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时间:2023-06-07 09:2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金融投资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我国居民 家庭金融投资 风险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可支配财富也越来越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意识越来越强,投资的渠道、品种也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很多家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投资,而是不断的扩展为股票、基金、黄金、债券、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投资,投资本身是风险和收益的集合体,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受政策、人民币的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无疑增加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对居民家庭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导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金融投资也成为现代家庭投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分为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购买保险、投资基金和股票等。银行存款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金融投资渠道;债券投资氛围国债和企业债券,国债投资安全性较高,企业债券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险投资也是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品种;基金投资流通性强、交易费用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股票投资风险性高、收益也高。居民作为个人投资者大多资金有限,不具备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优势,很多中的收入的家庭通常选择预期收益有明显保障的国债、银行存款等。2006年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期很多银行存款流向股票市场,08年股票下跌很多资金转为储蓄资金,近两年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完善,投资保险的人群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再加上金融投资中介机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等情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家庭短期投资动机较为明显,不具备长期投资的能力;居民个人投资规模较小,不具备规模优势;家庭投资者跟风投资和经验性投资较多,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投资质量不高;居民接触的金融投资信息渠道狭窄,面对风险很难快速地做出反应;金融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占用个人精力较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是个人投资行为,难以进行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等等。可见,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存在很多的问题,金融投资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影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因素

(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

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基本来源是家庭成员在满足其消费需求后所剩余的那部分资金,因此,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对家庭金融投资的规模、范围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多数家庭收入结构单一,可支配的收入有限,居民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会选择一些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少的投资方式,来确保家庭经济生活的安全性,这就容易导致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投资环境机制有待健全

金融市场不仅受到货币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政府的干预,为了维持市场稳定,一些政府干预的政策相继出台,政府经常参与经济干预市场,导致投资环境受到过多的干预,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受限,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之家庭金融投资本身投资规模小、信息渠道狭窄、应对风险能力较低等,投资者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可见,金融投资环境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投资行为的风险性。

(三)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投机行为和投资者的投资心态问题

家庭金融投资者受信息渠道、专业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偏向于信赖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来进行投资,他们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符合投资行为的理性化建议和选择。但是,中介机构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委托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投资者的问责,他们往往会跟随市场投资导向选择投资方向,并未真正从委托人的利益出发来选择投资。受到市场环境机制、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很多投资者没有摆正投资心态,抱着投机心态寄希望于短期的额外收益,选择了风险投资,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容易导致投资的偏差,无形中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性。

三、如何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风险

(一)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

家庭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之前,加强对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加强对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资本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投资者个人风险、专业理财机构运作风险等。居民在对这些风险类型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投资时就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投资的品种和投资机构等,尤其是初级投资者,在认识并深入了解这些风险的同时还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些风险,进行冷静的思考,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增强投资的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投资质量。

(二)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

选择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投资策略,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手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要以家庭收入水平、结构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金融投资方式、风险、产品等进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掌握具体的投资操作要领,制定正确的投资方案和策略。家庭投资者在投资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资初期选择一些适宜操作的投资产品先进行投资,一步步的实施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的安全性,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耐心,面对投资问题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并认真执行,在对投资业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扩大投资范围、规模,在稳步前进中提高投资的效益。

(三)根据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金融投资品种

每个家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可根据家庭资产结构状况或者是风险测试等方式进行投资分析和判断,选择家庭能够承受的风险指数的品种进行投资,确保投资导致的损失或者是背离自己期望值的指数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风险越大的投资品种往往潜在的收益也越高,相反投资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收益也会较低,投资风险的大、小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投资者的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并且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免出现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损失,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政府合理干预,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破坏市场自我调控机制,对商品的价格浮动产生影响,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是,在我国市场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适当的干预也是必要的,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行为去引导和推动,发挥政府调节的功能,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其次,就是要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完善金融投资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同时保障家庭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动荡,如何有效地引导居民进行金融投资,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的质量,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家庭金融投资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选择适应居民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政府合理干预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方式来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及其防范[J].特区经济,2011.4

[2]高尚杰.金融危机下家庭金融投资及其风险规避[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秦建平.中国大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探析[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7.11

第2篇

金融风险管理通常指的是通过金融管理策略与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资金运作的金融风险,避免企业金融操作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可以降低企业金融操作风险,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例如企业在风险投资中,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管理人员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正确投资,正确管理,准确的预测金融风险环境,采取最佳的方式适当规避金融损失,让企业在投资中获利。另外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可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国内金融投资出错的概率,确保经济活动中资金的高效运用,确保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金融活动与金融投资的方式在不断改变,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要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还要考虑到金融管理方式与过程中的控制力的变化,财务控制与分析是帮助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可以最快的辨别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判断科学管理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一,金融风险本身是根据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其产生的因素和根源也是客观的,金融活动本身因为贯穿整个经济投资整体,为了保证经济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资金有效的运营,因此金融投资的管理者与负责人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处理股市萧条与暴跌的情况。金融风险会对经济市场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国家税收、企业生存年限都会成为受影响的目标。金融危机的到来会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二,金融风险是可以叠加和重复积累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还具有重复叠加的特性,很多金融风险可以一层一层的叠加,积累直到一个市场和经济秩序的崩溃。金融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统计学预测的,一旦有对市场和企业具备不利因素的金融风险被判断时,需要采取措施保证企业尽量降低损失,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第三,金融风险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企业对待金融风险的管理措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清晰、客观的判断金融风险,清晰的认识不同的发生原因,这样才能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掌握金融活动的风险,求得稳步发展、获得利润。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一)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的重要性,企业金融市场中资金投资与运作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增强,通过资金运作提升企业经营实力,改善企业经营活动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个方面,企业需要在财务控制上稳步提升管理与控制能力,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方式去应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发生几率。其次,金融危机环境日渐复杂,对我国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水平通过应对复杂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方式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第三、我国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无法得到企业的重视,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状态,财务部门的监管体系也尚需完善,导致了企业财务控制能力的降低。

(二)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需要加强企业金融投资整体方案的完整性,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方式,保障各部门对不同环境下经济投资方式与风险投资方式的应对策略,通过对本岗位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些认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分析,确保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预防能力不断提高,在金融风险中可以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会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在投资中可以让企业获利。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源的联系和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改善企业预防金融投资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损失。第五、企业要培养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人才,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让这些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方向,保障金融风险的科学经营与发展,提升金融管理的效果,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而且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露,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部门对突况的应急能力,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择方面也要慎重,要选择财务管理控制专业性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财务管理与分析知识,可以最快速度的分析出存在的金融投资风险,最快的判断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第3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对称性教学方法研究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近期内的交易目的而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负债是指企业采用短期获利模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负债,比如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作为交易双方来说,甲方的金融债权就是乙方的金融负债。大多数《财务会计》教材基本都是按照先资产类、再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的顺序进行编写的,所以教师们也大多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进度的安排。但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知识体系的相关性、对称性特点,结合教与学的有效性,采用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在《财务会计》的先修课程《会计学原理》中,已讲授过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和复式记账原理,讨论过账户的结构、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账户的对应关系等内容。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讲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内容时,如果结合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来教与学,依据“交易双方中,甲方的金融债权就是乙方的金融负债”的特点,分别站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的角度同时进行比较分析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要比单纯地、片面地教学收到的效果更大。

一、初始确认环节的对称性教学

(1)科目设置的对称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在会计核算时,分别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下设置了“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其中“成本”反映初始确认金额,“公允价值变动”反映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实质上这是对同一经济业务的处理,只不过是交易双方分别站在了债权和债务的角度,其总账科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其对称性特点。(2)交易费用处理的一致性。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资产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在处理交易费用时的方法都是一致的,即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交易双方是站在债权和债务两个不同的角度,但对处理同一经济业务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的方法是相同的。(3)计量属性和初始确认金额的对称性。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都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进行初始计量,并且公允价值均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的。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其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发生的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科目。在教学环节,通过比较和对称性的分析,我们既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在交易费用和计量属性上的一致性,同时也使学生从“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会计记账规则的对称性角度,加深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理解和记忆。

二、资产负债表日账务处理的对称性教学

(1)股利或利息会计处理的对称性。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货记“投资收益”科目;资产负债表日,投资企业按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面值和票面利率计提利息时,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企业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时,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交易性金融负债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应付股利”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产生的股利或利息,与承担交易性金融负债而产生的股利或利息一样,在会计处理上都是记入“投资收益”科目,不同的只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利或利息确认的是一种应收债权的增加,而交易性金融负债却显示的是一种应付债务的增加。资产与负债对称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结构的了解,学生们可以同时站在债权方和债务方的角度,分别考虑同一经济业务在不同方的账务处理,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了系统性的梳理,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2)期末计量属性的一致性和会计处理的对称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期末计量都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其差额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确认公允价值上升的收益,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时,调减账面余额、确认损失,作相反会计分录。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会计分录。从期末计量的会计处理上,我们也可以对比分析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对称性特点。期末两者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致性,使得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损益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也是对称的。(3)对计税基础的影响进行账务处理的对称性。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期末均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那么,不管公允价值升高还是降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期末的账面价值与其期末的公允价值都是相等的。而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税法的这一规定使得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存在差异,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结果不同。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日针对其差异需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根据税法相关规定,当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借方余额时,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作分录调整;反之,当交易性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贷方余额时,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作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的调整分录。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对计税基础的影响的账务处理,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复式记账原理中的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所以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使学生更加易于掌握和记忆这部分知识。

三、处置环节的对称性教学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教学环节中的主要会计问题,是让学生能正确确认处置损益。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处置时的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分录基本模式如下:借:银行存款;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也可以在借方);投资收益(差额,也可以在借方);借:投资收益;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者,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投资收益。

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的会计分录基本模式如下:借: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也可以在贷方);贷:银行存款;投资收益(差额,也可以在借方);借:投资收益;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者,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投资收益。

以上处置环节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会计核算模式的对称性体现得很直观。把同一经济业务中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放在一起,同时进行对比分析教学,使学生对资产与负债的实质内涵有了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四、对称性教学过程案例分析

例:2011年10月1日,甲公司投资350000元购买了乙公司债券。依据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甲公司将该债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乙公司则视其为交易性金融负债。该债券在2011年11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360 000元,在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345 000元。2012年1月5日,甲公司以344 000的价格将债券出售给乙公司。则甲、乙公司账务处理分别如下:

甲公司账务处理:(1)2011年10月1日购入乙公司债券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350000;贷:银行存款 350000。(2)2011年11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3)2011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000。(4)2012年1月5日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借:银行存款344000;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000;投资收益1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350000;借:投资收益5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0。

乙公司账务处理:(1)2011年10月1日承担债务,借:银行存款250000;贷: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250000。(2)2011年11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贷: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10000。(3)2011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变动,借: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 15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5000。(4)2012年1月5日处置交易性金融负债,借:交易性金融负债——成本250000;贷:银行存款244000;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5000;投资收益1000;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0;贷:投资收益5000。

以上甲、乙两个公司的账务处理过程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负债在内容界定、初始计量、期末计量、处置等环节处理上的对称性。整个过程体现了“作为交易双方来说,甲方的金融债权就是乙方的金融负债”的特点。当甲方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被处置终止确认时,乙方的交易性金融负债也被转销退出资产负债表。

五、结论

利用复式记账原理,进行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分析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认识,掌握了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企业资产来源与负债形成的理解,对复式记账原理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务大学出版社,2010(8)

[2]戴德明.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应用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提高投资者投资能力。 

 

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割不断关系的学科,在现在越来越表现出了相互融合的趋势。金融学作为经济的皇冠,在这场变革中当然也是产生出了行为金融学这一巨大的成果,集中体现就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始终坚持自己是心理学家的kahneman。但是在现在的行为金融学中,主要的心理学理论还是认知学派的,而且多是以经济学的方式来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就是在于探讨用除认知心理学以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改善投资者投资能力可能性,尤其是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来源 

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此时经济学被定义为对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那里,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到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人们充分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决策,这一假设就足见对人的重视。为以后经济学在在对人的讨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虽然这里的人是完全理性的人。 

1947年herbert simon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有限理性”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绝对理性”的否定,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开始考虑现实的人的实际情况。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 心理学家kahneman 和tversky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提出了既非完全理性, 又不是凡事皆自私的“现实人”假定。他们的《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启发式法则和偏差》和《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两篇文章中侧重于研究人们在风险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决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前景理论”。kahneman也因为在此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对行为金融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提出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真正兴起。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就是以决策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探讨投资者的真实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心理机制,试图去解释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具体投资活动产生作用的。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 

在直觉驱动偏差中,hersh shefrin主要指出了下面的一些影响人正确抉择的经验规则:典型性、过度自信、锚定、模糊性规避。在框架依赖中主要指出了:损失厌恶、协调决策、享乐式编辑、认知与情绪方面、自我控制、后悔、货币幻觉。 

三、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以上对现在行为金融研究的陈述,发现在行为金融学还是主要在研究一些“金融怪象”,这些现象是用经典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用的方法基本就是由心理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作基础来帮助解释。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行为金融学里还是在用基于统计学的研究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那样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即便了解了这些现象但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在那呢?因为这些现象的根源很深,我们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尼要认识自己的这些错误都很难,你说要完全改过那就是更加的难上加难了。所以说需要用另外的眼光,用一种更加长远的方式来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来逐渐帮助个人投资者来提高其投资能力 

在kahneman的理论体系里,他提出了一种将人的认知过程区分为“直觉”和“推理”,并对二者做出了详细的区分。通过这个行为金融学里重要的理论——前景理论的前提,会发现直觉是很多很多错误的根源。这也就自然的想到了荣格关于人的意识功能的划分: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在荣格这里,直觉是“直觉这种功能使你看见实际上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事实上做不到的。但直觉能为你做到,你也信任它”;“在你必须处理陌生情况而又无既定的价值标准或现成的观念可遵循的时候,你就会依赖直觉这种功能。”和“但你处于一种直觉的状态,你通常不再注意细节。”,可以看出这和kahneman给直觉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荣格看来直觉更多的事无意识的表现,它可以无处不在的通过域下过程来影响你。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那就是要改变直觉,就需要深入我人类的无意识当中来认识它和改变它。也就是说,最深刻的变化应该是从无意识的工作进行起。在这种情况下,荣格学派代表的深度心理学就是要针对人类的无意识来进行工作的。那深度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领域,也就是在帮助个人改善投资能力是最彻底和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第5篇

1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的影响体现

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是资源良好利用的过程。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资源利用需要掌握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原则。投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投资环境影响了金融投资管理的多个方面。从基础环境上讲,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管理上有秩序,优质的文化环境,能够促进管理的人文交流,正确的政策环境,能够保证投资活动健康稳定。投资环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政策框架就是在金融投资中所享受的宏观该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商业便利机会主要是在金融投资活动中的便利性,主要是金融投资的促进措施和金融投资的鼓励措施。经济决定因素就是金融投资管理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投资目的地资源可利用性和价格,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专业技术劳动力可用性等诸多因素。金融投资过程中,良好的投资环境既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对金融投资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从当前金融投资实际来看,构建健康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保障金融投资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金融投资具有正向的决定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正确理解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的影响,才能为金融投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取得实效。因此,认真分析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的影响,是提高投资管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2投资环境在金融投资管理中的影响

(1)投资环境适应性决定了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程度。从硬环境来说,气候环境日益恶化,在倡导环保的基础环境下,自然环境作为最为前提的条件,如果存在严重弊端,就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国内投资的基础设施条件没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样的投资环境下必然导致金融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很难引入外资的投入。从软环境来说,国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的服务环境与国外服务环境差距较大,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占优势,诚信环境没有条件开发。这样的投资环境也会导致金融投资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如不改善,投资环境很难在金融投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考虑到金融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要想有效化解投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的整体收益,就要在充分认识金融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的适应性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做到积极推动投资环境建设,使投资环境能够根据金融投资过程进行适应性调节,达到防控金融投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正确理解投资环境适应性决定了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金融投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投资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给企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投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投资人员和整个投资活动要保持动态管理状态,来增加金融投资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的投资人才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金融投资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单一,严重缺乏评估、管理、审计等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金融投资管理效率不高。从目前金融投资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建设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当前企业投资管理实际,投资环境的诸多不确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人才结构,使得企业只有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才体系,并优化人才配置,才能达到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而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金融投资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应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把握投资环境构建原则,并做好投资环境建设,才能满足投资需要。

3注重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的相互促进

(1)投资环境与金融投资管理要和谐共融。首先,科技发展水平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安全保障功能。高科技能提供一个电子交易系统的投资活动,它的投入使用能很好地改善投资环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金融交易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也越完善和强大,科技发展水平给金融投资管理带来了安全保障,避免操作风险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其次,合理规避金融风险是投资管理的重点任务。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时期里,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发生越来越频繁,金融活动的创新必须要与投资管理相适应。金融创新能在金融投资管理中起到活跃因素,进一步促进金融投资环境。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亮点。金融投资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类别,人力资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做好人力资源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和改善金融投资管理活动的效果。结合金融投资管理实际以及投资环境建设经验,投资环境与金融投资管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投资环境既对金融投资管理有着正面的影响,金融投资管理也反过来影响投资环境建设。因此,只有保持投资环境与金融投资管理和谐共荣,才能促进投资环境建设并保证投资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使金融投资的整体效益得到全面提高。(2)优化投资环境,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健康运行。投资环境中所在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基础设施等建设水平,时刻影响这投资管理的各个方面。基础环境往往能给投资者直观的视觉感受,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投资有重要意义,金融投资管理必须依靠必要的物质设施投入来完成,良好的物质条件,能够衍生出良好的基础条件。任何投资和管理都需要依托环境作为支撑。金融投资管理活动,对于投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就是因为金融发展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相关联。金融产业升级需要稳定的基础,商业的繁荣是其中必要的条件。投资活动可以缩短投资者对正在出现的投资机会的反应时滞,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科学性发展。鉴于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的重要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建设中,根据金融投资的需要重点构建良好健全的投资体系,并逐步优化投资环境,才能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取得实效。因此,优化投资环境,已经成为了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措施,对推动金融投资管理发展和满足金融投资管理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金融投资提供良好的基础,保证金融投资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4结语

完善投资环境,不仅需要从硬件上入手,更需要从软件上改进。金融投资环境的优劣是能否吸引更多资源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这项工作能够辐射更多的领域,使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步入新的环境。

作者:赵伟勋 单位: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第6篇

(一)金融投资方向的基本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金融投资者的基础,除了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统计学等公共基础课外,要获得扎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功底还需要学习货币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理财学、保险学、公司金融、投资学、财务管理、期货期权、投资银行学、投资基金管理、投资行为学等专业课。近年来,金融市场朝着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步伐加快,需要具备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产品定价能力的人才,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应向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分析、金融数学、算法交易等课程延伸。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内容侧重点

要培养合格投资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客观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对不同的观点和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的思辨能力,并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让真理在辩论过程中得以呈现,使学生掌握理性思考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教师应立足于以下两个导向和两个侧重点,把握分析金融投资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方法:1.投资导向正确理解“投资”的概念对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至关重要。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未来的预期收益,需预先垫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从该定义可知,首先,“投资”需要投入一定价值量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形式或是实物形式;其次,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再次,既然投资有时间跨度,那么就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如通胀风险、信用风险等,其要求的投资回报除弥补资金的时间价值外还应能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后,投资要求保本并取得回报,即获得更多的未来现金流。一般情况下,比较投资与投机的不同,可以从资金投入者所期望的变现时间进行区分。2.理财导向理财是指个人及经济组织在某一时间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现金流状况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行为。由此可见,理财并不是急功近利地将投资的目光局限于短期回报。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理财是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合理安排,而对一些经济组织,如养老基金而言,则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资金进出的合理配置和风险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理财规划师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将选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投资规划、保险服务等与理财相关的职业。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内容需要从维护家庭稳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的角度谈投资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恪守“信托责任”的要义,为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未来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性的金融服务。3.投资风险的回避随着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金融服务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加强,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轻则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重则引发巨额财富转移和消失,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金融受杠杆化潮流驱动的今天,银行家们为了获得高额的收益,不惜创设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高额的回报为诱饵,向不知情的投资人推销,为未来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当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与资本的无国界流动相结合,金融风险得以如同瘟疫一般扩散和蔓延,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裹挟实体经济迅速地步入衰退。在金融市场上,高收益与高风险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应从分散转移风险、化解危机的角度研究金融产品的投资价值,不应一味地以利益为导向,不顾社会的道德与责任,对金融产品的赚钱效应顶礼膜拜。4.引导对金融创新的理性认知金融创新的动力源自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规避金融管制。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它满足了社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着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产品又具有杠杆率高、交易链条长的特点,普通投资者在被其潜在的高收益所诱惑的同时,很难对其复杂的风险构成进行有效分析。如果缺乏“理性投资”理念的引导,忽视风险控制,盲目追逐高回报,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创新很可能演变成为一些金融机构向普罗大众圈钱的手段。由MBS、CDO减值到CDS违约导致的美国信贷市场风险失控,进而引发金融风险火烧连营的次贷危机,说明了对金融创新理性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主动加强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开阔视野,关注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研究在我国效率较低的金融体系下进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

(三)教学内容中需加强“理性投资”理念的培养

培养选择恰当方法进行投资的理念(1)合理地分散投资的理念金融投资理论表明,分散投资可以降低乃至回避非系统性风险,即“要把鸡蛋放在几个结实的篮子中”。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要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及所拥有资金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如果个人投资者资金量是5万元~10万元,投资于3只左右的股票较为合适;如果资金是100万元以上,股票的种类应该是10只以上。而且投资的股票不能都同属于一个行业,否则达不到分散投资的效果。规模较大的基金更是投资于几十上百种不同的证券,并且法律还会对其单一投资对象的持有量进行限制,以控制风险。合理的分散投资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一旦发生风险也不至于“全军覆没”。(2)投资于合理价位的理念掌握基本的估值方法,了解不同行业的估值特点。如在股票市场中,20倍市盈率,3倍市净率的标准在很多行业里可作为衡量投资价值的简易标准,但在某些行业并不适用,如钢铁行业等。因此投资技巧需要根据行业不同、公司规模大小及业绩成长能力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投资者根据价值投资分析方法选定投资对象之后,可在合理估值范围内将资金投入。但此时,如果市场出现价格进一步低于价值的情况,即便账面上出现亏损也要勇于把握买进的机会。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投资者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应该欢迎熊市,因为它会把股价拉回到低位”。如果投资过程中运气较好,买进股票很快出现上涨,不应太过乐观追涨再买,此时应细心观察,暂时停止买进行为,及时收集信息,对上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形势有变,所买进股票不再具有投资价值时,则应立即卖出。理性投资就是本着“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的原则,在不同行业中寻找还没出现上涨,估值合理的股票进行投资。学会控制投资当中的浮躁情绪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投机氛围浓重,但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亏损抛售、认赔出局不是必须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在价格被低估的时候仍然可以长期持有等待其价值回归。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高智商或高学历,并不足以使投资者变得聪明,在投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合适的心智与情绪,避免陷入市场的非理性狂热”。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对金融产品投资价值分析方法的学习与投资效果的追踪,让学生更多地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关注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在价值分析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认识到无论是市场犯错还是自己失误,都没有必要过于百感交集,市场缺乏的永远不是机会而是耐心,从而增强学生在投机盛行的市场中克服浮躁情绪的能力,培养理性投资的心性。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实践改革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仅凭课本阅读、死记硬背,必须亲身体验和实践,特别是对“金融投资学”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专家讲坛——学术研究这几个环节增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能力。

(一)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培养“理性投资”的实战能力

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一次投资失误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金融从业者的理性投资的经验不应留待从业生涯中磨练与积累。随着软件开发水平的提高和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和教学应用软件,对尚未步入职场的学生进行“理性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国际金融》、《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金融工程》、《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所提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环境,开展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经营实务模拟等实训活动,让学生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市场行情、交易情况以及价格变化规律有一个总体认识,系统演练组合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升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实战能力。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理性投资”的认知水平

实习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跟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和提高学生对“理性投资”理念认知水平的必经阶段。校企联合设立实习基地,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参与到实际部门的投资项目评估与投资组合管理过程当中,通过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验证“理性投资”方法的可靠性。另外,学校可以配合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习基地的建设,请金融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企业文化、部门机构设置、管理理念、职业操守,让学生了解金融投资管理对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聘请金融从业专家讲授“理性投资”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高校“象牙塔”式的教学,还应加强与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业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络,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专业人士,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的经理、财务总监、行长等到校开辟专家讲坛,通过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达理性投资与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创新发展的最新进程和金融监管存在的纰漏,从战略的高度和实际操作层面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从而加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识。

(四)提高“理性投资”理念下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居民;理财;现状;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057

中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个人经济与股份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增长,理财也因此走进了中国居民的生活。中国居民为了使自己的钱财能够更好地保值,因此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从而就需要专门的理财产品或者理财机构为居民个人进行服务。中国居民对理财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理财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能够不断地推动我国理财技能,也增强了我国理财业务。

1中国居民个人理财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发展,转型加快,金融领域也在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中国居民对个人理财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近些年,通过媒体的宣传以及对理财知识的普及,中国居民对理财的观念、认识也有了改变。以往居民多存在靠攒钱来致富的想法,而现如今中国居民更多的是想靠投资来得到更多的收益。

11居民自身问题

对于大多数中国居民来说,对财物的管理没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当今很多居民投资理念保守,房产投资是主要的投资方式,更多的居民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其一中国单一的理财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居民的需求;其二居民并没有理财投资的相关知识,以及投资的技能。不熟悉金融理财的产品,也不理解本身金融市场,忽略了自身的需求。中国居民普遍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并且更多关注的是高收益,忽略了投资本身的风险,最终导致个人的财产损失。

12金融服务机构问题

当前金融服务机构存在分页经营制约、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市场不完善将阻碍理财业务本身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机构本身的软硬件构成问题,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对于中国居民的理财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它们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居民对理财的需求。

13政府方面问题

理财市场自身是存在问题的,市场体系并不健全。首先,影响理财的重要问题就是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个人理财本身就存在风险。理财行业盲目地竞争,政府对市场监管体系并不健全。居民个人风险的增加,使政府对财务管理有巨大的影响,难以维护中国居民利益的同时,也难以维护合法权益。

2中国居民个人理财的对策

21居民自身问题的对策

培养居民个人理财意识是解决居民理财问题的关键。近几年,居民的储蓄存款呈现每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很多金融机构都借此机会推出各种理财项目,但是中国居民对理财知识缺乏。中国居民正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只有建立财务的管理意识才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通过理财规划出一个高品质的生活。

中国居民数量较多,根据不同人群、人生不同阶段推出适合的理财方案,是现代金融机构应该重视的问题。首先,要根据居民本身的家庭情况以及今后的变化,制定适合居民的家庭理财方案,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够实现不同的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动力,因此财物的目标体现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并不是每个居民都能够参与练习的。因此制定财务目标是当前应当面对的,在居民理财的过程中,居民必须要熟知资产的负债表,对未来的收入预测有深刻的理解。确定财物目标,不管是消费还是投资提前,都能够进行合理的安排。

居民建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对投资也是尤为重要的,首先面对风险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投资本身就是具有风险的,这一点居民理财需谨慎。因此低风险、高回报的个人理财才是首选。如何化解风险,这也是现代中国居民需要增强的意识,首先需要风险规避;其次控制风险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提高中国居民自身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广理财项目,使每一位中国居民都能够在理财中受益。

例如,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各个银行存款或现金、不同种类的养老金以及保险、证煌蹲省U馊类在现如今中国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各占1/3的比例。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分布大致是这样,首先在银行里存款占据最多的位置是65%左右。各类的证券投资大概占20%,其次是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现金各占5%。在发展相对稳定的现代,金融环境也比较稳定,因此理财行业应当抓住重点,中国居民能够把存在银行的存款用来投资理财,这样不但促进金融发展,也能够给中国居民带来效益。

22金融服务机构问题的对策

金融服务机构本身的问题对于现财来说,是需要得到重视的。首先,要增加理财产品,增加理财产品就是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理财产品,能够全方位地服务居民;其次,提高理财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服务的水准也是关键。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一直是中国居民对理财投资的关键,更多的中国居民因为惧怕投资风险,因而不敢投资,害怕投资。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控制风险,在能够把投资可能形成的损害降到最低承受范围内。加强组织整合,创新新的机制。培养正确理财观念的同时也要做到谨慎地选择客户。在选择客户的同时,金融机构应当花大量的时间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的队伍,只有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够使中国居民更加放心地选择理财方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处理客户投诉方面,中国居民本身是缺乏理财意识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可能就会对于某个理财项目多问、多打听,而有些服务人员可能会很反感,服务态度上就存在问题,会对中国居民心理造成伤害。因此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减少投诉事件的发生,是解决金融服务机构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金融服务机构的问题才能够在今后的理财中给中国居民带来利益。

23政府方面问题的对策

在政府方面,首先应当建立合理政策以及加强管理制度,更加积极地管理个人理财的市场。在确保能够给中国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理财环境的前提下,对个人理财市场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中国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才能够进行更好的服务。对个人理财进行良好规划。加强对个人理财的管理,现代金融理财的种类较多,因此选择理财工作的人员也较多,政府方面首先要对金融理财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监管。其次对理财工作人员应当组织培训,加强自身对理财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金融人才,政府部门应当多鼓励他们不断地学习,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中国居民选择金融产品投资时提供最好的最有效的服务。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中国居民来说,金融理财是能够使他们得到收益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中国居民对于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只有更好地完善金融理财机构,居民才能够更加放心地选择理财项目。除了加深中国居民自身对理财的认识外,也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整改完善,通过政府方面的协助,金融机构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对中国居民进行最好的服务。只有在根本上提高,才能够为中国居民今后的金融理财规划提供最好的帮助。才能够给中国居民提供一个高品质,并且自由自在的生活,才能够使中国居民在金融理财投资方面得到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霾迟迟未散、欧债危机起伏不断、我国转方式调结构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导向进行了迄今最为明确的定调和表述。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金融的双重属性。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概念,它还广泛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金融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属性。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依靠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壮大。二是作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衍生属性。金融从出现伊始就存在脱离实体经济的强烈冲动,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回报。马克思曾经对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做了详细描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导下西方国家经济的致命问题与悲观前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给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使金融回归根本属性,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泡沫化倾向,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处理好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关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非意味着要把虚拟经济一棒打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国民财富的逐渐增长,必然要有一部分财富从经营活动中剥离出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配置和管理。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而言,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是经营活动,而作为“另一种核心动力”的投资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固然有当时我国金融资产还不够壮大有关,但也和对投资活动、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有关。不管是过去单纯的“银行”概念,还是后来的“银证信保”概念,对金融业的认识都是着眼于首先“管好”而不是首先“用好”,强调“管住”而不是“用活”。因此,要处理好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着力增强“另一种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通过投资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多元化、灵活性、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支持。

第三,要引导金融资源实现正确合理高效配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不仅积累起庞大的国民财富,还形成了大量的民间资本。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9.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27万亿美元),并且仍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长。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2011年上半年联合的报告预计,2011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7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8倍。如果不能引导好、管理好、配置好这些金融资源,就容易导致其无序流动,成为流动性过剩的罪魁祸首,推动房市、股市、大宗商品价格猛涨甚至猛跌,并且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就要正视金融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这一现实,引导其流向国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要加大垄断领域改革力度,使银行、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成为吸纳民间资本的新渠道,成为配置金融资源的新途径,成为促进这些垄断行业开放、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同时,要加强对金融发展的监测监管,尤其要加强对那些以规避监管为目的、脱离经济发展的“创新”监测监管,坚决防止我国金融业发展“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人大要不断加强对金融业特点和金融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强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立法研究,确保金融始终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

第9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认识;思考

前言

在我国日常的生活和交易中,首先应该认识清楚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尤其应该将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因素统一起来。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都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旨在保证我国经济金融更加稳定的发展。

1.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形势介绍

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经济金融逐渐从低谷向上走,现在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已经走上了稳定的道路;第二,通过拉动我国的内需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第三,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逐渐好转,我国的出口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宏观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第三,我国的投资领域被进一步扩大,进而不断优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第四,我国的宏观政策还有助于增加我国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旨在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另外,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通货膨胀方面的问题。即使我国的物价整体上趋于平稳,但是在很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通货膨胀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有关房地产政策的不断出台,这使得我国房地产的价格逐渐趋于平稳,但是之后又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反弹的趋势;第三,随着我国信贷的不断增长,导致我国的贷款变得非常难。由于我国信贷增长还是逐渐变强,并且信贷增长一直处于高位,这就导致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贷款难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货币宏观政策调控遇到了极大的阻碍;第四,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受到了资源环境的约束力。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不足的问题一直都存在,这就导致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缺乏持续性的问题。

2.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问题措施

2.1加强对房地产、车市等经济事项的调整

目前,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房地产和车市等重要产业,这就要求很多经济学家加强对这些领域经济事项的分析。现阶段,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等产业的宏观调控,进而使得我国的房地产和车市等价格保持的比较平稳。但是,只有国家的调控是远远不够完全保证房地产和车市等产业的价格趋于平稳,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进而就会导致人们对住房和车等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因而在经济金融调控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将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中的房地产等经济事项进行改革和控制。所以,对我国的政府部门而言,还应该将房地产和车市等事项中的细节进行调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

2.2加强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现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技术的竞争。对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国家对创新技术的重视逐渐提高,通过创新来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企业还应该抓住市场中的有利因素来促进其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将企业自身的经济金融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起来,旨在企业的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创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并且国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同时,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经济细节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对促进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加深企业内部和外部更好地结合发展。因此,加强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建设是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当前面临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现阶段有必要认真认识和思考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了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需要将影响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中的不利因素认识清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当然,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和车市等重要产业的宏观调控,同时国家还应该重视对创新产业的支持,旨在为我国整体经济金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现阶段研究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02):107

[2]安杰山.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11):77-79

第10篇

一、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对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

传统理论将居民购房活动主要区分为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两大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购买的住房用于自己家庭居住,后者购买的住房并非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而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至于住房投机,它是与住房投资既有区别,又紧密相关的活动。虽然在学理层面上存在将二者清晰厘定的可能性,但正如徐滇庆所言,“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对住房投资与住房投机进行区分是很困难的,很难在二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正常的投资也许很快就转变为投机行为。”[1]因为本文主要讨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显然属于现实操作层面,所以本文并未将住房投机单独作为一类活动与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相并列来进行考察,而是将其置于广义的住房投资的范畴之内。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 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本轮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高度重视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对二者的区别对待。“鼓励消费,抑制投资”成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如“旧国八条”、“新国八条”和“国六条”等为此做了最好的诠释。同样是居民购房行为,却因购房目的不同而被区别对待。消费与投资之分,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华夏与夷狄之分”一样,被反复强调。住房消费如同“华夏”,不仅在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中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占据优势地位;相反,住房投资如同“夷狄”,不仅在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中受到政策的抑制和区别对待,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往往被置于受歧视的地位。抑制住房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传统理论看来,住房投资与信贷危机,乃至整个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天然联系;而住房消费似乎具备某种“抗体”,其引发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风险却很小。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对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理论基础的冲击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一起典型的由住房消费引起的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这起危机从现实层面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引发人们重新认识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放贷机构根据借款人信用高低,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即“优惠级”(Prime)抵押贷款市场和“次级”(Sub-prime)抵押贷款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级抵押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上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高出2%―3%。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优惠级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因而次级抵押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所以该业务受到放贷机构的有力推动。另外,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美国住宅价格的持续上升,也引起美国居民购房热情不断升温。

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推出的最初10年里,该业务取得了显著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住房自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一期间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利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中,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这些居民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优惠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这些低收入者提供了选择权,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主要是为了自己家庭居住,而非为了投资牟利。按照传统理论对居民购房行为的分类,这些购房活动显然绝大部分属于住房消费,而非住房投资。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为了避免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阻止资本外流,控制美元跌势,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25%。加息从两个方面影响到房地产业:其一,由于大部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形式,随着美联储17 次上调利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借款者的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其二,美联储17 次上调利率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房地产交易也从此由火热转向低迷。债务负担的增加与住房价格的下跌交相作用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信贷危机。

在办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可以出售所购住房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住房卖出,即使能够卖出,住房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就会发生严重震荡,并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住房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严重程度,这便是美国次级债危机。在危机的初始阶段,危及仅仅存在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但是,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逐步加剧,市场预期更加悲观,住房价格进一步下跌,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也受到冲击。随着次级债危机中住房价格的一跌再跌,越来越多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的借款者发现,他们购买的住房市值已经低于住房抵押贷款的本息,于是即使在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不仅如此,银行的信贷危机很快波及到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发行基础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进而影响到了整个证券市场,最终酿成了一场深刻影响美国经济的金融危机。

反思美国次级债危机可以发现,引发本次危机的恰恰是住房消费,而不是住房投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者绝大多数是那些少数族裔和低收入者,这些弱势群体通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住房,用于自己居住,而非用于投资。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对传统理论中关于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冲击,即不仅住房投资能够引发金融危机,住房消费同样也能够引发金融危机。

三、对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

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人们对于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而这种传统认识追根溯源是基于传统理论对于居民购房性质的分类,即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的认识。

本文认为,从经济学理论层面而言,对居民购房性质的研究至少存在三种分析视角:其一,基于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的分析视角;其二,基于需求目的的分析视角;其三,基于虚拟经济理论的分析视角。在不同分析视角下,对于居民购房性质,或者说对于何谓住房消费、何谓住房投资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每一种结论都建立于自己独特的分析视角之下,亦即只有基于各自独特的分析视角,才能找到其结论的合理性。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在多重视角下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为重新审视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重建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奠定了根基。

(一)基于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分析视角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是当代最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是SNA最主要的内容之一,GDP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基于SNA的分析视角,在新房市场上,居民购买的住房无论是用于自己居住,还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都属于投资活动。

SNA之所以如此设计统计口径是基于商品住房的特殊属性。GDP用来衡量给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对于普通消费品而言,人们会在一个给定时期内购买它,并在该时期或比该时期稍长的一个时期里消费掉它,因而购买这些商品的支出被归为当期消费。但住宅与普通商品不同,它是最典型的耐用品,使用寿命长久,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持续的服务流。虽然住房服务的消费可以绵延很久,但对住房的购买支付却是在某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进行,住房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在时间跨度上存在极大背离。对于GDP及组成GDP的消费、投资等流量指标来说,这种背离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严重偏差。如果将购买住房的支出计入当期消费,无疑极大地高估了当期的消费支出,于是在SNA中,仅仅将住房服务视作消费品,将房租计入消费。可见,如果基于SNA分析视角,在新房市场上购买住宅,无论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都属于投资活动。而享受住宅提供的住房服务,并为此支付房租的行为属于消费活动。同时,GDP仅仅衡量现期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非现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即旧货的购买并不计入当期GDP,因为旧货的交易反映了一种资产的转移,并不是经济价值的增加,因此旧货的交易并不包括在当期GDP中。所以,居民在二手房市场上购买住房,无论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都不在SNA的考察范围之内,所以居民在二手房市场上的购房活动既不是住房投资,也不是住房消费。

(二)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显然,传统理论对于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的认识绝非基于SNA分析视角,而是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在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下,研究者根据居民的购房目的来界定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他们认为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消费集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前提。满足居住需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租住他人住房;一种是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由于居住需求是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而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是满足这种基本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于是一些学者就得出居民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的行为属于消费活动,而被购买的住房属于消费品的结论。[2]同理,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居民购买住房,如果不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而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那么这种购房活动与购买工业、商业或办公等非住宅房地产的行为一样,属于投资活动。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对住房投资和住房消费的界定,是通过分析商品用途来判断其被购买的行为属于投资活动还是消费活动。这一分析方法在理论研究和日常思维中被普遍使用,获得人们广泛认同,以商品用途来区分投资品和消费品不仅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概念的划分上也做到了逻辑自洽。然而,使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商品住房及购房活动的性质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商品住房有别于普通消费品的特殊性。

许多学者把居民购买的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看作是消费品,但他们却忽略了其有别于其他普通消费品的特殊性,而试图用研究普通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的方法来研究商品住房的价格形成与波动,即试图仅仅使用实际经济因素如人口数量、居民收入水平、就业率等指标来解释和预测住宅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忽略了商品住房具有的有别于普通消费品的虚拟资产属性,采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预测往往是失败的。Quigley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的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入、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置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商品住房价格滞后变量对商品住房价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商品住房价格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即使是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3]这是因为随着商品住房虚拟资产属性的日益增强,其价格波动越来越受到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因素的影响,而实际经济因素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事实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认识到了房价的特殊性,他指出“房价只由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而与一般生产价格或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4]

由此可见,虽然可以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合乎逻辑地区分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但是该结论仅仅在这一独特视角下才能成立,而超越这一视角,推广到更为广阔的范围中,这一结论便失去其合理性。如上所述,研究者不能突破这一独特视角,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理解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涵义。因为住房消费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行为大不相同,集中体现在商品住房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其价格的形成与变动遵循着不同于普通消费品的特有逻辑。传统理论对于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认识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之下。所以,传统理论中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涵义仅仅在这一独特视角之下才具有合理性,即仅仅在“住房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这一意义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并不能找到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也同样找不到住房消费对于金融危机存在“免疫力”的丝毫证据。

正如下文所述,金融危机往往是由虚拟资产价格的强波动性引发的,从虚拟经济分析视角来看,商品住房具有虚拟资产属性,其价格具有强波动性。正是房价的强波动性,才是房地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从虚拟经济分析视角看,传统意义上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并无二致,二者均具有投资活动属性。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我国部分学者开始研究虚拟经济现象,这一研究很快得到社会承认。2002年10月,“虚拟经济”一词被写入了十六大报告。虚拟经济研究对于深化关于房地产属性的认识意义重大。虽然对于什么是虚拟经济和虚拟资产尚未达成一致定义,但是人们基本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虚拟资产是指金融资产以及具有类同金融资产属性的其他资产形式,而房地产就是除了金融资产以外的最主要的虚拟资产形式”。[5]由于房地产具有虚拟资产属性,所以它有别于普通资产,而与货币、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具有某种相似性。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遵循完全不同的运行模式。这种不同表现为“在实体经济中,资本必须通过与实物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经过交换――生产――流通――交换这一循环后才能产生利润,但是,在虚拟经济中,资本却不需要通过这一循环就可以产生利润。由于虚拟经济中不包括物质生产活动,故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但却能对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进行再分配”。[6]虚拟经济也被看作是虚拟价值系统,“虚拟价值系统与实体价值系统具有本质区别,它与人们的心理密切相关”。[7]虽然研究者对于什么是虚拟经济和虚拟资产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那便是:虚拟经济具有自己独特的载体――虚拟资产,与普通资产不同,虚拟资产具有独特的价格形成与波动机制,强波动性是其价格的基本特征。而房地产与金融资产、邮票、古玩字画等资产都具有这一特征,因而都被纳入了虚拟资产的范畴。由于虚拟资产价格具有强波动性,使其成为投资或投机活动的主要对象。虚拟经济理论正是从价格形成与波动的特征――强波动性的分析视角出发得出如下结论:居民购房无论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出租,或等房价上涨之后将其出售以赚取差价,都属于投资活动,无论是自住房还是非自住房都具有投资品属性。“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性表明房地产不仅仅是一般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更多的成为一种投资工具,从而决定房地产价格的不只是由建筑及土地成本决定的供给和消费者效用决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投资于房地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和资产升值的潜力,这正体现了房地产作为虚拟资产的特性”。[7][8]

基于虚拟经济视角,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品住房的价格具有强波动性,进而可以解释为什么房地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而在虚拟经济视角下,传统理论意义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本质上并无区别,二者均具有投资属性。这就从理论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住房消费可以引发美国次级债危机,同时本文在多重视角下对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的重新解读也从理论层面上修正了关于住房投资、住房消费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66~268.

[2]万大宁等.住宅消费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度研究[M].中国房地产研究[J].2000(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Quigley, J. M., Real Estate Prices and Economic Cycl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 , 1999,Vol.2, No.1.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6]成思危.虚拟经济研究丛书序言[M].见姚国庆,2005:《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南开大学出版社,序言.

[7]郭金兴.房地产的虚拟性及其波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0~16页.

[8]Courchane, M., Surette, B. and P. Zorn, Subprime Borrowers: Mortgage Transition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7, 29(4).

Housing Consumption, Hous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Crisis:Impact of the US Sub-prime Loan Crisis on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China's Macro-control of Real Estate

Zhou Jiancheng1 Bao Shuangye2Abstract: China's macro-control of the real e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fference of housing consumption and housing investment. It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China's macro-control that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housing consumption and curb housing

第11篇

1课程特色

传统的投资学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长期停留在静态板书、口头讲解、课堂灌输上,缺乏模拟实践手段和实际操作流程的展示,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都已建立起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环境。(1)本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教学,在理论内容上力求全面、完整,理论体系严密,使学生系统接受本课程的理论教育。(2)本课程注重理论分析的力度和深度,重点讲授金融投资的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涉及金融投资技术、技巧分析时,在理论上也侧重于理论方法的阐释,以期在理论层次上体现出“金融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点和要求。(3)本课程注意与金融相关学科如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形成较合理的知识结构。(4)理论课程注意吸收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关注国内外证券市场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知识,及时补充到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传统理论与现论进展有机结合起来。(5)精心设计与理论教学的配套案例,运用到教学中。

2.基于行业标准《金融投资学》教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向多元化发展,非常注重金融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注重其对金融市场变化进行决断的胆识、气魄和把握机会的能力。金融市场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导向和目标,因此,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金融投资学》,应该在研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增加对多教授理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型,培养学生领悟、理解金融市场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需求的目的。

2.1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这种讲课模式对于《金融投资学》这样的应用型课程而言,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而应该提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法是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作为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对金融市场动态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试试关注社会经济新闻热点,在课堂中经常穿插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市场动态,形成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以及改进。对于《金融投资学》的教学案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去寻找金融市场自己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形成PPT,在课堂的最后二十分钟,上台进行分析。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当前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2进行案例教学

《金融投资学》理论体系比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掌握金融工具的基本知识和投资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首先要对实际可得的金融案例进行精心选择,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在学生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关于案例的问题及讨论对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可采用的方式有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方式。讨论中,授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独到见解,还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进行联系,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案例总结和评价。

2.3进行模拟交易

第12篇

一、概述

金融创造更新的主要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管理行业的创新、服务创新等三大类别,其别以产品创新最为丰富、辐射范围特别大。那么商业银行纷纷从资产等方面、从背负的债务和业务中推出各种创新的产品。资产类业务创新表现在作为要细细划分的需要。在那么多层级的金融业务中,中间层面的业务创新的点儿也非常的多,特别体现在根据金融创新的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改变其特性。比如投资银行、银行托管等方面,各种形式、不同功能的产品也席卷着整个中国金融市场。

例如,农业银行在2014年的小微金融新产品会上,推出的“连带通”,即通过发放新贷款结清原到期贷款的形式,允许在农业银行已有贷款的小微企业客户,继续使用农业银行贷款资金的融资产品,有效解决了用贷款来还贷款的问题,完善中国小微企业贷款难还款难的现实问题。

总体来说,金融产品创新是通过改变资产持有者产品的流行性、安全性或收益性,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分配了在个人、金融市场中可分配的金融资源,既满足了社会建设对金融的需求,同时可以作为另一种手段来调控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这种创新满足了投资者对投资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尽可能降低带来的投资风险的各种要求。

从金融创新的初衷来说,一是满足需求,二是创造价值,其可贵之处在于降低了成本和交易成本,并尽可能规避投资风险,但风险的管控不可忽视。当前的金融市场,尚未建立有效的评级体系,市场的运转并不顺畅。国内评级机构没有完善的评级分度,概念模糊,对投资者的指导意义有限;境外评级机构限于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公开程度,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评级普遍偏低。另外,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而迫使金融机构在竞争态势下,做出超越底线,违规使用金融创新技术的业务,实际增加了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

二、金融产品创新的原理

(一)金融资本的转换

金融资产的本质特性是其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代表了不同的资产特性。所以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取决于不同资本的特性,首先要以最低成本完成资本的变价,提高市场流动性;其次,新的产品要实现原有产品无法实现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创新才是金融创新的本质。例如指数资金、交易所交易资金的出现,可以使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购买股票指数,而在金融创新产品未出现的年代,投资者必须通过较多的资金、多次购买才能达到购买指数的目的,此举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兴趣,是市场更有效率。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远期合约的出现,可以根据投资者的意愿锁定资产价格,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市场的风险,完善投资管理水平。

(二)投资者和企业的需求层面分析

投资者的性质在金融市场中也是值得注意的因素。有的投资者喜好风险投资(风险偏好者),认为风险的高低与收益的多少成正比。有的投资者在尽量规避投资中带来的一切不良因素,属于风险规避者。金融创新产品的多样性使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收益选择更加游刃有余。投资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金融产品增加风险或是转移不利风险。其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的重新分配,不仅提高了市场交易量,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但即便是风险偏好者,也会通过金融创新产品控制自己的投资。一般来说,投资者以及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流动性,交易成本是相补想成,投资者决定了创新的方向,而市场则不断从创新中得到完善。而从概念上讲,金融产品的创新就是完成资本组合以适时满足二者的需求。

其一,风险规避:目的是为了减少损失,或者控制损失在一定的范围内。但这不等于完全避免损失。风险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金融创新产品也并不是100%的避风港,而是风险管理的缓冲带。所以利用新产品是目前唯一适合的风险管理的手段。

其二,适当利用市场缺陷:任何市场都不是金融理论能够完全预测并且控制的。尽管现实的市场套利机会存在的时间确实不长,而利用此市场缺陷获得的资产盈利也是金融创新的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是必须存在配套的交易手段和监管平台,用以适时的调控。

其三,克服市场摩擦:是指金融资产在交易中的难度。对于客观的真实摩擦可以通过改进交易系统来缓解。另一种公认的来源在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例如不可避免的私人信息的知情交易者在市场交易中的信息控制。我们希望有能克服这种市场摩擦的金融产品的创新。

三、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挑战[1]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评价一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的收入结构来获得其金融创新水平高低的结论。而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甚至更多。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下,中国银监会从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其中历史原因是我国银行业存在许多不良资产不可规避的问题,坏账、烂账不断,承受风险能力很差。创新能力的差距是中外资银行之间最大的一个差距。本文所涉及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中间业务”,其主要包括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的创新。首先在国际上没有中间业务的说法,最普遍的认识意义在“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能够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金融竞争的日益激烈,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便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完善本身的经营环境;但同时银行提供的金融资产比例不断下降,便催生了银行扩充业务范围、进入其他业务领域的“中间业务”的生成。一些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总体收入的30%-50%以上。“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带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降低银行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认识问题。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的结构和体系认识不足。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反映的金融创新条例以及确立的标准认识不足,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

其次,中间业务单一。与市场需求相比,中间业务的品种仍然较少。相比于国外老牌商业银行,在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还比较欠缺。各类国资商业银行之间重复竞争,同质化产品多,堪比中国的钢铁冶金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而创新出的单个产品变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又十分薄弱。同时催生的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为本身业绩而只停留在低层次盲目竞争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不规范的同业竞争使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前进受到阻碍。

再次,科学管理。金融市场发展之关键是专业人才。国资商业银行必须坚持自主培养的原则。中国的市场大环境目前还有别于国际经济发达体,所以亟待培养一支具有中国市场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丰富经验的,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的专业人才队伍。金融市场的专业智库队伍必须源源不断地注入我国商业银行领域。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设立了专门的中间业务开发机构。有利于长远的规划和在国际金融事务上的协调与配合。

最后,发展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国资控股银行业务发展较快,而地方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国资银行与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相比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