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家经典诗歌

名家经典诗歌

时间:2023-06-07 09:2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家经典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家经典诗歌

第1篇

关键词:教材;诗词;单元;编排

“阅读鉴赏”是人教2003课标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的主体。诗词在“阅读鉴赏”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诗词共有4个单元:必修1现代诗歌,必修2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3唐诗,必修4宋词。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而讨论‘选文’问题,确认‘选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发挥方式,则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主体,有必要去探寻诗词单元编排的规律,并依据单元编排的特点,调整单元教学内容,使诗词教学最优化。

一、诗词单元编排的特点

1.以时间顺序为线,展现诗词的发展脉络

在选编诗词作品时,无论是整套教材,还是某一单元编排,都是以时间顺序为线。就整套教材而言,从必修2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到必修3的唐诗,再至必修4的宋词,诗歌的发展演变脉络非常清晰;就单元编排而言,以必修2先秦到南北朝诗歌为例,共选编4篇作品,从先秦巨作《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巅峰代表《孔雀东南飞》,再至东汉魏晋《诗三首》,时代的变迁、发展特点非常鲜明。这种以时间顺序为线的编排方式,重视诗词的发展脉络,能在某一套教材系列或单元设置中勾勒出其发展线索与艺术风貌,学生在了解诗歌发展史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诗词作品的多样性。

2.以名家名篇为点,彰显诗词的时代印迹

在编排某一时代的诗词作品时,教材重视名家名篇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试图选择以名家名篇作为切入点,彰显诗词的时代文化印迹。唐诗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编者在编排必修3唐诗单元时,从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的唐代诗苑中,撷取最为靓丽的几朵,并借此让读者感受唐诗那令人沉迷的艺术魅力。《蜀道难》是诗仙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恢弘,是盛唐气象的代表;《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之作,有如百年佳酿,无愧“诗圣”之誉;《琵琶行》当属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中唐社会治乱的再现;《锦瑟》《马嵬》正是李商隐绮丽绵密格调的典范,也是晚唐诗歌的另一条“蹊径”。

二、诗词单元编排的思考

1.缺少主题单元的特色

人教版在古诗词单元编排上遵循《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传达的主题单元设计的意图,将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在各个单元模块中得以落实。但是简单以“时间顺序为线”“名家名篇为点”的单元设计策略显然无法凸显主题单元的特色。以必修2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单元为例:《氓》是叙事诗;《离骚》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这些作品确实代表了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的成就,也能引领读者感受诗词作品的多样性。但就这些作品集合于一个单元来落实诗词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未免过于宽泛。各篇作品独立呈现各自特色,在一个单元中亦缺乏必要的“选文角色定位”,初学诗词者难免有无所适从之感。

2.缺少认知难度的阶梯

以“时间顺序为线”“名家名篇为点”的单元设计策略为了尽力呈现各个时代、不同诗体的特征,各模块各个单元的编排原则势必基本一致。如必修1“情感与意象”,必修2“含英咀华”,必修3“感受与共鸣”,必修4“情思与意境”,@些单元模块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设置上是简单的累积或重复。虽说编者也不强求必修各模块的研修顺序,但无论是从必修1至必修4,还是从必修4至必修1,难度层级模糊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5个模块近两个学年的研修对象竟然缺少必要的认知难度的阶梯,那么其选编方式肯定多少令人感到遗憾。

3.缺少单元容量的统一

在古代诗词单元选编中,每个单元均设置4篇课文,其中必修2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必修3唐诗两个单元各选编了7篇作品,必修4宋词则选编了8篇作品,选编作品数量基本是一致的。由此可见,编者的选编意图已然考虑了各模块各单元容量上的统一。但基于以“名家名篇为点”彰显诗词的时代印迹的选编原则的前提,仅在数量上的微观调整已无法使各模块各单元的容量统一。如必修2选编的作品有:《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虽说也只有7篇作品,但就此篇幅或阅读难度而言,已远远超过其他单元。编者未充分考虑所选作品是否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是否过于深晦。同时该单元的设置不仅仅是在古诗词各模块单元中容量的不统一,甚至与必修2整册教材中其他单元的容量相比也是不协调的。

三、诗词单元编排的探索

1.依据传统经典内核――凸显主题单元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而诗词作品不仅是作为吟诵涵咏的工具,还是学生形成健康情感和正确人生态度,传承传统经典内核的重要载体。所以诗词单元的编排应敢于淡文体、跨时代,凸显人文内涵的主题单元意识,打破原有的“时间顺序为线”的编排原则。如以“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统领屈原、杜甫、陆游等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忠君恋阙情怀;以“人生慨叹,万千情怀”聚合离别思乡、壮志未酬、国破家亡、岁月流逝的人生思索;以“含道应物,迁想妙得”寄寓生活情趣、睿智思索、辨识万物的普遍哲理。这种以人文内涵主题为纲,兼顾诗体特征的选编方式,会使诗词单元呈现整合化特征,凸显对传统经典内核的传承与诠释,便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依据教学和鉴赏需要――凸显选文作为教材的价值

泰勒指出:“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编制文学领域的课程时,第一步可以是选择看来能为学生提供新经验的文学作品,然后再考虑从阅读这些重要的教材中,对学生来说能学到什么。”所以说选入教材的诗词作品的价值当与其本身的魅力区分对待。人教版选文的单元设置过于重视作品的特色,轻视作品之于教材的价值。因此打破诗词发展脉络,淡化名家名篇选文的痕迹,依据教学和鉴赏需要,突出认知难度阶梯,可以更好地切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比如在一整套教材体系中,作为诗词单元的阅读任务分散在不同的模块,各个模块须呈现必然的难度阶梯,这种阶梯既反映在文本阅读难度上,更体现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上。所以,诗词单元编排应依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凸显选文作为教材的价值,既遵从诗体特征,又兼顾认知规律,从不同方面、由浅入深来展现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2篇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它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能源”,是激发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以下是几点策略尝试:

1.课前经典阅读

在一个经典被冷落的特殊时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点“经典文化之钙”。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背有情趣”,笔者选择古诗词作为突破口。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诗或词,每天课前十分钟演讲。要求学生按学号依次轮流,提前一周到笔者面前先试讲后修改再演讲。

2.轻松愉快阅读

笔者认为阅读课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见识,长才干。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

3.欣赏品评阅读

在已经完成了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笔者利用课外阅读课,借助于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给学生放映电影如《边城》等有助于学生品评作品的有利资源。通过读、赏、品、评的过程,学生不仅加深对作品描绘的景色和人物的印象,而且将作品向纵深处挖掘。

二、开展活动

为了保持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丰富实践体会,笔者主张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后的活动”,实现文本阅读与实践的和谐链接。

三、挑选读物

第一,选好书。书有优劣好坏之分,不加选择地阅读,难免被坏书引入歧途。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进入一种境界。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其实大多数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带来多少严肃的、深邃的、全方位的思考,而只是一些私人话语的无序展示和群体语境的重复交流。我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高中20 部名著作为材料。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推荐适合他们的一些篇目。浅显易懂的放在前面读,高深难懂的放在后面读。

第二,选有用的书。书海浩瀚,书册无穷,名著如山,新作迭出,而人生有涯,高中生更是精力有限。这就要在确定学习方向以后,拿出主要的精力阅读与自己学习的目标有关的书籍。

四、制定计划

青少年时期正是富于幻想和形成理想的重要时期,也是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如果每个学生找到了一本他最喜爱的一本好书,并如醉如痴地去读,那么这本书将在他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以至影响他的人生态度。

五、创造条件

为了高中生能有条件地进行课外阅读,希望学校办好图书馆和阅览室。除此之外,笔者督促班级成立阅报栏,并由专门小组成员负责张贴宣传。在课时允许的范围内,每周开设一堂形式多样化的“课外阅读课”。课上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阅自带的文学作品书籍,也可以进行趣味性的阅读和欣赏活动。当然,每周四十五分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是希望我们的“用心”,能够唤起学生的一点点“动心”,积极主动地自己去读。

解答高考古典诗歌之我见贵州平塘民族中学袁永秀

在高考的答题中,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技巧,做到有的放矢、快速答题,我想是可以寻找到一些捷径的。它可以让学生对答题的恐惧得到消除。在此,以高考中的古典诗歌鉴赏为例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根据《高中语文的考试说明》规定,古诗鉴赏通常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情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考前有目的去积累,全面的把握知识点、考点、以及必备的答案术语,就能在答题时具备模化式的快速的答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有意识的收集。诗人们都脱离不了自然界、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来进行抒情言志,通过对诗歌的大量阅读有目的的进行积累。比如:梅兰竹菊,它们是高洁的象征,月亮代表思念,梧桐代表凄凉,边关、楼兰代表边疆。鸿鹄代表志向,鸿雁代表情书,杨柳代表依依不舍……这样便于对诗歌形象的把握。然后对这些形象用一些术语进行概括。

第二,积累诗歌的语言。不同诗人就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因而各自在思想的倾向性有所不同。了解大量的诗人,区分他们的思想类别,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评价;同时要有意识的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比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李白的诗风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则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第三,梳理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在表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复结各种表达技巧的答题术语,例如: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自描,工笔,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张,比喻,拟人,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这些术语是考题答案的关键词和得分点。有了这些积累。面对诗歌鉴赏这道题就会感觉轻松多了。

但是,掌握答题的技巧要想得心应手进行答题,还需要读懂作品的思想内容。为此,面对如何在考场中快速读懂古典诗歌谈几点简单的看法:

第一,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创作此诗的缘由和创作的目的,这样就容易读懂作者的心意,他所写作的对象、场景,直接表现出来的情感。

第二,看作者,在高考中诗歌的选取上有一定的规律,即“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有意识的把握诗歌的考查难度降低,这样的考查是适合高中生对诗歌的接触程度和学识水平的,看到作者是名家,学生应该学习的过程中听过,学过的,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了解作者创作题材的方向,所要表现的主题,还有诗歌的风格特点,语言特点。

第三,看诗歌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是由物象转变过来的(在诗词中大多是事物的名词)。它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这些物象来进行抒情,理解意象就理解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往往特定的意象就会塑造特定的形象,通过写物来喻人来象征,以此充分的把诗人的情感流露出来。

第3篇

[摘 要]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难题。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教导学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适当引用诗文以及注入情感,使学生写作更深有体会、得心应手。

[关键词]修辞;想象力;感染力

作文语言的魅力,不可小视。古人云:“言之不文,行而未远。”也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就是说好的内容拥有恰当的表述是关键,要能做到用语言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住。语言不佳,就如让读者走在一条肮脏的小道上,即使两边的风景如画也无心欣赏,甚至避之不及。因此,我们平常写作文要注意从自己所积累的好词好句中选择适合表现内容的“宝石”,以此来装点文章的主题,让它散发魅力,让读者被深深吸引。

一、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想象力

所谓的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小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的手法。写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之充满想象力,从而让作文内容拥有张力,给人深刻的印象。

在课文中,有很多名家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著名作家尹黎的《槐乡的孩子》描写天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枝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拟人的手法让夏天闷热的情形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样。在学习这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名家语句时,先指导学生赏析其妙处,再模仿其手法,继而结合自己写作的需要进行创作。如:我们学校的桂花开了,很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改成:我们学校的桂花争先恐后的站满枝头,香飘十里。这样,不但写出了桂花开的状态及香味,而且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

二、适当引用经典诗文,提升语言表现力

优美的语言,来自于文化底蕴的积淀。平时课文中的那么多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时就应该巧妙运用,展现丰厚的知识储备。所谓“佳作妙语,总是千古精粹”。适当引用经典诗文,不但能让读者觉得言而有据,还能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如:我爬到了山顶,看到了山下所有的东西,感觉好小。教师适时地点拨引用经典诗文,改成:我爬到了山顶,看到了山下所有的东西,不禁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仅写出了作者爬到山顶上的自豪感,还赋予了语言一定的哲理,使读者产生共鸣。所以,名言诗句在作文中引用的妙处是不可忽视的。

三、适时注入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言由心发,文自情生。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灵魂所在,小学生的作文是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情感的表达,作文中自然离不开生活中的情。如:《妈妈,你在哪里》中的一段文字:妈妈,你在哪里,每次赶集时我都会到处找你,可都没看见你。了解到孩子因妈妈突然离开而内心充满恐惧与思念时,教师可引导孩子注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在作文中放松。改为:妈妈,您在哪里?我无时无刻不想着你。每次赶集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在人海中寻找您的身影,尽管我知道您已经离我远去,但我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妈妈,您到底在哪里?快回来吧,女儿好想好想您!这样,同样平实的语言,却因为注入了内心的真情,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让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要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语言就会越来越精彩,让自己的作文因语言而光彩照人。

第4篇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图书数量:三年来逐年增长

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5年我国从“一带一路”传统沿线国家(特指65个有关国家)引进图书共计4626种,其中2013年1347种,2014年1517种,2015年1762种,年均引进量约1542种,年增长率14.45%,数据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出版交流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根据版权引进统计标准,将统计对象分为“处于版权保护期内图书”和“公版图书”两种,表1数据可见,2013年至2015年,虽然引进版权保护期内的图书数量逐年增长,但与同年出版的外国公版图书相比,比率从2013年的1.03微降至2015年的0.95。究其原因,除了公版图书历年均保持稳定出版量之外,新近几年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家作品被大量出版,例如苏联大自然文学作家比安基,其代表作《森林报》2013年至2015年共出版了192种。

(二)地区与国家分布:独联体及东亚地区占据半壁江山

将“一带一路”沿线划分为东盟(印尼、缅甸等10国)、西亚(伊朗、土耳其等18国)、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8国)、中东欧(波兰、立陶宛等16国)、独联体及东亚(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13国)5个地区,统计地区引进量分布情况。

独联体及东亚地区占比48%,优势明显;西亚占比20%,紧随其后;南亚、中东欧各占比14%、12%;东盟数量最少,仅占6%。而如果将已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家作品剔除在外,5个地区的比例情况变化明显:独联体及东亚占比由48%降至35%,西亚占比由20%跌至15%,南亚、中东欧和东盟则保持了升幅。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独联体的俄罗斯、西亚的黎巴嫩均有大量经典作家作品属于公版图书范畴。

单国引进量统计,俄罗斯、印度和希腊相比其他国家数量优势较大。

(三)发展增速:东盟国家夺魁

地区发展速度排名迥异于地区引进量占比排名。体量小的东盟力压其它地区,以47.3%的年均增幅夺魁,南亚以39.2%增长幅度位居第二,西亚第三,体量最大的独联体及东亚增幅缓慢,约7%,但仍高于中东欧增幅。

(四)出版机构三甲:连续三年均易主

统计引进量排名前列的单体社(不含出版集团)结果:2013年译林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名列三甲,2014年同为少儿专业出版大户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取代接力出版社进入三甲,2015年三甲全部易主,被青岛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取代。

选题重点与内容热点-

以中图法分类(一级)统计,引进图书门类齐全,涵盖了22大类,但各大类数量分布高低不一,文学类图书引进数量一枝独秀,社科类图书引进数量明显占优,自然科技类图书数量相对较少,下文作具体分析。

(一)文学类引进一枝独秀

文学作为连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情感的纽带,因其能跨越民族和语言的鸿沟,连接起情感与共识而受到相当重视,成为引进出版的最重要门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家作品是文学译介热点之一。三年来,业界出版了波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维奇的《你去什么地方》《十字军骑士》,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埃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的《千夜之夜》《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寂静的房子》《白色城堡》《黑书》和《新人生》;匈牙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姆雷・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等等。

知名女性作家作品的引进惹人关注。近年来业界对女性作家作品的译介力度逐步加大,及时引进了布克奖最年轻的女性得主、印度作家基兰・德赛作品《番石榴园的喧闹》及《继承失落的人》,巴基斯坦作家乌姆杜・格迪尔代表作《罪与恨》以及哈萨克斯坦女诗人萨丽克拜瓦的《萨丽克拜瓦诗集》,同时发挥与东盟部分国家华人同文同种的优势,积极引进该地区的华人女性作家作品,如马来西亚作家朵拉的《早上的花》《弥补春天》《水鸡的谎言》,黎紫书的《野菩萨》《女王回到城堡》;泰国作家杨玲的《曼谷奇遇》;新加坡作家尤今的《一路惊喜》《走路的云》《听面包唱歌》;印尼作家金梅子的《客家面》。

经典名家名作依旧是文学引进的主流。经典作品译介热度持续不下,以传统文学大国俄罗斯文学译介为例,一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出版量减少,一方面,俄罗斯经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再度繁荣,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量名著被多次重译。这种现象除俄罗斯外,还广泛存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传统文学大国,比如印度作家泰戈尔以诗歌闻名于世,而近年来我国不仅出版了大量泰戈尔的诗歌,还进一步开发了泰戈尔的小说、散文等作品资源,印证了经典名家名作的无穷魅力。

(二)社科类引进成果显著

东西方哲学引进促进文化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如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色诺芬等古希腊哲学家,东方哲学名家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为代表,作为东方第一位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哲学家,近年来克里希那穆提哲学思想影响力在国内逐步扩大,代表作有《心灵自由之路》《生命之书》《生而为人》等。

聚焦中国国际形象与国际关系。了解中国国际形象是建构对外传播科学有效体系的前提之一。《白俄罗斯人看中国》《哈萨克斯坦人看中国》《俄罗斯友人看中国》《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南亚》《继往开来的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等图书纷纷聚焦中国国际形象与国际关系,出版界还注意引进新兴国家的国家治理与发展经验,《新加坡良治之道》《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崛起的印度》和《印度与世界》。

(三)科普类引进相对较少

科技类主要集中在少儿科普类。自然科技类图书632种,少儿科普类图书就达344种,占比已过半,其中单本作品出版量最多的是苏联大自然文学作家比安基作品《森林报》,三年间出版了192种。

引进比例失调成问题

一是地区间相对失调。五个地区引进量差异明显,出版大国特别是文学出版传统大国所在地区引进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二是地区内国家失调,同一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引进量悬殊明显,俄罗斯、印度两国单国引进量就分别占其所在地区引进量的九成以上。

二是公版图书比例稍高。由于出版外国公版图书无需支付版权费用,加之公版图书日积月累了一定读者口碑,在市场上属于“长销书”,很受国内出版社欢迎。从数据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学作品出版中,经典公版图书分量颇为重要。俄罗斯2077种图书中,1405种为经典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的作品,比例达67.6%;印度575种图书中241种为泰戈尔著作,比例达41.9%。此长则彼消,公版图书比例稍高,凸显了当代新作译介的略微不足。

三是经典作品译本种类过多。以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为例,2013 2015年该书的出版社及出版种数情况为:2013年18家25种,2014年8家9种,2015年16家19种。53种译本共涉及28位译者,而我国著名翻译家、专注俄罗斯文学翻译的草婴先生译本过去三年未见出版。

译本质量应关注

过去两年来政府扶持动作频频,以点带面,快速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交流,中俄、中印、中白、中斯等两国互译项目接连上马,做到经典典籍互译和当代作品互译同重视、同推进。例如,始于2013年9月的中俄文学作品互译项目相继引进出版了《谢德林作品集》《把我埋在墙脚下》等一批俄罗斯文学作品,201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安东・乌特金的两部小说《自学成才的人们》和《环舞》,在促进双边出版与文化交流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预判的是,“十三五”期间,由于政府提供有力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传统国家的出版交流将更趋密切深入,与此同时,业界需要在下述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提升译本质量

翻译者很多而翻译家寥寥,老一辈翻译名家衣钵传承乏人是当前作品翻译界不可忽视的现象。有学者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图书进入西方主流市场面临的图书翻译质量不高,原因主要为翻译功利化、译者翻译能力较弱、翻译流程控制不到位。相对应地,以上也可视为当前作品译本多样而质量不一的原因所在。建议行业从紧抓图书翻译质量着手,建立健全图书翻译市场规范机制、培养术业有专攻的翻译人才,提升作品译本质量。

第5篇

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少、慢、差、费”――“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应该说,30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吕先生的“少、慢、差、费”这一质问,从未停止过求解的脚步。其间,亦有不少真知灼见,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只是在“技”的层面进行改良,而在“道”的层面进行改革的却为数不多。因而直至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深陷于“少、慢、差、费”的困顿之中,且出现了三大明显的缺失。

1.语文课程地位性的缺失。

尽管语文是一门母语课程,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显得有些尴尬,屈居于英语、数学之后,甚至被人奚落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愈来愈淡。就拿完成作业来说吧,排在第一方阵的是英语、数学,至于语文,常常是最后迫不得已的一项。语文学科地位的失落,除了受别的学科的冲击之外,关键还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学习方式的单调性、评价结果的受挫性等,致使语文课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语文课程地位的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问题。

2.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的、社会万象的、人文科技的、现实生活的、想象虚拟的、古今中外的……语文教材呈现出来的虽是线性排列的有页码的白纸黑字,但教学内容所包蕴的却是无限定的五彩缤纷、立体具象。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本语文书似乎就是课程的全部,语文教学在黑白两色间穿梭,内容变得干瘪,色彩变得单调,形象变得空洞,语言变得乏味,学习变得无趣。正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性的缺失,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现象,学生的语言之树长期得不到“活水”的滋润,也就难于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了。

3.语言习得规律性的缺失。

语文学习重感悟,但感悟绝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感悟是有方法的;语文学习重积累,但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食古不化,积累是有门道的;语文学习重表达,但表达绝不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表达是有序列的。语文教学有规律可循。鉴于此,我们研究团队于2008年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一教育主张,尝试进行了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和教学实践。顾名思义,“12岁以前的语文”是指0~12岁儿童的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 0~3岁婴幼儿阶段,这是基于倾听的“家庭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储备时期; 3~6岁幼儿阶段,这是基于游戏的“伙伴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 6~12岁童年阶段,这是基于语言交往的“学校语文学习”,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以儿童认知心理为依据,以回溯母语习得规律为旨归,以超越语文教材,涵盖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儿童文学及广泛社会生活为内容,倡导开掘资源重构内容、广博阅读不求甚解、注重积累关注表达,以期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播种下经典语言的种子,留存好童年语言的基因,释放出生命语言的活力。现阶段,我们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正着力于6~12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研究。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

方法

自2008年以来,我们在“12岁以前的语文”这条路上,边探索实践,边反思总结,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着。

1.酝酿准备阶段。

2008年,面对日益严重的语文课程地位性缺失、教学内容丰富性缺失、语言习得规律性缺失的现状,我们开始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对1500份学生问卷、1500份家长问卷、100份教师问卷的统计梳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是源于教学内容的干瘪、教学形式的单调。一本本薄薄的语文书,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消解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耗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学该做怎样的变革呢?我们组织语文老师扎进书海,去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慢慢地,我们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想法:构建一个“12岁以前的语文”全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回溯习得规律,或许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教学现状,把学生心底的语文兴趣给重新唤醒。

2.顶层设计阶段。

2009年,我们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宣言,提出了基于“三大石块”的课程体系,即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强调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语文教育应给儿童学习经典文化奠基,给儿童一生幸福奠基,以经典的熏陶来发展、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同时,初步设想了重新建构后的课程内容该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压缩教材教学时间。)现有教材怎么教?(摒弃分析,直奔重点。)国学经典怎么教?(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儿童文学怎么教?(自主阅读,交流心得。)课内课外怎么处理?(得法课内,迁移课外。)语文作业做什么?(删繁就简,积累表达。)

3.资源开发阶段。

2010年,在聚合了全校语文教师的共识与智慧之后,我们启动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资源的重构工作。全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在现有的国家教材基础之上,按照12岁以前的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历时两年时间,编写了一套《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6本),适用于小学六个年级。每本教材的基本体例为“国学篇”“诗歌篇”“儿童文学篇”。其中,“国学篇”以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篇章为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篇”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中外诗歌为辅,作品文质兼美、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篇”则精选了中外名家名篇。希望儿童在诵读国学经典中,传承民族文化;以诗歌涵养儿童的民族气质,培养拥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经典,顺应儿童天性。各板块篇目的选择采纳了多个领域专家的意见,力求选文经典,体例设计科学,符合儿童心理及母语学习规律。这套补充教材,还特别注意与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的有机整合,虽独立成篇,但彼此关联,便于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资源,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4.实验探索阶段。

从2011年起,在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之后,我们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的整合与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寻求“1+X”的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教科书、《12岁以前的语文》以及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并行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删繁就简,摒弃分析,注重积累,关注表达,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积累、有效表达中,内化语言习得规律,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在评价模式上,寻求在积累的厚度、阅读的广度、表达的深度上作“3D”立体评价。

(1)尝试“1+1”模式。

实验初期,部分语文教师组建了实验团队,在完成国家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各年级对《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教学尝试:确保每周一节补充教材的教学时间,辅以每天晨读、午间默读活动,力图在各个年段渗透国学、诗歌和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实践证明,进行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教师与儿童,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教师开始自发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内容,自觉地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方式;儿童的母语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视野更为开阔……北京东路小学的语文教师并不满足于这样补充式的语文教学方式,坚持地不断反思与实践。

(2)建构“1+X”模式。

现阶段,北京东路小学的语文团队正在进行力度更大的尝试与改革。基于“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结构整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国家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与重组:“单元内的主题整合”“跨单元的体裁重组”“主题式的文本拓展”“作家连串式深度阅读”“作品比较式阅读”“自主阅读后的交流会”……同时,我们对《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的教学方式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不求甚解的国学诵读”“广泛积累的诗词背诵”“图文交融的绘本阅读”“剧本表演式的儿童小说阅读”“仿创式的现代诗歌阅读”“多种媒体互动式的阅读”……同时,我们还对国家语文教材和《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以及教师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独有的尝试:“主题关联式的读写实践”“家校互动式的阅读实践”“多媒体式的语文学习”……

我们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建构了以“大量阅读”为基石、以“前置研读”为起点、以“深度批注”为抓手、以“主题学习”为策略、以“多元对话”为核心、以“析少积多”为旨归的语文学习新思路。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思维开阔了,对话丰富了,思想深邃了,底蕴深厚了,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的积淀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3)实施“3D”评价模式。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实验,离不开评价模式的改革。我们大胆尝试建构了“3D”立体的评价模式。一是多元考察学生积累的“厚度”,在全校各个班级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龙大赛”“诗词背诵大赛”等活动,给予获奖者“汉字大王”“成语大王”“诗词大王”等称号。二是全面考察学生阅读的“广度”,在全校各个班级开展“美文串串烧”“小说大家读”“读书报告会”“阅读大比拼”等活动,给予优秀者“读书大王”等称号。三是专题考察学生表达的“深度”,在全校各班级开展“我是小作家”“我是小编辑”“我是小评论”“我是小记者”“我是小演员”等专题活动,对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成绩优异者,给予“北小小作家”等称号。这样的“3D”评价模式,让北京东路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价值,悄然地掌握了学习语文的规律。

5.推广普及阶段。

“12岁以前的语文”从我们北京东路小学一所学校开始实验,到区域内十余所学校参与同行,再到省内研究共同体创立,直至全国百余所学校热情加盟。2011年5月,全国首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论坛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成功举办;2012年4月,全国第二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论坛在河南洛阳实验小学成功举办。如今,这一教学主张在全国小学语文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已经超越一所学校,成为全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性

符号。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扩大实验的过程中反思总结,逐步形成了“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结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形成一个新理念:“12岁以前的语文”。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12岁以前的语文”就是在儿童的心田里播下生命的种子。在诵读中,在积累中,在表达中,一粒粒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种子,自然会生机勃勃地发芽、成长。“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着眼于为儿童的一生奠基;“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着力于为了勃勃生长而聚集能量。

“12岁以前的语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远离枯燥,厌恶单调,它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拒绝烦琐,摒弃分析,它是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12岁以前的语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学”的无限张力,古今中外、宇宙万象、唐诗宋词、名家名篇,无所不有,这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字世界;“12岁以前的语文”也最大限度地给予教师“教”的无限张力,无需循规蹈矩,不必按部就班,一切以生为本,在儿童语言的最近发展区里播种再播种,积累再积累,习得再习得,这里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语言世界。“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2.构建一种新体系:多向融合的课程体系。

“12岁以前的语文”在实践层面最大的变革就是“多向融合”。在我们惯常的语文教学中,一本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翻来覆去地教,久而久之,语文课就变得单调乏味、干瘪生涩、食之无味。语文课程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本语文教材,它需要作多维度的拓展、延伸、链接,因而课程体系的多向融合,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主张,我们研究共同体的师生共同努力,用五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编出了以国学经典、古典诗词、儿童文学为三大基石的《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建构出以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多向融合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旨在让每一个儿童建构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丰富的、经典的语文学习体系,将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学校的《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内容重组、结构重建、线索重排、体例重构,让语文课程内容既彰显鲜明的儿童立场,又重续传统的经典文脉,在儿童与经典之间寻找到一种丰富的平衡、无痕的交融、相互的照亮。

3.探索一种新范式:“五点

合一”与“六位一体”。

实验之初,有教师担心,原来一本语文教材,我们一个学期教得还急急忙忙,这又加上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这么多内容该怎么教呢?我们的回答是,教学课时不增加,学生学业不加重,在教学方式上做文章。

(1)教学策略上,彰显“五点合一”的新线索。

①起点高一点。正视并尊重当下儿童语文学习的真实起点,了解学生的学情,不炒夹生饭,不做无用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具有挑战性。

②容量大一点。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适度加快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饱满。

③结构整一点。避免烦琐的咀嚼式的语文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板块化。

④视野宽一点。不局限于国家语文教材,也不局限于校本教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⑤积累厚一点。抓住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黄金期,给予儿童珍贵的、经典的积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更为丰厚。

“五点合一”是基于“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结构整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的教学新线索,让儿童在更开放、更自由、更丰富、更立体的语文学习时空中,获得言语、思维乃至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学习方式上,探索“六位一体”的新思路。

①大量阅读。通过“不求甚解的国学诵读”“广泛积累的诗词背诵”“图文交融的绘本阅读”“剧本表演式的儿童小说阅读”“仿创式的现代诗歌阅读”“多种媒体互动式的阅读”等各种方式,极大地扩大、丰富儿童的阅读量。

②前置研读。通过家长学校、班级网络平台等方式,提供前置研读单,进行阅读的链接、规划与指导,引领儿童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前置研读,进行阅读思考与质疑,让儿童自己学会学语文。

③深度批注。主张泛读与精读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在精读过程中的“批注式”阅读,指导儿童突破文本关键词、制作阅读地图、绘制人物图谱等,让儿童的阅读向纵深前进。

④主题学习。根据儿童语文学习的需要,师生共同规划各种语文学习主题:儿童幻想小说的阅读、绘本读写实践、儿童诗仿创、儿童论语课堂、走近作家等,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富有情趣与魅力。

⑤多元对话。避免单向的、线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组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组内对话、小组间的对话等,让儿童的语文学习更加平等、自由、愉快。

⑥感悟积累。引导儿童自己学会学语文,在各种语文实践中感悟、积累,在体验中运用、提升,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儿童真正成为会学语文的主人。

“六位一体”是集“大量阅读”“前置研读”“深度批注”“主题学习”“多元对话”“感悟积累”为一体的语文学习新思路,与“五点合一”的教学新线索共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相应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语文学习不再只是烦琐的分析和字、词、句、篇的机械训练,经典阅读、广泛积累、个性解读、多元感悟、差异对话、创新思考、深度阐释、开放表达才是语文学习的新生态,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已经成为“12岁以前的语文”全新的标识,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可与接纳,并内化为一般的教学与学习生态。

四、效果与反思

1.实践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实践与研究,“12岁以前的语文”逐渐成长,并对儿童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文化的整体构建产生了较为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1)提升了儿童的语文素养。

随着“12岁以前的语文”在全校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参与实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兴趣、儿童文学阅读量、国学经典与古诗词的积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口语交际与创作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极为显著的提升。据统计,系统参与“12岁以前的语文”实验的六年级学生,目前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越《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6年145万字的要求,基本达到人均600万字的阅读量,超过1000万字阅读量的学生比比皆是。学生的创作兴趣与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仅六年级学生中,拥有个人作品集的学生就有92人。与此同时,随着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与作家面对面、家庭亲子阅读、阅读进社区等活动的全面开展,阅读已经从原先的个体活动不断拓展为班级团队活动乃至家庭与社区活动,阅读已成为实验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学生参加“全球华文经典诵读大赛”和“七彩语文经典诵读大赛”,都以选文的独特、诵读的传情、表现的完美,获得特等奖。

(2)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

了卓越发展。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对于我校教师语文视野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语文教育理念更新、自身语文素养提升等方面产生了质的影响。实验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了语文教师的创新活力与研究动力。5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中有12人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全国、省级小学语文研讨活动中有20人(次)作学术交流,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观摩课、作学术报告有200人(次),先后有3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6位教师被评为学科带头人,还有12位教师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

(3)系统建构语文教育品牌。

随着“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体系的不断建构与实践深化,加之拥有近百家同盟学校的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创立,“12岁以前的语文”不再只是一种学科教学理念或主张,她已经逐渐成长为一种具有独特教育思想、鲜明价值追求、完整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模型的学科教育品牌,在南京乃至全国语文教育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与口碑。现在,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已经拥有160所联盟学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过南京、洛阳两届系列论坛,出版了《12岁以前的语文》补充教材(6本)和《“12岁以前的语文”实践与研究》,还创建了一个“12岁以前的语文”专题网站。

2012年12月,《12岁以前的语文: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未来,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相信这一基于儿童立场、立足文化传统、彰显实践创新的教育品牌会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

2.实践反思。

应该说,“12岁以前的语文”研究是一个未完成的图式框架,我们正行走其间。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留白点,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提升。

(1)在资源开发多向融合

上需作进一步深化。

“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还应该与时俱进,寻求其他资源的融入。例如,科普类的经典阅读,当下名家的精彩篇章,这些资源亦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当我们拥有大量教学资源时,我们需要合理取舍、安排序列、有机整合,这项探索性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

进一步提升。

再好的教学理念,再丰富的教学资源,都离不开教师的高效教学。当我们把语文的课堂打开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国学经典这一类内容的时候,我们不少教师感觉到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文本的理解都还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3)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需作进一步完善。

“12岁以前的语文”是指0~12岁孩子的语文学习,我们现在仅着力于6~12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还要对“0~3岁的婴幼儿”和“3~6岁的幼儿”的语文学习进行研究,以使我们的“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第6篇

【关键词】经典作品;现实;矛盾;调和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和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文化思想等内容,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塑造青少年高尚人格、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当前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大多是名家名篇,相当篇目是流芳千古的文章,它们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意蕴丰富,博大精深,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最为理想的载体。

一、调和“经典”与“时代”矛盾的必要性

当前中学传统经典文学的教育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中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令人堪忧,不感兴趣、畏难心理特别严重。即便不得不学,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它们当作学习应试技能的材料而已,难以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熏陶、审美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固然有语言障碍、应试压力、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时代的隔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代的距离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多离学生生活时代太远,学生的个人阅历、文化素养与文本作者的经验难以比照,因而难以引起心灵的共鸣。二是网络对经典文化的冲击。由于大众文化伴随着城市消费文化和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那些充斥着流行和时尚元素、崇尚轻松化、功利性与感官刺激的畅销书,网络文学正猛烈地消费着当代中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三是过于浮躁、功利的现实环境对中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冲击。当古人“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变成今人普遍的“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的功利思想时,阳春白雪的经典作品也就成了中学生无法消受的奢侈品。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努力调和“经典”与“时代”的矛盾,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传承,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更容易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才可能实现经典作品在中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二、调和“经典”与“时代”矛盾的策略

调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与“时代”的矛盾,就是要找准切入点,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把经典作品的核心意义与当代现实类似元素相比照、与当代类似作品相比较,或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演绎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内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对照,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现实意义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其自身所具备的内在的时空超越性,它能历经时代的的洗礼,穿越千年时空,给一代一代人思想的启迪、灵魂的震撼。不管人类思想的脚步跨越了多少时光,经典作品总有一些东西如影随形,给人以启发、给人警示、给人参照。比如孔孟思想的仁爱,屈原、杜甫诗的爱国忧民情怀,韩愈、李密文表的孝德亲情,王勃“不坠青云之志”的自强精神,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尽量做到联系现实生活,把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相对照,用当代的理念去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和“经典”与“时代”的矛盾冯碧红解读经典作品的智慧,不仅可以消除时代的距离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而且还常常会让学生有“发现新大陆”的惊喜和震撼,从而激发阅读、探索、思考的兴趣。以中学语文中的经典篇目《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文中,孟子在借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问题时引伸阐述的“为王之道”中,指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于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实”“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为“王道之成”。这些文字所体现的大力发展农、林、渔业等经济的富民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与当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的思想和“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与我们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吻合的,甚至跟眼下的“精准扶贫”也有相通之处的。在教学中,可将两种治国理政思想相对照、对比,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他们感受到古代的“入世”思想与现代的主动作为之间的呼应重合。这样给学生搭建与先贤对话的平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会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二)用经典文本映照当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永远新的旧故事”是对“经典”的一种形象的定义。经典从本质上讲,关注的是人类和社会在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价值和主题。我们今天遇到的许多社会问题或精神上的困惑,其实已“源远流长”。方仲永的悲剧还不时在当代“舞台”上演,“小悦悦”事件也让我们重见鲁迅笔下的那帮“看客”……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钟启泉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帮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环境。”讲读类似道家等思想流派作品时,学生理解难度大,可将经典文本与时下环境相结合,尽量找到二者的重合点,充分发挥其现世价值,搭建对话平台,有效地解决学生阅读之惑,甚至是心灵之惑。在中学教材中,庄子的《逍遥游》是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文章,他们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现在学习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在宣扬“无为”的消极思想?教师授课时,可从“健康”话题切入,联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抑郁、焦虑、愤怒等不良心理情绪的侵袭,有些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领悟《逍遥游》中的“无为”思想,所倡导的追求自然、顺应本心、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正是上述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因为它阐述的是追求自由、平和、宁静的心态,让精神得到解放。而文中的“鱼—鲲—鹏”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挣脱周边阻力去追求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的一种精神解放,也是反对“人为物役”,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生境界。如此将经典文本与时下环境结合分析解读,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在经典中“见其大得其深”,这样不仅让学生解决了对文本的畏惧和困惑,而且还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让经典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精神食粮用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心态,健全学生的人格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形式与现代艺术交融,消除文体、语言等造成的阅读障碍

第7篇

一、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诗词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注重激励评价,让学生体会诵读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以“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 “我是吟唱家”等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我经常在学校自由活动课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2、变换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教师要善用多媒体展示与诗词意境相同的画面、音乐,使学生通过其中的画面,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其中名家的配乐朗诵,体会诗词的意境,通过对诗句意境的分析,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诗词的意境中,激发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

另外,我特别注意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古代诗歌名句。我经常从网上面找寻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组织学生听读;上课时,就利用与当堂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歌名句导入新课。有时课前把它抄在黑板上,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作适当的讲解。于是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时,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从而产生学习古代诗词欲望。

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进行语感训练。应以个别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单独诵读,教师从旁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最后读得声情并茂。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颂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选择适当的诵读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可以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进行诵读并选择背诵。因此通过采取有目的的引领就能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达到“触类旁通”。

2、安排合理的诵读时间

我把学生要诵读积累的内容整理打印出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写在专用的“经典诵读“本子上。然后我们学校利用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写字前半小时,集体引导检查学生进行诵读。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每天上课前十分钟引领学生诵读积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努力去挤,总会有的。”另外,还可采用同桌互助、好友相帮、老师督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经典诵读。

3、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第8篇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

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三、结语

第9篇

具有教育职能的机构进行社区教育活动时各自为阵,效果一般。学校、文化站、少年宫、图书馆、农科站、医院、体育中心、教育中心等单位每年都会举办一些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但是他们都各自为阵,也就是做做样子,撑撑场面。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社区教育只是一种职能机构和群众自发组织的、自我消遣的活动,它们还不具备社区教育的功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一方面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面要体现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还要形成某个地域的特定社区文化氛围。要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社会沟通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社区文化感染居民,激发居民的责任心和爱国热情。现在的社区教育虽然受到外部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社区教育主导者没有进行正确引导,没有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项目。只有明白社区教育的目的,找到合适不同社区的教育项目,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形成社区教育的氛围才能做好社区教育。我以为,在社区教育中引入诗词教育,对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华诗词音律美、情境美、文字美、趣味浓,历久弥新,魅力四射。其文学形式源于历史,字里行间再现历史,古为今用又超越历史,是辉煌的延续。而且国人对诗词都十分熟悉,即使不识字的老奶奶也会吟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将中华诗词引入社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引领人们崇尚“真、善、美”,远离浮躁,创造诗意般的生活。那么如何将诗教引入社区,让诗教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奇葩呢?

首先,要使人们视诗意般的生活为第一追求、最高境界,在思想认识上给诗意般的生活建设留下重要位置,要让人们认识诗教的意义。所谓诗教,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的方面来说,更接近诗歌的本义,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以诗治国。《诗大序》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念,即对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视。观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径,就是听其声,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说,这就是“诗可以观”的功能。诗的另一功能是对人的精神的引导、教化,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也就是要通过诗歌的吟诵,发泄不满和悲苦,使情绪得以平复——诗“可以怨”;然后,通过诗的移情兴发、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诗“可以兴”;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诗“可以群”。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诗教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重视和强调诗歌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诗歌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基于诗歌和儿童、青少年本原性的亲和力,诗与童心的内在契合。诗歌是教育,是好的教育,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读诗,特别是读经典诗歌,是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认识到什么是诗教,诗教有何意义,就会在人的思想上产生对诗的好感,迸发学习和传播的激情,为诗教的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构建、巩固大诗教网络。政府、社区教育部门要创造条件,激励社区进行社会诗教、学校开展校园诗教。社会诗教,要有专门的诗教组织,创办诗教刊物、组织诗教活动,发挥诗教龙头作用,并向机关、企业、及村、居延伸,设立更多分会组织和朗诵团队。校园诗教,是诗教工作的主阵地,要普及校园诗词分会组织。校园诗词分会组织,除了有领导、有章程、有会员外,还要有活动场所,有发表平台,有保障措施。无论是社会诗教还是校园诗教组织,都要重视狠抓朗诵团队建设。朗诵诗歌应成为普及性的文化样式。我们要让吟诵诗歌的声音响彻云霄,此起彼伏,经久不息。吟诵是诗词普及极其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再次,要经常化地组织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节等节庆,组织诗歌创作、朗诵活动,并尽力把传统节日精神内涵与时代相融合。平时,各诗词组织要经常组织讲座及改稿活动,邀请名家讲课、改稿,打磨提高作品,邀请名家辅导,提高朗诵水平和诗词创作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地方诗教教材的研发,创新诗词表达形式。在社区普及诗教活动,要根据地方群众的语言特点和习惯,结合古诗词的韵律,研发地方诗教教材。社区教育中心应组织有经验的诗词爱好者挖掘地方语言特色和地方文化资源,编写诗教小册子,发给群众和学生,引导和鼓励居民创作诗歌。将中华诗词的音律美、情境美、文字美和地方语言结合,进行诗歌创作,抒感,展显胸襟,那是多惬意的事啊。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诗教引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群众素质,美化心灵,让诗教成长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奇葩!

作者:徐双斌 单位:建湖县芦沟镇社区教育中心

第10篇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3月所的《2014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在2014年整个少儿类图书选题中,低幼图书选题10743种,占18.9%;儿童文学图书选题4867种,占8.6%;科普图书选题2115种,占3.7%;引进图书选题4969种,占8.8%;“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183种。从数量与选题质量来看,少儿图书的出版结构日益合理,正向进一步持续繁荣稳步迈进。而2014年童书的正式出版与在图书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正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反映着这一趋势。纵观2014年度童书出版情况,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儿童故事、小说依旧占领童书出版“高地”

2014年,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依旧维持着原有特征,上升趋势不减:原创作品数量多、经典长销书再版频繁。它们凭借可读性强、趣味浓郁、富有教化意义等传统优势依旧占领着童书出版的“高地”。

名家童书再版的形式也在逐渐多元化,如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曹文轩画本――草房子》,以画本形式再现原著,开辟了名家童书再版的新潮流。HarperCollins UK出版社出版的《会飞的狗》《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则是国际出版社再版我国儿童文学名家作品的典范。传统再版模式也依旧大力推出名家代表作,浙少社推出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美文品读书系》,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沈石溪激情动物小说》,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常新港经典长篇系列》和《水边的文字屋》等图书均是童书市场的王牌力量。

与此同时,儿童文学名家在2014年不断推出儿童故事与小说的新作力作,成为童书市场的中流砥柱。影响力与销量较大的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舒克送你一支神来笔――神奇的文字世界》《郑渊洁新作珍藏套装》《安瑟十三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儿童文学〉伴侣系列》《〈中国卡通〉漫画书系列》《震动》《一个人的牧场》《猫王》,天天出版社出版的《星巴的梦》《超级八卦劲爆班》《辫子姐姐星座物语》,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爱(校园系列)》《海岸线书系》,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笑猫日记》,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名家伴你成长阅读书系》,新蕾出版社出版的《薛涛纯真生命系列》和《野猫的首领》,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课外侦探组系列》等。通过作品题材与读者反响来看,原创故事书、小说在保持畅销的基础上正逐步走向经典化,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一些畅销故事书也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市场化,淡化儿童文学的本质与宗旨,在所谓的“快乐阅读”“轻阅读”的趋势下渐渐偏离了走向经典的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童书市场上,一批新锐作家正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90后作家王璐琪新作《年华永不落幕》,2014年6月出版,首印1.2万册,9月加印6000册;而顾抒的《夜色玛奇莲系列》更是不断创造销售奇迹,仅2014年上市的第九卷《毛豆邂逅的玻璃屋》、第十卷《邂逅白色恶魔》,首印均达到4.6万册,从第一卷《毛豆邂逅黑猫奶茶店》到第十卷,累积印数达到80余万册。吴洲星的《秘密如花》与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小城故事》也备受读者青睐。雷欧幻像的《查理九世》在2014年仍旧长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葛竞的《魔法学校》《幸运兔精灵》系列,商晓娜的《莫小奇和贝小贝》和北猫的《米小圈上学记》等新童书也受到少年读者群的喜爱。可以说,从2014年儿童文学新作整体配比来看,青年作家的童书所占比例较往年有所提升,儿童文学出版正朝着年轻化、时尚化迈进。

童话、科幻等幻想类作品不断升温

童话与科幻等幻想文学,一直是童书市场的“宠儿”,在我国儿童文学的“黄金十年”中,幻想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幻想文学更是因其奇幻的想象、丰沛的艺术内涵和深刻寓意走在童书出版的前列。2014年,幻想文学不断升温,已成为童书出版行业争相抢占的资源。

2014年度,童话出版依旧火爆,名家童话套装书凭借名家效应与品质保证在出版数量上占有较大比重,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汤汤・鬼精灵童话系列》和《动物遇上淘气包系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萧袤校园童话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神隐大陆系列》和《彭懿热闹童话》,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小人鱼童书馆系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版大师童话》,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冰波纯美童话》《熊爸爸和熊宝宝》,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谭旭东满天星系列微童话》,Houghton Mifflin出版社出版的《麦咭先锋》,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管家琪幽默童话系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雪莲花宣传丛书》,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童小可――最令孩子着迷的名家寓言》,天天出版社出版的《爱的礼物・大奖作家新童话》,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微童话好成长丛书――谭旭东微童话》,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丁呱呱童话历险记》,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彩虹桥名家名作》,等等。名家童话书系的大量出版与热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童话在童书市场上的重要位置,而传统童话名家更是重要的销售保障。2014年度童话系列的出版热潮更能体现出套装书与丛书在图书市场上所具有的“规模优势”。

2014年,儿童文学作家也不断推出单行本童话新作,与套书相比,虽无规模优势,但凭借童话体裁的易销特点与新作的强大吸引力,仍占领着童书出版的较大比重。如天天出版社出版的《小蝌蚪吞了一片天》《熊爸爸的超级电话》《喵喵猫和喳喳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盛开的栀子花》《罗克送你一百条围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玩偶之家》《植物大战僵尸》《笨侠号令天下》,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玩具大扫除》《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人树》《木疙瘩山的岩》,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猪妈妈的小熊猫》《爱嘀咕的嘀嘀咕咕》,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白城堡和雪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蚂蚁奇遇记》《冰雪传说》,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红嘴花鸡脱险记》等单行本童话作品,甫上市便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童书出版的先行官。

与往年相比,2014年童话出版的另一大显著特点是:引进童话作品规模宏大,已成为国内童书市场的重要生力军。相较于原创童话,引进童话种类繁多,不光局限于经典再版,出版社把目光更多地投放在国际获奖作品与新锐名家新作的引进上。如晨光出版社推出的《蓝铃铛系列》,新蕾出版社推出的《大熊道格拉斯》《凯文・亨克斯和他的小老鼠》和《金色的小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我和爸爸的蓝色秘密》,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古灵精怪动物园》,天天出版社推出的《与沙漠巨猫相遇》,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胡桃小姐》,新疆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蜜蜂公主》,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舒比格作品系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公主四点会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骑士胡比》,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儿童安全童话系列》等引进童话作品,均为各国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力作、新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可读性,为中国文学出版与世界文学出版接轨做出了引航性贡献。但是,就引进童话出版现状来看,也存在着贴的标签过分夸大其词,有的翻译匆促且水平不高等问题,但从大方向来看,引进童话出版前景广阔,可有效弥补我国原创童话所面临的模式化、泛娱乐化等问题。

与童话相比,幻想小说、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在2014年也在不断升温。科幻、幻想小说等作品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如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梅格时空大冒险系列》,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科幻巡礼系列》《闪电球探长》,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8》《时间移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凡尔纳漫游者系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海伯立安》,南海出版社出版的《银河英雄传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勇士号冲向台风》,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宇宙通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星纪原》,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机器人启示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安珀志》系列,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绽放的夏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魔肽帝国》,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太阳浩劫》等幻想作品,虽然作品类型不局限于儿童文学,但读者群主要为少年儿童,因此在童书市场上销量可观,这些富有幻想色彩的文学作品在审美趣味与启发性上吸引着读者的阅读,成为2014年童书市场上的亮点。

科普文学异军突起

2014年,值得关注的是,科普文学在儿童文学大军中异军突起,为童书出版领域增加了更为新鲜的质素。大型出版社更是将出版对象比往年更多地侧重于科普文学。而在科普文学出版的大方向中,科普故事、童话、常识书占有较大比重。

科普作品,需借助小说、故事、童话甚至诗歌等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使科学在文学的“柔化”作用下,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便于理解与掌握。2014年,各大出版社也就科普文学出版思路进行了调整,大量的新书出版、多元的展现形式成为童书市场上的亮点。

相较于往年科普作品的出版类型,2014年,各大出版社对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关注有了显著提升,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科学环保小达人》系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亲亲自然》,中国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奇幻科学大探险・能源保卫战》,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生活的环境》系列,海燕出版社推出的《水先生的奇妙之旅科学图画书系》,贵州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小牛顿科学馆续集》,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的《创新改变生活》《我们社区的保洁员阿姨为什么每天都很悠闲》,水利水电出版社推出的《地球的孩子生态馆》系列,接力出版社推出的《天气变变变》,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气象万千》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普及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低碳科学童话系列》,集中了金本、李忆锋、余雷、刘颖、吴华和陈曦等老、中、青三代10位儿童文学作家,为少年儿童创作了以北极为背景的系列科学童话故事,表现低碳环保主题,出版后便受到了科普文学界与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在今年10月中山市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普成果展览上,该套低碳科普童话还举行了新书会,也受到了当地师生的热读。至今销量不断提升,成为2014年科普文学界在童书出版领域的成功典范。

而传统的畅销类别,如动物科普、恐龙系列、自然与植物科普、生活科普,尤其是自然科学门类的科普作品在2014年的童书出版中依旧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亲亲科学图书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真有意思的微百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五角飞碟折叠数理化世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天啊,几何还能这样学》,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0分钟爱上科学》,南海出版社出版的《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嗨,我的动物朋友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长啊长的植物书》《躲不开的物理书》《有本领的动物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美好百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安365》系列、《特种兵学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娃娃的环球发现之旅》,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怦怦跳科学图画书全家福》,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顶呱呱科学实验室》,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刺激的科学探险》,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小牛顿科学全知道》,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了解我自己》系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童言识天下》《小学生着迷的第一堂自然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法布尔昆虫记》《画出来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魔幻中生代》,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机器人讲科学》,现代出版社出版的《酷科普――发现从这里开始》,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松鼠大发现》,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生物》,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拉鲁斯趣味科学馆》,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发现之旅》,新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小木马童书》系列,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身临其境的科学》《小手电》,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超级科学家》,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你好,科学》《终极恐龙》,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海洋动物探秘故事丛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上最好玩的恐龙科学馆》《世界上最好玩的动物科学馆》《世界上最好玩的昆虫记》,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神奇花园小百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超级怪兽》等科普图书也抢占了大量读者资源。

纵观2014年科普童书的出版,可见传统科普领域的大旗不倒,探索发现与科学知识类图书作品依旧占据着科普出版的半壁江山。科普童书的异军突起,反映了童书阅读的多元化取向,也标志着童书出版更加科学、理性,更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

以绘本为代表的低幼文学依然风光

低幼文学在2014年童书出版中仍旧占有重要席位,尤其是绘本出版较2013年明显热闹。在电子传媒的冲击下,的出版面临着极大困境,儿童文学出版因其读者群与传统优势并未受到过多抵制,相反,却由于国民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不断迎来新的春天,在童书出版中,低幼文学与绘本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出版对象,加之国外新型图书的引进,立体书、有声书等更多元的形式也为其出版提供新的机遇。可见,低幼文学与绘本在2014年的继续火爆有因可循。

据当当网图书销量排行榜显示,2014年总销量中,第三名即为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地图(人文版)》手绘世界地图・儿童百科绘本;而童书销量排行榜前25名中,绘本与低幼图书占据19席,其中2014年出版的新书就有5本,分别为: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苏斯博士经典绘本》,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幼儿认知小百科》,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不用说,孩子就会听――歪歪兔逆反期教育系列图画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卫,不可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人文版)》手绘世界地图・儿童百科绘本。绘本的热销已成为童书出版界不争的事实。

与往年相比,国内原创绘本数量明显增加,但与引进经典绘本、国际大奖绘本相比,依旧呈现较大弱势,我国童书绘本出版,对国外引进作品依赖性依旧很强,原创绘本品牌难以打响。2014年,引进绘本火爆程度不减,依旧强势占领着童书市场。销量可观的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红火车大冒险》《憨豆企鹅》,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绘本馆》,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暖暖心绘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聪明的小海狸》《不一样的卡梅拉手绘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获奖儿童心灵成长绘本》 ,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爱心树国际大奖绘本》,连环画出版社出版的《情境认知绘本》,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THIS IS米先生的世界旅游绘本全集》,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象米米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聪明豆绘本系列》,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儿童最爱看的彩图美绘本》,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华德福绘本系列》,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心喜阅绘本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爆炸头米拉》等,引进绘本大多为国外著名绘本作家获奖之作,绝大部分都具有品格或性格启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绘本童书的畅销。

其他的低幼文学图书也很不错。众所周知,低幼文学一直以来都是童书市场的一大保障,2014年,各大出版社相继推出新作力作,使低幼文学出版继续升温。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有明天出版社出版的《信谊幼儿文学奖・寻猫启示》,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佳幼儿文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晚安的吻在路上》,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文学阅读启蒙名家绘本》,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经典彩绘故事合集》等,低幼文学以其轻松幽默、富有教化意义的特点,深受家长与少儿读者的喜爱,为其持续热销奠定了内在基础。

原创“丛书”显示独特力量

过去,很多出版社都会推单本童书,但现在“丛书”的出版成为原创的主要形式,在童书市场显示了力量。2014年,原创丛书迎来了“新辉煌”,知名儿童文学期刊凭借其品牌优势不断打造原创书系,儿童文学名家工作室也不遗余力地推出系列新作,为童书出版提供优秀作品源。其中,《儿童文学》杂志社推出的原创书系值得一提。2014年,《儿童文学》杂志社继续推出《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名家力作云集。如阮梅的《罪童泪》,梁慧玲的《双生火焰》,牧铃的《艰难的归程》系列,李开杰的《放声歌唱》,舒辉波的《四十五的度忧伤2・夏日离歌》,李秋沅的《木棉・离歌》,三三的《仙女的孩子》,星河的《你才是那只小白鼠》,许敏球的《昨日少年歌》,王巨成的《点石成金的魔棒》,晏菁的《你是我的守护星4・蓝色天际》,吴梦川的《花朵系列小说》,翌平的《燃烧的星球2・流浪的方舟》和赵菱的《如果星星开满树》等,在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都被看好。同时,《儿童文学》杂志社推出的“淘乐酷”系列、“伴侣”系列、“童话新势力”系列丛书实力亦不可小觑,在童书市场上发挥着“新锐”的影响力。

金盾出版社和万卷出版公司一起推出的由谭旭东主编的《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是2014年童书出版的一大热点,百部原创童书同时上市,涉及几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力作,门类更是囊括了小说、童话、散文、诗歌、故事、寓言等,强烈的冲击力与名家效应使之成为童书市场上引人注目的大型书系。

各大出版社推出的原创丛书也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着童书市场,如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微童话好成长丛书》,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孙卫卫纯真系列套装》《萧袤校园童话系列套装》《李学斌“蓝调童年”成长小说系列套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菜鸟老师系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儿童文学馆》,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玉米狐和西米鹿》,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的《豆丁二人组》,天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获奖儿童文学作家书系拼音版》,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大侦探猫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金榜名家书系》《金蔷薇儿童文学金品》《少年文艺典藏书坊》,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等,这些原创丛书大多格调优美、名家作品居多,呈现出中国原创童书恢宏的气势,在我国童书出版前进的道路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在侧面反映出我国儿童文学的繁荣趋势。

儿童诗与童谣出版依旧低迷

其实,儿童诗和童谣也是儿童阅读的必需品。但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儿童诗与童谣在新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尽管近几年有所回暖,但依旧呈现“弱势”。2014年,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高洪波、金波、谭旭东等人的强力推广下,原创儿童诗歌与童谣出版较2013年有一定程度的增多。

金盾出版社推出的《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中,出版了《变成一朵鲜花》《钓太阳》《童年,多梦的岁月》《小鸟的花房子》等十多本儿童诗集,是2014年度最大型的童诗系列,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梦之歌・少年朗诵诗》,海豚出版公司出版的《分年儿童诗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幽默童诗100首》,重庆出版社再版的《夏天的水果梦》和《花朵开放的声音》等童诗集,销量可观的童诗作品,展现着诗歌不朽的文学魅力。

童谣与儿歌相比儿童诗,由于其读者群体为幼儿,因此出版情况好一些。如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趣味儿歌》,金盾出版社出版的《花儿朵朵》《读儿歌学汉字》和《开心童谣》,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我爱读儿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核心价值观童谣100首》和《婴儿画报精品儿歌书》,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baby儿歌150首》,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欢唱世界童谣》,明天出版社出版的《老童谣》和《信谊宝宝起步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儿歌欢唱绘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慧树原创绘本精选(儿歌卷)》,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最美中国童谣220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的种子绘本馆(精装儿歌绘本系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快乐宝宝翻翻书》,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儿歌三百首精选》,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精选儿歌大全》《名家精选童谣大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好妈妈儿歌、童谣100》,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甜梦时光温馨童谣》,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儿歌童谣》等,尽管2014年,童谣与儿歌的出版量较大,但与国外童书出版相比,依旧是我国童书出版的薄弱环节。

总体来看,2014年童书出版种类丰富、数量教往年再度提升,虽然这些童书里质量有高有低,但整体上来说,原创力还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名家作品重复出版可能伤害读者的信任,但2014年童书出版还是证明了儿童文化产业的兴盛。

第11篇

----沙市五中“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掠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欣赏、创作诗词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既具有科学态度又具有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2017年,荆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书法城,为此,学校按照“文化三市”创建的要求,确定了文化兴校的战略,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中华诗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积淀  诗韵悠然。】

沙市,不仅有长江,还有诗和远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这里发《天问》、唱《离骚》;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杜甫在这里登楼而歌,乐而忘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在这里抒发忧国之感、羁旅之思;

“只有飞沙市,更无啼鸟村。两渔相对语,舟系古槐根”公安三袁在这里独抒灵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沙市五中生于斯,长于斯。汲取了荆楚文明的精华。其前身为明嘉靖年间的龙山书院,虽几度兴旺,数次废圮,然木铎金声、德泽绵长,羽扇风流,令人钦仰。1956年,在大赛巷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五中。2006年,整体搬迁。其间数更其名,惟兴学壮志不散;几易校址,惟育人宗旨不忘。迁新址,建新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今天的五中已经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高强、质量高超、特色鲜明的荆楚名校。

【领导重视  诗兴盎然】

吟唱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学校党政工团自觉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念,把 “文化三市” 创建列为中心工作,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之中。高规格启动,高强度推进,高标准落实。

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形成了全员纵横联系、内外联络、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不仅专题研究决策重大问题,而且亲临督办,促进创建重点工程的稳步推进。保障创建经费的落实,仅2017年就投入30余万元用于创建工作。

【夯实基础  诗情怡然】

挥毫泼墨,描绘七彩生活;诗联书画,记录精彩人生。学校注重细胞建设,完善机构。五中诗词楹联分会暨龙山诗社现有会员267人。做到了有机构,有章程,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经典诵读比赛。融诗、歌、舞、声、光、电为一体,集悟美、创美、展美、赏美于一身,给人带来穿越时空,震撼生命的审美体验。

优化环境,将经典与书法和园林艺术完美结合,营造“以诗为荣、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养德”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

“诗联书画活动室”投资3万元,面积约90平方米,墙面粉饰一新,布置了诗联书画展示窗口,添置了十张专用书桌以及文房四宝用品,为诗联书画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

投资近30万元的“诗联书画园”,用拓片的方式呈现历代名家名篇80幅;八块大型宣传牌,既介绍了诗歌、词曲、对联以及书法知识,又展示了名家手迹;在学校主体建筑入口,分别悬挂了10副由师生撰写、名家手书的巨幅楹联。

教学楼诗词楹联长廊,按照历代诗人咏荆州、名联欣赏、诗词欣赏、红色诗抄、书法欣赏等五个板块,悬挂粘贴200幅名篇佳作;在教室门前,将教材选用的200篇诗词全部上墙;在科技楼、办公楼设置书画长廊,150幅作品均出自师生之手;在楼梯之上、道路之旁、花园之中,200张诗词名句小贴士点缀其中;还投资3万元,开发了诗词查询系统,方便师生快速查阅相关资料。

【书香校园  诗韵悠然】

读古诗,贴春联;书汉字,创“三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学校以“建诗社、上诗课、办诗刊、出诗集、筑诗墙、置诗廊”为引领,提振学校名片,提升学校软实力!

学校“金色年华”校园文化节。迄今已举办21届。其优秀节目《吉祥》、《青春的记忆》荣获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一等奖。2016年,在全区中小学“早读经典”比赛中,《盛彩中国》力拔头筹。在湖北省“起点阅读·朝读经典”校园巡回展演活动中,五中的《少年中国说》广受好评。在“沙市区教育系统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千古绝唱颂英雄》一举夺魁,荣获第一名。

学校利用元旦、春节、国庆以及寒暑假放假期间,组织“龙山杯”诗词楹联书画大赛。其优秀作品在《沙市五中报》连载,并作为“诗词园”和“诗词楹联长廊”的展品以及编辑《优秀成果集》的稿件。

学校创办了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官网,开办了“校园之声”广播站,坚持每天中午播音。已发表师生文章6千余篇,图片5千余张,浏览量达400万余人次。《沙市五中报》,每月一期,已出刊88期,累计已近十万份。“龙山诗社”创办了社刊《青葱岁月》。学校还出版了《龙山拾韵》、《岁月如歌》、《晨曦》、《青葱岁月》等校园文化专辑。五中网站被表彰为湖北省校园网站50强;《沙市五中报》荣获湖北省校园文化建设年度成果奖。

【不忘初心  诗风蔚然】

文化,让简约的校园儒雅起来、让冷峻的办公室温暖起来、让倦怠师生的丰润起来、让沉闷的教室灵动起来、让萎靡的草木鲜活起来。一座座大楼翰墨芬芳、一间间教室书声琅琅、一条条道路诗韵悠长、一处处长廊曲水流觞……

第12篇

我喜欢看的书可多了,《快乐读写》、《小学生文摘》、《品读经典》……,但我最喜欢的是《快乐读写》。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它的封面、它的内容等。

每当老师发给我们《快乐读写》这本书时,我总是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读为快。最吸引我的是封面精致的插图,它的封面每一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一期都很漂亮。这引起我无限的遐想,由此可见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与设计。封底还有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引人发笑,有的让人深思,有的让人感动,还有让人读起来激昂、奋进的诗歌等。

我很喜欢开篇卷的一些小文章,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那些文字却充满了生命力,每当我读它时,它们就会变成一群小精灵与我进行心灵的对话,让我们更加热爱美好的生活。它还丰富了我们的情操,启迪了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收获很多很多……

翻开书的最后一页,会看到有趣的漫画:大笨熊巴纳比等。这些漫画都非常好看,简直让我着迷。相信你也会着迷。

书里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这本书知识涵盖面非常广,书中有探索奥妙的,有教人处世的,有启迪智慧的,他还教会我怎样写文章,让我懂得许多道理。

这本书里的“亲近名著”、“名家经典”让我直接面对作家的风采。领军佳作、悦读汇、妙笔生花、美文品读、金笔小作家……让我从中学到了写作的技巧,找到了写作的灵感,步入了写作的“快车道”,真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只要学会用心读书,同时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我们就会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快乐读写》这本书陪我整整有两个年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休闲时看一看,会给我无穷的乐趣和动力。心情不好时,翻一翻《快乐读写》我会被书中的趣味故事吸引,阴霾的心情随之烟消云散。

这么好的书谁不喜欢呢?我爱《快乐读写》!

你想读有趣的书吗?想读精美的文章吗?想懂更多的道理吗?快来和我一起读《快乐读写》吧!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