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

时间:2023-06-07 09:2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的逆反心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1篇

心理学研究认为,进入逆反期的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罗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其“逆反心理”会更强烈,这个时期家长们要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这种逆反心理:

〈一〉树立正确的爱的观点

认识到对孩子过份的溺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此,对孩子既要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如果孩子的企图第一次得逞,以后习以为常,由着性子来,到时家长想管教也无能为力了。孩子发脾气时,不能火上浇油,大声训斥他。此时,应该让他做一些能吸引他的事情,安定他的情绪,让他把注意力吸引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在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再耐心地教育他,和他说道理,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

〈二〉给孩子讲清逆反的危害性

当孩子有了逆反的苗头时,要与他做一次诚恳的交谈,明确地告诉他逆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家长、老师包括同学都不喜欢,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长期下去会变得蛮横无礼,胡作非为,不利于身心和谐正常发展。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对孩子的逆反,做家长的有多担心和顾虑,让他感受到他的逆反给亲人造成的感情负担。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孩子虽然表面上与父母处处作对,但内心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有些孩子的逆反并不是有意气父母,与父母作对,而是在表现他们并不成熟的自我,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故意和父母作对。因此,家庭里要有意地营造一种和平、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及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爱心感化孩子。节假日时,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用丰富的生活来扩大他的视野,锻炼、培养他开朗大方的性格。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亲人的和蔼可亲,于是有不顺心的事情时也愿意向父母倾诉,对父母的教育也乐于接受。

〈四〉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说理教育

人无完人,出差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误以后,对他训斥体罚,就会大大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不但没有心悦诚服,反而记恨父母,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逆反情绪。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冷静处理,避免矛盾激化,不要一味地打骂孩子,不要让孩子产生与父母敌对情绪,要正确教育,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61-01

目前,提到“逆反心理”,人们并不陌生,特别是为人师,为人父母者,更是深有体会,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善意的和正确的意见,却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越想要他们这样,他们就越不这样,总是和大人对着干。”这种常常让教育者感到头疼和无可奈何的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种心理呢?

中学生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而是应该积极对待。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那么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也不是只靠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这需要中学生自身和外界的相互努力和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中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逆反心理的主体是中学生自己,要想克服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积极配合参与教育活动。

这要求我们中学生能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与父母老师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并且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进而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行为。

二、改善外界刺激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方面存在不足,很容易刺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我们要注意对外界刺激的改善和应用。

针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注意的就是优化家庭教育。

1.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一味的操办,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要总是把他们当着孩子来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处处被管制,遇到事情,多给孩子商量的余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

2.给“不准”一个充分的理由。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常常不准孩子这样,不准孩子那样,却不给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准,采取强制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反而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为人父母者,凡事多给孩子一个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明白你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也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3.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扬。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赞美自己的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希望得到好评和赞美,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然而我们的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总是爱说孩子的不足,尽管他们想以此来刺激孩子,让他们改善自身的不足。可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很多的孩子在父母的数落中,很容易接受消极暗示,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进而表现出冷漠,逆反等心理。因此,我们要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4.加强沟通,增进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需要”长期没能满足,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因此,对孩子内心需要的了解是父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在活动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滋生的土壤。

再者,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改善学校教育,加强教育者的反思和改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1.转换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陈旧的思想,树立教育的新观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以往的题海战术,为学生减压,切实的实行素质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消除学生因疲劳和不满而造成的逆反心理。

2.改变“严管”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改变以往“管制”的方式,创建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商量制定班规,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满足“成人感”和独立的需要。

3.注意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中学生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寻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而且,在对学生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有一个公平的态度,对任何学生不抱以偏见,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有一个同一的标准,做到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冤枉任何一个学生。

总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就能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解翠玲.青少年逆反心理探微[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8(2).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 逆反心理 成因 对策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较全面地掌握小学生逆反心理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行为,了解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应对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上,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欲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亲自探个究竟。他们很不情愿受家长和教师的摆布去重复那些已经做过的事情,当家长和教师不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表现在行动上便是对师长布置任务的消极应对,或者是干脆不去做,以示反抗。

2.客观上,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过高的期望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违背了小学生成长的规律。

二、解决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主观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不致于长期滞留于心中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逆反心理是儿童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儿童都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研究发现, 5%~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频繁地大发脾气; 与父母过度争吵; 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 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 却责怪他人; 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而顽皮儿童的逆反心理较之一般儿童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其中既有顽皮儿童的个性原因, 也有一些累积的教育原因。倘若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持冷静、民主的态度, 则“顽童”再“顽”也可转化。

2.客观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1)家长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作为家长应该更多地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做到有事商量着来办,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我希望家长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孩子与家长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孩子,就能体会孩子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的需要。家长只有与孩子同乐、同忧、同悲,孩子才能与家长同心、同想、同行。

(2)教师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教师应该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引导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去努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培养能力、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小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要做具体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校不切实际的教育与教育方式的一种反叛惩罚。学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去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今天未必可行。学生不满意“老一套”的东西,与成年人相比,更少有传统的习惯思维与保守思想,更不会固步自封,因此比较容易发现成年人思想中习以为常的问题;相反,对新鲜事物与新鲜思想的吸收能力又比成年人强,就这点来说,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是有一定积极性与合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可以从学生逆反心理反应中找到自己工作上的弊病与缺陷,及时加以调节与改善。

由于小学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逆反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深入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及成因,并及时正确引导,那么对其教育也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其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要求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1。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

第4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第5篇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自尊感明显增强,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渴望独立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的因素。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关爱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和容忍的限度,这种反差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粗暴、命令的方式,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选择。再次,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甚至家庭暴力等感情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学生主观意愿与实际的反差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教育对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和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教师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地多鼓励多表扬,同时尽可能地少批评少指责。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指导家庭教育优化。家庭教育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渡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4.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功能,指点中学生结识能与他们平等相处的同龄人或书本中的理想人物,获得价值标准。学习与谋生有关的本领技能,为承担成人角色作好准备,努力确立统一的自我形象,能自觉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

“别来管我,烦不烦啊?”这句话在中学生的口中早已屡见不鲜。为什么从前听话的乖乖女,会变成如今的“野蛮女生”;为什么从前妈妈怀中温顺的小羔羊,会变成如今桀骜不驯的“野马”……这一连串的为什么,都会令我们感到很寒心酸鼻。

从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初中生,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体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管理,常与教育者“顶着干”、“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我行我素,充满着敌意。这种现象若长期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到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鉴于此,及时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进行自我控制,塑造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自身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5岁是第一个反抗期,12-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在第二个反抗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不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初中生思维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程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但不能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受到挫折、失败可能一蹶不振,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看成是吹毛求疵,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

2.家庭的因素

当孩子进入第一个反抗期即2-5岁时,一上街孩子总是不停的要买各种零食,各种玩具等,如果不买,就大哭不止,耍赖躺在地上,甚至砸东西、打父母,那时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他们没意识到每一个生活?节都可能蕴含重大的教育意义,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助长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一个坏毛病,此时他们总以哄骗、屈服、放纵的方式去搞定孩子,而不去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原因,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刁蛮、任性、孤傲的性格,一旦在生活中他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批评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中,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使得孩子惧怕,与之产生隔阂,排斥家长。比如孩子说谎,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孩子宁可承受说谎带来的痛苦与折磨,也不告诉家长,这说明家长和孩子在相处方面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惧怕,排斥家长,说了反正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帮助,反而还会被一顿打或者骂。长此以往,就养成了爱说谎的“坏孩子”。

第三,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方法上仍然秉承“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能进一步拉开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年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不过是一个野蛮无知穿着西装的野人。暴力教育可能会解决眼前问题,但它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懂事,反而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重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最终造成孩子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越来越听话,在进入第二个反抗期的时候,他又怎能不是那个最逆反的“坏孩子。”

3.学校的因素

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用考试、分数、优生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来衡量学生的优与差。繁重的作业、考试会使孩子内心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是专门针对他们的,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对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大的过错,教师也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结果是“差生”不喜欢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情感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得到增强,拥有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精神,但仍存在诸多消极影响:

(1)在他们眼中,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皆是爱逞能、爱冒险的“傻帽”,为了百姓谋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却被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对于身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则讽刺为故意和老师、同学“拉关系”的“伪君子”等,他们无端的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都持否定的态度;

(2)对学校、老师、家长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话;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以偏概全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阴暗面。

(3)有些青少年由于?N种原因,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做出一些过分行为,比如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甚至有的与老师公然对抗,上演了一幕幕如安徽蒙城群殴老师、山东平度群殴老师等教育悲剧。

四、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初中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反之则可能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温床,危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1.增强自身情绪调控能力

首先,家长或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初中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多课外阅读,读古诗、读宋词等,修身养性,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作为子女或学生,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语言可能不恰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要多体谅、多理解。

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一是加强沟通,多陪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看书,多带孩子户外运动、旅游,释放压力,开拓孩子的视野,融入孩子的世界,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需要”长期没能满足,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因此,对孩子内心需要的了解是父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在活动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要给“不准”一个充分的理由,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滋生的土壤 。

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一味的操办,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要总是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处处被管制。遇到事情,也应多给孩子商量,充分尊重孩子。

三是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扬,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虽然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赞美自己的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希望得到好评和赞美,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为此,为人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是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为他们提供闪光的机会,从而避免学生因逆反而产生的对抗心理。

二是理解、尊重鼓励学生。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和处境,杜绝粗暴的惩罚、无休止的唠叨、无端的干涉和盛气凌人的训斥,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学生,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毛病。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要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三是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讲究语言艺术。在批评和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害怕、委屈和仇恨。特别是遇到学生与教师“对着干”时,教师要理智并冷静,防止把话说过头或对学生有过激行为,更加地激怒学生,避免安微蒙城殴师的悲剧,事后再心平气和的处理,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第7篇

孩子的逆反心理由何产生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极其要求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了解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专家建议,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因势利导,促其成才。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第8篇

【案例描述】

季晓丽(化名),女,系我校八年级学生。父母离异,其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因逆反心理,三番五次和父亲发生冲突,从最初的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该生在校很少有知心朋友,敏感、多疑,像刺猬一样。这次因为她留了一个怪异的发型,父亲一怒之下要用剪刀将其头发剪掉,她不肯,就去抢剪刀,结果剪刀将她的手和头戳破,她非常伤心。

【案例分析】

季晓丽的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身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喜欢标新立异,好表现自我,常常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用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来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就其逆反心理的成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如果家庭环境不好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障碍,家庭的破裂或缺陷,孩子会认为很没面子,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案例中的季晓丽同学首先因父母的离异给她的心理留下了阴影,生活群体的改变造成其精神比较紧张,加之其母亲来探视时经常和父亲发生争吵,母亲时常痛哭流涕,甚至在她面前一度流露出要轻生,造成其感情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变得敏感,因此她感到害怕、恐惧,觉得这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亲的叛逆。痛恨父亲,处处与他作对。其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由于父母离异,父亲会有愧疚感,对季晓丽过分溺爱和放纵,同时又对她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方法上对她管教过于严厉,加之母亲每次探视时的互相攻击与诋毁,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其二,自身原因:初二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发育却不平衡的,往往孩子表现为生理上成熟,而心理上却是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他们往往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了,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能够平等对话。而作为父母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认为还是啥也不懂的孩子,并且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这样就造成孩子因不愿受到父母的管教,而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认为家长不尊重他。这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使得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成人世界想去体验和尝试,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和家长的劝说、告诫看成是说教和管制,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三,学校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这是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有些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对好生和差生的态度上有差异,更容易忽视中等生,让学生觉得不公,处理问题时不能深思熟虑,讽刺、挖苦学生,更是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造成学生内心不服。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辅导方法及策略】

(1)做好家访。了解季晓丽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与其父亲沟通,让他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创设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不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家长的威严,要学会尊重、理解孩子,让他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渴望引起家长的重视,也是宣泄自己对父母离异的不满;同时与其母亲沟通,要求她经常探视孩子,让孩子得到母爱。给孩子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有安全感。

(2)要求离异的双方在分别与孩子相处之时不要对孩子发泄对对方的怨恨情绪,尽量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并且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分开是大人的事,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爱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种子,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3)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做到学会聆听彼此的心声: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让孩子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掉,父亲当听众;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说出来,女儿当听众;宣泄过程中要冷静听完对方的述求,不允许打断,宣泄完后,必需站在对方的角度各自思考半个小时,这样可以给彼此提供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然后再决定彼此之间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有哪些地方是误会了对方;这样能很快解除彼此心中的疙瘩。

(4)老师助她一臂之力,多亲近学生。古言“亲其师而信其道”,由于家庭情况的特殊使得季晓丽同学更需要关心,更需要爱。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让她觉得自己是有人关心的,能够感到快乐、安全,比如,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用手拍拍她的肩膀,抚摸她的后背,在她流泪时候用纸巾帮她擦去眼角的泪痕等,当然这里指的是女教师,让她在老师这儿也能得到母爱。同时耐心倾听她的述说,用温暖的话语,和蔼的语调去关心她。

【辅导效果】

通过老师、心理咨询员、家长的密切配合,季晓丽同学的积极参与,经过近一学期的辅导工作,季晓丽同学与父亲的关系融洽了很多,母亲也经常探视她,她的心情也轻松愉快了起来,恢复了往日那个要爱心、开朗、爱笑的阳光女孩。

【自我反思】

第9篇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教师的辛勤劳动难免会事倍功半。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了解其成因,采取恰当方法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造成小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也有小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

第一、错误的舆论氛围。

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小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讽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小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以下是常见的情况:

1.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2.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3.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

第三、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第四、孩子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

与童年期相比,十一二岁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活动。这种社会独立性使孩子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学生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教师认为学生不听活,学生也认为教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第五、小学高年级学生主体内部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

他们过分强调自我,好奇心盛,偏激固执等,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取舍,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对于越是禁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第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二、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首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其次,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

三、注重了解小学生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某生自尊心受伤害而又渴望自强时,或者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自身的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这就是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却又渴求矛盾与冲突得到解决达到心理平衡时,就是教育者应把握的教育良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第三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第四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

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第10篇

现如今,父母和教师们普遍感觉到,孩子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总喜欢和成人对着干。确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近深圳市笋岗中学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8%的受调查者有着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轻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可能会让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学校有效开展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超前和父母与教师教育方法滞后产生矛盾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迅速发育的青春期。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身体机能和性机能的不断成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总之,身心的发展使得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羁绊,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给他们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但是大多数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却明显滞后。一些父母仍然延用着原有的教养方法,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的一切,不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盘包办而不是协助孩子一起成长。一些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以权威的形象出现,不允许学生有丝毫不同意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父母和教师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此时他们更关注的是心理需求的满足,诸如尊重、理解等。但是,一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层面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上最好的学校,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很多时候结果却是:父母不断抱怨孩子不听话,而孩子则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按照成绩高低分类,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不突出学生的心理需要。于是有些学生就通过逆反的方式,“报复”教师对他们的忽视,以期引起教师的关注。

2. 父母和教师控制的减弱和朋辈影响的增强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父母和教师影响减弱而朋辈的影响增强。一方面,父母和教师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不再那么高大,他们不再像幼儿和儿童时期那样崇拜父母和教师,对他们言听计从,而是开始逐渐摆脱父母和教师评价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开始重视同辈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以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例,不少中学生抽烟喝酒,穿奇装异服,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希望在同伴团体中立足,因此盲目从众。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思考

1. 要正确认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家长和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认识,要认识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相反,如果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家长和教师百依百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反倒有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逆反心理有其积极意义。

2. 要认真倾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家长和教师由于角色使然,总喜欢表现出一种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对中学生进行空洞说教,对他们的行为作各种价值判断,干扰、转移他们的话题,没有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急于下结论,长此以往,家长和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会出现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放下自己权威的形象,平等地与中学生沟通,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倾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具体说来,就是不但要听懂孩子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同时还要听出他们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3. 要引导中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

作为家长和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他们的人际交往,让他们学会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创造各种机会,组织各种活动,让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不是干涉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子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开发与研究”(0901989B—D135)

第11篇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可以遇到学生有逆反心理的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中学生对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旦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消失,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人们说的逆反心理。如果产生了这种逆反心理,后果是很可怕的。说严重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不难想象我们教师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情感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自己的体会。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常教常新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视具体情况而简单地重复使用,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以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长期以来采用“演示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教学中交替使用自学辅导法、启发式和直观教学法。有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品尝自学的乐趣。笔者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情趣,设计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另外笔者注重每学一课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给学生机会多说、多练,经常给学生调口味,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得到克服。逆反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特征综合产生的。中学生非常钦佩外语翻译官,也很想学会一、两门外语,并认为自己学会一、两门外语,就可以大显身手,技高一筹,因而学英语的劲头很足。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就因势利导,首先让他们学会“Good morning!”“Good-bye!”“How are you?”等常用语言,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常教常新,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该把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使学生由兴趣到爱好,再由爱好到钻研。实践证明,从书本到作业,由作业到考试的循环式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教唱英语歌曲,举办班内英语墙报,学生之间用英语写信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智力,培养能力,开阔知识视野。

三、注意培养尖子生,带动后进生

尖子生是班上英语学习的骨干力量,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只抓尖子生,这样就会挫伤成绩中下的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尖子生除继续搞好自身学习外,在早读时还带领全班读书,做作业时要帮助后进生。教师也有计划地加强辅导,鼓励后进生一步一步地追赶,中等生力争接近尖子生。由于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质量,十多年来,所教班级没有出现学困生在考试中大面积拉分的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教与学都有很大影响。只有教师热爱所教的学生,学生尊重、信任所授课的教师,这样教与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是生下来就固有的,而是后天的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或消除逆反心理,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就能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逆反心理的认识:本人认为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的情感态度表现与一般人异常的对立、偏执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观念同样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倾其所有心血,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业上。教育考核选拔机制也似乎使得学生已失去了“自在已然”的学习环境,过重的压力使不少中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诸多因素使可爱的中学生缺失了不少 “理智”,产生了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癞子头上的疤——揭不得”,因为这些学生极爱面子,自尊心极强,心理特别脆弱、特别敏感,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有逆反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不稳定性、潜伏性。每一个教育者必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学生,转变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情感态度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

第12篇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