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记叙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朗读
《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中 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培养语感,初步领悟内容,体验情感。例如:在《春》的朗读中,我们初步感受到文章的画面和情感: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二、略读
“略读”是指粗知文本大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了解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见方法有:
(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 问题回答法。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6) 简洁概括法。人+事+结果。
(三)明白记叙顺序。初中学生只要求掌握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四)理出记叙的线索。叙述线索有多种, 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一些文章还有多条线索。比如鲁迅作品《藤野先生》,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三、精读
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教师就应该给出适当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一)分析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一是通过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本义;二是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读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深刻含义;三是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体会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及作品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四是弄清词语所用的表现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的“聪明”就是褒义贬用,表现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二)分析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 理解语句深层含义,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3.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手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4.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5.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6. 理解关键句子的作用,要了解句子在文种不同位置的常见作用。
如果句子在开头, 句子一般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伏笔;如果是在文章中间,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末尾,一般的作用是:总结上文、照应前文。
(三)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末最后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抒发了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之情 ,感情真挚深沉。
(四)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过渡能起穿针引线,组织成篇的作用。②照应。阅读时要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③抑扬 。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④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表现手法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四、品读
(一)品人物形象美。例如《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描写:“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双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一段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写出了云南人民这一种纯朴美。
(二)品语言美。我们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文章享受语言的流畅美,韵律美,质朴美,华丽美,幽默诙谐美,辛辣讽刺美,修辞美等等。如《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拟人、衬托、自然环境的描写使文章中的人与物充满了一种淳朴本色的美,语言生动活泼,很是吸引人。
(三)品情节美。文章的情节或平铺直白,或曲折跌宕扣人心弦,总能引人入胜。如《社戏》的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五、评价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初中生对记叙文细节的把握,以此增强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能力,提高他们笔下记叙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记叙文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13
叙文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也是初中生最常接触的作文形式。目前,通过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撰写记叙文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细节把握的能力。本次论述将从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和下笔阶段三个层面展开,继而总结提高初中语文记叙文细节描写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准备阶段,善于捕捉细节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布置记叙文任务时,会听到学生抱怨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去写,以至于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会发现通篇都是流水账。面对当前初中生时常出现的“落笔无物可写”和“细节描写一笔带过”等问题,提高初中生对记叙文细节描写的能力无疑是最佳手段。在指导期间,可以将记叙文写作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准备阶段。首先,就是提高学生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但何为细节捕捉呢?就好比照相机拍出的照片,让细节定格在某个瞬间,并放大在众人的眼前。所以,语文教师要擅长利用这个比喻方法让初中生明白,再单调的生活,只要肯于认真观察某个瞬间,捕捉其中的亮点和精彩,还是有许多内容可写的。其次,在练习阶段,语文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些生活中的景象图片供学生观察,捕捉其中的趣事和亮点,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文字描述。如此一来,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便可以建立良好的细节捕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对记叙文细节的把控能力。
二、分析阶段,善于掌控细节
在捕捉细节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分析细节的能力。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以围绕以下两点着手:第一,对外部形象的描述。外部形象包括事物的具体形象,例如形状、颜色等。以描述“雪人”的颜色细节为例,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刻画:“雪人的白空灵而又无瑕疵,它就像是一团棉絮,轻荡荡地‘飘’在那里。清风拂过,让人担忧,仿佛空中的灰尘会玷污这份难得的纯净。”这段话适当地运用了夸张的描述手法,一阵清风都能将雪人的洁白玷污,可想而知这里所交代的“白”是完全无瑕疵的。第二,围绕事件所能带来的结果、影响进行细节上的分析。在这期间,学生首先要思考自己所要描述的细节会给作文中的某个人物,甚至整个文章的走向带来哪些影响。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利用适当夸张的语言将细节事件表达出来。例如在某名学生撰写的《乞丐》中,他如此描述:“他将仅有的五元钱交了过去,但是,我发现他并未因为晚饭还没着落而担忧。”众所周知,乞丐时刻要为填饱肚子而乞讨,哪怕是一元钱,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活着的保障。但是在这段话中,作者利用“仅有”进一步体现了文中乞丐的困境,在下一句话中,作者却将话锋转变,表示乞丐并没有因为送出去仅有的五元钱而担心自己晚饭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一个乞丐下如此大的决心,哪怕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饥饿呢?可见,不论是哪一种细节描述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最有效、便捷的描述方法就是将事件、形象夸张地表达出来,让夸张的描述和原本的事物之间形成“摩擦”,而使读者更进一步对描述的事物获得更多认知。
三、下笔阶段,善于突出细节
众所周知,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和外貌,以及周边的环境、场面氛围的描写。如果可以把这些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凸显其中的神韵,那么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学生下笔阶段,语文教师要围绕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突出细节色彩。例如短篇小说《变色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在这段话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穿”和“脱”两个字,详细地表达出了奥楚蔑洛夫为了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凌弱畏强的丑态。这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为何这两个字在这段话中可以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随后再回顾全文,带领学生了解小说内容。这时,学生便可以发现这两个字在文章中发挥的作用。而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利用相同的手法来表达出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细节。当然,在一开始练习的过程里,学生难免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但是通过长期的练习,他们对字、词的运用必然会更加巧妙,从而提高他们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另外,还有一个相对较笨,但是效果显著的练习方法,即用比喻和借代的描法。例如将鸡冠花描述为倒置的女裙,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比喻来突出细节的描法。所以在平日的练习中,教师要合理点拨学生在观察细节的同时,分析哪些事物与其存在形象上的关联,再利用比喻和借代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总之,根据当前初中生在记叙文细节描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初中生对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掌控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备课中给予深入的研究与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要素清楚;条理清晰;叙述生动;语言形象;真情实感
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初中学生就会连连摇头、咳声叹气,在他们的眼里,作文就是一座大山,写作文成了他们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的,他们的语文功底差,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平日的练笔马马虎虎、态度不端正等等。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一些方法,我们先从记叙文说起。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在课外阅读中,应该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写阅读提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
勤观察、勤动笔,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三言两语,可以是一个片断,可以是流水账。只要人人都动起笔来,每天都写一点,做到语句通顺,交脉贯通就行。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因果要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这六个方面都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叙述中一定要把这三方面写好,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 写作内容要真实,切忌胡编乱造,要以真情感人。
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3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3.1 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2 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3 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 在叙事中进行生动描写。
记叙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写。描写内容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描写、细节描写;按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并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法,就能使记叙文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在描写时除了细致之外还要注意善于捕捉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学特征,学会恰当地安排叙述与描写。凡是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但又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叙述;那些对文章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的内容,用描写。另外注意安排情节。在情节过程中设计起伏,别让情节进行得那么顺利,在矛盾中现主旨;或写两件以上的事,让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曲折,在对比中见精神。
5 做到语言形象化。
5.1句式灵活。语言的鲜活和生动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即通过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5.2 善用修辞。善用修辞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3 找到更有表现力的字词 ,精心选择富有感彩的词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记叙文中,要使语言生动形象,除直接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外,行文中注意选择有鲜明的感彩的词语,也很重要。
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初中阶段应将记叙文写作作为训练重点,应注意指导学生处理记叙文中心和材料的关系,指导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详略要求,指导学生懂得记叙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要准确、生动、真实,训练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此训练的基础上可循序渐进到情挚、趣浓、理透、文化底蕴厚的方向。
一、情挚
感情抒发充分真挚是作文的魅力和生命所在,情到深处必感人。首先,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不过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再进行适当的加工、提炼和组合,就一定能写出感情真挚的作文。如高考满分作文《那鱼 那鹰 那人》中所写:离开了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我可以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不用担心有人穿着围裙在门口喋喋不休;至少可以不用理会邻居们鄙视的目光,不用直视老师们失望的眼神,不会听见父母心碎的声音。但同时也伴随着心酸。每个公司去应聘,我的表现总会令人满意的,可一看到我的学历,笑脸马上变成了疑问,话语也变成:“回去等消息吧!”那一刻,我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我。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摊在沙发上,突然一阵闪电划过深蓝色的苍穹,几声雷鸣似乎要将一切生灵唤醒。想起了父母做的香喷喷的红烧鱼;想起了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想起了家门前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树;想起了院里那张缺角的乒乓球台;想起了高三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看着金鱼缸里的金鱼。我想鱼,终究离不开水。此处叙述倾诉了考生高考落榜离家出走后种种细腻、真实而又丰富的情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能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其次,抓住细节描写,渲染动情点。因为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令人动情的,往往就是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细节渲染之凸现之。如《思念最是雪飞时》就抓住98双新布鞋这个细节渲染动情点:娘,这98双新布鞋,更是您在深感自己时日不多之际,为父亲,也为姐姐、为哥哥、为我的未来人生之路所寄托的一种热切的美好期待和虔诚祝福。这98双新布鞋,也许就是您留下的98个心愿啊!我怎能忘记,您为爹留下了一双双硬实的大板鞋,为哥哥和我留下了一双双暖和的鸡婆鞋,为姐姐留下了一双双轻巧的青布鞋。还有,还有您特地为未来的儿孙——其实您永远见不到的儿孙,做好了一双双软底月兔鞋呀!您刚离去的那段日子,我悲恸,我怅惘。可一看见您为家里人留下这么多您亲手做的新布鞋,心里也多少得到一丝宽慰。娘,我要穿上您为我做的新布鞋,踏上未来人生路,走出幸福新生活!此外,写人叙事要具体,注意积累动情点。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感到真实的魅力。积累动情点,就是积累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和材料。
二、趣浓
文章若写得幽默风趣,让人读来捧腹大笑,在诙谐中让人深思,这样的文章也必将获得任何读者的青睐。如优秀作文《动物王国青蛙追悼会侧记》的开头:青蛙娇娇被活活地煮死了。噩耗传来,动物王国一片震惊!一片哀痛!主持追悼会的大象刚致完悼词,娇娇的妈妈便“呱”的一声哭了起来:“我那可怜的娇娇哇……”两栖类的与会代表无不掩面涕泣。布谷鸟连忙劝慰:“不哭不哭,节哀顺变。”凶猛的金钱豹一跃而起,怒吼一声:“到底是谁干的?我撕了他!”鹧鸪在一旁怯怯地劝道:“不行的呀。那人只不过做个实验,并没有盖上锅盖,谁叫娇娇自己不跳出来的呢?何况她先前在油锅里都……”这样的叙述生动风趣,怎能不让人拍手称好呢?其结尾同样令人赞不绝口:于是追悼会最后的一项仪式是齐唱挽歌:“你总是身太软,身太软。不止一次地挣扎到天亮,你无怨无悔地在那温水中游,谁知道自己没那么坚强。你总是身太软,身太软。水锅的温度让你喜欢,骨头已经松散,力量衰减。不能跳了就别再勉强……喔,算了吧,就这样放弃吧,该放就放,再跳也没有用,傻傻地跳,不知要跳多久。你贪图安逸全忘了忧患……你总是身太软,身太软。这所有问题由谁来扛?回答总是简单,怎么能避免?居安思危,才永远坚强。”此处对歌词《心太软》的语言进行巧妙迁移,机智新奇,幽默诙谐,发人深思。
三、理透
说理透彻,就是要使主题有所创新。主题的创新要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单纯的主观认识,想他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写他人所未写。要达到说理透彻的境界,就必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篇作文的主题通常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永不妥协的精神的体现。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有人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挡箭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一看便知后一种说理新颖透彻。再如武汉考生写的《本店微笑服务》就是一例。文章描写“诚信商店”微笑迎宾、笑着问话、笑着介绍、笑着送别甚至笑着耍赖的种种情形,述说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诈的经历。文章选材之新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更主要体现在作者精辟的理性思考。结尾处,作者不是一叹了之,而是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盖不了商品的假冒伪劣本质,最好的服务莫过于保证商品的质量。”这样的感事悟理,视角新颖而不落俗套,给人启迪。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丰稔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 记叙文 写作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克服惧怕心理,培养写作习惯
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一提到作文,学生最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心理,甚至叫苦连天。他们总认为没东西可写或写不好。其实,这是学生的通病,因为“怕”字当头,写起作文来总是力不从心,质量粗糙,甚至敷衍了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克服惧怕心理,是首要的问题。
要克服写作文的惧怕心理,先要解决没东西可写的问题。所谓“东西”,乃写入文中之材料也。学生要占有丰富的材料或素材,阅读是基础。阅读不仅能丰富人的间接经验,积累知识,还能从中感受、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获得写作的灵感。阅读范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本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是通过精心遴选出来的美文,这是积累知识和学习写作方法的样本。二是拓展视野,加强课外阅读。比如,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著等,这些都是有效地精神食粮。另外,也可以结合所学课文向课外适当延伸。这其中,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读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前提。
其次,学会观察。观察与阅读是彼此交融的,是“盐水”中的盐与水的关系,学生之所以觉得无东西可写,除了阅读量少,字、词、句、段等积累有限以外,多数是因为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没有生活积累。学生一到写作时,总是语句干涩,空洞而不具体。久之,学生越写越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让学生多留心生活,多观察生活。比如,学会观景、观物、观事、观人、观情、观理等。这其中,观察的方法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比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何由表及里分析事物的本质等,当然,观察不能孤立的或漫无目的地进行,要有针对性的与具体的训练课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
再者,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和学会观察以后,要勤于动笔,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日积月累,就会储备丰富的原始材料。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去训练。比如,一开始,可以从片段作文入手,因为其训练目的明确,学生不会感到有压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通过写周记,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写作习惯,增强其写作的信心。
二、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与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因此,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思考能力,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一个关键。在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作文具有深刻性与新颖性,并由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活跃其思维能力。
1.深刻性
所谓深刻性,就是指学生的认识水平,即分析、综合能力。如,从平凡中找出闪光点,从一般中发现特别之处,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让学生准确审题,立意深刻,达到情真意切。
2.新颖性
文章的新颖性,表现在立意构思、写作技巧等方面不落俗套,有创新。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其求异,其实就是求新,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即写作技巧的匠心独运和文章视角的特别。比如,记叙是用顺叙还是倒叙或是插叙;写人是突出肖像还是侧重神态描写;体式如何选择,议论、抒情如何安排等。对于文章视角上的独特性,要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跳出“凡作文必须要表现深刻意义,重大主题”的传统框框,懂得生活中无大小,只要是有趣的、健康的、令人感动的东西,都可以在文章里获得彰显,让感动自己的东西去感动别人,不必刻意追求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主题。否则,生活阅历肤浅的初中生就会用此来束缚手脚,写出假、大、空的文章。
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能力,就很难有创造力。在记叙文写作中,想象力是一个必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一是从课文中去学习,去培养,去积累;二是在平时写作中去培养。比如,对陌生人的推测,对各种声音的随想,故事情节的补充,或编写小童话、小寓言等。只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文章立意视角的独特性、构思的巧妙性也就会在写作中表现出来。
三、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促进写作水平提高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要自己改,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其实,像鲁迅、郭沫若等这些优秀的文豪们,其文章也是反复修改后才定稿的。为此,在作文训练中要训练学生能“写”并能“改”,在写了改,改了写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修改文章的习惯。当然,对学生而言,修改作文首先要掌握修改的方法,并在修改过程中培养出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字、词、句和标点等浅显的毛病修改开始,循序渐进过渡到选材、立意、结构、修辞等进行加工。具体操作如下:
1.示范修改
教师选出有代表性或中等水平的心声习作,复印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批语,共同修改。然后,让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既能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标准,掌握修改方法,又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
2.集体修改
选好习作,学生根据教师批语分组讨论修改,然后,由各组代表谈修改意见,评选出改得好的。用这种方法,更能及时反馈出学生对修改标准、方法掌握的程度。
3.相互修改
按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以两人一组将学生合理搭配,根据预定的标准互相修改,及时巡回指导,修改完成后,学生相互交流、切磋。
4.独立修改
独立修改是训练学生修改文章能力的最佳途径。方法是:在示范修改、集体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基础上,逐步让学生独立修改作文。每次作文训练,可让学生在第一稿经教师批阅后,根据批语自行修改。然后,再将修改稿抄于作文正本上与第一稿相对照,并让学生在修改后边页旁附上“修改感受”,最后,由教师再批阅、讲评。
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先批改,并且要突出重点,学生训练什么就以批改什么为主,学生亦然。这样一写一改,写改互动,就能增强学生既能写又善改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水平,就要立足学生实际,并且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把文章的写法及修改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秀琴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
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二、要明确语言赏析的题型
中考语言赏析题的题型主要有:
1 用词赏析:
赏析句子中词语运用之妙,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试题第11题: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 段落语言整体赏析:
赏析一段文字或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如2006年广东省中考试题第12题: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3 选择性赏析:
从给出的几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赏析,人2006年南京市中考试题第19题: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划线的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4 比较性赏析:
给出文中的一个句子和另外一个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评出优劣,如200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第23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5 提示性赏析:从给出的几项赏析中选出正确的一项,或是填空形式的赏析,如2006年兰州市中考试题第16题“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就是填空的形式。
三、要掌握语言赏析的步骤
(一)明确语言赏析的方向。
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这就是语言赏析的方向。
通常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 词语的使用是否准确、生动;
2 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如衬托、讽刺、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
。
3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4 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记叙中的议论、抒情、描写等。
(二)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
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四、要掌握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做语言赏析类试题时,答案的表述也有一定的套路。比如答“喜欢语句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还可以用“我认为语言运用好的原因是……”作语言赏析的开头。
五、要明确语言赏析的答题模式
语言赏析的答题,可以按以下模式进行:
1 句子特点(选取用词、写法、修辞、表达方式中的一个方面);
2 所起作用(根据各类句子所起的作用来谈);
3 内容表达(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说出产生的效果)。
不过,在具体赏析时,一定要真正地分析句子,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完全套用公式。答题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已对句子的真切体会。
六、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
1 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如《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中的“钻”字传神地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在赏析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钻”这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进行赏析。
2 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往事依依》的结尾这样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句话点明了回忆往事的重要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 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
①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情形。
③运用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进行强调;
如《伟人细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做小事的人,怎么于得成大事?”,这句用了反问的修辞,加强语气,强调了做小事的重要性;
④运用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⑤运用引用的作用:增加文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如《往事依依》中的第四小节引用了许多古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印本《千家诗》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4 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关 键 词】 记叙文;写作;教学;例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小学、初中都要专门训练记叙文,到了高中要求写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但很多同学小学时记叙文写得还不错,到了初中水平略有提高,到了高中仍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甚至觉得越写越困惑,越写越没档次。究其原因,普遍存在选材幼稚、老套,情节没有吸引力,语言乏味等问题,高中生如何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增强三点意识,争取提升记叙文的品味。请看下面这篇例文。
融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高一(3)班
秦智红
蓦然回首,看见故乡已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融入了我的心田。
繁花落尽,物是人非,我带着满身的铅华回到故土凝望着这久别的故土,心中不觉洋溢着一丝丝的温暖。
雪花悄无声息地落下,化成雨水融入大地。风儿携着雪花飞舞着,像洁白的精灵,伸手想去触摸她们,风儿却把我当做陌生人,头也不回地把我抛弃在身后,我的手僵在半空中,不知是举起还是放下。
拿起雨伞,漫步在乡间的小径。田野上,顽强的野草紧紧地贴着土地,不愿离开那生它育它的故土。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他们,泥土的芳香便萦绕在我的鼻间,迟迟不肯散去。心中的抑郁竟随着香气消散了。
抬头望去,大片大片的绿色,似翡翠一般,却更浓郁。微风过处,涌动出一层又一层的麦浪,在心田里荡漾着,冲击着我的心灵。在城市里,是绝对不会看到这景色的。那大片大片苍翠的绿色,寄予着人们的希望,是这乡村的代表,是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晶。
看到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似乎涌动一股情感,想与这故乡融为一体。
走过田间的小路,不经意间瞥到了家门口那两棵大树。小时候,只要一伤心,我就会跑到那里去荡秋千,忧愁随着秋千摆动,渐渐地甩开,换来的是一片银铃般的笑声,融入了这宁静的乡村生活。
抚摸这两棵苍天大树,儿时的情境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嘴角不禁露出一丝丝微笑。城市的喧嚣与浮华从我的心中消失殆尽,心中轻松了许多,自由的歌声似乎在我耳畔响起。
一路走过,洗尽了城市的铅华,钢筋水泥禁锢的心突破了牢笼,不再冷漠,不再自私。我的心灵变得纯净。经过风雪的洗礼,除了一颗赤子之心。
让自己的身心融入故乡,忘却城市的浮华、名利,细细地品味泥土的馨香,聆听鸟儿的歌声,让朝霞伴你前行,黄昏伴你归来。
放开名利,放开繁华,放开无谓的追求,捧一杯茶,静静地聆听着故乡的歌。
点评:这篇文章点题的语句很多,但却并不使人厌烦。原因是在很多人心中都有那么个“乡土情结”。写这样的主题容易触动阅卷着的心弦。另外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乡村的美景,为主旨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篇佳作不仅立意很高,而且语言优美精练,充分展示了一个高中生的深邃思考和博大情怀。确实,精彩的记叙文犹如春风,能拂动读者的心弦,又如夏花,让人感觉赏心悦目。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作为高中学生,作文写作毕竟有应考的压力,讲究技巧、多快好省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写作记叙文过程中,努力增强几种意识,应该能为我们的记叙文增加更多的亮色。 一、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
高中生写作记叙文能用对话的就不要用旁叙(转述),直接对话可以直观真实地再现人物形象。努力让文章中的人物说话,而不要总是叙述者在说东道西;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可以再现场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画面感,人物动了起来,文章才显得有生气;心理描写是杀手锏,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贯穿起来。
二、有意识地选取有张力的事件来写
记叙文中所叙事件有一定的新鲜度,人无我有最好,人有我新也行。反弹琵琶最具冲击力,但要慎用。有时角度变换一下就可以出新;事件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能引发共鸣最好。要能和当今时代的社会风气、精神困惑或热点话题相联系,亲情、爱心、公益、环保等是永恒的主题;事件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体现一个当代中学生的视野和思想高度,要防止出现立意的低幼化;可以选择写父母亲人之爱来表达对关爱的感恩;可以选择写老师朋友之情来表达对真情的感激;可以选择写同窗同学之谊来表达对友谊的理解;可以选择写生活学习之得来表达对馈赠的感悟;可以选择写国家民族之盛来表达对环境的赞颂;可以选择写时代社会之幸来表达对幸福的讴歌;总之来自生活、具有张力的具体事件才是作文的最佳素材。
三、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波澜和运用一些手法
文章中的感情要富于变化,能有些反差最好。《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的感情就是不断处于悲喜变化之中。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比是记叙文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考场作文中快速地构思。《最后一课》《范进中举》等作品中都典型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学会运用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如倒叙的手法来可以制造悬念,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使情节产生波澜,侧面烘托可以使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更加突出,前后照应则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层层铺垫的方法可以突出重点的人或事物。还要学会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拟人可以使描写生动形象,排比可以增加语势,对偶句式可以使语言产生一种整齐的韵律美。
当然,好的记叙文还要具备其他许多要素,高中生要认真加强阅读积累、不断深入思考、积极取长补短,一定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符合高中阶段要求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蔡肇基. 中国高中生记叙文精品廊[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近几年来江苏省高考作文占70分,采取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模式。笔者统计,农村高中学生在新材料作文中运用记叙文写作的已经很少,大多数农村学生面对新材料作文,运用议论文写作,求稳拿个保险分。本来,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在小学、初中的基础上,应该更加上升一个档次,但是,残酷的现实证明,记叙文写作已经是制约农村高中学生写作的瓶颈。主要原因如下:
一、农村学生面对的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取材单一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标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如果评价标准稍微向记叙文倾斜,那么,农村高中写作记叙文的现状就会有大的改变。至少,在细节描写、构思立意、照应脉络上面的训练会落到实处。现代学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维方式,但是记叙文写作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放弃记叙文写作,片面追求议论文应试作文训练,都是舍本逐末、不负责任的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高中作文中记叙文训练要加强,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创设良好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在读写之间做好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高考指挥棒在阅卷中也要鼓励学生写记叙文。
(万静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214211)
关键词: 记叙文 叙述 描写
初中生写记叙文,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大段大段的叙述,而且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一样,缺少必要的描写,以致文章干瘪枯燥、内涵简单、不生动,更不用说摇曳多姿、催人泪下了。
先看一位同学的作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片段:“老师把月考时间公布在黑板上,我没有一丝紧迫感,甚至连书也懒得去翻,总以为自己一向都是第一,这次应该没有问题。可是,那次月考,我考得很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但很幸运,我没有等到‘老大’再‘伤悲’,而是从此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这段文字也算通顺、明白,但作为记叙文,只有叙述,缺少必要描写,显得直白平淡、索然无味,缺少具体可感的内容,难以感动读者,自然无法获得高分。
那么,如何避免记叙文写作的平铺直叙、枯燥呆板、平淡无味?如何让文章更生动、更感人些呢?笔者认为记叙文写作中应该少点叙述、多点描写。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点人物描写
还以上面那位同学的作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例,不妨把它加以改动:
“‘同学们,下周一要进行月考,请大家回去认真准备!’”当一向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用他那一贯严肃神情向我们宣布这一消息时,同学们虽然久经沙场,身经不止百战,但还是引起了一片‘哇’叫,遍野哀鸿。“怕是又要吃爸爸的竹笋炒肉丝啦!”胖子李子强更是大声叫苦。而我则正襟危坐、泰然处之、处变不惊,“自己一向都是第一,这次应该没有问题。”我没有一丝紧迫感,甚至连书也懒得翻。过几天,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的成绩直线下滑,由第一跌落到十七。“骄傲的‘公主’,看你两眼红红的,真像一只受伤的小兔子。”同桌珊妮半玩笑半调侃,“算了,看开点啦!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她的话分明让我感到丝丝凉意。“这是不努力的结果,我认了!”我狠狠地瞪了珊妮一眼,暗暗下了决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下次一定拿回第一”。
经过这样一改,基本内容没变,但文章语言一下子活泼起来,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为什么呢?因为改后的文段插入了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读来有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二、多点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不仅能丰富人物的性格,还能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我们学过初中课文《差半车麦秸》,这篇文章对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如“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排泄物,向前边挪了几步,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到舌尖上品品滋味,然后把头垂下去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道‘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这是一段极具个性化特征的细节描写,用“捻、看、闻、品、点”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对土地痴迷般的热爱,这只能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中国农民才会有的动作、神情、语言。同时,这个细节描写表达了差半车麦秸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又如为反映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课文中有许多极富个性特色的细节描写,“队长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一解开绳子,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这时我才发现他穿着一双半新的黑布鞋,鞋尖和鞋后跟涂抹着厚厚的一层已干的和未干的鼻涕,干的地方微微发亮。”“有一次,差半车麦秸吃晚饭,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这些细节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其身上具有许多陋习、毛病,这样写,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更真实地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再如“在晚上出发的时候,差半车麦秸在我的肩膀上轻轻的拍了一下,用非常低的声音叫道:‘同志!’随即又羞涩的,象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得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地叫一叫“同志”。
以上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真实地反映了差半车麦秸如何在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差半车麦秸”是个落后的农民,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无知,自私、狭隘又有许多陋习。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从这点上看,王哑也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子孙们身上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潜力,作品的社会意义变得更加深刻。
三、多点景物描写
再来看初中课文鲁迅的《故乡》。小说一开头就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景物描写笔墨虽然不多,但这几句话概括性强,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好像倦卧的病人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景象,从而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既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毫无生机的现实,又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此外,《故乡》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亦很精彩,“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段景物描写,不仅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还表达了“我”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故乡》中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对眼前故乡荒凉景色的描写,还是对记忆中砍乡神异景色的描绘,都透露出人物的种种心绪,对表达人物思想起着映衬和烘托作用。
由此看来,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丰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
总之,初中生要写好记叙文,尤其写好考场记叙文,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作文时尽量减少平铺直叙,尽量多些细致、精彩的描写。不仅让文章生动,还能获得读者的好感。只要学生能记住这点,在如何提高描写水平上多下点工夫,多熟练掌握一些记叙文描写方法,那么,就不愁记叙文写作水平不会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魏俊助.姚雪垠.差半车麦秸.电子课文.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作文很棘手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并无太大障碍,但是一旦要着手写作文,尤其是记叙文,总是感到无从下手,毫无头绪。事实上,写记叙文与讲述故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都是将平日的生活体验用真实的情感记录和表达出来。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原因在于缺乏对生活的用心体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善于把点滴小事有条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写出精彩的记叙文。
一、点滴小事,发现身边精彩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善于发现和感悟身边小事,从中体会生活精彩。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叙述,做到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正是记叙文写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的指导时,应善于巧妙运用已有资源,语文教材中的给定阅读文章便是极好的写作参考资源。教师可以将教材中许多名家的作品进行系统整合,从中发现其写作特点与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得以借鉴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两篇文章,分别是《背影》和《春》,他的写作特点正是善于发现身边小事和细微之处,使文章表达更真切、朴实。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新课讲授环节有效引导学生对该文章的表达方式、独到之处进行讲解:“同学们,通过对文章《背影》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过思念,也会有过不舍,但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将这份情表达的如此真挚呢?”待学生陷入思考后,教师可继续讲解:“在《背影》一文中,作者仅就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中,描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将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生活当中处处有精彩,处处有感动,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这样才能将平凡的小事刻画得不平凡,将记叙文描写得更精彩。”同样,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属于通过细节描写进行叙事。文章中作者仅通过描写沦陷区以学校的一节普通的法语课,却展示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充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优秀作品都是值得学生借鉴与参考的。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写下水文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标新立异,拒绝老生常谈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创新性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新颖的文章可以使人眼前一亮,更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文章具有创新性,杜绝老生常谈呢?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这样记叙文的写作才能更有特色,标新立异,文章内涵也自然更深刻。教师指导写作新颖性时,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立意新颖。所谓立意新颖就是从常见小事中见新义,善于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在此方面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同学们,要想在实现立意新颖,就必须要有新颖的观点和思维角度,做到‘博’‘深’‘新’,所谓‘博’即为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深’即为善于看到事物的实质;‘新’即为从常事中看到相反的道理。”做到以上这三点,便可实现立意新颖。其次,题材新颖,主要包括题目和材料。在此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讲解:“同学们,对于文章来说,一个新颖的题目至关重要,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如何能拟出新颖的题目呢?我们可以遵循五种方法:①运用修辞手法,如《我闻到了阳光》《信念是飞翔的翅膀》;②运用名句,如《东北日出西边雨》《生活不相信眼泪》;③运用逆向思维,如《渴望苦难》《真想做个差生》;④设置悬念,如《我是捡来的吗》《1+1=?》;⑤中西结合法,如《comeon,给我感觉》《女孩,sorry》等。另外,同学们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新的感悟、发现记录下来,多读优秀的课外作品,这样便可以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做到材料新颖。”最后,结构新颖。通常学生习惯将记叙文的结构设计成“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更新颖的结构,如“对比照应式”、“穿插回放式”等。
三、真情实感,抒发内心感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在学生进行记叙文的习作过程中,不仅要讲真人真事,更重要的是要抒发真实情感,但是在许多学生记叙文的书写中往往最缺乏的就是真情实感。为此,教师应在此处多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因素。
笔者选取了情感表达真实细腻的优秀作文《难忘夜的温柔》片段进行剖析,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优势:“妈妈又一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仔细地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拉到最远,屏息凝视,再次……可还是失败了。”待学生发言后,笔者做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要让记叙文流淌出真情实感,选好一个能打动人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真的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慎重选好文章的动情点,并且要在动情点上精心打造细节描写。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并且写得流水账似的,那么即便写的是真事,也未必能流淌出真情了。”在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后,笔者再进行讲解:“在我们平时写作中,有的同学动情点选择准确,且细节描写也恰到好处,可这文章的真情实感不是像被堵住了似的出不来,就是像呼喊口号似的不自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让我们继续进行文章《艾草香》的赏析。”赏析后笔者进行讲解:“通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可无论哪一幅画面,都留有作者的身影。有时候,我们由于记叙的主要对象不是自己,便让自己作壁上观,隔离在文章之外,文中没有自己的行为,也没有自己的感受,这种连自己都‘冷眼旁观’的文章又怎能打动别人呢?所以,同学们,请在我们的文章中真诚地留下自己的身影。”这样循循善诱,便可以有效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写作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写好记叙文就是要讲好故事,并从故事中挖掘不一样的情感和体会。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小事,抒发真情实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方法;四步进阶
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训练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记叙文写作贴近生活、素材丰富,但是记叙文写作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如果把初中三年视为三个不同的写作训练阶段,从布局谋篇的角度看,这三个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都分别存在着一些的通病:七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不懂得选取作文的角度,以致千人一面,内容松散,详略不当。八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其问题主要是平铺直叙,表达方式单一,不懂得利用人物细节的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渲染烘托,缺乏“动情点”和感染力,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九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问题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却喜欢 “就事论事”、“指点江山”,无法让读者产生读后有所回味的感觉。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导致作文时随意性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方法包罗万象,关键是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有阶段性,即要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进行指导,而不能忽略学生的学情、教材的编排和写作的规律,不能泛泛指导。这样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升格。
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就可实现记叙文写作的四步进阶。
一、精选角度构思文章
七年级的学生作文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选材单一,雷同现象多发。如对《珍藏 》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题目不是“珍藏母爱(父爱)”,就是“珍藏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写作视角单一,思维不开阔,不懂得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生活。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学生获得对生活、事物较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主题、挖掘素材,运用全方位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叙事主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鲜活的写作素材,学会探寻写作之源。让人物形象鲜明,让小事“出彩”。
1、巧选角度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写人,学生往往只懂得直接通过写人物的言行举动来展现,但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人,除了写人物的言行举动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人物最突出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如背影、手、头发、眼神、微笑、印痕等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身边之物——衣服鞋帽、包、手表、手机等来表现。
经过点拨,有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妈妈左手的大拇指很是扁平难看,从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妈妈的手因大风刮动家门的同时,把妈妈的拇指也夹伤了,但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如约地在周三的晚上做了汤送到学校来看望我,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只是爸爸一个人来的。周五回到家,发现妈妈的拇指用创口贴包扎着,还在给我做晚饭。询问后才得知她的手受了伤,但却不告诉我,是想让我在学校安心。而我从这件事里终于领会到母亲无言的爱。
2、绘制思维导图,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近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作文教学。
在下笔写作之前,绘制思维导图选材、构思作文,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把思维引向开阔。它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运用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地思考问题,打破常规,变换思维,创新选材立意的方法,架起一座座沟通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寻求到更多更新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角度,便能达到多中选优、多中选新的效果,从而选取最佳的写作角度,写出具有独特体验和感悟的文章。
二、详略得当选取材料
中学作文评分标准里面往往有“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的要求,实际就是要求作文要做到详略得当。是的,作文只有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但执教多年,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作文最大缺点就是详略不当。他们的作文往往是事件各个阶段平均用墨,眉毛胡子一把抓,叙述流水账,把需要详写的内容淹没在整篇文章之中,文章没有主次之分,导致中心思想被淡化。因此,指导学生根据文章中心确定详略,恰当选取、处理材料,就成为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逐渐学会详略得当选取材料呢?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
1、从文本中找规律,从优秀的范文中学招式。
课文中有许多详略得当的例子,七年级教材中的《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木兰诗》、《最后一课》等都是详略得当的典型。在分析这些典型课例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起体会文章是如何剪裁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剪裁?在指导写作时回顾它们的妙处,让学生实实在在明白其中的规律。
再者,就是利用学生的优秀范文作为学习的例子,让同学们赏析、点评。这些来自身边同学的范文,更具有亲近感、真实感,也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超越的欲望。能起到不错的指导效果。
2、拟写作文提纲,确定写作的中心和主次。
学生写作文通常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写作前没有明确的思路,想到什么写什么,其结果就是作文中常常出现层次混乱 、详略失当的现象。鉴于此,可以指导学生从七年级起就拟写作文提纲。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下一步还需要通过草拟提纲,指导他们围绕中心选择几个能比较充分地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具体的事件、细节,然后根据材料的主次来安排层次,并在大层次下拟编小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实践表明,好的提纲,能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而有条不紊,从而使学生比较正确地解决“怎样写”的关键问题。
三、细腻描写渲染烘托
八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其问题主要是平铺直叙,使文章显得单调,缺乏“动情点”和感染力。
为了让描写生动形象,许多老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描写方法的指导,但往往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描写的片段训练时,学生都写得不错,效果明显,但一旦进行全篇习作的训练时,学生就把所教的方法都忘了,并不懂得实际的应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修改,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方法包括:先由老师读范文、老师评点,然后同一作文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评改,指出对方需要修改的错处,然后学生再各自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1、刻画人物细节,为文章添神韵。
学生在长期的互评、修改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物细节描写的注意点:细节要有深刻意义,庸俗无意义的不能写;必须典型真实,有广泛的代表性;语言要精炼,要抓住最传神的点去描写,细节描写不等于啰嗦。从而也渐渐懂得用特写镜头细致而凝炼,准确而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外貌、动作、情态、心理和语言等细小情节,使人物性格鲜明,使内容具体真实,情节富有感染力,让文章倍添神韵。
2、点缀景物描写,为文章添情韵。
长期坚持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修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们有时用景物描写开篇,真实而生动的景物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很快融入文章情境;如《感动》一文的开头写道:“清晨,缕缕和煦的阳光穿梭于绿叶间,流淌在湖面上,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一切黑暗拂去,不知不觉间,便温暖了我的心。”有时在文中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有意识的点染摹写,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婉转含蓄且余味隽永,情感深沉,如一位学生在《柳》一文中写道:“雨渐渐停了,风儿也去无踪了,薄雾也消散了。柳像是刚刚梳洗了一番,清新而亮丽,鲜妍明媚得如同豆蔻少女朝气蓬勃的脸庞。水滴还停留在叶尖,然后欢快地滴入池中。那相互缠绵的柳叶娟然如拭,乖巧地垂在水面上,好像在自怜自爱,低垂眼眸对着镜子孤芳自赏。”有的甚至以景为线,用景物描写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将不同阶段的事件剪裁组合,浑然天成。
四、议论抒情提升立意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作文训练的不断深入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渐进提升,要求九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写出一些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的文章。然而,客观事实却恰恰相反,九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问题却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
然而,要想议论抒情深刻、有深度和高度,还得要依靠“文外功”。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诗是这样,学写文章也是这样。知识积累是“文外功”最根本的一个因素,也是学生提升作文立意的源头活水。而知识积累主要靠读书。
1、经典阅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立意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读故事性、虚构性作品转而读反映社会、人生的写实性作品,如《林清玄散文集》、《刘墉精品书坊——花季卷》等作品;由消遣性、娱乐性作品转而读知识性、哲理性的作品,如于丹的《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周国平人文演讲录》等作品;由一般性作品转而读经典名著。
经典阅读能滋养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精神财富能帮助学生在习作立意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达到另立一面的效果。面对《咀嚼___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的是《咀嚼快乐的思想》,这一立意来源于林清玄的作品。文章利用日常生活小事——母亲送我上学时一路遭遇红灯,而我和母亲则持不同的心态去看待这一遭遇,从而悟出人应该用快乐的思想主宰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立意,使文章有深度,思想深刻有哲理,在初中学生中是比较难得的。
2、针对性阅读积累快速深化学生习作立意。
除了推荐读物之外,我还常常要求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阅读积累。即在进行写作训练之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找与文题有关的资料,资料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美文佳句等,并把资料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中。写作时,指导学生可以把摘录的句子适当地用到文中进行议论抒情,特别是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
这样的开头或结尾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使立意达到深入一层的效果。一位学生在《咀嚼幸福的味道》一文的结尾写道:“生活本就不是一场悲剧,它亦喜亦悲,就如同黑加仑子一样,即使是再酸涩的果实,也有属于自身的糖分,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般,再苦的日子,我们也能从中咀嚼出许多美好,当我们细嚼慢咽后,便能惊喜地说道:‘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叶圣陶说:“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塾之功弥深。”对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连续性的、渐进性的、针对性的指导。以上所述就是从构思、选材、细节描写和立意四个方面对学生习作进行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引领学生逐渐领悟写作规律,并在实际的习作训练中不断改进,从而不断升格自己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苏云,浅议语文作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3
[2] 刘胜利,作文本不难,师者善导之,[J],华章,2010.13
[3] 王标,初中语文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
[4]《创造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年。
[5] 张国生,作文需要文外功,[J],语文教学通讯,2007.7-8B
1 农村老妇人因为蠢子的不孝而服毒自杀,想到老年人要有一定的经济权,免受不肖子孙的虐待,儿女应孝敬父母。
2 看民间艺人袁演节目,有趣味之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糟粕之处,口唱不健康的词句被妈妈教训,先不理解、委屈,后沉思才明白自己的幼稚与无知,
3 患癫痫病的女同学,我和其他同学多次嘲笑欺负过她,岳电辍学了。当得知我有困难时,却还主动帮助我,借校服给我穿。
4 看奶奶剥花生容易,自己剥才明白其中的艰辛,手皮磨破:而奶奶经常剥,上天赐给她礼物――老茧。所以不疼了。勤劳的人终会得到上天的恩赐,
5 老母鸡孵小鸡,二十几天不下窝,呕心沥血终于孵出小鸡,想到母爱的伟大,想到持恒的重要意义。
6 农民公路上晒麦子,影响了交通,酿成了惨祸,一老太被撞死。
……
这些事例的收集不仅为学生们写作提供了较鲜活的材料,也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笔者要学生把与我们联系较紧的人或事分类,诸如:和谐社会,青想,宽以待人,诚信无价,享受亲情,感动你我,尊重生命,等共20类,每类积累两个,目前学生每人已拥有了40个左右的事例。
为了激发学生的收集热情,笔者在每节课开始3分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事例,由学生民主评出每周最有价值事例3条,刊登在班级黑板报上。
有了这些素材的储备,下一步就是选材。初中生的思维还不是很严谨,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材料与中心不统一”。对此笔者作了多次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题目首先介绍了一名叫张进的同学的故事,然后说:“在你周围也会有张进那样既有长处又有缺点的同学,请你以《我最了解他(她)》为题,把他(她)写出来”。要求:(1)要适当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2)不少于500字。
由于审题不周密,可能出现跑题情况:严重跑题――写父母、老师;基本跑题――只写优点,未写缺点:一般跑题――没写出“了解”(与我的关系):“马大哈”式的跑题――没有抒情和议论,用第三人称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拿到文题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意识――一定不要跑题。包括文体、范围、人称、引申意义、关联因素、字数、特殊要求等,都要紧密扣题。首先要分析题目规定了什么,没规定什么,规定的,你一定要“遵命”。
记叙文的写作还要考虑详写和略写。也就是“多写什么、少写什么”的问题。应当多说的,就大笔铺陈,用墨如泼;应当少说的,就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才能使文章疏密相间,恰到、好处。那么,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第一,文章的题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就是写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第二,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比如《枣核》一文的中心是表达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作者的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就详写;而作者从动身访美到与同窗见面,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就略写。如果把这个安排颠倒了,就要喧宾夺主,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第三,文章的内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文章的体裁。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篇详写捕蛇者的悲惨控诉,篇末用凝练的语言加以议论,就鲜明地表现了控诉“苛政猛于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