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贸贸易方式

外贸贸易方式

时间:2023-06-07 09: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贸贸易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贸贸易方式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 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 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 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 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 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 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 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 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发展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一国国际贸易方式及战略随着国际贸易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以便为该国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一种选择。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一般的国际贸易战略有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进口替代型和后进口替代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就是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将贸易方式与发展战略相融合的来适应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对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原因和趋势,既反应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政府经济发展策略改变的具体化,也可以是中观层面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还可以是企业具体的贸易战略的改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命题,探讨的基本问题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应该出口和进口什么产品才能增进本国福利,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2011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一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并纷纷把扩大出口作为提振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二是世贸组织、20国集团峰会等多边机制更加健全,规则和机制约束有所增强,既有利于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继续发展,也有利于防止个别国家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导致恶性竞争甚至贸易战。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强劲,内需增长空间较大,与我国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的态势更加明显。近年来,要素成本上升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在短期内集中上升势必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和外贸发展后劲,加快我国贸易模式转型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伴随着要素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改变贸易条件,增加福利水平,自由贸易是一种长期趋势:

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阐明了要素禀赋差异会导致贸易的产生。可以说是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专业化分工,从而获取贸易利益。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对于具有煤炭资源禀赋的山西,在经济发展初期,大量出口资源型密集产品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遏制其他产业的成长,所以赫俄的假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竞争优势。相似偏好需求理论是针对两个国家的国民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提出的,即两个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越相似。该理论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分析选择何种战略来获取贸易利益,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贸易中,山西省近些年来与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根据消费偏好的相似,组织专业化生产,获得更大的市场。Friedrich List在1842年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工业化的中期,一国应该实施保护贸易政策,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候,就应放弃贸易保护政策,以利于一国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该理论表明,随着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变化,应采取相适应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改变。Akamatsu提出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型认为:一国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一国产业竞争力和国内外竞争环境的相对变化,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也会相应的随之变化。

三、山西省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

(一)山西省对外贸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图1 2006-2010年山西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及增长速度

从图1、表1近些年的进出口数据来看,从2007年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增速有所回落;出口产品结构虽然有一定的优化,然而从进出口贸易中煤炭、焦煤、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比重可以看出,贸易的复苏还是需要初级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带动;近些年进口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效果不明显。

可以从进出口统计数据中看出山西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稳定。其中资源性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进出口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山西省外贸市场相对集中势必导致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对我省进出口稳定增长有不利影响;人民币利率调整将对山西出口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给山西外贸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初级产品煤焦产品占出口很大比重。这种低附加值,低回报率,可循环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资源性产品及低附加值的初级制成品占很大比重,不但贸易利益不多而且长期的发展使得依靠资源的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而且面临着不断衰退直至淘汰的命运。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制约了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而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煤的要素利用效率偏低,粗放式增长模式表现明显,技术含量和技术进步水平亟待提高。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荷兰病效应、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以及制度弱化效应。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

(二)山西省贸易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为资源导向贸易战略、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和混合型贸易战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社会形势,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下降。山西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贸易方式,在大量开采资源的早期采用资源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到先进的进口替代贸易。主要的问题有:

资源导向贸易发展方式:山西省资源导向型出口战略:通过大量出口煤炭、焦煤、镁等资源型产品,来促进贸易发展。建立在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也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趋于单一。

资源比较优势贸易发展方式: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生产出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比资源型产品有较高的利润。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导致了重工业轻农业,产业发展不协调,这种以资源开采为主、单一初级的城市经济结构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经济发展抗干扰能力较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服务贸易中传统资源、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发展迅速,现代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偏弱,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山西省进出口的主力。

四、山西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保持资源型产业优势,拓展相关产业。应继续发挥煤炭作为出口骨干产品的优势,变单一原煤输出为煤炭系列产品、煤化产品的综合输出,搞好煤炭的深加工及综合开发, 通过提高附加值来增加创汇。

第一,应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变单一原煤输出为煤炭系列产品、煤化产品的综合输出,搞好煤炭的深加工及综合开发。机电产品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保有率的特性,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反向连动效应( 如汽车、船舶的出口,可以带动整个基础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山西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第二,重点开展机电产品的出口,通过搞企业集团或举办出口加工区,培养一批拳头产品, 使其尽快成为山西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第三,积极发展冶金、建材产品出口。山西冶金建材行业发展出口商品潜力较大。首先有较为丰富的矿产原料可供开采、加工、利用,其次山西煤电能源比较充足,为冶金、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2、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个别市场的贸易依存度。

3、借鉴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通过产业多元化:(1)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2)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环保意识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产业多样化。原有工业厂房及设施改建成特色的工业旅游区,不但可以发展旅游产业,而且可以进一步净化空气,改善山西省的环境污染。(3)形成特色产业格局。通过技术、资金的引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将“煤炭主导”逐步改造生一个炼钢等传统产业与会展旅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4、以政府为主导者,对山西省煤炭制品构建品牌,鼓励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并形成集群效应,提高煤炭产业生产效率和利用率,既要重视R&D 补贴以刺激研发需求,又要重视优化研发资源供给结构,加强资源型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专业)

参考文献:

[1]周瑾慧.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6期.

[2]张先锋.贸易模式演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山西省统计年鉴.

第3篇

一、现有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已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抓住第三次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货物贸易,使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05倍,从位居世界第32位跃居世界第2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货物贸易大国。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从初级资源性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机电产品(主要是处于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品种)已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由1994年的21.61%增加到2006年的49.82%(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升级,这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逐步提升资源禀赋结构的绩效。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国情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难以持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若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则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该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等数量的进口商品。

从表一可看出,自1980年到2005年,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8%(以1980年为基期)。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的比重在90%以上,所以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出现了一部分出口产品贸易量增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二)贸易摩擦增多

至2007年,我国仍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图一可看出,自2001年起,世界反倾销立案数呈基本呈下降趋势,但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却呈上升趋势。在2007年,我国遭受了61起反倾销立案,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量的40.67%。此外,贸易摩擦产品所属领域不断扩大,遭到调查的产品从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到机电产品、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涉案产品数量多达4000多种;贸易摩擦的形式增多,除了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外,入世以来,其他国家利用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市场经济地位”、反补贴等手段频繁发起贸易摩擦。因此,如果继续进行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只会招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三)低成本优势适步减弱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近年由于劳动力短缺,这些地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工资才能留得住工人,而随着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度上升,工资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通过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实际水平不因当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比如广州市连续三年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3月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80元/月,达到860元/月。

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中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的真实成本,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过去地方政府通常把土地很便宜的出让出去以吸引投资。目前,征地补偿已经写入宪法,而且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成本上升的势头在沿海地区已经非常明显,对企业经营构成巨大的压力。

(四)高能源、高资源消耗难以持续

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人民币10万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3.5%、9.9%、15.3%、15.1%和10.6%,(根据各期《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出),而我国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7.5%、8.3%、9.5%、10.1%、10.4%。在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供煤紧张问题。在2006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216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在当年达到了24.6亿万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产出率较低,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高消耗必然难以维持。

二、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攫取了极大的利益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服务贸易,以少消耗和占用资源能源却能获得产业高端附加值的服务品,并且利用其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边、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推动了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2%,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速为11%,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2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其中,出口32600亿美元,增长18%:进口30600亿美元,增长16%,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从1982年不足20%提高到2007年的近24.02%。

欧洲在世界各大区域中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最大。2007年,欧洲服务贸易出口16620亿美元,进口14340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17%,均高于前几年增长水平。按国家进行考察,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其出口额分别为4540亿美元、2630亿美元、1970亿美元和13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3.9%、8.1%、6.1%和4.2%。2007年服务贸易进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其进口额分别为3360亿美元、2450亿美元、1930亿美元和15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1%、8%、6.3%和5.1%。这预示着在全球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既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

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表现。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1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近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上升至3.6%。商务部2008年6月6日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9%,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8.8%;逆差7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逆差规模显著下降。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届时服务贸易规模将比2006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将努力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来获得和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同等好处,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发展不协调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情况排名,中国的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较上一年增长了26%,位列世界第二;而在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依然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较上年增长了21%,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位居第七位和第五位,服务出口贸易占世界服务出口贸易的比重仅为3.73%,而美国的比重为13.93%,刚及美国的1/4。这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我国的商品贸易额不相匹配。

(二)进出口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2007年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9.56%、26.56%和17.90%,三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4.02%。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主要源于资源禀赋、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低于5%。(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得出)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

直至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1997年为92.9亿美元,1998年下降到19.63亿美元,但2004年又回升到97亿美元,按照经济学原理,贸易逆差大竞争力就弱。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的净出口或净进口与总额之比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这一公式推算1997-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比较优势指数为-0.09,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服务竞争力较弱。

四、利用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这与对服务贸易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植都不到位,虽然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近几年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更多地侧重于货物贸易。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服务贸易对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二)要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

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要努力保持其优势。同时,要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通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业务,以取代靠低成本优势竞争的货物出口。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要把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到位。

(三)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发展国际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转口服务贸易,使我国成为周边国家的转口服务贸易中心、国际货物调配中心,使集约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贸易方式更多地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第4篇

【关键词】外贸发展 因素 措施

自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质量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逐渐确立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就目前从相关的数据来看,我国在外贸方面与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仅有一步之遥,但还不是外贸强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外贸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以及不协调的问题造成的。这就要求我国迫切的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此来进一步的增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扩大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我国外贸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过渡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措施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外贸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大的比重,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重要的以及紧迫的。首先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必须推进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贸易的需求所决定的;其次为了主动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变革的必然要求,这是由当前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以及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决定的;最后因为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成为外贸强国的战略举措,这就决定了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在对外贸易中,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国际经济以及贸易形势的变化,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难以确定的因素,但是其又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主要作用;其次,我国成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承担者,这将会造成盈利下降的不良现象;最后由于国内人民币升值过快,对外贸易起伏幅度大,贸易差不稳定。

三、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主动的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变革以及加快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的步伐,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促进外贸模式从质量到效益的转型、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的转变、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的转变以及从低端因素到高端要素转型的措施来达到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最终目标。

(一)推进外贸的发展模式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不仅要注重外贸的速度增长,而且还要能确保提升综合效益,这其中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外贸中,要充分利用产品规模优势来提升经济效益,比如:竞争力较大的产品和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要加强政策以及行业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产品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再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要不断地完善要素价格的改革,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协调。

(二)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的转型

这主要是改变从依靠外部资本或者外部企业的投资来拉动贸易进行的模式,从而转向依靠内生主体和产业的模式,以此来降低贸易增长对外部的依赖。首先要培育内生主体,不断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其次加强培育领军型、战略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最后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建立起直接面向境外的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从而实现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市场广度到深度的不断转型

在外贸中,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市场广度到深度的不断转型是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品牌、提升质量以及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外贸模式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的不断转型,因此来实现推进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

(四)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转型

在对外贸易中,推进外贸发展模式从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转型是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加强科技竞争的能力、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以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措施来实现发展模式从低端要素向高端要素转变的目标,从而实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最终目标。

四、总结

对外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外贸的发展使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型是现阶段势在必行的重任。通过分析推进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阶段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实现外贸发展从速度到质量、从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从市场广度到市场深度以及从低端要素到高端要素的转型来实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过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玉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面临新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2005-01-24.

第5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风险;外贸企业

一、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防范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外贸出口企业在给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之后,受客户履约信用差、资金短缺、清算、破产等因素的影响,而为出口企业带来无法收回和拖欠应收账款的风险。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众多外贸企业纷纷采用商业信用方式抢占市场份额。但是,受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的负面影响,外需持续面临着萎缩的现状,使得我国外贸订单量急剧减少,加之部分发达国家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导致国际信用环境恶化。

在这种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极易因大量坏账的产生而使企业蒙受无法弥补的亏损,所以,外贸企业必须加强信用风险防范。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组织,使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到信用赊销管理中,强化内部控制在交易审批、资金管理、客户资信管理等环节的作用;其次,企业应当实施信用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分析客户信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监控客户信用情况变化、审核信用额度、实施信用评级、监控应收账款、催收逾期账款等工作,以避免信用风险对外贸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对外贸易外汇风险的防范

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由于受外汇汇率波动的影响而对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价值带来的上涨或减少的风险。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已步入市场化阶段,受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经济增长、利率调整、外汇储备、投机活动以及财政赤字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在此新形势下,不同行业、企业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过程中所遭受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如,部分以进口设备、原料支出为主的外贸行业和企业(航空业、造纸业等),会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受益,而部分以产品出口为主的行业和企业(纺织业等)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不同的外贸主体而言,其受外汇汇率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我国外资企业近年来将美国、欧盟、香港作为三大外贸出口市场,所以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受美元、欧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显著。而我国内资企业则受日元、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其原因在于日本是我国内资企业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我国贸易关系甚密的亚洲国家的货币与美元和日元保持着较强的连动性。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必须重视外汇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外汇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首先,外贸企业应当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监控体系,配备专人负责监测汇率的变动情况,尤其要做好短期和中长期的汇率发展趋势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采取有效的汇率风险防范措施;其次,选择合理的合同计价货币。外贸企业应对商品、劳务出口以及资产业务的计价,使用汇率呈上涨趋势的货币,而对进口商品以及负债业务的计价,使用汇率呈下跌趋势的货币,从而使合同价值趋于稳定,规避汇率风险;再次,在签订贸易合同时,增加汇率风险分摊条款和合同保值条款。例如,在大额贸易订单中,与贸易对方协定,当人民币汇率波动时对出口价格作出适当调整。在合同上约定,对于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或受益应由贸易双方共同承担。

三、对外贸易结算风险的防范

结算风险是指债权方在办理支付结算的过程中,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引发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现阶段,我国外贸企业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纷纷采取了优惠的付款方式以稳固买方市场,从而使得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如赊销、付款交单等)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方式。但是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结算方式的风险也随之增强。例如,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盲目使用商业信用结算方式,当贸易对方销售良好时,会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但是当贸易对方销售状况恶劣时,便会导致外贸企业的大量应收账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在对外贸易结算中,我国外贸企业因单证错误、单证不符、单证与合同矛盾、单证短缺等问题而导致退货、拒付货款等事件屡见不鲜。据统计,2011年,我国因单证标准化壁垒而造成的对外贸易损失达上千亿美元。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外贸企业应当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外贸易结算风险的防范,以确保及时、安全收汇。首先,制定灵活的预付货款和赊销制度。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对外汇汇率变化情况的预测,来决定办理结汇的时间。当人民币汇率呈现升值趋势时,进口企业应当尽量减少使用预付货款结算方式,出口企业应当尽量减少使用赊销结算方式,当人民币汇率呈现贬值趋势时,进口企业应当多使用预付货款结算方式,出口企业应当多使用赊销结算方式;其次,增强跟单信用证运用的灵活性。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应当根据汇率的变化采用相应的结算方式,如人民币汇率处于贬值期时,出口企业应使用延期、远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方式,进口企业应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方式。当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期时,出口企业应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进口企业应使用延期、远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方式。

参考文献:

[1]蔡雪丽.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0(18).

[2]张馨月.透视世界经济直面中国对外贸易风险与应对[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3).

第6篇

内容摘要:外贸是福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受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巨大冲击,适时转变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和福建外贸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福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 外贸依存度 转变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在福建省的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福建省2009年的进出口总额较2008年下降6.10%。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传统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将严重制约福建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当前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福建省迫切需要适时地转变其外贸增长方式,从而逐步实现由外贸大省转变成为外贸强省这一目标。

本文利用福建省近几十年来的相关数据,对福建的当前贸易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提出一些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

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术界中,对于如何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大致分为两种观点:“跨越式转变”途径和“渐进式转变”途径。黄安(2010)认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推动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现外经贸政策的转型。

滕聪、冯德连(2007)认为应遵循渐进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无论是从制度上入手,还是利用外资或自主创新,或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关键都在于政府的功能定位。

宋群(2010)认为加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既需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应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魏磊、蔡春林(2011)认为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是要培育出口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新型出口导向产业体系。

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对外贸易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有利地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同时,贸易主体呈现多元化,自主品牌建设也有所突破。

(一)外贸规模逐渐增大

长期以来,福建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1990-2010年,福建省出口额年均增长19.73%,进口为17.01%。尽管受金融危机、欧债务危机等影响,2009年福建的外贸总额、进出口额较2008年均有所下降,然而在2010年外贸规模又恢复迅速,进出口总额较2009年增长36.57%。由此可见,福建外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贸易规模和贸易数量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稳步增长。

(二)贸易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福建省逐步实施外贸主体多元化战略。2001-2010年的十年里,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93%增至40.56%,进口比重从2.49%增至19.04%(福建省统计年鉴,2002-2011)。因此,福建省对外贸易中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集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足鼎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格局,这些贸易主体成为带动及制约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自主品牌建设有所突破

近几年来,福建省有18家企业(福耀、南孚、厦华、宝瑞登丝、TOPBI、红孩儿、野豹、QLAC、QZMM、月亮河、金得利、Ap、梅花、顺美、比阳、伟士、纽威、古龙)被列入2005-2006年度“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企业的名单中,该名单包含全国各省市190家企业,福建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5位。

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建省对外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福建外贸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问题如下:

(一)外贸依存度过高

如表1所示,1995-2010年期间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在40%以上。高速增长的外贸虽然拉动了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福建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度地依赖外贸出口,从而使福建省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而且福建省的出口贸易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进口贸易发展滞后

近十几年来,福建省对外贸易虽得到巨大发展,但进、出口发展并不协调,进口贸易明显滞后于出口贸易。2007年福建省的顺差额为254.2997亿美元,进出口结构严重失衡;2008年福建贸易顺差规模则进一步扩大到291.6274亿美元。虽然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等的影响,2009年贸易顺差下降为269.8868亿美元。然而 2010年的贸易顺差额达到342.0598亿美元。适度的贸易顺差可以为国家积累了一定量的外汇储备,但过度的顺差则会引起贸易结构失衡,导致贸易摩擦增多等。而从长远来看,任何一种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衡的外贸结构,都将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福建省外贸出口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福建省的出口仍过度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这三个传统市场上。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很小。此外,由于美国、欧盟、日本是世界上贸易壁垒和各种反倾销、特保调查的高发地,出口过度集中于这些市场使得福建省面临着更高的出口贸易风险。

(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较低

第7篇

一、外贸函电特征

(一)以外贸语言为载体。外贸函电是以外贸语言为载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传递信息。外贸活动中涉及到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点,其风格简约、礼貌、完整并且正式,使用词汇要求专业、精确。

(二)以外贸知识为背景。外贸函电是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一种实用语言,与外贸实务紧密联系,围绕外贸的整个流程,即建立贸易关系、询盘、报盘、还盘、下单、订合同、安排装运、支付货款、投保、抱怨或索赔、理赔或仲裁展开。它要求从业人员在掌握外贸实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文字表现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观点。

(三)形式多样。由于外贸函电涉及到外贸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可以依据其作用、内容等分为若干种类。灵活掌握函电各种类型对外贸人员提出挑战。此外,函电的运输方式,除了传统的邮政邮寄外,还有现代化的快递、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以及国际互联网在线及时沟通等。能够应用不同传递方式,也对今天的外贸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涉外特征。外贸函电应用于我国与国际上的外贸业务人员之间,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写作有效的外贸函电不是单纯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从业人员与国际贸易伙伴的实际交际能力,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法律特征。由于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活动所涉及的法律行为远比国内贸易复杂。作为贸易双方沟通的工具之一,外贸函电在外贸业务中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同时受相关法律约束。函电内容应遵守我国法律和不同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制度;函电使用的术语应符合国际习惯和法规,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等。

二、如何写作有效的外贸函电

(一)强化语言知识。外贸人员应掌握行业使用频率较高的经贸术语,并且尽可能的扩大经贸词汇量和掌握其样式、表达方式、特殊用语、缩略语和写作技巧等。此外,外贸人员应注重提高对外贸函电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对函电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能正确理解各主要业务环节中往来函电的意义和内容,能审核信用证和提单等;能够填制合同,草拟各主要业务环节中的往来函电;能够翻译外贸信函,实现译文正确、语言通顺流畅。

(二)熟悉外贸业务。外经贸业务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接受、签约、包装、装运、支付、结算、保险、商检、索赔、、抱怨与调停,等等。工作人员应注意结合外贸业务进展的不同环节和内容学习相关函电的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可以利用合适的练习资料,以加强记忆;向他人讨教、小组讨论和实际运用等方式,帮助巩固业务知识。

(三)掌握不同种类的外贸信函。不同函电格式、用语和写作技巧等均不尽相同。商务函电的种类包括:商洽函、询问函、答复函、请求函、告知函、联系函。从商务函电的具体使用功能来讲,又可分为:来函处理答复函、订货函、任命函、祝贺函、感谢函、介绍函、邀请函、联络函、致歉函、慰问函、唁函、推销函。从具体业务环节来讲,可以分为:为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接受、签约、包装、装运、支付、结算、保险、商检、索赔、、抱怨与调停等而写作的函电。对各个种类信函能够运用自如,能够促进外贸领域中的商务沟通。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邮政信函被现代化的方式所取代。加上Internet的普及,EDI贸易的迅速崛起,函电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现代业务员,除了能够使用传统手段邮递书信外,还应掌握电传、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外商沟通。另外,国际互联网使贸易双方文字形式的及时沟通成为可能,这种便利工具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今,外贸业务管理软件逐步被应用于外贸业务,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众多的函电模板及分类机制加强了对外贸函电的处理力度,提高了函电处理速度,同时集中、系统性管理函电资料;制作单证时,只要录入一套公共信息,全部单据自动生成,确保单单一致等。因此,外贸人员学会利用现代手段,能够帮助实现外贸公司业务管理的方便、快捷、有效、规范。

(五)掌握外贸函电的写作原则。外贸人员写作函电时,必须以基本写作原则为宏观指导:完整、正确、清楚、简洁、具体、礼貌和体谅。具体说,“完整”意味着函电应完整表达所要表达内容和意思,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种原因、何种方式等。“正确”表示表达的用词用语及标点符号应正确无误,如果出错势必会造成沟通不利。“清楚”指所有的词句都应能够非常清晰明确地表现真实意图,避免双重意义的表示或者模棱两可。“简洁”的含义是在完整和礼貌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文字清楚表达真实的意思。“具体”指的是内容要明确而且具体,避免泛泛而谈。“礼貌”原则指语气友好,客气而且得体。“体谅”表示考虑对方的处境、困难和反应,以对方的观点来看问题,为对方着想,尽量根据对方的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对方才容易接受本方的建议等。

(六)公司开展培训工作。外贸公司可以制定培训计划,按预定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函电写作训练。假设业务情节,安排职员担任贸易各方的角色,从各自角度利用函电发表观点。这种方式可以使职员身临其境,获取语言感觉,掌握函电实际应用技巧,增强学以致用的兴趣;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外贸业务人员做讲座,强调外贸函电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的巨大作用,给职员提出学习建议和纠正错误等;公司实行奖惩制度,鼓励职员自觉自愿的开展函电写作训练。职员经过训练,必定能提高业务素质。

(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贸人员由于开展国际业务,必须了解中外的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沟通中,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和业务受阻。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实践总结与分析、与国内外商人交流等方式分析文化现象、解读文化差异,学会在函电往来中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函电 对外贸易 企业

一、商务英语函电概述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概念

商务英语函电是对外贸易领域人们借以沟通的书面工作语言, 以外贸知识为背景、以外贸语言为载体的电子书信。 商务英语函电是对外商务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商务英语函电最常用的内容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回复、销售合同、包装、保险、赔偿、仲裁等。

(二)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

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商务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是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和有关商务活动的基础及重要工具,因此,熟悉运用并正确理解商务英语函电出现的新特点,是顺利进行商务业务活动的前提和条件。

1.作用地位中心化

当产生贸易纠纷时,它有可能左右纠纷解决的结果。对外贸易越来越依赖于单据交换的过程,商务英语函电的中心化作用也日渐明显。

2.传输方式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函在业务交流中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很大程度上代之以传真、互联网、邮件等更为迅速、方便、经济的通讯手段,但在信息和形式来看,其基本格式、表达方式和内容都没有大的变化。

3.书写格式自由化

商务英语函电的公函,其写作格式有多种风格,有专业式、简洁式和庄重式。函电格式自由化主要体现在信头、呼语和信内地址等方面。随着贸易双方业务联系的增多与贸易关系的加强,彼此间的了解与沟通日益深入,有个人内容渗入公函的趋势,这也助长了其格式的自由化。

二、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功能与优越性

(一)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功能

1.物色贸易伙伴

物色贸易伙伴是开展对外贸易的前提。在传统方式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为了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而利用商务英语函电物色贸易伙伴,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咨询和洽谈

“咨询、洽谈是每一笔对外贸易业务的必经程序,也是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和洽谈可以跨越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流方式。

3.网上订购与支付

商务英语函电可借助网站中的邮件交互传递网上的订购,并可通过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

(二)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的优越性

商务英语函电提供企业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其优越性主要有:

1.提高了通信速度,尤其是国际范围内的通信速度。“商务英语函电一方面破除了时空的壁垒,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将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布局和结构。

2.节省了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而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

3.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

4.提高了服务质量,能以一种快捷方便的方式提供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及客户所需的服务。

5.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即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

6.最重要的一点是,商务英语函电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与传统的对外贸易业务运作方式相比,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

(一)显著降低对外贸易成本

与国内贸易相比,对外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商务英语函电进行对外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算、汇款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

(二)显著提高交易效率

利用商务英语函电开展对外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提高客户满意度

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对企业来讲,在传统的条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四)扩大贸易机会

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对外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结论

总之,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商务英语函电,实现利用商务英语函电开展对外贸易,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冲击。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显著降低对外贸易成本,交易效率显著提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扩大了贸易机会,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快的向前推进。只有充分应用好商务英语函电,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有助于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贸易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商业形象,促进对外贸易活动的双方相互交往沟通和传递信息,从而获得交易的成功,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

[1]程同春.新编国际商务英语函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常玉田. 外贸函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外贸英语;课堂教学;务实性

 

 

中国在入世以后,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已经变成了一种渴求。对具有较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有了一些细化的标准,比如具备较强的外贸英语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熟悉并能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各环节;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的惯例和法规;掌握现代化信息交流技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具备上述素质的人是外贸就业市场的宠儿。[1] 

外贸英语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外贸又称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外贸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文件,了解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术语及表达技能,熟练处理商务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务实性特点应该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对外贸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2]意思是说,研究对外贸易,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服务于实践,以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 

一般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把重点放在对英语语法形式和语言本身的讲解上。而外贸英语教学应侧重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实用性:外贸是实务,外贸英语也应该从外贸实务的角度出发去讲授,也就是说,实务性应该是外贸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近年来,一些外贸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外贸英语教学的这一特色,但还没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在外贸英语专业课教学中体现务实性特征的一些思考。 

 

一、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贸英语课的特点是:语言的务实性很强,也就是实际操作程度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外贸实例的分析,本文第三部分将专门论述实例教学在外贸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贸易上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在要求学生掌握外贸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英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是最重要的外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有的学者指出,在国际贸易上,运用英文和运用数字同样重要。以英文信件为例,英文书信写得好可以协助推销货物和赢得顾客的好感,争取新客户,维持老主顾。其他例如获得信用,宣传新计划和新产品、展开推销活动,尤其离不开英文写作。所以,“英文写得好,可以说是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3] 

 

二、 务实的思维方式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对外贸易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务实。教师在上外贸英语课程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务实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这种务实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对外贸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认识论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实际才干的增长会有很大的益处。社会需要的是有实干精神的大学生,而不是死啃书本的书呆子。因此,在外贸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决不可以忽视对学生务实思维方式的培养的。 

比如,对外贸易仲裁(arbitration)是解决对外贸易争端的一种方式。按照国际上的习惯作法,买卖双方在发生争议时,可以采取友好协商、仲裁和司法诉讼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谈到争端的解决办法,还有哪些呢?书上没有说,但是可以这样分析:协商、仲裁都是非强制性的措施,如果经过协商、仲裁,争端仍不能得到解决,那就要诉诸法律,也就是司法诉讼,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争端,达到了经济、法律手段都难以调和的地步,就可能发生战争。例如海湾战争,其根源就在于英美等西方国家与一些阿拉伯国家以石油资源为代表的经济利益的争端难以得到协调,结果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战争。由此可见经济利益对大至国与国之间、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的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与分析,就是务实思维。

三、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教学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外贸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并且提高实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实例来教学。因为实例所使用的是丰富的实际外贸操作语言,实例中同时也蕴含着前人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比如:在讲索赔一章时,吴林康编的《实用外贸英语》一书仅有一个外贸实例[2],没有理论上的专门讲解。他选的是一个变质头路白核桃仁的索赔案例,文中仅列举了买卖双方关于此索赔案例往来的十封函电,而这十封函电,正好完整地再现了这一索赔案例产生,发展,和得到解决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实例来讲解索赔这一国际贸易现象,从讲授的内容来讲,实际操作感很强,学生学完以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学生实际才能的提高很有好处。 

针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以实例为主体讲课,并且结合其他手段,把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与传授贸易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枯燥的外贸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些。

四、外贸知识 

 

外贸知识也很重要。外贸英语课程是外贸知识与英语相结合的实用英语课,是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其主体是对外贸易,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外贸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使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外贸英语课程涉及对外贸易的各个领域,因此撰写英语外贸业务文件时需要对对外贸易专业词汇的用法、内涵,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及其相关法规都有所了解,才能在书面表达上做到用词准确达意。所以,只有拓展相关的外贸知识,外贸业务英语文件的撰写才能用词精简、句式严谨。 

在外贸英语教学中,长于外贸专业的教师往往大讲外贸知识;而长于语言的教师又沿袭英语精读课的教法对教材内容逐字逐句释义、翻译。因此,教师首先要熟悉外贸知识。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外贸知识,那么上起课来只能空谈,不能深入问题实质。那么这门课程的务实性就没有真正体现。其次,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很重要。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贸英语教师应该既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又有较多的外贸知识。 

 

五、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广东;外贸强省;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4902

1 外贸强省的特征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外贸强省这个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外贸强省是既有“外贸大省”进出口总额排名居国内前列的特点,又有贸易结构合理,进出口附加值高,且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省份。其具体特征如下:

(1)贸易总量大。外贸强省应该具有“量”方面的优势,即具有较大的贸易规模指标,该指标以进出口额的高低以及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来反映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2)内资企业为贸易主体。内资企业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应该成为省域对外贸易的主体,其比重约占70%左右,外资企业占30%左右。

(3)贸易市场多元化、分散化。贸易市场多元化、分散化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外贸强省”对前三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

(4)贸易结构以服务贸易为主导。外贸强省应该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服务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5%左右。

(5)具有丰富的贸易方式。外贸强省既要有加工贸易方式又要有非加工贸易方式,而且非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约为60%,大于一般加工贸易方式。

(6)具有宽松的贸易环境。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贸易环境,以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

2 广东与外贸强省的差距

近十年来广东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量”的优势已经形成,是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强省还有一定差距。

(1)内资企业依然处于次要地位。

通过对相关数据整理可以看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011年广东省外贸总额9133.3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317.93亿美元,进口额3815.41亿美元。在当年的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1%,超过了广东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在进口方面,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至2011年,外资企业的进口额一直在2000亿美元左右,而国有企业的进口额只有500亿美元左右,甚至国有企业占总进口的比重也由2007年18.9%下降至2011年的12.3%。

(2)贸易市场集中化。

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向前三位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到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日本、东盟和韩国,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7%,同比增长11.3%。可见广东省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较强,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

(3)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层次较低。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亿美元,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外贸强省要求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同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为39.8%。可见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层次较低。

(4)加工贸易仍是广东省的主要贸易模式。

2011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分别为4055.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所含附加值、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一般贸易比重较低。可见广东省的贸易方式仍然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的比重大于加工贸易的情况截然不同。

(5)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是贸易制定和规则的接受者,在国际争端中处于低端地位。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广东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对广东省出口产品进行调查的主要发起人。2011年广东省出口的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虾、家具、彩电、鞋等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每个涉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涉案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3 广东向外贸强省跨越转变的路径分析

(1)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贸易主体发展多元化。

一方面广东省政府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改制、重组、集团化发展,整体推进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

进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营造良好氛围以及鼓励、扶持、引导等措施,促进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2)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构建均衡合理的贸易市场格局。

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开拓全球市场。在重点开拓贸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多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适应广东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是外贸强省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标志。一方面协调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关系,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效益。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先考虑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促进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体系,完善管理规则,为服务贸易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实施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

一般贸易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其涉及和辐射的地区广泛。加工贸易以简单的加工组装为特征。加工贸易在现阶段对广东贸易结构升级帮助不大,对外贸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加工贸易的大量出口容易造成贸易摩擦。所以现阶段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并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不断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另外,要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让外来企业逐步成为植根于本地的企业,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

(5)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创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应通盘规划构建贸易促进体系,在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既要建立一个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贸易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又要加快外经贸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二是促进产业、企业和贸易有机结合。政府从扶持为主转变为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简化进出口审批程序,为外贸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 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并且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摩擦的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鞋等产品。四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针对具体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摩擦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临时出口调节税办法,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

参考文献

[1] 朱慧强.广东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过渡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1,(9):6768.

第11篇

关键词:清代;海外贸易;合伙制

合伙制是交易双方以合作形式实现共赢,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出资或者投入劳动力的形式成为合伙人,之后合伙人共同承担经济活动风险,盈利后按照投入份额进行利润分配。合伙制与一般经济行为的区别是除本分利的特殊获利方式。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海洋史进行探索与研究,其中清代海外贸易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关于清代贸易合伙制的研究成果包括《清代海外贸易的经营与利润》、《中国古代合伙制初探》等著作。本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探究清代海外贸易合伙制的相关内容和深层次原因。合伙制早在中国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发展到清代己趋于成熟,按照合伙人的经营能力和资本、劳动力投入情况,可将清代海外贸易合伙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资本之间的合伙、资本与劳动的合伙、资本劳动的混合合伙。

一、清代海外贸易合伙制兴盛原因

合伙制的正式成型是在宋元时期,到清代乾隆时期发展到鼎盛,之所以合伙制能够在清代实现兴盛,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合伙制降低经济损失

海外贸易获取巨额利润,但也随时面临着经济风险,通过合伙制形式可降低经济活动风险或者减少发生危机时的经济损失。虽然清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对于商船来说还是经受不住海难的,很容易出现经济损失。比如道光二十一年,福建商人“往吕宋经商,船欲回唐,至广东洋面,遭风击碎,溺海无葬”。清代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行为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不允许海外贸易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现将给予重罚,顺治时期曾规定“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处斩,货物入官”不管是海难还是限制贸易使得海外贸易商人经常承担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合伙制贸易方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在独资贸易情况下经营者不仅要独资承担着资本、劳动力等成本,还要单独承受巨大的贸易风险。相比独资经营,合伙制资本、劳动力和风险由合伙人共同承担,不仅成本减少,风险损失也会减少。海外贸易商处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选择以合伙的形式进行海外贸易。

(二)合伙制降低贸易成本

商船是海外贸易的关键,而不管是租赁商船还是建造商船都要花费大笔资金,“内地造一洋船,大者七、八千金,小者二、三千金”,这对于小规模的海外贸易商还产生很大的成本和压力。海外贸易的成本除了制造商船之外还包括航海设备购买、招募人员、定期维修等费用。为了降低贸易成本,“澄之商舶,民间醇金发赊艘,与诸夷相贸易”,合伙制通过成本分摊的方式降低了贸易成本,推动了小规模贸易商的经济活动。因此,贸易商更倾向于合资造船,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贸易更愿意选择合伙租赁商船,这比造船又节省了一定程度成本。租赁商船的费用是根据租赁船只的期限和大小决定的,在清代有专门合资租赁商船的商人被称为船商,船商不是单独或者亲自进行对外贸易的,而是以提供商船的方式与其他外贸商进行合伙,对贸易利润进行抽分。值得研究的是,在明朝时期外贸商之间的合伙貌似仅是结伴而行,是分开购置各自需要商品的,合伙购买货物的情况不多。但是到了清朝时期,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合资购买货物的情况逐渐增多,对外贸易商之间、船商与贸易商之间都会进行合资购物,“货物价格过高的情况下,中国商人为了避免遭受财政困难往往选择联合几个人一起购买,在商品交易成功之后再按照出资多少对利润进行划分,通过这种贸易方式中国商人可以在不借助欧洲商人情况下开拓爪哇市场,并减少交易困扰和风险”。顺治年间商人杜昌平、谢德金等人购买了纱缎、丝绵、药料等货物从浙江运到宁州地区贩卖,这就是典型的合伙制贸易方式。

(三)合伙制加强资本与劳动的融合

合伙制的合伙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为了实现贸易互补外贸商人愿意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保障海外贸易过程有丰富的经营和航海经验保障。相关史料记载清代海外贸易存在着“居者”与“行者”两类人,正所谓“行者入海,居者附货”,居者为投资者,行为者贸易者,居者与行者之间的合作就是合伙制资本与劳动结合类型,贸易商也可以出资,这种类型就是混合合伙制,兼具资本与资本、资本与劳动合伙的特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合伙制,商人合伙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

二、清代海洋贸易中合伙制的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是合伙制的核心,也是海外贸易商施行合伙制的根本目的,不同类型的合伙制利益分配的方式、方案与额度是有区别的。

(一)资本与资本合伙制的利润分配

资本与资本合伙制的利润分配是按照资本出资份额划分的,一般海外贸易结束之后除去商税、劳动力成本和佣金之外,合伙人可获得比出资时的成本多至数倍的利润。船商可以自己携带购物进行贸易获得利润,也可以通过与贸易商合伙抽分利润,在顺治年间,抽分比例为“除本商七分,船三分利”,到康熙年间则“抽分客银加二、三、五”,即20%、30%、50%不等。康熙元年,船商王自成合伙32名贸易商前往日本经商,获利后从贸易商的利润中抽分,抽分比例为20%。清朝时期船商对贸易商利润的抽取比例是根据贸易商的盈利情况决定的。船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经常招募能够合伙的贸易商共同进行海外贸易,以获得更多的贸易资本和利润。

(二)资本与劳动合伙制的利润分配

资本与资本合伙制利润分配相对来说形式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会比简单的资本合伙复杂得多,还包括资本与劳动的合伙,甚至混合合伙形式。上文提高船商与贸易商之间的资本合伙,船商还与船工和舵工之间存在着资本与劳动合伙关系。这种关系中,商船与舵工共同从贸易商抽分利润,并可获得不同数量的担位。但是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史料比较稀缺,因此对具体的抽分比例的精确判断比较困难,学者陈希育认为船工在当时是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因为船商并不会在每次对外贸易之后都会与船工共同进行利润抽分,因此船工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船商的担位供给,一艘载重400吨的商船,按照船工职位进行担位分配,级别越高的船工获得的担位也会越多,比如伙长、财副、总管等可获得50个担位,舵手可获得15个担位,水手只能获得7个担位。根据船只大小的不同船员的获利情况也是不同的,一般大型船只的船工获利会较多。对于担位的使用方式,船工既可以自己携带货物进行贩卖也可以将担位出租给小型外贸商从中获取租金和抽分,担位租金根据外贸商的货物决定,在康熙年间从广东到曼谷的商船一担锡收租银2.5元(西班牙银元),食用燕窝一担10元,海参3元,其中厦门地区的担位租金要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关于利润抽分,货物不同获取的利润也是有区分的,货物有细货(比如丝绸、瓷器、茶叶)与粗货之分,细货的利润率明显高于粗货,这不仅对于船工,对于船商来说通用的,因此贩卖细货的贸易商更受船商和船工的欢迎。

还存在着一种情况,即船商不亲自出海,而是委托其他人代替其出海。比如乾隆年间船商陈永兴与对外贸易商叶雅官合伙出资购买商品去海外贩卖,陈永兴委托陈阿应代替其与叶雅官共同出海经商,并且购置一批货物。在船商不是船长的情况下,船商人与船上其他船工一样是没有固定收入的,也只能通过担位形式获利,既可以自己购置货物进行贸易,也可将担位进行出租,还可以代替其他贸易商进行海外贸易。不过人与一般船工还是有区别的,他可以从船商哪里获得一定数额的佣金,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相关文献统计,在清朝初期的三十年里,中国去往日本经商的商船有1711艘,开往东南亚经商的商船有2231艘,对日贸易每年获利155万左右,对东南亚贸易每年获利787万两左右。根据上述数据,对日贸易商船每艘船获利的平均值为3.8万两左右,船商抽分比例为20%则获利7600两,人获得10%的佣金则获利760两;对东南亚贸易商船每艘船获利的平均值为8.6万两左右,船商抽分比例为20%则获利17200两,人获得10%的佣金则获利1720两。船商搭理人可获得较高的收入,船商自己担任船长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三、清代海外贸易合伙制的演变

自康熙以来,清代海外贸易中经常出现“公司”一词。清代商船商的货物是有名称区分的,有的货物叫做“附搭货物”,有的货物叫做“目梢货物”,还有的货物就是“公司货物”。“附搭货物”一般指其他贸易商委托运送的货物,“目梢货物”是船工或者人使用自己担位用于贸易的货物,“公司货物”则特指船商的货物,“船主领之谓之公司”,因此公司就是船主。在这里的公司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公司,但是意味着合伙制中已经有了“股份制”的萌芽,清朝时期是合伙制的兴盛时期,在数量和规模上比以往朝代都有所扩大,而合伙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资本规模扩大正是孕育股份制的有利因素。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驶往日本的商船运输货物资本在二万至三万两之间,前往东南亚的商船运输货物资本在三万元以上,所以清朝时期合伙资本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清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和重商亦农的政策使得合伙制没有完成相股份制的转变。在乾隆以后,海外贸易合伙制也逐渐衰落。

清代是海禁与海外贸易并存时期,合伙制既是利益需求的结果也是现实需要的客观要求。合伙制降低了海外贸易商的贸易成本和经营风险,促进贸易上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对清代合伙制进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清朝时期海外贸易和资本主义萌芽现状,以及与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从而更好地分析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庄为巩,郑山玉.泉州谍谱华侨史料与研究(上)[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一零二)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条[M].中华书局,1985.

[3]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M].文海出版社,1974.

[4]张燮.东西洋考(卷七)[M].中华书局,1981.

[5]陈伟明.明清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与经营[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01).

[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庚编第一本)[M].中华书局,1987.

[7]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第12篇

提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节节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础上,重点剖析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外贸更是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几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开始超过50%,2006年达到最高点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过50%。

(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有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各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数据测算,2000年即我国“入世”前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性增强,贸易摩擦增加。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仅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进出口对美、日、欧盟的依存度很高,若在与他们的贸易中出现问题,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如果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发生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由于影响到别国从而对我国产生间接影响。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也成为近来贸易摩擦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从1978年8月到2010年6月,近32年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157起,其中反倾销案152起,反补贴案1起,保障措施3起,特保1起。而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其中欧盟对我国发起了7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5起,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各1起。“数量多、频率高、影响大、花样多”,业内专家用12个字为近来频繁的贸易摩擦做了定性判断。

(二)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入世”后,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

对于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也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加工贸易层次低,不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创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运用了价格、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就上升到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二)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比重高。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客供辅料和不作价设备四种形式,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大量外商将中国作为加工基地,开展对外贸易。从1978年8月广东省珠海县香洲毛纺厂与港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开始,我国的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呈现出年均30%的高速增长态势,30年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形成的经济环境对加工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将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扩大了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领域;同时,其他国家市场也对中国开放,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三)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小。GDP包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但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所以其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

四、调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首先,近几年,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但这三者的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改变这种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其次,扩大内需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国际经贸摩擦。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屡创新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引来了诸多的贸易摩擦,引发贸易国不满,各种反倾销诉讼也加大了国内经济和财政风险。目前,国际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国,这使得我国连续10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可见,要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对外矛盾和争端,提高解决对外摩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以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产品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样的增长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资源投入的过度依赖,提高利用率,优化人才结构,积极开展节能和资源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的资源信息产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而且其中的信息、通讯和金融等专业部门的发展更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货物贸易的显著增长。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瑾.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的风险分析与主要对策[J].国际贸易,2005.1.

[2]裴长洪,彭磊.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