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校园的建设

数字校园的建设

时间:2023-06-07 09:2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校园的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校园的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化校园,特征,原则

1.引言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近年来,数字校园建设成为了高等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高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项计划以调查和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大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目的,是迄今为止美国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数字化校园的雏形,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1]。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接受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建设工程,而是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数字化的过程,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的过程。“数字化校园是系统、数字化校园是工程、数字化校园是标准、数字化校园是文化”的思想已经被普遍认同。

3.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即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讲义、课件、图书等)到各类活动(教、学、科研教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数字化,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推动高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个先进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字化校园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特征。仅从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为依托,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2)资源数字化: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全面数字化,在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可将他们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形成数字化作业和教案。(3)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虚拟大学。虚拟大学,通过Internet(CERNET)互联互通,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实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使得学员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景色风貌、教育风格、学校管理等。(4)学习个性化:在网络上,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上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而数字化校园又为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5)教学智能化: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它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信息获取和传播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替或优化师生劳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灵活性[3]。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将现代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性的重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至关重要。

4.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创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手段,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以新的人才理论、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出现偏差和失误,在分析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从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出发,按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从纵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工程,又要从横向上处理好校内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和其它校外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各项工程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政策配套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制订各种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需要重组管理组织结构,需要人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而且可能会导致利益的再分配,这些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阻力。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深入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高校需从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出发,而非个别部门的需求出发,统一领导数字化校园建设,并根据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管理各项工程,防止出现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高校中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政策配套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规范的制定是数字化校园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前提,这包括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只有这些标准到位以后,信息化建设才能以比较理想的速度推进。在技术上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要求,制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标准,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各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各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和学校统一制定的相关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并能实现与应用平台的平滑对接。

(4)完善基础、强化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重视网络、数据中心、公共应用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为高校各类应用的建设提供公共的支撑系统。同时,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成功的应用能够吸引领导决策层和师生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注,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强有力地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5)突出重点、突出效益的原则。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在短期内能实现的、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为试点,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资源开发一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6)重视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人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关键,数字化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要重视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他们不仅要熟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业务,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高校各项管理业务的细节。他们不仅需要启发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还要持续改进、提供贴身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7)强调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并举的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需充分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应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或盲目地追究技术的先进性。另外,信息技术和应用都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8)注重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的原则。数字化校园既要考虑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又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系统管理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该选择可管理性、可维护性较好的产品,方便今后对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5.结束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化校园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数字化将最终带来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对数字化校园的科学认识两方面。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遵循正确的建设原则,采取有效的建设策略,才能顺利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信息化社会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布拉戈韦斯特.森多夫. 迈向数字化和通讯时代的全球智慧.教育展望,1998,(3)

[2]万里鹏 陈雅.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情报科学,2004,(2)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建设规划;需求分析;教育技术;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并强调利用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类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数字化校园是学校的一张网络名片,是一部永远放映的宣传片,学校可通过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实力和形象。

数字化校园是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以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总体设计方针与目标

设计方针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针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建设一个包括数字环境建设、数字管理建设、数字教学建设、数字生活建设在内,能充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学校,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建设目标第一,建设以高速、稳定、可靠、可控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校主要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通信平台,使之成为数据、监控、广播的综合通信平台,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校园服务一卡通系统等的建设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一库、一网”数字化校园格局。第二,建设覆盖全校楼宇及室外空间的通讯网络,满足实现有线及无线通讯系统,有线电视(包括数字电视接收系统)、校园公共广播、背景音乐、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等的要求。第三,建设智能化系统,并保证建成后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和网络信息集成。第四,系统软、硬件配置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以适应系统灵活组网、扩展和系统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五,系统配置采用有长期动态寿命的产品,回避使用短期过渡性技术产品。第六,实现各个子系统有机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第七,设备配置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先进性、容错性和易维护性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第八,立足高起点,采用成熟、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集成设计。按照“按需设置、量体裁衣”的方针,提出系统近期的实施方案、中期的扩容方案和远期的发展规划。

建设需求分析

我校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校园网络与教学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进行合理的结合,构建成一套科学、便捷、稳定、有效的,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和数字化运行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建设好硬件基础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以及若干应用系统。

硬件基础平台建设(1)中心机房建设。该中心是全校主要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放置地,是全校办公、管理、科研、教学、运营中心。整个中心机房建设包括装修、线缆敷设、照明与应急照明、空调系统、机房的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的供电系统等。(2)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影像等信息,可将教学楼、办公室、电脑、电话等的传输网络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相互连接。(3)防雷与接地系统。所有的通信设备、交换设备、控制设备、服务器、电源和用户终端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各个设备的零电位有差距就有可能给设备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外界所带来的影响也可能使设备造成损坏,尤其是雷电,因此良好的接地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网络支撑平台建设(1)网络交换系统。整个校园网设计为主干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网络结构。需要利用网络交换设备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楼宇,以及广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礼堂、体育馆的服务器、pc机等进行网络连接,使整个校区形成一个整体,实现校园网的统一、集中管理。(2)网络存储及备份系统。网络中心将储存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多媒体教学信息库、外部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音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教学光盘等,主要涵盖了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媒体介质管理、资源浏览和检索、数字化教室等,从而具备校园业务变化的适应性、高度的安全性,能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特点。(3)网络管理系统。整个校园网建成后,将有大量的交换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需通过一种高效的、快捷的手段来完成对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控制、性能优化、运营管理等,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基础应用建设(1)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包括pos消费机、读卡器、条码机、写卡器、水控器等,从而实现学生收费管理、校园消费、上机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转账(银行)、会计业务、查询服务、综合业务、门禁考勤、医疗管理、水控管理、科研经费、巡更等。(2)led屏幕显示系统。在学生公寓、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食堂等楼宇入口及综合楼、运动场主席台设置led显示屏,用于显示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也可实现新闻节目、文艺晚会、运动会、体育比赛的直播或转播等。(3)有线电视系统。可以实现全校性的视频影音传送,实现教学影音资料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教学及综合活动同期实况转播,召开全校电视会议等。(4)监控及报警系统。对校门、校园内、图书信息楼等要害部位和重点部门进行监控及入侵报警,只

要通过该系统在监控中心就能发现校门、园内、要害部位等的情况,发现问题即时解决,不需要保卫人员到处巡逻,节约人员成本。(5)多媒体教学系统。节目播出均可以实现电脑控制,可以接收并播放音视频信号,具有教学评估功能,多媒体教室也可接收并集中控制各类节目源等。(6)多媒体查询系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以及交互性等多媒体特征对用户的操作、信息查询与接收等进行合理导引,以便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查询到最多的信息。(7)计费系统。可以按流量、时间和包月计费,可以对接入的用户进行验证和控制,为数字校园的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障。(8)电话语音系统。学校可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协商,由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管理,学校只是按照使用付给投资方使用费。(9)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包括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分散控制、系统联动、优化运行等,从而提高本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等。(10)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以整个校园网安全建设、管理、运行为重点,保障整个校园网络、各类应用、管理等的正常运行,降低校园网系统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建设项目列表

根据以上需求情况,设置建设项目: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计算机网络及整体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监控及报警;防雷、接地;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和查询;led屏幕显示;学生机房、数字语音室、模拟导游室、电子阅览室等;办公会议室、教学多功能厅、演播室等;校园精品课程全自动录播;网络数字教学点播平台;各类教育教务、办公自动化及其他网络管理软件;楼宇自控系统、建筑智能管理等。

网络建设规划

网络建设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必须放在第一位(无线网络建设可以视条件择机进行)。网络建设包括: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电系统;校园管道系统;机房:双路供电、不间断电源、制冷、防雷与接地等系统。

网络环境建设包括校园主干光纤;数字结构化布线;校园网络架构;ip地址与nat;统一储存;认证与计费;出口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运行与维护;行政管理与制度。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站;基于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系统;多种教学系统;精品课程等。

构建数字化校园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强化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不及时由此延误了部分项目的建设,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影响了项目功能的发挥。

技术力量分散对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技术力量分散,不利于发挥技术优势。

管理水平不高注重硬件系统的投入,忽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学校应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经费,建设与之相配套的优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还应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广泛参与合作。应加强与兄弟学校间的合作,遵循相关标准,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共享程度,以发挥资源建设的整体效益。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逐步构建起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代化进程路途漫漫,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葛丽萍.《现代教育技术学》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柯和平,周玉芬.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3]赵永岐.数字化与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变革[j].电化教育,2006,(3).

[4]朱春燕.校园移动应用服务系统设计及服务分类编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李骊.音乐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仲炜.高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06-03

我们所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更多地是指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在无穷的数字化空间里建设虚拟校园,是现实世界的学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直接和间接地数字化、功能化以后所产生的对应物。它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并逐步形成某种生态。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应该形成强有力的互动作用,提高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所以,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有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工程。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教育环境(如图1),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国内关于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北京大学的黄达武先生[1]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沈培华主任[2]提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有各自的看法。

万里鹏等[3]的描述是:1) 数字化校园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2)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效率提升。3)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的突破。4) 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未来“学习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韩锡斌等[4]的解释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良好的网络设施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前提;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等;数字化将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核心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校园网络建设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化校园宽带网络,因为这是硬件基础。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寻求一种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来建网和养网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焦点。目前校园网建设中较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1外包模式

把校园网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企业来运作,由企业投资网络设备和布线工程,企业根据教师、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收费,经若干年后收回成本并赢利。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大规模改造中,投资的企业一般为电信级的网络运营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资金不足的压力,并能引进规范的电信级网络管理。缺点是由于学校对网络设施不具有所有权,因此也相应地失去了对网络设施的管理权。同时,在推广各种基于校园网的应用时,也必须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从而学校在灵活性和主动性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收费时尽管已经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以低于商业的标准收费,但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仍然偏高,从而抑制了应用需求,反过来又导致企业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使企业失去了经营的兴趣。从目前来看,校园网外包模式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也有人将此种模式称为企业的一种“广告模式”或“竞争模式”。

2.2自建模式

学校自筹资金或贷款,独立自主建设并管理校园网。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上拥有充分的自,不会受制于企业。但这种模式要求较大的资金投入,按主流技术标准设计,一年几百万的投入是必需的,并且对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力也会有较高要求。采用这种模式时,多数学校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法,逐步达到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求。规划实施时,因综合布线与基建关系较大,理论上有15~20年的使用期,一般采用和基建同步、一次到位的方法,而应用系统则根据规划和需要逐步推出。在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方面,为防止人力资源流失和确保合理使用,一些高校给予这类技术人员额外津贴,并安排他们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2.3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共同投资、共同维护、共同收益。合作模式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回报模式,即找到学校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这是合作模式的基础。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这种环境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信息化环境建设看成与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学校教育投入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在观念上为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校园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确实需要大量资金,要求学校集中投入也确实有较大困难,但学校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具备适当和长期投入的能力。为了筹措初期建设的大量投入,学校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向银行贷款,但需要支付大量利息;二是企业投资,学校按协议分若干年支付,企业可获得一定年份的排他性合作经营权,其回报由校园网络的增值服务解决。如果有合适的IT企业投资,第二种选择显然对学校更为有利,首先可以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建设成本;其次企业为获得更多投资回报,会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提供各项增值服务,这客观上有利于推进基于校园网络的应用。同时由于是共同投资,所有增值服务学校都可以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优点就在于既减轻了学校资金压力和运行维护的技术压力,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校园网自,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赢利空间。有人因此而称其为“双赢模式”。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

学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运用适当的策略。由于各高校在投资规模、信息化基础、管理体制、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就建设策略来说,各校应该有所不同。

朱懿心等人[2]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坚持“三个必须”: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具体可表现为四个方面即人员素质、网络设施、应用平台、宽带接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韩锡斌等[3]指出建设数字校园的实施策略要点包括: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化应用,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多快好省;结合校情,创建特色。其中分步实施要考虑:先稳固基础设施,后构建应用系统;先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后实施系统建设;认真规划、适时构建数字校园的基础服务系统;合理选择、适时推进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以上观点,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校园的阶段性目标确定后,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4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这些都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 师资培训是关键:老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网络使用水平,也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数字化校园的教育系统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 政策配套是保障:发展网上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收费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5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价

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评价指标,以上评价指标基本反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用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既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但上述指标稍觉简单,二级指标项拆分不够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此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它的建设实施不但需要学校对自身业务及数字化校园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而且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要解决从“有路无车”变成“交通混乱”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标准。

数字化校园,它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应该说它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过去我们是在传统的环境当中培育学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校园当中能够成长和发展。而数字化校园应该说提供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而在这个教育环境当中,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方式、教学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持下师生的教学、学习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在传统环境向数字化环境转变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万里鹏,陈雅,郑建明. 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 情报科学,2002,(2).

[2]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 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4,(9).

[3] 韩锡斌,杨娟,陈刚.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2005,(8).

收稿时间:2006-12-25

作者简介:许志英(1978-),女(汉族),江西临川人,助教,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计算机教师。

联系电话:13867534030 0575-8317376(家)

第4篇

【 关键词 】 数字化校园;顶层设计;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平台

【 中图分类号 】 TP393 【 文献标识码 】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Li Xiao-y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Yanan University ShaanxiYanan 716000)

【 Abstract 】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Digital Campu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overall planning,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ntent are discussed.

【 Keywords 】 digital campus; top-level design; unifie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unified portal platform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数据规模、数据种类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但是这些应用信息系统并不是同时开发的,事先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缺乏关联,部门间的业务数据不能有效整合,难以实现共享,甚至出现系统之间的数据相互冲突,导致了校园内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一个“信息孤岛”。

数字化校园在原有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利用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手段,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构建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

2 数字化校园建设架构

2.1 总体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应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坚持顶层设计,站在整体高度规划建设目标和实施计划,将数字化教学与管理当作一个建设整体,通过统一接口、信息标准与平台,将校园内各个应用信息系统有机集成。同时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层次划分,定义不同层次之间的接口,简化系统设计。在总体规划方案中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兼顾均衡软硬件建设,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合理利用资金分步实施。系统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确定应用系统,在确定系统软件,最后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建设与教学管理关系密切的系统。

2.2 体系架构

数字化校园从全局角度分析,以应用层为基础架构,核心为应用系统层各项业务,梳理各业务部门之间联系,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集成、开发校园应用系统,形成一个有机集成的校园信息系统。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网络层:网络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校园网络是基础设施,所有的数字化校园信息流都在这个平台上流动;服务层:基本服务层是数字流动的软件基础,主要包括目录服务、身份认证、域名服务、电子邮件、Web、网络安全及校园公共服务等;应用支撑层:主要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将校园各类数据按照特定的业务分类进行组织和管理,是数字化校园核心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等;信息服务层:主要处理用户逻辑,将校园规范化的数据按照用户需求呈现出来,例如后勤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等;个性化门户:门户是数字校园的统一入口,各类用户通过门户进入数字校园系统,获得与其身份对应的各种信息与服务,突破地域限制,成为网络覆盖范围的数字校园,用户进入门户系统就进入了虚拟校园。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要制定总体解决方案,坚持以校园用户为中心,围绕资源服务、应用服务、安全服务三大要素,在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认证和统一门户三大平台基础上,统一信息标准规范,实现校务与教务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

3.1 统一数据库平台

数据中心统一交换平台是全校应用服务的数据中心,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实现校内应用级容灾和异地数据级容灾,确保关键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重要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

3.2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统一身份认证是以用户信息系统权限为核心,集成各应用系统的认证信息,集中进行身份认证,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权威性、真实性与唯一性。所有应用系统提供一个用户管理的统一入口,实现真正的单点登录,提升用户使用的简洁性与安全性,方便统一管理与服务,同时各应用系统根据业务需求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3.3 统一门户平台

校园统一门户系统是学校对外宣传、信息和外界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它是由用户界面管理、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和应用管理服务三部分组成。通过对校园网内的各类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与管理,实现校园网资源的统一访问入口,根据用户身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定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为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4 应用集成系统

校内应用集成系统即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在消除“信息孤岛”、解决数据一致和共享问题的基础上,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数字图书馆、校园无线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

3.5 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它可作为校园有效证件,同时具有电子钱包的功能,可一次圈存,多处消费。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学籍管理、学费缴纳、校园消费、考勤管理、后勤管理、业务查询、图书管理、医疗管理等方面,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3.6 网络安全体系

通过数据中心网络入口架设千兆防火墙、开通VPN功能、设置隔离区DMZ、开启入侵检测系统、多级防火墙保护应用服务器群、架设病毒控管中心、使用安全日志及审计服务器、安装认证服务器等多种渠道建立全校范围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安全,保证关键数据、重要业务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它是一项建设时间较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单位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日臻完善。但是国内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着重强调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和技术的新颖性,对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关注相对较少,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个性化特征和实用性,这在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沈霞娟,高东怀,刘健等.面向智慧校园的第四军医大学新校区信息化建设方案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5(S1):12-17.

[2] 乔世娇,梁照,刘阳.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5(10):48-49.

[3] 王宗善,冷飞,季晶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62-164.

[4] 宋果N.高校数字化校园统一规划、全面整合的方案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 唐敏.湖南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与实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基金项目:

陕西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2013K06-39)。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 虚拟现实; 三维建模; Open Inventor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数字校园”作为“数字地球”在校园区域的具体应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校园信息按地理坐标组织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使得人们犹如现实一样不仅可以实时浏览校园基本信息,还可以对校园三维景观进行放大、缩小、查询分析和校园漫游。目前,国内数字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数字校园的构建及已成为可能。本文着眼于将当前较为成熟的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及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具有人机交互、查询功能的数字校园系统,这对最终实现校园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有实际意义。

2 系统的结构设计思想(功能描述)

数字校园系统的构建与其所要建设的内容息息相关。它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先进高效的数据采集技术、三维模型重建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而实现的。为了实现系统三维动态可视化及实时浏览的特点,本系统主要设计了数据载入、实时浏览、属性信息查询和多媒体控制四大功能模块:(1)数据载入模块根据建筑、道路、辅助设施逐层级完成场景数据文件的读取;(2)实时浏览主要功能是通过鼠标键盘等外部设备的输入,用户可控制调节浏览的速度、视点位置、观察视角,实现多方位角度的观察;(3)属性信息查询模块提供了场景中三维实体对象的属性信息查询以满足用户信息查询的需要;(4)多媒体控制模块主要是通过语音介绍功能增强用户在系统环境中漫游时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3 系统的实现

3.1 平台的选择

Open Inventor是一种交互式的和面向对象的三维图形软件开发包,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大量便利的三维图形元素、组件以及对象操作的方法[[[] 阎锋欣,侯增选,张定华,等.Open Inventor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可以完成基本三维对象的显示、选择与交互等功能,还能够完美支持三维音效、三维纹理和多处理器并行渲染技术,正逐渐成为三维图形应用程序开发的标准。鉴于以上优势,本文在对校园场景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Open Inventor技术进行海量三维模型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先进的三维动态展示及强大的计算功能之间的交互,这是开发数字校园漫游系统建设的最优选择。

3.2 数据准备

本文中使用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校园的实地数据,包括图纸资料、实地勘探采集数据、纹理照片数据。其中图纸资料主要包括校园的平面图,部分建筑物的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校园规划设计图等图纸资料;实地勘探采集数据主要是利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摄影测量等测量技术获取高精度实地数据;而纹理素材直接关系到后续三维场景模型的逼真度效果,因此本文利用已有照片或直接通过数码相机对校园对象取景拍摄获得。

3.3 三维模型构建

欧洲实验摄影测量组织OEEPE在1994年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用户对建筑物数据感兴趣,70%以上的对交通网络和植被数据感兴趣,30%以上的对公用与电信设施数据感兴趣[[[] 朱庆,李宗华.三维城市建模的若干工程问题探讨: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 中国云南,2006,200~204]]。因此本文将建筑物作为数字校园建模最重要的对象,再根据地物在校园中的实际地理位置坐标、大小、朝向和纹理结构等建立可构成虚拟校园环境的3 维地物对象库。校园中建筑物对象主要通过几何建模的方法构建三维模型,对于规则建筑根据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建模精度要求选用基于3Ds Max的人机交互式建模、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建模,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三维数据,再利用基于点云的建模技术构建三维模型。整个建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建模流程图

类似于邮政桶、路灯等规则物体的建模主要采用公告板(billboard)技术,即将一副带有alpha通道的贴图映射到一个平面上,用户浏览过程中根据视线的方向不断旋转调整平面的角度,保证该平面的法向量始终与观察者的视点向量成180°角。而树木、花草等重复出现的不规则物体,本文利用一种改进的建模方式Doubleboard技术,采用两个同样大小互相垂直的平面为建模基础,再在这两块薄面片上分别映射相同的具有alpha通道的纹理贴图。这种技术保证用户在远处的时候,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可以看到相同的树木图像,且模型的复杂度和文件大小没有明显增加。两种方法中纹理图像大小调整的原则均是数据量不宜过大,同时不能过于失真,最好通过场景调试确定[[[] 施育等.VRML2.0使用速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为了逼真地表现整个校园的环境,需以校园场景为中心添加逼真的大地和天空以及远处的建筑物等背景图。分析整个校园环境分布后发现校园主干道在整个校园中起到基线的作用,本文以学校校园总体图为底图利用SketchUp勾勒出校园的主干道,再以此为基础根据各对象空间相对位置关系将场景组织到一起的,为数字校园系统添加如同自然界的天空球体和地面。

3.4 纹理映射

纹理作为物体表面的细节,可直观改变场景中对象的表达效果。对于距离观察者较远区域及用户不能交互操作的对象物体,可以用纹理表达取代复杂的几何模型[[[] Sander Pedro V., Gu Xianfeng, Gortler Steven J., et al. Silhouette Clipping: Proceedings of SIGGRAPH 2000, ACM, 327~334]],这种技术很好地平衡了场景的真实感和实时性。对于建筑顶部可以利用航空正射影像或高分辨率航片提取建筑物顶部信息,没有航空正射影像的,可以采用相近纹理代替;如果某些地方不易获取,则通过获取局部,再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拼接。考虑到拍摄的原始图像存在图像倾斜、变形、色调不一致等问题,需对这些像片进行预处理和正射纠正。本文主要通过Photoshop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图2是校园某建筑纹理贴图前后对比图,左侧模型为白模,右侧模型是使用了铁锈、墙砖纹理图片后的效果图。

图2 使用纹理映射前后的效果图

4 系统分析

该系统实现了校园三维景观的可视化仿真,是基于现实校园的三维虚拟环境,与传统的二维校园图形相比更加直观、生动、逼真。在漫游过程中,鉴于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重点实现了校园场景三维模型的创建、纹理映射等优化操作,并通过键盘鼠标控制,实现前后左右的平移、视点变换、俯仰以及角度旋转等动作。图3、图4分别为视点在竖直面、水平面内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场景效果。

图3 俯仰效果演示

图4 水平面旋转效果图

5 结束语

本系统实现了数字校园的构建,研究了数字校园中模型构建的主要流程和优化,大范围场景可视化技术以及三维场景的集成浏览等问题。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地理环境学科的逐渐成熟,三维数字校园还需要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系统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通过现代化手段,三维数字校园系统还可以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1] 阎锋欣,侯增选,张定华,等.Open Inventor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庆,李宗华.三维城市建模的若干工程问题探讨: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 中国云南,2006,200~204

第6篇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m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支持平台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和“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到“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等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存在盲目性,资金使用效果不佳

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装备具有特殊性,一是品种层次多、设施设备投资数量大;二是要求特殊、专用电子类设备多;三是非定型、非标准的软件开发费用多;四是高技术类设施设备时效性强、采购的计划性较差。一些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了解并不深入、不全面,数字化建设方面盲目跟风,事先没有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缺少细致的研究论证条件下,就开始草率投资、采购等建设活动,等校园网建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标准,但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审计中暴露出了一些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在系统建设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自行筹资,自行采购的问题。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开发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技术,造成应用系统各自独立,缺乏统一规划下的访问接口。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应用不集成,数据不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致使投入的资金效率不高。

(二)资产采购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投入与成本控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软硬件相结合,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应用”倾向,使得投入大,收益小。一些学校在硬件方面不遗余力,舍得投入,采购高档的设施设备,而在软件投入方面极其吝啬。另外,有些髙校政府采购观念淡薄,采购没有按计划和程序办事,采购到货的物质类资产价格高,质量差,难以投入使用。具有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但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如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率却不高;一些系统硬件设施高配,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设施显得相对贫乏,不能彰显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和益处。在资产投入方面存在重视硬件采购,轻视软件投入及应用现象;热衷立项开工铺摊子,忽视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资产采购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增加

高校设备采购一般流程较长,平均下来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除了商品进销直接费用外,还有许多间接费用。釆购周期过长,容易造成学校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和供应,难以满足高校采购工作的需要。首先学校要有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再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批准后,随后交政府采购中心具体实施。政府采购机构根据批准的采购项目计划确定招标相应程序,通常需要经过确定招标方式,在指定媒体上公告和招标文件。通过投标、开标及评标等程序后,才能在媒体上评标结果,发放中标通知书,中标人与学校需求方签订合同后,双方才能进入合同实施阶段。采购环节多,手续繁琐,势必使成本费用增加,采购成本增加。

(四)资产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准确性差

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计划执行的前提和依据。数字化校园所需的设施设备的类别和性能,随着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变化,其技术含量、实效性及品种规格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给采购预算的编制带来了不确定性。另外,高校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时间早、跨年度,在实践工作中就难以准确预见未来市场价格和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使得高校政府采购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出现较大的差距。加之高校釆购预算的编制本身就缺乏准确性,在实际执行采购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随意更改采购用途,没按采购预算安排采购资金等问题,这些情况就会使预算执行脱离计划,造成采购成本难以准确控制的局面。

(五)政府采购价格与高校期望价格存在差距

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的电子类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来说,政府采购的优势会打折扣。特别是根据实际需求专门开发的软件,其技术含量和成本价格的差别较大,尤其是软件开发的报价也很悬殊。政府采购往往选择信誉度好,规模大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投标的一般都是商,其本身是以赢利为目的,实施政府采购后,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中间商的环节和费用,价格自然就高了。一些有实力的小公司由于缺乏大公司的信誉和品牌,低价报价不被看好,很难取得中标的机会,大公司或垄断公司中标的机会较大。因而,政府采购到的一些资产价格与高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用设备和软件类产品,供应商数量有限,采集到的价格信息不全,价格差异较大,给成本分析也带来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公共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社会捐赠等,从理论上讲,高校的所有采购都应当纳入政府采购预算范围内。但多年的自行采购方式,对部分高校来说其切身利益之根深蒂固,思想深处不十分接受政府采购的形式。一是有些学校不热心政府集中采购,片面地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政府采购实际上是限制和削弱高校的自主权;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会形成新的暗箱操作,由个人转向集体形成“新的集中腐败”;担心政府集中采购的价格不如自行采购理想,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时间;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保证不了采购项目的需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影响了效率和质量,因而存在认识的偏差甚至存在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部门政府采购观念淡薄,不按采购程序办事,有的想方设法将整个项目化整为零逃避集中采购,将应公开招标的不经审批变为擅自采购,或寻找理由尽量采用单一来源招标形式。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缺失,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标过程中,缺少严格的信息方式和公平的交易程序,使得供应商有限,缺乏有效竞争,造成资产实际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的多现象,在总体上使项目采购成本费用上升。

2.采购管理机构多样化,缺乏专业性人才。一些高校的采购管理机构大多是挂靠机构,附属于设备、教务、财务或后勤等部门,造成采购管理职责不清,关系不顺。采购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全面掌握高新技术、财务成本、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隔行如隔山”,采购部门和相关机构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和配合,极易导致交易成本的大大增加。还有一些高校采购机构不熟悉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不能定期对所需产品规格及结构成本进行调查分析,不开展对供应商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收集,对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了解甚微,采购中难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资金浪费的现象,使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水平难以达到应用的标准。

(二)客观原因

1.《政府采购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对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起到巨大作用。由于政府采购的起步晚,采购的经验不多,加之我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规定,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为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这对于作为采购人的高校,其威慑力并不大,违法成本太低。另外,尽管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了监督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政府采购的监督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缺乏依据,因此,采购实践的不断深入,有待于法律法规的配套与完善。

2.政府采购电子信息化的程度尚待进一步普及。由于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较低,缺少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极容易出现采购过程不透明,采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采购需求双方很难对各种商品价格数量作出合理的判断,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诱导和欺骗。在政府采购交易信息披露监督薄弱的情况下,采购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倾向于人为制造失真的、虚假的采购信息。由于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市场交易难以透明,结果导致部分潜在供应商不能入围,而使寻租的供应商极其轻易的获得合同,从而增加了交易风险和采购成本。

三、加强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采购已经不单是个成本的问题,它是当今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规范公共资金支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采购管理制度

公立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政府采购观念,围绕国有资产采购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实践活动。一是应当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健全统一权威的采购机构,合理配备采购人员。在机构组建中,注重吸纳精通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采购队伍,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采购运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实行“管采分离”的管理体制。明确采购决策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采购决策和采购执行的责任制,用制度来保障资金支出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细化和优化采购作业流程,在对采购价格、方式和检验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就有效的规避了暗箱操作的行业,从而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做好比价采购,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标准采购,这是降低采购价格的有效手段;其次,进行周密的研判分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价格最低化采购,以低价格获取高质量的采购指标;再次,建立项目审计监督制度并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推行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在资产采购和工程服务全过程中实施“阳光工程”,用阳光的防腐剂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达到对采购成本进行科学控制的目的。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投资决策控制机制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开展对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的分析,从高层管理者层面做起,建立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拟定建设目标,提出设计原则、制定设计路线,最终规划出技术路线。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机制运行,才能保证最终完成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情况及政策要求,认真进行拟建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科学评估,保障项目在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资金限额控制投入;其次,无论是资产采购还是设施建设,都应当按照项目计划建设,保证项目不突破总定额,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来进行成本控制;最后,通过界定政府采购指标体系入手,分析高校政府采购绩效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行优化研究,确保建设资金的利用效果和效率。

(三)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高校投资管理的核心是立项的合理性与使用的有效性,部门采购预算制定的科学、准确与否是关乎政府采购是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编制,则是高校顺利实现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药效之一。首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髙校就应当加强资产采购预算编制和规范资金支出的管理程序,在编制资产采购预算计划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资产,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研究制定详细的项目需求和完整的收支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对确因项目需要追加资金的申请,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障措施,确保资金人员和工程的安全。再次,注重从加强高校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入手,采购活动的失控极其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起全程监督的机制。通过严密的预防控制系统,强化资产采购的制度约束,才可能有效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

(四)灵活运用多种采购方式,减少采购环节和周期

在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高校应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特点和要求,采用针对性强的,灵活多样的资产采购方式。除公开招标方式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邀标招标、竞争性机制、询价或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和一些不必要的费用,缩短由于过多程序而导致过长的时间,从而使资产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对技术复杂的数髙,数量较小的固定资产,在取得财政部门同意后,也可申请由学校按照要求组织招标采购,既能缩短采购供应链,同时也能节约采购相关费用。这样能够比较好的解决采购周期与髙校所需货物类资产时间要求紧之间的矛盾。髙校还应当根据采购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利用降低采购成本的其它有效方法和手段。适度竞争对高校政府采购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关键是如何在竞争中引入、调节和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可以通过付款条款的不同方式选择来降低采购成本;充分把握价格变得的时机,利用货物类资产销售旺季和淡季间的价格波动变化来择机采购;条件具备时,几个学校可以结成同盟实施联合采购,以规模数量来争取更多的价格折扣;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信誉好的商家通过签订长期合同,除可得到质量保障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外,还可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学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采购过程的成本。

(五)积极推广和实施采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管理交易一体化系统。通过建立政府采购价格和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采购价格和采购质量的最优化。通过政府采购网络化,能够实现在接受采购委托、在线组织专家议标、评标,在线汇总评标结果,在线产生评标报告,在线审批采购文件。货物类资产采购的申报、审项、竞价、议价,履约主要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以改变以往手工操作的模式,用户可在办公室直接上网申请采购,供应商也可在网上采取背对背的方式竞价投标,职能部门也可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审批,这样不仅能够缩短采购周期,节约采购费用,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髙采购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同时,网络化的采购留下的每笔交易痕迹,在采购平台上的操作留下的采购记录,也为日后的监管提供了原始资料和依据。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化校园;问题;建议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化快速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适应时展潮流,紧跟时展步伐,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理想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其不仅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对于提升所培育的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探究。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

1.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E-campus计划,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开端。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在社会中流传并得以发展。

2.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基本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首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也即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例如现在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状况。

二是网络化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教学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个性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硬件基础建设两大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基本的功能方面我们需要建设好基础的平台、用户端、基础服务设施等,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教育。除此之外,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大都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因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加之建设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针对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许多学校信息化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结合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与的结合发展。部分学校更多地注重基础层面发展,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影响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注重表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的发展。一方面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却忽视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教师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有,信息管理工作也不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等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也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一场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1.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校校长支持和重视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学校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同时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数字化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等。

3.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数字化校园网络通常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主要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通常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主要指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和理想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数字化、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原则,运用教育理念重构、科学制订规划、架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管理等手段,在整体上加以推进,从而营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施行。

参考文献:

[1]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张韶.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7期

[3]胡兵.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原则与设计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9期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公共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统一身份认证

1.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人类工程,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去,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中国高校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数字化校园是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管理水平,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促进教学、增强科研、优化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四个方面。要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就必须对整个数字化校园进行透彻的分析,为数字化校园的各大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例如:用户模型、权限模型、流程模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等。从全盘进行架构,从局部开始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分布进行。在确保整个数字化校园稳定、可靠、可用的同时,保护现有资源,做到易延续、易扩展,从而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

2.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2.1 建设目标

项目前期规划的合理及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施效果。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不但应该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对未来发展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划。通过对学校当前状况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在技术实现上,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利用现有资源,兼顾软件建设的实施步骤,同时也为了动态实时的展现学校各项指标,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各应用系统,并对学校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一个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可用性强、可管理的门户中心,一个统一的能对全校数据信息实行集中管理、维护的统一数据库平台,从认证层面、信息的集中与个性化服务层面、数据层面上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实现各级部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满足用户对学校有关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进一步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其他管理及后续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建设原则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根据统一领导,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原则,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构建,实现学校数字校园高起点、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舆论宣传、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调同步,共同推进;必须准确地切合学校现实的应用需求,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采取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模式,实现学校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2.3 建设思路

根据对其它院校数字校园的观察,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学校业务的特点,后期还会有新的应用整合进来。因此在建设时要考虑在后期如何方便的增加、更改和整合新的应用,而这些新整合的应用应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同时应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针对各个业务的不同特点、重要性程度、影响面进行有重点的实施。学校规模大、业务庞杂,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主流、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可定制能力,便于维护及二次开发,节约后期建设的时间和投资,为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应用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方案

3.1 统一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化、数字格式和表示的一致性是信息发展的一个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一个重点,整个校园的数据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方便学校内数据和行业之间数据流通。目前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市级标准和学校内部自己的标准,各个标准并不完全的一致。需要根据这些标准,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和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的建设为统一校内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定义差异、消除信息孤岛打下基础。在信息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国家标准这是指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它对信息化标准建设起宏观指导作用,信息标准的建设将以此为基本依据;学校标准这是指各学校在以往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学校信息编码而设立的信息标准,它对统一信息标准建设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自定义标准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积累和总结,将会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标准,也可以成为信息标准的一部分。

3.2 统一数据平台

当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是:各个部门、院系可能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并且各个系统自成体系,数据重复冗余,导致了各部门相互之间同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数据的利用率不高。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数字校园项目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只有数据共享之后才能保证数据一致,减少冗余,提高利用率。这就要求统一设计一个数据库(包括共享数据库)架构,为今后各部门信息化工作提供前期的准备和支持。

3.3 统一门户

门户系统(Portal)是一个基于Web的系统,针对学校用户提供个性化设置、单点登陆、以及由学校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部门网站取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放在网页之中组合而成的呈现平台。门户网站会有精巧的个性化设置,提供定制的网页,当不同等级的使用者来浏览该页面将获得不同的信息内容。门户系统全面解决了高校在信息的统一提供、统一展示、统一聚合方面的问题。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它位于各类应用之上,是信息化校园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化校园的服务信息,能有效地整合各类应用之间的缝隙,并根据每个用户的特点、喜好和角色的不同,为不同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访问关键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浏览到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的事务处理。

3.4 统一身份认证

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供业务系统功能级安全接入规范及标准,为集成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接入指导,为新应用系统的开发节省再投入成本。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层,否则安全问题将成为隐患,随时威胁着系统正常运行。只有建立了基于整个网络的、全面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一隐患,同时也为信息化的各项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

3.5 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了各业务部门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应用系统,形成了每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结构、数据库标准等不统一,不能有效共享的孤岛现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校内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利用、资源共享就显得非常迫切了,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的多种接口来实现各种数据的对接与共享,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环境,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来整合原有系统,能有效保留各业务部门对原有系统的应用习惯同时也保证了用户的前期投资。

4.结束语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高校都已经开始或正准备开展建设,这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最困难的,建设中几乎涉及到学院各个组织部门,因此需要领导的带动,切实推动各个部门来一起配合解决问题,这对整个学校的制度管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更应抓住这个机会来大力推进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将取得不错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许佳.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科技广场,2010(04).

[2]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3]张荣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与规划简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4]邵冬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谷松,张月琳.统一身份认证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6]秦剑波.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整合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19).

[7]高颖.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第9篇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s and networks, digital information has becom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nds all around the word, and has brought the profound reform to education. Digital campu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oriented digital camp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the digital campu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关键词: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个性化;高职院校

Key words: service;digital campus(E-Campus);personalize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71-02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数字化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深刻,使学校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

数字化校园是在校园网络系统(主要是硬件平台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全面的数字化及整合和集成,侧重的是虚拟大学的存在状态和功能。数字校园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1]因此,高教育应利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抓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1 高职院校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及目标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目标是以传统的资源为基础,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给师生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构建高效的资源服务系统,这也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创新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

在信息时代大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重要部分。

2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容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服务类型包括三类: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相应的平台架构包括三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教育应用软件层。基础设施层,为高层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即提供IaaS;平台层,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面向开发人员,为开发各类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软件提供开发环境和公用API等,即提供PaaS;教育应用软件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即提供面向教育的SaaS。[2]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紧紧围绕教师“教”与学生“学”为核心,面向校园的教职工、学生、校领导等各个服务群体,涵盖服务群体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根据不同解决的差异化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并且通过对移动终端的拓展,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化校园,给师生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系统地实施能够彻底解决学校以往信息不畅、数据孤立在多个部门无法共享的困境。具体来说,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的架构,具体如图1所示。

笔者所在职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采用B/S结构、.NET技术,拓扑结构采用星型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充。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设施如快速、安全、稳定的校园网已经建成,实现了全校无线网的覆盖,可实现与有线用户的统一管理,共享数据库有多种形式的数据导入、导出和多样化的报表生成功能。数字化校园的日常办公系统、教务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进行了前期的集成与整合,数据的可用性得到大幅提高。管理员、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员分别拥有不同的权限,对应不同的门户入口,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全方位、多元化的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学校各部门对校园网需求的多样化、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要求的提高,复杂的信息化环境给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策略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形式是服务。在建设过程中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环境,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

3.1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数字化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区别于本科教育,且每个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信息化的标准是将信息经过采集、处理和交换之后的过程进行统一的规范,实现资源的共享,完成系统的协同工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校准。在高职院校进行数字化院校的建立过程中,学校要有自己的代码集,也要建立自己学校的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标准。对于学校已经存在的资源系统,要通过数据处理进行规范统一化,将信息资源变成比较标准的信息资源,能够让这些资源为其他的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统一的服务。对于比较新的应用系统,要能够采用统一的标准,以便能够达到统一的信息标准,逐步的实现数字化。

另外,高职院校的数字化的建设要能够对顶层设计进行强化,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长,并能够为职业学校特长的发展做好长远的以及阶段性发展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有关信息化建设的部门要能够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找出学习院的信息化系统的需求以及应用目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方案。与此同时,也要能够禁止一次性达到目的的现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的规划,对信息化的目标做好逐渐分步进行实施,稳扎稳打的做好数字化校园的的建设。[3]

3.2 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部门都建立了各自部门的信息系统,但是还是互不联系,从“部门孤岛”到了“信息孤岛”。根据这种现象,要能够对学校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现在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两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种是比较集中型的,而另一种则是松耦合型的。第二种松耦合型的模式则相比较来说比较好一点,这种平台运用三大平台,分别是数据、认证以及门户,这种模式将这三大平台进行统一建设,采用对基础比较好的模式进行保留,对重新建立的模式以及之前有缺陷的模式进行数据转换,将数据中心进行迁移。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了统一的整合,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标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规范,要对学校有关部门的各项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掌握本学校的运行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形成属于学院的数据库。其次对于学校不合适的数据进行筛选,提高数据的有效率,最后则是对所有的稻萁行统一有效的整合,在信息展示上逐渐将业务应用系统的服务,加强数据中心的服务功能。这样能够让学校的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功效。

另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达到资源的最优分配。很多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中存在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可以借助外力来进行加强补充。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功能需求,这些都是需要软件开发商来做售后的。那么学校可以跟企业进行合作,为学校后期的维护提供了有效合理的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对软件进行拓展,让产品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让软件更加完善,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4]

3.3 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软件开发之后,要能够让软件在学校的管理中能够正常的运行,这时候就需要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在软件进行运营之前,有关部门要能够将信息化的授权工作做好,可以按级别进行授权,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授权权限,能够保证有关人的操作访问权限。软件运行的管理员要能够对数据的管理进行严格的把关,防止有关学校私密的数据外泄,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高职院校的数字化院校的建设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校方学校要出台有关政策,保证系统能够进行全面的、正常的运营。

4 结语

高职院校服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总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道路上,需要不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高瞻远瞩、理清思路、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日臻完善。[5]可以说,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数字化建设优化和发展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究,2012,18(4):12-17.

[2]章泽昂,邬家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2010(6):66-69.

[3]邵冬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3-36.

[4]宋玉贤.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7):30-33.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 建设模式 效益分析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07-03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离“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校园各项活动的全面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对数字校园的建设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全面规划,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师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服务空间。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

(一)教学与管理对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资金投入和保障队伍跟不上

受投资额度的局限,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资金有限,从而导致了学校整个信息化水平无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受到编制和薪资水平的限制,高职院校很难吸引或留住有实践经验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人员,致使很多院校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疲于应付,无法满足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日常需要,更谈不上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和推广。

(二)学校信息化投入重硬轻软,后续服务跟不上,成效不突出

部分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往往重硬轻软,信息化建设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软件应用系统关注较少。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部分学校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指导和统一规划

部分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临时工作层面,缺乏对后续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关注,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技术方案和配套运作方案的统一规划,无法保证信息化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顺利实施和后续发展。

(四)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开发,浪费严重

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业务系统登录的入口和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开发与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1]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管理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数字化校园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单体业务系统的覆盖情况;二是业务系统产生有效数据的积累以及信息标准的完善程度;三是各系统中的数据互通和共享情况。根据这三面的建设情况,学校可以对照出信息化基础的建设情况是比较完善还是相对薄弱。由于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有一定的差距,对信息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建设基础薄弱,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对于学校来说解决应用系统不足的困难是首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将主要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优先建立起来,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因此,以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搭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局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应同步完成应用集成的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全校范围的数据标准,确定权威数据的来源。[2]根据这个建设模式可以将数字校园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建成并完善。

(一)第一阶段:扎实基础,突出服务

高职院校的业务系统数据一般存在质量低下、积累不足、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交互没有统一标准等情况。因此需要规范信息编码的标准,对业务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并通过一系列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确立整个学校的底层基础框架。另外,高职院校的已有系统不多,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对信息化的认识并不充分。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让学校的主要用户(即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校领导)都能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体验。基于以上情况,第一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高职院校及学校自身特色,量身订制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和共享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软件平台,形成数字校园的基本框架;二是构建协同办公系统、教职工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形成全院数字化管理与应用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现行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达到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基本要求,形成完整的面向师生的综合服务体系。

(二)第二阶段:深入管理,辅助教研

第二阶段的建设重点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数字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增加服务器硬件设备、数据备份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建立可靠的数据备份容灾体系,为进一步充实数字校园基本框架保驾护航;二是充分挖掘一卡通系统功能,形成以电子校务系统为核心,教学服务系统为辅助,面向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服务型信息化集成系统;三是完善电子校务系统和学生综合服务系统,完成教学服务系统建设,建成面向教职工、部门领导的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四是基于已有的数据积累,构建校级的数据查询与统计系统,可实现针对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部门、校领导数据的查询需求,为各级人员了解全校基本信息、政策评估和决策咨询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

(三)第三阶段:决策支持,应用提升

第三阶段的建设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用户需求继续完善面向教师、学生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内容逐渐覆盖到从入校、在校、到离校的全生命周期;二是对全局数据的应用可以由基础数据查询和统计提升到面向主题的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并逐渐覆盖到各个应用场景,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三是以IPv6的先进网络设备运行环境为基础,实现云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合理应用,达到支撑设备零故障,系统实时在线不停运的系统运维目标;四是结合网络安全体系及安全策略的部署,构建完善的数据备份及存储机制,实现业务系统及数据容灾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完整性。

(四)后续阶段:感知校园,智慧校园

在前三阶段建设的基础上,后续阶段的建设以智慧校园为目标。也就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校园无线网和云计算技术,具有以服务为导向、敏锐洞察能力等特点的感知校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感知技术连接校园的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包括视频监控、现场传感器、远程传感器的信息采集;二是感知数据相互统一融合,把采集来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实现数据融合与共享;三是提供智慧校园的业务服务,主要是提供决策支持。

在应用上,更加深度关注师生的应用需求,以服务导向取代管理导向,构建流程弹性、功能弹性、界面弹性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以助教助学为重点,开发基于行动学习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助学考核系统。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达成度考核与咨询,并及时予以学习辅导与建议。从学生入校开始,建立学生个人e-portfolio,记录学生学习、技能训练及社会实践等经历,打造数字校园的教学特色、个人特色与课程特色。

三、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效益分析

(一)办学效益

数字校园能为师生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服务,促进办学效益的提升。一是以课程为中心,贯穿课堂教学的前后,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利用教学服务系统,可以完成大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网上答疑,能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方式非常灵活。二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师生持续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通过网络事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而这些工作不完全限定在学校完成。上课时再通过多媒体设施或网络教室授课,其互动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积累资源,沉淀知识,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使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制作课件,并积累在资源库中。这样不仅自己减少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其他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管理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了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一是提供数据批量处理工具,减轻管理人员体力劳动,使得管理人员能集中更多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二是按一定的业务规则对系统设定,进行事前预警,提升业务管理的计划性。三是通过工作流程管理,灵活适应学校业务流程的变化,并将业务流程整合作为最终目标。四是通过对业务过程的监控,加强事中控制,灵活调控,提升业务流转的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五是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分析,为业务部门的管理决策及业务流程的改进提供数据依据。

(三)决策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决策效益的提升。学校决策层的需求不仅来源于学校目前的需要,也来自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数字校园系统的建设能为学校日常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确立学校的战略目标。数字校园系统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情况能够进行监测和分析,根据各种要求对教师、学生、科研等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用以辅助学校领导决策。同时,它能够及时方便地对教学、科研、管理的各项费用和财务成本等进行分析,为学校压缩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决策支持。

(四)社会效益

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社会效益的提升。学校对外展示自己的主要方式就是学校主页。数字校园的招生网站和就业网站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学校站群中各系部子网站在发挥教学和管理的功能同时,还能为外界进一步了解学校建立窗口,具有社会效益。[3]

在国家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学院主动适应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适合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以信息化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学院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优化与重构,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管理效益、决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避免走信息资源部门化、分散化的弯路,达到决策信息化、智能化,进而实现行动学习、校园感知的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韩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75.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 数字化校园 财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如何建立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核算、分析、控制、监督和决策等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者急需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数字化校园无疑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解决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能够实现高校财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从而提高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数字化校园对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1.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充分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以往由于高校规模庞大,机构设置复杂,统计数据来源渠道多,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又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等问题,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孤岛”存在。财务部门又考虑到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等原因,使财务信息不能随意共享交换。而数字化校园不仅规范了信息来源的格式,而且强大的身份认证系统又为财数据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财务信息的相互共享交换成为可能,同时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加快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2、数字化校园给“校园一卡通”提供了流通平台,通过“校园一卡通”,对校内各部门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信息统一管理,省去了各部门信息的重复录入工作,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学费的收缴、各类工资津贴的发放、校园内的各种消费都可以通过一卡通来完成,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消费者可以通过校园网、银行、电话随时查询自己的消费明细,发现问题 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更正、修改, 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改善了财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3、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属的财务网站和财务综合信息查询平台。通过财务网站,财务部门不仅能够相关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以及校内各类财务管理办法,还可以办公指南及业务流程,方便了校内教职工办理相关的财务业务,从而提高了财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办公效率。通过财务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可以查询教职工的工资、岗贴发放情况以及公积金缴存情况,还可以查询部门经费使用情况以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学生还能够查询学费缴纳情况以及欠费金额等等。

4、通过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校园内一切与财务相关的工作的电子一体化办公,从而实现各类财务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如校园一卡通管理、工资管理、公积金管理、各类财务收费管理、部门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水控电控管理、医疗经费管理等,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教育事业经费的统筹管理,改善学校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资金运作效益。

三、数字化校园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的措施

1、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然而由于这些资源是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所以如何把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是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关键。建立一个跨部门、跨组织的信息系统,可以把高校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连接起来,允许高校财务部门与这些部门及时和弹性地分享信息,,极大地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2、统一标准

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统一标准和模式,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本校专业、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与全国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相协调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特色建设。

3、建立并完善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制度体系

财务信息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带来很多管理上的实际问题。通过规范相关财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内控管理,在财务部门内部保证财务信息系统的各项安全措施有效执行。包括岗位分工及人员权限、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数据备份与恢复、电算化档案管理、病毒预防及灾难防范等,都应该制定出明确的工作条例或工作制度。在制定这些制度时,应该充分体现对系统和数据安全的保障,制度制定后,只有有效执行、严格落实才能对工作起到促进和制约的作用。

4、实施全面的技术控制

运用防火墙技术、组合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安全协议等技术以及IP地址集中管理,设置电子屏障,验证身份,防止外部非法用户访问,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许可权,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保障高校财务数据的安全。另外,由于财务内部信息系统是高校极为重要的核算和内部管理系统,信息的安全性要求极高,最可靠的方法是内外网络分机工作,物理分离。

5、做好财务信息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现,所以,财务信息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显得十分重要,许多高校专门设立系统管理员岗位,由专人对财务信息网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不同人员根据其身份设置不同权限,使每个用户登录后只能进行与之相对应权限的操作。同时正确应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也是网站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曼嘉.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金融经济,2010(07)

[2] 薛勇.浅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与查询平台建设.经济师,2011(01)

[3] 谢安国. 数字校园系统对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影响.人才,2010.03

[4] 于立. 浅议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陇东学院学报,2009,20(02)

第一作者简介:

许 佳(1983-),女,宁夏人, 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助理工程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财务处系统管理员。

第12篇

环境建设,要“三有”

一要有设备。这里指信息终端。这种信息终端应该覆盖校园教育教学功能区的每个角落,比如每一间普通教室、教师办公室,还有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微机室等专用功能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至于每一个功能区(室)、每一间教室要配什么样规格的终端设备,要因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而定。最基本的设备保障是,微机室要能保证每周每位学生有一两次单独上机的机会,以满足全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实;教师办公室或电子备课室配备的设备要能满足全校学科教师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的需要;每一间普通教室和专用功能室至少有一套“班班通”的教学设备(即“光碟+电视”、“多媒体+液晶”、“多媒体+白板”、“平板”四种模式可依据实力任选一种),以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

二要有网络。这里指能保证通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正常运行的骨干网络。一般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数据中心与桌面接入,采用大型以太网设计架构;网络及其核心设备具有先进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具有安全监控与系统杀毒功能,以保证网络使用安全;用高宽带接入因特网,实现校园网所有用户都能高速访问外网;外网与校园网通过防火墙互连。

三要有平台。就是要有支撑实际应用的软件和系统,这往往是学校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一般要构建五大系统平台: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等);二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及评价系统等);三是数字化研修培训平台(包括教学视频课例点播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等),四是职能部门政务管理平台(包括教学工作中学籍、成绩管理等系统,人事工作中教师基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勤工作中财务管理系统,党务工作中理论学习系统等);五是家校服务平台(包括校讯通系统、交费系统等)。如果条件有限,至少要搭建三个应用平台:Web校园门户网站信息平台、FTP文件资源服务平台、VOD教学视频点播平台。

有了设备,网络和平台就有了资源,技术应用就有了入口、通道和出口,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就可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中流动起来。

资源建设,要“三类”

一是信息资源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所中小学需要向公众呈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有:对外信息和对内信息。向外部呈现、交流、展示的主要信息是:学校的基本概况、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公众需要了解的学校特色活动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荣誉等。向内部提供、传达、呈现、反馈、交流的主要信息是:规划、计划、方案、工作安排、教育教学特色活动、各项活动反馈信息、小结评价、教案等局部共享信息,以及教师的公共办公信息等。依据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而异,可以通过搭建Web对外门户平台、对内Web高效管理平台、FTP信息中转平台和基于网络在线的Office办公与备课平台来实现。

二是认知资源类。这是指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知识更新、落实课程、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资源及系统。这一类资源与系统主要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电子图书馆、学生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研修培训系统(包括VOD视频课例点播系统、教师校本培训研修系统、网络教研支持系统等)。

三是综合管理资源类。这样的系统主要有学籍及成绩系统、教师基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培训继教学分登记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考勤系统、校讯通系统、学生交费系统等。这类资源库主要有:学生基本信息库、教师人力资源库、数字化学习知识库、教学课件学件资源库、教师研修资源库、师生成果作品(课程资源)库。

这三类资源中,第一类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第二类是教育学认知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第三类是应用统计学意义上的资源。这三类资源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方面不可缺失的资源,因此要高度重视。

队伍建设,要“三支”

一是干部队伍。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如此,需要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班子的领导、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带头更新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又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信息技术技能。比如学校每个干部都能用网络处理校务工作,都能用电脑做计划、做方案,都能用PPT做总结、做研究报告等。

二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教师是我国教育转型期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这些教师一般比较年轻,具有学习快、接受新事物快、观念转化快、敢于尝试与探索等特点,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这支队伍,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搭台、给他们压担子。对这样一支队伍,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精一、会二、懂三”,即:“精一”就是精通一行绝技,有看家本领;“会二”就是会两手,硬件、软件都能拿得起,“懂三”就是搞懂三门,技术制作、设备资源管理、信息化设计与应用门门要懂。

三是学科教师。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环境靠的是每一位学科教师。因此,我们在关注“点”的同时,不能丢掉“面”。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菜单式培训、观摩学习、学术沙龙、课题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科教师培训。另外,在这支队伍中还要特别重视学科信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应用的推进者和受益者,让他们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抓住了这三支队伍,就抓住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应用途径,要“三种”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创新必须适应两个规律:一是技术的发展规律;二是教育的发展规律。只有正确科学地把握这两个规律,才能驾驭技术,创新教育。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特别创新的、特别成熟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并可以普及的模式与经验,不过这正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的价值所在。下面是笔者根据学校教育的课程活动规律、科研活动规律以及信息技术本质特性,在探索中形成的覆盖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三种途径。

一是德育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模式来整合:(1)主题队会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网络组织多媒体资源进行自我教育。(2)电影课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按照一定内容系列,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观看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影片。(3)心理辅导模式,针对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学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与其谈心,使其得到及时的精神帮助。(4)网令营模式,针对学生好奇、爱玩、好动的天陛,由学校组织有益于其心智发展、身心健康的网上创新实践活动。

二是教学途径。(1)课程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2)媒体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3)工具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工具和学习方式。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作品项目形式完成研究任务。(4)生态模式,就是不仅将信息技术当做工具(物)、环境,还视为专家、教师、家长、同伴(人)等,使其为师生成长服务。

三是科研途径。(1)流媒体点播模式,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实时在线网络视频点播的途径及时观看各类优质课例,进行学习、研究。(2)教学视频案例模式,用课堂录像(视频)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围绕教学问题展开的典型事件,并用计算机超文本编辑系统将视频片段、文字(文章)、图形、照片、动画等按照一定的序列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供整体研究学习。(3)网络日志(B10g)模式(也称教研社区式),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教学日记、叙事报告、教学反思,架构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及时写录、及时、共同分享等功能,实现个体的自主反思以及与周围群体共同交流、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加速提升个体的学习、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