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营销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5年是云像数字成长非常快的一年,与2014年相比,公司营收得到三倍以上发展,更重要的是,2015年,云像数字确定了企业发展的核心:数字化战略。
云像数字并不是单独做数字营销,或单独做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我们认为未来数字化核心不只是营销或电商销售层面的,它将是企业战略层面的,是对互联网化更加具像的表达。所以基于这些,云像数字核心就是沿着企业价值链分解、整合一些关键产品。在数字化战略之下,衍生出“品效合一、全渠道、数据资产”这三个具体解决方案。具体来说:
第一:品效合一。其核心是,要将品牌传播跟消费者互动、消费者的感知,和营销效果、销售打通,形成一个闭环。
第二:全渠道。强调销售的全渠道、品牌传播的全渠道、消费者体验的全渠道,是完整界面、完整接触点的概念,也是整个企业价值链在交互环节里面的体现。
第三:数据资产。将企业的社交数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整个打通,其核心是帮助传统企业提供底层数据资产的服务。涉及大数据时,以往的做法是,各部门各做各的,CRM、电商、移动端都是如此。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将这几方面数据源整合,未来,数据整合管理将是核心。
总结来说,2016年营销要跟数据、技术、渠道、效果结合在一起,“无招胜有招”。如果营销人没有生意思维,只是考虑传播、传统广告,这种营销人在未来将被淘汰。从企业CEO角度考虑问题、去看待整个数字化战略,将会发现营销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CDO(Chief digital officer,首席数字官)将开始大行其道,CMO和CTO向CDO转变,这是更加契合未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思考。未来互联网时代营销也需要被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传统营销将要被颠覆。
2016营销关键词
价值链重塑
基于云像数字的互联网服务产品,帮客户获取数据,把线下门店数据、客户投放数据、客户电商数据等几个不同的数据源,按照行为数据、交易数据和社交数据这三类数据维度,基于数据整合做分析,再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形成用户画像。
依托数据对消费者的洞察,再去设计产品,实现整个企业价值链改造。设计产品和服务的交互、设计传播、设计服务环节,从生产研发到运输传播、销售,售后,就是以数据为基础重塑企业价值链。这就是云像数字的整个数据业务。
2015营销感悟
"数字化营销3.0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数据、用户洞察以及移动化、碎片化的用户习惯。"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华南渠道中心总监毛海峰在近日电通安吉斯集团中国和腾讯举办的主题为"决胜品牌数字营销"的分享论坛上说道。
谈及电通安吉斯集团和腾讯的合作前景,电通安吉斯集团中国区首席商务官刘佩英表示:"长期以来,电通安吉斯集团都持续在数字营销领域进行投资和创新,尤其对于中国市场,它的规模和成长速度都已超过了其它发达国家市场,因此我们的投入和关注也非常之多。目前国内二三线城市在数字消费的规模上已呈现出追平一线大城市的趋势,对于我们而言,这是既难得又重要的市场契机。与像腾讯这样在国内各级市场都拥有优质资源的伙伴进行深入合作,是我们布局二三线城市数字发展重要的一环。本次论坛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在接下来更深入的合作中,我们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成果,我也期待通过合作,我们彼此能为客户在各级市场提供最优的数字营销服务。"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电通安吉斯集团和腾讯的数字营销专家们分别从各自服务品牌的经验出发,发表了对于数字营销的心得和见解,且一致认为,数字媒体的环境改变了品牌和消费者对话的习惯,品牌需从如下的角度切入思考,真正用数字时代的思维来经营品牌营销。
俘获消费者的心从平等对话开始
电通安吉斯集团旗下成员安索帕中国区品牌策略长罗莹认为,与消费者的对话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彼此平等的对待,第二个意义是同理的聆听,第三个是积极的合作。"如今互联网时代,80后、90后成为主角,有哪些在驱动着数字营销的发展?首先要平等对待,我们怎么和用户建立平等的品牌连接,你要平等地对待他,他就愿意告诉你他自己的需求。此外,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品牌策略,就是让用户成为品牌的重要设计者、使用者和推广者,这在没有互联网的前提下是绝对做不到的"。
会上,电通安吉斯集团旗下来自凯络的数字行销总经理雷琇渂重点谈了其创新产品--MAGIC BOX与腾讯的成功合作案例。据介绍,MAGIC BOX创新地把简单的贩卖机功能结合了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用户体验,可以让消费者通过微支付实现商品的购买,完成跨城市的送礼物举动,并允许消费者跨城市购买取货,从而带给消费者神奇的微交易体验。在雷琇渂看来,这一与腾讯合作的创新营销案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摒弃了原来单向的强制性宣传,站在用户角度平等地去影响用户,实现更温和的沟通对话。
品牌数字营销从放开控制开始
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变化,电通安吉斯集团旗下欧安派公司的策略总监阮华晟认为,广告主必须要把品牌真正地还给消费者,才有可能让品牌走得更远。
"要把品牌还给消费者,第一个要足够开放,抱着一颗开放的心,不管是从品牌内容精神层面,还是品牌的设计创新层面,如果可以开放的环节就尽量开放。第二个是交流,我们在所有的广告营销当中,其实都不是尝试去说服一个消费者掏钱来买你的产品,是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第三个是价值,我们所有提供的营销当中,不是思考如何去把我们的产品特色说得足够详细,而是思考说这个内容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没有价值。第四个是粉丝,所有消费者都不是你要求他口袋里掏钱,而是让他成为品牌的粉丝,要像一个明星一样,要让他爱上你。"阮华晟表示。
多年实践形成的安吉斯整合营销模式
安吉斯是目前整合营销运用最成熟的传媒公司之一。全球有10,000名员工在97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整合传播解决方案。其服务涵盖市场分析、消费者洞察研究、制定传播策略、媒体策划与购买执行、网站建O维护、网络传播策略与执行、战略联盟以及娱乐和运动行销等项目。安吉斯媒体集团全球CEO JerryBuhlman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整合营销需要充分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一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聚焦的效果,目的是协助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记者知晓,安吉斯媒体中国区旗下的五个品牌“各有所长”:凯络以媒介为主,其定位是客户的伙伴和媒体专业顾问;知世,安索帕是以数字营销为核心的国际性传播沟通集团,致力于以创新方法结合品牌与消费者;伟视捷将自己定位为媒介广告行业中的一个挑战者品牌。以其独特的行为动机为中心的沟通方法挑战传统的媒介作业方式;凯伦/博视达是户外传播沟通的领导者;安布思沛擅长搜索引擎行销。
对每一位客户来讲,安吉斯的服务都是全面且贴切的。
Jerry Buhlmann说:“在当今社会,消费者的行为,无论是看电视、上网、购物、聚会等等,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一种消费行为是绝对单一的存在。既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整合性,我们就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这样才不会造成浪费。安吉斯旗下五家全球品牌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将市场看成一个整体,让每一个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针对客户的不同要求相互合作,而不是分散的五个公司。比如客户想做户外广告,可以由博视达来服务,想做数字方面的,可以由安索帕或安布思沛去做。”
旗下五家品牌,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的传媒类型。安吉斯的客户享受“一站式”媒体服务。这种成熟的整合营销模式是历经市场检验的营销模式,在欧洲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安吉斯将这种模式带入中国,并得到中国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当然,记者也注意到安吉斯媒体集团没有广告创意公司,问及这个问题时,Jerry Buhlmann说:“创意并不是营销的起点,而是一种手段。集团旗下的公司都有很棒的创意思考能力,在安索帕就有数字沟通方面的创意团队,当业务需要时他们会配合整个大团队提供专业服务。这也是安吉斯独特的模式。”
整合营销,给力数字化营销
数字化营销是这两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词汇。
Jerry Buhlmann谈到数字化营销,说:“在数字化营销的时代,消费者接收到的信息急剧增多,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大众使用数字化媒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化营销也是广告人必须顺应的趋势。安吉斯今年有35%的营业额来自数字营销方面。而且这个份额还将继续扩大。”
对于数字化营销,安吉斯同样采取了针对性的整合模式。“当广告主使用数字媒体广告之后,消费者可以追寻线索进入广告主的网站。当然,现在很多人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之后,也会到网络上进一步的将信息做系统化的了解,所以数字化是传统媒体规避不了的。广告主网站的好坏,用户评价如何,都会成为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在体验消费以后,会将自己的评价分享到网络,与朋友、同事、亲人探讨。这时候,营销事件就演变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事件,随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据再次收集和利用,就能有效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动态。这些数据的运用,可以支持我们做出更有效的决策。这样的做法可以将资源整合以发挥最大效果”Jerry Buhlmann说道。
面对数字化营销的巨大潜力,安吉斯大力支持旗下各品牌进行数字化渠道的完善和相关业务的开拓,让安吉斯不仅在传统媒体领域争取到优势。更跟进时代潮流,接受新鲜事物,适应市场的变化。
看好中国经济,期待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安吉斯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传播集团之一,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也很成熟。Jerry Buhlmann认为:“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边是西方已经成熟的市场,这些市场的增长是缓慢的;另外一边是快速发展中的市场,这些经济体曾经以出口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现在西方市场的成熟和增长的缓慢,使这些发展中的经济体必须从依赖出口的局面中转变出来,靠刺激内需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商业模式逐渐清晰,投资热点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为1051.79亿元,其中,网络游戏为323.7亿元,互联网广告为321.2亿元,占据大头,而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三者的收入总和仅为38.29亿元,占整体收入的比例仅为3.6%。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出版赢利仍是个难题。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赢利模式,外在思考涉及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商业博弈,内在思考则涉及“成本-价格-收益”模式,以及“需求-服务”模式的变局。国外已经形成了几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尤其是谷歌模式影响深远。谷歌对数字出版业务的介入主要是通过其“图书搜索”项目进行的。2007年9月,谷歌推出“普遍化搜索”功能,图书内容与新闻等即时性资讯合并检索使读者在进行一般搜索时也能搜索到图书的内容。这一功能具有“拆墙效应”,打通了信息来源的区隔,实现了多媒体融合。从谷歌实践可以看出,其搜索引擎对于纸质专业类图书的销售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运营角度看,“内容”概念在数字化“处理”中已经被赋予全新内涵。从纸介质到高阶数据库,要经历一次次创造性的“内容处理”,大型编辑与信息管理技术平台的开发与设计,是一项复合型工程,需要外部资源高效整合才能有效完成。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可能,由此,掌握更多的内容资源便成为传统出版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提高赢利空间的关键。
传统出版数字化进程加快
在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化阅读的大趋势下,最早涉足数字出版的技术提供商,加快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步伐。在此种情形下,传统出版商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产业大势,由消极观望转为主动进军数字出版领域。传统出版社作为优质内容提供商,在出版纸质图书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数字化的准备。这主要体现在加工排版和市场营销过程中。随着出版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内容创造者和提供商将逐渐掌握数字出版产品的定价权。
目前,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网站的形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营销力量。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大批名社及出版集团纷纷涉足数字出版。这标志着传统出版商进军数字出版的合纵连横之势已然形成。
移动终端彰显优势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被“碎片化”,伴随而来的是阅读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的快速发展,使手机作为移动终端也迅速发展起来。手机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零碎的时间,更方便地享受随时随地阅读。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终端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等都有较大增幅,数字出版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发展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云技术渗透到数字出版
“云计算”是一种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通过网络可以像消费水、电、煤等基础设施一样,以按需使用和付费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和资源。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来说,进入云出版时代是大势所趋。
在成本大幅增加和收入来源减少的形势下,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解决方案为全球出版商提供了可替代的选择。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云出版服务平台,可以大大节省出版成本,提升编辑生产效率。在此平台下,出版商还可以随时获取销售数据,如消费者的查询和购买行为,并因此而分析出读者的消费习惯,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数字出版 教辅编辑 能力结构
【Abstract】Teaching-aid book is struggling under the new policy, while it’s characteristic agrees with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ique.Facing the challenge, a teaching-aid book editor should have new requirments in his own ability configuration, alter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way, master new publishing technique and knowledge, so as to form the publishing philosophy of multiple use and publishing of same material, and three-dimen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Key words】Digital Publishing; teaching-aid book editor; Ability to structure
1新的出版环境迫使教辅编辑能力重构
众所周知,我国出版业界人士普遍承认的两个事实是:一是教材教辅是我国出版业的根基和支撑;二是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未来。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数字出版具有网略下载、即时更新、编辑方便等特点,而这些优势,恰恰是作为教辅图书应该具备而纸质教辅无法很好做到的。由此可见,教辅图书的功能需求与数字出版的独特优势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教材教辅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对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教辅在新的出版环境中如何有效突破呢?这对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
1.1传统教辅出版的困境与局限性
一直以来,地方教育出版社因其业务属性,编辑和发行人员能有所作为的方向基本为教材教辅的出版与推广。然而,出版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变迁,近多年来全国580多家出版社大约有90%的出版社都涉足教辅出版领域,并主要依靠教辅的出版发行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次,中国的教育现状使得教辅产品具有次刚性需求性,这使得教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地方教育出版社一般都是依靠当地系统征订市场的销售来获得利润。然而,201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对教辅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材料质量、价格、市场等多个环节的管理都做出了严格规范的要求。加之,2009年七月,人教社声明,认定没有人教社的授权根据人教教材编写教辅具有侵权行为,致使教育出版社如果得不到教材原创出版社的教辅授权,则无法上教育厅教辅评议推荐目录,从而使教育出版社的教辅系统销售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作为读者主体的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都不一样,然而,传统教辅因为出版流程的固定性,是无法按需出版、给予个性化的服务。其次,纸质教辅的单一形式也无法给予教学丰富的资源等等,也使得传统教辅很难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变化。
最后,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大大突破了纸质图书只有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平面视觉的局限,而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表现内容,与单纯的文字、图片呈现方式相比,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且具有网络下载、即时更新、海量存储、成本低廉、编辑方便以及及时互动等功效,使得教辅出版更加方便出版、传输并且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技术与教辅出版的特性相当契合。
种种的困扰,迫使教育出版社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实环境迫使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与时俱进,尽快适应时展,能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技术相结合。
1.2数字出版环境下新型教辅的适应性变化
首先,数字化出版可以发挥多媒体多样化呈现内容的特性,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读者对知识等的多样化需求,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补充只有文字、图片等传统出版呈现内容的单一模式,且以海量资源的存储能有效满足不同读者对训练内容的需求,使教辅能够真正“立体”化。
其次,数字化出版能有效解决互动性,数字化教辅不仅可以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实现主体,特别是学生与所使用材料的互动。通过数字技术平台,有效评价“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老师以及学生等及时了解到难点所在,学生的薄弱点、盲点、困扰所在,根据诊断情况,自动生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量身定制出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学习资源。
再次,实效性是教辅出版在市场化经济中一直遵循的理念,数字出版的优势就是强大的“编辑出版”功能。借助高效的数字出版系统,编辑能够根据教材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等方便快捷地对数字图书进行实时编辑、审核、发稿等,有效避免了传统制造图书修订出版等流程的制约,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人力、物力等,提高编辑效率,且顺应了低碳环保的时代需求。
编辑又如何应对面对新的出版环境呢?
在传统理论中,能力被认为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结构也多是从智力与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吴飞教授认为,编辑能力具有八个方面的内涵,即能力发挥的基础、内容、水平、合理性、效果、载体、价值和作用,并把能力划分为智力能力和工作能力,其中,工作能力有分为一般能力和创造能力。日本出版人鹫尾贤也在其《编辑力》一书中提出“编辑力”的概念,认为编辑力是在创意、策划和人际关系中体现出的非凡能力,可以说他已很好地总结了传统纸质出版编辑的能力结构。
教辅编辑特别是责任编辑作为教辅图书出版的重要”把关人”,在教辅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负有重要的责任,对教辅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营销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辅编辑,除了要具备作为一名编辑起码的政治认知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对信息书稿的判断能力等职业素养能力外,作为很重要的一项能力的策划能力,则区别于其他图书,不但应该参与到与作者的交流与沟通,选题的论证、体例的设计、版式的确定、卖点的提炼以及宣传推广活动中,而且一定要有整体策划能力。因为教辅图书一般是成套出版,少则几本,多则几十本、上百本。在策划时不能只考虑几本书或某一套书,还要考虑丛书、整个系列、品牌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且,在多学科、多品种、系列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某个编辑的力量是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全套教辅图书的编辑工作的。所以,传统纸质出版时代,一个优秀的教辅图书编辑也是需要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的。然而,纸质时代的优秀教辅编辑能否胜任数字化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呢?
众所周知,数字出版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模式、产品形态及编辑工作范畴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出版,包括内容(文本)数字化、技术(手段)数字化、形式(载体、媒介)数字化、平台(渠道)数字化等。图书的整个出版流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给传统编辑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要求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在知识技能、经营管理、开发应用、产品延伸等角度全方位提升,具体表现为:
(1)信息集成能力。信息集成能力是教辅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编辑应善于从门户网站、图书网站、学校网站、博客、微博等渠道多方面收集、分析和运用来自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应主动与教研单位和学校建立联系,形成集数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一体的数字出版网络。尽可能利用教研单位网站、学校内网等整合教学资源和试题库,将教辅内容逐渐细化,以符合当地学校师生的教学水平和实际需要。并尽可能地争取一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教辅产品的内容和品种。
(2)超媒体编辑能力。首先,数字出版为动态教学、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可能,编辑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更加动态、立体、生动的教学内容。如在实验的演示、图形转化过程的逻辑过程、课文意境及背景知识等方面引人动态演示、视频展现等。其次,教辅图书业不再是简单的辅导书、习题集,策划编辑可以发挥电子出版物的各种功能,比如借助电子出版的记忆功能、纠错功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这就要求编辑能对“超文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熟练使用,这也是转型时期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3)内容再生成能力。我们知道,教辅出版数字化不是纸质出版的简单延伸和扩展,教辅资源必须进行系统的整合、排序、重组,深度挖掘,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即通过整合、再生成和传播来实现增值。编辑应成为数字内容的深度加工者、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者,引领传统的单一、平面、静止的内容生产方式向多功能、交互式、直观、立体、跨媒体的知识生产方式转变。
2.3多媒体传播和营销能力
数字时代,同一个内容,既有纸质载体也有电子书和网络载体,比如中高考模拟测试卷,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购买纸质产品,也可以一次购买电子,给学生付印等,图书内容的价值在多元化的传播过程中得以增值。另外,纸质出版物的营销,需要借助网络营销,数字出版物如手机报、数据库、程序包、App软件同样需要借助网络进行营销。编辑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必须具有多媒体传播能力和营销能力。
3数字教辅编辑如何应对新型的出版环境
3.1坚持已有的文案工作素养
任何时代,出版业本质上都是内容产业,无论教辅以什么样的形式面对读者,都需要在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等方面符合出版要求,所以,为了保证教辅的质量,编辑的文字加工能力是必须坚持且需要不断提高的。
3.2积极了解新型的数字出版技术
编辑根据不同层次的产品形态进行深度加工,如识别、拆分、标注、校对、格式转换、内容整合等,均涉及产品设计与技术应用,所以编辑必须主动了解新型的数字出版技术,以便在出版的策划以及编辑操作阶段,就能考虑到后期的出版形式,比如教辅的按需出版、教辅呈现方式的立体化、教辅的多元化等,从而在信息集成、内容碎片化整理以及营销策划等每个阶段,至少能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有效的技术要求。
3.3培养统筹营销策划能力
数字教辅的互动性、按需出版以及多元形式等特点,也要求编辑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统筹营销策划能力,在这种统筹策划的观念下,编辑在项目策划时,就能考虑到选题在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上的运用,做到同一内容多次利用、多元,复合出版、立体营销。
综上所述,编辑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作阶段有不同的内涵,编辑力的扩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的能力结构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展,编辑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模式,学习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为迎接新的挑战而作准备。
参考文献:
[1]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编辑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2]李向红,陈晨.新形势下加快教辅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数字出版,2012,(9).
[3]梁爽.在数字化视野下推进教辅图书的出版[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
[4]吴飞.编辑学理论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35-136.
热词:美国出版 数字化转型
2015年5月10日至5月30日,笔者在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参加了为期3周的出版数字化学习和考察,接触到了数字出版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感受到数字化大潮带来的变化,这些激发我不断地思考,数字化大潮下,传统出版业究竟该如何不断调整姿态,适应时代的变革。
一、美国:完善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本次学习共设置了16门课程和去学乐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集团、Rosetta数字出版公司的现场教学。在这些课程里,既有佩斯大学老师讲授的数字出版理念,也有传统出版单位高管讲授的企业转型发展经验和实例,还有一些创新型公司高管讲授的新媒体环境下差异化竞争和多角度营销。同时,还安排了数字加工、相关法律等技术性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了数字出版的编辑、制作、出版、营销、销售等各个环节,深度体现了当前国际化数字出版的特点。
总体来看,美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涵盖传统出版单位、渠道分销商、各类创新型出版公司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格局。相比国内而言,美国的传统出版单位掌握大量优质版权资源,这是他们开展数字出版的强大基础,而一些新型创业型公司,以各种差异化竞争也参与到数字出版的浪潮中,在某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如电子书订阅。Scribd公司是最大的电子书订阅提供商,Oyster提供的不是新书,各自号称有1000家出版社的图书。电子书定价一般是15美元一本。根据读者读了多少篇幅,这两家公司会向出版社支付款项。企鹅与兰登书屋加入了这个订阅模式。Oyster同时开辟了电子书书店,不仅订阅,还可以购买电子书。
出版社和分销渠道已经充分地结合。与纸版图书需要到书店购买不同,数字图书的销售不受地域、时间等因素限制。在美国,以亚马逊为代表的众多分销渠道使购买者有了多样化的便捷购买选择。出版社和这些渠道商合作紧密,共同进行市场化营销活动,取得了双赢。
在美国,出版商把电子图书营销与纸书营销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于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通过各种渠道的打榜、促销之外,还更加强调社交媒体的互动营销,电子图书通过社区、专职评论员等推荐营销的力度很大,围绕在这些社区、评论员周围的是一大批定位精准的客户群体,这种营销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传统出版比较,数字出版要求编辑出版人员除具备传统出版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较高的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特别在产品策划和市场运营这两个方面,更加能体现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二、启示:转变理念,寻求运营模式
下面,谈一些美国的数字出版现状对我们的启示和可以借鉴的做法与发展方向。
(1)转变出版理念非常重要。对于数字出版的理念,国外与国内相差甚大。美国的数字出版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很多出版社已经将盈利的重头放到了数字出版而非纸质出版,小说类的图书70%是电子书的销售。我国对于数字出版其实基本上属于起步摸索阶段。国内数字出版业如何发展,做成什么样,如何销售,如何处理版权问题等都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
同时,在数字化概念的冲击下,国内出版业的整体理念也处在分离和碰撞中,对数字化出版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也就更谈不上依靠数字出版重划市场格局。在这一客观前提下,要不断坚定我们变革的信念,只有看清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转变思维跟上市场的步伐,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2)我们应该主动迎接挑战。美国出版业对待新技术是热情拥抱,而不是回避,同时他们对新业态的细致研究,对新产品的积极营销,都对我触动很大。Ankara Press提供一种新的非洲浪漫小说。这个出版商为尼日利亚的移民出版爱情小说,一本电子书1000本就可盈利。
这些已有的经验对我们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应树立信心主动迎接挑战,多了解和学习国外同业先进案例和经验,快速解决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依然困扰我们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棘手问题,推动我们的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快速培育、壮大、占领国内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3)实际工作中要树立数字意识。传统出版、按需印刷、数字出版、自助出版,四个市场互相关联。在美国出版经验中,出版物从一启动就应该有数字出版的概念,如内容上要格式统一,为以后数字出版打下基础。纸质出版物在出版之前签订合同时要首先考虑到数字版权问题,多角度多方式地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在图书出版的同时多方位多角度考虑内容运营方式,强化产业链思维。
(4)寻找明确运营模式。既要善于创新,又要扎扎实实,在尊重出版规律的同时更要尊重商业规律,数字出版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努力解决资源的积累及版权障碍。树立客户思维,始终围绕“读者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买我的书”这两个问题来开展工作。坚持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抓住读者的心。捆绑销售,传统出版和电子书同步,买纸质书送电子版这种模式。美国市场E纸书15美元,配套电子书5美元。亚马逊的Kindle MatchBook,购买了一个版本,另一个版本可以打折。
(5)寻找细分市场,个性化、小众市场的开放。大量人而全,小而全的出版企业、书店系统在政府对于其原有既得利益市场的保护支持下,在做无谓的消耗竞争,尢价值规模积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合适的组织模式是低利润的根源。因此改造业务模式是高利润的基础。大胆改革产品结构,改造业务模式,企业瘦身,精品开路,以攻为守,从被动接受市场到主动创造需求中去。
(6)团购市场潜力巨大。团购市场是出版行业最有潜力的市场,该市场包含馆配、教材、企事业团购、政府采购几个主要方向,其独有的需求购买特点将可能最先完成数字出版物的有利润销售和资源整合。从对零售市场的关注,到对团购市场的服务,从小客户观念更多转变为对“大客户”的营销。农家书屋和中小学馆配市场近两年虽然日趋饱和,但数字资源是未来更大的市场,应尽早布局。
(7)既有品种的数字化。对以前的产品和资源进行碎片化、数字化,利用手中资源搭建数据库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目前我们所做的语料库,恰恰正是基于数字化前提做的完善的资料库。借助网络开发技术和实现手段,即可完成数字化转型。从美国的经验看,多媒体电子书在教育领域有无限潜力,但在大众出版如小说类图书上是没有希望的。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渗透和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带我们进入了全渠道时代,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人们在家庭、工作和休闲的生活场景中切换,在不同的设备上搜索内容、共享信息。
全渠道的数字化已经成为新生代和都市白领的明显特征。他们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联结彼此,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使用购物应用来发现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使用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来分享想法和生活体验。
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来说,智能手机已经超越了通讯工具的功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新生代年轻群体期望更加快速有效的信息交互、更加便捷高效的流程效率、更加新鲜个性的服务体验、更加数字科技感的创新应用。
客户行为倒逼金融服务改变
年轻人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浏览股票信息,完成消费支付;使用笔记本电脑申请信用卡;使用平板电脑比较不同汽车型号的差别;在银行网点现场签订购买理财产品的协议。
在满足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期望方面,那些拥有海量用户基础和广泛渠道覆盖网络的传统金融机构巨头们在变化上行动缓慢,这些传统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交付水平和改进速度差强人意。他们过去几年的业绩增长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受到的冲击主要是在变革的观念上,他们在学习和吸收创新的观念,但在付诸实施的创新行动上处在观望状态。金融行业中相对弱小的行业挑战者反而更努力地通过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行动来营造转变的热点,但这些挑战者们对金融行业整体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力仍然显得过于微弱。
变化来自传统金融行业以外的新兴挑战者,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创新者,以陆金所、宜人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者,创新以非常规发展的方式迅速进入市场,以互联网式的指数增长速度不断触碰着传统金融机构和行业监管者的神经。
传统金融面临创新挑战的六个领域
规则、数据和技术构建起金融服务的基础,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化技术能够跨地域快速实现产品、客户和信息的连接,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金融服务生态,带来传统金融服务在支付交易、信息服务和资源配置上的创新机会。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
・金融支付。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兴起,无卡化趋势动摇了传统银行的领地。
・保险服务。数字分销带来保险销售的分散化,可穿戴技术驱动了保险产品创新。
・储蓄借贷。P2P借贷的发展开始慢慢转变一部分客户的储蓄行为和借贷偏好。
・募集资金。众筹直接动摇了传统的金融中介角色,带来全新的互联网征信需求。
・投资管理。应用数字技术和云计算,向投资者提供自动化投资建议和投资管理。
・市场配置。未来会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化的金融信息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者有着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的新规则,Apple Pay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面向微众的P2P网络借贷、面向小微客户的大数据征信与网络贷款、面向大众的众筹融资,这些全新的金融应用正在赢得数以亿万用户的关注和使用,这些先期客户的行为和声音正在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更深入地思考该如何应对和改变。
“互联网+”带来金融服务模式的七个转变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为传统金融服务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激发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的市场发展潜力和服务创新活力,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进入者都在积极行动。
在面向未来的服务营销上出现这样七个转型趋势:
1、金融服务的全渠道整合。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拥有完善的线下服务网点布局和电子化服务基础设施,具有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所不具备的客户关系基础和线下资源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更多的新增长将会集中在基于智能移动渠道的数字化应用上,这意味着并非是传统的线下服务网点和电子渠道的作用改变了,而是数字化和移动化带来的业务替代性和服务依赖性降低了传统网点渠道在一些高频交易的金融服务中的重要性。在互联网金融创新者更强调在线体验和数字化便利性的时候,向客户传递“互联网+现有渠道”的全渠道服务模式将是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可以更有效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
2、金融服务的生活化联结。互联网金融更多面向年轻客群,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带来客群定位下沉以及相应的潜在目标客群规模的扩展。未来的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逐步延伸到客户的生活化场景中,年轻的数字化消费者期望未来的金融服务能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联结,他们期望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够变得像苹果和谷歌那样不仅能够主动预测服务需求,而且能够将服务渗透在消费者生活中的每一个接触点上。传统金融机构是唯我独尊的封闭式服务体系,他们在理解客户的金融交易和潜在价值上有着相对完整的数据和信息,但在贴近客户的消费需求和生活场景上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数据收集生态和服务价值链。
3、金融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互联网零售服务型企业短期内迅速积累起来的大数据资源为向互联网金融服务渗透提供了可能,他们利用互联网积累的海量数据信息能够实现更准确的用户细分、更可靠的行为预测、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更及时的预警提示,从而有能力发起更精准的服务和营销互动。大数据的深度应用要求金融机构逐步实现整合客户交易、风险、行为、社交、生活等数据信息的集中运营,从而能够实现支撑未来从营销场景到客户场景的营销模式转变。传统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不是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而是提升现有海量数据的利用率,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数据资源优势和大数据挖掘应用的巨大潜力。
4、智能化的客户体验创新。互联网金融提升了年轻一代客户群体对于金融服务的体验预期,他们期望能够更加实时地从金融机构获得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来完成决策和购买。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交付水平距离客户的数字化体验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机构需要将提升客户体验作为面对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加速应用互联网理念和数字化技术来改进现有的金融服务体验,创新客户的数字化体验模式,实现网点服务的智能化、在线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服务营销互动的精确化,以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来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客户竞争力。
5、移动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已经很好地整合了互联网场景和线下消费场景,在这样的趋势下,金融服务的移动数字化进程也在加速。未来将会出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移动金融服务形态,它们并非替代现有的传统金融服务,而是提供符合了客户期望的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需求。Moven是一家2012年创立于美国的移动银行,其创新了前所未有的服务模式,它并不是今天的银行,而是以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方式来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从本质上说,Moven是一个APP,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帮助传统零售银行实现传统金融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端的延伸。未来,这样的服务创新在传统金融服务机构的互联网化过程中将会不断涌现。
6、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不仅能够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决策和响应效率,也促进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前瞻性预警的可能。无论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都需要将提供更加贴近客户实时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和更精准的融资服务匹配作为突破口和增长点。传统金融机构多年积累起来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信任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转型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现有风险管理的决策效率、风险判断精准度、风险对策响应及时性,通过积累或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与用户社会化消费数据的连接,以信用风险管理创新打开全新的面向数字化场景的信用管理和融资服务市场。
7、全服务链条的生态平台。传统金融服务关注资金流的效率、风险和增值,互联网服务更强调对用户时间的占有和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更快速地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和运作模式。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服务巨头开始行动起来,整合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流和商品流来搭建平台以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比如提供超越资金流服务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搭建整合商户和用户交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能够打通金融产品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和用户生活服务的完整生态平台,以期未来能够增加对客户的全方位影响力和连接掌控力,转型为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的全服务链的综合金融服务。
构建关键的数字化能力至关重要
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纷纷展开行动:银行构建全服务链的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保险公司构建分散型保险产品的互联网数字营销平台,券商打造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基金公司将自己打造成互联网理财产品提供商,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移动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征信等模式为基础构建普惠金融的互联网服务业态。
要实现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全面转型,不仅需要导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构建全面开放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互联网化的产品选择,还需要着力打造以下这些关键能力:
・整合传统渠道与数字化渠道,形成全渠道运作的能力
・整合传统交易数据与互联网数字化行为的洞察能力
・整合传统网点服务与移动数字化服务的客户互动能力
・基于大数据洞察与客户数字化渠道偏好的精准营销能力
・整合金融服务的前台、与后台的一体化流程能力
基础设施提供商率先构建了信息骨干网,用于提高特定职能部门的效率和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只有某些行业中的企业(如音乐、娱乐和电子行业)在探索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然而,由于随时随地能够访问在线信息,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发展。进入2010年,互联网和全球连通能力的重心和影响力已经发生变化(见图1)。
1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变革
今天,全球的企业都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据统计,全球上网人数已达20亿人,仅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在2014年就已达到63亿[1];设备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数量日益增加;社交媒体正迅速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与协作方式。网络、设备和内容的快速融合正无时、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数字消费。
面对全球数字化机遇,企业管理人员看法各异。有的认为数字化转型关键是优越的客户体验;有的认为不同行业和公司的转型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数字化转型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等等。这些毫无依据的说法实际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刻认识,很可能误导企业负责人做出错误且代价高昂的决策。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数字化转型的误区和实际情况
数字化转型做得好的企业将从客户满意度提升、公司效率提高和生产效率改进中获得巨大好处。凯捷咨询和MIT斯隆管理学院联合的《数字化优势》调研报告显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比同行其他竞争者的盈利能力高出26%[2]。客户体验等数字化转型维度的确可以从部门改善开始,但是这些举措很容易被局限在某个单独部门。尤其对于大公司而言,由于内部的职责划分明确,这些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哪怕得到实施也很难在全公司推广。所以,部门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是有意义的,但远远不够。数字化转型的精髓在于打破部门局限,围绕客户体验、进行产品再塑流程。
例如:耐克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最初是从中层开始的,将产品设计数字化,采用了大量社会化营销方案,并设计了量身定制的生产服务。这些独立的创新非常成功,但是却忽视了各个互不关联的“孤岛”间潜在的协同效应。2010年,耐克成立了跨部门运作的“数字化运动”部门,数字化转型的潜能才真正爆发出来。该部门在企业内部提供技术资源、预算和协作,目标在于打造完整的消费者体验,对快速变化的消费偏好做出响应乃至引导。如今,耐克大部分客户服务数字化项目都由该部门牵头,不断地在Nike+品牌下新产品。
可见,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对数字化转型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数字化转型必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综合运用社交网络、移动设备、数据分析来改变传统做生意的方式,这涉及企业的资源再分配体系、管理协调机制,甚至商业模式的改变。
2如何转型
数字化时代,企业应该如何恰当地对待和利用创新的前沿技术?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建立起“数字化优势”?关键领域包括重新确定客户价值主张(提供什么)和重新规划运营模式(如何提供)。这两组问题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渐进式转型阶段而解决。
大多数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侧重于这两个领域中的某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运用新的移动性、互联和信息接入能力重新形成产品和服务、信息和客户的交互,挑战是如何使这些新的客户价值主张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运营模式的重新调整,可以使客户偏好的要求渗透到购买和销售链的每项活动中,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整合所有的业务活动,并优化与活动相关的数据管理与追踪方式。
21重新定义客户价值主张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捕捉客户需求,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企业转型的新方向。企业可借助信息和数据分析,通过增强、扩展和重新定义三个层面重塑客户价值主张(见图4)。
211增强产品和服务,改善客户体验在所有行业中,企业可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与数据质量优化分析,洞见客户的需求,实现品牌差异化方面的特性和服务。比如:美国梅西百货公司曾经展示过一个装有镜子的虚拟试衣间,该试衣间能够以数字化方式捕获顾客试穿新衣服的形象,然后,顾客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在形象上增加一双鞋或者一条围巾,顾客“看到”装饰的形象后,可将数字图像发给好友,实时征求他们的意见[3]。再比如,有些企业在进行销售时,将企业的系统与业务员携带的便携设备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客户的基础信息便可自动呈现,客户过去的购买行为也可以自动呈现,甚至客户的未来购买倾向也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从而指导销售员有目标地进行推销。而客户的理赔、报价及其他服务也可以在后台运作与流程整合的条件下,通过移动终端在客户面前自动完成。这样的模式实际上是把企业的运作完全呈现在客户的面前,自动、迅速地完成企业对客户的销售及服务,完成对客户体验的优化提升。
212扩展产业链,增加收入来源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产业链进行扩展延伸,通过寻找新的方式实现品牌差异化特性的价值,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比如,传统的唱片业最早感受到数字革命的冲击,由于标准MP3格式的数字音乐的出现,2003―2014年,传统音乐公司丧失了超过35%的收入价值,总收入从120亿美元下降到了80亿美元。但数字音乐现在就比较灵活,比如中国移动的数字音乐基地就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延伸。现在从图书到影视、到体育、到电商,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延伸,而且这个延伸可以快速地促进品牌积累。
213重新定义已从根本上发生价值变化的核心元素社交媒体、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客户价值主张。以远程医疗为例,在信息化时代,医疗设备制造商、医疗服务提供商、患者之间可以合作研制疾病监控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向远程医生传送关于患者状况的关键信息,这种通信服务实际比医疗监控设备本身更有价值。再比如现在有一种植入式广告,叫娱乐广告,其实它本身是娱乐的,但里面可以有广告内容。过去的植入式广告,是由故事通过直接对应植入广告。而现在不这样做了,现在是针对一个对象,比如给腾讯做一个形象宣传,可能不会去讲腾讯公司本身,而是通过讲一个娱乐的故事,受众仍然能够对腾讯公司留下印象,甚至更为深刻,只不过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娱乐。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植入广告了,而是娱乐广告。
22重新定义运营模式
企业期待业务的发展、运营的优化、获得数字化优势,这些则依赖于某种程度的新型运营模式(见图5)。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实现运营模式转型的程度与所能实现的效率和生产力改进程度密切相关。
221创建数据供应链,让信息流通起来各类数据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但大多数企业技术的应用仍非常零散。其结果是企业数据普遍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企业要挖掘利用数据价值,就应将数据看作一条流动的供应链,使其在组织内部充分活跃流通起来。谷歌和沃尔格林等公司都已通过开放应用接口采用了这种方法。如今,全球超过80万家网站都在使用谷歌地图TM数据。第三方开发商也能够将沃尔格林处方药瓶上的条码扫描进自己的应用当中,从而更容易地帮助人们再次购买药品。通用电气、万事达卡、脸谱网,都通过创建Kaggle 等众包平台,找到了一个汇集全球计算机精英、数学家和数据专家的网络,从而帮助公司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寻找最佳航线,或是优化零售店铺位置[4]。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人员都有着热忱的奉献精神,甚至可以不付分文。
222整合并优化所有数字和运营元素,利用信息管理企业下一层面,企业可以利用跨渠道、业务单位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与关系,去整合那些提供最高价值的数字信息和运营要素。例如,美国的“庇护所”杂志和Meredith广播公司,利用其数据分析,为广告商和其他商业客户创建了针对读者和观众的营销能力,其营销部门与著名的消费品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在社交媒体、移动活动以及传统出版业务中也进行了合作[5]。全球第三大零售商乐购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创新方式利用技术的领导者,该公司通过标准化业务系统在全球快速建立了新店。乐购客户可以在家通过手机扫描产品,从产品清单中做出选择,扫描后的商品被加入到客户的在线购物篮,之后送到客户家中。该业务在推出后一个月内,这种电话购物应用程序被下载了40万次。此外,乐购还提供了用于追踪积分以及查找附近乐购商店的应用程序,一旦客户进入店内,应用程序即可以向客户指出购物清单上产品的通道号码[6]。
23选择转型途径
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包括重新确定客户价值主张和重新规划运营模式,由此而产生的转型的战略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注重客户价值主张;其二,注重运营模式转型;其三,就是从更整体和整合的角度,将前两种途径结合起来,同时转型客户价值主张和组织运营方式。在当前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即使在主要采用物理化形式的行业中,企业也不会从“零”开始数字化转型之路。相反,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提供交互式网站、更好的客户服务或者更优秀的客户体验而找到了使用数字化信息的方式。与此相似,它们都在培养基础的运营能力,例如在线渠道或数字供应链跟踪。从这个起点开始,企业的战略性转型一般遵循如图6所示的三个路径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最佳转型途径取决于其战略目标、行业环境、竞争压力和客户期望。在产品实物形式强而且客户对信息的要求不高的行业,例如矿产与挖掘业,企业可从运作的数字化转型开始(途径1)。在其他可以在线或通过移动设备提供新型服务的行业中,例如金融服务业,及早注重客户价值主张会带来直接的效益(途径2)。然而,许多企业,确切地说是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同时重新定义客户价值主张和运营模式(途径3),以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能够立即如此行动的企业将具备成为行业领导者的独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无论是全面重塑客户价值主张、转变运营模式还是两者的结合,都需要全面了解并评估多个因素,如:
产品和服务在行业的数字化演进过程中位于何处;
移动性和社交网络的利用水平以及客户的期望;
其他行业参与者的战略举措;
转型每个阶段的整合程度――新的数字流程和旧有的物理流程之间的整合。
3如何实施
企业如何确定最佳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使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积极参与其中?结构化的步骤如下:
(1)识别转型机会,这需通过全面了解行业中的数字化转型而实现。机会的识别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或者可能实现数字化的程度,以及竞争对手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客户期望。另外,产品和服务若直接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将会改变客户的交互和协作方式。
(2)重新定义价值主张,这需根据现有客户的购买支付意愿而进行。价值主张的重新定义要求企业寻找新的方式,使用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利用新的数字化渠道留住现有客户,并且最终重新定义整个产品和服务系列,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3)设计优化的运营模式,这需结合企业的组织能力和技术要求进行。思考“如何”交付价值,需要首先了解企业当前的能力和机遇。运营模式的设计应支持客户交互,并将此作为跨渠道整合和供应链协作的组成部分。
(4)执行战略,这需重新定义运营模式,以支持新的价值主张。优化线上线下交互流程,培养数字化执行能力,通过整合供应链、建立互联的员工队伍来实现新的客户交互。
(5)持续改进,这需利用企业的客户洞察力和先进的分析能力而实现。随着新概念的传播,客户的需求与偏好也会随之变化,审视新市场,抛弃旧观念,接受新技术。通过分析甚至是微细级别上的客户交互能力,企业也须根据洞察结果持续创新。
4结论
任何行业中的企业都面临着重新思考客户价值主张和运营模式的巨大压力。全球大型企业已开始利用自身的技能、规模和影响力优势,向数字化组织转型。在数字化革命中采取主动举措的企业应当这样做:
(1)重塑客户价值主张;
(2)重新制定业务运营模式,有效率、有效益并以创新方式满足新的客户价值主张;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纸媒;人力资源;策略
风光一时的报纸行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报纸在营销、传播、受众、收入等方面均进入瓶颈期,新媒体给传统报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从整个行业来看,报业竞争格局基本确定,当前仅存一些传统“豪强”仍旧在维持其生存空间,报业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小。数字化转型是报业最佳出路,但由于缺乏科学借鉴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一、纸媒数字化转型
纸媒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其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从而使得纸媒可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纸媒数字化转型是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代背景相关的转型方式,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纸媒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新媒体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纸媒行业营业收入、市场等受到极大冲击。纸媒行业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未来媒体行业具备的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因此数字化转型是纸媒下一阶段发展必然选择。纸媒数字化转型是新媒体引导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一种市场发展模式,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首先需建立新媒体运作思维,并对传统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进行改编,从而满足数字化行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运作方式重新构造其信息采集方式,建立专属数字化平台。不仅如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还需改变其传统营销模式,采用新媒体营销模式推销自己。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纸媒人力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转型需求,基于此需要实施适应纸媒数字化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纸媒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纸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缺位
人力资源规划意义在于保证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人员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数字换转型期所必须具备的,转型过程中会存在部门转换、新部门成立、旧部门取消等情况,组织架构处于实时变动中,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转型期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即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众多纸媒并未将实际与理念相结合,转型过程持续展开,却未对内部人员组织架构进行有效规划,也未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即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在技术、产品、金融等方面岗位人才分配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规划,较多时候均是按需分配,按量配人。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随意,忽视人才对纸媒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长久效益。该种方式也会对纸媒数字化转型造成阻碍,一定程度上延长纸媒数字化转型周期。
2.技术、采编、运营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稀缺
纸媒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媒体创业,在此过程中促使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思维等方面发生改变。转型过程中涉及新媒体部门的成立,在此基础上会确立各工作岗位需求人才数量、类型。结合现有人才情况便可确定纸媒内部现有人才数量及种类是否可满足实际需求,在人才类型不符或数量不足情况下便会进行人才招聘工作。纸媒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类型人才支持,转型期会面临各种波动,只有在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持下才能有效面对这些问题。纸媒传统人力资源无法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从纸媒新媒体转型来看其招聘与实际人才需求无法有效衔接,问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并未形成组织战略意识,由此导致技术、采编、运营等方面新媒体类型人才较为匮乏。
3.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尚未确立
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中需要新创意及科学的发展规划,因此需要动员所有人员为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流程再造提供有效建议,提升员工改革积极性。采用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可根据员工在改革中做出的贡献给予其相应绩效,并采取公平竞争策略,促进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内部良性竞争。当前大多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并未建立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基于岗位变动较大,很多管理人员不愿意在变动中建立体系,这种思想进一步束缚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新媒体转型。4.数字媒体人才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组织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此时其内部人才均为其转型做出贡献。从本质上来说对内部人才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纸媒数字化转型成败。转型期人才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所顾忌,纸媒只有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对纸媒数字化转型有积极意义。当前纸媒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并未跟上现代化企业管理步伐,职业生涯规划一片空白,众多纸媒高层管理人员并未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思考。
三、数字化转型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
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建立于人才储备理念上,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委托人才中心帮助寻找对其自身转型具有一定帮助的高级人才,另可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掘具有跨界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强的媒体人,并提出聘用意向。在行业内部与各种媒体人交流,建立属于自身的人才储备库,并在需要时将人才笼络过来。通过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可最大限度避免人才浪费和人才冗余,有助于应对数字化媒体转型各种波动,保证人才需求处于动态平衡,避免转型期各种不确定性。
2.动态薪酬计划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薪酬与激励管理
动态薪酬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薪资和激励薪资两部分,其中基础薪资与传统纸媒薪资相当,该部分为维持员工正常工作基本报酬,并保证薪资公平性。激励薪资主要为建立纸媒转型期内部公平竞争而设立的,主要给做出突出贡献或提出良好转型建议的人员。此外还可根据纸媒转型期实际损益给予员工一定分成,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有效结合实现动态薪酬计划。通过动态薪酬计划可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为纸媒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基础。
3.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
纸媒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创新能力,其内部扁平化组织强调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实现创新。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组织文化,推进其内部公平、竞争、宽松、信任、上进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内部展开有效沟通交流,增加企业凝聚力。为员工创造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基本平台,促进纸媒转型过程内部良好氛围。
4.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贡献程度以及明确其未来发展,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新媒体运作思维与数字技能的培训,并建立数字媒体人才职业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便可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纸媒也可根据员工发展方向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纸媒成功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员工成长,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动态薪酬计划、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几个方面入手,促进纸媒和员工共同成长。
作者:赵玲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张立伟.纸媒数字化转型路线图[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3(6):8-11
(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
2012年第2期
《试论工具论与本体论相统一的出版文化观》杨军(本刊2011・9“出版”)
2012年第4期
《关于中国少儿出版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杨蔚(本刊2011・8“出版”)
2012年第7期
《公司创造奇迹 转型成就未来》齐峰(本刊2012・3“特稿”)
《图书价格的竞争策略分析:价格歧视的理论视角》许加彪(本刊2012・3“书业”)
2012年第9期
《民国怀旧老课本 经典重温再思考》健文 邹西礼等(本刊2012・6“沙龙”)
《儿童出版领域的“民国潮”透视》戴元枝 张心科(本刊2012・6“书业”)
2012年第10期
《出版的品质》贺圣遂 姜华(本刊2012・7“书业”)
2012年第12期
《国有发行集团的后向一体化战略――以新华文轩为例》曹磊(本刊2012・7“营销”)
《出版社与大学图书馆的新型关系研究》 樊 普(本刊2012・7“书业”)
(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2012年第3期
《电视节目创新的微系统分析――受众、平台、编排和节奏》许静(本刊2011・11“传媒”)
《数字时代的社会分裂风险与报纸功能重塑》殷琦(本刊2011・11“数字”)
(三)新华文摘
2012年第13期
《公司创造奇迹 转型成就未来》齐峰(本刊2012・3“特稿”)
2012年第21期
《中国政务微博运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刘锐 谢耘耕(本刊2012・7“专题”)
二、转摘
(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2012年第7期
《在泛化与控制之间――从“限娱令“看中国电视调控体系的不足》张冠文(2012・4”传媒”)
2012年第11期
《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梁小建(2012・2“刊界”)
三、索引
(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
2012年第1期
《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渊源和编辑技巧》刘海阳(本刊2011・1“术业”)
2012年第2期
《关于我国出版学发展定位的思考》郭志菊(本刊2011・10“学研”)
《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定位策略研究》程海燕 等(本刊2011・10“书业”)
《未来出版,谁还是主角》耿相新(本刊2011・11“书业”)
《探索建立书摘的新空间》吴蕙静(本刊2011・11“书业”)
《编辑对出版物文化内容选择的知性化策略》金强 尉云波(本刊2011・10“书业”)
《国外期刊数字化趋势:移动改变未来》罗艺(本刊2011・11“域外”)
2012年第3期
《编辑学研究:路在何方(待续)》(本刊2011・9“沙龙”)
《媒介融合视阈下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代玉梅(本刊2011・9“出版”)
《数字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实现路径》陈邦武(本刊2011・9“数字”)
《当代中国动漫出版体系转型探讨》李辉(本刊2011・9“书业”)
《从波特的五力模型看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竞争环境》李彤彤(本刊2011・9“书业”)
《期刊盈利模式组合分析》李芊(本刊2011・8“传媒”)
《用系统观点规划中国大学学报改革》陈可阔 张岩林(本刊2011・11“传媒”)
《浅析“大编辑”理念下编辑的素质要求及责任》韩江雪(本刊2011・9“术业”)
《双效出版物选题策划刍议》郑澎(本刊2011・9“出版”)
《高校学报编辑“守门人”的身份焦虑与突围路径》武艳芹 黄苏芬(本刊2011・11“传媒”)
2012年第4期
《阅读文化嬗变趋势下传统出版的突围策略》白冰 欧阳宏宇(本刊2011・12“出版”)
《图书出版者的产品责任免责事由初探》汪张林(本刊2011・12“出版”)
《当前版权输出资源海外实现增值利用的主要途径》夏颖(本刊2011・12“版权”)
《试论院校代表工作的“去出版社化”》孙璐(本刊2011・12“出版”)
《读者风险感知与图书价值感知关系的理论研究》尹杰(本刊2011・12“出版”)
《试论学术专著的出版和营销策略》田媛(本刊2011・12“出版”)
《顺势而为,才能凤凰涅: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大家谈》(本刊2011・12“沙龙”)
《期刊出版应用ISO9000的有效性研究》田旭(本刊2011・12“传媒”)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市场化生存环境之思考》王一伊(本刊2011・12“专题”)
《新媒体语境中杂志经营的突围之道:以国内主流期刊为例》王艺(本刊2011・12“传媒”)
《提升综合性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探讨》达龙珠(本刊2011・12“传媒”)
2012年第5期
《编辑客体论要》周国清(本刊2012・2“学研”)
《绿杨曾折处 踏遍早春路――编辑学研究十年回首》姬建敏(本刊2012・1“学研”)
《屹然似五岳 河水正汤汤――中国出版十年回顾》张志强(本刊2012・1“书业”)
《我国著作权出资制度的困境及出路》汪玮敏 洪来兵(本刊2012・2“版权”)
《后转制时代,中小出版社如何演绎服务升级》皮 胜 柏子康(本刊2012・2“书业”)
《图书植入广告运作模式及策略探析》刘艺琴 刘 艺(本刊2012・2“书业”)
《网络时代实体书店的困局解析与出路探讨》 厉春雷 孙博文(本刊2012・2“书业”)
2012年第7期
《出版集团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及其对价值链建构的意义》陶喜红(本刊2012・3“书业”)
《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成因、影响与变革》王文锋(本刊2012・3“书业”)
《出版企业上市融资的若干思考》田鑫(本刊2012・3“书业”)
《数字出版环境中的受众阅读及其反思》崔磊(本刊2012・4“书业”)
《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保存价值及自身不断优化的探讨》聂兰英(本刊2012・3“刊界”)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彭桃英 陈玉国(本刊2012・3“刊界”)
《数字化作品版权保护技术措施与法律规制》蔡晓东(本刊2012・3“版权”)
《内容管理系统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研究》刘 争(本刊2012・4“书业”)
《关于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探讨》肇英杰(本刊2012・4“专题”)
2012年第8期
《论版权制度对版权产业发展的经济影响》曾绚琦 汪曙华(本刊2012・5“版权”)
《数字时代的版权新问题:私人复制与版权补偿金 》 范 (本刊2012・5“版权”)
《童媒品牌建设的缺失与策略》侯岩(本刊2012・5“专题”)
童书“大国”寻觅“强国”之梦――少儿图书出版问题及对策探析 / 范 李茂兴(本刊2012・5“专题”)
《我国中小型期刊社的经营策略分析》曹晓莉(本刊2012・5“营销”)
《少儿期刊细分化趋势之浅析 》田俊(本刊2012・5“专题”)
《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视角刍议漫画期刊对儿童的教育》余 鲲(本刊2012・5“专题”)
《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差距看国内外办刊理念的差异》杨 雷(本刊2012・5“刊界”)
《我国电子书产业盈利模式的几点建议》邱细平(本刊2012・5“数字”)
《浅谈动漫出版物装帧设计的新思路》刘 博(本刊2012・5“装帧”)
《我国古代图书编辑理念探微》张申平 李荣菊(本刊2012・5“史料”)
《英美学术著作匿名评审出版制度规范探析》王立平(本刊2012・5“域外”)
2012年第9期
《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镜鉴――基于韬奋出版奖获奖人物的分析》甘险峰 董骁(本刊2012・6“人物”)
《我国出版集团上市模式博弈分析》许天骆(本刊2012・6“书业”)
《我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研究》马勇 赵文义 杨 琦(本刊2012・6“书业”)
《关于我国出版集团所办日报的“SWOT”分析》 张振亭 陈 玮(本刊2012・6“刊界”)
《数字化时代我国出版企业盈利模式的若干思考》谢朝阳(本刊2012・6“书业”)
《学术期刊的公共品性分析》刘辉(本刊2012・6“刊界”)
《略论翻译出版中编辑人员的身份定位与权力责任》莫兴伟 蒋晓丽 余清秀(本刊2012・6“学研”)
《中国互联网旧书经营模式初探》赵玉琦(本刊2012・6“营销”)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旧书业营销模式探析》林志标(本刊2012・6“营销”)
2012年第10期
《论版权的经济性质与价值实现》王智源(本刊2012・7“版权”)
《双重视角下的图书感知价值差距分析》尹杰(本刊2012・7“书业”)
《科技期刊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模式发展思路探讨》钟 琳 梁光铁 陆 娜 凌慧春(本刊2012・7“刊界”)
2012年第11期
《论教育出版社的转型与回归》刘立平(本刊2011・8“书业”)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你撑住了吗?》刘静(本刊2011・8“书业”)
《论书籍生态系统的“体”与“魂”》姚光明(本刊2011・8“装帧”)
《三网融合及“云计算”生态下期刊业经营战略“三问”》程忠良(本刊2011・8“刊界”)
《当前科技期刊失泄密风险及对策探讨》马龙(本刊2011・8“刊界”)
《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王兴全(本刊2011・8“刊界”)
《论编辑整合思维的批判与创造性》佟群英(本刊2011・8“学研”)
2012年第12期
《民国时期的校勘学研究 》邓怡舟(本刊2011・9“史料”)
(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2012年第3期
《媒介融合时代我国传媒行业政府规制的探讨》杨路索(本刊2011・08“传媒”)
《大众传媒对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作用及局限性》杜建华(本刊2011・11“传媒”)
《基于社会网络分层的新兴媒体评价体系建构》周 莉(本刊2011・8“传媒”)
《网络广场型传播的心理效应探析》吴志文(本刊2011・11“传媒”)
2012年第5期
《民国时期新闻学术社团探析》段勃(本刊2011・9“史料”)
《基于Ipad平板电脑的传统报刊数字化衍变层次分析》罗 昶(本刊2011・12“数字”)
《我国报刊副刊编辑思想发展动因探析》喻频莲(本刊2011・9“学研”)
《新闻观下的微博舆论引导策略研究》赵文晶 刘军宏(本刊2011・12“传媒”)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误读与身份认同》胡琼华(本刊2011・12“传媒”)
《士与中国现代新闻业――以〈申报〉为例 》李 霞 张世海(本刊2012・2“史料”)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理论与实践》张世海(本刊2011・12“传媒”)
2012年第8期
《网络议程设置与公众导向需求的融合框架分析》李安定 李巨尧(本刊2012・4“传媒”)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探讨》李建新(本刊2012・3“传媒”)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CMDI(2012)总报告――对于中国媒介经济的关键、结构与走势的实证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CMDI)”课题组(本刊2012・5“特稿”)
2012年第10期
《传播中的仪式对于群体归属感建立的作用分析》刘 慧(本刊2012・6“传媒”)
《传播学视域中的数字电视广告分析》张曼缔(本刊2012・6“传媒”)
《建构危机传播的批判取向、主体意识与话语理性 》 苏 蕾(本刊2012・6“传媒”)
2012年第11期
《关于中国传媒集团产权问题的思考》郝彬彬 张世海(本刊2012・5“传媒”)
(三)新华文摘
2012年第4期
《中国老年期刊30年的历史与特征》汪 露 廖 旭(本刊2011・10“传媒”)
2012年第6期
《数字出版产品整合营销模式研究》陈 功(本刊2011・11“营销”)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重点分析;路径分析
随着近年来金融环境的不断转变,金融市场的优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必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银行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剧烈,而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成了现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营销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客户参与到投资中,这样有助于帮助银行应对市场上存在的各种竞争,使银行的核心地位得到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以及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与实践过程中,各种金融风险事件也与日俱增,尤其是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时需要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新环境,所以产生了各种新的风险,而如何对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预防,是现代金融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课题。文章中简单分析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并探讨了如何在内部开展相应的约束机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帮助。数字化转型是现代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保持稳定的主要方式,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诸多商业银行也在对自身运行的关键模式和环境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化的融资保险改革使金融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解决融资困难、融资昂贵的问题,使我国的城乡经济能够更为稳固的结合。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在目前市场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融资方式和优化组合都为营销产品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各种金融业务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营销产品也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总体来说出现的金融风险依旧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营销产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其经济收益,还需要重视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的扩散。商业银行在开展管理时,就需要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状况做好风险管控,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现状概述
数字化银行的转变,主要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发展方向,其主要转型方向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时,逐渐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等移动终端来开展金融服务。而在近年来移动设备在互联网发展的状况下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移动支付以及移动银行在目前的市场上应用极为广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呈现快速迭代和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所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的整体概念也较为复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全面数字化发展的特点,具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快速且稳定的发展。无论是银行信息化还是银行电子化,或是现代化的移动金融等概念,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努力,更与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业务和机理的重建,能够贯穿于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过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银行的效果优化和全面改进,其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实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方式能够使我国的整体银行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趋势,究其根本都是将现代化的新型科技应用于其中,借此使我国的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呈现稳定有效的趋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受到我国乃至社会中各个机构的广泛关注,例如IBM认为银行在进行数字化的战略转型时,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能力、成熟度以及全渠道经营策略等多项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经营和优化时,需要对服务流程以及银行组织等多个方向进行全面的反思,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精简和处理,这样才能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更为成功。综合来看,我国目前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乐观的态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有着极高的重视度,但目前我国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依旧在起步阶段,对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全球规律及本土特色做出相应的改变,确认将不同阶段的银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开展工作,这样能够扎根于需求看待问题,使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快速且有效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出现的问题
(一)客户角度。无论如何,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最终目标是现代化的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金融服务,更便捷的服务体验。从客户的角度进行分析后,确认银行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转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服务,提高业务的办理效率和速度。总的来说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客户对于银行的信任度,相较于对于普通的商业公司来说明显更高,银行在先天优势的背景下,拥有着极为大量的客户群体,具有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进行现代化的商业体系转型时,受到过于僵化的相关条款的约束,导致在为客户进行优质的服务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的管理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例如:我国的相关部门提出了需要进行金融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我国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进行优化,涉及的整体服务较为明显。此外,在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以后,我国存在的原有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无法与时代进行挂钩。正是因为在金融部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呈现了一定的脱实向虚的情况,银行在进行金融服务时,受到实体部门客户的资源配置问题影响,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流失状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管理,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未来一代的客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鉴于此推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依旧是目前银行转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在现展的背景下,客户的需求方向,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居民环境以及整体发展。(二)监管角度。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现代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我们国家银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银行业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复杂,大量创新性的银行体系呈现监管边缘的特征,而大量的数字化活动在进行创新时并没有受到相关的监管约束。许多国家在进行监管活动的设置时,都自上而下地对某些银行的技术变革进行推广,譬如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开放式银行等这种经营体系对于国家的监管工作来说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对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并且对银行机构的服务智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这样能够使相应的管理体系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活动性,缓解以往银行金融体系的脆弱状况,并且在进行银行的包容性优化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我国整体的金融体系呈现快速改革的趋势,使经济体系向技术应用型进行变革。由此来看,我国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但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作出进一步的监督以及加强管理。
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对策
(一)提高了银行运营效率。在开展金融业务的管理时,将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融入其中,商业银行可以针对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果来对各种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调整,一方面来说能够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更加高效且合理的运行,另一方面还能使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优化。可以针对大数据的最终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集约化运营风险管控,这样能够及时对不同的管理条规进行调整,而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则可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并且还能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识别违规操作中的各种商业风险,使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并且不对市场秩序产生影响。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找到不同行业以及社会中不同环境的数据关联性,而通过模型演算以及数据分析,则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数据变动的基本规律,商业银行在运行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动来对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商业银行内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商业管理文化并尽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将风险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除此之外,对于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还需要做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内部制定完整的管理行为准则,并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银行内部形成一种具有风险意识的职业环境,这样能够使银行更为良好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使银行的信息技术风控得到提升,更是为了避免风险的出现。在进行持续改进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管理方向也不仅仅包含制度或者人员的管理,想要使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一方面来说需要建立完整的大数据信息收集体系,使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数据支持。在收集数据后,相关的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统计,这样才能使大数据展现其应有的价值。人才首先是第一要务,想要持续改进商业银行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就需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优化,首先需要尽可能招聘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和数据分析人才,主要对各种运营管理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除了人力资源以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数据库,使大数据在进入数据库后能够得到有效的调取。硬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设备,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硬件的投入,这样能够使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总体的大数据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想要保障大数据的核心处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强化,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对银行的发展进行优化并建立良好的核心,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可持续的状态。(二)结构金融创新的推动,加快了金融市场脱媒。在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推广时,市场的媒体脱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在以往开展金融业务的广告投放时较为粗放,但这种广告的投放方式总体来说缺乏针对性,相关工作人员不能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致广告的总体投放效率较低。而在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与社交网络有较为密切的连接,我国的社交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和理念,社交网络主要包含现代化的抖音或者微博等多种软件,而在进行金融服务实体社交网络官方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关于用户浏览习惯的大数据结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或者性别等基本因素的用户在进行社交网络的浏览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在确定了目标群体以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投放专门广告的方式,来使目标用户群能够得到有效的广告推广宣传,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告投放的质量得到提升。而工作人员想要使社交网络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进行有机的融合,就需要了解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状况,了解哪些用户对于金融服务有较高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广告的投放更为精准,使商业银行能够全面的建立社交网络的应用平台。商业银行在进行大数据的处理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开展管理工作,而相关工作人员想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也需要面对较多的困难,一方面来说,大数据的总体理论还存在摸索状态,如何将社交网络中繁杂的信息进行剔除,选择出相应的目标用户,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底线,数据的安全关乎银行的权威和客户的安全,如何加强大数据下的信息安全也是工作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三)突破了传统银行发展理念。在进行互联网技术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突破传统银行的发展理念,将新一代的技术和系统等多方面应用于其中,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综合应用,对整体的金融业态进行转变,银行的数字化转变意味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且还需要尽可能把握这一系列的新兴技术,通过对业务和市场的全面支持,能够形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产生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而在进行技术的布局时,涉及不同的思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有效的技术应用和执行,并且将银行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发展背景,使我国银行突破传统的发展束缚,形成现代化的发展体系。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误区,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借此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实现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潘子杰.国际领先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比较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20(10):65-70.
[2]郭晓蓓,蒋亮.数字经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2020(9):41-47.
[3]王璐.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动能[N].金融时报,2020-10-19(009).
[4]张月波.数字化转型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智能化探索与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20(10):68-71.
[5]胡汉军,叶敏文,刘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下全渠道建设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20(10):74-80.
[6]张海波,孙健慧.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渠道一体化融合研究[J].企业经济,2020,39(10):139-145.
[7]蔡煜炜.对商业银行线下网点数字化转型中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20,28(10):72-76.
[8]冯静生,钱王鑫.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从“农村淘宝”到“乡村振兴”[J].当代金融家,2020(10):114-115.
[9]林波,杜琰琰.数字化转型推进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研究[J].新金融,2020(9):42-46.
[10]李晖.城市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J].甘肃金融,2020(9):8-11.
两个故事带来的思考
就在去年12月下旬,先后发生两件颇耐人寻味的事与大家分享,意义不大却值得从业者管窥行业气数如何。
12月22日,身兼香港居民和内地富商的郝琳携其子乘直升飞机游览新近购入的法国酒庄,不幸发生坠机事件即时殒命。更为大众所关注的是此酒庄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坠机事件,郝琳也不是唯一一位因坠机殒命的新庄主,有关超自然的神秘氛围迅速弥漫开来,使之突破了行业新闻的范畴,进入大众舆论圈子。不过对于国内酒水行业而言,这件事的发生似乎并无行业意义,可是正值西方传统大节圣诞之际,事件的后续发展颇耐人寻味, 如这桩在事件发生后法国酒庄内进行的中国法事。
另一件也是12月22日的事,当日冬至,是岭南重要团圆佳节。我也不例外与家人团聚打羊肉边炉。席间,一长辈知道我从事酒水营销十数年,好意告知一个“大福利”——当日《广州日报》的某版中有五粮液某系列酒的直销广告,整箱订购,送货上门,折合每瓶单价仅两百多元。由于当日要出门办事,初听时也未太在意。长辈不喝酒,不知具体是五粮液系列中的哪种产品,到底福利有多大未能核实。不过价格和福利并不重要,而是报纸直销五粮液的方式也颇有年度特色。
两件事,简单来看,一外一中,一红一白,虽然酒水行业品类繁杂,不过红、白二酒有绝对的代表性毋庸置疑,所谓行业冰期用这两件事也足以概括。简单来说,名酒潮过后,受限政策风光不再,波及其实集中在中高端产品,这种“冰期”其实跟大众消费市场和酒水营销无关,也就是说技术上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各路商家一致给“新民酒”运动“点赞”,想在“新”、“民”上用力,扭转高端产品停滞带来的业绩下滑。“新”代表的是营销模式的创新,“民”是主力产品开始向大众市场转型,即大家广泛开发所谓的腰部产品。既是如此,个人理解的现在的“冰期”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针对性来讲,就是如何深度挖掘大众市场的问题,如何用更现代、有效、具有感染力的营销模式和工具重新圈地。年终纵观结果可说喜忧参半,多数传统经营的酒商举步维艰业绩难看,尤其是进口葡萄酒,就像是法国酒庄里念经的中国和尚一般,面对西方舶来品,面对地道的中国大众消费市场,到底念什么经才能让消费者快点听进去?而另一边,双11之后,酒仙网冲破2.2亿的消息让多少业内人士欣羡。
数字时代找准诉求是关键
个人以为,要揣度酒水行业的气数如何,需先摸清这个时展的大脉络。众人都在高呼数字化营销势不可挡的同时,也需对所谓的数字化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数字化”全然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个工具,它行之有效的前提仍然是满足消费者诉求和特征,只有在这个基础迎合用力才可事半功倍,否则还不如传统的模式和工具见效。
那么消费者对酒水的诉求是什么?总的来看无非两种,我将其概括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是指对酒水功能性有需求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品酒能力和饮酒嗜好,自发购买,讲究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被动是说对酒水附加值有需求的群体,主要体现在赠礼、宴会上,礼品价值体现在受众的身份认同、文化品位、审美需求、情感等感性指标上。在这两个大原则的基础上再对自身产品进行以及应用相应的营销策略和工具才是顺势而为,否则一说数字化全部一窝蜂把自家产品堆到数字平台上的做法非常低级,效果可想而知。
两种诉求明晰而外,两种营销大渠道也值得一提,传统与电商。两者竞争态势日趋明晰,大有你死我活之势,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仅仅因为酒仙网双11冲了2个多亿就贸然定论。因为从开始所说洞察时代特征的角度——数字化来看,70、80、90后绝对是未来十年的消费主力,如果非得从这三个极宽泛的消费主体身上找出消费共性,唯一适用的只有这三大群体都是手机、PC的深度应用者,而非位高权重貌似极有消费力的权利和财富精英。手机、PC作为最便捷有效的终端接收器这才是大势,而非国策所限造成的所谓“大势”。电商营销之余传统媒体营销的优劣这里就不细作识别,大势如此气数如何也不光是行业本身的事,跟电子科技的发展也紧密联系。不过接下来不妨从一些营销方式上预测下未来几年的酒水变数。
行业变数在电商
如今说到电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复合电商平台和专营平台卖酒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相对传统渠道,电商平台第一主导因素是价格优势,第二是消费者可选择性,这两点都是核心消费动机所在,至于营销方式、工具和表现形式只是投众所好,借力打力而已。有观点认为是便捷,个人不以为然,是否便捷或者说消费者是否需要便捷大有可论,起码对于PC不是。如今多数人理解的电商基本停留在上述这个层面,PC作为消费者的接收终端,营销、销售、物流、客服全部解决。而且这个平台已经非常成熟,运转的越来越通畅,实体店找不到的东西电商店绝对可以找到,这就是说同品类产品在电商平台的竞争已经高度成熟,格局已然成型,再有什么大变动也非易事。
如此一来,行业变数究竟在哪里?还在电商平台,只不过接收终端在向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转移。如今手机、平板与PC相比,应用功能的差别可以小到忽略不计,PC上所有的消费应用手机全部可以实现。那凭什么要向移动设备转移而不停留在固定PC上?因为便捷!数字时代移动设备与传统PC之间的竞争优势就是便捷,它体现在消费行为的便捷而非货物交付上。这是移动设备核心竞争优势。
至于移动设备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营销和达成销售,也已经不是新概念,“微营销”的论述专题也有很多,地铁站里支付宝手机功能的广告和为微信支付也打得不可开交,大家可以自行观察,这里不多赘述。但是不得不提,二维码的技术应用和小而美的营销理念,这是便捷之外移动平台上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和营销趋势。二维码是一个桥梁,把移动设备的信息和实体商品无缝对接,延展应用非常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通过手机二维码网站平台嫁接究竟最后以何种商业形态或者盈利模式出现,都是可以预见的。眼下虽然具体的形状还不明确,但势不可挡已是定局。变数之一就在这里,众多酒水商家如果发力,大可不必无的放矢,朝着这里就算短时间效果不显著,势在必行也没什么可商量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