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外贸易税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电子商务 对外贸易 双重影响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商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向传统的国际贸易发起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关人员应该深入了解,科学分析;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电子商务这一时展大潮,不断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走向更高的水平。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当前具有权威性的欧洲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为“电子商务就是运用电子方式开展商业之间的交易,把数据(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电子化处理和传输作为基础,涵盖了产品的电子化处理、传输、在线支付、数字单证、在线洽谈、市场营销等商品交易中的各个环节,涉及到从生产、销售、售后维修的整个产业过程,涵盖了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总结电子商务的两个突出特征。其一,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交易不需要买卖双方面对面的交谈,商品也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换;其二,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的新型交易模式,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交易信息有效链接。交易双方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实现了商品交易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推动了无纸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对外贸易的业务流程,推动了无纸贸易的发展。无纸贸易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将贸易中涉及的各方当事人连接起来,通过高效的数据传输,实现远程贸易,取代了传统贸易中交易磋商、订立合同等环节,节约了当面交易的时间,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无纸贸易是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产物。
(2)增加了贸易经营主体的数量。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经营主体数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电子虚拟企业大量出现,中介外贸公司较少,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经营主体。
伴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公司走向联合,形成区域合作组织或行业合作组织,这种合作组织称之为电子虚拟公司。电子虚拟公司内部分工明确,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共享和利益均沾。合作组织的的出现,弥补了单个外贸公司力量薄弱、经营单一的弱点,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贸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现代通讯设备直接接触,省略了中介公司这一环节;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型中介商“电子商务运营商”大量涌现,为贸易双方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在传统贸易体制和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下,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才有能力、有实力参与到对外贸易;中小企业无法直接参与到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参与对外贸易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积极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
(3)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对外贸易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方式,通过EDI和Internet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贸易活动。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合为一体,形成了“四流一体”这一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传统商贸相比,电子商贸中的经销、、寄售等业务大大减少,直接贸易成为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少了商品交易的中介环节,促进了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4)变革了对外贸易的监管方式。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向“网络化”和“无纸化”迈进。面对这些对外贸易的新情况,需要政府改变对对外贸易的监管方式,在进出口通关、进出口退税、外汇核销、进出口许可证颁发、进出口商品检疫等方面实现电子化,以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事实证明,推进对外贸易监管方式的电子化可以有效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健康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扩大了国家间的发展差距。发达国家在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之后,对外积极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外积极参与制定国际贸易的新规则,争取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发达国家的上述做法无异于利用经济政治优势,创造适合自身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抑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从而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2)造成税款的大量流失。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额,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想尽各种办法逃税避税,从而导致了税款的大量流失。造成税款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对外贸易具有网络化、虚拟化、无纸化的特点,贸易主体的国籍、经营地点、收入情况不确定,增加了税务机关收税的难度,避税逃税现象时有发生。
其二,现有的收税手段与电子贸易的发展不相匹配,无法适应现代贸易的飞速发展。
其三,计算机保密手段层出不穷,税务机关根本无法了解贸易公司的交易情况,无法收集纳税证据。
关键词:财政 就业 公务员
财政学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国家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额,并用以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财政资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经济关系。
财政学可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分为: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和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以及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17和18世纪,重商学派讨论了消费税的课征 ;官房学派讨论了财产税以及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重农学派提出了只有土地提供纯生产,主张征收土地纯生产的单一税。
财政学对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种种理论问题作了阐明。主要包括:①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②社会主义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④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现在一般认为财政学主要研究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财政学可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分为: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和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以及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按财政分配的内容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公债学、国营企业财务学、固定资产投资学等。按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财政史、税制史、公债史,以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理财思想的财政思想史。
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专业一直比较热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个公司、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势必首先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资本运作,需要大量的财经人才加盟。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也会加大这类人才的需求量。 专业就业点主要有三个:税务筹划、对外贸易、公务员,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缺点是有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做得比较差,员工个人福利缺失。薪酬现状:新人做外贸,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贸就业机会集中的温州、义乌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当然,在拥有一定的客户开发能力后,贸易提成是一笔更大的收入来源。
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是很多公司的必然选择,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助理大概月收入在1200-2000元之间,规模较大的外资大所,试用期待遇都在6000元左右。
三、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长期以来,公务员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等优点被很多人所青睐,但是近些年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
目前,公务员中62.1%的科员年收入在2.5万元以下;71%的科级公务员年收入在2.5万至4万元之间;48.7%的副处级公务员年收入在4万到5万元之间;正处级公务员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占56.2%,但是部分部门的相关福利待遇很不错。
参考文献:
[1]《财政学》陈共等.图书馆目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2]《中公教育・国家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李永新 张永生 邓湘树 李琳.图书馆目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5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鼓励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努力开拓两个市场,促进软件出口,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软件出口有关政策
(一)软件出口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通关或网上传输方式向境外出口软件产品及提供相关服务,包括:
1.软件技术的转让或许可;
2.向用户提供的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或设备中嵌入的软件或在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技术服务时提供的计算机软件;
3.信息数据有关的服务交易。包括:数据开发、储存和联网的时间序列、数据处理,制表及按时间(即小时)计算的数据处理服务、代人连续管理有关设备、硬件咨询、软件安装,按客户要求设计、开发和编制程序系统、维修计算机和边缘设备,以及其他软件加工服务;
4.随设备出口等其它形式的软件出口。
(二)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100万元人民币)的软件企业,可享有软件自营出口权。
(三)软件出口企业可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中小企业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扩大软件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
(四)凡需通过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的软件出口企业,可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认证费用资助。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和CMM的认证费用资助,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0〕467号)执行。
(五)软件出口纳入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范围,并享受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同时,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提供出口信用保险。
(六)软件出口企业的软件产品出口后,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可按征税率办理退税。
(七)软件出口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凭有关单证直接到银行办理结汇和入账。对于经出口收汇考核确认为荣誉企业的中资软件自营出口企业,均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限额为企业上年出口总额的15%。对于年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资本金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资软件自营出口企业,仍按《关于允许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限额外汇收入通知》(银发〔1997〕402号)执行。
(八)符合条件的软件自营出口企业可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申请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二、软件出口管理
(一)为落实国家有关软件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软件出口的特点,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会同信息产业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的MOFTEC网站上设立专门的《软件出口合同在线登记管理中心》,对软件出口合同实现在线登记管理。
(二)软件出口企业在对外签定软件出口合同后,须在《软件出口合同在线登记管理中心》上履行合同的登记手续,为国家各管理部门对软件出口的协调管理和落实国家有关软件出口政策提供核查依据。
(三)在国家扶持的软件园区内为承接国外客户软件设计与服务而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时,海关对用于仿真用户环境的进口设备按暂时进口货物办理海关手续。
(四)国家禁止出口、限制出口的计算机技术和属于国家秘密技术范畴的计算机技术,按《限制出口技术管理办法》和《国家秘密技术出口审查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会同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和海关总署对软件出口进行统计、分析,并纳入国家有关统计。
(六)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共同负责协调和维护软件出口的经营秩序。
1.1第一阶段(1949-1978年):高度垄断时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属于封闭内向型经济。外贸经营主体是国营(国有)对外贸易企业——专业外贸总公司,一切对外贸易活动均处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外贸经营主体一元化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所有对外贸易企业均为单一国家所有制企业,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统治的彻底性。在具体业务实践中,各个专业外贸总公司负责统一对外谈判、签约、落实货源、组织运输以及交货等所有环节。出口采用收购制(买断制),进口采用调拨制。
1.2第二阶段(1979-1991年):适应改革时期
以后,我国在初步放开经营,打破原有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试点,组织了一些以生产企业和企业联合体为经营实体的试点。随后在一些工业部门成立外贸公司,试图解决外贸同生产的问题。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外贸公司隶属关系的改变,并没有使外贸公司同生产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此后,又探索外贸企业向生产企业投资参股,或实行其他形式的工贸联营,批准一些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这样,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在局部范围内解决了工贸(技贸、农贸)之间结合的问题,外贸出口企业的队伍也因此得到壮大。
1.3第三阶段(1992年-2001年):深化改革时期
从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在1992年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允许国有生产性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第一次打破外贸专营这一传统的经营体制。1994年12月31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家综合商社试点。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正式授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开始登上外贸舞台。在1999年1月4日,20家私营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己基本形成。
1.4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完全开放时期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一章第八条中明确规定:“个人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后可以成为对外贸易经营者,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这表明个人可以开办个人独资企业或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针对新外贸法各个领域的配套措施将新贸易法构建成完整的体系:自然人和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工作当中融资小额贷款、公共关系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都提供了服务和帮助。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形成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2个人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新《对外贸易法》取消对个人从事外贸的限制,意味着外贸已经从一个“特殊行业”变为“普通行业”。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使个人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越来越低,但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2.1财产风险
在我国2000年1月1日颁布的《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一章第二条和1987年1月1日颁布的《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十九条中都有关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要承担无限责任的规定。这就意味着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如果合同条款选择不当、责任承担过大,一旦经营失败,不但个人的经营财产有损失,而且家庭财产也会负连带责任。面对如此规定很多人宁愿注册一家公司,以外贸公司的形式从事外贸经营活动,承担有限责任,或挂靠在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公司。2.2政策风险
新的《外贸法》确定的只是大的方向和原则,相关的问题尚在计划之中。例如,第八条规定如果以个人身份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首先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但怎样注册、需要哪些手续等一些具体问题,尚未明确规定。2004年7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处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必须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或者“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也就是说,如达不到上述条件,就无法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大外贸公司,这不仅凭空增加了一道环节,也增加了他的成本(1%的手续费)。而且,外贸还要在出口退税上“分掉一杯羹”。
2.3信用风险
个人信誉是自然人从事外贸活动的一个门槛。国际贸易中,很容易产生商业欺诈行为,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甚至使经营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个人做外贸不需要设备,也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一旦发生了变故,很可能连人也找不到,外商对个人的信用问题存在质疑,因此仅凭个人信誉和专业外贸公司进行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具备自营进出口资格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其对产品和技术的熟悉程度往往是个人不能比的。
3个人外贸公司发展的对策
新《对外贸易法》的出台及其配套《办法》的实施,是我国对外贸易之路上一个里程碑。然而在为之欢呼时,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是否选择个人外贸之路,个人外贸路平不平坦以及个人外贸能否赢利,最终还得取决于个人的理性投资选择,以及国内相关配套措施制度的完善和到位。
3.1寻找合适的个人外贸项目,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2004年7月1号开始实施《对外贸易法》中允许个人从事外贸,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限制。所以大家不能一哄而上,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然,外贸公司还应结合公司的内外环境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针对公司的核心能力做出恰当的定位。
3.2积极参与网络贸易,加强对外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由于个人外贸公司资源短缺、人员有限、资金贫乏等原因,在推出新产品、创立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受到制约,网络贸易就可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发达国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迅猛。因此,应加快实现国内和国外、政府和企业的联网,为企业提供广泛的外经贸政策法规信息、商情信息和投资环境信息,做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积极运用国际电子商务开展外经贸活动,增强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3.3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个人外贸公司应以服务来赢取市场,通过娴熟的业务技巧以及熟悉国家对外贸易各项程序等优势,为客户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岩.论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的风险和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07).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应用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电子商务也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电子商务主要是依靠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它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便利。电子商务的应用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赢得了客观的利润。
1.电子商务的优势
1.1 节省商务活动的开支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简化了传统营销的复杂环节,从而大大节省了营销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节省了商务活动的开支。
1.2 提高交易时间
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洽谈、订货、网上支付、电子纳税等,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能减少人员疏忽可能犯下的错误。
1.3 方便客商之间的信息反馈
商家在互联网上为顾客提供24小时的全天客户服务,为顾客随时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及相关数据,及时接受顾客的反馈意见并回复,从而在客商之间建立友好信任的桥梁。
1.4 提高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开放性和全球性逐步摆脱了大企业说了算的状态,许多中小型企业在互联网上与大企业拥有同样的机会和信息资源,市场信息更加的透明化,有效的控制了个别商家的恶意垄断。
2.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因此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应用才刚刚兴起,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在对外贸易中,为了跟国际接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企业已经率先改变以往的传统贸易方式,快速的进入电子商务状态,他们不仅仅在网上广告、介绍产品信息,还经常通过网络或可视电话进行商务洽谈,在网上签订合同、交换文本、支付货款等等。具体来说,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上买卖信息,物色贸易伙伴
传统的对外贸易活动下,企业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这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产品的优势,进而寻找自己的交易伙伴和合作对象,这样既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而利用电子商务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和不变,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机构的网络商务平台向全世界的潜在客户产品或服务的供应信息,国外有需求的企业或个人就可通过网上的信息与企业取得联系,进而展开洽谈,得到更多的商机;同样,国内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搜寻需求信息的买家,进行沟通筛选,寻找到理想的贸易伙伴。
2.2 网上洽谈、订购
在没有电子商务的时候,买卖双方要共同约定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见面,然后展开协商洽谈,这样一来,给双方的交往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还延时较长。而电子商务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国内企业可以借助E-mail或ICQQ跟国外客户洽谈交易事务,发送对方需要的产品样本图片和使用性能,与对方进行讨价还价,在双方意向取得一致后就可以在网上接受外商的订单,签订合同。若遇到大型的交易,甚至可以借助网络可视电话来面对面的交流,进而促使交易的成功。
2.3 网上交单、支付
在我国当前的网络技术水平和法律制度下,国内企业将商业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货运单等数据以标准化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转换处理,与外商互换电子单证,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合同履行的最后环节就是支付货款,我国国内银行和许多国外银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买卖双方可以通过银行进行网上支付。
3.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应用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和便利,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水平与国际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对外贸易领域应用电子商务仍存在诸多不足。
3.1 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对外贸易的意识未普及
目前,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仅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由于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缺乏国际竞争与创新意识,应用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的观念薄弱。多数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仅仅停留在信息查询阶段,能够进行网上洽谈的不多,能够完成网上支付的更少。
3.2 电子商务系统不够完善
对外贸易过程既复杂又繁琐,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若要将贸易程序都通过电子商务完成,那就需要所有涉及的部门实现标准数据对接,可是相关部门的配合还未形成网络体系,有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依赖网络。
3.3 电子商务影响税收征收
国际互联网流动性强,隐匿性严重直接阻碍了税收部门征税。因为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可以匿名,制造商也可以隐匿其住所,税务部门就无法掌握真实的电子交易信息;另外企业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变换站点,可以将其站点设立在税率低或免税的国家,进而达成避税的目的。
3.4 国内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较成熟,其相关法律体系也较完善,而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立法相对迟缓。立法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而国际上也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这就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增加了阻碍。
3.5 网络安全问题有待提高
在网上进行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支付,大量的电子信息在网上传递,大量的资金在网上流动,如果遭到恶意黑客的侵袭,很容易被窃取商业机密和资金,因此建立强有力的电子商务网络卫士来加以防范是相当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积极投身于电子商务的大潮,各级政府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健全相关法律,面对网上交易税收征收问题采取合理的举措,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加强信息沟通与联系,早日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健康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愈发成熟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电子商务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并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由于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廉、反应敏捷、开放程度高、使用范围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种新型手段。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加加强了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平台的主流趋势。现阶段,虽然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欧美发达国家依然走在我国的前面。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大步前行,本文一开始叙述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通过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出发,重点阐述了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对于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
在旧式的交易观念中,双方需要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沟通,以此促成交易的有效进行,这种交易形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参与,不仅耗时也耗费大量人力资源费用,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但是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贸易交流的时候,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有效沟通,而那些在贸易活动中涉及的合同、订单、信用证及汇票等文件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形式进传输。相比较传统的贸易形式而言,电子商务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贸易中不必要的费时,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而且通过电子化的手段也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积极发展。
(二)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电子商务由于自身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到国际贸易中,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市场”。在这个虚拟的市场中,商品的经营转变为了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经营”方式,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交流信息。这种“虚拟经营”的方式有着很多优点,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所以,这种经营方式能够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环境。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对外贸易,突破了地域的界限,规避了种族的分歧,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外贸易中的障碍。电子商务的出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市场。
(三)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的外贸企业就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尤为关键的问题,这不仅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如今,电子商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应用效果明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国的外贸企业有必要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利用好电子商务这一手段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加强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研究
电子商务是利用电信网络平台开展营销以及流通等商务活动,而电子商务中各种技术问题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有效进行,所以需要重点关注电子商务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尤其要不断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时,涉及了海关、税务、银行、保险等很多行业和职能部门。所以,我国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应该重点围绕网络安全管理、电子支付与、CA认证等关键的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研究,保证各方面技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力求最大程度推动我国的技术研究大步向前。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多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他们高额的资金投入与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保障。相比之下,我国由于电子商务起步比较晚,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还比较薄弱,但是基础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又是电子商务的载体,所以我国电子商务要重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利用好现有网络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交易双方、银行、认证中心及工商、税务、海关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此实现交易的有序进行。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电子商务拉近了国际间的距离,增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电子商务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如统一商业代码、关税与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面对这些问题各国需要加强对话与合作。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而言,政府要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积极参与国际性讨论和对话活动,国际合作的加强对提高我国电子商务能力,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为了让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应该加强对电子商务的重视,不断在国际贸易中运用新的电子商务技术,以此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阳,沈孟,刘杰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39-41.
[2]刘全帅.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31):131-132.
[3]杨璐.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4.
[关键词] 出口退税;外贸效应;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145-03
[作者简介] 刘 静,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与管理、跨国公司;
吉 宏,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与管理;
汪 婧,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2)
一、新出口退税政策颁布的背景
出口退税是产品销往国外时,出口企业可凭借海关的有效证明和单据,要求本国政府退还或免抵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或流转环节已经征收的间接税额。出口退税作为一项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贸易政策具有其理论依据,即避免进口国和出口国由于不同增值税征收体系而造成对同一产品的双重征税,消除同一货物在不同国家含税量不等的影响,从而保证公平的国际竞争。同时,出口退税也是各国鼓励外贸出口、进行外贸创汇的重要手段。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各成员国可以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退税的最大额度不能超过出口产品在国内已征收的税款,各成员国可以在此范围内,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恰当的出口退税水平。我国自1985年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其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调节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纳税人出口商品的增税税率为零,对于出口商品,不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而且税务机关还要退还该商品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已负担的税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2173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约12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5.7%;进口总额约95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4.9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在加剧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同时,也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抑制我国外贸出口过快增长,缩小我国外贸顺差额,缓解我国与贸易往来国的贸易摩擦,降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化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资本市场的大量泡沫,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对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此次出口退税政策变革便是国家实施的诸多宏观调控政策之一。
二、新出口退税政策的外贸效应
新出口退税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部分企业出口商品的积极性,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一些企业面临亏损或破产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新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其从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增值服务及品牌效应等方面提高商品价格,占领国际市场,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并有助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相应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新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正面效应突出表现在:
1.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我国出口的增长速度
调低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后,企业得到的退税金额将相应减少,这相当于增加了企业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客观上抑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据统计,2007年1-6月,我国企业出口额分别为865.7亿美元、820.2亿美元、834.1亿美元、974.3亿美元、940.7亿美元和1033.7亿美元,同比增长32.9%、51.6%、26.9%、26.8%、28.7%和27.2%,上半年平均出口额为9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出口退税率下调后,2007年7-12月,我国企业出口额分别为1077.3亿美元、1113.7亿美元、1123.1亿美元、1076.8亿美元、1176.5亿美元和1144.2亿美元,同比增长34.2%、22.8%、22.6%、22.2%、22.8%和21.7%,下半年平均出口额为1118.6,同比增长24.3%。特别对那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出口甚至靠出口退税款挽回成本的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极大地缩减其出口额。
2.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是以消耗土地、树木、煤炭、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排放“废水、废渣、废气”等工业污染物为代价换来的。此次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变革,正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来的,它有利于国家引导企业减少“两高一低”产品、低附加值产品、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及出口,以防止国内自然资源的流失,减少工业污染的排放,减轻我国环境压力;有利于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和资金投入,以实现我国企业由简单的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新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了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为粮食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有利于减少反倾销调查,化解部分贸易摩擦
据商务部统计,1995-2007年间,我国遭遇WTO其他成员国对华反倾销共598起。尤其自2005年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也相应提高:与我国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对外贸易顺差额1018.8亿美元、1774.7亿美元、2622.0亿美元相对应的反倾销调查数分别为57起、68起、61起。我国企业屡屡遭遇反倾销诉讼,究其原因,与国内各企业间开展恶性价格竞争,竞相压价有很大的关系。而出口企业之所以能不断压价,又在于有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此次出口退税政策下调了诸多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当于增加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进而减少我国产品由价格过低而引起的反倾销指控,同时也节约了企业应诉反倾销调查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并有效化解了由此造成的部分贸易摩擦。
新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
1.降低贸易顺差效果有限
虽然此次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我国出口额的高速增长,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贸易出口额持续增长的总体趋势。其主导致因:一是我国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生活习惯。当本国居民无力消费时,过剩的生产能力唯有通过出口这一途径消耗以保证产品市场的均衡。二是新出口退税政策是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在降低“两高一资”产品和低附加值消费品出口退税率的同时保证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副食产品的高出口退税率,在抑制一部分产品出口的同时鼓励了另一些产品的出口。三是生产出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涨价、议价等方式,将下调出口退税率所增加的成本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国外进口商。四是企业可以采取压低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来降低自身生产成本以消化由下调出口退税率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不减少出口。五是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总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进口需求与加工贸易关联密切,而出口退税变革在抑制加工贸易出口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对其原料的进口,进而限制了贸易顺差的实际下降幅度。
2.降低出口企业利润
据统计,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出口成本就增加1%,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减少1%,由此造成一些企业的利润空间急剧缩减,尤其是一些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大幅度下调,对企业的影响深远且巨大。如磷化工品由原13%的出口退税率下降到1%,出口钢制品、粘胶制品、塑料制品、橡胶等制品由原先的13%降低到5%等。此外,新出口退税政策除对已签订船舶出口合同和工程中标或已签订价格上不能更改的长期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涉及的出口设备和建材,于2007年7月20日前在主管出口退税税务机关登记备案的,准予仍按原出口退税率执行完毕,其他所有涉及调整退税率的出口商品不设有“过渡期”退税,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短期内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贸易经营策略来应对政策变革的难度。
3.加剧行业间竞争
国内市场的饱和、国内生产力的过剩、国家政策的倾斜,促使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但随着新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生产者来自出口的收益会随之减少,如果这一收益低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收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原来外销的产品改为内销。原本就有相当一部分箱包、玩具、服装、鞋类等企业在竞争、反倾销、人民币升值、产品质量不达国外标准以及各种贸易壁垒的压力下徘徊于内销与外销之间。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变革无疑使他们外销和内销的天平倾向于内销。如果这些外销企业转为内销,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的饱和程度,特别是一些有实力又历经国际市场磨练企业的退回,将加剧国内市场的行业竞争,致使部分国内企业在此压力下倒闭或转产,进而引发诸如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三、我国企业应对新出口退税政策的策略选择
1.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利润空间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手段以提高产品的价格来保证利润率,如通过议价方式直接上调商品价格,或是采取推出新品、减少特价商品供货量等手段,来提高产品销售均价等。另一方面,如果提高产品价格致使产品竞争力削弱,则企业也可通过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抵消退税率下调所造成的损失,如尽可能减少各环节的成本,在设计、采购、施工、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对成本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压缩原材料采购价格,尽可能在生产本地进行采购,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贸易方式,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进行网上看样、洽谈、交易以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等;尽可能将委托改为自营出口,将异地报关改为当地报关,以减少部分费用和中介费用。
2.促进企业转型,提升产品竞争力
企业一是要做好市场调研,通过商标包装或公关、商品款式、广告投入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找出路,努力拉长产业链,提高诸如服装、纺织、制鞋等传统产业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并努力培育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和营销方式,依靠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勇于创新。企业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鼓励进行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要生产出针对目标市场,满足其顾客特殊需求的、具有独特性的、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显著差别并符合国家经济导向,能获得国家优惠支持的高质量产品。四是优化市场结构,缩减低附加值、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转而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五是加速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由出口数量导向向出口质量导向的转变。
3.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一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式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以香港市场为依托,逐步向东南亚、中东、东欧、非洲、南美洲市场扩展延伸,以降低因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带来的价格风险及其他风险,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二是开展直接贸易,通过直接同外商签订合同、进行报关出口等方式,克服由于过度依赖中间商而导致的被动局面。三是通过对外投资积极开发海外出口市场,如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厂等方式,实现产品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以降低我国出口政策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四是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将企业初加工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大产品竞争力,并逐步实现由劳务输出、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的转变。
4.强化行业内的团结和合作,实现“替代式”恶性竞争向“互升式”理性竞争转变
一方面,各行业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和各种商会组织加强行业内的联系和协调,协商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水平;各企业要严格自律,对进行偷工减料及竞相压价的企业进行惩罚,从而保证公平竞争,共同盈利,共同发展。如目前我国纺织品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的提价空间,若所有企业同心协力,则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同业联盟上调产品价格来抵消由下调出口退税率造成的损失。同时,行业协会也可以主动与进口国有关非政府组织或对方行业协会建立对话联系,增进了解,以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友好长久的贸易往来关系。另一方面,行业间的各企业可以根据各自优势,相互合作,发挥协同竞争的优势以形成和延长价值链。
参考文献:
[1]刘英.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引发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7,(8).
[2]王文清,赵勇.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建议[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7,(8).
[关键词] 外贸 控制力 竞争力 对策
外贸控制力和竞争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快提高外贸控制力和竞争力,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外贸发展总体规划欠缺,对外贸发展重视不够。目前河南还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对外贸易发展规划,各地市政府存在着重外资轻外贸的情况。地市级政府对外贸管理体系的运作过问比较少,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外贸信息化建设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对于转变观念、为企业服务意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有效指导和扶持,对出口创汇企业的奖励力度有限,缺乏企业间的外贸业务拓展经验交流,行业内部企业没有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外贸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作用缺失。
2.外贸管理体系运作不畅、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差。省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宣传力度不够,向系统外拓展遇到困难,全省尚有二十多万家国有、民营和三资企业还未享受到信息中心的商务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光盘发送渠道不畅。面对国际市场、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外贸管理体系运作水平较低,企业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动的快速反应能力比较差。
3.国家外经贸政策变动大,影响因素增多。基于以进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和效益提高为目的的外经贸政策变动,对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利弊互现。比如,铝锭、钼矿砂及钼铁、人造刚玉等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是近几年支撑河南省扩大出口的一个重要增长点。2006年随着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产品的限制出口,特别是取消电解铝等加工贸易,对河南扩大出口规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对于污染大的、消耗资源比较高的产品出口优惠政策的取消,能够减少这些产品出口或者是不出口,从而减小省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减少国际贸易间的摩擦,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向具有新型出口竞争优势的模式发展,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升农产品和加工贸易产品的竞争力,使河南远期的国际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得以提高。
4.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摩擦增多。入世以后,主要贸易伙伴纷纷通过提高标准隐性提高贸易壁垒抑制我国产品的进入,国内水、电、煤等能源资源和下游各类原材料产品价格涨幅较大,进一步加剧企业生产成本,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河南相关产业外贸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已显现,这些因素都使河南扩大外贸出口的外部环境趋紧。特别是2006年以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给河南出口企业也造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对河南企业扩大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河南省企业近年来不仅与发达国家出现贸易摩擦,而且与传统友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利益矛盾,贸易摩擦对河南扩大出口的影响不断加大。如2006年4月1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糖精做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对开封市兴化精细化工厂等中国企业征收1643.92美元/吨~2770.48美元/吨的临时反倾销税。欧、美、日、韩等国实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主要内容集中在“环保”、“安全”、“包装”、“卫生”、“标签”5方面,而河南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有限,在技术水平、外观包装和环保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由于资金缺乏、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没有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面对国外贸易保护的高压,相关产品出口在艰难中迷茫前行。
5.高端外贸人才匮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从外贸管理部门存在着人员老化,学历偏低,观念陈旧,信息化技术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企业中年富力强的外贸业务骨干流失严重,现有人员外语水平和谈判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省市专业外贸公司各部门多为业务员个人承包,缺乏团队配合,对外贸易业务逐年萎缩,资金实力下降,外贸业务难以蓬勃开展。人才成为制约河南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二、提高河南省对外贸易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对策
尽快制定完善河南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外贸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国际营销战略战术上不断创新,改变河南各地市外贸管理部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实力,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对外贸易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特征,高效、优质的对外贸易管理和运营体系。
1.完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运营观念和运作模式。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战略,实行月度通报、季度督查、年度考评的考核督查机制。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全省外贸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发挥中介机构和驻外单位的桥梁作用,巩固日本、欧洲和非洲市场,以东盟、中东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为重点,搞好海外市场选点。
2.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好大宗商品的出口优势巩固和潜力发掘,培养新的出口创汇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快外贸经营主体培育,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专业企业;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重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建立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扶持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企业。强力抓好“三外”联动,鼓励、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优化重组外贸业务。加强对外贸中小企业业务人员的外经贸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推广应用外贸电子政务和国际电子商务技术,促进企业外贸业务拓展。加快推进度假旅游、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企业的内部管理现代化和经营服务网络化。把外贸企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启动点,加快推进“企业网络”工程,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去,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外贸企业计算机普及率,鼓励企业积极和商务部、海关、税务、商检、银行、储运、贸易网站等建立了网上业务来往,实施外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省时省力省费用的特点,实现国际营销手段电子化。
4.建立外贸电子数据资料库,实现外贸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关贸、税贸、检贸、财贸、银贸信息沟通与密切合作,加强河南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级地方财政和商务主管部门设立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专项资金,应用“中国电子口岸――进口付汇系统”及“出口收汇核报系统”的工作,争取将一批有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纳入自动核销企业群,扩大河南自动核销企业的数量。探索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网上订舱、提箱、运输、仓储等手续的一条龙服务,实现企业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协作。研究创建各系统联合的横向网络,构筑为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服务的一条龙公共信息查询、业务咨询、处理的公共信息平台。
外资企业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自主经营管理,不受干涉。 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后,发给批准证书。
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属于下列情形的,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发给批准证书: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审批权限以内的;(二)不需要国家调拨原材料,不影响能源、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全国综合平衡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在国务院授权范围内批准设立外资企业,应当在批准后15天内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
申请设立的外资企业,其产品涉及出口许可证、出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或者属于国家限制进口的,应当依照有关管理权限事先征得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的同意。
外国投资者在提出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前,应当就下列事项向拟设立外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交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设立外资企业的宗旨;经营范围、规模;生产产品;使用的技术设备;用地面积及要求;需要用水、电、煤、煤气或者其他能源的条件及数量;对公共设施的要求等。 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外国投资者提交的报告之日起30天内以书面形式答复外国投资者。
外国投资者设立外资企业,应当通过拟设立外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文件:
(一)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二)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外资企业章程;(四)外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会人选)名单;(五)外国投资者的法律证明文件和资信证明文件;(六)拟设立外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书面答复;(七)需要进口的物资清单;(八)其他需要报送的文件。
前款(一)、(三)项文件必须用中文书写;(二)、(四)、(五)项文件可以用外文书写,但应当附中文译文。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外国投资者共同申请设立外资企业,应当将其签订的合同副本报送审批机关备案。
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设立外资企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90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审批机关如果发现上述文件不齐备或者有不当之处,可以要求限期补报或者修改。
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外国投资者应当在收到批准证书之日起30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外资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该企业成立日期。
关键词: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工业革命
一、近代英国逐步重视发展发展贸易,促进工业革命
英国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供其发展贸易。大不列颠群岛靠近欧洲大陆的西北部,而大不列颠群岛则覆盖了英国国土的全部。这样看来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重要位置,对外贸易条件异常的便利。大不列颠群岛上有着许多深嵌英国内陆的河流入海口与优良港湾,任何地方跟海都不超过一百二十公里的距离,沿岸的地平线弯曲多变,海岸线总长一万多公里,海湾与河口最宽阔的东西达五百公里左右。得益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洋流影响,英国全年温和湿润,有着充足的降水量。加之其地形坎坷、崎岖不平,这样造成英国拥有的河流网密集又紧致,并且水量还极其丰富。在英国内陆,有着具有很大航运价值的泰晤士河:河流经年不冻,并且水位高度相对平稳,全年从英国平原地区的东南部自西向东流过,注入北海。英国跟西欧各国有着便利的联系渠道,因为其很多流量大的河流的出海口分别是北海、英吉利海峡,都是对着欧洲尤其是欧洲西部的。
17世纪之前,欧洲、非洲北部经济发展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英国虽不处于中心地带,但也受到熏染;但是后来逐渐开辟了新航路,17世纪后,欧洲各大强国开始大肆推行殖民主义,在各个大洲疯狂掠夺争抢殖民地,使得国际贸易的主要集中点逐渐转移到大西洋,从而大大削弱了地中海的重要性。过去地中海贸易兴旺的时候,英国难以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好处。但是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大西洋贸易的时候,英国凭借其咽喉地位从欧洲远洋贸易中分得一大杯羹,变为了世界工厂,伦敦也摇身一变被当作世界贸易的中心城市。英国作为一个大西洋上的岛国,其地理优势就变的十分明显,可方便的进行探索。
资本主义的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全球殖民扩张,使英国原始资本积累获得了雄厚的基础,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贸易是推动整个社会机器运转的巨大机轮”。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前,存在英王查理一世和资本主义代表的克伦威尔两个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拥有完全不同的主张,但在维护英国工商业者利益的这一方面却又是完全一致的。在英国还没有开展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的工业水平还比较低,容易受到外国商业力量的挑战,因此英国政府一开始并未采取他们日后宣传的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而是对进出口的商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限制或促进措施。之后随着英国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经济实力得到飞速提高,英国的本土市场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工业的需求,所有的英国工商业者都在积极要求贸易自由。英国政府经过议会的讨论,不断更新法律文件,进而取消了那些对进出口的众多限制,从而使自由贸易在英国得以确立。
在19世纪早期,英国政府先后允许民间参与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由此取消了政府对东方贸易的独断专行。与此同时,为了更好推动与西欧各国贸易的往来,英国政府积极与他们进行商务谈判,以求达成更低的关税要求。此外,英国政府为了开拓国内市场,除了给予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工商业者投资,同时大幅度降低,甚至是取消了各种各样的消费税。可以说,英国政府的税收改革为之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税收政策的改革为其在全球经济市场的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政府最终废除对经济的强制干预政策,而采取对经济放任自由政策的标志性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有关《英法条约》内容的谈判成功。英国和法国分别依据这个约定,降低了对对方进出口商品的征税额,这大大有利于工业化的英国抢占国际市场,掠夺更多的经济利益。法国也因此获得的英国工业机器、钢材等发展近代工业所急需的产品和物质资料。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英国的广泛推行,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的尽快到来,这无疑给英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地,从而进一步使英国取得更加高的国际地位,继而缔造了英国近代日不落帝国的神话。
对于英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得以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若是仅仅依靠英国国内狭小的市场需来拉动经济对于英国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使海外市场成为工业生产品的重要销售地与生产原料的来源地对扩大跟补充英国国内市场都是意义重大的。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从18世纪后半期的1.1%,迅速上升到了19世纪中期的4.5%。在18世纪,出口额增长了4倍以上。这说明了对外贸易是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与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工业革命的进行推进海外贸易
工业革命帮助英国迅速发展了对外贸,海外贸易兴盛蓬勃。与此同时,海运贸易等事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这就造成许多农业人口涌入城市,放弃了务农。务农人数出现了缺口,耕地的面积也会急剧缩小,英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量也因此必然呈下降趋势。而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却日益增加。劳动力的不足、加上粮食等原材料供不应求,让英国不得不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缺少农业方面的劳动力的情况下,同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改良了机器,使农业不再大量依靠人们精耕细作,让机器代替了手工劳作。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缺口问题,同时节省了农业劳作时间,还提高了粮食等原材料的产量,促进了农业发展。
英国政府的税收改革为之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英国统治阶层并没有对经济的运行放任自由,而是在策略的实施上依旧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更好的为统治者服务。例如在英法战争时期,为筹措更多的军费,英国政府大幅度提升了工业制品所应缴纳的赋税。19世纪20年代英国颁布法令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国民个人的税收,另一方面却大幅提高了进出口关税。到30年代,英国海关进出口贸易的税收已经达到了国家税务总收入的46%上下。英国贸易进出口税收依据不同情况的做出了不同的改变,出口价格较进口价格下降得很快,这导致进口原料和食品的相对成本上升。这致使英国进口商品原材料的价格在非常快的提升。在之后英国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进出口关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其效果并没有迅速得以体现,甚至在1840左右英国的进出口关税水平仍然占进出口总值的30%左右,有的商品甚至达到了更多的数值。这样的保护产生了许多影响,税收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外贸易品比税收水平较高的国外贸易品拥有更高市场数额。一方面可以说,它对英国棉纺织经济发展非常有利的,因为它的原材料棉花和羊毛进口关税是比较低的。在另一方面,粮食进口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英国进口的粮食作物依据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颁布施行的《谷物法》被征收高额的税收。但是经过英国工业革命,众多的新兴工商业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话语权也在不断扩大,他们为了更多的获得利益,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在英国的确立。
英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使对外贸易产品的规模扩大了不少,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为英国资本主义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资本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工业化进程中,是工业现代化的一种保证。英国工业革命与对外贸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发展几乎同步进行。
由于英国政府随从了时展的潮流,对英国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鼓励,从制度上由妨碍到支持,自由贸易的进行也使得学习到了不少国内、国外优秀的技术,技术传回本国,又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展。英国有着长期的重视资本主义工商的传统。和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相对的是,英国发展农业的目的还有将农产品作为商品,再变成财富。工业革命之前的重商主义政策在英国发展比较顺利,因其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也沿袭了以往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大力发展国内贸易的同时,也尽量为海外贸易顺利的进行扫清道路。英国政府一如既往对于经商之人要求宽松,不仅减轻他们所需要交的税来以资鼓励,连皇室也常常放下身段和从事海外贸易的人讨价还价。由统治者为海外冒险的人提供许可,从商之人以后要加倍还给政府丰厚的利润。在重商主义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英国还废除了行会制度里很多苛刻的束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会的垄断,为英国的对外贸易又一次开了路。
参考文献:
[1]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化世界经济的发展[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绿色税收;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76-01
1 绿色税收政策的理论依据
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指某些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把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环境费用纳入其市场价格中去(环境成本内在化),普遍以环境税的形式出现。绿色税收理论又称环境税理论,该理论是从经济学家庇古的环境外部性理论逐渐发展而来的。马歇尔是最早提出外部性经济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家,他指出“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在传统经济理论中,绿色税收是“庇古手段”的形式之一,这一形式是消除外部性的重要经济手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税、押金退款和补贴等多种方式。它的目的在于以生产者产生的负外部性对污染制造者收费获征税,同时给予补贴给产生正外部效应的企业来消除外部效应,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差距,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些国家把环境因素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工具,以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利益。这种非关税的贸易保护策略被称为“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及绿色补贴。环境与贸易形成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而绿色税收以其特有的性质在促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征收绿色税收是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直接有效途径。相对于其他措施,通过对污染生产企业征收一定比例的环境税不仅能够更加直接并且有效地控制企业污染产生的活动,还能激励企业进行生产工艺的改造和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政府通过征收环境税而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政府可以将获得的税收收入作为国内相关企业的绿色补贴,以此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绿色税收征收的国际规范及发展
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扰,将环境税列入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原则。20世纪90年代,各个国际机构都积极推行绿色税收的研究,世界绿色税收迎来了一波发展。这些组织中尤其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和实施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主要的绿色税种有:排污税、产品税、能源税、碳税以及硫税等。在世界范围的环保运动趋势下,各国对商品出口都制定了环保贸易税收措施,纷纷开征各类“环境税”。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普遍实行绿色税收制度。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第二类是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油税;还有一类是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三废”的课税。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较为严重的环境代价。在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方面,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政策、环境税收措施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开征环境税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相关环境税法制体系,以适应由传统的环境保护政策手段的转变为新时期环境税收政策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实施的以量取胜、低价竞争的对外贸易出口战略,没有充分考虑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政府致力于调整外贸结构,实现对外贸易战略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但这种情况至今未得到彻底改变。由于环境成本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往往被忽略,出口商品的价格、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都没有反映其所付出的环境成本。中国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初级产品以及资源出口,这样使得环境更加恶化。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有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但是,与贸易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相关税制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
4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协调我国贸易与环境发展
4.1 从税收立法方面强化环保意识
我国政府应当研究借鉴国际环保公约与法规,强化我国贸易环境立法和执法。根据国际市场的新趋势,尽快完善贸易中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首先要依据中国具体的国情,加快制定并且不断完善我国商品生产、销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是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要不断加强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环保标准、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对贸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依法惩处。最后,要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让法律在阳光下进行。
4.2 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随着绿色税收概念不断推广,我国不断进行税种改革,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进一步控制盒治理环境污染。在调整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绿色税收的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没有架构出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对于现行的绿色概念的优惠政策较为局限;没有充分利用消费税引导人们的环保型消费。因此,政府应当尽快
开征环境保护税,充实完善资源税收政策,在进一步完善其他现行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税收具体措施的基础上,使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成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主要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绿色税收制度。
4.3 实施绿色关税制度
我国现行的关税制度已经初步体现了绿色理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至今未真正建立完善的绿色关税体系。因此中国的绿色关税需由“浅绿”进一步推向“深绿”。从目前我国绿色关税的法律地位来看,我国关税的立法背景和立法精神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很少,绿色关税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从我国绿色商品和绿色行业的指导目录来看,我国缺乏相关的指导目录,造成政策主管部门调整关税政策,缺乏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从关税的计价方式来看,我国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企业因产能过剩竞相低价出口以及我国外贸发展长期形成的以量取胜、价格偏低的困境,因此传统从价计征税款的方式无法使得关税对环保的调控发挥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关税作用,我国亟待构建“宽税基、重激励、硬约束、严管理”的绿色关税体系,制定相关指导目录;增设税则列号,细化重点产品税目;调整计税方式。在征收出口关税时,对部分出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复合税、滑准税等方式计税。
4.4 深化税制改革,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
通过对消费税、资源税、水资源环境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部分现有税种的改革和完善,配合费改税等政策,出台加速折旧、减免税总额控制、具保延期纳税等多种形式的关税优惠政策,加大扶植国内绿色产业发展的力度。首先,对改进设备和技术,减少资源消耗量或提高资源再利用绿的企业给予关税优惠待遇。其次,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的“绿色质量”,对达到国际环保认证标准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促使企业改进技术和节约资源。最后,出来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向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等领域,并对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进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曲如晓.国际环保大趋势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1).
[2]汪素芹.绿色税收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J].税务研究,2000,(1).
[3]张宝珍.“绿色壁垒”: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J].世界经济,1996,(12).
【关键词】 大连外贸 现状 困难 对策
2010年,大连市按照“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积极推进对外贸易的恢复性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进出口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着提高。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体虽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外部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国内要素成本呈继续上升态势,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一、2010年大连外贸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0年,大连市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1%,是“十五”末期的2.13倍。其中,外贸出口26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1%;进口24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66%。
1、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软件服务外包出口持续增长,占比明显提高。机电产品出口13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4.51%,高于全市增幅9.4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53.66%,提高了3.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0.3亿美元,同比增长52.78%,高于全市增幅27.67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比重15.47%,提高了2.8个百分点。船舶、成品油、电器及电子、机械及设备、服装纺织、农产品等成为大连市优势出口商品,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商品有47种,其中超10亿美元的商品有5种。船舶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43.08%;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11.8亿美元,执行金额9亿美元,同比增长33%。
2、开拓国际市场取得新进展
外贸市场多元化程度明显提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出口市场覆盖五大洲196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东盟、欧盟、美国、香港、韩国等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合计出口220.8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84.8%。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对拉丁美洲、大洋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68.11%、124.98%、33.13%,占全市出口比重分别提高1.11、1.4、0.1个百分点。对传统市场出口呈现总量增加、比重减小的趋势,对新兴市场出口呈现总量、比重双增长的趋势。
3、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进出口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全年进出口总额3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8.94%。出口15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9.24%;进口144.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分别高于全市增幅4.53、4.13、4.94个百分点。在出口前10位的企业中有8家外资企业。
4、贸易促进政策措施保障有力
大力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共组织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等29场境内外展会,成交总额近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成功举办了第八届软交会和2010年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及时,全年实现出口退(免)税121.5亿元,同比增长7.28%。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费给予60%的补贴,全年对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2.468万元,同比增长134.67%。为鼓励大连市外贸出口、服务外包走出去,共兑现出口专项补贴6亿元。积极扶持企业应对“双反”调查,大连企业取得了中国输美钢铁制品行业无损害抗辩首次胜诉。
二、大连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
1、国际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虽然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改变,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可能在较长期间内低位徘徊。2010年二季度以来,由于大规模刺激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复苏虽然超出预期,但内部失衡加剧,后续增长乏力。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依然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市场低迷,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危机前正常水平,消费、投资需求依旧不振;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进一步扩展财政政策空间有限;货币政策持续扩张,有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难以实质性地推动实体经济。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通胀压力增大,资产泡沫风险上升,本币升值较快,经济下行风险也在积累。
(2)各国自顾倾向更加明显,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今年以来,各国经济复苏进程进一步分化,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自顾倾向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近期,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已经引发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干预汇市,“货币战”愈演愈烈。从中期来看,美元仍将继续走低,主要货币汇率博弈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上升,势必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美欧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
(3)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经济复苏。特别是2010年以来,许多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提振本国经济,并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美欧等先后出台“奖出限入”措施,实施“再工业化”,鼓励产业回流,美国奥巴马政府更是提出为期五年的“出口倍增”计划。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出口,与我国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领域的竞争势必加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力不断提高,将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产品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此外,许多国家利用本币贬值手段提振经济、促进出口,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企业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都在增大。
2、国内不利因素
近年来,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2010年以来更为明显,企业已经感受到较大压力。要素成本上升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在短期内集中上升势必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和外贸发展后劲。从目前情况分析,2011年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
(1)原材料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弱势美元和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2011年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可能继续上行,直接带动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更为迫切,也将推高原材料价格。
(2)劳动力成本可能继续上升。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普遍反映,面临较大的工资上涨压力。同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将加剧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企业“用工难”问题难以避免。
(3)节能环保成本增加。目前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虽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客观上也会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大连不利因素
(1)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单一。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大连市主要的对外贸易伙伴,市场贸易额占到大连市贸易总额的五成以上。其中,仅对日贸易额就占到25.4%,大连市外贸对日本单一市场份额过大,暴露出市场结构的脆弱,降低了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比如因受日本大地震影响,日本丰田汽车、本田汽车及日产汽车公司宣布,3月14日起全面停产,且未公布复产时间表。这些汽车企业的停产对大连市汽车电子产品对日出口短期影响较大。日本芯片业占全球市场的1/5,此次地震影响到了数十家半导体工厂,东芝、索尼、夏普等旗下多家工厂已停产,引发市场对许多广泛应用的元件供应短缺或涨价担忧。近期日本半导体供应将出现一定中断,这对大连市加工贸易进口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液晶显示器等短期将产生较大影响。
(2)粗放式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目前大连市外贸规模扩张仍主要依赖于大型出口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依然担当贸易主体,高端产业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有限,难以对出口高速增长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三、大连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以政策为导向,推进外贸出口结构优化
大连市统筹运用国家、省、市鼓励出口企业开拓市场、调整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重点出口企业、重点出口商品的扶持、促进力度。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出口基地建设,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对外贸出口科技创新予以奖励,运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出口信保补贴,从而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2、抓紧制定把大连建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的规划
加快制定促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继续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支持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要继续发挥保税港区特殊功能区综合优势,要加大吸引大企业总部、海外营销中心落户大连的政策支持力度。
3、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07年,国家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旨在促进国内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连市应以此次产业政策调整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有促有限”,适当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限制高能耗、污染重、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开展加工贸易,逐步压缩和淘汰低附加值的对外加工贸易,积极扶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展加工贸易,引导企业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及研发、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重点进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基地、出口产业集群,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优化加工贸易运作模式,引导外资企业本土化,鼓励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提升加工贸易成龙配套水平,侧重发展出料加工,提高对外贸易加工环节增值率,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强化全市进出口运行监测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
为扩大出口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做好大宗商品、重点出口商品、重点出口市场、重点展会、重点企业的调研分析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大连市外贸出口运行态势。加强关贸、检贸、银贸、税贸合作,加快报关、报检、结汇、退税速度,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5、发挥各先导区、区市县的积极作用
以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有一定出口规模和竞争优势,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出口基地。
6、大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发展
鼓励集群发展,鼓励做大做强,提升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大连市软件和服务外包的领先优势。
【】
[1] 王文清: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发展大连对外贸易[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