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设计相关论文

工业设计相关论文

时间:2023-06-07 09:2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设计相关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 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研究基础,工业设计创新教育应该提倡“合理”的创新,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工业设计人才,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也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

1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中页,由于外销出口贸易所需的产业升级,大学重新开始招生,政府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技术对国内产业提升的多重因素,工业设计专业逐步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发展,但是同西方相比仍然很落后。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

1.1 教学模式混论

高校中,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如今,国内已有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有些学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艺术院系,有些设置在机械院系下,还有些设置在自动化、材料、计算机及人文院系下,也有个别高校成立设计学院,毕业学生获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

1.2 专业不受重视

大部分高校对工业设计专业重视程度不够、硬件投入少、教师水准低、观念陈旧、管理教条成为制约设计教育发展的瓶颈。工业设计专业对硬件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只要有几间专业绘图教室,再配上一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模型加工车间就可以达到基本的教学需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设一个专业图书阅览室。工业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在“软件建设”上,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在半自动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进行手工操作,通过“揣摩形态、感受真实、反复试验”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育与产业脱钩

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

2 国外工业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经验分析

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有不同策略,其中教育体系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政府除强化现有教育品质外,也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

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於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域获取知识的模式:(1)透过一种非制度性的终身学习体系,达到“知识欧洲”的理想,以回应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2)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拟订“大学校院艺术与设计系所人才培育计画”,针对“传统艺术创新”、“音像数码设计”、及“生活流行用品设计”,成立五个教学资源中心;(3)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备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所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及国际间之合作与互动机制,延揽国际级师资与人才整合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合作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4)开设艺术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经济部、新闻局、文化部等相关实务课程,建设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3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比国外的工业设计教学,结合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世纪情况,我们需要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建立人才培训产学研资讯平台和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来改善我国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以下五点:

(1)艺术与设计人才养成教育。针对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相关领域,组成国际咨询顾问小组,评估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制度,提出改善计划,研究落实策略。针对传统艺术和工艺创新、数字媒体设计、生活流行用品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等领域,成立工业设计信息整理与传播相关机构,各高校加强沟通。

(2)引进国际专业人才担任师资培训与指导工作。针对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建筑、视觉设计、服装设计与环境设计等各项专业领域,引进国外工业设计教师或从业人员和高校合作举行训练营与讲座,培训高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设计人才,协助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互动平台。

(3)国际师资进驻大学授课。鉴于国内艺术与设计教学与科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加强艺术与设计领域国外师资的引进,协助和指导设有文化艺术产业与设计的高校,从事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传播最新的知识和理念。

(4)艺术设计人才国际进修。针对创意家具、纺织与时尚、数位艺术、创意生活、传统工艺与商业等六类重点创意设计产业领域,甄选国内优秀高校教师,派遣到设计先进国家,与当地设计专业单位人员进行交叉学研、实地参与工作,吸收国外产品开发成功经验,体验将文化特色融入设计手法,提升国内设计水准。

(5)推动艺术与设计产业人才互换制度:推动重点发展文化艺术与设计产业与国际知名艺术与设计产业进行人才互换、研究生交换等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在条件受限的状况下,更应该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曲学利,王文艳,许华红.国内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4).

[2] 张磊,窦金花.国内目前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艾姆思杰工业设计,2011.9.

第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实践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66-03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从无到有,经过短短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已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达200余所,教学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相应数量的教学团队也已建立。伴随着这些大发展,数量大而质量有待提升、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差、就业率较低等问题也相继浮出。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度的要求和考验。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度与否,对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1工业设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现状

首先,师资队伍从源头上缺乏工业设计实践背景。工业设计专业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在专业开设前期,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资源需求大和数量严重短缺的矛盾。为了弥补不足,有些学校选择将原绘画、工艺美术和图学、机械、材料等专业的老师直接改行,作为工业设计的任课老师。这一做法造成师资队伍中不乏高职称、高学历的架构,但普遍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对所从事的新学科工作尚显不足。除此之外,近几年艺术院校和本学科的毕业生占据了工业设计专业中的绝大部分师资的主体,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教学方法上注重书本和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师本身大多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直接影响到个人积极性,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指导学生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分析当中。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缺少实践培养的过程,导致了不仅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反而出现了由于高学历人才留校教师比例较大,师资队伍“近亲繁殖、师徒同堂”现象的严重“弊病”,这一弊病成为了影响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学校和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在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上,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没有形成,直到现在还停留在鼓励的阶段,即: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基层搞产学研合作研究、鼓励到企业做实践,而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由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与行业和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大部分青年教师身上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学校对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投资资金不足,使资金紧缺也是制约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瓶颈”。

再次,部分教师工作侧重点不尽相同。部分教师将侧重点偏重于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论文撰写、主持课题上,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中,对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且教师知识单一,有待更新、充实、提高。此外,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教师流动性增大,创收热衷性提升,出现了一些教学的第一职业地位被淡化的现象。

2工业设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工业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专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业设计师,能够服务于社会,所以检验我们教育成功与否就必须面向两个检验标准: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教育短期内成功与否的直接检验;工业设计教育下所培养的产品设计设计师能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该教育方向正确与否的直接检验。

然而在现今的实际领域对我们现今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颇有微词,因为毕业生大都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学生们普遍缺少实践方法的训练,缺乏操作能力、面试时大都达不到单位的要求。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较注重于理论,而对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忽视。对于大多数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书本是他们最大的信息来源,备课时拼凑出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应付教学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对于专业本身缺乏系统了解的老师,在教学中再加入一点其他设计门类的知识或本来就不成系统的“理论”,于是,在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系统地消化过滤情况下,最后也只剩下一些变异了的、被肢解了的、已经成为碎片的“知识片段”了。在老师还没有“授全鱼”的情况下,又如何“授之于渔”?学生所学习的僵硬知识理论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教师又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条件允许的方式组织资源,并以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工业设计本质能力?企业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有微词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对工业设计教育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因为工业设计从狭义来讲本身就是针对进入市场流通的工业产品的设计,是需要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工业设计专业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而这些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只强调对设计抽象理论的显然不足,而对于市场提出的具体综合设计能力往往不够重视。

工业设计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是完成这种社会功能和基本职责的直接实施者、执行者和组织者,是主体和关键。在工业设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着传授知识、指导实践的重要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是工业设计的实践者。作为教师必须有参加产品设计的实践经验,才能从产品的开始阶段到生产的可实现方面提出较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教师参加了设计实践,便能随时了解企业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这样就能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反,如果一名工业设计的教师从不参加设计实践,就很难保证在课堂上从观念到技术不会误导学生。另外由于设计课程的教育主要是过程教育,而不是结果教育。学生是通过课程的过程学习来掌握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如果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历和经验,就善于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设计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专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能否进行有层次性的指导点评、在过程中能否始终给出更有深度和针对性建议可以作为直接考评工业设计教师的一个检验标准。教师只有亲自参加设计实践,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到当今世界的设计潮流和水平,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而不落伍,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如果一个教师依然守着他的老师教授给他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怎么可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设计师?在与生产实践和市场相接触的过程当中,才能开阔思路,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企业一线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真切地感受实践与教学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并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信息。

3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及建议

师资问题是办学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水平的高低实质上就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师资配置和学风、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的素质而定。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相当年轻,与发达国家相关教育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多渠道培训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各院校亟需做好的工作。

3.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如果想要打造具有与市场互通结合、与社会经济相匹配的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的观念首当其冲地需要受到很大触动,因为他们对因实践不足导致专业发展、个人职业前途、学生受教育成效等的潜在危害的认知度,是决定整个师资队伍在思想上能否取得统一认识的重要因素。对新上岗的专业教师,应进行实践方面的相关岗前培训,同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也可以与国内院校之间合作,互派中青年教师;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进行实题的案例培训或者项目合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校际间联合起来办设计专业师资班,联合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师资班讲学……。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专业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行动当中。

3.2加强师资管理,营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氛围

学校统筹规划、积极引导,能够在学校层面上整体塑造好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大氛围。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从源头上把好关,多引进具有设计实践经验的人才;强调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并形成制度。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将理论课程和生产实际情况紧密联系,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现实要求。

其次,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在中国各高校发展时间短,师资队伍整体较年轻(与其他专业相比),教师普遍较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校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增加企业对接收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热情及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设计实践,加强教师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安排教师顶岗工作,使其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这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措施,建立激励专职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使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实践性教学工作中来。在一定期限内对设计实践能力进行一定的考核,对实践能力达到相关标准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中、在职称评聘中、在参加学术活动外出考察等方面也应给予政策倾斜,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较好的氛围。

3.3政府宏观层面改革并完善教育体制

深化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学科的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学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用人自,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坚持能者为师,充分利用企业一线与专业相关实践能力强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开辟设计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业设计师进入院校应用型学科的绿色通道,鼓励并促成专业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的有序流动。制定并完善一些政策性文献,以调动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如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教师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优先考虑职务晋升等等。教育主管部门增加实践专项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制度。

3.4多种渠道建立能够提供实践机会的平台

通过师生共同组建工作室、设计攻关小组、项目团队等形式,构建与社会企业实践对接的平台,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方向为目标。从力所能及的实践做起,从无到有,逐步沉淀经验教训,逐步扩大到参与到产学研用、科技攻关等实践项目中来,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多方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教师自身设计实践能力大幅提高,传授知识能力得以增强,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有效避免了教学盲目性和学生初始工作时的不适应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得到深化,企业也能得到理论支撑和接触到最新的行业讯息。

4结束语

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突出的,不仅仅具备教学、科研功能,同时还要与生产相连,为生产、生活服务。在这一点上,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要跟上时展:教师教学观念亟需转换,传统教育当中的局限性亟需突破,市场与企业、企业与设计、设计与教育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必须得到充分认识。

总而言之,提高自身充分的设计实践并具备相当的设计经验,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市场为目的,打造出具备实战能力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才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引领市场潮流的工业设计师,才能根据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探讨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火第,陈永兴.应用型学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9(8):31-32.

[2]朱安达.关于提高工业设计教育质量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14.

[3]王旭东.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1):233-234.

[4]宋拥军.工业设计的教学思考,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48-51.

第3篇

关键词:工作岗位能力;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标准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设计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在开始阶段以西方的工业设计理论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然而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所以,需要对当前的工业设计教育进行改革,使培养出的工业设计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迈入了成长阶段,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些高等院校有单独开设的工业设计系,也有一些院校下设工业设计专业,如在建筑学院下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二、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工业设计人才,从而促进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然而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仅仅流于形式,没有专业的课程体系保障。在培养目标上,一些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做表面工作,对培养目标缺乏深入的认识。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的课程体系一致,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人才。2.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未能有效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一,在教育评价中,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难以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如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难以在试卷上得到体现,仅仅依据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其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显然是不科学的。而创新能力恰恰是工业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二,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较为重视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业设计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设计时不能仅仅考虑金钱,要多为社会考虑。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产品的性能、外观,又要防止设计的产品危害社会或自然环境。其三,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重视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将本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如,工业设计师需要对自己设计的产品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大概的判断。如果设计师只顾埋头设计,不熟悉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在工业设计专业设立市场学相关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些高等院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3.教学模式落后在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采用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黑板上讲述专业知识,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课堂气氛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因此,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质量有待提升。4.盲目扩招,师资力量薄弱我国一些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数量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一些高等院校实际上并不具备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条件,但是为了增加学校的生源,仓促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如缺乏专业的书籍、工作室较小、缺乏设备等,从而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高校扩招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些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难以达到要求,其中大部分是由绘画、机械等专业改行而来的,没有经过全面的、系统的专业训练。此外,一些教师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缺少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5.工业设计教育未能与市场有效结合(1)教学脱离产品开发流程企业工业设计的运作模式是开发—生产—市场—服务,也有认为在开发之前要考虑市场(图1)。我国一些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未能与企业的实际设计相结合,仅仅传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没有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不能为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2)教学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工业设计一定要满足我国的市场需要,然而一些高校没有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为他们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只有在实践中历练过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寻求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这样学生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当下,一些企业的设计部门更重视毕业生的学历。企业的产品开发是一个相对连贯的流程,工业设计公司更为重视设计师的手绘能力和操作相关软件的能力。

三、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工业设计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当下,企业对工业设计师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工业设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高校必须改革固有的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的工业设计行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1.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给学生讲述专业知识,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点。一方面,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工业设计行业又恰恰需要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所以,在今后的工业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扮演辅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寻找视频或者在专业书籍上寻找答案,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2.将专业知识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一些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师只注重讲授专业知识,未能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设计师归根结底需要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在设计之前需要提前考虑当前我国的市场情况。所以,高校要主动与相关企业沟通、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能够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困惑,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业设计的相关知识,并且在今后的岗位上游刃有余。3.增强师资力量一些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待完善。所以,学校在招聘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并且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此外,高校要多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教师在今后的课程讲述中就能将一些工业设计实际操作流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告知学生,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教师一定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不能再停留在固有的教学方法上,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这样才能与时俱进。4.提升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掌握最新的工艺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校的专业课程不能只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层面,还应该开设软件操作课程,让专业的教师为学生讲述软件知识。此外,高校还应该开设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接触当前工业设计中一些常用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就能更加轻松。

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对工业设计教育进行改革,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朱军.基于岗位能力的工业产品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2]李永锋.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索.高教论坛,2010(4).

[3]王冬.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初探.当代教研论丛,2014(1).

[4]钟莉.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4篇

    论文摘要:“绿色设计”是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当令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迅速、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所起的重要作用,“绿色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半代末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本文论述“绿色设计”方法及其发展、未来“绿色设计”的风格和趋势等几个问题。

    一、设计殛设计师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着名的工业设计师及教育家维可多,佩帕尼克就出版了在设计界引起强烈反响的着作《为现实生活而设计》。书中认为我们周遭的事物都是由设计师创造的,设计师在市场销售和用户满意度方面不单单只是起到“美化”的作用,同时应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道德的伦理价值。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Gteen Design)就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二、绿色设计的方法

    1)模块化设计: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模块化设计既可以很好的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方便维修,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

    2)循环设计:循环设计既是回收设计(Design for Recovering&Recyclin),就是实现广义回收所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组合设计,可拆卸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等等,其基本的内涵也是大致如上所述。

    在绿色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了新的含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流派,讲产品的造型化简到极致,这就是所谓的“简约主义”(Minimalism)绿色设计在现代化的今天,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进人21世纪,因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建立,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潮流逐步有了现实意义。基于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了解,人们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过于激进的“绿色运动”,发展到现今相对成熟的“绿色消费”行为。这为“绿色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未来“绿色设计”的风格和趋势

    设计师同时也是设计风格和品位的缔造者,产品的视觉形象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寿命期限相对材料的选择两个方面。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和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经济相对繁荣的今天,往往消费者的好恶直接决定着一些产品的“寿命”。从某些角度看,“绿色设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风格的表现。成功的“绿色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设计师和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性结晶。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设计主题和发展趋势:

    1)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2)怀旧的简洁的风格,精心融人“高科技”的因素,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实用且节能。

    4)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回归经典的简洁。

    5)多种用途的产品设计,通过变化可以增加乐趣的设计,避免因厌烦而替换的需求;它能够升级、更新,通过尽可能少地使用其它材料来延长寿命;使用“附加智能”或可拆卸组件。

    6)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7)组合设计和循环设计。

    四、结 语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为了减少环境问题,设计师要对产品进行环保性能的改进,要对环境问题和其影响有很好的了解:这就得要比以往对科学和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需要创造性、新思维和富于想象力。“绿色设计”给工业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Abstract】 At present,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eople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use of produc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dustrial design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people's nee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oducts.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user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e design in industrial design came into being, this industrial interaction design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user experience,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sign to a large extent, so then it creats better performance products,and improves the value of the designing product. It can also develop the products from the technical to the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user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e design.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design goal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 industrial design, and emphasizes the application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user 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e design in industrial desig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 design.

【关键词】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工业设计

【Keywords】 user experience; interactive design; industri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79-02

1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传统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交互设计理念的指导,从而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2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目标

2.1 可用性目标

可用性目标是设计的基础,它是从产品层面出发,将产品简单化,从而将交互设计产品变得更有效、更易用、更易学,这也是可用性目标的重要外在表现。 在工业设计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产品设计的有效性,这也是解决用户实际需要的关键。通俗来讲,易用性就是指产品的使用范围较广,它能够符合绝大多数目标用户的习惯。易学性是指新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更方便,更容易学会它的使用方法。[1]

2.2 用户体验目标

用户体验目标一直是工业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业设计的要求。用户体验目标是以用户的角度为出发点, 而使产品人性化、情感化。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性能需求上,也体现在的主管感受体验上,例如,人们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等。具体来说,感官体验主要是针对人们视觉、触觉等感官进行设计,从而是产品完美化,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情感体验是指产品设计能够为用户带来的舒适享受,为用户带来一种精神上的M足感。这些感受体验都是代表着用户对产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以用户体验为目标的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在产品设计中有很大的优势,更能满足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需求。

3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的应用

3.1 人机交互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交互在理念在工业设计中也逐渐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地位,而且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人机交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其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了以视觉、听觉等的用户体验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和情感化,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增加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密切交流,以此来在工业设计中达到产品功能的最大化。[2]

3.2 触觉交互

触觉交互是一种新的工业设计交互模式,它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用户可以在触觉交互模式中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例如,智能手机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关注度最高的一直是产品的智能化设计,更为强调触屏设计,这更能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通过触摸的方式,可以更加简便灵活地获取相关信息。因此,触觉交互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产品的体验。

4 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有效应用的措施

4.1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有效应用的保障,也是新形势下工业设计的关键工作。首先,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大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应用的激励力度,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工业设计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和责任归咎制度,以此来加强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一步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加强法律法规的保障,保障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设计标准。[3]

4.2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新形势下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加强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首先,就要选择合格专业的工作人员,聘用具备更高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方面知识水平的工作人员,更加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

其次,要开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更加充分掌握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设计要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除此之外,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够自觉加入工业设计的相关工作中;同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工作中出现过失,从而增强工业设计的设计效果。

4.3 统一工作标准

在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工业设计的质量和成果。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且以此来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确保工业设计能够达到既定的设计标准。同时,还要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和估计,并且要采取有效的详细措施,尽最大可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严格遵循工业设计的评估标准,统一工作标准,增强工业设计的规范性与严谨性[4]。

4.4 优化交互设计应用方案

交互设计应用方案的制定是一切活动行之有效的基础,它在工业设计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交互设计方案的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交互设计的目标、应用领域,进而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利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设计是一项新型的设计理念,它的设计过程相对而言也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知识比较广,这对设计人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人员需要充分地了解交互设计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掌握用户的需求,增强用户的体验。以此来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在新形势下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是适应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对工业设计的掌握,提高工业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效华,冯泽西.可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研究[J].装饰,2014(02):28-33.

【2】牛东方,谢里阳,邓明,等.产品交互设计中的视觉形态认知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3(06) :459-462.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概念与分类

0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设计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对设计的投入“,工业设计”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从1984年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至今,据教育部统计设置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院校突破了300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推动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的进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盲目性,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与市场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适合产学研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学能力的强弱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并最终影响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性强,产学研一体化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够使学生将校内工业设计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建立产学研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面临一场新的革命,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在面临挑战,教师教学能力正处于解构和重构的转折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适应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特殊教学能力。因此,在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建构适应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校企合作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1.1校企合作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划分的依据

关于教学能力的概念和分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本研究在汲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认为校企合作教学能力是指工业设计教师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教授学生工业设计知识技能、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W.M.Molenaar等(2009年)提出了教学能力的三维结构:教学领域维度、组织级别、能力构成。教学领域维度中将教学能力分成六个领域:开发领域、组织领域、实施领域、指导领域、评价领域和评估领域。开发领域主要包括全新开发和适应现有的教学单元或项目;组织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组织管理;实施领域是与真实的教学相联系,包括开发的实施、评估与评价的实施等;指导领域包括微观层面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认知、元认知和情感)的指导,中观和宏观层面包括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指导;评价领域包括采用各种方法,如书面的、口头的、观察的、报告的、档案袋等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评估领域是关注教育领域所有方面,纵向上是对子域探究的内容按照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开发、实施、反思和讨论包括质量保证。各领域又包含子域。[1]本研究基于W.M.Molenaar等(2009年)对教学能力的结构研究,根据校企合作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了划分: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1)宏观层面。1)学生专业发展的设计能力,主要是根据产学研任务、学生知识水平进行的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设计。如包括:通过产学研教学达到何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产学研课程内容的编制与教学序列的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有效性的评估等。2)校企合作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校企合作使教学组织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对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妥善处理教学内容与完成企业任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与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学生、教师、企业人员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的质量。3)校企合作教学反思评价能力:主要是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及时发现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完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2)中观维度的要素。课程设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间环节,教师教学能力中观维度主要是从课程层面进行。1)校企合作课程设计能力,主要是根据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设置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校企合作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所需资源的设计、课程开设的形式与方法、课程的时间规划、课程的评价与评估方式的设计。2)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能力,主要是根据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形成课程培养方案的过程,重点在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计。3)校企合作课程应用与评价能力,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课程方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对校企合作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结果的评价,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反馈、研究与报告。4)校企合作课程管理能力,主要是为实现校企合作课程目标、协调各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3)微观维度的要素。1)校企合作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是根据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教学实施进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所需资源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的时间规划、教学的评价与评估方式的设计。2)校企合作教学开发能力,主要是根据教学设计,对校企合作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工业设计项目的拓展等。3)校企合作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指为实现校企合作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合作性的设计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实践主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分组实施的技能等。4)校企合作学习指导能力:是指根据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技巧的讲解、提问、启发演示等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能力。主要包括:讲解技能、问题导入技能、提示技能、演示技能、效果评价技能等。

2校企合作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关注专业前沿动态,将研究成果适时引入教学,完成教学成果与工业设计产业对接,推进工业设计教育的社会化进程。经过调研,工业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理论薄弱

教师的知识结构源于其所受的教育,追根溯源,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才会开设教学理论、教学策略与方法等相关的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涉及此类课程。很多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都属于非师范类院校,学生在校以学习工业设计专业课为主,虽然毕业后在上岗之前进行了岗前培训并考取教师资格证,但岗前培训大多只注重理论教育,内容枯燥,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指导甚少,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多数学校的培训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并不能让年轻老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深刻的领会,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甚微。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就会缺乏策略和方法,只知陈述所讲的内容,忽略学生的反映,教学效果不理想。

2.2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无论是手绘能力还是软件的学习使用,都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时代总会为赶作业经历若干不眠之夜,受教育的经历使工业设计教师对技能有深入骨髓的重视。随着角色的转变,由学生成为教师,由学习者转变为教授者,知识结构应更加完善,任何一种知识最终都要归纳总结为理论。部分教师不能迅速地转换角色,还是只关注专业技能的训练,疏于专业理论的学习,无法适应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对本专业前沿科研成果的学习滞后,造成自我专业领域视野的局限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3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轻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调研,工业设计教师都比较注重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对于课件的使用在高校已不再是新鲜事,但使用的结果是教师对课件的过度依赖,导致教学方法趋向单一。教学课件有它积极的一面如使用方便,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它的负面影响是基本上扼杀了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可能性,学生在海量的幻灯片中因审美疲劳而昏昏欲睡,教师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被弱化。

2.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价值导向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工业设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争取发展空间和争夺资源的角逐中,总会以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而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竞争中,同样以科研为重,这一政策的导向,使大部分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热情。因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必定会缩减科研的时间和产出量,从而影响教师个人的利益,这也是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量的缩减,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研究精力的投入,最终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5师生比例失衡,缺乏交流

目前高校师生比例失衡,高校扩招的结果使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加重,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内与课外交流,对学生的期望和诉求了解很少,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没有了执行力。教师对于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时对学生的感受考虑不够,也是教师自评高于学生评价的一个原因。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交流,教师可掌握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情况,发现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等。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反馈,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工业设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6教师社会活动参与有限,对专业领域前沿成果的学习和应用于教学的时间滞后

由于专业特色其知识更新迅速,要求教师在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成果。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更需要学校发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的优势,为学校教师搭建优质的交流平台,使工业设计教育参与到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设计专业教育与工业设计产业的对接,完成教育服务于工业设计产业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平台资源将教学、科研等办学要素和功能优化整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服务工业设计产业的能力。

2.7教师梯队的构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在各个高校开设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别,早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由于办学时间长,教师队伍老中青梯队层次分明,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和相对成熟的教学系统中,能够快速的适应角色,并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积累个人经验。另外一部分高校在高考扩招的背景下,成立院系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的规划,教学体系的建构,师资的引进与培养都不成熟,教师队伍年轻化,虽然有工作的热情但缺乏老教师的引导,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总结经验,存在着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与资源的浪费,也增添了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高校管理者可有的放矢的消解负面的因素,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工业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W.M.Molenaar,A.Zanting,P.VanBeukelen,W.DeGrave,J.A.Baane,J.A.Ustraan,R.Engbers,Th.E.Fick,J.C.G.Jacobs&J.M.Vervoorn.frameworkofteachingcompetenciesacrossthemedicaleducationcontinuum[J].medicalteacher,2009.

[2]PhilipA.Streifer.TheValidationofBeginningTeacherCompetenciesinConnecticut[J].JournalofPersonnelEvaluationinEducation1,1987:33-55.

[3]RonaldD.Simpson,KathleenS.Smith.ValidatingTeachingCompetenciesfor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s:ANationalStudyUsingtheDelphiMethod[J].InnovativeHigherEducation,1993,18(2).

[4]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吕纪增,张予英.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腾祥东.论高校教师新的核心能力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59-60.

第7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构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践生产的过程中,设计对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关键性作用,以设计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中,对于工业设计的要求更加复杂化,综合化,这就使得传统的仅仅凭借人们的主观思维去评价工业设计的评价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构建一种能够集中审美关键、创新理念等因素一体的工业设计企业评价管理机制。因此,笔者针对“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

1.1企业质量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企业质量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基于领导管理阶层的要求而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使得产品及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能按照预期的生产设计而进行。企业质量管理主要是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善三个部分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计划是基于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生产的质量计划,并计划处实际的生产方案达到质量计划中的各项要求;质量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对于产品或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来保证生产环节达到质量计划中的要求,同时及时发现生产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手段降低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风险;质量保证是在生产环节中,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结合外部市场的因素,对整个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到科学的评估,来保证企业的生产环节能够达到质量计划的要求,同时不断加以提高质量要求标准,扩大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树立更大的市场优势;质量改进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投入到市场环境中,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情况,在质量计划中不断加以调整,使企业的生产环节更为高效,更符合社会及市场的要求。

1.2工业设计的流程及评价1.2工业设计的流程及评价

工业设计流程是指企业的生产项目开发流程中的子流程,工业设计流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根据现代化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工业设计的流程通常有产品的构思、产品的设计、样品的制作三个流程环节。产品的构思是指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查,结合本企业的生产能力水平,开发出新的产品项目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产品的构思阶段,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可行性以及市场前景,同时对于产品的说明及质量标准的制定要有初步的计划;产品的设计环节,设计师要结合先进的制作工艺以及生产理念,对于产品项目的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及成本要作出分析,并设计出产品生产流程图;样品的制作环节,设计者要根据生产计划以及企业的项目管理,再生产设备及要求的上要符合生产流程,在样机的制作环节,不断检验生产流程制定的可操作性,同时加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再将部分样品投入到市场环境中,对于消费者的满意度及市场优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将市场调研结果反馈到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及设计流程工作中,根据市场的实际要求,产品的设计工作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生产计划,规范生产操作流程,制定项目生产质量标准,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资源管理和职责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为了实现对于产品及服务的满意需求,必须存在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重视资源与管理的结合,不仅关乎于企业的各项决策活动,同时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中资源的管理是核心的内容,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切产品的生产及管理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因此,要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既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又能体现企业的文化,要发挥出人力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合理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对于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培训,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发生在企业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还发生在外部市场与企业内部管理之间,因此,要重视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要保证信息渠道的正常沟通,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还可以在完善产品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职责管理是企业质量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要明确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要配置工作人员并细化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工作,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上的有效性。

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3.1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参与者

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参与者除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生产员工,还包括产品的客户,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是基于客户的满意度而制定的,工业设计管理理论也是将消费者放到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消费者的参与,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者不仅要对生产经营者负责,还要对产品的使用者负责,只有平衡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才能保证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3.2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模型建立

在一般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型中,将工业设计主要用在了产品的设计上,而没有对消费者评价、生产经营者评价运用工业设计,现代化的企业质量管理要对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及产品的设计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评价,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外部环境,同时注重产品设计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切实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3.3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

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要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制定出不同的方案内容,基于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在消费定位、品质定位上,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消费者来说,质量管理内容主要是概念性和实用性,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得出消费者的情感评价,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消费市场来不断调整消费定位及品质定位,巩固企业的生产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模型的基础,然后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最后集中讨论了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企业组织意识到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发展思想,构建科学性、现代化的工业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桂海庆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参考文献:

[1]连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2-227.

[2]陆国杰.质量为本创新为魂聚集力量应对挑战勘察设计行业质量形势分析报告[J].中国勘察设计.2014(2):28-33.

[3]程虹,陈川.2013年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视野、共同治理与数据积累[J].宏观质量研究.2014(1):11-29.

[4]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4.

第8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83-02

我校机械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是顺应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完善建立的。这个专业的生源普遍有艺术绘画的修养,但是学生普遍数理课程的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以区别其他机械专业,推进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教改革。

一、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3.同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本课程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课程改革理念、建设思路与目标如下:

1.明确教学定位,确立教学大纲。适应浙江省机械行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需求,确定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深度,建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2.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3.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4.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三、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2)开放式与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现有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的课题,老师演示居多,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实验课对学生的锻炼与吸引力很差,因此需要在锻炼学生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这将是教师团体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环节。所提出的新型实验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能够投入的实验经费等多种因素。(3)考核方式的改进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研究、创新教学,这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

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的革新是顺应浙江省经济发展对多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现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时出现的难以“消化”现象,提出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内容,并对其改革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其次,针对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过程,增加相关实验课程相辅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如何在现有教学和管理制度背景下,积极寻求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策略。通过我们为期近一年的课堂实践,发现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教学的相关改革,对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学报,2010,20(3):74-77

[2]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3]纪华刚.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

第9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

 

0.前 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机械设计和制造等技术的告诉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实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工业设计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的广发应用是现代工业实际走向更全面的数字化,是设计部门与企业管理、工程设计与市场营销等产品开发的主要部门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不记打打缩短了企业产品开发的时间,而且也为其产品的宣传、销售赢得了先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添加了筹码,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

1.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计算机界面技术。从本质上讲,虚拟现实就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它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工具,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操作,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根据VR应用的对象不同,VR的作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将设计概念或方案可视化和可操作化,以方便设计评价和优化;实现逼真的遥现场效果等。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各个阶段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需求分析阶段中的应用

通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Web页面进行市场调查,可以激发被访问者的兴趣,所得到的信息更丰富,更准确,并且有针对性,这样在产品设计之前可以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同时可以利用给予Web的虚拟设计环境把产品的特点和功能尽可能展示给用户,并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获得的个性化需求信息,这有助于设计出符合大批量定制原则的合理的产品结构。。

(2)虚拟现实技术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在概念设计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体验设计思想更好地融于其中,也就是更多关注产品使用者感受,而非产品本身。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让他们亲自体验修改模型的感受;利用触摸屏来选择产品的造型、色彩、装饰风格等许多可选部件,在渲染和生成十分逼真的三维模型时,充分感受自己所喜爱的产品在虚拟环境中的“真实”情况。甚至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建议,邀请专家和部分用户一起对模型提出修改意见,观察设计和修改过程,直至大多数人满意为止。

(3)虚拟现实技术在详细设计中的应用

详细设计是概念设计之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零件详细设计、工艺详细设计和可制造装配性详细分析等,其中可制造装配性详细分析尤为重要。。在进行复杂产品结构设计时,通过虚拟像是技术可以直观地进行装配分析,避免可能出现的干涉和其他不合理问题,及虚拟装配。

(4)虚拟制造

虚拟现实技术为制造模拟带来了真正的虚拟制造环境,通过虚拟知道可以发现制造中潜在的问题,进而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的目标,从而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奏起,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虚拟制造系统基本上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也不生产实际的产品,而是运用计算机迷你现实中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制造过程,它的运用将会对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5)虚拟评价和测试

在虚拟工业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环是虚拟产品进行评价和测试。虚拟评价技术主要是在方针的基础上,对产品运行状态与性能进行虚拟条件下的评价,从中获得修改的依据,降低修改和生产的成本。

3.结束语

正如其它新兴科学技术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是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心理学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巨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客观而论,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还仅仅限于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仅仅是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和肌肉系统与计算机的结合作用问题,还根本未涉及“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感觉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处理成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一重要过程。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的克服了。我们期待这有朝一日,虚拟现实系统成为一种对多维信息处理的强大系统,成为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和对人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张立群.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鲁晓波,覃京燕等.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设计学;毕业设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计作为服务社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创新能力的手段逐步被社会认知。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更要注重市场需求分析、教学机制改良等多因素的改革创新,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任务,真正为社会培育出具有应用型与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实践检验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如何针对设计学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潜在的设计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完成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设计,成为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选题盲目性比较突出,有的同学甚至在设计中途频繁更改题目,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2)毕业设计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化表现,强调视觉冲击力与个性表达,虽然有利于答辩的效果展示,但是与市场、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3)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虚拟题目,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缺少提高应用能力的针对性。

(4)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

(5)毕业设计被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学生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

(6)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指导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2.1 优化选题模式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手段,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深入探讨与研究现状,为培育新时代的设计工作者提供更好地教育平台。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关于毕业设计如何选题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2)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产学研的课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指导老师的课题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3)以相关专业的国内外竞赛为毕业设计题目,加强了学生对于市场的了解,有效地防止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一些虚拟的设计;同时也为教师积累一些指导设计竞赛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为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带动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4)题目由学生自定,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就业的单位或已有意向的单位为背景,尽快熟悉将要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单位项目相结合,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单位的创新提供一些设计。这样既满足了对学生能力的鉴定,又使学生尽快的融入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开题报告形式来陈述自己对选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选题所做相关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对自拟题目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指导教师要在内容、形式、可行性等多方面严格审核,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专业设计范围内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展示学生专业创新性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2.2 开展“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模式

由于选题注重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采用学校导师负责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毕业设计虚拟化的缺点,有利于锻炼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指导老师而言,应具有教师和设计师的双师角色,既有利于最新设计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沟通,又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指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实时掌握设计类专业国内外前沿理论和业内动态,同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多多交流,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相关交流、总结指导方式方法,为培育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充足的准备。学院也可利用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了解市场的人才动态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培养出更切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3 培养团队合作的设计模式

设计学专业涉及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跨越艺术、机械、建筑环境等多学科,同时也包含材料、结构、工艺、市场、销售等相关知识,因此从整体的教学程度而言,应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应用型、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一个完整的市场产品设计过程需要有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概念设计阶段、设计材料学期、结构力学分析、工艺选取、优化设计、包装、销售等多方面的人才相互协作完成,因此学生可根据四年的知识积累及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可跨院系由3~5人组成跨学院间的创新团队模式,各个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毕业设计项目,既有利于把设计做的更深入和全面,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2.4 毕业设计的新模式与评定

为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并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研究、写作、创意和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确定新型毕业论文/设计的项目模式为:A+Dx[其中A:毕业论文(广告学)D: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和Bx+C[其中B: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由于专业特性而选定的A+Dx和Bx+C模式应分别设定成绩评定方式A+Dx模式以A*80%+Dx*20%评定;Bx+C模式以Bx*70%+c*30%评定。

其中:A=A11+A12+A13+A14。A11: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15分;A12:毕业论文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25分;A13:毕业论文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A14:毕业论文答辩成绩≤40分,Bx=B11+B12+B13+B14+B15;B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10分;B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15分;B13:毕业设计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B14:毕业设计展示成绩≤15分;B15:毕业设计答辩成绩≤40分;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成绩≤100分,Dx=D11+D12;D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40分;D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60分。特别是针对在国内外参加竞赛获奖的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同学,在评分标准钟加入创新能力评价因子,视工作量的情况予以奖励。

3 结论

面对社会市场日益需求的变化,毕业设计设置环节也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基础知识为基本出发点,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以此形成一个由精选题、多指导、重实践、新模式、新评价、立体式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若鸿.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改革[J].设计教育.

[2] 傅黎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研讨[J].装饰,2002(10).

第11篇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儿童家具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大幅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儿童一直以来被视为祖国的花朵和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关注儿童家具,所以儿童家具市场的发展尤为快速,如雨后春笋般,儿童家具作为家具业的新分支蓬勃发展起来,儿童家具市场因此成为家具行业的一块“新大陆”。可是,随着儿童家具的走俏,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浮现出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专家们起草《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并宣布在2012年8月1日起实施,这一标准的每一条都是专家们经过严密的资料搜集和反复的测量实验而得出的。《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是家具行业标准中为数不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填补了国内儿童家具市场国家标准要求的空白,这一标准的实施可以确保儿童家具产品的安全性和儿童家具市场发展的规范性。儿童家具从设计到生产和销售过程都有规范可依。《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强制执行条款看似复杂、难理解,但如果从工业设计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就不准看出每一条的设立都有一定的依据,对儿童安全进行全面的保障。

一 、什么是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的定义很多,各国对它的理解也不同,从学术角度,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认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美国工业设计协会IDSA则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项专门的服务性工作 ,为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而对产品和产品系列的外形 、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优选。而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工业设计却作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视觉及心理感受,而赋予产品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

二 、工业设计与家具设计的关系

现代工业设计所包含的行业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很多专业和行业,狭义的工业设计一般是指产品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涵盖了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机械设计等。由此可见家具设计也是工业设计的一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家具设计。

三 、用工业设计基本原则解读《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也即人性化设计原则,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设计原则之一。任何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这里的人包括使用者、消费者、设计者和生产者等。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应该把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产品放在首位。但实际中往往不那么令人如意。企业的目的是利润,利润的大小是企业成败的标志。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来协调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设计不仅会给用户带来满意的产品,而且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企业利润。工业设计决不牺牲使用者的利益,因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工业设计的最高目的。也只有这样,产品在进入市场流通的过程中,才会获得大众的认可,成为一件成功的产品。

首先我们要了解用户及用户的需求

在我国,“儿童”的年龄范畴一向是模糊不清的。科学地界定儿童概念及年龄,对儿童产品的开发具有现实的意义。对儿童年龄范畴的再确认,不只是单一的概念澄清,更重要的是引发我们对因年龄而异的分层次家具设计的探讨,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身材体型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我国将7周岁-13周岁定义为儿童,将14周岁-19周岁定义为少年,因为与青年期重合,也可称青少年。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所以《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对儿童家具适用的年龄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为3~14岁。这样的界定表面是对儿童家具开发的限定,实际为设计师及开发商提供了有效的使用对象定位,因为儿童家具的生产标准与成年人截然不同,这将帮助企业开发更明确更适用的儿童家具产品,也会促使生产厂家作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改变,从而有利于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2、审美性原则

产品的审美性是该产品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与内容有机统一的形式构成。产品的审美性更多是从设计角度来感知的。《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没有提及儿童家具设计的审美性要求,主要集中在外观审美要求上,共分15条规定。在一般要求里面有一条:“木材含水率W应符合:8%≤W≤产品所在地区年平均木材平衡含水率+1%。”含水率,就是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含水重量与干燥重量的差数对其含水重量的百分率。木制品制作完成后,造型、材质都不会再改变,此时决定木制品内在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就是木材含水率和干燥应力。当木制品使用时达到平衡含水率以后,这个时候的木材最不容易开裂变形。所有这些要求都是从儿童家具不同材料表面、工艺及产品整体的完整性来体现。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工业设计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实用性是指产品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物质效用功能需求的性能与功能。所有产品都有特定的功能,功能是产品存在的直接原因。[1]例如冰箱的功能是保鲜食物;汽车的功能是载人代步等。所以家具也必须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这也是家具设计的本质与目的。《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对家具功能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理化性能方面,主要针对木制件、金属件和软包件。

4、安全性原则

《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集中关注的是儿童家具的安全性问题,也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分成四部分:一、设计的安全性;二、材料的安全性;三、防止意外事件。

4.1 设计的安全性

产品设计师通过设计出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例如电话机的出现,让人们拥有了“顺风耳”;高倍望远镜的出现,让人们拥有了“千里眼”;交通工具更是让人类突破了行走的极限,但设计的职责不仅仅是提品,是提供安全的产品。我们可以从一些由于设计而带来的惨痛的教训中感受到,尤其是儿童家具的安全性给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儿童家具设计的安全性主要通过后期儿童的使用反馈得到,例如实验、市场销售反馈、一些令人痛心的儿童伤害案例等。具体涉及到:边缘及尖端、突出物、孔及间隙、折叠机构、翻门翻板、封闭式家具、力学性能和其他结构共8大项要求。儿童好动、好奇、贪玩,在玩耍中最容易受伤的,往往就是碰到锐利边缘、锐利尖端或者突出物。如果儿童家具都使用倒圆或倒角处理,而且突出物都有所考虑的话,就可以避免危险的出现。

4.2材料的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运用到设计中来。然而在儿童家具的设计中,考虑到儿童群体的特点,材料的运用必须谨慎。例如金属和玻璃这两种材料,因其本身特殊的质感受到设计师的喜爱,被大量运用到家具的设计中,但其坚硬锋利的边缘,玻璃易碎的特性极容易对孩子造成危害。《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1.1.8条明确规定:除在离地面高度或儿童站立面高度1600毫米以上的区域外,产品不应使用玻璃部件。

pH值是水溶液最重要的理化参数之一,是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pH的应用范围在0-14之间,当pH=7时水呈中性。例如我们常喝的矿泉水就有pH值的标注,提示消费者要选择对身体有益的水,但一般的消费者其实很少关注产品的PH值,尤其是家具产品中涉及的pH值,所以很多时候买回去的家具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很多危害都不知道。《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规定儿童家具中的“纺织面料pH值应在4.0~7.5之间;皮革pH值应在3.5~6.0之间。”这个规定,可以防止家具中过酸或者过碱物质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有调查显示,我们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是非常长的。更别说儿童,他们的学习、娱乐、休息等都与家具密不可分。所以《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1.2条规定:“产品的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同时详细列出了包括表面涂层、纺织面料、皮革、塑料等使用指标,锑、砷等可迁移元素都有具体的范围。其中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游离甲醛的指标是≤30 mg/kg”,而可分解芳香胺属于禁用物质。《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很多标准都与英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同行业标准一致。例如在材料标准GB/T16799家具用皮革中规定游离甲醛限量值为75mg/ kg,儿童家具游离甲醛限量值显然严于普通家具的要求,其标准值与英国FIRA/FRQGC001的标准要求一致。[2]这样规定有利于国内儿童家具产品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出口儿童家具的安全性。

4.3防止意外事件

《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1.1.8其他类主要针对一些意外事故做出明确规定。如管状部件外露管口端应封闭,因为管状部件切口非常锋利,如果外露,很容易刮伤。而且儿童的好奇心非常重,喜欢将手或其他物品塞进管状部件中;产品中抽屉、键盘托等推拉件应有防拉脱装置,防止儿童意外拉脱造成伤害;除转椅外,安装有脚轮的产品应至少有2个脚轮能被锁定或至少有2个非脚轮支撑脚;转椅气动杆不应自动升降或升降不顺,气动杆与其他配件应配合良好;产品中绳带、彩带或绑紧用的绳索,在(25±1)N拉力下,自由端至固定端的长度不应大于220毫米,因为儿童的颈围在200-350毫米之间,这样的长度限定可以有效防止意外勒死事件。“所有高桌台及高度大于600毫米的柜类产品,应提供固定产品于建筑物上的连接件,并在使用说明中明示安装使用方法”。一些稳定性不好的高体家具易侧翻从而造成对儿童的伤害,所以采用与建筑物固定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

四、小结

《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强制执行条款看似理性枯燥,但套用工业设计原则后发现其实这些条款充满着人性化的考虑。以儿童为对象,在家具的设计制作过程中,着重考虑儿童家具的安全性以及会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这与工业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相吻合。《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可以帮助儿童家具行业朝着更规范更安全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儿童撑起一把质量安全大伞。

参考文献

[1] 严波.《产品改良设计》.河海大学出版社.P55

第12篇

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

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以前比较传统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种是办班式的集体授课方式。前一种方式,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刚刚恢复的时候,较为普遍。那个时候,研究生人数很少,正规的在教室集体上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导师和学生一般是一带一、一带二。导师实际上就相当于民间某些行业的师傅,研究生相当于徒弟。这种方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密切,能言传身教,学生也切实能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东西。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研究生的学习对象较为单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可塑性小,研究领域狭窄,并且导师的水平往往就决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后一种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一个班的形式而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各学科需要大量各级专门人材,研究生扩招而导致的研究生数量膨胀。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师资有限,因此只能采取以办班的形式、以授课的方式来进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我认为,这种方式标志着研究生培养大众化阶段的开始和形成。就具体的学习过程而言,每个专业都有导师组,由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样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带给学生更宽阔的知识面,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多方面地选择研究方向。并且,这种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即较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言,无法培养出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人材。而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忙于挣学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研究能力相应下降,以至于使近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现象。而我们在近些年来采取的以社会课题的研究方式,铺就研究生成长道路的做法,就是为了弥补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实践说明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过,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还只是开始,因此有待于我们加以总结与提高。这也是我们今来谈这一话题的来由。

二、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新思路

国务院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今后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重科研工作的比例。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因此,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将紧紧抓住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关键是科学研究。

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支持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专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的年培养规模从2000年的50人,发展到2009年的300人,在校人数达800人的规模。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一部分在校研究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07、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论文是全国唯一的榜上有名的美术学论文。有关艺术现象学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艺术市场研究、高等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等课题都被列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导师与研究生的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上发表,承担和完成了一些政府和社会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或项目。而据了解,这其中大多是我院这几年来培养的研究生。这说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有着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我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产学研互动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院尝试着采取另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特定的社会课题研究方式,让研究生参加到社会课题组开展的各种研究活动中,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生培养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如放任自流,随便选题,敷衍成篇,是达不到学术训练的效果的。所以,由导师或导师组所申报与提出的社会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社会课题,能使研究生得到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因为这种研究有时间、水平、学术成果、层次的要求,有课题评价体系的限制。而同时,以社会课题方式带动研究生培养,可以创造一起研究、自由讨论、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氛围。我院认为,这种与实践、任务相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在不可避免的陷入大众化趋向的困境中,不失其精英性质,成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

关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和社会上也曾经有所议论。有的人认为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有的人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本科教育是失败的。因而研究生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质量。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大众,为造就更多的人材而努力。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的。英美各国的本科教育比我们的要差,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一定要保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受过高等教育,那我们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建成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于本科生教育来说是精英教育,但既然本科教育质量有所降低,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也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认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绝对的下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因为作为导师来说,我们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我们的要求是更加具体化了,而不是更加抽象化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研究生往往都发表过好几篇学术论文,并且有的发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我院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我们所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往往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我院这种培养方式有较大关系。

在1999级和2000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级重点课题”。我还拟出了 “国外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民办高等美术教育”等题目,与研究生一起共撰写了4篇有关“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研究生孔莉莉发表相关论文2篇。我本人也写了10万余字的《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这样一些论文在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中中国处于理论空白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管理研究的关注。

学生成就的取得,当然不仅是哪一个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哪一个导师单独工作的成果。导师在为研究生上课,提出课题和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中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研究生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投入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我所指导的研究的人生之途中,我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一点。在这几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要求研究生尽早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入学后一学期内不能选定,那就要由导师指定。这一点我是很明确的。因此,在05级、0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我提出了海派设计的研究课题。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设计的发源地。上海在中西文化融合领域里的影响,上海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度不容置疑。在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年代里,海派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流派。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石库门文化,高度肯定其创作的成就,研究论文达数百篇。而对于海派设计,却很少有人研究。且研究成果档次不高,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研究的侧重点在建筑。对广告、包装、产品、服饰、珠宝首饰、旅游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有关海派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几乎没有。而我个人认为,海派设计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我提出了一系列选题,来对海派设计进行重新发现和评价。这些选题包括:“百年上海、百年设计”、“设计成就上海”、“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规划”等。对于这些选题,每一个研究生选一个题目,经过对原著的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拟出提纲。并且组织讨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次讨论,反复推敲,最后形成正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而作为我个人来说,也完成了《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工业设计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上海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3个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年度课题,撰写了一部40余万字的海派设计简史研究专著《上海设计简史》。这也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给研究生树立了一个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标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讨论,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生完成较好的论文并得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为此前学术界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地谈论这一话题,因此也形成了设计产业发展研究的小小热潮。另外,有两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海派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像周益竹的《上海设计博物馆设计》、金泠泠的《新海派设计》等。研究生金泠泠、周益竹以海派设计研究作为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这说明这样的社会课题研究与讨论,对我们专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其学术道路是有影响的。

在2003级研究生中,我承担了主持了国家级设计孵化器――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项目的建设工作。我带领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调研论证发现:设计产业是需要培育与孵化的。尽管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品牌的聚集地,名牌产品在智利生产、在这里销售,却不在这里发源。设计产业是无烟产业,适合在闹市高楼大厦中发展。培育与发展设计产业,建设一个有关高新设计与创业服务的设计孵化器,不乏是一种新思路。于是,一个在闹市高楼大厦集中空间中,为设计企业创办和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共事空间、共事服务及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进合作与交流,使之逐渐走上发展道路的设计孵化器的创意策划方案新鲜出炉了。经过努力,这一项目后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设计孵化器。

在2004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艺术设计类大学后职业培训研究”的课题,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组织研究生共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后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表了《工艺美术师》、《机构形象设计师》、《玩具设计师》、《商业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师》、《三维广告设计师》等近9部教材,在全国设计杂志上6篇,9个调查报告。结合职业培训,我还组织了研究生承担了上海市创意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平台建设的项目。在我的组织和指导下,研究生直接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教学、管理工作,在获得最新设计科技方面的收获极大。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导和设备供应商的培训下,掌握了大量的最新设计科技,如时间凝固系统、蓝箱抠像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在设计教育与管理的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强调社会课题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

从以上谈论的状况来看,我院所推行的这种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院为什么想到要以社会课题研究方式来铺就研究生成长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能适应国家、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导师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申报选择一些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以及通过招投标形式争取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社会课题,这是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重要的培养方式。因为设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设计在中国已被认为是即科学技术以后的又一新的生产力或“第二生产力”。设计教育不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就失去了学科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明确的提出了设计教育要服务于张江(学院所在的社区――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服务于浦东(学院所在的地区――中国最具开放的前沿地区)、服务于上海(学院所在的城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服务于长三角(学院毗邻的更大范围的地域――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第二,能体现导师的学术积累和学术眼光。我们知道,每一个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在他多年积累、开垦的领域中,是有着浓厚的积淀的。哪些问题是研究的空白;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哪些问题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哪些问题能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哪些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能开发出哪些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中还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作为导师来说都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年积累的资料,能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需要重新考证的,哪些材料是虚假、以讹传讹的、不可靠的。因此,他能让研究生直接地、便捷地进入研究门槛,抵达学术研究的殿堂。

第三,能够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命题课题方式。导师提出的话题都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而且往往会把自己的思路、研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观点的运用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方面最能体现出导师的学术个性、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四,能够防止抄袭和剽窃行为的发生。因为这些题目规定了思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综合别人观点、沿袭别人材料导师很清楚。如果不是这种命题课题,由学生任意选题,在短时期内写文章,容易导致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导师也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学术研究是有规范的:一是创新规范,二是引用规范,三是格式规范。学术研究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只有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才能形成学术论文。因此,这种命题研究方式,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有的研究生在硕士论文撰写的时候,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修改的现象。后来那个老师不同意其参加答辩,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不能按照老师提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那么就说明很可能你的论文的整个思路是抄来的,那很可能出现非常大的问题。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那导师的确有这个权利与义务。因此,采取命题课题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并达到发表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发生。

四、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社会命题(选题)

强调社会课题研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即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忙于应付导师所分配的课题任务,除了写出两三篇文章外,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不是有所欠缺呢?

因为我们的研究生都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本来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当然也是打基础的阶段,那只是相对于研一阶段而言,但研究生是必须进行研究工作的,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的。研究生阶段不可能什么书都读,什么知识都要了解。因为已经分了专业,如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专业差异。每一个研究生都要有坚定的方向感,即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设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那研究生对于本研究方向的书是必须读的,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史或设计实践方面去。因此,命题课题是必须在广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能完成的。每一个研究生不论是命题课题还是非命题课题,他也只能选取某一个非常专门化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他自己再选取一个题目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半年时间甚至一年时间也选不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题目。那才是真正的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年、两年,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况且,我们一般给研究生分配课题与选题,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这时,他们已经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在导师组或不同老师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一基础上,让他们参加一些具体社会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检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最好的实践。研究生在学术上如何成长,是必须有实践的。研究生在做社会课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会和导师讨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反思,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所以参加课题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

“命题课题”的方式其实是给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一个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平台,但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导师而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我院虽然身兼数职,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是热情饱满、精力充沛,而且乐在其中。那么,我院是如何平衡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的呢?

首先是我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有很大的发展,相当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学术生命得到了延续。其次,我与研究生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即每周一的晚上和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前者是单独讨论,后者是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要与我讨论关于开题报告与硕士论文在写作方面的重要问题,则需要与我事先约好,我再安排时间。也就是说我与研究生对话的时间是有计划的。因此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特别多。前提是讲究效率、讲究结果。第三,我往往将刊物编辑、学科建设、学术会议、设计大赛、设计论坛与研究生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生帮我们做了许多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少有的训练,比如每年一度的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连续三年的一等奖获得者均为我院的在校研究生。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实际的工作由研究生来参与,研究生的成长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迅速。其实,这也是一种像社会课题研究本身一样的方式,也是带动研究生群体成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这几年能够做到的,就是工作再忙,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事情再多,也没有将研究生培养的事放在很靠后的地位。因此,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才有那么多人,也才有那么多的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

除以上所谈到的,设计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是我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是我所申请到的一个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和同编教材的编写。由于这两个课题所涉及到的设计范畴和作品特别多,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研究生先按一个一个内容的作品做,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1999级和2009级的研究生,每一个人都写《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教材与论文。并且基本上都将此作为他们硕士学年论文的题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他们对于《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是从大学在校期间对这两门课程的认识开始的。并注重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所以做得非常扎实、也非常艰难。这门课的课时少、内容多。我们采用了直线型和螺旋形的两种编排方式。这个课题我一直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到光构成、动态构成,也有新的发展,现在还在进行之中。但我相信这种创新的教材和论文会很有意义与价值。

五、导师资助研究生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一种新形式

由导师资助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是国际惯例,世界著名的大学基本都采取类似的做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提出的“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也是为了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导师资助研究生的方式亦可理解为是导师责任制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大学的校情毕竟不同于国外大学,笼统地讲“导师资助制”,不仅让局外人不解其意,导师自己也如入云里雾里。

导师资助制,当然是指导师拿出科研课题的部分经费,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补贴。按照国外的做法,导师一般是用社会课题经费的一部分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支出,乃至生活费用的。这样看来,“没有课题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的论断,也没有问题。但国外的导师一般都有课题经费,不仅有而且此项经费足以支撑和支付他所带研究生或者担任他的研究助手的基本开销。这样优厚的条件,国内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不具备。因此,实行导师资助制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导师必须有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

充足的和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的获得,说起来可能很容易,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只要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导师从研究生的学费中提成一部分,加上导师申请课题项目经费,这些只要划归导师使用即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国家拨款,学校资助的力度应该多大,导师提成多少才算合适?按人头平均拨付是一个办法,但要知道近些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大大增加,资金的缺口也相应变大,这部分钱显然难以彻底弥补缺口。部分专项资金的到位虽然聊胜于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都不足,又怎么有余力,资助自己带的研究生呢?

解决导师的科研经费问题的办法之一,自然是社会课题项目的申请。但这里仍有个课题项目数与导师人数不对称的问题。各级各类的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每年都有,但导师能争取到的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源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和设计艺术学这些最应得到资助的社会课题,受资助的比例却最少。而应用性强,自身能够产生经济效应的设计艺术应用性社会课题,却不断得到巨大的投入,其结果只能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另一方面,课题项目的分配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也加重了“贫富不均”。一个设计类项目本来是不需要太多经费的,但因为某种科研以外的因素起作用,有的课题如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一下可以拿到几万。有的横向项目属于重大设计工程,如我主持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虚拟西方艺术馆、上海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等项目更是上千万。不能说,所有获得重金资助的项目都没有社会意义或学术价值,但确有项目在价值与投入上不成比例。如果这部分经费,合理地投入到许多看起来并不“重大”,但却有学术潜力的社会课题上,对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切实而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一个哪怕是“重大工程”。由此推出实行导师资助制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课题分配的公正化。

参考文献:

1.《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6年7月18日

2.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新华网,2004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