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最开始的个别作者在网上贴文发表,到后来的人人皆作者、处处尽文章,网络文学的蹿红,以及它方便、快捷的携带和阅读方式使得它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接受。
网络文学对于人们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看清网络文学对中学生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文学的积极影响
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其原因以及积极的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作品首先让其印象深刻的是其活泼精彩的语言风格带来的阅读。调查中57.4%的中学生都认为,网络语言贴近生活实际、情节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形象是现实人物的简缩,同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这就为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另一方面,网络作品的作者大多是对写作有业余爱好的人,这就减少了中学生面对写作的压力,容易树立敢于尝试的精神。中学生处在一个思想、文学水平都不很成熟的阶段,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因此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又不愿意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评头论足。而网络文学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却给了自己一个倾诉的空间。
另外,中学生在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评论甚至是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对自我的关注加深、自我意识增强、语言个性化的同时,思想上也日趋成熟,多了一份对于人生的思考。
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对张悦然的文章非常喜爱,认为那样的文字很哲理很深刻很能触动人心;大多数的男生则对俞白眉的网上论剑持有极大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也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思悟。
二、网络文学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学的方便携带和阅读的特点使得现在还处在却缺乏自制力阶段的中学生因为情节的吸引等原因在上课、休息时间从不放下“手中宝”,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休息和学习,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视力下降等多种问题。网络文学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风格必然与青年读者群的年龄层次紧密适应,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网络文学中的题材多以爱情为主,但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情感都不成熟的阶段,在受到网络作品的影响之后很可能会产生试一试的想法,最后造成早恋甚至我们更不愿看到的结果;而大多数男生更关注武侠类的网络作品这也可能使他们出现一些模仿行为,在班级中建立小帮派甚至公然扰乱课堂秩序、干扰老师讲课,以塑造自己的“英雄气概”。
总之,任何事物在刚刚兴起时都会引起很多的关注与争议。
【关键词】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互补性;差异性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逐渐的形成,它的形成给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都执着于网络文化,他们认为网络文化方便,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文化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一定的愉悦感,为此,很多人忽视了传统的书本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尽管网络文化给传统书本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从某一层面上,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作了条件。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流发展分析
如今,网络文学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尤其当前已经有很多的70后、80后和90后人群,这些人群越来越喜欢网络文化,为此,网络作家以及作品已经成为被关注的一个焦点。从98年起,网络文学就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起来,从此,网络变成了一个文学出版市场中的较大的掘金场,网络文学也从此崛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网络文学中进行创作,也有很多人开始在网络文学中展开阅读,这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网络文学的好奇心,还满足了他们对文学上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当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与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分歧,有人已经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念以及写作态度等,和传统文学的趣味以及精神、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差距。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对待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情绪化,这是不正确的做法,由于这些人的情绪化的存在,给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留下了一定的隐患。但是,如今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二者在各自的发展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对方影子,这使得二者陷入了一个纠结的状态。
1.1网络文学的发展涉及了传统文学
很多以网络写作起家的作者在网络写作后,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经验,还有了一定的人气指数,逐渐的网络作家身份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追求,他们开始了向传统文学方面发展。在传统文学中,文学期刊以及出版社在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但是,由于在近几年来,网络文化向文学文化的延伸,改变了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很多网络作家已经进入了各级作家的协会系统,这一巨举措标志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的身份已经趋向于融合发展的方向。
1.2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分歧虚假化
很多时候,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被虚假化,这里的虚假化是指二者的分歧被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也被一定程度上娱乐化。事实上,网络作家与传统文学作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有很多人对网络与网络写作并不了解,并且,他们所持的文学观念不同,虚化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矛盾,从而扩大了二者的冲突。
2传统文学逐渐向网络文学扩展
尽管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不仅网络文学向着传统文学方向延伸,传统文学也向着网络文学方面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学作家在创作了一部作品以后,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开设博客等等,其目的在于扩大传统文学作者所创作作品的影响力。另外,也有很多的传统文学期刊在网上将自己的作品开设了电子版,虽然传统文学作者需要注意作品的发行量,但是,在网上上传作品会使作品发行量滞后,可上传后的传统文学在此时也被称之为“网络上的文学”。除此之外,传统文学不断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作团队,还拥有一个文学批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存在,为传统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网络文学作品的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而传统文学的篇幅一般较短,这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如,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的篇幅远远超过传统小说的篇幅,这也是网络阅读的一个最大特点。网络文学的出现给传动文学带来的不单单只有冲击,它还从某一方面上推动了传统文学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同样存在着互补性,在某一方发展的同时,也会映射出另一方的影子,同时,两者也向彼此延伸发展。
3结语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已经逐渐的形成,并且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但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发展,给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动摇了传动文学稳固地位。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流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所在,同时,也明确了两者的互补性发展。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推动我国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尽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之间的互补性也弥补了两者的不足,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爱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差异性与互补性[J].南方文坛,2013(1).
[2]陈献兰.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的泛化和异化[J].学术论坛,2009,32(7).
[3]王晓英.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审美差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近日,湖北省作协在新的《湖北省作家协会入会条件细则》中,对网络作者加入作协作出了规定,虽然这并非是作协首次向网络伸出的橄榄枝,但却是省级作协为网络作出的最为具体和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不仅在业内外引起反响,也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接的问题更加为人关注。记者从湖南、四川、江苏、辽宁、黑龙江等省作协,以及一些文学网站及部分网络那里,对作协发展“网络方面军”的举措及影响进行了集中采访。
十年一剑虚与实“亲密接触”
中国的网络文学算起来已有十年历史,发展十分迅速。网络写家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呈现出惊人的态势。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参加“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时就说:“网络文学不管对它已有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如何,它都已经不是一个幽灵,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又蕴藏着缺陷和矛盾的现实。”经过十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逐渐走出了孤芳自赏的小径,越来越深入大众,为读者接受和喜爱。一些出版机构还从中发现了商机,网络作家的作品不断结册成书,而且销量不俗。
吸纳网络文学作家加入作协,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重视,也是许多网络作家的自然需求。据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介绍,这次《湖北省作家协会入会条件细则》中关于网络作家入会项的加入,起因就是去年初荆楚网一则《网络加入作家协会该具备什么条件?》的帖子。这个帖子曾经引起十余万网友的热议,基本可以代表网络的心声。方方说,湖北有不少很有成绩的网络,如千里烟、紫百合等,他们都表示了想加入作协的意愿。这使得湖北省作协下决心将吸收网络作家入会的问题上会讨论,并全票通过了这项决定。
湖南省作协在吸收网络作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2005年起,长沙市、娄底市等地作协都注意在网友和作协之间搭起桥梁,推荐优秀网络加入作家协会。随后又在全省推广。湖南作家网“作家村”的“村长”和“作家茶馆”的版主盛世芙蓉,本身是国家干部,写作只是出于兴趣。她说,如果不是湖南省作协邀请她参加笔会且后来又参加文学院作家班的学习,可能她就不会专注于写作,并成为在网易、人民网都很有影响的专栏作家了。目前,湖南省已有80多名网络先后加入了市、州作协或省作协,这个数字在全国省级作协中排在前列。湖南作家网每年都把网络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至今已出版《芙蓉国诗歌年鉴》2006年卷、2007年卷,以及《芙蓉花开》2007、2008散文卷等,3年出了6本书、220多万字,收录了近千名网友的作品。而一大批网络作家,如牧二、徐志频、洞庭天下、湘楚平民、亦蓝、湘西妹子等,也以自己的创作繁荣了湖南文学的局面。
江苏省作协也十分关注省内网络文学的动向,不断为那些爱好文学、有一定基础的网络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优秀的网络作家能加入到作协大家庭中来。2007年和2008年,江苏网络作家顾坚和蝶衣君因为各自的长篇小说《元红》《铿锵玫瑰》在网上连载而引起反响,江苏省作协认为他们的作品已符合省级作协会员的标准,于是分别吸收二人入会。据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范小青介绍,江苏省作协还将在今年5月召开一个网络文学现象研讨会,邀请各方专家和网络作家代表,对江苏网络文学创作进行讨论。她告诉记者,大多数的网上写作过于情绪化,能否建立一种机制,让作家们不分网上网下彼此交流和促进,让网络文学走向有意识的、带有创作性质的写作,不断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是作协应该负起的责任。
应该承认,网络个性突出、敢说敢写,但相对于纸媒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缺乏质量把关,总体上创作质量不高。对此,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傅恒说,正因为如此,网络作者需要作协的帮助,作协要做的工作也很多。四川省作协在2007年就召开过网络作家江巍的作品研讨会,鼓舞了不少年轻的网络。据悉,本月15日,四川省作协在主席团会议上,专门制作了“网络文学创作情况调查表”,发到20多个市州,以期对全省的网络文学创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
网上网下作协大有可为
陕西省作协虽然没有针对网络文学作者的入会作相应的硬性规定,但他们对于网络作者一直非常重视。2008年,陕西省作协成立了“网络文学委员会”,设法将这些网络文学作者组织起来,鼓励和推动陕西的网络文学创作。陕西省作协创联部主任王芳闻说,陕西有超过一万名的网络文学作者,不少作协会员也涉猎网络,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其实,网络与传统文学并无严格的分界,不管是传统还是网络文学的作者,省作协的大门都会永远向他们敞开。只要符合入会条件,谁都可以申请加入作协。
事实上,作协与网络的交流空间也有待开拓。“80后”网络作家九夜茴说,网络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了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的机会。但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相比,前者不良因素还是多一些。譬如网络上跟风之作很多,“玄幻”流行就全写“玄幻”,“穿越”一火又都是“穿越”,很难说有文学价值。她希望作协能够关注网络,因为大部分网络其实不知怎么写更好,而网上的跟风,实际上也埋没了那些深入体察生活的作品。
在社会进步、网络发达的大背景下,写作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的作者,大都已习惯了利用网络进行创作。对此,来自湖南作家网的徐志频深有体会。2007年以来他已出版了4本书,都是先贴到网上,然后正式出版的。他认为,网络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记录灵感,在写作过程中还能和网友互动,网友的观点、看法及提供的资料,便于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作协关注网络写作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如何更主动一些、更“活泛”一些、更具建设性,让作协的工作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陈帅:猫腻老师您好,读您的作品觉得文采斐然,您觉得写作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您的作品从传统文学里都汲取了哪些营养?您的审美趣味和写作资源是来自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还是西方经典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及您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持什么样的态度?
猫腻:传统文学放在纯文学的筐子里,网络文学天然具有商业属性,两者间的创作态度以及重点自然有很大分别,后者受读者的影响会多一些。至于趣味、资源都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很难定义或者说明确传承,我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没有什么认识,自然谈不上态度。
陈帅:您觉得网络小说的经典化是否存在可能性?这个经典化过程的标志或标准会是什么?
猫腻:作品的上限取决于作者的天赋和能力。如果有相当大的读者基数和作品基数,有小部分作者肯在时间的磨砺下努力达成自我追求的话,经典化并非不可能。从以往的例子来看,商业小说的经典化,更多还是依靠海量的文本数量、少数作者的自我追求再加上时间的力量。
陈帅:在《庆余年》这部作品里,您提到主人公范闲有抄书的习惯,《红楼梦》、李杜诗篇、苏辛词句都在他誊抄的范围内,您觉得在您的小说创作中古典文学传统或者古典文化资源对您的影响有哪些?
猫腻:《朱雀记》的主要背景是佛教,写书的时候手边就放着一本地藏王菩萨本愿功德经。《将夜》里写了儒家和夫子,那时手边常备着一本论语。《庆余年》里《红楼梦》里的诸多诗词自不必说。但这些很难单从哪个方面来讲,主要还是对认知、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然后在小说的创作里很自然地有所体现。
陈帅:您曾经说过路遥对您影响深远,自己的梦想是写一个乡村流的家族小说,是什么契机让您产生了这样的创作冲动,如果将来动笔,这部作品会是什么类型?
猫腻:高中的时候看到《平凡的世界》,觉得特别高兴,难得在文学圈里看到这样一本写实的书。那样一种平凡又朴素的劲头,一种笨拙又真诚的态度,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那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去写小说。至于乡村流的家族小说,这个契机主要还是源自几十年来很多家庭聚餐时父母亲讲述的那些真实故事和事件,真是比最荒诞的小说还要更荒诞,拥有着难以想象的力量。将来如果真有机会把这个小说写出来,肯定用的是最平实的手法。
陈帅:您如何看待网络小说创作中的主人公“成长模式”,对于这种惯用创作模式,您有什么见解和看法?
猫腻:所谓的“成长模式”,最契合人类的心理需求,可以带来最大的代入感和满足感,因此最受读者的欢迎。作为作者来讲,采用这种模式也更为安全、更有效率。我的看法是要在满足读者和自我的创作欲望之间找到平衡的点,这需要创作者审慎的考量和决断,如果想要避免模式化的倾向,那么在故事设计和人物特点上,应该刻意地做些规避。
陈帅:您曾经说过,VIP电子订阅制度比文学期刊制度更有活力,更能推出新人,请您就VIP电子订阅制度谈谈您的看法。
猫腻:VIP电子订阅的第一样好处是让作者可以挣钱,把一个相对封闭或者说职业的圈子变成了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大市场,那么随之而生的选拔机制、淘汰机制或者说培养机制,对编辑的经验和能力的依赖会大幅度降低,更不依赖于一个圈子里面的互相提携,直接甚至粗鲁,但也相对公平。而且VIP电子订阅也直接让网络小说的创作向长篇发展,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我一直认为VIP订阅制度是我们这个行业能够生存并且发展到今天的最根本的原因。
陈帅:您曾被称为“最文青作家”“以爽文写情怀”。您觉得在您的小说创作中,比较坚守的情怀都有哪些?为什么会坚守这些情怀?
猫腻:宽泛理解的话,情怀不仅仅是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也是一个作者区别于另外一个作者,一个作品不同于另外一部作品的根本性的东西。我更喜欢在作品里夹带一些“私货”,与坚守无关,而是很喜欢且重视自己与作者通过这些东西而产生的共感,说得简单点,就是找寻同道罢了。
陈帅:当下网络文学与影视的IP联姻成为热潮,您的作品《择天记》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影视改编?您认为影视改编原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否可能逾越其中的壁垒?最后,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您对网络文学的影像改编有什么建议?
猫腻:任何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都会扩大作品本身的知名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作为原作方,能够与受到民众喜爱的演员合作,当然是件好事。作为改编方,能够借助文学作品本身的读者基础及影响力,应该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至于改编最大的困难,应该还是在影视承制方方面。如何把段落改为适合搬上荧幕的情节,如何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中的场景,如何让作品呈现出原作所具有的质感,都是需要不断努力和尝试的。换言之,作品本身的质量以及改编的态度和水平同等重要,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加上一个肯用心雕琢的影视团队,才可以打造出双赢的局面。在我看来,心态还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仓促行事,想明白最初改编小说版权的原因是小说本身的内容并且记得这句话,那就好了。
陈帅:您觉得对于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特点?此外,当下很多学者将研究视野放在网络小说上,您从一位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觉得该从哪些路径进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您希望您的创作和其他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形成怎样的互动?
猫腻:网络小说因其商业属性,首先看重的当然是市场,要争取能够有较多的读者;其次是作者对整个故事的把控有没有达到设计之初的要求;最后也是相对重要的是作品能不能通过故事和人物,与读者之g建立起共鸣,准确传递作者想表达的心意。研究或者理论的介入毫无疑问会在创作水平方面帮助创作者获得某种程度的进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也会有利于拓展思路,我非常欢迎学者对网络小说进行研究,但必须诚实地说,这不是网络小说以及写小说的我们这些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陈帅:网络文学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内容的精英化和表达的通俗化是网络文学所做的一种重要尝试,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二者平衡的?
猫腻:这两点并不完全冲突,不论是通俗的表达还是精炼的内容都是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服务的。通俗的表达是为了把内容更直接地传达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基本的阅读,这是前提。而相对更高质量的内容是为了让读者体验到更高级的、不一样的阅读。作为我自己来讲,首先就是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用尽可能简单朴素的语言平铺直叙,在这个基础上,有节奏感地、有自我控制能力地把我的想法与审美情趣放进去。
陈帅:互联网时代,面对广大网民,读者,您觉得网络文学的主体趣味应该是什么?您觉得网络文学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变革?最后,您对网络文学的未来有哪些展望?
21世纪的文坛百花齐放,21世纪的教育呼唤创新,丰富、多样的文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无尽的源泉。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好似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一开放就显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文学的脉搏,要关注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其发展,并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大语文教育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读、赏、说、写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鉴赏、学会审美、学会写作,从而更为实效的开展好语文的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仅以个人有限的探索为中心,以个人思考所能达到的高度为半径,试着划一个圆,谈谈个人对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网络文化、鉴赏网络文学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 走进网文世界,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网络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传播性,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更使我们置身一个开放、自由的时代。学生已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作为教育者,就更不能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只局限在课堂、课本、练习、试卷之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面对新的时代,创新教育的呼唤,我们需要拓宽学生的见识与思维空间,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一双能发现美、追求美的眼睛。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其部分超越传统文学的地方还是深深吸引了喜好新奇、向往轻松自然阅读的广大青少年读者。因此,我觉得对于新兴的网络文学,我们不但不能漠视它的存在,反而应给以关注。在我校的网络教育环境下,我和学生们一同走进网文的世界,置身于“橄榄树”(wenxue.com )和“榕树”(rongshu.com)之中,漫步于网络文学的芳草地,感受着那份惬意与自然。一个学生说 “与课本上的文章相比,网络文学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多写的是个人经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还有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讲述的都是内心的感受,真切、压抑、好像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完后,能让心里感到轻松一些。”听过后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在品读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引导学生有批判、有选择、有理性的鉴赏网络文学作品,既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网络文化的魅力。这也正是我的初衷。
二、 领略网文魅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回顾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史,每一次艺术的进步,总是和媒体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而每次文学的革命首先总是传播手段的革命。如今我们进入了网络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新时代,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形式,必将成为文学家族中的新成员,成为新世纪文学 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见情”。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关注网络文学亦是如此,应把握其作品中的情,与学生一道来挖掘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21世纪 被人们称为后现代社会,无深度、平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 特征,而网络文学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像传统的文体——诗、文、戏剧、小说那样,网络文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其终极的追求,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的宣泄效果,强调文学作品对接受者的娱乐功能,作品直指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袒露心迹、展示真诚,也正是网络文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在网文世界里,鱼目混珠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让学生们学会选择,有批判的品读网络文学作品。取其文学作品之精华,读之、赏之;遇其文学作品之糟粕,弃之、批之。试以“网络上第一部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例,作者(蔡智恒)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诠释爱情全新的一面——网恋,这不能不说是小说中一次全新的尝试。以网民“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小说采取了一种口语化的平易叙述方式,以唯美的爱情取向,跳跃的短句,创新的符号化语言,表述了当代青年的情感感悟,最终体现网恋的一种悲剧情结。在品读之中,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达到能够对作品会审美、会鉴赏。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大语文教育过程中,所追求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能力。
三、 鉴赏网文精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在课堂里学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不待老师教,自己能作文。”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时期,人生多彩的季节,有着个人对生活独特的理解,更有着个人才情表现的欲望,他们渴望拥有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一个自由、无功力、广阔的空间——网文世界。在这种特殊的网络写作环境中,学生们思维空前活跃灵动,情感自由无羁,写作的原动力和潜意识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掘。由于没有功力的驱使,他们可能更能沉浸于审美的表达;由于没有审查制度的存在,他们可能更为直抒胸臆;由于他们没有诸多文学清规的桎梏,他们的表达也更为自由,他们的作品也就更为原汁原味、质朴清新。当然,学生们稚嫩的作品,涂鸦之作,还学要不断的假以提升和完善。但我想敢于尝试写作,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加之教者的引导和帮助,是他们走向成功写作的保障。为此,我引导学生们走进网络文学的世界,一起来鉴赏网络文学中的精品之作,感受着:《第一次亲密接触》、《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中网恋的悲剧化——网络与现实的冲突;《告别薇安》、《活得像个人样》中压抑情感的释放——人物心灵的真情坦言;《龙神计划》、《火星计划》中图、文、声、像超文本链接——置身于可视、可听、可写的自由空间。透过文字,学生们感受到的络文学的美,在于它的随意、朴实、不以名利为创作动机;它的美在于能够更加直接、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不受那种形而上的审美标准束缚。那种美是埋藏几千年的两个字——自然,不假包装的自然,是说教之外的生活真理,使哲理之外的人生真谛。在这种美的感染下,很多学生也尝试着敲击键盘的那份,往日写作文的那份惆怅在键盘声中消失了,网站论坛上,他们畅所欲言。看看那些流畅、真实的文字,我再一次被感动了,感动于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看法、乐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些不正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苦苦追寻的么?
关键词:网络 耽美文学 大学生 同性恋 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文学以网络为基础媒介,成为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传播文学。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体平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中国迅速传播。而网络文学中涉及同性恋情主题的耽美文学,对年龄大多集中在18-24岁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新特点,成为最活跃的阅读群体之一。
一、网络耽美文学概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很多原创文学网站也随之诞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和一大批非常受欢迎的网络作品。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这些作品的成功也使得网络文学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更使得文学回归了平民的世界。在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中,首次将网络文学纳入鲁迅文学奖评奖范围,共有31部网络文学作品入围。
网络文学多样化与细分化趋势下产生的“耽美文学”,随着大型知名原创网站先后开设“耽美文学频道”,以及耽美文学作者搭乘“穿越文”快车,使网络耽美文学在中国迅速传播。网络耽美文学以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微信、飞信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具有交互、即时、匿名、准入门槛低、传受一体化等特征,难以避免浅层化、娱乐化、消费化的倾向。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唯美的同性恋情,还是同性间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媒体及小说中良莠不齐性信息的传播和诱导,以及性教育的缺乏,都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和观点产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
二、“90后”大学生网络耽美文学选择和接受现状
从新媒体的特性出发,加强网络耽美文学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了解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思想状况,对促进“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顺利成长成才、精神成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成都市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实收980份,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占75%,女生占25%;其中工科专业占55%,理科专业占39%,文科专业占6%;而农村生源为47%,城市为43%,城镇为10%,独身子女为45%,非独为55%;本、专科的比例为本科69%,专科31%。从被试本人对网络耽美文学的认知、对同性恋认同、态度、行为等4个维度进行研究,问题涉及大学生对网络耽美文学的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交流途径,了解和感兴趣程度;受网络耽美文学影响及对同性恋的认同、态度等方面。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网络耽美文学的接触
被试的大学生在对网络耽美文学的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交流途径等问题的回答中,初次接触时间选择高中和大学的分别为37.5%和22.5%;初次接触途径,回答网络浏览阅读的为30%,朋友介绍的为25%,书籍杂志推荐的为20%,日韩剧的原著为15%;在被问及是否会向他人传播或交流网络耽美文学作品时,80%的被试回答会但不频繁,5%回答会且频繁,只有15%的明确表示不会。
在网络耽美文学的时间及金钱消费等方面的回答,每周阅读网络耽美小说的时间从3小时以下到10小时以上不等,其中10小时以上的占2.5%,5-10小时的为65%,3-5小时的为30%,3小时以下的为2.5%,没有选择从来不看的被试。对于每月生活费多少用于网络耽美文学及相关产品消费,回答基本没有的占92.5%,回答5-10%占7.5%。
(二)对网络耽美文学了解和感兴趣程度
对于了解和感兴趣程度方面的问题,当被问及对网络耽美小说及其改编的动漫、电影、电视作品是否感兴趣时,回答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了45.5%,明确回答不喜欢的占7.5%,不了解的占12.5%;对是否了解网络耽美文学流行用语的回答非常了解的为10%,大部分了解和小部分了解的分别为37.5%和45%,回答完全不清楚的只占5%。
(三)由网络耽美文学产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关于受网络耽美文学产生对同性恋的了解和认知的调查,网络同性恋小说的同性之爱的看法排前三位分别是:了解、说不清楚、看不惯;对现实同性恋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回答排前三位的看法是:同性恋阻碍人类后代的繁衍、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重要来源,以及同性恋是畸形的情感需求;而对怎样看待社会人同性恋的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同性恋是公民个人的隐私”,但随即对同性恋之间的感情表示认同的又只有小部分被试;80%的被试者对同性恋者是陌生人、私交一般人、明星等持“中立”态度,但对好友、家人持强烈的“不愿意”态度。
(四)对同性恋的权利、地位等态度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同性恋持不支持和不肯定态度,但他们在同性恋的社会权利和保护方面却表现出了极大支持和宽容态度。如被问及法律对同性恋应该持的态度,绝大多数人回答“应予以保护”;认为法律规定不得歧视同性恋,同性恋结婚以后具有互相继承遗传的权利;对一些国家承认同性恋婚姻表示“比较赞同”;此外,表示同性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舆论压力。
三、网络耽美文学对大学生同性恋观念的影响
(一)强化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当今社会风尚变化,对“同性恋”的认识和讨论已不再隐晦。在各国现代化、都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性恋情、同性的发生率均有增加,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观念也有所改变。而这一社会道德观的变化,通过网络耽美文学,及其所改编的电影、电视等文化传媒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并对他们的同性恋观念和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网络耽美小说《北京故事》、《你是男的我也爱》分别改编的电影作品《蓝宇》、《类似爱情》,都波及面广,影响范围深刻。这些作品使当代大学生直面社会同性恋现象,在强化认知的同时,也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检索随处可以进行,各种信息资源信手可以拈来。对网络文学的涉猎和阅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学子不可或缺的网络阅读内容之一。而根据网络耽美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将同恋以一种对世俗、伦理、道德的扬弃,跨越时空、地域、年龄,甚至是性别的爱情作为展示,是一种执着的追求和个性的张扬,因此,网络耽美小说高度契合了“9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由此,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观点,虽然绝大多数对现实中的同性恋持不支持和不肯定态度,但他们在同性恋的社会权利和保护方面却表现出了极大支持和宽容态度。
(三)影响大学生的同性恋行为
网络耽美文学中不能避免涉及与“性”相关的内容和主题,其创作大多凭借作者的想象,将同性夸大为极致的和享受,误导大学学子,使其阅读后产生认知误区,甚至刺激本人大胆尝试的欲望,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而高校在校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日趋成熟,产生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学校却罕有为之提供最基本的性知识及婚恋指导教育,以至于相当的大学生对两性、同性知识了解贫乏,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出现要么极度反感、抵制,要么产生尝试、猎奇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帮扶办法。
[基金项目: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90后”大学生同性恋观念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淑兰,朱 宏,谢桂琴.大学生性观念和性知识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9,(6).
[2]林岳新,罗月华:当代中国耽美文化盛行现象原因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0).
[3]赵柯.网络耽美文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4]张弘,《网络文学首次入围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网公示候选作品接受监督[N],新京报网,2010年5月20日.
[5]赵柯.网络耽美文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10).
【关键词】体育;文学;网络化;特征
一、传统体育文学和网络体育文学
传统体育文学和网络体育文学都有体育文学所共有的功能:教化作用。传统体育文学受缚于纸张和特定文化背景,讲求“形神兼备”,但是题材总能体现出多样性。而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文学来讲,网络文学的出现却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网络体育文学不在受纸张和严格的审稿制度束缚,表现得更具有活力,信息传达的及时性更是传统体育文学所不能超越的,多媒体平台搭建,为网络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形象化的技术支持,个人感情得到彰显,体育文学的娱乐性在网络网络体育文学有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二、网络体育文学的特征
(1)网络体育文学的及时性、动态性。传统体育文学相对网络体育文学来讲体现出一种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种传播形式上的重大变化。当今的体育文学进入网络化,体育文学的创作随时可能发生,信息传达速度非常快,信息量之大,每天甚至有大量的体育文学作品上传至网络上,而还可以保持着浏览者和作者之间相互交流对作品的看法,使得作品被评价、修改或补充。再有,传统体育文学一纸张为文本,以章节为限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仔细的阅读体育信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不可逆的阅读模式,而网络体育文学突破这种限制,可以简单的连接到相关主题、故事情节中,以个人爱好为主导,快速省力简单的达成阅读的目的。这样网络体育文学就成为一种及时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体育文学。(2)网络体育文学的自由性和交互性。体育文学网络化使得作者的思想得到大大解放,思维维度得到量的提高,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抒发自己的一点儿挂念和想法,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说想说的话,写出真实感受的作品,这一过程是相互的,作者有权自由,当然浏览者也同样有权发表对于体育文学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传统体育文学只是简单的输出体育文学的信息,这个不可逆的途径很难改变。而如今这种写作者和浏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达到体育文学信息的双向传递,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发,结构更加精炼。但与此同时,会使原创作品本意受到扭曲,个人意愿得不到彰显,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禁锢着人们在体育文学作品创作上的自由性。自由的思想,交互性的传达,更多更有趣的信息也时刻的被人们浏览,足不出户便可体验世界各地不同的生活体会和感悟。(3)网络体育文学的个人性。传统体育文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限制,信息传达主要体现出一种“公共性”,能够被大大众所接受。而网络文学却个性彰显,以多种形式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开放、随意、大胆和主观。这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心中的灵感或想法记录下来,得到浏览者的反馈,在一定的程度上释放心中的喜怒哀乐和写作欲望。(4)网络体育文学的短暂性。当代网络体育文学的特征是将一个个剪切文章、图片、音频等碎片进行整合出来的一种体育文学形式,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形式多样化都使网络体育文学作品浏览量增加,而真真正正仔细观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网络浏览者的“浮光掠影”一瞥,取代传统体育文学逐字阅读,使体育文学作品本意得不到彰显,内在涵义得不到挖掘与肯定,打消作者的积极性,从而盲目追随他人的“口味”,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三、结论
网络体育文学有着传统体育文学所不能超越的优势,但是网络体育文学在长远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巨大问题,如网络体育文学的自由性,使得很多人的不满情绪在网络的平台上得到发泄,而污染了整个网络环境;还有网络体育文学的短暂性,使得原创作品的本质得不到彰显,影响作者积极性;再有网络体育文学的相互性也会是原创作品因迎合读者口味过度修改,致使原文面目全非,严重脱离本意等问题。所以在网络体育文学发展的路上我们应该稳住网络体育文学步伐,加强网络体育文学管理,真正的做到作者本意得到彰显,网络环境优化,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
参 考 文 献
[1]彭列华,阮文康.浅论网络文学批评角色定位的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6)
[2]胡家浩,崔广莹.改革开放30年体育文学的流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
文学,最初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劳动结合在一起的,那时文学的话语权属于每一个言说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文学在走向成熟与精致的同时,也开始脱离大众走向贵族化、神圣化,由平民的“众声喧哗”变成象牙塔中个人的“曲高和寡”,以一种代表上层阶级的权力话语的高姿态存在着。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都为社会上层阶级所专有,处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圈层”内,和普通人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文学逐渐从过去狭小的天地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消费品,加上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文学重新回归通俗化、大众化。大话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网络文学以网络为依托,聚集了众多创作者,其中不乏能代表民间话语权的普通作者,他们所写所述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表达的都是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从这个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学走的是回归民间本位路线。它“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航船,抵达的却是‘返祖’的文化港湾———文学话语权回归民间。”[1]而在网络文学众多的类型中,大话文学是网络文学回归民间的突出代表,因为大话文学具有强烈的通俗意识,它面向的是大众,取悦的是大众,收获的也是大众的点击率和支持率。其平凡世俗的内容,庸俗浅显的思想,通俗易懂的语言,十分典型地表现出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通俗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度关注。大话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崇拜平庸,它用戏仿、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经典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2]而大话文学之所以对“经典”进行解构,是因为,一般而言,经典总是占统治地位的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文化趣味、道德规范的体现,是现存秩序的维护者,它维护的是特定时代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价值取向上的民间立场,使网络对于神圣、崇高的东西一般都采取戏弄和讥嘲的态度,带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
纵观大话文学的创作,大都是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颠覆,创作者将这些经典文本作为自己创作的摹本,在此基础上加之以现实的气息、世俗的调侃,以通俗易懂的诙谐语言述说当代人的情感,表达当代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可谓“借古人酒杯,浇今人块垒”。在众多遭到恶搞的文学经典中,《西游记》首当其冲,网络上先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大话西游”,《悟空传》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版本。《西游记》原著弘扬的是师徒四人团结一致、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的道德理想主义主题,而《悟空传》的主题则正如小说题目所标识的是“感悟虚空”。小说揭示的是现代人在没有神话、拒绝英雄的时代所产生的矛盾不安。[4]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却颠覆了传统的唐僧师徒形象,师徒四人不再是西天取经的圣徒,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了师徒的道德伦理,而是平起平坐、互相攻击,甚至与妖精调情,充满了世俗的颓废和快乐。除了《悟空传》,还有许多以《西游记》为摹本进行戏仿的作品,如《唐僧日记》以另类搞笑的语言去解析唐僧思想的另类,言行的出轨,调侃世故,诙谐可笑。《八戒日记》以八戒的眼光,用日记体的形式,用调侃的语言和许多黑色幽默生动地刻画出温柔而体贴、多情而善解人意的八戒;贪图享受、妖冶而虚伪的唐僧;怀才不遇、自命不凡的孙悟空;贪婪而逆来顺受的沙僧形象。这些作品无论主题、人物塑造,还是结构、语言都是对经典文本的彻底颠覆,一扫其以往的神圣光环,而代之以凡俗的思想与趣味,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除了追求凡俗平庸的通俗、平等的话语权,大话文学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
纵观各大论坛上的“大话文学”,很多都是有感而发,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评判,不是简单的恶搞。“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在2010下半年风靡网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来由———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保定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的儿子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后,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放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猫扑网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其中有王翰版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5]有李白版的“举头望明月,我爸是李刚。低头思故乡,怎知是铁窗。”[6]“只要我爸是李刚,天生我材必有用。”
钻石版的“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8]等等。这些造句通过改造经典诗句或广告语来表达网友对犯罪分子的谴责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成为人们申张正义的另类手法。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同时看新闻,也可以一起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讨论。在网民对新闻话题的评论中,也有许多关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大话评论”,在反映社会实际问题上具有相当的深度。如在2010年10月28日《北京大兴限制村民出租房屋加剧流动人口租房难》评论中有这样一首《沁园春》:神州大地,万人蜗居,亿人盼房。望市内郊外,空楼大厦,售楼中心,炒房滔滔。祖孙三代,倾尽所有,难与房价试比高。须钞票,清储蓄贷款,分外心焦。楼价如此虚高,逼无数白领竞折腰。昔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紧捏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蜗居蒙古包。俱往矣,数天价楼盘,还看今朝。这位评论者不采用常见的就事议事的评论方式,而是通过戏仿的名诗《沁园春》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新颖,内容深刻,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住房难”问题在这首《沁园春》中得到极为生动的描述。除了刻画当代人努力赚钱买房的艰辛形象外,诗中还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伟人也恶搞了一番。看似大逆不道,惹人发笑,仔细读来却令人倍感心酸,笑中带泪。偌大一个中国,社会一片升平,然而却是“万人蜗居”!这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引人深思。
大话文学是一种草根文化、民间文化,尽管它肆意冒犯经典,让人们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它对正义的追求和弘扬、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说明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深广的民间情怀,它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民间本位的大话创作不仅解构了权力话语的霸权真理性,使话语言说由一元向多元扩展,更将文学从一种极其空泛的状态解放出来,让其回归凡俗,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学。正如欧阳有权先生说的那样,它可能会导致文学形而上审美意味的缺失和文化精英立场的“沦陷”,但却关注芸芸众生本真的生存状态,满足社会公众交流和表意的欲望,给创作自由和自由创作以技术支撑,实现文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拓展文学的发展空间,激发出社会底层的艺术活力。
关键词:幻想文学;女权主义;女性观念;网络
作为文坛新潮流,网络幻想小说往往被大众当成浅俗不堪的文学样式,其实许多此类作品恰是违反大众认知并以更直接的表达方式直指社会的弊病所在,因为是奇幻,因此可直接影射现实,可以毫无顾忌。文学革新的主因是时代革新,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信息传输便捷,快速集聚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所以孕育于此时代的幻想文学作品中潜藏了十分冗杂的信息,这为研究当代女性社会心理提供便捷。现阶段,多数幻想文学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带有独特的世界观与思维方法,这些独特女性观念不仅是对现实考证的结果,还是在体验、了解当下女性群体真实且难以挖掘的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用文学表达的结果,常隐着女性话语权复兴的光芒。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众多女性创作者通过发表作品来表达心声,逐渐走进一种女性可以说话、说的会被关注、说什么都有回应的时代,这就使得从文学作品中窥见当代女性观念成为可能,从这个层面讲,近年来的幻想文学作品对推动女权主义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网络文学与女性写作的互动――女性观念的表达渠道
作为网络文学样式之一,幻想文学不可避免会裹挟着网络文学的诸多表征,它不仅为大众提供表达渠道,还表现出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意识互动及其过程的隐秘性。首先,以网络为最初载体的幻想文学给许多创作者充分表达自我的空间。网络不仅能使众多个体互相连接,又以快捷的文本传播形式使意识表达更便捷,借助这两大特性,幻想文学构建新的话语沟通方式使大众自我意识得以充分表达。在此土壤下,网络幻想文学成了众多创作者意识思考和潜在欲望的集中呈现,这使网络幻想小说网罗大众的自我意识与欲望诉求成为可能。其次,网络这一公共平台的出现强化了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意识互动。幻想文学文本在快速更新与传播的同时接受众多的信息反馈,且反馈过程中不断出现思想碰撞,进而达到创作者与读者观念和谐一致的状态,才有最终呈现给大众的完整作品。采用这种书写形式的文本,其创作过程往往包含了读者与创作者的相互影响,毫无疑问让大众心理观念统一于文学作品的特质表现得更加明显。第三,网络隔空了读者与作者,不仅使作者有充分表达自主观念的空间,而且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私密性的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屏幕前的众多个体或许有共同心理体验或时代感受,但彼此身份未知,这就消除了许多创作者在表达自我时的顾虑。且与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幻想文学更擅长构造虚拟时空表达思考与欲望,多数不会为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所拘囿,这使作者能更自由地表达,即使与现实相违背也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严格来说,借助网络平台兴起的网络幻想小说包罗众多个体的意识与欲望,因此,挖掘出作品中潜藏的人性特点与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可以还原作者的真实创作心理,这对我们反观此在社会的群体共通心理有较深刻的价值。
当代女性创作者带着极明显的创作特征进入文坛,展现出与男性创作者有所不同的审美范式,这给网络幻想小说赋予女性写作的某些特质。首先,现代女性渴望表达自我,且表达内容多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心灵特征变化。在写作过程中,女性作家常会塑造与自身经历相似的女性形象,借助其表达自己的心理欲求、传达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众多网络女自主意识凝聚在作品当中。诚然,女性存在的长久缺失让女性说着男性让她们说的话,做着男性让她们做的事,网络文学恰好赶上女性自由意识喷发的一个,忽视其中的浅俗内容不看,多数作品中都包含了女性自由意识的呐喊。其次,诸多现实因素决定了女性在创作过程中较为注重隐秘性。受制于男权中心影响下的女性多数时候依附于男性存在,为避免出现创造力空间被男性压制等现象,女性在暴露内心情感或袒露真实想法时往往选择间接、稳妥的方式。第三,女性创作出的幻想文学作品常常性别视角鲜明,表现出以女性视角为中心的特点。可以看出,不论是塑造女性还是男性角色,女性创作者都按照女性视角展开刻画,勾勒的其实是她们眼中的世界模型。尽管幻想文学作品不都是女性创作的产物,但尤为奇特的是男性作家也离不开对女性自我反抗意识的描述,换言之,幻想文学在当下与女性抒发自我意识二者已联系得十分密切。目前来看,女性群体抒发自我独立意识、形成群体心理样态的障碍减少,这种群体心理流向定格在近年来的许多幻想文学作品中,因此,探索女性写作的审美范式利于把握凝固在幻想文学文本中的女性自由意志。
网络幻想文学耦合了网络文学与女性写作这二者的诸多属性,网络幻想小说作为网络文学样式之一,同时又符合女性创作的诸多审美范式,正是这种高度的契合性使幻想文学成为女性表达自我意识、构建女性话语权的绝佳平台。不容忽视的是,女性有着强烈表白自我的欲望,而网络正因有着网民众多且身份复杂等要素为之提供绝佳渠道。“这类女性写作不仅具有网络文学所特具的“互文性”、“超文本”等特征,而且在与传统文学的断裂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对于长期以来在菲勒斯中心文化中处于“第二性”的女性来说,或许在网络上寻找到一种更为直接便利的表达方式,她们的创作显现了网络文学性别写作的丰富性、多样性、自由性和时尚性等特点。”[1]可以窥见,网络填补了这一空白,让女性有了表达空间,因此,探索网络媒介对幻想文学的辅助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女性群体对世界、人生、爱情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女性在诉诸对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或内心的急切欲望时大多不选取与受众面对面的方式,而选取隐秘的表达平台。这类作品即使是表达对人心的洞悉或冷漠人性的刻画也不太愿意直接呼告创作者存在,而网络刚好充当隔断,满足了众多女性的要求。严格来说,网络文学所展示的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机制,恰好符合了女性表达自我观念时渴望寻求情感共鸣与矫正自身价值观念的愿望,例如网友的评论、点赞被众多网络看作创作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网络的互动促使幻想文学趋于成熟,同样,也使之更能概括当代女性的共同社会认知与价值追求。
二、幻想文学与女性社会观念的共奏――女性观念的具体抒写
诚然,幻想文学作品数量繁多且良莠不齐,但其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身上取舍、决断的观念大多是共通的,这些共通观念把创作者与同时代广大女性连接起来,共同描绘出一幅再现当代群体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世纪蓝图。可以看出,幻想文学一直较注重对现实人性的刻画与人心的描摹,因此其传达的女性观念十分贴近现实,尽管幻想文学常被看作女性自我实现的工具,但它凭借近乎生活又通达人情的特点,有着自己与世界交涉的方式。例如,《凤囚凰》开篇的意外穿越是为两N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和两个时代女性差异观念的碰撞安排机遇,历史上山阴公主是个荒的女人,而现代女性楚玉贸然接受了不属于自己的尊卑与荒,必然会做出自己的反抗,整篇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上,点明创作者对女性依附男性的这种社会状况的不满。再如《纨绔世子妃》中,不论情节起伏、结构编排、人物刻画与场景渲染都有让人啧啧称奇之处,尤其是女主人公云浅月的形象塑造及其潜藏的社会意义。她不同于古代长期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传统女性,表现出一种自立、自强与自尊,她认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做法,没有任何依附的想法,甚至在选择伴侣时也将喜欢放在首位,不强求缘分也不畏惧压迫,虽然反抗之路困难重重但她活得潇洒恣意,她身上展现出来的许多价值取向让众多女性青年读者产生共鸣。这些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对爱情的抉择更靠近现代独立女性,尽管表现手法不合现实情理,夹杂夸张成分,但其更明晰地反映了创作者实际心理和同时代大多女性的共同期待,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幻想文学勾画的女性形象是非现实的,其作用仅在于给大众引导出一个贴近现实生活、表白女性心理的艺术世界,但对于研究者而言,分析其中的女性观念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则显得更为重要,多部幻想文学作品的成功已经说明其价值所在,尽管饱受议论,其依然有当作研究文本的特定价值。首先,许多当下流行的网络幻想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并不符合大家现实认知中温柔贤淑、乖巧可人的女性形象,这无疑是人物角色中潜藏当代女性意识缩影的结果。这些角色一反以往的固定范式,反常规地被塑造成丑陋与狠戾的形象,这似乎成了创作者们不谋而合又恰恰印证某种社会共通心理的奇特现象,而这种用挑战封建权威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状况不满的众多当代女性,意图强调的是她们在美丽外貌取悦男性之外的其他价值。其次,我们不难理解中外文学作品中描写女性形象时往往给她们美丽容貌与娇好身材,这是男权中心所造成的普遍为男性审美服务的作品走向,“人们期待她们是富有‘女人味儿的’,也就是说微笑的、亲切的、殷勤的、服从的、谨慎的、克制的,甚至是平凡的。而所谓的‘女性特征’通常不过是一种迎合男人真实或假想期待的形式,特别是在增强自我方面。”[2]而现在,众多独立女性通过表达能力极强的幻想小说来表达日益高涨的自主意识,传播新时期下针对不平等待遇发出的反对声音,以此为研究对象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最后,多数幻想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是被拔高的。当下较为流行的一些网络幻想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能力、地位、话语权、财富甚至选择伴侣的权利都要优于男性角色,这表明现实中当代女性在恋爱、婚姻、工作、参与政治和教育子女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因而在幻想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渴望与男性保持平等权利的心理图式。
从某种程度而言,幻想文学作品可以反观独特的女性观念,归功于当代女性强烈自由意志的表达欲望、幻想文学这一文学样式高度自由的表达形式和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便捷隐秘的网络平台这三大助力。首先,幻想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它在表达女性自由意志、呼唤女性话语权的同时添加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真实的情感体验,用虚拟、梦境、夸张等具有趣味性与强烈冲击性的方式去表达,这些更容易对大众产生影响。幻想文学作为女权主义运动下女性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受众群体层狭窄而不易被大众发觉,但这股潮流借助网络平台在当代女权主义进程中默默展现着自己的力量。其次,“女性被压迫、虐待,无力抗争的愤怨之情转化为超自然的魔力,体现了作者叛逆反俗的伦理道德观念。崇拜女性、蔑视婚姻的泉镜花,认为女性应该独立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隶属于男性,屈服于封建的家长制,成为男性的附属品。”[3]可以说,幻想文学作品中传递诸如“强者为尊”、“等价交换”与“无欲无求”的价值取向,借助网络很快可以找到知音。最后,幻想是走在现实前面的,它的预见性给人们诸多期待,它让许多追求平等权利而不得的当代女性逃离暂时纷扰并对重建和谐健康的话语体系与男女平等的自由环境抱有坚定期待。幻想文学在成功表达出当代女性所追求的外在价值与内在欲望的基础上,和谐地将这两方面放入幻想创造的第二世界当中,借助虚拟时空帮大众了解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这对女权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索具有良好的引导价值。
三、幻想文学在女权主义进程中的升华――女性观念的社会表征
诚然,一部幻想文学作品就是一次折射着现实中无数人命运的宏大幻想之旅,不仅挖掘出众人潜意识深处的记忆,很大程度上还凝结着当代女性追求自由权利与平等地位的渴望。“从圣奥古斯丁到弗洛依德,自我的概念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化都是以男性为模特的。”[4]当新兴的幻想文学以独特书写方式勾画有关女性价值的话语蓝本时,女性自由意志的抵抗被艺术放大,一个更为和谐、全面的伦理学体系也亟需重建。诸如作品中表达的“贤者为尊,强者为王”的价值观念暗指当代女性对不可控的未知世界采取的主动态度,同时暗合一种“智者有为”的人生哲学,可以反观,女权主义影响下幻想文学作品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常规伦理的打破无疑是对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的大胆设想。在爱情方面,此类作品则引导女性寻找精神伴侣,重视灵魂交流,传达一种“拯救而非拥有”的符合现代女性追求的崇高爱情观。不得不说,作品中某些空虚放纵的低级描写看似浅俗,而实际处处描写皆是人情人性的缩影,是表达女性缺乏满足感、安全感的另类书写,是灵与肉的激烈冲突。许多幻想作品不仅表现爱情,还演绎成长、热血、磨练、突破等主题,这些价值观的完美融合反映当代青年群体的某些心理空洞以及属于同时代人的共同心理落陷,塑造一个个遵循“等价交换”、“强者为尊”等处事原则的女性角色对抵制这种群体心理陷落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诚如前言,作品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传达的爱情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不是脱离社会的飘渺之物,而是某个群体心理图景的外在投射与某种心理诉求的外在表征。幻想文学专注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她们独特价值观念的书写,进而成为推动女性思想解放和女权主义进程一大隐形助力,这对当今女性寻求自身平等权利有较大裨益。“女性主义第三个阶段,又被称之为后女性主义时期,在该阶段,女性主义专注的重点是冲突、对抗、调整及改变。”[5]当代社会,女性存在缺失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女性多数时候只能作为男性附庸,不论在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男女依旧不能完全平等,可见追求权利平等的运动至今未得以彻底解决,幻想文学表达此类主题是接近现实生活且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再者,女性的安全问题也十分严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现实中无法取得较好的安全保障转而借助文学表达不满,或者在幻想世界里给自身包裹以强大力量换取无人可伤害的极致安全感,这种病态心理需要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与思考。在多数情况下,女性受到压制且创造力被男性忽视或抢占的不合理社会状态难有良好解决方案,而幻想文学以其极强的社会表征作用做出尝试与引导。当然,在提升女性话语权力的进程中,女性逐渐成为话语实践活动主体并渴望以包容、和谐的方式建造更为健康的话语体系,实践表明通过幻想文学来表达科学且行之有效。
严格来说,女性的发展需求是不断追求自我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追求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与立足点,那么由此展开的女性解放、自由与发展的种种活动都可看成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幻想文学以此为切入点,在女权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传_女性群体观念、探索女性审视世界的方法,实际上为整个人类社会找到平衡、和谐、健康与稳定的社会发展路径作出贡献。在女权主义视域下,众多学者试图从新兴幻想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价值观念推测当代女性心理图景与价值追求,帮助大众理解当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与渴望构建和谐话语体系的深切愿望,以期达到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从这个层面进行考察,幻想文学作品展现的女性观念及流露出的社会表征作用值得挖掘且意义深广。
参考文献:
[1]唐晴川,李珏君.论网络文学女性写作的叙事特征――以盛大公司旗下红袖添香网站为例[C].小说评论,2011年06期.
[2]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95页.
[3]王松华.从中的孤家魔女看泉镜花的女性观与爱情观[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4] Ian Watt 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chaldso-nand Fielding》[M].Hamondswohrt: Penguine Books,1957.
笔者对部分职业学校的网络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网络阅读的症结所在,并探究了网络阅读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网络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选择了青岛市三所职业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涉及9个班级共计376名学生,其中,中专及职业高中段5个班295名学生,大专2个班81名学生;教师33名。
调查内容涉及网络阅读时间、目的、内容、形式、对待网络阅读的认识及态度、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比较、发展趋势、教师对学生网络阅读的看法及态度、网络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等等。
调查结果显示:
在网络阅读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心态、阅读内容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越来越摒弃传统阅读重知识、重欣赏、重品读、重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更注重兴趣性、娱乐性和消遣性,追求时尚,关注信息资讯、新闻热点、娱乐八卦等,很少有为获取专业知识、为个人发展而进行的阅读。
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杂乱无章,资料海量,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快速化、跳跃化和碎片化阅读方式,养成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思考的简单化思维方式,这都是与阅读教学目标和实现人的发展的教学目的相违背的,令教师对网络阅读欲爱不能。
在调查中学生也表示,名著他们也看,但更钟爱于网络小说。他们知道读名著更利于自身的发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但青春网络小说仍是他们网络阅读的首选。网络爱情小说,让正值豆寇年华的学生们痴迷其中,欲罢不能,她们以各类言情小说、总裁小说、豪门系列、玄幻小学为主要阅读对象。这些小说多为虚构,现实中被否定了的浪漫在虚拟世界中被勾勒成现实,各类女主人公形形,大同小异的奇遇,演绎着生活中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可以处处掉陷饼地神话。这些虚幻的情景、消极的思想对学生的发展势必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根据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不支持学生网络阅读,也从未对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引导和推荐,没有尝试过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他们认为学生还是要学好课本知识,以应对考试,完成既定的教育任务为最重要。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的网络阅读现状以及教师对待网络阅读的理念都出现了偏颇和不和协的因素,这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都将产生诸多不利,对此,作者对网络阅读出现的症结进行了分析。
二、网络阅读症结综合分析
1.对网络阅读,教师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是把双刃剑,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自制力薄弱,易受网络的极大吸引。青少年上网成瘾、荒废学业的报到也屡见不鲜,这让教师和家长都极力回避,甚至避之唯恐不及,他们都将网络阅读简单地等同于上网,认为那会中毒成瘾、丧志,而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拒绝接受,既反对学生上网阅读,自己也极少进行网络阅读,导致对网络阅读产生认识上的偏颇,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认为阅读教学过程就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实行“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对各类考试,考出教师满意的成绩。而网络阅读与这些传统教学观念不符,达不到应试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所以让许多教师不能接受,更跳不出传统框架的束缚。
2.缺乏有效的疏通与引导
教师对网络阅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处于一种“规避”状态,但网络阅读确己成为学生认可和首选的阅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网络阅读行为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而完全处于一种放任自流,自由散漫的状态。网络中有丰富的文本、多元的观念、芜杂的对象,当学生浏览这些无序以及海量信息时,就会不断地点击和链接,瞄一眼打开的标题或大概内容,就重新选择,容易产生阅读焦虑与茫然心理,出现阅读选择困难、阅读迷航,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心理得不到满足,产生感觉阅读效率低、阅读质量感差的现象。
3.缺乏系统而完善的网络阅读理论和实践教育服务研究
目前,虽网络阅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广泛性越来越明显。“但由于许多‘网’上作品稚嫩、粗糙、苍白与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文学从总体上尚未赢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历史的尊重”, 从而未被完全纳入到教育教学中,致使很少有专业或专门的专家进行网络阅读理论研究,缺少教育专家进行实践教育服务的探索。可以说,对网络阅读教学的研究尚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针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特点而进行的网络阅读环境下阅读教学的研究至今尚属空白,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缺乏正确的指导,得不到相应的理论和政策支持,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大胆进行实验和开拓,使网络阅读研究远远滞后于它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及学生本身的需要。
三、网络阅读环境下阅读教学策略
“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那么,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冲浪”,让网络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沃土?
1.教师重视阅读现状,转变教学观念
针对目前网络阅读现状,教师应及时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重视网络阅读的存在与流行,承担起学生网络阅读的引航人。
教师要想当好引路人,自己必须先亲自“下水”,了解和熟悉网络阅读,深入到网络阅读的海洋,博览群“书”。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能做到为学生推荐好“书”,推荐好的网站和链接点。对于要求学生熟读的作品,教师首先应该烂熟于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把握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阅读中成功地为学生导航。
同时,教师要能与时俱进,具有“潮流味”。网络阅读会促使教师更加时尚潮流,更容易与学生交流,促进对学生的了解,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现实中,学生喜欢具有丰富文学韵味和有见地的教师,也更喜欢易沟通,有时尚思想和潮流的教师,上他们的课,学生会感到更能让自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会思考,学生更没有压力,思维更活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平等、被尊重的个体而存在,课堂教学效果必会有不同凡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学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会受到不良因素和习惯的影响,如何克服这些网络阅读的缺陷,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阅读和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这是新时期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和能力。面对信息如海的网络世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很好地集中有限地精力,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其次,培养能够强化情感体验,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的道理,在网络阅读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做到边读、边思、边体悟,学会“深阅读”,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再次,让学生学会能调控自己的网络阅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对于网络阅读行为,学生要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及阅读进程,不断地有意识地进行参与和反思,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阅读理念、阅读方式方法,以防止“网络迷航”现象。最后,培养学生会选择适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习惯和能力。网络阅读的方法有许多,如精读、泛读、略读、跳读、浏览、寻读等等。学生要有意识地树立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网络阅读能力及阅读质量。
3.寻找学生需要,激发阅读兴趣
在网络阅读环境下,教师应该着力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怀揣着兴趣走进阅读,并在阅读中培养兴趣。我们知道,网络阅读本身就是兴趣点,在这种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要利用网络这个学生普遍喜欢的平台作为一个切入点,并利用丰富的网络文学和信息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教师引导下在网络中畅游,这种兴趣绝非传统教学可以比拟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音频、视频、丰富的信息源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式教学环境或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教师网络引航,可以让学生在线阅读,在线交流读后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到文学的殿堂,享用文学盛宴,从而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新的阅读环境下,网络阅读吸引和影响着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以诚挚的热情去接受它,又要以学理的冷静去审视它,让网络阅读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阅读,让学生在网络阅读中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静静,黄孝章. 网络阅读的效率及网络导读[D].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1):5-8
[2]余训培. 网络阅读指导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05,2(4):10-12
[3]曾克宇. 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7(2):4-8
[4]刘月霞. 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导读[J]. 教育实践和研究,2006,3(3):5-6
[5]刘尔明. 网络阅读理论探微[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3):18-20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巴丹.阅读改变人生[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2页
[8]候小强. 十年后,电子阅读人人爱 [EB/OL]
作者简介: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重点改革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仁武.如何加强网络文学建设[J].光明日报.2013
[关键词]网络学术论坛;数字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62-1.5
数字媒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力和推进力比此前所有媒介都要广泛、深刻和迅捷得多。它所影响的不仅有文学的创作、欣赏、传播方式,还有文学生长环境和文化语境。网络学术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学术也在充当着传统学术的“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
一、网络学术论坛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第一,从学术主体上来看,网络学术实行非实名制。“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网络上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是网络学术的一大特点。“没有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特权,无论是公司还是美国总统,在网络空间中都不比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有更多的优势。”借助数字媒介的平民化叙事,促使文学向民间意识回流,让文学从专业创作向“民间写作”转型。尽管目前的网络学术主体还是“知识性主体”,但是数字媒介创造的开放和民间姿态仍然是学术生产力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专业作家对舆论工具的垄断,分享了社会精英、文化贵族的话语权力。正如侯书森所说:“共享的思想是网络的精髓,没有共享,就不成为网络”。北京大学的北大中文论坛就是一个身份开放的言论阵地,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小生,都可以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加以表达和论证。
第二,网络学术对中国文学另一个推动力就是为学术发展赢得了更大的自由度。有的研究者称:“它不像传统写作那样依靠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因而不仅摆脱了资金和物质基础的困扰,更重要的是署名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写作者实现了真正的畅所欲言。”吉林大学文学院在上美学课时,曾经在“北大中文学术论坛”开设“吉林大学美学课集结”的主题帖子,由授课教师提出问题,全体同学及学术论坛中的网民都可作出回答;同学们也在这个主题帖子中提出疑问,由教师做回答。这样,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其他学者之间、学校教学与社会研究之间都可以就任何与美学有关的问题进行无限制讨论。学术自由地辩论总是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无论大鱼小鱼,在网络的世界里自由漫步,发问与应答,痛苦与快乐,都是悄然无声。岸上的人听不见他们的发言,他们的话是说给自己和朋友们听的。那些声音发自孤寂的内心深处,在浩渺的空间寻找遥远的回声。网络写作者的初衷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诉说,他们只忠实于个人的认知,鄙视名誉欲求和利益企图――这是最重要的和最宝贵的。”
第三,网络学术还有便捷性的特点,以往学者都是辛苦地用笔“码字”,现在可以对着电脑直起脖子,用键盘敲击自己的思想,把思想存储成“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学术的媒介是因特网,因特网和纸张相比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纸张生产需要时间,纸张的保存更非易事。传统学术需要严格的审核程序,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发表。网络学术基本上是完全开放的平台,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让自己的思想世界流通。
第四,网络学术还有互动性的特点。传统学术都是灌输式的,都是读者通过图书了解了学者的思想。有的学者称:“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的元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在网络学术氛围中,学者和读者是同样的身份,有时读者的反馈还会影响学者,据《中华读书报》报道,在一次“贾平凹答网友问”的两个多小时内,大多谈论的是作家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他文学问题。“这让他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甚至可能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二、目前网络论坛常见的主要问题
由于自身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网络学术论坛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并将继续蓬勃发展,但它毕竟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要想与传统学术交流传播媒介形成比肩之势,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学术论坛的学术性和自由性难以兼顾。由于网络平台具备开放性的同时,也就具备了复杂性,学术论坛既为学人们提供了探讨问题发表主张的学术阵地,也给不明就里、恣意灌水之人提供了发泄的平台。非学术性的帖子、业余学者和学术含量较低的帖子多见,往往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和争强好胜的意气之争,有些学人在学术主张出现分歧时便走向强词夺理进而发展为人身攻击的极端,还有一些高校论坛管理人员蓄意地封帖、删帖制造学术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