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6-07 09:2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歌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歌的基本特征

第1篇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湖北省中学教学实际,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必修课程中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

具体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俗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

1.识记必修课程“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所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识。 A

2.识记“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A

3.理解“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B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见附录)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甲、 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错3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第2篇

高考大纲中对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有两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第一点中提到的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那么究竟怎么做好这类的题目,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意象”。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述画面)。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氛围)。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分析情感)。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是孤傲坚贞的象征,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最后我们分析诗歌的形象还需注意两个个问题:一、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寓意。比如松象征坚贞伟岸、坚韧不拔或常青不朽;竹象征有节或虚心;梅象征忠贞爱情或高洁坚贞品行等等。二、形象的象征意义并非固定不变,所以一定要把形象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赏析。比如在“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着两句诗中杨柳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而到了“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几句诗中杨柳又变成了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的形象。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一定要具体形象具体分析。

王素芳,教师,现居江苏邗江。

第3篇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最能够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大题分值重(20到25分),主观性强(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分析综合”中的第二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本考点要求考生: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二、典型题例

例1.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

例2.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到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例3.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

例4.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三、技巧点拨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第5篇

崇高是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诗歌教学中,美学理论能够辅助我们将诗歌教学引领到更广阔的审美层面,尤其是在鉴赏李白诗歌时,我们能够更充分地感受到李白诗歌独一无二的风格。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二字本身就含有抽象化的直观形象。“崇”字从山,宗声。山的本训是“有石而高者”,“高”字为高地上的房屋之形。

崇高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刚健、雄伟的特征,它是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大唐盛世以其独特的时势造就了李白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再加上他豁达的个人品格和气质,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飘逸之性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二、李白诗歌的崇高之美体现在所选取的意象上

崇高在外形上来说的,它表现为事物空间上的巨大和时间上的无垠。那么体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则是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愁何其广阔、难以排遣,以至于像万古那么长久。“万古”是时间的无穷,是崇高的美。“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多么洒脱畅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头似个长”“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李白的诗中经常用到“九千、九万”等量词,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怎样壮阔的世界,容得下如此浩瀚的事物。

对象的无限巨大与自身的渺小之间的对立也成为一种崇高的美。

李白还喜欢写大山大川,山就是大得望不到边的,河必然是长得看不到尽头的。你看他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李白的笔下,天姥山气势逼人,不仅遮断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过五岳,“一览众山小”。这样说还不够,通过和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伟之姿压倒了天台山,岿然屹立。几个动词“横”“拔”等连续使用,更使天姥山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作者进入梦境,在奇花的迷恋之下,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此处描写尤为大气磅礴: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大雨将至,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字里行间裹挟着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种奇伟的美。

三、李白诗歌的崇高之美体现在他的意境上

从美学意义上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李白在诗中常常捕捉着不寻常的意象,在有限而微浅的酒杯中蕴藏着无限而深沉的意境。如《把酒问月》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第6篇

关键词:体育娱乐;《诗经》;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23-04

On the Forepart Sports Entertainments and Its Characters In ShiJing

WANG Jingl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Qi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25504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poesies, most of which are with melodies, in ShiJing, including many sports entertainments such as hunting, arching, fishing, swimming, dancing and so on. All the forepart sports entertainments had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the poesies pursued “kindheartedness" as the goal; the sports entertainments were the outcom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arization and abstraction of social life; the sports events had obvious successive and disintegrate characters; the poesies brought out some conceptions of hedonism life style.

Key words: ShiJing; sports entertainments

《诗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周代前段500多年间存在的许多体育娱乐活动,字里行间反映着当时人们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表述着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基本发展趋势。

1 乐歌是《诗经》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形式上看,“诗三百篇都是乐歌”[1]。所谓乐歌,实质上就是一种表述情感的娱乐方式。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所说的“各得其所”,也就是把《诗经》中的诗歌分成了三类,这就是风、雅、颂,其中,风指的是民歌、民谣之类,这一部分统共165首,占了大部分,涉及的地域范围是可以基本确定的;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共有105首,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的诗歌,大多是朝廷公卿士大夫的作品;颂共有40首,大体是西周和宋、鲁两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和重大庆典活动时的乐歌。在这三部分诗歌当中,雅、颂两部分,属于赞美、祝愿、颂扬性质的占绝大数;而风这一部分,直接来自于社会基层,反映了十分广阔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风”是乐曲的通称,《大雅•荡之什•菘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就是说,吉甫作的这首《菘高》的曲调非常好。《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就是地方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北风指的是北方的曲调,南风指的是南方的曲调。《诗经》中的15国风,应当是15个地区的“地方曲调”。因此,《诗经》305首,我们今天见到的都是琅琅上口的韵文,但当时大都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可以演奏的乐歌。《墨子•公孟》说:“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这里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见到的周乐表演几乎包括了今见《诗经》的全部,只有《鲁颂》和《商颂》没有在内。乐歌出现的时候,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齐风•还》是一首叙写两个猎人相遇山间,共同逐兽,相互赞扬的诗歌;《召南•有梅》是舞会当中女子们共同唱的歌;《小雅•鱼藻之什•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来朝的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周颂•臣工之什•振鹭》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诸侯的乐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虽然我们对于《诗经》中每首诗的作者及其身份很难以一一断定,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庶民,无不可以通过一种乐歌的方式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诗经》中的这些诗,就是当时人们用以表达某种情感的一种娱乐工具。高亨先生认为:“《诗经》是周王朝各个时期的乐官所编辑。”[2]袁枚先生指出:“在周代,《诗三百》,本来都是能够演唱的乐歌。”[3]但这些“乐歌”所表达的却不都是欢乐的情感,发牢骚、讽讥之类的诗歌也是大有所在,比如《魏风•伐檀》、齐风•南山》都是这方面的例证。运用乐歌这一特定形式,表达纷繁复杂的生活感情,既是人们精神情感世界的显示,同时也是当时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方式。

这是《诗经》最为基本的主题精神之所在。可见“乐歌”这种中国早期的娱乐活动方式在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下的普及程度。

2 《诗经》当中保存了许多体育娱乐项目

2.1乐舞极为常见的娱乐项目。乐舞就是有乐器伴奏的舞蹈。舞蹈同样是从劳动过程中抽象升华出来的,在周代已经很是普及,但乐舞的发展状况在《诗经》当中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作为娱乐活动,乐舞在民间基本上还处在“舞蹈”阶段。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来游玩。《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可见郑国举办的这个舞会何等热闹!《周礼•地官•媒氏》有关于国家举办舞会的规定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一记载说明,在周代有着国家为方便青年男女婚配而举行舞会的规定,《召南•有梅》就是这种舞会当中女子们共同唱的歌,诗是这样写的:“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垦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类舞会由于是在民间举办的,乐器伴奏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陈风•苑丘》:“坎其击鼓”、 “坎其击缶”,鼓、缶,都是打击乐器名。缶本是瓦盆,古人有时以缶为乐器。“值其鹭羽”、“值其鹭?”,都是舞具。鹭羽,是一种用白鹭羽毛做的舞具。是用鸟羽编成的形似扇子或者雨伞的舞具。在贵族阶层举办的许多娱乐活动中,乐器伴奏的舞会已经很是常见,而且也比较复杂了。《邶风•简兮》是一首描述卫国君主公庭舞会的诗:“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中描写的这个舞会,开始前敲起了“简简”的鼓声,然后先是武舞,武舞之后是文舞。武舞者手中拿着兵器,文舞者手中拿着鸟羽和乐器。由于舞跳得很好,所以受到了卫君的赏赐,那个漂亮的舞师甚至博得了一个贵族妇人的芳心。其中出现的“万舞”是一种舞蹈的名子。辔、组是武舞的道具;、翟是文舞用的乐器和道具。《王风•君子阳阳》也是一首描写奏乐跳舞的诗:“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其中,簧,是一种可鼓的乐器。?,是一种舞具。《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的时候,就见到了《象》、《南》、《大武》、《韶?》、《韶》、《大夏》[4]等专门的舞蹈表演。在贵族的乐舞娱乐活动中,奏乐唱歌是主要方式。国君宴会群臣和宾客的时候要奏乐为娱,《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就是用于这种宴会场合的诗歌,《小雅•鹿鸣之什•伐木》则是一首宴会亲友的乐歌,《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是一首贵族宴会宾客的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彤弓》叙写诸侯有功于天子,天子就赐给他彤弓等物,并设宴招待他。《小雅•鱼藻之什•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来朝的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大规模的劳动过程中也要鼓乐,《大雅•文王之什•绵》有“百堵皆兴,?鼓弗胜”一句,意思是说,很多的墙同时开工兴建,众人在做工的时候,就敲起大鼓来鼓舞干劲。弗胜,意思是说,大鼓的声音胜不过劳动的声音。在《诗经》当中,盛大活动过程中中使用乐歌现象极为普遍。《小雅•谷风之什•钟鼓》的作者住在淮水边上,宏大的鼓乐声音传到了他的耳朵,引发了他的无限感慨,诗中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鼓钟喈喈,淮水”、“鼓钟伐?,淮有三州”、“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等句子,其中的钟、?、瑟、琴、笙、雅、南、龠都是乐器名,?,是一种大鼓。雅,是一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以手拍之作声的乐器。南,是一种类似钟的乐器。龠,是一种形状似排箫的乐器。可以想象鼓乐形成的场面是如何宏大。由于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治国”,礼、乐也就成为了当时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势所必然的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乐”是“礼”的活动中的重要辅助部分,“礼”的推行与普及,对于“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舞是从社会劳动过程中直接演化而来的,乐与舞的结合形成了乐舞。乐舞的后来分化,不仅形成了一些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而且教化和娱乐的功能被一直继承了下来。

2.2狩猎休闲类体育娱乐项目。狩猎活动最早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活动,我们在《诗经》当中可以见到许多反映狩猎活动的诗歌,《风》、《雅》、《颂》当中均有所见。值得注意的是,在《诗经》的记载当中,狩猎活动已经在士大夫以及和许多的诸侯君主所接受,形成了社会统治阶层所普遍采纳的一种休闲体育娱乐活动。《周南•兔?》描写的是国君与他率领的武士在外打猎的情况,《秦风•驷?》叙写了秦君带着儿子打猎的情景,周王也喜欢狩猎,《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都是叙写周王到东方打猎的诗。周灭殷商,是西进的周文化与发源于东方的商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周文化是以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而东方的商文化是以东夷渔猎文明为主体的。狩猎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殷商文化环境条件下是不足为奇的,但对于西进的周文化来说,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活动方式。周文化对于殷商文化的吸收,是一种文化交融过程中的自然吸纳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周灭殷商是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为基本方式的,东夷人的生活习性造就了骠勇好斗的性格[5],《左传•昭公十一年》就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记载。周灭殷商以后,迫使周代的统治者不得不高度的重视东夷地区的集团势力。周代的统治者接受东夷地区的狩猎习俗,既是文化吸收的需要,也是军事统治的需要。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社会统治者所占有的生活资料已经不需要自身劳作来获得,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下,狩猎活动势所必然的也就从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转化成了休闲体育娱乐活动方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叙写周王打猎,诗中有“吉日维戊”的记载,戊,古人以天干和地支顺序配合以记日,从后面“吉日庚午”来看,戊日是戊辰日,且是一月中逢单的日子。古人逢单日则从事打猎、征战等活动。这说明狩猎作为国君的娱乐活动已经不是偶然或者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是一项隆重而庄严的,在进行这一活动的时间上都有了选择。这种现象,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典籍中可以见到,在汉代以后,乃至于清代的典籍记载当中也是才可以见到的。

2.3射箭由狩猎分化而来的体育娱乐项目。射箭是狩猎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射箭由狩猎过程中的重要方式转化而成为体育娱乐娱乐活动,在《诗经》当中已经有了充分反映。射箭从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转化为体育娱乐活动,首先是在民间开始的。《齐风•猗嗟》是一首描写婚嫁礼俗的乐歌,诗中描写了一个俊美健壮的小伙子来到新娘家里迎娶新娘的过程。小伙子带领车驾来到岳家,首先举行射礼,中式合格以后,岳家就算认可了这小伙子,那么他就可以载着姑娘欢快而归了。在这里,射礼已经成为了整个婚礼中的一部分。射箭本来是一种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引入到婚礼当中便成了一种仪式。由谋生手段到仪礼活动的转变,自然引导了人们对于射猎水平的有意识训练和提高。为了应对婚礼而对射箭水平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射箭也就从生活手段上升为体育活动了。《小雅•鱼藻之什•采绿》中的主人是个夫人,他的丈夫外出,这个夫人在家怀念即将回来的丈夫,设想丈夫回来后要打猎钓鱼,于是就把打猎、钓鱼的工具作了准备:“之子于狩,言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维鲂及,薄言观者。”这些地方出现的猎人、猎物、猎具,所反映的都与主人公的某种喜悦心境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弓箭是首要的工具。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不高,狩猎仍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谋生手段。射箭从生产方式转化为体育项目更为明显的表现在上层社会的青睐。《齐风•猗嗟》中描写的鲁庄公不仅体壮貌美,而且能舞善射。鲁庄公作为一国国君冲锋陷阵的机会自然不会很多,他能舞善射主要应当是生活娱乐的需要。《小雅•鱼藻之什•角弓》中有“角弓”的记载,“角弓”就是两端镶着牛角的弓。,红色。弓箭的弓不仅染上了漂亮的颜色,而且在弓的两端都镶上了牛角。显然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弓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反映射箭活动的诗歌在《诗经》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正是狩猎活动由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向娱乐活动方式转变的结果。专门描写打猎活动的诗,比如在《大叔于田》诗中,不仅详细描述了打猎活动的具体过程,而且还详细叙述了围猎的过程,诸如焚烧草木惊动鸟兽,马队排列驱赶野兽,用弓箭射杀野兽等。狩猎者可以从中获取胜利者的快乐和活动过程的快乐。狩猎活动向娱乐活动的转化,正是从这种劳动过程中抽象和凸现剥离的过程。射箭转化为体育娱乐活动,正是狩猎活动分化升华的结果。

2.4钓鱼修身养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捕鱼是人类早在原始阶段就掌握的生产方式,鱼类是当时人类的美味,这在许多资料当中都有反映。在《诗经》当中不仅有用网捕鱼的记载,而且出现了钓鱼的记载。周平王的孙女要嫁到齐国去,于是要求召南地区的诸侯之女作陪嫁的媵妾,姑娘的父亲不同意,于是召南地区的人就写了《召南•何彼农矣》这首诗。诗中的“其钓维何?维丝伊缗”一句,意思是用丝绳钓鱼比喻以王姬、齐侯之贵征求媵妾。缗指钓鱼的绳子,“维丝伊缗”就丝做的钓鱼绳。用“钓鱼”来比喻某一事物,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足以证明当时钓鱼活动的社会认知程度。《卫风•竹竿》有“??竹竿,以钓于淇”一句,“??”,就是光滑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用光滑的竹竿做的钓鱼杆在淇水上钓鱼。不管是“维丝伊缗”也好,还是“??

竹竿”也好,给人的基本印象就是人们在注意钓鱼用具的精致程度。至于究竟怎样的钓鱼,钓鱼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见到相关记载。但是,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垂钓” 显然不是最理想的,而应当是从“网”之类的捕鱼活动分化出来的另类。由此我们再联系到对于精致垂钓用具的关注,可以推断,钓鱼在当时应当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传说商代末年姜子牙渭水垂钓就是这样,他与一般的垂钓又不同:直钩垂钓,至今民间谓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悠闲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有条件休闲娱乐的应当属于社会统治者,可惜,在《诗经》当中我们没有见到诸侯君主之类任务垂钓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钓鱼与射箭不同,作为体育娱乐活动,射箭强调的是人身肢体的运动与锻炼,钓鱼强调的是人的心智的修养与锻炼,二者各有所长。

2.5游泳萌生阶段的体育娱乐活动。我们今天流行的游泳活动,在《诗经》当中已经有了普遍的记载。《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然后作刺歌而自叹。泳,就是游泳渡水。方,同“舫”。古语称筏子为方,此语指坐着筏子渡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说汉水很宽,是不能靠游泳渡过去的,长江更宽,坐着筏子也是很难渡过去的。《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济盈,有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否。不涉?否,?须我友。”诗中的匏,就是葫芦。古人渡水把大葫芦拴在腰间,称为腰舟,相当于现在的救生圈。“匏有苦叶”,意思是说,葫芦的叶子干枯了,葫芦已经成熟,正好做腰舟了。《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思是说,水深的时候,就要坐筏子或船渡过去;水浅的时候,就可以游泳渡过去。方指筏子;舟指小船;泳是潜游;游是浮游。由此来看,游泳作为人们与战胜水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已经非常普通了。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水深的时候可以借助某种工具渡水,有了舟、筏子等渡水的工具,人们可以借助这类工具而轻松的渡水;二是水浅的时候可以直接游泳渡水;三是如果考虑到渡水过程中会有危险,则可以使用辅助工具“腰舟”――也就是葫芦。葫芦作为游泳的辅助工具,在先秦典籍中是多有记载的:《国语•鲁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陆注:“壶,匏也。” 匏俗谓之葫芦。葫芦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游泳辅助工具。游泳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活动方式,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游泳活动是否引入到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范围当中呢?这当然不可以随意而言,我们在《诗经》当中没有见到“不劳而获”的贵族阶层人士游泳的记载,但在《卫风•竹竿》中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的描写,诗中的主人公在淇水上驾着小船,在水上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闷。这一类的记载也不多。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的基本信息是,当时人们战胜水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游泳还处在一个基本的原始发展阶段,与狩猎活动向娱乐活动的转化相比较,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游泳虽然还没有进入纯粹的娱乐活动范围,但作为生活活动方式是普通的,作为后来的体育娱乐活动的源头,也正是从这一生活活动当中分化而来的。

2.6饮酒高雅的生活娱乐项目。“酒是先民在饮食方面的伟大创造,它是人工制造的第一种迥异于自然风味的食物,大约产生于夏朝初年或更早。”[6]在《诗经》当中,饮酒已经成为一种很是普通的娱乐活动仪式。《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描述的是一次壮观的宴会全过程。从宾客彬彬有礼的进入宴会开始,到宾客“或醉或否”神态各异。宴会过程虽然以饮酒为主,但中间还设置了许多的娱乐项目,有乐舞,还有射箭。宴会过程中还设有监酒官。《小雅•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旨酒思柔。”兕觥,是一种饮酒器,形如卧兕。旨酒,就是美酒,柔,指酒味不烈。,弯曲貌。《大雅•荡之什•江汉》:“鬯一卣”,,是黑色的黍米,鬯,是黑黍和郁金香草酿成的一种香酒。卣,是一种装酒的器皿,形状如壶,有曲柄。饮酒作为一种生活娱乐项目,在《诗经》的记载中非常常见,庆典活动、友好交往、自我发泄等等,都可以通过饮酒的方式实现娱乐或者情感的自我发泄。

3 《诗经》所见体育娱乐项目的基本特征

3.1“仁”是体育娱乐追求的基本目标周公定鼎洛邑以后,就开始了“制礼作乐”,“他的‘制礼作乐’应该也是在对殷商礼制‘损溢’基础上完成的。”[7]由于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治国”,这一政治文化必然的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行“礼”强调的是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推行“乐”强调的则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教化作用。《诗经》作为乐歌的出现,正是适应社会教化需要的自然产物,因此,《诗经》本身也是礼制的辅助工具。《周礼•春官》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荀子•乐论》也说:“君子以钟鼓道志。”所谓“乐语”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当时看来,应当就是“诗歌”。“兴、道、讽、诵、言、语。”指的应当是运用“乐语”的具体方式。在《诗经》当中,“仁”字已经出现,《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齐风•卢令》有“美且仁”。周代统治者既然把“乐”作为推行礼制的辅助工具,主张用“乐”陶冶人们的情操,那么,评价一个人,气质应当是第一位的。因此,《诗经》中出现的“仁”字,反映在体育娱乐活动当中,就应当是一种人的气质的追求目标。这样的解释,不仅与《诗经》“乐歌”的基本特征相吻合,而且与后来的儒学大师把《诗经》归入儒学经典的基本思路相吻合。由此我们揣摩《诗经》中描写的诸多体育娱乐活动就会不难发现,其基本的体育娱乐观念追求的就是一个“仁”字。也就是说,“仁”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基本核心内容,在《诗经》当中就有了基本的反映,但是,这个“仁”字与后来孔子提出的哲学意义上的“仁”字是不尽相同的。这个“仁”是一个人的气质追求目标,也就是通过体育娱乐活动要实现气质情操的陶冶与升华。孔子对于学习《诗经》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小子何莫学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3.2体育娱乐活动是社会生产生活分化与抽象的结果《诗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体育娱乐活动正是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蕴育而抽象分化而来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一记载形象的说明了牛尾舞这一娱乐活动的产生过程。前面讲到的射箭、钓鱼、乐舞、游泳都是最早产生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两极分化,那些生活资料不足的人们,自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本能的寻求着快乐,而那些生活资料富足以后而无所事事的人们,则理所当然的攫取了那些社会生产者的快乐方式,并同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改造,形成了专业性的体育娱乐活动。由此也就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蕴育发生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大致上应当是人的生活的本能需要,但这一分化过程是意义重大的,开启了中国体育娱乐活动发展的先河。

3.3具有显明的继承和分化特征《诗经》是记载的体育娱乐活动,在时间范围上大致可以匡定在西周至春秋中期,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之间,在地域范围上,如果仅仅按照十五国风的区分,已经包括了现今中国地域范围的大部。可以说,《诗经》记载的中国早期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中国体育娱乐活动发展历史上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当中,有些显然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生活资料的谋取手段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比如射箭本来就是狩猎者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但在《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中的射箭就成了宴会举行过程中的娱乐活动,《齐风•猗嗟》中的射箭则成了婚礼过程中的一种仪式。但是,这些活动的社会生产功能并没有完全退化,我们在《诗经》中许多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中都可以见到这类影子。有些体育娱乐活动还处在分化过程的初级阶段,游泳活动大约就是这样,我们在《诗经》当中可以见到多处对游泳活动的记载,但是没有一处是专门的娱乐活动,而且也没有一处是上层贵族的活动。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游泳作为现在常见的体育娱乐活动,在当时来看与社会生产活动还保持着一定的紧密程度,大约是人们驾驭水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做到随心所欲的“与水共舞”。有些体育娱乐活动则达到了社会广泛认知的程度,比如乐舞,《诗经》所见,不仅有“舞”,而且有“乐”,还有“乐舞”,而且这些不同表现方式的乐舞在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功能,《唐风•有之杜》是一首欢迎客人的诗歌,《小雅•鸿雁之什•白驹》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歌,《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是一首贵族祭祀祖先的乐歌,《大雅•文王之什•灵台》叙写了周王建筑灵台和他游观灵囿灵沼,在辟雍奏乐自娱的情景。诸如此类不可胜举。由于乐舞有了十分广泛的社会认知程度,因而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就有了不同形式的乐舞。

3.4出现了一些追求潇洒快乐生活方式的娱乐观念《唐风•蟋蟀》通过描写秋天蟋蟀活动,极力宣扬了一种“好乐无荒”的人生观点,提倡人们要及时的追求快乐,但又不要荒过度而荒废事业。《唐•山有枢》中甚至劝告人们活一天就要享乐一天,不要吝惜财物,否则死后财物就被别人占有了。应当指出,这一类的诗歌所反映的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着一定的消极成分。但是,作为一种追求生活快乐的基本观念来看,显然对于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之,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奠基时期,《诗经》所反映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好处在周代的前断,因而,《诗经》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基本反映,同时也是中国早期体育娱乐活动状况的基本反映。从《诗经》所反映的体育娱乐活动来看,不仅可以进一步证明体育娱乐活动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证明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必然产物。体育娱乐活动由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分化为健身和获取精神娱乐的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人的基本体育娱乐观念的雏形。

参考文献:

[1] 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2] 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3] 袁枚.诗经译注•引言[M].济南:齐鲁书社,1985:28.

[4] 《墨子•天志下》引《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作《大夏》。

[5] 王京龙.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文化渊源及影响[J].管子学刊,2005(3).

第7篇

秋季开学,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是诗歌。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外,也可进行诗歌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高一学生怎样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呢?

我认为先要让学生喜欢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才能创作诗歌。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引而不发惹诗兴——引发诗兴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习写诗,首先要对诗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热情,才能写出真情。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在接触诗歌单元前,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新诗,将它们列一个清单。这既复习了初中知识,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一开始学习诗歌,就有一种亲切感,心里也易于接受新知识。学习教材中的诗歌时,学生应多朗读,多背诵。优美的诗歌语言隽永,节奏感较强,脍炙人口。学生诵读诗歌能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更能增强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如果能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效果将更好。为了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教师还有必要介绍一些课外诗歌给学生。

二、诗学理论作前驱——理论指导阶段

诗是纯文学。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因而,诗比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要难理解。所以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应学习一定的诗歌理论知识。高一第一单元主要是新诗。新诗与旧诗有什么区别?相当多的学生会问老师。新诗与旧诗的关键区别在于:新诗是“五四”以后的诗歌。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那么,诗歌有些什么基本特征呢?第一,诗歌是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它总是择取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和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断,通过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凝练地概括生活,抒发感情。第二,诗歌具有饱满激越的思想感情。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第三,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语言。郭小川说:“我认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该是最强的。”[1]诗的音乐性,表现在它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三、洗尽诗心细品味——品味诗歌阶段

有了兴趣,也有了一点诗学理论,写诗之前,还应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两首诗歌。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也有利于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与方法。如何品味诗歌呢?方法很多。例如,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感情;也可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还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我们品味诗歌时参考。

四、依样画瓢练技巧——仿写诗歌阶段

初学书画者,一般先要临摹;初学写诗者,也不妨先进行仿写。仿写诗歌是对优秀诗歌的模仿写作。它使学生获得诗歌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仿写虽然限定了诗歌的章节、节奏,但这仅仅是结构上的某些限制。它并没有限定诗歌的意象、感情、语言等。学生完全可以进行充分联想、想像,仿写出同样优秀的诗歌。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小诗: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我们来看看学生仿写的作品吧,这些作品就仿写得很成功:

(一)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白/人类是大地的主角

(二)春是大自然的小女儿/红花是笑脸/绿水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衣裳

(三)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旋律

……

五、殊途同归获灵气——改写诗歌阶段

改写诗歌的目的是在充分理解原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表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仿写诗歌限定了诗歌的某些形式,改写诗歌限定的是诗歌的某些内容。改写与仿写诗歌都能让学生有广阔的空间。《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学完这首诗,学生进行了改写。

六、吹尽狂沙始见金——自由创作阶段

这是写诗尝试的最后阶段,这也是学生独立创作的阶段。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写诗不同于写其它文章,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花一两个钟头是写不出好诗的。给学生一两周时间,当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时再写比较好。写诗要生活经验,也要灵感。经历的一件事,看到的一个故事,别人的一句话,自己的一个念头……都可以写出好诗。当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应给予耐心指导。我的一名学生写了一首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诗歌,诗歌较长,内容繁杂。既写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又写到了各种环境问题,最后还发出了要保护环境的号召。我与这位同学一起分析这首诗,建议她尽量压缩篇幅,认真锤炼语言,一定要选择具体意象来写作。过了几天,她交给了我一首小诗,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我认为,这首诗很有诗的味道:“古时代/天空/是蔚蓝的/许多/白色的天鹅/在空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天空/是灰白的/几只/黑色的乌鸦/在空中匆忙地跑着 未来/天空/鸟儿/还会有吗”。这首小诗以“古时候”、“今天”、“未来”放在每节开头,线索一目了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逐渐恶化。许多白天鹅消失了,剩下几只乌鸦,到未来甚至连鸟也许都不存在。诗歌以反问结束,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这首诗在用词上也很讲究。第一节的“许多”、“白天鹅”、“悠闲”、“走着”与第二节“几只”、“黑乌鸦”、“匆忙”、“跑着”,在数量、颜色、情态、动作等方面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了该诗的主旨。全诗构思别出心裁,语言简洁。高一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实在难得。

高一学生写诗一般是写作自由诗,写格律诗难度会大一些。对于那些兴趣较高,又有一定诗歌基础的学生,也可写写格律诗。

鲁讯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2] ,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他们一定能写出好诗来。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班后期幼儿已经能够完全欣赏理解短小的散文诗的涵义和意境,那么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一)这学期我被调配到了中一班。对于一个刚刚带完大班的老师而言,总觉得中班孩子们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些欠缺,加上经常听到家长来倾诉孩子在家什么事都不做,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自己的玩具不会整理等等,所以我针对这些情况,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安排。

在活动中我首先用了提问的方式导入,"你们的小手会干些什么",让幼儿为活动中儿歌进行仿编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幼儿领悟到自己在身体方面的成长。

我根据儿歌的内容进行了活动前教具的准备,用图片的形式将儿歌表现出来,顺利地引导幼儿理解并掌握了儿歌的内容,轻松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在我的引导下,活动中幼儿能将自己的照片、物品进行简单的讲述和比较,并能说说"自己在家会做哪些事"。通过让幼儿自由讲述,满足了孩子们"我要说、我想说"的欲望。接着我就借助课前根据儿歌的内容制作了相关的图片(爸爸、妈妈、奶奶、我、衣服、小脚、桌子、花灯),在我朗读儿歌时,按儿歌顺序一一出示,这样幼儿就能很容易的看着图片把整首儿歌念出来。我还在活动中带孩子们集体朗读,并且采用了接力朗读和单人朗读的方式,激发了幼儿朗读的兴趣,加深了幼儿对儿歌的记忆。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我在活动只重视了幼儿的记忆诗歌内容,却把仿编忽视了,只是我把孩子们会做的事,编入儿歌中,却对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整地完成。我觉得,在活动中应该让幼儿用"我会____"的句式进行大胆的表述,并根据孩子们说的内容及时的,使幼儿把儿歌中的内容自然的迁移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中,也自然地进入了第三大环节创编儿歌中。这样孩子们才能积极地创编出自己的儿歌,让他们体会到了创编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下次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一定会围绕目标来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二)《有趣的图形》是我们中班教研组的一次数学研课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教研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两次活动,幼儿参与性都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们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种形状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教研组老师们听课后向我们执教老师也反映了这个问题,争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圆形:没有角,圆溜溜;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四角一样大: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一次教研组的研课活动,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执教,从活动后的研课到反思,都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及时地反思,总结会让你收获更多。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三)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课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是的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活动的目标为三点:1、学习看书,能理解图意,根据图意进行简单讲述。2、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面会成像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进行故事表演。3、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在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1、幼儿阅读时间的把握及形式的调整。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讲述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学习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幼儿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调整,即:可以通过形式上的调整来保证每位幼儿有讲述的机会,让先看懂图意的幼儿自己讲,后看懂图意的幼儿在集体中讲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儿互相讲,有了这样一种互相协调的过程,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

2、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中的一致关系。

第9篇

关键词: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态度;内容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是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专用术语,无论是平常的教学还是高考复习,都要经常使用到。然而,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没有准确定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本文试着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个梳理,权当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困惑的是:“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是不是一回事?“表现手法”是否包含“表达方式”?先看以下几处有关表现手法的表述:

《新编文史地辞典》:“表现手法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和插叙),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此外,还有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虚构、渲染、夸张等。”

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

第一,“表现手法”就是“艺术手法”。它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二,“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表达方式的,如“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一类是属于创作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如“虚构、渲染、夸张、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等。

二、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

作为中学语文的指挥棒――课程标准和高考是如何表述这组概念的?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古代诗文阅读: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其一,不管是课标还是考纲,均使用“表现手法”,不使用“艺术手法”。其二,把“表达技巧”归之于“表现手法”之下。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一词,与“形象”和“语言”并列;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没有使用“表达技巧”,只使用了“艺术表现力”一词。

(二)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有关表述

1.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小重山・端午》),完成8~9题。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

例2.[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回答问题。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2.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老屋》楚岩),完成18~21题。

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表现手法:对比。

例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天目山》),完成第7~12题。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答案】手法:虚实结合。

通过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虽然《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可在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中,除了2014年辽宁卷外,均使用“表现手法”这一概念。

(2)“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表现手法”考查的内容有: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映衬、衬托、烘托,渲染、列锦、比喻、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可见,高考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与课程标准、辞典上的界定基本一致。

那么,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表达技巧”包含“修辞”并非没有道理。请看下面辞典及名家关于“表达技巧”的表述。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叫艺术技巧。有一种观点认为,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我觉得,这种说法,不管是从语义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不科学的。

(一)手法与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弄不清“手法”与“技巧”的区别,有的认为“手法”包含“技巧”,有的认为“技巧”包含“手法”。请看以下辞书及名家的有关表述:

1.《辞源》(合订本)第651页手法:方法与技巧;第658页技巧:精练的技能。

2.《辞海》(缩印本)第1450页手法:处理材料的方法。常用于工艺、美术或文字方面,含有技巧、工夫、作风等意义。如表现手法、手法高超。第669页技巧:一般的熟练技能。如:写作技巧;绘画技巧。

3.《汉语大词典》第297页手法:方法技巧。第359页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精巧的技能。

4.《现代汉语大词典》第1046页手法:文学艺术方面的技巧。第522页技巧: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二)艺术技巧

我国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认为,“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能够将艺术认识的内容恰巧地、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使之非常容易为别人所接受的能力或方法。”

《写作艺术大辞典》:艺术技巧是“作家在作品的情节设置、结构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技能。”“在具体分析时,常从以下诸方面入手:(1)看作品的构思是否巧妙。如何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组织安排,情节的各个环节如何布置,如何穿插照应,人物形象如何对比和补充,如何突出主要人物,如何创造意境,等等。(2)看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如叙述的人称、角度、节奏,抒情、描写、议论的方法,语言的色彩和个性等等。(3)看其他如悬念、误会,巧合、蓄势、渲染、讽喻、象征、对比、烘托、间歇等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从上述定义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表达方式不是表达技巧,只有当作家独创性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所把握到的艺术内容,渗透着作者的个性、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才算是技巧。

其二,表达技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叙述方式有正叙、倒叙、插叙等;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谋篇技巧,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用典、托物言志、赋比兴、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综上所述,我把表现手法所包含的内容用以下图示来表示:

第10篇

最近,我在高二级上了一节关于英文诗歌学习的校级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诗歌。文中涉及诗歌的韵律、节奏,并介绍了几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简单诗歌。此次课堂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理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英文诗歌及其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英文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自己尝试写简单的英文诗歌,并学会欣赏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

上课前一天,我安排学生预习单词和课文。首先跟着录音朗读单词和课文,由于录音有英文童谣和诗歌,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然后理解课文,写一份30词左右的课文概括,这样既阅读了课文,也让学生练习如何写说明文的概括(summary),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批改了学生的课文概括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得很流畅。这说明学生可以自己预习并完成概括写作,这也为他们写读写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 课前五分钟演讲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我把课前五分钟活动设计为由一个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英文诗歌,她准备得很充分,赢得了热烈掌声。

2. 猜测中文诗歌的英文翻译

我选了学生熟悉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对比中英文版本的不同韵味。

如,《静夜思》In the Quiet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还列举了英文版的《春晓》《相思》《咏柳》《回乡偶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的兴趣。

我又举例:

Till,raising my cup,I asked the bright moon,

To bring me my shadow and make us three.

学生从字里行间马上就猜出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I seek but seek in vain,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此段对应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If you would ask me how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些诗词被巧妙地翻译成英文,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他们也从中看到了汉语的魅力。整个环节学生情绪高涨,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3. 展示学生的课文概括

课堂上,我选取了几个写得较好的概括,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比自己写的,找到可以改进之处。

例如:The passage is about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including the examples of nursery rhymes,list poems,cinquain,haiku and Tang poems,which convey various contents and emotions. (30 words)

4. 列出简单的英文诗歌种类

本文涉及的英文诗歌包括五种,童谣(Nursery rhymes)、 清单诗(List poems)、 五行诗(Cinquain)、俳句诗(haiku)、 唐诗(Tang poems)。

5. 小组合作学习

我针对每一首诗歌,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抽签,选出一个任务。带着任务在小组中朗读、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例如,五行诗(Cinquain)的学习任务单(Learning Tasks):

1) Read the poem aloud.

2) How many lines are there in the poem?

3) How many words in each line?

4) Explain the poem in your own words.

5)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俳句(haiku)学习任务单(Learning Tasks):

1) Read the poem aloud.

2) Clarify the 17 syllables.

3) How many syllable are there in each line?

4)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17 Chinese characters.

6. 小组展示所学内容

每个小组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完成学习过程,然后向全班汇报。首先朗读诗歌,有的小组集体朗读,有的个人朗读,有的分成员朗读,形式多样,展现了学生的阅读和表演能力。然后针对诗歌的写作特点回答问题。

在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我适当地拓展了一些内容。如分析五行诗、俳句的写作特点,俳句共17个音节,分三行,每行音节为5-7-5。尤其是俳句的英文版、日文版、汉语版对照学习,拓宽了学习的维度,增加了语言的魅力。列举荒木田守武的俳句如下:

7. 仿写英文诗歌

第11篇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现阶段作文教学的通常做法有以下两种。

(1)根据写作教材的安排进行写作训练。高中语文写作教材中一共安排了“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散文”、“诗歌”、“札记o随笔”、“小小说”、“寓言故事o科幻小说”、“综述”、“科学小品”、“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等24个写作训练点。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明确的。但是,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是根据每个作文训练点的安排,布置学生进行一两次作文练习。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读完高中后,连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和其他一些常用文体都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2)模仿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作文训练。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时作文能够得到高分,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布置一些高考作文题目或者模拟考试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细心的教师还将多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进行整理和归类,将其划分为“理想事业类”、“品德修养类”、“哲理辨正类”、“社会热点类”等,然后从每一个类别中选取典型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三年结束,教师和学生都觉得似乎大功告成。殊不知,由于每次写作的要求都是“自定立意”(或“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其结果是,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所写的作文与高一进校时写的作文仍然是一样的套路,没有质的升华。

可以说,现阶段的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方面还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鉴于此,笔者提出了“高中作文训练目标具细化”的观点,下面做简要阐释。

①目标分解。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之前,自己应该熟悉高中作文训练的具体目标,并且能够将这些目标进行具体细致的分解。

②具体操作。熟悉高中作文训练的具体目标,并且能够将这些目标进行具体细致的分解,是作文教学目标具细化的前提。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设法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既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个训练系列”来实现具体的训练目标。

文体训练。文体训练主要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年级进行。进行文体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写什么像什么”,而不写文体特征不明的作文。根据课程目标要求,高中学生应该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新闻、传记等。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写各种文体的作文时,要事先讲解清楚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将写作要求具细化。

例如,在训练记叙文写作时,可以提出这样的具体要求:a.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b.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c.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d.恰当选用人称;e.所写事件有意义。

技法训练。技法训练可以穿插在文体训练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文体训练结束后进行。笔者认为,将技法训练穿插在文体训练过程中进行效果较好。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每一种文体进行两次写作训练,第一次只要求符合文体特征,第二次则要求使用一些必要的写作技法。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第二次可以这样要求:a.用倒叙;b.至少对三个人物进行具体描写;c.通过环境描写以景衬情;d.至少用到比喻、比拟、排比三种修辞手法;e.用“卒章显志”的手法结尾;f.用到对比手法。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在学生能够写符合文体特征的议论文以后,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a.引论部分用“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b.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c.至少有两处引用名言警句;d.至少有三个事实论据,其中一个为反面事例;e.至少用到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f.结论部分引用蕴涵哲理的句子进行间接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格律;意象;抒情;语言;表现手法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鲜明,概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规范的格律化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除了古体诗(唐代以前的古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外,大多数的古典诗歌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唐代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如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宋代词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而且词的押韵依词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玉楼春》按词牌的规定应押仄声韵。元曲的特点是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二、情感的意象化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因为诗歌中感情的具体外化是通过意象的选用来完成的,所以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优美巧妙的意象是一首成功的诗篇佳作所必须的要素。

古典诗歌意象具体,意境深广。其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诗歌中的“象”是通过语言体现诗人意志的实体,“象”随意变而变。它倾注了诗人的情感或意志,如果倾注的是情感,就是“移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把自己的溅泪、惊心移植到花鸟上了,这样的花鸟就是有情(意)之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又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在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可见,“意象是感情表象”,诗歌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意象的创造和创造性的组接。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表达思想感情。

三、强烈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