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出口贸易含义

出口贸易含义

时间:2023-06-07 09:2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出口贸易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出口贸易含义

第1篇

摘 要:对外贸易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区域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展的EKC,实证分析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安徽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出口贸易;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徽省出口贸易规模逐步提升,出口贸易已成为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路径。依据国际经济理论,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发展会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机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有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为推动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的启示。基于此,本文构建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以探析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一、计量模型构建、变量解释、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解释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分析安徽省出口规模变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构建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设立以下两个计量方程:

LnGWit=α0+α1LnPGit+α2LnPGSit+α3LnEXit+α4LnIAit+uit (1)

LnGSit=β0+β1LnPGit+β2LnPGSit+β3LnEXit+β4LnIAit+vit (2)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GW表示工业废水排放量,GS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PG表示人均GDP,本文用其反映各年样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PGS表示各年样本地区的人均GDP的平方,EX表示样本地区的出口金额,IA表示各年样本地区的工业产值,u和v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在保证统计数据可获得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安徽省16个地区作为样本,具体而言,样本地区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以及黄山。本文实证分析中所采用的各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库、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以及相关年份《安徽统计年鉴》。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将样本区间确定为2004―2013年。

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计量模型(1)和计量模型(2)中相关变量的统计属性,下页表1给出了计量模型(1)与计量模型(2)中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另外,为了对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考察,本文绘制了2004―2013年间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出口规模的拟合图以及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出口规模的拟合图(分别见下页图1与图2)。

由下页图1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出口规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出口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安徽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

由下页图2可知,2004―2013年间,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出口规模之间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出口水平的提高会提升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当然,上述分析仅仅是对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出口规模的关系、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与出口规模的关系的直观观察。为了确定安徽省出口贸易的真实环境效应,以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

二、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一)计量模型(1)的估计结果及其解释

在模型回归过程中,为了确定计量模型(1)的设定形式,本文对计量模型(1)进行F检验和Hausman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计量模型(1)应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计量模型(1)进行回归,其具体估计结果(见下页表2)。

由下页表2可知,计量模型(1)的调整R2为0.712,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解释变量LnPG和LnPG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值和负值,并且二者均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换言之,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来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在安徽省是客观存在的;核心解释变量LnEX的回归系数为正值,并且其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其经济含义为,安徽省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安徽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安徽省出口贸易规模每提升1%,则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将提高0.104%;解释变量LnIA的回归系数亦为正值,并且在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可知,安徽省工业产值的提高会加大工业废水的排放,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影响程度来看,平均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安徽省工业产值每提升1%,则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309%。显然,与出口贸易相比,安徽省工业发展会对工业废水排放产生更大的影响,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减少安徽省工业废水排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计量模型(2)的估计结果及其解释

同样,首先对计量模型(2)进行F检验和Hausman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计量模型(2)应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计量模型(2)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计量模型(2)的调整R2为0.913,由此可见,计量模型(2)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解释变量LnPG和LnPG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值和负值,并且二者分别在5%和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来看,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在安徽省亦是客观存在的;核心解释变量LnEX的回归系数为正值,并且其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安徽省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会增加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安徽省出口贸易规模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影响程度而言,平均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安徽省出口规模每增加1%,则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增加0.146%;解释变量LnIA的回归系数为正值,并且其在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其经济含义为,安徽省工业发展会增加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影响程度来说,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安徽省工业产值每提升1%,则其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增加0.267%。显然,与出口贸易发展相比,工业发展对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具有更大的影响,工业发展是安徽省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结论

基于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实证分析了安徽省出口贸易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会增加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安徽省生态环境的恶化。除此之外,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还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在安徽省是客观存在的,与出口贸易相比,工业发展对安徽省工业污染物排放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下,对外贸易是特定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路径,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驱动下,毋庸置疑,未来安徽省出口贸易的规模将会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出口贸易“绿色发展”,以促进出口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当然,对于安徽省而言,具体应通过何种路径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其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范维娜,李静.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基于安徽省扩展的EKC假说验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包装;出口贸易;影响;策略

环境问题与污染的特殊复杂性,导致绿色包装为整个国际社会所关注。环境的破坏不分国界,一国污染,邻国受损,不仅危害到普通人的生存、社会的健康、企业的生产、市场的繁荣,还将引发有关自然资源的国际争端。

一、绿色包装的内涵

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复用,再循环利用,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它的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已成为我国产品出口遭遇到的一道门槛。盛行于世界市场的各种绿色包装贸易壁垒直接威胁到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消极影响有:

(一)增加了产品成本,抑制了出口规模

我国出口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初级产品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东南亚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其设置的绿色包装壁垒,大都是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遭受了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出口市场相对萎缩。

(二)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削弱国际竞争优势

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包装要求、符合其包装法规,我国必须开发或进口新的包装材料,并对产品包装重新进行定位、设计等。为了获得国外的绿色包装标志,中国必须支付包装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以及申请费和标志使用的年费;有时为了满足不同进口国家的不同要求,我国的企业甚至要分别开发不同的包装材料,这些费用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因价格低廉产生的相对优势,引起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使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三)导致贸易摩擦增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材料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尽管存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但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对环保技术开发、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性,造成了国际贸易的摩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绿色包装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阻碍作用不断增强。

三、我国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的建议

(一)强化绿色包装意识,构建绿色包装体系

第一,更新绿色包装理念:低消耗、可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而我国有些出口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导致出口包装策略不当。第二,加大科研投入和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目前因国家对包装环保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信贷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无法吸引大规模社会和民间投资,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包装行业严重缺乏科技人才,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第三,利用包装材料、采用国际化包装设计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出口商品的包装应避免使用含有毒性的材料,尽可能使用循环再生材料,积极开发以植物为包装材料的技术,选用单一包装材料以减少多种材料之间的分离解体带来的麻烦。第四,重视环境标志及环境管理认证工作。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是通过环境管理系列标志ISO14000认证。第五,加强国内外企业间合作。企业要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成熟、先进技术,缩短与国外企业间的技术差距。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包装标准给进口商品设置技术壁垒,增加技术难度和成本负担。以政府为主导,对绿色包装法制化,主要目的在于对外应对技术壁垒、保障贸易利益,对内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禁止或限制非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强制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和回收率。因此,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战略,需从整体上进行系统地协调和安排,制定出切合我国实际,同国际包装标准相结合的包装标准体系,来指导我国出口商品包装。

(三)建立出口贸易包装行业预警和协调机制

就中国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是中小型的集体和私营企业,且相当一部分是自营进出口,其包装产品的采购也主要是分散的中小型包装企业的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生产和包装环节的各个企业个体还只是各自为营,没有形成整体、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应对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包装壁垒。也就是说,出口贸易包装行业的发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出口贸易包装行业协会应该尽快建立高效的预警和协调机制,关注国际绿色包装趋势,适应市场变化,积极防范和化解绿色包装壁垒。

(四)充分利用WTO有关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包装技术水平还相差甚远。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于我国包装技术标准的绿色壁垒,我国应充分利用WTO的有关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与设置有关包装绿色壁垒的国家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应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的非歧视及国民待遇原则、“例外条款”,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及时向WTO和有关发达国家申请技术援助和延长技术性措施实施的适应期或过渡期,以缓冲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压力,增强对国外技术性措施要求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张燕文.国际绿色包装法制化对我国包装业的影响[J].中国包装工业,2005(10).

第3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垄断;应对策略

一、大国垄断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国垄断是指某个国家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数量在世界总进出口数量中占了绝对优势,比重非常大,逐渐掌握该种商品的贸易主导权,可以主动影响到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双重性是大国垄断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含义的双重性

含义的双重性一方面是指大国出口数量非常之大,导致商品价格过低,影响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被称之为卖方垄断;另一方面则是进口数量过大,购买力强,进一步影响了国际贸易市场的商品价格,贸易市场的局面发生改变,这时被称为买方垄断。

(二)作用的双重性

1、大国利用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垄断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贸易利益,造成严重的出口顺差。2、大国巨大的进口量和出口量会导致商品的市场价格增长或降低,继而出现贸易壁垒,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二、大国垄断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使加工制造业飞速发展,且随着政策的深入推广和近年来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全球市场新增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原油消费则超过了35%,据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地位日益上升。但由于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调控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遭受来自大国垄断的威胁。同时,我国科技不如那些欧美大国发达,商品品种不够丰富,优秀的自主品牌稀少,且出口区域过于集中,面对激烈的出口贸易市场竞争,供过于求,商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呈现逐渐下跌的趋势,贸易优势越来越少,甚至有国家对我国的部分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活动。

另一方面,大国垄断导致我国虽然表面出现顺差,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贸易利润仍旧是被大国所瓜分,而进口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高,我国贸易环境受大国垄断影响愈发严峻。另外,我国部分企业规则意识不强,在国际贸易运作方面的经验不足,沟通协调能力较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内部混乱、缺乏诚信,这些都导致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日益萎缩,受大国垄断影响严重。

三、大国垄断现象的应当策略思考

可以看出,我国作为一个进、出口量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积极探索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把握优势,改革创新。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优势,改善我国目前的贸易条件,创造更多的贸易利益。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处地位,起了怎样的作用,了解承担角色。目前,我国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越来越低,进出口贸易已经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以了解并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政策,研究发达国家科学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借鉴其中的成功之处,汲取大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利用。同时,我国也要认清自己的“大国”身份,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有家具、手工艺品、鞋子、家电等加工制成品;而进口优势则体现在石油、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

(二)分析市场环境,贴合市场情况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品价格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市场。因此,我国在寻找对策时,一定不能遗漏了市场环境的变化,要贴合市场情况,再根据当前市场状况,适当调整进出口政策,使之符合市场变化规律。在进口初级产品比如石油、原油、粮食、铁矿石等时,不能毫无计划地盲目大量采购,而是要设定一个计划,平稳地采购,避免商品价格被恶意抬高,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半成品商品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价格瞬息万变,可以集中采购,获得相对比较优惠的价格。在出口供应量大、利润低的商品时,要尽量减少摩擦,避免遭受国外反倾销活动,为此,可以适当征收出口税,调节出口量。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我国目前出口的产品普遍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强,所以我国一方面可以给予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优秀的自主品牌,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构建相应的销售、推广渠道,从而提高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改变过去低端产品的输出,变得更加高端、科学;另一方面转型和升级我国的对外加工业务,在世界贸易市场中逐渐掌握自,降低大国垄断对我国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了大国垄断现象的a生,而大国垄断又影响了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的稳定、和谐、公平,将市场的主导权力交给了贸易大国。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仍处于发展中,受大国垄断现象影响严重。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国身份,不断完善当前的贸易体制,分析国际贸易市场现状,调整商品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也要加强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品牌,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龙,陈恒超.浅谈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大国垄断现象[J].知识经济,2014,19:69.

第4篇

Feenstra(1998),Kei-MuY(i2003),Grossman与Helpman(2002,2004,2005)等学者把国际贸易在过去20多年的飞速增长归因于“垂直专门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这种垂直专门化的生产与交易,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一体化”与“生产过程分散化”这两个过程的统一。Feenstra形象地用芭比娃娃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为例,对垂直专门化做了说明:一个芭比娃娃在中国、或印尼、或马来西亚这些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生产,而芭比娃娃的模型是由美国的母公司设计的,美国的生产单位又负责对娃娃的着色与打扮。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为10美元,其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占35美分,中国的布料成本约为65美分。通过香港转口贸易,一个芭比娃娃在香港的离岸价格为2美元,即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运输成本、仓储费、香港出口商的一般管理费用(overhead)与利润总和大约为1美元。在美国,生产芭比娃娃的母公司Mattel公司在每个芭比娃娃上赚1美元利润,这说明,一个芭比娃娃的主要价值链是分布于美国的进口、运输、配色、库存与营销环节上,这方面的价值总和约为7美元。1995年,Mattel公司凭这种生产活动全球化的垂直分工体系,在每秒钟可生产2个芭比娃娃,全年的营销额达14亿美元。

Grossman与Helpman(2005)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1998年的年度报告,给出了另一个“垂直专门化”的例子———美国小汽车:

“在一辆美国轿车的价值中,约30%是由韩国的装配线生产的,日本的部件与先进技术占价值的17.5%,德国的设计占价值的7.5%,台湾与新加坡的零件占价值的4%,英国的广告与市场营销服务占价值的2.5%,而爱尔兰与巴巴多斯的数据处理则提供了价值的1.5%。这就是说,美国国内所创造的产值只占37%。”

这种垂直专门化的生产方式与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之所以可以解释世界贸易在过去30年内的飞速发展,并解释国际贸易对于全世界平均关税下调的非线性弹性,其深刻的原因在于,当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分为n个环节在全球各地完成时,作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就会依次经历过n个国门的海关,被反复地进口、加工、再出口、,由于国际贸易的规模是由报关的进出口量加总而成的,这样,在贸易/GDP这一比率关系中,分子不断地发生价值增值,而分母则是不变的,结果势必出现国际贸易对GDP的比率急剧上升。不仅如此“,垂直专门化”还可以解释前述两个悖论:首先,一旦全世界的平均关税下调一个百分点,立即会使出、入海关的n次的同一最终产品的不同价值载体在n道国境线上都享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使贸易对平均关税调低的弹性远远高于半世纪以前的弹性。其次,由于世界平均关税在开始(60年代)是处于高位的,当平均关税下调时,其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可能较小,但一旦过了某个临界值,垂直专门化现象就得以发生了,使贸易对关税降低的弹性随着垂直专门化的出现而发生了非线性的变化。

在经济理论界,对垂直专门化以及相应的贸易价值链切片式地分布于若干个生产环节的现象,早在19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有人注意(Balassa,1967;Findlay,1978)。到上世纪90年代,学者们分别以不同的名词来概括这一崭新的经济现象,比如“对价值链的切片化”(Krugman,1996)、“外包”(outsourcing)(Grossman与Helpman,2002)、“生产过程的分离化”、“生产过程的分裂化”(fragmentation)(Arndt与Kierzkowski,2001)、“多阶段生产”(Antweilier与Trefler,1997)、“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与“产业内贸易”(Davis,1995),等等。Bhagwati与Dehejia(1994)基于跨国公司迅速改变产品生产产地的观察,称这种垂直分工经营方式为“万花筒式的比较优势”;Leame(r1996)称之为生产的“非地方化”(delocalization),等等。无论名称各有千秋,但本质上仍是指生产环节在纵向的垂直分布。可以说,对垂直专门化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已经吸引了当前最杰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力。

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国际贸易总量及其占GDP比率的大幅度上升都与全球范围内的垂直专业化、外包(outsourcing)过程密切相关。这种关联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将其生产过程“外包”(outsourcing)出来,从而将初级产品生产、中间品提供、甚至组装过程“外包”给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国家,从而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以“来料加工”为特色的贸易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本身的出口产品中,又要以别国的原材料、中间品或半成品为“来料”,也就是说,中国进口品中有相当部分以后又会出口的,这是以中国为本位“外包”给别国。这样就发生了两个问题:(1)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的生产与出口的最终品中,有多大比例的价值创造过程“外包”给了中国?(2)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有多大比率是“外包”给外国的中间品提供商的?

以上两类问题在近来都引起了美国与中国公众的关注,并成为经济学家与政府官员研究与讨论的课题。关于第一类问题,美国就有人认为对于中国的“外包”挤掉了美国国内的劳工就业岗位。2004年,美国劳联―产联还专门就美中贸易逆差对美国国内就业的影响向国会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中一些人一再通过一些议案,单方面限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美中贸易关系中制造了一系列纠纷与争端。对此,严肃的经济学家一直是采取不同的态度的。Feestra(1998)就指出,美国的“外包”过程恰恰是美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实现方式,而且会促进美国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美国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至于“外包”会产生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则要求美国政府在“外包”的获利中恰当注重收入再分配。而Feenstra的老师,著名经济学家Bhagwati(与另两位经济学家)在2004年专门提出三个模型(Bhagwati,Panagaria与Srinivasan,2004),指出,外包并不必然对美国工人的就业与工资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证明了,在一种产出,两种要素的模型里,外包会有益于美国社会,同时伴随着资本回报的上升与工人工资的下跌;在两种产出―三种要素的模型里,外包会使美国社会总福利增加,至于工人工资,则会出现部分工人工资增加,另一部分工人工资下跌;在三种产出―两种要素的模型里,外包通过美国工人就业迁移会让所有美国境内工人都提高工资水平。

关于第二类问题,即中国对外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贸易中,究竟有多大比重属于“来料加工”的性质?这同样是中国国内民众、学界与政府官员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有大约47%属于“来料加工”。这引发了对过去20年中国对外贸易成就与影响的重新评估。

我们对中国出口、尤其是中国对美出口中的“来料加工比重”做了一个测算。这种测算,一方面可以清楚地揭示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分工的产业链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对美国的某些人以中美贸易顺差为由频频发难给予客观的回应;另一方面,准确估算中国出口贸易中“来料加工”比重,即相对于中国的“外包”程度,也可以对中国国内对“加工贸易”的种种批评做出一个回应,只有客观评估过去20多年中国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人民福利改善的贡献,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

如何测算出中国出口中来自外国中间品价值的比重?在国际上有两类方法。一是D.R.Davis(2000,2001,2001(a))提出的“全球要素”贸易“账户”方法。这种方法针对Trefle(r1995)提出的“贸易消失之谜”(即通常的国际贸易账户所记录的贸易流量远小于实际发生的国际贸易流量),主要估算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中遗漏掉的生产要素贸易,旨在指出现行国际贸易统计误差的大小。比如,Davis指出,仅OECD国家的国际贸易统计,按“净要素贸易账户法”来估算,误差就有20%左右。另一种测算“外包”或中间品价值在出口中的比重的方法是由Hummenls,Ishii,Kei-MuY(i2001)提出来的,他们运用投入产出法,将一国进口品分为用于国内最终消费与用于出口品生产这两部分,然后按进口品用于出口的价值对出口额的比率来定义“产业内贸易”或“垂直专门化比率”(verticalspecialization(VS)share),用这种方法,Hummels等人对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OECD国家与其它国家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做了一番估算。

我们采用了Hummels等人估算垂直专门化比率的方法,运用中国1992年,1997年,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根据联合国进出口贸易数据,对中国1992―2003年共12年的总出口贸易与对美出口贸易中的“来料加工”程度作了分年度、分产业的计算。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在这12年中,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来料加工”的价值比率已从1992年的14%上升至21.8%,即上升了一半。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中的“来料加工”程度更高,达22.9%;分产业的计算结果说明,仪器、电子等产业出口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有的接近40%。来自日本的中间品在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品的垂直专门化程度中所占比重大约为五分之一。如果加上来自韩国的中间品进口,那么日韩对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垂直专门化程度中约占三分之一,说明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反映了东亚对美的产业链效应。中国国内流行的加工贸易占全部出口贸易近50%的说法夸大了加工贸易在出口价值额中的比重,到2003年,在中国全部出口量中,来自外国提供的中间品的价值已达21.8%;如果只计算中国对美出口中的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比重,则这个数字还会更高出一个百分点(22.9%)。

我们这个统计结果比较客观地给出了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中,尤其是对美出口贸易中的“来料加工”程度。这个结果,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政策含义:

(一)正确估算中国出口贸易中“来料加工”的程度,有利于中国准确评价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福利的贡献。在中国,现在有一种算法,认为“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中的比例高达47%”。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中高技术与中低技术部门的出口占到90%,而其中又有90%是加工贸易。[1]

从这种算法出发,很容易让人得出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比率高的结论。我们不否认中国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中的低端的事实。但我们的研究以海关报关的进出口量为依据,按价值量计算给出了外国提供的中间品价值在中国出口品价值中的比率。一般谈“来料加工贸易”,往往是把从事加工贸易企业所提供的出口品的全部价值都当作“来料加工”价值。而我们的计算,是严格按外国提供的中间品价值占出口品价值的定义(即垂直专门化比率)来计算,结果发现,中国出口品中的产业内贸易比率约为22%,比通常认为的“加工贸易比率高达47%”的说法,降低了一半。

我们这种计算是否低估了中国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中的“来料加工程度”呢?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做一国际比较,便会发现,中国出口中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在国际上还是属于高的。到20世纪90年代,只有韩国、爱尔兰、丹麦、加拿大、荷兰、中国台湾地区的垂直专门化程度达25%~30%。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程度都处于5%至10%之间(见Hummels等,2001)。我们严格按垂直专门化程度的定义来估算,所用的方法与数据都具有国际可比性,得到22%这一结论,应该比较可信。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贸易的主要价值提供者仍是中国人民的劳务与资源。当然,这不否定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事实。

(二)如果我们将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值与美国出口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值相比较,就可以知道,在中美贸易关系上,美国是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按Feenstra(1998)的计算,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进口的中间品大约占美国全部中间品采购的15.7%。而按Hummels等人(2001)的测算,到90年代,美国出口中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仍不到7%。这意味着,平均来说,美国每从中国进口一单位产品,其国内的附加值会10倍甚至是14倍于进口品的价值。我们在本文开始所引的Feenstra关于芭比娃娃的案例已经说明,中国出口一个芭比娃娃只挣1美元,而在美国市场与世界上她可卖10美元。这大体上与美国较低的垂直专门化程度相对应。

第5篇

关键词: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关系

毋庸置疑,能源消费与贸易发展两个问题都是当前学术界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情况来看,关于能源问题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两者之间的研究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话题表现出与世界范围以及各国本身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特征,以下将循着这个线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综述。

一、 能源消费与对贸易发展的相互因果关系研究

国际上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比较集中,这主要缘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各国的学者们在思考的范畴上开始关注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这一话题的研究的共性在于他们都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一国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在于采用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上不同、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以及在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其他影响因素不同。其中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如Arye. L. Hillman与Clark. W. Bullard(1978)使用Leontief投入产出法,在H-O理论模型中把能源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oldemberg(1984)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认为拉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Owen(1982)对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的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以上两个文献都认为贸易与能源消费的规模及结构都有重要的关系,后者认为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出口的迅速扩大是造成这些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能源供给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2005年以来呈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这与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引发的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的客观问题是相联系的,学者们希望开始集中探讨中国国内面临的问题,代表性的文献中较早的有董斌昌等(2006)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中国的出口贸易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对1978年~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朱启荣(2007)对山东省的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进行了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指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出口贸易规模的发展既影响能源消费量,同时又受到其能源消费量的制约。张传国(2009)以及苏梽芳(2009)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同时,采用了更为深化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因果、动态以及定量关系分别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从出口贸易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波动将对能源消费产生持续较大的影响,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近期的研究如孙爱军和方先明(2010)为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应用改进的费德模型,将进出口、能耗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构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实证研究数据上运用2000年~2007年中国31个省域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研究结论同样得出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高能耗、高对外依存度的特征,进出口贸易、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

二、 对外贸易的发展如何影响能源消费的研究

鉴于研究视角的差异,按照对外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模式,本文将学者们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也概括为这样三个主要思路:

1. 对外贸易过程中“内涵能源”的消耗测算研究。国外较早的文献,如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1984年~1986年6大OECD国家英、法、德、日、美、加进口产品中的内涵能源,说明国内节能政策的效果可能要打折扣,因为进口产品在国内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也有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双边贸易关系,如中美贸易(Shui & Harriss,2006;平新乔等,2006),日美贸易(Ackerman et al.,2007),日韩贸易(Rhee & Chung,2006)。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如陈迎、潘家华、谢来辉(2008)同样采用投入产出的能源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测算方法和模型的改进,加进进动中的中间产品的影响,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进行了全面的测算。从科学性角度而言,投入产出法的思路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学者们的分析也相当的全面和深入,但考虑到一个十分实际的难题就是中国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的滞后性,使用早期的数据会给分析带来一定的误差。研究的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依据,把国内企业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过加权得到“内涵能源”进出口比例,进而算出“内涵能源”进出口数量,该方法的局限于企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曹俊文(2009)在总结和归纳了前人所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同时,提出了以《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工业细分行业数据为基础,根据工业行业分类标准(ISIC)和协调编码(HS)对照表,计算各行业出口产品能源强度(即具体行业每单位产值能耗),进而测算各行业出口贸易产品中“内涵能源”的消耗量。这一方法既克服了投入产出方法受时序数据限制的影响,同时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工业各部门出口产品中“内涵能源”的消费状况。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者把测算细化到工业部门,如兰宜生、宁学敏(2010)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2005年我国22个贸易产业部门的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耗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上还是倾向于采用比较成熟的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并有尽量考虑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试图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2. 对外贸易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沈利生(2007)研究认为通过改变出口产品、进口产品的结构实现节能,无疑既提高了对外贸易的质量,又对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节能降耗起到促进作用,但他同时对中国近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出口产品结构和进口产品结构都在表现出趋于恶化的现象,最终得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的研究观点。姚愉芳、齐舒畅和刘琪(2008)同样使用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进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消费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认为:若从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影响的角度分析,2005年中国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大于进口贸易的能源节约量,其差为2.97亿吨标煤,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贸易结构偏重,需要调整出口贸易的结构来改善能源消耗状况的结论。

3. 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研究。思考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对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期的一些文献中,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对能源使用效率的研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其中代表性的有:屈小娥(2009)把对外贸易作为制度因素的变量加入模型,研究认为其对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四川外)大多数省份能源效率改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高大伟,周德群(2010)认为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可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杨迎春(2011)利用1995年~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出口贸易对能源效率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明显改善中国整体能源效率,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改善能源效率起促进作用。进一步分区域进行研究得出,东、中、西部的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直接技术溢出效应都对能源效率都有改善作用。

三、 能源政策如何影响对贸易发展的研究

1. 能源价格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的研究。能源价格政策对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中现存的文献相对比较少,Jo?o Ricardo和André Varella(2007)则从石油价格上涨与中国总出口额持续上升并存这个现象出发,将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建立了一个包含劳动力市场、货币市场、商品出口市场的开放性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最后得出技术进步是问题的根源。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的研究上,陈刚、余燕春(2008)从能源价格的角度出发,在定义能源约束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能源约束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动态计量模型,并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分析了能源约束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动态影响。胡宗义,蔡文彬和陈浩(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中国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能源价格导致出口下降。杨迎春、岳咬兴(2010)从国际国内能源价格上涨率差异差异的视角提出能源相对价格的概念,将其与技术进步和出口贸易的规模增长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进一步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国际国内能源相对价格变化是中国出口规模增长的原因之一,就此结论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建议。

2. 能源补贴与税收机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国内能源补贴的研究非常有限,能源补贴机制与出口贸易结合起来研究的思路更是较少,一直都缺乏从出口能源补贴损失角度评价中国能源补贴政策绩效的研究。陈迎等(2008)用内涵能源测算方法对2002年中国能源补贴进行了检验,其研究针对中国所有行业的补贴总额,没有行业分布的测算数据。林伯强等(2009)计算中国能源补贴总量,用价差法测算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能源补贴载量。周勤,赵静和盛巧燕(2011)研究了中国能源补贴政策对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对出口产品能源补贴载量进行实证分析。他们认为,中国能源补贴政策经历了能源要素的政策性低价、价格粘性和权衡产品竞争力与贸易条件三个阶段,能源要素价值低估成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出口结构中多以高能耗产品为主,全部能源补贴中约有10%通过出口产品净补贴给国外消费者,呈现出巨大外贸顺差和严重生态逆差并存的悖论。Ravi、Hamid和Ralph(1998)的研究认为,用于国际贸易活动的交通运输是能源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国际贸易活动间接地成为环境污染源,而能源税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可以比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加世界范围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对进口产品征收能源税对小国可能是最优的。张为付、潘颖(2007)从世界福利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能源税对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影响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了在征收能源税情况下世界出口国、进口国和能源国的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问题。结果表明,在考虑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影响全球经济福利情况下,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最优的能源税税率,按这一税率征收环境污染税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福利,也可改善因国际贸易而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姚东旭(2010)年的研究指出提高资源税会影响资源类商品自身的出口,但影响有限,且从长远看,以提高资源税的方式限制资源出口利大于弊。其次,提高资源税确实会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降低下游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然而这种负面影响并非不可克服。

四、 能源新问题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研究

1. 能源新问题——“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经济以及“碳排放”等话题的研究是能源问题在当前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背景下出现的新矛盾,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庄贵阳(2005)从低碳经济的效用角度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人(2008)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角度来理解其内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等人(2008)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角度来诊释其内涵,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2. 低碳经济对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近来年,在讨论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中,把这一新问题与贸易发展的关系一起讨论的逐渐兴起。但是从根本上而言,“碳排放”的总量受控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从对外贸易引发“碳排放”的测算问题的研究思路上看,研究者在研究“碳排放”与贸易问题的时候,将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弱化或者忽略,只能简单地引入碳排放系数和一个静态化的能源消费结构还合算碳排放情形,故多数讨论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只是原来讨论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问题的一个简单变换,例如刘强等(2008)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46种重点产品的载能量进行了计算,然后利用碳排放系数计算出碳排放量。魏本勇等(2009)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家和部门的碳排放等。李艳梅和付加锋(2010)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

另一类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低碳经济的潮流的出现对全球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的影响情况的研究。这一类型的研究站在全球视角的高度来思考能源领域的新问题对全球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代表性的文献包括:杨迎春(2010)指出国际贸易活动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程度,各国在促进贸易发展与实现低碳经济的双重战略要求下,势必会引发全球范围内新的贸易摩擦,WTO机制在双重目标的要求下陷入困境,对未来WTO和各国政府如何实现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减少贸易领域的摩擦提出了若干相对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思考。王跃生和焦芳(2010)研究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的的趋势下,中国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加工贸易的比例过大,中低端的制成品的出口过于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局面对未来的贸易发展不利。施用海(2011)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低碳经济的兴起给全球贸易将带来的影响,首先全球的贸易格局会因为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而引发大的变动;其次低碳经济本身就会创造出新型的服务贸易形式;再次低碳经济将会大大促进全球技术革新,有利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竞争与发展;最后于杨迎春(2010)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也认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可能成为新贸易壁垒。

五、 简要总结

关于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发展问题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诉求紧密联系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研究者多为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理。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考虑全面地将能源消费问题与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问题系统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系统地探讨二者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可考虑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视角,即能源消费问题与具体产业或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相互关系研究,甚至进一步地深化到微观企业层面探讨等。

参考文献:

1.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8,(7).

2. 张传国,陈蔚娟.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8).

3. 苏梽芳,蔡经汉.我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非线性协整关系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4. 兰宜生,宁学敏.我国出口扩大与能源消耗的一项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10,(1).

5.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管理世界,2007,(10).

6. Jose, Goldenberg. Energy Problems in Latin America. Science, New Series,1984,223(3).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JA11244S),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10YJC790054)。

第6篇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政府以及相关机构以维护国家稳定、人类和其他生物安全、保护本国环境以及产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者非强制性的限制其他国家产品进口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狭义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理解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的内容。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指的是任何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技术性壁垒措施,它不仅涵盖了TBT协定中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SPS协议、知识产权协定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有关于绿色条款内容。

二、我国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

1.国家贸易保护致使贸易壁垒频现

从目前国际上的总体形势来看,各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很多国家都采取了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产品出口大幅增加,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国家一些本土产品的销售,对本土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就将技术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以此来对我国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美国、欧盟以及日本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近些年来这三大经济实体为了限制我国产品出口贸易保护本土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日本为了限制我国动植物的进口而将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提高。欧盟也将纺织品、包装材料等产品的标准要求提高,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拥有10万多个技术标准。美国则提高了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的标准,而且还在不断地完善其技术贸易壁垒法规,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2.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有限

我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但从我国总体形势来看,我国在产品出口方面来说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为主,较国际技术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产品质量还有待提升,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有限。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有一定增长,但是总体比率还是没有显著的提升,这样一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3.我国没有健全的产品认证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产品认证机制,缺乏国际产品技术标准认证。为了能够减少我国产品的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机率,我国现阶段已经在积极开展产品认证、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等相关工作,并成立了产品认证委员会和质量体系认证等相关机构。但是质量认证工作并不是仅仅通过一次或者一个部门的认证就能够达标的,而是需要通过商品的生产、流通、使用以及进出口各个环节的多头认证才能够达标的。我国对于进出口产品质量认证的相关制度存在着不一致性,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认证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甚至有一些认证机构还存在着没有通过国外的认可和授权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国家标准种类较为繁杂,标准水平参差不齐。据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产品国际标准的采用率只有43.7%。这样的情况就会使我国技术贸易遭遇技术壁垒限制的机率增大。

三、我国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一些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

我国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反技术壁垒体系,保护我国产品出口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主要可以从以下四点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我国反技术壁垒预警机制。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相关部门应当安排专人收集和统计各个国家有关于产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的相关信息,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我国国家技术贸易壁垒的信息数据库,为我国在产品出口方面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使我国反技术壁垒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我国反技术贸易壁垒管理机制。我国政府产品进出口相关部门应当积极与产品出口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对于一些企业的遭遇贸易技术壁垒的情况应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减小企业损失的发生。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结合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保证我国经济顺利发展。

(3)充分行使我国在国际上的评议权。我国已经加入WTO,作为WTO的一员拥有评议权利,在WTO评议期限内,我国应当对WTO所起草的相关措施的制定目的、合理性以及对我国产品出口是否存在不利影响等进行认真分析、探讨、评估,力求我国产品不受其他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

(4)对于一些歧视性标准进行据理力争。我国应当积极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以及非歧视原则,防范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对我国产品进出口的质量标准方面不一视同仁。对于一些违反原则的国家,我国应当在国际上对此提出质疑,与这些国家就此问题进行商讨并要求其对此行为负责,若一些国家不给予合理解决方案应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就问题予以解决,以达到使我国正当权益不受损害的目的。

2.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要想进一步控制和防范技术贸易壁垒的发生必须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我国进出口产品的企业应当积极创新科技。在技术方面,积极吸取国外一些产品技术的优点,招聘一些在专业人进行技术上的完善。同时,加大在技术开发投入,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入更高的层次。

其次,我国出口产品企业应当积极探索符合时展需要的管理模式。企业应当提高自身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积极将当前经济形势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国际国内管理标准相结合,并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绿色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管理方法。

再次,我国出口产品企业应当完善自身清洁生产机制。目前,国际上都在倡导绿色环保,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否达到了绿色环保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出口产品企业应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绿色环保策略。严格对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尽最大努力使环境不受侵害,积极控制和防范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发生。

3.促进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我国应当采取一定措施促进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积极推广国际认证。

首先,从目前形势来看,在我国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占有主导地位的趋势,为了能够使我国适应这一趋势,必须将部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对接,并时刻关注国际标准的新动向,以便随时调整国家的质量标准,避免由于不符合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而出现技术贸易壁垒现象的发生。

其次,我国应当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制定、修订以及协调国际质量标准工作。我国还应当重视我国认证机构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广股份化、集团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使我国认证机构更加专业、权威。同时,我国还应当建立统一的认证体系,为我国产品出口企业提供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再次,我国还需要为我国认证机构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相互认作一定努力。严格管理和考核认证机构、实验室工作,使我国产品质量认证水平和国际信誉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我国出口产品企业取得国际认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小我国产品出口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工春枝.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及预处理的方法研究[J].统计教育,2007.

[2]刘易.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与对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2(11).

第7篇

关键词:汇率变动;农产品进出口;ARCH模型

一、引言

汇率作为调节国际贸易收支的主要经济杠杆 ,它的变化是影响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贸易国,有必要深入研究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非常多的理论模型来对此进行解释:姜楠等人(2006)通过建立模型, 认为汇率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须视农产品价格效果与利率效果的相对大小而定。陈龙江、黄祖辉(2007)认为当前的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农产品实际出口有负面效应,而升值过程中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则反而有刺激农产品出口的正效应, 但人民币汇率变动最终的净效应为负。李圣君、孔祥智(2010)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主要有升值预期影响和实际升值影响两种,人民币对农产品进出口均以促进作用为主。

二、建模与实证分析

由于农产品的进出口与真实收入和汇率波动有密切关系,同时依照李圣君、孔祥智(2010)的结论,农产品进出口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为了寸步探求农产品的进出口与真实收入和汇率波动以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Ln(Importt)Vtα1+α2Ln(Yt)+α3Ln(Vt)+α4Ln(Exportt)+εt(1)

Ln(Importt)=α5+α6Ln(Yt)+α7Ln(Vt)+α8Ln(Exportt)+ζt(2)

其中,α1和α2为常数项;Importt和Exportt表示我国农产品的实际进口额和实际出口额;Yt表示我国的实际收入;Vt表示汇率波动;εt和ζt随机扰动项。为能更好的说明结果,Yt表示我国的实际收入,由于国内收入的季度数据无法直接获得,本文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来代替;农产品的进出口数据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公布的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加总得到季度数据;且以上数据均从05年第一季度我国实行新汇改开始至11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

本文参照Chou(2000)的做法采用――ARCH模型来估算人民币汇率的时间可变条件方差e。ARCH(1)模型的具体设定如下:

均值方程:et=α0+∑i-1pα0 et-i+εt (3)

条件方差方程:Vt =λ0+ λ1ε2t -1 (4)

其中εtΩt -1 ~N(0,Vt ) ,εt表示随机干扰项,Ωt -1表示t-1期的信息矩阵,Vt表示条件方差,et表示汇率。将相关的数据带入模型中,利用Eviews5.0软件计算得:

et=0.085+0.979et-1+εt(5)

(0.484)(41.138)

Vt =0.027 +0.3522ε2t -1 (6)

(1.442)(1.766)

R2=0.986 DW=0.717

括号中的值代表t统计量,ε2t -1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并计算残差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确实存在一个ARCH效应,而Vt 是代表汇率波动的一个合适度量指标。

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的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均为I

(1)过程,因此,可以通过Johansen’s多变两协整检验来检验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测算结果为:

Ln(Importt) =-0.435-0.056 Ln(Yt)+1.535Ln(Export)+εt(7)

(-0.233)(-0.180) (2.993) (3.779)

R2 =0.8779 adjR2=0.8597 DW=1.856 F=47.96

Ln(Emport)=-2.012+0.443Ln(Yt)-0.056Ln(Vt)+0.271Ln(Import)+εt(8)

(-3.115)(5.101) (-1.734) (3.779)

R2 =0.945 adjR2=0.936 DW=0.653 F=113.52

这表明方程的整体情况良好。并对残差进行检验,拒绝残差项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农产品进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利用Eviews5.0软件,在滞后2阶的条件下测得检验结果为:

由上图可以得:在95%的水平下可以拒绝原假设,即IMPORT是EXPORT的格兰杰成因,而且EXPORT是IMPORE的成因。

三、实证结果与原因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受汇率波动的影响。(2)农产品进出口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且进口受出口的影响较出口对进口的影响更大。并且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农产品进出口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由于汇率变动意味着价格的变动,所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证实了以前学者的结论。由于受国家鼓励出口、进出口退税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受汇率变动比较小,进口额则受汇率影响的变动较大,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的增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进而影响我国对进口贸易的需求,这其中包括了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多。就出口农产品的种类而言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进口产品主要为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这样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进出口贸易之间必然存在相互联系,因而农产品进出口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影响。(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参考文献:

[1]陈龙江,黄祖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实证检验与政策含义[J]. 浙江社会科学,2007 ( 5 ) : 38 - 441.

第8篇

大凡有幸踏出国门、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无不惊叹于美国各大超市、商场充斥着的中国产品之丰富,铺天盖地的“中国制造”,从服装、纺织品、玩具、礼品到各式家用电器,还有最新款式的电脑、iPhone、ipad等,应有尽有。而更令中国人惊叹的还有一些原本产于中国的“中国制造”,价格之低廉,甚至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而有些产品价差之大,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据报道,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2010年年终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透露,2010年中国赴美的人数大概在100万,平均每人退税购买的商品就在7000美元以上,就是70亿元,仅仅在美国,中国游客购买高档商品就要消费46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游客自海外疯狂购物,中国政府意识到中外物价差距,从2010年8月开始海关对进境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开征进口关税。

那么是什么导致本是同根生的“中国制造”中美两国间的巨大差距呢?

倾斜的政府税收政策

中国政府专为出口商品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先天性地制造了“中国制造”在中美两国间的价格差异。

中国对美贸易非常庞大,每年达数千亿美元的规模,2008年按照美方统计达3377.72亿美元,但中国输美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品、玩具、日常生活用品及家具等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作为低端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是一个重要条件。为了推动出口贸易,加强产品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政策不断调整,退税力度不断加大,大大刺激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同时这一政策也直接导致在美国出售的“Made In China”总是价格较低 ,而且要比中国国内售价便宜。

出口退税是国家或地区对已经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把在出口前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者消费税等间接税的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该项制度是政府鼓励出口的一种手段,通过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跨国物品流动重复征税,提高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出口。

1985年,中国将工商税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特别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在商品流通环节普遍课征增值税,选择性课征消费税的税收制度。与此相适应,出口商品则应退增值税和消费税。1994年的税制改革,最具有政策含义的是,规定了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即货物在出口时的整体税负为零,实行“应退尽退”的中性原则。所以,1994年后,中国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政策: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为17%和13%;对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为6%。据此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为16.13%。从后来的中国出口贸易实践看,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应退尽退”政策的出台,给中国出口商以较大的议价空间,较内销产品,可以降价达16.13%,甚至更多,以扩大出口。老外也深知中国这一出口补贴政策,以此压中国企业降价出售,而扣除了出口退税的产品成本价,就成为一些企业的出口报价的底价。一些外贸企业也专吃“退税饭”,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政府每年的退税款。

“中国制造”退税后在进入美国海关时,美国政府还要征收关税。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也是WTO成员国,当前WTO成员国的平均关税率为6%,但美国的进口关税一般为2%。

美国的关税加上销售税仍低于中国的出口退税额力度,因此在美国的“中国制造”价格低于中国就是很自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的直接财政补贴,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年均超过25%的高速增长,让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外国人享受到 “中国制造”的实惠,却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恶性的企业间竞争

中国恶性的企业间出口价格竞争,也在谈判桌上拉开了中美两国“中国制造”的价差。

2009年,中国以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尽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其工业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但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品,再加上没有做出品牌,进入的门槛低,因而价格竞争成为中国出口企业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以量取胜,以廉取胜,是很多出口企业的经营思想。

中国企业间的竞争,伴随着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深化而日益加剧。随着外贸经营权的不断放开,在中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底,全国对外贸易经营实体超过74万家,其中有民营企业38.6万家,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的行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占这些出口贸易企业的绝大多数,达80%以上,而且其出口额也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0%以上,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这些中小企业,由于所有制、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议价能力差异巨大,降价是他们唯一的抢夺订单的法宝,价格低了,还要再低,价格一降,就再难以上调。

一年两度在广州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也是世界上仅有的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会,2010年的秋季交易会,就设有标准展台5.7万个,有23599家境内外企业参展。为揽到出口订单,众多中国出口商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在此进行最激烈的竞争,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很多未参展企业,也通过各种方式,争夺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近年来众多行业又遇上产能严重过剩,再加上世界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进口市场的收缩,中国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达到白热化。每一家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序混乱,互挖墙脚,不断把出口价格推向新低,最终导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企业利润等于零,让利海外的结果。

中国企业的相互杀价,得利的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众多跨国公司,他们在谈判桌上以一对多,以静制动,旁观中国企业竞相降价,尘埃落定,获得企业最低出价,并以此作为在美国出售该商品的标价依据。与此相对照,“中国制造”的同类产品,其中国零售市场出售的标价依据,却是国内批发市场的平均价。

低价者,胜;剩下者,王。获得海外订单的中国企业,消化成本、谋求微利的主要方式,就是不断压榨劳动力价格,使得中国沿海企业工人的工资长期得不到提升。

庞大的流通体系

中国商品流通的一大特色,就是异常庞大的流通及销售体系,环节众多,渠道冗长,更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级供应商,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各个环节,步步设卡,层层加码,每过一关,都被收费,结果就是大幅度推高了商品的国内市场终端零售价格。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10年GDP总值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财政部的数据,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增幅几乎是上年的两倍。对比两部门数据发现,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速。与此同时,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仅在以1%左右低速增长或负增长。

商品从生产厂家到销售终端,还要经过运输,在中国运输费用也占商品销售价格的很大一部分,运输费用中的过路费是大头。在中国,收费站比服务站多,过路费比燃油费贵。在美国,高速公路叫 Free Way, 高速公路上也有收费站,但很少,而且收费不多,有时在高速路上开车一整天,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沿途也见不到一个收费站,真正是Free Way ( 免费公路)。至于汽油,美国的汽油绝对比中国便宜,而且其中还包含各种税费,卡车司机在公路上只管开,直到燃料耗尽,再不会发生其它费用。这样一来,美国的运输费大大低于中国。

商品经过长途运输,好不容易运到商场或超市大门口,进入上市阶段时,还要缴纳一大笔费用。商场及超市还要征收进场费,摆上货架以后,商场及超市还要依据该商品的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俗称扣点;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管理费、广告费、节日费,如此等等。此外,商品进超市或商场,非常困难,企业还要进行公关,还要付出一大笔公关费。

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内厂家、商家所付出的这些所谓税费、过路费、摊位费等都要被打入商品销售价格中,自然推高了商品国内市场的终端销售价。

第9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 贸易预警机制 构建 作用

一、前言

2008年,美国的一场次贷危机给很多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2011年,欧洲的一些国家又发生了债务危机,很多国家深陷泥潭,到现在也不能脱离危险。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出口贸易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样一来,一些国家重新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以保护本国的利益。就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类是传统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如提高关税与设置配额,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另一类则是隐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如绿色贸易壁垒、劳工贸易壁垒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应的判别标准却不够清晰。所以,在相关手段越加隐蔽的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正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双重考验,贸易摩擦将会继续存在并发生,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行,对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建立和健全贸易预警机制,从而有效地监控并突破国外的隐性贸易壁垒,减少和国外的贸易摩擦,保证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运行的理论分析

从逻辑思维角度出发,预警机制的运行过程如下:首先,应该将警义明确下来,其次,将警源寻找出来,第三,将警兆分析出来,第四,将警度预报出来,最后,彻底将警源排除。“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研究是以警情监测为基础的,体现了警义的地位与重要性,而对于警源的寻找,指的是对警患形成之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彻底将警患排除,对于警兆的分析则是预报警度的先要条件,对预报警度则是真正将警患排除的依据,也正是整个“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运行的真正目的所在。

(1)确定警义。在“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中,预警的前提为确定警义。顾名思义,警义指的是警的涵义,也可以说是警情的涵义。如果在没有确定警义的前提下,就想运行贸易预警机制,那么,根本无法进行预警分析,这样一来,预警研究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可见,确定警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贸易预警机制中,所谓贸易警情,就是指在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干扰因素发展至某种程度时的外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阻碍或者是破坏出口贸易运行的问题。贸易警情一般是通过贸易运行指标进行表现的,该指标和贸易运行的负面状态相互联系。通常情况下,应该采取定性加上定量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以上指标的动态或者静态的变化区间,如果实际的值超出了特定区间,那么,就说明存在贸易警情。而当出口贸易警情积累到或者是达到一定程度时,很有可能发生出口贸易摩擦的事件。因此,在贸易预警机制中确定警义,进而对警情有所明确,已经成为我国贸易预警的重要基础。

(2)寻找警源。在确定警情以后,必须立即对警情的根源进行分析,也即找出警源是什么。从警源生成机制的角度来看,其大致可以按照以下三种进行划分:一是自然警源。一般来说,自然警源有资源因子、海洋因子、地质因子和气象因子等几大部分。以上四类自然因子一旦出现异常变化,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自然资源枯竭、水灾、旱灾、海啸、台风与地震等。二是外生警源。至于外生警源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指的是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给运行机制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外生警源主要是对外经济关系和非经济关系的恶化。三是内生警源,如果贸易的内部资源与信息不公开、不公正,且不充分,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各主体间产生各种矛盾。也就是说,所谓贸易警源,就是指引发贸易警情的根源,它是贸易警情的源头。

按照警源形成的缘由及相应机制,大致可以将警源分成以下两个部分,一个是内生警源,另一个是外生警源。具体来说,内生警源指的是因某个国家在生产管理和出口商品战略等一些方面存在问题,造成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而外生警源则为外部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变化等引起的不良扰动因素。

(3)分析警兆。分析警兆是预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警源引发警情,当警源经过一定程度的量变与质变发展,就有可能使警情爆发。警情形成的缘由是警源,而警兆则是可以看做是警源演变成警情的外部表现。同时,警兆通常是警源的扩散,也是其在扩散过程中的共生现象。也就是说,在出现贸易警情之前也存在着一定的征兆,贸易警兆指的是贸易在孕育以及滋生的过程中,警情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4)预报警度。预警的目的就在于警度进行预报,在预警机制中,此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警度即为警情程度的大小,其具有无、轻、中、重以及巨警等分别。一般采用的警度测定方法包括变量控制图法、系统化方法、专家调查法和综合评判法等。因此,在贸易预警的过程中,应该以贸易警兆的变化情况为依据,结合警兆报警的区间,总结并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从而预报出实际的贸易警情严重程度。

(二)“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构建

目前,在国际间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情形下,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这三者之间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利益联合体当中,因此,应该多方协同作战,才能有效的解决出口贸易摩擦,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预警机构“四位一体”的贸易预警机制。

在所构建的“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中,地方上的商业主管部门应该负责指导总体工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编制贸易预警工作的总方案,并在随后进行组织并实施;第二,负责重点敏感产品的建立,对于重点行业也应构建贸易预警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加以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三是指导专门的贸易预警机构开展工作。而商会或行业协会和贸易预警机构主要负责具体事宜的实施,具体来说,商会和行业协会主要负责预警工作人员的培训,并组织进行预警构建的经验交流工作,另外,还应收集并监测市场、产品、行业与贸易情况。

对于贸易预警机构来说,其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责管理与控制预警系统的运行进程;二是评估预警信息的风险,从而使预警信息的风险能够被确认,一旦预警信息的程度达到了企业规定的高等级,那么,还应该在规定的期限内以专题预警报告的形式报送给主管领导。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他们是贸易预警的一个主体,应该提高对相关信息的重视程度,积极会同贸易预警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来开展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并按照贸易预警指标体系的要求,及时提交企业相关信息及数据,在得到预警信号之后,应积极地调整策略,强化预控,避免发生贸易摩擦现象。

在贸易预警机制中,企业商在出口之前,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通过贸易预警信息网络平台,在专题数据库中根据预警指标的要求,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行业协会则要帮助贸易预警机构来查阅这些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可能引发贸易摩擦的概率进行计算,并同确定的警度做出比较,得到最后的预警信息,再告知于企业。当企业得到了这些预警信息之后,应及时对出口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行业协会和贸易预警机构还应该把预警信息告知当地的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让他们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如果企业陷入了困境,则应该请求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帮助,如果是某个行业面临危机,那么,在收到预警信号之后,当地政府应该依职权牵头,来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从而让整个行业对出口战略作出及时的调整。

三、“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作用及完善措施

(一)“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作用

关于预警的研究也涉及诸多领域当中,例如,经济、医疗、气候气象预测预报、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供给和工程地质等。按照性质,可以将贸易预警主要分为经济预警与非经济预警两种,而贸易预警则包含在经济预警的范畴之内,其含义如下:贸易预警指的是合理评估对出口贸易发展不利的意外事件,明确此类事件所带来的危机和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与应变预案,与此同时,了解并描述此类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控制或者利用此类事件,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快速、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预警机制具体有设计和量化预警指标、设置预警区域、收集与分析预警信息、分析并判断警级类型、传递和报送预警信息、设置并协调预警机构、设置及实施相关预案。“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将现代管理技术作为主要的手段,以预警对象特点为根据,目的明确,收集、存储、分析与利用能够反映预警对象安全状态的关键指标。事实上,以上客观的信息既能够科学地评估预警对象的状况,也能够对预警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就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作用。

(二)“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的完善措施

(1)加强企业预警意识,成立贸易内部预警制度。很多出口企业尚未对贸易预警机制的构建形成正确的意识,没有充分地重视起来。所以,应该采用宣传与教育等各种手段,来增强企业贸预警意识,成立贸易内部预警制度,做好出口商品的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和战略管理等重要工作。

(2)构建专门的贸易预警机构。对于贸易预警工作,既要求有企业主体的参与,也应该有相关主体的积极配合及协助。为保证贸易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商务部门应该牵头来构建专门的贸易预警机构,从而形成有效的“四位一体”贸易预警组织体系。

(3)完善预警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人机界面预警信息平台出口。专门的贸易预警机构要按照我国出口贸易政策的基本要求,及时运用预警信息平台来创建相关数据录入系统,从而直观而准确地反映出口贸易的现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录入完成的贸易专题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该和预警指标体系相互一对应,从而保证信息录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建立贸易预警研究机构。目前,关于预警模型的分析研究以及预警软件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所应用的“四位一体”预警模型尚不健全,这就要求政府的主管部门应该联合专门的贸易预警机构,来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具体来说,应该建立预警模型中的计量预警模型,并重视开发与预警模型相配套的预警软件,促使贸易预警主管部门能够科学的贸易预警信息。

(5)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工作体系,重视预警工作人员的培训。为确保所构建的贸易预警机制能够有效运作,相关的部门间应该成立一支专门的预警工作人员队伍,必须熟悉贸易预警系统运行。对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让预警工作人员了解并掌握贸易预警机制的操作要求及流程,从而加强预警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对于一国的出口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在政府部门政策的引与宏观调节下,通过专业的技术作支撑,由行业协会积极引领,让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进来,成为稳定而相互联动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四位一体”,相互之间紧密协调,互促互进,才能真正跨越国外的贸易壁垒,促使企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简.构建浙江省“四位一体”贸易预警机制跨越国外贸易壁垒[J].改革与战略,2012,(06).

[2]刘向丽,张驰.我国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4).

[3]尤宏兵.形成“三位一体”应对贸易摩擦[J].国际经济合作,2004,(11).

第10篇

>> 出口模式与贸易摩擦: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德比较分析 贸易便利化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分析 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出口贸易摩擦及其化解途径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德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评价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巴西出口贸易研究 出口关税引发的贸易摩擦之法律应对 浅析中国与欧盟贸易摩擦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温州、苏州与泉州企业的出口贸易模式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管理模式、核心主体与战略特征 贸易摩擦与新兴大国的成长 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 论贸易摩擦的成因与影响 贸易摩擦难逼出口模式转型 基于引力模型的FDI与上海对外贸易关系的分析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流量及流向研究 文献综述: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全球治理的贸易摩擦内涵与特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访问日期:2014年11月20日。同时,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的打击对象正在从具体产品到整个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新能源与高科技产业,且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迈入对华贸易保护阵营。

中国在日益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的过程中,成为遭受贸易救济措施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却鲜少陷入与其他各国的反倾销争端。虽然中德两国的出口规模相当,以2012年为例中国出口总额22 213亿美元,德国17 826亿美元,且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高达52%,中国约27%,但两国却有十分不同的遭遇,相比较德国的出口,中国出口的产品有什么不同?是否这种差异性导致中国的产品遭受全球贸易壁垒?德国对中国发展贸易强国有什么借鉴?

本文选择德国作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对象,试图从中德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产品与德国的差异,揭示中国产品频遭贸易壁垒的内在原因。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和德国出口的HS92六分位贸易数据,以引力模型为基础进行计量实证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出口频遭贸易壁垒的问题,已有大量文献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反倾销的研究上。谢建国做了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证研究,显示美国国内工业产出的波动与对华贸易逆差显著提高了美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频率。王孝松和谢申祥通过多年度跨国跨行业的数据,发现中国频遭反倾销的重要因素有出口激增、人民币贬值等,其他还有一国反倾销的总体状况、中国总体反倾销能力、各国的关税减让幅度以及各国加入FTA的数量等。

中国出口的大幅提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不少针对中国出口的研究。区别于上述文献对外部环境等的分析研究,中国出口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成为造成贸易问题的内因。杨汝岱等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出口结构与OECD国家逐渐接近,这种有限的赶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Amiti等认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剔除加工贸易后,中国出口结构并不存在优化趋势,中国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技术复杂度也不存在明显上升。由此,施炳展基于引力模型对美国的进口数据进行计量,发现中国出口数量大、价格低的特殊性。

近些年,传统引力模型已被很好地扩展和补充,部分学者扩充了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如Andersen等。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广度与深度的概念被引入传统模型,地理距离等因素不仅关系到贸易的发生,更对贸易的数量和贸易的价格有重要的影响,Helpman、Bernard、Baldwin及Harrigan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

本文将利用2013年最新数据,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新的形势下中国的出口与贸易摩擦。依据引力模型的最新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与德国分别出口产品的数量、价格与引力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引力模型、贸易方式与贸易摩擦相结合。比照德国的出口,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出口是否仍存在其特点,且这种特点是否构成中国频遭贸易保护的内在原因。

三、 模型、指标与数据

1. 计量模型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出回归计量模型,分别将双边贸易的数量与价格对双边相应变量进行回归,如(1)式:

lnxik=α+β1lngdp+β2lngdpper+β3lndist+γContrlk+uik(1)

式(1)中,i表示进口国,k为HS92版本六分位产品的标识;lnxik为进口国i进口k产品的数量或价格;核心变量包括lngdp、lngdpper、lndist,分别代表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规模、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地理距离;Controlk是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进口国与出口国是否接壤、是否共同语言、进口国的地理特征等;uik代表其他影响出口价格或数量的因素。本文将分别以中国和德国作为出口国,运用式(1)进行回归分析,进而比较中德出口的差异性。

2. 指标数据

表1列出式(1)中所有指标的含义及来源,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进口国的需求水平影响其进口需求,用lngdpi、lngdpperi代表进口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的国家较规模小的国家,进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对较大,且一国经济规模越大,本国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进口商品需要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才能与本地商品竞争,因此价格对lngdp的预期为负,数量对lngdp的预期为正。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高品质的进口品需求越大,进口价格也越高,因此,价格对lngdpper的预期为正。另外,传统引力模型常用的指标还包括衡量双边贸易成本的一系列指标,一般来说贸易成本越高,贸易数量越低,贸易价格越高,数量对lndist的预期为负,价格预期为正。

从基本统计分析看,中国出口价格均值096,低于德国出口价格均值122;中国出口数量均值1083,高于德国出口数量均值931;中国出口的价格/数量明显低于德国的水平,初步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与德国有明显不同,中国出口的平均价格较低,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计量分析。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一) 初步回归

分别采用2013年中国和德国出口数量与价格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回归结果汇总在表2中,左右两边分别是根据中德两国各自的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对解释变量所做的回归。其中回归(1)是针对核心变量的回归,包括lnwp、lngdp、lngdpper、lndist;回归(2)则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有contig、landlocked、langoff等。

首先,关注出口价格的回归下lngdp变量的系数。两种回归方法下德国的lngdp系数都显著为负,而中国出口数据得出的该系数为正。德国的出口与理论预期相符合;而中国则不然,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价格越高。但从基本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即平均价格)低于德国,说明两国出口商品的种类有很大差异。事实上,由于以美国为主的大部分高GDP国家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高科技和尖端制造,德国出口与高GDP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明显,在这些竞争产品上须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才能进口,因而德国的出口价格与进口国的GDP呈逆向关系;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有较多的纺织服装和低技术的机电产品,仍以低端制造为主,与高GDP国家本身的产品竞争不大,故中国出口价格与进口国的GDP水平并非负相关。

从出口数量对lngdpper的回归结果看,两种回归方法下德国的lngdpper系数都显著为正,中国出口数据得出的lngdpper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对德国商品的进口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则进口更多的中国商品。

所有代表贸易成本的变量contig、landlocked、langoff在中国和德国的样本回归中均符合预期。再观察lndist,德国样本下价格对lndist的系数均显著为正,数量对lndist的系数显著为负,符合理论预期;但中国样本计量结果显示,价格对lndist的系数为负,距离越远,价格越低,同时,中国出口产品数量对距离的反应弹性较小,表明在控制贸易成本增加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数量减少量远低于德国,价格甚至更低,反映了中国出口的优势仍是低价。

通过初步回归可以比较得出,德国和中国虽然都出口大量产品,但两国在出口的产品种类及定价方面存在差异:德国以高端制造类产品为主,而中国出口中纺织、机电等低技术产品比重较大;在定价方面,撇去两国等条件可以看出,中国价格偏低。

(二) 稳健性检验

1. 按不同发展水平国家

初步回归分析中,比较了中国与德国出口世界各国的数量和价格,发现中国与德国的出口方式及产品存在差异,中国的产品相对低质。如此,中国与德国产品的差异性在发达国家中应有更明显的表现。因此将原样本分成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落后地区,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进一步回归。

表3中,回归(1)是针对高收入国家数据分别就价格和数量所做的回归,回归(2)是中等收入国家,回归(3)是落后地区。结果显示,在各类型国家德国lngdp对价格的系数仍为负,中国在所有类型的地区中都是正的。这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且与出口商品种类有关,既有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大型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与不同类型国家都能有差异化的产品贸易。同时,中国出口数量在发达地区数据回归下对lngdpper的系数仍为负,且反应程度远远高于对其他类型国家的反应,表明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价格敏感度较大,仍以低价取胜。德国的出口数量对lngdpper的系数仍为正,从发达国进一步考虑贸易结构,用中德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分析稳健性。前述的初步回归看出中国出口产品以低端制造为主,而德国出口多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且德国出口品的价格高过中国。因此仅对高技术水平产品的出口数据做回归,结合贸易结构和中德出口比较。

表4是针对高新技术产品所做的回归。按《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选用HS92六分位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样本。回归结果中,中德两国lngdp对价格和数量的系数与初步回归相同,即两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符合前述对所有出口品的分析,但lngdpper、lndist和contig对价格的系数变成了负值,lngdpper的影响与预期相反说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与德国相比,并无技术或垄断优势。同时,以距离和是否接壤为代表的贸易成本的增加,反而降低了中国产品的进口价格,更加说明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低价竞争策略。事实上,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大多缺少核心竞争力,以简单加工制造为主,价值增加值较低。由此,按产品技术类型的检验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基本回归的结论。

3. 按不同时间数据

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壁垒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危机后中国和德国出口方式间的差异性可用2009年数据检验结论的稳健性。表5中对2009年数据的回归得到的结果仍然与上述结论相同,从时间维度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五、 结论

本文从出口价格和数量两个角度比较了中国与德国的出口差异性,利用2013年两国HS92版六分位出口数据,基于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引力模型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模型拟合在很多方面不符合预期,这可能就是中国在贸易出口中遭遇强摩擦的原因,而中国的低价商品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方式背后,隐藏着以下三个原因。

1. 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戈莫里和鲍莫尔的观点,一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会损害其他国家的整体福利,国际贸易可能会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当新兴贸易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开始占有重要位置时,该国将发展出更多不利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因此发达国家为维持其贸易优势展开激烈竞争,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这就是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之间高发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各种方法对中国参与全球性生产和贸易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估够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商品市场始终保持低价的优势。

2. 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国际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性互补是国际贸易双方共赢的前提,而产业趋同则容易发生贸易摩擦。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逐渐升级,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逐渐提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不断深化,同类产品之间的冲突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近些年的主要贸易商品中,包括汽车及其零部件、有机化学品、装备制造业等所占份额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得中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国家之间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纺织业、加工制造业等,也构成与我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因此,中国的贸易摩擦不仅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转移,还在纺织等劳动密集产品上有所增加。

3. 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的考核体制导致不少地方政府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通过各种政策促进投资,以扩大投资规模,一些相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并扩大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19个行业。国内的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也成为一些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的借口。以钢铁贸易为例,20世纪60年代美日、美欧之间频发的钢铁贸易就是因为美国钢铁产量下滑,而欧盟和日本的钢铁产量大幅上升;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的钢铁产能急剧攀升,中国也成为发生钢铁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谢建国.经济影响、政治分歧与制度摩擦: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2] 施炳展.金融危机后中国频遭贸易壁垒的内因分析:以中美贸易为例[J].财贸研究,2011(8).

[3] 王孝松,谢申祥.中国究竟为何遭遇反倾销:基于跨国跨行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9(12).

[4] 朱诗娥,杨汝岱.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

[5] 闫克远.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6] 施炳展.中国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0(5).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生产力布局的内涵及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J].发展研究,2014(12).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出口贸易 影响及对策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纲,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税、实行环境构想制度,以及保证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进口附加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西方国家的公众和政治家对环境的关注,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服务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武器,而且成为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N].经济研究,2004,(7).

[2]郭芳.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 晋阳学刊,2002,(6).

[3]王继祖.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J]. 南开经济研究,2003,(5).

[4]李湘等.国际贸易教程[M]. 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 外向经济,2000,(1).

[6]胡蓉.试论GATT/WTO贸易与环境保护条款[J]. 当代法学,2002,(5).

[7]姜芳.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第12篇

关键词:贸易;汇率;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69-05

一、引言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关于汇率变动与贸易流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讨论的热点。综观相关文献,论证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否成立是常用的研究方法(赵大平等,2010;刘力臻等,2007;戴祖祥,1997)。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是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的价格弹性,那么货币贬值的效果则取决于需求弹性。然而,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以及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出口供给弹性的经典假设如今能否成立是有待商榷的。从供给弹性的相关研究看,Stephen E. Haynes and Joe A. Stone(1983)采用1949年到1979年的季度数据针对美国和英国的国际贸易供给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英、美两国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分别为1.80和3.81;Zeshan Atique 和Mohsin Hasnain Ahmad(2003)以1972—2000年的数据为依托,实证得出巴基斯坦出口供给的相对价格弹性则并不显著;Saikat Sinha Roy(2007)通过1960—1999的数据计算了印度的四类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其中皮革及制品的弹性最高达11.11,机械及交通设备的弹性最低为2.04,化学品以及钢铁的弹性分别为2.61和4.17。另外,Sekiguchi(1990)以及Brender(1992)对中国出口供给进行了研究。前者采用1960—1986年的数据估算出供给价格弹性为0.2;后者采用1985—1990的数据实证后发现出口价格(实际美元)在滞后5期时对出口发生负向作用,弹性值为-0.38;印梅、王光伟(2012)也以2005年7月—2010年6月间的数据为依托,基于动态模型实证得出中国出口供给的长期价格弹性为1.85。

可见,有关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弹性方法来研究汇率变动与贸易流量的关系时不能忽略对出口供给的考虑。据此,本文将以考虑了供给非无限弹性的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为基础,基于江苏省的外贸数据来探索人民币变动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收支变动的关系,力图为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理论基础

弹性(elasticity)最早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率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在国际收支中,涉及进口需求、进口供给、出口需求、出口供给四方面的弹性。虽然进、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价格的函数,但这里的价格不具有统一性。进口品是在国内销售,出口品是国内生产商供给的,成本是用本币计算的,所以影响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是本币价格,同样,影响出口需求与进口供给的是外币价格。

记Dm、Dx为进口、出口商品需求函数;Sm、Sx为进口、出口商品的供给函数;Pmd、Pxd为进口、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Pmf、Pxf为进口、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εm、εx为进口、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ηm、ηx为进口、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则:

ηm=dDmdPmd?PmdDm ηx=dDxdPxf?PxfDx εm=dSmdPmf?PmfSm εx=dSxdPxd?PxdSx(1)

如果令R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F为本币标价的国际收支差额,X为本币标价的出口额,M为外币标价的进口额,ηxR、ηmR分别为出口、进口的汇率弹性,则

F=X-RM(2)

ηxR、ηmR可以表示为ηxR=XR?RX ηmR=MR?RM(3)

将(2)式两端同时微分,除以R可得:

FR=XR-M-RMR(4)

(4)式右端提取M,将(3)式代入(4)式,并令均衡时X=RM

可得FR=M(ηxR-ηmR-1)(5)

通过隐函数定理可以导出ηmR=ηm?1+εmεm-ηm ηxR=-ηx?1+εxεx-ηx,王光伟.国际收支与汇率经济学[M].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34-144.(6)

将(6)式代入(5)式,得到FR=M(-ηx?1+εxεx-ηx-ηm?1+εmεm-ηm-1) (7)

如果FR>0,则得到 -ηx?1+εxεx-ηx-ηm?1+εmεm-ηm-1>0(8)

(8)式即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即一般条件下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因为进口供给面对的是全球的出口商,可以假定不存在产出的限制,进口供给具有无穷的价格弹性。于是,(7)式变形为FR=M(-ηx?1+εxεx-ηx-ηm-1)(9)

三、模型与数据

1.模型构造

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显示,需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商品国内外的价格的对比以及进口方的收入状况;影响出口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出能力、出口价格,以及产出成本(Zeshan Atique et al,2003;M.Faruk Aydin et al,2004)。采用C—D函数形式建立如下进、出口模型:

出口需求模型:Qdex=λPa1fYd2fPa3fn;出口供给模型:Qsex=λ2pβ1exdyβ2dwβ3pβ4dn;进口需求模型:Qdim=λ3pφ1imdyφ2dpφ3dm;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演化成计量模型分别为:

lnQdext=α0+α1lnpft+α2lnyft+α3lnpfnt+εt

lnQsext=β0+β1lnpexdt+β2lnydt+β3lnwt+β4lnpdnt+et

lnQdimt=φ0+φ1lnpimdt+φ2lnydt+φ3lnpdmt+μt

其中Qdex为出口量,pf为出口价格(外币计),yf为外部的实际收入水平,pfn为出口品外部价格;Qsex为出口供给量,yd为内部产出水平,pexd为出口价格(本币计),w为生产成本,pdn为出口品国内售价;Qdim为进口需求量,yd为内部收入水平,pimd为进口价格(本币计),pdm为进口品国内价格。α1、β1、φ1即分别为经济意义上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出口供给价格弹性以及进口需求价格弹性。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面对的是统一的外部价格,这个价格受生产的全球形势的影响,因此是相对稳定的。 而对一国来说,汇率变动引起该国出口商品国内结算价格的频繁波动,微观生产主体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价格的选择。只有当国际市场收益大于国内市场时,才会选择出口,可以假定出口量就是生产者愿意供给出口的量,因此Qsex= Qdex=Qex,同理,进口需求量即进口量 Qdim=Qim。

2.数据来源及说明

文中选取江苏省2005年7月到2010年12月间的月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的具体来源与处理做如下说明:(1)江苏省进、出口量数据采用江苏省进、出口额指数/进、出口单价指数得到。江苏省进、出口额指数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以及江苏省统计局统计的以美元标价的出口值处理得到的指数;进、出口单价数据来源于“中经统计”中以美元标价的出口单价计算而来的出口单价指数;(2)国外收入水平数据采用“中经统计”中OECD组织成员国季度实际GDP指数数据,并用OECD的GDP指数年度数据与世界GDP指数年度数据的差值按比例进行调整;(3)进、出口单价(人民币计)采用美元兑人民币月平均汇率进、出口单价(美元计),其中平均汇率来源于“中经统计”。由于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元仍然是最常用的标价、结算货币,因此本文的外币计价指标均采用美元计价指标;(4)江苏省产出、收入数据采用国研网统计数据以及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的工业增加值月数据;(5)江苏出口企业成本状况数据采用来自“中经统计”中的江苏省“全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季度数据,平均后调整得到月数据;(6)出口需求模型中的国外售价采用OECD成员国的CPI指数,进口需求模型中国内价格采用江苏省PPI指数,出口供给模型中的国内售价采用江苏省CPI指数,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统计”。上述所有指数序列均调整为以2005年7月为基的指数序列。

四、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计算进、出口量指数序列Qim、Qex进、出口单价指数序列pimd、pexd、pf,国内、外收入水平/产出指数序列yd、yf,生产成本序列w以及国内价格指数序列pdn、pdm、pfn对应的对数序列lnQim、lnQex、lnpimd、lnpexd、lnpf、lnyd、lnyf、lnw、lnpdn、lnpdm和lnpfn。用ADF检验来考察对数序列的平稳性。限于篇幅,这里仅汇报结果,结果显示所有原序列在1%显著水平上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一阶差分序列在1%显著水平上能够拒绝原假设,即原序列非平稳,一阶差分序列平稳。

同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无法直接建立经典回归模型,通常采用是否通过协整检验来说明序列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多变量的协整常见的还是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根据是否添加截距项或趋势项,协整方程主要有5种形式。本文选择默认的第3种方程形式,检验结果显示,出口、进口需求模型中变量均存在协整关系;出口供给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时,迹统计量无法在5%的显著水平上给出具有协整关系的结论,而最大特征根检验给出具有一个协整关系的结论。本文认为各模型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

2.基于ADL模型的实证

协整结果只能看变量当期值之间的关系。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由于受微观主体反应力、交易周期、价格传导时滞等原因,出口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都有可能存在滞后关系。为了体现现实经济中的滞后效应,本文引入ADL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来具体衡量变量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其一般式可以写成:yt=a+∑si=0βixt-i+∑qj=1γjyt-j+νt t=1,2……T vt~i?i?d?(0,σ2)s、p为最大滞后阶数。滞后项逐级加入,以AIC与SI之和以及经济含义、拟合优度综合判断模型的优劣。给定显著性水平0.05,逐步剔除方程中不显著变量,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把引起残差自相关的不显著变量剔除为止(王利、张桂喜,2009)。得到的结果显示如下:

lnQdext=-5.74-0.91lnpft+0.98lnyft+1.57lnpfnt+0.61lnQdext-1+εt

(2.48)(0.40)(0.92)(1.21)(0.10)

R2=0.77 2= 0.75

lnQsext=-1.72lnpexdt+2.01lnpexdt-1+0.56lnydt+0.77lnQsext-1+et

(0.56) (0.53)(0.22)(0.09)

R2=0.83 2=0.80

lnQdimt=-0.94lnpimdt-2+0.74lnydt-0.72lnydt-2+2.18lnpdmt+0.45lnQdimt-1+0.33lnQdimt-2+μt

(0.30)(0.18) (0.22) (0.98) (0.12)(0.13)

R2=0.75 2= 0.6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系数的估计值符号符合经济含义。由于模型中存在因变量的滞后项,因此采用LM检验方法检验模型的自相关性。 LM检验结果显示的P值均大于0.1,认为上述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而通过进行带交叉项的White检验,EVIEWS给出的三个统计值对应P值均大于0.05,认为残差项不存在异方差;残差AEG检验结果表明εt在无常数项、无趋势项的选择下以及et、μt在有常数项、无趋势项的选择下能够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认为,上述计量模型表达了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对上式两端同时取期望并整理后得:

lnQd*ex=-14.72-2.33lnpf*+2.51lny*f+4.03lnp*fn

lnQs*ex=1.26lnp*exd+2.43lny*d

lnQs*im=-4.27lnp*imd+0.09lny*d+9.91lnpdm

结果显示,江苏省进出口量与其滞后值之间的关系显著,进出口惯性明显,这种惯性特征,任缙(2005)认为惯性主要来自于预期与进出口量调整的时滞。进口、出口需求及出口供给均富有价格弹性,其中出口供给的弹性值最小,说明虽然价格对出口供给的影响不可忽略,但比起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无论是出口供给还是进口需求,价格的影响均具有滞后效应。出口需求弹性系数最大的是国外的物价水平,其次是国外的收入水平,最小的是出口价格;地区产出能力对出口供给的弹性系数要远大于出口价格;地区物价水平对进口的弹性最大,其次是进口价格,相对而言,地区收入的弹性最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样本期内出口价格(美元)、国外物价水平,国外收入水平呈现上涨趋势,出口价格(人民币)呈现下跌趋势,而国内产出呈现快速上涨趋势。综上可以推断,样本期内人民币升值而出口增长原因是国外收入增加的出口拉动效应、物价提高的刺激效应与国内产出增加的出口促进效应超过了进出口的价格效应所导致的。

3.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判断与分析

综上分析,长期出口需求价格弹性、长期出口供给价格弹性以及长期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2.33、1.26以及-4.27。将数值代入(9)公式,可得F/R=4.74M。可见,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满足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即人民币升值,会恶化贸易收支;人民币贬值,则可以改善贸易收支。这个结论与戴祖祥(1997)任缙(2005)刘尧成等(2010)针对我国的研究结论相仿。但是历史数据显示,江苏省贸易差额2008年之前基本在波动中上升,在2008年到2010年间基本处于震荡态势,表面上人民币汇率升值并未对江苏省的贸易收支造成明显的影响。结合上文分析结论可知,价格因素对进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是非价格因素导致了货币升值而贸易收支并未恶化的现象。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为基础重新检验了汇率变动与江苏省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江苏省进口、出口需求及出口供给均富有价格弹性,价格对出口供给的影响不可忽略,但比起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则相对较弱,而且无论是出口供给还是进口需求,价格的影响均具有滞后效应。(2)对出口需求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国外的物价水平、国外的收入水平以及出口价格;对出口供给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地区产出能力、出口价格;对进口需求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地区物价水平、进口价格,相对而言,地区收入的影响最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样本期内人民币升值而出口增长原因是国外收入增加的出口拉动效应、物价增高的刺激效应与国内产出增加的出口促进效应超过了进出口的价格效应所导致的。(3) 江苏省对外贸易满足毕肯戴克—罗宾逊—梅勒茨条件,即人民币升值,会恶化贸易收支;人民币贬值,则可以改善贸易收支。人民币升值而江苏省贸易收支并未恶化的现象主要是由非价格因素所导致的。

[参考文献][1]王光伟.国际收支与汇率经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印梅,王光伟.基于ADL与ECM模型的出口供给弹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2,(2).

[4]Abdelhak Senhadji, Claudio Montenegro,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xport Demand Equations: A Cross Country Analysis, IMF Staff Papers, Vol.46(3),1999:259-273.

[5]Adi Brender, Chinas Foreign Trade Behavior in the 1980s-An Empirical Analysis, IMF Working Papers,Jan 1992.

[6] Sueo Sekiguchi, Foreign Trade in the Chinese Economy: Price and Price Responsivenes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Vol.28(4), 1990:390-417.

[7]M.Faruk Aydin et al., Export supply and import demand dodels for the Turkish economy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Turkey,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 04/09, June. 2004.

[8]Zeshan Atique and Mohsin Hasnain Ahmad,2003,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Exports of Pakistan:The 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 Model (PDL) Approach, 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 42, issue4, pages 961-972.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Price Pass-through

and Jiangsus Imports and Exports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Bickendike-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

YIN Mei

(1.Business School,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0, Jiangsu, China;

2.Business School,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Jiangs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