随意拔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顺利过渡。
其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学校教育在一个时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任意删减非编者科目的课程及要求,是重视统考学科,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导致教师压力大,学生课业多。随着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得到遏制。但是在我们一些管理者和教师心目中的质量观点仍然没有变。仍然单纯的智育水平,以考试成绩证人学生的好坏。随着我们初中升学要求的进一步改革,我们初中教师必须寸步转变观念,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对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自觉性。我们必须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都学有所获。
再次,加强班主任工作
我们经常把班主任比作母亲,从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这也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征非常明显。初一学生在年龄特征方面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也有对班主任的依赖性和信任感,他们的向师性特征也很明显。所以,初一学生正是人生成长关键的转型时期。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加强对初一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人生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促成初一新生逐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实现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需要初一班主任有耐心、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要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
最后,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和养成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成长;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在生理成熟的过程中其心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甚至个体心理的发展比生理的成熟更加重要。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个体的生理逐渐趋于成熟,但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却刚刚步入正轨,滞后发展的心理与发展成熟的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成长。另外,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在影响着个体的成长。
一、中学生成长现状
中学生的成长分为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两部分,而且这两方面的成长速度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因此我们分别对两者的成长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学生的生理成长
第一,个体在儿童阶段,其大脑的发展已经十分接近成人的水平,因此个体在步入中学后其大脑基本上发育成熟,这为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个体的生长发育进入高峰期。首先,初中生的身高迅速增长;其次,初中生的体重也会明显增加;再次,第二特征开始出现,例如:男生嗓音变粗、喉结突出,女生嗓音变细等;最后,初中生的身体机能开始接近成人的正常水平。
生理发育对初中生的心理活动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造成了初中生内心的多种冲突。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其心理发展极为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认知思维继续发展。个体的认知思维在幼年就开始出现并发展,到了中学阶段由于大脑发育基本完成,中学生的认知思维获得了巨大发展。其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抽象思维,并且其思维的组织性、灵活性、敏捷性等都获得较大的发展。这阶段,中学生会独立思考,对于问题、事物和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
第二,情感发展趋于稳定。随着神经系统逐渐的发展完善,中学生的情感也逐渐的趋于稳定。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生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且对于友谊、爱情等感情有了更加强烈的体验。
第三,意志逐渐提高。中学生的意志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其行为的目的性更强、行为更加果断,同时个人的自制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中学生能够克服小学阶段的任性以及行为的随意,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第四,个性心理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初中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的发展成熟,中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其行为的自信与独立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中学生开始重视自尊的需要。但是,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避免中学生发展步入歧途,学校与教师有必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初衷所在。那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学生成长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各中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因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对中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品德教育对初中生观念形成十分重要
我们都知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中学阶段又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一度甚嚣尘上,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外的资本主义腐朽观念开始传入国内,这些都影响了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学生虽然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并不强,在错综复杂的各色信息中,中学生会将错误的观点当成正确的观点,如果中学生依照错误的观点行事,很容易铸成大错。
目前来说,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灌输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水平逐渐接近成人,这促使学生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和成人一样的待遇,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习惯于将初中生当做孩子对待,这会严重的损害初中生的自我实现愿望,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使中学生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
在初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优秀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个体真正成熟的标志,中学生虽然有想做成人的意识但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却远逊于成人。一旦人际交往受挫,初中生很可能产生消极、自闭的心理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同时帮助学生处理人际之间矛盾,从而使学生和他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具体要求,它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中,我们对中学生成长发展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价值观念和人格方面入手,分析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为中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玉红.初中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8)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各区(市)县教育局,直属(直管)学校(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结合本市实际,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教育局
2018年12月27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两考合一”。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分类考核。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命题要求。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学完即考”。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成绩呈现。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评价程序。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结果运用。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评价实施。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坚持普职协调发展。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严格招生计划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规范招生行为。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严格招生时间管理。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严控考试加分。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实行阳光招生。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班主任;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88
一、前言
随着教育观念不断的变化,培养初中生学生的模式也不断地更新,初中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健康也备受关注,初中班主任的工作任务艰巨,工作责任大,范围比较宽广。大部分年轻的初中生班主任的教育经验不足,管理起来显得困难重重,而年纪大的班主任,在教育思想方面比较陈旧,接受新事物、新教育方式、管理理念的能力较为薄弱,现代的初中生个性化较为严重,班级管理起来也很吃力,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结合当代新课程教育知识进行教育、管理。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分析
1. 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积极性,专业素养较低
大部分初中班主任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也没有上岗培训,在担起班主任这个职务的时候往往以为单单为了要完成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往往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专业精神不足,随意安排,班级管理不善,班级管理工作不积极,对学生往往采用“我是班主任,我说你就得听,必须服从我的管理”的方式来教育、管理学生,这样往往容易让学生背道而驰,对在学习更加不感兴趣,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歪路。
2. 自身专业知识欠缺,班级管理能力比较差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量很大,而且范围比较广,内容繁杂,因此需要班主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耐心,而当代大部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不善,能力比较差,对学生的心理不了解,不懂得初中阶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工作模式安守陈规,管理能力一般,跟不上新时代的节奏和难以应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局面,因此在对待班级管理往往觉得力不从心。
3. 学生性格差异大,难以处理各种问题
大部分初中生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但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处于青春期,也是属于叛逆期,而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不会一样,初中班主任面对班级里的这么多个学生,往往也不能针对性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太调皮、活泼、喜欢在课堂说话、专横,学习成绩差,那么这个学生往往会成为班主任在班级会议里的批评对象,如果学生不爱说话、胆小、孤僻,但学习成绩好,那么这个学生往往是受到表扬,由此一来,那些活泼好动、专横的学生叛逆行为更加严重,甚至欺负比较弱小的同学、打架、顶撞教师,而那些孤僻、不爱说话的学生性格也难以得到改善。班主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常常觉得无法处理,往往通过家长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或者批评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懂的如何尊重学生,不会鼓励学生,难以得到学生认可和支持。
三、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1. 正确认识初中班主任的教育职责
初中班主任的教育职责很重,角色多样化,是学生的学科教师、班级管理者、人际交往指导者、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朋友。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班主任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教育职责,才能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心理上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内心世界,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并作出反馈或者评价,摆正班主任的位置,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通过家长协助教育,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纠正,慢慢的让学生改善自己的缺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2. 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知识和管理理念,不断地提升自己
班级管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初中教育阶段,班主任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知识、教育理念,在思想品质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初中班主任进行会议指导,专业培训,探讨初中生出现的根本问题所在,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增强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知识和班级管理理念。初中班主任不仅需要提高提升的班级管理模式,还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初中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初中班主任需要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拥有强硬的教育知识和班级管理能力,在教育和管理中展示自己的知识面、管理能力。
3. 善于利用教育知识、管理知识结合实践,实现初中教育目标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很多非主流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初中阶段的初中生往往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初中班主任应该善于学会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来正确的指导学生吸取各个方面的知识,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身心能够健康成长。例如,初中班主任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关于非主流文化的教育片和,在播放结束后,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班主任再在学生的意见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教导,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非主流文化影响的后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组织学生民主的选举班干部,引导班干部起到带头作用,推动良好的班级氛,周期性的召开班级会议,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改善管理制度,与班干部合作,让班干部管理一些细小的事务,督促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初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教育知识、管理知识,结合实践,充分发挥其作用,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教育目标。
四、结束语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解放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
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 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 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