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网络教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网络教育

时间:2023-06-07 09:2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网络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网络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教学模式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迅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便依托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进入90年代,数字技术更加成熟,多媒体类的电子产品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通讯工具,数字媒体艺术进入全新的阶段并逐步形成势头强劲的产业。

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起步比国外晚了至少十年,但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混沌中发展的阶段。现在已形成动画、网络、数字设计等为主体形式,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产业链,涉足传播、信息、广告、通信、电子娱乐、网络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较庞大的产业队伍。据相关统计,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至2008年已经达到9000亿元,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

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本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正在成为市场中非常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新群体,吸引着大量的年轻工作者投入到数字媒体的设计工作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目录外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心专业学科,其交叉性强、应用领域广。因此目前,各相关学校都在积极申办该专业,截至2009年,全国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54所。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涉及了科技、传播、艺术(设计)等学科相关知识以及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因此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大多都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有针对性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以体现本校专业特色。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缺口的巨大,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得以在全国高校普遍展开。

2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

面对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一些院校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国内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突出缺乏理论基础和创意启发。在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计算机操作,而忽视艺术美感培养和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集文理、艺术、技术综合型的学科,需要有相关学科的只是作为理论背景来进行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分注重软件的学习,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实际上就是大量数字媒体设计涉及的软件课程,美术理论课程只是蜻蜓点水带过。过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最后培养出只能成为一个复制现有数字媒体作品的技师,毫无自己想法和创意的学生。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极大的局限性。

2.2 专业师资和教材缺乏

许多高校在组建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团队时,都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数字媒体体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专业教师接受的教育多数都是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理科教育,部分教学者也是本身对“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情况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些也是成为制定一个合理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障碍。国内根本没有对数字媒体的专业培训机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了难题。也正因为学科年轻,国内与数字媒体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也十分缺乏,而教师也就只能就地取材,甄选一些较为符合要求的教学教材。

2.3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待完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叉很强的学科,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根绝专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过于艺术过于理科都不行。教育方法上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素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尝试,让学生更加快更加好地接受知识。此外,还要有相应的新设备来作为强有力的保障。新思维、新创意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软件的层出不穷,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直接引来了一场数字艺术教育领域的革命。而高校现实教育过程中很多教育方法和理念以及技术设备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很好的解答而很难贯彻到教学中。

3 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思想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1)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2)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3)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4)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符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应该要分成两大模块,一块是艺术理论模块,一块是计算机软件模块。这两个模块既要互相有所区别,也要有所联系。艺术理论对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培养是做出有内涵和深度作品的基础。所以在艺术理论在授课过程中,要多注重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教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和分析市场的多媒体作品,重点剖析作品制作过程。在制作数字媒体作品中,要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在数字媒体产品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对数字媒体产品提出了越来越人性化的要求。设计者不能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设计产品,更多时候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去设计产品。只有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产品才更加容易在短时间得到用户的信赖和支持。

再者是学生生源的改革。国内许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中,只招收艺术生或者文科生。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需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想法。所以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中,应该招收艺术、文、理科目的学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思考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思维,产生更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最后是学校多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国内有关数字媒体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对国外一些最新关于数字媒体的资料和教材,应及时地购买,以保证教学资料的品质。

传统的媒体产品逐渐地被数字媒体产品所替代,人们依靠数字化媒体更加及时、方便、快捷地获得大量的信息。数字化环境的形成,改变了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地关注市场的动向,与时俱进,只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案,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景东,易龙.论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下理论类课程的设计及教学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第2篇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李春鹏(1975-),男,江苏丰县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中心,讲师;何建强(1972-),男,河北安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中心,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24-02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高等院校青年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和开发好校园网络,用先进的文化理念营造校园文化主旋律,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实现师生对先进文化理念的接受与认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1.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相对空间密闭性[1]

高校校园网络主要是服务校内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因此校园网络文化覆盖面也有其特定的指向范围。区别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外部网络,校园网基本采用校内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和IP地址分配使用责任制,并设置了外部防火墙等安全设施,严格限制入网用户,外部用户不能随意进入,即使经过特定的许可,所授权限也非常有限。对于校园网版面设计、专题网站构建、新闻、论坛通知等,不具备设置权,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诸多因素不易渗入,这就决定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面相对固定在特定的校园区域内,具有相对空间密闭性的特征。

2.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较高的温馨和谐度

校园网络的相对空间封闭性决定了校园网络内受众的单一性,基本是以本校教师、学生为主。首先,与外部网络相比,校园交际的接触圈子并不大,久而久之通过网络、电话、课堂乃至自习教室,网友又可能会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即使遇到不认识的网友,也大多是自己的校友。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与抵触防御程度会大大降低,外部网络中的虚拟性、隐蔽性在校园网络中也会大打折扣,避免了外网虚拟世界很多的负面因素。其次,由于大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相仿、年龄相近、兴趣点相似、认知程度也大致相同,彼此沟通交流障碍、隔阂较少。最后,通过网络结成的关系多有形象感官上的认识,校园网络交流中更像是朋友聚会,相对比较流畅而和谐,相互间信任度较高。如果有谁需要帮助,大家会想方设法、群策群力,从而使校园网络交互群成为一个相知相识的场所,易于形成温馨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3.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较高的受众要求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的受众以青年学生为主,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个性、有独立见解的鲜明特点,对校园网络文化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是校园网络文化在氛围的营造上应结合青年人、大学生的特点,体现时代特色,要以青春与健康、励志与高尚、博学与真知、德育与品行为主,抵制消极思想、低俗文化和灰色地带侵袭。二是校园网络文化在内容上要博大精深,既广泛关注和青年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体现宽广的覆盖面,又深入发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体现深度和见解。三是兼顾实用性、时效性较强的动态信息,贴近大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使广大师生体会到校园网络文化就围绕在自己身边并和自己“脱不开、扯不断”,使自身完全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之中。

二、校园网络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是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主阵地

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各类信息传播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牢固占领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一方面,利用校园网络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动态、时事要闻、重大事件等在校园网上,使全校师生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对于一些重大政策、事件,还可以开辟专题学习网站,集中宣传报道,深度剖析解读,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高度和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在校园网上,还可以以高校、部门以及专业系的名义各类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行为指导和注意事项等,进一步规范、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巩固校园主流文化的稳定性。

2.是展示办学风采、弘扬先进的窗口

高校文化内涵和办学精神需要通过媒体来表现。一方面,对外展示良好形象。通过校园网可以集中地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文化理念、优势特色、名师专家、重点专业、教学科研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荣誉,全方位系统展现大学的风貌,使更多的人通过校园网就能对大学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内优化竞争氛围。发挥网络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校园网将先进团体、扎根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的模范事迹,通过文字、图片、电视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在校园网显著位置上开辟专栏,公开展示,还可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先进,营造“学先进、比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由于模范先进就在大家身边,有的就是自己的同事、同学,大家能够更直观而深切地触摸到榜样的力量,使广大师生在感受到“正能量”的同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能受到熏陶与感染而得到提升。

3.是加强团结、凝聚人心的舞台

创建一流大学、重点院校,需要全校师生的团结努力、协调一致,而校园网起到了连接学校和师生之间的“桥梁”作用。校、院、系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互动邮箱,搭建师生间畅通联系的平台。通过校园网实时地学校的重大决策、各项工作的进度、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等,[2]对于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前期可以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实施网络答疑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营造宽松、透明、民主的舆论氛围,形成决议后,在校园网络上公布,设立举报投诉电话、电子邮箱,接受大家监督。广大师生则可以通过校园网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当前的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以此凝聚人心,树立信心,形成合力,营造人人关心学校、人人热爱学校、人人建设学校的氛围。

三、构建和谐文明健康和可持续的校园网络文化

1.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建和谐、文明、健康和可持续的主流校园网络文化,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组成以高校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由网络技术人员、宣传报道人员、文体艺术骨干以及教育专家、政治辅导教师等组成常设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或课题组,打破部门间界限,分工不分家,集智攻关,从校园网主页的布局到各个专题网站、学科网站的内部规划,从宏观网络文化氛围的烘托到局部的交互软件实现形式,从成熟技术应用到新型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构建,都要立意高远,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课题组研究人员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当中,关注他们的所想、所行、所喜、所感,充分探究具有典型校园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网络文化构建模式与途径,制定好校园网络文化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划。

2.创办特色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网络是青年学生所熟知也乐用的一种交流互动形式。通过组织一些寓教于乐、高尚向上、青春励志的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并贯穿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全面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的氛围中。

(1)创建网上特长俱乐部。利用校园网络创办摄影、书画艺术、音乐、体育等形式的特长俱乐部,可以定期在网络上公告,创建好友群;也可以以创建专题网站的形式,学习体会,交流感受、切磋技艺、讲授经验;另外,还可通过定期举行成果展示、汇报演出等形式,增加个人学习的动力以及俱乐部的影响力、知名度。

(2)举办网络学术沙龙或网络辩论赛。这一形式不仅把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对于巩固课堂讲授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也具有很好地辅助作用。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增强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增进了友谊,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凝聚了团队意识,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3)开展网络课程评比或网页设计比赛。[3]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比、以评促学”的形式,提高广大师生信息化教学的制作应用水平,进而从技术使用、美观艺术层面上,整体提升校园网文化水平。

3.研发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站

独具特色的文化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应以弘扬先进、服务教学为指导,加大力度创建“精品网站”和“知名网站”工程。

(1)创建资源丰富、功能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创建政治教育专题,开设思想交流互动平台,播放优秀思想教育专题片,链接优秀的政治思想理论图书库、期刊、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优秀文艺影视作品等形式,将高尚的思想文化观念根植于校园网络文化中,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发展。

(2)创建新型教学科研网站。利用数字校园、流媒体、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将校园网内各教学网站的资源有机地优化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畅的信息传输,并开发创建功能完善、交互性强的网络教学系统、网络实验系统、科研信息资源系统、名家讲坛等,完善信息化育人环境。各专业系创建学科专业网站,通过展示本学科的优势领域、动态信息、人才培养、名家教授讲座、科研指南等,弘扬爱校、爱院、爱专业的人文氛围。

(3)开设爱心励志网站。校院系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创办以捐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春蕾计划、帮穷救困为主题的专题网站,定期组织实地走访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秀文化传统,共同营造高尚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4)创办“明星”博客网站。鼓励院校知名的专家教授、名师和优秀学生以个人形式博客,以切身经历和感触,教育和熏陶周围广大师生,在求知向上的浓厚氛围中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5)创建心理咨询网站。在校学生大部分都是青年人,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思想波动大、情绪不稳定等特点,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创建心理辅导网站,发挥网络交流私密性强的特点,被咨询者可以抛开直面交流的窘境,进行深层次地沟通。通过专业教师的心理护航使学生保持健康、文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自觉地抵制一些不健康思想入侵,主动筑起校园文化健康纯洁的防线。

4.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实现校园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文化的融合度研究。将传统的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融入网络教育的文化氛围中,把握二者的“融合度”的最佳点,结合网络实时性强、内容更新快的优势和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特点,体现融合,与时俱进,特别突出政治教育与学生所思、所想、所问结合融合,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二是加强大学文化的网络传承研究。大学文化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民族大家、茵茵学子们对大学精神的积淀提炼与升华,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心怀强国志,感怀报国恩,奋起而读书。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媒体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的路子,特别是发挥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传播优势,使大学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人”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创建者和推动者,因此,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精、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创建网络培训班、专题讲座、课外俱乐部等形式,汇聚一批热心推广校园主流文化,精通网络技术的教师和学生,固化为校园网络文化专业队伍,并将其工作业绩与评先奖励和职称评定挂钩,提高队伍的稳定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霍晓丹.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育人机制分析[J].北京德育(德育),2009,(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