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十四五规划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2021年,医院对信息科的计划:
1、按照医院创三级的要求,把信息化系统按电子病历应用四级及数字化医院的标准,进行全面升级,实现全院信息化互联互通,大力提升临床对信息化应用的水平;
2、开通“就医一卡通”的所有功能,实现“电子健康卡(二维码)”与“身份证、社保卡”任意一种都能同时代替就诊卡享受就诊服务。届时将全面取消院内就诊卡,节约医院用卡成本;
3、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门诊住院收费发票将现实电子版发票;
4、优化LIS(检验)、PACS(检查)系统流程,增加检查预约功能,加强治疗管理功能。
1、增加挂号排队系统,使门诊、住院全面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卡通、一站式、一票制”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增加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2、随着政策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变化,增加完善部分“互联网+”应用:完善自助终端应用(各种挂号登记、支付、诊间支付、查询打印自助服务机等)、互联网应用(微信、小程序、APP、支付宝等线上线下服务,包含预约、支付、查询等)、门户网站、院长远程查询、移动会诊等。让病人用手机或自助机即可完成大部分就诊流程,方便群众。同时加大线下服务功能,使不会用智能手机、自助机的老年人、残疾人也可以方便的就诊、取药、治疗等。
3、满足《数字化医院评审》要求,增加移动医护、随访管理、不良事件报告、医疗服务社会评价、重症监护、血透管理、CA认证(电子签名)、医院OA系统、物资供应、固定资产、高值/植入耗材追溯管理、消毒供应、运维服务等系统软件。
4、上线智能系统平台,申请《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五级评审及《数字化医院评审》。
根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批服务部《关于开展营商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要求,我部门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整治内容和专项整治方案开展自查自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情况
经自查,我部门目前没有涉及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也未接到各级有关部门关于营商环境领域的投诉和举报。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
一是为优化开发区加油站布局,加强和规范成品油零售网点的建设和管理,科学指导成品油流通体系建设,编制起草了成品油零售网点“十四五”规划,为优化我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对成品油零售企业服务水平,使用规范文明用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真正做到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三是严格按审批程序流程办事,加强成品油零售经营监管,高度重视成品油年度检查工作,运用信息化方式,采取网上年检,根据市商务局要求,对各加油站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等提报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核查,加强与综合执法、生态环保、应急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共享,严格核实成品油经营企业在质量、计量、消防、安全、环保、税收等方面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情况。
(二)直销企业服务网点方案审查、电子商务发展指导及文件
此两项目前为空转事项,下一步我部门将不断拓展政务服务渠道,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通过持续梳理优化权责事项和办理环节,减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件效率,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一、老旧小区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惠及广大老百姓的民生工程,2020年上级下达我县城区四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分别是小区、小区、小区、镇政府宿舍小区,改造面积8万平米,惠及住户772户,改造资金来源于上级补助+县财政自筹资金。住房保障股根据《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综合整治基本型老旧小区功能,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住品质。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理念,积极组织镇、规划、城管、社区、设计、供水、供电、燃气、管线等单位对四个老旧小区改造前期摸底、现场探物、召开业主、群众座谈会,改造小区规划方案评审会、供电改造更新等10余次协调会。截止目前,已完成4个小区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上报县招投标信息中心挂网投标、公示等工作。为下一步施工前准备工作时序推进。
二、上报老城区改造小区红外线改造项目实施计划
3月10日,参加了市住建局召开的各县区老城区改造小区红外线提升改造项目实施计划。根据会议精神,在局分管领导安排下,组织了县镇、社区、规划设计室、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对县城区老旧小区红外线20余处街巷现场摸排、搜留图集、物探,加班加点整理汇编2.3亿元老城区红外线提升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城区雨污管网、停车场、治理内涝、景观绿化、城区道路、城区菜市场、城区河道等),不断完善美化、亮华城市功能。
三、顺应群众需求、提升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
为进一步完善我县既有住宅使用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以及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升型”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局分管领导安排下,于4月10日组织县经济开发区、质量安全站、社区等相关单位前往市区住建局,听取了区住建局住房保障科何科长详细介绍加装电梯工作流程及规范要求,汤小燕主任带领我们到省安全厅住宅小区现场观摩了加装电梯试点运行。为我县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提供良好示范。
根据工作安排,住房保障股安排近一个星期时间对县城区镇、县经济开发区内11个社区22个物业小区多层住宅进行摸排(不包括公租房、廉租房、集体土地房屋安置房),进行每个小区单元式摸排、整理。共统计出符合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计446栋、1099个楼栋单元,可惠及1万余住户。为我县城区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分阶段实施提供有力依据。
下半年工作计划:
住房保障股将在局党组领导下,局分管领导按排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积极完成下半年各项工作。
一是深入四个小区改造施工现场,积极排查施工安全、质量隐患、跟踪督促整改、发现问题敢于监督。今年受疫情影响,按上级改造时间节点部署已拖延时间,住房保障股将督促施工加快进度、按图施工,做到早施工、早竣工、使住户早受益。力争在10月底前四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竣工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11月份迎接上级检查。让惠及住户满意,上级领导放心的民生工程。
二是积极推进我县《既有住宅增设加装电梯试点》前期各项筹备准备工作。
三是积极巩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四是协助规划设计室做好住房保障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五是根据上级精神,谋划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前期准备工作。
学习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报告
集团公司总部机关:
*月*日,集团公司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总结回顾集团公司10年来工作成果,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会议召开后,**单位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结合实际,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持续做好本公司**各项保障业务,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现将具体工作落实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确保会议精神扎实落地。单位迅速组织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公司主管领导会后立即部署了工作要求:要求围绕会议精神做好宣贯工作,并针对推进信息化工程、提升管理能力、加大资源建设等具体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单位通过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形式,就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详细安排,明确了近期重点工作,并计划召开全公司工作推进会,传达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10年工作情况,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点,表彰系统先进集体和先建个人,推进公司各项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层层学习,深入宣贯,全面凝聚推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单位党委领导班子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方式针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研讨,各科室、各支部通过集中学习形式深入领会会议精神。为确保会议精神落地,营造浓厚宣贯氛围,本单位还通过问卷答题等形式强化学习宣贯效果,并将会议精神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转发;编制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提纲,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宣传宣讲,科级以上人员深入基层单位进行会议精神宣讲累计25次,利用各类培训宣讲7次,通过学习宣讲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各单位及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凝聚起推进企业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合力。
三、突出重点,精准落实,全面推进**重点工作工作扎实落地。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实际,围绕提升信息化能力、推进智能化建设等工作,精心编制工作“十四五”规划。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学习宣贯工作,组织人员学习探讨《管理制度》2020版。开展《工作管理办法》《管理规定》等各项业务专题培训,推进业务规范化管理的落实。三是做好基础工作。会后,组织并配合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重新梳理各类工作流程和职责范围,健全并落实责任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力度。扎实开展资料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规范化标准系统培训工作,累计组织开展培训班15期,培训560人次,全面提升资料管理水平。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数据清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稳步推进自建系统上线应用,通过与自建的数据正常化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自动对接,实现智能化制度化。五是扎实做好服务。围绕“三个服务”理念,做好服务利用。提升服务质量,加大人员管理,树立良好窗口形象。六是强化安全管理。结合实际,积极应对台风过境,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消防专题培训1期,组织开展消防应急演练1次,全面提升人员应急处置能力。落实护网行动,开展迎接中秋国庆前安全集中大检查活动和保密自查,排查隐患,确保安全。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做好本公司业务工作的总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工作使命感责任感,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做实做优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全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单位
2020年2月22日
【摘要】在国家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背景下,一部分职业院校抓住发展契机,在听障大学生中开展了有关传统手工艺的职业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缺乏特色、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实训场所不足、参与主体不够广泛等困境。学校需要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优势,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听障生特技工作室、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等多种路径,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优质传承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听障生;职业教育;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生产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障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听障残疾人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任务。传统手工艺与听障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听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更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现实选择。2017年3月12日,由文化部等部门联合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调,“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1]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发展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帮助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由此可见,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听障生掌握传统手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发挥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听障生与生俱来的视觉和超乎常人的模仿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一技之长的听障生,是实现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意义
1.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传统手工艺生产、销售受到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传承人高龄化、观念守旧、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逐渐萎缩的生存危机。首先,传承人高龄化问题凸显。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2月10日的《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可知,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一半以上超过70周岁,尤其是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多数都无法完全展现技艺,因此,开展抢救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迫在眉睫。[3]其次,传承人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家族式”或“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观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代际传承社会结构。继承人获得技能的方式大多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对完整、细化的设计工艺流程还无法上升到专业理论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人才职业化、规模化的培养。第三,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由于数控加工、注塑成型等一系列工业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批量规模化生产致使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不断下降,加之老一辈留下的手艺多数都学习周期较长、收入相对较少,而年轻一辈又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有继承传统技艺想法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有数据表明,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师仍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不足20%。[4]2.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开发利用的优势首先,传统手工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制作过程具有技术性和严谨性。听障生虽然听力有别于常人,但他们不易扰,学习认真,并具有眼敏、心静、手巧、志坚的身心特点,做事专注,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因此在手工制作上往往比正常人更有天赋,在教师的鼓励和细心指导下,听障生更容易掌握这些传统技法。其次,将传统手工艺资源引入听障生职业教育,培养听障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一项手工技能,拓宽其就业渠道,是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与顺利融入社会的核心。第三,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手工艺,对延续历史文脉、培育文化自信、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让听障大学生掌握一门手艺,不仅能够使其自食其力,还能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出一份力。3.传统手工艺融入听障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5]2021年7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指出,“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6]因此,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与实践,让听障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职业教育与学习,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一方面可以解决听障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对残疾人固有的看法和印象,体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
二、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1.培养方案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手工艺除了需要政府、社会各界支持以外,还需要职业院校担负起培养继承人的责任。要科学开发利用听障生的优势,开展传统手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从2021年全国24所聋人内地单招本、专科院校招生专业来看,目前只有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听障生的身心特点、特长爱好,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开设了有关传统手工艺专业。[7]而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大体与正常生相同,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常规专业,对听障生的优势和潜能没有有效开发,导致了听障职业教育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处于薄弱环节。此外,职业院校听障生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普通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总体差别不大,针对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不够全面,课程设置传统单一,缺乏个性化。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听障职业教育对传统手工艺专业的授课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技能”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扎实的手语沟通能力。但从目前来看,既会手语又懂传统手工艺的“双能型”教师储备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手工艺专业选调而来,没有特殊教育的学习背景,对听障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还不够了解,手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听障生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还有一部分教师原本的专业是美术、艺术设计等,没有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学习背景,传统手工艺的技法也是从书本、视频中自学或参加短期培训得来,对传统手工艺的具体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创作元素构成及工艺制作细节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导致手工艺传承陷入了仿制和临摹误区,这种重制作成果和单纯展示技法而轻视内涵的做法,使传统手工艺传承失去了原有的灵魂。3.学生实训场所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开发听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听障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但从目前手工艺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有的院校顶层设计者主观上更倾向于建设热门专业实习基地,没有把传统手工艺与热门专业同等对待。另外,受师资、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制约,传统手工艺实训场所数量不足。第二,目前多数院校的手工艺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为独立建设、独立使用,仅限指定专业课上课时使用,课余时间采用封闭管理模式,造成实训场所闲置、使用率低,缺乏开放性和共享性。第三,一些院校手工艺实训基地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拓展,运行模式单一,没有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缺乏深入市场的实践经验,影响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方都迫切希望学生能在手工艺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而有的企业却抱着担心影响正常生产的心态,致使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停留在签约或挂牌的消极被动状态,校企合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4.参与主体不够广泛,运行机制有待健全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实现传承应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来支持,也需要学校与残联、行业协会、民间艺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支持听障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还有待完善,有的地区还存在特殊教育摆不上位置的情况,认为残疾人毕竟占少数,也不是教育发展的硬任务,对残疾人教育的鼓励政策、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投入较少,尤其是在听障生传统手工艺实习基地建设上投入的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明显不足。另外,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也不够深入,致使传统手工艺在职业院校的传承成为了薄弱环节。
三、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传承的路径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科学发挥听障生的优势,加强手工艺类专业建设。听障职业院校应借助具有地标性的民间手工艺术资源,依托学校现有的艺术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根据听障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教学规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传统手工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采用“专业+特技+就业/创业”手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甄选适合听障生的传统手工艺方向,以突出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具备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能就业、创业的社会所需人才。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传统手工艺专业方向,使学校的专业方向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及职业性。第二,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听障生的学习效果。学校要科学构建专业性、技能性、通识性的传统手工艺课程模块,合理设计培养听障生的基础、提高和精英三个阶段的训练课程和项目。针对听障生的特点和优势,科学设置具体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和具体训练安排。一是专业课程要全面渗透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元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二是在实践环节引入企业、职业技能课程,把真实项目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技艺,要指导听障生反复练习琢磨,将其转化为作品设计和创作的灵感来源。三是通识课程除了要贯穿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等内容,还要加强对听障生传统手工艺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的熏陶,提升听障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传承能力首先,要加强手工艺教师手语和手工技艺的培训。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选派具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手语培训,提升与听障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传统手工艺有关的科研技能训练、教学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技能和创作水平,力争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组建“专任艺术教师+传承人”教学团队。一是要聘任校外手工艺传承人充当兼职教师,与非遗大师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定期与校外手工艺传承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特色课程和实践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体系。二是学校可建立非遗大师资源库,定期、分批地邀请地方知名传承人,举办“非遗大师进校园”文化沙龙和艺术展览,让全校师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三是学校可采取请专家“传经送宝”的方式,邀请专家现身说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讲解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传授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这样有助于本校教师冲破思维定式、实现自我拓展与实践技能的提升。3.建设听障生特技工作室,增强传承实效听障特技工作室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载体,也是听障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其建设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手工艺传承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校内特训、校外实习创业、就业一体化特技工作室建设,是真正提升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学校除了要重视校内实训工作室建设,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地方行业协会、残联、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工作室。根据创业、就业市场及听障生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等相关要素,按照满足听障生学习、特训、创业就业一体化的标准,明确特技工作室的师资、资金、设备投入及建设数量。其次,创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提高实习实训场所的利用率。例如黑龙江某高校就采取了“工作室制”的管理模式,即有效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生申请成立公司,学校免费提供场所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创业。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特技工作室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特技工作室内部的组织机构,明确特技工作室团队人员职责分工,在教师指导与学生配合的基础上,形成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益,保证运行质量。第四,积极与企业对接,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听障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实践技能,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本领。4.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保障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有效传承,是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认真贯彻和落实,也是残疾人打开幸福之门的新途径,尤其是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8]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自觉承担残疾人民生事业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主体责任,把传统手工艺在特殊教育中的传承当作一项基础性、常态化的工作来抓,从资金支持、人力资源配置、场所建设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政策倾斜,为传统手工艺在听障职业教育中有效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另外,学校在特殊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承担起主导责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如联合非遗行业协会、残联、手工艺企业等社会力量组成行业联盟,确定内设管理结构、组织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传统手工艺传承搭建平台,特别是在传承路径拓展、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协同发展、深化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手工艺的优质传承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李冰雪 刘铁军 单位:绥化学院 韩国大真大学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nxing841018”为你整理了这篇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聚力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一是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智慧黄河三角洲”大数据平台两项工作,列入省黄河流域发展规划(送审稿),其中,大数据平台以建设“智慧黄河”形式列入国家黄河流域规划纲要。
二是发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信息中心等国家大江大河智库作用,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提出了黄河河口适宜生态流量过程和近海生态需水建议,被黄委部分采纳,支撑了河口生态调度和生态补水量;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研究”有关建议,纳入《黄河法》(初稿),为加强河口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承办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来自黄委、长江委、珠江委等19家单位40余位专家提出河口治理、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建议。
三是支持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研究,“互花米草入侵与防治”成果得到国家部委和省主要领导认可。
(二)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出台《东营市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体机构管理办法》,重点与国内22家高校院所对接联系,开展人才、技术交流50余次,服务企业60余家,实施市校合作资金项目39个。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进修生、订单培养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第一批14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入驻基地。“山东师范大学新发药业化学班”200名学员接受普通本科规范培养。组织申报并着手实施生态环境部“基于生态效益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有毒化学品管理”项目。
(三)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耐盐作物推广,建设黄河口水稻研究中心,构建稻麦两熟栽培技术模式;建设耐盐花生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小麦-花生”两熟实践;探索建设“花生特色小镇”。承办了“黄河三角洲中医药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泰山科技论坛。
(四)聚力招才引智。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承担《东营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初稿草拟工作,开展全市人才工程考核调研工作,为优化全市人才工作提供建议。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7人、合作项目4项,1名高层次人才入选黄河三角洲学者,一名博士后出站。发挥“两会”秘书处职能,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完成换届,博士联谊会搭建博士科研服务平台3个。
二、2021年目标思路
2021年,研究院管理中心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明确单位职能理顺工作思路,发挥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市政府决策咨询、经济转型发展开展工作。
(一)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推进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参谋
一是发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等大江大河治理智库作用,就河口治理、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等联合攻关,预测河口海岸变迁情况,为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工农业布局等重大规划提供本底预测。重点依托水利部流域水治理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项目,提出河口治理战略,构建行洪输沙、生态环境和支撑社会经济协同体系,支撑东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发挥可持续发展专家顾问组作用,围绕我市重大技术、经济、社会问题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练一批调研课题,由高校院所揭榜完成。
(二)支持高校院所实体机构建设,促进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向我市聚集
一是发挥《东营市市校院所共建实体机构管理办法》政策引领作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保障基本运行。鼓励实体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组建专职团队,加强自身建设,加快主办院所创新要素资源向我市流动。
二是完善高层互动机制。定期通报市校工作动态,推动市校高层交流,及时解决合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实施一批合作项目。对高校院所在我市开展的人才引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方面工作进行评估,联合实施一批市校合作重点项目。
(三)聚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产业转型发展赋能
一是组建东营高载能电化工工程中心。推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脱碳生产烯烃技术”,利用绿电工艺和装备把各类烃、石油转化为三烯三苯和氢气,系列技术为0到1棋局颠覆技术。目前已完成技术、工艺、催化剂及关键装备开发,计划于2021年开展工业示范。该项目一旦实施成功,可将东营地炼企业由炼油型改造为化工型,实现高附加值转型。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old_wind”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气象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上半年,市气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高标准打造“宜居建德”、高水平推动跨越赶超发展战略,坚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职责,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积极融入数智建德改革框架,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提升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全力做好决策和公众气象服务,加强上、下游联防联动,完善气象服务各项制度,科学研判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服务,在灾害性天气过程前,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发送气象服务信息,通过滚动监测、及时预警,做到提前汇报,第一时间。加强与应急、农业、水利、规资等部门联合会商,建立预报预警信息通报机制。截至6月15日,我市平均面雨量735.4毫米,新安江雨量711.2毫米,共制作服务材料52期,报送《重要天气报告》8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5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3次,发送灾害天气提醒、实况通报等各类决策短信300余条,100万余人次,电话服务70余次。
2、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迅速启动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和网上党史学习20余次,把汛期气象业务服务与党史学习教育同谋划同推进,参观兰溪浙西特委红色教育基地,组织17人党史知识测试、专题学习研讨2次、观看党史纪录片3次、撰写千字文8篇、重温入党誓词10人、分享读书感悟17人次,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次,开展“三服务”走访16次,派驻大慈岩镇陈店村第一书记到村指导工作23余次。
3、优化和完善气象监测网格布局。完成“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发文。积极配合开展气象综合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做好亚运气象保障前期工作。实施气候宜居城市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和亚运会X波段雷达建设。统筹加密乡镇(街道)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建设,在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增建8套6要素和41套2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站,目前已指导部分乡镇(街道)开展监测站点选址、方案设计等。
4、挖掘生态气候资源潜力。开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复评相关工作,召开复评任务分解推进会,收集汇总四大类18项任务清单,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近三年生态气候综合评估。建设了覆盖森林、山区、农田、水面等的生态变量气象监测体系,开展清新空气、雾霾、负离子、能见度、酸雨等多维度的立体生态气候监测。编印《2020年建德气候宜居指数白皮书》,用数据呈现建德气候生态优势。
5、履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职能。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对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单位的资质实行“证照分离”,全面实施政务服务“无证明”。实现审批事项100%网上办、申报材料100%电子化,所有事项接入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实现100%即办。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加强与市城管局、保险公司的对接联系,做好对低空系留气球的事后监管和气象保险理赔服务零次跑工作,截至目前办理审批事项和气象保险服务100件。运用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与现场检查方式,对全市27家易燃易爆防雷重点单位进行“互联网+监管”检查和“双随机”全覆盖实地检查;与应急管理局、住建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开展燃气储配站点、学考考点、旅游景区等联合检查9次,对发现的30余处隐患问题通报主管单位及时整改。
6、加强农村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2次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及网格员线上培训,做好人员管理和职能对接,明确将预警信息传播和气象灾情汇总上报纳入气象信息员职责。持续推进“网格+气象”、“乡村钉”推广应用工作,活跃度达80%以上。深入推进新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年内创建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共33个,覆盖率达到100%。继续推进“六个提升”和“六个一”的任务要求,全面更新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信息。
7、推进气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利用气象数字驾驶舱1.0版成果,加强与数据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合作,共同打造“防汛一张图”信息系统。融入智慧城市治理,截至目前全市69家防雷重点单位已实现“防雷安全风险码”动态信息化管理。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强化梅汛期、短临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和重大活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流程,开展岗位业务练兵,加强智能网格等产品本地化应用,突出关键期和高影响天气的预警提醒服务,利用融媒体多渠道广泛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宣传。
2、围绕宜居城市复评指标体系,主动加强与国家气候中心的联系沟通,掌握复评工作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汇报工作进度,确保顺利通过复评。
3、加快启动亚运会X波段雷达项目建设,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重点做好亚运相关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的调查研究分析,谋划亚运气象服务保障准备工作。
4、加强生态监测气象服务,开发集数据监控和17度新安江雾预报模式为一体的立体气候宜居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形成江雾预报模型,尽早投入业务化试运行。
5、加强防雷安全主体责任监管,防雷监管实行乡镇(街道)属地化管理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原则,将防雷安全纳入乡镇目标考核任务。
6、加强乡镇(街道)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自动气象站加密建设,尽快开展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施工,完成监测数据组网并入业务平台,优化升级部分乡镇代表站要素配置。
广州和深圳,珠三角城市群中的两只领头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地方城市经济排行榜上,广州和深圳在过去十年中一直稳居第三和第四的位置,但最近两年却遇到了天津、重庆、苏州等地的强力挑战。更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于广深自身发展面临的难题,如何处理好市场、政府、社会三者的关系,如何带领珠三角区域走出发展新路。
“深圳要当好广东乃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突击队、排头兵。”5月10日,广东党代会期间,在广东团的这句话成为第二天深圳当地报纸的通栏大标题。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当天的分组讨论会后,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亲自召集了深圳当地媒体座谈,用了一个多小时阐明这一重新定位对深圳的意义所在,他说深圳对这一重任要“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如何创造一条通往幸福的转型之路,对深圳来说,是能否成为“排头兵”的关键。
深圳“低迷”为哪般?
深圳此刻正处于争议之中,一季度深圳GDP总量被天津、苏州、重庆超越,增长速度创历史新低。此外,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深圳流动人口减少7.32万人,这也是深圳建市30多年来首次出现全市范围内大幅度非户籍人口下降。深圳统计局给出的解释是,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很大原因是深圳加大了户籍人口的纳入力度。但也有专家认为,流动人口减少是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的表现。
深圳龙岗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有1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业区,都是社区自发建设,没有规划,环境又差,质量也不好,全是标准的工业厂房。
“从去年同期来讲,我们现在95%的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才8%,那就是5%的企业创造了92%的价值。”深圳市委常委、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说,“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里面经济链条非常长,最大的阻力在社区,社区是两租经济,两租经济靠的是出租场,它不管里边企业内容,只要有租金就可以。”
蒋尊玉说,龙岗区在十二五期间准备把一些老旧工业区,地缘优势比较好的拆掉重建,建创新型的产业,有的是政府建,有的是企业建。根据深圳的产业发展导向,把互联网、软件、研发、生物医药产业移进来,它需要的环境就是创新型产业。
“十二五期间如果能够建到1200万平方米,就可以装3000多个企业,3000多个企业创造的价值我们也预测了一下,可以达到2000个亿,2000亿什么概念,就是再造一个南山高新区。”蒋尊玉说。
龙岗区转型发展的困境和前景,正是深圳转型发展的微缩。2010年,深圳特区的范围由原来关内四区扩展为全市六区,面积扩大5倍,深圳在逐渐“长高”时候,也迅速“变大”。但深圳这一次却没有欣喜若狂的迅速开发。
“你不能在一任当中把所有的资源用完,比如土地资源,我们现在启动了一个150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计划,是把过去的旧工业区、旧住宅区重新整备,形成150平方公里新的可以利用的土地。”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说,“这是为今后在十三五、十四五更好地使用土地,这个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现在深圳要做大经济规模也很容易,要不分能源消耗、不分排放指标的限制,去引进粗放型产业,经济总量很快就能做大,但城市环境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深圳一方面自我节制,另一方面则注重提升质量。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让珠三角另一核心广州市颇为羡慕。目前深圳大小高科技企业超过了3万家。蒋尊玉说:“只要为这些中小高科技企业把空间腾挪出来,他们是不愿意走的。因为它是从零开始,从深圳成长起来,到这个时候如果说没有空间,它肯定要走,如果你有空间,它是不会走的。” 在蒋尊玉看来,高科技企业上下游链条非常关键,只要政府多为企业创造条件,未来可能经过十年到十五年,可能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华为成长起来。
在被视为深圳未来发展极的前海,则采取了更为苛刻的开发要求,4月份刚刚通过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中,表明前海将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前海的开发一开始就要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和现代化的生态之区。
在许勤看来,深圳市是在用更少的资源、更低的环境代价,甚至是在修复环境,在恢复生态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民生幸福城市”。
改革的“锐气”在哪里?
向前闯的过程中,深圳改革的锐气在哪里?
深圳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一再被人提及,“原来都是双手空空跑到深圳来闯事业,现在深圳很多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一穷二白和腰缠万贯,完全不同了。”综合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冯苏宝并不否认这些年来,深圳市政府想得比较多,提的理念、发展思路也很多,“但做得很少,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改革动力不足便是其中之一。”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也认为,深圳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特区不特”了,“改革的锐气削弱了”。
5月10日,在广东省党代会上,有记者直接抛出“深圳改革锐气是否衰退”的问题,一直仰头倾听的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直接按开了面前的话筒,毫不犹豫地回应了这一问题。“我们不认同深圳近年来改革锐气下降的说法。但是要看到,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改革涉及面越来越广,如果说当初的改革需要勇气,那今天的改革更需要智慧。”
隐藏在王荣话语背后的,或许是对“既得利益者”们的无奈,在不久前的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王荣的表述则更为直接,“应该说,当前推动改革比过去30多年任何时期都更加艰难。‘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时代已逐渐过去,理性改革和决策问责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对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管理的加强与创新。既有水太深、改革的‘石头’难以摸着的问题,也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叠加、河里的‘礁石’太多的现状。”
深圳面临的困境,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心知肚明,在之前的2010年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上,王荣曾一口气列出了深圳面临的八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经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等。
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突击队”和“排头兵”,深圳的突破口在哪里?
王荣给出的答案是,深圳将在三方面全力突破。一是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三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与“法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要保障。
大部制“微调”前行
在过去三年多的施政中,王荣和他的同僚们正努力解决这些难题。
2009年7月,王荣履新深圳,其后一年他完成了从一个陌生人到代市长,再从政府“班长”接棒深圳市委书记的多个重要角色变化。解决深圳成长中的烦恼,王荣给出的破解方案是:“特区要继续为全国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小康》2010年10月刊“王荣的深圳一年”)
2009年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之后深圳迅速出台《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圳改革的重点方向。深圳大部制改革随后启动,在39天内缩减15个政府部门,精简400人。2010年年末,深圳更是首开先河,将建设公民社会写入了“十二五”规划。
但大部制改革实施近三年,却面临行政效率降低、管理对接困难等一系列困扰。
2012年深圳“两会”上,数名深圳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对深圳大部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提案举例称:“科工贸信委对产业实施统一管理,并重在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但庞大的机构运行起来,反而影响了政府的依法行政效率。如科技创新的行政服务比大部制前弱化了。”
此后的2月10日,深圳市原科工贸信委低调摘牌,其各项职能被分拆放到新成立的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这是大部制实施三年来首个被拆分的部门。
即便被外界认为大部制后整合最成功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亦面临诸多服务难题,局长徐友军近日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 “大部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形式上都合到一块儿了。由于没有把权力还给社会,没有实现社会共治,我们的工作负荷成倍增加。”他相当委婉地说:“大部制改革并非越大越好,它的方向我认为是还权于社会。政府将权力全部搂在手里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
深圳某智库曾受命对大部制改革进行民间调研和测评,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发出了7000多份问卷,对各个部门、企业、公务员、社会民众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最后形成的结论并不乐观,这一调查最后上报给了深圳市决策层作为参考。
“职能不明显,流程更复杂,委、局、办三层的决策执行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高层冗员特别多,有的多达十几个局级干部,基层执行人员没有增加,真正干事的人少。”一位参与调查的研究员指出其中主要问题症结。
政府自我削权的目标,除了简政,最重要的还是放权。
2011年,深圳确定32项改革计划,并且重启改革办,由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思平挂帅,提出涉及财政预算公开、公务车改革等32项改革。2012年,王荣将其定位为深圳的改革攻坚年,根据《深圳市2012年改革计划》,深圳将重点推进22项改革。其中,商事登记制度、公立医院医药分开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三大重点改革方案引人瞩目。5月7日,商事制度改革在深圳启动,政府大幅度放宽企业准入门槛。5月25日,“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正式启动,其亮点是产权制度革新。
为全面深化我镇河长制工作,切实维护好河湖生态健康,结合全镇河长制工作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一)清河。
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镇地表水水质优良(国考断面)比例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地表水无劣V类国考断面。
(二)护岸。
岸线管控力度增强,河湖“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得到依法清理整治。
(三)净水。
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黑臭水体基本解决,有效实现水环境污染源头减量,农村水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四)保水。
全镇用水总量更趋合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按照《XX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从2021年1月1日起,在全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止生产性捕捞。
二、工作要点
(一)聚焦重点难点,抓好总部署
1.为建设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凝心聚力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幸福美丽新村和水美新村建设,持续推进我镇河湖管理提档升级。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实现辖区内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
2.深化跨流域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
贯彻X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与毗邻乡镇的联合巡查,召开联席会议,持续推进跨界河流“三排”、“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做好联防联控工作。
3.完成年度河长制考核工作
制定2021年河(湖)长制考核方案,加强河(湖)长制考核结果运用,与综合表彰、评优选先相结合,激励河长履职尽责。
4.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
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召镇村河长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河(湖)长制部署要求,通报全镇河湖管理保护治理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常态清河护河,健康水生态
5.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
根据镇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结合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性特征,在全镇挑选1条河流(可包含水库)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
6.依法规范河道采砂监督管理
全面巩固全域禁采成果,公示重点河段、敏感河段河道采砂监管“四个责任人”,构建部门联合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工作机制,规范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砂石综合利用,打击非法采砂。
(三)依法治乱护岸,健全水体系
7.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
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完善整治标准、明确工作责任,提升规范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日常巡查,坚决遏制“四乱”问题发生。推进智慧河湖监管,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加强河湖管护,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动态监管。
8.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基础
依托地理测绘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完善河湖划界成果,构建全镇河长制“一张图”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信息化水平。配合上级部门在6月底前完成规模以上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
(四)持续治水净水,提升水环境
9.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继续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健全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鼓励绿色生产方式,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秸秆利用等,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10.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现与国考、省级考核断面有效结合,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表水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完善相关管控目标。全面启动河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编订印发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继续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精准治污水平。根据“十四五”新设断面,抓紧启动2021年枯水期管控工作,编制科学管控方案、督促采取强力措施,确保实现整体平稳过渡。
11.着力抓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进一步摸排集镇污染严重的小区域,加强源头生态保护,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相关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12.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
将三磷污染预防监督、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纳入到环保督察、日常执法检查、河湖长巡河等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体制,推动新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提升污染治理成效
13.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效管护
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污水垃圾问题整改,持续巩固集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健全机制持续改善集镇水质,继续保持集镇建成区无黑臭水体、长治久清。
14.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种养循环、健康养殖等发展模式,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6%以上。
(五)从严管水保水,优质水资源
15.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全县2021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0.9亿m3以内总要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规范取水行为。加强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XX省节约用水办法》要求,强化节水评价工作,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机构等节水载体。
16.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
集中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提升乡镇集中式饮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不达标水源地整治,推进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17.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非法矮围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日常管理,切实抓好护渔巡查工作;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落实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
(六)完善保障措施,凝聚新合力
18.强化依法治理
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认真落实“河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工作机制,严格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19.加强暗访督查工作
强化河长制暗访督查,组建暗访督查人员库、建立河长制问题数据库及管理流程,实现“查、认、改、罚”闭环管理,使河长制暗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20.高质量完成“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及年度“四张”清单编制工作
按照“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编制大纲,全面完成我镇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河长制年度工作清单编制,结合各流域、各行政村域实际,提出问题、目标、责任、任务“四张”清单。
21.加快河长制信息化进程
按照水利部“一数一源”的管理原则,规范河湖数据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大遥感技术在河长制及河湖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巡河APP,同步巡河数据,深入推进河湖信息化建设。
22.强化河长联系单位职责
协助县级河长和县级有关部门编制、落实相应河湖“一河一策”方案;落实县级河长专题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开展所负责河湖管理保护推动情况和重要动态的调查研究;定期督查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参与考核评价;完成县级河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一、全力开展各项普查工作
(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开展情况
2016年启动“三农普”,我县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全县农业普查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成立了县、乡两级普查领导小组、设立普查机构、落实普查人员;积极编制争取2016-2018年农业普查经费预算;组织成员单位及19个乡镇进行普查培训;多层次、宽领域宣传,张贴农业普查标语横幅、转发微信等形式开展宣传。全县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约118余人,登记了9278户农户、122个村级单位、19个乡级单位、39个农业经营单位的基础数据。2018年,对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进行了整理、汇总、分析、评估,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的编撰。
(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展情况
2018年,“四经普”启动以来,按照“搞准单位,做实数据,调优结构,摸清家底”的总要求,先后完成了机构组建、人员选聘、经费预算、落实普查设备、建立经济普查各项工作制度、做好部门名录资料的审核比对工作、召开清查动员部署会、开展单位清查业务培训、开展进村入户清查。全县共清查各类单位1541户,其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534户,个体经营户1007户。经过“白+黑”“5+2”的艰苦奋战,全县普查员和指导员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圆满的完成了县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为我县在经济建设中的成就和经验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和省普查总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县人普办已编制了全县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三年总规划,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县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上同意抽调10名人员脱产到人普办参与普查工作,同时印发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方案》,全县19个乡(镇)相应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一)全面安排部署。
3月印发了《关于做好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我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19个乡(镇)人民政府也相继印发了开展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二)落实工作经费。
县人普办结合我县实际,合理编制普查工作预算经费,并主动向县委政府汇报,目前2020年的工作经费已落实到位,按照州人普办购机要求全面完成pad和手机流量卡等数据设备采购工作,已购买30台pad和240张手机流量卡。
(三)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普查宣传。
为11月1日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正式启动力争家喻户晓、人人配合,自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县人普办适时利用各种宣传日,全方位、多渠道加大普查宣传力度,建立了我县人普业务微信群,开通了办公室座机和普查人员手机人普宣传彩铃。采取大型固定户外广告、led电子显示屏、印发宣传品等传统方式和手机彩铃、微信公众号、短信广告等新型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并以发放省、州、县普查办定制的各种宣传用品。
(四)全面开展业务培训。
为提高人口普查业务能力,县人普办于9月22日下午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县级普查员培训会议,9月26日,县统计局召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综合业务培训会,主要成员单位及各乡镇指导员、普查员共计143人参会。会议主要从人口普查方案、摸底清查和入户登记工作细则、普查表的填报说明及pad的程序操作进行了全面讲解。
(五)启动入户摸底登记。
10月11日,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摸底登记工作拉开帷幕,县人普办启动入户摸底登记工作。11月1日,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我县15339户短表登记工作及安照国家按每个普查区抽10%的长表登记工作1043户;现阶段正在进行数据比对复查工作。
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普查工作,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依法治统,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利用各项普查结果建立健全普查数据库和基本单位名录库。按照国家和省、州普查办的统一要求逐级向全社会本县普查的主要数据,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效果的分析研究成果,为宏观决策、部门管理和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充分发挥统计“睛雨表”“风向标”、“信息窗”的作用
每年收集整理有关统计资料,及时了《县统计年鉴》,真实地反映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人士查询统计数据;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加强对全县考核指标的收集工作,及时收集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编辑成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县主要领导,以供决策参考。
四、名录库维护工作
按照“先进库、再有数,不在库、不出数”的原则,定期对企业名录库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清理、核实和完善。加强与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协作,即时更新,确保基本单位名录库全面一致,推进“四上“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坚持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健全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单位核查,及时维护名录库更新,确保调查单位基本信息准确完整。
五、各项常规统计报表工作
(一)抓质量,着力增强统计服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也是搞好统计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及时解决企业在联网直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企业真实填报统计数据创造条件。利用0q群、电话、网络等方式,在一套表上报期间提供全天候的统计业务咨询服务,对上报滞后企业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对企业上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排除,切实提高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报送效率及准确率。
(二)上门指导,确保“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规范化。针对全县报表单位多、部分单位报表填报进度慢、直报系统操作生疏等情况,先后对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员更换的企业、直报系统操作不熟的企业开展上门指导服务,对新入网企业安排业务人员上门安装“一套表”报表软件,重点讲解了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填报注意事项、报送时间等内容。
(三)实地走访一体化记账调查户。
一是强化辅助调查员业务技能,提高辅助调查员沟通能力和记账辅导能力,每月审核账本,对出现严重偏差的记账问题进行及时核实,不出纰漏,保障住户调查补贴按时发放。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调查户对记账工作的指导,深入指导调查户规范记账,保证账本数据质量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防止缺记、漏记现象的发生,确保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四、存在的问题
(一)普查工作部门重视程度不高。
在开展部门清查时,有的单位配合度不高,提供数据不全,个体户、企业普遍存在思想顾虑,配合程度相对不高。
(二)投资项目发展不均衡。
水电项目所产生的投资为我县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我县投资规模和增速,主要靠苏哇笼电站、电站和拉哇电站。其余政府类项目因由形象进度填报转为财务支出填报,投资量不大,这些不利于我县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均衡。
一是我县仍处于传统产业为主导、农本经济为主体、粗放型生产为主要方式的不利地位;二是要素瓶颈制约明显。我县远离中心城市、远离大市场,道路交通、通讯信息等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进程;三是畜牧业发展缓慢。家庭养殖业还没有扩大,养殖户数和养殖数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许多养殖户多年以来从事畜牧业生产已成为习惯,无法适应新型的农牧业生产,难以掌握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设施农业和养殖技术;四是自然灾害频繁。我县处在金沙江地震断裂带上,是省级灾害防治重点县,常年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原因,金沙江沿岸各乡镇在不同程度上受灾,并对农业等产业发展带来了先天的影响,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五是市场观念欠缺。群众的市场观念、商品意识还比较薄弱,多半停留在政府引导上,自发地找增收路子的主动性不强、方法不多。
(四)工业经济量小质弱,结构仍不合理。
我县传统工业占比重仍然偏大,正常运营的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居多,但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发展相当缓慢,现代工业特征不多,规上企业培育扶持难度巨大,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五、“十四五”时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为中心,以围绕中心为宗旨,全面优化服务能力;以应统尽统为目标,积极推进方法创新;以统计规范为要求,有效提升数据质量;以机关党建为抓手,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完善统计制度,创新统计方法,夯实统计基础,强化目标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主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奋发勇为,致力现代服务型统计建设,努力推动全县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重点举措
1、明确思路,全面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努力使统计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县实际,满足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公众需求,能够真实、客观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要积极探索统计优质服务的新途径,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
2.保证质量,全面完成各项统计报表工作。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规范数据来源,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渠道畅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年报、定期报表工作,及时反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度情况,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依法统计,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强化统计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带头学习、执行统计法律法规,大力做好普法工作,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严肃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加大对典型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要认真履行执法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使统计执法工作法制化,不断提升统计分析信息服务质量。撰写分析信息工作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既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统计工作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4.加强统计业务培训。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的部署安排,扎实推进“三新”统计调查工作及“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企业调查,将“强培训、提素质”作为抓基层基础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统计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围绕“抓全报准”目标,突出投资、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数据采集、整理、审核、汇总、上报环节的操作流程,强化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
5.继续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加大对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力度,认真撰写统计指标预警分析,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经济运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关键词;汽车产业;现状;融资问题
1武汉市汽车行业的发展特点
1.1汽车产业重要地位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交通要地的美誉,其独特的“天元”地址位置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铁路、水路、公路运输枢纽在江城叠加,使其成为了天然的制造中心、流通中心,素有“中部车都”、“东方底特律”之称。根据武汉市经信局公布的行业概况显示,2018年武汉市汽车产业规模居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六,产值达3200亿元,连续9年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东风公司为依托,已形成以整车装配制造、零部件研发生产、汽车流通贸易等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武汉经开区汽车工业产值累计超过1.16万亿元,累计整车产销约550万辆。区内有近3万家企业,产值超50亿企业数量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工业产值占全市四分之一,成为全市聚集外籍技术人才最多的区域。武汉经开区综合实力在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十,居中西部首位。除产值高、体量大外,汽车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显著的稳定及带动作用。以整车装配制造为核心,汽车产业向上可延伸至零部件生产加工及零部件相关如冶金、装备、油品等其它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等服务。数据显示,2019年湖北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3.1%,有效促进了民生、就业、经济等关键领域。
1.2目前武汉市汽车产业的现状
1.2.1行业下行压力较大,产销量下降
自2017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开始持续近18个月的负增长阶段,正式宣告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大洗牌”阶段,叠加2020年疫情影响,虽不断有政策利好及厂家优惠等因素刺激,行业整体的下滑趋势依旧持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报数据,2020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和1.9%,据2017年峰值数据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已累计下滑13%和12.3%。而同期,湖北省汽车产量也从2017年一度占全国9.2%下降为8%左右,滑落至全国第四,在传统汽车强省的竞争中处在下风。
1.2.2头部企业市场上处于中低端,转型起步较晚
作为区域产业龙头,东风公司的产品线主要以商用车为主,虽其长期占据国内商用车市场头名,但在体量上与乘用车市场还有很大差距。而在乘用车方面,东风公司以合资品牌如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为主,主力车型的价格区间在8-15万及15-20万两个区间,另一家引进的大型车企上海通用的武汉工厂所生产的别克“英朗”产品也同属该价格区间,不仅整体处于市场中低端,且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此外,相对于广州、上海、吉林等地区,湖北地区在新能源赛道上发展缓慢,直至今年才正式首款真正意义的新能源产品“岚图”。作为对比,“吉利”在2000年便开始寻求与“沃尔沃”的合作,目前不仅依靠“沃尔沃”品牌进军高端市场,还完全掌握“CMA”平台等行业前沿技术;“长安”、“奇瑞”依托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总成件的上的攻关研发,有效提升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埃安”(前身为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品牌早在2017年前便开始部署新能源产品线,目前已牢牢占据国内新能源市场第一梯队。而由于市场地位和转型速度的掣肘,武汉市汽车产业不仅在整车层面面临较大挑战,也将影响延伸到零部件领域。根据2021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排行榜,湖北地区入围企业仅有3家,而浙江地区入围企业有15家之多。总而言之,未来5年,武汉汽车产业发展危机并存,必须在底盘大、基础好,产业链较完整,具有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上,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政策扶植力度,补齐短板,补强链条,创新发展。
2武汉汽车企业面临困境
武汉市汽车产业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1汽车企业转型升级投入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阶段城市拥堵、污染日益严重,“后大气治理”时期,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对汽车行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车企都在往新能源汽车方面改进,那么与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要为新能源汽车而配套,更换生产线、聘请新的技术人员则需要大量的资金配套。比如在2020年4月,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向蔚来企业投资70亿元作为技改项目资金。虽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不需要70亿元的技改资金,但重新更新生产线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2.2中小零部件企业融资问题突出
一个汽车产业链不仅仅是靠终端的整车企业,与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的地位也非常重要。武汉市汽车产业链中头部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体量相差大,从金融市场的融资地位就可以看出,银行对于零部件公司和整车企业的贷款额度和利率相差巨大。面对整个湖北省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整车企业资金雄厚还可以应对,但是零部件公司一般规模很小,中小型企业居多,他们根本无力承担上述巨额的技术改造成本。最后就会导致很多中小型的零部件企业丢失市场,断裂武汉市的汽车产业链。因此,如何帮助汽车产业链中比重高的零部件企业解决融资配套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3武汉市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融资问题分析
武汉市政府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尝试多种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依旧收效不大。其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间接融资成本高
中小零部件企业一般自有资金比较稀缺,一旦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其现金流的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唯一因素。因此,寻求金融机构借款则是最好的途径,而银行由于规模大必然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首选。但是银行存在非常严格的风控体系,对目标企业的要求很高,需要达到高回报率,导致规模小的零部件公司无法获得足额的贷款,或者即使获得了足额的贷款,也必须承担较高的利率。而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发本身就存在着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的情况。此外,在抵押物方面,中小零部件企业由于工艺流程比较单一,所以设备价值方面较低,无法达到银行倾向的足额担保物。因此,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其实门槛不低,而且放款周期和审批期限也会对企业产生相应的资金压力。部分企业由于需求比较急,会去寻求社会融资。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阿里、京东、百度都会提供一些快速小额贷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部分资金需求,但是在资金成本方面总会有些弊端,后期会去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3.2直接融资门槛高
与间接融资相比的话,直接融资一般是企业更容易选择的方式。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资金的提供者是股东而不是债权人,企业不需要承担期限和利率的压力。但是直接融资对于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只有品牌车企才可以,比如武汉的东风公司等。很少有零部件企业可以走直接融资这条道路。但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一般不与品牌车企争,而是去符合自己发展的三板市场和科创板以及当地的股权交易中心。比如科创板要求企业可以非盈利即可上市,即使是这样相对宽松的上市条件,很少有中小零部件企业上市成功的案例。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业务的单一,不满足创新型企业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发债需要较高的评级,这些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还是很难达到的。
3.3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虽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外在客观的因素是存在的,但是中小企业内部同样存在着管理问题。很多武汉市的中小零部件企业都是私人管理,一言独大,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不符合当下的管理方式。而且很多实际控制人都是技术出身,不是很懂财务和管理,在企业内部容易造成“重销售,轻财务”的弊端。在财务工作中,不会进行现金流管理,没有合理控制技术研发的成本,一味加大投入,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重视还款记录,征信信用有瑕疵,无法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批。这些因素往往会成为制约间接融资的关键问题。
4营商环境视角下武汉市零部件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4.1提高政务服务
政府环境是政府展现给市民的形象,也是营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武汉市政府可以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办事机构市场化,接受群众的监督。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处理,因地制宜。对于网上办理业务的渠道,要加大开通力度,覆盖业务面广,调整人员设置,尽量网上办理,简化网上办事流程,减少“跑腿”次数。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咨询税务、财务问题,要尽可能帮扶,定向辅导。比如在武汉市经开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全国性的简政放权放管的先进单位,结合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行政审批改革示范区,突出流程优化和“一网通办”,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4.2政府牵头,助理融资
首先,面对零部件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政府可以牵头解决发展中企业存在的问题。建立政府性质的融资平台,连接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桥梁,解决了彼此之间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其次,政府还可以为具有创新项目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等方式,一方面帮助企业提高贷款金额,一方面帮助银行降低风险,解决企业的发展的实际问题。最后,政府可以设立汽车行业的引导基金,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新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项目。此外,政府还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的形式,对中小型零部件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进行贴息,减轻中小企业的现金负担,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4.3政府辅导企业改善自身管理问题
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不善的问题,武汉市各区的孵化器可以发挥积极地引导作用。孵化器一般会配备企业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主要是财务、人力管理、战略规划方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课程。可以针对性地对区内一些中小型企业进行现场的培训。另外,政府通过这一行为也可以对区内的企业进行监督,随时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尽快帮助中小型零部件企业进入融资的正规轨道。
参考文献
[1]邹芸螺.襄阳市中小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10):86-88..
[2]周京.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8(05):184-185.
[3]闻双,肖阳,丁平.武汉市营商环境优化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2):11-12.
关键词:养老金融;养老金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
一、引言
在我国即将迈进中度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问题,制定长期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开发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共同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强调提高对口老年人的整体社会服务水平,健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本文将着手养老金融,从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资金融通的相关分析,经济保障又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体系)和养老服务金融(非制度化养老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服务保障则具体为养老产业金融。本文将按照如下所示的板块进行养老金融问题的分析。图 养老金融板块划分树状图
二、枣阳市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劳动力去到一线城市发展,很多像枣阳市这样的三线城市,则出现老龄人口存余比例较大的问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枣阳市人口60岁以上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8%,65岁以上人数占该地区总人数的13%。按照联合国设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枣阳市已经进入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阶段。近几年,枣阳市日新月异,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水平,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金融养老方面,当地有一些政策性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政策运行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宣传力度有限、信息不对称、传统思想观念制约等),导致政府政策的预期效果未能完全实现。1.养老金金融经统计,枣阳市个人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其实是比较高的,全国每1000个参保人就有一个是枣阳市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里,枣阳市的居民养老主要依靠第一支柱(即国家层面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制度),但是伴随国家连续十六年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枣阳市近几年原市属企业职工进入退休高峰期,加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专业企业养老保险人员只转关系不转基金。另外,襄阳市将车河、随阳两农场农工的养老保险待遇下划到枣阳市,参保缴费人员的增长缓慢赶不上受保人的增长,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逐年扩大。由于社会平均工资连年提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额连年提高,枣阳市部分参保人员,尤其是无就业门路的人员负担很重,断保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相关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缺乏约束不参保企业的硬措施,枣阳市的社会保险扩面效果不佳。对第三支柱(即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依靠则相对少很多,枣阳市这一代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普遍不了解的状态。枣阳市民对第三支柱的总体需求并不大。2.养老服务金融所谓非制度化养老财富管理,即金融资产配置的管理。在这一个版块,问卷调查显示,还是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希望有收益较高且有相当保障、风险较低的养老金融产品,但是现实是人们了解这些资源的渠道并不多,寻找相关部门去了解既耗时又费力,导致很多人直接放弃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另外,很多老年人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学习这些知识,他们偏向于一切从简,仅从退休金和基本养老保险来补充退休生活的资金。还有很多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退休后是拿不到退休金的,就导致他们的退休生活负担更大,需要在年轻时就进行养老金的理财准备。枣阳市的养老金融产品还是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储蓄类的理财产品,另外辅助于一些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但是更多种类的如基金类、信托类、遗产类、债券类等养老金融产品在枣阳市几乎处于一个空缺状态。养老金融理财产品的供需尚未精准匹配,养老产业金融的数据共享也尚待开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实质性解决,枣阳市将成为一个无比宜居的养老小城。3.养老产业金融养老产业金融是指为与养老相关的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1]。当地涉老企业普遍具有一个特点:融资业务回收周期长、投资数量大,这也是各地养稍微大型的养老机构所具有的共性,这种特点免不了与银行的年度绩效考核制度不匹配,同时长回收期还使养老金融的价值降低,阻碍社会养老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银行虽然会给这些中小企业融通资金,但多是出于社会责任和政府的政策,并没有根本的充足的动力去助力枣阳市中小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然而这种融资难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此类中小企业。
三、枣阳市养老金融发展困境
1.三大支柱发展极不均衡第一支柱是枣阳市养老金金融主要依赖,一小部分来源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为第一支柱分担一小部分压力,面对每况愈下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急切需要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共同发挥作用,分担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是,鉴于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实施相对较晚,不仅仅是枣阳市,从全国来看,目前第三支柱尚且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制约枣阳市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当前居民的理财偏好,大部分都偏向于传统商业银行储蓄,对于购买个人储蓄养老金的认知尚浅;二是缺乏税收优惠政策,以致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三大支柱的衔接性比较差,三大支柱之间的资金流动能力很差,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政策对已经加入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人群吸引力很低。因此,第三支柱政策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2.养老金融资金规模有限枣阳市作为典型的小县城,金融在该地区的发展非常有限,本地的经济发展固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留不住高学历人才,整体的金融素养不高,对资本投入本地养老产业的吸引力比较小。枣阳市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应对养老供求的矛盾,养老行业的初期投入之高,不该仅仅靠政府的帮扶,作为一个社会普遍需求的行业,民资也需要有途径有方向的投向养老产业,如此,将助力减小养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养老理财产品单一不同家庭对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需求各异,但是市场上供给的养老理财产品主要集中于养老保险,其他的养老理财产品发展甚少。养老市场从来不缺乏市场,缺乏的是多样化的产品供给。枣阳市当前的养老金融账户体系并不健全,缺乏成功的养老金融财富管理模式,大部分停留在理财功能、保险账户功能方面,对于老龄人口生活品质的关注度较低,未能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服务。整体上养老金融重在产品维度,但是缺乏个性化、综合化养老金融账户管理。4.缺乏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机制目前枣阳市一些银行的营业厅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便利。但是每当到领取退休金的时日,银行营业厅内外都排起长队。在特殊客户的服务上,由于银行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对于视听能力不好的老年人们,工作人员在为其提供服务时总显得缺乏耐心。在银行的线上业务里,理解能力有限的老年客户并没有得到充足的知识普及和操作指导,因而大部分老年人是没有体会到银行金融业务“线下线上”融合的便捷,这种供给端连接不上需求端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养老金融业务的开展。[2]另外,在基础设施上,首先要考虑的是银行室内专供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的基础设施,自动操作的机器设备高度、字体大小等是否真正方便老年人使用。5.社会缺乏养老金融氛围像枣阳市这类三线城市,普遍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社会缺乏养老金融的氛围,人们接触到的宣传少,大部分人在生活里腾不出时间专门用于养老金融知识的学习,政府、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宣传力度不够大,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养老金融服务,为客户设计个性化的长期理财目标。人们没有真正感受到金融产品理财带来的福利,就不容易在社会上形成大规模的需求,从而抑制整个社会的养老金融发展。
四、政策分析
1.建立完善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和相关基础设施第三支柱养老金是养老金发展的大势所趋,适应中国加速老龄化的趋势,补充现有年轻人的个人税收压力,提升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资金储备,同时促进居民养成规划长期养老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协调三大支柱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来应对未来的养老支付压力。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金制度在枣阳市养老金制度上的贡献微乎其微,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完善是当地发挥第三支柱作用的第一步。这时首先要划清个人账户的发起、管理、运作的主体。紧接着是要建立后续的数据对接机制,打通三大支柱之间的资金互通机制,转移对接企业年金与个人账户资金,个人工作单位发生变动后的信息对接[3]。结合枣阳市的情况,建议以企业为第三支柱个人账户的发起主体。另外,还需要建立第三支柱的运营流程与制度平台,明确各种计算原则以及操作流程,尽可能简化流程,提高第三支柱的影响力。最后,在基础设施上,特殊人群应该特殊对待,建议在室内铺设盲道,自动操作的机器设备按照老年人坐在椅子上的高度设计,并且将字号调到的足够大,机器设备旁安排至少一名服务人员指导,方便老年人使用。2.发展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便捷枣阳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惠及百姓的实际效果远远大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历史口碑好,经营理念较稳健,收集的数据资源多、客源量大、账户管理经验足等等方面,都有着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群众进行理财规划的首选也是商业银行,并且伴随着老龄化进程,各年龄段人口对养老金的咨询也越来越多,社会整体上对商业银行理财顾问的需求不断增多。因商业银行在为群众提供养老金融服务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银行需要承担起向公众宣传养老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的社会责任,培养一批专门提供养老金金融服务的专业团队和一批管理资金的人才,并配备一批咨询服务型的人才,帮助客户理解各种养老金融产品的内容,针对不同客户知识水平、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因素的不同,设计相应的理财方案。在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型养老保险制度上,枣阳市有大量的个人储蓄存款放置于商业银行,这种理财方式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利用效率。枣阳市居民储蓄率较高且存量不小,对于资金向第三支柱转化极为有利。在这些条件下,枣阳市商业银行有能力并且有希望发展成一站式的养老金融服务商。3.尝试发展区块链养老金融枣阳市商业银行的线上基础服务已经具备并且相对完善,在此基础上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发展区块链养老金融。由于养老金融包含的产品结构、服务类型多种多样,并且养老机构、基建设施等的资金回收期偏向于长期,银行可以向养老金储蓄计划、养老基金、养老金基础设施建设、涉老企业、中小微养老机构和其他金融产品组合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可以还借助区块链养老金融信息为相关养老机构提供规避风险项目建设的建议、或者运营风险等各种风险的量化投资分析,如借贷信用危机、流动性压力、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整合养老金融的供应链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产品高效定向连接产品的需求端,从而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结构,助力养老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地区整体的养老金融服务水平。4.发展其他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服务能力挖掘信托公司的养老金融潜力,一方面,养老理财信托、养老金信托作为养老信托中的理财产品,可以丰富当地养老金融理财产品,有效弥补枣阳市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短板。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进行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配置,根据客户不同的理财目标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以稳健投资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5]。另外,保险机构可以针对“空巢老人”家庭、失孤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发包含多种养老理财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养老保障计划;并针对老年群体,提供涉及意外伤害险、安宁疗护、上门服务、长期护理等个性化的服务。5.政府政策支持发挥社会导向作用养老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享受社会的养老福利需要提前10年或更早参与到养老资金理财活动中,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而言,此时政府的导向是有一定决定性作用的,政府可以与地方各商业银行联合制作出一个养老理财产品的汇总表,并由政府推出号召,以短信、招牌等形式,向广大市民普及养老相关的金融知识,让年轻人早早意识到养老理财的重要性,让老年人认可相信金融机构的理财能力,从而使养老资金高效汇集管理。另外,近年来,伴随着养老行业逐渐趋向于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到养老产业的初期建设里。五、结语枣阳市作为一个典型的三线城市,生活节奏舒缓,道路修缮完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基础设施齐全,具备发展特色养老小城的能力,比如可以从生态和历史文化古城为着手点,宣传玫瑰海朝阳产业发展计划、“刘秀养老故乡”等地方特色,吸引更多投资商看见该地的养老潜力,从而扩大养老金融的资金规模。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养老金发展现状,挑战与趋势研判: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例[J].人民论坛,2019(26):92-94.
[2]王晓.乡村振兴视角下江苏省农村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研究: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中国商论,2020(8):105-106.
[3]陈小萍.制度“碎片化”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3(19):94-95.
[4]刘润心.商业银行发展养老服务金融的必要性和策略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2(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