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

时间:2023-06-07 09:29:30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

第1篇

关键词: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模式作用案例

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及特征

1.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以满足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以影响产业或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创新需要为桥梁,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和人才要素的有效集成,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因此,产业创新联盟是强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技术合作开发、谋求高新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1]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是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互动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式。“三方联动”主要包括“三方融合”和“互动发展”两层涵义。“三方联动”是指同一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资源和功能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可以通过制度性安排(如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及非制度性安排(如创新的文化环境)进行。“互动发展”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在共同的目标和产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和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个体和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可以将“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涵义概括为以产业需求为基础、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各种资源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的集聚、共享、融合为纽带,形成区域创新集聚环境,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发挥知识、人才的扩散效应,促进企业发挥成果产业化功能,提高区域内人才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1.2“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主要是由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各自承担的职责决定的。

高校(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联盟的发起者和源头。在“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见图1)中,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提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输出,是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和新技术的策源地,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为企业提供了创新人才、高新技术和项目。

企业是“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核心。作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中间环节,企业的主要职能是承接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把科学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同时,它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能够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师生、科研人员的实训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政府相关部门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保障。政府相关部门不仅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提供政策支持,而且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协调。

“三方联动”:三方融合、联动发展

图1“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结构

2.“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

2.1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见图2)。

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包括信息、技术)和人员,使其拥有资源配置最优化。

在这种模式下,参与共建研究实体的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在特定领域具有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而参与该联盟的企业则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愿望和应用研究能力,能够并且有实力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政府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实体能够及时获得技术开发前沿和发展动态的信息,有利于科学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正确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对于高校(科研院所)来说,不仅有利于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而且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明确研究方向,同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共同研发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成果产品化经验的积累,以便科学地测度和选择合适的技术和产品,加快相关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保证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

图2三方共建研究实体模式

2.2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见图3)。

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研制、开发、生产、组成研产销一条龙的高科技经济实体,政府牵头为该经济实体提供专家支持、政策指导,该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集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是现代企业中一种资本、劳动、科学技术相结合,所有资本相互渗透的经济组织。[2]这种模式结合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开发优势、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资源及政策把握优势,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转模式,组建成为较为紧密的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通过该模式能够在降低科技开发成本的同时拥有核心技术或专利;对高校(科研院所)来说既能够建立稳定的科研基地,又能够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图3三方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3.构建“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

3.1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动态、开放和更新。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了一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互促进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其动态性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创新个体(高校、企业)的知识、技术动态循环和整个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其开放性能够使平台内的创新个体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变化来吸收和接纳外部的创新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创新联盟内部的知识结构和项目层次;其可更新性可以促进创新联盟和创新个体及时、准确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依据变化进行技术的更新。

3.2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和资源的共享。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以制度性安排为基础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部门纳入区域科技创新网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联盟中进行知识互动,通过联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为三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交流渠道和科技创新空间,使得区域创新能够在更深层面、更多环节产生,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科技创新的功能。

3.3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有效的对接。

“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度性安排紧密结合、联动发展,发挥知识和技术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将区域“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桥梁,使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国家科技创新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见图),带动宏观和微观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活力和竞争力。

4.“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案例: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研究所公共实验室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4.1公共实验室的主体结构。

在公共实验室的构成中,高校取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成为实验室构建的中心,也就是公共实验室的建设法人单位,即公共实验室是一个以高校为根基构建的、由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主导,集行业资源、企业资源和专家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在公共实验室的各结构要素中,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协调组成领导管理小组,对公共实验室的运行起宏观调控和协调、监督作用,通过对整个公共实验室的整体规划、政策导向和先进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组织协调,以产业发展前沿和产业整体升级的重大需要为中心,是高校与其他构成要素紧密合作,对整体创新宏观环境进行引导。

在公共实验室中,企业成为研发项目或课题的实施小组,这里的企业既包括行业协会和行业大型龙头企业,又包括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企业在紧跟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供市场最新的需求,利用高校资源开展项目(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并将自身的经营人才和高校的技术人才相结合,利用高校的实验条件、研究条件,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并使其尽快产业化。同时,高校和企业进行联合,互相提供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指导,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攻关。[3]

专家指导小组则由具有相关专业的省内(省外高校)及研究院的退休(在职)专家组成,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邀请和委托,拟订公共实验室项目规划、计划,监督项目(课题)的实施,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可亲自主持项目(课题)。同时,专家小组内的专家还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公共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

在设计公共实验室的结构过程中,应以实现创新技术所预期完成的项目(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任务为基本原则。一般而言,应该具有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两个连接的结构:一条主线――由温州科学技术局牵头,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为建设法人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管理小组联合,组成公共实验室,其主要以对公共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全局部署、协调管理为主要职能,处于公共实验室核心地位;两个平台――指在主线为根基的宏观管理平台和由行政管理中心、应用研究中心、科技咨询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组成的执行平台,该执行平台在宏观管理平台的指导下,整合高校资源、企业资源、专家资源,负责承担完成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的若干任务,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实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两个连接――由各企业组成的实施小组,以及由各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连接在宏观平台和执行平台之间,构成了为公共实验室提供项目来源、资金来源和技术指导、项目指导的两个模块。(见图4)

图4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品所公共实验室结构图

4.2公共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公共实验室不是依靠股权或者行政隶属等机制来维系的实体组织,而是出于合作各方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战略联盟,具有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合作行为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平等性、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整体利益的互补性等特点。[4]

4.2.1互动、平等型的管理机制。

公共实验室实施的是建设单位法人和领导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的机制,由实施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共同在执行平台上进行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推广。公共实验室积极鼓励并支持有创新需求的企业进入,提出创新要求,由专家指导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并联合实施工作小组在执行平台上共同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在管理机制上,要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增强各要素的互动,鼓励公共实验室内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和知识共享。

4.2.2开放的合作机制。

公共实验室的建立,就是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与企业共同建立互用研究开发机构和平台基地。支持高校和企业间在科技项目、团队、平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联手合作。支持企业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对项目的需求融入高校研究体系,与高校院(系、所)在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重组。

4.2.3以“导师制”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

利用公共实验室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导师辅导结对制,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导师应根据本人与企业合作所进行的科研工作和项目,切实安排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部分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同时,导师还应利用公共实验室中的资源,让学生参加企业交流活动和科技咨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

总之,“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整合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搭建了以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高新技术转移为目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平台,强化了“产”、“学”、“研”各组织机构的联结纽带,使得联盟各方的科技创新优势得以叠加并扩大,实现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规模效应,减少了科技创新过程的风险,同时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因此,“三方联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创新模式,是使得“产学研”主体收益最大化的多赢模式,对现阶段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培樗,屠梅曾.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37-39.

[2]周赵丹.合作创新形式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5):22-25.

[3]陈磊,张永宁.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创新平台[J].理工高教研究,2008,10,VOL27,(5):47-49.

[4]吴承春,唐仁华.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05,25,(1):39-41.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07-02

1 概述

现如今,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办学质量得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教学是各高校本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用手工来记录信息。大量的数据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信息的快速查询,工作效率极为低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运行和使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深厚。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学礼、学道、学诗、学易是非常重要的。纲常理论、典章制度被看做是重要的知识,而自然科学技术往往被轻视为雕虫小技。长期以来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人们过多的看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地位同样重要的实践教学。实验技术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也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要改变这种观念还需要有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

2)各实验室利用信息化程度不同。高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各实验室对信息化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各实验室并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部分实验室仅对实验室设备实现了信息化的统计和管理,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利用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3)实验室规模小,重复建设多。高校实验室专业性强,分割过细过小,各实验室之间没有统一的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以学科、课程设置的实验室专业跨度小。由于开设的实验针对性较强,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少,同时实践课程学时较少,实验室仪器设备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人、才、物的极大浪费。

3 实验室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如今,高等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国家重点工程。教育部高校非物理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加强现代化教学信息管理,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需要。”因此,对于实验室的发展趋势,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方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验室也不例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MS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来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LMS一开始,功能仅限于完成数据的存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LMS不但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还可以提供一些管理功能,甚至进行互联网远距离的访问和浏览。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大幅度节约实验室的管理成本。

2)实验室开放

应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网络化管理,对于实验室的各科实验,同样可以采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实验室开放时间上的预约,可以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增加学生进实验室实验的机会。

此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实验。或是自己设立题目,成立讨论小组,实施一些创新型的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方面

在实验教学方面,利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验远程教学”。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便于对每次试验内容的掌握。另外,随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虚拟实验仪器和虚拟实验室将慢慢被普遍采用。进入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针对某些实验内容在网络平台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以大大减小试验设备的损耗和资源的浪费。

4 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发展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首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一切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实验室又是完成各种创新型实验的重要阵地。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将实验室向学生全方位开放,自如的使用各种实验设备,完成各种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这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共享的第一步。

其次需要改革考试方案。目前,之所以从老师到学生都不注重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主要是由于实验课程教学和实验成绩并没有和教学成果,考试成绩挂钩。所以我们需要改革考试方案,将实验课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将实验课成绩同时也纳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此外,对于一些动手性较强的课程,例如计算机基础和一些语言类的课程等。应该将原来的书面考试改革为上机考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对一些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

第三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在实验室开放共享的过程中,国外很多高校都利用实验室培养创新型人才。各高校不仅提供各种验证性实验,还建设了大量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譬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跨学科研究计划、本科生科研计划等各种机制。跨学科研究计划主要是让各专业的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多专业共同研究某个项目,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解决某个问题。他们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学生能够和各专业学生建立联系,根据兴趣开展某个潜在专业方向的研究,直面真实世界的某个问题等等。相比较而言,在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学习。

5 总结

实验室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对21世纪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目前正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创新型和开拓型应用人才。那么实验室正是完成这样一个目标的重要阵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创新。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安顺科技.服务高校[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02):79.

第3篇

前不久,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第六批共25家实验室举行了集体授牌仪式。

截至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已突破百家,达到109家。五年来累计推动包括检测认证、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受益示范区企业1.25万家次,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聚集,搭建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群体之一。

开放的平台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为充分整合北京地区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此项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

运行五年来,通过不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优质高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协调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在聚集科技资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已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服务创新平台,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最丰富、最宝贵科研资源的创新群体,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数量已经突破百家,达到109家。这其中既有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又有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院校资源,还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中关村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实验室这类重点为产业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坐落于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网络安全开放实验室,是依托中科院高能所于2006年正式成立的。该网络安全实验室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已成为全球高能物理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部委专项等40多个网格计算(云计算)与网络安全项目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实验室拥有300多个CPU,90TB磁盘空间构成的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建立了网络安全攻防实验环境,为企业深入研究和开发创造了硬件条件。在网络攻防、入侵检测、取证分析、陷阱诱骗 BIOS安全检测、网络内容还原、安全评估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在业界课题的研究攻关工作中已有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奖并进行产业化。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学科优势。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车载导航/动态信息服务终端的产业化”项目、北京交通委、北京奥组委“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设计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通过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设立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汇聚了行业创新要素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平台。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通过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及认证组织认证的实验平台之一,2010年再次通过(AAALAC)三年复审完全认证。实验室具有同时开展30000只鼠、200只猴、200只兔、20只羊、100只犬和50头小型猪的实验能力;具有实验动物转基因制备技术平台、实验动物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动物抗体制备技术等实验平台,不仅服务于中关村企业,也积极向北京企业开放,可为企业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是属于孵化器性质的实验室,主要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及部分园区外生物医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设备及技术检测平台,为企业开展创新孵化服务,其中不乏海归人员带回的优质项目。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服务项次达3万余次,并与园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开放实验室另一独到之处在于科研人才和尖端设备的聚集优势。国家人类基因北方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因组研究项目。中心不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团队,包括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岩院士以及150多名科研人员,还拥有用于高通量实验分析、基因组学研究和蛋白组学研究的多台/套高端实验设备,包括DNA测序仪、微阵列芯片分析仪和实验室自动工作站等,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初期,两例最早的病例血液样本就是被送到该中心作基因测序的。目前中心已累积申请专利49项,获批13项,均为发明专利。

从第一批的8家发展到第六批突破百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规模逐年持续扩大。目前挂牌实验室成员既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又汇聚了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国家研究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顶尖实验室,为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

2011年,中关村实验室工程进一步突出了对符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中关村重点企业群体的实验室挂牌开放,推动一批具备国家和行业资质的公共检测平台和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实验室挂牌开放。

目前,中关村109家开放实验室中,包含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8家、国家级认证中心17家;共有研究人员11429人,其中两院院士49名,教授以上专家1088人,包括超高压电子显微镜、百万亿次云计算平台等高精尖检测、研发设备6万多台(套),总价值超过64亿元。

在创新产出方面,五年来累计申请专利4136项,创制各类技术标准2561项。此外,开放实验室还拥有一大批技术领先、贴近市场需求、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业化成果项目。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科技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产学研合作升级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几年来,开放实验室工作办公室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实验室挂牌申请、专项评审、运行评估、信息统计、产业化项目筛选、产学研对接等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流程,即“十项制度”和“六大流程”,使各项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为更好的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创新交流、服务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通过设计信息模板,建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采集和报送制度,增强了信息挖掘能力;通过联络员制度和网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形成了高效的合作机制,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宣传方面,设计制作了介绍政策和实验室资源的宣传册,利用媒体、网络、展会、政策宣讲会等多种途径,向近千家企业推介,加大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这一品牌的宣传推广。

有了良好的机制和健全的流程规章,各项基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年度实验室挂牌申请受理、评审和专项资金补贴管理、运行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专项补贴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重点企业申报项目明显增加;惠及企业大幅提高;对企业引导性作用明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分散于北京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挂牌实验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开放。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共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两百余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与相关园区、行业产业联盟共同开展政策宣讲、调研高科技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需求、组织科技合作对接交流等。通过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已逐步规范形成六大服务方式即:双走进(走进企业、走进实验室)促进活动、分领域系列对接、牵线搭桥当红娘、创新成果会、企业和实验室交流座谈等。

通过上述服务构建起“521”八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五项共建包括企业与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企业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项目研发和创制先进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二项服务包括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攻关服务;一项是科技成果转化给示范区企业。

开放实验室实现了不同要素组合、不同目标组合、不同机制合作、不同领域合作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格局。同时,根据示范区建设对开放实验室工程的新要求,下一步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如科兴疫苗产业创新研究院)。

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挂牌实验室累计为1.25万家次企业提供了包括检测、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承担国家、北京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1859项,其中国家项目94项;联合研制标准共16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移项目276项;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77个,为示范区企业提供人力培养1103人,受聘到企业共159人。在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和服务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产业化

日前,修订后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已经公布,按照新的办法,将拓宽和加大对开放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的引导支持。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设备资源丰富、人才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资源丰富。这些年来,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逐步形成了与开放实验室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购买开放实验室现有的科技资源成果;企业与开放实验室一起申报国家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开放实验室进行科技攻关,等等。

应当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立的初衷即在于激活北京地区国家部委、院校、机关单位的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结合到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当中去,形成在北京落地的产业化项目。

为促进研究项目产业化,中关村实验室目前已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对评估合格的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提供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支持,补贴开放实验室进行必要设备配备和认证所需费用。

同时,对于以优惠价格提供的分析检测类服务,由实验室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可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实际优惠金额给予实验室补贴,该补贴不超过标准收费的50%;对于研发类服务,由企业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实际收费金额的50%给予补贴。这就是说中关村为企业在实验室进行资源使用打折,促进企业与实验室的资源协同共享。

中科院的高墙曾被外人视为不可逾越的科技。如今,中科院愿意放下身段,打破高墙,主动牵手企业实现产学研用。这一切,得益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双方搭建的对接平台。

中科院高能所一直走在中国自主创新科技的前沿领域, 2007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成为网络安全领域首家挂牌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挂牌后,对产学研用的促进效用很快得到印证。当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就承接了启明星辰、网御神州、中科网威等多家专业网络安全公司的科研合作项目,仅仅是和启明星辰合作的一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重大专项项目“综合业务行为审计系统产业化”就为该企业带来近亿元的产值。

自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来,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已经陆续承担了近20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申请并承担了5个国家项目,获得了10余项软件著作版权并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记者了解到,未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将探索更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继续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产业化转移的组织与机制的创新平台。除了推进示范区重点企业与开放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级项目,联合共建研发平台,进行技术转移合作之外,还将加大面向重点企业的深度服务、个性化服务、持续。对“十百千”、“瞪羚”企业加强调研,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企业和开放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进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

第4篇

 

佛山市积极探索创新创客教育教学,在中小学校大力推广基于创造的学习。一是在全国率先启动“教育创客”培养计划。

 

在启动现场会上将51位自制教学具创新实践能手纳入“教育创客”培养,立项教育装备应用研究项目32 项,重点项目15项。联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发全国首套创客教育培养基础课程,面向160多位学科教师启动国际STEAM创新教育和创意课程的专题培训。二是举办全市首个创客教育体验周活动。发布全国首部创客教育蓝皮书(佛山报告),组织全国首台创客教育直通车配套创意工作坊深入五区6所学校开展体验活动,成功营造“众创”氛围。三是指导探索创新型学习环境建设。

 

全国首个博物馆进校园案例佛山二中“知隐”博物馆顺利开馆,全国首个授牌技术教育创新实验室在佛山一中、佛山华英学校落成,全国首台中小学流动科学实验车“探索号”成功研发并应用。佛山市首个“教育创客空间”落户省实南海学校,首个3D打印机创新实验室和“未来”教室落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学校,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佛山三中落成。各种创新型装备案例亮点纷呈。

 

中山市:融合创新,信息化建设推陈出新。

 

“十二五”期间,中山通过数字化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教育云数据服务平台,平台覆盖全市24个镇区343个单位,接入终端7.3万台。通过教育信息化“春风行动计划”,使全市“校校通”光纤覆盖率一直保持100%,“班班通”网络多媒体平台覆盖率一直保持100%,人机比保持6.3:1,有效夯实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相继实施了多项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以探索新技术、新装备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改革创新。一是“初中和小学数字探究实验室”试点建设。

 

近几年来,在初中和小学启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试点建设,为全市多所初中和小学配备数字实验仪器。二是“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示范工程建设。市电化教育站、市教育信息中心对教学平台的核心部件进行了一年多的测试研究,研发优化,形成了以具有触控功能的大型液晶电视为主体,配合以超微型计算机以及自主研发的无线操控软件和使用方便的高质量推拉黑板的一体式互动教学平台,提升了平台使用的便利性和先进性,达到了替代传统教学平台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三通两平台”的高质量建设。

 

目前,“一体式教学互动平台”已在全市48所学校得到推广应用。三是“校园电视示范工程” 建设。为推动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促进校园电视台建设,提高校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连续进行了四期校园电视台示范工程建设。每期设备选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满足学校使用和高性价比的原则,并选出工作积极的学校作为示范工程建设的对象。

 

深圳市南山区:创建未来教室助推“互联网+教育”行动。

 

近年来,南山区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创新,开展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室建设探索。未来教室建设是南山区开展教育装备创新的实践探索的一项工作举措,也是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的重要抓手。未来教室按照瞄准未来、鼓励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要求建设,分为三类:一是对普通教室进行未来学习改造,使之符合未来日常教学的要求,满足移动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创客学习等深度学习的需要;二是对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将实体资源、虚拟现实资源、远程实验资源以及个性化场景等有机融合,满足未来学习对实践环境的要求;三是建设创新实验室,探索未来教育一些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实验环境,进行开创性和特色化研究。

 

在建设中鼓励学校打开边界,在泛在图书馆、或移动配套设施等方面开展探索。目前,全区25所学校大部分完成建设,部分学校正在组织项目实施。

 

10多所学校在进行普通教室未来学习改造,如赤湾学校的无边界学习教室、大新小学的智慧教室、南科大实验学校的STEM课程整合教室、育才四小的未来学习中心等。在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提升方面,很多学校利用最新装备技术和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环境条件开展科学、理化生实验室的提升改造,如白芒小学的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海滨实验小学的“艺术+”创客教育实验室、前海学校的动漫创客实验室,华侨城中学基于云桌面的多功能室建设等。

 

江门市蓬江区:产教合作推动教育装备创新发展。

 

近年来,蓬江区委、区政府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教育产业,支撑教育的变革,为教育的发展抢占先机。2015年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项目落户该区,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一是资源整合。整合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及学校资源,实施以南方教育装备研究院为纽带,把产品研究、企业开发与学校的试用测评相结合,切实拉近教育装备生产与运用之间的距离。

 

二是校企联动。开展了区内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完成了《蓬江区中小学教育装备调研报告》,提出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发展思路,规划学校的未来教室、虚拟实验室、智慧课堂、校园数据分析系统等软硬件配置以及信息反馈联动机制,具体指导教育装备产业企业的新产品进入到中小学测试使用。学校、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和企业合作,校企联动,提升教育装备的功能和实用效能。

 

三是教学相长。着力在探索教育装备产业与教育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教育装备服务教师与学生,提升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装备应用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在线集体备课平台,改善传统集体备课模式;利用科研在线交流平台,形成个案反思共析模式;利用电子交互平台,探索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学校功能场室,以现代教育装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题研讨平台,建构高效课堂模式。

第5篇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10037)

摘要:“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基本种植知识和种植技术的创新研究,强调过程体验和观察体验,还强调从一般的技术设计到创造性技术设计的转变,不仅注重过程,还强调结果。其课程内容主要有:城市种植品种、种植方法、种植结构、种植容器结构以及技术试验研究等。

关键词 :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关键词 ,根据

关键词 搜索相关内容,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完成发明报告或论文。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平台;财政政策;宁夏

基金项目:宁夏科技攻关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支撑创新平台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编号:2011ZYJ161)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财政政策视角

收录日期:2013年7月30日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基础条件的重要组成部门,它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宁夏科技基础和环境,培养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区管大用、在全国有影响的科技成果。但由于宁夏的地域面积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政对创新平台的投入较少且比较分散,致使科技创新平台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亟待挖掘。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本研究所指创新平台专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这四类创新平台是宁夏集聚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

二、财政支持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政府是科技创新平台的顶层设计者、导向协调者,同时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整体规划、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进行组织协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管理和服务,调动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促使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

(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公共属性,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科技创新投入巨大,获得收益却具有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属于市场失灵领域。因此,政府能在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国家级和区域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提供资助和服务,确保科技创新平台“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对实现共享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发挥,需要财政激励机制。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和科技创新人才等科技资源进行汇集,更重要的是实现科研部门的横向集聚和科研与生产部门的纵向集聚,有效形成集聚经济。这种积聚作用的发挥,需要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激励机制,财政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科技创新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例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

三、宁夏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现状及问题

(一)建设情况。多年来,宁夏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为核心,以改善科研条件为突破口,以集聚创新人才为着力点,通过加大科技经费投入、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措施,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涵盖全区优势学科、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区组建各类重点实验室1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3个,自治区工程中心25个;企业技术中心6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51个;技术创新中心65家。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其依托单位性质也有所不同:以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开发研究为主的重点实验室有80%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半依托于企业,另一半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以新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为主要任务的65家技术创新中心,有52家都依托于企业,占80%,仅有7家依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二)取得的成效。宁夏科技创新平台与其他省份相比,力量较为薄弱,但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提供了很大支撑。首先是承担了一批科技项目。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担各类项目1,5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承担省部级项目500多项,共获资助经费2.4亿多元;其次是聚集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截至2010年,全区各类创新平台固定研究人员超过1,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0%以上,自治区组织评审认定的32个科技创新团队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正逐步成为人才聚集小高地;再次是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登记省部级科技成果18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各类创新平台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共计140余项;依靠平台的技术支撑,宁夏林业研究所在应用生物技术培育抗盐耐旱植物方面取得突破;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溅射集成电路高纯钽靶材、钽环件,电子工业用钽带、化工防腐用钽板等高性能钽加工材,多维药业有限公司研发出宁夏第一个国家级二类新药西尼地平胶囊,填补了国内空白。

(三)主要问题

1、总体水平亟待提高。自治区现有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投入不足,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与全区对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极不相称。部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单位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研究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2、财政科技投入不足,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区财政科技拨款4.3亿元,条件建设服务2,170万元。2009年自治区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奖代补资金,但每年仅1,000万元,每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均不足30万元;只能靠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拨款、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及单位自筹维持运转,尚未有效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及国内外投资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的短缺还严重制约着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的购买和正常运转。

3、资源共享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调研中各平台的清空,自治区科研部门缺乏共享的观念和社会氛围,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存在科技资源归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局面。突出表现在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科学数据、文献资料等方面,存在封闭、分散现象,在同一所高校、研究所、实验室、甚至研究室内部,研究资源不能有效地开放、流动和共享。这些问题制约了已有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使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封闭起来,发挥不了社会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四、现行创新平台相关政策分析

(一)已出台政策梳理。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推动宁夏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

1、综合政策法规。2008年的《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提出,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型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要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设立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力争使一批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机构,合作研发行业和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2009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培育、组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企业研发机构,使其成为企业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研发的重要载体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大各类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的力度。支持研究开发类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研发中心联合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加快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品测试、仪器检测、技术培训、标准制定等服务。

2、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目前,自治区四类创新平台都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对创新平台的管理机构、申请立项、组建实施、运行机制、经费管理、验收考评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创新平台顺利运行。

3、平台补助政策。自治区财政厅出台了《企业技术中心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并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选择反映工程中心、实验室研究开发能力与水平、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及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的主要指标,对国家、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依据。

4、其他有关政策。财政厅《关于创新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投入方式意见》,建立了“以平台投放为抓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支出机制。2010年科技厅《关于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意见》中指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围绕搭建科技平台,并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到50个的目标。

(二)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分析。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扶持创新平台的相关政策,但政策颁布的主体不同,主要涉及自治区人民政府、财政厅、经信委、科技厅、人事厅等各大厅局,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之中,且各种政策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制定,属于“输血”阶段,未达到“造血”阶段。

1、缺乏全面支持创新平台运行的总体政策。目前,关于创新平台的政策主要局限于普惠政策,且都属于在管理层面约束性的政策,直接给予政策和补贴的政策极少,而且补贴额度比较少,没有针对创新平台的特惠政策或者单项政策,造成很多创新平台基本属于跑项目阶段,对于平台的整体发展未有筹谋。

2、政策制定主体众多,财政投入效率低下。政府政策支持政出多门,缺乏统筹安排。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自治区经信委,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自治区科技厅,且不同的科技创新平台有时隶属于同一个单位。不同的主管部门制定不同的政策,制定主体众多、各种政策分散,造成了管理上的重叠和空白,往往项目重复和支持不足同在,成果研发和成果应用分离,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

3、政策设计重研发,轻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若缺乏转化的资金,科研院所大都会把精力集中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阶段,大多数企业也只愿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而从成果形成的中间试制环节经常缺乏支持。同时,我们了解到,由于缺乏转化资金,使得成果推广的专项活动经费捉襟见肘,对于一些重大专项活动、技术平台和项目数据库的建设,常常需要争取其他额外的资助和补贴。

4、融资方面政策较少,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有待提高。在没有适当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条件下,自主科技创新将面临资金瓶颈。一方面是企业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愿意进行研发投入,因为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目前,自治区财政多以直接的科技投入为主,财政贴息、担保、补助等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财政资金更多地体现在建立科技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

五、支持宁夏创新平台发展的财政政策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基本思路。进一步统筹和整合科技投入。为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形成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配置合理、监督落实、绩效突出的专项资金运作机制,在整合原“以奖代补”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研发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持续发展。

(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重点支持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中心改造实验室、购置和更新研发仪器设备及软件,并对已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引入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

鼓励企业加大对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研发投入。对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完成并取得相应成果的给予奖励;对于研发失败的攻关项目给予适当弥补。支持平台企业提升研究开发和试验检测设备装备水平,对于企业购入用于重大科技研发和试验检测的设备,由自治区财政分年度给予无偿资助。

(三)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围绕我区重点发展和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前沿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目标产品。自治区财政每年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同时积极探索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支持方式;自治区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计划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创新联盟积极申报国家科技计划。

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区内各类创新平台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对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有明显带动作用,再创新后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应由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对由我区企业主导、创新平台参与的产学研重大成果产业化合作项目,应由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我区创新平台主动携带科技成果到企业转化,对成功实现产业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视项目大小和效益情况按税后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应由自治区财政对成果完成人给予奖励。

(四)加强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对我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由专项资金给予配套支持。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根据项目验收评价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实施积极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我区创新平台获国家、自治区立项的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等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对我区各家金融机构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及以下利率提供的上述项目贷款,由自治区财政给予贷款利息补助。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项目提供信用担保。对年度内给予中小企业高新技术项目信用担保累计达到一定金额的担保机构给予相应的保费补助。

(五)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确立企业在产品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积极鼓励企业申报新产品,开展自治区级新产品认定工作。对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和经认定为自治区级新产品的,给予适当奖励。支持创新平台申请国内外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国内发明专利或按照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专利国际申请给予适当资助。对获得国外内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给予适当补助。

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创新平台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鼓励我区特色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对创新平台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制定并已被正式批准的,按一定的标准给予奖励。

(六)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积极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实施宁夏“百人计划”和“312计划”,支持创新平台加大赴海外招才引智力度,对领军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研发用房、住房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国内行业领军人才信息库,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实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区内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鼓励和引导创新平台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培养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鼓励创新平台骨干人才赴国内外攻读学位、申请访问学者,按时归来并取得学位的,按培养费用(含学费、工资、津贴、福利和各种补贴)的适当比例给予补贴。

积极搭建连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我区企业人才引进、技术需求、项目成果推介、对接、落实及跟踪服务的工作平台。自治区不定期举办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成果对接会,促进我区企业技术以统筹利用国际和国内先进科技成果为目标,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手段,以建设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研发平台为载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推进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进步和产业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然,李正元.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创新外部性的内在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旋律,以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市”为中心工作,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意见,使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应用为核心,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技术的综合效益和应用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以管理为突破,扎实工作,提高教育技术服务水平

1、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库和教学视频案例库的建设。教育资源库和教学视频案例库是直接面向广大教师的重要平台。本学期在做好教育资源库和教学视频案例库的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校已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和整合,努力争取在下半学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师。

2、加强专用教室的管理。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对照现行教材的新增或调整实验,增补好教育仪器设备,确保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设率均为100%;学生分组实验仪器按一人一组配备,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现代设备的维护。加强对高二和高三年级教室多媒体设备、学校广播系统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信息技术专用教室中电脑的维护,确保教室的现代化实施正常运转。

4、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加强理化生实验室易燃、易爆和剧毒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5、加强教育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教技处人员的自身素质,勤于钻研业务,增强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竞赛和考评为抓手,争先创优,促进教育技术工作全面开展

1、积极开展教育技术应用系列竞赛。形成良好的教育技术应用竞赛机制,并成为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主要抓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比、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赛、中小学综合网站及教师博客评比。

2、积极创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积极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努力争取本学年内通过苏州市评估组的验收。

3、积极参加苏州市中小学图书馆网页评比。积极对照苏州市中小学图书馆网页评比标准,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顺利通过本次验收。同时,通过本次评比,切实提高我校图书馆网络化水平。

(三)、以应用为核心,深化改革,大力提升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1、进一步壮大课程整合骨干队伍。本学期在做好教师课程整合课件库的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已有课程整合课件的分类和整合,初步形成我校教师的课程整合课件库,同时,积极提升课程整合课件库的数量和层次。

2、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切实处理好技术与学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关注新课程标准、学习主体和相应学科,同时,积极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3、确保笔记本电脑考核顺利进行。本学期开始,将对第二批购置笔记本电脑的教师实行还贷考核,将对考核与奖励办法进一步细化,做到公正、公开,确保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三、人员安排

张永辉:全面负责教技处工作。

梁霞萍、杜园:管理物理实验室

王海伦、李艳:管理化学实验室

沈燕翔:管理生物实验室

马斌:管理广播电视系统、音像资料、班级终端设备

吴斌:管理科技楼一、二楼多媒体教室,并协助马斌教师的工作

舒永祥:管理网络教室,负责网络技术工作

李然、顾樱:管理网络教室,

贾永林:管理网络教室,做好网络管理工作,协助办公室建好校园网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高二和高三年级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

2.高一、高二年级电教科代表培训

3.硬件防火墙的更换

4.高二教师使用显示终端的培训

5.部分教师笔记本电脑的检修、网络线插座的检修

6.第二批购置笔记本电脑教师的还贷考核

7.增补好实验室教育仪器设备

8、参加苏州市中小学图书馆网页评比

十月份:

1.音像资料的整理归类

2、做好教育资源库、教学视频案例库和教师课程整合课件库的建设

3、做好创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前期准备工作

十一月份:

1、好公开教学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查本学期的台帐记录

3、协助教务处做好公开教学的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专用教室和电教设备的归档工作

2、完善本学期的台帐记录

一月份: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088-01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术问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是在实验、实习场所完成的,因此,实验室建设应该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及大学城的建设使高校共建实验室成为可能。

1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实验室建设经费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利用率低大部分设备陈旧,更新率不高。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仪器利用率较低。实验项目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项目陈旧不变,学生兴趣不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加上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极快。然而,教学科研的设备购置经费有限,且仪器设备的价格高昂,从而导致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差,仪器设备套数不够,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仪器设备陈旧,更新率和完好率低下。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专业学科不断增加,对实验仪器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1.2实验室设置混乱,管理机制滞后实验室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相互协作少,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追求“小而全”。使原本就非常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造成极大浪费。一方面,经费不足使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类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用十分有限的经费建成的专业实验室却使用率不高,此类实验室专业针对性越强,专业规模越小,闲置程度高,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3实验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本来应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但由于许多实验为原理验证性实验,缺少大型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实验方式大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没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受到了约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

1.4实验室整体规划力度不够、实验室开放性严重不足由于实验经费有限,实验室除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其它任务,基本处于封闭的状态,既不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也未面向社会提供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服务。造成的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体系。而教学活动也仅停留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上,缺乏创新意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经费基本依靠靠上级和学校拨款。由于开放实验意识差 ,加之经费来源有限,因此,限制了学术交流和实验成果的提高与转化。致使不少实验室的老化陈旧设备难以更换,学术领域的最新信息也不能及时引入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中来,实验室也没有成为学生实训的场所。在高职院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实验室过于封闭,对外服务意识差。由于实验经费和人员方面的原因,实验室除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外,很少有其他的任务,可以说基本处于封闭和各自为战的状态。学术领域的最新信息也不能及时引入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中来。

2解决办法

2.1探索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应将分散的各教学实验室相对集中,形成以技术实验中心为行政管理机构。使相近的几个单一功能的学科实验室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实验室,可以为多门实验教学服务,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技术实验中心负责统筹管理,保证仪器设备配置不重复,功能不重叠。建立独立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实现优势互补。

2.2强化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核心部分,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基本素质。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定期参加新技术的学习或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实验工作人员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派专门人员学习专项技术。使新设备、高新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充分发挥作用。

2.3实行科学化管理整改实验室的设置,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流程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实验室需要有专业性 ,但不是自我封闭的独立性。使实验室有效开放。在

为各院各专业教学科研有效开放的同时 ,还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为企业和社会开放。

3结语

要尽快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建设及使用就需要群策群力,单靠一个两个学校想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困难是巨大的,但是通过高校之间合作共建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资金不足及实验人员专业化不强的问题,使高校实验室称为一个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实验环境又可以为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的科研阵地。

参考文献

第9篇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工业实验室/演进/管理/经验教训

【正文】

一、工业实验室的源起

提起工业实验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普通的实验室、试验室甚至是化验室。事实上这种实验、试验或化验之场所的来源至今仍相当模糊。据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史家汉纳维(o.hannaway)研究,出自于拉丁方言中的同源名词laboratorium (指话题中的深层涵义),

肯定不是laboratory(又译试验室、研究室、研究所)的经典来源。在早期,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仅仅与酒精和化学联系在一起。直到16世纪晚期,才逐渐扩展到用来描述那些实施对自然现象进行操作性考察的场所,也就是说,今天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在16世纪晚期“不仅指化学实验室,也用来指解剖场、以及那些令人感到好奇的小屋、植物园和天文观测所”。〔1〕它的出现是科学需要一种新范型。在该范型内, 人们需要有手工技巧和建构、拓展概念知识的各种特殊仪器、器械和技能,以便对所要观察的自然进行观察和操控。显然,这种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至今仍然存在,但它并不是工业实验室。

同“实验室”一词的来源一样,世界上最早的普通实验室建立在何处,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早期的学者还是手工艺人所为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经验或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实验场所必然会有很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培根所开创的经验科学传统与近代科技史、科学社会史和企业发展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经验科学家、著名企业和企业家。它们的涌现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的出现机率,而且提高了各类实验室早期发展历史的可考(证)性。同时也为我们梳理工业实验室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依据。

自17世纪下半叶,在重商主义支配下的法国,化学家不是经营他们自己的化学品制造厂,就是被国有企业任命为负责人。〔2 〕这直接增加了工业实验室出现的可能性。但是有史可据,直接设于企业内部的实验室的出现却晚了近一个世纪。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任硝石火药厂总监后于1775年在炮兵工厂设立的。此后,在125年的时间里, 设于企业内部有确切记录的实验室主要有8家。分别是:1826年由化学家 i.默克在达姆斯塔德的一家工业企业中设立的;1860年英国人r.w.亨特地坎布里亚炼铁公司约翰斯敦工厂建立的化学实验室;1862年克虏伯在其钢铁厂建立的化学研究实验室;basf公司于1865年建立的工业实验室;1882年v.西门子在其所属企业中建立的实验室;里特公司于1886年建立的企业研究所;1888年在拜耳公司形成的以卡尔·杜斯堡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和在此基础上于1891年建立的完备的、规模巨大的工业实验室;以及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建立的工业实验室。

除以上8家正式的工业实验室外,在20世纪以前, 许多企业已开始雇用科学家、工程师。在德国,巴斯夫、赫希斯特和拜耳三家公司中,雇用的化学家与大学相比,其比例在1865年为1∶24,到1875—1880 年前后已超过了大学。(同〔2〕,p.106)1890年后,一些大企业开始建立和扩充所属实验室。到1896年,德国整个化学工业的雇员与科学家之比为37.5∶1、在石油工业为84.7∶1、重化工业是67.1∶1、 人工肥料和炸药工业是60∶1。(同〔2〕,p.107 )企业雇用科学家人数的增加,很有可能象拜耳公司一开始只雇佣几名化学家,到后来直接发展组建而成为工业实验一样,成为工业实验产生的重要源泉。

在各类实验室发展史中,设在大学中的一支研究教学用实验室资料比较完善。较早的有:1682年在德国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设立的实验室;18世纪中叶前在德国的开姆尼茨和弗莱堡矿业学校设立的实验室;1825年j.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的实验室;1865年,h.w.霍夫曼在柏林大学和玻恩大学建立的实验室等。同期,在美国则出现了一批较著名的私人实验室或独立实验室。主要有:1824年由富兰克林建立的私人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个机械研究所);1836年,j.c.布恩在费城创办的实验室(当时是一个工业研究中心);1876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的实验室,等。在早期的大学尤其是独立实验室中可能有极少一部分在后来发展转变成为工业实验室。

在德国,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技术和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出于扩军备战的需要,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科研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实验室的进一步萌发。自1873年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始,1877和1879 年先后又建立了国立化学工业研究所与国立机械研究所; 1887年在“电器西门子”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国立物理技术研究所。在德国的刺激下,此后,英、美、法等国先后也建立了国家一级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的建立,既是工业实验发展的历史结果,同时也是促使工业实验室进一步趋于成熟的重要原因。

从创办工业实验室者的社会角色来看,像拜耳、西门子等科技型企业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示范作用,尤其以德国表现的最为突出。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直接参与工业实验室的早期萌发史必会因此而重写。然而,科学家的参与程度和示范作用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与之相比,企业家的觉醒及其利益动机、以及企业本身自19世纪未发生的制度变迁其作用要更为根本。因为正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以及专利等有关知识产权保障才促使一些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与直接购买发明专利相比,自己在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成本要低一些、法律纠纷要少一些。自19世纪所发生的由近代工厂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等因素刺激下,一个制度安排上的组织创新既是在企业内创建工业实验室。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实看,工业实验室的创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

二、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

如果说最早萌芽于法国的工业实验室主要是在德国发育、成熟起来的,那么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则是一个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初直到50、60年代,在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以美、英、德、日、法等少数国家为中心的巩固、发展时期,亦称“中心期”,与之相应,50、60年代后,我们称之为“扩散期”,在这两段时期,工业实验室的巩固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数量上的增长、整体规模的扩大

德国创立工业实验室的经验很快传至美国。1900年,美国ge公司招聘了由德国归来的电学家、交流理论的首创者斯特恩梅兹到该工司工作。为公司筹建科学实验室,着手电灯、真空管的基础理论研究。1909年,该公司又招聘了兰米尔到该公司从事化工、电器方面的研究。在公司的40年研究、实验中,他完成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63项,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企业科学工作者。

从ge于1900年建立它的工业实验室开始,1902年杜邦公司建立了“东方实验室”,1904年at&t建立了实验室。此外,如威斯汀豪斯、美孚石油、柯达、西屋等公司也建立了实验室,到1920年,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仅在美国,至1913年已经建立了大约50个工业实验室,1920年达2000家,1927年有近1000家。到1931年,几乎稍大一些公司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实验室,其数目超过了1600家;1940年达3450家,1956年为4838家。到70年代末,大约有15500 家公司拥有自己的工业实验室。从拥有人员数量上看,1930年有3. 4 万人, 1940年有7万人,到1979年有45万人,占全美科技人员总量(61 万人)的73.8%。(注:有关数据〔2〕第111、179页;《科技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4〕第167页。)

与欧美相比,工业实验室在日本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19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的科研机构大多数还是为地球物理测量而建立的。到90年代后,才出现了一批由政府出面为发展工业而创立的研究机构,如电学实验室(1891)、发酵研究所(1903)。但是直到“一战”前,日本的科研机构还只存在于政府部门,它们只是在工业需要时给以指导。随着一批科学家从学术官僚转变为重专家治国的政治官僚,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受到了重视并得以实施。这受到正在兴起的企业家阶层的欢迎和支持。1917年“理化”研究所的创建就是一个证明,因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工业部门(占85%)而不是政府”。在“一战”期间和战后,“私人企业,特别是化学工业,建立自己全面的工业实验室。”(同〔2〕,p.239)在“二战”结束后的近10年中,在欧美一些国家科研活动向政府部门集中时,日本则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与工业密切联系的应用、开发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到工业企业部门。到70年代末,日本企业已有r&d机构1.6万多所,而政府科研机构在总数中不到11%。日本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更具有借鉴意义。

2.功能的高级化

与早期的工业实验室有很多是实验用实验室甚至是化验室相比,进入20世纪后,大多数工业实验室是一种r&d机构, 而实验用实验室退居到了附属位置。现在如果一个实验室仅限于实验之用,或者它用于实验的功能高于它作为r&d的功能, 那么这种实验室是被非史研究者排出在工业实验室概念之外的,功能的高级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其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内部r&d能力的必然结果。

3.内部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化

随着企业发展,工业实验室内部规模越来越大。在30年代中期,“各大化学和机械工业也纷纷建立科研部门,其设备之完善是任何大学不能望其项背的。”同期在德国象i.g.法本那样的巨大工业联合企业研究实验室变成了比政府和大学更重要的研究中心了。而且工业实验室本身既增加了工作效率,并使研究协作成为可能。〔3〕象ibm公司研究部门到80年代初设于纽约市的沃特森研究中心,有10余个实验室,从事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和半导体的研究。它在加州的圣多斯有8 个研究实验室,在瑞典的zürich设有7个。三处共有人员2350名:ge到80年初拥有30个科研中心实验室,为公司下属30个生产销售部门,150 多个工厂,60个分公司及下属企业服务。 贝尔实验室在1981 年有19个实验室,有22569人近16亿美元的研究经费。(注:经费来源为at&t提供53240万美元,占33.3%;西方电器公司提供83760万美元,占52.5%; 政府提供4590万美元,占2.9%;其它来源为120万美元,占0.1 %。见刘君礼,“美国大公司的研究与发展工作”,载同〔4〕,第167页。)在该实验室的有些研究发展部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85%以上,在整个员工中,三分之一拥有博士学位,其余均拥有硕士学位(硕士学位以下人员不雇用)。杜邦公司的r&d实验室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50%, 整个研究发展部有工作人员4000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具有大学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后勤行政人员各占三分之一。〔4〕

4.类型的多样化

1988年,波兹曼(b.bozeman)、克诺(m.crow)对美国的r&d实验室做了调查和重新分类。〔5〕在此次调查中共包括574所工业实验室。149所政府实验室,194所大学实验室以及49所按归属无法分类的实验室。 波兹曼、 克若按照它们的特征和使命将其分为私人专有(privateniche)科学实验室,私人专有科学技术实验室、 私人专有技术实验室;多源(mixed—source)科学实验室、多源科学技术实验室、 多源技术实验室;公有科学实验室、公有科学技术实验室、公有技术实验室,共9类。经过处理发现, 工业实验室分布于除私人专有科环境外的所有类型当中。并且主要集于私有技术环境下。它们受市场的影响程度最高,且受政府的影响程度最低。41%以上的工业实验室是私有技术实验室。还有30%以上的其它类型的工业实验室也是受市场影响为主型。波兹曼、克诺的这种分类,不仅是工业实验室类型多样化的一个典型例证,而且对于各类实验室克服其使命不清、 职责不明(ambiguous  missionsand roles)等缺陷,提高实验室的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5.实验室的公司化和公司的实验室化,即公司和实验室的一体化

实验室的公司化是指以各类实验室为基础直接发展转变成为各类r&d公司,成为企业法人实体,亦即各类实验室的企业法人化。 其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非企业部门实验室的公司化。如设址于剑桥科学园的激光扫描公司是由卡文迪许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在同一地方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公司的前身是剑桥典型的cad中心; 靠近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射线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公司。二是以前已是企业所属工业实验室或是其全部实验室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相对或完全独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r&d公司。 如国际亚瑟公司是一家法国公司在伦敦的计算机研究分部;剑桥咨询公司则是全英物理学科的主要科研项目承接者之一,它本身的是一个公司化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后本又从该公司派生出一系列专门从事r&d活动的公司。至于r&d项目承包公司,不少是从大学实验室和当地仪表企业衍生出来的。〔6〕公司的实验室化, 是指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r&d机构化。在80年代前期的剑桥大学周围的189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报称其r&d经费与营业额之比大于5%,有八分之一的公司报称其比例大于50%。在“现有公司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研究—设计—开发活动,即使在为数不多的随后有了大批量生产的公司中,其生产任务通常也转包给国外其它的一些低成本工厂进行。”其中,还有一部分退回到从事研究—设计、设计—开发活动。(同〔6〕,pp, 36,89)

总之,公司化的实验室本质上也是公司;实验室化的公司也是工业实验室。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它们既是公司又是工业实验室,是实验室和公司的一律化,因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实现了科技、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断言,它们在今后仍将代表着实验室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6.实验室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

实验室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是指非企业实验室以建制方式进入企业,使实验室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或者在各类实验室的发展中,工业实验室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其它类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使各类实验室的发展出现了向企业集中而成为工业实验室的过程、事实或趋势。如1925年贝尔实验室以建制方式进入at&t和西方电器公司,归属这两个公司的双重领导。从历史上看,从19世纪未到1920年以前,发达国家的独立实验室数量很多。然而从20年代后,此类实验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据统计,1921年在独立实验室工作的专业科研人员占所有专业人员的15.2%,1927年降到12.9%,1933年是10.9%,1940年是8.7%,1946是6.9%〔7〕到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已很少有这样的独立科研机构了。

7.工业实验的国际化

据英国管理专家r.皮尔斯等人调查,在1940年以前,日本在其公司所在国以外设立的实验室只占13%,从1940年到195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5%,在60年代,日本在海外设立的实验室增长到34%,70、80年代分别为66%和63%。由于1970年以前日本公司在其所在国已有67%建立了实验室,因此在70年代新增的r&d设施中,有43%是设在海外,80 年代则达到84%,1990年日本在欧洲建立的与制造业相关的r&d 设施数目增长了93%,1992年又比1991年增长了55.2%。与制造业没有直接关系的r&d设施1991年比1990年增长82.6%,1992年又在1991 年的基础上增加28.6%。〔8〕在美国,到1992年底有250个外国实验室的执行机构设在其全国的23个州,并主要集中在硅谷区。其中日本的r&d设施有150多个,占所有国家在美国设立实验室总数的60%。以下依次为德国(占13.9%)、南朝鲜(占5.9%)、英国(占5%)、法国(4.7%)、 瑞士(占3.9%)。〔9〕这些为日、德等国企业所有的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电子、生物技术、自动化三个行业,并且主要从事技术搜寻、产品设计、产品的商业化和产品的应用、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基础研究。

三、工业实验室管理中的经验教训

工业实验室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任务的企业r&d机构, 对每个工业实验室而言,管理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事关其本身的生存、演变或发展。自工业实验室产生以来的200 多年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一个完备的工业实验室系统在管理上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以下我们仅从这三个大方面进行总结。

1.围绕以项目为中心的具体技术创新活动的执行进行的管理。在这方面较成功的做法是:(1)目的确确, 使参与项目的每个成员都能为项目目标的实现奉献力量。(2)时间限定,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应延长时间。(3)应选定恰当的项目领导和负责人。一般说来,中、 小项目应以硬专家负责为宜,大型和特大型项目交软专家领导为妥,否则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4)事前应做好安排,事中、事后要掌握情况, 及时做好评估。

2.围绕以r&d人员管理为核心的各类r&d资源的管理,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r&d人员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r&d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念。

研究表明:(1)r&d职业本身具有创造性,这同时也决定了成果产生的不确定性。在接受一项任务后,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否会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正是由于r&d 工作本身具有开创性和挑战性,对r&d人员来说, 使命和目标的参与程度本身既包含着他们完成工作动力的大小。(2)r&d职业是以成就定位个人,每个人从工作本身寻找动力。取得成就的需要和工作本身对r&d 人员的激励是最根本的。那些令人激动的、有意义的、可以看得见的工作,能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来自管理上的支持,组织或同事的认可,运用能够增强其责任心,其次才是报酬和晋升机会等。(3 )在实验室或企业内的气氛是否和谐,对r&d人员来说很重要,若潜隐着无谓的竞争会引起其不安全感, 并且会强化他们承担低层次风险和及时进行滚动创新的意愿,而不管这种创新本身对企业有多大的意义。同时,无谓的竞争有时还危及到对资料和数据的分享,影响了队伍效率。(4)在职业倾向上,r&d人员首先要证明的是他的工作和职业本身的重要性,其次才是企业。“职业第一,公司第二”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其它技术人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条。〔10〕如果职业需要公布成果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时,会挫伤r&d 人员的积极性;当来自工作本身的激励失去,即他们的专长和技能得不到发挥时,便会有“江郎才尽”之感。(5)r&d职业需要持久地服务于组织目标,但是r&d工作本身具有持久的内在性,从事r&d工作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自由性或自觉性。因此从本质上看,可以说r&d 职业的本身就存在着与管理目标相抵触的地方,这向管理者提出了严重挑战。

其次,要勇于正视管理中的问题与矛盾。

造成r&d人才资源浪费和实际效率低下, 是工业实验室管理失败的最显著,最根本表现。造成管理失败的因素有:(1 )在企业或其实验室中笼罩着保密气氛;(2)r&d人员缺乏个人自由;(3 )不适当地采用集权管理;(4)安排给r&d人员的日常性工作过多;(5 )要求研究成果立即收效的功利主义思想;(6)经费和供使用的其它软、 硬条件的虚假节约;(7)严格的、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等等。这些因素, 早在20世纪30年代j.d.贝尔纳等人研究实验室或企业内部r&d 资源管理问题时就曾提及,从今天许多著名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著名工业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仍在讨论这些问题(注:例如在r.szakony根据美国115家公司,近一千名从事r&d和非r&d管理者的讨论整理出的101条具体、 实用建议中,同〔10〕以及由m.song和m.parry 对不同种类的日本高技术工业411名r&d管理者的调查材料中(见.x.michael song and mark e.parry,"how the japanese manage the r&d—marketing interface",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vol.36,no.4,july-august 1993,pp.32—38),都提到了这些问题。)来看,可以说,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事实上,一些来自实验室管理目标和r&d 职业本身的矛盾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和权衡这些矛盾,是人们改进和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第三,在充分认识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具本看来主要有:

(1)在公司或实验室力所能力的范围, 适当地安排一些长期项目。研究表明,造成一些r&d 人员势气低落的原因在于让他们从事短期的技术服务和长期从事短期项目的研究、开发,而没有长期的、富于挑战性的项目。实验证明,在公司或实验室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安排一些长期项目可以使r&d 人员感到他们正在为公司的利益发挥作用和才智,并因此而产生自豪感、 责任心和满足感。 该措施被普遍认为是提高r&d人员积极性、鼓舞其士气的最好办法。

(2)r&d人员智力劳动具有内在性、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制定一个适当于r&d 人员的工作时间表一直是具体管理工作的难点。在这一问题上较成功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减少日常性事务。把日常工作日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更多时间用于提高和保持其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休息、娱乐等方面,对于提高实际创新效率更为有益。

(3)设立供科学家集会和自由交流场所;制造条件,鼓励r&d人员把那些不易为人们所注意的新思想、新观念集中、整理出来;为r&d 人员创造再教育机会,等等。以恢复r&d人员士气, 使他们与本专业前沿保持一致,激发创造力,或捕捉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机遇等。同时,还应以积极、冷静的态度对待r&d人员工作中的失败。 在这方面,日本的有些大公司、大实验室专门为失败的创新者设立奖励制度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已获得了许多管理者的公认。

(4)建立r&d人员流动机制。包括在公司内各实验室之间,以及实验室和其它职能部门之间的流动。同时,对于处在流动中的r&d 人员在数量上应保持平衡。流动到其它部门尤其是事业部门中去的r&d 人员通常至少应在2年内招回。有时为了保持实验室人员的相对平衡, 除接收其它实验室流入的人员外,还需要从外部招聘新成员。

(5)积极为r&d人员创造软、硬条件均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实验经验表明,在硬条件如器材、情报信息等方面的吝啬或节约,和软环境如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官僚主义等,是造成r&d 智力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r&d 人员所提供的有关公司科技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认识。实验室和公司都应予以充分、足够的重视。在对r&d 人员业绩进行评估时,应以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依据。避免和杜绝对r&d 人员进行预测性的能力测试。大量材料和事实表明,带有预测性的能力测试结果,与r&d 人员在后来所取得的实际成绩和贡献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仅仅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态度即奉献或敬业精神这两个不需评估即可把握的因素有关。

(6)促进r&d人员对顾客的了解。为了让r&d 人员对市场和顾客有一个较深印象,请市场部或经营部管理者帮助,通常比让他们自己去了解顾客效果更好。但是偶尔让他们去销售一些东西,尤其是他们自己研制出来的东西,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顾客是一个工业消费者,那么有关r&d人员则应该对其消费者的技术队伍有所了解。

3.围绕企业良性运营的需要对实验室及其管理人员的选择。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要建立何种实验室问题上,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战略定位、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据对英格兰战略决策办公室咨询专家阿劳德(robin h.arnolol)发表的图表〔11〕分析, 可以得出如此结论:(1 )公司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程度越高,实验室的组织越适宜采取集权方式组建成大中心实验室,如麦克、菲利普等公司,反之,则相反;(2 )公司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需求程度低, 实验室越适宜采用分权方式组织, 如rover,hyundal等公司,反之,越不适宜采用分权方式;(3)组建小规模中心实验室和分权形式的发展实验室,要求公司的技术战略定位和工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互成反方向,如nbz、honda、zenich等公司,反之,同样成立。

其次,在管理形式上,硬专家管理对小实验室较为有益,较专家管理则对大实验室有利,反之,很难收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专家集团一般是为总公司或大公司的大型分公司服务,其成员是由公司的高级科技副总裁和各分公司的实验室主任以及直属公司的实验室领导组成,它通过科技战略和措施的制定对各实验室工作发挥规导性管理作用,至于中等实验室,无论是采用软专家,还是采用硬专家的管理形式,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三,对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要求上,基于实验室管理具有特殊性,要求管理者应做到:(1)目标明确,熟悉r&d人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能有效地调动r&d人员的积极性,有相当的科研管理经验和能力, 能够协调好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2)高级r&d管理人员有义务帮助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有义务和权力向其它职能部门灌输科技的作用,搞好各职能部门与实验室的协作,负责领导和制定公司技术发展政策和战略、规划等等。具体事务虽少,但管理范围更宽。使命不清、职责不明,则是存在于高级r&d管理人员中的最根本性问题。(3)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还应有为r&d人员建立一个职业技术梯队的经验, 这对实验室的发展很重要。

四、工业实验室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实验室的源起来看,工业实验室是教育发展、经验科学和经济活动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那些出身为发明家、科学家、企业家或兼具这几种身份的人,在工业实验室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工业实验室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第三)领地;是企业科研走向集体化、合作化的开始;使企业技术进步摆脱了非职业科学家头脑的传统;使科技发明变成了企业的内生变量;为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提供了条件;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为科技的发展找到了经济依托,使科技的生产力功能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改变了科学方法、科技知识与经济、社会问题的脱节。

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发展、壮大,为企业能够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基点提供了基础;使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一国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使技术创新资源分布于企业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发挥,完善了整个社会的科研管理和运营机制;为现代企业能够成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佳结合点的前提、保障;它开辟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它既是企业制度在组织方面的变革内容,又是事关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从微弱走向强大的变革,因此我认为,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发展和壮大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最伟大的变革之一。

最后,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德国工业实验室发育、成熟较早,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成千上万名物理学家、化学家被派到工业实验室中去,才使得德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把原来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奠定基础的染料和炸药工业变成德国工业的一部分,进而又进一步垄断了世界市场。(同〔3〕,p.71)离开工业实验室, 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德国企业的迅速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并在19世纪末刚刚结束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后,便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法国,尤其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具有良好科学传统的英国,实现了世界科技中心的大转移;离开了工业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日本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后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一言以蔽之,离开了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历史及其作用,人们对于整个近现代文明史的理解将只能流于片面、肤浅和苍白。尤其是,工业实验室本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配置日趋科学、合理,其作用得以更充分发挥的历史。因此对于急需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得合国力、改善民众生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力发展工业实验室,进而改变社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配置使其更趋科学、合理,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o.hannaway,"laboratory design and the aim of science.andress libavius versus tycho brathe",isis,vol.77,no.286,1986,p589

〔2〕w.贝拉尼克g. 拉尼斯编《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儿国历史与比较研究》,卢鹤纹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3〕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 商务印书馆1986年,北京,第208—209、285页

〔4〕胡平,“美国科技人才德行培养,管理与使用考察”, 《美国科技发展问题研究》(论文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1982年版,第288—289页。

〔5〕b.bozeman & m.crow, "the environments of u. s r&dlaboratories.political and market influence", policy sciences,vol.23,no.25—26,pp.36

〔6〕《剑桥奇迹——高技术在大学城的成长》, 上海翻译出版社公司1987年版,第39页。

〔7〕g.dosi et al( eds) ,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theory,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8,p.257.

〔8 〕 m. papanastassiou  &

r.

pearce,

"the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japaneseenterprises",r&d management,vol.24,no.2,1994,pp.158—159.

〔9〕m.seropio and d.dalton, "foreign r&d facilities in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vol.36,no.6,nov—dec.pp.33—34.

第11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开放实验室;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49-02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立于2006年,初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以先进制造领域为应用背景,构建基于现代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实验室本应该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开放实验室基本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开门时间延长,没有更好地发挥开放实验室应起的作用。

一、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及开展各项课外科技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如下:(1)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2)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培优补差,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3)开放实验室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4)开放实验室能够更好的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5)有利于建立责任管理制度、业绩评价制度、资源共享机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制度等。

二、开放实验室模式

开放实验室指的是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在内容开放上,对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或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定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开放和对教师科研上的开放。结合我系实验室现有条件,建立适合测控实验室的开放模式。

1.预做、补做和重做课内实验。对实验技能较差的学生可申请提前预做实验,对因故不能上实验课的学生可申请补做实验,对课堂上未完成的学生可申请重做实验。

2.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或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定实验项目。根据各年级情况制定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可自行制定实验项目。

3.学生或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4.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5.毕业设计。通过申请对毕业设计需要用到仪器与设备的同学进行开放。

三、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实验室开放管理条例中对开放内容、时间和相应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如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开放管理问题。尽管有教师值班,但仅限于打开实验室延长开门时间。解决措施:第一,建立健全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设备借用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与赔偿制度》和《学生实验考核办法》等。第二,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完成实验的指导、预约、登记、查询和管理等功能。

2.学生积极性不高问题。学生是实验实践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就称不上实验室的真正开放。学生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式较单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主要由理论课考试成绩来衡量,缺少真正对实验实践能力考查的环节。解决措施:第一,分基本职业技训练层、基础层、自主创新层和研究创新层四个层次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第二,对实验实践考核办法进行相应改革,只有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实验实践项目的训练才能够取得系内的所有实践学分。

3.实验指导教师问题。由于开放实验内容多变,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因此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验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工作量无法考核等原因,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解决措施:第一,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行有限制的开放。第二,成立由本系优秀学生组成的社团和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或参加各种创新竞赛。第三,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开放实验室实验实践项目的指导,并将开放实验室的指导工作作为年底考核指标之一。第四,以勤工助学形式招聘实践能力和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到开放实验室担任管理员。第五,培训优秀的研究生,使之成为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学生实验实践的指导者。第六,在工作量的衡量上学院给予必要的保障措施,进而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四、开放实验室成效

1.全面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实验实践项目、改进考评和考核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前主要为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只有在开课时使用而没课时就闲置导致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实验室实施开放后,所开出的实验项目类型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因此实验室开放管理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仪器设备的共享,充分发挥了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3.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放实验与课程实验相比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指导教师既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放实验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效益、竞争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各类竞赛中开放实验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了参赛同学有充裕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训练。近年来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IEEE国际标准电脑鼠走迷宫大赛”和“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通过实验室开放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实验室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2-43.

[2]于鑫,孙向阳.研究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13-115.

[3]王宇英,秦兴国.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158-159.

第12篇

本文作者:安文邵敏工作单位:河海大学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4结语

鉴于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对培养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提高文科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和加快低碳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得到河海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加上我院原有省级经济管理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经过长期努力,一定能将上述实验室创新愿景转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