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力系统分析

动力系统分析

时间:2023-06-07 09: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力系统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力系统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动力 系统构建

[作者简介]房三虎(1977- ),男,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地方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粤教高函[2013]113号)和2013年度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分析与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13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77-03

学习动力系统的提出源于“动力”内涵。动力,据汉语词典解释为“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业”。引入学习中,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大学生(学习主体)学习活动不断强化与发展,激励学习行为持久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学习作用力。学习动力系统是各种学习力量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它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转化为相应的动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大学生学习动力是一个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需要和利益、目的和手段等各种要素在内的、动态的动力系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途径与方法,笔者调查了华南地区某综合性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96.2%;调查对象中农村学生占58.8%,城镇学生占41.2%;男生占58.2%,女生占41.8%;大四学生占23.1%,大三学生占20.4%,大二级学生占25.6%,大一学生占31.0%;学科涵盖工科、理科、文科、农科。

二、结果与分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的大小影响学习动力的强弱。学习目标明确则注意力和能量集中于同一个方向,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明显,学习动力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则会分散注意力和精力,容易造成学习的迷茫和困惑,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低,削弱学习动力。学习目标远大能提供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力源;若学习目标短浅,则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其学习的动力强度便会降低。对于学习目标的调查显示,17.7%的学生“非常明确”、59.5%的学生“比较明确”、17.3%的学生“不太明确”、5.6%的学生“没有目标”。

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极少一部分学生没有目标。然而,超过六成的学生缺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大情怀,一半以上的学生缺乏“在大学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2.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为学习带来正向效应,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产生负向效应。对于“大学学习60分万岁”,26.2%的学生选择“有点不符合”,38.9%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对于“大学生就应该勤奋学习”,39.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34.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大学生应具备丰富的知识”,41.0%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9.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我坚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26.0%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34.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

由此表明:对于大学学习,大部分学生持有正确的认识,不再只注重分数,而更注重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3.专业满意度。社会上一度流行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观念,并深受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在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中,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考生能否被大学录取,影响着考生的未来职业路径和人生发展方向。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和专业录取分数线的双重因素,部分考生难以被录取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学习兴趣与所学专业不匹配,使得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对于“满意的专业会激励我一直努力学习”这一问题,27.0%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8.0%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没有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对于“如果能转到更满意的专业,我的学习动力比现在会更足”这一问题,24.7%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38.5%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由此可见,专业的满意度左右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满意度高则学习动力强,反之则学习动力弱。

4.就业压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谋求一份好工作已经成为毕业生们的共同心声。对于“想到面临的就业压力,我不得不努力学习”,29.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9.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看到周边的师兄师姐找工作难,我暗自下决心多学些知识”,28.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8.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可见,外部的就业压力促使大部分学生刻苦学习、不断进取。

5.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生导师,对子女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国内的学生较多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中成长,学习和生活的依赖度高,独立能力较低,读大学的初衷和动机往往是为了回报父母。对于“父母的期盼让我不得不努力学习”,18.1%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62.4%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想到家人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大,我不忍心不好好学习”,24.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53.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父母积极的表现为我学习树立了好的榜样”,18.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50.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可见,家庭责任、父母期盼以及父母的积极表现等,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源泉。

6.教师教学行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我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感染力”调查显示,20.8%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52.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老师课上得好会激发我对该课程的兴趣”调查显示,28.1%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5.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会激发我的学习动力”调查显示,18.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8.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

可见,教师的教学投入、敬业精神、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严格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三、结论与讨论

1.内在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学习目标与学习态度。从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及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远大能给大学生学习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动力源。此外,学习态度端正能抑制和排除不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由于专业不满意、就业压力大等外部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将学习的动机过多关注自身发展,而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的功利性强了,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弱了,长远的学习理想与抱负少了。为此,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要将学业教育与理想教育有机结合,短期学习与长远发展密切联系。

2.外在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专业满意度与就业压力。专业满意度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密不可分。能够读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专业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专业满意度高,并且能激励他们自动自发地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排斥性强,难以建立稳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外部就业压力像一张无形的手推动着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然而,就业压力作为学习的外部驱动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是同等的就业压力对不同心理特质学生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将外部的就业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则会因就业压力大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二是当外部就业压力降低或消除时,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推动作用也将减弱。外部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短期性和局部性。

3.学习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集体生活环境与教师教学行为。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微观环境”之一。寝室里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寝室成员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纪律和成才等有着密切关系。据研究,寝室学风与总体学业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指外语和计算机等通用技能)发展满意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此外,比寝室稍大的班级集体与大学生的学习也密切相关。学风优秀的班集体具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无形地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源。而学风较差的班集体,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班级凝聚力弱,同学之间的团结度低,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制约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小。优秀的教师能将刻板的知识讲得有板有眼、生动风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动力;而教学较差的教师则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采取抵触或懈怠的态度,学习情绪低落,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对策与建议

1.以生涯规划为引领,构建大学生学习目标。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进入大学,高考指挥棒从此消失,大学里学什么、如何学、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等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由于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明,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为此,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性格分析、兴趣探索、技能分析、价值观探索、专业认知以及工作环境认知等,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我、了解专业、认知职业,制定科学、清晰的大学四年及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建立短、中、长期发展目标,使学生更清楚、更自信、更努力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2.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由于高考招生制度及高校学科专业基础的制约,每年高校招录的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高考分数和专业限制等原因,不得已而被录取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无法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已经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拔尖创新型人才,又需要各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格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学生来源的异质性增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诉求亦呈现多元化趋势。基于此,高校应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柔性的、分层次的培养方案,扩大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和跨专业、跨学院、跨校际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转专业、主辅修专业和攻读双学位的面;改革按照专业招生和专业培养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大类招生、分段培养、强化通识教育、注重专业基础教育,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诉求,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适配度,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和动力度。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没有一流的师资,就难以培养一流的学生,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应从教师选聘、发展培养、管理考核、奖惩措施、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制度设计上,适度扩大教学效果在职称评聘条件中的比重,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教师自身在工作中应注重再学习、再提高、再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探究型、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单向型”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自我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以优化学习环境为目标,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宿舍、班级、学生社区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所,其管理方式、学习氛围、社区文化等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宿舍“小环境”对学生发展有“大影响”。宿舍管理中要对宿舍成员约法三章,建立宿舍管理的共同目标,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同时,高校定期开展文明宿舍建设与评比活动,加强宿舍违规违纪的惩治力度,营造健康文明的宿舍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环境。

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由学生共同商议自行制定班纪班规和班级发展与管理目标。通过规章制度和目标统一班级思想、凝聚班级力量,使争创优秀班集体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感,形成向“优秀看齐、向优秀学习、你追我赶”的班级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成员的学习动力。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布局日益呈现出“一校多区”的局面,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伴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年级、班级等分类概念逐步削弱,学生管理逐步走向社区化管理模式。以此要求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把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培养学生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建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社区文化,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谢开勇.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调查与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14(1).

第2篇

关键词:挖掘机;液压系统分析;节能控制

最近几年,节能技术正在快速进步,挖掘机搭配的液压系统也增设了多类的节能控制。从现状来看,挖掘机内部的液压系统设定为主控阀的操控。针对于主控阀,主要损耗包含了启动及制动、节流状态的损耗、回转构件带来的损耗。在各类损耗中,损失较多能源的应为动臂下降、溢流时的损失、节流及势能损耗、匹配功率不良时的能耗[1]。针对于液压系统,有必要依照节能控制的思路来妥善调控,减低各阶段的挖掘机能耗,确保符合根本的节能指标。

一、节能控制下的液压系统

挖掘机系统中,节能时的液压控制包含了正流量及负流量这样的两类控制,此外还含有负载敏感性的液压系统。在现今市场内,三类系统都表现出必要的价值。针对不同场合,可选取不同特质的液压控制。通用式的节流控制设定为多路阀的比例性控制。从根本上看,节能新式的液压系统都被看作阀控系统,很难彻底杜绝隐含的能源损耗。在某些工况下,不可避免潜在性的动能势能损耗。为符合根本的节能指标,有必要构建新形态的液压系统,改进现今的节能控制。详细来看,节能控制下的新式液压系统可分成如下:

(一)混合性动力系统

液压系统可设定为联合控制,配备了全方位的动力源。在这种状态下,构成混合动力。相比于常规系统,混合性的液压动力系统拥有独特优越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综合调控的成效。从发动机来看,混合动力更注重于改进工况,可用于多样的挖掘机型号。从目前来看,汽车领域可选取混合动力的调控,液压挖掘系统也可予以引入。采纳节能控制,新式系统表现出更高层次的节能优势。

混合动力调控下的液压挖掘机可分成如下:混联式的系统、并联液压系统、串联的系统等。比较可得结论:从现今阶段看,液压挖掘机最好配备并联系统。在这种架构内,并联了电动机及发动机,共同构成新形态的液压挖掘机。液压泵可接受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这样做,从根本上缩减了冗余的转换能量,电动机维持了常规的发电。同时,发动机还可联合输出能量。至于多余电能,可存储于电容器。从目前来看,混合动力可用于轮式挖掘机,表现出优越性。

(二)恒压网络系统

在上世纪末,二次调节性的恒压网络被创造出来,而后投入应用。恒压网络被看作耦联系统,它构建于恒定压力的基础上。恒压系统可用于回收能量,提升了再利用的成效性。从现状来看,恒压网络呈现为最佳的前景。恒压网络配备了动力源,包含高低压两类的恒压油路。此外,还含有二次元件、负载性的液压蓄能器。静液传动式的常规系统并没能表现出最优的可控性,相比可见恒压网络更便利了常规的调控。

在给出来的四象限中,设定了多阶段内的工况。运转中的液压系统可维持于恒定的能量形态,用于回收并存储能量。在系统构架中,液压性的蓄能器可以加快运转的功率,消除了隐含的压力峰值。液压回路在各阶段内都会耗费特定能量,但二次调控下的恒压网络可用于消除节流及势能的较大损耗,拥有优良的节能实效。

二、正负的流量控制

挖掘机现有的液压控制包含着正流量控制、负向流量控制的主要类型,此外还包含负载敏感的控制。在各类控制中,负流量控制历经了长期演变,获取了更高层次的成熟技术。负流量控制拥有简易的系统架构,设置为双向泵路。在调控压力的过程中,可借助于回油式的节流口来调控排量。在出口的位置,主阀配备了可搜集信号的采集点。若主控阀表现出某一动作,信号将会变化,与之相连的液压排量也将会改变。相比来看,负载敏感系统摆脱了负载压力的干扰,可自动调配液压泵内的总流量。这样做,表现出最优的节能实效,操纵起来也更舒适。在轮式挖掘机中,通常配备这类的节能控制。

在液压泵的调控下,负流量系统表现出来的排放总量并非恒定的,而是变化着的。压力信号在不停变化,信号增大的过程中,排量将会减小。由此可见,排量及设定好的控制压力呈现为反比的状态。设定了负流量控制,缩小了液压泵及主控阀消耗的总体能量。依照设定的操作规程,有序调控输出的流量。同时,这种调控的流程也缩减了额外的发热及溢流损耗。然而,负流量调控仍没能拓展现有的调速范围,多路阀也很难避免隐含的死区。在未来改进中,还需注重调控并限定液压阀的最佳排量。

在80年代,正流量控制诞生。具体来看,正流量控制可调控先导压力,借此来调控液压泵体的排放总量。若设定了较大的先导压力,那么与之相伴的泵体排量也将变得更大。这种调控的特性为:先导压力可作用于液压泵,同时作用于换向阀。节流孔特有的流量趋向为:Q=k*a*。P代表了压差,a及k分别代表开口面积及参数。在负载控制中,依照如上的根本原理来调控反馈压力。

三、结语

液压挖掘装置表现出较大的总功率,但利用能量的成效并不很高。在新的阶段内,液压挖掘机更应节省本身的能耗,提升利用能源的综合实效。节能控制的新思路可延长液压系统总体的寿命,耗费的燃油变得更低。从现有状态来看,液压系统配备的各类构件仍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未来的实践中,还需继续摸索并且归纳珍贵经验,服务于节能及环保的总体目标。

第3篇

1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1.1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分析对处于装备预研阶段的电传动系统,不能只得出评价的最终结果,还要通过评价掌握系统组成模块的具体性能,进而掌握哪些指标需要加强和改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对于电传动系统,不仅要实现总体性能评价,还要实现牵引电机系统、储能装置、发动机发电机组等分系统的性能评价,甚至要评价每个模块的具体指标性能,从而掌握单个指标的综合水平,指出下一步改进方向。所以电传动系统评价目标可分为3个方面,如图1所示。在明确了评价目标后,需要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来确定电传动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24]。根据其评价目标,采用系统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Method,ISM),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Delphi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约简,构建的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1.2指标体系第一层指标的确定要确定树形结构的电传动系统指标体系,首先就要确定其第一层指标。采用系统分析法[2]对电传动系统上级、下级和自身的性能进行分析,从3个方面来构建电传动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其第一层指标确定如图3所示。

2第一层指标层次结构分解

根据第一层指标特点,分别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系统分析法和纵向分解法构建其指标体系结构,以达到对其各指标量化评价的目的。

2.1电传动系统车辆总体性能指标体系构建系统分析法通常用于分系统指标及与系统指标相关性较强的指标体系的确定。对于电传动系统车辆总体性能指标体系,需要从多个分系统中选择少量与评价目标相关的指标,若仍采用系统分析法,就显得无法入手。解释结构模型法恰好可以满足此类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其步骤如下。1)初步确定电传动系统车辆总体性能指标。表1为车辆的总体性能指标及编号。2)确定指标间相关性。构建指标相关性列表,车辆总体性能指标相关性如图4所示。图4中:QiQj表示Qi与Qj相关,但Qj与Qi不相关;QiQj表示Qj与Qi相关,但Qi与Qj不相关。

2.2电传动系统总体性能指标体系构建由于电传动系统总体性能的所有指标都与电传动系统评价有关,因此可运用系统分析法来确定其指标体系。其分析步骤如下:1)分析系统基本性能,即对系统的功率密度、扭矩密度、传动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2)对系统可靠性和维修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评价;3)对高压用电安全性能进行评价;4)由于电缆线的柔性连接,会影响车辆的结构性能和电磁兼容性能,因此还应对该方面内容进行评价。根据以上系统分析,按照以上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初步确定了电传动系统总体性能的指标体系,如图6所示。

2.3电传动系统部件性能指标体系构建纵向分解法是系统分析法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按照系统的直接构成进行分解和划分,然后再分别确定各模块的指标体系[2]。对电传动系统部件性能的分析,主要是确定构成该系统的部件,然后寻找评价这些部件性能的指标,从而构成整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按照电传动系统动力传递特性分析部件性能指标。首先,发动机发电机组的部件功能是提供稳定的电功率供整车使用,主要考虑功率、燃油消耗率、使用寿命、成本方面以及控制方面的性能;其次,功率变换装置(如DCDC、整流器等电子器件)要根据电子器件的工作特性确定其评价的指标;然后,对于牵引电机、转向电机等动力部件,主要考虑其动力性能,如扭矩、转速、功率等指标;再次,对于储能装置(如蓄电池组),主要考虑其工作环境、功率、体积、质量、寿命等指标;另外,还要考虑机械传动部件指标,如传动效率、体积、质量、结构复杂程度等指标;最后,由于以上部件大都需要冷却,因此还要分析冷却系统的效率、功率、体积、能力等指标。根据以上分析,通过查阅相关部件性能的国军标文件,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确定电传动系统部件性能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通过对第一层指标的分解,初步构建了电传动系统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但该指标体系比较粗糙,可能存在指标交叉、重复、与目标相关性差等缺点,需要进一步优化。

3电传动系统指标体系优化

常用的指标体系完善方法主要分为指标体系的测验和约简。

3.1指标体系测验指标体系模型的初步测验主要是指对模型中指标的特性进行检验和完善,同时优化指标体系的结构层次[7]。指标体系的结构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要看其是否满足以下要求:1)所要评价的目标系统的分解要完备,即要达到不需再分解就可以清楚描述评价目标;2)所分解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尽量不存在混乱、交叉和重复的问题;3)同层指标元素相互独立,不存在冗余。通过分析发现:利用系统分析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往往不存在结构层次的划分问题;而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则存在不合理的指标结构。但认为车辆总体性能指标体系中的“燃油性能”和“采购成本”指标,分别与电传动系统部件性能指标体系中发动机发电机组“燃油消耗率”及各部件“成本”指标重复,所以应该删除“燃油性能”和“采购成本”2项指标。

3.2指标体系的优化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测验,可以实现结构的优化,并发现一些相对比较明显的错误。但对于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仅仅进行简单的测验显然无法达到优化指标体系的目的,还应进一步对指标进行优化,从而增加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常用的优化指标体系的方法为Delphi法。优化结果表明:“平均速度”、“最大爬坡度”、“最大转速”、“混合度”、“越壕沟宽度”、“过垂直墙高度”指标应删除,该指标与电传动系统的关联性较差。至此,通过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的优化,装甲车辆电传动系统综合性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已建立。

4结论

第4篇

本文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将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措施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基地建设3个方面进行阐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专业发展方向和定位,是直接反映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该因素的直观体现,并且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为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学生从理论学习上升到实践掌握的快速通道。合理的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见图1)。

1.人才培养目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学生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能够从事石油石化产业链中涉及能量综合利用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置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框架,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组、学科任选课及实践教学环节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充分结合了本学校的行业特色与优势,课程体系设置贯穿石油工业产业链条,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专业应用背景。该专业课程体系以油气资源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托,将石油产业链条划分为3个主要层次,分别为上游的油气开发、中游的油气输送、下游的终端应用。在上游的油气开发方面,设置了油气田开发工程、热力采油技术课程。该层次旨在从油气资源的源头出发,使学生认识油气藏,理解如何运用现代综合性科学技术开发油气藏。重点突出了热力采油技术的应用。在中游的油气输送方面,设置了油田采输系统换热原理及设备、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油田采输系统换热原理及设备课程紧密衔接上游课程中的热力采油技术,从能量利用角度系统分析了油田采输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重点讲授了换热设备的原理及应用。油气设计与管理是依托学校省级重点学科油气储运工程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重点讲授了油气输送工艺及技术。在下游的终端应用方面,设置了燃气储存与输配、加热炉、能源工程与管理课程。

3.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和质量保障。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中石油辽河油田采油厂、抚顺石化热电厂、昆仑燃气公司及东北石油管道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321”计划,即将实践环节进行“三步走”,包括认识实习、仿真实习和生产实习,各阶段逐层递进、紧密相连。进行“双轨制”培训,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油气综合在线仿真培训;另一方面,深入企业生产运行,实践检验培训效果。最后,依托“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东北石油管道公司”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与课题,全面完成企业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将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

作者:贾冯睿李焱斌孙文卓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第5篇

【关键词】太阳能;能源;能效

1、 系统组成

无动力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高效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系统由开式储热水箱、闭式波纹管换热器、真空管等组成,主要流程见下图1-1。

图1-1 无动力太阳能系统原理图

真空集热管直接加热水箱内的水并储存,当用水端开启时,自来水通过太阳能水箱内的波纹盘管换热器快速换热(2℃-5℃的温差),进入到容积式换热水器中。当水温满足设置要求时(45℃-60℃),直接经容积式换热水器供到用水端; 当水温高于设置要求时,经恒温混水阀混至设置温度,供到用水端;当水温低于设置要求时,启动热媒循环泵加热容积式换热水器内的水到设置温度,供到用水端。

2、 系统分析

无动力系统将太阳能系统的集热、储热、换热集成为一体,不使用水泵等驱动换热,自身能耗低,取消储热水箱设计,不增加独立设备间,降低建筑成本,而且结构紧凑,运行简单,稳定安全,后期运营成本低。

热水循环系统采用自然循环加热,冷、热水压力一致,密闭运行,无二次污染。集热系统为开式系统,集热系统无需循环水泵。系统辅助能源可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加热区和高温区两部分,空气源只加热高温区水箱内的一次水,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辅助能源的使用量。

屋顶太阳能集热板分散式布置,承重要求降低,对屋面荷载要求约为140kg/O。对部分原有太阳能系统的建筑,本系统可利用原冷热水管道系统,节省造价。

3、 案例分析

3.1太阳能系统介绍

某工程1、2、3、4号楼,原太阳能系统采用集中集热―分散蓄/供热式生活热水系统,每栋楼1个生活热水系统采用以防冻液为热媒的系统。集热循环部分采用强制循环,设膨胀罐。该系统将太阳集热器收集太阳热量后,通过换热器换热后,输送至屋顶缓冲水箱中,再由供热循环水泵输送至用户蓄热水箱内的热交换器,对蓄热水箱内的冷水进行加热。户用蓄热水箱(内置热交换器及辅助电加热器)放置于各户卫生间。使用时,用户开启用水点即可使用。当太阳能不能保证室内使用要求时,启动户用蓄热水箱辅助电加热设备。

原太阳能热水系统,管路复杂,管路系统热损失明显,户内水箱两种热源互相干扰,若24小时设定50℃-60℃时,太阳能作用会很微小,电加热启动会很频繁;若设置手动启动电加热可更多使用太阳能,但是会造成用户操作麻烦。 每户管井内安装一块热水表计量,收取冷水费。物业取费麻烦,每户有2根水管接至屋顶太阳能,管井内管道较多,适用于多层住宅以及高层建筑的高区用水。 每户安装一台储水罐,占用户内空间,每户安装电磁阀及控制,增加维修故障点。

3.2运营费用

改造采用无动力太阳系能系统,两种系统能耗分别对比主要集中在电费、循环热损失、维护费用等三方面。

原太阳能系统集热循环介质为防冻液,成分为乙二醇,一般寿命为3年左右,且高温挥发会造成污染环境。乙二醇市场价格在25元/升左右,更换量按1000L/次计算。原太阳能系统,管路长度约为700米,管道散热量按12W/m计算,管道热损约为8.4KW/d左右。循环水泵电费:循环泵功率5.5kw,每天运行5h,5.5KW*5h*1元*300天=8250元/年;循环热损失:8.4KW*300天*1元=2520元/年;维护费用:一次侧循环介质为防冻液,寿命2年,按每2年更换一次,防冻液计算费用为:1000L/3*25元/L=8333.33元/年;合计:19103元/年;

无动力太阳能系统低区利用市政压力,无需外在动力;增加高区冷水压力,太阳能入口压力不小于0.2MPa,按增加能耗约为1KW/小时,每天按开启5h计算。循环水泵电费:1KW*5h*300*1元=1500元;无循环热损失;维护费用:2000元/年;合计:3500元/年。

3.3土建成本

原太阳能水箱需要增加建筑面积约为15O,以北京市土建价格4000元/O计算,增加的建筑成本约为6万元。 屋面水箱间对屋面承重要求高,会增加建筑结构成本增加。

3.4总费用

系统运行10年,全部4栋建筑,原太阳能系统与无动力太阳能系统年运行费用对比见表3-3。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无动力太阳能系统工程应用的介绍,与原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进行系统与能效对比,无动力太阳能系统集热效率的明显提高,运行费用显著降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良好且消除了传统系统的主要运行故障,不给用户带来额外负担,适应范围广,值得在以后的太阳能系统的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第6篇

武装直升机通常有二种设计方法与思路,一是派生型,二是专用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派生型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对于直升机综合作战能力的考虑会有一定欠缺。既然比较的是武装直升机,那么就应该强调火力。因此,我们的标准就是先专用,后派生。在上述型号中,AH-6可以看成是H-6的武装型,因此率先出局的就是AH-6。

专用型中的米-28N、卡52、AH-64D、米-24属于重型攻击直升机,AH-1z、茶隼、虎式、A-129属于中、轻型专用直升机。从突击防护能力上看,重型直升机能够携带更多的武器,能够采用更多的防护手段,也能够配备更多的火控设备,综合作战能力会更强一些,因此排名要靠前。其中米-24改型过多,我们以生产装备数量最大的米-24V为准来讨论。

那就是说前四名为米-28N、卡-52、AH-64D和米-24V,对吗?

不完全是这样。与,AH-64D、卡-52、米-28N相比,米-24V型号相对较老。在重型直升机中肯定位居最后。但它与新型直升机相比,综合性能也未必超出中、轻型直升机,因此有必要作为特例,与中、轻型专用直升机的比较结果进行再次权衡。至于AH-64D、卡-52和米-28N,则当之无愧为前三。不过它们的载弹量、防护能力、火控设备等各项指标在伯仲之间,需要细致对比。

米-28N、卡-52和AH-64D,可需要好好比比。从火力突击能力上看,虽然最大载弹量均达到16枚,但只有卡-52和AH-64D挂载的“旋风”和AGM-114L的射程达10千米,能在一般的野战防空武器射程之外发动攻击,安全系数较高。AGM-114L采用了毫米波制导,与“旋风”的半主动激光制导相比,对射击条件适应能力强,是真正的全天候导弹,因此从火力上看AH-64D居首。

从防护能力看,三型均达到了顶级水平,机身可抗23毫米炮弹,玻璃能抗12.7毫米枪弹,动力系统为双发备份,以12米,秒的速度粗猛着陆,座舱减容不小于85%。卡-52虽然采用了世界上首个弹射救生系统,但由于其上、下配置的共旋升力系统在紊流中存在碰撞机率,因此总的来说,防护能力还是相当。

从火控系统分析,探测手段与能力相当,但AH-64D的系统化水平较高,能与其它军兵种的侦察和打击系统及战术信息中心联成网络,战场机动、打击以及生存能力有质的飞跃。特别是“长弓”雷达系统一次扫描能探测到机身前方50平方千米内的256个目标,并可对128个目标进行分类排序,选出最具威胁的16个,实施快速攻击。从这点看,AH-64D更加实用。

因此,前三位依次为AH-64D、卡-52和米-28N。

剩下就是AH-1Z、“茶隼”、“虎”和A-129。从火力看,AH-1Z载弹16枚,而且是射程为8千米的激光制导AGM-114“海尔法”,比“茶隼”的8枚新型“黑树蛇”(8千米),A-129的8枚“陶”(3.75千米),“虎”式的8枚HOT-2/3(5千米),中程“崔格特”(5千米)有较大优势。从火控系统看,AH-1Z配备了包括前视红外雷达、高分辨率电视摄影机、激光目标指示,测距仪,以及激光照明追踪仪的“鹰眼”光电目标瞄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侦搜系统之一,因此排在第4位较合适。

至于“茶隼”、“虎”式和A-129的排序,火力按带多少、带什么来比较。它们的武器载荷分别是1.5吨、1.2吨、1.2吨。除空空格斗导弹和火箭外,反坦克导弹的性能最有比较价值。从前面给出的数据看,显然“茶隼”占优。从防护性能看,均有10米,秒级坠落生存能力和抗12.7毫米弹以及自封油箱等。属于一个数量级。火控系统也属同一量级。因此“茶隼”排第5较合适。

至于A-129和“虎”式,后者出现较晚,能够采用较多先进技术,如桅杆瞄准具等。此外,“虎”式空重3.3吨,A-129为2.5吨,从改进余地而言,前者更大一些,虎式排第6,A-129占据末位。

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演化

[中图分类号] F09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01-03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强的历史背景下,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和强化,已经成为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在,世界各国纷纷将技术促进和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或国家战略,理论界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也日渐丰富。然而,究竟应该如何才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究竟如何等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本文拟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演化经济学范式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指导技术创新实践。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最早出现的是一元动力论。即历史上曾经争论多年的科技推动论和需求拉动论,这两种论调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之嫌。随后出现了折衷的双重推动模式,即二元动力论,强调科技推动和需求拉动的交互作用。二元动力论之后又出现了多元动力论。比如加入政府作用的三元动力论,再加上企业家精神的四元动力论等。国内研究者一般强调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探讨创新动力问题,外在动力包括需要拉动、科技推动、市场竞争、政府政策、文化社会环境等要素,内在动力则包括利润激励、企业文化、内部环境、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刘锋,2003;欧阳新年,2004;柴丽俊,2005;刘明霞,2007等)。

这些研究虽然不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动力来源,也更加重视各动力间的相互关系,但一般都隐含着企业是技术创新惟一主体的假设。随着越来越多的非企业创新主体(比如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个人等)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创新主体应该是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供应商和客户等在内的复杂系统,主张将企业自身、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各类资源、企业家等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系统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将技术创新的动因综合归纳为某一方面或某种通用概念。比如马克思的理论中,将资本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作为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惟一动力。希普尔在实证调查确认用户、制造商、供应商乃至其他主体都能成为创新主体的基础上,认为能通过潜在创新者的短期期望利润即经济租金(Economic Rents)来准确地预测创新职能源,亦即认为(期望)利润是创新的主要动力[1]。日本学者斋藤优提出所谓的需求―资源关系运力模式(N―R模式),强调社会进程中产生的需求与资源之间不相适应的“瓶颈”现象极大地刺激和促使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和进行,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2]。这些研究虽然自成体系,但同样可以将之归纳到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并没有跳出技术创新动力的传统理论框架。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从一元论到二元论,再到多元论和系统论的发展脉络。一元论中,科技推动说仅从科学技术本身去寻找技术创新的动因,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纯粹的工程问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环境;需求拉动说把技术创新看作一种对市场的消极反应,无法解释很多新产品(如计算机)的出现,也无法解释为何有些市场需求并未引起相应的技术创新。二元论虽然克服了一元论的一些缺点,但仍然不够全面,忽视了政府、企业家等因素的作用。多元论者逐渐将各种内外部因素都纳入进来,但缺乏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效分析,而且也拘泥于机械论和决定论的思维方式。系统动力论试图将纳入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以整体论和系统观来探究各动力要素间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以往理论机械简化论和决定论思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工具分析系统成员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系统动力论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什么都强调等于什么都没有强调”的尴尬境地,技术创新动力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和互动机制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演化范式的兴起及其技术研究应用

经济学中的演化思想其实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演化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或分析范式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出现的,标志是1982年纳尔逊及温特(Nelson, R. & Winter, S.)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和1981年博尔丁(Boulding, K.)出版的《演化经济学》。博尔丁以商品类比生物基因构建经济演化模型,试图以此替代新古典分析框架。纳尔逊和温特则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惯例作为生物基因的隐喻物,通过搜寻、选择、适应等生物概念和理论的隐喻研究方法建立演化模型,用以分析产业竞争和经济变迁,从而发展了一种富有前途的经济学分析范式[3]。此后,经济学的演化范式获得了蓬勃发展,相关文献呈指数化增长之势,影响日益扩大,大有掀起一场经济学的演化革命之势。正如著名演化经济学家霍奇逊所讲,演化经济学兴起是20世纪末国际学术界的最主要事件之一[4]。演化经济学反对主流经济学模仿经典物理学,借用均衡、弹性等概念对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化、还原化和决定论的处理方法,强调经济现象中的有限理性、个体异质性、系统演化的整体性、非线性、复杂性、偶然性和历史重要性等特征,倡导从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广泛使用隐喻方法理解和处理动态复杂经济系统。

演化范式于20世纪80年代重获生机后,演化学者们对技术相关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由于凯恩斯光环的逐渐消退、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经济事实和主流经济学对技术进步作用的承认等因素,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演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看,演化范式关于技术创新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一般演化过程研究、技术创新与生物进化的类似性及演化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技术创新仿真模拟研究和技术创新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演化范式的兴起和发展为重新审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三、演化范式下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应用演化范式倡导的生物学隐喻研究方法,技术创新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技术知识为基因型的表型变异[5]。因此,技术创新动力一方面可以来源基因型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基因型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环境变化“激活”某些原本存在的“隐性基因”而获得。由此,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总体上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技术知识的变化即新技术知识的生产,二是来自技术环境的激发作用。没有光学原理当然不可能产生照相技术,不懂得制冷知识当然不可能发明冰箱,不知晓电磁波原理当然不可能出现雷达……,现代技术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新知识生产(特别是科学发现)已经是人们的一种共识,技术创新来源于新技术知识这一点应该是显而易见和不容易引起异议的。但是,技术创新也可以在技术知识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环境的改变而获得。比如,没有水流的地方不会出现水车或其他水力装置,即使人们完全能够懂得这些技术;水上部落的人们当然也不会发明轮子这种无用的东西,即使他们懂得如何使用轮子。一旦环境改变提出了对这些技术的需求,即使在技术知识集合没有任何改变的条件下这些技术也会应运而生。环境的“激活”作用其实显而易见,虽然它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等各种环境要素的改变都可能使得原先处于“隐性”状态的技术知识被“激活”而“表达”为某种新的技术,即技术创新。因此,“对观念(知识)本身的进化的关注完全偏离了有关技术的标志。技术不完全是观念(知识)领域的一个子集。它的真实世界互动和其组织需要产生了非常不同的特征”[6]。

事实上,任何技术都是技术知识与环境耦合的产物,技术创新动力必然来源于这两方面。因此,希普尔关于创新职能源的预测其实可以更简单。在环境变量一定的条件下,新技术知识的生产将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亦即技术创新最可能出现在创新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最容易被生产出来的地方。科学仪器创新主要来源于用户――科学家,因为在用户即科学家这里最容易形成科学仪器创新所需要的新技术知识;工程热塑料和塑料添加剂创新更主要来源于制造商,工业气体技术创新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供应商等现象都是同一道理。技术知识不变的条件下,环境变化对原有技术知识的“激活”作用则成为技术创新主要动力来源。这就是为何社会急剧变革时容易出现“技术涌现”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而不是知识积累相差无几的德国或法国的主要原因,也是很多转轨经济得以快速摆脱“短缺”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技术知识变化与环境激活这两种技术创新来源并非界线分明,很多时候是难以截然区分的。比如一种新材料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原本不经济的停留在理想中的产品得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这种新产品当然是一种技术创新,但它既可以被看作是由于环境改变(即把新材料作为一种环境要素)而激活的产物,也可以被看作是技术知识变化(新材料生产和使用知识的加入)而导致的结果。知识的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知识的条件性等特征实际上使得我们很难确定这种变化应该归于技术知识变化还是环境变化[7]。但是,这种区分理论上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种现实中的模糊性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思路和结论。

更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环境不仅在激活原有技术知识的表达上起作用,也在刺激新技术知识生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理论将利润刺激、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社会制度、企业文化、等各种内外因素都纳入分析视野的做法显然比前人前进了一步,但还应该更进一步从环境对新技术知识产生的“刺激”作用以及环境对技术知识表达的“激活”作用这两方面来理解各动力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系统理论“什么都强调等于什么都没有强调”的缺陷。

四、结 语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为重新审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应用其倡导的生物学隐喻研究方法,技术可以被理解为以技术知识作为基因型的表型,任何技术都是知识和外部环境耦合的结果,技术创新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技术知识的变化即新技术知识的生产,另一方面来自环境的激发作用。从这两个方面去理解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一种演化性质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能够有效地效缓解系统理论的缺陷和尴尬,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本文仅仅提出一种基本思路和观点,关于这个主题仍需要日后进一步的细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冯•希普尔.创新的源泉――追寻创新公司的足迹[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斋藤优.亚洲的发展和日本的技术政策[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6):19-20.

[3]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G.M.霍奇逊.演化经济学的诸多含义[A].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年第二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9.

[5]Devezas, T. C.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hange:Sate-of-the-art and New Approach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72, Issue 9, November 2005:1137-1152.

[6]詹姆斯•弗莱克.人工制品 活动:人工制品、知识与组织在技术创新中的协同进化[A].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279.

[7]汪丁丁.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J].经济研究,1997,(6):70-78.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ynamics Mechanism Based on Evolutionary Paradigm

Yang Yonghua1,Wu Yougen2

(1. Business School,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2. Economic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希望政治老师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依托教材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是课程实施标准与学生接受能力的载体,是教程和学程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一段文字的叙述,一幅图画的展示,一张图表的分析,或一个多媒体动画的播放,为学生搭建探索世界的舞台。这样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能体现出由教向学转化,真正实现教程和学程、教法和学法的完美统一。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带有“生活”二字。这给我们提供的一项重要信息就是政治教学内容与日常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许多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学完了《经济生活》教材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家庭投资和理财的合理化选择,要求学生从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出发,通过与父母共同探讨,为自己的家庭设计合理的投资理财方式,并要具有可操作性。作业一布置,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个星期后,我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相当热烈。这次活动既使学生活学活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隐性权威影响较大,学生往往倾向于揣摩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这种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了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压抑状态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的。政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要转变这一情况,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教学的问题情境。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有一段时间猪肉价格上涨非常厉害,在《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针对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的社会现象,我在课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与家人交流,及时了解家人在买菜过程中对猪肉价格走向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上课时让学生自主分析猪肉价格上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不同学生所分析的原因加以系统分析,并引导学生对不同原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在这样一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价格影响因素的认识。原本猪肉涨价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社会现象,但是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了解了其中的经济原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三、增加开放性作业,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传统的政治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用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考查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判定对错,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因此,进行创新教育,还必须进行作业的创新,在书面作业基础之上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完成,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使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开放性的作业,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有的放矢,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重难点。比如,在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请了解我市有哪些传统文化,并谈谈应如何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并没有标准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答案单一性,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在做这道作业时,能够积极主动热情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继承和发展。这样,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增加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够使创新思维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四、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10篇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 状态检修 灰色聚类

1引言

船舶电气设备主要包括船舶电站、特装供电系统、空调制冷系统、机舱动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照明及航行信号系统等。我船长期漂泊在海上,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比一般陆地条件恶劣得多,船舶处于连续运动状态,经常性倾斜和摇摆,存在着巨大的机械震动和冲击。船内一些处所特别是机舱,温度高、湿度大,空气中又含有盐雾、油雾等腐蚀和污染性气体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我船电气设备性能下降严重,故障率高。一些电气设备如舵机、主配电板、特装供电设备等,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影响船舶安全和试验任务的执行,为了确保任务期间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必须做好平时的设备状态检修和可靠性检查工作。

2船舶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评估的必要性

等到设备发生故障时再去检修,好比亡羊补牢,是下下策,会造成很多无法预料的损失,特别是发电机、主配电板等主战设备,发生故障可能直接造成全船失电,不仅影响任务的执行,甚至威胁船舶安全。状态检修是一种先进的设备预知性检修方式,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状态检修的技术基础是设备状态的准确评价,是在状态监测的基础上,获取各种状态信息,分析故障发生的现象,对设备状态的安全性和故障发展趋势作出评估,确定最佳的维修方案和时间,以延长设备运行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

采用状态检修策略的关键是对设备的健康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估,本文提出以灰色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实现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的准确评估,并以此来指导电气设备的检修决策。

电气设备健康状态准确评估带来的效益:

(l)提高设备完好率;

(2)通过评估及时发现隐患,采取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3)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可适当延长检修周期;

(4)缩短设备的检修停机时间,增加设备有效作业时间。

3船舶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评估过程分析

3.1灰色聚类状态评估方法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灰色聚类是将聚类对象对于不同的聚类指标(聚类参数)所拥有的白化数,按几个灰类进行归并,通过计算所有指标(参数)的综合效果,判断聚类对象所属的类型。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首先要确定聚类指标即状态信息,对于船舶电气设备的状态评估需要包括设备出厂时的参数信息、设备正常运行时的信息、设备监测所得的信息等在内的许多状态信息,由于设备的状态信息很多,如果将所有的这些信息都作为决策指标,那么整个评估系统将非常庞大,不能有效的进行决策评估。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状态信息作为聚类指标。选择了聚类指标后就可以套用适当的公式来进行聚类分析。

3.2船舶电气设备灰色聚类分析过程

灰色聚类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聚类指标,依据经验和设备厂家的意见,采用以下6个状态信息作为状态评估的聚类指标。

(1)试验项目(包括预试项目和在线监测)的综合评价得分;

(2)运行记录对电气设备运行工况的综合评价;

(3)同类同型号电气设备家族质量缺陷史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

(4)缺陷记录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评价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

(5)检修记录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评价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

(6)各个决策指标的决策权重。

选定了聚类指标后,对于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的灰色聚类分析采用打分的策略进行分析,分值为100分。0-20分对应状态“差”;21-40分对应状态“恶化”;41-60对应状态“注意”;61-80分对应状态“良好”;81-10分对应状态“健康”。

3.3灰色聚类状态评估步骤

第一步:输入待评估电气设备各项决策指标的综合评价数据;

第二步:按公式计算灰色聚类权函数值;

第三步:计算决策系数■=1,2,3,4,5;

第四步:将■进行比较,得■,

则该电气设备状态属于■。

4状态评估案例分析

下面以我船441计显机房的供电变压器为案例,进行评估:

第一步:确定各项决策指标的分数

(1)试验项目(包括预试项目和在线监测)的综合评价得分;

参考变压器的说明书,暂时以变压器出厂时的油色谱试验数据为依据进行试验项目评价。试验分析时,总烃值未超标,只是■超标,而单就■超标,可能有低能量的局部放电发生。该色谱试验评分为90分。

(2)运行工况记录对电气设备运行工况的综合评价得分;

一年来变压器,无不良运行工祝,该指标得分100分。

(3)同类电气设备家族质量缺陷史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

本船有同类变压器2台,其中一台有不是重要的缺陷记录,该指标评分为25分。

(4)缺陷记录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评价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一年该变压器只有一项缺陷记录,而且对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价影响不大,所以该指标可以评为5分。

(5)检修记录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评价影响的综合评价得分;该变压器未有大、小修记录,该指标评为100分。

(6)经设备状态影响度分析和厂家意见,给定各指标权重分别为:

第二步:计算灰色聚类权函数值

……

第三步:计算决策系数■

依次类推,得:

第四步:将进行比较,得

由此可知该变压器的健康状态评估为第五灰类,即“健康”状态。

5结语

本文对状态检修中的关键即设备状态的正确评估提出了一种以灰色聚类分析的方法,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电气设备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强、操作简单、评估结果准确的优点。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船舶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对于故障预防和延长设备寿命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英孝.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满一新.船机维修技术[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第11篇

关键字:架桥机高铁维护 保养应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high-speed railwa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city railway, high iron special frame beams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quipment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author TLJ900t because of its own value higher, use with a long cycl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fluid integration degree is high, separate value does not poor structure, s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rengthen the specialization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equipment, safety coefficient,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has a vital role.

Key words: high iron bridge maintenance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LJ900 型架桥机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架梁的一种安全可靠、配置合理、作业流程简捷的双导梁式架桥机。该机能够满足架设32m、24m、20m 双线预应力混凝土整孔箱梁,主要结构形式为采用双导梁简支架设、采用一跨式下导梁移位过孔。梁体采用三点吊装方式,有效保持梁体平衡和稳定;吊梁行车和卷扬机分离,有效地降低了整机高度,减小了钢丝绳的偏角;前后支腿简支支撑主梁,架设工况受力明确;后支腿采用闭式O型结构,满足梁体通过空间,外形美观、合理;机移位过孔依靠自身吊具实现,不需辅助机具。

一、架桥机的组成

TLJ900t型架桥机主要由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动装置、吊梁行车、箱型主梁、前支腿、后支腿、后支腿台车及顶升装置、辅助支腿、悬臂梁、下导梁、下导梁天车等组成。其自身集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需维护保养所需的专业化程度强,维护保养的部位多样性、系统性,增加了维护保养的必要性和规范性。

二、保养的目的

1、保证架桥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在合理安全使用的条件下,减少故障,保证机械工作的可靠性;

3、消除隐患,以确保施工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4、在运行过程中降低电力、材料和钢丝绳等运行材料的消耗,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5、使起重机的零部件的磨耗降低至最低限度,以延长架桥机或其总成在两个修理间隔期间的运行时间。

三、维护保养与应用

1、动力装置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动力装置的保养应定期进行检查,并根据工作状态进行维护保养,对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柴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进行定期更换,对油水分离器进行清理,并定期更换机油;对发动机的气门间隙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并根据工作状态中发动机的声音和动力进行时刻跟踪,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不定期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动力正常、充足、稳定可靠。

2、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因TLJ900t架桥机的动力装置多为电动机和电气元件,不仅有380V的高电压,同时还有24V的低电压,所以对电气控制系统应定期检查;检查线路是否老化、各接触端口是否接触良好、各结构元件是否正常工作、指示灯是否正常;同时在两个电路接口应直接使用通线,禁止中间使用短信对接,以减少线路故障率;如发现控制柜中发现冒烟或其它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查明原因进行修复,以防止严重后果出现。尤其是在工作状态中,因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装置负载非常之大,危险源较多,稍有不慎或影响整体设备的安全。

3、传动系统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传动系统分为变速箱工作装置、卷扬机、钢丝绳、吊具导向轮工作装置和制动装置等构成。

(1)变速箱工作装置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对变速箱在进行设备整体安装前应进行内部检查,检查是否有在组装过程中遗留的铁屑等意外杂物,新启用的变速箱加注的齿轮油应覆盖着全部的齿轮,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齿轮油进行一次更换。更换过程中,首先放干净原有旧齿轮油后,注入少许清洁柴油,启动动力装置旋转几秒,然后将清洁用的柴油放出;其次对放出的旧齿轮油在沉淀后进行杂质检查,检查沉淀中是否含有大型的齿轮掉落颗粒,最后在保证变速箱内部无齿轮和轴承损坏的情况下,将需更换的新齿轮油注入变速箱合适的刻度,并进行密封,防止外部雨水渗入。同时对变速箱的外观进行维保检查,看是否有轴端漏油或渗油现场,如发现漏油应检查是否轴承或密封圈发生损坏,必要时进行更换。

(2)卷扬机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卷扬机固定在架桥机上部主结构件上,用来提速吊具来满足箱梁的升落,是工作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卷扬机上的钢丝绳固定端应不得少于半圈,钢丝绳在卷扬机上的最少量不得少于三圈,同时应保证所有钢丝绳在卷扬机上的受力均匀、一致,防止绕绳现象的出现。对卷扬机的制动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工作过程中卷扬应有人专门负责看管,卷扬的制动器油管和电路不得有任何损坏,对卷扬机的转动部位应每周进行保养一次,同时对卷扬的动力装置、减速机的工作状态时刻监控,如有异常应及时排除,保证四个卷扬的协调性和可靠性。

(3)钢丝绳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架桥机上的钢丝绳要求较高,不得有任何损害,因对高铁架梁的施工安全系数要求较高,所以对钢丝绳的定期检查、保养和更换至关重要。在起重机作业过程中,钢丝绳不停地通过滑轮和卷筒绳槽,不仅受拉伸、挤压和摩擦,还要受扭转等作用。由于反复地受到弯曲和挤压,疲劳造成钢丝绳断丝的逐渐发生和发展,加上磨损和锈蚀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断丝的发展,最终导致钢丝绳完全失效,因此必须对钢丝绳定期检查,发现有断丝或磨损现象时,要根据其严重程度作出继续使用或报废的判断。对于使用初期出现的断丝现象,要注意其发展情况,尽可能去除个别断丝毛刺,以免钢丝断茬伸出绳股之外而产生有害影响。钢丝绳的报废根据国家标GB6067-1985规定钢丝绳的报废标准为:①、对交绕钢丝绳的一个节距内断丝数达到总钢丝数的10%、对顺绕钢丝绳的一个节距内断丝数达到总钢丝数的5%时即报废,计算时每根粗钢丝按1.7根计算。②、钢丝绳中若有一整股折断,或外层钢丝磨损达40%时,应予报废。③、如果外层钢丝已磨损,但未达到40%,应根据其磨损程度,适当降低报废断丝数的标准。钢丝绳通常是成卷(盘)供应的,在解开使用时,先将钢丝绳全部展开,施放钢丝绳内部的捻紧力再重新卷绕成盘,松绳的引出方向和重新绕成盘的绕向应保持一致。如钢丝绳由盘上直接往起升卷筒缠绕时,应把整卷钢丝绳架设在转动的托架上。松卷时的转动方向应同起升卷筒上绕绳的方向一致。卷筒上的绳槽走向应同钢丝绳捻向相适应。如起升卷筒绳槽的走向由左向右,则右捻钢丝绳应从卷筒上方引人卷绕,左捻钢丝绳应从卷筒下方引入卷绕;如卷筒绳槽的走向由右向左,则右捻钢丝绳应从卷筒下方引入卷绕,左捻钢丝绳应从卷筒上方引入卷绕。在切断钢丝绳时,应先在切口两侧用铁丝绑扎,其宽度不得小于钢丝绳的直径。切断处两道绑扎带的间距不得小于钢丝绳直径的3倍。绑扎铁丝的绕向必须和钢丝绳的绕向相反,并要用专用工具绑扎紧固。除特粗钢丝绳用乙炔切割外,一般均可用锋利的刃具切断。钢丝绳应保持绳面清洁,并有一层保护油膜,一般不超过四个月涂一次保护油,以保证绳芯储有足够的脂。不应使钢丝绳扭结,也不应穿过破损的滑轮;运行中防止碰擦其他物体和拖地使用。钢丝绳在缠绕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弯折次数,避免反向弯折,以免加剧疲劳,缩短使用寿命。使用新钢丝绳时产生走油现象是正常的,若旧钢丝绳发现有走油现象,要检查原因。钢丝绳的伸缩性较小,使用中应使钢丝绳缓慢受力,避免急剧改变升降运行的方向和速度,起动和制动均须缓慢,防止冲击力过大而发生崩断事故。为防止钢丝绳生锈,应经常保持清洁,并定期涂抹特制的无水分的防锈油[其成分(质量分数)为:煤焦油68%,,三号沥清10%,松香10%,工业凡士林7%,石墨3%,石蜡2%]。也可用其他浓矿物油(如汽缸油、钢丝绳油等)。钢丝绳使用期间,要定期涂防锈油。长时间保存时,每半年涂一次油,并放在库房内干燥的木板上。

(4)吊具导向轮工作装置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吊具的导向轮由于串联轮组较多,轮组中的轴承保养不易操作,在轮组的安装过程中应保证轴承与固定轴的过盈配合,维保应在每月进行一次,并且保证涂抹黄油彻底到位。如保养不够及时,导致导向轮组轴承发生破坏,将导致整个轮组的受力均匀性,同时会出现钢丝绳硬性打滑,尤其在负载工作过程中,将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1)检查

经常检查所有的系统元件是否有泄露或损坏,并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元件。

(2)检查液面

启动泵之前检查油箱中的液面,加油高度不得低于液位计最低刻度,但不得高于液位计最高刻度。在工作的任何情况下,液面不得低于液位计最低刻度,若需要,则打开空气滤清器加入液压油。加油之前确保油缸完全回收。

(3)液压油的维护和油箱清洁

本液压系统工作介质采用 NG46 液压油,在正常情况下,每工作500小时应换油一次。如发现油液乳化、变质或杂质过多时应随时更换。

(4)过滤器的维护

为保证系统的清洁度,系统最初工作 50 小时,应清洗滤油器,正常工作情况下每工作200 小时,应清洗一次,必要时随时进行清洗。

(5)注意事项:

应避免损坏液压软管,在卷绕液压软管时,避免对液压软管剧烈弯曲或打结。使用弯曲的或者打结的软管会引起很大的背压,导致软管的过早失效或软管的内部损坏。液压设备应远离火焰或热源。过高的温度会软化包装和密封材料,同时软化软管的材料。为了保持系统的工作状态,不要将液压设备暴露在温度高于65℃的环境中,并防止电火花飞溅到油缸和软管上。在操作液压系统时,务必穿适当的保护性衣物。设备不可以超载使用。超载使用会引起设备失效或人员受伤。不要将溢流阀的调定在高于泵的最高压力之上。过高的压力设定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受伤。不要让重物砸在高压软管上,剧烈的撞击会使软管的钢丝破坏。使用受损的软管可能导致软管破裂。不要使用液压软管来提升液压部件。应使用搬运手柄或其他安全带搬运方法。液压油缸只能在连接好的回路中使用。油缸接头没有正确连接时禁止使用。避免载荷不直接作用在油缸活塞杆的中心上,偏心的载荷导致油缸或活塞杆受损。此外,重物可能会滑落,引起潜在的危险。零件磨损或损坏请立即用性能可靠的新零件替换。随时检查油箱中的油量,防止泵吸空失效。由于液压元件中气密封作用的各类密封件均是橡胶类制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橡胶类制品的安全使用期限为两年。需定时更换密封件。

5、整体结构的维护保养与应用

为保证架桥机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故障,安全运行,必须作好各项维护保养工作;操作人员要按照维护保养规定的内容,认真对设备进行清洁、紧固、调整、、防腐作业,消除故障的隐患。电动绞车减速机、后支腿台车减速机、吊梁纵移装置减速机、下导梁天车台车减速机、下导梁天车卷扬机减速机等处按规定添加油;每月检查一次,每年更换一次。各台车轴承,滑车轴承等处应按规定压注脂;每月检查一次。链条等处采用毛刷刷油;每月一次。对整体钢结构每年进行一次补漆检查,对锈蚀严重的焊缝部位进行探伤,安全可靠后进行补漆处理;吊具中的吊杆每半年进行一次探伤检测,如有内伤,应立刻更换;对于新组装的架桥机,对紧固螺栓因进行紧固后的抽检,抽检率不得低于30%。

总之,注重和加强TLJ900吨的维护保养对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性能、工作效率、项目的经济效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周萼秋,现代工程机械 [Μ],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2.

[ 2 ] 张铁,工程机械故障检测与分析 [Μ],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3.

第12篇

【关键词】P L C;组合机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TM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13-01

一、理论概述

1.1 PLC结构及工作原理

PLC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其核心部件为中央处理器,在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中央处理器之间连接有输入单元以及输出单元,与外部设置(例如编程器)以及上位计算机等的连接则是通过通信接口实现的。以各部件连接方式为主要依据,可以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划分为整体式以及模块式两种类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几大关键硬件主要有中央处理器、电源、存储器、I/O 接口电路以及通信接。中央处理单元控制着相关运算以及整个系统,对编程器、外设接口、I/O 扩展接口以及 I/O 接口等的控制主要是借助地址总线、控制总线以及数据总线等实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系统工作进行指挥的主要依据是系统程序,在每个扫描周期中需要进行输入处理、程序执行、输出处理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对相关外部设备发出的工作请求进行处理。电源的主要作用是对外部输入的交流电进行整流、滤波以及稳压等处理,进而得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内部工作所支持的直流电源电路或者是电源模块,对于系统的有效运行而言,电源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I/O 接口电路主要包括光耦合电路以及微机的输入接口电路两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现场输入及输出设备的接口或模块;输出接口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向输出端执行元件传输经过中央处理单元处理的输出信号。通信接口的主要作用是支持与打印机或者是监视器等相关设备的连接,以确保相应功能的有效实现。PLC 的基本工作原理:PLC 正常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以及输出刷新等三大阶段,此三个阶段构成一个扫描周期。在PLC 的运行过程中,其中央处理单元可以按照既定的速度对该三阶段进行重复执行。输入采样阶段,主要是对输入映像区进行建立及更新。完成输入采样操作之后,便进入到用户程序执行阶段以及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便是改变输入状态以及相关数据,I/O 映像区中对应单元的状态及数据也是保持不变的,并不会随之发生变动。将输入端口关闭之后便进入程序执行阶段。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用户程序进行扫描是按照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的顺序进行的,在对各条梯形图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首先会对位于梯形图左部的有所有触点所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扫描,同时开展控制线路逻辑运算,之后以所得到的逻辑运算结果为主要依据,对系统 RAM 存储区中逻辑线圈向对应的状态进行刷新,并在元件映像区中输入所获得的相关结果。输出刷新阶段,中央处理单元对相关的输出锁存电路进行刷新操作的主要依据是 I/O 映像区中所对应的状态以及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借助输出电路对对应的外设进行驱动。

1.2 组合机床工作原理及流程

以功能为主要依据,可以将通用部件划分为动力部件、支撑部件、输送部件、控制部件以及辅助部件等类型。其中动力部件主要包括动力箱、动力滑台以及切削头,其主要作用是向组合机床提供主运动以及进给运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机床主要包括床身、中间工件夹紧装置、左右工位滑台、左右动力系统、冷却排屑系统以及液压系统等。电路由四台电机构成,其中,油泵主要作用是向左右工作台提供动力,使其可以顺利实现前进、后退以及工件夹紧操作;左、右动力头电机主要负责切削及加工;冷却泵在自动工作状态下,首先将液压油泵启动,对总原位进行确认之后,依次进行人工上料、工件夹紧,左右工位滑台前进,并启动冷却泵,在完成加工程序之后,主轴延时旋转也会随即停止,当滑台以及工位均退至原位之后,工件将会自动松开,一个循环过程随即结束。

按照机床加工需求以及工艺要求,第一步要对机床工作状态进行确认,机床主要有自动、半自动、自动循环以及循环次数设定等四种工作状态;第二步就是选择加工方式,先将开始键按下,对机床进行自动调整,若存在故障也可以手动调整,机床原位复位确认之后,夹紧工件,循环加工开始,左右滑台以及工件前进,工件加工结束之后,滑台延时后退,当滑台位于原位之后,并且左右两滑台都退到原位后,工件松开,循环过程结束。以事先所设定的循环次数为主要依据,随即进入到下一个循环过程,如此反复,直至完成工件加工过程。

二、 基于PLC的机床控制应用分析

2.1 组合机床中PLC的应用情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主要优点有:编程简单、便于使用、安全可靠,并且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当前在机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于机床而言,机床自身对精准度以及可靠性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所选择的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床的精准度以及可靠性,尤其是对于提升生产效率作用更为显著。

2.2 PLC控制系统分析及设计

本文选择日本三菱公司研发的 F1 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分析。按照系统工作流程,在机床工作时,电磁阀控制着滑台的移动以及工件的夹紧,其中,左滑台的前进由 Y1 控制,后退由Y2 控制,右滑台的前进及后退则分别由 Y3 和 Y4掌握,工件的夹紧及张开则分别由 Y5 和Y6 控制。当工件夹紧时,压力继电器处于吸合状态,在工件夹紧得到确认之后,才可以前后移动左右两个滑轮。在进行加工作业的时候,将系统压力降低至设置的压力值,KA1 将处于断开状态,此时,滑台以及动力头的工作随即停止,以避免出现工件飞出事故,造成人身伤亡。

2.2.1 确定输入及输出点数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I/O 通道分配的主要依据为控制对象,即满足生产机械作业过程及生产工艺需求的控制元件,比较常见的有继电器以及开关按钮等,通常情况下不涉及诸如接触器等容量较大的执行元件。一般而言,为确保达到更高的效率,需要在满足控制需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硬件连线数量,所以,就需要对输入及输出接口点数,也就是 I/O 点数进行适当的控制。通过减少 I/O 点数,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成本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还可以保留必要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输入及输出空间,为之后进行功能升级奠定基础。

2.2.2 程序设计

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程序进行编制,要确保在调试设备的过程中可以方便地修改程序。结合系统的具体要求,将机床控制划分为自动加工状态以及调整状态两部分。其中,自动加工状态主要适用于常规的切削加工情况,而调整状态则主要适用于调整刀具以及调试机床等情况。当处于调整状态时,要想启动或停止油泵,只需要将 X414 断开,将SB2 以及 SB3两个按钮按下即可;要想夹紧或放松工件,则需要将 SB4 以及 SB5 两个按钮按下;掌握左滑台以及右滑台前进和后退的是 SB6—SB9 等几个按钮,动力头点动则由 SB10 和 SB11 控制,工件自动夹紧受 SB12 控制。在机床处于自动工作状态的情况下,首先要对滑台状态进行确认,如果滑台没有处于原位状态,需要将其调整至原位,并借助机床总原位指示灯对其进行确认;其次,通过对SA1 按钮进行旋转,达到闭合 X414 的目的,确保机床自动运行;对工件进行安装,将 SB12 按钮及自动夹紧按钮按下,使电子阀处于工作状态,闭合压力继电器 KA1 以及 X41,两个滑台共同前进,分别压到行程开关 SQ3 和 SQ6,此时工件将前进,接通 KM2以及 KM3,左右动力头工作,执行切削操作,并接通 KM4,启动冷却泵。

参考文献

[1] 赵华. 用PLC改造双面钻孔组合机床控制系统[J].新技术新工艺.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