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时间:2023-06-07 09:2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78-02

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今很多大学已经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对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就业辅导,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和职场生存技巧,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试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并立足高校就业现状和大学生从业需求,提出深化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就业相关政策

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产学合作的实践平台,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和以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实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依然缺少足够的准备。学生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缺少足够的认识。高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固有的择业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各行各业的理解,同时还应该向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政府法规和政策解读,比如大学生西北支援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支教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发展,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意愿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作用。

(二)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相关招聘信息,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其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多方面获取就业渠道,收集各个单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性质、在行业中的水平、主要招聘位和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为此,学校应该及时为学生企业的招聘信息,和与行业相关的新闻。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聘请外部的企业宣讲,让学生对企业有更好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帮助学生简历学生履历数据库。将每一名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践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评价和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的素质考评登记在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推荐机会。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面试技巧至关重要,这是决定能否进入企业大门、获得offer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中,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实践经验,建立面试的自信和主动性,增强抗压和抗挫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需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素养和培养的价值,因此,学生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需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注意面试过程中的言谈举止,着装大方得体,实事求是,在面试中保持沉稳和谦逊的态度。按照投递的岗位职位特点合理制定简历,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一批的主力军,正在慢慢渗透和改变着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的特点是个性、有冲劲和韧劲。对待新鲜的事务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自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拥有优厚的物质享受,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也很少经受失败和挫折,很多学生初到职场很难适应公司的环境,在工作中更是很难接受挫折,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暗示心理。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滋味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客观看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无法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的学生,可以帮助其先就业再择业,在新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乐趣,培养职业发展的自信心。从多反面综合考量,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整个职业发展定位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的考虑所有的因素,对于目标也会出现与实际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都是在职业规划和设计中在所难免的。高校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持自信和健康的就业心态,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方向,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和企业岗位,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四)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克服对职场生活的恐惧

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和认识不足,在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对社会和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毕业择业之前,过高的薪酬和职位预期也会导致其心理受挫。比如,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要求和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不能有一个合理客观的认识,导致在面试的过程中,过度在意工资和福利,加上面试中很多的竞争对手和考官的严格要求,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面试过程中的灵活问题,出现怯场和紧张的现象,对以后的职场面试产生恐惧的心理。即使是通过面试的同学,由于缺少对自己长久的职业规划和设计,在后期的工作中很难挖掘自身的潜力,频繁跳槽。高校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和认识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正确对待工作和实习中遇到的困难,端正择业态度,加快从高校学生向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

第2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测定,通过对其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一定的爱好、兴趣、特征、个性等来不断加深对自我认识了解,从而对自己未来的道理进行设计、实施。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特征及状况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心理教课教育一般包括对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认识和客观自我评价、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等。

(2)学生心理特征: ①焦虑心理。面对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一部分刚步入高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的认识和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明确,对加强改进自我学习的意识还清晰,出现了焦虑和紧张感,甚至是无所适从,没有目标和动力。 ②自卑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未能考入正式的本科院校,从而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差,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波动,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农村,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父母辛苦劳动赚的,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炫耀性的高消费,使得这些贫困学生产生了自卑感。 ③迷茫心理。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经历少,精力足,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有时候还不得当,存在着片面化和误区。在看待问题上,存在着富有幻想和理想化,阅历少,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状态。 ④交往困惑。由于有的学生自身存在孤僻性格,不愿想和别人交往,不想把自己心声与别人表达,还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在交往和沟通上存在困惑和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加强了适应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许多心理异常问题存在,比如胆怯、焦虑、逆反、功利、自私等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当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利益、追星族,攀比风气盛行,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必须要以合理的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加以改正,加强身体素质,加强认知、感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掌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和满足感。

2、实现了自我减压和自我挑战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有些面对压力出现了躲避、逃脱,不愿意面对等复杂的心理情绪,有的出现了积极偏激的思维和行为,阻碍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常发展,对正确的认识和适应职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自我调节和必要的放松锻炼,通过一些心理健康调节法,比如:呼吸训练、视觉化训练、放松神经锻炼等来不断调节和适应性管理。

3、强化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能够发挥个人专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对不断加强心理承受、承担,不断突破自我,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来助推发展。首先,强化了个人的理想志向。志向反映了个人的情趣、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管理首先就是要突出理想志向。其次,强化了职业路径的选择。我想往哪条职业生涯路线发展?是在心理适应基础上来实现的职业路线思考,通过心理不断训练来做出科学的路径。最后,强化了职业规划的计划和实践措施。在确定职业路径之后,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心理教育培训来实践工作、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措施来做具体的计划和明确的路径。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大学生增强职业发展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学生了解和适应职业环境,提高在职业环境里的自我认识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状况了解能力,把自己所学专长应用到职业管理当中,达到学以致用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会存在不解和困惑,这就需要专门的辅导教师进行专们指导,通过一些团体训练、交谈、专门软件辅导,及其应用网络技术等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对大学生开展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测试,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了解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和目的。

3、强化职业培养的锻炼,增强适应职业的信念和勇气

职业培养的锻炼不仅对大学生适应职业能力提供很好基础,同时有提升适应职业的自信心,首先,高职院校要开展相关的模拟培训,通过专门的人员管理模拟培训,把大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好相关的信息技术,来创新职业模拟的技术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职业、发展职业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通过勤工俭学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适应职业的管理。通过在大学生生活区、娱乐区来开展公益锻炼岗位,不断让学生感受适应职业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大实习基地和锻炼单位,来通过社会锻炼适应职业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事业做详细额评估,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努力让自己达到理想状态。其目的是帮助自己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展望未来,规划前进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理解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它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确定明确方向、执行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分类与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职业选择及职业准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求职理念和求职技巧、职业测评等。不同部分侧重的内容不一样,但是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角度和每所大学大学生的区别,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要让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要有足够的充分,不要畏惧,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大学生站到讲台上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控制一个班的人数不要太多,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有机会来展现自我;让同学间相互的交流更全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等。从几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在刚入学校的时候,只知完成高中阶段高考后,需要在大学里好好轻松下,把高中阶段没有玩的、没有睡够的觉一起补回,理解成大学生活是完全可以忘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刚进大学生时,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感到模糊,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期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进入大学第二年,大学生的心态已逐渐倾于平稳,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重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兼职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大学三年级是提升期,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上好这一部分,就是要学生跨出第一步,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认识自己,或通过提问“对某某的认识”,从别人的看法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二、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同的个性特质必有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始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大学生怎么样找到与自己个性特质相符的职业,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尽快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来划分,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就业教学指导过程中为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目标明确性、目标一致性、目标激励性、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实际操作性、目标的可评量性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所以在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做好全面考虑。

三、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即将面临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大学生仅仅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求职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而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前,第一步就是求职面试。大学生的求职面试中,用人单位会考核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求职面试中要做到不卑不亢,稳重自信,还要有一定的求职面试技巧,在回答考官的提问中,注意讲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的求职面试过程锦上添花,最后达到自己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一个原则便是端正态度、求职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放过各种学习及实习机会、要敢于在各种场合将自己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刘献文.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铸,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邢灿华.谈谈高校毕业生求职面试的技巧.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

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从这一时期开始,各地高校逐渐重视并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同时相继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高校也相应开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发展了大学生职业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综合性教育。但是,该课程起步较晚,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的工作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与自己主客观条件最匹配的职业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各种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的现象。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缺点,挖掘潜在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求信息和自身条件努力学习,提高文化和专业、职业能力水平。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个人需求及工作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的需求,使其作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政府及学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创新和职业测评工具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首先,从教育理论研究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简单搬用西方生涯教育理论的现象,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因素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与我国强调天地人和的传统观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其次,从职业测评工具来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通过自身的SWOT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外部可能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威胁,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自我的感性认识,又有很多主观性。因此,标准化职业测评是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今却缺少专业化的标准测评工具和专业的测评人员。

2.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有待完善。

首先职业指导课在我国起步较晚,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的教科书良莠不齐。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比较空泛,所引用的资料和案例较陈旧,与现实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新颖性都有待加强。其次,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同时没有针对专业和年级的特点来安排课程,课时量也严重不足。最后,缺乏课程的配套设施,在职业指导课程配套上缺乏信息化、网络化的互动平台和科学的心理测试系统。这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职业素养的提升都极为不利。

3.高校缺乏专业化和高水平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

作为职业生涯的指导教师,应具有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但目前各个学院均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且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够、精力不足。学院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多数没有严格按照师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二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学院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老师大多数不是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或相近学科(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理论功底不深,专业水准不高。目前全国仅有1万多人取得由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千人。近年来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虽然都开展了一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但其内容也基本是笼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覆盖面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言,专业程度明显不足。另外,多数老师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者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找工作的经历和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实用、有价值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很难满足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三、解决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

高校要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教育重要环节的理念,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不仅是高校的工作,而且是全党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工作。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提出“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更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带来了有利契机――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对学科成熟发展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提高学校管理层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在高校管理层当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规划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职业课程设置观念,重视前瞻性的职业课程指导;其次,学院要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经费的投入,充裕的经费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

(1)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构建职业指导课的持续性管理机制。

高校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健全机构,建章立制,确保课程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人员组成应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为基础,根据需要增加心理辅导、人力资源、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专职教师,以提高专业性并实现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缺乏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学院要针对自己的培养特点,重视课程的应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尤其是非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综合索质的形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依靠,将地区、行业就业方向作为着眼点,形成具有鲜明的系列的职业规划课程。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职业世界,掌握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的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3.加强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前提。职业指导课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经验,要有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需求信息有广泛、及时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队伍还要有合理的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应以校内培养为主,引进、兼职为辅,从实际的情况看,仅有专业课老师的指导还不够,因为他们在专业方面虽然是专家,但对学生的了解却无法与辅导员相比,所以,在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专家队伍是务实的、可行的和有效的,并让他们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经历经验优势,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使大学生们不走或少走弯路。其次,学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吸引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或本专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最后,要定期地组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指导水平,为持续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人员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徐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3]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4).

[4]李萍.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实施的冷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0).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20-0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作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引起了各大企业的重视,并逐步被引入当今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中,得到人们的广泛了解与接受。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

1 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刚刚起步、发展较慢、但却极具潜力的专业,目前我国有许多大学开设了此专业,但由于它是一个相对新鲜的名词,大家知道它,但并不了解它,更不知道学了这种专业以后将如何谋生,这种现象在学该专业的大学生中尤为普遍,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满了焦虑和担忧。

为此,就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展开研究。包括:(1)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程度;(2)大学生对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渠道与自己专业的关系;(3)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能力与个人整体能力关系的看法及想法;(4)大学生该如何实现专业目标的计划与策略。

本研究样本取自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2份,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

2 调查结果及分析――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统计图随着阅历和知识随着时间的增加,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专业了解度在不断增强,明白自己未来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同时对未来也有了一定的规划,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部分准备。由此可见,经过大学几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相关阅历的增加,大学生自己的心理年龄也在趋于成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不断增强,明白人力资源规划这项工作的优点和劣势,不断优化自己减少劣势。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了解的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未来从事什么工作。总体来说,各年级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一般,少部分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很不看好,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对未来就业充满信心。

通过访谈,有一部分同学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与自己的人生目标相左,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多,盲目听从社会舆论表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该专业工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重要因素:

(1)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自身对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欠缺,部分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导致对专业认同不够稳定。特别是被调剂的大学生不仅没有对专业提前了解,而且入校后也不积极增加对专业的认识。这样盲目的处境让这部分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度偏低。

(2)社会舆论因素。从调查中可知56.4%的同学认为社会舆论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有一定影响。当大众都赞成或欣赏某一专业,认为它有前景,就业空间广阔时,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就会趋向于此领域,造成“一窝蜂”的现象,如果选择此专业的大学生本身对此不感兴趣时,社会舆论就会起抵触作用。

(3)家长、亲友因素。选择热门专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并不高,显示出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大部分是因为父母及亲朋好友的意见,而自己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特点与所学的专业并不相符,最后导致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意,甚至厌学。

大学生生源地因素。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均低于其他生源地的学生;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差异尤为明显。其原因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对所选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发展前景缺乏了解,而相比之下,大城市的学生在选专业之前已经做了深入的调查,这就为专业认同奠定了基础。

(3)通过对所调查的学生对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回答的结果分析,近一半同学认为应该在学好自己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去发展个人的其他能力,个人的整体能力与专业能力息息相关,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整体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劣势,不断提高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32%的同学认为应该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因为以后要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谋生,而且受到经济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无法去很好的发展个人的其他能力,整体能力偏低。还有18%的人认为,相对专业能力来讲个人的整体能力较重要,据一项关于专业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调查显示:只有1%的人可以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个人整体能力的重要性比专业能力重要。

对于专业能力与整体能力的关系,我们要先进行自我分析与角色建议,正确评估我们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及个人特质、个人喜好,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个人能力的优、劣势,在对当前国情和就业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的前提下,用自己的理智来处理它们的关系。

(4)对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显示,在比较充分地考虑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一步地依靠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抽取一部分学生调查,接近八成大一新生是九零后,很多人说九零后是个性的一代。其实,个性也是早熟的,过早的背上工作压力,了解了当今就业的形势,很多人对未来感觉一片茫然,没有职业规划;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增强,工作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得到他人认同的保障,对职业也有了一定的规划。由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对未来缺少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3 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策略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地从各个方面入手解决。我们结合大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规划归为以下几点:

(1)我们要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的理念,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职业生涯辅导要尽早开展,做到切合当今发展环境和趋势,注重个人的进步,制定详细的内容,内容既易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又具有可操作性。

(2)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水平,增强本身对发展和工作环境分析能力。职业生涯辅导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自我方面的认知水平涉及方面很多,但是主要可以归纳为五方面: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

(3)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讲,从新生开始就实施职业发展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形式,覆盖所有新生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大学生已进入高校就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规划,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深入了解现实工作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94-02

近年来航海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成为学校和航运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航海类院校开始重视航海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航海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职业生涯规划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起到一个很好导向作用。那么对航海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给以正确指导?这就对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内涵

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抽象概念上,而且要落实在具体规划上。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做一种准备,这种准备包含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要对职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对自我认识也要有一定的掌控,同时也要有一份未来所从事职业发展的一份计划和方案。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所以要求在校大学生在进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当下就业环境及自身条件进行合理规划,这份职业规划的设计为将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航海类学生职业调查规划分析

为开展职业规划研究的合理性,笔者于2015年12月对XX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两个年级(大一和大三)的大部分航海类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各400份。大一年级回收问卷375份,回收百分率为93.75%;大三年级回收问卷361份,回收百分率90.25%。从回收率来看,问卷回收比例较高,同时有效问卷均是100%,从问卷的回收比例和有效性来看,问卷具备相当的真实性,对于这次职业规划调查分析具有实际的意义,基本能反映出航海类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基于论文研究的目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航海类学生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下。

2.1 低年级航海类学生职业规划问卷抽样统计

(1)选择航海类专业的原因及所占比例:渴望高工资的占 48.8%;热爱航海职业占27.73%;家庭原因占11.47%。

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选择航海专业的主要原因:认为航海类行业是一份高薪水的 职业,职业薪水高是其选择专业的重要动机,从数据来看而真正热爱航海职业的学生不到1/3。

(2)你认为职业规划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程度:重要占52.53%;一般占29.07%;不重要占9.87%,从数据来看,认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占到一半以上,从这一点来看在航海类 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很有必要的。

(3)自我感觉本人条件(性格、兴趣、能力等)是否符合航海职业的要求,统计分析: 基本符合占42.13%;难以判断占26.67%;很符合占20.53%;其他占10.67%,由此可以看出大多低学认为自身特点能满足航海职业的要求,有近三成的同学对自己定位很模糊。

2.2 高年级航海类学生职业规划问卷抽样统计

(1)选择航海类专业的原因及所占比例:薪水高占48.44%;热爱航海职业占25.52%;家长意愿占22.14%;其他原因占3.91%, 从调查数据来看,对于大多数临近毕业的学生而言,有近半数的学生是因为专业具备高薪水才选择航海类专业的。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大家填写调查问卷的理由和结果是很理智的,从航海类学生的调查数据来看。目前,XX学院大多数航海类学生选择就读该专业的理由是为了以后有一个高薪水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多大比例留在穿上从事这一职业,又有多大比例的学生最后获取高薪水的工作,但事实情况并非如学生所想上了船以后就会有高薪水的工作。

(2)毕业后是否愿意当船员:调差显示愿意的占76.39%;不愿意的占23.61%,由此说明航海类专业学生在上船的态度上主流是好的,近八成的学生是愿意当船员的。

不愿意当船员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船员四处漂泊、工作缺乏稳定性,船员社会地位较低,船员收入水平与实际付出不成正比。可以看出,不愿意当船员的首要原因是由船员本身的工作性质造成的。

(3)就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就业关键因素所占比例统计分析如下:专业知识水平占68.42%;口才与交际能力占58.45%;个人修养占44.32%;英语水平占37.4%;专业技能证书占33.52%,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水平在就业中占有关键因素的占到将近七成,这一点大家都普遍认可,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认可度较高,也间接反映了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排在专业知识水平之后的因素是口才和交际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学生对就业求职等外在能力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4)认为当前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否严峻,就业形势在学生心目中的程度统计分析如下:比较严峻占76.39%;比较好占23.61%;没有关注占23.69%;非常好占2.15%;非常严峻占7.69%,根据数据显示,在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上,航海类专业学生基本上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对立性意见,除了对就业形势没关注的以外,基本上认为形势严峻和形势较好的各占一半,从中可以看出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对未来就业形势的预见上各有主张。

(5)关于职业规划与培训希望能获得的帮助,通过职业规划和培训的收获:综合素质占54.29%;工作能力占44.88%;求职技巧占42.94%,由数据说明航海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对职业规划与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

3 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对策

3.1 强化航海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从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来看,以从事航海类专业为荣并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热爱的职业理想的学生占比相当少, 而以此职业作为跳板、赚钱的学生战相当大的比重,经过对比,说明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借助海事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建设专兼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专业知识相当广泛,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面还需要辅导多引导、多了解社会需求、熟知市场变化,同时必须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就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只有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团队,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开展。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系统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一份和自身相适合的专业。 因此,应以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为切入点,以教育导向性和学生主体性为结合点,充分挖掘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潜力,调动航海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发掘和创新思路,逐渐完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措施,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提升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35

1 案例背景

来询者孟某,1986年10月出生,男,厦门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从大三开始多次到笔者办公室进行职业指导咨询。该生出生在农村,由于父母均在厦门创业办公司,他从小寄养在其奶奶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异常内向。他第一次在他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办公室,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他怕见人、怕说话、怕与人打交道、怕对方的目光,内心自卑和敏感,他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只是害羞地低着头,无法沟通,事后他父亲告诉笔者,他曾被诊断为“社交恐惧”。

2008年来询者读大三时,笔者开始介入,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鼓励他多参加社团活动。他后来加入了所在大学的学生就业促进会,作为一名干事,开始了对外交流交往。来询者于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先在厦门傲京电梯有限公司做电梯技术支持,但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他先后多次跳槽,最后毅然辞职,投资300万元,于2011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目前,他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良好,对外交往能力全面提升,对未来的人生充满着信心,其承担风险和抗压的能力远远超出了预期。

2 职业规划师规划方法

来询者孟某,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对自我未来职业规划也是一片迷茫,在和他深入的沟通了解中,笔者发现孟某具有一定的社交恐惧,主要表现在害怕社交,把自己锁在自己的内心小世界里,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就其成长过程来看,鉴于来询者的双亲常年不在身边照顾,而是将其寄养与亲戚家长,这导致了来询者童年缺乏关爱,一直比较自卑,更没有机会进行完整的自我意识培养。与此同时,孟某对于自我职业规划的进展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实施措施。导致来询者焦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因素,即孟某自身的性格因素;一种是外部因素,也就是外部环境和人生经历等。就内部因素而言,来询者觉得自己来自农村,受社交恐惧的困扰,对自己缺乏自信,对未来感觉茫然一片;而就外部因素而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让他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充满着恐惧和不安,经探询得知,早期的生活经历给他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最劣,对社交恐惧的发生的形成和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年多以来,笔者与咨询者通过不同的方式保持着沟通。

作为最初的交流,帮助咨询者树立“和我一起去前进”的信念,笔者从具体原因着手,让来询者讲述他的问题和困惑,和来询者共同探讨他寻求职业规划咨询帮助的原因,通过对问题的根据性和普遍性的阐述以降低来询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接下来,笔者综合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办法,对来询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一个全面了解,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工作能力等。职业生涯管理第一步就是使来询者拥有一个对自己客观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全面地认清了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症结之所在;只有树立对自己的信心,才能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习惯是什么,以及自己具备哪些能力。这样才能初步勾勒出大三、大四的学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来询者进入大学四年级,在其“知己”的基础上,侧重“知彼”的引导。通过抛出“要去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这块砖,来引出来询者对外部的工作世界进行自主探索的玉。

通过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来询者会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准确可靠的自我认知,对于自己将来的从业范围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不过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认知和选择后,他只回答了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我要什么?”的问题。然而职业选择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来询者要通过对自己选择的从业范围和工作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明白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只有在对“自己有的”和“人家需要的”两方面都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正确的理解,才能找出自己在竞争中拥有的筹码, 对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方案。

决策方法对于咨询者的正向引导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做出选择的是咨询者自己,承担决策产生结果的也只有咨询者自己。使用理性决策模式,通过现实事例培养其对理想判断的决策能力是关键。

最后,引导来询者科学设定目标。以SMART方法为依据,引导来询者把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使来询者认识到行动和目标需要相互协调,相互之间形成约束,目标才能激励行动,最终实现目标。

3 操作步骤

3.1 收纳面谈,建立咨询关系

同来询者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在轻松友善的交谈氛围中, 来询者更容易敞开心扉,把平时碍于面子难以表达的问题吐露出来,方便收集来询者的相关资料,在丰富的来询者资料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定性将更快速准确,为更深层次的咨询做好准备。

首先,通过激励、肯定的方式,给予来询者直面个人困惑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并对其卸下顾虑敢于通过求助来提高自己的做法表示赞赏。然后,表明咨询者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范围。咨询者的工作,是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对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关咨询。所以,你需要敞开心扉,咨询者才能设身处地地用你的思维去感受你遇到的问题,更准确地抓住困扰你工作和职场规划的问题,找出这些障碍的源头,最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于帮助他克服社交恐惧的目的,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双方就此进行了探讨,发现他的社交恐惧并非孤立的,他的性格基础是:内向、自卑、腼腆、敏感和胆怯、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双方探讨的结果是让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经推荐,他被吸收为“学生就业促进会”外联部的干事,这个岗位需要对外联系企业的,他通过不断地自我克服,经过半年的时间,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侃侃而谈了,他最终还被选举为外联部的部长,使他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新面貌。

3.2 多维深入,进行自我探索

3.2.1 多法并用,深入分析来询者的兴趣

先要来询者谈谈他对于兴趣的理解和看法,来询者认为兴趣是工作的动力,因此兴趣在职业规划中应该占有很大的位置。可是来询者对于自己兴趣所在不是很明确,对于技术性工作和研究性工作都有兴趣,来询者还多次表示,他不喜欢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还举例说,与人交往就害怕。但是只要一坐在电脑前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很轻松自由,如鱼得水。通过这些描述,笔者对来询者的兴趣倾向有了一个大致方向上的确定,然后放下主观臆想,通过评估工具进行客观分析。在征得来询者同意之后,通过场景想象进行了“兴趣岛游戏”,得到来询者的职业代码为CES。通过对游戏理论基础的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来询者解释了这样的兴趣代码的含义。

在长达两年的职业指导过后,来询者游戏兴趣代码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CES型转换成了SEC型。

3.2.2 辩证对比,对来询者性格进行系统分析

给来询者分析性格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性格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反应方式,也就是行事方式和态度倾向的综合体现。如果工作形式和自身性格相吻合,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就会提高,同时自身会感觉充实愉快。而性格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有这个方面的优点必然伴随着产生另外一个缺点,所以对自身性格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扬长避短,把性格优势转变为职场优势,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一定会起到更多积极的作用。

3.2.3 通过全方位了解,澄清来询者工作价值观

一是在谈话过程中引入概念来引导来询者明析价值观,通过谈话澄清来询者的工作价值观。二是通过自我暴露和共情等手段,深入解释说明价值观是内心动力的方向,是人自我激励的机制,价值观和我们的满足感息息相关。三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职业价值观随着需求层次的变化、外部环境和自身认识变化也将发生变化,在确立目标时,要考虑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辩证和统一。

3.3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展工作世界探索

来询者在自我的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工作世界的探索。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范围,分别是咨询公关人员、营销管理人员、行政助理等。

在确定了大体的求职目标后,笔者建议来询者,探索工作世界不能仅仅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文字相关内容,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探索,通过访谈参观等方式探索工作世界,获得更具有时效性、更准确的信息。

3.4 制定行动规划

在对自己的性格优势、兴趣所在和外部工作世界都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来询者初来时面对的问题已经解决,根据“剥洋葱”的目标规划法则,以及CASVE循环的理性决策模型,来询者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不同阶段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

4 收获与启发

第一,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同时必须具备相当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而且职业指导师本人应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体悟。有些特殊的来询者,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要相互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第二,来询者在职业咨询期间,职业指导师对来询者的期望、期待和热情关注是影响来询者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案例证明:如果职业指导师用心指导来询者,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来询者感受到指导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有自信、自强,诱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第三,职业指导师发现来询者的“切入点”并不难,难的是使来询者的“闪光点”不断地发扬光大。要让来询者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得更好,职业指导师就要在现在使来询者看到自己哪里是最好的。职业指导可以成全来询者未来完美的人生,同时激励来询者,让来询者看到希望。

参考文献:

[1]孟红莉.构建适合大学生需求的高校职业指导新体系――对大学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6,(7).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 思维假定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日益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随之而来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展开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与不足之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自1997年开设以来,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加突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发掘学生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1]P13

当前我国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或者以报告会、讲座的形式进行,这些课程形式不仅枯燥、死板,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式和自我发展的形象的、直观的认识,而且讲授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虽然讲授的内容好像与每个大学生都有关系,但是跟某一个活生生的大学生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指导个别大学生形成与其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未来发展目标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从而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就是运用模拟和角色扮演等社会学理论,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人为创造的、代表社会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环境中,体验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并对此进行重新评价、调整和制订实施计划的课程。

(一)准备工作

1.人数。这项以体验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为主题,以模拟和角色扮演为形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一般要求30—50人为宜。每次实际参与活动的人数为12。同时,需要1—2名指导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2.地点。这项活动课一般在一间普通教室即可进行。不过,教室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布置:教室中间准备六套桌椅,两两对立放置(即呈三行、两列)。同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三行桌椅呈金字塔形,即以两边任一一行为首,两套桌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后面两行桌椅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其他桌椅分布在教室四周呈圆形即可。

3.小道具。上述中,分为两列的6套桌椅,其中一列代表社会中的“生产者”:作为行首的那套桌椅(即与其对立的桌椅距离最近者)代表生产者中的高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准备房屋模型及一些一百元的代金券;中间的那套桌椅代表“生产者”中的中等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准备一本书(代表其拥有的一定不动产)和一些五十元的代金券;最后一套桌椅代表“生产者”中的低收入者(一般定义为农民),需要的道具是几张十元的代金券。另外一列代表社会中高、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桌子上的道具与“生产者”一列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者”一列的低收入者,一般定义为工人。

(二)活动流程

1.首次发放问卷。活动开始时,向参与活动的所有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首次发放的问卷,可以了解对未“进入”活动的大学生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以此为基点,对比活动结束后填写的问卷答案,评估活动效果。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基础信息,包括姓名(可选择不填)、活动日期、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是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分层”“你认为社会分层影响你的选择或未来吗?它怎么影响?”“社会分层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吗?请你解释你的观点。”“社会分层如何影响你与他人的交往?”“什么是社会流动”等五个问题。

2.分组。将实际参与模拟和角色扮演的12名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6名大学生经随机分配,坐在事先布置好的6把椅子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要将活动规则、课前准备的道具呈现出来,以免影响第二组6名大学生的活动。

3.写目标。第二组的6名大学生要写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指导老师可以以自己为示范来说明如何清楚地写下自己的目标,比如从事的行业,收入、工作环境、升迁机会等说明。6名大学生写好后,随机分配6人分别站到第一组6名大学生后。

4.说明规则。指导老师首先说明第一组大学生与第二组大学生之间的“亲子代”关系,即坐着的6名大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站在他或她身后的是其“儿子”或“女儿”。其次,说明“亲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并将事先准备的道具分别放置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最后,说明讨论的主题,即在当前给定的“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前提下,你所列举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社会经济地位对你实现目标的优势和阻力分别是什么?

5.讨论。活动正式开始,由6名代表“子代”的大学生朗读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并回答上述规则中说明的几个问题。然后,由代表其“亲代”的大学生对其目标及回答进行评价。代表其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亲代”和“子代”,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讨论。这是这项活动中第一次讨论。代表“子代”的6名大学生分别朗读完目标并进行讨论之后,指导老师要求这6名同学以现实中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谈谈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也回归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中,反思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的可行性。这是这项活动中第二次讨论。

6.再次发放问卷。活动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再次发放的问卷第一部分与首次发放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同,第二部分中增加了两个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实现社会流动可能吗?”“这项活动课程对你是否有帮助?它是否形象的说明了以上的概念?”

(三)评价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父母一代(即亲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即子代)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国家为了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都为社会不利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教育在实现这种纵向流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不是万能的,真正能够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己亲代所“赋予”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还是少数。毕竟一方面所谓的“上层社会经济地位”是有限的,如果某个人实现了“向上流动”,那么必然会有一个人“向下流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上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只向往环境优越、待遇优厚的工作,那么这样的社会同样无法长久的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为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亲代社会经济地位,与他们未来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目标的确立具有指向性、动力性,每一个个体只有制定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程形式。这项活动课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和角色扮演,模拟和角色扮演不同于前述的纯认知的学习方式,是以情感为基础的。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现实感。在模拟和角色扮演中,学生对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的感受性提高了。在假设的情境中,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扮演角色,学生们主动地再造了现实情境。出于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承载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他们会在活动中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既有想法。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维假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社会及家庭对于大学生的认识和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本身所关注的焦点及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这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维假定造成的,这一思维假定是:由过去的“经历”形成的影响与否认过去的影响、只着眼未来的矛盾。

思维假定通常称做“看法、意见或观念”,然而与它们不同的是,思维假定发生作用是非常隐蔽的,“尽管思维本身在发挥的非常活跃的作用,但它却认为自己什么也没干——它认为自己只是如实地向你报告事物的本来面目”。[2]P10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复合而形成现在的“他”,这些因素不仅为他以后的发展形成了有形或无形的基础,而且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

由于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社会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处于社会不利地位家庭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理念多为只要通过读书、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向上流动”。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不以知识内在的价值为标准,而且与其现存的社会经济地位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目标的认识仅仅着眼于未来,然而,“目标的影响是涵盖于此刻的心理环境的背景之下的”。[3]P38忽视对由过去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存在的当下的考虑,必然就会使大学生无法正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在毕业后进入社会不得不面对到处碰壁的困境。

正是为了消解这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思维假定的不良影响,才有必要开设旨在让大学生体验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目标,认识其实际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及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恩生,刘相明,李辉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8-02

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高职教育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增幅达4.3倍。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下,面临就业的高职学生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然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教育,改善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帮助学生完善择业心理、树立正确择业观方面开展了许多具体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化、早开展;邀请企业人士与学生多接触,传播企业文化;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等。通过这些努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认,依然存在以下误区。

消极型:一味等待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系统设置了职业规划教育课,告诉学生“早规划、早成才”的道理,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于职业规划依旧很茫然,认为就业和择业在入校时就考虑未免过早了些,应该是到三年级才思考的问题。于是很多学生对“找工作”的关注都放在了临近毕业之时。等到招聘会一个接一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准备不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走的是校企合作之路,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了很好的协作关系,每年都会陆续走进学校,举行校园专场招聘会。毕业前夕,一个学生一天赶几场招聘会是常有的事。因此,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被动就业,一味地等待学校推荐,等待企业上门招聘,尤其是用人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更是从不担心自己的饭碗问题,认为学校和教师总会给自己推荐工作。也有不少学生有家族企业或比较好的家庭背景,认为自己的父母总会为自己找门路,不用担心“毕业=失业”的问题,等拿到毕业证书后自然会有工作。

理想型:脱离现实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势依然认识不清,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择业时,他们会将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的首选,小型的民营企业进不了他们的视野,认为在小公司里不会有前途。他们过于追求安逸、稳定的工作环境,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害怕从事脏、累、工资低的一线工作,认为坐办公室当“白领”、拿高工资才算是体面的工作。在与用人单位进行接触时,他们首先关心公司是否提供住宿、工资待遇如何、福利是否丰厚等,很少在意公司文化是否适合自己、公司是否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公司是否对实习生或应届生有相应的培训计划等。更有甚者,会因为乙公司开出的工资比甲公司高出50元或100元,就立即选择放弃适合自己发展的甲公司,改投乙公司的怀抱。

功利型:急功尽利 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拥有理想和抱负,决心在走向社会后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一部分学习成绩出色、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对企业人际交往环境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自己到哪里都应该是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一旦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没有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肯定,或者没有得到自己心仪的岗位,只是从事简单繁复的一线工作,抑或对工资的增长速度不满意,就会耐不住寂寞,很快萌生“跳槽”的想法。“为官,思一步登天;经商,想一夜暴富”的功利心态浓重,妨碍了自己的发展,最终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份起步难但有前途的工作。

盲目型:随遇而安 有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乏自我认识,不清楚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也从不进行市场调查,不清楚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认为找工作就是投份简历,等待面试,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再等待面试结果。如果失败了,就从头再来。这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时候把待遇放在择业的首位,有时候又比较看重企业规模,有时候又在意行业是否有前途,有时候又关注应聘岗位是否与专业对口,但从不考虑岗位是否与自己的竞争能力、专业特长相吻合。即使找到工作了,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如果觉得合适,就继续工作,如果感觉不合适,就另谋出路。

学生择业心理误区的成因分析

当今大学生择业观误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哪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对于择业心理误区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转型因素、高校就业指导因素、用人单位用人标准因素及大学生个体因素。

家庭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观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父母的价值观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子女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子女的择业方向。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古往今来影响了千千万万个家庭。高职院校学生有很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启蒙教育由自己的父母完成,从小就受到父母“靠读书翻身”思想的熏陶,再加之生活条件艰苦,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要走出农村,一定要努力读书,一定要找份好工作”这样朴素而又强烈的想法,并为之不懈奋斗。这些学生的父母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他们眼中,能否考上大学、能否在大城市立足、能否赚大钱是衡量子女成才与否的标准。父母将改变自己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在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发展,能够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不难理解,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会比较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和就业环境,如尽量在大中型城市发展,工资收入一定要比较可观,最好能考上公务员或者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等。甚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以父母的意愿为重,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认为什么专业有前途,就会给子女选择什么专业。有很多学生被问起为什么选择某个专业时,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是爸妈说这个专业好,我就填了这个。”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出生于城市富裕家庭,父母有高收入的工作及较高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学生从来不用为温饱而担忧,能够在父母身边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就足够了,对于个人发展、价值实现等不会考虑太多。

当然,其他四个方面的因素也同样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观。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就业指导内容单一,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实际情况脱节;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实习生或应届毕业生的系统培训,个别还存在不兑现合同承诺的情况,导致人才流失;学生本身缺乏主动意识,对自己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对就业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择业观。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

择业心理应加强家校合作

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完善择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当务之急。

某些高职院校一味追求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就业协议签约率,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跳槽”率,无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误区,不注意从心理角度关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及时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切实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承担就业指导工作,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关键。

职业规划教育的系统化、早开展,目前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如果还是以传统的眼光对待职业规划教育,认为职业规划教育不必从新生抓起,或者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学生可学可不学,那么由此产生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淡薄,踏入社会发现自己对职业一无所知,在求职中处处碰壁的现象自然会屡见不鲜,也必然导致职业定位不明确,频繁“跳槽”,从而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会动摇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我们常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同样,职业规划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开始系统开展,通过在校期间一系列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与实践,有意识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要系统化、早开展,更应注入家校合作这一强心剂。对于家长,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利用网络、电话、会议等方式定期与之联系,了解家长对子女择业的看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家长不够正确的观念;同时,要定期印发一些宣传资料,告知家长目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变化情况,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开展、有何措施等,使家长对就业的看法也能跟随时代,也能与时俱进,对学校的政策也能一清二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与学生家庭才能紧密合作,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做细做强,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择业心理进一步完善,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小立,谢国创.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78-179.

[2]陈明瑶,卞雪梅.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J].科教文汇,2010,(1):163.

[3]于宏辉,魏秀艳.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3-104.

[4]戚钧科.论大学生择业观的特征、误区及其成因[J].怀化学院学报,2010,(7):123-125.

[5]关晋杰.高职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92-93.

第10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

[4]蒲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J].2005(3).

第11篇

【关键词】微课就业指导大学生

1微课程内涵与特点

1.1微课程的内涵

微课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载体,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设计开发的一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包括素材课件、练习评测和教学设计等环节,并支持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微课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着成熟的应用模式和教学经验。为了让更多的教育从业人员了解微课,掌握微课的教学模式和特点,教育部也组织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报名者甚众,为微课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1.2微课程的特点

与其他的课程类型相比,微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短小精悍,微课程的时长较短,一般在十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二十分钟。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概率。另外,微课程的学习方式便捷,学习者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完成学习过程,满足移动式学习的需要。二是针对性强。微课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微课通常只有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是都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包括教学反思、学习方法、难点释义等。三是传播形式多样化。微课的容量通常不大,只有几十兆。视频格式多为rm,wmv,flv等应用较广的格式,都支持在线网络播放。学习者不仅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将其下载到终端观看,也可以将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或者QQ空间。

2微课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滞缓和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宏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职业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在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技能、增强面试技巧、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大多在教室进行,课时较少,讲授内容又多以理论为主,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微课程的到来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提供了绝好的平台,目前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已经突破6亿,其中高校大学生群体占较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来结识朋友、浏览资讯和消遣娱乐,特别是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为大学生群体开辟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成为迄今为止发展速度最快的通信工具之一。这就为微课程的推广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微课程具有传播便捷、受众面广、接收方便的特点,微课程与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的结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大大弥补了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大学生而言,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手机等工具进行就业指导微课的学习,满足了大学生碎片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微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向教师请教,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反馈的交互进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学生临近毕业,忙于找工作的时期,学生在职业选择和面试环节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时就业指导微课程会有针对性的推出一系列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劳动合同和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满足大学生就业非常时期的需要。

3微课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实践

3.1做好就业指导微课程规划

就业指导课是一个实践性、个性化特点突出的课程,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制作微课程之前,要先制定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的规划。为此,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成员包括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就业部门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大家集思广益,对就业指导微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规划。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任务和模块,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发现、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来选择素材,制作微视频。另外,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对象是全体毕业生,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所处年级不同,因此微课程在制作时要考虑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差异,有差别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

3.2加强就业指导微课程的制作培训

一直以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校就业办的老师以及辅导员们,除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之外,这些人员还要负责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来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而且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每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都不相同,加上每年就业形势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就业指导教师面临巨大的授课压力。另外,微课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准备大量的、最新的数据和材料,还要录制最新的微视频、微测验,然后将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保证微视频传播的连贯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微课程体系。这就需要高校减轻相关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就业指导课程的专职化、专业化教学队伍,保证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尽量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微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和专业素养,让微课更好地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

3.3微课上传与交流

微课的录制方式可以根据技术及讲课方式划分为“软件式”、“录课式”及“混介式”。几种方式中,比较常见的微课录制方式是“录课式”,即用摄像机录制教师讲课的全过程。在录制过程中,应遵循引入快速、线索明晰、语言简洁的原则,将课程在短时间内圆满、高质量完成。微课录制完成后,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剪辑并上传到精品课程网。另外,就业指导微课程的开发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其进行合理性的评价是提高微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一环。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和论坛等,了解大学生和专家学者等对就业指导微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就业指导教师在综合这些看法的基础上,对微课程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总之,微课的灵活性、简便性特点决定了其必定会成为网络课程发展的又一新方向,微课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摆在社会和高校及学生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突破630万,2014年700万,2015年730万,这样刷新纪录式的增长,让大学生们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相对于毕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却不见起色:据教育部统计,历年大学生就业比例维持在70%左右,据此可见,每年有近200万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一、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人数庞大,岗位需求不足。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器代替,收工加工被现代化机械取代,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着失去就业岗位的危机。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但沿海地区仍有许多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是市场结构过剩和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技能转变落后于市场转变的速度。2.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企业对求职者往往是在人数众多中择优录取,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企业在要求专业的同时,还要参照学生在校时的社团活动、兼职经历等。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同时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时,对社会岗位需求的预估不准确,前几年紧缺的岗位,等学生学成毕业这一岗位已不再热门,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成了就业困难户。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的误区也是阻碍就业的一大原因。一些学生想一步到位,在大城市、工作体面、专业对口、工资要差不多等等,殊不知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更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岗位不多,但消费水平也低,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待遇不错、工作体面,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多年的努力、总结、积累经验,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愿望,而不是成为不去就业的理由。对于专业对口,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学了这门技术,就希望能做这一行,不想浪费了在学校的学习。不断学习,缺什么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学习,什么才真正能融入到工作中,才能被企业所需要。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有力的的保障,也是最方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进行就业指导的最佳场所。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尽早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然而我国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中,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直到临近毕业才匆忙学习。学习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毕业前提供招聘会企业、时间、地址等有限的信息来源,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仅限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招聘会。在就业指导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讲解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技巧等方面,对于传授给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较欠缺。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措施及改革方法

面对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起航的最后一站,有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出适合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形成长期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和就业劳务司建立密切的沟通,实时掌握就业动向和人员流动情况,做到对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的供求关系明了,积极引导和疏散就业供求矛盾,让企业岗位能招得到人,让就业者不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把需要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把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带入到企业,让企业能最快时间找到人才,让学生不再盲目错过就业单位。在高校,要选拨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就业指导办公室,这支队伍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和方法,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实际性,并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本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使就业指导工作不脱离实际,不纸上谈兵。2.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应尽早着手。要树立大学生从一年级起接受就业观念全程指导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前景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认识和憧憬。大二和大三,要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找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方向。3.积极寻求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建立就业信息档案。高等院校应寻求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定制式合作,积极沟通,互通有无,增进与就业单位的联络。高校将就业学生的个人资料及专业方向提供给单位,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社交能力、就业观念等方面的信息,针对性的为企业筛选合适的人才,既解决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盲目性,也解决了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让更多的企业、政府单位走进高校,在大学早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观念,既是对学生的早期就业指导,也是加深用人单位对本校的了解,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朱华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思想理论教育,2011.

[2]邰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才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