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约资源论文

节约资源论文

时间:2023-06-07 09:2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约资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约资源论文

第1篇

【关键字】车队建设车辆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F40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重型卡车的相关介绍

例如,随着“中国第三代重卡”德龙F2000系列车型的震撼登场,以及8X 4、10 X 4系列多轴载货车的重拳出击,陕汽重卡成为了“卓越品质、物超所值”的代名词,以质量过硬、高效运输、超强承载、出勤率高而备受赞誉。“德龙F2000”是陕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的结晶,代表着目前国内重卡的全新水平,是我国出口欧洲的重卡产品。外表雍容华贵,驾驶室秉承欧洲风格,专有四点全浮式悬置机构,电动天窗、恒温空调、车载电话、VCD等高级配置营造了高级轿车般的驾驶氛围。进口驾驶室本体、7.5 t曼技术前轴、德龙专用发动机、专用变速箱等国内外优质组合实现了更佳匹配。大开门设计、实用宽敞的卧铺、双夹层顶盖等充满人性化的设计风格,280至45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德龙F2000实现了真正的升级。

二、车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重型卡车任务不断增加,任务执行区域扩大,油耗大大增加。往往都是驾驶人员单独执行远途任务,这就造成了对驾驶人员的用油的管理难度增加。

(2)重型卡车维护、维修的所用的配件领取的问题。由于车辆的维护、维修所用的配件种类繁多,后勤所准备的种类不多。这就造成一部分车辆的维护、维修还需要去修配厂完成,无形中造一些车辆维修成本增加。

(3)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重型卡车任务繁多,油耗成本大幅增加,加之驾驶人员对加油站的选择也不很固定,随时缺油,随时加。也因加油站油价不尽相同,给油耗的成本无形加大。

2、车辆维护、维修方面存在的问题

重型卡车车队在车辆方面上,有新车、旧车,有好车、次车,这样对车辆的维护、维修所需要的配件选择及费用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搞好车队建设及车辆管理的相关措施

1、完善监督考核制度

如何让重型卡车车队的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优质呢?这就需要我们车队后勤部门客观合理地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为机关车队的良好运行做好基础、保障工作。需对所派出的人员、车辆用油等事项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如:执行任务的行车里程,公里耗油量,任务完成时间等等都要进行考核。这可以把人员节约成本积极性及车辆油耗降低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还以避免或减少公车滥用、私用,减少油耗,为机关、为车队节省成本。

2、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驾驶员的节约意识。有很大一部分的驾驶员,节约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因为花的是“公家钱”,办的是“公家事”,“羊毛”没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很多的必要的浪费,都视而不见。由于体制和制度的缺陷,公车私用情况也比较普遍,这也是导致浪费行为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证明重点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争取努力营造节约资源的氛围,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合作,使大家在工作中逐渐养成良好节约习惯。节约是车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涉及面大、矛盾多,需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达到共识,争取支持配合,密切协作。要求全体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营造“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浓厚氛围,强化资源稀缺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3、结合实际,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客观、实际、完善的车队后勤管理制度对帮助、提高机关车队的工作高效、管理有序、安全节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来健全车队后勤的管理制度:首先,服务原则。依据机关单位所规定的所后勤工作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制定;其次,节约原则。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原则,科学、合理、保质保量地对车辆维护、维修所需要配件采购、以及降低油耗成本等进行制定;第三,人性化原则。对于长期执行较远地域的驾驶人员的油耗、配件等问题,应给予合理评估,适当放宽油耗、配件的标准。依据以上三项原则,对工作职责、奖惩制度、车辆油耗、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管理制度等给予健全、完善,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辅助机关车队整体的管理,把机关车队后勤的工作做更完善、更具体。

4、车辆停车实行定置化管理

认真执行定置化管理规定,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做到整齐化一,美观整洁。车辆停放必须放在停车场的停车车位上,不准乱停车场,保持整洁面貌整齐。对停放车辆不整齐的罚款20元,乱放车辆的罚款50元。严禁在停车场内刷车、擦车。保持良好环境卫生。如在停车场内刷车一次罚款50元。车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正点发车,并按规定的停车地点停放车辆,并服从安监人员的指挥,如发现乱停车或不按规定时间发车者,一次罚责任人50元。

5、完善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管理制度

对于机关车队来讲,车辆的维护与维修所占的费用相对来讲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合理的制定关于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合理的采购、管理制度。首先,结合车辆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车辆保养、维修配件的保质、保量以及采购价格的标准。避免在保养与维修费用上支出过大,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并做到有专人进行监管。其次,对车辆要制订出定期的维护与维修时间表,避免车辆没有通过正常的维护或维修而造成不应有的事故发生。

6、车辆的维护及维修所需配件成本管理

车队的车辆使用率高,行使的里程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对车辆要及时进行维护及维修。这就要求我们车队后勤部门应按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车队的各种车辆按规定时间进行维护或是维修,发现任何的大小故障都要认真对待,予以及时的维修、处理。首先,对各种车辆所需要的配件要求就要严把质量关。配件的质量关系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购不同车辆的配件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配件。首次,各种车辆的配件采购价格的控制。虽然配件的质量相同,但是往往价格却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相关配件进行采购时,一定要多走、多询价,做到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配件,以降低车辆维护及维修所需配件的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 陈允文 加强车辆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优质服务安全行车[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

[2] 毛宝祥 谈甘肃省交通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期刊论文]-交通财会2008(10)

[3] 周甘霖.杨海辉注重车辆管理保证行车安全--北京卫戌区某坦克团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期刊论文]-汽车运用2003(1)

第2篇

1.节约型施工管理体系的认识

21 世纪,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时代。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高。中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施工现场进行节约管理,是国家节约资源的重点之一。

然而,什么是节约型施工呢?上海市在掀起节约浪潮时定义节约型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符合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施工方案优化,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开发以及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内容要求的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可见,节约型施工管理体系就是将节约型施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体系,从宏观和整体上对施工现场实施节约型施工管理。

从以上定义可知,施工管理体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手段是:通过各种施工方案、过程管理、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等节约措施和管理;目的是从宏观和整体上节约资源能源和成本。

2.节约型施工管理的特点

节约型施工管理与传统施工管理一样,纵向上是建筑项目全寿命的全过程管理,横向上是多部门的全方位管理。不同的是,节约型施工管理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为根本目的的管理体系。它要求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完成拟定的节约标准。

它具有如下特点:

2.1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节约型施工管理的重点。除了在组织、制度基础上进行系统管理外,还可采用节材、节电、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成本。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施工现场应设收集箱,便于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处理。

2.2人员管理:各部门管理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关注节约型施工管理方向,以便及时调整和组织协调各类工程问题;节约型施工管理还要求施工现场全体人员参与到节约管理,实现全员节约。

2.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成败是工程能否节约又一关键因素。工程部可采用一定的新技术、新材料,以控制和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严格监督、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施工问题,防止因施工质量影响工期和成本。

3.节约型施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

3.1可持续发展原理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国外,一些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里面,它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阶跃性原则。在资源极度紧缺的今天,要实现节约管理体系的实施功效,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即保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状态。

3.2循环经济原理

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形”产业链,实际上是把资源尽可能地充分有效利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甚至为零。“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控制资源和成本发生的过程,是最终使资源和成本的利用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控制资源和成本,其实就是控制相关因素。

控制资源和成本的核心内容是将资源和成本的使用量降到合适的水平并保持已降水平。“降到合适水平”是从整体、宏观上考虑和把握的,其中包括采用节约技术措施和创新技术措施,将资源的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从一定程度上为项目赚取更多的利润。

降低和保持资源和成本使用量的关键是控制相关因素。相关因素就包括了责任、制度的落实,组织、培训等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包括相关节约技术和管理措施等。

要控制好相关因素,就是要全面、系统、充分和准确地识别和确定相关因素,并逐步完善提高相关因素性质的过程:认识-理解-掌握-运用。

3.3全面性原理

俗话说:“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施工管理的灵魂,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现场资源和成本的利用。为了更好地实施节约管理工作,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施工节约管理的控制是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少数的或个别的管理人员是节约不了多少资源的。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参与了节约行动,节约型施工管理才能得以实施。

3.4责权利相结合原理

要真正实现节约管理,除了建立一个可操作的节约型管理体系,还需要从机制上构建责权利对等的管理框架。现代管理学认为:要进行有效地管理 ,就必须责权利对等。职责、权力、利益是三个对等的部分,任何有一部分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体系不稳。如果权责或职责不清,将使工作发生重复或遗漏、推诿现象。特定的职责,必定赋予对等的权力和利益。否则,管理者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凡事都要请示上级,由上级决策、批准;责大利小或有责无利,就不可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管理也就不可能卓有成效。

1) 构建职责分明的组织框架。把组织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单元,通过目标的跟踪管理,层层落实责任。

2)从流程的角度构建节约管理体系框架。应该从经济性的原则出发,先明确出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流程,再分别理顺每个流程,明确流程中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责任、权利、工作输出和考核目标。

3)考核和激励。作为管理部门,要有能力和责任把责权利划分清晰,同时要能够识别部门、个人的工作表现,把利益的分配、承担的责任、完成的工作这三者一一对应起来。实际中,由于某些原因,往往出现权利的不平衡,导致无法激励员工发挥作用。我们应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根据各部门的责任、权利、工作输出和考核目标等绩效评价框架,收集各部门实际的工作表现数据,进行利益的分配。

4)其它。除了在机制上保证责权利的和谐统一之外,还应该在文化上倡导承担责任的文化。尤其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要把建立个人责任感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大家都参与节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节约。

参考文献:

[1] 蔡玉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13-20.

[2]商晓斌,单衍军.论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04 ).

[3]冯砚,朱学磊.谈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34.

[4]常丽.浅谈节约建筑材料的技术措施[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5.

第3篇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步伐,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本文从第三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提出看法和见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力l映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超级秘书网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第4篇

关键词 绿色施工节约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业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同时建筑业快速发展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并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效应为代价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是难以估计得。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展略,2005年建设部了《绿色施工导则》,提出了开展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和绿色施工时间,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推行绿色施工[1]。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和施工工艺,极大程度地避免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体现施工过程中环保、降耗和增效的效果,从而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国内外对于“绿色施工”的名称略有不同,但对概念和定义的表达基本相同,其中“可持续施工”时含义较为接近的。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此概念的,之后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开始研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993年,Charles J. Kibert[2]教授提出可持续施工概念,并介绍工程施工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的巨大潜力。1994年首届可持续施工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会议上将可持续施工[3]定义为:“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守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健康的施工环境,并进行维护”。

我国在2002年系统地提出绿色施工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然而当前部分的施工单位并没有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使得绿色施工无法融入到施工现场,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认识不足。绿色施工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施工单位对此了解不多,导致无从下手。即使施工单位大力倡导绿色施工,由于一线施工工人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低,加上施工作业现场情况复杂,难以改变;第二,一直以来建筑企业以在低成本和高利润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未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有甚者认为加入绿色施工会延长工程时间,加大工程投入,压缩利润。其实绿色施工很多的机械、设备不是一次性的,例如现代化隔离防护、无声振捣、节水节电的设备在其他项目中也能够得到应用;第三,执行监管。虽然现在全国上下掀起绿色施工浪潮,但大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政府未将绿色施工作为施工的强制项目,或者在招标文件中尚未将绿色施工纳入评判指标中,因此很难得到施工企业的重视。

在工程项目中推广绿色施工,不仅是建筑行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的需要,而且也是符合安全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趋势。绿色施工的核心是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主要涉及以下基本内容:

一、节约资源能源,尽量回收再利用

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就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节约资源能源,提高综合效益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减少临时设施、减少施工用管线;做好建筑原材料的采购、运输、保存工作,减少二次搬用,完善工艺,提高使用效率;废弃物严格按照要求处理;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积极利用可回收资源,减少原料的使用,加大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二、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常常会影响建筑场地原有环境,例如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排水降水等,必然对原有环境的地貌等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项目开发商、承建单位以及勘察设计单位应事先辨别场地原有的自然、文化等特征,通过合理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尽可能的保持场地特征,实现绿色施工。

三、全员互相监督,节约每一滴水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且每天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建筑施工现场节约用水也是一项课题。在施工现场方面采用粉喷桩和挂网混凝土浆隔水性能好的方式进行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应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在生活用水方面,水龙头随走随关,坚决杜绝浪费水资源。

四、结合当地气候,选择绿色施工方法

施工单位应了解建设场地的气象资料和特征,结合气候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因地制宜的选择施工方法,减少季节性施工及不利气候对施工的影响。根据“适用、安全、经济、合理、先进”的原则,科学地安排施工程序,确保安全生产和提高工程质量。积极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施工,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

五、严格落实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建筑业对于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是多方面的,包括空气污染(扬尘)、光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各个方面。绿色施工的宗旨是“高效、低耗、环保”,因此不适应这一潮流的施工工艺、技术应该废除或加以改造。其一是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例如逆作法能减低施工现场扬尘的作用,降低基础施工时噪音对环境的影响等;其二是改进施工机械设备,如低能耗机械的开发利用、混凝土搅拌机上加吸收装置,避免扬尘对周边空气的扰动等。

绿色施工在我国已推行数年,但是尚未形成综合系统,综合效益未能体现,主要原因是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以及经济性效果没能体现。所以为了绿色施工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响应,不断完善绿色施工的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带动整体的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是建筑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土木工程实体产品的过程[2]。大力推行绿色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与资源的负面影响,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具体生产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绿色、先进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的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绿色施工导则[OL]. 建设部网站, , 2007-9-10.

[2]Kibert C.J.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Delivery[M].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2007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境教育 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环保意识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Shang Yum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the different ways for carrying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cluding protecting environment, economizing resource and reducing pollution from many aspects.

【Keywords】Chemistry teachingEnvironment educationEconomizing resourceReducing pollution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问题已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环境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培养保护改善环境的能力呢?

1.利用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包含了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讲化学知识的同时,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学习“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时,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需合理开采、节约使用。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有污染,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及不充分燃烧的危害,通过模拟实验、观看图片来认识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最后讨论得出酸雨的防止和保护措施。

新教材中有三百多幅精美的插图,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其寓意深刻,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如教材图2-8是大气污染的漫画。上部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用、酸雨、臭氧空洞),中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下部是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教学时要让学生领会这些插图的寓意,了解环境污染的来龙去脉,从而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在环境教育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教师都要做到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药品用量,尽量改进实验装置,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尽量使实验绿色化。如硫在氧气中燃烧,除了控制硫的用量外,实验中应尽量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可改进实验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生成的二氧化硫。还可指导学生搜集代用品,做微型实验,不仅节约药品,而且还减少污染,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每次实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尾气和废液。对可燃性气体,可用点燃法处理;对易溶解于某液体的气体,可用液体吸收的方法处理;对废液可用回收溶质、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方法处理。通过这些环保行动,使学生养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良好习惯。

第6篇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节约资源 综合效益

高校为了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及各种专业评估等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建、扩建与新建了实验室,这对实验室档次的提高、实验条件的改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存在过于追求实验室上档次、比先进的攀比之风,使大量的还具有一定使用价值或者是虽然过时但经过改造、维修升级后还能使用的仪器设备被淘汰,变成废品或垃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我国人均教育投入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因此怎样节约建设资金,合理利用实验资源,让实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对于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手段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从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共用与管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综合效益的目的出发,将实验课程组建成以学科群为主体的教学实验室,以“学科专业提升基础发展,基础发展促进学科专业提升”的指导思想规划实验室建设;淡化单一课程发展,优化相近学科融合,淡化验证性实验,优化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将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要,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1.2实验室建设要做到先进性与适用性并存。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注重先进性的同时,尽最大努力节约建设资金,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应具有一定先进性、系统性、社会性和前瞻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每个实验室都要高级、先进,更不是越先进越好,应从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社会效益及学校的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全方位综合考虑。实验仪器的购置必须与实验室建设及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要考虑实际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片面追求高精度,合理配置档次。对一些基础的、对仪器设备要求不是很高的实验室,要注重其适用性,只要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即可,过高配置既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效能,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3实验室建设应做到勤俭节约、物尽其用。

节约实验资源,不仅是创建节约型实验室的内在要求,更是保障教学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仪器设备购置应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统筹安排,精打细算,有效利用资金,避免积压浪费。对已损坏或停用的旧仪器应尽量进行修复、组装、拼装、维修、升级,尽可能发挥每台仪器的最大效益。通过对现有仪器设备修旧利废、拼装升级,一方面可以节约资金,充实资源,提高仪器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完备实验室技术队伍,提高业务素质。

2.措施和方法

2.1建立综合实验室,将教学、科研、本科、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

教学和科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体。科学研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主要源泉,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增强实验教师整体素质。教学需要科研的支持,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由科研来解决,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更有利于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解决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两者的结合。

借鉴国外经验,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在一起,把创新的科研方法、内容和研究成果贯穿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建设高、中、低档仪器组合的综合实验室,提供多种实验方案、路线供学生选择,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达到最佳实验要求作为评分准则,让学生掌握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究方法。

开放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课程,使研究生和本科生实验相互渗透;鼓励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促进科研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层次的科学研究。既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又使学生得到了教师、学长的更多指导,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2.2优化仪器设备的配置,建立校园实验仪器设备共用平台。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立仪器设备先进、适用、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配置具有前瞻性、品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教学、科研、应用开发的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为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克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金浪费、利用率低等弊病,建立校园实验仪器设备共用信息网,公开各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制定合理的实验设施共用政策,使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利用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建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加强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和网上辅助教学。各实验室将自己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相关内容(实验大纲、实验指导、实验录像等)上网,供学生浏览;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在网上公布,实现设备的共享,为实验室全面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行全开放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逐渐改变以往按班级安排实验时间、内容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中心网站,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对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等实行全面开放与预约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3加强管理,建立实验室奖惩制度,鼓励节约、创新、自主研制。

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实验仪器修理、改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技术开发、实验装置的研制或改造、软件开发和某些实验室管理工作,不但可以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节约出时间对旧仪器进行充分的组合,更好地利用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学到更多的仪器仪表知识,使学生在这些工作中受到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实验室育人的作用,更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仪器维修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实验室工作积极性。无论是实验室建设发展还是学科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可以设置实验室建设贡献奖,对凡在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与维护保养、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取得明显成绩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记入档案,作为晋升的参考。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维护保养,使完好率和使用率均保持在先进水平;对仪器设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与维修工作。通过必备的检修设备和有效的工艺手段,使仪器设备保证正常的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对精密度下降,性能落后的仪器设备,经改装以后确能提高性能及精度,或经改装后可作其他使用,且效益高于原水平的,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使仪器设备功能明显改进,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应鼓励改装利用。

在用仪器设备技术指标下降,但未达到报废程度,可降级使用或调剂。仪器设备结构陈旧,性能落后,已经破损或丧失功能的,没有维修价值,经技术鉴定,分别列为淘汰品和报废品。淘汰设备调拨给其他可设法利用的单位使用或拆件利用,或作为培训技术人员的实习用具。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设计学习用具,为学生课外实验提供条件。报废仪器进行拆解处理,把有用的东西作为实验耗材用,将报废报损残值变价的收入应用于维修、更新仪器设备。

对责任心不强,造成仪器设备丢失、损坏、提前报废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者,视损失大小,情节轻重令其经济赔偿或给予纪律处分。对事故隐瞒不报者,要加重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和领导责任。

3.现实意义

3.1节约建设经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提高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利用率。实验仪器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为研究生、本科生论文实验提供了条件,如果能认真考虑对废旧实验仪器的再利用,则不仅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校节约大量的建设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率,让学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

3.2养成爱惜设备、管好设备的良好作风。

养成良好的爱惜设备、管好设备的作风非常重要,不爱惜设备,违规操作,损坏后不及时维修,设备的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通过对实验室教师的教育和严格要求,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教师和学生都养成了爱护实验设备的良好作风,提高了经济效益,锻炼了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了业务素质。

4.结语

总之,实验室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和支撑条件,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硬件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抓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产出和学科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经验,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体系,通过各项措施,使实验室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实验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更高。

参考文献:

[1]张淑玲,李继峰.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48-150.

[2]张晓蓉.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再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19-121.

[3]韩露.关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38-39.

[4]周宦银,房宗良,刘家华,等.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41-143.

[5]张小燕,李杨,刘金秀.节约型校园建设下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文化建构[J].黑龙江教育,2010,(1):88-90.

第7篇

学校处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课程资源的构成、课程实施的对象、课程实施的环境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而其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性质,湖北襄樊市第二十五中学巧妙利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展地域文化活动,将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学科和领域。

举凡本地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建筑风格、歌舞戏剧,以及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都可以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该中学组织的一次名为“徒步索源走檀溪”的活动中,一位研究襄阳历史文化的老专家被专门邀请与学生同行,一边走一边向他们讲述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在行程中,学生们发现檀溪下游的污浊与上游的清澈,便自发地寻找檀溪受到污染的原因,还收集了一些水样带回检测。回到学校后,同学们联名给市民发出一封倡议书,呼吁保护襄阳的源头河流,并附上了相关的检测报告。

学校还开展孔明灯制作燃放、水淹七军古战场、老龙堤的防汛功能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认识古代襄阳人民的生产智慧和军事智慧的过程中,还能与数学、物理等知识结合起来;在文学方面,对襄阳众多的古代诗人和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的了解和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襄阳市科协的专家还为学生介绍隆有的珍稀树种,让他们又学到了生物学知识;学校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还是襄阳”的学术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围绕古隆中和诸葛亮,通过实地考察,诵读《出师表》和《隆中对》,并收集废纸做纸浆,按比例制作缩小景观、串联景点电路等,开展了“造”隆中模型制作活动。这样就把历史、地理、文学、数学、物理、美术等学科知识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综合在了一起。

学生在活动中,首先自主查找资料,然后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后续的交流活动,或完成自己观点的陈述,或写出小论文,或进行摄影创作;通过举办“论文沙龙”、演讲比赛、摄影作品展,推荐到相关报刊上发表等。这些活动趣味性强,有一定的创造性,学生乐于完成,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中对绿色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渐高。因此,积极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给人类创造舒适、健康的工作、生活以及活动的场所。同时对能源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对环境造成最低限度的影响。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环保节能型建筑。

规划与设计是建筑不断进行优化的过程,是根据气候条件、建筑类型、地块类型、投资预算等特定条件下,设法制定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在这些特定条件中建筑类型最为重要,比如市区的高楼大厦与郊区的工业建筑,在设计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无论对于建筑师还是开发商,等待他们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挑战和考验。绿色建筑发展的意义重大,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筑业走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标志;是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合为一体;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的空间。

三、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1、节地与室外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导致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如何节约用地,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国家统计局、建设部有关资料显示,从1996年到2009年,我国37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的用地规模平均增长了50%多;同时,由于相关基础设施跟不上,很多城市的盲目蔓延造成了周边农用地的减少和环境污染。建筑节地的指导思想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重点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建设用地问题的合理发展、基本稳定和有效控制;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城市集约节地的潜力区分类别考虑,工业建筑适当提高容积率,公共建筑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居住建筑在符合健康卫生、节能及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深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集约用地;进一步减少粘土砖生产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建筑节地理念,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场址的选择、场地的节约、降低环境负荷、场地绿化及合理交通,这些技术的选择对施工过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建筑场址的选择,和施工的平面布置、施工临时用地等具有很大关系,应处理好施工现场所需材料的运输堆放、废弃物的排放清理等问题。同样,建筑的选址和建造过程也会自然生态环境及历史文物的保护、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2、节能与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应体现在建筑的全过程中,从建筑选址到单体设计,从围护结构到通风、采光、可再生能源利用,从建筑施工到建筑的运营过程等方面都应该贯彻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遵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性指标。在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标准中关于室内热环境、建筑热工及采暖、空调和通风节能设计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设计出具有良好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建筑。如果建筑节能规定性指标未满足标准要求,应进行建筑节能综合性能化计算。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一般是指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耗冷量指标、采暖年耗电量指标、空调年耗电量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不同气候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规定了应具体计算哪几项指标。若计算出来的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超过了标准中的规定值,则必须修改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修改建筑遮阳参数等都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值。

四、绿色建筑施工

1、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应当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将这些特征保存下来。就工程施工而言,承包商应结合业主、设计单位对承包商使用场地的要求。制订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尽量减少场地干扰的场地使用计划。计划中应明确: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保护、哪些植物将被保护,并明确保护的方法。怎样在满足施工、设计和经济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清理和扰动的区域面积,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减少施工用管线。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用作仓储和临时设施建设,如何合理安排承包商、分包商及各工种对施工场地的使用,减少材料和设备的搬动。各工种为了运送、安装和其他目的对场地通道的要求。废物将如何处理和消除,如有废物回填或填埋,应分析其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怎样将场地与公众隔离。

2、节约资源(能源)

节约资源(能源)也是保护环境的另一种方式。施工中资源(能源)的节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监测水资源的使用,安装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在可能的场所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用。节约电能,通过安装节能灯具和设备、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采用节电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减少材料的损耗,通过精心组织采购,合理制定保管计划,减少材料的搬运,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措施,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损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加强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这有助于将可回收部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来,加以回收利用;二是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再回收或重复利用在拆除时得到的材料。

3、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

工程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噪音、电磁辐射、有毒有害气体、废弃物等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绿色施工应注意以下方面:制定有关室内外空气品质的施工管理计划。进行必要的绿化,经常洒水清扫,防止建筑垃圾堆积在建筑物内,贮存好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采用更安全、健康的建筑机械或生产方式,如用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代替现场搅拌,可大幅度地消除粉尘污染。对于施工时仍在使用的建筑物而言,应将有毒的工作安排在非工作时间进行,并与通风措施相结合,在进行有毒工作时以及工作完成以后,用室外新鲜空气对现场通风,采取适当的噪音控制、电磁防护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实施封闭式施工,采用现代化的隔离防护设备。采用低噪音、低振动、低辐射的施工机械等是控制施工噪音的有效手段。

4、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实施绿色施工,我们主张尽可能减少场地干扰,提高资源和材料利用效率,增加材料的回收利用等,但采用这些手段的前提是要确保工程质量。好的工程质量,可延长项目寿命,降低项目日常运行费用,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五、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作为绿色建筑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对施工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将科学的方法融合到绿色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佟万泉.浅谈节能建筑的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

[2]邹琼,何艳.绿色建筑评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

第9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和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应尽快组织修订环保法,开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组织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环保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强节能及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颁布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修订高耗水产品限额标准,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加强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查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在“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指标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可在水污染中增加氨氮、磷,气污染中增加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并根据东中西部的发展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及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节能减排实行分类指导。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遵循大部门制的思路,对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和减排的管理职能要相对集中,并提高监管能力。

3、完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形成机制,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应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垃圾发电的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

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及早出台燃油税,研究出台环境税,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征收消费附加税,或者提高税率。尽快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完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控制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形成落后产能适时退出、先进技术及时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4、强化科技,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产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产业化。实施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鼓励引导消费者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相关范文论文: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车船税改革思考

【摘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严峻,给车船税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汽车市场和尾气排放的现状入手,对现行车船税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车船税改革的政策建议,旨在增强车船税的调控功能和导向作用,以引导汽车业朝着绿色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

第10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在房屋建筑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绿色施工技术的使用也是建设集约型社会的必然途径,同时,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建筑业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还处在一个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的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建筑活动中也呈现出一种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率以及高污染的特征。将绿色施工技术使用在房屋建筑工程之中,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资源可以实现一种高效的开发,下面就针对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探讨绿色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1 绿色施工的概念

1.1. 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是一种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房屋建筑的施工理念,这种施工理念包括几种内容:首先,施工材料应该尽可能的使用绿色设备和建材;其次,要符合降低消耗、节约资源观念的要求;再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将环境污染降低至最小化;最后,绿色施工是一种基于绿色理念下,通过管理和科技进步的方式,对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工程做法以及用材提出一种优化建议,以便全面实现建筑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

绿色施工技术是一种基于社会和国家利益,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工程建设中实际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而是对建筑工程提出的一种要求,绿色施工的理念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由承包方为主导,政府、业主、设计、监理人员共同促进的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

1.2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区别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相比而言,其内容大致相同,都包含目标控制、产品验收、实现方法、资源配置以及施工对象几个方面,两者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目标控制的不同。传统的施工往往将成本、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工期作为管理内容,绿色施工除了这几项内容之外,还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虽然传统施工也会强调节约,但是这种节约主要强调的是材料的节约和成本的降低两方面,而绿色施工技术则强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高效利用的理念,其建筑的目标是建设一种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能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施工模式。此外,要注意到,绿色施工的推进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施工成本,这也会给施工项目部带来一些经济压力,但是却换来了环保的大收益。

2 绿色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2.1 房屋建筑中的绿色施工管理

在现阶段下,绿色施工的理念尚未在我国得到普及,也尚未形成一种完善的系统,因此,必须要注意到,要实现房屋建筑的绿色施工,建筑企业必须树立起一种绿色施工的理念,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科学管控,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使企业从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被动适应转化为新形势下的主动响应,促使企业绿色施工理念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施工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同时制定好一种与该种体系相适应的绿色施工目标和管理制度,在施工中,要指定相应的管理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时指定好相关的绿色施工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管理,并加强对施工准备、施工策划、材料选购、现场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等各个阶段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高绿色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效果。

2.2 绿色施工技术与环保理念的融合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环保和资源节约两个方面,因此,在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一般情况下,房屋建筑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较多,包括光污染、噪声污染、扬尘污染以及水污染等等,为了降低房屋建筑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严守相关的环保准则,对于扬尘污染,必须要做好控尘防尘工作,同时使用一种严密的密封措施,在容易出现扬尘的地方采取必要的除尘措施。为了防止噪声污染,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低振动、低噪声的设备,以便保证现场噪声低于国家的相关标准。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好污水的排放。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其污水主要来自于废水和生活污水,为了保证污染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对于现场设备排放出的废水,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再进行回收,以防止废水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污染。

2.3 资源节约在绿色施工技术中的体现

除了施工管理与环保理念之外,房屋建筑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还包括资源节约和减少资源消耗两个方面,这也是绿色施工的必然要求之一。为此,施工企业必须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材料剩余率,尽量做到一次性装修到位,从而全面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对于施工现场的污水、雨水以及废水要进行分流排放,对于现场的养护用水和搅拌用水必须要做好相关的节水措施,对于电能要做好科学的节能规划,使用行业推荐的高效、环保的设备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设备的损耗情况做好维护工作。此外,对于施工的道路,应该采取临时道路与永久道路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布置,也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好环形通道,以便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将垃圾集中回收至封闭式垃圾站中,对于一些可利用的资源,要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以便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

3 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工作

绿色施工技术作为绿色施工的基础,对于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只有质量、工期、安全和成本控制等几个内容,这种传统施工方案对于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环保的关注度不足。要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就要对传统施工技术的管理技术和工艺技术进行创新,根据绿色施工的观念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建立一套符合绿色施工的技术标准以及施工工艺。此外,还要全面开展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对绿色建材、资源再生技术、绿色理念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机具进行创新性研究,淘汰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旧设备和旧技术,加快施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绿色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4 结语

绿色施工技术是缓解现阶段下资源供应不足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行绿色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施工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传统的施工技术不同,绿色施工技术涉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相关的问题,是实现集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

参考文献:

[1]俞频.建筑工程施工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经营管理者,2013,04(20)

[2]冯燕华.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现场实施及动态管理[期刊论文].建筑安全2012,11(05)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精细化;建筑全寿命周期

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其中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和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0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近年来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一是选址和规划是否合理,绿色建筑必须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二是是否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绿色建筑必须降低资源消耗,尽量使用再生资源;三是是否采取了各种节能措施,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是否尽可能采用了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能源;四是是否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五是是否有效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六是是否具有建筑功能上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的建筑体系。①

2 走精细化道路发展绿色建筑

2.1 精细化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

所谓建筑体系的寿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建筑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以及最后的拆除等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着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1.1 精细化建筑设计

以往,建筑师的重点主要在于建筑设计的功能或者形式,选材或选型上的依据往往是形式的要求或者甲方的意愿,建材和建造多服从于设计的需要。精细化建筑设计要求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因此,作为建筑性能决策者的建筑师有义务自觉地将提高建筑寿命周期环境性能作为重要的设计决策基础,在设计阶段预测建筑系统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能源及污染的输入输出,从设计上统筹安排,综合节能,并尽可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全寿命周期建筑环境负荷,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推广全寿命周期的设计观念,我国引入了建筑寿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筑寿命周期评价不仅是对建成建筑的性能评价工具,更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决策的工具。它可以辅助建筑师对建筑系统全寿命周期进行预期性研究,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设计与评价的互动交叉,要求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命期间对生态环境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量在设计阶段加以避免或弱化。

2.1.2 精细化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要求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当然,绿色施工除了封闭施工、降低噪声扰民、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外,还应该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有人将绿色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绿色施工具有“四化”的特征,即系统化、社会化、信息化、一体化,这实质上是将施工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

精细化建筑施工要求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完成建筑的建造,还应该从清理场地起到交付使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国目前的施工整体水平较低,所谓的工业化还只限于建筑机械的使用,整个过程依旧依赖传统的人工作业。系统化、信息化等也只是限于管理层面或者资料的整理,建造的主力――工人依旧是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在施工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争取早日实现施工的“四化”。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每个工程施工之前,都要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在满足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与生态协调。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不断完善绿色施工体系及其评价标准。

2.1.3 精细化建筑的运行和维护

精细化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即在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低耗、无害的空间,降低建筑及设备老化,易更新、易维护,保证建筑在使用周期内均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为了节省初期投入,而增加后期的运营管理成本,或以降低健康、舒适、高效等标准作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1.4 精细化建筑的拆除

对于废旧建筑的拆除,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目前建筑垃圾的数量很大,仅北京、上海每年的排放量分别达到了1000万t。堆放或填埋占用大量的土地,建筑垃圾的淋滤液渗入土层和含水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忽视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重视施工垃圾的处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关键之一。

精细化建筑的拆除需要设计初期采用易拆除、易降解、污染小的材料,拆除过程中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2.2 精细化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不要仅仅是落于概念的炒作和手法的盲目照搬,而应该认真分析各种途径的优劣及适用条件,依据建筑基地、周围环境、气候多方面相关因素,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精细的部分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规划、设计时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人类的舒适和健康,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2.3 精细化建筑的功能

经济、美观、适用是建筑最基本的三大基本要求,精细化建筑的功能设计也要求从这三方面综合考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的国情、世情,精细化建筑功能,节约土地资源尤为重要。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合理安排功能分区,提高建筑的功效和土地利用率。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等。

3 结语

现今,我国的经济增长由快速型逐渐向稳定型转变,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得到修正,粗放型大批量建造成为历史,新建建筑的数量明显降低,建筑质量要求提高,促使建筑师由快速、粗放型设计向精细化设计转变。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绿色建筑体系的完善,同样对建筑师的精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转变建筑师的观念和工作,也需要从建筑教育开始,同时也需要业主和领导不要一味要求“形式新颖”,还需要制造业的介入,即整个国家工业水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震平,宋中南.施工建筑垃圾管理调查[C]//第二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子江.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0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Nils Larsson.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中国绿色建筑[C]//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28-45.

[5]甄兰平,邰惠鑫.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03,3:56-57.

注释:

第12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概述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并分析城市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城市绿色建筑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结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

一、绿色建筑概述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各环节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更强调采用“简单适合”的技术来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绿色建筑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最大限度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二、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法律法规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是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建筑法》对建筑节能为“支持”、“鼓励”和“提倡”,缺少强制性,对绿色建筑根本就没有提及,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得以起步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

(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前城市绿色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由于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为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本身,国家应该有成套经济激励政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激励,才可能促使开发者主动实现更高的要求。

(三)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实际成为衡量规章、标准可操作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标准之所以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一方面在于我们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而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声音缺失同样会成为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

(四)绿色建筑相关信息不对称。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不仅缺少绿色建筑重要性、相关性知识的宣传普及与系统教育,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全社会绿色建筑意识淡薄,缺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对绿色建筑这种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培育和规范。

三、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建筑行业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改善建筑的质量,同时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绿色建筑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建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创造社区连通性是建筑项目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1、做好宣传,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建筑的标准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政府会加大推广的力度,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也有动力。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