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新晨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工商管理专业
1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SOWT探析
1.1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
民办高校建设的最显著的优势是其特色专业技能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现存的各类民办高校中的特色专业教育均是高校长期发展中的传统与沉淀。民办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积累教学经验,在不断提高高校实力的同时,也沿袭了特色化专业发展。在此发展基础上的民办高校可以为专业建设提供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充足的知识理论基础,这一点也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内容还与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建立了密切联系,民办高校会结合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来创建相应的特色专业,并且专注和加强对所需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地区发展提供大量的适用性人才。民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完善与加强自身优势来发展特色专业教育。
1.2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劣势
民办高校建设的明显劣势是其特色专业教育竞争力较差,虽然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体,但是科研水平仍然较弱。即使民办高校录取且培养了大量社会人才,但是若想建立起专业的学术研究队伍和专业学科,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地方高校相比要少很多,教育资源不够充足也使民办高校的专业特色发展速度缓慢,并且收录的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相对较低,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另外,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其招生选择、资源供给、人才培养等也受到了限制,延缓了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进程。
1.3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机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各高校要加速“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不仅限于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内涵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正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教育建设背景下,可以推动民办高校完成生源扩招和提高教育质量等重要转变,为进一步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就业型人才建立了良好基础。民办高校应当把握此次“双一流”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和建设自身特色专业学科,着重培养与所在区域相适应的就业型人才,为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发展目标而努力。
1.4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各大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办高校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各类用人机构、学生和社会对民办学校的各方面建设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民办高校更加需要尽快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以此提升自身在众多高校中的竞争力。并且高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后会出现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这也会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进程。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路径
2.1打造科学的特色学科建设体系
在“双一流”建设的教育推动下,民办高校应当完善并优化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此社会需实操的教育环境。另外,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也要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社会实操需求方面的考核。教师要先学生一步走入社会工商管理市场,深入了解当今工商管理行业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了解不同工种、不同专业需要把握的技能,再对比自己之前的教学思路进行有侧重点和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有教师的授课思路足够清晰,将需要掌握的专业内容不断地精简和更新,将工商管理、管理的主要策略等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讲解内容,才能带领学生高效地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民办高校也可以妥善利用自身积累下来的社会资源,开设一些开放性社会课程,与固定企业联合并建立固定合作关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输送专业人才,可以有效推动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2.2建立专业的工商管理教师团队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文化水平对高校的特色专业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专业的教师团队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开展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工商管理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民办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严格的入职筛选是组建优秀教师队伍的基础,同时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教学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能有效推动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也可以组织工商管理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调研,教师在调研时不仅能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能收集更多实际案例和教育资料,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2-3]。
2.3增加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训教学
良好的实训教育环境是做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设立提供专门进行实践操作的场地(如ERP模拟实验室),同时在实训场地中必要的使用设备也需准备齐全(如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更清晰地讲解使用方法和专业知识。教师需要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操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要保障学校设施的完整性,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还要为学生适当安排相关工作岗位的试训,让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工作内容,适应工作环境,从而更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此外,高校也应当建立科学的实践检验标准,做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保障。
2.4加强民办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协作
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向专业对口的社会企业输送适用性人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尽量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并且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来促进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联合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发展平台,在该平台中进行人才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高质量共享,举办学校与社会企业间的工商管理专业交流活动,如聘请专业讲师为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专业讲座,可以使高校和企业获得与更新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且明确双方合作发展的方向,实现共赢。民办高校在社会企业的支持下进行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发展建设,满足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的教育发展需求。
3结束语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各高校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民办高校也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学科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高校应把握“双一流”建设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在专业体系、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团队及企业交流实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努力打造更完善和高效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向企业输送更多适用性专业工商管理人才,最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婉菱.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方法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5):126.
[2]曾凡辉,邓华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31-132.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科;学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45-02
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它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更代表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想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在2016的工作要点当中提到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还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想促进学院的全面综合发展,就要重视管理学科的建设。
学院在2006年建成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了解医学知识又懂管理理论和技术,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药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前,学院管理学科有专职教师5名,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有3人,其承担了两个专业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一部分由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公卫学院的教师承担,还有一部分是由其他高校外聘的教师承担。
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院主要以医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为重心。从整体上说,学院还是特别重视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忽略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缺乏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对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师资力量不足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的自有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师是外聘或由退休教师兼职。自有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因此用来探索教学方法的时间较少,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教师难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设置主要是借鉴国内一些纯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经验,趋同化现象明显。能够与医学理论和药品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设置还缺乏连贯性,出现了如医学类课程学时数多、管理类课程不突出、工商管理课程与医院管理课程知识欠融合等问题。
(四)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其过于强调理论教学,W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的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式学习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较低。由于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形式;教师开展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的次数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参与进来,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学生能去一些企业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
(五)学科建设经费不足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政策补贴上获得的扶持力度较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远不及公立高校,其基础建设薄弱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学院投入到管理学科建设的费用较少,难以满足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的需要。
(六)学术水平较低且科研成果较少
学院管理学科学术水平较低,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还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相关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由于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动态,能够参与立项研究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成为了学院提高科研水平的一个瓶颈。在职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大多数论文都是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少,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促进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
管理学科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只有学院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生源。加强管理学科的建设力度,能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人才具备更高的水平,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最关键的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2]第一,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合理。本专业的管理类核心课程应由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承担,且在相关研究方向上要有专业的教师能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老教师带青年教师,这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督导;青年教师应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以积累教学经验。第三,学院要多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应引进具有管理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海归人员以及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3],为师资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应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融合多学科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时数、学期安排、教学进度等能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和培养目标。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多学科交叉整合[4],学院才能得到整体综合性的发展,才能进行创新。当今的一些重大学科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所以,独立学院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管理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一,每学期举办一次管理技能大赛;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管理专题组成团队,通过精心策划,以表演的形式模拟管理者的角色去体验管理的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第二,多组织学生去天津市一些优秀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企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交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第三,创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渠道密切相关,是建立用人单位与学院关系的纽带,对提高管理系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保证学科建设的经费
开拓多方面的学科建设经费来源。学院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增加学科建设的资金预算,保证经费充足。教师可以通过争取项目获得经费来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学院应争取实现企校合作,这样能够获得一些企业的赞助和经费支持。
(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科环境
在学院内部应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撰写学术文章;遴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营造优秀的学科建设制度环境。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研讨[5];应积极与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要把握机会重视管理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搭建学科建设平台,体现学科特色,不断提高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剑峰.高校学科建设要素分析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46-47.
[2] 蒋曼.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59-160.
[3] 李佳源,方K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29.
[关键词] 学科建设 专业结构 教学改革
2001年,经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在合校之初,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的学科与专业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现有8个二级学院、11个系、1个教学部、2个中心,共22个教学单位,52个本科专业,省级名牌专业3个。陕西理工学院已经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类为主体,理、工、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教学质量高,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科性大学。但是,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挑战,面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改革趋势,审视我院学科分布与专业布局情况,迫切需要我们最大限度整合原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大力开发未来资源,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挖潜式改革推动合校后的深度融合,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唯有如此,才能将“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保证“把陕西理工学院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本文主要从围绕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问题,以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资源深度整合问题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管理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在19世纪末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泰罗(Fredrick.W.Taylor)等人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其中心是以劳资合作取代劳资对抗、以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要求与工人的高工资要求之间的平衡。而梅奥(Elton Mayo)等人则着重于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孔茨(Harold Koontz)所谓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据孔茨统计,到1980年时已有11个学派,其中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但彼此之间也有交叉,例如卡斯特(Kast F.E.)既属于系统管理学派,又属于权变理论学派。如果再考虑到欧洲和日本的管理科学家的观点,可以认为目前国际管理科学界对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并未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由于管理科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直到几年前才被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来对待,再加上管理科学本身又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经常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所以我国学术界在其学科范围和学科结果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意见分歧。
然而,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的成思危先生, 在总结国际管理科学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及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的观点,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公认。成思危先生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1.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
其中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据.最常使用的是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等。
2.管理科学的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基础管理是管理中带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管理决策学、管理史学等。职能管理是将管理基础与特定的管理职能相结合,例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管理、国际贸易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等。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它不但要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为基础,还要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管理科学的三个领域――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企业与事业单位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
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管理哲学、决策理论、组织理论等;管理方法则既包括预测、评价、优化等基本技术,也包括企业重建、战略制定、成本控制等基本方法,还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基本手段。企业管理包括我国各种各类企业的管理,大体上相当于国外的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事业单位管理则主要指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所不同。宏观管理在我国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对国家及地方事务的管理,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我国通常所说的政策研究则大体上对应于国外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研究。
成思危先生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论述,为我们进行管理学科建设和管理类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我们应该围绕管理科学的三大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围绕基础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设置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特定的管理职能设置具体专业及或专业方向;围绕管理科学的基本领域对专业进行集成管理与合理布局。
二、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1.陕西理工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2006年,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省、校级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作为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依托,完成了学科专业调整。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优势,建设名牌专业,完善专业管理机制,优化专业办学条件,积极稳妥地增设新专业等方法措施,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格局。52个本科专业中,教师教育类11个,占21.15%;工程教育类21个,占40.38%。按授予学位类别分,工学21个,占40.38%;理学8个,占15.38%;文学7个,占13.46%;管理学8个,占15.38%;经济学2个,占3.85%;教育学3个,占5.77%;法学2个,占3.85%;历史学1个,占1.92%。彰显了学校“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的专业结构特色。
2.管理类专业设置与分布情况
根据2005年12月陕西理工学院全校性学科调整的结果, 目前我校管理学科门类下共有工业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图书档案3个大类,分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经济与法学学院和历史系等5个教学单位(见表1)。在这10个专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会计学专业创办已有10年,历史最短的要数物流管理专业2006年才开始招生,属于新办专业的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图书馆学等,毕业生尚未超过两届。在专业分布方面,大部分专业属于各院系自行创设,少数专业随着学科整合和院系调整进行了划转。例如图书馆学专业由信息管理系(合校之初成立,2005年已撤销)划归历史文化系(原文化传播系)、工商管理专业由管理系(原管理工程系)划到经济贸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由信息管理系划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表1 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3.管理类各专业存在问题
根据2006年版《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中的数据,整理分析后会发现若干问题。首先,除了学科基础课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外,同属管理类的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复率至少在30%以上,部分专业课程重复率甚至达50%以上。其次,单个院系在主办某一管理类专业的时,专业方向设置上与其他院系具有惊人的近似性(见表2)。如果按照“专业优先,方向居后”的原则,不难发现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成为重复建设的对象。可以断言,涉及管理类专业的各院系正在形成一个“相互追逐、重复建设”的怪圈。
表2 管理类本科专业与专业方向统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过前期努力,我校现有专业结构与布局总体上比较合理,符合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微观领域尚有重新调整和优化的空间,尤其是在管理学科领域尚存在着力量分散、重复建设、团队难成的问题。如果任其照现状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还会降低学校专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会影响多个学科的协调发展。只有对管理类专业实现深度整合、合理规划,才能集中精力、科学发展。
三、实现管理类专业深度整合的基本策略
从2001年两校合并到目前为止,学校以合并组建为契机,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凝聚人心等措施,整合资源,已经基本实现两校的全面融合。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适度增设新专业,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形成了教师教育和工程教育两个较大的专业群。尽管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学科结构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为主体,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适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涉及到院系组织变革、人力资源配置等较为复杂的系列问题,所以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看,目前不宜大面积的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可以就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逐学科推行渐进式改革。
要实现管理类专业深度整合,既要正视现实,又要照顾历史,还不能割裂学科的内在联系。在战略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专业剥离。即将所有管理类的10个专业统统从所在院(系)剥离,暂不考虑各院系的人事问题和规模问题。第二步,专业归并。即根据各个专业之间相关性的大小以及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对10个专业进行模糊归类。第三步,院系调整。主要是在专业归并的基础上,兼顾各院系的人事问题和规模问题,进行填平补齐,为老专业注入活力,为新专业预留空间。
大致有三种操作方案:
方案1:分别成立经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个二级学院。可以考虑将管理系现有的5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贸系的3个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贸易)、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旅游管理)并入经济管理学院。将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图书馆学)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创办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紧缺专业。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历史学)可以考虑与教育科学系的2个专业(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合并组建教育科学院。拆分与合并之后管理系、经贸系、经法学院和历史系均无专业遗漏。
方案2:分别成立工商管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个二级学院。
可以考虑将管理系现有的3个专业(工业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贸系的3个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贸易)、经法学院的1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旅游管理)并入工商管理学院。将管理系现有的2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法学院的1个专业(经济学)并入财经学院;将经法学院的2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图书馆学)并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创办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紧缺专业。历史文化系的1个专业(历史学)可以考虑与教育科学系的2个专业(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合并组建教育科学院。拆分与合并之后管理系、经贸系、经法学院和历史系均无专业遗漏。
方案3:成立管理学院,即将方案1和方案2中的二级学院合并处理。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没有间断过高等教育改革,但在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目前,国家教育部推行的“质量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体系的改变以及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质量等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要紧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2006版)[Z].2006.10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龙头,是高校的师资水平和研发能力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不仅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加快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更好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的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粗略统计,2005年至2009年10月,全国各类期刊发表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文章累计为494 227篇,而贵州各高校发表的为2 462篇,所占比重仅为0.50%。由此可见,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队伍的学科研究成果相对于全国该学科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
(二)贵州省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现状的原因分析
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学科队伍的学科研究成果与全国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分散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学科研究的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学术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是制约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纵深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于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师资分散于各高校,且教学任务繁重,学科研究力量不足,加之财务管理师资队伍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松散,对研究方向没有很好的凝练或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没有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也就没有形成独特的学科研究优势,这些都是制约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2.各自为阵,交流不畅,不能形成合力推动学科发展
由于师资力量分散在各高校,没有形成必要的交流机制,既不能形成学科发展必需的学术氛围,又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必需的研讨效应。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既不能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不利于相互借鉴研究成果,使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课题无法合力完成。
3.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导致该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培养规模成倍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质量状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但社会用人单位也认为,由于高校教学不能贴近社会需求,高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不能适时推出紧密联系实际、紧跟社会节拍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学与经济社会实践的结合欠紧密。这是高校学生不能客观了解、认识、分析、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
(一)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校改革和发展目标,财务管理学科发展应该以完善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保障,以凝炼学科方向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桥梁,加强财务管理研究,拓展研究领域,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形成学科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服务。
(二)学科发展规划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中,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动态需求状况,这是确定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二是根据既有的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学科研究传统、学科研究优势以及现有的支持性学科研究资源,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及其目标。
(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前提下,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未来期间,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科研究为龙头,掌握财务管理学科领域发展动态;根据自身不断积累的学科优势,凝炼财务管理学科方向,把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成为省内知名的重点学科直至全国,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与地位。
拟分两个阶段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2010-2014年,以实现省内知名重点学科为阶段目标,以建成培养具有创新性精神的财务管理人才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形成贵州高校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资源共享为桥梁,以围绕财务管理学科领域关键问题,开展超前、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众多较高水平的成果为标志,在进一步发展和积累本学科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省内重点学科。
第二阶段2015-2019年,拟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基础上,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重点学科。
三、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学术科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打造科研平台,组建财务管理科研团队
制定并实施高校科研团队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管理办法,打造科研平台,组建贵州高校财务管理科研团队,整合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资源,共同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
首先,由贵州省教育厅为主导,制定贵州高校学科科研(共享)团队培育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管理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各高校进行相关协调,推动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合作,成立财务管理学科科研(共享)团队。在争取贵州省教育厅和有关高校的投入外,学科团队也可努力拓展筹资渠道,争取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筹得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科研究。
其次,加入学科科研(共享)团队的高校要定期举办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动,轮流举办学科发展论坛和学科发展研讨活动,就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联合开展研讨。通过充分发挥贵州各高校财务管理优秀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对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指导、推动作用,以资源共享方式,打造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平台,将会对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在未来5年,按照教师教学领域和学术科研积累背景,组建财务管理与金融学融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学术科研团队,有效开展社会迫切需要的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资本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2.组建高校财务管理学科的科研机构
在打造科研平台,组建学科科研团队的基础上,为彻底改变教师科研单兵作战,领域分散的不足,应该根据条件和时机设立几个常设的研究机构,在未来五年内设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研究所、财务管理与金融研究所等学科研究机构。其中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研究所为基础,成立财务管理咨询类公司,将主要在财务管理领域为教师科研拓展空间。各高校可选派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轮流到咨询公司兼职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咨询工作,既可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能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申请各项横向、纵向课题,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财务管理咨询服务。
(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学术科研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1.柔性引进活性人才,进一步提高师资质量
由于岗位编制和时间的因素,同时基于教师队伍结构弹性的考虑,可以通过柔性引进活性人才来扩充教师队伍。即:聘请来自于高校外部的实务部门的活性人才――重点聘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企业财务部门等实务界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学科建设、发展工作。活性人才的引进,一是推进学科研究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作用。为此,在2010-2014年,通过完善有效发挥活性人才作用的有关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加大柔性引进活性人才的力度,以相互的交流和共享提高财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整体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水平。
2.加强学科研究的学术交流
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力争每一年举办一次具有一定水准的财务管理学术研讨会议,以展示财务管理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和增强与同行的交流。聘请在学科领域里国内外知名教授、成功财务经理来校做学术交流。与此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加入有关财务管理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在经费上、时间上予以必要的保证和支持。
(三)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规划实施方案
1.建立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并利用实践成果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和财务管理研究的针对性,还能不断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距离,使研究课题更能反映社会实践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针对性、适应性。
在2010-2014年的发展阶段,实践性教学将是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服务于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进一步搞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贵州高校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着力点。有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的财务管理模拟实习中心,并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配置企业财务资讯分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形成综合模拟实验体系。
在2015-2019年建成一个财务公司经营业务操作模块、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项目管理操作等综合财务管理业务的模拟实验体系,使学生从整个综合财务管理业务模块的培训中,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训。
2.切实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适时使用较高水平的、本土化的财务管理案例集进行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实践”的氛围,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善于营造能刺激学生创新的思维环境。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对案例要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把握学生发言的动向,并能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明辨事非,在讨论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力度
第一,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与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科目保持适当的一致性。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参加有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检验专业水平,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高年级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到各类企业中去承接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分析、诊断,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让学生通过处理有关问题,培养他们的专业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第三,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过程中,应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毕业论文选题应选择实训类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通过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去验证其基本知识的运用情况和专业能力的高低。
总而言之,学科发展规划是对学科系统复杂性的解读和正视,是对高校学科系统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的认识和界定,是对高校学科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和飞跃。因此,贵州高校财务管理学科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贵州高校学科管理理念变革和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33-38.
[2] 杨克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18-19.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
教育部曾在1999年提出“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配置与开发的有效机制”的思想。随着高校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人力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为加快安徽省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于1998年由省政府举办,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联合组建的一所致力于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学院弘扬“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精神,走继续教育、能力教育之路,坚持国际视角、本土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独具一格的开放式学院。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
人力资源共享目标的确定是组织建设的初衷和落脚点,只有明确了共享目标,共享组织中的各个成员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点、利用组织内部互补的优势来达到组织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的优势,同时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教学,并与省内著名大企业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对于举办该高校的安徽省政府来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加速安徽省经济技术以及科教的发展;对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来说,弘扬了“合作、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并且不断的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和MBA办学的专业度;对于联合办学的高校来说,通过校校联合办学在共享了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知名度;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可以得到理论的指导并优化自身企业的管理,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由此可见安徽省工商管理学院、联合高校与企业之间在人力资源共享的初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进行工商管理硕士(MBA)同等学力教育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来提高组织间各成员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安徽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共享伙伴的选择
共享伙伴选择和共享组织结构与平台的设计开发是构建组织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核心活动。优秀的共享伙伴在组成共享组织时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且能为整个组织带来巨大的创造力和声誉,为整个组织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是在政府推动下举办的一所集政府经济部门和省内著名高校优秀教师来造就高素质职业化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高校了,因此在建校的初始就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在联合院校的选择上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的高校,在其中的每一个高校都具有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联合办学的经验,这无疑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在“校企联合”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的企业选择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组建了共享团队,这些企业均是安徽省的品牌企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多年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各自的特色机制和运营模式。与这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也为企业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或更好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研究
在确定了共享目标,选择了共享伙伴以后,就得进行组织间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结构的详细设计。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需要建立各项功能机构,以利于执行共享合作协议,具体而有效地开展共享成员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活动。安徽工商管理充分利用了各功能机构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共享组织结构。
(一)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
学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发挥政府举办,高校联合、企业参与的整体优势,在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委员会、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建立安徽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发明创造的主要机构,通过加强其去政府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的联合,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提供相关专家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二)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在人才共享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选择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并任命各大高校的负责人为院务委员会成员,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通过政府和各大高校负责人对学院发展方向、规模、办学形式等进行总体规划决策和具体部署。学院通过长期工作、短期讲学,或定期或不定期模式来聘请各大高校的优秀师资来校工作,聘任也采取专项聘用、双职聘用、人才租赁、人员借用等方式。待遇则根据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对学校贡献的大小及工作时间长短而定。学院不仅与国内的知名高校合作,同时也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积极开展MBA教学交流与合作,推进学院教学和学科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开放式学院。
(三)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与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共享合作
学院注重经济与教育结合,与省内著名大企业: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荣事达集团、国风集团有限公司、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国贸集团、华茂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并不时的邀请知名企业家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使得MBA学员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脱离实际。不仅如此,学院还通过优质的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企业内训,通过开设讲座、企业内训等方式使得学院和企业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知识的生产成果转化能力。
四、结论
一般来说,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运作的功能机构由两层构成,一方面是在宏观、高层上由相应的共享成员中的各个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高层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人力资源共享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共享目标的确定和共享伙伴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微观﹑底层上按照具体的高校人力资源共享需求和合作共享目标及项目的不同组建一个或多个高校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团队,形成相应的人力资源共享体系,以不同的共享方式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在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共享,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组织的设计来使得高校的人才达到最优化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林雪,游月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设计与运行[J].产业发展,2009(11)
2、魏霞。高校人才共享战略的途径及手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林琛琛。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
关键词:专业改造;机构调整;校企合作;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0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高职对接的产业不断在调整、在升级,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变化,高职所办的专业就一定需要改造和升级,组织机构也就需要相应调整和优化,再加上很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致使发展规模与资源能力不协调、不配套,同样会促使专业与机构的改造和重组。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动因都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停下来解决专业的调整与转型升级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以及后示范期间的修整与完善后,学校确立了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今后的专业建设要走“精品专业”发展之路。再加上相比其他示范高职院校,我校万名学生的专业数显得很高,这大大分散摊薄了各专业的资源以及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老师们的精力,为此学校提出今年启动专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工作。按照由点到面的原则,学校希望工商管理系先行一步,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迅速地完成全校专业及机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任务。
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与机构现状分析
四年前,工商管理系仅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四个传统专业,该系希望以2009年广东省启动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在高质量打造这四个专业的同时,新建创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两个新专业。“做大”不是目的,是为了寻求做强的机会。四年过去了,工商管理系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创建了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华好学院,破解了校企合作在办学体制方面的难题。依托创业管理,以专业为点,以全系为线,以全校为面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探索了一条基于专业建设的从点到面的创业教育新路。经过四年多的项目建设,目前的工商管理系形成了系本部、华好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大工商专业群格局。如图1所示。
(一)工商管理系的内部优势及劣势分析
1.工商管理系从四年前的一个机构、四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系本部、华好学院、创业中心三个机构、十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在做大的过程中确实寻求到了做强的机会,华好学院是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典范,并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创业中心依托专业深入发展全校创业教育的做法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是华好学院还是创业中心都为学校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工商管理系也面临着做大后的资源短缺、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因而需要集中资源和集聚力量做大做强能够成为国内一流的优势专业,为学校升本或专业升本打好基础。
2.我校2011年初依托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华好集团合作成立华好学院。两年来,华好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元”培养体制和机制已相对成熟,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相对完整,办学规模也已可观。而工商管理系相关的专业则没有行业背景,这些传统专业如何与有行业和企业大力支持的专业(方向)协调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系想做出特色需要与华好学院进行专业整合。
3.工商系对创业教育已探索了多年,依托创业管理的专业建设解决了困扰创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课程开发与建设问题以及创业产业园这一实训基地问题。在过去四年里,工商系是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中心做出质量,在未来五年,工商系应该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做出特色。
(二)工商管理系外部的机会与挑战分析
1.“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这类依托学科建设起来的传统专业群必然要改造升级,因为它无法清晰地定位与传统本科的差别,没有自己的特色。不改革势必会不进则退。
2.工商管理虽不是高职主流的专业群,但依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在高职很多学校和专业都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下,火爆的招生形势为我们专业选择行业背景、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以及专业改造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创业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业”必然会以产业背景和校企深度合作加以支撑。而创业一定也需要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各专业的配套支持。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既能保住传统管理学科的长久生存,也能实现这些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的原则
1.作为国家首批示范院校,今后的专业建设要走“精品专业”发展之路,故此次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要以创办国内至少省内一流的专业(群)为目标。
2.我校资源有限特别是高水平师资严重不足,专业发展不能再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重组专业就要从追求专业数量转向追求专业规模特别是专业质量,而且需要改变原有机构拆分繁殖的思想,需要集中资源将优势专业做大做强。
3.此次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及要体现“与产业紧密对接、与企业深度合作”。过去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走过了一条没有行业背景但“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之路,今后必须依托产业背景“以特色谋发展”。
4.当今高职专业的发展想单纯依靠自己来把专业做成精品很难,因而此次专业重组需要“跨界”,需要“协同”,需要“他山之石”,需要“整合再生”,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谋取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5.专业变革是正常的,高职对接的产业不断在调整、在升级,企业不断在发展、在变化,专业不可能不改造不升级。谁都不可能抱着几门课一直教到老,当然一些基础课、平台课会保持其固有的学科稳定性,但专业课必然会变化。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一个永远是朝阳的产业,然后只是随着它的升级而调整,从而尽可能保持稳定性。
6.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岗位创业,而创业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进行深化和落地,工商管理系专业建设可尝试与创业融合,探索出一条创业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发展之路。
7.任何专业与机构调整的方案都会有利有弊、有得有失,也都很难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完善,但要在发展中改进,不能等最完善的方案出现再进行调整,一方面会错失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情绪不稳又影响当前工作的开展。
四、工商管理系专业改造升级与组织机构调整方案
(一)专业整合及改造升级方案
将工商管理系原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与华好学院现有工商企业管理(化妆品企业管理方向)、市场营销(化妆品营销方向)、连锁经营管理(美容会所管理方向)分别整合在一起,主要面向美容化妆品行业培养人才,集中资源和力量做大做强这三个有强大行业背景和有企业鼎力支持的专业。创业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保持不变,但要围绕“创业”改造升级,做出质量和特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属艺术类专业,交由艺术学院管理对学生的培养更有利。因该专业当初是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华好集团共同申办的专业,移交后华好学院依然担承美容化妆等方面的课程,并协助艺术学院进行专业管理。上述方案在传统专业和新型专业融合改造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为在三至五年内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专业整合与改造升级一览表如表1所示。
(二)机构重组与调整方案
根据学科体系的内在规律,考虑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实际,结合加大创业教育推进力度的要求,将现有工商管理系的三个机构重组成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和华好学院,但三个学院不分离,一个机构三块牌子。这三个学院对内是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即管理学院是树干,创业学院和华好学院是树枝,长期保留树干这一主体,树枝的发展可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创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态势进行调整。对外是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但三者是交叉关系不是完全重合关系,具体组织机构及关系如图2。
五、专业整合与机构调整的直接效果
1.工商管理系由原来十个专业方向精减为六个专业。
2.工商管理系原有无行业背景的三个专业均与美容化妆品行业对接,其他专业也能通过跨界或协同找到自己赖以发展的平台和资源,且有效促进了各专业以及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3.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并形成了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双主体教学、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4.原有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与现有华好学院实训基地整合一起统筹规划,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
5.专业数量的精减导致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等一系列建设及教学管理工作负担的减轻,避免了资源浪费,减少了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可以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并有精力去做创新性工作。
6.创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岗位创业,而创业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进行深化和落地。从各校所设创业教育中心工作实际来看,它偏向管理职能,而创业学院的组建则可实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管理、创业培训和创业研究等方面的职能。
六、后续全面实现专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
后续专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依赖于管理学院、华好学院和创业学院三位一体地进行总体规划、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地实现改革与创新。
(一)管理学院的工作重点
1.制定管理学院及华好学院和创业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制定促进创新和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充分调动所属各机构、各专业和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支持改革与创新,为创建国内一流、省内一流的专业提供战略和资源上的保障。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为各专业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保障。继续抓好“青蓝工程”,并将“成为高职优秀骨干教学的6堂课”推广到每一位教师,一如既往地落实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全方位地培养符合高职教育所需的“双师型”教师。
3.带领各个专业贯彻“既要唯上又要唯实”的工作方针以及“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不唯上”往往找不准方向,得不到机会和资源;只“唯上”不“唯实”,即使找到方向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依然会落在别人后面。在工作中要坚持面上做质量、点上做特色,没有质量的保证,特色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只有质量没有特色就难以实现创新和超越。
(二)华好学院的工作重点
1.借鉴国内外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成熟做法,探索一套在现阶段符合中国国情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吸取现有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的优点、规避其缺点的校企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三年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校企“双元”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2.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型特色专业的具体方案,促进高职新型专业在高起点上谋求快速发展。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既符合区域经济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又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3.全面解决校企双方“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共同建设与相互融合的问题;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问题;“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高质量规范运作的问题。
4.解决以年度质量报告为抓手依托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的问题,同时建立面向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开放共享机制。
(三)创业学院的工作重点
1.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依托管理学院现有专业资源探索“专业与创业”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将创业学院发展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研究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特色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学生自主创业孵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力争使我校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标杆。
2.为实现上述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园暨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建设以学生自主创业孵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政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大学生岗位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园与产学研基地,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聚集“政(政府)、产(产业)、学(学院)、研(科研)、金(金融体系)、介(第三方中介)”等多方资源,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基地园区,争取将该项目打造成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创业孵化园和首个高职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
3.创业学院还需要牵头完成创业孵化园暨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创业培训、辅导、咨询,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孵化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推动孵化器由物理空间、战略规划和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深层服务构成的企业加速器建设,满足创业企业的高成长的中长期发展需求,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季夫.区域性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革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关键字】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及途径
在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学科建设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以及创新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目标可以有效的促进本科院校的发展,全面的提高院校的综合教育水平,加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的提高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型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定位
在未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对于高素质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要,所以在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型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要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创新创业性目标定位,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障经济管理学科自身特色与多元化特色统一的发展定位。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目标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多元化的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性的举措,实现多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层次构造,要全面的覆盖专业领域范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侧重的进行,整合本科院校的资源,有针对的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经济学科,制定一个经济管理学科的技术性占领目标,提高本科院校领域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影响能力,加强本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性,促进本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第二,优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构造,提高学科专业布局的协调性定位。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体发展。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析学校的现有学科种类,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制定一个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专业学科布局,不断的优化经济学科的构造, 有效的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要把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法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有效的联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科的共同发展。这是一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定位模式。
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途径选择
在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途径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国家的产业调整、区域经济建设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战略性目标,学校的自身定位相适应。
(一)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合理创新的建设途径。在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要进行资源整合,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交叉融合的发展设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调整,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科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着发展规划,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完善和设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根据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学科的特色教学,不断的创新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的路径。对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加强对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关注,把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长期发展作为路径选择的基础,其次整合证券、保险、财务金融专业,提高专业程度,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的专业的设置,有效的推动金融、信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的借鉴优秀学校的发展优势,全面的促进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提高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学校要构建专业的学术队伍、加强校园实验设备、提高人才培养,不断的深化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最后追寻创新创业性专业特色。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要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摸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性,要通过创新创业性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提高院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第一,提高经济管理学生的专业队伍建设,本科院校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的应用型教师队伍,要加强经济管理学术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缔造一批在区域经济管理、财政领域、金融领域、会计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权威性,提高影响力。第二,构建学校经济管理品牌,提高精品教育。要着重的突出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凸显学校的教学优势、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设备等,要整合学校资源进行关联专业的建设,提高学校的重点专业。这样才可以全面的促进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长期发展。第三,拓展视野,提高创新创业性,加强对外交流。在进行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国际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理论模式进行,不要固步自封,有效的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方法和措施,提高自身专业建设的科学性,要提高与国内本科院校的合作途径,提高建设经济管理类学科建设的优势,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合作,提高对金融工程以及物联网、电子商务新型学科的建设;同时也要提高与优秀的经济管理学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要通过一些国际经济管理科研合作项目,进行技术骨干以及经济学专业性的培训和研究交流,加强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建设的创新创业性,全面的推进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在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性建设目标以及途径选择可以有效的推进本科院校的战略性发展,对此要提高经济管理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进行目标定位以及路径选择。要不断的完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组织构造,加强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业,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一方面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和相关指示精神,共同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本文拟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有关根本性的原则、思路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管理、财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四是技巧系列,如导游、餐饮服务技术等;五是工程系列,如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和饭店工程设备等。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以下任务:
1.1.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专业学校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66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822人。这之中,旅游管理专业(以饭店管理为主)学生大约占75%左右。因此,今年国家教育部已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今后限制性扩大发展的专业之一。今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很艰巨。这一方面与我国管理类专业相对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时间最短,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又是最复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招生和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旅游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并使之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1.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涉外性、实践性、标准化性、操作技能和管理的规范性的特点,显然,旅游管理专业也就具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影响该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问题等。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原则
通过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和技能要求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需要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和技能培训的内容之多,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无法比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2.1.体现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和旅游行政管理)的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最近,教育部新正式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管理学学科下属独立的二级专业学科也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体现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要求科学处理和协调专业的“管理学”共性特征与旅游业个性特征的关系。充分体现管理学专业特征实际上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特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突出专业的管理学特征,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和缺乏规范性、标准性的现状。
2.2.增强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特点。旅游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外,又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专业的应用性特征要求专业毕业生除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旅游服务企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也是以饭店管理为典型代表的旅游管理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和突出旅游管理的应用性专业特点是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性的操作技能不仅指业务服务操作技能,也包括管理操作技能。
2.3.强基础、优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管理学专业的共性和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根本思路,就是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为保证,从结构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只有强化基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只有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在现有学制和教学条件下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任何一种专业学科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不例外。现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
3.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获得旅游管理基本训练,既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旅游业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旅游业专门服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参谋咨询和研究工作。
3.2.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单双学位(本科)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3.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3.1.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学习型知识结构”。学习型知识结构首先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优化;其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终生教育”的观念,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毕业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能力。学习型知识结构以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体系为基础,突出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旅游)为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以旅游和饭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贯穿4年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宽基础、开放型和重结构”的学习型知识结构。
3.3.2.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适应型能力结构”。所谓适应型能力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专业毕业生以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保证,具备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提高、能力结构完善的能力”。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无法预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我们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也是“宽基础、重素质’教育思想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3.3.3.素质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定位为“综合型素质结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环境、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应更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和体现的重要潜质,是一种潜在和隐型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一种有重点的全面的综合型素质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4.课程模块体系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总量和分布结构、课程时间计划、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方法、试题库、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必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数、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课时数比例结构以及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又必须建立自身的体系结构。为保证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根据各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分为院级重点课程、系级重点课程、专业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于我国的相关高等院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探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规范接轨,借助教育部专业学科调整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 徐刚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副主任,副教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梁文兰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办公室主任,讲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关键词] 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GB034)和广西民族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民大[2009]119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永清,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质量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广西 南宁,530006;蒙仁君,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广西 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88-0004一、引 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表明,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
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
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
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 “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
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
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
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
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
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五、民族院校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应有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学理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目标来选择手段和方法。因此,民族院校在实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必须首先理性地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学校自身的师资队伍结构、可复合的专业状况等,而且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如产业结构现状及趋势、企业结构、区域分布状况及趋势等因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不可随大流或好高骛远。如此制定的人才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培养指导作用;否则,就只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种摆设,毫无用处。
(二)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遵行的往往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尽管也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但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且设置的基础课知识面狭窄,仅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且缺少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所需要的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课程。专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局限于本专业学科之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把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相结合,要为扩充学生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奠定基础。显然,过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所谓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三者兼顾、齐头并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也切忌在课时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否则,也将收效甚微,得不偿失。
(三)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践环节能使学生面对各种现实难题而深刻认识到构建复合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从而最终成为符合目的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实践环节能加快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速度,也能加快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速度。为此,学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通过实行“3+1”或“3+0.5+0.5”的模式进行教育合作,以提升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建设一支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一致的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师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定会给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也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如果不懂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就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系统的方法,精心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朝着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考试制度等,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合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教师队伍建设要看重提高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同样是关键;在基本素质方面,除了在政治上有较高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此外,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教师队伍不能只重数量,不顾质量,更应注重能力和实绩,还要看是否掌握了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教育艺术。
(五)营造一种氛围,在制度上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良好的氛围可以说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动力。当社会形成一种对复合型人才普遍认可的氛围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会更顺利。在慢慢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以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慢慢步上正轨,相关的制度也应跟上,如此才能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化,从而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 语
本文在分析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现阶段应面向需要,立足地方发挥区位优势,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阐述了民族性院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复合型人才定位和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究。在往后的时间里还应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进一步探究,以期得出更加清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永才.工商管理教育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4).
[2]卢启程.西南地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6).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措施
学风是一个学校良好风貌的展现,是一个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学风建设是一个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良好的学风建设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夯实自己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应当把学风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应当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学风建设任务,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风不好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正确,一些大学生自从进入了大学,就把学习抛在了一边,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一些大学生看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自认为学习也是无用,信奉“读书无用论”;还有的学生本身家庭背景较好,根本不愁找工作,不把学习当回事,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还有的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把学习当成了为己谋利的工具。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正确,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珍惜大好青春,努力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夯实自己的学习基础。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同志学习,努力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把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二、明确学风建设任务
学风建设是一个涵盖万象的概念,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学风的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学风建设任务,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有的学校的着力点可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有的学校的建设重点可能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有的学校可能是学科建设。虽然着力点不一样,但总任务是一样的。因此,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学风建设计划,并且学风建设的总计划还要划分为若干个小的计划,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学风建设要找到重点问题,抓住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教学工作。不仅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的问题上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学风建设任务,各院系也要充分认识自己院系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样全校才能形成一个共同建设的局面,学风建设任务才能更好的完成。
三、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风建设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学风建设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要具体、全面,最好能够和学风建设任务相结合,能够对学风建设的计划和任务作出
指导。
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明确学风建设的任务,根据学风建设的任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学生违反学风建设的行为,都能从规章制度中找到明确的规定,对学生的违反行为作出明确处理。工商管理学院还创建了预警机制,对学生的行为作出预警,这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总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学风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
四、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机制的作用,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学校教学体制改革。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风建设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必须重视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一,要把科研工作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在开展一些科研工作的时候,完全可以把大学生吸收进来,在自己的指导下,让大学生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199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提出的本科改革建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完善教学制度,为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应当为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保证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推进。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教学主体—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风的建设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为学生培养一支精干、优良的教师队伍,为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保障。
五、创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重要的是创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要借助信息化的优势,课堂教学方式由普通的教师授课转为网络课堂,集中全国优秀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化工具实现实时学习,不用再担心课堂上没跟上老师的进度。老师也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平台,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下载,并可以在教学平台上给老师提意见、提问题,还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上传作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方式。
六、结语
学风建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对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好的学风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因此,应当把学风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应当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学风建设任务,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顾锦春,叶剑飞.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58).
[2]周金聪.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0).
【论文摘要】 本文从财务管理学科的产生以及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1 财务管理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现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根据资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组织实施、加强管理,以不断提高资本的利用效果,保证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利润。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在有关参与经营决策、实行预算控制和开展事前分析等问题的论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
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苏联学者Β.Π.吉雅琴科(1902~1971)所倡导。其主要论据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财政的职能有所扩大,它包括生产领域中形成的收入与积累的分配关系和国营生产部门以及部分地包括合作社集体农庄生产部门新创造价值的初次分配关系。50年代后期,中国讲授财务课的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课程改建为“企业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改变有两项:①理论上确立了企业财务的实质是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②实务上确立了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和包括计划、日常控制与管理以及事后考核、评价等职能在内的全面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固定资金管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学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运动理论为依据,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管理实践,研究和掌握资金运动的规律,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
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国外的市场经济发达,其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
相对而言,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BT(3+1][WTFZ][STFZ]3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制定的培养目标,就应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