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数字教育平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来中小学教育及学习革命的主要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响应这一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因其数量多、地域分散、资源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个学校均配置较多数量的服务器及其它软硬件设备,建成类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且配备大量专职信息管理人员并不现实,而且会出现资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云计算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弥补以往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足,能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利用低效等问题。鉴于云计算可以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这一事实,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已启动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实践,如鞍山一中、广州天河区中小学、浙江海盐地区中小学等。[2,3,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发展要利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5]
在近期出现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云计算的概念被屡屡提及,也引发了不同的评论。[6]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专家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基本架构及其功能,同时剖析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和功用,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理清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技术的具体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本质及其架构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而上依次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终端、视音频多媒体设备、RFID等,构架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五室(多媒体实验室、远程会议室、网络教室、创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应用支撑层主要包含校园信息数据库、数字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外部网接入等系统支撑软件,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应用层是基于校园网的,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及服务的软件平台,包含数字化校园的绝大多数应用系统。
对于数字化校园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对于具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各层的软硬件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取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配置多少信息技术产品,各种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同仅仅在于上述各层中的产品配置不同。具体到某个中学或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所需,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根据需求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设计与规划,再由应用层需求提炼出应用支撑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功能及相应的产品配置。在此过程中,还需兼顾已有的设备和设施,通过适应性改造,实现最大化的包容和继承,避免一切从头开始的方案。
三、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及其技术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9]狭义地讲,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地讲,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可分为四层: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层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层,[10]如图2所示。物理资源层包括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资源池层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数据资源池等。管理中间件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SOA构建层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s服务,并纳入到SOA体系进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和服务工作流等。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调配资源,将处于不同层面的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及存储隔离开来,从而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架构动态化,达到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的效果。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即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层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类数据库和中间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层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种应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传统的以PC和服务器为中心的IT应用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IT的应用、部署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用户只需要拥有可上网的终端设备,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IT服务。
从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可知,云计算适合应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业务:一是业务量弹性大,用户数量增加较快,对资源占用不均匀;二是业务量较小,无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资源。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点。
四、云计算如何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如图3所示,若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架构与云计算的三种服务关联起来,即可发现二者在各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可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中的应用软件,应用支撑层可利用PaaS(平台即服务)中的数据库和中间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可利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中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由图3中的关联关系可知,云计算可以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层级中得到应用,将云计算融入到校园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通过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和动态管理,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和泛在网络学习,能有效避免以往数字化校园架构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系统弹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建设周期长、IT成本高等缺点。
鉴于云计算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国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苹果、亚马逊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Google的协作学习平台、微软的教育云平台等。[7]国内的电信企业华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华为的智慧教育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区域教育云+智慧校园”的融合社会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基础设施(如移动互联的课堂、泛在的学习资源和社区),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保障教学信息的安全,分析学生日常行为取向,改进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自主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租赁模式。统计数据及市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本一般在2万元至20万元。受建设成本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宜采用合作开发模式或租赁模式,而采用这两种开发模式,则更适合引入云计算。数字化校园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独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独立部署模式,大多数中小学也采用了独立部署模式,少数中小学开始尝试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托管部署模式将更有竞争力。
五、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云计算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安全问题,另一类是资源建设问题。
所有教育资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从云计算供应商的数据中心获取,则必然存在厂商依赖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另外,各学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数据需要保护,如校本课程资源、校园资产、教师及学生的个人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决,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如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由私有云管理,学校外部的资源(如数字化图书馆、公共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软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护各学校内部资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对IT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需求。此外,云计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计算系统通过监测集群内部异常数据,对可能的安全问题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务器发送防止病毒扩散的措施,从而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
共享特定区域内的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支持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由企业与学校共建,以区域(市/县)教育主管单位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及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统一的协作和沟通平台。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开通上线试运行,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免费提供公益服务。[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设了面向区域的教育云,向区域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俞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30-134.
[3]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4]任宁.云计算辅助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20):20-21.
[6]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8]宋灵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5.
[9]Voorsluys. W, Broberg. J, Buyya. R. 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M].New York, USA: Wiley Press. 2011(2):1-44.
前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为北京市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新境界的切入点, 2009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分三批建设100所数字校园实验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方面进行了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专家的引领下,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的验收体系、项目管理机制和评估工作体系。数字校园的建设、应用和推广,必将对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促进教育变革,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
应用与实践
1. 实验历程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历经摸索、探索、提炼三个阶段。
摸索期(2009-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开启了数字校园实验的摸索工作。对实验校的干部与教师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训。
探索实践期(2012-2014年):2012年,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陆续启动并完成。第二、三批实验校正在规划和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意见》,对实验工作提出了工作原则、目标和建设要求。
提炼提升期:2015年将是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决战之年,需要出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文件和北京市未来五年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统筹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2. 实验应用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已完成验收评估工作,在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评价诊断、资源建设、学校管理、家校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近百个建设与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的实验成果,对后续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教与学方面,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使用iPad智能终端开展常态化教学探索,并与企业合作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专用平台,已获得业界广泛应用;九十四中精品课堂应用于语文和美术课程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微课平台在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上有所突破;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的汉字教学系统、北京市第七中学的英语教学系统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使用IP广播系统辅助教师对班级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辅助实现学校对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安排。
以记录学生成长为起点,各实验校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良乡小学通过“学生社区”和“家长学校”,探索了学校、家长、社会、受教育者“协同”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石景山实验小学进行了学生成长、德育常规、心理咨询、社区、自主学习的尝试;黄村镇中心小学利用班级评价系统对各校区所有教学班的班级活动进行组织和评价。
紧扣教师教研、备课的常规工作,大兴区第一中学备课平台,关注资源中心对备课系统的支持,以及学科网站群的建设;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引入了授课系统、课例分析系统和教师评价系统,支持教师间相互评课和相互学习;二毛学校将教师备课与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了教师备课与学生自我学习之间的关联。随着教学、教师和学生数据的积累,各学校注重利用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评价与分析。九十四中学的双基诊断系统让教师聚焦诊断目标编制和诊断试题命制,教学目标向诊断目标转化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十二中学的教学评价系统,育才学校、新桥路中学的考试质量监控系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学校管理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应用、数据挖掘等方面。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等一系教学教育活动管理关联起来,实现了教务教学流程化、一体化的管理。办公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物品领用、工作上报、工作审批、设备报修等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调查问卷、即时通讯、移动办公等公共应用加强了校内外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管理效率。北京市第十二中将数字校园中的数据集中并结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辅助校领导决策,通过规模监测、师资力量监测、教育质量监测、学生成长监测、教学科研监测的分析等实现全校数据共享,促进了学校一体化管理;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将家校协同、微课社区和平板互动教室等功能集于一体;牛栏山一中根据寄宿特点研发了基于学习的社交关系网络的学习平台,将社交网络定位在学校环境内用于学习的社交平台、学习平台、答疑平台、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等以学习为中心的“资源和社交”生态圈。
在资源建设方面,七一小学教师云资源和新媒体互动系统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资源的采集、推送和评价,完成教师个人、小组、部门和学校的资源管理;十二中学教学资源库系统将不同校区的资源聚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的校本资源库;景山学校通过“数字景山”系统向百所教育联盟校推荐优质资源。
基础平台系统是本期实验校的共性建设需求,以解决不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统一权限的数据融通。其中,北京市景山学校建设的数据中心在实现本校标准数据管理的同时,实现了与北京市、教育部数据标准的互联和互通。
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是山区实验校,距城区160公里,在推进平板电脑课堂教学过程中与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结对,探索“山区寄宿制小学与城区学校的远程协同模式”,参与了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小学远程协同教育的行动研究》,构建了校际间远程协同的新模式。
3. 实验心得
五年来,实验校对数字校园的理念认识大幅提升,提出了数字校园减负、增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出聚焦课堂和学生学习,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构筑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的协同教育体系的实验路径。认识到方案规划要理性和实用,关注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需求要理性、实用,务求实效,寻找自身的业务提升点;系统设计要考虑系统间的联动和学校各部门的联动,形成流程化的服务体系。实验校还充分认识到数字校园支撑学校的全局化变革的影响,提出需要突破传统管理体系的限制使管理扁平化;领导挂帅,引入项目管理工作机制,让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等。
普及与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要在总结经验、推广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协作,进行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寻找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长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1)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成果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要提倡区域集约建设和学校个性建设相补充的建设模式,避免数字校园重复建设;一方面需要进行数字校园专项应用的深化,以保持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工作的领先优势。
(2)在教与学方面深化探索。在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学习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更多方向的探索实践。需要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需要借助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和新型产品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的突破,借助电子教材等资源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创新能力,在运营商、设备厂商等资源的支撑下打通数字校园产业生态链条。
(3)促进数字校园工作常态化转化。数字校园已经成为全国和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数字校园需要从实验阶段向常态化工作转化。编制数字校园相关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提出建设要求,提供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在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应用的同时,对全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成熟度进行考核、评估、定级,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关键词 中小学图书馆;云计算;云图书馆;温州市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74-04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oud Librar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Chen Jianmiao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ies, which are in a vicious circle environment,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refore, launching the Cloud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the growth of the libraries. With an example from Wenzhou, the article focus on the aim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Cloud library auto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Clou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he library”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ianship and demands. The paper, through effect analysis, summarily shows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library platform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latform will lea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y to a new proces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ibraries; cloud computation; cloud libraries; Wenzhou
中小学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逐渐被弱化和边缘化,相比于快速发展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和公共数字图书馆事业,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水平还处于一个缓慢的、初级的发展阶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发、实施以及新课程标准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引领中小学图书馆快速进入数字图书馆行列,如何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滞后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文献[1-3]也做了详细分析。本文以温州市为例,至2010年,温州市拥有普通高中130所,初中344所,小学706所,在校生总数约100万人,图书馆(室)1112个,全市基本实现以校园网为标志的“校校通”工程,所有中小学联入温州市教育城域网,建立了以电子学籍为核心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和数据查询体系,校园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处于浙江省领先地位。
但是,温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发展还相对滞后,目前仍有49所学校没有图书馆(或室),至少有70%的图书馆还是传统手工登记借阅方式;有50%的图书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或者存在年龄偏大、业务水平较低、稳定性差等问题。部分有系统的图书馆由于软件采用小型版或单机版,不能联网,书目数据不能共享,没有国家书目标准,著录格式也都是表格式样,一般没有数据异地备份与安全措施,数据丢失时有发生,造成管理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局、县市区装备中心乃至学校内部,对图书馆的馆藏量、借阅量、财产总量等都无法准确统计,无法指导每年对新书的征订工作及提供给领导作为决策分析的支撑数据,使得图书馆建设处于一个让人担忧的不良循环之中,如图1所示。
首先是重视不够,从教育行政主管机构、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等,对图书馆在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图书馆的存在。二是在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中,图书馆处于长期被忽视的被动状态,结果是馆藏数量少,基础设施差,管理手段简陋,即使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有些图书馆还没使用过条码阅读器等最基本的工具设备。三是图书情报或计算机专业的专职人才缺乏,标准化概念、资源共享概念、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理念淡薄,进一步制约了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图书馆在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书香校园工程中的主导作用。
2012年,温州市教育装备中心与温州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开发基云计算概念和技术的温州市中小学云图书馆平台(简称云图书馆平台),恰当时机地解决了当前中小学图书馆面临的困境,满足了未来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和发展模式,将给温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契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小学云图书馆平台技术构建
云计算与云图书馆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配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4]。本质上讲,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技术的综合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5]。
云图书馆平台可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读者提供服务的虚拟图书馆;也可以说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和理念,为各类图书馆构建安全、高效、稳定、经济的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服务,为用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可用的个性化图书馆云服务[6]。
云图书馆平台技术构架 基于云计算的云图书馆平台构架需要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同时需要开发和整合符合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发展需要的特色功能。技术平台采用多层的云计算体系结构,其层次架构、关系与功能如图2所示。
1)云图书馆基础设施层(LaaS,基础实施即服务)是云图书馆服务的最底层结构,主要由云网络传输管理、云计算集群、云存储集群和云物理资源管理集群等硬件设施组成。
2)云图书馆系统服务层(PaaS,平台即服务)是基于基础设施层的底层服务,为系统开发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主要完成云计算平台技术架构的搭建、应用拓展、集成第三方开发应用功能的综合管理平台。
3)云图书馆应用服务层(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在线的软件服务,包括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云图书馆决策分析系统、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非书资料管理系统和基础教育数据整合系统等。
4)云图书馆用户端是客户端访问层,读者利用各种简单的总端设备如PC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SP等,通过互联网从云图书馆平台获取相应的图书馆管理和应用,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和服务。
3 温州市中小学云图书馆平台
云图书馆平台构建目标 云图书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本身,更体现在技术应用理念方面。温州市中小学云图书馆构建目标是设计、开发与实现面向中小学图书馆,具有先进性、完整性、针对性、连续性、可扩性,能使各类图书馆充分体会到使用方便、投入更低、免除维护、服务全面等特点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平台设计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模型,将计算任务分配在计算机群构成的资源池上,各学校图书馆只需根据需要方便地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平台通过软件即服务的理念,打破目前各个中小学图书馆各自分离的局面,将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组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同一平台、凸显特色、便捷高效、共享资源的中小学图书馆“私有云”,同时开放源代码,与数字化校园无缝对接,实现市域内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云图书馆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温州市中小学云图书馆平台构建是以系统化方法和实用性观念为指导,以温州市中小学图书馆群体为研发对象,进行整体化设计。其服务器和系统管理由具有强大实力的高校图书馆和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共同支撑,各中小学图书馆只需通过互联网登录到数据中心服务器就可以使用云图书馆平台,大大降低中小学图书馆使用自动化管理的经济和技术门槛,加快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也较好地激活了高校图书馆原有资源存量,拓展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其特点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云图书馆基础设施投入、系统开发与管理由高校图书馆、教育局信息中心及电信托管三地联合负责。通过基于专业队伍的统一部署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物理资源池的管理和调度、资源监控与负载均衡、数据完整性与可靠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数据中心搭建,对图书馆核心数据诸如读者数据、书目数据等进行统一和标准化管理,以及对重要数据的及时更新、维护、容灾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2)云图书馆系统服务层的设计采用云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式处理技术、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等,所有云平台上的应用接口为全开放方式,为平台上更多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学校一卡通接入、校园通接入和其他平台数据迁入等。
3)云图书馆平台的突出特点是量身定制开发了符合中小学图书馆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的多个云图书馆管理系统,目前主要是“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云图书馆决策支持系统”。
各级图书馆管理员根据教育局分配给学校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登录“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http://)”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功能,如图3所示。该系统在满足图书馆正常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采访、编目、流通、期刊、查询以及系统管理模块进行流程精简,使使用更加统一、简单与方便。同时根据中小学图书馆馆藏量少、专业人员少、读者信息每年更新量大等特点,统一规定学生读者数据由学生电子学籍导入,索书号采用中图分类法加拼音,数据中心建立丰富的编目数据库,通过开通Z39.50协议下载以达到书目数据的标准化等,大大降低各级图书馆使用云图书馆的技术门槛,特别适合当前中小学图书馆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
各级决策部门如教育局、装备中心、学校主管,他们只需了解图书馆宏观数据如馆藏量、财产总数、流通率及与其他学校的横向比较数据,可通过教育局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云图书馆决策支持系统(http:///edu),如图4所示,实现各级图书馆的馆藏数据、馆藏金额变化、借阅率、流通率、书目分类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并对结果进行排序,实现全市图书馆相关数据的查询、挖掘和分析,为各级管理机构进行图书馆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面向全局的决策支持。
同时,云图书馆还不断开发和集成多种应用服务系统,如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非书资料管理系统、电子书在线阅读系统、课件视频点播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中小学基础教育数据整合系统等,极大地增强了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升了图书馆在学校素质教育和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云平台使用及效果分析 2012年开始,温州市对中小学图书馆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图书馆管理新《规程》;实施图书政府装备工程、100所薄弱学校图书装备工程、书香工程;图书馆达标评估的新标准;停止学校单机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采购,统一图书馆管理平台为云图书馆平台;配置高端服务器、存储、安全等高端硬件设备,构建云图书馆平台数据中心。至2013年6月,已经实现云图书馆的学校达557所,馆藏总量400多万册,并开展对单机版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书目数据迁移工作。
4 小结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数量庞大,办馆规模、层次与学生素质差异极大,大部分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资金、人力、资源紧缺问题,每个图书馆自建一套系统将带来标准化问题及资源的极大浪费。云图书馆平台的构建将为各层次图书馆提供统一、强大的在线应用服务,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将使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程,其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降低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成本。 各中小学图书馆只需利用云计算“各取所需”的功能,从云提供商获取最合适的运算能力来支持数据库的良好运转,无需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也不用担心服务器崩溃状况,只需一个浏览器就能满足所有的需求,节约了馆室面积、硬软件投入、人员投入和能源消耗等,在馆藏资源获得更好应用效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将对中小学图书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与校园数字化平台有机整合。中小学图书馆通过已经构建的教育网、城域网或者电信公共网络即可接入云图书馆平台,而且平台已经预留了数字化校园接口,实现平台的无缝对接与迁移,做到数据的同步与信息共享。
3)数据集中化管理促进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书目数据、流通数据统一维护和处理,便于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教育局教育资源规划提供面向全局的决策支持,为中小学营造更好的图书馆环境提供数据参考依据。
4)强大的运行与维护能力。形成教育局一级、大学图书馆二级、电信企业三级等多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冗余与安全备份恢复机制。技术维护与运行由各级信息中心共同负责,确保平台的安全。同时,随着云平台的逐步扩张,最终形成教育局独立的机房设备、网络带宽与专职维护人员,形成云图书馆完整的系统立体平台。
5)打破了图书馆资源配置壁垒。云图书馆为各类学校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环境,使得薄弱学校同样拥有高配置的数字图书馆环境,使得全体中小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不再是遥远的梦想,既体现了教育公平性,也极大提升了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6)重新定义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角色。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相互协作,建立伙伴关系,实现知识的流动或互动。一方面,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图书馆管理能力薄弱的状况;另一方面将大大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角色发生改变,将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卓毓荣.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6):33-25.
[2]叶爽美.农村中小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3):164-168.
[3]吕星宇,占盛丽.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兼论国外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经验[J].上海教育科研,
2010(1):39-41.
[4]王红.“云图书馆”平台的架构与实现[J].情报理论与实现,2010,33(10):108.
[5]马瑞.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09(7):36.
(一)电大网上教学面临挑战1999年秋,广州电大开始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这对电大的面授教学、电视教学提出了挑战。广州电大不遗余力投入资金开发校园网站、双向视频系统、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推进网上教学的实践。然而,网上教学资源少、网速慢、网页打不开、视频看不了等问题时常困扰着学校。鉴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大、新、高”②,涉及面广,教育用户多,科技含量高,对技术的依赖比较强,技术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都较多的特点,广州电大决定另辟蹊径,引入市场机制,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公司运作,探索产业化运作方式,确保技术力量到位,加快推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二)建设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酝酿论证(2001)、务实开创(2002-2003)、稳步推进(2004-2006)、飞速发展(2007-2009)、全面覆盖(2010年以来)五个阶段。在酝酿论证阶段,广州电大多次研讨校企合作建设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合作伙伴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制定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建设建议书》,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③。2001年1月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④,2002年4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运营机构正式运作。在务实开创阶段,初步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平台,为广州电大7万余名开放教育师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撑平台服务。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首创国内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新模式。开通国内同行业首个教育服务中心———969300教育热线服务。在稳步推进阶段,以承担建设、运营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工程“教育e时代”工程为契机,逐步拓展应用服务项目,相继开展了“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普法网”“、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培训”项目,为驻穗部队官兵及其家属、公职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在飞速发展阶段,启动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和“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广州市各区县和市直机关公务员提供远程继续教育服务。开通广州教育宽带网,为中小学生家庭提供教育主题宽带服务。成立数字化教育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建立数字化教育研究所、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在全面覆盖阶段,参与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全市企业职工、工会干部以及全体市民提供远程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相继启动了“广州职工教育网”“、广东省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网”、“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等10多个应用项目。并与杭州电大就“构建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依照清晰的思路加以实施,从而建设发展起来的。
(一)以践行终身学习,实现无处不在的教育为建设理念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地区,为各行各业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远程数字化教育和公共服务。践行“有教无类”的终身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教育,广泛深入学校、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真正实现教育零距离,让学习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⑤。并在提供服务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全面教育、数字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均衡教育、绿色教育的理念。
(二)以构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目标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广州终身学习体系为发展方向,配合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覆盖广州地区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服务中心、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基础教育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华南地区的远程教育中心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三)以服务广州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功能定位以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面向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为电大和网络学院提供教育项目运营及网络平台支撑服务;面向基础教育领域,为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以及网上个性化辅导服务;面向职业教育领域,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适应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所需要的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和终身学习服务;面向社区教育领域,为相关机构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撑服务。
(四)以校企合作、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机制为运营模式与高科技IT企业合作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建设,主办、牵头单位是广州电大,具体运营由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承担。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是独立的、面向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企业机构,依照教育产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通过不断增强市场营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等,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和效益。
(五)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扩展为实施步骤建设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从技术环境的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到运营方式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为首个项目投入运营,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逐步扩展,探索数字化学习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三、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广州电大积极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大力拓展数字化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一)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为满足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陆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实现了对学习用户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为学习者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教学通道。建成了具有自主版权的、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有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组建了专业化的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整合建设了面向职业教育、政府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生活能力教育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到10TB,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二)拓展教育项目及应用服务范围数字化教育项目及其推广应用,是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调研广州市场需求,主动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为社会各类人群搭建起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在高等教育领域,致力于为高等院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基于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等终端一体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实现教学系统、教学管理与教学资源等内容的整合,实现学校教学的移动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的扩展和延伸。目前正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教育云服务,为华南理工大学远程学历教育提供合作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在政府行业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的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构提供服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企业职工、旅游从业人员、部队官兵等政府、行业各类人群的数字化学习。截止2012年,广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培训110多万人次,广州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共培训150万人次,广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共培训32750人次,广州普法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248672人次,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累计访问量达215273人次,广州旅游从业人员网服务于全省130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业教育领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求,打造“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建设了包括服务类、生产制造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各行各业的“进阶式”职业教育项目体系。实施职业导向式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随报随学随考。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用心建设了“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项目,搭建家校共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通过向中小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提升中小学生参与活动绩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中小学生专属的“教育宽带”,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为广州千万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建设了“ee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等一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让区域内的中小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接受名师教育,体验名师课程,促进教育公平。
(三)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是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学习者特征与网上学习特点,探索构建了全新的网上教学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供网上教学服务。整合利用电大和社会优质师资,积累了2800余位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和教师,实施高效的网上教学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满足教学组织需要的“教学教务支持系统”、支撑学习用户服务管理的“客服管理系统”、面向学习用户的“互联客户帮助中心”及客服专线系统“969300教育服务热线”,具备大规模的学习支持服务运营能力,实现对学习者的随时、随需、个性化服务。三是健全网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对学习用户的问卷调查研究。建立了网络督学、网络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流程与服务规范,并强化了网络督学机制。网上教学模式及其成效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学习者对网上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普遍接受网上学习方式,网上学习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平均达80%以上。
(四)创建“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力组织和智慧,也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电大牵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运营、学习中心服务,形成四维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主导行政力量,负责统筹、协调与监督,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教育项目的开展。如广州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专项资金,出台了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建立了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广州电大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依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负责平台硬件环境建设、学习平台规划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项目整合、国有资产管理与维护等。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运维推广工作,负责网络运营环境建设,为网络教育项目提供运营管理和远程教学在线支持服务,拓展网络教育项目业务。学习中心作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在当地的招生、宣传推广和教学支持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
[关键词] 未来教育空间站; 教育云; 网真课堂; 物联网共同体; 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是实施纲要的四大保障措施之一。
本文提出了未来教育空间站FESS(Future Education Space Station)的概念、构想、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学智能诊断系统,旨在探讨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同步建设思路,探索远程教学平台运行同步管理方法,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
一、FESS概念与目标
(一)概念
空间站是人类进行太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平台,它促进了人类从地面走向太空。本论文提出的未来教育空间站是一个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无缝连接为目标的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可以促进教育从传统的“自然时空”向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数字时空”延伸和跨越,促使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在未来教育空间站中完美融合。
(二)“1-2-3-4”结构化发展目标
FESS以高校为中心站,以所服务的地方基础教育相关中小学校为地面站,覆盖与高校相关的各教育实习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辐射全体Internet网络用户,实现远程交互式实时课堂呈现和共同学习。[2]其建设目标可概括为:“1-2-3-4结构化发展目标”,即一个中心平台、两项外延职能、三级服务对象、四面四维融合。
1. 一个中心平台
建成培养优秀师范生和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全新发展平台。服务于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科研及特色发展需求,进行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方式变革,如满足常规性教学环节需求、师范生教育见习等,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提高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增强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打造学校教师教育品牌作贡献。
2. 两项外延职能
一是具备教师职后教育培训职能,二是建立非正式学习平台,具备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这两项外延职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扩展未来教育空间站的应用,使之能够服务于地方教育与社会,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三级服务对象
一级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可获得中心站内全部资源使用权;二级服务对象是相连接的地面站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可获得地面站内全部资源使用权;三级服务对象面向全体Internet网络用户,按注册用户和一般用户分为两种不同权限,分别提供相应服务。
4. 四面四维融合
通过FESS网真(Telepresence)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教学平台环境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高校课堂与中小学课堂、城市课堂与农村课堂、普通教育课堂与继续教育课堂等四个方面在时间、空间、内容及方式等四个维度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FESS设计方案
(一)总体设计
1. 总体布局
FESS以高校为中心站,以若干中小学为地面站,总体布局为星型结构(如图1所示)。
中心站负责管理与协调整个未来教育空间站,其主要标志是建立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一所中小学为一个地面站,地面站之间通过中心站实现互联。
2. 中心站结构
FESS中心站采用五层十项系统结构设计。纵向五层为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和门户层。横向十项除建立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三项代表性系统外,还包括智能录播系统、远程教育与学习系统、3D轻松学习及体验空间、教学智能诊断评价系统、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系统、校园网络数字电视系统和中心站门户等七项系统(如表1所示)。
基础设施层除了硬件设施外,还包括必要的装修装饰,秉承从“自然空间”向“数字空间”发展的理念,以“梦幻太空站”为装修主体,彰显未来教育空间站的科技性与前瞻性,并注意突出教育创新和教师技能发展的功能属性,引入VI视觉识别,将科技和艺术有机地结合。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
关键词:网站建设;服务型;主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70-03
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公布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2014年月度排行榜中,福建基础教育网分别获得3月、4月、5月、9月、10月、11月、12月(共7个月份)全国第一名,12月份在Alexa网站统计的世界网站排名中由年初的全球第71.1万名跃进至第5.2万名(如图1、2所示),成为总访问量突破1.2亿人次、日均访问量达10万人次的全国知名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是福建教育学院打造知名品牌、服务基础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学校创建的省级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如何加强建设才能发挥优势,搞好服务,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许多网站在创办和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福建教育学院创建福建基础教育网6年多来,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把握网站定位的准确性
门户网站(英文翻译是portal,又称入门网站、入口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站提供信息和资源,并提供更多服务的应用系统。福建教育学院主办的门户网站――福建基础教育网,是学院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中有关学院办学定位、发展方向、主导功能等精神,于2008年底审时度势创办的。创办运行6年多来,网站始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院“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工作宗旨和建设“网上福建教育学院”,实现培训主业“两翼齐飞”发展战略,把面向和服务福建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教师(校长)作为办网方向,把“更专业、更实用、更优质、更先进”作为网站建设内容,把以用户为中心,为中小学教师(校长)提供教育资讯、教研信息、课程资源、培训平台为工作抓手,把“做好服务、搞好保障、突出优势、打造品牌、勇于创新、激情工作”作为工作要求。为牢牢把握网站建设的定位,网站的顶层设计、栏目设置、运行机制、功能组织、技术保障、在线服务、调查调研、团队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努力做到四个紧密对接,即紧密对接新时期学院的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及其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紧密对接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校长)的要求需求,紧密对接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趋势,紧密对接学院60年深耕福建基础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二、增强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作为学校主办的教育信息综合网站,在没有行政资源的情况下,网站信息资源的品质、数量、时效是影响用户关注和使用的关键因素。福建基础教育网的主要用户是中小学教师(校长)、参加学院培训的学员和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满足广大用户对教育信息、学科资源的需求,网站首先组建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信息采编更新队伍。新闻栏目主持人每天摘转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等10几个主要教育官方网站有关基础教育类信息,采编报道福建省各市(县、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有关教师研训动态和八闽特色校园新闻,确保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次,网站各学科栏目负责人和特聘编辑、信息员按照信息资源采集分工职责和报送审核流程,每天浏览、采编、上传全国全省各专业网站的相关信息资源,并根据工作量考核办法,收集、上传原创信息资源和整理、审核研修平台生成性资源,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另外,网站与一线名师工作室合作开发特色教学教研资源,购买“国之源”课程资源和CNKI等数字资源,据统计,近年网站共投入120多万元用于基础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和购置。另外,网站根据各栏目内容和访问量统计情况,不定期综合分析用户需求特征,实时调整栏目和内容,突出栏目的实效价值。部分栏目信息资源上传量和访问量如表1。
三、突出功能服务的系统性
福建基础教育网专注于基础教育,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信息资讯、网络授课(教研)、课程(教学)资源、远程研修(指导)、数字图书资源和校园文化展示系统平台。为突出网站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服务功能,网站特别注重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以2014年为例:①网站聘请高中一线名师156人拍摄了314个标准视频,按照高中各学科教学进度、教材章节、教学知识点或教研内容,或教学实录或同课异构或听课评课或专家点评,在名师网上授课教研平台上免费为福建全省高中教师提供直观的有特色的教学教研指导。②网站依托教育部立项的“加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课题,与福建各市、县市区进修院校、中小学校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以学科为单位,以平台为纽带,按照学段、版本、年级、学科、章节(知识点)和规范属性分类整理教学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互利合作。目前网站已完成优质学科资源41万多条(410GB),网络视频资源4756个,培训资源包782个。③网站积极对接基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项目,一年完成了省教育厅下达的全省高中高级职称教师1.8万人的远程研修活动,组织实施了安溪、平潭等县(市、区)一万多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网络培训,聘请300多名专兼职教师开展网络指导、在线答疑和批改作业,年增加访问量达9,159,972次。④网站为在校参训教师、校长免费开通了数字图书馆全部电子图书、数字资源,为学员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文献搜索、下载服务。据统计,2014年网站数字资源的检索数为508,684人次,下载量为105,760篇,总访问量为942,035人次。⑤网站为学院承担的9个国培项目培训班和其他各类集中培训班,开设虚拟班级145个13,800多人次,为参训学员开展网络研修和在线交流互动提供平台。⑥网站创建了“八闽校园文化长廓”、“福建省教师书法优秀作品展”、“名师工作室”、“虚拟班级工作坊”等特色服务平台,提高网站服务功能的系统性和公益性。2014年网站各系统访问量比例统计如图3所示。
四、加强用户交流的互动性
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是网站提高关注度、促进活跃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福建基础教育网获取用户反馈信息、为用户提供信息个性化服务、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福建基础教育网注重和用户交流互动,从网站栏目来看,设置了总编信箱、网上咨询、在线答疑、网站投票、意见征集和留言板等栏目,用户可以实现与网站栏目主持人、学科负责人、在线指导教师直接“面对面”无障碍互动交流。从平台栏目和研修考核来看,网站在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平台、国培项目研训班和各集中培训班开设的网络虚拟班级里都专门设置了班级研讨、班级简报、在线交流、班级问答、问卷调查、作业疑解等互动交流栏目,并把学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情况纳入评价考核之中,促使学员和用户积极主动参与网站和班级的互动交流。从网站组织活动来看,2014年网站联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福建省特级教师学会、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等开展了“中小学课程资源征集活动“(参评6920件)、中小学教师“说题”比赛(参评5228件)、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队会活动”(参评1458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艺展示与资源开发”微视频作品评选活动(参评201件)、中小学教师优秀教研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获奖3903篇)、“阳光高考名师讲堂”(9个学科和心理辅导共21场次)等一系列直播式、参与式、互动式活动。
五、提升系统运行的协调性
针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刘延东副总理在2015年11月的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教育素质,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必将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养,必将从以硬件建设为核心转变为以发展应用为核心;必将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必将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将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但是,从目前区域地区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受基础研究、人才编制、师资培训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企业来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标准导致了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以及大量的同质化重复建设情况,在很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为此,“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这家由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学研单位组成的,具有国内社会团体法人资质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和“教育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正式成立就成为了一种选择和必然。据了解,该联盟本着“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应用、创新”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组织会员单位共同编制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服务,为区域中小学用户提供更加数字化、系统化、智慧化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和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
1.标准研发
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是在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资源支撑。鉴于目前各区域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造成了整体上的资源研究不够深入、资源体系性不强。另外资源的颗粒度及标引体系也需要标准,为未来的基于知识服务的知识体系建设及互相连接做积累。为此,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以编制“团体标准”方式,组织研究和制定学校的资源应用参考标准和各企业资源提供的参考标准,通过构建基础资源平台和资源架构,实现初步的资源可管理和资源可交换分享并能做到初步的资源深度应用。
2.标准化用户体系平台研究
目前由于教育信息化属于战线比较长的产业,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所有信息化的建设,所以各区域和学校需要多家企业的系统配合来完成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为此,联盟将组织研发统一标准用户接口体系,争取第一步做到联盟内的企业产品之间能统一用户接口,从而为用户无障碍使用各家产品提供服务。
3.资源和课程体系研发
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联盟将组织业内的产学研机构,根据用户的课程开设需求,研发素质提升类课程,通过为用户提供标准课程,降低课程开设对于教师的依赖,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联盟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服务
1.提供教育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
针对各区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从架构和应用层面进行开放性设计,导致了在区域范围内大而全,反而造成相对封闭的局面,联盟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和产学研机构,提供开放性平台设计以及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咨询服务,为后续的建设扫清障碍。
2.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联盟与区域教育研究部门合作,组织全国一线知名的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专家的专题讲座,为区域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从理论到观摩到实践的培训,帮助形成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途径,使之乐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管理等。
3.地方课程体系研发
联盟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为区域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提供咨询服务和开发服务。力争让每个地方课程能覆盖到每所学校,让每个学校任何教师都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整授课,降低课程对于教师的依赖。
4.推动“区域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区域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借助联盟学术委员会的力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区域开发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研讨,课程听评课及备课服务,建设符合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针对各学科做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服务。
5.“区域中小学智慧校园学校”课题服务
联盟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相关课题研究,给予学校专家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学校建设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数据采集与统一管理。
6.基于出版资源的数字内容整合服务
依托国家的出版科研机构,联盟组织集合本联盟的出版企业会员,通过数字资源开发和标准统一,为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里面注入专业的出版资源,建设K12数字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包含“图书资源展示平台、学生个性化数字书房、学校数字图书馆以及教师书店”等四部分,以达到中小学用户学会通过各种客户端等方式,判别、获取、评价和选择所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效果,实现资源精品化,并打通资源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为老师快捷应用资源扫清障碍。
三、联盟服务单个中小学校用户
1.网校通项目
可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海量内容资源下载,解决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服务器维护不便、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目前拥有数百万套教育教学资源,每日可更新资料近数千套,可以帮助学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
2. e卷通项目
可为教师打造的智能在线组卷产品,智能组卷系统与数百万道题库资源的巧妙融合,帮助教师随时随地在线搜题、组卷、出卷,减轻日常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3.云服务项目
可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打造的一套云服务平台,这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的服务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平台级服务。
4.精品课项目
可为教师、学校提供精品视频课程的服务平台,由中高考研究专家团队参与制作,集合国内百强重点学校一线优秀教师,重磅推出的“微而高效”的精品课程,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授课技巧,让普通中学共享名校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5.酷口语项目
可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移动端口语同步练习及语音评测APP,内置多版本中小学生英语教材内容及丰富的课外拓展内容,通过人机交互式跟读练习,进行发音准确度智能评分,成为中小学生贴身又贴心的口语私人教练。
6.直播课项目
可为教师提供在线的直播交流分享平台,并结合阶段教育热点,推出了高考改革名家讲坛,共同探讨高考改革方案、学校改革措施和预测高考命题方向。
7.智能硬件项目
可为学生定制开发的智能手表、手环,可以随时知道学生的具置、健康情况和学习情况等,佩戴时尚、传递关爱,学校省心,家长放心。
8.咨询服务项目
2012年度中国
行业信息化
标杆企业奖
重庆一六八软件有限公司以重庆大学的科研力量为依托,拥有一支高素质开发队伍,专注于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研发,为行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应用软件系统设计、集成和开发服务。
重庆一六八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注册资金3500万元,是重庆大学国家级科技园区重点软件开发企业、教育部教仪企业会员单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会员单位、重庆市高新技术认证企业,通过国际标准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 公司的拳头产品“一六八教育城域网系统”曾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及2006年度高校学术成果优胜奖。
公司以重庆大学的科研力量为依托,拥有一支包括教授、高工、博士、硕士的高素质开发队伍,专注于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研发,现有158名高级研发人员专门从事产品的研发工作,为行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应用软件系统设计、集成和开发服务。
公司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研发普及型的智能软件”的经营理念、“讲信誉、 重承诺、 爱学习、 在进步”的行为准则,积极参与国内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的研发能力,已开发出面向政府机关、农业、教育、企业等领域的行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先后与农业部机械化二司、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进行行业应用产品的联合定向开发。
2008年,公司开发了重庆市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电脑、宽带、身份证阅读仪、摄像器材,实现了国家对三农购买农机产品申请的在线监管、审批和及时发放补贴资金,后经农业部机械化二司委托,为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提供二代身份证阅读仪的技术支撑及升级服务。目前该应用技术及产品已覆盖所有省市县及乡镇,为国家惠农资金的发放及监管提供服务。
2009年,公司与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联合开发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为全市7000多所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仪器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实现了网络化在线管理,解决了中小学仪器装备现有数量、现有资产、差缺数量、差缺资金数据不准的难题。2012年8月,该产品被四川省教育厅采用,为全省两万多所中小学的装备标准化建设提供服务。
2009年,公司开发了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它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直属单位、中小学校的行政管理平台,也是业务在线交互平台,更是教育教学及科研的资源共享平台。它囊括了学籍管理中心、自主学习中心、远程培训中心、数字图书馆、虚拟试验中心、教学资源中心、装备展示中心、校园管理中心等核心功能。它带来的是管理、教法、学法的改变,还有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改变,是在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基础上管理、学习、沟通模式的革新。该平台已经在重庆、四川普及和推广,得到广泛赞誉。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今明两年需要加快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并将按照本次会议精神正式印发通知进行具体部署。做好当前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本次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坚持应用导向,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深化机制创新,务求取得实效。在具体工作要求上,一要体现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统筹部署;二要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阶段亮点;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改善教学点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今明两年重点将对全国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与恢复的几万个教学点开展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实现每个教学点配备基本视频接收设备和相应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师资严重不足的教学点,要优先安排。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组织教育资源,并统一组织各教学点教学工作安排。工作目标是今明两年全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逐步实现教学点与中心学校同步上课。
(二)为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并建设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
目前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今明两年全国总体上要努力实现50%以上的中小学宽带接入(也即新增宽带接入的学校8―10万所左右)、同时在校园内建设基本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按任课教师人数的一定比例为教师配备计算机并接入宽带。各地要制定工作方案,重点对未接入宽带的学校统筹安排建设;已接入宽带的学校要加大数字资源应用的力度。要注重从应用实际出发,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电信企业等的积极性。
(三)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
今明两年要使网络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应用覆盖到所有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的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特别是一些师资短缺的学校。二是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三是组织名校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四)加快推动网络实名学习空间建设。
大规模应用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是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重要趋势。各地要按照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总体要求,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加快部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利用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和促进职教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部署试点,明后年逐步推开。今明两年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实现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研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人数达到20%,特别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开展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学校数量达到20%。高等学校要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力度,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五)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依托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加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并于年内面向全国提供服务。各地要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资源应用。有条件的可建设省级的特色优质资源中心。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机制,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支撑各类学校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
(六)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国家、省、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各地要按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抓紧建设和完善省级数据中心,部署覆盖本地区各地市、县和学校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应用体系。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并保证数据的及时、有效更新。
从基础教育视角来看慕课
2013年,一些中小学校也开始探索和研究慕课,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慕课,来发展基础教育界的慕课呢?
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慕课从草根开始,从细微的教育技术开始,引起教学模式、学校形态、教育形态的连锁反应,进而倒逼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一种已经存在很久的交互技术,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慕课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模式。
但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慕课学院2013年10月份调研的数据:参与慕课学习的人群80%以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生很少,初中以下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在网络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学习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或社会教育,课程形态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中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师生在眼神与眼神的交流中不断碰撞火花,不断潜移默化,不能放弃课堂这个教育的主渠道,而采取自主网络学习。第三,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在集体生活中不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学校生活中实现情感生成,慕课在这些方面是不具备条件的。
所以,对于慕课,我觉得要用扬弃的态度去看待,既不要追随资本,跟风式强行将慕课大规模在基础教育推行,也不要对慕课置之不理,不去接受其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在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要改变金融业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在社会资本对在线教育爆发式投资,用互联网包围基础教育的时候,你是否有兵临城下的感觉?我们这些基础教育人,作为信息时代的“移民”,要向信息时代的“土著民”学习,要以主动变革者的姿态去接受新技术、新媒体,充分理解互联网变革的内涵,培养互联网思维,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学习慕课在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多渠道互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专题教育、个性化评价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点。
北京数字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为进一步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实现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改善和丰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缓解和解决矛盾问题的出路,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转变发展模式,关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思路,是构建北京(世界城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新模式的中坚,以“融合创新”的思路积极深入研究,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背景下“实际获得公平”的理念,推动从机会均等向实际获得均等迈进。北京数字学校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实际获得的均等,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无需时间等待、无需自身能动就能直接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构建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2012年,北京市教委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北京数字学校,依托教育信息化,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北京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实质性地推进“实际获得”公平,打造首都教育的新品牌,在建设世界城市和智慧城市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两年的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初具规模,在电视和网络两个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一是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通道。在校园网络环境,家庭电视、网络环境,公共场所歌华飞视、WiFi环境下,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终端,访问数字学校网站、电视平台,数字学校APP、微信公众账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登录数字学校学习和参与活动。
二是提供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以“用户参与和个性化应用”为核心的交互式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学生和教师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关注社区活动,参与群组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撰写便笺、日志、微博等进行社区交流,可以看到数字学校为其提供的个性化推荐课程,参与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教学活动。数字学校拥有实名学生用户120多万人,经常参加活动的60万中小学生建立了个人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教师用户8.8万人。月浏览量保持在300万次以上,其中郊区县的访问量占了六成。
三是提供丰富、多元、精品的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字化名师课程。目前,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上已经有27个学科14000多节数字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在北京市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名校、名师课程,可以自主进行学习;链接一些来京务工随迁子女较多省市的课程,方便在北京接受基础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回原籍进一步学习时,可以跟得上当地的教育进度,也帮助外地转学而来的学生,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扭转哑巴英语的学习方式,提供网络英语口语和听力自主学习平台;为远在国外的北京学生提供义务教育服务,弥补中文教育的不足。
四是提供家庭教育、育儿指导信息推送服务。每周为学生和家长的手机终端推送彩信、微信信息,为中小学生提供与学生课堂学习同步的学法指导,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提供“伴随成长 家长学院”家庭教育指导,为学龄前家长提供“伴随成长 每周一信”的育儿指导。社区学前儿童早期家庭育儿指导信息共汇集了0岁~6岁学前儿童早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的5000余个知识点,按照“生理发育”、“心理发育”、“护理保健”、“营养饮食”、“合格家长”等8个类别进行分类,按照一年52周,6年312周对应年龄阶段。形成了每期3000字~5000字,多张配图,共计312期彩信,120余万字,2300余张图片的完整指导内容系统。每周一,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对应年龄段发送,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会收到一条与自己的孩子成长年龄完全同步的教育指导建议。目前,已覆盖北京市多个区县近20万学龄前儿童家庭,并取得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和赞誉。
五是选择112所中小学校,开展基于区域和学校的深度应用,从七个方面开展应用模式研究。城里名校和郊区县学校结成协作共同体,探索利用北京数字学校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协作,开展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试点。
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基于名师同步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形式(如翻转式课堂、问题解决型课堂、研究型课堂、思维发展型课堂、学习能力提升型课堂)。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升数字化环境下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对12所实验校共351名教师进行了教师学习力测评分析,找出了教师自身在学习能力方面的欠缺。实验校教师在语文、科学等14个学科开展了教学应用探索,形成了60多个教学应用案例(含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评价分析报告),其中案例资源视频超过100G。教师们感受到名师同步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很强的支撑性作用。
数字教研研究:16所试点学校参与,探索名师同步课程在学科教研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开展了集体听课、评课,提交60节教学应用案例,137位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对学科(教研)应用实践的反馈和评价(包括观看名师同步课程节数、观看频率、观看途径、观看时间;集体评课频率;观看视频后修改原有教案的比例;专业水平提高;个人教学的收获;参与学科教研的态度;建议等)。调研结果获得了试点学校教师的高度认可,以名师同步课程作为一个重要资源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同步课程开展了学科教学应用实践。
校际合作研究:16对城乡合作学校,依托北京数字学校网上学习平台,将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多元化学习体验方面充分应用数字小学平台开展多元化的研究与应用活动;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全国性的校际协作与研讨活动,与来自上海、广东、辽宁、山东等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网上互动与协作,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教与学方式变化方面有了深刻认识和实践体验。
北京数字学校未来发展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数字学校作为北京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承担着教育深化改革的责任,在信息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勇敢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框架。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数字化教育品牌。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让广大受众可以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优质的教材教辅、作业、考试评价系统,促进减负增效。建设开放、多元、高效的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个性化高端教育服务融合运行,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发展框架,总体来说是一套机构(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两个平台(网络平台、电视平台),三种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虚拟课堂模式、个人自主学习模式),四个机制(系统建设合作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市场运营机制、评价考核机制),五类服务(为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五个群体服务)。
在云计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决定e-Learning发展的现在,我们要学会向市场学习发展模式、向用户学习发展内容、向社会学习合作方式,找到关键环节和切入点,在转型中实现创新,在开放中获得动力,在融合中凝聚力量。
1. 转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三爱教育活动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将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北京数字学校就顺应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新的形势,进一步转型,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拓展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容。
(1)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向拓展性课程发展。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全面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在学科知识内容全面丰富的同时,开发、引进自然科学、科普知识、艺术、体育等课程和资源。
(2)课程形态更加丰富和精细化,朝向深度学习迈进。结合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课程形态更加多元。比如混合式教学,课前提供给学生知识点讲解的视频和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学并按照设定问题进行思考,搜索资料,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上研讨、合作、解决问题。
正如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在谈到慕课时提到:慕课,改变清华附中教育。他认为慕课之后,教什么、何时何地教、谁来教、如何教都发生了改变。结合学校实践的翻转课堂,他提出“课堂,重在启发,走向深度学习”,翻转回来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一般性知识的传授(侧重记忆与理解),而在于质疑、表达、合作、实践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重组,形成分难度的知识网络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学科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处理,以微课作为基本学习单元,按学业标准等级,开发相当难度的微视频、微作业、微教案等资源,建立1-4-N(1个知识点,4个学习程度等级,每个等级配套N种学习资源)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研究主题资源网络体系,建立跨学科、跨学段、跨系统,具有相同主题的资源。比如,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既可以有文学对生命的描述,也有生物对于生命孕育过程的介绍,还有地理、历史、化学、物理、体育等对于生命不同角度的阐述,更有学习活动中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其中产生的思考、启迪和感情升华生成的教育资源。
2. 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还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北京市早于2012年就已经提前进行试点,北京数字学校已经进入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进入大规模服务阶段。移动互联网通过把人和网络实时链接,拥有比互联网更快的加速度,更低的参与成本,这些变化都是数量级的。
开放,是这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北京数字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1)进行北京数字学校顶层设计,做好区域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中小学校开放,实现中小学校与北京数字学校的有机衔接。启动建设17个区县数字学校分校、100所名校课堂建设。
建立“市、区、校”三级打通和“政府、社会、个人”共建共享的课程开发模式,实现课程相互流通和共享共建。市级负责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化课程建设,区级负责本区域网上课程建设和运维管理,学校负责本学校网上课程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给社会开放接口。
为个人、学校搭建发展的平台,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管理权,教师乃至有专长的学生可以自由开设课程,分享学习成果,浏览者重点关注课程质量、互动讨论、体验、答疑等服务,以追随者、粉丝关注人数、评价鲜花数、参与度为主要评价依据,设置“最受欢迎的网络教师”、“最勤奋的网络学习者”等荣誉,提供展示的舞台,引导课程建设向“高质量、优服务、强互动”方向发展,打破传统权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形成自下而上的“市级课程资源共享、个人二次开发创新、试点应用后再开放共享”的课程建设机制。
北京五中校长张斌平提出的,希望北京数字学校给予学校网络空间和发展空间(管理的自),学校建立优秀团队,把自己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开设专题课程、选修课,通过市级课程管理委员会审核,可以作为区域或者全市学生都可以选修的课程,学生在线学习并通过测试和认定,可以获得市级认定的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学校通过申报、评审通过后可以承担开设选修课的任务。
(2)建立开放的活动服务平台、宣传平台和应用管理体系。
为市区教委、中小学校、校外单位等部门提供开放的接口,在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辟区县分校和学校子站点,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理念的宣传,中高考的考前辅导宣传,区县和学校办学特色宣传等信息。建立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信息库,汇聚区县和学校的基本信息、政策、办学特色、宣传片、特色活动视频等信息。
(3)建立开放的运行服务、系统合作、评价考核机制。
考虑绩效评价制度,按目标要求建设,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试点推行市场运营机制,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免费,个性化的定制需求等增值服务引入市场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实行开放的网络对课程以及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考核。
3. 融合
201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强劲发展,形成横向延伸、纵向深入、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北京数字学校也将吸引多方跨界的优质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1)实施“合纵连横”发展战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纵向打通学段和科层的壁垒,实现学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衔接,市、区、校三级课程和教育资源扁平化管理;横向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在系统、区域、部门和学校间传播的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横向流动和融通。
积极与国内外参与慕课的大学联络,力争能够实现北京数字学校与大学慕课平台强强联手,在大学先修课程、科普课程、拓展性课程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让学生们直接从北京数字学校网站就可以学习国内外大学课程。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与北京数字学校联手,在“翱翔计划”上进行合作,将科研重点、难点、突破点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共享给更多的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的“可降解塑料”研究中,东直门中学校长薛丽霞和几所协作体中小学校谈到了融合,协作体学校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团队,有从物理领域研究,有从化学领域研究、有从环境保护课程深入,有在班会深入讨论,协作体整体以融合的方式渗透了三爱教育、德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等。
(2)实现课程与活动的融合。将课程融入活动,将知识融入生活,将德育、美育和体育消融在日常活动组织中。例如:最近北京数字学校组织的“数字寒假,快乐成长”主题活动,就将阅读经典著作、吟诵古典诗词,亲子共同品味书香,与动手实践写对联、剪窗花、捏面人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动手中传承传统文化;将走出北京游学写游记,与英语口语阅读提高听说能力相结合,培养有知识、有胸怀、有人文素养、有国际视野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中小学;联合图书馆;图书一卡通;资源数据库
为促进全市图书馆的资源整合、联合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本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宗旨,就统一图书馆业务平台、书目数据共建共享、图书流通一卡通等事项,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在图书馆网络与服务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与禅城区教育城域网的联网和服务对接方面达成一致意向。
中小学联合图书馆采用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分级管理、分散服务的模式,实现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和禅城区教育城域网图书一卡通系统的全面联网、书目共享、统一检索,为学生证提供联合图书馆一卡通增值服务,学校图书馆逐步向社会开放,与公共图书馆开展联合服务,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联合图书馆的建设构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关于如何构建中小学联合图书馆的几点设想:
一.在信息装备中心设立我区中小学图书馆资源数据库,即独立采编中心,由高中以上学校承担日后的编目审校工作。通过建立区级独立的图书资源数据库系统,可以建立出版社自身完善的、统一规范的资源库,实现对图书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印次、价格等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的管理,并辐射到各学校的成员馆去。在编目方面,为建立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联合图书馆总书库,规范、统一各学校图书馆的数目数据,提供区域内教育系统图书通借通还的技术保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联合图书馆编目工作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为规则。
二.在建立联合图书馆的首个阶段,由佛山市图书馆免费提供初中以上学校的二级馆的操作系统,以及对所有成员馆免费提供再编标准数据的转换。这是保证我区图书资源库正常运行的首要任务。在佛山市联合图书馆项目建设中,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积极取市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向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下辖的11间区直中小学提供联合图书馆统一业务管理软件,为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与禅城区教育城域网图书一卡通的联网和服务对接奠定基础。
三.小学以下的学校是成员馆。各校数据资源可在总书库上浏览、检索、甚至网上预约,及下达到馆际间的互借互还。
四.统一图书标签及进行集体更换。各校图书数据需要全部理顺,基本实现格式一致、统一分类标准、统一读者数据标准,以便共享。
五.由佛山市图书馆向所有中小学联合图书馆提供免费联合图书馆已有的数据的套录服务,并提供相关图书数据套录的技术支持。
六.中小学联合图书馆有教育系统与联合图书馆的唯一标识。
七.市图书馆在业务上,对我区中小学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基础培训几基本技能的培训,对采编中心核心成员进行技术提高的培训。对中小学联合图书馆的读者用户进行定期培训。由佛山市图书馆及电脑公司作主办方,举办联合图书馆统一平台的培训班,培训内容为:采编子系统、流通子系统、期刊子系统及系统维护。培训地点设在佛山市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相关业务人员参与培训。
八.全区中小学图书馆的持卡用户免费成为市联合图书馆的读者用户。可免费阅读佛山市数字图书馆的部分数字资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雅信达智能英语学习平台”、“人民网党政信息”、“中宏领导决策”、“龙源电子期刊”、“库客(kuke)数字音乐”等多个数据库。
九.市图书馆对中小学联合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在同一服务器上建立各校数据备份或建立管理系统,尽量达到实时更新的程度。
十.对中小学图书馆采编中心固定核心成员应设立相应的档案,并有激励体制。激励是管理的核心,激励机制的建立,它能增强图书馆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竞争中完善自己激起成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图书馆的任务和目标。激励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约束成员。激励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物质作为激励手段的;一类是以精神作为激励手段的,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总之,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要将禅城区教育城域网图书一卡通系统作为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的重要试点,采用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统一业务管理软件作为技术平台,并配备相应的硬件系统和网络通讯条件,为禅城区教育城域网图书一卡通与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的联网和服务对接提供良好的技术装备支持。而且要根据佛山市联合图书馆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推进要求,遵循“先联网,后流通”和“先校际流通,后服务社会”的原则,按照“高中――初中、职校――小学”分三步走的方针,制定本系统具体的实施计划。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双方要共同努力,积极争取政府与上级部门的支持,力促佛山市联合图书馆项目和禅城区教育城域网图书一卡通项目的合作尽快实施,与此同时双方应保持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互通信息,在资源建设、服务整合、人员培训等方面促进合作的全面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