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

时间:2023-06-07 09:2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

第1篇

社会实践作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从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之外,根据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引导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深入了解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实践性活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们提前认识社会,将自己在校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在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精神觉悟,继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目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实践需要具备教育意义,主要教育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创新的目标;第二,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第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积极地走向社会、帮助社会。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虽然是学校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但整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活动过程,因此为了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尽早地了解社会,还需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1]。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现状

(一)思想修养

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得到提高,在经过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后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大学社会实践活动过多,而参与学生人数却不广泛,且学校经费有限,只能允许一些精干的学生干部参与社会实践,自然而然无法提高所有学生的思想修养。

(二)团队合作

独立学院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后,80%的大学生都认为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尤其是在组织形式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因为这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在较为艰苦的地区开展,大学生们的日常社会实践工作也就会略显困难。但从实际过程来看,由于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去往的社会实践单位不是依靠教师的社会关系,就是凭借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真正去往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相对较少,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社会适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需要尽早地引导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及早地来到社会去感受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这样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从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社会实践的特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程度还不到位,虽然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第一项目,但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有一些环节是与教学内容脱节的,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及时适应社会。

(四)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一般是在组织形式类型的社会实践中才会体现,社会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也是今后工作的原则。暑期社会实践之后,大多数大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一些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甚至更加关心农民的生活问题,但是这些去往农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专业是与农村不符的,其原因在于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有限,无法容纳更多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此学校还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2]。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

从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现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与育人功能发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社会支持中的活动资金、实践时间、实践机会、时间单位等方面的支持情况,还是会影响到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的发挥的。社会支持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经济基础、岗位实践的帮助,但育人功能发挥如何,还是要看学校、家庭、个人的支持[3]。

(二)学校

学校支持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核心部分,虽然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形式过于片面等问题,但由于学校支持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提高学校的运作能力,在组织和指导方面进行加强。

(三)家庭

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家人都十分赞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就说明家长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是积极的,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若家长十分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对其进行社会教育和鼓励,那么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超高水准地完成社会实践[4]。

(四)个人

暑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个人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实践的完成度,没有积极的个人态度,那么学生也不会认真地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深、参与不积极、注重形式等问题,都是能够直接影响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四、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一)注重教学改革

积极的优化独立学院育人机制,加快教学改革速度,将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放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逐渐转变大学生的日常课程,在课程之中增加社会实践课程,根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进行分类,让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内容多、差异大的特点,这样就能有助于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生活。

(二)规范过程管理

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需要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制度和加强社会实践的过程管理。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团委统一组织的,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会涉及很多部门,很有可能出现分工错误、配合问题等现象,因此需要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5]。另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项周期长、内容复杂的项目,从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到结束,要经历至少两个月的时间,此期间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训工作,且要经过准备社会实践材料、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勘察等环节,由此可见,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对于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合作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由学校组织的,但是若没有社会的支持,这一项目也就无法开展,因此要展现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更要加强社会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尤其是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拓展实践基地,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6]。虽然现今独立学院为大学生建立了很多社会实践基地,如创业基地、就业基地、社区基地、志愿基地、红色基地、科研基地等,但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还是应该多与社会合作,让学生认识真正的社会。

(四)突出成果转化

社会实践结束之后,学校应该让大学生提供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其中包括报告、论文、感悟、体会、照片、微博、视频等内容,且还应该让大学生及时将这些内容进行转化,以个人社会实践报告会、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或者社会实践话剧、情景剧等方式为其他大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并且还能使大学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加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7]。

(五)丰富校园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更有助于独立学院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应为学生创建具有文明气息的校园环境,干净的教室、整洁的宿舍都会提高活动的成功率。接下来,就应创造浓厚气氛的校园文化,定期组织活动,如知识竞赛、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这样一来,就能让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校园实践活动,同时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六)完善激励机制

社会实践中的激励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鼓励机制,学校可以采用立项的方式,让学生提出社会实践方案,然后由学校选拔出最为优秀的实践方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主动去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单位激励,大多数社会单位都不会考虑学生的利益,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单位的利益,因此学校可以与社会单位进行协商,要求社会单位针对学生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独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不同,帮助大学生进行选择和思考,在实际过程中学校更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作者:王义全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求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

[2]张佳.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11).

[3][6][7]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第2篇

大学生艺术论文

摘要:在当前高校建设中,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独特的组织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跃大学艺术气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作用,还对普及艺术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团的活动对高校促进作用很大,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内涵。随着大学生艺术团的逐渐成熟,所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创新 实践能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实践基地及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发挥其能力培养的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创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及创建多元的实践共同体等策略[1]。

1.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毋庸置疑,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对信息社会的新任务、新情况,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客观地认识、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才能保障、提升实践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1.1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影响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环节,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难以替代的价值。然而,目前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社会认可度不尽相同。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和社会对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高校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组织实施的章程、办法,但在开展社会实践时所投入的活动经费较少,执行力也比较弱。对于承接社会实践任务的企业单位而言,由于以市场经济机制为主体的企业运行体制,高校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或主体对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承担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安排比较被动,部分承接单位或企业甚至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

另外,在高校内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一致。尽管认为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许多客观性因素限制和主观障碍性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没有真正获得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对工科类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项调查显示:依赖学校(院)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数占46.6%,由自己联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仅为15.4%;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价值、对社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占10.3%,只有5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这表明,大学生本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是很高。这些问题均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1.2社会实践环境、条件不够理想,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社会实践是一种能力培养教育,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譬如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支撑。社会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譬如,用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少、类型单一。为完成实践教育任务,只好将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纪念日或者暑假期间进行。另外,由于一些企业资源条件限制,能够用于社会实践教育的场地、设备等比较匮乏,难以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1.3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是社会实践存在的又一严重弊端。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一些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娱乐活动等粗放型活动,既没有考虑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专业特点、技术水平等来安排实践内容,又没有与专业科技创新等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以参观、考察、访问等方式进行,不能直接参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2.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及内容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需要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步入科学规范的良性运行轨道。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既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又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

2.1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相结合。

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观念。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要求具备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社会实践恰恰能够使大学生尝试从学生角色向劳动者角色转换,是一个从学习成长性实践向劳动创造性实践过渡与转换的初始化过程。因此,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践课程课时应占到教学计划学时的35%左右,并将社会实践的内容与企业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其中,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结合专业特点、生产实际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合理规划、布点,选择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创新条件较好的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开放式的专业实训基地。例如:我校与具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建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沙盘模拟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注重不断更新实践形式,注意实践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注意实践成果为地方中小企业带来效益,让承接单位从接受社会实践的任务中获得收益,以调动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2.2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应该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2]。一次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次良好的实习机会,提供一个了解、熟悉社会的渠道,有助于将校园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应树立起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的范畴进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3]。社会实践应具有专业针对性,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特点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让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借鉴。

2.2.1以实践单位科技开发项目为载体,真题实做。

通过承接社会实践单位委托的科技开发项目,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真题实做。社会实践承接单位的开发项目是真刀真枪的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可安排高年级同学或者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实施。这类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在老师协调指导、企业监督下完成。真题实做的开发项目会使学生明显感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完成时间、工期,技术人员的提问质疑等。这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很多体验机会,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2.2以实践单位科技开发项目为依托,真题陪做。

实践单位所承担的一些科技开发、技术攻关项目,技术含量较高,一般是由企业自己的职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完成的。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要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开发是比较困难的,可通过指定工程师作为导师,由若干名同学参与实践,按照真题陪做的方式组织实施。如组织安排同学参与调研考察,参与讨论构思工程设计草图、草案,让学生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参与整个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或某个环节。通过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以加强、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2.2.3以实践单位科技开发项目为示例,自拟课题真做。

高校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一般建设有科技创新基地或实验室。请专业老师针对企业科技开发项目,自拟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课题,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室进行有目标、有限定条件的工程设计实践。学生在学校提供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开展实践制作,而后由企业的负责人,或工程师协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评价。这类实践能力训练的压力尽管稍小,但在真做中亦能使大学生建立自信,积累实践经验、增强专业能力。

2.3恰当运用网络技术空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娱乐相结合。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应用,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形态,进而影响人际交往行为方式。网络环境为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条件和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认识提供了多种途径,如论坛、电子邮件、博客、聚合新闻、微博、微信等。在网络交往中,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4]。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新课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基于网络环境的行为交往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与交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能够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例如,从学生思想、学习、身心特点等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等为主转向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实施,以发挥科技文化成果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也可以编制开发一些游戏软件、仿真实验工具,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网络虚拟实践中受到实践教育、技术训练。例如,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就业择业、科技创新等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使其全方位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实践与自身成长的密切关系,缩短其从自由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磨合期。

开展网络社会实践势在必行。利用互联网拥有的海量资源优势,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将传统单一形式的社会实践转变为有组织和自发、日常与假期、分散与集中、校内与校外、点与面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实施方式。当然,如何开展网络社会实践,评价网络社会实践的效果,不断扩大网络社会实践平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新课题。

3.结语

组织开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从目前社会实践的现状来看,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需要创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企业使用人才的需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恰当运用网络技术空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娱乐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应客观反映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赋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活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2]刘正浩,潘晓芩.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路径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63-66.

[3]黄波.关于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54-56.

第4篇

一、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一)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以科学的理论构建作为铺垫 该理论建构应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收学、财务会计学、消费经济学、消费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基础理论。

(二)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将先进的理财理念贯穿始终 沃伦・巴菲特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56年,他将100美元投入股市,50年间创造了超过400亿美元的财富。2008年,其位列全球富豪榜次席。他是这样认识理财的,即“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因此,在大学生理财教育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大学生树立“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光明正大”、“理财的目的――梳理财富,增值生活”及“富翁――源于节流”等。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自觉地用这些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要彻底消除大学生在理财上的种种误区,如“我不需要理财”、“没财可理”、“等我有了钱在理财”、“靠理财一夜发家致富”、“会理财不如会挣钱”和“理财就是买股票、买保险”等。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重在训练与提高大学生理财实践能力 “授人以渔”应成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菲尔德对美国大学生设计了专门的“1+1+1”的理财模式,即学会贷款――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学会兼职――让“增值”为以后的超前消费埋下伏笔;学会投资――为今后的个人理财“投石问路”。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理财的三个重大环节,即攒钱(理财的起点)、生钱(理财的重点)、护钱(理财的保障)。

(四)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大学生理财教育涉及到大学生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场所。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先进的理财理念、正确的理财习惯和适用的理财技能,形成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合力。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财教育课程的独特作用,还要善于利用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形成全方位的理财教育格局,从而提高理财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发展性我国理财教育的历史传承过程具有发展性。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主流文化,与同时并存的对金钱的崇拜心理,造成公众矛盾的心理状态,长时期内压抑人们理财素质的提高。解放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公众理财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理财实践异常活跃,理财教育理论严重滞后,社会呼唤理财教育尽快发展和完善,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主体性理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素质。任何素质的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积极参与。受教育者素质形成过程就是观念、知识、技能等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参与理财实践活动。

(三)实践性 理财教育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为个体的、社会的经济实践活动服务,因此具有突出的实践性。首先,理财教育目标是实践的。理财教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观念、知识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技能和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经济行为上。其次,理财教育过程是实践活动。理财教育实践包括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大量教育活动,贯穿于理财教育全过程,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学生理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实践能力是理财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受教育者面对经济生活情境,其观念、知识转化为经济行为,潜在的理财素质变为显性的理财实践行为,才能认识和评定其理财素质水平。

(四)开放性 科技发展、知识激增、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事实,不断丰富着理财教育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使理财教育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展,形式日益多样,水平逐渐提高。有鉴于此,理财教育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时地吐故纳新。

(五)动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通过相关的学习、训练和不断的理财实践,大学生的理财水平会不断提高。理财教育的动态性要求,对个体理财的培养过程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前后衔接和协调一致。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设定课程教育目标,明确课程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设定课程教育目标。理财教育目标是对理财教育结果的预期规定,是理财教育过程的起点,具有定向、激励、调节、评价的功能,是理财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大学生理财教育的总体目标:使大学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的理财理念,掌握科学的经济、金融、财务、会计、投资等理财基础知识,具备理性消费、科学理财、有效投资的基本能力,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经济主体。

(2)明确课程教育内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课程要以大学生理财理念的建立、理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财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以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为依据,按照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接触的现实问题来明确课程内容。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理财先导――建立理财理念。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先进理财理念,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性的消费观、自觉的投资观、积极的创业观,牢固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进取、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二是理财基础――传授理财知识。要向大学生传授理财必备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知识、财务会计学知识、货币与信用知识、利率与汇率知识、金融学知识、与个人理财有关的财政、税收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及网络理财知识等。三是理财方法――训练理财技能。通过培训使大学生系统掌握完整而科学的理财流程,帮助大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理财模式,指导大学生“开源”与“节流”的方法和技巧,让大学生熟练掌握攒钱、生钱和护钱的技能。四是理财工具――分析理财项目。通过分析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理财产品,如储蓄、保险、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彩票、机会与风险并存、黄金等。

(二)做好教学基本建设,夯实课程教育基础具体表现在:

(1)明确课程性质与编制教学计划。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应定性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以4学分、80课时为宜。在学校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可以列在“公共课”(“两课”)板块之中,也可以列入“素质课”板块之中。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或专业,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第二步,待条件较为成熟后,再将其确定为必修课程。

(2)编写教材与制定大纲。在没有《大学生理财》教科书之前可以组织有关专业教师编写讲义,试用中不断地对之体系和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然后将其编写出版成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编写本课程教学大纲,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课时分配办法等。

(3)编写习题与案例集。要组织力量编写配套习题集。习题的类型,既要有知识型、理解型,又要有方法型、问题型、实务型。每一章(节)内容讲授之后,都要及时地进行习题训练,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将大学生理财典型的成功与失败案例汇编成集,印发给学生,供其借鉴。

(4)开发网络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有关教学文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开发上网,形成大学生理财网络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理财知识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如从网上下载并指导学生参与有关模拟炒股、炒汇、炒期货、炒黄金软件。通过这些模拟操作,一是加深学生对上述理财产品的认识;二是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5)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的施教要努力做到:一是形成以学习辅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是主角,教师的任务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辅导。二是采用“课程论文”、“小组作业”、“课堂练习”等形式,使得学生掌握利息(存款、贷款)的计算、资金成本的计算、理财工具的收益计算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智力、知识转换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三是采用“课堂圆桌会议”、“案例讨论”等方式,通过对各种类型的理财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财实际的认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对各种途径中获取的知识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不要求学生死记概念和观点。四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工具。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如教师在网上提出演练和实践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及时提出、讨论和解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学会利用各种数据软件建立模型,学会利用各种教学媒介拓展知识,学会运用个人理财软件。

(6)建设好师资队伍。由于大学生理财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刻不容缓。包括: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计划应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目标,提出目标实现的途径、措施和时间。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可采取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学术研讨活动、理财课程进修班、境内外理财教育考察活动等途径。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理财一线去实践、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并从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聘请理财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讲学。四是加强学科研究工作。教师应当在“大学生理财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最新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三)搭建课程实践平台,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具体包括:

(1)建立理财教育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力争形成“内外并举,功能互补”,即在校内建理财教育实验室,如设立金融实验室,购买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系统,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或实务证券投资;建立“校内银行”,将银行的各主要岗位设立齐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体验如何存款、如何办理并使用信用卡、如何贷款以及如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定期地组织学生去见习、实习及调研等。

(2)开展理财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大学生理财协会等社团组织,精心组织社团各种活动。如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测试”活动;组织模拟股市(银行、保险公司、实业公司)活动;开展“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活动等。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收看财经频道的精彩理财、财经节目,让学生及时获取国内外财经动态、投资理财资讯及公司运作管理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观点。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做好课程评价工作 课程评价是确认课程教育的“教”与“学”效果,从而判断既定的课程教育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在实施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评价时,要始终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即“理念与目标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评价时要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客观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并对学生将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预见价值;评价内容要丰富、全面而系统,包括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实践的方法、技能掌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等;要将评价看作是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从而形成“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第5篇

Abstract: It is economic prosperity for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business education, and relieves employment pressure,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usiness educ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business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explore a clearer idea of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探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86-02

0 引言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命题。纵观目前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高校教学体系中。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同时社会没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足够重视,我国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大学生缺乏规范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本文主要以陕西科技大学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环境为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探索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实施思路。

1 创业教育内涵及发展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它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自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之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迅速发展。2002年4月,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试点上作。随后,在政府的驱动与巾场的引动下,众多高校迅速跟进,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

2 学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分析

2.1 创业教育现状 陕西科技大学创业教育工作结合当前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需要,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到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相关专家来我校开展国家创业政策宣讲活动;与西安地方政府创业办公室合作开办涉及就业与创业政策介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分析、案例解析等方面内容的“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并受邀参加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球创业周峰会,学习参观了各高校自主创业工作成果经验;将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相关实践活动;通过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实体化创业教育基地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采,传播创业理念、创业知识,推进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等方式,传播创业政策,开展创业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的综合式创业教育。

2.2 创业教育不足之处 学校的大学生创业课程目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目前设置《创业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前者为通识选修课,后者为必修课,都在第二学期开课,分别为32课时、8学时,课程安排存在很大随意性,讲课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完整、全面、持续激励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活动,而且授课形式还是以课堂为主,没有将受教育者从传统的教育枷锁中解放出来。缺乏实践,促使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有的人选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类课程。未能真正做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国内外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院校都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从而使得教师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要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而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均由就业指导部门及部分辅导员老师担任,鲜有从事该教学的专职教师,由于缺乏权威的教材,创业的亲身经历,不掌握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导致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在教学模式上,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内容上,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建知识结构,教学不能满足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的需求。

学校创业平台缺乏,配套性支持偏弱。现在学校已经在各院系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配备专业老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由于创业平台的打造价格不菲,配套设施很难完善,所以部分学院还是几本书,一个教室。关注的也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形式单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模拟和实践环节,致使部分学生在加入创新创业基地过程中由于兴趣不浓,阻碍太大,中途退出;或者只是在参加学科类的科技竞赛,有创新,但却没有真正的启动创业实际操作环节。所以对大学生创业服务方面,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3 创业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突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科的交叉综合。

因此,要建立适合创业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召开学术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创业教育任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能用崭新的教育理念和适用的教育手段、技能去教,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聘任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或有创业过程亲身体验的兼职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高校学生从经验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相互讨论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从成功或失败的例子中吸取经验或教训,从而尽量避免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风险。

学生也能在接受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创业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又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3.2 加强创业课程内容针对性 目前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课堂教学采取了选修课的方式,讲授《创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现今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知识储备相比,反差很大,建议在不同年级,有针对性的设置创业教育内容,将创业心理也一同变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创业伊始主要特征投资少,集中在小企业的事实状况,应在创业课程教学中多围绕“如何创办你的小企业”类似提纲开设,讲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之道,及时将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不断充实科技成果,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经常性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和市场,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样化,除现在常见的课堂讲授之外,还应当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互相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创业企业家搭建面对面深入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讲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3.3 营造校园创业教育文化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形下,应该在大学校园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各级党团组织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有关创业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与促进个性发展的空间。以鼓励学生以创新思维为导向,倡导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等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只适合科学思维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学到手。

在第二课堂方面,通过以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及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积极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创业熏陶,培养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3.4 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运转协调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纵向和横向的领导协调机制,要有教务处、学工部、就业办、校团委、科技处、校友会等部门以及各院系的支持和参与。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工协作,各负其责。校内实践依托创业教育组织体系,通过在创业实践领域,成立学生创业团队,建立学生创业园区,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建立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课题立项等形式。组织各种学术科技竞赛;通过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全天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尽可能地将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选的成果向应用端延伸,将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强创业教育是全世界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现代教育改革趋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西部高校都要努力造就多层次,系统性,规范性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61.

[2]熊建设,胡媛,王健.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构建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李典之.大学生创业问题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第6篇

关键词:杭州;大学生创业;创业实践教育

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大学生创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宏观环境。2011年3月,杭州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誉为“创业天堂”,杭州大学生也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创业为一种就业选择,走上了创业之路。据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统计,2014年1月-7月,杭州全市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达1004家,较去年同期(812家)增长23.6%,创历史新高。其中,电子商务企业260家,占25.9%;信息软件202家,占20.1%。这与杭州成为我国重要的IT研发基地的特质高度相关。杭州倾力打造硅谷天堂,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沃土,那么具有IT专业、技术背景的大学生很显然是参与高科技创业的生力军,了解当下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优势、困境和需求,从而进一步引导IT专业创业大学生有意识关注且真正参与到技术含量高的创业项目,对于大学生提升创业质量,迈向高端创业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根据办学特色和代表性选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四所高校IT类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回收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85.25%,选择IT专业创业学生个案32人。

一、IT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

(一)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调查的IT专业大学生,56.5%有自主创业意愿,但不明确,8.5%有明确的创业意愿,两者相加的比例高于60%。对于是否开始准备创业,48.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还没有准备,不知道从何处入手”,6.5%的大学生“愿意,正着手进行准备”,4.5%的大学生“愿意,已经在创业中”,9.1%的大学生“不愿意,太有风险”,18.9%的大学生“不愿意,觉得没有创业潜质”,6%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离自己很远”。根据调查发现,创业意愿存在性别差异,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中,男生达到32.6%,而女生则只有7.4%,男生的创业意愿远远强于女生。创业意愿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创业意愿越强烈,而本科生的创业意愿又高于研究生的创业意愿。

(二)IT专业大学生创业动机及项目选择倾向

占受访人数80%学生认为:IT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主要集中在获得创业相关经验、获得财富及创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占受访人数的16.5%认为:是解决就业问题,有3.5%的学生因为工作难找而选择创业。可以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解决就业的需求,更多的是他们具有初生牛犊的一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想创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属于自我价值实现范畴。而关于项目选择倾向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之初,笔者认为IT专业大学生大多会选择与IT专业相关的技术类项目,但在实际的调查发现,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中,有63%的大学生选择了开网店、电子商务类,8.5%选择快餐、饮吧等服务业,选择与IT专业相关的创业仅占16.3%。在个体访谈中,已经创业的学生也提到在选择项目方面,主要从事自己感兴趣、成本低、准入门槛低的行业,而选择专业IT相关项目的同学,一般是前期有竞赛积累、有导师、师兄师姐引领更容易入门。创业之初,大学生更多考虑资金和风险问题。而技术创业通常是有核心技术且与人合伙、技术入股为主。

二、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教育的评价

(一)对开设创业实践课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IT类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需要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一问题,37.8%的同学觉得很有必要开设,可以是培养创业意识、可以是创业相关经验,有53.7%的同学表示可以开设,只有8.5%的同学表示没用、不需要开。在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57%的同学希望在该课堂上获得创业意识的培养,23%的同学希望在该课堂上获取创业成功或失败案例信息。为什么选择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选项上,有36.4%同学选择了讲授的内容,34.4%选择了讲授形式,19%选择了讲授者,10.2%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是需要的、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对于大多数IT专业学生来讲,即使没有选择创业,也不妨具有创业精神,也可以了解创业是怎样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对于选择要创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同学们对于授课内容和形式是有所期待的,所以在创业相关课程方面,如果一味地讲授理论概念,没有实践经验的内容,不会有好的效果,而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

(二)对现有创业实践课的态度

在对高校开设的创业实践课形式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选择了所在学校没有关于创业方面的课程、讲座和比赛,还有16%的学生选择没有留意、不清楚,61%的同学选择从没参加过此类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已经采取了创业相关的教育措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涉及面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学校中是否开设有关创业课程、指导服务措施”、“对学校相关创业指导措施是否满意”、“如果创业,希望学校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校学生中48%的大学生选择没听过、不了解,第二个问题,在创业大学生中得到的满意度很低,34%的创业大学生选择了不满意,21%的创业大学生选择不太满意,这些结果表明了学生对于学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并不是很清楚,而创业的学生在主动寻求学校创业教育指导过程中,并不满意,在访谈中,他们更多地反映了学校的创业支持教育内容多在大三、大四开展,且比较理论化,有一些创业类的讲座,但相对零散,不成系统,很难对创业实践有具体的指导帮助作用。这些问题反映了学校创业实践教育实践支持还不够理想,学校是大学生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支持方面继续探索。

(三)对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的态度

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分为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和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两种形式。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主要是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社团、企业家校友(专家)讲座、网络、电视等媒体、实习或实践等等。学生对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的排序从高到低为:53%实习或实践,47%创业计划大赛,41%网络、电视等媒体,36%学校创业社团,31%企业家校友(专家)讲座,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中影响比较大的非课程创业实践教育形式是实习、实践和创业计划大赛、社团,这几种形式都强调了参与实践,无论是否选择创业,参与实践都能让大学生们收获一种创业精神和体验,其中创业计划大赛尤以“挑战杯”影响最大,虽然参与者是少数,但是辐射面非常广,在调查中,参加挑战杯的人是少数,但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挑战杯;而讲座之所以比较靠后,是因为讲座的覆盖面较小,而且不是连续的、系统的,影响面非常有限,如果能够有知名校友、企业家做讲座,成系统也许可以进一步发挥讲座的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实践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当前大学生创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进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没有与学生所学学科知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也缺乏与专业、实践相关的具体结合,所以在学生的调查中,创业实践教育影响非常小。所以当下我们所说的专业课程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激发、唤醒、引导、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见习、团队训练、创业实践等活动,形成大学生新的创业理念。因此创业教育体系建构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是一个课程体系而非单独一门课。

(二)创业实践教育教师的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大多是由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对创业有一个具体的学习,通常是经过几次培训或者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并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而聘请企业导师,一方面,需要学校花大力气去维护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导师时间紧张,大多是以讲座形式而非具体指导。IT专业的任课老师更多的是技术的讲授,缺乏在企业、创业经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指导经验不足。

(三)创业实践教育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教育内容不满意主要指向为理论太多,实践太少。个案访谈中,创业学生谈得最多的是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创业实践帮助不大,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对创业没有实际的接触,提起创业很茫然。他们希望通过实践环节能对创业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或者学校能够搭建与创业者沟通的平台,讲解创业成功、失败的案例,走出校门、看看外面的创业环境、开拓眼界和视野,形成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对完善杭州市IT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议

根据调查可知,杭州市高校大多数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缺乏,而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开设一门就业创业课程即可使学生掌握的技能,它应该包括课程教育实践和非课程教育实践。

(一)专业课程教育实践

1.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全程化

当前的创业课主要集中在大学的三、四年级,而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大学入学开始,贯穿大学四年,学校可以将创业课程以必修为主、选修课为辅,大一、大二可以开设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大三、大四年级可以根据自己兴趣、专业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内容,并增强创业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增进学生创业感知与兴趣。另外,加强IT专业与创业市场的联系分析,创业市场广阔,专业的未来前景反过来会促进IT专业学生专业学习。

2.创业课程教师专业化、企业化

由于创业课程是一门新兴事物,各个高校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是由职业生涯课教师来担任,有些是辅导员兼职担任,教师储备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对称,针对有限的教师数量,可以将课程统一设计,采用大班上理论课,并将班级划分若干个小班,在小班中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辅导、模拟推演等形式,让创业课程成为一种开放式的体验;引进企业家导师和创客群体,为大学生讲授创业的实践内容,也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创业计划比赛,邀请企业家导师和创客群体作为评委,点评这些项目的可实施性,让社会力量进入创业课程教育讲师系统,充实创业课教师队伍。

3.创业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创业最终是一种实践,那么创业课程内容一定具有实践性才有活力。可以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将一些实习、实践内容收入课程体系中,在基本理论课程完成后,可以分成若干小班,每个小班给予一个项目,体验从创办、发展、清算的完整过程,发放模拟货币,在课程结束时,分享自己的创业感受,对利润、亏损、运作过程进行总结。

(二)非课程教育实践

1.加大创业计划大赛的影响作用

在个体访谈中发现,参加过“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或者“挑战杯”的IT专业创业者,创业选择方面更倾向于与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更容易形成一个由老师、师兄、师姐传帮带的团队,更容易、更顺利在创业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IT专业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全国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积极探索和研发专利技术产品,努力挖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个过程,使具有技术能力的大学生真正地接触到了营销、市场,切身感受到创业中,市场与技术研发是同样的重要,培养学生学、研、生产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要素,这样的IT专业大学生是高质量创业的生力军。

2.充分发掘学生技术社团的潜力

在调查中发现,各个高校中都有一些以技术为核心的学生社团,比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安全协会等等,这些社团中的学生都是热爱IT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可以将学生社团与各类创业竞赛相拼接,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将技术人才聚合起来,加大对这些技术性社团的指导力度,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培养这部分同学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可以充分促进IT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即使他们不能马上创业,至少都有创业意识,机会成熟,自然会考虑创业,而这批人的创业,也是高质量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搭建创业师友交流平台

杭州是一个创业天堂,聚集着大批的创客(Geek),这些人一方面自己创业,另一方面也不断打造自己的平台和影响力,他们不仅仅是创业,更看重的是创业中的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而每个高校都有着自己宝贵的校友资源,这些人中不乏已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那么,搭建平台让具有技术背景的大学生与这些创业者、校友进行交流,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战咨询,能对其创业起到直接、有力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旭东.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

学,2006.

[3] 王巍.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4.

[4] 赵劲.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场域路径分析[J].教

育与职业,2014,(27):123-125.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4

"Four-in-One" to Build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Cultivating System

JIN Xin, DU Tingting, WU Zhe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popular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hether it is a social environment, or educators, or college students, many of them have not understoo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the "four-in-on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system, to provide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①

1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从事各种工作,尤其是创业创新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特质,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而获得的稳定的、实用的、长期的基本能力和品质。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实操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在创业的实施过程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关乎创业的成败。

2 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以各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者素质、受教育者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一样,总体发展缓慢。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1 社会环境方面

(1)社会和高校中部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理念认识片面。很多领导、老师、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透,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并不能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2)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组织制度保障,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出台的创业教育鼓励政策互不能衔接,给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成果也很难向企业转移,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走向了形式主义。(3)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素质评价体系,导致创业教育普及面较窄。在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财力投入少,创业实践活动也仅限于极少数人参加。创业教育影响与普及程度较低。

2.2 教育者方面

(1)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要具有创新创业知识与意识,也要有具体丰富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同时也应当与企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自己专门的、成体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属于兼职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校内职能部门的干部或各个学院的高校辅导员或相关学院的专业老师。虽然,他们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工作,较为熟悉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学生管理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培训,理论知识缺乏、创业经验匮乏。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从校外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者担任学校的兼职创业讲师,但这仅仅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发展的棘手问题。

(2)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学部门来全面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开发、研究与管理。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效果一般。有的高校创业课程仅仅面向毕业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水平低,致使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创业教育缺乏符合国情的权威教材,在创业教育中,往往使用国外直接翻译过来的教材,其中的内容和思路与我国的基本教育规律及国情不相符合。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联系,脱节严重。课堂教育形式单一,基本沿用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容量超标,经常是一二百人一起上课,教学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

(3)创业教育大多以理论指导为主,没有或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理论为主,基本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获取创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但实践实战的机会很少,难以掌握全面的创业素质。即使部分高校采取了诸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辟实训室等措施,由于规模和场地的限制,也仅仅使少数原本创业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提高创业素质的目的。

2.3 受教育者方面

(1)缺乏创业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起重要的动力和向心力作用。对于缺乏创业意识的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往往成为找不到工作的最后一条出路,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2)创业品质不健全。创业品质能够对创业素质结构进行有效调节。大学生创业品质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没有毅力、缺乏恒心、团队性差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创业“三分钟热血”、团队管理混乱等现象的发生。(3)创业能力欠佳。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值得肯定的是,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其领导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确实显著提高。但是,对于创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化解风险能力、适应能力等就显得比较缺乏,出现临事慌乱、临难而退的现象。

3 “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

3.1 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广大学生及时关注变化的世界,通过高校系统化的创业素质培训,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潜在的激情、智慧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推动家庭、企业、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的理念,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能力的创业者。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集知识、能力、素质、品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更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整合,是人类职业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建立创业理论教育的新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不仅应该包括创业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该包括经济、贸易、管理、营销等相关综合知识;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但要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该能够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素质。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性,课程设置应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和辅修课。课程的开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色,实现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

3.3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打好理论与实践的过渡平台

(1)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课堂的创业教学活动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理论,应主动考虑校园文化活动如何与之对接。多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思考的创新创业主题。通过主题班团会、班级活动、专题讨论等,复习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育创业意识。也可以定期举办创业创新类的沙龙或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及创业各环节的相关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2)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既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上市策划,也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我国自 1999 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以来,至今年即将举办第九届。实践证明,创业计划竞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创业的部分过程,并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创业体验或间接经验。

(3)开办大学生创业孵化提高班。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批创业素质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以重视,可以通过一定的选拔,把他们挑选出来。为他们开设“创业孵化提高班”。科学安排教学和实践内容,采用理论讲授、经验介绍、案例讨论、企业调研、专项技能强化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更详尽的创业教育。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活动。创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创新教育。学生在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在学着做事、科研的同时,也会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收集、文献检索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调查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创业心理品质。学校应该为科研能力强、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3.4 以公司模式运营创业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商业实战机会

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理论的实践机会,可以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实战背景的“准公司”。而这些“准公司”最好的载体就是大学生社团。在保持大学生社团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经营新方法,可以尝试企业模式与商业手段的运用,逐步提升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方面的双重效益。②

项目课题:2014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4AJY083)

注释

第8篇

1、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2、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4]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1、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或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现象,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以提高文科实践时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这样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加强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反思经验和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3、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4、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第9篇

【关 键 词】大学生 可就业能力 重要性排序 建议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多局限于大学生自身因素之外的诸如家庭、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改变、用人单位理念的转变以及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就业信息渠道的沟通等外界环境的改善上,而对大学生自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的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比如大学生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如何等,几乎没有涉及。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及将来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就业能力进行重要性梳理,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

二、研究设计

1、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访谈提纲如下: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包括专业技能、竞争能力、心态人格等各个方面。你认为要想顺利就业自己最应具备哪些能力?其次是哪些能力?要求所有涉及到的因素必须为个体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能够达到的。

2、结果整理。剔除通过大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无法达到的项目,其余按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分类排出等级。

三、研究结果

在尽量维护代表性的前提下,采取了方便取样的形式,先后访谈了河南省共7所高校的131位同学。取样时尽量照顾了性别、专业、是否班干部、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

1、调查结果。当问及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优势时,99%的学生感觉都很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当问及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不足时,他们的话倒特别多,诸如专业不好啦,缺乏人际关系啦等等脱口而出。众多学生反应如此一致,反映出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同时也折射出毕业生普遍对自己的优势特长没有足够了解,或者说不清楚自己的哪些能力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最佳匹配。

针对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要想顺利就业自己最应具备哪些能力?其次是哪些能力?被访谈毕业生的回答差异很大,每个人都依次罗列了四五种能力。

综合131个人的结果,我们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能力,按其在访谈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及频次的高低来定义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具体操作方法为:先数一下某个体在访谈中总共出现了多少种个人品质,然后决定其分数等级。然后把访谈中所有提到其重要性的要素挨个数频次,把所有提及的要素按其出现频次的高低由高到低按降序排列,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分别把各个要素的种类等级乘以对应的权重,得到各要素的实际得分。这样可算出每一被访谈同学的所有要素得分,最后将所有同学的重复要素得分进行合计,得分最高的即为重要性第一,次高为第二,依次类推。

最后的结果依次为:专业能力、准确的市场定位、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能力、道德品质等。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最欠缺的能力也按同样的方式进行整理,最后结果依次为:专业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吃苦耐挫能力等。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还了解了这些能力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含义及其功用和价值。

大学生心目中的专业能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本专业内部掌握知识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这个专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本行业的岗位上竞争时是否存在优势。该专业能力的高低用人单位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衡量:一是证书的等级和多少,包括奖学金证书及参加各种业务类竞赛或活动的证书;二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给你一台电脑现场进行办公操作。第二层含义则是指在相邻或相近专业及交叉边缘性行业领域内竞争时对本专业能力进行扩展、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个能力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更重要。很多时候,用人单位不会刚好需要我们在校求学的专业;即使二者比较一致,我们也会遗憾地发现,大学里所学知识总体较为陈旧,并且偏重于理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这也决定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扩展、灵活运用的能力尤其重要。

值得一提的还有道德品质一项。众所周知,道德品质本身带有社会称许性,即使个人道德品质一般,也绝不会有人公开这样宣称(这从大学生在影响就业最重要的能力中此项还很重要而到了最欠缺的能力中却消失不见了也可见一斑);而且道德品质高低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也没有很好的测量方案,那么用人单位又是如何衡量的呢?经深度访谈知道,用人单位是用是否获得过“三好学生”称号,以及“三好学生”证书的多寡来确定的。笔者也曾问过几个用人单位,他们对“三好学生”证书的真伪并没有特别的验证程序。

其余能力都很明确,不再逐一赘述。

2、排序说明的问题。如果说欠缺决策能力是因为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也是良好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构成之一;吃苦耐劳能力明显可以包括在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中;那么,可以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及其最欠缺的能力在要素构成和排列顺序上惊人地一致。

这样的排序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及其最欠缺的能力在要素构成及排列顺序上惊人地一致?笔者针对该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访谈结果,最后分析如下:

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专业能力。查阅大量的实证资料发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的第一倾向是本专业方向的工作岗位(倾向率53.49%),第二倾向是相似或相近专业方向的工作岗位(倾向率37.56%),选择其他岗位的仅占8.95%。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热爱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即使起初不喜欢,四年的耳濡目染、日日熏陶,也已经在他们骨子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可为什么大学生最欠缺的也是专业能力呢?我们可以埋怨大学生整体素质低下,在校不刻苦努力,但这里显然还有更多的因素:笔者分析可能有高校课程结构设置和社会需求相比明显滞后的原因,也有高校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轻实践重理论),当然还有大学生个体定位不当的原因(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拥有高收入、高福利、低风险、轻负荷、大城市等诸多优势的工作)。事实上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已经明显降低,这里多少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门槛设置不当的原因。据了解,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要求高学历,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学历。总之,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大学生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尽己所能,努力奋斗。

准确的市场定位高居第二,这也充分证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所预期,他们的就业意愿很高。与此同时,他们还没有把握好如何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职业本身与从业者素质是有内在联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个体在择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能局限与其它特性,以寻找到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达到人与职业间的合理匹配,即“人适其岗、岗得其人”。现在的很多毕业生正是由于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才导致了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能帮助大学生弥补这一能力缺陷。

排在第三位的是学习能力,即可发展潜力。这充分显示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活的单调和匮乏。我们常讲,见多识广方可举一反三。大学生活如果仅仅局限于空洞抽象的几本教材的学习,会举一反三的才是天才。大学生应努力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条件的比较优秀的还应鼓励其积极创业。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能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习潜力。

排在第四位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后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能力、道德品质等基本上都属于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匮乏充分说明在高校普及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现在很多高校开设有《心理健康》选修课。由此调查结果看来,此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仅仅只有大学生健康心理还不够,可应有一些其它应用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适当选择,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团体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等等。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些学科中比较偏重于应用的部分以相对通俗的语言编制一本普及的《应用心理学》教材,融合健康心理的内容,在各大高校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开设,既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在心理能力、心理品质方面成长的需求。

四、建议

首先,高校大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首先突出表现在专业能力上。个人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大学生们应从各个方面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增加筹码。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国;美国

大学生创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教育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的,大学生创业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带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需要加以关注。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上的经验,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更好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年,国家颁布的《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行动》也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远的发展。2002年4月份教育部确定国内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始做大学生创业教育,各高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开始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的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创业教育发展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规模仍然有限,大学生创业的知识讲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其覆盖范围仍然较低。

2.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构成存在缺陷,并且教育内容及方法不完全适合提升大学生综合创业素质的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促使大学生能够走出传统课本教学的局限,更多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现实社会行业环境相结合,将所学知识逐步转变为独立的技能,并真正适应社会工作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不同的高校内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除清华大学相对较丰富并且范围较大的创业大赛外,国内高校很少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并且目前创业大赛的覆盖面有限,创业大赛后能够真正转变为成功创业行为的情况十分有限,这也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的实现。而受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限制,更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教师对学生简要介绍创业环境和创业知识,相对脱离创业实践,这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的全面实现。

第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组织架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很难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组织架构以科研、教学为主体,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将重心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方面依托实践实现知识创新,但是该活动一方面存在专业、知识层次及学校的多方面限制,另一方面其覆盖面十分有限,多数在校大学生并不能参与到学校科研工作中。教学工作的知识创新主要追求在书本知识基础上,引导师生讨论和共同进步,更多地局限于知识层面。这就使得目前大学教育中的教学环节及考试环节都以知识为核心,对于实践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受此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不能全面推进,大学生也往往可以选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只是通过简单的知识测试而不需要实践就能够完成学科学习,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将创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要求更低的知识教育,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不足。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中,将创业教育作为独立于其他全部学科的一个独立学科,一般纳入教育学范畴。从创业活动来看,创业本身涉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等多方面内容,在创业实践中,任何创业者都必须对创业所在的行业及相关产业,以及创业所需的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许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单一的教育学知识或者单一的专业知识都并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上形成一种对不同专业不同创业方向的大学生进行同一种理念化教学的模式,以教育学知识为核心,重点进行政策教育及较少的案例教学,并不能够真正地形成大学生专业知识转为技能、大学生独立专业知识丰富为多元化创业知识的目标,这也就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这一情况,大学生创业教育难以实现创新,缺乏对不同创业方向下不同创业者素质的个性化培养,这样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影响也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二、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分析

1.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简介

美国的创业教育极为发达,并成为当前世界大学生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其创业教育中,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系统,并成为大学生必须培训的重要科目,这使得创业教育有了较高的地位。在美国多年创业教育发展中,学校及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接受度及支持度不断提升,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不断创新,并注重实践教育。加上充分的财政保障等,创业教育得到不断完善和扩大。在创业教育的支撑下,美国大学生创业数量及成功率都是世界较为突出的。

2.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美国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三项内容:

第一,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分布在美国几乎全部高校,其课程体系极为丰富。一般大学生创业教育覆盖创业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及学科课程,对创业相关的构想、融资、实践、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教学。在斯坦福及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开设独立的创业管理学课程,为美国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案例教学和实践演练非常丰富,几乎在所有创业教育中一半以上为案例教学,通过成功的和失败的创业案例,对学生培养更加完善的创业理性思维。借助全国性或者地区性的创业大赛,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并且对创业大赛的优胜者及突出创业者等提供创业资金等,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及创业成功率。

第二,与创业教育配套的组织体系。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业型的组织结构,实际上,美国大学生创业的理念在大学师生心中都非常明显且重要。在学校教育组织结构上,美国多数大学注重构建创业型的组织结构,将创业实践等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核心,注重贯彻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实践,并逐步提升师生的综合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在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组织、小企业署、考夫曼创业中心、家庭企业研究所、创业家协会及智囊团等在内的创业或创业支持组织逐步形成,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极为完善的多元化支持,使得大学生创业构想及实践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促使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逐步提升。

第三,支撑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资金体系。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丰富的资金支持,其中包括财政资金、社会组织及企业资金、教育资金以及校友赞助等。其中,美国国家教育基金会设定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专门拨付经费支持创业教育,同时该机构在美国各州建立小企业孵化器,为师生创业提供机会。

三、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改革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能够实现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综合培养。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实践课程的情况下,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注重改革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格局。这需要首先确定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大学生创业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进行教学。其次,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重新设定,提升实践教学力度,并定期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至少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参加至少一次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应该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搜集,为大学生讲解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创业成功及失败案例,提升大学生创业理性。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较为完善的校内外组织基础上,能够实现跨专业、跨行业的多元化支撑,实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特色。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局限在教育学领域,还需要逐步打破专业限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内进行整合,形成不同学科专家对创业教育不同环节的解读,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才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养。

2.加强政府及商业银行等对创业教育的支持

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多元化资金支持下,能够将创业构想逐步转变为创业活动,并最终形成可以运行和获利的企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难以突破理想与实践的隔阂,很大程度是在于大学生创业活动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持,创业活动所需的资金难以满足,则即便是很好的创业构想也难以落实。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创业教育效果的改进,必须关注创业活动,由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由商业银行主导开发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及贷款业务,并且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财税优惠,对发放大学生创业融资的银行以税费优惠,更多地鼓励和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计划;指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04-03

吉林大学作为我国知名高校之一,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求索和创新也是一直当仁不让。从教育实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大学教育依然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与灌输,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抱着一门心思应付考试就算过关的心里。首先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再者他们也无法真正学到、学好专业知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一直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学生普遍的动手能力很差,思维创新能力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是经验的累积,而是不断扼杀,这就直接造成一个结果: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基本上都很难能适应企业和单位工作的要求,社会给我们的学生标名为“有文凭,没水平”,这是多么讽刺。针对这一系列现状,吉林大学在探索中总结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全新的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实验的结合,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创造的磨练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形成实践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氛围。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通过实际参与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从指导教师角度有了一些体会。

一、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组织及实施

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试点工作,2007年,该计划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吉林大学以从2003年开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为基础,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确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顺利实施,2008年学校制定了《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办法》。在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了负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确定了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及评审标准。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选题、撰写申请书,通过院、校两级答辩评审,确定项目级别,并进行课题实施;项目运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实施,导师积极督促并适当引导,院、校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最后学生申请项目结题,参加院、校两级结题答辩会,严格结题鉴定。

项目每年进行一次立项工作,3月开始组织申报工作,3月至5月中旬学生准备选题、项目论证与填写申报书时间,5月下旬学院组织初评,5月底学校组织立项评审。为提高学生申报积极性,项目分为为国家级项目和校级项目,校级项目分为一类资助项目和二类资助项目,面向全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二、项目申报及实施过程的体会

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本科生从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有了一些个人体会。

1.组织申报阶段。为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学校和学院对创新试验进行了大量宣传和鼓励工作,阐明创新试验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加强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利用发达的网络,将每年的创新实验计划和上一年的申报情况及获得批准情况通报给学生和老师,包括项目申请院系、人员、名称、金额、等级等,这些信息使学生对创新实验有了立体的理解,知道了创新实验是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二、三年级本科生,创新实验的内容可以是他们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申报积极性。有意尝试的学生会主动联系教师,与教师探讨他们的想法、研究方向,在与教师讨论过程中确定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申报内容和题目,并确保试验内容难易适度,具有可行性。

学校给出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请书格式和要求。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项目的申报,第一次亲自撰写申请书,第一次以严谨的科研态度来查阅、总结和确定项目的研究背景、实际意义、设计项目的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并确定研究目标、分析项目可行性、估算经费。申请书的撰写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查阅国内外与课题相关资料的方法,并学会了使用CNKI、Elsevier等专业数据库,运用已有资料丰富自己并为研究服务。这些可以从学生提交给指导教师的申请书中发现,从最开始的杂乱无章、表述不清、不能提出明确可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到后面他们清楚有序地表述出了项目的背景、研究意义,制定了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中需要进行的实验方案和研究方法,清晰地规划出了研究进度和成员分工。通过反复的修改、成员讨论及问题归纳,最终,项目组成员共同确定了研究思路,写出了合格的申请书。

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同学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合理分工协作,在大家协同努力下,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目标。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计划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具体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二、三年级的本科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很多专业课程甚至公共课程正在开设或者还没有开设,相关知识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成的体系,因此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完成所学课程的同时,能够适当涉猎课外知识,补充自己,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协调好时间分配,合理安排学习、休闲和科研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科研的严谨。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实施及问题处理,学会了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对自己的问题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同学间沟通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会了针对具体研究课题分析自身知识结构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理解各学科、各门具体课程的不足之处,巩固、扩展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此外,本科生应对挫折时的抗击打能力得到了提高、团结协作精神、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坚持精神以及注重细节、勤思勤想的科研态度也得到了培养。对学生来讲,本科阶段的科研实践,可以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甚至可以提前进行就业规划,提前进行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更好地发挥个人才智奠定基础。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协调、督促、指导作用。实行创新性实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尽快得到某些技术成果,而是使学生有一个完整做科学研究的经历,并通过这个过程养成相应的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强调对科研过程的培训,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端正态度、戒骄戒躁,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性实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近距离接触本科生的机会。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有机会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进而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自身行为修养,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同时,敢于否定自己,对待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予正面评价,肯定、鼓励的同时,给出适当指导。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会让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就学生而言,满足了他们渴求进步、渴求验证所学知识、亲身参与科研、认识科研的愿望,充实了自己的生活,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对指导教师而言,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活动比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活动更加困难,需要指导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同时也使教师增加了与本科生的交流,掌握了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知识结构及思想动态,让教师可以肯定并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的同时,较好地完成项目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朝晖,邹汉波,梁红,等.化工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83-85.

[2]王波,张学铭,宋先亮.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29-31.

[3]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2-13.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效性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第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二、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原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开展了二十多年,许多高校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部分高校在学生社会实践监督管理上的无力,而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现状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与专业联系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由于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上没有将其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差,活动设计没能和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相结合,缺乏系统的活动方案和全程的专业指导。学校与实践单位结合松散,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没能落实到具体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没能结合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没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没能很好地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往往采取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不重视与实践单位的用人需求相联系,与实践单位缺乏就业合作内容,社会实践学生与实践单位没有建立用人机制。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缺乏力度,一些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据一项关于河南省的高校社会实践状况调查显示,仅有6.4%的社会实践是专业教师组织的,其余为院校组织或同学自发组织的;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完成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83.7%的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定或学校指定,与教师商定的比例只占3.6%。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大多来源于听讲座和自学,仅有11.0%的同学认为自己得到过专业教师的指点。

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教师评优并无任何关联,因此,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学生对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不知道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定性定量的考评;评价条目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没有针对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这是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凭借一些形式上的指标如实践报告、群众意见调查表、感谢信等,再根据这些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缺乏监督,容易产生造假行为,助长不良学风。据福建某高校的一次调查显示,有12%的学生承认假期下乡的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大学生虽然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其实践却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不仅其实践作用十分有限,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单纯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模式亟须改进。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1.加强与专业的联系,与就业结合,提升综合能力。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特色会更鲜明,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帮助自己找出差距、优化知识结构,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应作出新的调整。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在选择实践项目、实践单位以及教师在进行实践指导时都要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要尽量考虑社会实践与毕业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到专业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流动性。大学生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分析状况,评判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结合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相互选择,接受实习单位的考核,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最终实现直接就业。此外,要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加强基地的建设。稳定的、健康的实践基地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这是有针对性地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保障。

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长效机制。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也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理论修养及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认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

第二,加强动态指导,搞好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实践指导大纲、指导大学生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本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并予以妥善解决。

第三,引导大学生搞好阶段总结。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结束时,指导老师都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指导老师利用阶段总结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创新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将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反馈,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3.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体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创新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开展下去,否则,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停留在活动层面上,失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等都作了充分、细致、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持久地开展。

其次,必须制定必要的检查监督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社会实践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并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社会实践信息反馈体系,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进程和各项具体活动开展的详细情况,杜绝形式主义和造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