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2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殖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萧县养殖业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1.1化肥广泛使用,取代了农家肥
若干年前,畜禽养殖粪还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源,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施用方便性和有效性都不如化肥,加上广大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导致粪便被肆意堆放,没有固定的储存场所,遇雨天即流失,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1.2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利润不稳定,治污负担重
萧县虽然有15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但85%以上的养殖规模(生猪年出栏)在500~1000头左右,规模相对较小、标准化程度低。加上禽畜养殖业获利相对较小和市场变化,收益极不稳定,而污染治理一次性投资与日常运行费用相对较高,使养殖企业自身很难承受,不愿意在治污方面投资。
1.3环境监管难度大
由于大部分养殖企业规模较小,业主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加上养殖业的特殊性,在日常环境监管中,很难通过责令停产、限期治理等常规法律手段使企业达到治理目的。特别是针对养殖专业户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环境监管的缺失,在客观上纵容了养殖企业的非法排污行为。以上各种因素是导致萧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主要原因,环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萧县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户COD排放量12100t、氨氮1030t,分别超过工业污染源COD、氨氮排放量的92%和66%。养殖业污染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水体污染。目前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做到雨污分流,没有专门的污水储存或处理设施,部分建有沼气设施的养殖企业,由于沼气设施规模与养殖量不匹配,不能做到污水全部沼气利用,因此大部分养殖企业污水直接排放外环境,严重污染水体和浅层地下水。②粪便污染。由于大多数养殖企业没有专门的防渗、防雨粪便储存场所,养殖粪便随意堆放,虽然大部分粪便最终可以得到利用,但在储存期间,会遇雨水进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③大气污染。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加上部分养殖场选址不合理,距离村庄、公路太近,散发出的所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2污染防治对策
养殖污染的治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对于达标排放,从技术上早己不是难题,厌氧好氧处理、沼气发电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一次性投资和维护运行费用相对较高,让大多数中小养殖企业难以承担,推广困难。加上环境监管的缺失等因素,让中小养殖企业采取“深度处理”的治理措施,显然不切合实际。萧县目前仅有的3家养殖企业大型沼气发电项目己于2010年和2011年相继竣工,但由于实际操作技术性高、运行效果不理想、运行和维护成本高等因素,一直处于停运状态,投资二三百万的设施长期闲置。萧县的养殖业污染治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寻求设施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处理高效、易于推广的针对中小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粪污处理方法,已成为解决养殖业污染的关键所在。
2.1采用干清粪养殖模式和粪污储存设施
目前萧县中小规模的养殖企业95%以上采取干清粪养殖方式,一是粪便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二是用水量少。对于这部分养殖场,只需规范雨污分流、建设标准化的粪便储存场及厌氧池、污水储存池,便可以达到理想的治污效果,根据实际养殖规模不同,总投资在4万~10万元之间。
2.1.1雨污分流对原有污水排污设施进行改造,使栏舍产生的尿液及冲洗废水在全程封闭的条件下流入沼气池或污水储存池,避免随雨水流入外环境。
2.1.2厌氧池、储存池按照每头猪(存栏数)0.1m3的标准建设厌氧池,储存池的容积不低于当地农作物生产用肥最大间隔时间和冬季冰封期,一般不得小于60d的排放总量,干清粪养殖方式日污水排放量按1.5~2t/百头(存栏)计算。2.1.3粪便储存池考虑到农作物生产用肥的最大间隔期(按3个月计算),按照每出栏10头猪1m3的容积建设防雨淋、防渗透、防流失的规范化粪
便储存场所。在储存过程中加入除臭剂或表面覆盖粉碎后的农作物秸杆等,尽量减少恶臭气味。
2.2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
生物发酵床养殖是按照一定比例将微生物原种与锯屑、农作物秸杆等农副产品混合到一起,以此作为猪圈的垫料。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填入上述有机垫料制成的发酵床,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发酵上面,利用猪的拱翻习性,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被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不再需要人工清理。随着粪尿的消化,大大减少了臭味排放,垫料中大量微生物又向生猪提供了优质的菌体蛋白质,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按时添加一定量的菌种和垫料,2~3年才需整体清理一次,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清出的垫料又是一种优质的农作物肥料。萧县近几年经污染减排工程改造后的采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的5家中小规模养殖企业,运行情况良好,周边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3小结
兽药市场混乱会带来污染农产品、损害消费者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出口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因此,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实施兽药、饲料全程监管,提高养殖业产品安全水平,已成为农业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市多种措施并举,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在确保养殖业投人品质j_J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成效与问题
l.l监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处兽药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饲料和预混料中不规范添加兽药的饲料案件8起),在查处的纯兽药案件中,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兽药的22起(其中无证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案5起,无证生产销售兽药案2起),占案件总数的56.41%;违法经营违禁药品案6起(违禁的药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睾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残渣等),占案件总数的l5.38%;违法经营未标注主要成份兽药案l6起,占案件总数的41.0%;违法经营未经批准人药转兽用药的II起,占总数的28.21%;违法经营含量不足兽药案l起,占总数的2.56%;饲料加工点违法直接向饲料中添加兽药的1起,占总数的2.56%。
l.2存在问题我市兽药市场违法经营状况呈现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为:一是饲料经营点无证偷卖兽药的多;二是养殖大户利用规模优势带卖兽药的多;三是在职乡兽医,尤其是村畜技员无证经营兽药的多;四是持证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经营者经营未标注主要成分等标签不合格兽药的多;六是人药未经批准擅自转为兽药销售的多;七是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多。
三少为:严把进货验收销售质量关的少;建立完整兽药进、销、存台帐的少;经营的场所、仓库符合兽药经营陈列与储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经营者整体专业水平低。实际从事购销活动的直接经营人员一半以上不具有专业资格或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兽医、兽药知识和法规知之甚少。
2措施与对策
2003年兽药管理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力量,完善兽药审核,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大力开展养殖业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认真清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继续推行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协助相关单位指导养殖场所科学合理用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一切行为。
2.1积极宣传,为规范兽药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宣传回执制度。将兽药管理、禁用药清单、两院关于违禁药品的司法解释印制成宣传资料,一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成广泛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直接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当事人签字,将回执存档待查。这样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广泛参与,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率,把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每年《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审工作,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兽药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兽药、兽医法律法规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绿色兽药和饲料。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
2.3全程监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为规范兽药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法律法规,重点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加大监管力度。(1)取缔无证经营者,即未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和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者。(2)取缔四无产品,即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产品说明及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兽药饲料产品;(3)没收违禁药物,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按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的违法行为。(4)按照减少执法成本的要求,对抽检的兽药产品先行初检,初检有问题后再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3意见和建议
3.1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执业兽医处方制。一是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所,更要配备专职兽医,以确保兽药的安全、合理、有效。二是实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销售制度,以此规范兽药经营秩序。
[关键词]畜牧养殖风险种类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S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3-0252-01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内容。特别是市场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也会多样化,农业领域中的畜牧养殖业更为复杂,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经营环节,都会因此而存在风险。为了降低畜牧养殖的风险,使专业户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对畜牧养殖中风险种类充分认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畜牧养殖业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1畜牧养殖中的风险种类
在农业领域中,畜牧养殖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源于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养殖户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由于影响因素不同,使得畜牧养殖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和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1.1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
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这种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且对畜牧养殖业会产生直接影响,直接关乎到养殖专业户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如果气候环境不适合禽畜生长,就会导致禽畜的健康状况不佳,必然会致使禽畜大量死亡[1]。所以,气候环境是畜牧养殖的重要风险因素。不同的季节,自然环境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环境影响的结果。养殖专业户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分析气候环境特点,从养殖经验出发制定出应对措置,以避免气候环境对畜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经济利益不会受损。
1.2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
畜牧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就需要畜牧养殖专业户能够直面市场环境,对于市场多元化的运行状态充分掌握。由于畜牧养殖市场是变化无常的,就必然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风险。中国的畜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畜牧业要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要对市场风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1.3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中国的畜牧养殖业正科学化发展。部分畜牧养殖专业户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依赖性,放弃了养殖的自主性,就必然会面临技术风险,也会因此造成经济损失。
1.3.1畜禽抗病疫苗使用中所存在的风险
畜牧养殖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在生产、市场和消费等环节中频繁流通,对于禽畜的各种疾病往往就会采用疫苗的方法加以预防。但是,这并不能降低禽畜疾病的发病率,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3.2畜禽品种选择中所存在的风险
选择畜禽品种的时候,如果选择不当,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经济损失。如果所引进的畜禽品种优良,畜禽就会健康成长,生产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3畜禽饲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风险
畜牧养殖业中,饲养管理是保证畜禽产量的关键,饲料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近年来,中国的饲料管理更加严格,保证了饲料的质量。但是,在饲料市场中依然会存在假冒产品以及质量不过关的产品[2]。这些饲料如果用于喂养畜禽,就必然会对畜禽造成不良影响。可见,饲料质量是否安全可靠是保证畜牧养殖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养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史发展。多数的养殖专业户实施了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养殖管理上依然持有传统的关键,导致畜牧养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科技成分很高的养殖技术没有得到发挥,使得畜牧养殖业面临诸多的风险。
2畜牧养殖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
2.1畜牧養殖专业户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畜牧养殖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的。畜牧养殖专业户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采取规避各种风险的措施,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出风险预防措施,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风险和利用往往是并存的。养殖专业户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风险对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3]。所以,将风险管理意识树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畜牧养殖专业户只有对风险予以正确认识,才能够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出来。
2.2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有能力对风险准确评估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中,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养殖专业户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风险管理中,要对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对畜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客观地认识潜在的风险。在分析风险的过程中,要求思路清晰,头脑清醒,对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4]。对畜牧市场的信息要多方了解,才能够提高风险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2.3政府要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
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针对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以使得相关政策更为完善。在畜牧养殖中,个体农户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不仅维护了畜牧养殖专业户的利用,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畜牧养殖业更好地发展。此外,政府还要针对畜牧养殖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畜牧养殖专业户及时地了解政策,以制定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畜牧养殖业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得养殖规模扩大,同时也需要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保证养殖专业户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宋瑞梅.临潭县扁都乡草地管理对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5(15):42—43.
[2]黄承伟,周晶.共赢——协同发展理念下的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2):144—149.
[3]黄志权.畜牧养殖中风险的种类与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4(06):266—266.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一、方法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较多,过去大多采用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法进行测算。近年来,随着数据包络法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数据包络法成为测度同类型决策单元相对效率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综合评价中。本研究也利用数据包络法,分析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数据包络法(DEA)是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构建前沿生产可能性边界,优点是不需要设定具体生产函数,可以避免因为错误的生产函数而导致结果的错误,也不像随机前沿分析法需要误差分布假设,并能有效分解要素生产率中的技术效率。大部分使用数据包络法的论文均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再论述。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设计
当前学者利用DEA方法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时,产出指标经常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投入指标以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等指标为主。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的农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及其定义如下。
1. 1水产养殖业产出指标
水产养殖业产出以1990年价格的水产养殖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其中包括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和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采用水产品价格指数进行折算。
1.2水产养殖业投入指标
水产养殖业投入主要包括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养殖固定资产投入与养殖中间消耗等4个方面。①渔业劳动力包括捕捞专业劳动力、养殖专业劳动力、兼业劳动力和后勤服务人员,后两个指标为概括性指标。为了统一口径,本研究选用养殖专业劳动力作为养殖劳动力指标。②水产养殖面积为每年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淡水养殖面积之和。③水产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为每年的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和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之和。
2、数据来源
在确定水产养殖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之后,着手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研究设计指标数据中,海水养殖产品总产值、淡水养殖产品总产值、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海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与淡水养殖固定资产投资等6个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 -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3、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3. 1综合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选用DEAP21软件来进行模型的运算,得到的综合效率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0-2010),其中养殖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渔业中间消耗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10)。水产品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
3. 2投影分析
为了更好地找到水产养殖业非DEA有效的深层原因,调整投入产出结构,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将对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模型测评结果投影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未将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无效年份的投影数据进行一一列举,因此,采用加总的进行分析,对水产养殖业投入与产出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详见表2:
由表2可知,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剩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即保持现有水产养殖产出水平情况下,养殖专业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投入与中间消耗的投入可分别减少9.3800、7.7800、5.4600、7.2300,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3. 3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运用几何平均法,同样借助DEAP2.1软件,计算中国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由于篇幅限制在表3中未体现。由表3可知,1990-2009年间,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 600,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没能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技术效率指数均为1,说明水产养殖业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有水产养殖技术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应继续保持此良好现状;技术进步率指数存在频繁且较大幅度的变动,这可能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差异有关。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养殖业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水产养殖业的产值增长主要源于劳动力、养殖面积、固定资产和中间消耗等资料的大量投入。
三、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1990-2009年间,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全要数生产效率指数存在较大波动,本研究将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探求各年份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波动的影响因素。
因为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的变动主要由技术进步率指数的变动引起的,我们主要从技术创新与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情况来寻找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动的原因。因此,我们初步设计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金额、年末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每年培训渔民人数。
潜在影响因素设计完成后,我们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进行数据收集。经过收据收集整理发现,未能找到每年科技研发投入的相关数据,因此,首先剔除了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而用每年科教活动固定资产投入金额来替代。由于有些因素在某些年份没有统计,在进行整理后,只有1997-2007年间所有因素统计数据齐全。因此,只取该年的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水产养殖业的生效率评价结果显示:1900-2009年间,中国养殖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下降状态,导致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率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效率出现下降;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出不存在剩余,而投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其次,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水产养殖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与年末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每年技术推广经费投入额和每年培训渔民人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政策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体系,政府无法控制水产养殖主体的要素投入,而只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养殖主体的规模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加大水产养殖科技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培训投入,结合运用高校培养、科研机构培养、企业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其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专项、自选科技项目、委托科技项目等形式,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研发提供财政拨款资金,同时,通过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养殖企业根据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平衡水产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
总之,研究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产养殖业的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渔民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政府制定水产养殖业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集约化、规模化上下工夫,大力发展大水面网箱养殖,提高名优水产品比例。
3、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搞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
(三)发展重点
1、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不同特色区域养殖发展。不断扩展区域特色产品养殖,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同时注重培育优势品种,打造品牌走向市场。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1)加快水产良种场建设。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或引导群众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通过实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水产苗种繁育体系。(2)采取选育与引种并举的措施,推进养殖苗种良种化。重点开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贵鱼类如光倒刺鲃、黄颡鱼、本地鳖、班鱼等的繁殖驯养。同时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不断丰富和满足养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繁养,实现苗种生产供应良种化。
4、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系列标准。严格按照水产养殖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水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药期制度,确保无药物残留;严格执行无公害水产品国家标准,提高养殖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优势养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带动水产养殖业向无公害化发展。
5、加强和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1)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水源、电力、交通、场地以及重点项目的设施建设。(2)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障体系。一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三是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五是服务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水产养殖证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水域养殖证制度,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生产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种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产养殖苗种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加强水产品苗种选育和苗种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水产苗种质量。一是搞好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苗种的规格和质量;二是加强苗种流通管理,做好苗种质量鉴定和检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试点示范。按照各乡镇养殖特点和不同的养殖区域,扎实抓好试点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库“四大家鱼”高产养殖试点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养殖示范工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三是抓好优质水产品养殖试点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网箱养鱼试点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养鱼试点示范工作。通过不断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扩大推广面积,整体推进渔业生产发展。
(四)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把好产品质量关。鼓励和倡导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一是加强养殖用水管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二是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严格按健康养殖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三是加强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严禁使用违禁投入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四是加强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做好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
论文关键词 刺参;工厂化;养殖技术
论文摘要 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养殖前景广阔。对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就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4年,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消耗在夏眠和冬季低水温期。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1.5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养殖池建造
养殖利用原有的工厂化养鱼大棚,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规格为5m×5m×2m,水深1.5m。棚顶是钢筋支架,外盖白色无滴膜,为了保温可加盖草帘。刺参栖息基选用脊瓦,4~5片/m2,间距20cm。
2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应用10~20mg/L的漂白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参苗选用规格5~6cm的健康苗种,养殖前期放养密度为50头/m2,在养殖生产中根据水温、饲料、流水量及刺参的规格和实际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养殖密度。
3水温与盐度的控制
幼参摄食与生长的最佳水温为19~20℃,体长5~15cm的刺参则适温10~15℃,适宜盐度范围28‰~34‰。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及吸收量均最大,生长速度也快;当水温超过20℃时,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率却下降,导致生长速度降低;而当水温超过30℃时,幼参生长增重则出现负值。一般利用沿海海水深水井的井水与砂滤过的自然海水调节水温和盐度;或者利用加盖草帘的方法控温,即夏季高温期白天加盖草帘遮阳降温,晚上卷起草帘散热降温;冬季低温期白天卷起草帘升温,晚上加盖草帘保温。水温一般控制在10~15℃,全年日平均水温13℃;盐度控制在30‰左右。
4养殖管理
4.1水质管理
在黄海海域,海水透明度低,水中泥土颗粒和其他杂质较多,时间长了会在池底沉淀较厚的一层稀泥,又不能被刺参摄食,将变质污染池底,很容易引起刺参疾病,降低成活率,所以纳入自然海水前必须采用沙滤墙。沙滤墙一般都建造在进水口处,墙高与养殖池深持平,分为单面沙滤墙和双面沙滤墙2种,前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一堵墙,墙的一侧堆放沙子,沙堆截面底长与高比为1∶1~1.5,后者用煤渣空心砖垒两堵墙,两墙相距1.0~1.5m,中间填满沙子,后者较前者节省用沙量。
建墙用沙粒度不要太细,沙砾直径0.1~1.0cm为宜。养成期采用流水饲育法。流水量根据水温、养殖密度、个体大小等因素进行调节,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剌参的生长速度。一般日流水量为饲育水体的5~8倍,水温高或养殖密度大时应加大流水量,且刺参个体愈大流水量也应越大。在流水的同时需要充气,气石的布置为每个养殖池放置4个散气石。水体盐度要特别注意,一般养殖用水盐度不应低于26‰。此外,要定期监测水质,pH值7.8~8.4,溶解氧饱和或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小于2mg/L。
4.2饵喂
刺参一般白天不活动,晚上摄食,饵料以底栖硅藻与微生物为主(消化吸收率达87%以上)。养成期以混合投喂为主,混合投喂的比例为:配合饲料50%,海泥20%,鱼粉8%,海藻粉22%。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2%~10%,并根据刺参大小、水温、摄食情况及残饵量加以调整。配合饲料易败坏水质,要掌握勤投少投的原则,若摄食量不足但残饵较多,应考虑到水质不良或饲料不适,应及时查找原因,以免影响刺参的生长。
4.3日常管理
为保持养殖池内水质,应及时清底和倒池。一般每天清底1次,用虹吸法清除池内粪便和残饵,倒池也是改善水质的有效方法,一般每隔10~15d进行1次,以彻底改善水质。若水质发生意外,则应及时倒池处理,倒池时应避免伤害刺参。另外,要设专人每天巡塘,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并经常检查刺参的活动情况,观察刺参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并认真作好记录。水体中缺氧、水质不良、活饵料不足时,刺参往往大量脱离水面吸附在池壁上,此时一方面要检测水质,另一方面要及时使其回到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造成死亡。
5病害防治
刺参工厂化养殖病害比较少,发病也比池塘养殖好控制。一般的敌害生物,如挠足类、剑水蚤等容易刺伤幼参,引起溃烂。此外,由于有机物或油污染、饵料不当、重金属离子超标、pH值变化较大或盐度过低,也容易引起刺参皮肤溃烂或排脏现象。对皮肤溃烂的刺参,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每升海水中含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药浴30min,重新投入池中即可。
6收获
工厂化养殖一般采取轮流放苗、轮流收获的方法,刺参的收获规格为体重150~300g,自然伸展体长15~20cm。因为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全年可以选择性地收获,捕大留小,获取更高的利润。
7存在问题及对策
7.1存在问题
7.1.1发展无序、无规划。这是目前海参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事先没有做好规划,管理力度也不够,从而形成随意发展、盲目跟进的局面,既不利于整个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7.1.2饲养方法不科学,导致疾病频发。由于海参规范养殖技术未普遍推广,大部分养殖户对刺参健康养殖技术不了解,只是套用别的种类的养殖技术或学别人怎么干;并且有些养殖户管理松懈,导致出现疾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7.2对策
有关部门适时合理调控,统一布局,控制养殖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刺参养殖产业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制定并推广刺参健康育苗及养殖技术;加强检疫与病害防治。
论文摘要 从肉鸡饲养的基础设施建设、饲养方法、肉鸡品种的选择以及科学的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提高肉鸡养殖效益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肉鸡饲养户提供参考。
肉鸡饲养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便于订单生产的产业,在养殖业内部也是受市场制约因素较大的产业。近1年多来,受市场行情的拉动,包括肉鸡业在内的畜牧养殖业效益较高,畜牧业发展进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期。现将肉鸡养殖效益的提高措施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肉鸡圈舍、饲料饲槽、饮水通风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殖过程和肉鸡的生长发育。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投入,但这部分投入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是不可增值性的投入,应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在满足肉鸡生长的同时,尽量节省固定投入,建议以大棚养殖、投资少、较适用为原则。
2饲养方法
2.1地面平养
该方法的优点是投资少,设备简单,成本比较低。用锯末、稻壳或粉碎秸秆垫在地面上,厚度10cm左右。等1个饲养周期结束后,所有垫料一次性的清理。此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打扫卫生不方便,增加了对球虫等寄生虫病控制的难度,肉鸡患腹泻疾病的可能性增大,影响生长速度,对鸡的健康也不利。
2.2网上平养
此方法是当前肉鸡饲养业应该推广的方法。该法主要用养鸡专用塑料网,通过支撑物将肉鸡放在架上饲养。该网有孔、有弹性,粪便可直接漏下,便于清扫,卫生条件较好,便于疾病防控,鸡不容易生病,生长比较迅速,饲料报酬高,是目前网鸡饲养的一种较好方法。
3品种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观念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不但营养价值要高,还要兼顾口感。就拿肉鸡消费来说,纯肉用鸡,因其生长速度快(35d即可上市)、口感稍差,消费者越来越不喜欢,仅适合快餐业和肉鸡分割加工;而经过选育的的土杂鸡,因其生长速度相对慢些(一般60d以上上市),肉香味素产生得相对多些,因而口感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价格也较纯肉用鸡高得多,一般是其1.5~2.0倍。因此,尽量选择土杂鸡进行饲养,比较著名的品种有六安鸡、固始鸡、青脚麻鸡、三黄鸡等。
4科学的饲养管理
4.1雏鸡购买前准备工作
(1)场地、用具等全部冲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鸡舍可用甲醛溶液熏蒸,每平方米用固体甲醛3.5g,把甲醛溶液放在铁制溶器内,用火加温,让甲醛蒸发,关闭门窗,经过12h后,再打开门窗进行通风24h后再用。鸡场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在进入生产区的大门口要建消毒池,里面放入5%的烧碱溶液,每次进鸡舍都要更换衣服,换上胶鞋。
(2)用具、饲料等准备齐全、充足。用具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严格消毒。饲料要新鲜,千万注意不能用霉变饲料。
(3)鸡舍进行温度测试。在进雏前要查看升温设备是否正常,并进行升温试验,看看是否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头天就将鸡舍内的温度调试好,达到适宜的温度,以便为雏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4.2日常饲养管理工作
(1)雏鸡进来后,要先饮用清洁卫生的水,2~4h后,才开始喂料。
(2)注意保温。1~3日龄33~34℃,4~7日龄31~32℃,以后每周递减2~3℃,4周时降到21~23℃,并保持恒定。要注意温度计悬挂的高度。
(3)适宜的湿度。鸡舍内的相对湿度根据不同日龄有不同要求,一般是1~4日龄65%~70%,以后60~65%。最好使用干湿温度计,在1个仪器上同时监测2个指标。
(4)科学饮水。1~7日龄饮清洁温开水。鸡进舍后,即可供给饮水,在开食前的饮水中加入5%~10%葡萄糖或蔗糖,最好使用高效电解多维,有利于雏鸡体力恢复和生长。7日龄后可饮与室温相同的水。
(5)适时喂料。一般饮水1h后再开食。根据肉鸡的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不同的全价配合饲料;每天定时加料,育雏刚开始阶段要少给勤添,1~3日龄2h喂1次,以后自由采食。
(6)饲养密度。夏季8~10只/m2,冬季和春季13只/m2。
(7)充足光照。育雏前2d,全天光照,以后每天23h光照,每天给1h的黑暗时间,能够使鸡适应黑暗环境,遇到停电不至于发生拥挤。光照原则从强到弱,1~2周2~3W/m2,以后1W/m2,灯高2m。
(8)常用药物。在肉鸡的饲养过程中,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合理使用某些药物,可效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也要防止药物残留,危害人类健康,因此,要做好科学合理用药。第1周用复方禽菌灵散剂、维生素AD3粉、维生素
B1、维生素B2等预防白痢的药物,第2周可加喂抗生素和抗球虫药物,第3周注意防霍乱药物。
(9)加强免疫。1日龄接种马立克氏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3日龄接种鸡新城疫二系,滴眼、点眼或饮水;7日龄接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sota株+H120株),滴鼻或饮水;12日龄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点眼、口服或注射均可;15日龄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18日龄用新城疫IV系苗饮水或者肌肉注射新城疫油苗;28日龄接种新城疫IV系苗或新城疫油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宗淡水鱼类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水平。1958年,我国水产科学家成功实现池养鲢、鳙的自然繁殖,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单纯依赖捕捞的历史,开创了淡水养鱼新纪元。上世纪80年代后,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作为剂,使淡水鱼类的繁殖技术逐步趋于完善。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超过2000多亿尾,比1957年(捕捞鱼苗最高纪录)的234亿尾提高近10倍,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后,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鱼类苗种90%来自人工繁殖。2012年,我国淡水鱼苗产量已经达到11181亿尾。人工繁殖种苗问题的解决,有效促进了淡水鱼类养殖业发展。
2012年,我国的渔业科研机构数为110个,共有从业人员6939人,科技活动人员5015人,目前的科技活动收入有15.76亿元,平均每个机构143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为22.7万元。2012年发表科技论文2335篇、著作52种,授权专利301件,平均每个科技人员人均科技论文0.47篇。完整的水产教育、科研、推广机构体系的建立,使科技对水产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池塘大面积综合高产养鱼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大水面“三网”(网箱、网围、网栏)养鱼和资源增殖、施肥综合配套养鱼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确立,以及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水产养殖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56.7万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5%,养殖产量1866.4万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70.6%,产出效率远高于其他生产方式。
而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代表的养殖装备科技成果的应用,则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池塘养殖密度。颗粒饲料机、膨化饲料机、投饲机的研发成功也保证了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养殖集约化程度与经济效益。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较快,部分城市郊区和商品鱼基地的池塘养殖生产中,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随着高密度水产养殖业发展,2003年-2008年的5年间,我国水产品因病害致损量增加6.4%,直接刺激了渔药产业发展,我国渔用药物产值从24579.17万元增加到109824.38万元,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长率34.9%,渔药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当中的比例从0.04%提高到0.11%,其在渔业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从0.19%提高到0.43%。近年来,在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药物研发、致病机理和防控路径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对健康养殖氛围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冰温和微冻保鲜、速冻加工、鱼糜生物加工、低温快速腌制、糟醉、低强度杀菌和鱼肉蛋白的生物利用等加工技术的推进应用使得大宗淡水鱼加工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助推了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
总体上,科技进步提高了水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测算,1990年-2007年,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60.87%,表明我国淡水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
科技基础薄弱,技术瓶颈问题突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进入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其高效健康发展将有赖于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但目前,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仍存在一些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整个产业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
鱼类育种水平不高
种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大宗淡水鱼产业的良种化水平和养殖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BLUP法育种方面仍存在滞后。由于育种理论及方法上的研究不足,我国在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机理方面缺乏系统研究,高效、定向、多性状的现代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这主要体现在:基因育种进展较慢,在新的基因启动子、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滞后,难与国外大规模的模式生物鱼类的研究相比。在鱼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和基因打靶实现转基因定点整合方面研究尚不成熟。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大宗淡水鱼类良种培育中尚属起步。过去受计算工具限制,在育种上有很大实用价值的BLUP法的应用较之国外晚了20年。
养殖设施工程化水平落后
在各类养殖模式中,池塘养殖的集约化、工程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我国小规模、大分散的池塘养殖特点决定了现有养殖条件与养殖设施向着工程化方向发展在实践中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首先,我国养殖池塘多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利用,大部分池塘老化淤积问题普遍,水污染问题突出,养殖户主要靠换水、机械增氧和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好水才能养好鱼。在水质状况不佳的状态下,养殖鱼类会出现应激状态,造成病害多发,药残控制和品质管理困难,也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
其次,传统养殖池塘规模小,池塘布局仅有提供鱼类生长的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不具备废水处理、循环利用、水质检测等功能。总体上看,我国养殖池塘现代化、工程化、设施化水平较低,养殖环境生态化调控手段不足。
第三,对资源消耗型的水产养殖的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养殖户普遍使用投饲机、增氧机、水泵、清塘机、网箱、温室等,但在饲喂、摄食等环节的精准化程度低,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装置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产养殖用水与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冲突将日益加重,水产养殖水质性缺水的局面会逐渐加重,目前水体处理技术缺乏实用性、集成程度不高、成本增加,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规模水产养殖用水难题的技术尚未攻克。针对养殖水域污染的研究和改进技术还基本处于空白,针对池塘底质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病害防控技术体系面临挑战巨大
随着气候和水体环境变化和养殖模式的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淡水鱼类各类病害呈多发态势,新问题和新特征不断出现,病害成为导致养殖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与日趋严峻的病害防控形势相比,我国在疫病预防、检测、渔药科技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1.新生疫病防控缺乏前期工作基础
目前,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害仍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养殖户。长期、大量用药,也导致病原产生抗药性,加大了防治难度。一些未曾报道过的病原近年来在我国大范围流行。如锦鲤疱疹病毒以前只危害观赏鱼锦鲤,近几年在北方鲤鱼主养区爆发该疾病;鲤疱疹病毒II型以前只危害金鱼,近几年在我国中东部鲫鱼主养区肆虐。对这些新生疾病的机理和传播途径之前缺乏前期研究基础,因而在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新生疾病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产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这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要未雨绸缪。产、学、研各部门应协力攻关,及时防控。
2.疫苗、绿色渔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不能满足需要
为保证水环境健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是要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疫苗和高效绿色渔药的需求会逐步增加。目前,大宗淡水鱼适用的商品化疫苗只集中在草鱼上,主要包括细菌、烂鳃和肠炎三联灭活疫苗及草鱼出血病减毒疫苗。其他大宗淡水鱼则为空白。疫苗研制需以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难度大、耗时长,需要大的投入和持续支持。其次,我国高效、绿色渔药的研制进展缓慢,禁用渔药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也尚无一例成功获得产品批文与生产许可。渔用化学药物至今尚未形成自主产品系列,专用型渔药研发不足,杀虫剂研发生产薄弱,抗生素的研究速度已无法解决日趋复杂的耐药性问题。中草药研究薄弱。总的来说,这与缺少科技投入、缺乏人才有着直接关联,但也需要整个产业从养殖方式上进行彻底反思。
3.药理学、药物安全使用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
目前,很多渔药缺乏严格而全面的毒理学数据等,用药规范等方面资料缺乏,养殖领域滥用药物情况严重。对渔药残留控制的基础科学研究、药物残留标准制定、检测方法等重视不够。
饲料营养开发不足
水产饲料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原料紧张、原料价格高涨的问题,降低饲料成本和确保饲料质量是水产科技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水产饲料行业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与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晚40年。与渔药和疫苗研究领域的情况类似,在饲料营养的研究方面也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善、配方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滞后的问题。大宗淡水鱼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营养需求、主要原料消化率、饲料加5535艺等基础数据,水产动物主要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不同淡水鱼类代谢、生长等分子调控机制和与养殖模式相适应的饲料配方与投喂技术的研发都比较缺乏。
配方技术是水产饲料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解决饲料成本高和废物排放问题的关键性技术。日本、挪威、美国等国的养殖鲑、鳟、鲆鲽鱼和鲤鱼饲料系数在1.0-1.3之间,其他鱼类及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总体水平达到1.8。由于我国对水产品营养需求的研究不够,基本数据空白或残缺,技术盲点多,使水产饲料业配方粗糙。我国的饲料添加剂绝大多数是矿物盐和氯化胆碱,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生产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据产业经济研究室调查,饲料业对提高饲料中蛋白含量、减少原料污染、有效资源的开发利用、饲料配方的优化技术和成本控制技术、设备升级改造等需求强烈。
加工技术仍显薄弱
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取得了明显提升。总体来看,在淡水鱼加工业方面,目前最大的技术瓶颈是淡水鱼加工增值和成本控制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加工下脚料以低价提供给鱼粉和鱼油生产企业,其中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灰分等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企业急需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副产物深加工产品。其次,劳动力节约型加工机械缺乏。目前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加工企业希望通过开发鱼体分割设备和干燥效率高、成本低的干燥技术和装备,解决鱼的剖杀、去鳞去腮去内脏、风干等工序的耗劳多、人工费用高的问题。第三,开发运输、贮藏中的常温保存和品质控制技术,减少存储费用,延长货架期。第四,开发淡水鱼糜加工新技术、开发调理加工产品。解决淡水鱼糜生产中耗水量大、废水量大,鱼糜凝胶强度低、土腥味重,蛋白易冷冻变性、易凝胶劣化、保质期短等问题,开发骨肉高效分离技术、节水技术、淡水鱼糜抗冷冻变性技术、脱腥技术、胶凝技术、重组技术等加工技术;以淡水鱼糜为原料,开发耐贮藏、适合加热的方便鱼糜系列产品等。
科技体制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
农业科学研究属于溢出效应明显的需要政府支持的领域。在我国,水产科技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改革开放以来,水产科技体制经历多轮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轨,但体制不顺、激励偏差、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针对产业存在的重大技术性瓶颈问题,在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十―五”和“十二五”期间,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聘用岗位科学家25人,设立30个综合试验站150个示范县,以点带面,重点解决大宗淡水鱼类优质高产、模式升级、提高养殖效率、延长产业链等技术问题。体系运行6年,已经在新品种培育、新养殖模式构建和养殖设备研发、新渔药研发、鱼病研究和快速检测技术、营养需求研究和投喂模型建立、开发加工系列产品和产业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及产业经济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毕竟产业技术体系并没有撼动原有体制,而更多的是在机制上做文章,理顺科技体制机制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多头管理
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构架庞大,从中央、省级、地市级(甚至区县级)都有农业研究、教学和推广机构。此外,综合性研究院和大学有涉农研究,实力较强的涉农企业研发力量也在壮大。从管理部门来看,至少有十多个部委有涉农科技投入。
多头管理而又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容易造成多头申报、一题多报,导致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有限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而科研“项目化”则带来了科研行为短期化,一些好的研究方向得不到连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科技人员预期差,只得跟着经费和项目转,甚至导致科研积累的丧失。整体上看,科研投入是增加了,但投入效率不高。
行政化割裂
教育、科研、推广三者有各自的基本功能,但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除了将一部分特殊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机构外,一般尽可能着力建立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机制。美国、日本等国家注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体化机构体系、将科研教学活动下沉的方式,将不同职能统一到一个体系之中。在美国,大学的渔业学院或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术推广任务,这些研究所构成了美国渔业最主要的科研力量。每个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将研发成果直接与基层的生产对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单纯是推广,而是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农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方法,加强了教育、科研、推广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到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从运行机制来看,我国科技体系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特征,由政府组织开展工作,每一级组织围绕同级政府的工作开展有关业务活动。这种体制带来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脱离生产实际。农业科技机构的业务活动依据政府指令进行,科技资源相应采取行政化配置方式。科技人员缺乏深入生产第一线和转化成果的动力,科技机构很少考察解决渔业生产实际问题。由于很少与生产直接发生联系,技术使用者的需求也往往容易被忽视,不仅造成研究方向和重点发生偏差,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也不尽合理。二是三个体系割裂。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一体化支撑力量。三是造成科研项目垄断。科技资源分配“苦乐不均”,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难,基层科研单位经费极度缺乏。四是研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重学术,轻实践,重获奖,轻应用,科技成果多,但有效供给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大量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的工作,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关键词】GSM技术;深水网箱;自动投料机
1.引言
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为我国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导致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域生产力下降;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衰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为了提高养鱼的质量和扩展养殖高档鱼类的品种,减少对近海海域的污染,发展网箱养殖业成为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国自70年代开始发展海水网箱养殖,经过30年的发展,网箱总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只。95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网箱的材料、结构和抗风浪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投入,不少科研机构开展了一些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但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将海水网箱养殖作为系统工程来进行开发研究,仍有较大差距,适用于网箱特别是深水网箱养殖的投饵机寥寥无几。为此,深水网箱养殖用投饵机的研制将填补国内空白,而设计一种自动投料装置,以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节约投料成本,在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2.基于GSM技术的深水网箱自动投料系统框架构建
深水网箱养殖具有离岸、水深、海域开阔的优势,为躲避风浪袭击,多采用下潜方式,这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在投喂方式、网箱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远程控制技术的深水网箱自动投料系统主要由主控器和各深水网箱自动投料机两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主控器和深水网箱自动投料机之间具有双向通信功能。
主控器具有对各网箱投料机的主控和信息采集功能,能控制各网箱的投料机的启动、停止和每天投料次数、时间、投料速度的设置,并能收集各网箱实际运行信息的采集,以实时对各网箱进行优化控制。
深水网箱自动投料系统根据主控器设置的命令,定时、定速自动的实现投料,并采集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告知主控器。
本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主控器和自动投料料两大部分。主控器包括主控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及主控通信部分的设计等;自动投料机包括投料器机械部分、投料机主控器、投料机通信部分以及投料电机控制器等的。
3.深水网箱自动投料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的构建关键是主控器与深水网箱自动投料机之间的通信模式的选择,这包括GSM通信模块的单片机机二次开发、水下投料的自动实现、投料机械装置的密封、网箱运行情况和环境的相关信息采集等相关技术。
3.1 投料机的机械设计
深水网箱自动投饵机由饵料仓、气室、投饵器、控制模块、密封盖、密封球、内部消波器、配重环组成。饵料仓用于储存颗粒饵料,气室主要为投饵机提供浮力,并提供投饵器布置空间。投饵器位于饵料仓下部,为由直流电机驱动的桨叶式投饵器,转速可通过位于投机上部的控制模块中的单片即芯片设定调节。投饵器下端设有密封球,当舱内失压或进行添加饵料操作时,避免海水对箱内饵料产生影响。投饵机顶部采用椭圆形内托式密封盖,通过顶部螺杆加紧密封。
3.2 投料机的饵料投放方式
目前网箱投料常采用高压空气或水作为动力通过电动振动抛洒方式,但喷洒方式会使饵料粉碎,不利于饵料的利用。另一种是利用电机的转动带动桨叶式饵料搅动叶片,在饵料的自重和气压作用下,饵料自动向下投放。这种投料方式比较节能省力,不易粉碎饵料饵料利用率高,而且出料的速度可以自动调节,因此采用后种投料方式更加适合。
3.3 饵料装置远程控制方案
采用GSM通信的控制方式,它可直接利用GSM通信网络,无需自建通信网络。控制距离远,在只要有GSM信号的任意地方都可以实现遥控。方案所图2所示。为进一步简化设计,主控器可直接采用用户的手机。此方案存在的问题是;若养殖区处于GSM的盲区或信号较弱,控制方案将失效。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网箱处在海区无GSM或CDMA手机通信信号或信号较弱时,采用射频通信的控制方式进行遥控。方案如图3所示,通信方便灵活。
3.4 投饵机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投饵控制装置硬件由通信模块、含EEPROM的单片机,实时时钟电路、D/A转换器、无刷电机控制器、无刷电机、LCD等器件组成,如图4所示,所有芯片都选用串行芯片。
(1)通信模块:GSM通信模块是实现岸上手机主控端与投饵控制装置之间命令和信息传送的桥梁。
(2)实时时钟模块:选择使用实时时钟电路DS1302,是DALLAS公司的一种具有涓细电流充电能力的电路,可为掉电保护电源提供可编程的充电功能,并且可以关闭充电功能。
(3)D/A模块:为实现直流电机的调速,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投料仪中,须把不同转速对应的数字量转换成模拟电压,才能达到自动调速的作用。选用了12位串行的D/A芯片TLV5616.
(4)显示器模块:采用LCD显示器,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相比,LCD占用空间小,低功耗,低辐射,无闪烁,降低视觉疲劳。
3.5 投饵机控制器的主程序的设计
投饵机控制器主要实现的是随时接收系统主控器发来的设置和控制命令,对此进行译码、存储并按投料机主控器的设置来实时控制投料机的定时、定量的投料或将投料机的环境和运行信息回发给主控器。为此主控器的主程序包括了控制器初始化、通信模块初始化、对接收来自主控器的命令和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对命令和密码的识别、出错告知、命令的存取和对各不同命令的执行处理)、对内部实时时钟的不断更新。
4.结论
将GSM通信技术应用到网箱投料机的远程控制系统中,控制可靠实用。基于GSM技术的深水网箱自动料装置基本上实现深水网箱的水下投料,对每天投料次数、时间、投料量在岸上进行设置;每天投料的定时时间会按潮汐而自动改变,对深水网箱自动投料机实现即时启停;并可实时采集深水网箱自动投料机的相关信息(如海水温度,电池电量,实际投料情况等),这些都间接的为养殖户提高了收入,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协法.网箱养殖配套设备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6.
[2]郭根喜.深水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前沿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
[3]胡喜.基于PLC的深水网箱自动投饵系统[J].南方水产科学,2011.
关键词:农业源,减排,对策,措施
1、农业源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存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完善,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技术、政策和资金支持,难以建立市场化机制等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农业源COD和总氮排放量分别为1324.09万吨和270.46万吨。根据笔者计算,若将总氮折算为氨氮,氨氮排放量约为91.81万吨,因此,农业源COD的氨氮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43.7%和53.1%。农业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源安全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养殖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排放;种植的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就近水体,引起水质污染。农业污染具有量大面广、瞬时性强、构成复杂等特点,其产排污量削减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环境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也是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瓶颈。
2、“十二五”农业源减排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1强化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应从源头着手,通过不断改良农业优良品种、优化种养方式、提高种养技术、强化管理、合理规划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单位产量污染物的产生量,从源头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
2.2强化资源利用。现代农业污染的根本问题是种养业分化割裂,各自依赖化肥、饲料输入,造成全国性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理和利用,无组织排放严重。因此,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十二五”农业源减排的主要途径。农业废弃物要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畜禽粪便以肥料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种植业废弃物以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污水以能源化、无害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与治理,农业径流经农业生态系统原位处理生态回用为主要手段进行综合利用,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2.3强化末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坚持农牧结合、种养林平衡的原则,根据承纳污染物的土地数据合理规划确定养殖规模及污染治理水平。结合地区特点选择适合的污染治理技术,以工程手段为辅、生态治理为主的方式进行治理,开发低成本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水平,从而保证农业减排各项指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蔓延的态势。
2.4坚持合理规划,实现种养平衡。制定科学合理的地区农业发展规划,做到地区内种、养平衡,保证农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建设废弃物临时储存设施,解决循环利用中的时空不平衡问题。对于以农业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手段的养殖企业,配套建立粪便污水处理减量和贮存设施。例如,通过建设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减少农业废弃物体积和重量。
2.5探索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重点开发以农业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有机肥资源化利用途径,以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为手段,以能源生产为目标,最终实现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适度推广沼气发电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积极推广以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棉籽壳、锯木屑、牛粪、鸡粪等)为原料进行食用菌人工栽培,实现有机物质循环反复利用。
2.6因地制宜建设污水治理与风险防范设施。选用农业废水处理工艺时,应根据农业生产的种类、规模、生产方式以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确定工艺路线及处理目标,并应充分考虑畜禽养殖废水的特殊性,在实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运行成本、运行稳定的生物处理工艺,保证全时段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李世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2005,16(1):44~45.
[2]张天法. 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几点思考. 陕西环境[J],2005,9(3):11~13.
[3]陈建斌。试论我国农业面源减排现状及其对策。环境保护[J],2010,4,18-20.
关键词:奶牛乳腺增生,子宫内膜炎,治疗
畜牧养殖是旬邑县继苹果之后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为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奶牛,旬邑县信用联社本着“贷款自愿,按期归还,利息优惠,手续简便,方便群众,上门服务”的原则,为农民解决购买奶牛资金需求。帮助养殖户建牛舍,购回良种奶牛,现部分已产牛仔。面对如此大的养殖规模,我们兽医工作者一点不能怠慢,始终要为农民的利益保驾护航。现我将对在临床上遇到奶牛乳腺增生、子宫内膜炎治疗进行简单的剖析。
奶牛乳腺增生症常见多发于青年奶牛,伴有乳房胀痛现象,用手触摸乳房部位还会发现有较硬的肿块,这也叫乳腺瘤,俗称奶疙瘩。大部分奶牛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为圆形良性肿瘤,其表面光滑,摸起来硬硬的,但有弹性,瘤子的外面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互相不粘连,能在乳房内自由活动,局部的淋巴不肿大。论文参考网。反之则为恶性肿瘤,导致奶牛精神沉郁,烦躁不安,易受惊吓。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牛体机能的需求而增生的,也是在牛体本身控制下进行的一种乳腺局部细胞有限的分裂增生现象,如果失去过多激素的刺激,增生便会终止。可以说青年期母牛乳房的胀痛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奶牛排卵过后,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同时降低,乳房组织恢复到常态,胀痛和其他不适的感觉也就会逐渐消失,但这一过程有长有短。因此,对奶牛尤其年轻母牛,应当定期检查,改善饲养管理和进行药物调养,注意牛舍环境卫生,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应激,可缓解乳腺增生症引起的烦躁和不适,还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使奶牛乳腺增生尽快痊愈可采用以下方法:
1、乳房保健,要求奶牛的日常生活有规律,注意保持乳房清洁,坚持适当运动,保持环境安静。做到不打牛、不伤牛,使牛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应当慎用含激素的药品和添加剂,控制动物性脂肪和含糖多的饲料的喂量,拒绝喂辛辣饲料,适宜喂青绿饲料。
2、定时按摩,若发现奶牛活动有异常,确诊是乳腺增生后,除正常按摩、挤奶外,要在每天夜间喂饲后,在乳房两侧下部进行定时按摩乳房各60次,这样有助于促进乳房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可以降低乳腺细胞的活性。
3、热敷疗法,在发病后期,为了尽快使乳腺增生痊愈,可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抵抗力,使乳房炎症慢慢消散、病变局限化,减轻局部肿块疼痛。
4、喂中成药,可给病牛喂服人用乳康片,每次30片,每天喂服3次。也可用乳核散结片,每次40粒,拌入少量饲料中喂给,每天喂服3次。还可用乳增宁片,每次20片,每天喂服3次。应坚持连用至乳房肿块消退。
5、饮食疗法,选取梗米500克,加水3000毫升煮成粥,加适量白糖,再加入炒热研碎的黑芝麻200克,调匀后喂给,每天喂服2次,连用数日。也可用海带丝300克,大头菜150克,洗净切成丝喂牛。还可用核桃、八角茴香各10个,先把核桃敲开取出果仁,与八角茴香一起(可研磨成粉搅匀),在喂牛料前30分钟喂下,每天喂服3次,连服数日。此法适用于乳房结块质韧不消的病牛。论文参考网。
6、手术疗法,在必要时可对奶牛乳房局部常规消毒和麻醉后进行乳腺瘤摘除。对于浅表的乳腺瘤,可做放射状切口,切开后把乳房和腹肌分开,在乳房基底部位切开乳房组织,把瘤摘除。注意整个手术过程都要做好消毒,防止感染。
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症状有:急性一般发生与流产后或产后胎衣不下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严重时,拱背,努责,常作排尿状,从阴道内流出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治疗及时,效果尚好。慢性由急性继发而来。周期不正常,当时,从阴道中可排出混浊带有絮状物或脓汁的分泌物。论文参考网。外常略带肿胀、外翻。
在奶牛养殖业中,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病,多集中在产后1—2周内,一般发病率为30%左右。它通常是子宫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由于炎症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可致死和胚胎而成为奶牛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我县奶牛子宫内膜炎型不孕症占全县存栏成年母牛的10%以上.现在绝大多数的养殖场还是普遍的应用抗生素、激素类化学药品去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发生,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这些药物使用后会在乳中残留产生“有抗奶”,而且滥用药物会致使动物产生耐药性。所以,资源丰富、残留量少的中草药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便成了专家和养殖户共同关注的焦点。中草药属于天然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子宫收缩的效果,如经过科学的配制,将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药治疗法。我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资源丰富。传统方法是煎剂内服,而近几年依据我国传统兽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药物化学、药剂学新技术等研制而成的兽用纯中药制剂,部分中药制剂工艺中采用了分离提取、固体分散、缓释控释等先进技术,保证了药物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具有安全、低残留、低毒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突出的优势,同时还具有临床治愈效果较好,零休药期或休药期短等特点。因而,用纯中药制剂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一个新的趋势,可以弥补抗生素治疗后在乳和肉制品中残留以及细菌耐药性增加的缺点。
服元胡调经活血,理气止痛;用黄柏、芡实清除带下;故子补肾壮阳,恢复畜体性功能;知母、黄芩、连翘抗菌消炎,对腐败菌感染作用更强。诸药配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有效率达87.5%。用中药“孕宝”治疗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3.10%、72.73%和83.33%,优于用乳酸环丙沙星的治疗效果。中药方剂“益母生化散”(益母草、当归、川芎、桃仁、炮制干姜、甘草)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95.24%。在该处方中,益母草活血化淤,利水消肿;当归活血补气;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淤;甘草和中。诸药合用达到活血祛淤、养血行气、温经止痛之功效,临床效果显著。
宫内给药效果更佳,用中药提取物“宫安清”栓剂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96.9%。用“宫炎清”(主要成分苦参、丹参、蒲公英、紫草等)对我县72个病例子宫灌注,治愈率达85.7%。用党参、黄芪和白术等22味中药水煎剂治疗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效果显著。
希望广大奶牛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做好奶牛的日常护理工作和科学饲养管理,对于奶牛能及时恢复身体机能发挥出最大的产奶潜力具有发凑重要的意义。与畜牧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及时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最大限量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Zhang Heliang;Zhang Zhaoqin;Li Yakui; Zhao Yueping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131,China)
摘要:通过近几年对猪生产学课程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一个优化,两个依托,三个结合”的优良模式,即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高校教科活动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通过此模式的运行,完善了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效果。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ervices of 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 teaching & research to the local economy of pig production course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created the good model of "one optimization, two relying on, three combination", namely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methods, relying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to achiev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college textbooks activities and local economic services. Through operation of this mode, it improved the specialized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ed the university as a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re enhanced, and the local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promote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improved, and the good results of the both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d local economic are achieved.
关键词: 猪生产学 产学研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 服务地方经济
Key words:pig production study;combination involving production, teaching & research;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serve the loc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78-02
0引言
《猪生产学》是畜牧类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后所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规模化猪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培养好生产一线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此,我们结合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深入开展了猪生产学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贯彻“学研结合,学产结合[1],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以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目标,全面优化了猪生产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了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促进了地方养猪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优化猪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环节
1.1 更新教学内容猪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并应用于生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往往内容陈旧,与现代化养猪生产距离很大,师生专业技能水平不能与时俱进,学生难以学习到最新技术成果。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本课程组采用以下办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一是搜集国内外养猪科学研究的最新资料;二是把实际养猪生产中采用的最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三是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授课内容,让学生了解畜牧生产发展的动态;四是借鉴国内外养殖、饲料、育种企业交流的最新技术资料。多种来源新技术新成果整合,既更新了教师的知识,也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教师多与实践结合,多与生产企业结合,多参加畜牧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活动,广泛涉猎行业内技术和管理领域最新动态。
1.2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果。采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为此,课程组多方筹集资金,争取来自社会、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建立了猪生产学实践教学训练基地。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能够亲自进行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治疗的实践。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就可进入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大四第一学期上猪生产学课程,同时在基地进行饲养管理和科研实践。这样学生对养猪生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教学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1.3 培养专业化思想,既教书又育人首先要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养猪是一个相对艰苦的工作。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在老师身先士卒的带动和老生的榜样作用下,即使是在家很少劳动的独生子女,也能积极投入到养猪生产的劳动锻炼中,这样即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专业化思想。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比如在实训基地做猪全收粪收尿法消化代谢试验过程中,要进行准确的采食量、排粪量、排尿量测定,饲料、粪尿的一点点损失、粪尿采样的代表性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学生们经过科研实践的锻炼和摸索,写出了《猪消化代谢试验操作规程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论文,他们经过生产和科研实践锻炼后,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大大增强。三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在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科研实践,学生们独立或合作进行不同的试验,从试验设计、材料准备到试验操作及最后数据分析,都能够圆满完成。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工作负责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2抓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猪生产学教学必须与养猪生产实际相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是猪生产学课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依托和平台。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国内绝大部分农业院校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猪生产学理论课,到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而毕业实习期间,一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养猪生产。因此学生对猪生产学的认知还是停留在书本知识阶段。因此建立校内猪生产学实践训练基地非常有必要。尽管实训基地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生产管理方面都比不上正规大规模猪场,但它设在校园内,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入实训基地亲自操作,进行饲养管理的生产实践和小型课题研究的科研实践,先实践后上课或一边实践一边上课。猪生产学教学的实验课也可以在基地进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学实验课只能在教室里模拟操作或只能看录像的难题(规模化猪场防疫严格,难以接收整个班上实验课)。比如猪品种的识别与外貌鉴定、饲养管理实验、体尺测量实验,饲料配方设计与配制实验等,有效解决了养猪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脱节、黑板上养猪的问题。
实训基地建设费用需要多方筹集,例如使用教师部分科研费争取企业支持,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施等。本实训基地先后承担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项目子课题一项、校内课题四项、省厅课题二项。基地管理由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和学生组长负责。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基地参加饲养管理实践和科研项目,为期一年。每5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同一时期有2个小组在基地实践。每个实践期为20天。第一个实践期结束后留下1个小组带动指导新加入的小组,老手带新手,如此循环,使更多的同学都有进入基地实践的机会。
2.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和科研基地建设。截止2010年已经建设了4个稳定的校外猪生产学实习基地。其中有3个位于学校附近,即河北怀安县顺达养猪有限公司、河北怀来长福养猪有限公司和河北宣化恒利养猪有限公司等,每年可接收实习生30多人;另外一个为国内著名的养猪企业北京华都种猪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可接收毕业实习生50多人。学校附近的三个基地都是在我校教师多年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是学校教师对实习基地长期给予技术支持,无论从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疾病防疫等技术管理方面还是从定岗定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人员管理方面都为基地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帮助基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生产水平,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帮助基地引资金、引项目。几年来为基地引进科研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建设资金200多万元。三是帮助基地培养人才,几年来为基地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50多次,培训人员120余人,提高了干部职工技术水平,更新了现代化猪场管理的理念。
在课程组老师和基地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存栏母猪4000余头。目前怀来长福养猪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国内先进的具有数字化计量系统的科学研究型养猪企业,并承担了大量的试验任务,为师生从事科研、实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1 优化教学实验内容,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根据国内外养猪业的发展和生产实际,我们课程组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创新,修改完善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纲,新编了《猪生产学实验实习指导》一书。新开设了母猪饲料原料利用与配方技术、种猪预混料配制技术等实验,增加了规模化猪场规划设计、猪的饲养实验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习项目。通过这种新型实用实验项目的操作,与养猪生产实际接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受到规模化猪场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3.2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倡导对本科学生施行导师制。学生从大三开始,根据自己的科研爱好和老师们的研究方向自选导师。课程组教师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及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论文选题、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试验设计、材料准备、试验操作、数据记录、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等,老师随时对试验各个关键环节和学生的综述报告、开题报告、试验报告等进行指导。学生们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与老师共同进行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均达到院级优秀水平,校级优秀论文比率达到60%。
4做好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工作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2],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国家和地方办高校的主旨。优化教学环节、抓好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从而间接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而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高校直接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4],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直接与社会生产实践和地方经济建设对接,教师直接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服务工作中[5]。
本课程组响应学校号召,积极与张家口市区域经济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对接活动。在市委市政府、学校领导和各县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现了与宣化县30万头生猪项目、省教育厅万全县养猪扶贫项目、张北县大河乡规模化猪场技术支持项目、怀安、怀来等县的规模化猪场标准化建设项目等的科研与生产对接。目前围绕当地养猪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课程组与地方企业单位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有“猪的环保型饲料研究与示范”、“冀西北坝下养猪及猪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饲料原料营养素含量与猪消化能代谢能数学模型”等。在学院领导和课程组老师的努力及地方政府和养殖企业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多次在张家口电视台、张家口日报开展养猪技术讲座,在各区县开展了技术讲座50多场,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企业降低了养殖成本,猪的生产水平提高,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取得的成效
5.1 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训实习的锻炼,学生们能独立进行饲料的配制、猪的饲养管理、预防注射和消毒、猪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等。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另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吃苦耐劳的品德,扭转了个别学生眼高手低,瞧不起本专业的思想,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养猪企业的中坚力量。
5.2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利用实训实习基地平台,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等措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09年猪生产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组教师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奖励。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出版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十余部,在《Animal Science》等国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四篇,在《畜牧兽医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五十多篇。在与地方经济对接,服务当地养殖业的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科技下乡、下场,进一步了解了我省、我区的养殖业现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促进了科技成果在地方转化,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对接,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本课程组的十余项成果在地方已经成功实现了转化。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猪用母子预混剂研究成果已在多家养殖和饲料企业转化,企业的饲料成本显著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5.4 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良性循环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本模式初步实现了良性循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场所和实践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奠定了基础。师生通过在基地的实践,其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不但为基地解决了很多生产技术问题,通过与地方经济对接,还为区域内养殖业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技术支持,如预混料配制技术、低蛋白日粮技术等的应用。这些都增加了当地养殖企业的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基地和区域养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的也促进了当地养殖行业对学校专家教授的认可和技术依赖,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几年来通过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猪生产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率得到加强,区域内养猪业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科技含量明显增强。当然我们只是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教学科研产业大军的一个分子,对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后还需进一步在产学研结合模式、完善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对接体系等方面深入探索研究。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把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高校的三大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彩云,包满珠,胡惠蓉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4):83-85.
[2]陈立栋.对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66-67.
[3]彭省临,湛毅青,周鹤林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8,(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