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汉语文学

大学汉语文学

时间:2023-06-07 09:2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汉语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汉语文学

第1篇

【关键词】:汉语文素质 学习习惯 培养

“汉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汉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汉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汉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汉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汉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这就与养成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二、中学汉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汉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汉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为将来提供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汉语文学习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接受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庞杂,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汉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汉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

其次,培养对汉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汉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增强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汉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汉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验证汉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汉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汉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汉语文教育教改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养。我深信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58

如今,在汉语言教学课题方面,传统蒙古语授课的学校主要侧重于识字、静思、静听以及静观,并没有重视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训练等问题。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水平,需研制出更为完善、有效的教学方式,摸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

1 教授汉语言的老师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是十分困难的

民族学生在周围的环境或者是家庭当中,均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不管是语法还是词汇都运用自如。但是,民族学生一旦进入使用汉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就必须使用并且学习新的语言文字,改变长久的母语习惯,可见,这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并没有做好学习准备时,每一天都要接受和自己母语无关的汉语文新知识,在最初,学生在并没有理解的状态下囫囵吞枣地接收知识,之后再慢慢消化,历经一段时间之后,才能领悟其中一部分含义。因为语言本身的性质不同,所以汉语当中很多例如“潦倒”、“尴尬”以及“虔诚”等词汇找出对应的民族语言十分困难,所以授课时,学生理解并不全面。民族学生由于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所以在语法上的学习也不尽如意。在阅读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阅读不通顺、语序不对和逻辑混乱等情况。不仅如此,对于数理逻辑语言与哲学,民族学生就更不能理解了。鉴于此情况,很多教师都会认为民族学生“孺子不可教也”,更甚至认为民族学生“智力低下”。这类教师不仅缺乏对民族学生的理解,还不存在提高地区语文教学质量的兴趣与觉悟,可谓是民族教育当中的缺陷。

2 “模仿效应”是我国一部分民族学生获取学习成就的主要途径

倘若在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若在民族地区任教的语文老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渊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够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能写出端正的板书,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和幽默、风趣、自然和大方的教学姿态,那么在潜移默化之中便会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模仿教师、崇拜教师、羡慕教师、更加信赖教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望着他们的目光倾注了期望和关切,那么学生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如此一来,学校效果将大大提高。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若是想改变传统教学当中以“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那么首先,则必须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首先,教师应该完成自身的训练与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教授学生的个体,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这样缺少了学生探讨、自得、自学以及自悟的时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呢?

3.1 “先学”

在课堂上,教师使用投影片或者是简洁的语言来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进而对学生提出自学时间、方法、自学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进行小组合作查字,也可以独立查字典完成。成立学习小组一起读课文,如果碰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相互探讨,不能得出答案的应记录下来,向教师请教。

3.2 “后教”

所谓的“后教”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成立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而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在旁适当点拨来提醒学生,而不是传统意义中老师一个人在讲解,学生在听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有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才能调动学生好问、会问以及敢问,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后习题、课题以及重点词句当中寻找问题,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时间。

3.3 “当堂训练”

汉语课上,教师可采用“当堂训练”的授课方式,一次训练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次是模仿训练,就是学生模仿教师的词汇和语调。

3.4 加强对汉语实践活动的指导

可以说,汉语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汉语实践活动,要求开展活动课的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多彩。可采取学唱汉语歌曲、成语接力赛、查字典比赛、故事会以及朗读会等形式。在活动时,教师需时刻体现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性和自主性,活动的内容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形式不要过于死板,活泼一些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求活动具有较强的交际性,语言和民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是最好、最完备,同时也是最丰富的交际工具,学习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与人更好地交流,所以汉语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交际功能。学习汉语的民族学生大部分年龄偏小,学习之后,效果十分显著,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且学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倘若在学习汉语之后,在生活当中无法应用,那么长久下来,学习的兴趣会逐渐消失。

3.5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民族学生长期积累的习惯,可见学习汉语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需要更为有效、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学校以及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有利学生的各项条件,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录像带、投影仪或者是录音机等高科技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6 激励的评价阶段

教师不仅要擅于把握课堂气氛,还要时而激励学生,激发起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鼓励和包容会激励民族学生上课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韩格日勒图.蒙古语文的使用与语言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30.

[2]齐玉华,海金宝.提高蒙古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浅谈[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15.

第3篇

关键词:浅析汉语;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

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慢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本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J].教学大纲,2004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J].高教出版社,2005

第4篇

但是,这个表述并未能对课程性质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个表述。这个表述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定义(也是讲性质),第二句是讲目的,第三句讲基本特点(即根本属性)。第一句强调了语文是一门语用类课程;第二句中“语用”却成了手段,目的在于“成人”;第三句又说两者是统一的。前后矛盾,难以统一。那么,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工具性(语用)与人文性(成人)究竟是何种关系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并不想直接给出答案。笔者首先想探讨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才会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客观性的,不是由我们随便界定的,不是我们说它是工具性就是工具性,说它是人文性就是人文性。

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也是该事物与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标志。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那么,语文课程的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个对立统一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考察语文课程的矛盾,必须置于国家课程这个大的范畴加以分析。从学科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和其他课程一起构成国家课程;从学段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大学语文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可见,语文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在的客观存在,它是不同于与自然存在(比如高山、大海)的一种主观存在;它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意识的产物,它是和人的思想、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课程及其他学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程是一个主客观统一体,主观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是由其主观性的一面所决定的。简括地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首先,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规定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教育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我国的现代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但都是讲的培养目标问题,比如,十六大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二战后调整了教育方针,“在奉行大诏的同时,对过去的教育方针进行检查,并锐意努力确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针。新的教育方针,可望在近期内成案。今后的教育,将以维护国体、排除军国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建设和平国家为目标。要谦虚反省,提高国民的教养程度,养成科学的思考力和热爱和平的美德,提高智、德的一般水准,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编译自海后宗臣、清水几多郎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第5卷,第2页。张雄伟译。区建英校)

可见,国家的教育方针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带有鲜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对课程性质的影响很为关键。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本文所探讨的课程是指教学科目。)

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科目)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比如,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课程的目标就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在国家课程的整体目标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实现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性质。

回到语文课程上来,那么,语文课程在“人的发展”中能够和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呢?从我们已有的和习惯的学科体系分类来说,理科(国外指科学课程)侧重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文科(国外指人文课程)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两者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主,在学生的德智美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课或者言语课,它应该是语言承载的文化课,语言是承载的工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是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语文课程的本质不是一门工具课,而是一门文化课。当然,不掌握语言,就无法理解和表达文化,而且语言本身甚至就是某种文化,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这在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尤其重要;而越往中高级阶段走,文化的因素也就越显重要,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启蒙教育,而开蒙以后重视读经和游学的原因。如果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一门工具课或以工具性为主的课程,那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任务就可能落了空;文史哲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关于文史哲的知识就是能力和素养,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语言的内核,就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其次,“语文”的名称和内涵本身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取之于“国语”和“国文”,合而为“语文”,也是人为的、临时的、偶然的,也许完全可以叫“汉语”“华语”“汉文”“唐文”等等诸如之类的名称。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像数学的学习对象是数字和数学原理,物理的学习对象是是物理现象和原理一样。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提出将语文课程的名称归正为“汉语文”,并将其分为“基础汉语”“高级汉语”“大学汉语”“对外汉语”几个系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汉语”的命名去除了“语文”这一名称的泛化倾向,指向了母语教育,使得该课程有了明确的内涵指向和清晰的文化归宿。将语文课程定位为母语教育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准确归位。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混沌不清的“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的问题。从母语这一本体出发,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方法都是相当清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是事物的本原,是现象彼岸的自在之物。母语虽然是意识的产物,但又是大量的言语现象之下的客观存在,因而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特性,比如它的遗传性、符号性、民族性,等等。对此,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等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最近,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新生儿,啼哭的声调也会带有各自母语的特点。一段音频片断表明德国婴儿的哭声都有降调,而法国婴儿的啼哭却是升调的。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彼得・戈登等对巴西的一个部落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他们的母语中缺乏关于计数的词汇,因而这些人在计数方面的能力显得格外欠缺。他们据此认为,母语自身的特点能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造成影响。显然,母语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色彩是非常浓烈的,因而,母语教育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学习母语,不仅仅是学会使用一种交际的符号,也要理解和学会符号背后的民族文化,并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培养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合格公民。这在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目标中表述非常清晰。比如,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摘自洪忠礼《中外母语教育研究》)显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中都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那么,作为母语教育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地位如何来确定呢?当然由母语这个本体来确定。从语言产生的角度看,精神和言语是共生的。语言产生之初,是先有意识,后有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产生之后,是言意互转;各种创造,应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当然,在思维的过程又得借助内部语言。因此,总的来说,精神的一面比言语的一面可能更重要。(这一点参见拙文《共生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作为汉语言来说,由于汉文字的表意特点,汉语的“意味性”更强,汉语的遣词造句对意味把握的依赖程度更高,“意”对“文”的影响相对较高,因而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的积淀和对世界的识见是至关重要的。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98-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工作逐渐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越来越关注新型教学方式,如何将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有机统一,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要根据教案、教学大纲等开展语文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中学语文中包含诸如文言文等较难懂的理论知识,如果只是通过机械式的讲解和练习,将会降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文学方面的享受,还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中学语文学习阶段,教师在关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和提升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在素质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开展针对性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有效性课堂中,教师应转变其扮演角色,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关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因材施教

中学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自尊心较强,在语文学习方面,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并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对于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需给予充分的关注,在课堂中可以布置难度较低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在课后,帮助学生克服语文知识难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并带领学生探究未知的语文世界,开拓学生语文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分层并进”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二)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学生大多是从课本中获取语文知识,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不深刻,为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突出学生课堂地位,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如在学习“桥之美”的语文知识时,教师可以专门找出时间,带学生参观当地比较著名的桥梁,实地考察桥梁的结构、外观,通过类似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现实生活与课文相联系,从而理解课文中描写“桥”的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写作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素质化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语文方面展现出的不同天赋,而予以对应的引导方式,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写作任务,并给学生仔细批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身观点,在价值观念正确的前提下,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浓厚课堂学习氛围

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对应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好的课堂开端是成功教学的一半,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而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导入中运用得较广泛的教学方式,其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好奇心,使得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童趣”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童年的游戏么?在老师生活的年代,我们都会玩丢沙包、滚铁环,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小伙伴们也很和谐,那你们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能跟我分享一下么?”通过“回忆”的方式,激起学生对“童趣”的思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讨论氛围,从而进入到“童趣”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创设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教学情境,重视情境的创新性,并关注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参与情况,更好地保障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利用先进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先进教学设备应用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设备,其主要包括多媒体设备等,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三)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有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实践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主动让学生探索语文知识世界。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平均的小组,布置学生“寻找春天足迹”的任务,学生既可以通过查找互联网获取资料,也可以共同研究书本而得出结论,在这个合作交流过程中,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优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语文,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落实语文教学过程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在评价学生语文水平时,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某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教师不应立即批评,甚至躲避问题,而应该在了解清楚学生想法后,认真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

(二)动态评价

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结合学生的各类表现,动态的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动态的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更好地开展引导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如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力性和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大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力度,综合考虑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对应的课堂活动,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小组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人才。同时,教师应重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先银,魏耕耘.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1)

[2]罗先慧,李金云,王勤.2015年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基于《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分析[J].语文知识,2016(7)

第6篇

关键词:汉字;语文;中华文化

一、语文与汉字的P系

如今的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认字、背单词等,到了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了很多汉字与词语。为什么孩子与这个世界开始接触,是从学习汉字与说话开始?这个问题就很好地反映出汉字和语文的关系。

语文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被定义为一门学科,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语文学习的内容,便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语文其实就是对汉语的扩充。狭义上理解,语文就是一门语言,我们中国的语言。而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首先要学习其文字的组成与发音规则、语法规则等。汉字是构成汉语的基本单元,如同英文单词对于英语一样,要想学会说话,就要首先学习汉字。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非常看重学生对于汉字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考试当中考查的绝大多数内容也都是课堂上学过的汉字。到了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则更加看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汉字的拼读则不再过分关注。这一点高考当中就可知一二,高考语文当中除了六句古诗文默写以外,所有内容都是出自课外,大部分为阅读理解。所以,对于日后并不专门学汉语言的大部分人来说,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就是其积累日常用语的黄金阶段,学生也应该珍惜这样的学习汉字的宝贵机会。

汉字作为语文的基础,掌握得越多,学习语文就越顺利;而语文作为汉语的扩充,阅读得越多,认识的字就越多。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当今中国教育应该重视语文的教育,尤其应该重视汉字的教学。

二、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一个新生婴儿的降生,呱呱坠地之初,他只是一个生物体,并不能算作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这个婴儿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语言,不断学习人类文化知识,从而由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慢慢转变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文化对于人的塑造。而人类通过何种方式学习文化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语言。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较早地发明了语言,有了语言作为媒介,很多文化便可以被记录下来作为保留,从古至今,代代流传,为后世继承与弘扬文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所以,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它作为记录的使者,向后人展示了千百年来这个饱经风雨的国家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文明的发展。汉字记录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使中国人对于祖国产生由衷的骄傲。可以说有了汉字,中国的文化才如此颇负盛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唤起学生内心对于汉字的热爱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一辈辈学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学生只有热爱中国的文化,才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中国文化。而热爱中国文化,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文字。在课堂上,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与汉字,不能因为自己会说汉语就忽视了语文的学习,这实际上也是对祖国伟大文化的不负责任。只有一代代人都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才会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学习汉字,领会汉字

中国的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字,具有多重文化的意义。汉字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象形字。有一部分汉字在创造之初,都表达着一种事物。比如,大象的“象”字,就是人们按照大象的模样,庞大的身躯,四肢粗壮的大腿,长长的鼻子等形象造出来的字。汉字的另一特点在于它还是会意字,即通过不同象形字的组合或偏旁部首的组合表达特定的含义。比如,家庭的“家”字,是人们模仿房子结构造出的象形字,女人的“女”字也是人们仿照女人的体态造出的象形字。而安静的“安”字就是取了“家”字的部首与“女”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会意字――“安”。古时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静静地坐在家中,安静而又安逸。这就是中国汉字的两大突出特点――象形和会意。

在小学阶段,老师讲解汉字的时候也一定要按照这两条主线讲解,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于汉字象形与会意的把握。若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汉字的象形与会意的特点,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记忆汉字的效率与准确率。所以,一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尽可能为学生呈现汉字创造的整体图景,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汉字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通过汉字的两个突出特点记忆汉字,不仅仅要记住汉字的形态,更要细细体味汉字背后所代表的事物或表达的意义。只有领会汉字的意义,品味汉字的构成,才能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纯地让学生记住汉字,更在于深刻地了解汉字作为汉语的基础,在我们记录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得益于汉字的记录,我们才能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才能感受到祖国河山曾经经历的风雨。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语文,学习汉字,细细品味汉字,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几年来,我们根据我校藏族学生现有的汉语水平,分析其汉语的学习心理,结合他们的性格特征,探索出了一套针对学生的教学规律,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在此,我们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学好汉语是我们藏汉间思想交流的前提和保证。要想让藏族学生解除对汉语的畏难情绪,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汉语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对藏族学生而言,培养兴趣的关键就在于首先让他们增强对汉语的了解,在与汉语的接触中能欣赏到汉语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如音韵的和谐铿锵、文字的妙趣横生、词汇的丰富多彩、句式的复杂多变、风格的精彩纷呈等。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教材和课外读物中的文学作品动人心魄的感染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利用教材广泛的覆盖面,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要为学生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为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创造条件,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写,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水平。汉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交往,与他们直接对话,及时纠正一些语言错误,创造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的典型范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交往。只有多说多练,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教材的安排

我校一直使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但是这套教材对于汉语基础极其薄弱的藏族学生来说显然难度太大。我们通过对现行教材的评介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教材选择、教材内容等问题,总结了经验并大胆尝试:坚持因材施教的总原则,大力进行教改,拓宽培训范围,广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增删,出版了一套难易适中、涵盖面广、有助于藏族学生打好汉语学习基础和能较快提高汉语水平的教材。这套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汉语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为快速提高藏族学生汉语使用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建立以汉语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体系

汉语学习重在基础,重在持续,内地学生这样,班学生更是如此。要想提高藏族地区学生的汉语能力,既要注意口语教育,又要狠抓书面教育,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这一目的。由于班学生汉语基础知识薄弱,汉语体系还未完全构成,在课堂上的语法结构讲解教师还不能忽略,为了让每一个同学能听懂所讲的内容,教师必须放慢语速,甚至有时要花更长的时间来不厌其烦地重复。不同感彩词语的比较、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之间的区别,这些基础知识既要做到讲解透彻,又要做到深入浅出,便于他们消化吸收。藏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心理紧张、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加强对其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收到一些效果。提高学生汉语能力除了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还不够,必须所有任课教师都行动起来,营造一种讲汉语的大环境。藏族学生生活在纯汉语环境中,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和周边的人群进行更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他们会迫使自己尽可能多地使用汉语,而减少使用母语交流的机会,这样他们使用汉语的水平就会快速提高。

1.“说”的训练

我们经常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轮流演讲或是讲故事。内容可以不限,只要健康向上即可。演讲之前让他们花一定时间着手准备,演讲之后,教师适当做些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课上还可采用提问和讨论的形式,既激发他们的思维,又锻炼他们的胆量。积极鼓励他们,通过大量的训练,使他们抛开羞怯,丢掉自卑,战胜自我,做到敢讲、善讲、会讲。

2.“读”的训练

重点放在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上。指导阅读的书目以中外名著为主,着重选择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利于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这是阅读训练的第一步。随着藏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量的增大,指定阅读的篇幅逐渐增加、难度增大。

3.“听”的训练

“听”的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听力有了提高,才能更好地交流。我们坚持组织学生收看每晚的新闻联播节目,并且要求学生每次记录三条以上重要新闻,日积月累,学生既关心了国家大事,也提高了汉语能力。同时,还鼓励学生多与汉族师生用汉语沟通交流,锻炼自己的汉语听力。

4.“写”的训练

先从最简单的片断练习开始,如景物描写、心情描写等,强调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想象的丰富性,然后,随着表达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步进行三种文体的训练。

总之,听、说、读、写汉语能力的训练,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要利用一切机会,给藏族学生营造一个学汉语、用汉语的语言氛围。同时,听、说、读、写的训练,要与相应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训练形成一个有机的训练系统。并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进行,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并积极使用汉语文的习惯。

通过长达两年的摸索和实践,绝大多数的藏族学生已经在汉语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已能正确认读书写较多的常用汉字,并能正确理解与运用;能够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能写记叙文、说明文等体裁的简短文章,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能力。能够与汉族同学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和交流,个别汉语水平高的同学甚至可以较为流利的朗诵语文课文。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藏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藏族学生汉语文素质教育,培养藏族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更具有能够正确运用汉语的能力,力争使中职生汉语教学的教学结构合理化、特色明显化,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攻克的难题。

第8篇

【关 键 词】 教学;对外汉语;语音

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或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所存在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语音系统不同,所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都必须学习其语音系统。最能代表汉语语音系统特点的是音节和音素,下面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辅音、单元音和声调这三方面谈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相关技巧。

一、辅音教学

学习辅音最重要的是掌握每一个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汉语教学中,辅音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

因为送气与不送气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留心把它们区分清楚。许多学生不会发p、t、k、c、ch、q这六个送气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里没有这样的送气音。英语中有送气音,但是与这几个辅音相对应的英文字母有时送气,有时不送气,即使送气,气流也比较弱,而且多半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汉语中送气不送气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指点送气发音方法,即让气流从堵塞处冲出来,列举例子给他们听,也可以拿英语的class 与glass 比较,让他们体会。

(二)清音和浊音的区别

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只有m、n、ng、l、r是浊音,其余都是清音。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把汉语的b、d、g、zh、ch、sh等都发成浊音,因为跟这几个字母相对应的英文字母发浊音,他们看到这几个汉语拼音字母,就很自然地用英语发音的方法来发音。

(三)h的发音

汉语的 h发音时舌根要抬起与软腭发生摩擦,英语的h发音时气流在口腔里受不到任何阻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常常把汉语的h发成英语的h,听起来好像在嗓子里, 教这个音时,对舌根与软腭的摩擦要适当夸张。

二、单元音教学

a: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的三个音位变体,以tan贪、ta她、tang汤这三个音节中的a为例,试比较发音,可以感受到这三个音节中的a的开口度依次由小变大,舌位由前到后。

o:汉语o的发音比英语中o的开口度要小一些,舌位要前一些,汉语的o只能跟b、p、m、f四个辅音相拼,o和辅音之间实际上有一个u音。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发bu、pu、mu、fu,在发音过程中把嘴张开一点,就成了bo、po、mo、fo。

e: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生听到单独作韵母的e时,很容易联想到英语的bird、girl等词中间的那个元音,因此就用元音来代替汉语的e。其实bird和girl中的那个音舌位居中,而汉语的e舌位靠后,跟发o时的舌位差不多。可以用o来引导,让学生先发o,舌位保持不变,然后嘴唇由圆变扁。

i:这个音有三个音位变体。单独成音节和在j、q、x后面是一种变体,在z、c、s后面是一种变体,在zh、ch、sh、r后面又是一种变体。单独成音节和在一个音节开头,多数学生发音不困难。在辅音后面作韵母时,可以跟辅音一起,作为声韵组合或音节整体教,不必单独教。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把辅音后面的i念成英语the中的那个元音,要加以纠正。

u:教这个元音时,可说明这个元音相当于英语food中的那个元音,而不同于英语book中间的那个元音。

ü:英语中没有这个音,所以大多数(下转64页)(上接62页)学生发不好这个音,基本上都用u代替。教学时可以用i或u来引导发音,用i引导,就是让学生先发i,舌头不动,然后圆唇,用u引导,就是让学生先发u,嘴唇不动,然后舌头由后向前移。

er:这是一个卷舌音。学生发这个音不困难,就是听起来有点生硬,原因是卷舌太早。因此在教这个音时,要通过夸张拉长前一部分,告诉学生舌头要慢慢卷起。

三、声调教学

外国人学汉语,声调是语音学习中最难的,他们说汉语多半洋腔洋调,主要原因是声调不对。说英语的学生主要是第二声上不去,第三声不会拐弯,第四声下降不到位。

先教第一声和第四声。对多数学生来说,学会第一声不难。学会了第一声可以起到定调的作用,其他声调的高低都是跟第一声相比较而言的。学习第四声的主要困难是下降不到位,英语中的降调接近汉语的第四声,但是要夸张才能到位。

学会了第四声后,用第四声带第二声。学习第二声的困难主要是上不去,上不去又往往是起调太高,用第四声带第二声,就可以避免起调太高。可以用第四声加第二声的词或词组进行练习。

对于第三声,先教半三声,再教全三声。普通话中很少说全三声,半三声是主要的,因此主张不专门教全三声。半三声的调值是211,先教211要容易一些,由211到214只需要稍微夸张一下,适当抬高点声调就可以了。

以上是笔者在汉语学习中总结的跟语音教学有关的一点经验,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作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我们有义务铲除汉语通向世界的障碍,为那些对中华文明有浓厚兴趣的人建立学习通道。

【参考文献】

[1] 朱博. 浅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

第9篇

大家好!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我踏上工作岗位已有十年。这十年,小小的三尺讲台让我感受到的是教师责任的重大,要想做好工作,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心;时代的日新月异,让我深刻体会到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只有身正、学高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合格、优秀的学生。下面我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汇报我的工作和心得:

一、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方面

我拥护党的领导,政治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学习法律法规,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执教,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为人师表。以学校工作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尊重他人,甘于奉献,认真履行了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学年、—学年两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二、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

1、语文学科教学工作

我担任了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来,我积极投入新课改实践,根据当前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和课标,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体会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培养自己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和体系。在课堂上我追求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调动学生探究、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愉快。平时虚心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多听老师们的课,取长补短。此外,我力求适量、科学地布置作业,及时批改、讲评作业,并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历年来,我班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共计获得期末考核同年级同学科前三名10余次。最近5年来成绩尤为突出。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业务能力竞赛,上示范课3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3次,计获得青优课竞赛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

2、班主任工作

我连续十年担任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能始终保持一颗“爱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处理繁琐的,融于日常生活中的班主任工作,任劳任怨。我通过推行班级民主,培育得力有效的班干部队伍,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这三点来努力实现优良班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学生建立“师生+朋友”的关系,坚持以生为本,尽力以丰富的班级活动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年来,我所带班级有一定凝聚力,学习成绩能保持稳步提高,学风和班风较好,获区级优秀班集体一次,校级优秀班级三次,并两次在学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培训发言。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等方面也表现不俗,学生获区级各等奖励十余次,我指导学生参加区级读书征文活动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1次。

3、教学科研和继续教育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参与承担了校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愉快教学研究》和《农村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区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九义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的操作模式研究》,现正参与市级课题《农村九义学校学科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研究》的研究。

我注重理论和业务的学习研究,阅读了不少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几年来 统计获校级论文奖5次,区级奖二等奖1次,市级二等奖1次。

来,积极参加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达二级甲等;参加了教育基本功培训,新课改教师上岗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初级培训,班主任培训,均考核合格;参加西华师范大学汉语本科函授学习,即将毕业。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如果说我取得些进步和成绩,那也是在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帮助支持下取得的。我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眼界还不够开阔;对新问题、新事件敏感度不够高;事情做得多,总结得少等等,我会努力克服这些缺点,不断超越自我,本着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对未来的信心,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学习,争取更大的成绩。基于过去的一些成绩和经验,我认为自己符合小学高级教师的任职资格。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支持和通过。

谢谢大家!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人格教育;意义;目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87-01

在时下的社会中,随着科学革命、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

恩惠与便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观的失落与人格的缺失。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担负起人格教育的重任,而语文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学科,其对人格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应试体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没有打动人心的朗诵、没有美文的赏析,只有语法分析、试卷讲评,是把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而语文也完全抛弃了它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功能。

一、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意义

何谓语文人格教育?程红兵老师认为:语文人格教育是语

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教授过程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两者相互依存。语文课堂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

终极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理念。而且应把它置于语文教育目标体系的最高层。具体目标是结合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而设置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终极目标制约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具体化,并服务于终极目标。通常人们多指真善美、知情意。

1.认知目标

语文人格教育的认知目标从广度看,包括耳、口、目、手、

体、脑。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语言氛围的熏陶,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应是学习的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从心理特性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

2.情感目标

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

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紧张性、丰富性。

3意志目标

意志品质是指人表现在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中的一种坚

持目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模式。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进取性。

三、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先生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

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可见,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语文教育必须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教文”的过程中,通过“教文”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育人”提高“教文”的功效,这也是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1.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

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儒学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只要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借鉴其好的思想内容,仍能为今所用。

2.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

思想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明确了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属。当代的教育并不似应试教育般只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增加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教育强调的人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必须让位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在这种转换与让位过程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承担自己的重任,发挥自身的文本优势,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能、培养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在实施语文人格教育意义的指导下,明确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才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在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的指导和经验借鉴,也能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语文人格教育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着广阔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韦美日.语文特级教师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层递式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3-01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学生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无从下笔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屡见不鲜。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传统低效、高耗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亟需淘汰,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亟待构建,且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从过去“以仿写促学生作文水平提升”到重视对学生个人感受和生活感悟方面写作方向的转变。为此,则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采取层层递进、逐层推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层递式教学正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能够让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探讨层递式教学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突破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难关”。

1 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基础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因此,一直以来,无论是语文学科课时设计和安排上,还是各类语文测试中,作文一直都是“重头戏”。然而,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上看,其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不仅存在着诸多难以突破的教学“瓶颈”问题,而且学生对作文学习和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这些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目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往往是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来积累材料和实现写法提升;二是作文教学缺乏具体讲解和指导,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等存在问题;三是未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过程中对教师、教材等依赖性强;四是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足,造成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以上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且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因而,亟需转变作文教学思路,遵循逐层递进的原则,探索出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及学生写作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2 层递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层递式教学”,顾名思义,其主要内涵是依照“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在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正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文写作基础、能力等,而针对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必将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为此,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层递式教学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基础,逐层递进,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3 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是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以下,作者就以自己教学的331班共59个学生为例,分六个阶段就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具体的探讨。

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作文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生活以及自我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探索生活,并初步学会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一定的反馈。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上交2至3篇的周记,并对其中写的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演,以鼓励学生继续创造,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保障学生每周都能得到一定的写作训练,如每周设置两节课的写作训练课,来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的基本能力;第三,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协同家长一道,共同督促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写作的基础能力,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后,就需要步入第二阶段――重视习作的韵味。习作的韵味,就是对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新颖性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和内涵。

第三阶段:强化对技巧训练。娴熟的写作技法是佳作形成的必备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技法的掌握上,往往存在较大的不足,且大多是以记叙为主。对此,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采取多重、多元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锻炼中实现技巧提升。

第四阶段:加强对学生文章立意和构思方面的训练,适当结合历年中考作文真题,让学生尝试自主构思和立意,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战经验”。

第五阶段: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设置各种文体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文体下写作,以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多阅读些课外书籍,拓展作文写作视野,从而掌握充足的写作材料,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势必需要教师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层递式教学,从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引导出发,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到最终实现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新疆职业院校;预科生;预科后;专业学习;调研分析;建议

目前研究高校预科生预科后专业学习的文章不少,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后汉语应用能力及高校汉语教育现状调研》(董晔,201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后汉语学习及汉语运用现状调查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杨,2013)、《高校预科后汉语教学状况调查分析》(李炎婷、蒋桂磊,2015)。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是对本科院校预科生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预科后汉语学习方面的应用研究,均未谈到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对于职业院校预科生预科后专业学习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也同时说明,职业院校预科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加强,预科后进入专业学习的研究是一个难点,是一个新的课题。

关于职业院校(特指高等职业院校)预科生预科阶段学习策略的研究不胜枚举,以课程为主,主要是听、说、读、写等分功能的课程,如精读、阅读、听说等课程;以某一个点为主,如语法、写作等。而对于预科后专业学习期间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

新疆职业院校预科教育普遍采用的一年制的汉语预科,少数民族学生经过一学年的汉语学习,对汉语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积累,但是由于学生不具有用目的语进行概括、分析、组织语篇的能力,也不具有在语篇中正确选择表达句法形式和功能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缺失导致了汉语学习效果不明显,使学生在预科结束后所学汉语仍不能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本文就预科生在预科后进入专业学习阶段采用的学习策略、对通用语的态度、心理成长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总结出新疆职业院校预科生预科教育后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特点,就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并采用现场听课方式,对预科生预科后专业学习的情况进行调研,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效。

研究对象为巴音学院2014级预科生(已经过一年的预科汉语);听课对象为各专业课教师,随堂进行听课。

二、对通用语态度的调查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少数民族学生对通用语的态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通用语(汉语)的态度;二是对教师采用汉语授课的态度。经过一年的预科汉语学习,预科生对国家通用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问及“你是如何看待专业课程采用全汉语授课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4%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教师采用全汉语授课”持欢迎态度,认为能进一步强化汉语水平,帮助他们养成用汉语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习惯;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23%的学生希望“教师使用本族语言授课”,究其原因,是此部分学生虽经过了一年的汉语预科,但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低,文化基础薄弱,在专业学习过程会遇到了困难,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在问及“遇到专业方面的问题,你是否习惯于用汉语跟同学进行探讨”,37%的学生选择了“习惯”;63%的学生选择“不习惯”,根据访谈,该部分学生表示也希望能用汉语去进行探讨专业问题,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如母语表达的清楚,索性使用母语进行表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还未养成用汉语思维的形式去看待问题,无法流利地使用汉语探讨跟专业相关的问题;二是预科阶段主要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与专业学习相关内容知识的衔接,为今后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埋下了隐患。

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应用水平影响着其就业情况。根据马戎的调查研究,“如果有简单的对话能力,可在餐饮服务业、操作简单的制造业、建筑业就业;如果熟练掌握汉语且使用汉语文学习数理化专业知识,就能在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多的企业、公司、政府机构里就业。”[1]

在今后的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汉语来探讨专业性的问题,多采取鼓励的措施,使学生敢于开口、勇于开口。

三、学习策略的调查

学习策略根据不同的角度定义也不同,一般定义为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利用可用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好的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调整注意力、调节学习进度、监控学习过程;可用来控制、调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态度等,让学习者通过复习、练习、总结等方法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2]

结合问卷调查和现场听课,跟预科阶段相比,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预科后进行专业学习时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元认知策略

它包括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调节学习进度等。问卷结果显示,46%的学生“制定了专业学习计划”;71%的学生有“清楚的学习目标”,但主要集中在获取各类资格证书上。如会电专业学生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获取“汽车维修资格证书”等。

2、记忆策略

指用记忆的方式来记忆和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此策略是民语言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策略,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加深对专业术语、内容的理解。从而反映出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比较薄弱。

3、适应策略

一方面保留原有学习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接受新的方式方法。在问及“跟预科教师相比,你是否能适应目前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46%学生表示完全适应;39%的学生表示“有时适应,有时不适应”;1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适应”。说明预科汉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教学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适应能力的调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对适应策略进行调整,除学生积极适应外,还要加强预科汉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就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4、回避策略

对于不了解的内容采取回避的态度。在现场听课时,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较难问题时,使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来代替答案,或者按照课本内容成段地朗读,抓不住重点,总结能力较差,反映出用汉语进行概括、分析、组织语句能力欠佳。此种策略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5、社交策略

帮助学习者与他人合作学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都采用了正面、积极的社交策略。在问及“你在听专业课程时,未听懂,你是否会要求教师再重复”,61%的学生表示会要求教师再重复;39%的学生选择“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采用了社交策略。“当你在跟其他同学交流专业知识时,你是否希望他(她)指出你的错误”,只有39%的学生选择“希望”,说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

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反过来讲,采用不合适的学习策略会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习的进度,影响到学业成绩,如回避策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使用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

四、心理成长方面的调查

职业院校高职预科生生源主要来源于新疆南疆,由于受经济水平、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教窄、汉语水平普遍较为薄弱,自我学习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相对脆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经过一年的预科汉语学习,学生在心理上逐步趋于成熟,但还是存在思想观念、心理和文化上的不适应。

在学习专业过程中,由于生长和学习环境的长期影响,与汉语言学生相比,一些民语言学生在学习基础、眼界阅历等方面感到差异,进而影响到专业学习成绩。

从学制上讲,预科生是先进行一年的汉语预科,之后进行三年的专业学习,即用四年的时间完成学业(职业院校汉语言学生学制为三年),当他们处于同一环境中学习时,会不自觉心理失衡,产生失落、自卑、不满和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情绪一旦形成,短期内难以改变,会给专业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预科生在预科后专业学习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进入专业学习后仍能认识到汉语交际的重要性,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学习无序,进步缓慢;二是对较难知识采用回避策略;三是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

五、建议

1、坚持汉语教学三年不断线

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增设《汉语听说》、《汉语写作》课程,可以避免学生对已学汉语知识的遗忘,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形式,写作课程能够为学生毕业时进行毕业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2、构建心理辅导网络,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疏导

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专业学习阶段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解决好学生个体、群体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和辅导员定期、不定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加强与学生的感情沟通。

3、加大对预科汉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衔接的研究

分门别类,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课程,在学生预科学习阶段融入专业知识,从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衔接。预科阶段的教材要系列化。首先基础汉语教材编写要系列化,以实现与专业课的衔接。由于预科生汉语程度各异,基础汉语编写也要分层次、分技能。教材要体现差异性,可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编写不同专业的专业汉语教材,听说读写应各成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汉语系列教材的编写,要以有经验的预科教师为主,吸纳各专业的教师进行编写。教材内容要涵盖基本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要有别于专业教材,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适宜交际。由此形成从基础到专业,从初级到高级,涵盖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的预科汉语系列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预科生的需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完成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注 释】

[1] 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 朱建强,夏・阿里腾.新疆高职院校预科生汉语精读课程学习策略研究[J].才智,2015.7.

【参考文献】

[1] 袁波澜,黄丽.新疆民族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1.

[2] 连吉娥.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语言与翻译,2015.3.

[3] 吕炳丽.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回顾和若干现实问题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