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

时间:2022-08-23 04: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职业发展

第1篇

1、择业观念趋于理性

三资企业依然是大学生较为理想的就业倾向所指,有54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毕业后到那里工作,其余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13)、国有企业(12)、民营企业(10)、自己创业(7)等。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原因主要出于个人发展(88)和学有所用(60)的考虑,三资企业有较高的福利待遇,也是大学生对三资企业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此外,性格因素、家庭影响、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比例分别为41、23、15、12。

但是,专家认为这种清晰更多可能只是大学生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复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人力资源研究专家阎嘉陵教授,复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复旦就业指导中心刘教师,在与此次调查受访单位宝钢股份集团人事处人员座谈时认为,在校大学生中对于择业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同企业的设计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这种问题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择业不当甚至于失败。

2、择业更有准备

不过,专家们还是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专家指出,这种结果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对大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变提供高薪水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来迎合大学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其准备分为3种类别:

第一,应用型技能的强化训练和考证热。包括,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甚至连出国考试托福、雅思、GRE都成为了表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标志,这一部分占80之多。

第二,互补型的学习。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目前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很满意,于是想补充相关的知识。学校开设的第二专业选修课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另外,也有不少同学偷偷地旁听他系的课程,或者选择程度比较浅的公选课的学习。

第三,各种经历都是使自己简历增色的砝码。这些砝码不仅仅包括以前所指的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而且更包括了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工作、学生活动中的工作、勤工俭学的经历、打工兼职经历、参与研究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等。

3、承担风险,未来不确定

求职的过程不像考试的过程,往往心中有底,而求职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生们会产生迷茫。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职业前景缺乏比较清晰的理解。3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其职业前景如何,43的大学生对此不置可否,两项合计超过被调查整体的四分之三。了解自己职业前景的被调查者只有24。

目前大学生认为掌握职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信息不完全,30的人没有注意过有关职业发展信息,了解职业发展信息的人仅占3。事实上,对于职业发展信息,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渴望的心态。有46的人认为,了解这一方面十分必要,主张“应该了解一点”的人也不在少数,约为42。看来,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造成一系列问题,如就业选择迷茫不定,不能把个人自我设计与所选择职业的岗位需要有机结合等,这是当前高校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课题之一。

4、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从学生就职的单位来看,“贫富”差距比较大。大型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小型外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等等,薪金待遇、所承诺的发展前途、工作的性质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平时成绩不相上下的,在求职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培养比较健康的心态,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对于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也许由于很多“成功”的毕业生求职的经历给在校大学生一个错觉——高工资是大学生应得的,这种错觉容易造成今后求职中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如何在学生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是必要的。不能光把宣传目标集中在少数成功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毕竟是少数,而应该更加关心大多数普通的大学生。

5、重视继续教育

80的往届毕业生都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参加研究生、MBA的教育,或者出国。这个时候他们参加教育的目的就比较明确。同时,继续教育对于职业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6、法制、道德观念比较被动,过于注重个人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会反映在求职中,比如诚信问题。一些直研的同学会中途休学出国,求职的学生会擅自毁约。其实并不是不懂法,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是观念比较模糊,一旦遇到了价值冲突的时候,就会失去方向,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2篇

【关键词】村官,职业发展,问题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近二十年来,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为了解和挖掘其背后的问题和成因,本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深入彭州市、崇州市等地,对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男40、女56份),回收率94.12%,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职业现状。参与调查的村官中,超过90%的为本地人,基于方便照顾家人和节约生活开支的考虑;且当地政府也愿意接纳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更为了解的本地大学生。本科与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仍为主要力量,这与村官工作本身的性质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工有关。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多为资料整理、文字起草等,而农业科技、文化教育、自主创业等工作所占比重极低,未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和能力,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初衷相违背。而薪酬满意度低是当前村官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收入仅为1500元左右,接近60%的人对现行工作标准不太满意。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与能力培养

1、专业技能与基层工作脱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相当广泛,其中理工类比例最高,管理类其次,而农学和医学明显偏少,这也解释了当地村官很少集约农村优势资源进行农业创业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专业对村官工作开展帮助很大,暴露出政策执行主体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缺乏正确的标准,无法与农村真实需求相对应。

2、大学生村官能力培训与开发不足。现行的村官培养方式多采用上级单方面意识的交任务、压担子,缺少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极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引发大学生村官的不满。一派了之、撒手不管的方式更是极其危险的,缺少配套的培养方式如结对帮带、岗位培训等,难以促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来实现成长。

(三)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过程

1、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不纯。择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投入和满意度等的重要前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村官表示,刚毕业大学生经验缺乏, 很难寻找到满意的工作,被迫选择村官。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第三大动机,揭示了部分人择业动机不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基层工作不够了解,尚未摆正对村官工作的认识,导致了其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的问题。

2、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规划不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仅有13.5%的人对于未来有明确而详细的职业规划。由于国家规定了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所以大部分人都处于在这五条路中选一条的观望状态,缺乏具体周全的职业计划,而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期满再就业问题。

3、大学生村官出路选择。留任基层当两委对仅仅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难度较大,且偏低的薪酬福利降低这一选择的吸引力。考公务员是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出路选择,但随着公务员队伍的越来越饱和,竞争相当激烈,政策优惠难以覆盖到大部分村官。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期间,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有限,且面临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冲击,进入企业求职的道路异常艰辛。自主创业虽然是众多大学生村官向往的出路之一,但存在严重的资金支持问题;且大学生村官也难以寻找和获得合适的项目,又面临当地村民信任的风险而难获支持。继续深造的实施难度更大,基层工作事情繁琐,综合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机会成本考虑,大多数人被迫放弃这一选择。

三、优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政策本身合理合法化。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异地大学生村官能够参加村两委竞选;其次,避免政策或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此,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理合法化,以给予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明确的身份定位。

(二)村官摆正观念认真规划。大学生村官应摆正心态,慎重选择。在就职前,应主动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做好吃苦准备,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力;就职后,应明确职业规划,以良好的心态努力工作,保持学习精神,提升胜任素质,避免与社会的脱节;主动建立人脉关系,把握提升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执行主体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充分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和大学生专业优势来选择人才,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流程。当地政府及直属上级不仅要改变认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更要加强对村官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学习,使大学生村官们能迅速适应工作并成长。政府应对福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将村官福利落到实处。

(四)社会加强认同和支持。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投入,并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资金,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优秀事迹的宣传以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简析【J】.中国劳动,2001(8)

第3篇

摘 要: 当下,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就实际效果而言并不十分理想,只有构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原则,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随着全国高校招生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毕业生就业面临竞争与挑战。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求职择业指导,提高他们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走好职场之路,逐渐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是“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以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一是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计划性,“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和社会环境,早日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早做规划”[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二是有助于高校的发展,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与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2007年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有很大的改善。然而,在某些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前部分高校对课程仍未足够重视,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等方面缺少支持,就业工作的人员配置不足,尤其是经费方面,用于就业课的经费较少,使得配套的基础教学条件不足,制约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问题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数量不足,明显低于其他公共课的师生比例;二是课程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师资以o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授课为主,无专职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兼职教师忙于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三是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加上各高校不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培训,缺少专业交流,影响就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课时安排的随意性较强,学校的课程未能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体验与实践、求职技巧等自身实际能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实际教学效果不佳。二是缺少各专业特色的教材。某些院校不具有各专业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授课时缺少各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内容,如专业的行业背景、各专业的就业案例分析等,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以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为主,缺少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无法全面开展模拟教学、个别教学、素质拓展训练,使得课程指导效果受到限制。在教学方法方面,某些授课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欠佳,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度降低。此外,缺乏就业指导辅助技术及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大多数高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方法也仅仅局限在网络及相关的招聘会等,这样的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2]。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实效

(一)构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的原则

1.教师讲授和学生展示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或记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相关命题,设计、规划和完成某项指定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或任务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老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2.集中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集中教育辅导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养积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求职就业方面的能力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全盘考虑,顾及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又要注重个体差别,进行个别指导,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学生期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大学被人们称为象牙塔,喻为充满梦想与希望之意。曾经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只要进入大学校门就等于捧到铁饭碗,不用为将来就业发愁。现在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将学生就业问题推向市场,实行大学生和招聘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这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选择的灵活性,又给招聘单位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环境、认识自我,将期望值的设定与现实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4.能力培养与技巧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能力的人才。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比如简历制作、自荐信的设计等,又要注重求职面试技巧的教育和引导。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多。许多独生子女被家里人惯着、宠着,致使某些学生缺乏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尤其是社交礼仪方面的常识。教师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礼仪常识,比如着装礼仪、握手礼仪、电话礼仪、座次礼仪等,将这些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有可能需要用到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在求职面试中的成功率。

5.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已经走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平台和渠道。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黑板、粉笔和教鞭,教师讲,学生听,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应的,而在当代仅靠这些传统的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技术,比如运用多媒体、网络、电视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时效性。

(二)加强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建设的措施

1.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对毕业生就I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课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全面推动课程顺利开展。如加大购置学生心理测试平台、购买网络教学课程、师资培训、教学调研等方面的支出,还有加大教学的硬件配置等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同时要增加课程教师的奖励经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只有保障充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的经费,才能全面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2.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只有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强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一要加强引进专业人才。引进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课程师资队伍。二要设立专职教师岗位。改变就业指导课仅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兼职授课的现状,设立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对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职称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除了专职教师外,还应施行兼职外聘制度,兼职教师包含校内有经验的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也包含企业老总、成功人士、校友等。三要加强教师培训。支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举办校内外教学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师交流研讨会,有效地促进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同时应鼓励教师加强业务学习,“那些从未体验过企业生活的老师,也应该到企业中实习,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3]。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

3.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了增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对职业规划的内容,采取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规划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等。二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的教学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顺利实施。三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从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重点应是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4],也可以辅以校友讲座和求职模拟等实践技巧有关的活动。为了保证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不同的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5],如课堂提问互动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同时,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系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网络服务平台,创新网络教学内容,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很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7):59-62.

[2]徐晓影,冷岩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

[3]廖任文.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第4篇

【摘 要】 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在计划安排、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及就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上存在的

>> 就业视野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探索 对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浅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 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 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的几点体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与对策刍议 浅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 体验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教学探究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宋宗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2(12)51-53.

[3] 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17.

[4] 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2)117-118.

【作者简介】

袁秀川(1972-)女,副教授,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吴一桥(1970-)男,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改革 我见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精神以及〔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全国高校均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时至今日,已有5年的历史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全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我国大学生近几年成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正能量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指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无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离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所需得到的实际技能的诉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问题成因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一下简称“该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其职业胜任能力,促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但纵观目前我国开设该课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师资队伍“心律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教学形式与方法“自乐自娱”等问题。

(一)师资队伍“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源自医学术语,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这里所指“心律不齐”是指高校传授该课的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1、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

该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它的最大教学特点就在于“体验式教学”。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体验式学习的流程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但从目前高校讲授该课的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者占到约80%比例,甚至有不少高校把该课形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启用大量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师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人员兼职授课。不难想象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很难得到大学生的欢迎。

因此,高校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一方面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违背了教育部对开设这门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初衷。

2、授课教师社会经阅历“不齐”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承担该课的教师年轻化现象,据调查有近65%的教师是年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该课的教学。他们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可谓无所不包,但他们社会经历和阅历普遍少,大部分是分配或留校的研究生,是从高校到高校,对社会招聘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程序了解不多,对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用人单位技能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1]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对该课的“实用性”指导显然是不对路的。

3、高职称教师与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齐”

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结构组成除了“年轻化”外,另一现象则是高职称的兼职教师了。而这部分教师尽管在所在专业领域可谓高水品,但兼职教该课的理论水平却不敢恭维。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2009年间联合12所高校随即抽样调查的5000名大学生对该课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4%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教师的评价“十分满意”和“满意”,有27.4的毕业生给予“一般”的评价,有30%的毕业生给出了“勉强及格”和“不满意”的评价。”[2]可见目前高校57.4%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该课反映是比较消极的。

(二)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随心所欲”

所谓“随心所欲”是指目前高校所采用的该课教材在无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各省市、各行业高校也无统编教材,导致各高校按各自所需而制定的教材。

1、教材垄断“口味”重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的该课教材,因此,大多数高校是自编教材。但纵观各高校教材,研究比较一下主编和编写人员,我们不难发现一独特现象,绝大多数是统领、管制学生工作的人员编写,教材的质量与给大学生带来正真实用价值受到质疑。

2、教材章节设置不科学

纵观各高校所编写的该课教材来看,以重庆市10所高校教材为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各高校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不统一;第二,就业理论部分普遍偏重;第三,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章节部分,可“操作性”较差;第四,案例教学部分有的过时,同时,部分章节讲授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脱节,甚至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需求有“背道而驰”现象等。

3、授课学时分布不合理

第一,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贯穿在大学四年授课,但作为大四毕业生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提早进入社会,多数已在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身心已不再课堂,因此,在大四开设该课实则不现实之举。第二,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平均地分布在大学的前三年的每一个学期。以重庆某财金高校为例,在总课时36学时中,从大一到大三被均匀的每学期分配6学时,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正直就业面试的“黄金期”,而所学的就业技能课早已忘记。

(三)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自乐自娱”

自乐自娱本意是指自我找乐子,自己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在此所指的“自乐自娱”是指讲授该课的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学生不愿接受,实际指闭门指导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1、学院派气息较为严重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由于目前高校承担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是“生在高校,长在高校的”专家,老师自身就没有社会实践和找工作的经历,因此,所授就业指导课“照着一本教材念念”了事,实际指导意义缺失。“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3]因此,大学生上该课乏味就是必然的了,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有什么提高了。

2、教学方法不对路

纵观目前高校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往往习惯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干瘪”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哪些事项等,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没法互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实践和实训能力缺位等问题。由于教师讲授的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因此,缺乏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其结果是“在与10所学校共60名学生的座谈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56.70%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21.51%的学生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逃课率约在30%左右。”[4]

3、重理论轻实用

目前高校开设该课普遍存在“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 [5]因此,所上的该课不被大学生接受较为普遍,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上该课的学生出勤率低,学生逃课现象可谓司空见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

(一)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该课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师资授课“有门槛”

应该以“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讲授该课教师准入门槛,高校必须加强对该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须取得“职业化”的资格证书才能上讲台。

2、建立合作培训机制

高校应与当地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机制。

(1)高校教师介入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培训,直观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应具备应聘技能。

(2)大型企业职业指导师为高校教师培训,使高校教师吸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的技能技巧。

(3)各高校应根据就近原则聘请当地人才市场指导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大学生开设就业专题课。同时,要求把企业内部员工上岗的基础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大学生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学生真正了解企业。

(4)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1-2个月。这样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

3、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机制。教师除了外在培训提高外,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讲授该课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主要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二)教材统一及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1、统编教材方案建议

(1)由于目前还没有该课的全国统编教材,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统一的教材。

(2)各省市、自治区统编教材。在教育部还无法组织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建议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专家根据地域、行业、专业等特性统一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2、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按“不得少于38学时”计算,同时,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专业等特性,以及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时布局应按“弃四、重三、轻二、点一”的原则:

(1)大一是进入大学心理适应和调整期,就业指导重在专业教育,专业目标,学业规划、综合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储备的指导上,因此课时安排要“点”,即点到为止即可(上下学期各安排2学时)。

(2)大二是大学生生理、心理逐渐适应和成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任务繁重,为加强大学生对该课学习吸收的有效性,应该侧重在职业生涯设计、认识自我等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轻”(上下学期安排各4学时)。

(3)大三是大学生进入专业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重要阶段,也即进入准社会阶段,重在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程序、途径、方法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职业适应等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重”(上学期12学时,下学期14学时)。

(4)大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阶段,“人在朝营心在汉”,加之大学生这阶段难以集中,因此,在此期间开始该课已失去指导的实际意义,建议“弃”之。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引入式教学法

所谓“引入式教学法”即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引入社会人力资源进课堂,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招聘面试技巧”、“企业对人才需求”等章节引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指导专家进课堂现身说法,并在“职业适应与发展”等章节引入社会发展成功的本校学长进课堂讲授成功经历的一种教学模式。

2、互动式教学法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该课程相关章节中,老师通过营造与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如在“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设计”、“面试礼仪”等章节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3、视频分段式教学法

所谓“视频分段式教学法”即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的课程选用一段相关的视频(央视网下载),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播放不超过10分钟即暂停,由教师设问,抽学生上讲台分析解答,由授课教师评点解析。接着再继续播放视频,再抽学生上台分析解答,时间控制在2学时,以期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面试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既是对就业指导课的一种丰富、完善和改革,又较好的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职业的角色体验,该教学法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场景模拟式教法

所谓“场景模拟式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要求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某一种场景中,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职场招聘”环节,学生即扮演招聘者同时又扮演被招聘者,这样的模拟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场景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逼真”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场景模拟式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实战技能。

注释:

[1]王培莲《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摆设》,[N]《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16日。

[2]郑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年15期。

[3]樊文皓,郝刚《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02期。

[4]李群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33期。

[5]罗娟,《高校就业指导课应摆脱“太空”尴尬》,[N]《工人日报》2009年10月14日。

参考书目:

[1]付勇,孔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考 》,[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2]何瑞华《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期。

[3]宋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年2期。

[4]徐兵,孔洁《高职就业指导课模块式课程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0期。

[5]袁淑清,《普通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6期。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 问题探讨

前言:就业能力的大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现在,我国大学生还普遍存在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技能缺乏、职业价值观不确定等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已成为其就业的主要“拦路虎”。 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表现出了高度重视的态度,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问题的首位,在这种现状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提升各方面实力和素质是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1.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2014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 727 万,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压力最大的一年。面对人数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党和政府提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再发展的新理念,到城乡基层地区、基础岗位和中小型企业就业,使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利用课程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本科院校就业率下降,高职院校持平;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低;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等一系列问题。

2. 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

2.1. 大学生自身问题以及市场因素带来的问题

2.1.1.以学历估计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为了能够达到自身心仪企业的招聘标准或者是抱着高学历找工作较容易的心理,会不断地追求高学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忽略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忽略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年复一年地参加入学考试。然而,这类人到最后只能成为书呆子,对于面向社会的工作一窍不通。反而言之,有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容易融入工作,虽没有较高的文凭,但却比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水平高,能力强。那些有着高学历的毕业生会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很难察觉到自身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1.2.以薪水为目的找工作所带来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最初阶段,把薪水看作是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些现象在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他们觉得自己学历高,不愿意从最低层做起。对工作投入的职业期望过高,比较追求个人的成功,希望得到工作上领导的肯定,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薪水和待遇与他们的期望值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使他们不断跳槽,久而久之,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工资待遇、个人发展上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1.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的问题

应试教育是中国学生的悲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死记硬背,却忘记了创新能力这个问题。大学毕业后,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去创业,敢于面对挑战和挫折去重头开始,大多数学生就算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却很快就放弃了。当然,原因可能是创业需要资金,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有充足的资本去创业。

2.1.4市场资源配置不全面,大学生就业对口率低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的是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合,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常见,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下表现得更加明显。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2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2.2.1职业指导工作模糊

目前,很多高校将职业指导看成就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以就业安置为主,常规性地讲解基本的就业政策与方法,毕业班的学生也自然成为“就业指导”的主要对象。不可否认,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工作也仅仅局限于通过网络进行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其专业化程度、社会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当然,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仍保留传统的指导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获取、职业适应以及职业发展和提升需求,严重影响职业指导的效果。

2.2.2职业指导课程与内容落后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也想转变学生的观念和态度,是综合理论、实务操作以及经验为一体的课程。从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来说,目前也多采取集中授课和集中培训的方式,没有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需求层次以及不同职业要求的学生分别进行职业规划、技能提升以及职业发展的系统指导。就其内容来看,主要以对学生在毕业前集中培训简历撰写、面试技巧以及就业政策和讲解劳动法规等内容,忽视了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其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升。随着职业形势的变化以及毕业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有待提升和完善。

2.2.3职业指导人员不专业

职业指导的非专业化直接源于职业指导师资的不专业化,高水平且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是提升职业指导课程效果以及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大多数高校中,就业指导人员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是思想政治辅导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数从事的是行政方面,没有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专业技能,职业工作人员职业化程度较低。这些人员具有熟悉学生成绩和表现的优势,但基本没有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进行专业训练和研究。同时,由于很多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对于现行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多,使得这些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性明显。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应对策

3.1. 针对学生自身问题的对策

3.1.1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

无数的实践证明,高学历并不是高能力,高文凭也不是高水平。现在很多自考、函授的文凭普遍不过硬,但少数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奋发图强,能力和素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以及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来制定一个系统的人才评判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竞聘者的综合能力,争取不让一纸学历成为就业的障碍。

3.1.2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俞敏洪谈说过: 大学生该如何准备就业,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你的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或者有别人不可模仿的专利。为什么呢? 因为创业的背后总有创业者的一个信念,那就是拼一拼,求成功。而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缺少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3.1.3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

我国自1999 年开始高校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要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其根本内容就要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3.1.4正确认识专业对口,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实践那些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行业工作的相同点; 同时加强常规知识技能的学习,例如外语能力、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3.2优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3.2.1明确定位职业指导工作

进一步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学校必须通过相关举措使全体人员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投入充足的资金、人力资源来支持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职业指导的对象必须覆盖全体学生。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是分阶段逐步实施的,不同年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学校应分年级确定职业指导核心并分重点的辐射到相关工作中。最后,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并且关注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能的提高,如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职业发展能力。

3.2.2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为向导,明确课程目标。职业指导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使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来增强其职业能力。并且,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区别,有目的教学,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始终,并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意向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课程辅导。由于职业指导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参与性,高校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并以实训、实习等形式丰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

3.2.3推进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

职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需要教师熟悉和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各种职业发展能力,比如能进行心理辅导、有人际沟通技巧等。因此,高校应引进职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并且注重就业指导队伍的合理构成。还要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以职业指导教师资格培训为依托,通过外送学习、专家集中授课等多种形式对职业指导队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使大学毕业生具备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用以满足日益复杂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安排职业指导的老师参加学术交流、企业考察和调研等,培养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4.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职业更迭速度越来越快,职业流动性加快,职业的专业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一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择业能力,因此,当今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为基本要求,进行启发引导和针对性训练,进行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实现科学规划、自我调适和健康发展。

4.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总结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高校教育中缺乏系统规范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以及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有一定的相关作用,为了缩小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就要结合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突出实践环节,做到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4.3科学发展的原则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强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导、心理辅导、政策指导和创业引导。

结语: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有大学生自己专业素质的原因,也有大学生在入社会前的职业发展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因此在这些年的努力实践下,我们总结了高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方面的各种问题,并从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切实的改革方案,通过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实施,逐步完善,使这门课程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成为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面对就业竞争的精品课程。同时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只有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职海中建立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教育 职业发展

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目前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就业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十分杂乱,一方面导致创新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造成制度设计上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性。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各自内涵、相互关系与实践模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不利于创业教育的设计实施[1]。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是相互关联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般来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熊彼特提出了五种创新形式,现在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企业家来说,技术创新部分工作是进行基础性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更重要的创新工作是指将已发明的事物发展作为社会可以接受并具商业价值的活动。换句话说,企业家主要关注创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知识。一般认为,大学生创新是科技制作或理论创新,实际上,我们应该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宽泛化,本文所指创新泛指一切打破常规的行为。

一、现行教学理念缺少创新动力

现行的大学教育理念仍然有很多应试成分,一部分学生以考试过关为目的,一部分学生以考研为动力,一部分致力于考证。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创新教育的成分很少。学生学习缺少创新动力,只有少数精英参加一些诸如创新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创新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创新课程、实验实训、测评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创新教育应该使所有学生受益,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学生。创新教育的精英化是创新教育的误区。精英化教育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创新动力。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入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疑问:“我们学习的课程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给学生以学习动力。从多个角度可以看出,离开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情境,教育就失去动力。创新教育尤其需要适应社会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紧迫且广泛的需求是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就是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的创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创新能力的特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特点

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创新型人才通常会表现出多种特质,主要表现为多元的知识结构、勇于探索的精神、洞察与机会把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多元知识结构是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这种知识结构被称为T型结构。这种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一个人的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潜在动力,也是一个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洞察力主要作用于创新的准备阶段。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善于把握时机是与洞察相关的能力,指一个人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点,从而将洞察发现的联系演变成创新成果。任何成功创新都需要在不断创造条件和有效地把握时机后实现,这要求创新人才不仅善于洞察与把握时机,而且要善于沟通协调。沟通协调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与环境进行协调并获得多种力量的支持。这意味着创新人才是一个善于适应环境并能够迅速调整自我状态的人,具体表现为善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获得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尊重,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实施创新计划的软环境,这往往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创新的关键所在。

对人才市场招聘数据的调查与统计表明,企业对人才会多种能力要求,常见的有沟通、团队合作、协调、表达、学习、谈判、创新、执行、思考、解决问题、组织、计划、领导、适应、洞察、策划、应变、判断、分析和信息搜集等,其中沟通、协调、表达、学习、执行、思考、解决问题和策划等都与创新能力相关[2]。因此,可以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特质有广泛需求。创新教育可以促进职业发展。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仍较弱;大学生自身维度因素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较大,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育体系维度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影响;家庭培养维度因素、社会创新环境维度因素的影响较弱[3]。

三、创新教育与职业能力提高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思维结构,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联想。只有多样灵活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创造性不是通过课程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具备一定条件,在合适的环境下激发出来的。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每个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鼓励学生多样化思维,为学生创造开放性思考的机会,拓展实践的机会。

一般来说,大学教学计划中会列入职业规划课程,但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种途径培养,只靠职业规划课程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多元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支持,创新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大学教学计划以知识传授为主,知识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将会表现出创新能力。本来,知识和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一般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建立这种联系的途径,因此创新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群体关注社会需求,应该更关注知识的迁移价值和与社会需要的吻合性,培养学生面向社会问题学习,这对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通道,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成社会和大学信息互通。这些通道可以是专业实习、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特色实践活动。实践使专业教育不再单调,激发学生对跨领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同时充分面对现实形成探索职业道路的能力,综合性地思考,也为创新提供动力。

尽管创新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不是服务于同一个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并非通过同一个体系运作,但是对于大学生全面成长这个目标来说,这两种教育需要密切结合。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教育模式上,这两种教育都需要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9-202.

第8篇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01

2007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梧州学院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个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足,如大学生对该课程建设意义认识不够、执行不力;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学院的教学形式与手段不够丰富等,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发展与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教学进行实践和探索,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意义

据调查得知,大部分已经参加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的学生对课程意义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主要原因是大多上课形势为座谈会、讲座等在大教室进行,由于人数较多,教师讲课时间和内容有限,因此很多学生对课程应付了事,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很差,以至于毕业时出现意向迷茫,就业困难等现象。虽然学院近几年整体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学院在课程建设上不够规范化,以至于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因此,大学生对于课程建设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首要条件。

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1.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为教学理念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二是以教师为主。梧州学院在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要紧密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发展需要,方法必须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教师上课的乐趣。增强对就业知识的兴趣,了解就业政策、了解职业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了解求职情绪变化和学习压力管理方法,从而合理的规划人生发展规划,明确人生目标。而教师方面不能单单注重完成课程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注意坚持以育人为本,传达社会就业形势,以人生的价值观引导和知识教学相结合、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观念和行为相结合之外,还应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2.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梧州学院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辅导员和就业办公室教师为主,由于辅导员和就业办公室教师均毕业于不同类型的专业院校,且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就会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偏低,且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必须要采用派出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大力加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三年内确保一半以上教师具备职业指导教师证书和心理咨询师资历。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对部分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转入专职教师岗,以便稳定教师队伍。

3.合理使用教材和做好教学课件

教材和课件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几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采用上级推荐使用的教材,由于教材通用,更新较慢,针对性也较差,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国情,恰当的采用教材观点,参考其他书籍、资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案例,认真做好课件,这样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

4.探索多种课堂授课方式。

首先,限定人数选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一新生限定选修人数为30人,第二阶段为大二学生限定选修人数为20人,第三阶段为大三学生限定选修人数为10人,第四阶段为大四学生,限定为一对三的就业指导。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堂管理和教学。

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大一学生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进行讲授;大二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授课;大三学生着重在实践走访、素质拓展、报告评估、总结分析等开放式教学为主;大四学生重点以自我体验、撰写简历、模拟面试、社会调研等方式。

最后,不定时的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专家、企业家等开展讲座。开发网络视频授课,邀请校友、知名专家、企业家网络视频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方式与专家面对面的互相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三、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院要高度重视,只有学院重视,教师队伍才能健全,课程建设开展才能够顺利;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忽视这个问题,那么在课程建设上会遇到不可想象的难题和各种就业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

作者简介:蔡蓓(1980-),女,江西崇仁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南昌大学江西省大学生思研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杨帆(197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徐鹏(1992-),男,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矫正对策研究”(编号:JD1420),主持人:蔡蓓。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89-04

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自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自我概念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把自己作为客观对象所做出的知觉,是个体自我评价的重要心理变量[1]。自我概念是个体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或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2]。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正处于自我统合时期的大学生,自我统合是其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由于身心发生的巨大变化,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有的人在统合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统合困难,不能适应、化解危机,从而产生角色混淆现象,做出了不应有的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等[3]。了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4]。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王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总分及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家庭背景差异,而不存在性别差异[5]。孔祥军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性别差异显著,并且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和家庭自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的城乡差异显著,同时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因子上有显著差异[6]。高亚席研究显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批评、自我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自我、自我满意存在显著差异。万德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大多数维度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仅在道德自我、自我批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显著,且主要表现在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总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社会自我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余自我概念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城乡差异[7]。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未来的人民警察,他们的自我概念状况关系到未来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示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性。改革开放需要高素质人民警察,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公安教育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继续较好发展,而公安职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因而“向素质要警力”成为公安工作的共识,而公安职业教育则理应成为提高警察素质的主要手段。为更好的进行公安院校职业教育,需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而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特点,有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并可以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本文将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选取321名公安院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9.84岁,SD=1.19)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54人;大一88人,大二78人,大三80人,大四75人。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自我概念量表,共有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包括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六个内容维度和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三个结构维度,及综合状况(包括自我总分1个因子)。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6分。各分量表题目得分总和为各因子得分,除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外,其他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本次测量量表的α系数为0.8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以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408,p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独生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上不存在差异(p>0.05)。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t=2.818,p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家庭所在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城镇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不存在差异(p>0.05)。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t=2.877,p

(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三、分析

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家庭自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家庭自我得分。公安院校的女大学生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价值感、胜任感比公安院校的男大学生更为明确,更能与家人和谐相处、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等,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有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自我批评方面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批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自我批评得分,这说明公安院校男大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及不良品质的评价较低,由于社会对男女生能力的刻板印象, 使得男大学生有更大的期望和责任, 有更大的心理压力 ,敢于正视自身缺点并进行自我批评。

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得分,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大多数来自城市,父母均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享有父母而且还有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更多的照顾,能比非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地处理一般事物和与他人交往方面更得心应手,而表现出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等方面强于非独生大学生。

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均是城镇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城镇大学生得分,这可能因为城镇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享受更多的教育、社会等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等的机会更多,进而在上述方面表现出了优势。

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自我概念上不存在差异。

综上,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情况与普通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情况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简单地推广到公安院校的大学生身上,而应该以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调研得到研究结论。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以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在对男女公安院校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其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方面的差异。

第二,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上不存在差异。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的差异。

第三,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不存在差异。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的差异。

第四,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2.

[2]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7.

[3]陈春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5]王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1.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法,途径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职业和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理性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确定适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之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上走得理性、从容、顺利,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或作为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这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再探讨,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更加显著,更强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推动学校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大学生涯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完善知识结构,积累能力资本,明确职业定向,提升全面素质的基础阶段。”⑴因此,高校应转变职业发展教育等于就业指导的观念,改革只在中、高年级才开始设置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模式,进一步完善、构建规范、合理、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职业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即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大学二、三年级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加强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培训就业知识技巧和职场规则,使其顺利完成向职业人的转换。合理、规范、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进而使其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而且也更有利于提高职业发展教育效果,有利于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努力营造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氛围

高校在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展新途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有力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进一步开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角色体验、模拟招聘、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想法、思考和问题。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劣势,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利用校内各种渠道。可通过如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影视作品及“走向西部”、“走进基层”系列教育片等等渠道,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择业新风尚,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或偏激看法,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和就业方向,构建自我职业之路。

三、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操作性极强。因此,高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校内的多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授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实地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让他们真实地去感受企业、市场的运作机制,近距离地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另外,也可以邀请政府机关、企业、职业培训以及就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来校指导学生获取职场知识,制订恰切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就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竞争力。

四、注重个性化咨询、测评和辅导

高校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家庭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别很大,这就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知识能力、性格心理、职业取向、就业观念等等方面的表现不尽一致;再者,从踏入校门到毕业的几年间,随着知识、能力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周边人际关系环境的不断改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取向也会处在不断变动、调整之中,而并非一成不变。所以,高校应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测评和辅导工作,把职业发展教育同大学生个体的家庭、生活背景、性格心理、价值观念等等联系起来,启发、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生涯,形成合理的合乎社会发展和自己实际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立业。

五、构建全员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因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由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学生工作者和院系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员化。尤其要注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对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5-03

高校普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但要学习和汲取国外成熟、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教育辅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职业发展教育的模式,需要从理念梳理、体系重构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本土化探索,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合高校与大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教育之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用问卷、跟踪访问等方法对我校在校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内容。第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提高教育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对广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和我们对开设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认识,针对课程以什么形式授课比较好、从那个年级开始合适、最希望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什么等十个问题对在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作了调查。第二部分为了探讨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我们对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中的240人做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在大学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有帮助、毕业至今的工作变化情况,目前收入及生活状况,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及下一步打算,对在校大学生的期望及对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建议等九个问题做了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在“你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名依次为“大三”(44.2%)、“大二”(35.8%)、“大一”(17.9%)和“大四”(2.1%),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未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他们的意义与作用,把“就业”概念狭义化,以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找工作,觉得大一离毕业求职还较远;同时,“大四”2.1%的比例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提前做就业准备的必要性。在多选题“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一题中,“应聘技巧”(25.1%)和“用人单位信息”(24.5%)排在前两位,“职业规划辅导”(17.7%)位列第四,一方面表明学生探求就业知识和求职技能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与“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哪方面最重要”一题相互印证,选择“就业流程和面试技巧”(29.1%)、“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28%)和“就业信息提供”16.8%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职业生涯规划”仅占20.5%,对于在校大学生可谓纸上谈兵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如图2所示,在“你对哪种就业指导更感兴趣”一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互动沟通”(36.3%),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更希望从用人单位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以下依次为“自我推销技巧”占17.6%,“经验分享”占17.3%、“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占14.7%、“案例分析”占6.9%、“角色扮演”占6.2%、“其他”占“1%”,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就业指导人员可有效借鉴,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位于首位的与企业互动沟通,应该成为我们校内就业指导课程今后加强的部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接触获得就业信息的储备和能力的提高。第二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仅有6%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55%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生涯规划意识,而这部分同学变换工作次数远远高出其他同学,并且生活满意度偏低。10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越早越好,教学模式应以实践相教学为主,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寻找及对待第一份工作上,半数人盲目,“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就业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但用人单位招人难也频频显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足1.5%。这与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对就业感到非常迷茫,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清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自身优势,盲目投递简历,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就业后频繁跳槽,使企业和个人蒙受损失。而自主创业的同学更是激情有余、准备不足。这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大学生能否人尽其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尤其是符合我国特色的本土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正处在渴望和迷茫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早帮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可为学生以后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

1.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09年,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目前对大学生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已成为在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虽然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但是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引起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完全市场化,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各高校开始对职业指导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2.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师资十分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社会科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多半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兼任,还有的是行政干部转行,他们缺乏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进一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只有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其工作实现匹配,才能更好更快地“人尽其才”。师资队伍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是目前制约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我校从2004年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2008年确定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必修课,至今历经八年的不断完善,学校已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和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服务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全新理念,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面向大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发展教育;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引领;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在态度层面树立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在知识层面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环境探索以及生涯决策技能,从而能够尽早确立生涯规划目标并付诸实际,实现其对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为解决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校首先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培训方式。分散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等途径完成。集中培训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完成,还有其他途径的短期培训,等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与指导能力,早日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其次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管和知名校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练,借助学校“企业家讲坛”、“校友讲坛”等平台。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访谈、咨询等形式的指导。优秀校友更可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成功经验、创业历程,为大学生加深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创造感性条件。

3.建立综合的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档案资料系统,档案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除学生基本信息外,档案将全面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点滴,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各种校内外学习与实践经历。档案由学生填写和完善,通过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引导、监督和配合,实现学生对生涯规划目标的动态管理。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积极的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对此,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上通过叙事、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通过专业调查报告、生涯人物访谈、企业参观实习、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积极思考自己的未来,增强生涯控制感、激发生涯好奇、提升生涯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为突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及实践性环节,分别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志愿者联盟”、“行者创业联盟”,聘请了26名社会及学校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练和创业指导专家。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有:①: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内容。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早树立职业目标。②:生涯人物访谈。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来选择不同行业或者职业的生涯人物做访谈和调查,将生涯人物的规划道路与自己的生涯规划相对比,学习客观全面地分析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生涯人物的经历进行全面回顾性总结,吸收好的经验,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提高成功的效率。③: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每年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及综合性招聘会3~4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1~2场,重点关注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招聘流程、对录用人员的具体要求等。④:学子企业行。依托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联合教务部门,选拔部分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行业的特点。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去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为员工提供的待遇、本专业的需求数量等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刚刚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因此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了这些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是开展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参与教育教学中有诸多有利条件,所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成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的主要优势

1.有效地解决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近年,很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已成为必修课程,这就需要一大批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开设这门新课程,高校若要招聘大批相关的教师也不现实。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辅导员师生比的提升,辅导员队伍在逐步壮大。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成为该课程主要师资力量的天然优势。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通过系统培训,逐步让辅导员队伍承担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许多辅导员已成为该课程的骨干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很多辅导员还积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方向发展的问题。

2.有利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辅导员大多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另一方面,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掌握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辅导员容易凭借角色优势掌握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或心理动态,与学生积极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协助学生走出误区、克服困难。

3.有利于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不仅发生在学生的毕业阶段,而且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即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辅导员队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因此,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讲教师,有利于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科学规划人生。

4.辅导员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与学生联系较多,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辅导员讲授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此外,辅导员还可将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又有助于增强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业性不足。研究表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素质要素结构由8个方面构成,分别是知识特征、任务特征、认知特征、动机特征、调控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社交能力。其中,知识特征、任务特征、认知特征、动机特征和社交能力这5个因素得到了大学生和教师群体的一致重视。由此可见,职业发展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此外,学生对职业发展、职业测评、求职技巧、职业咨询等方面的需要在日益增长,这对教师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辅导员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精力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目前普通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一般都在150人以上。辅导员工作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所以学校的每项工作最终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这就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分散了他们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和精力。

3.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目前,部分高校已将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没有明确把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纳入辅导员职责内,没有制定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从事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辅导员为主体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1.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因此辅导员需要积极向专业教育的方向发展。只有实现专业化,职业发展教育才能科学、规范发展。另外,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具有综合职能,所以该课程教师也要具备综合素质,既要具备相关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又要具备职业发展指导的专业知识,否则就很难胜任工作。

一般情况下,高校辅导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素质,因此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既可以采取专题讲座、到企业实地调研等日常培训的形式,也可采取组织参加职业发展教育类的资格培训等集中培训的形式。通过系列培训,辅导员可以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提高从事职业发展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规划辅导以及大学生日常管理有机融合,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2.明确工作职责,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把职业发展指导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是推动辅导员作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将辅导员履行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情况、学生就业状况与辅导员年度考核、岗位业绩考核结合起来,纳入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从而改变目前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同时,针对目前专职辅导员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现状,高校可适当增加辅导员数量,也可以设置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辅导员岗位,从而解决职业发展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性。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拥有许多优势,是学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基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质,其工作量化考核难度较大。因此,为了调动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高校在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建立奖励制度,给职业发展指导工作突出的辅导员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定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活动;把辅导员参与职业发展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同时将工作表现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予以参考等。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最接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深受学生信赖,在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明确职责,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主体的积极作用,必将对提升职业发展教育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微.高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2]岩磊.浅谈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3]吴挺才,肖璐.浅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4]丁振国,赵频.谈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