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7 09:2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开放式背景;教学资源;构建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开放式教学背景下的重要方式,有关远程教学的教育机构招生人数持续呈上升趋势,且会有更多的专业将步入远程教育的行列中。但远程教育的发展却伴随着相关矛盾的产生,例如教学资源与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需求的矛盾。为了便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为基础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一、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

1.先进性

在当代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之下,改革要充分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特征。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创建方面,也要不断地结合现代的教学思想和课程设计方法,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法,以及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法,结合自主教学的有关理论,探索出具有先进性的改革之路。

2.实用性

针对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逻辑性,课程重点要相对突出,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利于在网络条件下使用等实用特征,我们提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使学生们突破空间的界限来学习。

3.自主性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强调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在线答疑解惑为辅。因此,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地思考怎样自主的解决问题,这种方式的训练有利于其长期在网络条件下学习。

4.简明性

简明性原则是综合了解了各类学生的特点后提出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突出重点,直奔主题,具有较为清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使用。

二、构建现代网络开放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开放背景下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时间也很难统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多种媒体与网络平台连用等原因。这些原因使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一个导读的目录,便于其自主学习本章课程的内容,使其通过导读目录,为自己梳理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模板。

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时间较少,教师们无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全部知识点的讲解,只能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并为同学们讲解,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不一定要贯穿始终,但一定要起到师范性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这也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三、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途径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

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应从指导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客观的看待。首先,使学生们从思想上将自己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进行远程网络学习的学生们之前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他们习惯上已经主观的将老师视为学习的主体,没有了老师的指导,似乎失去了学习的重心。因此要在学生们入学之初时,就使其明确开放式教育的教学模式,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还行加强学生们熟练掌握学习手段的能力。建立开放的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系统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设备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们对基础的设备操作都不甚了解,那么也就无法实现自主学习。

(二)强化师生的技能培训

加强对教师们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使用教学系统和计算机。学会制作相关的教学资源,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使其领悟到网络教学平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的学习之初,就为他们讲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要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习软件的使用。通过基础的讲解后,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也能熟练掌握,最重要的是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适当选择一些课程或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对象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除了从事网络教学的老师们要将自己课程中出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上进行资源共享之外,还应重点选择一些有特色的专业或课程,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制作,除了上级院校下发的材料外,我们还可以自行融合其他院校的教学资源,最终制作出自己的教学资源。这种形式既有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系统。总而言之,经过长期的教学资源总结和创新后,我们发现现代网络背景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显著成效。

(四)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师生互动

网络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是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这种互动方式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阻碍、跨越平台的界限。除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讨论区,学生和老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群进行交流。

总结

在当代开放的网络教学背景下,如何构建现代的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如何将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如何创新和自制网络教学资源,如何使网络教学平台下的资源管理系统更好地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服务,这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参考文献:

[1]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孙爱萍.对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的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卢静.网络时代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第2篇

一、继续教育管理发展需求

地方电大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人才,而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建设终身型学习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继续教育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对管理功能拓展和资源优化也有了更实际的需求。电大继续教育建设进程中存在有不同层面的问题,在管理制度方面,继续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划与标准。继续教育机构相对而言维护管理人员过多,专业教育、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对课程构建与设置不够及时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等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缺少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制约了新时代继续教育做为终身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电大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一定规模,但由于办学理念不尽相同,存在轻视教学质量、盲目追求规模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硬件建设和长远发展的现象,导致继续教育总体质量不高。教育建设项目由于没有良好的评估机制,对项目的投入不能得到很好的效益回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的进程。发展继续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终身学习的需要,把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从人的一出生到终老的各个成长周期、从农村到城市各个层面、从实用人才到精英人才、从学历教育向补充型教育、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从创收到长远服务方面转变。西方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继续教育是未来教育主要趋势,众多名校已率先推出一系列的免费的继续教育课程。面对终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提升继续教育地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进行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形成规范有效的发展举措。完善的管理体制,需要积极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入现代项目管理体系,实行项目负责制,对项目的开发、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评估管理实施方案的制订、培训的教案设计、培训形式、培训达到的目标、授课计划进行总体规划和管控。通过建立流程管控,对每个节点进行检查和一系列的跟进管理和测评,保证项目按既定目标进行,同时逐步提升电大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设专门项目测评和考核人员进行随时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估,确保原定目标不走样。有了制度加上项目组人员的高度执行,这样的重重措施才能最终保障电大继续教育的规范性和高效性。继续教育提升管理水平,电大还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而不是找几个学校老师就能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这支队伍要了解教育,了解人性,了解市场,是有教学、有营销、懂财务、能宣传、有网络技术的一支团队。团队运作好还需要有好的机制,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共同为其出谋划策。还要配备最好的环境和硬件,运用现代科技,将流程制度化、无纸化,高效化。保证服务水平不走样,教学水平有高要求,教学过程标准化,继续教育才有生命力,保障继续教育走向深入,走向市场,走向社区。电大继续教育深入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工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实现各类信息及时传播与沟通和服务高效、快捷、优化。通过加强网络技术硬件投入与软件、课程资源等购入,构建自己的业务宣传网站、业务咨询平台,有学生报名咨询、交费、成绩查询、课程查询、课程选择服务平台,有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互动的信息平台,还有网络课程、远程视频资源平台等。对不同平台如各地区电大、省市级电大的培训、自考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拓宽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控制过程达到资源的合理与优化利用。

二、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为了与时俱进,使电大继续教育跟上时展脉搏,必须大力开发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通过教育管理系统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学籍管理模式改革并及时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满足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需求,并不断拓展教育功能和持续优化教育资源。现代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开发教学资源的主体,在多元的教学资源开发中确定开发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电大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面对传统的教学资源一般建有:试题库、电子媒体库、文献库、课件库、案例库等,还有配套的常见教育资源索引和常见问题解答等;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建有:网络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课件库、案例库、搜索引擎、问题解答、信息交互等,还有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收集、查询和评估的报名库、成绩库。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适合我国继续教育实际的功能、资源或技术手段,及时纳入到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和视野提升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

三、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建立与主要功能研究

电大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以继续教育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为基础,以继续教育服务和应用为核心,以此来组织、继承、提供服务和应用。主要包括流程管理、学生服务管理、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效能评估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系统环境和软件界面,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采用跨系统控制流程,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提供开放的数据结构,共享信息资源。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通过采集、转译各子系统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服务应用,接受网络上授权用户的服务请求,以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对继续教育服务和应用功能进行整合分析,将系统划分成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流程管理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效能评估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六个部分,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建设的四个方面:课程资源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员工管理建设和系统维护建设的功能。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审核、课程入库、课程出库和课程撤销等;政策法规包括检索服务和法规库维护等;员工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管理、授课统计信息和薪酬管理等;系统维护是与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相关的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五项:继续教育研究、系统应用管理、系统功能扩展、新技术应用和系统升级维护等。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处理对象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资源库。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区分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相关差异,需要基于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实现,以满足管理与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对继续教育理念的持续研究、系统管理流程和功能的不断改善,保持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引入是维护系统本身的重要措施,也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平台优势。

2.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

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面向教育受众的管理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交互服务、结果管理和公告等功能。其中信息管理服务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身份管理和统计分析服务等;交互服务包括应用反馈、潜在需求、相关建议和改善措施处理等。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继续教育服务行为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服务的体现。对于不同的继续教育实施环境和实施方法,对于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服务过程或功能将不尽相同,因此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在统一和规范的平台框架下,实现一定条件下的特定管理或服务的功能需求,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的业务实现,完成系统实现平台升级情况下,现有业务实现的无缝过渡,这同时也是其它子系统的共性要求。

3.效能评估子系统

效能评估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对继续教育行为、项目启动或阶段性工作、最后目标效果的效能评估功能,包括建立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专项评估模型、采集项目各阶段的数据、过程的效能评估、结果反馈及模型库管理等功能。效能评估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系统设计的核心,继续教育的目标效果的达成,依赖效能评估子系统提供的客观评估服务。由于效能评估过程的模糊性、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因素与判断因子的主观性,效能评估模型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客观,这需要对效能评估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约束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因此评估算法直接影响效能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也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效率的关键。

4.信息服务子系统

信息服务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据备份、移动系统服务、信息共享和信息维护等功能。信息服务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各功能实现的物理层基础,也是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快捷和安全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的保障。

5.流程管理子系统

流程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流程管理与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产品计划、计划审定、课程发送和结果反馈等功能。流程管理子系统针对继续教育提供的课程或项目等对象,对其流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是继续教育行为实施过程科学性和规范性达成的保障。

6.电子商务子系统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项目管理质量协调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71-02

一 引言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而在新的信息时代下,网络则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另一个车轮。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必然结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新时代下,数字化校园不应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而应该是为学校师生甚至是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包括教育教学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都应充满便利、丰富、全面、高效和人性化的内涵,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应该体现高品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投入不足、重建设轻应用、技术力量薄弱、统筹规划不够、数据冗余或缺失、数据分析能力弱、重复建设多、更新维护意识缺乏……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系统集成越来越复杂,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也自然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益复杂,那么以往简单地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或交由学校网络中心全权处理的工作方法就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它势必要求学校应用系统的项目管理思想,从战略上保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让数字化校园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二 项目管理思想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重大管理新技术之一,它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应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概念更多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中得到重视,它们在实施大型项目时运用项目管理理念,能够较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质量和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念中包含九大管理范畴,分别是: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在每一个管理范畴中都严格地规定了各阶段的输入内容、工具和技术,以及输出内容,同时对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时间和成本的预估,从而得到关键路径,即整个项目需要的总时间。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包括范围的变动、成本或进度与计划不一致、人员的流动、技术或政策出现变数等,都要再次进行评估,再依据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复杂的信息系统保质、保量完成。

三 校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工作

对于高等院校,一般来说并不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技术人员,但对于中职或中小学校来说,这方面就相对薄弱。虽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要求可能没有高等院校那么高,但基本上类似,所以对中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工程,最终很可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定位

首先,学校高层要理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程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理念,它在战略层面上会影响学校工作,对全校所有的人员都产生影响,甚至包括与学校相关的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学生家长。所以,学校切勿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等同于搭建一个校园网甚至只是建一间机房那么简单,除了资金和时间的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包括技术上的和思想认知上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多数中职、中小学校来说都需要学校最高决策者亲自协调工作,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学校中几乎所有的部门,尤其是资金的使用和人员的调配。所以,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立项之初,就要认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摆正位置,要对全体师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集全体师生的智慧,共同参与建设。

2.校方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对于多数的学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工程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会与其他学校有完全一样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只有甲(学校)乙双方默契配合、高效沟通、精诚合作,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否则,不是出现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浪费,就是工程到了验收时才发现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彼此在资源上浪费、合作不愉快,而且最痛苦的事是做出来的成果成了“鸡肋”。

校方应该与乙方配合,成立一个项目组,由专人负责。负责人可以认为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他应该得到充分的授权,并且他应该具备足够的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和广阔的眼界,并对学校整体上管理和运行程序了如指掌,他还应能够承担起学校决策层了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的说道者角色,毕竟多数的校领导并不能对技术上的细节做足够的了解。

在校方成立的项目组成员中,应该包括主要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种岗位的教职工代表,当然还有若干IT技术骨干,他们分别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实现提出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参与质量把关。

3.全方位保障措施

很明显,数字化校园是一项消耗大量资金的项目,因此资金方面要有充分的保障。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财力来规划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对每项需求要有充分的调研,切勿一味地贪图全功能、高要求。如果资金不充裕,应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基础数据库,则一定要规划好,尽量全面,以备今后二期、三期工程能顺利实施,防止后期工程进行时出现重建的弊端。规划是整个数字化校园项目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学校方面众多职能部门都将被要求参与项目的实施,每个部门都应该提供没有歧义的需求说明,且符合学校总体的需求,因此需要学校各部门都应该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果出现工作上的冲突,则需要由项目组负责人或者学校最高决策者给予协调。

4.全程跟踪和反馈机制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甚至错误,造成这种偏差原因有很多,多数是由于甲乙双方沟通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临时需求的更改或政策的变动引起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越早发现问题,其修正的代价就越低,一旦到了项目后期,甚至到了验收时才发现,那么修正的代价就非常大,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质量,如果乙方在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流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的话,那么整个项目的质量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势必给校方今后的运行埋下祸端。因此,从校方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组织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以及学生代表甚至校外的家长、企业代表等项目干系人,积极参与到乙方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需求调研阶段和项目各阶段测试、总装测试等环节,如果有可能,还要在技术上共同参与,这样整个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其次,数字化校园作为全校性的综合型项目,与校内师生人人相关,务必创设一种氛围,让全校师生了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展。学校应该在醒目的地方宣传、公布项目进展,做到人人皆知,人人皆有机会触摸到本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脉搏,并且能以适当的方式,例如图文、实物甚至亲自操作或测试已经完成的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一种工作上的反馈,又提高了众人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是一种循序渐进地应用培训过程,因为数字化校园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待到验收通过投入使用后再去培训,涉及的业务范围和相关人员就非常广而杂,培训工作很难开展,仅在应用前集中培训效果一般都很难令人满意,所以应该在建设阶段就要将培训工作纳入其中,同时也是收集用户使用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待校方议定后经过正式渠道反馈给乙方,及时地在建设过程中予以修正,又是保证整个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 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各个部门效益之争的重要因素,有了良好的工具,还必须辅以高效的管理,工具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所以,校方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同时制订系统的管理细则,做到职责到岗,可操作性强,可量化,既要有规定,又要有奖惩措施。制度要体现“金鱼缸法则”(公开、透明)和“热炉法则”(威慑、公平、奖惩及时),并要及时地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保证各个环节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保证系统中的数据正确、完整、有效、实时、规范,保证有专业技术团队对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系统进行有效维护并形成工作记录,加上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实施可持续的更新和改进工作,让数字化校园工程长久地保持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综合型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校方一定要认识到它不止是资金的问题、时间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工作模式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只有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去执行,严格地按照PDCA循环去规范操作、高效沟通、持续改进、把控质量,才可能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好、应用好。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技术;教学资源;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46―04

一 高校精品课程发展现状与构建教学资源的问题

1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1],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同时,开发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成为高校教学资源构建的基础,先后搭建的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库,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管理及支持服务的提高。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信息的“呈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课件表现形式单一,学习兴趣缺少引导和调动,多媒体技术缺乏集成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有的课程不能顺畅浏览,有的一旦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就很少更新,易忽视资源的采编质量,课程建设不能反映或机械反映相关教学理论。多媒体资料制作粗糙,缺少与最新信息的沟通。其次,课程只是在报评之前接受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组及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入选精品课之后容易失去与教学的再次交互,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2 根据很多高校一校多区的现状,这对网络教学环境有着更高要求,但目前大部分精品课程、名师课堂,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所以投入较多的师资和设备,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更谈不上教与学的互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对“学”的关注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2]。

目前教育资源建设标准难以有效规范和推广,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种类功能各异、许多资源成为离散独立的闲置,并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忽略了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之间的联系,知识教育资源形成无序化管理状态。如教学平台不支持在线课程及开发,FTP权限也有局限,使课程目录结构、数据备份、修改记录难以同步更新。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模式难以实现分布式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高成本、低质量、重复建设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学资源的开发除了课程专业科学外,还应有教育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多方向的支持。

二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比较

1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电子课件、实验案例、教学名师、文献资料、多媒体素材、测试评价等方面。

2 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分类

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具有超强交互性、含量高信息性、共享虚拟性等特征[3],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课程评价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其模式是多样化、分层次的。国外大学较重视“课外教学整合模式”,即信息技术与教师课前准备、学生课后研究过程的整合教学策略。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所以可划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仿真实验等多种或交叉实用的模式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标准,其他辅助教学方法结合的模式,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过渡阶段。

教师队伍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掌握必要的教学策略,具备相当的文化和理论素养,将教师的资源属性构成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如图1。

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利用程度及效益水平。在以上模式分类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分析、学生基础的判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进行教学实施,预想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3 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的设计方法

信息化的教学过程拓展了教学时空观,逐步实现 “教师为主导”和 “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设计通过存储资源的特点、课件的使用方式、必要的传达信息,形成“公共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系统-应用接口”的构建体系,基于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选择有效的运作方式。其次,合理进行资源建设,根据网络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加强反馈系统的建立。通过对各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中,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环境的整合,解决好资源共享、交互参与和协作、环境营造和更新,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4 在实践应用中的模式比较

各高校都在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方式。但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情况,各种资源模式也有不同的需求,如在像英语、数学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实用的习题库;像设计、美术、音乐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丰富的素材库;像医学、军事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经典的案例库等。本着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的原则,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网络教学在教师作用、教材组织、教学环节、质量评估等应用方面都必须有所区别和创新,最终形成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效果的因素比较

影响网络教学资源效果的因素众多,从教学互动的角度分析,在教学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关键的制约因素。

1 多媒体素材呈现

好的课件界面转换设计有助于理解知识结构层次,在课件内容较多的页面上,尽量提供框架形式,用来分离导航成分,如采用切换或滑变效果,表明独立内容间的转换,确保效果的一致性和精简性。分段落或用尽量少的文字体现信息含义,字体色应与背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图片精度要高,图解目的明确、易懂。音效音量可调,用来引起注意、情景提示的短音效更容易达到持续记忆与反馈的效果。运用简短的视频动画效果,其存储格式便于传输,某些课件需要特殊的驱动程序,其兼容性需做特殊处理。考虑色彩搭配带来的情景效应,如空间划分、层次变化及几何形状等配合颜色使用,以增加视觉效果,提高人机界面的效能。窗口、菜单、图标、按钮、对话框等设计元素的调用功能尽量使用简洁图形符号,增加用户对多媒体材料的控制,增强模拟实践经历。

2 交互界面设计

交互界面主要解决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分析、交互方式以及相应的课件开发过程等。如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课件制作工具,以及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用户控制性、反馈性、美观性、形象性目标,并对交互需求进行功能分解,预测不同的设计效果,以增强交互活动的易用性,根据建立交互界面的结构层次和动态行为过程,确定适合的系统学习方式。

首先,封面导言应简明、架构清晰,按用户要求设定系统运行的有关参数,演示课件要便于理解。其次,课程解说应紧密结合画面,言词准确、生动。另外,正确选择色彩基调,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注意画面间的切换,窗口数量适中,使教学信息的呈现清楚。由于使用者在生理特征、知识水平、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各有差异,适当选择和有机组合各种媒体信息,自动演示也能随时中断,具备充分的指示引导。

3 网络平台搭建的稳定性

搭建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提供“研究型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实时交互平台,学生在线学习时可以查询、选课、答疑、讨论、提交作业等。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设立指导专栏,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或心理咨询等。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网络教学资源,打破师资、教材、受教的局限,达到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以及教学的及时反馈。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能有效地检查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教学信息的传播变为双向交互作用,利用信息共享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挖掘。

4 授教角色的确立

基于网络环境,师生角色的变换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和归纳,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人文精神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1) 教师作学生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络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邮件、课程论坛、远程答疑等,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结合实践,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2)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练运用网络基础技术,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同时自我测试、自我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课程体系的调整、划分

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着力建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面广量大的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按照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每一个学科遴选多门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以精品课程为榜样,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所谓“精”,就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特色、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要有示范效应,也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相对于一般课程来说,“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源于创新,且有特色的课程”。

四 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的优化措施

1 构建模式提取(如图2)

(1) 技术呈现:HTML多媒体(WEB超文本形式课件,文本、图片、声音、动画);音视频(适合网络传输的课堂、讲座的移植);多分屏课件(视频窗口、PPT、内容导航等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FLASH动画(视听表现形式多样);3D仿真模拟(讲解、展示复杂操作结构知识点)。

(2) 教学形式:受教式(被动接收讲解课件);获取式(互动形式主动操作)。

(3) 课程内容:管理技能、IT操作使用、语言学习、财务金融等。

(4) 专业标准:理工类、艺术类、外语类、军事类、医药类、特种技术类等。

2 资源利用的策略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根据模式划分提取分析。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在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资源并用策略,集成电子教案、数字学术报告、远程答疑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媒体课程、科研创新平台、专业教学示范基地、虚拟图书馆等资源于一体的构建模式。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重组归纳网上,较好实现了在线浏览和远程学习,并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集成网页素材,如图片图形、视频动画、音效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近年来,依托名师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96门,先后取得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等一大批电子教材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优质系列课程群。

3 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创新

为了配合两区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和网络运行的正常稳定,校园网建设需要完善、先进的资源配置,对全新的教学资源利用的需求,经历着认知、适应、实用的教学模式。西北工业大学校园网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上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并融合了支持100用户并发的远程答疑和无线移动学习支持等应用系统)等,形成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分布式的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并用、构建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增加应用的交互功能、集成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如图3。

(1) 对收集到的现有多媒体、网络课件分析,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我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发多媒体课件、优化陈旧课件,逐步形成课题开发协作形式,实现网上教案共享,以精品课程的方式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时,积累的教学软件经过反复应用后持续修改、更新。

(2) 教学各环节被记录在教学过程数据库中,为课程教学评估提供完整依据,建立教学评价模型,利用教学过程数据库完成定量化的教学质量评估,并建立教学过程激励机制,要有跨平台、开放性、可扩展性和重组性等特点,形成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分运用。

(3) 充分发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提供基础教学领域的知识本体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为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综合平台,采用研发与应用并行原则,为优质资源共享等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规划,使之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跟踪学科前沿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

(4) 利用多媒体信息和网络通信的优势,完善用户界面的动态展示及高效的交互性能,将校园应用系统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整合,使之综合化、本土化、实用化。

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由仅仅关注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转向同时关注学习资源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是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一个新趋势[4]。学科群资源库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目的是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能更加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五 结语

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基于网络教学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形成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学生在多种学科教学研究中学习,以及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对教师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教书育人,才能真正实现 “精品”课程和学生心目中的“名”师。

参考文献

[1] 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2]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8):57-60.

[3] 李华伟.优化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对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20-25.

第5篇

【关键字】学习内容管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内容管理;内容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93―04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需求不断增长,现有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因此,教育开放化、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等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人们渴望更新,更灵活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受到现有教育体系和模式限制的各种人群。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即M-learning)便悄然而生。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设备和移动计算技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无线网络的发展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移动学习中学习内容管理的问题。无论手持设备多么完善,无线网络的速度多么快捷,若系统不能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合理化的资源管理,人们就无法像期望的那样进行学习活动,也就无法享受到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无线学习乐趣[1]。本文将对移动学习的内容管理以及其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一 内容管理系统概况

内容管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商业门户网站到新闻系统再到个人的博客(Blog)都可以叫做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把系统中的内容(如文字,图片等)从网页中分离出来进行管理,并控制内容在页面中的显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内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IBM曾把信息管理定义为是数据管理DM(Data Management)和内容管理CM (Content Management)的集成,显示出内容管理的重要性[2]。

内容管理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管理和系统表现相分离。内容管理系统一般被抽离成3个层面:内容管理,模板管理和管理[3]。学习内容管理是内容管理在网络学习应用方面的一个分支,将学习内容从系统中抽离出来,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3]和标准文件系统中。它围绕如何管理知识内容,使学习者和知识的创建者对知识的管理、获取、使用、传播更加人性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及适应性。学习内容管理因其独特的针对性,成为E-learning(电子化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的研究重点,目前,E-learning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在国外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国外在此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处于领先地位。

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LCMS)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制作学习内容、存储学习对象、管理学习内容和动态个性化学习内容的网络教育应用系统[4]。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以Docent,Click2Learn ASPEN,Giunti Learn eXact,WBTSystem TopClass,LogicBay LogicBuilder,OutStart Evolution,Blackboard和Moodle等最为成熟。

其中WBTSystem TopClass定义了完整的系统架构,包括七大模块,分别是:TopClass LMS提供进阶的目录和登录管理服务;TopClass LCMS是核心学习内容管理平台;TopClass Competence 提供权限和资源下载管理;TopClass Mobile提供移动装置下载功能;TopClass Publisher提供基于网络、AICC以及SCORM等格式的资源转换功能,转换后的资源可存储为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元件;TopClass Virtual Classroom提供多种虚拟教室方案以及在线学习功能;TopClass XML Toolkit提供TopClass与环境平台的资源整合[5]。LogicBay LogicBuilder有相当严谨的功能和架构,平台设计注重教材的开发、组织和管理功能,主要由3大系统组成:Learning Studio提供教材资料库的存取和教材内容组合;Content Repository and Development Server负责存取XML内容以及资料库物件;Personalized Learning Server提供动态、个性化教材服务器端的执行环境,其复杂的功能也相对提高了内容创建者的学习门槛[5]。OutStart Evolution则提供了教材开发、教材管理、教材传送以及学习管理评估四大功能模块[5]。赛尔毕博开发的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是一套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的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并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6]。

以上产品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均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以传统PC机为学习终端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虽然它们功能不尽相同,但这些系统一般都提供内容创建,内容管理,内容,以及适应标准[7, 8]。尽管也有较为成熟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和推行过程中,由于系统接口复杂,对内容编辑者有较高的门槛,以及系统对个性化学习支持不够等因素,导致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对移动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制作存在严重缺陷,并且专门基于无线网络终端(如手机、PDA)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以意大利Giunti labs实验室所研究的eXact Mobile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最为出众。

eXact Mobile是首个商业性的移动学习内容管理解决方案,它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基于位置和上下文感知的无处不在的移动内容传递[9]。 eXact Mobile也是learn eXact的一个新插件,通过使用世界主流的移动设备,编辑者可以灵活、无缝地创建、管理和传送符合SCORM规范的学习内容,并可以随意对learn eXact学习管理系统组件互操作,同时兼容第三方学习管理系统[10]。eXact Mobile通过移动UMTS、Wi-Fi和GPRS设备提供对学习管理系统的访问,并且在学习方案规划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eXact Mobile同时也会将跟踪信息反馈到学习管理系统,让学习者和移动工作者根据学习规划始终使用最方便的设备[9]。

目前国内研究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都是针对E-learning,专门针对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研究支持移动学习的内容管理系统很有必要。本文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系统的内容管理平台,研究其实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实现对移动学习教育资源便捷、有效、可靠的管理,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内容录入以及快速、准确查询,最重要的是为移动学习提供稳定的学习内容后台支持。

二 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特点分析

移动学习内容和网络学习内容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数字化学习资源。与E-learning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

性、便携性、个性化、片断化等特点。同时,由于移动学习终端在存储空间、处理能力、显示模式等方面的限制,与E-learning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基于这些限制因素,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内容的选择。移动学习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课件,它应该是对正常教学的补充,所以内容应该更加短小、精悍,并且具有少输入,易于操作的特点,便于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二,内容的显示格式。内容格式要尽量方便终端显示,使用“小图片+文本”的形式,文本占主导地位,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效果,尽量将联系紧密而差别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三,内容组织。内容前后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消化知识。

由于终端设备的多样性,针对终端显示编写不同的模板也是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内容的最佳显示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如今,提供灵活方便的系统,设计适合终端显示的资源,提供内容的快速检索,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管理就成为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

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学习者使用不同的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校园网从而访问移动学习服务器,而管理员和教师则直接通过PC机连接校园网,对移动学习内容进行维护。移动学习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是移动学习系统服务器端的一部分,是整个移动学习的内容支撑基础。根据以上对内容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设计了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本系统支持B/S结构,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1 移动学习内容管理层(业务逻辑层):主要是完成逻辑处理,实现表示层和数据层之间的通信。数据访问顾名思义是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访问,并交由业务逻辑层来调用继而完成逻辑处理。本层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内容的创作编辑,存储管理,用户管理,配置管理,音视频管理,内容检索,资源管理等。

2 数据层:数据层是整个系统操作、管理的基础,主要存放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和文件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和文件,所有内容和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检索、浏览以及统计都是基于本层进行的。

四 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探讨

本系统基于开源Moodle(魔灯)课程管理系统,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学习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码的软件,它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的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11]。Moodle提供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WiKi和调查等功能。它主要为课程设计提供在线课程编辑平台,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线的学习环境。Moodle平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从系统架构上说,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基本实现了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11]。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当然Moodle软件也可以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本系统是基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结合移动学习方式、学习者的需求以及移动学习内容特点等诸多因素,对Moodle系统做适当改进,使其为移动学习提供内容管理支持。本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数据库的设计

在Moodle软件系统中,结构化的内容存储在开源关系数据库MySQL中,文章所研究的Moodle 1.8版本的数据库中一共有214个数据表,数据表虽然很完善,但由于应用环境的不同,它在支持移动学习内容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重新添加数据表并设计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第一步。数据库中应该增加一些移动学习环境下需要记录的信息,如用户信息、设备信息、课件信息、交互信息等数据表。本文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设计相应的资源,当用户接入网络,请求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首先对用户设备进行识别,然后提取适合用户终端显示的内容返回给用户。其中终端设备数据表的字段涉及终端设备型号、屏幕大小、标记语言支持、图像格式、内存大小、色彩支持、浏览器特性等属性。在课件存储表中,扩展课件存储表字段,增加课件描述字段,以便快速关联到相应的终端设备。

2 移动学习课件制作工具的设计

目前的课件开发都是先使用课件编辑工具来开发内容,然后通过整合工具,进行内容包装,这对课件的编辑者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所见即所得的在线课件编辑工具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设计课件在线编辑工具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课件使用终端的屏幕大小,提供课件编辑模板选择,不同的模板应用于不同的显示终端;其次是课件属性的描述,课件属性元数据的选择可以为用户搜索提供依据,提高搜索效率;最后是内容添加和存储,学习内容应该存储到课件资源库的数据库表内,方便用户检索。课件编辑工具可以实现课件的快速制作和入库,并保证课件的完整性。

3 多媒体文件管理模块的设计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资费的不断下调,使用手机下载音/视频文件的速率和资费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对服务器端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提供可供用户浏览、下载的多媒体文件,而Moodle本身并不提供对多媒体文件的管理。因此,本系统设计了多媒体文件管理模块来支持用户需求。此模块中的多媒体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分别建立音/视频以及Flash文件的存储表,数据表中存储多媒体文件的基本属性信息以及存储的路径,而原始的多媒体文件则存储在本地磁盘中。根据不同的角色权限,用户可以通过提供的检索功能发现、浏览以及下载多媒体文件。多媒体文件管理模块的用户访问权限图如图3所示:

4 移动学习内容搜索的设计

由于Moodle设计的搜索功能不够强大,很多已有的课程因为检索语输入的不够准确而无法搜索到,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强大搜索引擎也是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针对存储内容的数据表,建立基于关键字的精确搜索和模糊搜索,进一步实现站内的简单搜索和多级搜索功能,从而为学习者查找内容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目录树查找来实现对内容的检索。

五 总结

本文在分析内容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总结了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框架,并在研究、分析开源软件Moodle的基础上,讨论了支持移动学习的内容管理的关键问题。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移动学习以及学习内容的相关标准,制作符合国际规范的移动学习课件,实现移动课件的标准化,为移动学习提供功能完善的内容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1] 樊心月.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评估规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 舒婷.基于J2EE的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7.

[3] 章惠.网络环境下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4] 唐丽娜.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学习资源构建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5] 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国外LCMS功能架构分析整 理 报 告 [EB/OL].

[6] 北京赛尔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B/OL].

< , 2006/2008-03-04.>

[7] 孔维宏.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D].上海:华南师范大学,2004.

[8] 蔡志文.面向知识服务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 Giunti Labs S.r.l, Genoa,Italy[EB/OL].< 省略/info.php?vvu=34,2008-05-20/2008-05-23.>

[10] Giunti Labs S.r.l, Genoa,Italy[EB/OL].

[11] 李贵春,王大勇.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研究[DB/OL].中国科 技 论 文 在 线. [EB/OL].

Research and Design of M-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YANG Yan-yan LI Xiao-cong GAO Min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China)

第6篇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 特色化发展 创新战略

[作者简介]顾亚莉(1970-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财务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江苏和谐校园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10SJB63000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业高职院校是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企业主办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该类高职院校诞生于特定的职业教育历史时代,并以满足行业企业特色化的人才需求为办学宗旨。行业高职院校的前身多为中等职业技术院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逐步升格。教育部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行业高职院校已占我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1.38%。但是,随着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事业的稳步推进,为精简行政办事机构,提升行政主管部门的运行效率,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纷纷与其所属的行业高职院校脱钩;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主业与辅业分离改革进一步将行业高职院校推向市场经济大潮中。在从传统的接受行业部委或企业单位管理的隶属地位向具有独立办学权的市场经济实体性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行业高职院校表现出的不适应在给其生存造成困局的同时,也给其建构新型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行业高职院校的转制不仅是隶属部门的转换,而且意味着学校所扮演角色和发挥功能的转变,直接影响发展的具体取向和运行方式。行业高职院校应当深度挖掘高职教育文化创新战略的内涵,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变革路径,并结合其所在行业企业的特色来制定理性、务实的特色化高职专业建设战略,以更好地提升行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行业高职院校服务所在行业企业的能力。

二、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文化创新战略

(一)行业高职院校应践行校企文化协同发展战略

高职教育阶段是高职学生实现从学业生涯向职业生涯转型的历史关键期,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的桥梁。高职院校应当密切跟踪行业企业的文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高职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有效对策。行业企业文化是由各行业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构成的组织文化形象,它具有与行业企业经营目标相匹配的独特性、对行业企业传统的继承性、与行业企业经营环境协调发展的相融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等特点。

具体而言,行业高职院校首先应在坚持以我为主的教育文化基础上积极汲取行业企业文化中的有益养分,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高职院校持续不断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积淀、定格和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在对其发展战略所处的环境做出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地从行业企业文化中汲取适合教育市场化趋势的竞争文化,为高职教育注入勇于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拼搏型文化。行业高职院校应当密切跟踪所处行业的发展态势,与行业企业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合作领域与内容,促进行业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行业高职院校可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竞争性文化和职业文化来熏陶学生,通过组织企业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有效增强学生对未来职场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行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品牌文化来强化其教育品牌文化,以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高职教育品牌建设应首先定位其职教品牌形象,并基于此来增强高职院校对生源市场的吸引力及其对内的凝聚力。高职院校可从职教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新视角切入,为高职教育品牌建构解决规律性和框架性的系统问题。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化教育品牌管理组织架构并成立以校级领导为核心的教育品牌管理办公室,以强化教育品牌管理的执行力。教育品牌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教育品牌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二级机构进行常态化品牌建设检视,以有效掌握教育品牌的运作状态,及时推出教育品牌建设的优化方案。

(二)行业高职院校应践行创新型文化系统变革战略

为有效突破传统高职教育文化对高职院校体制创新的束缚,在落实特色化教育文化创新战略的过程中,行业高职院校决策者应注意如下问题:

1.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务实型职教文化制度建设。传统的学术文化氛围偏重于务虚型教育文化,这使高职院校的校内制度建设缺乏务实文化特色。行业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力促高职文化从抽象战略层面落实为可行的具体措施。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将宏观教育文化战略目标细分为若干战术目标,使其特色文化制度落实到每个班级和每位师生。高职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是落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行为规范,是促进学生自由成长的制度保障。行业高职院校还应建构支持行业特色型教育文化的高职教育文化相关规章制度,以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增强其特色文化的可执行力。

2.深挖行业高职院校精品文化工程建设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行业高职院校的精品文化工程建设应当定位于高职教育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协同发展。行业高职院校多为工科背景,因此应积极开展以科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科技文化活动,通过组织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省市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将业余文化生活与科学技术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形成独具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科技导向型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行业高职院校的精品文化工程建设应当定位于以制度建设来强化高职核心文化理念。高职院校应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相整合,以文化建设来弥补制度建设的空缺,以制度建设来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的边界,使高职生浸润在独具特色的高雅教育文化氛围中。行业高职院校可在高职生中推广高雅教育文化。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高雅职业教育文化不仅有利于促成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成果的落实,而且可迎合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想,充实其业余生活,增强其自组织式管理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坐标和行为规范准则。

2.行业高职院校应从健全职业教育监督治理机制着手来为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优化提供机制保障。行业高职院校应建立多维职业教育监督机制,以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内部监督机制。行业高职院校在举办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和教学问题具有深层次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根源,且该问题难以在当前高职教育监管机制中解决。多维监督主体可提升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中各种问题的甄别能力,帮助高职院校健全内部教育机制运行规则和制度惩戒功能,有效压缩学校管理层利用手中权力获取权力寻租利益的空间,为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良性运行提供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保证。行业企业等高职教育用人单位引入多维的职业教育监督机制框架中的高职教育监督机制建设思路将实现监督权与受益权的统一,监管者对高职教育体系运作中各种弊病的监督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外部权威或道德软约束,而是依赖于监督者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维护的利益硬约束。作为来自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职业教育监督者,对高职教育运行机制违规行为的监督将有效保障其获得合格职教人才的权利;高职院校则可通过监督制度创新的方式来获得一个低成本运作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监督治理机制,以有效处理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冲突,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教育机制保障。

四、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化专业建设战略

(一)行业高职院校应践行特色化专业集群建设战略

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服务区域经济的纽带,也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行业高职院校必须贯彻实施特色化专业集群发展战略,通过专业集群战略来推进高职教育资源重组,力促行业产业集群建设与高职教育特色化专业集群建设的对接。

1.推动产业集群与高职专业集群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资源管理机制,以贯彻实施高职院校专业集群战略为接入口,推动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战略目标与高职所在行业的产业集群建设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当前,我国企业市场竞争格局已摆脱以企业为基本单位的竞争模式,企业需要借力产业集群来联合应对市场竞争。行业高职院校应在其所属行业的产业集群基础上建设其专业集群。具体而言,首先,专业集群应以服务对口行业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为建设目标,在结合行业产业系统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专业体系和专业结构,实现在高职专业体系中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最优化的目标。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有助于高职教育资源向核心专业领域靠拢,在强化核心专业办学实力的同时,也将有助于通过核心专业建设来拉动弱势专业建设的效果。其次,专业集群建设应打破按传统高职专业分类目录设计的思路,确立产业集群对口型专业集群设计思路。高职院校可结合行业内产业集群建设方向,将跨越若干专业大类的专业整合为一体,以便更高效地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一站式专业人才供给服务。最后,高职专业集群建设应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并有效支持地方经济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与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职专业集群以政策与财税支持,充分调动行业高职院校建设切合地方特色经济的人才需求的专业集群的积极性。

2.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的融合。产学结合是推动高职院校提高其办学实力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集群建设紧密结合的黏合剂。由于产业集群建设要求行业企业在地理空间层面的聚集,高职院校应当与本地区行业企业深化合作,有效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采取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来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突破以单个高职院校与单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主的传统产学合作模式,通过整合区域经济范围内多所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为区域经济体内各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人才服务。在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建构有效的专业集群建设效果评估机制。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成败可以在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评价标准,全力提高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内容与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适应性。

(二)行业高职院校应践行基于优势专业的教育品牌战略

1.高职教育应当通过强化在高端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来打造高端职业教育品牌。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核心任务是提升其教育服务质量以谋求学校在教育市场上的声誉,从而为高职院校赢得更为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通过塑造具有良好美誉度和较高满意度的高职教育服务品牌形象,高职院校可以获得高价值的品牌增值收益,并用这份增值收益来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投入上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决策层强调建设独创性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性,集中学校办学资源来为传统优势专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进行升级换代,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学院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制向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多媒体授课制方向升级,数字化课程开设比例已逐渐成为学院课程教学的主流模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核心专业理念上明晰思路,着力培养职业素养高、心理素质强、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扎实且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从而有效规避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2.行业高职教育应当以创建品牌课程为切入点来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具体而言,从课程观层面分析,行业高职院校应确立以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开发理念,将行业意志贯彻到高职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从课程功能层面分析,行业高职院校应当将培育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课程开发功能的指向。从课程内容建设层面分析,行业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考虑行业企业新聘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并兼顾对学习者的人生阅历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化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和娴熟实践技能的合格高职毕业生。从课程建设水平评价层面分析,行业高职院校应当将行业企业引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并据此建立多目标导向型课程建设成效评估体系,以凸显课程评估对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以课程评估来促进行业高职院校服务行业经济建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兰小云.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3(10).

[2]刘国生,欧阳恩剑,刘铱.行业高职院校转制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第7篇

全面贯彻党的全会以来关于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政策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时期加快陇南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1.继续推进工业企业战略重组整合,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我市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市内铅锌、黄金、水电、医药等企业与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联合、兼并及资产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市内国有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继续完善公司厂坝铅锌矿与成州矿业集团公司的资源和资本的整合重组,积极组建铅锌集团上市公司。积极做好宝徽公司等市内其他铅锌企业的资源和资本整合重组工作。

2.着力推进非工业企业改制及其他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做好全市商贸流通等非工业困难企业的改制和职工安置工作,对具备改制重组条件的,职工安置后重组为民营企业并退出国有企业序列;对不具备改制重组条件的,职工安置后依法破产退出市场。进一步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市场化分离,积极做好林管局、公司厂坝铅锌矿等部分省驻陇南企业所属学校、医院逐步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3.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省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开放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市场,实现市政公用项目建设投资多元化,推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

(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认真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13号)及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改进服务方式,规范市场准入,减少前置条件,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中小企业项目库作用,对重点扶持企业给予支持。

2.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县(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我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3.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及相关产业政策,加快中小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步伐。

(三)深入推进涉农领域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1.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做好义务教育债务和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健全乡村两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林改基本方向,实行“按户承包,按人分地,人人有份”,切实做到应改尽改,应分尽分。着重抓好五项制度和一个体系建设(林业双重管护、力争财政扶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林业、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流转制度,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到户、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建立、协调银行以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展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试点。

3.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培育流转主体,规范流转服务。进一步探索推动农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模式,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措施,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

4.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富有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对此四类机构参照农村信用社的有关优惠政策,在缴费、办公场所、营业用房、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不断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品种。

5.继续做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整体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学习借鉴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结合实际,选择试点,积极探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的新路子。

6.深入探索小城镇发展改革的有效途径。继续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省委办发〔〕9号),以镇等国家级和省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为依托,针对试点镇产业基础、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具体情况,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试点镇真正发育转化成为工业经济集中区、现代农业实验区、人口转移集聚区、要素利用集约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区。

(四)强化投资主体职能,提高投融资保障能力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重大投资事项的调查研究、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以及后期评价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着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使用国家投向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性补贴资金。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主体行为。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财政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各种资产、资源和投资要素的汇集,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2.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财预〔〕78号)要求,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县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发展。进一步巩固“乡财县管”改革成果,加强基础财政和基层财政管理,建立村干部离职养老补贴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管理分离改革,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3.加快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改革。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现有行业协会、商会在人员、资产和财务等方面与政府管理部门脱钩,实现行业、商会的自主规范管理。加大新型行业协会、商会培育力度,重点在我市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相关领域中,组建和培育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发起、同业经济组织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规范运作、功能较为健全的新型行业协会、商会。

4.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的作用,规范担保机构设立与经营,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充实担保基金。大力发展融资担保、金融租赁、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银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和协调配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积极组织抓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为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1.着力提高资本市场利用水平。按照《省资本市场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成州集团和独一味药业等上市企业的资产重组指导,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加强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工作,形成上市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完善市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全面启动债券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基金。

2.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省委发〔〕119号)确定的15个专项人才配置计划和18项保障措施。继续选拔一批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引领和支撑作用的领军人才。加大紧缺人才、重点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设立市内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重点领域专项人才需求目录等办法,积极实施引智入陇工程。

3.继续做好市场服务体系配套改革。认真实施《省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甘政办发〔〕86号),积极推进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依托园区建设平台,着力构建流通网络、流通组织、市场监控、应急储备、物流配送和公共服务等六大体系,提高政府监测和调控市场运行的能力。重点推进核桃、花椒、茶叶、中药材等四大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县域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大型生鲜食品冷链项目建设,改善流通设施条件,提高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大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4.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结构调控和加强规划管理等手段,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拍挂”方式出让。建立健全土地市场的监测分析系统,定期公布房地产用地动态信息,不断加强对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严格执行国家《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份额,对限制性产业严把供地关,支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性产业开发供地。

5.积极探索矿产资源管理新体制。继续推进矿业权市场化建设,除对市内勘查前景较好的区域和大型矿产地、优势矿种以及紧缺、保护性矿种的矿业权进行宏观调控外,其余一律以“招拍挂”的方式公开有偿出让矿业权。进一步完善审批程序和标准,下放部分采矿权出让审批权限,理顺分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加快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规范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巩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工作成果。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进度安排好年内投资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现和回归公益性。启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补偿机制改革的新路径。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使三类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积极开展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门诊统筹。

2.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14项改革试点项目。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及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健全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制度。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课程改革等方面的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推进办学投资多元化改革。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甘政发〔〕74号),全面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支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推进科研单位改革,使科研单位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平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好电影发行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按照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有较强竞争力现代演艺企业的要求,整合演艺资源,全面推进市、县剧团等演艺企业改革。指导市县两级文艺演出院团做好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对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的广电局台分类管理运行体制。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改造,为实现“全省一网”和参与“三网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5.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镇非职工群体和居民养老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途径。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城乡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工伤保险政策体系,完善工伤保险调剂金制度和预防为先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制度,探索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方式,实现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统一参保、分项管理。大力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6.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19号)和《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170号),进一步抓好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等优惠政策的落实。鼓励和扶持市、县(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积极探索“虚拟养老院”等新型养老模式。

7.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体制改革。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完善并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户的优惠政策。以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为目标,深化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七)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1.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和整顿,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切实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控经济增长中的杠杆作用,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点推进水、电、气、热及矿产资源等领域价格改革。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逐步规范价格和收费标准。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和市场价格应急预案,做好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预报,加强价格监管,努力保持价格稳定。

2.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按照《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要求,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责任,加大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力度。积极做好城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争取和推广应用工作。

3.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配合实施加快陇南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9号)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发展和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我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继续建设好徽成盆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依托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链条,实施重点支撑项目,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继续推进铅锌、黄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引入清洁发展机制,支持和鼓励市内各类高能耗型企业提升能源节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注重建立区域功能组团和联动发展机制,着力引导我市经济主动融入关天经济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八)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外贸促进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优化外贸促进体系。继续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完善进出口激励导向机制,不断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以项目业主为主、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协调、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条延伸,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兴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我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西成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各类开发区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综合项目,打造主体产业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我市企业走出陇门、国门,不断开拓市场。积极参加“兰洽会”、西交会等节会,提高会展水平。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3.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研究提出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开发区与我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和制定鼓励我市企业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扶持措施。支持我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合作,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布局结构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我市投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九)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巩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与各级政府财力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强化行政问责制,确保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做好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后续工作,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两级网络审批系统和政务大厅运行机制。推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集中统一、合理供给、有效保障的机关事务工作新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全面实施我市规划与推进改革工作相结合,把深化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解决和破解改革难题,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改革政策衔接、改革情况通气和改革问题共同分析制度,形成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重大改革问题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改革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年度改革指导意见安排,逐一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牵头单位、责任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组织责任,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工作,齐心协力推动各项改革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统筹推进改革工作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年度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有关重大改革事项和改革动态,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