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成果转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档案的研究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且也集中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归结到底,这种研究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因此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当前档案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档案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文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
(一)建言献策。当前对于一些档案的研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而研究的成果也是趋向于政治性的。此外,我国一些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一般都会认真参考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决策的合理化。能为国家机关部门提供借鉴作用的档案大部分是重要档案。因此,档案工作部门也会对这些档案予以重点管理与保护。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对这些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
(二)治学有人。一直以来,学界一方面对档案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也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一些理论研究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档案的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空洞理论,也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功能。
(三)直接运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通过间接形式去完成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更快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希望通过直接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档案库房则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方式。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设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个别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档案库既省时省力又省资金。
二、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我们国家许多的学科虽然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哲学、档案学等等就处于这种尴尬学科的地位。由于档案学的社会地位不高且处于冷门学科等原因,国家对于这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障。因此,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能够激发学界进行档案科研和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档案学的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是巨大的,最大限度内发挥档案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机制以及法律体系。利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促进档案学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合理转化,从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化的功能。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保证整个科研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平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应该是立足于科研成果最新转化这一基础的,而且应该与相应的体制机制相互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平台保护体系,做好相应的平台管理工作。此外,这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应该依据不同的类型对这些平台之上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而且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内避免研究成果的浪费。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确地引导,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特殊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体系化的平台之下,档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有组织依靠,这样也就不会偏离研究的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顺着正常的轨道有序地开展,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
(三)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档案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最重要的前提保障就是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加入。当前的学界专家应该积极转变科研观念,促进理论转化向科研成果转化演进。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斟酌、合理选题,精心设计、科学管理,积极整合科研力量,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大力突破学科界限,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团体。另外,就是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相关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国家相关部门、档案部门等等都要加强对档案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投资经费,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的、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予以提高。而且,还要积极合理利用经费,避免经费的不规律和不合法使用,积极保证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提供助力,顺利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档案科研工作主要应该构建一整套的立法机制,并且构建一个相应的平台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就是组建专门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团队,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最终共同促进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研管理部门 科研成果 转化 作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创新科技成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成果积极有效的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等,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强大的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一系列实验、开发、推广等,使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并能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发展新的产业活动[1]。
1 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科研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但是科研成果向外推广的力度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偏低,另外,受科研管理的内在机制影响,我国实现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力度相差甚远,科技投入资源被浪费。
2 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
在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中,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2]。目前,许多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的目的上出现偏差,他们单纯的为了完成工作、评奖、职称等进行科研,导致科研自身的价值不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必然成为空谈。另外,还有一些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的认识,盲目申请项目,导致许多项目的学术性差,效益差,成果转化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制约科研成果的转化。
2.1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是因为科研项目本身存在问题,例如一些科研项目在设定的时候就只要求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没有要求进行后续的产品转化。另外,一些客体虽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以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把得到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其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针对性太强,成果转化的难度大,进行市场推广也相当困难。
2.2 缺少正确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明确的方向
科研成果存在质量价值较低,与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缺乏素质较高的科研管理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途径出现偏差,主要的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不足,加上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模糊,没有具体的目标,使科学研究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浪费资源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3 科研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完善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综合作用,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各项制度必须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3]。但是,目前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也没有合理的标准,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没有制度的保护,缺少一定的安全性。
3 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选择质量价值较高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综合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引领我国的科研工作不断发展。
3.1 积极引进科研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成果管理
在科研成果管理中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充实科研管理部门的力量,在给后续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走上新的发展道路[4]。定期对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及时获取科研管理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实践运用到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去,完善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在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根据每一个科研部门的不同研究方向制定合理的政策,安排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安排不同的人进行企业调查,科研项目研究,进行后续的科研成果转化及科研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些实践基地,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研发出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科研成果。
3.3 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科研方向,使其科研成果面向市场
在进行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效的联系起来,促成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研究,通过专利和技术转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除此之外,科研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及应用方向,分析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率,进而引导科研的方向,还应该将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产品进行分析调查,进行有效的研究,建立科研部门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把科研成果成功引入市场。
3.4 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成果的保密工作,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科研管理部门的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保密,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防止被其模仿和剽窃。建立有效的保密制度,保护本单位的科研秘密和成果转化秘密。在科研成果研发时如果要与其他单位进行技术上的合作,要事先与单位签订协议,切实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因此,对违反规定未能保守秘密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5 优化科研管理队伍,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不管在什么行业,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科研领域,有效的管理能促进科研成果的最大效力的转化,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服务,还能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必须懂得科学研究,了解科研领域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动态,新的理论概念和未来市场的前景[5]。另外,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并且能合理运用到具体的科研管理中去,使科研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当然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要逐渐提高,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统筹整个科研管理工作,要善于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要引领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宣传公关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出去,策划相关的推广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4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寻求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科研经济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因素,探究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综合作用,能积极促进我国科研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创新社会的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正辉.浅析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J].低碳世界,2014,(11):323-324.
[2]张帆.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作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214.
[3]赵晶.科技管理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作用[J].民营科技,2013,(12):95.
[4]杨佳.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19):77-77.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研成果 转化机制 平台 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45-02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现代中国,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就一定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1 科研成果转化背景分析
1.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国外科技发达国家,从事科研的机构,无论是民间机构还是国家研究院所,很多科研项目就是基于应用需求而迅速立项,研究,试制,批量生产,尤其对现代电子技术产品,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特别短,国外这方面,研发阶段周期也有很多相关政策,项目组有长期战略性策划,长线基础准备和短期产品研发合理匹配,一方面有技术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进行理论模型研究、材料研究,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实现,各个产品设计环节从事研究的人员、资金都匹配到位,这位短线产品设计,迅速投入市场奠定的雄厚的基础,是国内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
国外发达国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高、很多人的追求层次也高,对探索自然,追求真理,探求科学,有着极高的兴趣和追求,有些机构和个人,把对进行科学研究作为人生的目标,把对人类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作为判定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尺,所以很多年轻人乐此不疲的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产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种前提下,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技术进步。
国内目前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主要是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的专职人员、教师,从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国家计划内的项目,科学研究是最为工作来完成,被动性质比例较大,无论是横向基金项目还是纵向合作项目,单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因素较少,应用价值受限制。另一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难关,由于利益驱动、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科研人员进行具有应用背景和需求的研究的热情有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少。
1.2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受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民办大学在初期的教学型运行模式中科研成果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仅在近几年来有所改善,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探求自身发展过程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进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双师型人才,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快速开展。但是目前民办大学科研成果的现状是有论文而实际得到的少;而得到一定程度应用的,又少探理,难以提高应用层次,在应用中,遇到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应用前景不乐观或难以推广。
2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症结分析
目前民办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少,主要症结在于:
2.1 科研项目来源有限,项目扶持经费少
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截至2014年吉林省民办院校获批的不超过一位数。能获批省科技部项目,对于民办高校更是一个具有较高荣誉的大事。所以尽管各民办高校出台的科研考核办法规定中对于申报成功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奖励幅度还是较大的,但是能够审批的数量还是少之又少,可见民办高校申报级别较高科研项目的难度之大。
一方面是目前民办高校能够申报获批的国家级基金类项目少之又少,即便是各种省级的科学研究项目能够申报下来的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即使申报成功,给予民办高教的项目经费也是极为有限,很少有超过6万经费的,这有限的资金扶持还需要分批划拨。
2.2 科研成果有限,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建设了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然而这些重点建设的质量工程教学机构,所进行的工作主要还是围绕这课堂教学理论进行,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却很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在一定阶段内无法研究出有影响的成果,重点实验室的存在代表不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只能成为一个招牌。造成这个结果,一是学校需要引进不仅学历高,更要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人才,使得重点实验室能够在规定的阶段有相应的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起到重点实验室应有的作用。二是民办高校教师中不乏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各种流于表面的考核,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科研水平很难有用武之地,更难说水平提高了。
三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于改制的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十几年的项目研发,试制,生产及安装调试,但是转入教学后,主要精力除了要用于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为完成各种考核,把很多精力用于诸如,完成量化指标工作任务。能够用于进行科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进行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科研工作。
2.3 科研建设内涵流于形式,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
很多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流于表面光鲜,追逐完成量化指标。热衷于教师的科研论文在全国甚至世界核心刊物上发表,但这样只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理论水平,并不代表其价值和水平,科研工作真正的价值要看科研成果是否得到转化及转化后的实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在企业中毋庸置疑,但是在高校中,追求的目标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很多高校的科研项目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成果,最多是实验样机阶段,很难达到量化生产阶段,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实际上科学技术要服务于社会,变成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理论研究,也要为更深入的研究起到基础铺垫作用。
2.4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科研人才缺乏热忱
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适逢民办高校转型转设,各种量化工作细而繁杂,无论是学校管理高层、科研管理层,还是教学单位,对于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量化,都处在被动地完成工作层次上。年轻教师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教学工作。只有在为职称评定积累材料时才拼命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结题成果绝大多数是论文形式。量化层次难以划分。
同时民办高校受办学条件所限制,在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上很难作出与公立大学相近的奖励奖励机制。
3 结语
通^分析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研究了国内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症结所在,在当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民办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研究对策,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落到实处,使学教融合,学思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为建设一流民办院校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6—0076—05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 先行研究概述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其目的多种多样,主要是希望通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来带动经济发展。正因如此,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度就越高。我国也不例外。这从近年来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的持续增多就可以看出来。
目前学界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尚没有关注贵州省,但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他省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已有很多。例如,王通武于2004年对山西的研究,谢梅等于2007年对四川的研究,徐琳于2008年对湖南的研究,吴大勇等于2009年对新疆的研究,申小刚于2010年对河南的研究,马铮于2011年对河南的研究,张根水于2011对江西的研究。刘志会于2011年对吉林的研究,梁多煦等于2012年对广西的研究。
这些研究虽然在观察的角度、依据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上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高度一致,即研究普遍认为,我国中西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不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
2 分析的理论框架
上述研究有着共同的前提假设,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大多为社会生产实际所需要,也能够顺利转化。既然如此,当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够顺利转化时,就一定是转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如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出了问题。
实际上,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能够转化;即使是能够转化的科研成果,也未必能够直接在生产中使用。为此,从实际生产的直接科研需求出发,倒过来看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就显得非常必要。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如果把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起点,那么,只有当企业需要某类科研成果,而高校又存在这类科研成果,二者却不能顺利匹配时,才意味着相关制度存在问题。这样一来,本文所关心的关键问题包括:第一,贵州省企业对科研成果的技术需求如何在高校科研人员中得到反映;第二,贵州省高校科研人员如何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第三,如果科研人员没有能够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原因何在。于是,企业与高校之间科技成果供求的互动过程就成了本研究的核心所在。
3 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访谈为主,以官方统计收集为辅。研究参考的统计资料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 1)和《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4-2010)。访谈把贵州省高校分为“21l”高校、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学校三类,从中各选一所。在所选高校里,选择机械制造与工程类、材料与冶金类、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类以及生物工程类的学科各一个,作为访谈学科。访谈对象包括高校人事和科研负责人、相关学院与系科负责人以及科研人员等。对前两者的访谈主要涉及高校科研的宏观政策与外在环境等。对后者的访谈主要涉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与效果。在所访谈的68位科研人员中,根据年龄与职称,可分为青年(初级)18位、中年(副高级)22位、老年(正高级,一般是团队带头人)28位。
二、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现状
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一般理解是:第一,高校科研人员研究出理论上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以发表的科技论文与出版的科技著作为指标。第二,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得到社会认可。以专利的申请与获得批准为指标。第三,专利所有权转让或使用许可,并获得实际收入。以转让或许可件数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收入为指标。2010年与201 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统计就体现了这种思路。
表1表明,两年来,贵州省理工农医类高校在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各项指标上均有斩获。由于2009年之前与之后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选用的指标变化很大,无法进行更多年份的比较,为了进一步弄清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实,本研究结合《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来分析。《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仅仅公布了各地区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的件数及收入这两个核心指标。然而,从这两个指标来看,2004年至2009年,贵州高校的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件数年年保持在1-5件左右。这说明,长期以来,贵州省高校在科研成果产出及其转化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形式。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专利技术转让与衍生公司。衍生公司是指科研人员依托高校,自己把科研成果市场化。这是一种较新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在高新科技领域,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和通信技术的相关领域特别多见。不过,这种公司的建立与破产都非常快,而且成功率非常小。迄今为止,我国官方对这种科技转化的类型没有做过统计。从科研成果实用化的过程与方向来看,这两种科研成果转化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科研人员预先产生了科技成果,等待企业来使用,而不是研究人员捕捉到企业的实际科技需求,然后进行相应的科研。其结果可能是,科研成果没有被任何一家企业使用,即转化不成功。贵州省高校的科研专利不少,而其专利转让与使用许可的件数却非常少,原因就在于此。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更有效、数量也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形式。本文称之为合作转化,指的是企业把生产技术的攻关研究委托给有相关研究基础的高校。在这种转化中,起点是企业的现实技术需求,企业的科研或生产人员与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共同研究,而生产技术改进实践与高校的科研实验也是合为一体的。从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来看,这种转化形式与上两种形式的转化方向完全相反。贵州省高校中,这种类型的科研成果转化竟然还不少。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种科研转化。其实,这类科研成果转化的特征更值得关注。
三、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从当前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来看,只有五种比较明确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其中,三种比较成功,另外两种尚未成功。
1 较为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因研究者类型的不同而出现了一定差异。
28位资深研究者都有科研成果转化的不俗成绩,每人年均科研成果转化数量在1件以上。他们不管处于哪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能取得较为可观的科研成果转化实绩。就学科而言,科研成果转化多见于机械、冶金等较为传统的学科领域之中,食品行业中的这类转化也比较多,其它新兴学科中则不多见。转化形式既有专利转让与许可,也有衍生公司,更多的是合作研究,三者的比例大致为3.5:0.5:6。研究者长期与固定的生产企业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他们的科研团队就是企业生产技术改进过程的直接参与者,研究人员与生产人员的联系非常密切。高校科研人员对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的捕捉与反应是即时的,即高校研发与企业技术改进呈现出完全一体化的状态。这与国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22位中年研究者中,16位研究者有较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其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与资深研究者基本相同。不过,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具体类型。数量较多的类型有12位。他们一般是上述资深研究者的研究团队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研发工作,也是资深研究者未来的合理继承人。高校的学术水平越高,学科的历史传统越悠久,这种类型也越容易出现。拥有专利的研究者也不少,开公司的则没有。数量较少的类型有4位。这种类型出现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和新兴学科中。中年研究者自己就是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也有研究者拥有自己的公司,但公司经营与发展状况一般。拥有专利的研究者不多。
青年研究者共计18位,其中只有4位获得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多出现于新建的_-一般本科院校中,“211”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没有相关成果。同时,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多发生于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中。拥有专利或开公司的青年研究者很少。他们成功的核心在于能够主动捕捉企业的技术需求。
2 尚未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整体上,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未成功的比例是l:9。即便是上述较为成功的研究者也不乏不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经历,这说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很大的失败风险。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的科技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是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未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要么是超前的,要么是事前未对企业科技需求做过认真调查的。其中,因为超前于企业实际科技需要而未能转化的类型约占20%。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科研人员获得的专利无法转让。这种情况占比为60%。学校层次越高,这类例子也就越多。这说明,专利申请与获得远远不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结果。未能转化成功的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从高校到企业”的科研成果,即研究者先在实验室获得科研成果,然后等待企业来使用。当然,科研成果转化目前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同时,即使研究者准确地抓到了企业的科技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也有失败的风险,只不过失败的风险要小得多。
四、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参照全国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就会发现还存在明显的问题。表2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贵州省高校发表科技论文与出版科技著作的数量仅是全国各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专利申请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等指标更是低得微不足道,不足全国各地平均水平的10%。与西部十二省区相比,二者的比例在数字上稍微好看一些,但是各项指标上的比例依然都很低。这说明,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水平确实较低。
对诸多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生产科技改进一体化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观点出发,不难看出,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整体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企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不明确,明确的企业科技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高校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等。
1 企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不明确
贵州省有相当多的核心企业对生产改进的科技需求并不明确。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贵州省当地的主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一般没有提高生产率的强烈意识与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当然,这个问题是企业体制造成的,单靠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无法根本解决。其次,企业缺乏高素质技术人员与完善的研发部门,无法对技术问题进行合理诊断。第三,由于缺乏技术交流的信息网络平台,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当前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第四。企业对我国高校科研的实际水平与实用性程度存在高度怀疑。本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自身又没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应该多依靠外部科研机构(比如高校)才对,但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强烈不信任使得他们没有科研力量可以依靠。
2 明确的企业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够认识到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明确了提高生产率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然而,企业的这些技术需求却不能够得到满足。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企业的科技需要不能及时向外部反映。企业既不知向谁反映,也不知如何反映。其次,及时反映到企业外部的科技需求却得不到相应的科研成果,因为社会上没有人或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科技成果。第三,高校所提供的科研成果未必与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真正一致。
3 高校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虽然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不是高校科研的唯一目的,但从世界趋势来看,这已经成为高校科研越来越重要的目的。而且,由于我国现阶段其他类型的研究结构较少,高校有责任为企业科研需求服务。然而,贵州高校提供的应用性研究成果长期不足。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高校科研长期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传统上,高校科研多是教授个人兴趣驱动下的基础理论探索。后来,随着国家科技政策影响的增强,一些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的科技研究进入了高校科研的范围。然而,这些课题未必能解决企业生产的具体的实用技术问题,其目标是科研成果得到科研基金部门的结题认可。最近,国家要求高校加强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却多以获得专利作为结束。专利要转变为实际应用,还有很多科研过程需要进行。而且,专利未必就是企业当前所特别需要的实用技术。贵州省专利转让率很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第二,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科研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提起以科研带动经济发展,人们往往推崇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这两人的成功固然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但是,很多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就是利用高校积累起来的科技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看似非常小但又十分关键的技术难题。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高校在科技人才引进和队伍配置上追求高层次与名人效应,不能踏实地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开展研究工作。
五、今后的改进对策
要推进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当地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建立产学官有机结合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在这个转化机制中,企业是先导,高校是主体,政府则是主导。三方共同努力的核心是,让众多企业的科技需求及时反映到高校的科研工作中去,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实现企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研创新的一体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 明确企业的技术需求
对企业的科技需求进行系统分析需要高校与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应该做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并重。从内容而言,高校在相关技术上提供支持,以保证企业科技需求分析的技术可行性。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提供支持:资金支持保证企业与高校进行相关活动的经济可行性,政策支持有利于产生激励企业与高校进行相关活动的外部环境。政府与高校的支持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目标的完成,即分析企业当前生产中的科技需求,更要重视长远目标,即有计划地帮助企业逐步建立起有一定水平的研发队伍与机构。
2 强化高校科研,尤其是应用型科研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学者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社会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科研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社会强烈要求高校多进行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然而,贵州省高校的科研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贵州省各类高校人均科研成果产出率较低,年均低于1件。应用型科研成果占全部科研成果的比例低于20%。应用型科研成果能够实现实际转化的比例不高,仅在1%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当然,我国高校的平均水平较国外同行也低很多。今后,这些指标应该至少达到以下标准:高校每年人均科研成果为1-3件,应用型科研成果占比在50%-70%之间,应用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低于20%。这就要求高校科研人员多关注企业的实际科技需求,从中选择相应的科研课题。
3 营造适宜于产学合作科研的外部环境
如前所述,贵州省相当多的生产企业缺乏技术改进动力,同时,高校的不少科研人员也缺乏科研以及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动力。但是,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企业与高校。对此现象,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等组织及组织内人员的行为与变化都是对外部环境资源变化反映的结果。而且,研究者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研究表明,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实地调查结果也表明,贵州省高校教师缺乏科研与成果转化的动力也与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匮乏密切相关。
与其他省份不同,贵州高校没有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只有教师编制。在以上课工作量为标准的绩效工资制度下,高校与教师自然忽视科研。同时,评定职称的科研绩效标准仅仅是科研论文、专利与纵向课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不在其中。难怪教师缺乏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了。这些制度标准都是政府部门制定的,高校没有权力作任何实质性更改。
[关键词] 高校; 产学研; 科研成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111- 01
在建设创新型大国战略下,高校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时,高校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另一角度来看,高校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也能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增强产学研的联合机制便成为双赢目标下的最终选择。然而实践表明,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并不尽如人意。关于这一点,已在诸多专家学者中达成共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更主要的还在于高校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正是基于此,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分析便成为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仍然从传统视野下来讨论问题,即以工科专业背景下的科研成果作为考察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长效机制。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现行产学研现状的分析
不可否认,在各高校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也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但从比例上看,目前仍存在着许多急需改变的现状。因此,以下将从高校为基点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1.1 偏离企业的目标函数
从目前产学研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方普遍处于市场议价的强势方。这一结果,可能与企业向高校提供研发资金和其他资源有关。然而,高校在该市场地位条件下,却不断偏离企业的目标函数,即过分关注于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而没有在企业生产能力、产品市场前景等方面给予充分考察。这样一来,作为学术性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却让企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1.2 忽略企业的根本利益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其根本利益仍然表现在经济领域。具体而言,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和转换后的配套服务,都是企业较为关注的问题。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高校习惯于进行探究性课题的基本原理研究,这离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还十分遥远,并且,由于高校人力资源还需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不具有公司制这样的约束机制,因此难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配套服务。
2 分析基础上的反思
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游戏规则不同。高校执行“学和研”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意味,而企业所开展的“产”则完全依赖于市场导向。可见,只是强调加强二者之间的业务联系是难以改变现实问题的。
2.1 针对偏离企业目标函数的反思
在企业的目标函数中不仅包含着经济性元素,还有社会性、生态性元素。但作为中国的本土企业而言,经济目标一般处于首位。因此,企业在选择项目时一定是根据市场现实需求或需求趋势来决策的。可见,建立以“产―研―学”的传导机制则应是改观现状的应急之策。
2.2 针对忽略企业根本利益的反思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内控的高效性,从而避免因产生X―非效率而导致的内部不经济现象。将内控进行分解,其中的成本控制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高校在承担研发任务时应建立起成本控制意识,这种成本控制不仅是研发成本,还应考虑到企业在实践中的成本约束,包括企业生产设备的重置、生产周期,甚至售后等。
3 反思推动下的转化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推动下,转换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3.1 植入市场意识
上文已经指出,高校在研究中往往采取行政主导,且研究的目的仍具有增强科研实力的意味。这不能说是不对的,但却与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不兼容。因此,高校管理层、具体的研发团队都应建立起市场意识。通过与企业的互动,逐渐获知企业的运营特征和市场环境特点等信息。这将有助于提升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3.2 契合企业目标
之所以用契合而不是融合,表明高校仍然需要满足自身的研究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在与企业的传统联系下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关切,并通过企业提供研究项目的形式,从市场需求、造价等环节给予针对性研发。并且,在研发过程中应吸纳企业工程师参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
3.3 满足企业利益
企业的利益诉求其实很单纯,就是增强自身的市场盈利能力。作为高校就应在成果转换的可操作性上进行把握,由于上文已经指出了吸纳企业工程师加入,因此这一点较容易把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与企业接洽,从而确保能及时为企业的产品宣传、售后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 结 语
本文认为,实现产学研的联合机制,是高校与企业间双赢目标下的最终选择。因此,针对高校而言,应植入市场意识、契合企业目标、满足企业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恩实. 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 神州,2012(28).
>> 科研成果在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现存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对策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单片机教研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试析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科研成果进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科研成果丰 教学育人才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科研成果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的应用 科研成果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闫涛 刘贵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阐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方法,即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编写特色教材、开设专题讲座等实现转化。 【关键词】科研与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13-03
近年来,国际、国内的大学在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规律可知,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密切相关,并遵循了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将丰富的科研成果渗入到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科研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应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科研成果真正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
基于科研成果进行问题递进教学模式研究的目的是将科研成果研究背后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员,并将科学研究中解决的各种难题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和工程素养。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不仅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更使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系统思维、开放思维、深度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具备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工程思维能力,掌握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一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概况
随着高等院校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普遍认为:在高等院校,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丰富课堂授课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情况来看,国内约有50余所院校进行了尝试。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的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也将最新能源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进行了结合应用。另外,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等院校也研究了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转化应用。
二 阻碍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原因
虽然许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探讨,但现实应用效果却很不理想。我国高校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大学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最好的大学最多也只能为学生提供3000~6000门课程,而国外最好的大学则能提供6000~10000门课程。由此可见,课程建设引入科研成果大有作为。
课程建设未能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两项重要任务。教学是核心,科研起辅助作用。正是因为长期形成了教学核心的观念,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有些老师对科研促进教学认识不清晰,简单地认为搞科研就是为了申报成果,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本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被传授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多年如一日地沿用老数据、旧内容,造成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
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科研成果的意识,但仅限于浅淡辄止,不能深入分析。剖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不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考虑此类情况。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科研工作的短期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各种奖项,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教学工作。所以,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综合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来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势学科体现比较明显;二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比较单一,对教学应用缺乏系统性的设计;三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多于集体教学行为,在应用方面缺少机制建设和理论研究。
三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基础
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让教学内容建立在鲜活的科研成果之上,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之。
1810年,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成功实践于柏林大学。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其后大学的发展,一是使现代大学具有了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二是赋予了大学科研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相统一,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刻领会“洪堡思想”的实质,其精髓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教学”。
美国研究者米凯拉克和弗雷德里克,曾通过分析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86名教师在五年中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在一般小型学院里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可能比在规模较大的大学里更能对教学产生影响。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也证实: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大学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科和专业的含金量,进而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尤其重要的是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因此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按照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以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理论来源于国内外的学者对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案例式学习(CBL,Case-based Learning)以及探究性学习(IBL,Inquiry-based Learning)等的研究。
四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意义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主要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收学员参与科研,科研设备为教学服务,利用已取得成果开展学术讲座,成果为学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员科技创新服务等。由于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先进性、时效性、与教学对象的兼容性等需要进行甄别、讨论、确定,所以对不同的转化形式,要对科研成果所具备的要素进行调整、设计和选取。课题组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不同形式,研究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转化流程。
1.以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课堂讲授中,可以为教学增加时代性、先进性。把最新研究动态、最新学术观点、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建设
军队院校主要承担着为部队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地方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军队院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而科研成果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有利于体现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专业知识研究的过程性,反映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强化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途径有很多,以课堂教学为例的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其中,科研成果的甄选要与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匹配。
其次,在甄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该课程涵盖了许多的抽象知识,怎样引用科研成果才能让学生接收、吸收和消化知识,从而体现科研成果的“教学附加值”,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做到“知源、知取、知用”,又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走进课堂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教学成果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三,在进行理论讲解和成果介绍后,一定要重视应用总结。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是怎样应用和体现的,尤其是怎么在一般的原理中进行创新应用的,从而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五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的应用
弹簧钢是工程材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钢种。它体现了钢的合金化、相变强化、热处理等多个原理性知识。如果单纯地讲解知识,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会十分困难。但因为弹簧钢大量地应用在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铁路等行业中。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科研成果。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入。以社会应用需求为主题引入。如图2所示,从目前社会热点汽车轻量化、列车高速化、运量重载化开始,提出弹性悬挂系统的要求。然后分析现有材料的缺陷,从而提出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进而引出课程所要讲的知识点。
第二,教学内容讲解与科研成果应用。钢的主要强化元素是碳,碳含量对弹簧钢性能的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淬火+中温回火”进行使用。但随着弹簧钢应用性能指标的提高,单纯依靠调整碳含量已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出现了其他许多合金弹簧钢。在此过程中,引入含碳较低的如日本的SUP10弹簧钢(0.47%~0.55%),法国的45C4弹簧钢(0.41%~0.48%)等科研成果。
六 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发展迅速,它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凭借着人才聚集的优势,以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形成更多的知识产权,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正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做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保障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高校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机构不健全。虽然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渐显现,国家对科技创新逐渐重视,与高校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普遍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未根据自身的科研实际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些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将相关工作职责交由科技部门代行,有些高校未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使高校知识产权的综合价值大打折扣。
(二)知识产权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1、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大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毕业后将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带入社会获取利益;高校教师也大量涌入高新技术企业或自主创业,带走了在校期间所形成的知识成果。2、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在对外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让过程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容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此外,高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成果轻知识产权的观念,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对知识成果的保护。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虽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较多的科研成果仍仅处于理论层面,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并未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体制还不健全,科研成果还欠缺一个好的转化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校首先应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特别是保密保证制度、知识产权评估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奖励激励制度以及成果转化制度等,从制度上保护与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同时兼顾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励其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应当设立专门的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同时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创新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建设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演变改革,很多企业为加快自主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逐渐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企业、学校、研究院之间的相互配合,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助于科技成果的交流,建设良好的管理平台,培养出色的科技人员,M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本文将阐述一些行业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的问题;如何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观念落后
在很多企业发展中,部分企业领导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不到位,同时还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认为企业就该按照原先的方法持续发展,安逸于现状,对市场经济不关注,不敢进行企业科技创新,这也说明了多数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缺乏在创新能力和信心,才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行缓慢。另外,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成果转化也不重视,没有认真对待研究过程,甚至过度看重个人的科研成果,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然而,在发展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若是错过转化科研成果的最佳时机就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从而失去科研的最终目的。
2.科研经费不足以支撑研究过程
我国存在着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基础设施落后于国外的现象,原因就在与科研投入的经费不足,也难以研究出重要的科研成果。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研究经费低下,企业相对于研究院来说研究经费也是不足,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对科研成果不重视,投入的经费也就会少;对于学校来说,学校高层领导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理论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对有关科研的项目和活动开展的也很少。因此,对于科研部门来说,很多项目的研发都没有经费的支持,造成一些科研项目研发出核心技术问题,并没有深入改善其他相关的科研,从而也就无法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科研主题不符合市场需要
很多企业、学习、研究院面临的问题是,进行的科研并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其中的原因不乏受传统条件的影响,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不能为社会和自身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也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科技部门中,各工作人员缺乏彼此的沟通,对团队不信任,过度保护自己的研究方法,只是独自研究并不了解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导致的结果只是科研成果的浪费,更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的价值。
4.科技成果创新意识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科研的方向也必须是向着现代化进行,才能保证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时代最前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然而,目前各行各业的科研部门对于科研创新这一问题意识程度都比较低,看不到科研的正确方向,无法将科技和市场相结合,研究不出科研成果,造成落后于竞争对手的局面。在众多科研工作人员中,不缺乏年龄较大的学者,他们只注重于科研成果忽略了科研创新,造成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带来任何使用价值。
二、如何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突破自主创新观念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将政策资源集聚,然后再结合工作经验,把认为可行的经验及方法落实制度化管理,逐渐适应自主创新的理念。在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将传统理念的有利之处引用进创新中来,以保证其完善性。另外,引导企业、学校、研究院抛弃安于现状、稳定发展的理念,结合市场经济情况以长远的目光看自身的发展,树立创新之风,鼓励内部人员创新;看准社会需求,积极大胆研发适合社会的科技成果,从而达到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
对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首先是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应向着规模化的设施、产业化的服务、品牌化的经验等方向发展,在此,看准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科技创新服务质量提升,从而控制企业的创业成本、检测企业创业风险,提升企业创业的成功率;其次,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也要在学校、企业、研究院中搭建合作框架,以研发对社会和自身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目的,增强沟通交流,完善科研共享机制,从而将创新资源整合;最后,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也在于中介的服务质量,将中介服务制度完善,制定现代化信息制度,规范服务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扩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融资规模
首先,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加强银企合作,可完善其担保基金管理模式,在科研方面或者其他方面也能帮企业获得更多贷款支持,促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和科研发展;其次,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增加财政上的投入,把资金投入适合的方向,推动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科研成果的研发;最后,建立健全的资本运作机制,完善资金的投资,掌握资金去向,引导高成长型企业改善财政结构,壮大风险资本市场。
4.创新平台机制推进科研合作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是推进与科研项目的合作,通过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与学校、企业、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及时发现智力资源,将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推进科研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要着手建立起重视科研成果的制度,激发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
5.培养高素质能力的工作人员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应重视其办事能力,包括与各行业负责人沟通能力的强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等。另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对工作负责,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本身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当下的市场经济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有个了解和预测,以便能够及时提出意见,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1.结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对科技成果的认识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利用国家及政府的影响力,来宣传科技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其中应明确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社会和自身带来的利益,提高各行业对科技成果的J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支持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对于科技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科研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帮助企业、学校、研究院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2.总结市场经济变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意识
对于现代化市场经济来说,要想充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求高层领导者具有发现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发掘科研工作人员创新的能力、以及提出合理决策并实施到位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要积极发扬并鼓励创新意识,组建专业高职业素质的调查人员对市场经济有个适当的了解,挖掘企业内有创新意识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并制定相应的创新大赛,营造和谐的比赛氛围,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院而言,不仅要有资历和经验都丰富的专家,也要招收一些新的智力资源,为研究院带来众多现代化因素,促进科研成果的创新研究。
3.促进各行业交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市场的千变万化,其科技的研究方向也在随时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研究院,对市场的分析也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因此,有必要利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方便各行业间对科技创新方向进行交流,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另外,也有利于及时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进行,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熟化提高其本身对科研技术的掌握。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更加被社会所需要的新技术,生产被大众接受的新产品,并联合迅速形成庞大的产业,站在市场的前端,推进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
4.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
任何行业要想及时明确科技研究的方向并且完成相应科技成果,都必须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对于学校来说,其科研部门的视野和眼界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应结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一支科技管理队伍,在校内设立专门的科技机构,不仅能使学校学生增强对科技的重视,也能激发科研人员和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企业来说,不应只发展自身的企业影响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的健全可以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利益。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保持与学校和研究院的科技沟通也是当下企业应做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研究院来说,其对科技的研究相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可能会更深,然而也不能忽视新时代下的市场情况。因此,也应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保证科技成果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所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以便更高的实现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
参考文献:
[1]陆颖,杨志萍,徐英祺,史继强,周涛,刘宇.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研究[J]. 现代情报,2016,(08):21-26.
[2]陈燕燕.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江苏科技信息,2015,(13):4-6.
[3]常国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科技传播,2014,(24):168+158.
[4]胡坚达,方磊.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初探[J]. 才智,2013,(16):96-97.
[5]陆艳.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创新平台建设思路[J]. 南方农业学报,2011,(07):809-812.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1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高校的科研体量也在日益增长,然而,高额的投入并未带来应有的回报。主要表现在基础科研创新不够,研究工作以“跟风”为主,缺乏原创性;应用型科研缺乏实用性,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可产业化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科研体制弊端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重成果、轻实践、重研究轻转化。高校每年所产出的通过国家鉴定的科研成果有数千项之多,这些科研成果,一旦鉴定完毕,便被束之高阁,大都无人问津。大量的科研投入最终都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每年大约有80%以上的科研成果被闲置,实际转化率只有15%左右。
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并从国家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出台了一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文件,逐渐打破体制壁垒,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嫁接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近两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科级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要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对科研工作实施分类评价,明确了要对成果转化、推广及产业化重点评价。2013年以来,在国家科技大环境的引导下,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如改革科技成果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授予成果完成人对成果的使用、经营和处置权;加大成果完成人在成果转化中收益的比例,并可将收益投入企业形成股权收入;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并给与优惠条件支持。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得到了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新局面正在形成。
2 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障碍
2.1 高校科研成果和市场契合度低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工作还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不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实际研究,研究成果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导致许多科研成果不具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高校的部分教师长期处于象牙塔之中,很少深入到市场去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与市场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他们在学术理论的范围内进行选题和研究,从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中寻找支撑点,而不是从市场需求上寻找研发点,这就造成了研发成果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只好被束之高阁。
2.2 高校产业化资金短缺
研发经费的投入是关系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也是一国科技实力的反映。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研发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专项拨款,社会资本注入较少,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且长周期的过程,恰恰需要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的介入。这种单一的资金筹措机制使得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由于资金不足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中试、市场化和商品化。即使部分高校能够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但是其中用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资金却少之又少,无法满足产业化过程对资金的需要。因此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 促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3.1 解放思想、转换观念
广大科研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工作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只停留在为发论文、做鉴定、评职称、晋升、套经费的境界。应树立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的重大现实意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真正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任务,开展科研工作。各级政府和高校管理层更要转变观念,深化各类相关机制体制改革,重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业绩在各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为科研工作营造健康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3.2 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校企、校地联合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耗时、高投入、高风险过程,只靠高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长期维系并取得理想效果。高校应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本地化。共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平台充分整合高校的技术成果资源和人才资源,企业的市场信息以及政府资源配置的能力,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问题。同时,可以针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采取政府立题、企业出题、高校破题的模式,集聚政府、企业和高校各方优势资源,协同攻关。通过鼓励高校与企业、地方在技术、项目、人才及资金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3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机制
政府财政经费应适度向科技创新前端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减少行政性科技项目和事后奖励性科技项目的补助额度。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贷款补贴、科技保险补贴专项等金融措施,对高等院校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贷款贴息、科技保险和担保等方面给予财政和金融支持。建立产业化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谋求与相关投资机构合作,适度引导风投资本参与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中来。通过基金、信贷、创投等多种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推动资本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有效对接,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谢焕忠.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技术市场,2002.
[2]王麒深.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与途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3]尹利军.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经济运行机制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
关键词:建设;科技示范园;成果转化
引言
我国目前高度重视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改
革组织形式,拓宽建设内容,拓展融资渠道,打通关键环节。在科技园建设中,积极降税,为企业减轻负担。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倡导绿色发展,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为广大企业用户谋福祉、创效益。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上已有成效,但就关键环节还应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 我国目前科技园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科技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涌现出一批集科研,转换,产销合一的典型。这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就目前科技园去的建设方面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建设高新区,以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集科研开发,加工生产,技能培训,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建设科技示范园,促进成果的转化;二是建设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科技示范园区,这园区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围绕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而建设的科技示范园,这种科技园区特点是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科研开发能力强;三是建设科技成果展示的科技园,是以新科研产品集中展示,并且示范,培训为主的科技园区。
目前我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发展进度不平衡,运行机制陈旧,科技园区功能不健全,为企业发展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考虑不周到,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且规划不合理制约企业发展。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并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立足于科技园区的建设和成果的转化,立足于企业发展,服务于企业,真正为企业谋福祉,创效益,才能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从而投向市场,为更多的产品研发与投入使用创造更多科技成果。
2 做好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的措施
2.1 对科技示范园要进行科学规划
在建设之初,要对科技示范园功能有个定位,进而对科技示范园进行科学的规划。针对所要服务的对象,制定详细的科技成果展示,引导,开发及维护,对有关单位合理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珍惜科研成果,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并把成果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实际作用。并反馈给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研发出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实际的科研成果。规划中要对科技园区各种功能包括在内,对科研和企业需要的功能都涵盖,满足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合作共赢,为实现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设计一个好的思路,并且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使科技示范园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2 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成果转化
科技示范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的优势,积极引进示范各种国内外科技前沿的成果。加强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园区内科技成果引进与应用能力。科技示范园引进的科研成果要注意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着实促进产业链条发展,为实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积极引导企业大胆创新,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为实现园区作为科技示范园而应该起到的引领国家或地区科技前沿风向标的作用,加快成果转化要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的应用与批量化生产,并且投入市场为企业用户创造更多的效益。
2.3 积极进行机制创新,解放思路
一个好的科技示范园离不开创新,尤其是机制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行政上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园区内政府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干预,调动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思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新产品使用与生产能力,并积极进行生产制作,投放市场,为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的魅力,享受科研成果,体验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4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营造园区良好发展氛围
首先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多种多样的投资机制,并且加以合理利用。科技示范园区要通过政府带动社会投资,提高园区融资水平,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投资,从资金方面给科技示范园提供支持。建设方面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承包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管理水平,营造园区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出台针对人才的多层次政策,鼓励保证人才在园区内的良好晋升渠道和升值空间。通过政策引导、扶植,发现项目,引入进园,科技成果,人员进园,提高园区的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率并在园区中,为科研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引导与协调。
3 结束语
科技创造生产力,二十一世纪科技带动了发展,只有不断研发新的科研成果,并投入市场使用,才能服务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是大势所趋,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成果展示、使用,投入生产与后期维护,才能把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让科技服务人民,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齐莹莹.新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效果评价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2]开展科技示范 促进成果转化[J].林业与生态,2011(07):47.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及制约高校成果转化的因素,从认识观念、体制机制、科技管理、资金投入等几方面入手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高校是我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场所,是科研成果研发的主体,是科研成果创新和转化的基地。虽然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丰厚,科研实力雄厚,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发达国家相比却比较低。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刻不容缓的工作。
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高校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科研实力强,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成果丰硕。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大量的研究和开发任务。高校科技产业更被视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富矿带”。但高校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仍然存在。有关资料显示,每年经过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大约10000项,估计30%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产业化,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到8%,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1]。我国的高科院校,其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有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就是,高校拥有的较强科研实力与其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状之间形成的巨大差距。
2 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高校科技成果脱离市场的需求。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科研人员单纯注重追求学术水平,却忽视了成果的实用意义。存在着较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轻视市场需求、忽视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高校科技人员看来,项目完成的标志就是通过成果的鉴定,这就意味着成果已经取得。至于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问题很少有教师会去考虑。他们的成果更多地被应用于申报课题、、申报奖励、评定职称等事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成果产业重要价值。另外,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并没有列入有效的科研考核管理体系,因此,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重论文、专著、鉴定成果和评奖的现象在我国高校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这就造成一方面高校的科技成果“养在闺中”,另一方面各个市场却为找不到合适的科技成果而发愁。长期以来,高校的科技项目重理论却忽视市场导向,大量科技成果在研发之前就没有相应的适用推广对象,更不会谈形成产业化的条件。
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仍然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先计划立项再到政府财政拨款最后高校申请研究的基本模式。其次,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通常比较缺乏和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的交流,没有了沟通、分析、加工和修改的过程就会导致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与企业的科技成果供求信息之间的交流不畅,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不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科技成果又无人研制开发。再次,我国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创新的管理体系。由于我国高校和企业缺少一种共同的利益机制,这种机制源于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共同利益。一方面,缺少这种上共同利益的驱动,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又使得我国高校的的整体科技实力难以提高,因此,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轻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阶段工作,只专注于成果的学术水平,这是传统的科研体制存在的弊端。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外,力量分散。
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校科研项目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说,大量的纵向课题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更多的偏重于高技术研究,强调的是方案的理论分析与评价。项目自身主要考察的是技术的可行性而不是技术的论证。许多课题在立项之初,结题的要求就只是出成果和论文而不是出技术产品。在广大教师看来,研究成果能否符合市场需求,能否被市场认可,企业是否会开发利用,这些并不重要。另外,高校的横向课题虽然具市场应用前景,与生产结合最为紧密,但横向课题的针对性太强,成果应用面过窄,只是应用于委托单位,因此,除委托单位使用外,就难以推广和再次转化。而自选课题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有些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有些因为缺乏资金,有些因为研究方案不够完善,致使他们也很难进行中试应用研究和转化。 高校忽视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需要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懂专业、善经营,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也就是要懂得市场的需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他们所看重的则是市场的前景以及科研成果本身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所以,怎样深入浅出地阐明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对于高校的成果的成果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的现实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致使多数的研究成果在验收鉴定后被束之高阁,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再好,如果没有好的宣传和对企业深入浅出的沟通,那么就不能适应市场,无法让企业接受,也就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需要进行前期的市场预测、技术评估、投资分析等工作,这些工作对于经济性和服务性要求很高。由于高校缺乏又懂专业又擅长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这一环节又造成了成果转化工作的链条缺失。
3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
在认知观念方面,高校要树立教育、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观念,走出“象牙塔”。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占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因此,我们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科技应有的贡献。
在体制机制方面,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指政(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以市场为依托,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以共赢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机制,其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2]。实践证明,高校的成果转化工作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科技项目,有效地开展科技攻关。因此,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发挥校企资源共享的特点,强化高校产学研的优势,是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在科技管理层面上,要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一方面,确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绩效评价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兼顾成果创造者的收益,以及更加注重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3]。另一方面,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科研成果转化的互动平台。在高校校园网的基础上,以专家为中心的科技成果互动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建设,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4]。同时,也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在资金投入方面,风险投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是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有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目前,在国家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想要拓宽高校经费来源、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就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风险投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基金筹集可以先期以政府投资为主,再逐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者。通过在高校建立内部科技产业化基金和科技成果风险投资基金,用以支持优秀的科研成果中适合小批量生产,使这些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商业前景。
参考文献
[1]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1):19-20.
[2]周志文.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19-20.
关键词: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区域收入差距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04
中图分类号:F2731;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016-06
Abstract: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ics FC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factor space flow mechanism. Result shows that both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is a significant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Using provincial data,
it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It finds out that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is higher area for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rate; regional income gap
1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区域差距成为政府
与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证明了物质资本[1]、产业聚集[2]、要素结构[3]、制度因素[4]、金融发展[5]等因素都会影响区域收入差距。但新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区域差距可以归因于技术创新差异,发达地区通过不断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扩大区域差距;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发达区域的技术模仿,获得技术溢出,缩小区域差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开始缩小,但在新常态条件下,如何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Zweimuller[6]研究了收入差距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技术创新行为的减少;李平、李淑云、许家云[7]使用中国各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与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开始呈现的“倒U型”变化趋势一脉相承,那么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仅是考虑了从技术创新投入转化创新成果的效率,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还需要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率指标。那么,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的主体,从微观企业创新全过程出发的创新效率与区域差距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综合来看,相关研究均是在新古典和新增长框架下的研究,并没有考虑空间因素,这对于研究区域差距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缺乏从创新完整过程出发,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空间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影响的有关研究。本文认为,空间经济学模型具有分析区域经济空间变动的独特优势,该模型能很好地刻画科技创新对于区域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影响,从而揭示经济要素空间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据此,本文拟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从贸易自由度的角度出发,建立科技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变动引致的要素空间流动的理论模型,分析该模型的基本结论及其空间经济学含义;其次,在测算科技创新效率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区数据,使用数值模拟、动态面板GMM及处理效应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根据实证模型结果,阐释政策含义。
2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对经济空间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
21模型假设及变量设定
虽然空间经济学FC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资本流动对于贸易自由度进而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但是该对称的模型对于解释以技术创新效率引致的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还较为乏力。本文在非对称模型基础上,分析引入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科研成果转化率后对贸易自由度进而对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有关的区域、要素、市场结构等假设与FC模型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贸易自由度的假设。本文认为,贸易自由度由企业技术进步率决定,企业技术进步率由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决定。这一假设的理论依据在于,由于包含了制度变迁的技术进步可以容纳物流的改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等,因而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贸易自由度由技术进步决定。此外,由于技术进步的完整过程包括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从研发到创新的成果取得属于技术创新效率,科技创新到成果扩散,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率,所以设定技术进步率由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决定。此外,为了研究方便,对理论模型变量定义见注释①。
22数理模型分析
根据前述假设,构造在技术进步影响下的资本空间配置模型。根据FC模型,假设一个企业只使用一单位的资本作为固定成本,每单位产出需要am单位的劳动(可变成本),则企业的成本函数可以写成:
从式(5)可以看出,当φ=1时,收益差率总是为0 ,此时市场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当0
FC模型证明了资本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是缺乏技术进步对产业聚集影响的有关分析。因此,本文在该模型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率,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如前所述,技术进步率对于贸易自由度具有正向的作用。为了更加准确分析企业科技进步率对区域经济空间的作用,区分不存在技术进步时的贸易自由度和存在技术进步的贸易自由度,进而分析其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φ=φ0+Tt=φ0+T0t+λT′0+λrt2(6)
其中,φ0表示没有技术进步影响时的初始贸易自由度,T0为技术进步的初始值, T′为不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时的技术进步率,T′0为不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时的技术进步率初始值。由于φ0、T0和T′0取值不影响结果,因此暂时认为φ0、T0和T′0均为0,则式(6)简化为:φ=λrt2,且有0
由于北部地区的资本收益率较高,所以南部地区的一部分资本(S*K-S*n)会被吸引到北部地区,此时,北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为:
3数值模拟
为了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影响的客观规律,本文在式(12)的基础上利用虚拟数据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由于涉及变量较多,需要对变量进行简化处理,对于式(12)中b和w,选择合适的单位,令其都为1。根据现实中发达地区资本比较多,产出比较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相对比较多,产出相对较低的情况,并结合中国1997年的实际数据,设:
SL=044,S*L=056,Sk=055,S*k=045,Sn=057,S*n=043,SE=066,S*E=034
首先,取λ为1 ,不考虑技术创新效率,单独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分别取技术创新效率较高和较低两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其次取r=1,不考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同上述一样,设定企业技术创新较低效率和较高效率两种情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从数值模拟的结果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形的关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初期,会形成中心-结构;长期来看,北部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转化,收益不断增加,产出份额不断上升,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与此同时企业竞争也不断加剧,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此时在南部地区,技术创新成果慢慢转化为经济效益,市场潜能上升,资本收益率逐渐上升。因此,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会逐渐缩小,直至趋同。
由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与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呈正向变动,当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都比较高时(此时称为“高高”地区),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最快,“低低”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最慢,上述理论模型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于实证检验。
4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41变量与数据
本文使用中国省区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区域收入差距(Yit)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借鉴倪鹏飞、刘伟、黄斯赫[8]所采用的对数离差法对地区收入差距进行计算;技术创新效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难直接用指标衡量,其数据需要通过使用其他方法测度才能得到。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通过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度了技术创新效率[9,10]。由于针对大样本面板数据, SFA则更具优势。据此,本文利用2000~2012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使用SFA方法,对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pit)和科研成果转化率(rit)进行估计,具体模型见注释①②。
借鉴区域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将人均资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财政政策、产业份额、对外开放度引入模型作为主要控制变量。人均资本存量(Kit)选取张军[11]所采用的永续盘存法对区域人均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以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Eit)表示教育水平;Ni表示第i种文化程度人口累计受教育年限;Ki表示在总样本中,第i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具体做法是选择区域6岁及以上的人作为样本,假定小学是6年制,初中、高中分别是3年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统记为4年,对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个地区的受教育年限;对外开放度
(Oit)采用进出口总额对地区GDP的比值来表示;财政政策(Fit)采用政府一般预算内支出与GDP的比值来表示;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都比较大,因此产业份额(Zit)用第二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各省人均收入、政府一般预算支出、进出口额、GDP、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总额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
鉴;不同程度受教育水平人数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42模型设定及平稳性检验
由于区域收入差距可能受自身滞后的影响,为避免内生性,使用动态面板GMM模型进行估计。利用2000~2012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构造的动态GMM模型如下:
Yit=α0+Yit-1+β1pit(rit)+β2pit2(rit2)+∑Xit+μ(13)
式中,Yit-1代表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一阶滞后项;核心变量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pit)和科研成果转化率(rit);X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区域财政政策(Fit)、对外开放水平(Oit)、产业份额(Zit)、平均受教育年限(Eit)以及人均资本存量(Kit)。
①本文主要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借鉴Battese和Coelli的模型设定,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设定为:LnY=β0+β1LnX1+β2LnX2+μit-vit:TE=exp(-μit)。借鉴相关研究,选取专利数作为产出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作为投入指标,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Y为产出指标,表示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数;X为投入指标,X1为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X2为R&D经费来表示。TE为技术效率。
②构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随机前沿模型(SFA),选取了7个投入指标,分别是专利数、R&D项目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新产品开发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
设定的模型为: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μit-vit,TE=exp(-μit),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TE代表技术效率,在此处代表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采用LLC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数据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均为平稳序列,可以利用GMM进行实证检验。
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前述所设的动态GMM模型,从模型2到模型6依次加入人均资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财政政策、对外开放水平等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二次型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其次,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变量,分析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及其二次型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符号为正,表1和表2是从模型1到模型6的实证结果,所有核心变量的平方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符号为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平方项的符号为负,说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较为稳定。说明在短期内,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会扩大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则会使区域收入差距趋于收敛。
43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结果分析
由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那么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综合影响的过程中,如果通过设定0/1变量来区分几类不同地区,容易产生干扰项ej与解释变量相关的内生性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处理效应模型进行估计(Treatment Effect Model),以便为0/1变量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模型设定如下:
没有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Tr_d表示加入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
首先,不同的模型形式的实证结果均为高高地区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低科技创新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科技创新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效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地区,高科技创新转化率+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地区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效果要优于其他地区,符合理论预期;其次, OLS低估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GMM则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0/1内生变量,高估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综合影响。作为本文最终实证结果的处理效应模型的结果表明,“高高”区域比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缩小了区域差距1768,说明该类区域对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的影响要快于其他类型区域。
5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从贸易自由度角度出发,建立了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变动引致的要素空间流动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动态GMM模型及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发现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稳定的倒“U”关系。政策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并将其细分为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子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效率改善促进区域收入差距收敛;其次,建立技术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机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针对企业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差别化和标准化服务,健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构建支持企业尤其是中西部科技型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金融支撑体系。第三,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短期反向变动,长期正向变动的规律,需要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时考虑这一规律,提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缩小短期区域收入差距的上限及时段,加快区域经济差距的收敛速度,以创新成果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增长与空间结构的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Chow G, Lin A.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507-530.
[2]李国平,范红忠. 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 经济研究, 2003(11): 79-86.
[3]林毅夫,刘培林.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 经济研究, 2003(3): 19-25.
[4]Chen J, Fleisher B M.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22):141-164.
[5]倪鹏飞,刘伟,黄斯赫. 证券市场、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研究,2014(5):121-131.
[6]Zweimuller 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5(2):185-206.
[7]李平, 李淑云, 许家云. 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J]. 财经研究, 2012(2): 16-26.
[8]倪鹏飞, 刘伟, 黄斯赫. 证券市场、资源空间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 经济研究,2014(5):121-131.
[9]虞晓芬.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 现状与原因[J]. 科学学研究, 2005(2): 25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