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信息学

数字信息学

时间:2023-06-07 09:2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信息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信息学

第1篇

据《信息检索概念》(Concept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一书的解释:“需求常常是某些未解决的问题的产物。它可能与工作有关。当一个人认识到他或她现有的知识储存不足以应对当前的任务,不足以解决某一主题领域的矛盾,不足以填补某知识领域的空白时,需求便出现了[1]。”

1 知识需求类别分析

1.1本能性需求本能性知识需求是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其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本能性知识需求通常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用户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即可获得本能性知识。其知识需求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导与传播方式。表现为增长知识、教学参考、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等等。

1.2专业性需求专业需求是用户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需求

如医生、律师、教师、等对知识的需求就有相当差异。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即使专业同一领域又有不同。在深入研究创新的过程中,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的需求就越精细,形成了专业化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专业需求与用户所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

1.3层级化需求

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其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差异显著,因而知识需求呈现层级化。比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专业不同层级对资源信息需求不同且。另一方面,同一用户在不同研究时段,知识需求也体现层次性,符合由浅入深、由粗及精的规律。

1.4网络化需求在信息载体的家族中,纸质载体始终一统天下,占据主体地位

网络化环境下催生的数字信息载体,以其独有的性能优势给传统载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纸质载体永远不会退出信息传递的历史舞台,但数字信息已逐步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媒体。基于此,用户知识需求正逐步向网络化需求转移。

2 知识需求的规律分析

2.1知识需求的全面性

每个个体用户都具有个人的、组织的、社会的和家庭的多方面特征,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特征都能够激发相应的知识需求。知识需求的全面性就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动因。

2.2知识需求的综合性就知识需求的学科性而言,知识需求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比如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文献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相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相关。信息生态学至少如与认知科学、信息学、信息社会学、等多达25个学科领域有关。

3基于知识需求的类别和规律,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优化馆藏结构,突出专业特色,科学入藏图书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首先要搞好采访工作,图书馆应对本馆的藏书状况、读者需求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以本校办学模式、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方向为依据制定合理科学的入藏比例,在兼顾一般学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收藏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源。科学入藏图书。使藏书结构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有效地保证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最大限度满足地满足本校读者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3.2 提供个性化知识定制服务

建立用户知识需求模型,开展不同层次的、多种类型的、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服务。高校图书馆提供个性定制服务,首先要分析和挖掘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和潜在需求,通过便捷的服务软件,将馆内外数据库系统与个性化界面集成起来,构建“我的图书馆”(My Library),并通过电子邮件、RSS (聚合内容),把用户所需要的有效知识及时或定期地传送给用户[2]。

3.3挖掘隐性知识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知识需求

挖掘隐性知识资源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按知识的可呈现程度,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也称客观知识,一般存储在各类物质载体中,易于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达、不易于交流和共享、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在知识,隐性知识也称主观知识,一般依附于人的头脑中,如个人的经验诀窍、判断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具有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特点。数据库建设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确定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的重点[2]。

4. 加大数字资源整合、优化

(1)数字资源获取面临困境在信息环境的变革时期,整序数字信息的异构资源系统急剧增加,,优化数字资源利用环境,有效获取信息、知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数字信息虽然逐渐成为主流信息媒体,但在数字资源的获取上则显得不尽如人意,数字资源孤岛和数字资源超载一直是阻碍数字资源有效获取的两大困境[3]。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数字信息资源

Abstract: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ecosystem is not static, but dynamic combin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peopl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information flow process,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ecosystem;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涵义

由上述对数字图书馆定义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循环过程。信息服务人员将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利用信息技术的协助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用户,实现信息的流转和有效利用。

根据信息生态学理论,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由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从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来看,数字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人(信息服务人员、用户)、数字信息、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是信息人之间以及信息人与系统内外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统一整体。

2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为信息人(信息服务人员和用户)、数字信息资源和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三个基本要素发生和展开的。

3.1信息人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可分为两类:信息服务人员和信息用户。根据其分工和作用的不同,笔者把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信息生产者、信息组织者、传递者和信息分解者,信息用户则充当信息消费者的角色。

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来说,信息生产者包括出版社、发行商、数据库提供商以及向数字图书馆提供相关信息的网民,信息生产者是数字信息资源的唯一来源,因此要保证系统内数字信息资源的质量,必须从源头上加以监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场合分别扮演信息组织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分解者的角色。

3.2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信息资源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立主要包括这三部分:

一是传统文献数字化资源。一般采用扫描方式将文献转化为图像文件或利用OCR技术将其转化为文本文件的形式再进行进一步处理;

二是购买社会上商业化开发的大型数字资源库的使用权限,在本校的数字图书馆网站上建立它们的链接或者设立镜像站点,这包括国内外的数字图书资料库,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料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Link、EI village、SCI-EX-PANDED等数据库;

三是自建数据库,例如收集本校的硕士毕业论文,建立本校硕士毕业论文全文数据库,根据本馆购买的随书光盘建立随书光盘数据库,针对本校的实际建立本校的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等。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指的是与数字图书馆信息活动有关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出发,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可划分为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内部环境和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两部分。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环境、硬件设施环境、人才环境、信息政策与法规环境以及信息文化环境,外部环境主要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人文环境四部分组成。

一、信息技术环境。

一般来说,数字图书馆是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组织文献信息传递的虚拟电子信息系统,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尤为重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作为支撑来保证信息的存储、组织、传递、共享等各方面的需要,从而实现为用户服务的功能。

二、信息基础设施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数字图书馆的载体。根据当前国内外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理解,它应该是一个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常设备所组成的无缝网络。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信息设备和支持信息设备运行的应用系统。

三、人才环境

作为信息活动的主体,信息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率和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好坏,因此要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环境必须要营造高素质人才环境。一方面应大力度提高信息生产者和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念,不为实现个人或团体的某种目的而制造虚假、重复、有毒有害等信息,并掌握文献信息学的知识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用户教育工作,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政策与法规环境

信息政策与法规因子是构建健康的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的保障因素,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信息人行为的规则,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制度、信息技术制度、信息流通制度、信息设备管理制度、信息人才使用与培养制度、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信息产权法、信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法律准则。要加强数字图书馆相关的信息规范和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管理制度,健全法制规范,净化信息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法制环境。

五、信息文化环境

数字图书馆信息文化是在其长期建设和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信息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职业精神和道德等的总和,由此可见,信息文化涉及的是信息人群体的价值观和信念。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文化环境,能够积极引导每一个信息人的信息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使他们团结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整体目标之下,为实现信息生态系统平衡贡献力量。同时,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文化还能够保障信息政策与法规的有效性,推进数字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

六、外部环境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其正常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数字图书馆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劣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同样也不容忽视。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进行系统内的一切信息活动,否则,数字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其存在的可能。因此,我国应加强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文方面的建设,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推进我国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总结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并不是静态的排列,而是动态的组合。信息人之间、信息环境因子之间、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之间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表现为信息流动过程,信息的流动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反馈,形成了一个互动双向的信息生态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焦海 .图书 信息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 学刊, 2010(12):31-33.

[2] 蒙. 于知 服务的图书 信息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3] 曲晨竹. 业信息生态系统的优化配盆与评价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1.

第3篇

需要考虑电子平板和全站仪是否联机顺畅、操作人员的技术是否合格和其他的条件要求。尽管目前研发出遥感控制电子平板,绘图员操作棱镜进行现场绘图,但是在设备投资和数据采集速度等方面却在很大缺陷,因此,为提高测绘速度和时间,现在普遍通过电子手簿与草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杂地形的测绘作业。

测绘技术数字化的发展前景。从现今的工程测量中的测绘技术数字化发展来看,数据测绘的标准、GIS要求和规格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改进这种局限,应建立完整、标准的数据测绘格式,提高地形图与GIS系统数据交互的可行性,促进测绘技术数字化更好的发展。

工程测量的数字摄影技术

首先,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和特点。这种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和影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影像的数字处理和匹配。它与视觉和信息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利用影像进行三维表面模型的创建,然后根据模型进行图形测量和绘制。目前我国利用数字摄影机在空中作业获取数字影像,在内业处理时,利用专项航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获得大比例尺的地籍图、地形图;这种方法可降低外业测量的压力,将测量作业转移到室内。因此,这种技术具有采集数据精确度高、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花费成本低和绘图成图的速度较快等特点。

其次,数字摄影技术的其他应用和发展前景。目前这种技术适合在城市范围较为密集的地区应用,应为范围较小的测区,花费的成本较高。除上述介绍的应用之外,数字摄影技术采集数据还可通过立体坐标测量仪,实现自动绘图,而且随着GPS技术在摄影测量的应用,可减少航测的连测作业,提高测绘的效率,实现工程测量摄影技术的自动化、数字化发展。

工程测量的3S技术

首先,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随着GPS技术日趋成熟,在各个领域都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工程测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它具有非常高效、精准度的特点,传统的工程测量需布置、检测控制网,进行桩位放样,经纬仪、全站仪和测距仪的使用频率较高。GPS技术则几乎不考虑气候、地形环境因素的影响,保证工程测量的高效率、高精确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桩位放样实时和动态分析,可控制桩位的精确度误差达厘米级;其二,建立放样平台。通过GPS技术建立的放样平台,可布置钢管桩放样于施工平台,缩短外业时间;其三,偏心检查。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实现一物两用,偏心检查桩位,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另外,GPS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是:无法直接获取工程测量的部分数据,GPS需结合其他测绘仪器或方法,才能完成测绘工作,尤其在水利工程测量行业。另外,GPS能结合传统的测绘仪器,实现定时、定点的测量。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地理信息储存和记录,建立系统化数据库。通过转化地理要素,计算出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数字分析和处理。地形测量人员根据需求,利用GIS快速获取数据,通过数字、图形的方式显示结果。该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程,利用标准化矢量化扫描、数字摄影测量对地球表面物进行测绘,提供准确、标准、及时的数字信息;工程测量中的GIS技术具有庞大数据库和显示、输出图形的能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信息,根据测量的需求通过软件进行绘图。通过计算运算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和成图的工作,降低了外业测量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GIS技术具有高精确度、小劳动强度、实时更新与管理的优点,从而在工程测量中被广泛应用。

第三,遥感系统(RS)技术。遥感系统技术能进行同步观测,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且综合性较高,因此很快在工程测量工作中普及。RS技术也是目前地形观测的有力技术手段。RS技术通过多光谱的分辨率,从遥感影像中获取比例尺较小和适中的图形数据,为城市规划工程测量提供了较为直观、准确、时效的地籍图、地形图数据信息。

第4篇

关 键 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资源建设、

【分类号】:G258.6;G270.7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本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总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12(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

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必须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首先,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使得图书馆的借阅、还书、预订以及续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人员很多的物理负担。

其次,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上.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以物质的文献资料为主,查阅、储存等既占空间.又存在质量保障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文献资料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书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文献资料的方便阅读和管理。因此.传统的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特点。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内容以纸质文献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人面对面为主。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以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管理与业务工作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计算机(网络)及面对面相结合,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传递、个性化针对性信息咨询与读者辅导,逐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亟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某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起来颇具特色的数据库,既充分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又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第7篇

[关键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数字资源收割

[分类号]G253

1 数字资源收割工作的现状

当今的数字资源将成为未来的科学史、文化史、社会史。正如我们从印刷资源中追溯文明一样,后代将从被保存的数字资源中回顾和利用我们所创造的知识,让人类可持续发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数字资源收割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第一步,近年来,各国的数字资源的收割工作在制度、机构和工具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1 数字资源收割的相关制度

挪威于1990年生效的《保存本法》所规定的国家图书馆收割和保存范围涵盖了网络电子出版物,并提供了具体实施规章。

新加坡于1995年通过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法案”(NLB Act),规定在法定的呈缴框架下,电子或联机形式传播的出版物不论是否已通过网页内容收割和存档,都须向管理局呈缴两份复本。

丹麦于2000年出台的第340号法案规定了公共图书馆收割、保存和提供包括因特网与多媒体在内的电子信息的职能。

澳大利亚联邦于2006年修正的著作权法案(Amendments t0 the Copyright Act)第40条和41条,对图书馆的数字收割和保存活动给予了重视与支持。

英国国家图书馆正建议国家立法,不限制数字资源的自动获取,支持以保存为目的缴送和复制,并涵盖有可能增加的各种介质出版物。

德国的国家存档项目Nestor正建议修改《呈缴本法》,要求法律支持数字资源副本的创建和修改权,取消由DRM提出的限。

1.2 数字资源收割的执行机构

目前进行数字资源收割和保存的执行机构主要是各国的国家图书馆,但除此之外,许多政府、文化与科研机构及联盟也成为了重要力量。

澳大利亚的PANDORA项目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参与机构包括国家声像档案馆、战争纪念馆、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峡居民研究协会、澳大利亚可持续知识仓储伙伴计划(APSR)中的联盟成员等。

德国国家图书馆组建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专业技术网,参与的组织除几所大学图书馆外还包括柏林博物馆信息协会和巴伐利亚州档案馆。

互联网档案组织(Internet Archive,IA)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和Smithsonian组织共同构成,以为后代保存稍纵即逝的、具有历史性重大意义的“原生”互联网资源为目的。

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冰岛、意大利、挪威、瑞典等国的国家图书馆,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IA等机构共同建立了国际网络资源保存社团(International Internct Preservation Consorti―um,IIPC),鼓励和支持利用通用工具、技术与标准建设国际档案馆(international archives),并资助相关研究项目。

1.3 数字资源收割的工具

2006年,在WARP项目(Web Archiving Project)中,日本国会图书馆开发了一个须版权人授权的网页爬行机器人进行网络资源收割。主要收割对象是网站,其次是在线期刊和城镇农村信息资源。

2008年,韩国国家图书馆在OASIS计划(Online Archiving&Searching Internet Sources)中进行网络数字资源的收割和保存。目前的收割对象主要为两类:网站和其他单独网页数字资源。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收割互联网中所有与新加坡有关的网页内容计划。2007年,该局建设并使用了一个自助提交系统,出版者可以在网络上直接提交数字出版物。

澳大利亚PANDORA项目开发了PANDAS系统,与IA协作进行大规模地域收割活动,已完成两次大规模的资源“爬行”,主要抓取采用.au顶级域名的网页资源。

200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通了直接隶属于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P)的网页抓取项目,使用IA专门设计的开发源代码爬虫软件Heri―trix进行网页收割。

2 新西兰的数字资源收割工作

2.1 相关制度和机构

新西兰于1965年出台了136号法令――《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法》,并在1971―2003年间进行了多次补充和修订,对国家图书馆进行数字资源收割与保存的职责及权利提供了法律支持。

2.省略站点下载。新西兰国家图书馆使用WCT的硬件系统是Sun SPARC servers,操作系统是Solari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Oracle,网络服务系统是Apache HTrP Server and Tomcat,用户识别系统是Novell e―Directory。整个软件系统被布署在两个服务器上:一个服务器用作核心指令舱(core module);另一个用作收割器(harvest―er)。

WCT工作系统的主菜单上共包括9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In Tray:总览模块。Harvest Authorisations:收割授权模块。Targets:收割对象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收割任务时间表。Target Instances:收割对象列表模块。Groups:收割对象分组模块,通过比较元数据信息、对同类资源进行成批收割。Permission Request Tem―plates:收割许可请求生成模块。Reports:报告生成模块。Harvest Configuration:收割设置模块,负责依据时 作界面可列出辅助评估的数据清单,包括:概述信息、起始日期、已下载数据、获取成功的和失败的URL,共用时间与当前状态等。WCT还可提供多个窗口,以对比收割结果和该资源的原始版本及其他版本间的差异,使得评估更直观、有效。2007年,新西兰国家图书馆共进行了1249项收割任务,其中953(76%)项完成了收割并经评估被认可后保存,69(6%)项未完成收

割,224(18%)件收割结果未通过评估被拒绝保存。

2.4.2 不断改进适宜被长期保存的数据格式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早在1999年就已开始进行程控Web资源收割,在2006年底以前一直使用的收割工具是:HT―Track Website Copier。长期以来,HTTrack对MARC格式的网络资源数据库进行资源选择和获取,累积性地遗留了海量的无法被长期保存的数据,目前正依靠数据迁移技术对这部分资源进行格式转化处理。2007年,新西兰国家图书馆开始使用WCT,其显著的不同在于:使用ARC文档格式输出收割结果,ARC以“分要素层存放数据”为特征,这种格式使得长期保存工作更为方便和有效。

2.4.3 通过建立各环节间的沟通机制提高收割效率WCT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过去类似软件在各环节工作间存在的鸿沟(gap),设计了加强整个工作流程整体性的各环节交流机制。例如,规定评估环节每周向描述环节提交报告,以提示资源描述需求、预告技术层对资源数量和大小的后续要求。

2.4.4 收割任务规模有限WCT还不能同时进行多项(大于8项)收割工作,也不能胜任对大规模网站资源的收割任务。目前已成功完成的最大的一次收割任务数据量是10G,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曾尝试过一次21G的收割任务,但收割结果未通过评估。

2.4.5 图形资源收割能力不足对于用Javascript建设的网站图像资源,WCT在收割后难于对其图像要素(如下拉菜单)进行导航加工,也难以收割深植(embeded)的背景图像(background images)。WCT图像收割能力的提高将依赖于当代图像传输和处理技术的全面提升。

3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收割工作的参考意义

3.1 以应用集成的方式实现机构间分工合作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新西兰唯一开设图书馆学与信息学专业的大学)、新西兰电子文本中心联合构建“收割结果评估工具”(Quality Review Tools),并以在线链接的方式实现辅助工具的远程调用(见图6),充分实现了分布式应用的集成。我国的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科技部等)也可以组建“协作链”,实现技术上的合作攻关、工作环节的分布式操作、经费支持上的合理分配。

3.2 建立和依据数字资源呈缴制度

新西兰以及新加坡、丹麦、挪威等国在数字资源呈缴制度方面成为了先行者,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图书馆负责该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职责和权利,并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数字资源呈缴框架与信息存档体系,值得我国借鉴。

3.3 健全收割授权管理避免版权纠纷

WCT的“获取版权许可”工作环节,有效地保障了整个收割过程的版权合法性。而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网络资源收割活动,仍采用先侵权后处理的工作方式,为日后的知识产权纠纷埋下了巨大隐患。WCT通过主动请求版权许可,防患于未然,使长期保存工作可持续,是可学习的模式。

第8篇

随着世界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信息已同人、财、物并称为当今社会的四大资源,成为人们决策的依据。能否及时、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直接关系到决策的败。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档案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软科学信息资源宝库。它以其原始凭证性、不可再生性及可重复利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丰富的档案资源和偏低的档案利用率的反差还相当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档案的信息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使这个博大的信息资源库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方面说明全社会对档案信息这种“看不见的资源”的价值缺乏了解,档案意识尚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档案人员的素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档案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而管理质量的高低叉决定着档案的利用率,所以,档案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特别是现在许多档案馆已引进了现代化技术,正向电子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方向发展,与传统档案馆相比,现代档案馆是以信息资源网络化、业务管理自动化为主要特征,所有这些都对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档案人员必备的素质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训练和内化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人的整体质量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具有复杂结构的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及品质特征的总和。档案人员从事的虽然是一项业务性强而又极其平凡的服务性工作,但就其深远意义来说它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档案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那么,信息时代的档案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人员的信息素质

在信息时代,档案人员首先应具有信息素质。信息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们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Zurkouski)在1974年向全美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此后,这一概念不断得到发展。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将信息素质定义为:“能清楚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有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活动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它是信息社会的人,特别是信息人员(图书馆员、档案馆员等)的基本能力。固然传统档案馆员也需要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质,但是在信息时代,数字档案馆人员与传统相比,其所具有的信息素质在内容上和程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从内涵上讲,现代档案人员的信息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1)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的前提,同时也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强大动力。档案馆是各类文献信息的集中保管基地,档案人员担负着准确、快速地收集档案信息,有效地提供档案信息的重要职责,因此要求档案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档案人员的信息意识应包括两层涵义:Bp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意识和特殊的档案信息意识。一般意义的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介。它是特殊的档案信息意识的基础。档案人员的档案信息意识是指其对档案的信息属性、对档案信息组织、开发、传播、利用的一种内在的、专注的心理倾向。这种信息意识具体表现在:

a.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档案信息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应当并且能够在社会上流通,而且应当认识到,档案工作者在信息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传播档案信息为大众服务的重任。

b.对信息具有分析鉴别能力。一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能判断出属于哪种类型,产生于哪个领域,主要服务对象是谁。二是能判断出此信息是否有价值,并能估测出价值大小。

c.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信息量的膨胀程度以及信息流动速度和更新速度的快捷性。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习惯上也称为信息品德,从广义上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化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档案信息管理者,其信息道德又有其特定具体的内涵,它与职业道德密切相连,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在信息社会的拓展与延伸。档案人员的信息道德,就是指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传递和利用服务等活动中,其思想与行为所应遵循的信息规范和伦理准则。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兢兢业业地为用户服务。及时、全面地向用户提供信息。这里除了一般的职业道德问题外,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往往缺乏社会有关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而且数字档案馆本身也要进行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所以这个问题在信息时代就显得重要、复杂和敏感。

(3)信息能力

这主要是指档案人员获取、鉴别、组织和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

a.对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在信息社会,由于数字信息产生和传播的特点,信息的密集程度,信息分布的复杂程度以及更新程度都是工业社会不可比拟的。所以档案人员必须熟悉各个数字馆藏的内容及查找方式、各种商业数据库的内容以及获取方式,各种搜索引擎的有效利用等等,及时收集各类档案信息,以丰富馆藏。

b、鉴别档案信息的能力。这是档案人员的一项基本信息素质。对档案信息的鉴别包括对其原始性、真实性的判别和档案价值的评估。确定档案信息的真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信息社会.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其真实性的判定就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这就需要有比较专业的信息鉴别能力。对档案信息价值的评估和鉴定,区分其价值的大小,是在确定了真实性后的又一个重要工作,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

c.档案信息的组织开发能力。档案信息组织开发己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各类档案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整理,形成各种专题数据库,并能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而档案信息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档案信息开发的时效性,则依赖于档案人员的信息开发能力。组织开发能力决定着档案服务的质量和社会用户的档案信息利用程度,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要求档案人员有一种对档案信息的职业敏感性,能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热点,有效地组织档案信息并向社会传播。因此.档案信息组织开发能力是档案人员信息能力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居于信息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具有创新性质的能力。

2、其他各项基本素质

这些基本素质是对传统档案人员素质的继承,也是形成和提高档案人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这与传统档案人员的素质要求大致相同,在此不作赘述。下面主要强调一下在信息社会必需的几项基本素质。

(1)掌握档案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首先必须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了解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利用的全套理论与方法,并能将这些档案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2)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档案信息管理与传统上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既懂档案学又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方可胜任。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用户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查阅信息的机会,但同时也把用户带入了一个陌生的数字信息海洋,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能尽快地适应信息环境,能根据用户需求及时通过网络系统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并把分散的片断信息组合整理出新信息提供给用户,成为用户信赖的咨询员。

(3)较好的外语能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加强,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已成为迫切需要的工作能力。一是因为档案馆是对外交往的窗口;二是档案馆的职能也要求馆员外语能力必须加强,这不仅是因为外文信息在馆藏中占有重要比例,而且随着网络化程度的加强、联机检索的需要、资源共享的扩大,档案人员只有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管理能力

档案专业人员,除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档案信息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档案管理、流通借阅、藏用关系等都是档案工作中值得研究学习和实践的问题。一个好的档案馆员不仅要掌握档案馆的管理知识、运行规律,还要了解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目前档案人员的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

在信息社会,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或“信息资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其档案事业。而是否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已成为档案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必然涉及到档案专业的教育培训问题。

1、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状况

近二十年来,随着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档案专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接受档案专业教育的人占总档案人员的60%以上,而且教育程度也呈上升趋势。大中专教育已不再是培训的主体,而是转向本科生教育,国家也加大了档案专业教育的投人力度。但问题在于,一是档案专业人员的总体教育程度不高。据统计,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只接受过专科或在职短期培训,具有本科学历的约占5%,有研究生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仅占0.5%左右。仍有不足4o%的档案人员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并且年龄大都在35岁至5O岁之间,这些人很难胜任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档案教育最迫切的任务。二是档案专业教育尚未走出传统的桎梏。首先是专业设置过窄,培养目标过专,为档案馆(室)机构外壳所束缚;再者,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能反映出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学生知识面狭窄,且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三是在职教育以“针对性教育”为模式,培训不系统,档案人员信息素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2、提高档案人员自身素质的途径

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在职继续教育,以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完善档案专业的教育体制,发展本科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方针上坚持“大档案学”的观念,既把档案学放到信息学和管理学的大系统中,而不要只局限于档案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其中着重培养其信息素质。使未来的档案工作者成为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通才”。

(2)对在职人员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在职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档案馆可以在经费允许的惰况下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使档案馆员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可聘请信息专业教授、专家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为促使档案馆员自觉地学习新的技能,还可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能的考核与馆员的提拔、使用、晋级、聘任等挂钩,并使其制度化,以此调动档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培养自学能力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档案馆;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112 — 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持续高涨,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进一步加强,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为大力发展数字档案馆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也开始起步了。继2004年深圳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之后,许多城市的数字档案馆也实现了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文件资料著录、数字档案内容管理、档案借阅与全文查询、档案的内容关联管理及图文声像一体化等应用功能,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

一、数字档案馆的内涵

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一样,20世纪90年代末,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没有围墙的档案馆、全球档案馆、超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等新名称不断见诸报端。随着数字图书馆从概念变成现实,档案界对于数字档案馆的表述也渐趋统一。

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数字档案馆仍然有着不同的内涵。档案界、计算机界、国际标准组织机构以及档案用户等,都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概念。

信息系统论是当前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概念描述中的一种主要提法,其核心是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定义强调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没有给出信息系统的确切内涵。而持信息仓储论这一观点者通常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信息仓库”、“知识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站”等,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它强调了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功能,但对数字档案馆本质属性的描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信息环境论将数字档案馆看作是一种“信息组织模式”,其对数字档案馆本质属性的表述显得比较宏观与抽象,环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难以具体认知。功能拓展论将数字档案馆定义为传统档案馆利用现代技术拓展服务功能的一种方式。其它还有一些类似的释义,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几种定义来看,多为描述性定义,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数字档案馆概念。

那么,怎样才能从当代信息科学与档案学的角度来对数字档案馆这一词语的含义进行认定和概括,使所有数字档案馆建设者都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的目标呢?只有对数字档案馆这一信息时代“新生儿”的本质属性与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完整和清晰的数字档案馆定义。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定义:数字档案馆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利用数据库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获取、存储、处理、交换与数字档案信息的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是各级政府和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数字档案馆的特征

1.数字资源的多样性。一是依托于实体档案的数字化;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组织、加工相关数字信息形成的数字信息。

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依托于网络,一方面能够在线采集网上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能够针对利用者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技术的多变性。由于数字档案馆依靠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基础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等,其存储技术、载体、格式、阅览方式等,都呈现出不断进步、变化的动态。

三、数字档案馆的功能

1.信息集成功能。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使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对特定区域内的所有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档案实体的保管形式。通过信息集成,使中心档案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管理档案及相关信息的中心,所以,信息集成将成为数字档案的首要功能。

2.资源共享功能。无论利用者位于何地,档案保管于何处,利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方便地查询、下载档案目录、数据乃至全文,数字档案馆这一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档案利用的理想化目的。

3.社会记忆功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应用国家相应的档案政策使档案馆改变以往以党政信息档案为主体的实体保管模式,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主要工具。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档案馆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数字档案馆能实现对电子公文、科技文件等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对文件从生成、捕获、处理、归档、鉴定、提供利用等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数据的动态管理。

四、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标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工程把各级各类档案馆组织在一起,把档案信息与其他门类信息综合起来,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面向全社会发挥作用。所以,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应该从一开始就纳入到国家信息基础工程之中统一规划与设计。数字档案馆的核心资源主要来自相关的信息系统,同时又可与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共享。

五、数字档案馆的总体架构

数字档案馆应以结构化的数字档案馆为基础,基于物理和逻辑两种结构,建成中心档案馆和基层档案馆两层分布式结构,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接收、信息交互、资源数据查询、数据存储与备份、归档数据管理、目录、信息的整理与利用管理等功能。按照两级模式建立的中心档案馆内容包括各门类在内的所有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基层档案馆应管理本单位经过归档流程的先行有效的各类档案数字化信息。

六、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建设

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档案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携手开展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势必会更加有力地推进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的建设。但是,对于数字档案馆这一档案工作创新变革的产物,档案界似应更多地承担起建设相关理论体系的重任。鉴于档案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文试图从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数字档案馆理论体系建设的内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建设

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传统档案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传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数字档案的定义及边界。例如:数字档案馆的管理对象究竟是什么?与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信息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大档案的概念外延到底有多大?这对于当前档案部门科学构建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库,合理配置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字档案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例如,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贯彻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原则,建立起科学的数字档案馆体系,推进数字档案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如何构建数字档案馆的绩效评估机制等。

狭义数字档案馆的组织架构、工作环节以及相关的工作原则与要求。例如,数字档案信息的创建、获取、鉴定、存储、处理、交换、、利用、保密等应采取哪些策略,建立哪些制度?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如何根据数字档案的形成目的、形成活动、形成过程、处理程序和职能范围来正确运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上述理论问题,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的推进速度相比较,档案界关于数字档案馆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显得比较欠缺和薄弱。然而,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档案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或缺,势必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和无所适从,进而加速档案工作的边缘化趋势。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需要学习、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更需要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工作内涵。数字档案馆既不能成为信息孤岛,也不是一个没有独特内涵、漫无边际的信息大仓库,需求不明晰往往是导致一些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关的法律规章建设

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这里只能列举一些实践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法律规章问题。如: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章,著作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政策,保护公民隐私权、知情权的法规政策,信息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等等。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档案界应注意总结和发现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积极推进相关法律规章的修订与完善,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有法可依,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七、进一步推进区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

1.坚持统筹兼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一是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注重收集档案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多门类、多载体、多途径,丰富馆藏数量,改善馆藏结构。二是实施馆室一体化。通过馆室交换,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国家档案馆之间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有效衔接和共享。三是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特别是要完善档案数据库建设,夯实数字档案馆资源基础。

2.坚持共建共赢,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实现档案资源集成共享离不开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由于档案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规则不明确,一些地区可能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产权地区化,有可能人为设置档案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导致在档案信息归属上的“地区所有、部门私化”,这种格局将阻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因此,区域内各级档案馆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认识是否统一、工作是否同步,都将直接影响区域数字档案资源集成共享和利用服务的整体水平。

3.坚持分步实施,深化拓展平台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文件连续体理论数字时代电子文件管理

一、文件连续体理论源起和发展

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关于文件运动的理论,其思想最初萌发于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档案学者LanMaclean的观点之中[1],80年代在澳大利亚学界萌发理论概念,90年代中期逐渐受到国际档案界的学者关注。1996年澳大利亚档案学者Frank Upward发展并完成了文件连续体的模式构建[2][3][4]。Upward的文件连续体模型中用一个多维坐标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从4个维度、4大主轴、16个焦点来理解文件的整个生命过程,如图1所示。

(1)文件保存轴涉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项记录及保存,包括文档、文件、单一档案及档案群。(2)证据轴追溯、探究各项活动与措施、提供的证据、乃至于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历史活动至社会群体的记忆。(3)事务活动轴标识文档、文件所透露的各项活动,包括行动措施、活动、功能与目的。(4)执行主体轴显示相关活动所联系的人或机构,包括执行者、执行部门、执行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同时,该图还揭示了文件的四维运动过程。第一维(形成)关注的是文件的形成,包括文件形成者、文件形成者所承办的事务、文档本身(不管是否具有档案的特点)以及在文档中体现出来的事务处理的轨迹。第二维(捕获)指的是文件的捕获,包括与文件形成者相关联的工作部门、导致一项事务发生的业务活动、文档与其背景信息、与其他文件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文件整体,该文件具有凭证性。第三维(组织)是文件组织,一个组织机构与其业务职能、构成这些职能的活动紧密联系,而且与档案以及机构本身的记忆紧密相连。第四维(聚合)是社会集体记忆的聚合,反映文件与档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该模式明确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涵盖的4个方面——文件的形成、文件的捕获、个体和法人机构记忆的组织、社会集体记忆的合成。

二、数字时代文件管理的挑战

数字时代,文件和档案的形成及利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已经陷入一个不断膨胀且还在持续不断发展的信息记录世界。KateEichorn曾在其文章中提到,网络时代的社区群体到处都在学着热爱档案(learning tolovethearchive)[6],但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什么反而是专业类的档案职业,却有被社会边缘化了的趋势呢?在谈到档案学被边缘化的问题时,Upward认为,表面上看可能是我们过于关注仅仅是对档案物理层面上的保管,而对于整个文件记录和归档的过程的精力注入不够[7]。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使用连续体的理念将记录保存和归档问题整体看成为一个不断变化和求新的过程,还是停留在将档案当作是保管的静态事务而并非文件运动的视角。他认为使用基于生命周期模式来对数字时代的文件和档案进行分离管理已不再适用,要使用信息生态观代替原有的将档案看作有限的最终产品的观念,要将档案群看成是一个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要使用综合集成概念和以过程为中心的连续体理论来指导实践。事实上,数字时代档案学边缘化的问题全球的学者都在深入分析,我国也有不少学者重视这个挑战。如目前普遍地对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修改以及部分高校对档案学院名称的变更,就可窥见一斑。我国学者王新才等在提及档案学发展前景时,指出目前档案学发展壮大的难点有二:其一是如何打破档案学社会需求不足的僵局;其二是在吸收其他技术学科长处的时候,档案学怎样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8]

数字时代,大量电子文件的出现给传统档案管理提出了挑战。首先,在数字环境中,许多具备文件性质的信息已不再具有物质实体,因此实体的保管不再是档案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取而代之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大量的数字信息中识辨出具有保存价值者予以捕获和保存,以便提供再利用。其次,在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出现暴露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理论假设上的盲点与武断。电子文件是可变的,依时间与环境而改变,它没有明确的实体可供管理。最后,电子文件也质疑了现有档案管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数字时代的电子文件存储对档案形成机构已然不构成压力,因此将文件定期转移给档案馆的需求大幅降低,加上电子信息可轻易复制并大规模传播,档案馆所存信息未必是独一无二的内容,技术的变化也可能造成档案馆所存信息无法读取,造成信息内容全部或者部分丧失等等。文件连续体就是在电子文件这种思潮中兴起的一套理论,旨在重新建立档案管理思维,以有效整合各种形态的文件保存活动。因此文件连续体理论自上世纪中期提出和形成后,一直被用于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制度与规范的构建和优化模式的实现[5]。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提出与电子文件兴起有关,但它并不是专为电子文件打造的理论。Upward和McKemmish均明确指出该理论的目的在有效整合各种形态文件的管理,不因文件是纸质、电子或其他可能形态而有管理思维上的落差与断裂。

三、数字时代运用文件连续体理论重构档案工作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为避免传统的档案管理跟不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于2011年提出了数字连续性计划,数字连续性的涵义是“需要的时候能找到,需要的时候能打开,提供的是需要的、可理解的和可信的,信息在其全寿命期内可以满足所有用途”。

Upward在最近的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文章中也指出,可以利用文件连续体方法来追踪文件记录和归档。其次是档案人员视野的多元化。在数字时代,档案中立更要专注于确保文件记录本身和归档过程中的开放以及对多元化档案的捕获和接收。档案应该有确切的准入制度,其中涉及档案透明度和问责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作为档案专业的人员核心职能之一就是颁发“入档许可”证书,并建立相应的评级体系和制度。同时还需要注重国际合作,目前有部分国际合作的先例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委员会和工作组,电子系统中文件真实性永久保障国际合作研究(InterPARES)等。最后是注重完善培训制度,档案从业人员在实践中需要形成连续体意识,并接受相关教育培训,了解如何更好地获取以及长远利用档案,学会捕获、形成、存储信息记录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数字时代,结合网络社会中社群和集体的智慧,来真实、公正、清晰地记录和保存历史。

数字时代的社会对网络文件进行职业化归档等管理的需求其实显而易见:越是网络虚拟社会,人们越是希望能看到真实的、透明的、具有社会公平正义和负责任的网络数字文件和档案。档案界是选择迎接这个挑战,运用连续体视角和理论,积极投入档案的形成过程以保证这些纪录能交融、体现社会真实背景下的捕获、创造、鉴定和评价,并融合到真实的社会记忆之中?还是满足于将自身职能局限于那一小部分的已经完成的档案保管的角色?如果选择的是后者,那么只能说离被边缘化的一天不再遥远。但是如果选择前者,档案工作者运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来投身工作实践,将自身也融入并成为记录这个扩张和多样化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档案的社会需求不再会萎缩不足,而是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利用归档原则中的透明、权威、问责、公正和多样化来帮助管理网络信息记录。档案工作者应该也必须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网络中发现并实现自己新的使命。

在实践中使用连续体方法来解决网络时代的记录保存和归档问题时(A Continuum Approach to Record? keeping and Archiving in Online Cultures)[7],Barbara Reed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文件连续体方式来看待网络的另类档案空间——维基解密。她提到了维基解密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对传统档案的挑战,迫使我们反思传统档案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维基解密颠覆了传统上只开放年代较久远的档案观点,尤其是对档案的可及和可访问方面,BarbaraReed指出现有的访问框架显然不符合社会期望获取政府信息的步伐,要运用连续体方式有效应对社会对档案的需求。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专门签署的政府管理电子文件的总统备忘录,高度重视新兴技术应用支持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奥巴马总统近年来提出建立国家解密中心:要做到“安全但常规、高效并且关注成本效益的解密”[11]。BarbaraReed认为,维基解密作为数字档案的一个案例,也教会我们创新性地使用数字技术和手段来应对网络档案的复杂管理:需要改变的还有原来认为档案是固定不能改变的观点,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关心档案的形成以及档案的传播和利用。

四、文件连续体理论新发展的借鉴

KateCumming[12]认为,文件连续体模式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将文件和文件的形成结合起来认识,并有助于在形成全部文件过程中有效聚焦到文件形成时所需要的特定部分。在实践中,不要预先设定某些行为在文件中是处于“活跃阶段”或者“不活跃阶段”,而要考虑这些活动在形成文件时的含义、背景、可获得性和证据功能都能被捕获和长久保存,从而做到所有部分能够反映整体,整体亦能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文件。总之,文件连续体理论从根本上是将文件和文件记录视为一体,并有其自身完整的时间跨度,是对螺旋上升的时空过程的整体把握,而不只局限于具体的某一段时间或者直线型的档案生命周期。文件连续体模式提供了新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文件本身和文件的形成、保存及使用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炼档案信息产品,出版档案史料汇编,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努力把‘档案馆’建成具有特色的‘思想库’”。对目前我国的档案实践而言,本文中提到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阐述的理论观点和案例分析有不少值得在档案实践中参考和借鉴。首先,在档案实践中,文件形成与控制目前成为档案部门业务活动及其过程和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需要用连续体理论去探索、思考,着眼于文件记录保存的信息对象的整个生命跨度,而不是将档案视作固定不变的最终产品。让无限、变化和多元的观点进入档案工作者的视野,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并确保其真实、可靠、完整和可用性,让“死档案”鲜活起来;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效率、效用和效能,满足现在以及将来多样化趋势的社会需求。其次,以电子化方式提供文件服务,在日益复杂的法律环境中合法合规开展业务活动,档案机构以可信赖、可问责、过程透明和对社会公平正义负责的方式开展工作。第三,基于连续体模式的运用,档案机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协调、协同采用枢纽和节点的形式进行,而不再是传统工作场所的单点之间的工作关系,这也有利于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第四,目前档案界面向智力与决策支持的跨学科与跨部门数字保存研究与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增多,以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数字文件信息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档案学教育中需增设与档案学交叉的信息学科课程。在互联网为信息交流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日益开放的环境,使用和处理与网络相关的档案业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已不可或缺。但要注意的是档案学在汲取其他技术学科的长处的同时,要确保形成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交叉课程。

文件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是现代信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档案工作者尽最大努力去捕获、维护管理、保存以及将其作为证据提供长久利用,以便构建面向社会记忆可信和可再利用的数字仓储和数字保存工程,这是档案人员的责任所在,而基于连续体理论的国际化经验则为此提供了良好的视角。

注释:

[1]Sue McKemmish and Michael Piggott ,The records continuum : Ian Maclean and Australian Archives first fifty years, AncoraPress,1994,pp.110-130.

[2]Frank Upward, Structuring the records continuum: Part One: Post-custodial principles and properties. Archives andManuscripts[J],vol.24,no.2,1996, pp.268-285.

[3]Frank Upward, Structuring the records continuum, Part Two: Structuration theory and recordkeeping. Archives andManuscripts[J],vol.25,no.1,1997, pp.10-35.

[4]Frank Upward, The records continuum and the con? cept of an end product.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J], vol.32, no.1,2004,pp.40-62.

[5]安小米.文件连续体模式对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2(3).

[6]Kate Eichhorn,Archival Genres: Gathering Texts and Reading Spaces,Invisible Culture [J] Issue 12, 2008. pp.1-10.

[7]Frank Upward, Sue McKemmish,., Barbara Reed, Archivists and Changing Social and Information Spaces: A Continuum Approach to Recordkeeping and Archiving in OnlineCultures,?Archivaria[J]vol.72,2011,pp.197-237.

[8]王新才,王海佼.档案学发展的动力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2.

[9]Sue Mckemmish,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A Continuum of Responsibility,Proceedings of the Record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14th National Conven? tion,1997,pp.15-17.

[10]Sue Mckemmish,Placing RecordsContinuumThe? ory and Practice, ArchivalScience[J],vol.4, no.1,2001, pp.333-359.

[11]Barbara Reed, Reading the Records Continuum: Interpretations and Explorations, Archives and Manuscripts[J],vol.33,no.1,2005,pp.18-4311.

[12]Kate Cumming:Waysofseeing:contextualizing the continuum,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J] vol. 20, no. 1, 2010 pp.41-52.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员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brarians of Colleges Digitized Library

LIU Yaya

(Library of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 era" facing traditional to digital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librarians how to keep up the pace of the digital ag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the paper inquiries on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library;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quality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正从传统和现代迈向数字时期,而作为图书馆里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力的图书馆员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今天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改变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现代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现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其中馆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馆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还直接影响到读者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价值的实现。因此,试就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针对其素质现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展开论述。

1 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1.1 高尚的思想品德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员的灵魂和统帅,而且是与读者交流、为读者服务的法宝。是提高其专业素质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是图书馆员胜任各项工作必备的基础。尤其是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读者为出发点,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需,本着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场服务,本着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勤勤恳恳,热爱本职,立志献身于高校图书馆事业。

1.2 丰富且坚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相关的学科基础

由于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在馆藏结构、用户服务范围、信息要求程度和管理手段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一步步进入电子化、数字虚拟化和网络化时代。这就要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扎实掌握传统型图书馆中所要求的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传递信息、深加工的能力、掌握图书分类法、了解和熟悉馆藏、具备情报信息学理论知识、整合信息等的能力还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图书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具备对印刷型文献的整理和加工的能力,更应该具备对电子文献、网上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能把网上的数据有效地组织起来,以便使数字化信息资源有序化等。此外馆员还应学习和具备语言学、读者心理学、信息管理学等与图书馆工作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较广阔的知识视野,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读者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信息的需求。

1.3 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并具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储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并且能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的计算机网络,为全球用户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员还应了解和掌握文献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声像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社会信息服务效能。

1.4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高校图书馆员无论是谈话、发言、作报告、撰写科研论文还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都要求语言表意准确、言之有物,具有逻辑的征服力。并且随着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对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来说,应能掌握和精通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确保外文文献的借阅、咨询与开发,开展联机检索,获取网上信息,实现馆际合作,进行西文编目等工作。

2 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现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突出。且现有制度的不健全、馆员队伍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其自身知识结构和观念的落后陈旧,都使馆员无法适应数学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这些都导致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下降。因此,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与水平。

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全新的理论和全方位的服务观念

高校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工作,因此图书馆员应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论武装头脑,及时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本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牺牲自我、奉献读者的精神投身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必须对传统的理念和服务方式进行扬弃和取舍,树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图书馆理念及专业发展观,明确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的理念,建构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形成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坚定的思想、态度和意志。另外,搞好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历来是高校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与生存之道。面对数字化的挑战,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有接待、借阅等一般性工作的服务意识,还要有能动态地了解各种读者的不同需求,具有开展一些特色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意识。

2.2 不断地自我学习与创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学习理论与不断创新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是提高馆员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实践基础。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等。因为,高校图书馆员既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也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及国际间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高校图书馆员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为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贡献自身力量。而专业素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而不断学习又是提升专业素质的核心途径。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员,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高校数字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广学博览,不但要熟练掌握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其次,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必须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例如:能够研究并撰写各种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以便使新思想、新见解、新理论得到推广和交流,同时也拓展自我专业发展的新天地。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有进步,才能敢于破除传统的各种旧理念,旧束缚,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机制、新领域。才能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素质,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从根本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只有将新理论、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才能真正提高馆员的专业能力。

2.3 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馆风与人文环境

高校数字图书馆健全良好的制度及在制度的保证下依法治馆、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的时空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发展的外在动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提高准入标准,加大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杜绝图书馆员的人职门槛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奖惩制度。每年对馆员进行考评,把馆员的聘任、工作成绩与年度考核、奖金、职称评定等挂钩,按照实际工作水平和工作成绩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又要“以人为本”, 解除困难馆员生活,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馆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感到图书馆是幸福快乐的大家庭。另外,还要做好馆员的培训与发展问题。可以通过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学术讨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及开展形式活泼的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鼓励馆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提高信息环境下专业素质与能力。

其次,在制度的保障下,馆员对读者热忱、高效的服务,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与集体意识,功能完善的网上学习与培训的平台,以及馆员之间互动性方面的建设,馆与馆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等,都使图书馆及其工作者能尽力发挥自己的职能与作用。并为馆员和读者提供一个自身素质提升的良好人文环境与氛围。

2.4 馆员自身要有提高素质的需求和愿望

外在的制度和环境给馆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实践基础让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馆员自身如果没有提高素质的紧迫感,没有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想法和愿望,馆员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高校图书馆员在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协调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调控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方式的需求和愿望。能够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各种读者的服务要求和高校数字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逐步形成提高其自身素质的优良意志品质。

总之,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协助学校为国家培育各种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社会电子化、虚拟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员只有顺应潮流,勇抓机遇,迎接挑战,采取各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不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行为搜索引擎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9.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65-03

Students’ Information Searching in Digital Era and Requirement for Library

Li Kai(The Capital Library, Beijing, 100021)

Abstract: A report How College Students in Digital Era Search Information was published by“Information Quality Plan”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ge in Washington University. The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tudents use in searching informa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report and the researching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ctivities; searching engine; library

CLC number: G259.71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65-03

1背景

2009年12月,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的“信息素质计划”发表了《数字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搜索信息》报告。“信息素质计划”的前身是在2007年成立的一个研究小组,它在2008年发表了一份信息素质报告,这份报告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如何认识并且操作和课程有关的搜索工作。它的主要结论包括:绝大多数学生(87%)都不是从Google开始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他们经常使用图书馆、图书馆网站和图书馆员。这个结论和之前绝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是不同的。

在发表这份报告之后,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信息素质计划”,它关注在美国各地、各种类型大学的大学生的经验,试图理解青年人如何理解并且实际进行搜索――包括和课程有关的作业和每天的搜索活动,并且从青年人的搜索行为出发,研究信息素质的问题。

“信息素质计划”在2008~2009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人员在2008年冬天进行学生讨论活动(访问对象包括三所四年制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和三所两年制学院至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学生)。他们又在2009年春天通过网络访问了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查菲社区学院,华盛顿州的海岸社区学院,和田纳西州的义工国家社区学院至少完成了一个学期学业的学生。在2009年的调查中,研究人员一共调查了27666名学生,回收2318份回答,总体受调查率略低于8%。

2搜索的类型学

在2008年冬天进行的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反复提及“发现的语境”。研究人员意识到,这些语境是理解学生搜索行为的关键。根据这次访谈的结果,研究人员定义了四个搜索的语境:

(1)大局:理解一个题目的背景,以便进行定义或者选择研究题目;

(2)语言:了解和一个题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情况:了解和一个研究有关的具体情况(比如,这个研究多久能完成,是否能满足导师的预期,等等);

(4)信息收集:查找、评估和本研究有关的资料。

在后续调查中,研究人员确认了这四个语境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同时存在于课程搜索和日常搜索中。它们通常都出现在大学生搜索过程的早期阶段。但是,“大局”语境比其他三种语境出现的更早,它更多的和“前研究阶段”有关,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思考他们的题目,缩小或者扩大题目的范围。而且相对来说,这个语境也是四个语境中最重要的一个。

学生对于另外三种语境的需求程度大体相当。而且,另外三个语境在搜索过程中出现的时间也都大体相当。

3学生使用的资源和策略

本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学生在搜索过程中使用哪些信息源,以及使用怎样的策略。

课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不同没有让学生使用显著不同的信息源。学生也没有因为不同的语境使用显著不同的信息源。研究人员使用了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来检验这个结论,在从0(完全不一致)到1(完全一致)的范围中,学生在课程搜索和日常搜索的选择分别得到了0.994和0.993。这意味着在这两种搜索中,在不同语境下使用的搜索工具高度一致。

网络和搜索引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在任何搜索中都使用Google,而且在两种搜索中分别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其它搜索引擎(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搜索引擎不是用的最多的或者最先用到的――比如在课程搜索中,绝大多数人使用课程提供的书目)。而且绝大多数人也都使用学术数据库。维基百科是另外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网站,和Google一样,它也跨越了搜索类型和语境的类型。网络正在日渐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信息源。

图书馆被学生广泛使用。在和图书馆有关的资源中,除了上述提到的专业数据库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常搜索中也有超过70%的使用率),在课程搜索中也有超过70%的人会去图书馆借书,并且有超过60%的人会使用实体的百科全书(上述两种信息源在日常搜索中也有将近一半的人使用)。

另外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学生的搜索具有相当高程度的社会性。在搜索中,他们非常仰仗人际关系。在日常搜索中有超过80%的人会寻求朋友的帮助,还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寻求社会网络或者教员的帮助;在课程搜索中有超过80%的人会向教员寻求帮助,还有超过70%的人会向同学求助。但是在两种搜索中,分别只有不到50%和40%的人向图书馆员求助。

研究者还比较了学生使用的搜索策略和图书馆员使用的搜索策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编写的《研究过程的七个步骤》是图书馆搜索策略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图书馆员的方法和学生的方法存在巨大的差别。在学生的方法中,所有四种语境都是在研究的开始阶段需要解决的。但是图书馆的方法采取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解决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建议,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应该使用可信、权威的信息来源来确定题目(比如说各种图书馆资源),在研究的后半段才使用网络资源来扩充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一开始就使用Google和其他网站。

4关于学生的信息素质

时代已经不同了。技术纵使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特征,它也绝对是我们时代变化的重要的表征和动力。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对实体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面对不那么熟悉和方便的实体图书馆,学生自然会更喜欢他们熟悉的方式――更不要说这个方式本身就有很多优点。所以,Google、其他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信息源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在课程搜索还是日常搜索中,使用维基百科的人都比用实体百科全书的人要多,这说明至少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影响学生搜索过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学校和学生面对经济压力,他们都尽可能的缩短在校的年限,这样,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内就要上更多的课,他们必须尽可能快的完成作业。所以他们必须采用更实用的搜索策略――这种策略并非因为学生对于可得的资源和服务一无所知,恰恰相反,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正如报告中指出:

今天的学生对于资源、系统和服务并不缺乏经验。他们开发出了复杂的信息问题处理策略,满足他们学校和日常生活搜索中遇到的问题。(p.33)

实用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不是所有方面的话)。比如,学生当然选择了很多专业而且权威的信息源,比如专业数据库。但是我们应当把它放到实用性的脉络下加以理解:学生会选择这些资源,首先是因为它们易于获得,而且更容易满足教员的期望,这是这些资源的一个巨大优势。另外,大学生无需和人打交道就能使用这些资源,也是资源另外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地方。

大学生偏爱Google和数据库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它们使用简单。Google和绝大多数图书馆OPAC相比具有更易于使用的界面,专业数据库也是如此。2.0的界面让它们有更强大的用户亲和力。另外一方面,Google能够一下就返回大量信息,这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大学生来说,这至少看起来是非常方便的。

大学生使用的资源和策略往往是经过实践和交流获得的。正如报告所说,他们学习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根据的都是个人的经验(要么是他们本人的经验,要么是他们朋友的经验)。另外一方面,大学生迫于压力,往往在实践中毫无变通的使用这些方法――不管是在日常搜索还是课程搜索,或者不管在搜索何种语境,他们都使用各自很小的一部分信息源。这种方法有时会奏效,尤其在考试中,他们往往能取得过得去的成绩。但是这种方法距离信息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一点也不能培养“发展、实验和创新的精神”。

使用网络资源还有另外一个代价。报告发现,许多学生都觉得搜索很困难,并因此感到挫败。这种挫败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过载”:搜索引擎返回了太多资源,学生无法判断每一种资源的有用性和权威性。数字信息环境愈发复杂,数字资源愈发丰富,学生迷失在网络之中。

5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角色

对于大学生的选择来说,图书馆资源和图书馆服务的区分是有益的。前者包括数据库、OPAC(以及实体的图书馆),后者比如图书馆员。

如前所述,学生广泛使用专业数据库、OPAC和实体的图书馆(比如使用图书馆的自习区,或者借书),但是他们很少使用图书馆员――不管是咨询作业有关的事情,还是进行在线咨询或者询问和图书馆有关的问题。只有31%的学生认为,向图书馆员咨询和作业有关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而且,在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学院的比较中,有更多四年制大学的学生不直接咨询图书馆员。如果我们能够认为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比两年制学院的学生信息素值更高,那么这似乎能够说明`,使用图书馆员和学生的信息素质如果不是反向相关,至少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相对于图书馆员或者图书馆服务,对学生而言,图书馆资源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其中一些原因包括:内容可靠、内容有深度并且详细、能够满足教员对于作业的预期、曾经用过,而且作业取得了成功、界面简单、随时可用,很方便等等。一方面是图书馆资源具备和作业直接有关的优势,比如在内容上更加可靠、更加详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满足学生对于“个人化”的需求:资源更加方便,无须和人打交道就能实现目的,学生也更加相信自己的信息素质,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工作。

学生如果要从人那里获得帮助,他们往往会找到教员。他们使用教员的几个最重要的原因包括:能够用电子邮件联系、能够提供文字的指导、能够评论他们的作品等等。教员相比于图书馆员的优势似乎在于,他们是出作业的人,所以学生很自然的会更多的咨询他们。而且相比于亲自去图书馆咨询图书馆员,上课见面是一个远为方便的情境。

总之,学生不向图书馆员咨询问题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它说明今天的学生有更高的信息素质和更多的自信,他们相信可以自己来解决问题(或者是其他的渠道)。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大化为无形可能才是它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另外一方面,实际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远不能说是理想,就像报告中所说:

学生的信息策略是通过死记硬背学会的,而且他们毫无变通的使用这些策略,还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许多学生的研究方法都远非新的方法、缺乏实验、发展和创新的精神。课程的研究作业不应当让学生最后只是三心二意的探索数字世界里很小的一个范围(比如说,有写作业会给出“必须在论文中使用上述五种资源”的要求)。(p.33)

所以图书馆员完全应该更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工作中。图书馆员应当进行更加详细的进行研究,具体的分析读者对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使用情况,以及读者怎样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资源和服务,不仅仅是某些资源的流通数量或者参考咨询的数量等等。总之,他们还应该研究图书馆在学校总体的研究流程中到底位于何种位置。图书馆应当根据研究结果全面的重新设计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提供的服务。

在具体操作方面,他们应当更加积极的采用2.0的技术和理念,把图书馆服务推送到读者那里,而不是等着读者前来使用服务。比如积极和各学院展开合作,对教员和学生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或者采用用户更加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的服务植根于搜索引擎,或者设计出更加贴近用户的服务。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人用图书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虽然,这也是这个职业需要关注的问题。重要的是图书馆是否能实现其职业的功能和理想。面对这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考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且做出一些努力来应对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