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贫困学生资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资助工作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资助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将合格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回报社会,这才是我们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学院一直坚持以生为本,多维度、多层面协调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问题,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相互融合、润物无声,打造资助育人教育平台
将资助育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训练相结合,将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助学当中,使贫困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如在学院建康药房,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药店的建立与管理,协助药店选择、分类、药品货架的选择、药品的储存与保管,并负责药房的卫生;建立医学基础课实训勤工岗,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专业实训实验室,既帮助老师做好学生实训实验准备等工作,又能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将资助育人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学院围绕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资助管理中心于每年6月组织所有参加生源地贷款的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仪式,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毕业生离校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宣传片,举办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开展诚信书法比赛,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组织的“助学,筑梦,铸人”的征文活动。
将资助育人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各二级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感恩。中西医结合学院“思父母、爱健康”三行诗大赛,通过三行诗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卫管与基础学院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浦口区敬老院开展关于“孝道”的主题班会,班级的贫困生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对父母、学校、国家的感恩;临床与护理学院同学,将自己的感谢化为实际的行动,每个月坚持去老山3次,每次上下山5个小时,做老山的守护者,捡拾老山的垃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将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院积极将资助育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学院接受省慈善总会资助启动“爱心助学超市”项目。该项目从物品采购、货品摆放到超市管理全部由贫困生承担,学生们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学院药学院贫困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手工制作药用香囊、精油皂并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回报他人的快乐。学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假期,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孩子们不求回报、克服困难,真正用自己一技之长来回馈社会。
二、榜样先行,运用新媒体,打造资助育人宣传平台
利用微信、微电影传播正能量。学院通过“感动建康先?M人物”“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项目的评比,积极表彰一批优秀贫困生,形成良性学习氛围。此外,运用新媒体,利用微信平台资助信息,同时将受助学生成才典型推送到公众平台,获得了很大的点击量。利用学院贫困生原型拍摄微电影在学院广泛传播,并将原型邀请到“励志成长典型报告会”,她的励志故事感动了学院很多贫困生,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队伍,注重科研,打造资助育人保障平台
1.专兼职资助管理人员是主力军。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学院的各项奖助项目评定。由学工处副处长担任中心主任,资助管理中心配有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同时,各二级学院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根据各系学生人数的不同,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专兼职的足额配备,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班主任和学生“资助信息员”是重要补充。学院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级的资助工作,包括贫困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贫困学生的谈心谈话等。学院首次引入“班级资助信息员”制度,在每个班级制定一名学生资助信息员,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反馈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关注由于突发事件致贫致困的学生,真正从全方位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3.学院教职工是有力后备军。学院教职工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当学院突发学生重大疾病事件,全院教职工纷纷解囊相助,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师生踊跃捐款。除了在职的教职工,离退休老师们也心系贫困学生。学院关工委设立“爱心基金”,专门资助学院的贫困生。受助学生承诺会用好这笔爱心捐款,继续奋力前行,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回报母校、回报每一位帮助她们的人。
4.加强研究,注重科研,提升队伍水平。学院专兼职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直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深化学习过程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老师们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发表资助论文。此外,老师们在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传帮带,资助辅导员带领着部分贫困生组建资助课题组,对学院曾经受到过资助的毕业生们进行跟踪调查,顺利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学院受资助优秀毕业生现状调查及档案建立。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学院资助工作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
四、精准帮扶,全程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特色平台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学院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针对贫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少、心理较敏感等特点,学院对部分贫困生进行全程精准帮扶。学院对于贫困学生的帮扶不仅仅停留在入学时或每次发放奖助学金的时候,学院启动“全程关注、精准帮扶”的方案,从经济支持、重要节点帮扶、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五个方面,对于贫困学生进行在校三年的全程关注与帮扶。
从“绿色通道”开启贫困生全程帮扶工作。经绿色通道的贫困生,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学院给特困学生发放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为特困学生减免了学费,使学生一进校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对全体特困学生安排了“一对一”帮扶老师。学院近两年来始终坚持对于孤儿、父母双残等特殊困难学生的帮助,一入校就指定帮扶老师。
“节点帮扶”温暖人心。学院秋季学期开学一般正值中秋佳节,为了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在祥和愉悦的节日氛围中欢度佳节,感受到家的温暖,学院在新生报到现场为每一位学生发放月饼券和餐券。学院除了按照常规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日用品,保障他们生活所需以外,每年还特别关注残疾学生这个群体。学院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爱心信封”,信封中包括购物券一张,以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需求;购书卡一张,以鼓励同学们励志图强;通讯充值卡一张,以提醒同学们常联系家人、学会感恩。学院已经坚持多年在中秋节、端午节为全体在校生发放节日礼品。拿到学校的贴心“礼物”,家长们纷纷表示,把孩子放在学校过中秋很是放心。在三九寒冬和新年来临之际,学院为孤儿和残疾学生送去温暖,每位同学发放冲锋衣一件。学院领导为每一位同学发放衣物并与每一位学生交谈,询问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学们均表示日后将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人际交往、学业、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学院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各二级学院通过班主任和班级资助信息员随时掌握贫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广泛征求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意见,确定“学业帮扶”对象。每一个?Ы汤鲜υ诔醪搅私獍锓龆韵蟮难?习情况报告和原因分析后都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对帮扶对象进行学业指导,形成帮扶工作记录。在新生心理筛查工作一结束,学院就将其中的贫困生进行重点关注,确定重点帮扶对象,除了让班主任们进行常规的心理辅导外,还指定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学校给予他们的阳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6-01
一、大学生生活差距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之所以被视为特殊群体,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不创造价值,以消费为主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同样可以反映大问题,贫富差距就是其中之一。大学生生活贫富差距不仅是校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在校园内主要表现为:
(一)宿舍关系不融洽。宿舍关系紧张是大学生贫富差距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以在宿舍里常常会出现小群体。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往往会孤立贫困的学生,或者在言行中对贫困学生的敏感心灵造成伤害。宿舍作为一个整体,如果矛盾解决不好,宿舍氛围就不能融洽,这样既不利于生活,也不利于学习,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
我管理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宿舍经常搞聚会活动让他经济压力很大,于是他渐渐疏远了舍友,宿舍集体活动很少参加。同宿舍一位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花钱大手大脚,对这名同学的做法不能理解,于是两人发生口角。
宿舍作为一个小社会,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压力,特别是一些同学采取了消极的办法,疏远大家,往往造成大家感情上的隔阂。另外一些同学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换位思考,伤害到贫困同学的感情。
(二)交友圈封闭。一些贫困学生的不自信和心理敏感,使他们难以融入班集体,即使是同专业同学,也会因为生活差距划分小团体。同类学生往往更倾向于跟自己相似或相近的同学做朋友。过于封闭的交际圈对他们的世界观发展和人格发展都十分不利。
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因为日常忙于各种兼职工作,缺少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常常是形单影只。
(三)毕业去向差异化。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让学生在毕业时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希望继续求学的学生常常因为经济原因不得已放弃学业,融入找工作的大军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不会顾及经济原因,继续求学或者找到好工作者居多。
二、解决大学生生活差距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思想动态。
解决大学生因为贫富差距而带来的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转变观念、这里所说的“观念”,不仅指辅导员的观念要转变,还指学生的观念、社会的观念要转变。我们应该打破“贫富学生”这个观念,特别是认为贫困学生努力上进,富学生不思进取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他们的诉求,大学时光,是他们学知识,长本领的阶段,我们不能人为的将他们划分开。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更加重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注意保护每一个学生善良的心灵。此外,辅导员也要在学生中间树立积极的信念,不要让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贫困学生,要让“努力奋斗,自己更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贫困学生的观念转变工作。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关爱。面对贫困生多有敏感,自尊心较强的特点,在管理中辅导员要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辅导员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转变贫困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为他们寻找一些有益的社会兼职工作等。
(二)注重心理健康。经济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是心理上的“贫困”却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是要注意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指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还包括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心理上的“贫困”。我们常常将注意力放在贫困生心理“脱贫”的问题上,却忽视了生活富足的学生内心的荒芜。多数人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衣食无忧,却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一些生活富足的孩子更缺乏交际的能力,朋友圈子也很小。因此,要注意疏导此类学生的感情。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这两类同学都融入集体的怀抱,通过集体活动,让大家产生互动,在增加集体感情的同时,让大家敞开心扉。
(三)解决问题讲究方式方法。辅导员工作中说话讲究方式方法十分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构建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大学生看作孩子或者学生,而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要用平等的口吻,商量的语气。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校企合作,精神资助
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高校的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贫困生的资助与教育是项政策性很强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事关高校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大局,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免费论文。本文主要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试图通过企业与贫困生的互动的方式,就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方面作些探索。
一、贫困生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以广东药学院为例,据2006年初步统计,该校56%的学生来自经济不发达的粤北、粤西、粤东农村。免费论文。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8%,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
分析造成学生生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多子女家庭,上学的多,且家庭收入较低; (2)父母双亡、单亲家庭;(3)下岗职工子女(4)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开销较大,而家庭困难;(5)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建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生比例。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贫困,使这些学生在物资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举步为艰。据有关资料报道: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1]。江苏大学孔永明老师对该校贫困生和其他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一次测查,得出结果如下:
1、焦虑自评结果(SAS)显示:在有焦虑的大学生中,贫困生和普通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3.4%和5.9%。
2、抑郁自评结果(SDS)显示:有较重抑郁倾向的,贫困生为20.92%,普通大学生为2.4%。
3、人格调查结果(UPI)显示:贫困生中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为32.8%,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8.3%。[2]
从以上调查我们不难看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分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极度自卑与极度自尊的矛盾性。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三、校企合作,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一直在探索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广东药学院在开展贫困生精神资助工作中深深体会到:1、助困容易助心难。2、帮助贫困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信心,确立健康的心态不能单单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的层面上。如何加强贫困生的精神资助?该校主动寻求企业的帮助,试图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模式,加强对贫困生全方位的资助。
企业在广东药学院设立助学金,并在科研、实习、就业等多方面,展开细致、深入的合作,以建立一种更深入、持久、互利互惠、互动双赢的合作关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意义上的援助和支持,也在于精神上的鞭策与激励。
1、企业的专家可被学校聘请为客座教授,为学校学生定期不定期举办讲座。内容涉及到企业的创业历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企业的要求等。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员工中曾经的贫困大学生与贫困生进行座谈。通过现身说教,教育他们要积极对待人生,将贫困化为一种动力,奋发图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2、企业定期分批邀请贫困生参观企业,与企业职工联欢。在企业的互动中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心理的发展。同时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激励他们“立志、成才、奋斗、报国”。免费论文。
3、企业为广东药学院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学校优先推荐优秀贫困生到企业实习,乃至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消除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其一诱因。
贫困的家庭无法选择,但人生价值可以创造。作为高校,对于贫困生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要育其精神,是他们在贫困中奋起,在逆境中成长,自强不息,顺利学业。
参考文献:
[1]陈斯邦.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与调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2-143.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我国自全面推行这一政策以来,已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贫困大学生认定程序、完善经济援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等路径来解决。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1994年,我国开始试点高等教育收费(双轨),1997年全面并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建立。收费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有配套的学生资助制度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国际上通行的学生资助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每一种资助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实效。我国自1999年以来建立和推行以“奖、助、贷、勤、补”为主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试图在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为了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也发出了“决不让一个贫困子弟不能上学”的号召,并为此颁布了有关制度和方法,以及种种资助项目,虽然已有一定的成效,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长沙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分年级、系科、专业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回收率为91%。
在正式调查前,用重测法对量表的信度进行预测检验,两次测查间隔为两个星期,重测人数为40人,得出r=0.85,说明本调查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次调查主要从“你认为当前高校收费情况如何”、“你在校的主要资助来源”、“你希望选择的资助方式是什么”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对当前高等教育收费情况的态度倾向
高校收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否应当收取学费,在目前已没有较大的争执。为了了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倾向,设计了“你对当前收费的看法”一题。在调查的学生中85%的学生认为高校收取一定的学费是应该的,学费的收取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维护教育的公正性。但对于目前的学费标准,91%的同学认为目前高校收费太高,有8%的同学认为收费合理,认为收费偏低的只有1%。此调查结果和国家统计局2001年10月初颁布的数据基本吻合:54.3%的居民认为目前各类教育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增长速度过快,26.6%的居民认为基本合适,只有13.3%的居民认为慢了。
2.高校学生的主要资助来源
学生的资助来源是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经费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包括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主要资助来源由高到低排列是: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贷款、其他。其中家庭资助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资助来源,92%的学生报告他们教育资助的第一来源是家庭,不足部分则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在家庭资助之外的其他渠道中,最主要的是亲友的资助,约有84%的学生获得过亲友资助。而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学生资助渠道获得的资助,相对于家庭及亲友资助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高校学生主要依赖家庭和亲友资助来完成学业。而高校目前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帮助学生解决高等教育支出需求方面是有限的。在关于学校学生资助是否发挥了作用时,43%的学生回答“没有”,36%学生回答“不确定”,只有21%的学生认为发挥了作用。通过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提供的学生资助不足以支持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继续其学业。高校在奖学金的发放上金额比例较高,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助学金的机会高,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较低。助学金的水平较低,它并没有有效提高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获得公共资助的水平。这说明现行的学生资助措施不仅存在数量问题,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没有实现公共资助分配的公平。
3.高校学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程度和对不同贷款偿还方式的支持程度
从调查情况看,高校学生对利用贷款来支付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需求是非常明显的。76%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通过贷款来支付高等教育成本,他们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并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有更高的比例表示愿意通过贷款支付接受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需求更强烈。
但目前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还比较小,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除了需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之外,提供助学贷款的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在所调查学生中只有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一次还清;有98%的学生选择的还款时间是毕业以后,其中6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直至还清”,3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在一定期限内还清,在此期间每月定额还款”。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建立政府担保或准政府担保上前进了一大步,风险补偿金由高校承担50%。将高校纳入准政府级别的再担保体系,实际上是把以前银行承担风险的一部分转移到高校。这客观上使高校加强了助学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还款的拖欠问题非常难解决,为避免风险,高校参加贷款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并且往往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偿还贷款,事实上没有真正起到让学生利用毕业后的收入来延期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作用。这样会影响学生贷款的愿望。
4.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在所有调查的学生中,41%的学生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在希望能选择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方式中,有97%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作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44%的学生把勤工俭学排在第一位,说明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需求量很大。但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较少,工作与学业在时间上有冲突,在社会上找到的工作对学生同工不同酬,使很多大学生有勤工俭学愿望但没有机会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勤工俭学机会主要来自于自我推荐、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朋友介绍。因此重视勤工俭学在学生资助中的意义,在勤工俭学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的一个重点。
5.高校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情况的建议和看法
高校学生对学生资助的关注点主要是资助对象情况的真实性。在开放性问题“你对高校学生资助有什么建议和看法”中,80%的学生对是否将资助经费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表示怀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报税系统不完善,很难鉴别学生的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水平,在缺乏精确的收入数据的条件下,确定能够有资格享受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勤工俭学等资助的学生,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指标,核实学生的生活支出情况,从而将有限的公共资助经费落实到达到学业标准但缺乏付费能力的贫困学生。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逐渐增强,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中还存在各种资助配比不合理、贷学金资助未达到预期规模、贷学金资助办法还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有以下具体问题。
(一)“学费减免”不宜作为主要资助手段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费是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2.5%;减免1/4的学费,学校也将少收入6%之多,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规范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生活费用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有的省份拿到贷款的学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总数的3%。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出现呆坏账,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
(三)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对贫困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革命先辈们就有过“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举措,现在我们仍然把勤工助学当作贫困生自救的最佳途径来提倡。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助研、文秘、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二是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9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第三,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销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四)奖学金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各高校都规定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比例很小。据湖南师范大学1998~1999学年对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全校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47人,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1人,获得二等奖学金的特困生3人;1999~2000学年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89人,获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2人,获三等奖学金的特困生9人。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拔尖者,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
三、构建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个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应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人性化援助系统。构建这一完整的系统,需要完善经济资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
(一)完善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的基础,因此应不断完善经济援助的策略、渠道和管理控制。
首先,要强化激励性资助,减少补贴性资助牌低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额度,用于奖学金。改革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实施办法,缩小额度和比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奖贷资金中,使其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在目前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困难学生奖学金,单独评比,专门用于奖励刻苦学习的贫困生,使奖学金机制更加完善,真正起到助学作用。保证勤工助学资金到位,加强勤工助学的实施,进一步开发助学岗位,尤其是技术性岗位,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比直接发给补助的办法要好得多。
其次,要加强信用管理,发挥助学贷款作用。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国家的资助方式,对解决贫困学生的求学问题起到了根本作用,必将是未来经济援助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因此我国大学生缺乏还贷信用便成了这一有效方法的最大障碍。因此强化信用管理,推进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是完善经济援助的保障。
再次,要规范援助中介,形成社会援助合力。所谓援助中介,是指一些社会团体,如慈善机构、基金会、援助中心等。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现在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一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海外工商巨子、文化科技名流、慈善机构甚至普通公民,都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与成长。但我国相关的机构组织还不完善,这部分资金的流向渠道还不十分顺畅,因此应建立相关的公益机构,健全有关机制,通过法制的手段,对这些援助中介的职责、受赠渠道、资金管理、援助范围、援助标准进行规范,使这部分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同时,应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真实地向社会反映贫困学子的艰难处境,唤起更多的个人、社会团体的爱心,切实地帮助这部分学生。
(二)增设学业援助
所谓学业援助是指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的援助。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帮助,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到技不如人,缺乏自信,进而导致学习、就业的各种困难。而这些问题靠经济援助、心理援助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整个援助体系中应对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贫困生弱势课程的学习提供援助。
同时,对贫困生薄弱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应提供援助。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各种能力的大平台,贫困生也深知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活动的参与都要一定经费作保证,正因为经济拮据,一些贫困生尽可能少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好无奈放弃,以致失去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这是高校贫困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尽可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能力的培养。
(三)创建和谐环境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针对贫困生的思想现状,积极创新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指普通高校中家庭贫困,没有能力缴纳学费,日常生活没有保障,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一类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
(一)贫困原因
高校贫困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贫困生人数和比重还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产生贫困生的主要原因有: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农村家庭基本靠农田维持生活,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收入来源少,很难支付孩子的学杂费,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就更是雪上加霜;多子女或家庭变故,很多落后地区不能很好地实行计划生育,多子女现象比较普遍,本来经济不富裕,要维持几个孩子同时上学就更加困难,加上有些家庭产生变故,缺少主要劳动力,更加无依无靠。
(二)思想问题
应该说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党、热爱祖国;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勤奋刻苦、坚忍不拔;他们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此,绝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健康向上,以比较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现状。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心理问题
面对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加上特殊的生活经历,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评价和解释,逐渐导致有些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就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个别贫困生由于长期以来的自卑、孤僻,平时不善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把自己与其他同学隔离起来。这样的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知心朋友,甚至遇事都找不到一个倾诉的对象,对集体活动更是避而远之,把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面对社会上的有些不公平现象,常有仇视的看法;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与推荐自我,不能主动积极地面对就业的竞争。
(四)学习问题
大部分农村家庭的贫困生从小就明白,家里供自己上学很不容易。上大学后,这些贫困生想尽办法,通过好好学习取得奖学金,或者通过其他的兼职渠道等,尽量减轻家庭的负担。因为对于这些贫困生而言,他们深深明白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今后走出贫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上进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非常刻苦,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表现出“人穷志坚”的韧性,通常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事实表明,有些贫困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学习不刻苦,成绩较差,怨天尤人,最后出现成绩挂科的现象,有的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学业。
(五)生活问题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奖、助、贷等补助政策,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能顺利通过申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曾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一些贫困生每年开学的时候只带来一部分的学杂费,或者几百元的生活费,而且这些钱还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绝大部分贫困生都生活俭朴,计算好如何花每一分钱,当然也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经不住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有很强的攀比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第一,大家对贫困生落实经济帮扶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也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为贫困生争取多种形式的经济支持。但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相比较而言,为贫困生提供的经济支持显现出一定的问题,比如资助渠道不宽,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的渠道比较少;资助力度不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资助,只能把有限的资助金额拆分给许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资助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第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显示不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目前学校工作者仍没有对贫困生形成足够的关注,工作往往浮在表面,疲于应付,缺少有意识的引导,缺乏个性化指导。第三,政府和高校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贫困生经济帮扶,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万事大吉了,而往往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缺少人文关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类活动,不断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增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积极落实经济帮扶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仅仅做好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与解决具体困难相结合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辅导员要全面掌握这些政策动向,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把每项政策都宣传到位,让所带的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清晰了解每项资助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办理的手续。根据不同的贫困个体以及不同的贫困程度,帮助其找到最合适的路径来解决问题,避免有些贫困生因为不能很好理解国家政策而错失一些机会。
(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应该说“80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物质欲望不断增强的同时,有些贫困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自身贫困的原因,产生了对党和社会的怨恨情绪,产生了“仇富”心态;有的贫困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不幸,看不到光明的未来,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有的甚至埋怨命运的不公,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抵触或敌对情绪。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面对面地谈心,宣传身边优秀的典型,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健康成长。 转贴于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较为艰难的人生经历而产生了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因此,辅导员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在平时的接触过程中积极关注其心理状况,通过单独面谈或者侧面了解情况,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后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坦然面对现实。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辅导员都经过了专业心理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更加了解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团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氛围,缩短贫困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距离。对存在个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在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及时转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有的思想观念和途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创造条件,与校内外相关部门联系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兼职团委工作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些平台,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让贫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贫困生对社会的认识,学会奉献,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五)引导参加勤工助学
为了扶持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许多高校相应设立了许多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辅导员一般比较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了解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和政策。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联系勤工助学的岗位,使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一定的报酬来解决自身困难,同时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针对很多贫困生在学校没有广泛人脉的情况,辅导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寻求岗位,不但关注校内的岗位,有机会还要积极开辟校外的岗位,给他们提供较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以暂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六)积极体现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高校中一般都带有学生干部,有的还带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合力,可以促进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平时在学习、生活上接触这些贫困生的机会较多,对贫困生也比较了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朋友,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也能在第一时间把贫困生的状况反馈给教师。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不但在生活、学习、经济上得到了帮助,内心更是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对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
(七)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8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曾一度成为媒体评论的对象,也曾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拷问。这一现象反映出我们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要认识到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建设活动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和意识。要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培育大学精神中突出诚信的地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以及观看主题教育片、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使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养成坚定的诚信品格。
(八)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职学校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90、91、92号),决定从2007年秋开始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奖助力度。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贫困生工作仍面临着一些的尴尬现象问题:国家下拨资助金额明显多了,学生反而嫌少了;受助学生面广了,学生不满情绪反而大了。
一、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现象
(一)不懂感恩
大多数贫困生觉得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以及他人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忽视宝贵的亲情,友情以及师生情。他们“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帮助及资助,心中却却缺乏感激之情,更加谈不上表达感谢的言行了。
(二)不会感恩
部分贫困生出于自己自卑但又嫉妒自尊的心理,觉得受人资助无异于“乞讨”,他们不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接受了帮助和资助,他们虽然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但是他们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被人误解为感恩意识的淡薄。
(三)不愿感恩
由于各类助学金无偿资助给学生的情况较多,让部分贫困生误认为因为他们贫困,所以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反倒觉得不给他们资助是不正常的,所以他们不愿意表达感激之情。
二、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
造成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
(一)个人层面
大多数贫困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导致他们感恩意识淡薄。
1、“自卑心理”。由于贫困生在经济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髦的衣服,没有高档的手机,只能到食堂吃些便宜的饭菜……他们担心同学会投来一样的眼光和鄙夷的神情,所以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嫉妒心理”。部分贫困生由于极度的自卑心理而渴望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时尚,行为举止更洒脱,把家人介绍地更体面,当这些都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便开始抱怨自己的出生,怨恨父母,怨恨家庭,怨恨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发展到怨恨身边的同学。
3、“焦虑心理”。当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他们总觉得比其他同学少了一个“筹码”,所以会产生“焦虑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日常的学习,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仇富心理”。部分贫困生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道,以及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归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他们产生“仇富心理”。
(二)家庭层面
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形成良好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和部分家长的价值观导致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
1、缺少沟通。不少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孩子缺乏对父母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认为他们窘困生活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下长大的孩子很难对社会上其他的人给予他们的帮助产生感恩心理。
2、行为误导。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不图回报的,这让孩子误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不需回报的,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却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所以有些学生对家长的辛劳置若罔闻。
3、反面教育。多数贫困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致使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偏低。甚至有的贫困生家长自身就对社会有不公的看法,这更加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导致子女冷漠自私,所以在接受国家社会个人援助后并不愿意感恩。
(三)学校层面
1、感恩教育与实践结合较少。多数高校的感恩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很难找到一个教育与实践的突破口,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对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移至考研和行为实践培养还不到位。
2、贫困生认定过程有漏洞。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对贫困程度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且学生开据的贫困证明鉴别起来较困难,这些会导致少数不贫困的学生却也得到资助的现象,这会让贫困生对学校、国家的资助表示质疑,也就谈不上感恩了。
3、资助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各高校侧重于在经济方面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而且大多数资助都体现出“给”的特点,学生在获得资助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这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折这不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强、自立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四)社会层面
1、社会竞争现状的影响。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促使着学生的需求日益功利和盲目,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并出现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不良风气对学生品德的养成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三、增强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形成感恩的行为。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首先,家长要转变“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以身作则尽孝心,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子女,在家庭生活细节处,杜绝溺爱,让孩子理解身为父母的艰辛,培养他们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其次,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穿插更多的感恩教育;再次,社会应倡导感恩教育,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榜样,从而使学生在感恩的氛围生活和学习。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进行心里普查,建立健全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必要时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其次,学校可以拓宽心理咨询服务渠道,使心理咨询渠道多元化,如心理咨询热线、利用QQ信息平台以及开办心理专栏、心理讲座、举办展览和心理沙龙等;再次,给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认识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三)在评定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
首先,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前,召开感恩教育大会,引导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要学会感恩,确保各项资助落实到真正贫困的同学;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要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同学的关心支持,珍惜机会,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老师和同学。
其次,在让学生获得资助的同时,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让懂得父母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感恩的心态。
(四)在日常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或利用党支部、团日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感恩专题活动,如利用母亲节、感恩节的良好气氛开展“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心中最感谢的人”等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树立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始终,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认同感,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达到国家对贫困生真正的资助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2]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是全国性最高级别的音乐理论奖项。该奖项通过评奖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音乐理论评论作品,对其作者进行奖掖和表彰。这一评奖对推动我国音乐理论事业的发展和音乐理论、评论的学科建设,促进音乐学研究的深入和音乐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和徐小平艺术基金就“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活动事宜达成协议。三方共同协商,决定自2009年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评审由中央音乐学院永久承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和徐小平艺术基金协商组成该奖项的评委会办公室做好评审的组织工作。
2009年11月1日,三方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莺托露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分别代表参与方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协议,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将负责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评审工作,徐小平艺术基金负责资金的资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先生在自己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直关注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许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上。近年来,徐小平先生开始大力捐助各种公益事业,他曾为汶川地震捐赠一百万人民币,为中国农业大学捐赠一百万资助贫困学生,捐助贵州和延安的希望小学。2006年在母校的音乐学系设立了200万元的“徐小平基金音乐学学术论文评奖”,如今他再次斥资1000万元在中央音乐学院设立“徐小平艺术基金”,中央音乐学院将从此项基金中拨出专款对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理论评论奖的评奖工作进行资助。
与其他的艺术类评奖相比,全国性的音乐理论学术评奖可谓是凤毛麟角,此次徐小平先生特别对很少受人关注的音乐理论评论事业进行资助,更显得弥足珍贵,显示出他作为事业成功人士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徐小平艺术基金的成立和捐赠仪式将在近日举行。对徐小平先生能够用自己创业所得,资助音乐理论和评论事业我们深表敬佩。
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强调权威性、规范性和公平性,是一项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高规格评奖活动。参与各方将依据“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刘红柱)
1993年3月,我与父亲创办“三2书院(学派)”,专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推广和科普宣传工作,宗旨是发扬“创新于思毁于随、业精于专荒于嬉”的中华创新创业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而奋斗。2001年5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我们创办的书院颁发了“作出重要贡献”奖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奖状上签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教育部部长等还致函,告知获奖并表示祝贺。
在探索中求解,在创新中突破。经过不懈努力,我与父亲研究的毛氏炼油新技术上了新台阶。为将新技术转化为现生产力,我与父亲对引进技术的油厂作出承诺:1. 新技术利用原有设备、人员,不增加投资,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精炼率1%以上;2. 新技术精炼率低于原有技术或质量不合格或成本有所提高,赔偿一切损失;3. 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可在油厂当地进行公证。这些承诺解除了油厂的后顾之忧,许多油厂纷纷来信来电邀请我们赴厂传授新技术。
安徽定远县油厂是一家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的大型油厂,年加工菜籽约2万吨,每天生产毛菜油6万斤左右,毛油酸价经常超标,精炼率低。厂长张立德看到新技术的介绍后邀请我们赴厂传授新技术。双方签订协议书后进行了新旧技术现场炼油的对比试验,试验证明,新技术比原有技术提高精炼率3%―10%,完全符合协议书要求,据此推算,一年可增加油脂20多万斤。我与父亲将与定远县油厂签订的协议书、转让费发票等资料拿给其他油厂的领导看,这更增加了新技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毛氏炼油新技术先后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贵州、山东、黑龙江、河南等9省10余家油厂推广,为国家增加油脂200多万斤。
我参考卫生部批准的国产消毒药剂配方,结合现代医学优秀成果,主持研制出消字号产品毛氏肤康王。毛氏肤康王能有效抑杀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无皮肤刺激性,无皮肤变态反应,稳定性好,保质期长。我委托南昌新宇公司生产,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好评,由我撰写的论文还在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荣获优秀论文奖。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证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奖状上签名。为了申遗,福建土楼用了10年时间,耗资2500万元;广东开平碉楼历经8年,耗资2亿元。
“三2书院”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作出重要贡献”奖状,这是一项极其崇高的荣誉。为将书院发扬光大,我计划于2017年3月份在“三2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南昌市英才书院。英才书院的宗旨是:发扬“创新于思毁于随、业精于专荒于嬉”的中华创新创业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而奋斗不止。英才书院的业务是: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推广和科普宣传工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开展其它公益慈善活动。
[关键字]独立学院 经济困难生 资助育人工作
目前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7年以来,国家建立了以无偿资助为主的新的资助体系,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特殊的办学性质与办学模式,其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工作更是备受关注,然而目前资助工作重点大都放在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效能却不够重视。独立学院更应重视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才是资助工作的意义所在。
一、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现状分析
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新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包含着育人的取向与因素,收住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与生活习惯,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树立独立自强的意识,以拓宽资助经济困难生的有效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一)立体资助体系的初步确立
独立学院形成了国家助学贷款、各级奖助金、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与创业和社会扶助基金五位一体的资助方式体系。学校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出台相关政策及文件。依托国家政策设立了各级奖助学金,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网络库;近年来设立各职能部门学生助理、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物业服务等多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参与勤工助学学生逐年增加;学校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出资,个人参与等方式设立了昊汉集团助学金,峰光助学金。
(二)资助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学校设利用大学生生活管理中心从事大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学院设置了专职辅导员,专门负责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同时设置了专项资金用于助困,形成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学校还举行专题会议对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实行各部门及时沟通、相互协调、共同解决。
(三)科学认定机制的建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资助工作中的难点。为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源,切实保证国家与学校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为此,学院综合运用了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班级学生民主评议法、院系教师评议法、院系班三级公示法及指标权重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机制。
二、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存在的不足
(一)过分重视物质资助,较少关注“精神脱贫”
学院注重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物质资助,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在重视物资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精神脱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由此也引起了他们在学习、心理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此外,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还通过校外的勤工助学来维持生活,大部分从事销售,或餐饮业服务等工作,但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或工作时间较长,浪费了他们的大量时间,加之我院以语言类专业为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一定量的听、说、读、写练习,这就造成了这部分经济困难生生活与学习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扶志”与“扶智”才是“扶贫”的最终目标。
(二)资助形式日趋多样,教育环节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资助平台,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由政府、高校为主体以及社会、个人等积极参与的“奖、助、货、补、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措施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形式多样,资助效果显著。但目前在我院的经济困难生中,存在“等、靠、要”的心理和思想的同学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而不感恩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受助大学生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受助不感恩,充分暴露出当前资助工作中教育环节的缺失和薄弱。
(三)片面强调单向性帮助,较少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每年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资助的评定时,出现向学校要钱、争钱的不良现象。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困助学时,要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明确学生的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受助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爱传递下去。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理念,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规划,真正能授之以渔,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成才,达到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显著效果。
三、全面系统的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资助育人的主要手段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
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在管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助管、助研、助教”的能力;另一方面,勤工助学的收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助学生的生活困难,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岗前培训和科学管理,使学生尽快融人岗位,通过锻炼提高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积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智力优势,多设置一些能发挥学生智力、巩固专业知识的助学岗位,如教学助理、科研助理、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等岗位,让勤工助学岗位的性质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换。通过鼓励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会关心、包容别人,学会感恩,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及社会给予的关爱。鉴于勤工助学方式的教育意义,高校应将专项经费用于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校内通过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校外通过与校友、企业联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和推荐有需要和能力的学生参加实践拓展,使得他们在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同时,又收获了一笔宝贵的人生经历,更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
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困难生的资助力度。国家助学金这种无偿资助,只要学生符合“贫困生”的条件,基本就可以获得资助。而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家庭人均收入低的证明。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家庭人均收入并不低的学生也在生源地获得贫困证明,并顺利得到助学金。不用付出太多的辛劳,只要一纸证明就可以获得两三千元甚至更多的资助,而针对贫困生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是五千元,要求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前提下,必须达到二等奖学金所要求的学习成绩,一般人难以企及。在这种“现实比较”中,极容易出现部分学生以贫困为资本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既使得资助目标无法真正达到,又使得学生的诚信遭遇危机。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中同样存在信誉危机。
(三)注重树立学生“阳光心态”
独立学院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但对经济困难生而言,他们从小到大他们接受教育的环境较差,综合能力相对欠缺,虽然初进大学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美好的愿景和打算,但现实总总不尽如人意。例如我系xx同学就由于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虽然自身十分刻苦努力学习,但计算机考试成绩依然不合格。除学习之外,经济困难生不论是个人特长还是交往能力往往都不如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学生较之一般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甚至由于这种经济条件差异造成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成绩不突出、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累积极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过分内向、自卑、多疑、敏感、压抑等心理表现……
以上种种现实状况就要求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将经济资助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快有效结合起来。在资助过程中,应定时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交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他们及时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视贫困,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学习、认真生活,以证明自己和提升自己。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生活和交往水平的同时,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均衡发展。心理的健康均衡发展,又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结合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育人保障环境
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不仅需要国家和学校的关怀与关注,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与积极参与。因此,需要为为资助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公民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舆论界适度的宣传、报道也必不可少。形成资助育人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社会支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的保障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育人工作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夯实资助育人的工作基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由于其复杂性,需要学校上下整体配合、共同推进。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资助育人网络建设,建立专门的网页。一方面,系统介绍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另一方,开辟互动专栏,听取困难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答复。
(三)积极悦纳自我,树立感恩回馈之心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融入校园生活,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通过浓厚的校园文化以及育人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自我成长成才。
结语:
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是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与新兴空间,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资助工作不仅起到物质帮助的基础作用,更应深层次地推进“扶智”与“扶志”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必然要求国家、高校、社会三重主体及相应机制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实际效能。
[参考文献]
[1]刘一荻.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19-121.
[2]陈.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3-174.
[3]曾庆璋.建构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5):72-73
[4]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94-96.
[5]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以郑州大学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一、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培树了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
扎实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履职尽责,勤政为民”、和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狠抓机关效能建设,机关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得到进一步转变。切实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对招生、毕业生分配、教师职称评定、干部任免、评优评模、基建工程、资金的使用等重大问题,都召开党组会或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共同决策。严格遵守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在人、财、物的管理上,严格按政策、按程序办,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立即批办,并要求承办科室、承办责任人限时办结,凡违背原则的,严厉批评,不留情面。
二、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20*年度各项任务目标
1、教育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扎实开展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成立了由一名副局级干部带队的专项督查组,常年深入学校对各项管理措施等进行督查,督查结果每周通报,每月汇总。实行了局长包片、科室包乡镇、机关干部包学校制度,要求局级干部每周深入学校不低于2天,听课不少于2节,一般干部不少于3天,不少于3节,指导和帮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系统干部和教职工牺牲了星期六,加班加点工作,推进了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
高考,文史类重本上线人数打破了自20*年以来连续四年零的记录,理工类一本上线人数取得较大突破。国家一本线以上19人,其中文史类上线3人;理工类上线16人,较去年增加13人。二本线以上133人,较去年增加56人;三本线以上406人,较去年增加58人;省专线以上964人,较去年增加65人;小科类中,美术、体育本科提前批上线人数较去年增加18人。中考,合格率比去年提高了3.56个百分点,优良率比去年提高了9.42个百分点。
2、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在校长队伍建设上,先后组织中心校校长参加了省教育厅副厅长韩清林举办的教学精细化管理讲座、中国教育杂志社等专家的班主任工作讲座、市教育局组织的校本教研培训,并组织了部分中学校长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了先进经验,校长队伍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先后组织全县初三毕业班教师200余人到邯郸参加了中考备考会,70多名教师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聘请中央教科所专家对700多名教师举办了课题指导讲座。举办了全县小学校长、英语教师和幼儿教师培训班。组织了全县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工作。确定周六为教研日,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举办了校长“说、讲、评”课比赛和教师教学能手评选,在全县评出1*名教学能手。市教育局教育教学反思论文评选活动,我县15名教师获奖。市教育局举办的“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活动,我县12篇论文获奖。中语会论文评选,上报的4篇论文全部获奖。市教育局讲课比赛,中学组10名教师、小学组9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3、“一跑三争”工作和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1)积极搞好了“一跑三争”。我局把“一跑三争”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共争取上级公用经费、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取暖工程、卫生校园、课桌凳配备、志和项目、明德项目、特教学校等上级资金2732万元。
(2)全力办好了县委、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7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实验小学、天台山小学、大寺上小学、后翟固小学、辛安镇中学等5所学校的建设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常耳寨中学实验楼已完工。
(3)努力完成了县图书馆和体育场建设工程。建成了投资400.5万元的图书馆楼和投资527万元的体育场。
(4)扎实搞好了卫生新校园工程建设。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实验小学、常耳寨中学、辛安镇中学等3所学校的新校园卫生工程建设。
(5)认真实施了学校取暖工程。投资730万元,为81所中小学安装了空调、锅炉等取暖设施,保证了学生冬季取暖工作。
4、切实做好了贫困学生救助工作
一是免除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了教科书。
二是对2156名初中和小学贫困学生(含特教学校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补助金额83万元。
三是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对12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救助,救助金额12万元。我县按照不超过计划内入学人数5%和每生每学年救助900元的救助标准,对高中贫困学生进行了救助。
四是按照每名学生资助1500元的标准,对956名职教中心学生进行了资助。
五是救助了二本大学生20人,救助金额80000元。救助了专科1人,救助金额1000元。
5、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文化工作,积极协调乡镇村筹措资金190万元建成了市级达标文化站——三里堤文化站和肖庄村、前白落堡村、*镇赵寨村等村庄文化剧场。旧店乡东马寨村和东漳堡乡东赵寨村的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营村四股弦、张庄村绵纺织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靳村罗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了电影“2131”工程,深入到全县265个村进行了每月一场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成功举办了夏季广场文化活动,在县平原广场举办了以“迎奥运和抗震救灾”为主题的文艺汇演。配合省文物勘查队对全县265个村进行了文物勘查,勘查文物41处。配合省电视台《文化河北》剧组,到我县平原君墓区拍摄了专题片。
6、成功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
本着“平安运动,全民参与”的指导思想,成功举办了乒乓球、象棋、自行车慢骑、抗洪抢险(搬沙包)、拨河、羽毛球、太极拳、门球、篮球、田径等各项比赛活动,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运动会开幕式,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7、确保了全系统安全稳定
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稳定工作措施,狠抓隐患排查,及时进行整改,特别是加强了奥运安保工作,全力以赴,严密防控,确保了全系统安全稳定,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稳定事故。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差距
【论文摘要】:从1999年至今,我国助学贷款政策逐步完善,文章通过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和评析,分析我国现行学生贷款制度的内在缺陷,并为我国学生贷款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方向作出了理论探讨。
一、我国学生贷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特征分析
(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萌芽阶段(1986~1999)
我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是在人民助学基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6年7国务院于月批转了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同意在全国85所高校中实行学生贷款的改革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1987年7月,国家教委和财政部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助学贷款历史的开端。这一学生贷款制度,是建立在学生免交学费和住宿费的基础上,尽管当时的贷款额不能解决学生的各种消费之用,但毕竟可以解决全部或大部分生活费用,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其作用是明显的。
(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999~2003)
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决定从1999年9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南京、西安等八个城市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并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这标志着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形成。
1.担保助学贷款(1999年9月)
按《管理规定》规定,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除通过原有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等政策获得资助外,还可以向中国工商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申请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其贷款利息的50%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虽然这一学生贷款制度已经突破前期的学生贷款制度的贷款金额和贷款比例方面的限制。但是,由于苛刻的担保制度制约了学生贷款,一方面,申请贷款的贫困学生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另一方面,学校不愿意承担风险,为学生提供保证担保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的结果是,越迫切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越不能提供有效的担保,越难以申请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陷入了困境。
2.信用助学贷款(2000年2月)
面对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困境,2000年2月和8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助学贷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关于助学贷款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补充意见》),立即终止执行不利助学贷款发展的相关条款,并规定"确实无法提供担保、家庭经济特别闲难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均可申请信用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这就为广大贫困学生申请贷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特别是《补充意见》将8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其经办由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并且取消《若干意见》中对逾期不还贷款学生,公布其介绍人、见证人姓名的规定。
3.实行"四定"、"三考核"措施阶段(2002年2月)
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国家中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助学贷款业务相关政策和操作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实行"四定"、"三考核"措施。"四定":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定银行;"三考核":考核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数和金额、考核已审批贷款人数和合同金额、考核实际发放贷款人数和金额。该政策措施的出台,对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到2002年6月末,金融机构统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6亿元,共有100.5万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阶段(2004~至今)
1.新机制助学贷款
2003年下半年起,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也由此步入了违约高峰,国家助学贷款平均违约率接近20%,银行大面积停贷,致使全国大范围内许多2003级的贫困生无法获得贷款。针对以上问题,2004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对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和完善:
(1)财政贴息方式的改革。将原规定的整个合同期间国家给予50%贴息的规定改为借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借款学生毕业后贷款利息全部自付;(2)贷款经办银行确定方式的改革。由政府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各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中标银行须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贷款合作协议;(3)还贷政策的改革。从原有毕业之日起还贷、4年内还清的做法改为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方式,借款学生毕业前须与经办银行签订还款协议;(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招标时确定,不超过15%),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5)实行借款总额包干制。高校每年的借款总额按在校生总人数20%的比例来发放,每人每年6000元,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做好贷后跟踪管理。
2.助学贷款体系的多元化
以广东省2007年出台的助学贷款政策为例:2007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广东省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联合制定了《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该政策的设计思想是:
(1)还款政策的具体化。贷款期限根据学生在校时间、就业及收入情况综合确定,对四年制学生每笔合同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7年,其他学生的贷款期限随学制相应调整。贷款学生第一个合同还款时间为毕业后的第三年的10月20日,其他合同还款时间以此类推;(2)助学贷款审批权的转移。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权由经办银行转到各高等学校,各高校负责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核,汇总后经上级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审核转交经办银行;(3)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目前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计提比例为当年贷款发放额的10.9%,省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进入还本期后,高校贷款如违约率低于10.9%,剩余部分退回各高校;如高于
10.9%,高出部分则由高校、开发银行、省助学中心分别按50%、40%、10%的比例进行分担;(4)加大对违约处理力度。除通过电视媒体、就业网站、学历文凭查询中心等渠道公布违约学生的相关信息外,利用近年来银行逐步完善的征信系统,将违约学生的情况输入系统,更有效的控制违约率。
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经营的矛盾难以解决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具有保证教育平等、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性目标。但国家助学贷款又通过委托商业银行运作、定位于商业贷款性质,由银行负责向贫困生发放贷款,实际上又将风险交给商业银行承担。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银行的积极性,例如财政贴息;对助学贷款产生的呆坏账可按规定上报核销等,但在实际作用不明显。国家助学贷款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得益的,但对于商业银行本身是负效益的。商业银行经营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决定了助学贷款必须遵循信贷资金的基本规律,然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大、笔数多、金额小、范围广、工作量大等特点导致成本比一般企业贷款大得多,而现行的政策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弥补,因此产生了国家助学贷款中商业性银行收益与成本严重不对称的问题。
(二)贷款的还款期限较短,还款方式缺乏弹性
按照现行政策,一个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每年贷款6000元,四年共借24000元,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全部款项。一般来说,需要申请助学贷款的,多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他们在毕业后,既要负担起在经济上赡养父母责任,又要考虑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问题,他们所面临的家庭经济负担会异常沉重。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普遍增大,一次性就业率低水平徘徊、起薪不断走低的就业环境下,对于平均收入不超过1500元的毕业学而言,显得十分紧迫。其次,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还款方式单一,主要采取简单的分期偿还方式,由于还款方式缺乏弹性,没有考虑考生的实际偿还能力的差异,缺乏更多可供学生灵活选择的还款方式,这样一来,势必客观上增加学生还款的难度并且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还款积极性。
(三)申请贷款的程序过于繁杂
现有助学贷款制度规定银行、高校都必须承担助学贷款的风险,因此,从银行到高校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务必进行严格的审查程序。学生要申请一笔贷款,往往要经过提出申请、提供生源地贫困证明、成绩单、签定合同等一系列手续,学生在学校、家庭、银行间来回奔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现行政策规定"经办银行由招标产生", 而一般合作协议大都局限于1~2年,同时各银行间又存在政策、系统等方面的差异,这必然造成学生必须每年都重复进行申请、开证明、签合同等,而且面对的借贷银行可能出现2家以上。
参考文献
[1] 徐东华.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教育与经济,2000,(2):38
[2] 蒋华薇.助学贷款门槛再降,今后将以无担保为住.中国青年报,2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