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养生课堂

中医养生课堂

时间:2023-06-07 09: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养生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养生课堂

第1篇

高端人士群体一般是指在群体中游刃有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老大型”人群,他们对事业都有自己超凡的见解和作为,在对待自己的健康上,他们平时注重健身,对身体保健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是掌控有余,但是事实证实并不如此。

有专家分析,由于精英群体承受了超越常人的巨大压力和过劳,他们需要比常人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并采取更专业、更科学、更安全的方法来管理身体。

何必先用健康换钱后用钱买健康

璞真堂特聘中医专家表示:高端人士的健康困扰主要如下:疲倦、失眠、焦躁、食欲不振、早衰、神经衰弱、降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腰椎病、颈椎病等;其中精英女性还常见:闭经、抑郁、虚胖、黄褐斑、皱纹增多、皮肤松弛、气色晦暗、浮肿、眼袋严重以及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输卵管堵塞、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妇科杂症;另外,不少高端人士还有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等。

揭秘:璞真堂注重“身心”养生

对于高端人士来说,他们有较高收入、较高学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健康和保健意识较强,对服务体验有较高追求。一般的健康管理,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健康的需求。

因此,专注于中医养生的璞真堂特别针对高端人士推出了健康养生计划。

1、“身心”养生课堂

成功人士长期处于高压力、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中。疲倦、失眠、力不从心,总觉得身体不对劲,去体检总查不出来毛病。

“神为形之主”,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

人的思想纯静、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在追名逐利的风潮面前,甘于清贫,恪守寂寞,使体内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延缓细胞的分裂周期,体内气血在最低限度内变化,代谢相对缓慢。

璞真堂不定期举办“书法养生课堂”、“围棋养生课堂”、“太极拳养生课堂”、“文化养生课堂”等,专门提供了身心修养、文化思悟的平台,可以说是防治身心疾病的非药物疗法,能让人陶冶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得到升华。

第2篇

【关键词】 中医院校;传统保健;养生;体育教学;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64-02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保健和养生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姿态、呼吸以及人体的意念来调节人体机能,进而起到一个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1 现阶段,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中医院校的体育大多都是以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特色的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慢慢显示出来,经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1.1 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过分注重运动、体能和技能的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方法过于单一,乏味,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1.2 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融合贯通,利用中医院校的特点,将传统养生与保健知识和体育结合不深入。

1.3 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者”。

1.4 没有重视体育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消弱了学生的积极性[1]。

2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更是历史悠久,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融合中庸和谐以及整体把握等等一些理论和思想于体育之中,因此我国传统的体育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注重预防,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另外也强调整体,形神具养。例如,传统保健体育中的一些运动,武术、太极等等,大多都要求人和自然相融合,强调动作的顺畅和谐,让人达到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境界[2]。

还有,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与保健注重实践,强调动静相互结合。也就是说,体育健身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的特点,正是强调了顺畅和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因此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的时候,也保持了精神的健康。

3 如何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

3.1 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强调适度和适时的运动 适度,即是刚柔相济,满足医学中的有氧、安全和适量的原则;而适时,则是要求运动要遵从“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原则,注意运动的时节、地点以及人体自身的特性[3]。

例如,人们在运动的时候,心率的最佳次数为120-140次/分钟;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不适合做一些激烈的运动,而人们也应该晚睡早起,相反,秋季,正是适合锻炼的好时候,人们则应早睡早起,时常进行室外运动。

3.2 结合中医院校的专业特性,以及现在的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探索和实践,将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养生和中医院校现在的体育相互巧妙揉和,深挖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的内涵。

3.2.1 根据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把我国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并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 和武术专业相互结合,利用其师资力量,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普及一些传统的项目,例如太极拳和太极剑等。还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气功、易筋经等等。

3.2.3 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时代性,选择一些易于开展同时适合年轻人的保健与养生运动项目。

3.2.4 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特有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3.2.5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专业的教材可以让学生清晰知识脉络,更好的学习。还有,利用体育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保健养生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锻炼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一些武术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一些比赛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等等[4]。

3.3 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益处

3.3.1 将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项目加入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了太极、长拳等等项目,掌握了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

3.3.2 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知识内容深邃,有趣,并且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另外,一些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巩固了学习内容,也传扬了国粹文化。

3.3.3 加强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个的体育水平有了显著的升高。

3.3.4 传统的体育保健与养生和体育相互结合,完善了体育健身教学体系,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小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对于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来说具有伟大的意义;而强化人们的身体素质,更是体育教育的最初目的。因此,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为我国体育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巨大的作用,更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努力。加强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与养生教学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4-66.

[2] 粘文静.对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保健与养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青春岁月,2011(20):151.

第3篇

关键词:情志养生;行为训练;心理健康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49-02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大学新生入学后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育部办公厅2011.2.23日颁布)及《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苏教学[2011]8号)指出,“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有专门的教学大纲,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作为全国建校最早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在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下,我们期望将现代心理学与传统中医文化精髓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志养生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训练法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一、学情分析

为了解学生的需求,选取入W半年即将开课的新生204人进行课前调查。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周红、沈永健著,《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9―11页)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八个维度,即“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和谐、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等,向学生讲解后,让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0―10分(10分为满分)的自主评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评分结果如下表1。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知,在八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人格完整和谐”,而得分最低的是“情绪稳定”,次低的是“意志健全”,其他各维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的自评上对“情绪稳定”与“意志健全”的需求更大。结合学生书写的理由,进一步发现“情绪”与“意志”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结合现代心理学关于“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往往是“认知”上有所领悟,而在“意志行为”上无法达成,既而带来“情绪”的异常,而“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随后的“意志行为”,继而陷入恶性循环。如,“明明知道要认真看书,可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玩得时候很开心,可之后却心情低落,觉得自己不应该,发誓下次一定不这样。可下次又周而得始。”“明明知道自己需要坚持锻炼,可一偷懒就不想去了。经常这样,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在对学生的常见困惑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学生们不仅仅需要学习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学习在情绪与意志行为之间达成新的平衡。因此,具有传统中医文化特色的情志养生理论成为首选。

二、情志养生行为训练的可行性

1.情志养生的内涵。情志养生,在中医文献中,又称“摄神”、“养神”、“调神”,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动,来保持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统一、祛病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情志养生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恬愉自得的静养观、高下不慕的处世观、情志活动的中庸观、情志可调的互动观等情志养生观念,一直沿用至今。中医情志养生的内容既包含丰富的中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也蕴含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得到了现代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认同,它是“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事物反映进行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情志养生的基本方法中,既有未病先防的精神调摄法,也有既病防变治神养生法,此外,中医学临床中还有对常见疾病的情志疗法。这些特色性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理论来源。“情志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以道德品质修养为根本,精神心理调养为主干,情趣爱好培养为枝叶。”情志养生不仅能调节情绪,更能在各种方法中提高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个体的意志力。

2.情志养生行为训练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我们制定了行为训练的三大原则。①“授之以渔”――传授情志养生的道和术。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多寡,选择性地介绍情志养生的内容,其中,“道”(原理理念)是比“术”(具体方法)更为重要的部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情志养生的基本原理,以应对在行为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困扰。②“三因制宜”――体现情志养生的个体性。虽然“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是学生们的共同困惑,但涉及个人,却是各有不同。因此,以中医中的“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作为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行为训练方案。这种个体性可以保证学生的个人需求得到足够的关注,同时增加学生完成训练任务的信心。③“助人自助”――激发养生主体的自主性。无论是中医的情志养生法,还是现代心理学的情绪管理法,其行为的主体才是行为实施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行为训练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良好的情绪状态为激励因素是我们着重考虑的。

三、情志养生行为训练方案及实施

我们将训练方案命名为“六十天行动计划”。其具体的要求包括:“选择每天坚持做一件事(过去没有做过,可以是兴趣、爱好或习惯等),需要在现有能力之上,要靠意志力克服困难,或是有创新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每天在社交媒体公开记录,坚持60天以上。”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并和老师商议后确定正式的行动计划,提交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中手写“我承诺: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对自己严格要求、热情鼓励、完全信任,竭尽所能完成项目。并于课程结束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记录)申请课程成绩。”作为回报,完成的同学可以直接获得课程的“优秀”等级。

方案设计中,行为训练设置为自愿参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完成行为训练的内在动力,即“我要做”而非“要我做”;行为训练以“养趣”(培养习惯和兴趣爱好)作为情志养生的目标,以坚持至少60天为意志培养形式,原因是兴趣爱好的养成可以培养积极的情绪,同时达到怡神养生的目的,坚持一定的天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更是树立“我能行”的信念;要求学生每天在社交网络上公开记录以及手写承诺,是借助于外部动力帮助学生坚持行为训练,而社交网络上收到的回复与评价也会成为学生坚持行为训练的积极情绪动力。

四、情志养生行为训练的结果与展望

在实施本方案的教学班的226位同学中有95位(42.04%)申请了“六十天行动计划”,最终按计划完成的有66位(69.47%)。训练内容涉及学习(如学习一门新语言、阅读古籍等)、运动(每天做引体向上、跑步健身等)、兴趣爱好(每天练书法、诗歌创作等)。大多档耐学都涉及新技能或新习惯的获得,仅有一例外,有位男同学希望通过训练计划来戒除打游戏。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老师特别和他商讨可行的方案,从减少每天的游戏时间开始,直至完全戒除,同时帮助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最终他成功地达成了目标。

总体而言,本次的情志养生行为训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后续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们表示,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习到某个新本领,而是通过六十天的坚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毅力完成很多事情的,在自我悦纳方面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但这次的课程设计仅是在情志养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行为训练尝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需在训练方案的实施、训练过程的指导、训练结果的评估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红,沈永健.大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M].科学出版社,2012:9-11.

[2]陈仁寿,高雨.中医情志养生[M].第1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

[3]马作峰,王平,张六通.《内经》情志养生思想及其应用[C]//中化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42-244.

[4]周瑞芳,林毅,赵虹,等.林毅教授情志养生思想初探[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2-143.

[5]李董男.中国传统情志养生道法[J].中医杂志,2013,54(4):357-360.

Application of Training about Health Preserving of Emotion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Bei,HUANG Ai-guo,ZHANG Xiu-qi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 文化 服务 公益性

医院文化是构成当代医院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影响着医院职工的价值观,对外则决定着患者对医院的认同、社会对医院的认知。作为一家公立的中医医院,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制约,但更大一部分则来源于时间的积淀,来源于医院本身的建设需求,是每一家医院所独有的。近年来,区中医医院通过“杏林文化城行”文化建设品牌的引领作用,以传承、创新并行的模式引领医院发展,通过文化建设的带动效应,提升职工人文素养、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度、惠及城百姓。

一、人文文化提升职工素养

以提升职工人文素养为目标,医院开设了“三个课堂”,因材施教,让职工充接受文化的滋养。

(一)开展人文课堂。2011年起,医院持续开展人文素养系列专题讲座,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教授,为职工作《从医学人文视角反思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提升服务质量,做患者满意的医院》等专题讲座。为进一步塑造窗口文明服务形象,医院组织窗口收费人员开展为期3个月的礼仪培训,分批次组织职工参加嘉定区百万市民学礼仪培训。2014年起,医院持续开展以“传承中医文化,恪守业道德”、“人生八德”为主题的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医院还通过组织全院职工户外拓展训练和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等,进一步增进团队凝聚力,提升医务人员规范执业意识。

(二)举办特色课堂。党总支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工青妇等群团建设。先后举办了“关爱生命・从细节做起”演讲比赛、“中医梦・杏林情”辩论赛、“杏林梦・天使声”职工歌唱比赛、“十”知识竞赛、“新嘉定人”嘉定方言培训班、中式点心培训班,“我们的节日”――“端午浓情、粽叶飘香”、“品元宵、猜灯谜、话医改”等等各类特色课堂和主题活动,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仅增进了职工的沟通和交流,更让职工在学习和活动中融入医院文化,更好地助推医院发展。

(三)建设师承课堂。为充分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优秀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理念,医院古为今用,2008年起,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模式,遴选有志于献身中医药事业、基础好、悟性高的青年医师与老中医结对。目前第三期中医工作室共有9位指导老师带教16位青年中医师,通过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老一辈的精神财产在年轻的生命中再次流淌、延续。

二、服务文化呵护患者健康

以提升医院环境文化氛围,提高百姓就医感受度为目标,医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环境建设。走进医院,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得天独厚”的朱家花园和陈氏住宅两幢古典建筑的点缀下,百草园内,牡丹、赤芍竞相争艳,南天竺、薄荷散发清香;室外休息区内,精巧的阴阳八卦阵引人驻足;“杏林楼”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和舒适的候诊环境更是让人倍感温馨;候诊区域内,各类中医药保健知识宣传板块也根据时令不断刊出,弘扬传统医学知识,为患者补充精神食粮。在这里,中医药文化不仅让患者赏心悦目,同时也渗透到了医疗服务中,成为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法宝。

2010年,医院引入了中医“治疗岛”模式,将以中医治疗为主的科室集中在一起,形成科室集聚效应,优化就医流程,宛若“小岛”一般的就诊格局,巧妙地将诊室、药房、收费、煎药室等处进行了合理归并,形成诊室、药房、收费三点相邻,一目了然,缩短病人往返路程,减少病人就诊时间,分流中医病人,缓解门诊就医高峰时期病人排长队现象,就算是初诊患者,也能轻松完成就医流程,不少患者在“体验”了治疗岛模式后,高兴地说:“以往看个病要等上大半天,今天一个钟头都没到,就把一个星期的中药都配齐了,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在杏林文化的推动下,一系列带着浓厚中医药气息的细节服务举措也应运而生,如病房科室在健康小屋内教授患者五禽戏、八段锦;药剂科改良代煎中药的包装袋,新推出的“青花瓷”包装袋美观环保实用,为减少代煎中药患者来回取药往返,开设代煎中药快递上门服务,深受患者好评;高温时节,医院门诊大厅有免费的中药保健茶饮,清凉健康;根据不同护理单元,医院制作了6种不同色彩的医患联系卡,方便患者在康复期间随时和医师取得联系;近年来,医院持续加大志愿者服务的力度,充分发动院内志愿力量,志愿者数量日益壮大、实现了院内日间志愿者服务“零间断”,人性化的服务让患者就诊更舒心、便捷。

三、公益文化惠及城百姓

以提升医院社会服务效益为目标,通过义诊咨询、公益讲座、社会开放日活动等各种形式,医院逐步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辐射面。

2012年4月,医院组织高年资中医专家成立“杏林讲师团”,通过义诊咨询、中医科普知识讲座、养生保健常识、常见病患答疑解惑等形式,讲师们将中医文化带入机关、企业、部队、社区、学校、农村以及各共建单位,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医院志愿服务项目中的金字招牌。自成立至今,讲师团共开展讲座127次,受益人群近2万人,讲师团先后获评2013年度嘉定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14年度嘉定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在“嘉定好人每月一星”活动中,入围“嘉定好人榜”。

2013起,医院每年与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医中药城行”大型医疗咨询活动,邀请沪上知名的石氏伤科、魏氏伤科、朱氏一指禅、沈丕安、朱抗美、张晓天等名医名家为百姓开展医疗咨询、中医养生讲座。医院持续开展社会公众开放日活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请进百姓了解中药炮制过程、参观膏方熬制步骤,送出药师进学校,为孩子们普及中医药文化。近期,医院还将完成“中医药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届时,将作为中医药文化宣教平台向百姓开放。此外,医院党总支、各党支部通过共建平台,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各共建单位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送医送药等活动,拓展区域内的辐射面,如第三党支部携手嘉定图书馆开展的“嘉图讲座”,与嘉定区体育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健康大讲堂”的形式,不断将时令保健知识、健康防病知识以及正确的运动方式推送给百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以此为延伸,医院逐步加大文化宣教的辐射面,2015年,医院先后开通官方微信平台,与“嘉定”、“健康嘉定,中医先行“等微信平台合作,推出“杏林文化”专栏,源源不断传播最新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和时令保健知识,此外,医院携手嘉定广播电台开设“中医话养生系列”专栏,两周一次安排资深中医师与听众展开互动,从专业的角度为百姓答疑解惑,反响热烈。

2016年6月,医院党总支开展“杏林RUSH”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通过教授中医功法、举办医疗咨询、发放中药茶饮、药膳、端午香囊、健康养生宣传手册等丰富形式,辐射嘉定城区南苑、桃园、菊园、迎园四个居民点,服务人次达1200余人,为嘉定百姓送上健康盛宴。9月,医院举办“我们的节日――诗意浓浓 方歌声声中秋主题活动”,通过汉服展示、吟诵方歌、中秋寄语等环节,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中度过别样中秋。

第5篇

1.1确定课程特点,分析重点难点,有的放矢中医药膳学主要涉及到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烹饪工艺学、中药学等课程。本课程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后的又一门中医药类课程。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药膳学的发展简史、药膳的特点、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各种常用食物的功效和应用、以及常见药膳的组成、效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主要掌握中医药膳学的概念、特点、基本理论;掌握药膳原料中食物类原料的粮食类、蔬菜类、果品类、畜禽肉类等常用食物和药物的性能、功效、主治以及应用方面的注意事项,掌握药膳配方中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温里祛寒类、祛风湿类、利水祛湿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15类常见药膳的配方、功效,掌握其制作的原则;熟悉常用药膳的产品设计方法、制作的主要程序和应用方面的宜忌。中医药膳学课程的内容多,学时紧,而案例教学耗时较多,不可能广泛应用于各章,只能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培养标准要求有选择性地运用。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及常见药膳的组成、功效等知识点为授课的重点内容,确定以药膳制作、常见药膳配方讲解作为案例教学的重点。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包括绪论部分、中医药膳的特点、分类与应用原则、基本理论、制作的基本技能,分配8学时,以传统注入教学方法为主,讲清概念和中医基本理论;中篇讲解药膳原料,涵盖食物原料和药物原料,分配21学时,以传统注入教学方法结合开放实训室,让学生课后多看多认药材原料;下篇主要讲解药膳配方,包括解表类、清热类、泻下类、温里祛寒类、祛风湿类、利水祛湿类、化痰止咳平喘类等15类药膳,分配22学时,以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

1.2剖析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展中医药膳学课程的学习。经过中医药学概论的学习,掌握了一些中医学基础、中药学知识。而日常的医学常识只能让学生对少数常见病的部分症状有肤浅的认识,如热感的咽喉肿痛、口臭、痰黄、牙疼等,泄泻的腹痛、大便溏稀等。然而却缺乏系统的、实质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的掌握,更不具备正确的分析思维和理解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本门课程中能够轻松、始终充满兴趣、卓有成效地学习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1.3拓宽资源收集渠道,精益求情本课程教师在收集案例时,除了教师现有的资料外,通过联系福建省各大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各医院中医科有无对住院病人配备营养餐。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另外,福建以中药为主的药品销售企业中也有涉及中医养生,如回春养生馆等。

2案例编写制作

2.1案例收集调研结合案例设计因素,将收集到的资料遵循常见、典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选择。在选定的教材内容范围内,从正式出版的教材、著作、各级中医药及药膳学术期刊杂志及临床工作中疗效较好的药膳中有针对性地筛选例子,要求常用、制作简单药膳配方、疾病症状鲜明典型,辨证依据较完整、辨证思路清晰、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突出特色。比如,苦菜小肠汤,苦菜(又名败酱草)在福建本土是常用药食同用之食材,春夏季节常常食用,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糯米阿胶粥主要功效养血安胎,临床应用于治疗先兆流产。

2.2案例编写案例编写需要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知识面紧扣大纲的案例,一个案例围绕一个主题,与相关章节的内容相一致。案例来源于临床实际,通过模拟工作场景,让学生提前有下临床的感觉,加强学以致用的效果。案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医学知识程度,符合医学营养专业的教学需要。案例要围绕授课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有代表性地进行设计,通过科学设计的案例,引起学生对中医药膳学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编写的案例包括5方面内容:①症状或病史,②检查,③诊断,④药膳举例,⑤讨论。简单扼要,清晰描述主要症状,结合与病史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无),根据临床医生的诊断结果,选择恰当的药膳,对药膳进行方解,一次2个左右,进行对比,。最后,进行讨论,一般有3~4个提问,讨论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案例举例:患者,男性,21岁。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红干痛。口干渴,咯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风热感冒。推荐药膳:银花薄荷饮,甘蔗荸荠汤。讨论:①风热感冒主发的季节。②推荐药膳的主要原料和制作工艺。③查阅文献简述风热感冒患者的饮食原则和禁忌。④查阅文献收集推荐药膳的改良方有哪些。每章以2~4个案例为宜,案例内容上要能满足课前自学、课中讨论和课后巩固的不同需要,与教学各环节相互衔接,因此可设计课堂讨论和课外思考等形式的案例;并且考虑到内容前后连贯,可以前一章节的案例讨论中包含着后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知识点过渡。

3案例实施

开课前向学生说明案例教学的概念、意义与注意事项;介绍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资料的收集等知识;并根据学生寝室的分布情况,以方便学生课后进行讨论的原则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教师在准备上新课之前,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学生带着疑问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采取的教学过程(以一节课40min算)是①案例引导,②教师精讲教材内容(30min),③课堂讨论,④小组代表发言,⑤教师总结。通过3~5min的案例引导,教师通过精讲教材,主次有所侧重,然后,通过讨论,各小组发言,陈述本组观点,或加时进行辩论,控制在5min左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节奏,驾驭好课堂热烈的气氛。最后时间,教师进行总结,将案例的知识点进行条理性讲授,对各组观点进行梳理点评,方便学生进一步巩固该部分的知识,完成内容教学。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进行理论层次的提升,使其能切实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程考核,包括:理论考核(30%)+实训考核(30%)+综合技能考试(40%)。理论考试沿用题库出题,进行随机抽题机考,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实训考核以抽签方式进行,教师准备8张药膳方,任选一张,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药膳的制作。综合技能考试一般都以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为对象,如高血压。限定一日三餐的金额,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该案例内容丰富,可设置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没有特定的答案,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或讨论后,以书面论文形式完成,教师改阅、评价。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4案例评价

案例的评价是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案例设计编写完成后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通过课后和同学交流及学生对课程评价,反映案例教学的各方面意见,教师根据反映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对案例教学进行有的放矢、修改和完善。笔者连续3年分别在2009级、2010级和2011级医药营养专业进行中医药膳学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从9个方面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笔者认为,在中医药膳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并动手实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中医药膳学的中医理论和操作技能,在案例的讨论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综上所述,中医药膳学的案例教学必须遵循精心备课、选择重点、精选案例、精讲教材、因势利导、操作示范、启发思考、反复练习、解疑答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全面实施才能保证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如传统注入教学法、启发回顾式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等,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实施特点

5.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普遍比较欠缺。大学的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教育,也是培养能力的教育,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等。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课前的认真准备,才能回答案例后面的提问,才能准备好分析和建议方案等,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发现对方组的问题,及时指出,加以解决,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有积极的表现。通过考核案例,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疾病,学会关心家人和朋友。所以,通过中医药膳学的案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有所帮助的。

5.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要求教师有感染学生的热情,有控制班级气氛的能力,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有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中医药膳学主要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烹饪学等学科的知识。而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以中医专业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医中药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掌握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烹饪学的理论和技能。教师为了实现自身广泛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必须通过教学发现自身不足,利用下临床、进修等方式进行完善。在备课中,熟知教材,查阅资料,对教材内容做到熟练和精通,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6篇

对南方李锦记来说,2008年亦不平凡,在灾难面前他们直面社会责任,在金融海啸面前他们努力发展。

从11月10日到20日,南方李锦记发起了一年一度的“无限极十大关键数字评选”,在众多的大事件中选出10件,以此来总结南方李锦记的2008年。

十大关键数字

此次“无限极十大关键数字评选”的评选方式是,由无限极人在南方李锦记的官方网站上进行投票,并列出了13个候选项。

通过十天的投票,南方李锦记评选出了“2008年无限极十大关键数字”,分别是――

1638万――抗震救灾: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南方李锦记公司上下和全体业务伙伴一起紧急行动起来,发起了一场全员参与的抗震救灾献爱心行动,价值1638万元的捐助源源不断送往四川地震灾区。大灾显大爱,无限极人以实际行动,再次承担了一家民族企业、一个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且持续的支持和关爱一直没有停止过。

超百亿――二期工程奠基:9月22日,南方李锦记投入1.38亿兴建的新会生产基地二期工程暨中草药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建成后产能将超百亿元,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为无限极事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南方李锦记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体现了公司对中草药行业、直销行业、无限极事业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和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的坚定决心。

第一本――《南方李锦记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10月10日,《南方李锦记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百炼出炉,这是南方李锦记第一次社会责任报告,聚焦“思利及人”,回顾15年的社会责任实践,表达履行更多社会责任的决心和承诺,弥补了中国直销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不足,提高了行业的美誉度,推动了更多的人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十一届――李惠森董事长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1月25日,李惠森董事长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辽宁省第十届常务委员。这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对李惠森董事长及他代表的南方李锦记积极推动中草药健康产业发展、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共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对南方李锦记在未来能够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的期待。

53款――新产品不断推出市场:10月17日,无限极产品家族的新成员――维雅薄荷润唇膏上市了,至此,该企业的产品家族已经拥有了53名成员。南方李锦记依靠自身雄厚的研发实力,无限极保健食品、维雅护肤品、植雅个人护理品、帮得佳家居用品四大系列产品不断丰富多样化,不仅为业务伙伴带来更多惊喜和发展空间,也为顾客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服务,是“思利及人”企业价值观的实践。

双“百优”――优秀俱乐部和健康信使:10月12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2008全国中医药双百明星表彰大会”上,南方李锦记“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6位业务伙伴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双优”荣誉,既是 “养生文化进成家”活动的里程碑,也是南方李锦记“造社会精英”行动的里程碑,是荣誉更是责任。

6年蝉联――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食品安全,关系人的生命与健康,更考验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9月20日,南方李锦记荣获2008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连续6年蝉联此殊荣,证明无限极产品是得到国家、政府和消费者高度信任的安全产品。

125场――晋升表彰活动:自2007年11月公司推出晋升表彰制度以来,南方李锦记共召开了125场晋升表彰活动,极大地激励了无限极业务伙伴不断向更高职级目标迈进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伙伴获得晋升,彰显荣誉、树立榜样、激励士气、吸引新人,推动着无限极市场快速发展。

300多场――养生文化进万家专家全国巡讲:“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是“中医中药中国行”的重要具体行动,也是中医中药进家庭的最好形式,养生文化进万家专家全国巡讲自2008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共举办了300多场,专家、教授组成的讲师团共向15万人讲授普及了四季养生知识和健康保健理念,让中国优秀养生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

7000余人――体验之旅:2008年南方李锦记为新晋升业务主任量身订做的培训平台,成功举办五期,吸引了7000余名业务伙伴参加,精彩的课堂培训、直观的参观体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伙伴的交流、分享,帮助新晋升的业务主任们定心定位,提升技能,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十大数字解读

十大关键数字中,记者看到了南方李锦记的两个突破:价值1638万的汶川大地震捐款捐物,直销行业第一本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

而这两个突破,都是2008年最让人铭记的。“5・12大地震”将全国人民的心都连在了一起,各行各业都在这场灾难中伸出手来,南方李锦记突破了自己的一次性捐款纪录,同时也动用了自身企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力物力。

10月份的《南方李锦记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了突破了直销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例之外,更是南方李锦记对自身社会责任认识的一种升华,并突破性地建立起社会责任规则。

对企业而言,除了行使公益等社会责任,使自身企业发展得更好,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在十大数字中有四个数字都彰显了2008年南方李锦记的发展。

南方李锦记花1.38亿兴建新会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奠基之后产能将超百亿,这将在数年内确保南方李锦记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无限极第53款产品的问世,除了彰显南方李锦记的研发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确保了产品的丰富性和市场领域的拓宽;125场的晋升表彰活动和7000余人的培训体验,是南方李锦记的内功修炼,这确保了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和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南方李锦记能够提升自身潜力并在2008年赢得了快速的增长。

在文化方面,南方李锦记正在让自身的企业文化走出去――300多场“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让南方李锦记将企业文化面对面的带到了15万人心中。同时,“养生文化进万家”还得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认可,“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和“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的荣誉就是明证。

还有两大关键数字,已经是南方李锦记荣誉簿中的常客。

第7篇

【摘要】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医药进社区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一 中医药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

1.2 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3 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质量难以保证,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

1.4 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还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材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5 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虽不少地方已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还是有着种种限制。

1.6 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

二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 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

2.2 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通过示范性、手把手的指导加强学生对操作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 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2.4 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 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

2.6 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 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2006-09-16

[2] 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 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 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 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 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7] 伊凡. 非随机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医药杂志,2006,(5):395-396

第8篇

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思维体系。中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现代医学注重的是探明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探明病灶的化学变化及其物理表象等,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偏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缺少临床实用性内容;教学手段偏重于课堂理论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学生被动听课,缺少动手实践体验与临床观察。因此,模糊、抽象的中医知识及思维方式常常使学生难以适应,加上中医理论深奥,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若以常规的“填鸭式”、“粗线条”式教学方法,学生就无法理解中医理论和诊疗特点。虽然目前一些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医基础知识,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目前西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教学时间短的问题,多数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而总教学学时一般只有四十学时左右,更谈不上临床见习。因此,授课教师只是单纯地为应付教学而完成任务;而学生由于对中医学的不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失去兴趣,这势必与开设中医课的初衷相悖。笔者对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中医学的教学进行了调查问卷,总结发现存在问题主要有:①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短,临床见习少;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③目前仍套用七年制的培养计划,启发性不够;④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大。另外,我国目前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课程设置有别。再加上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起步时间较短,中医学教学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与传统中医院校中医教学相比,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是长期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学教学的教师们需要探索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无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统编教材,尚无规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研室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2.1增加中医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

目前,我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课时数为42学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庞大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一一介绍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完全失调,教师总感到讲不完,学生感到内容繁多且听不懂,根本谈不上学以致用,因此必须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研室在了解五年制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八年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辨证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教学大纲,在《中医学》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合理使用中成药、现代中医中药研究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兴趣。

2.2培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西医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可以通过模型、教具、实验等直观的方法进行,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中医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髓的同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改革教学方式,用自己归纳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适当增加病例讨论,注重课堂启发式设问、讨论等教学技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横向联系。

2.2.1灵活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脉象仪、舌诊模具等,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学生也易理解及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2.2增加临床带教学习安排一定的课时数,组织学生参加中医临床,见习舌诊、脉诊、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诊治方式,了解并体会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房、煎药室或制剂室、中药博物馆,通过讲解与见习,了解中药的种植、生产、炮制、功效、性能等内容,增强直观印象。

2.2.3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校园的现代化设施,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医学自助教学、自学思考和相互讨论。在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2.2.4增加病案讨论对于中医常见病症,采用病案讨论形式,体验中医诊疗疾病的过程,运用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西医背景,让学生在中西医知识体系中,体会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治疗方法是多样的,认识到中西医各有优势和不足,深化对复杂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法则的理解。

2.2.5加强中医信息化教育课堂教学鉴于时间和形式相对少,传授的中医学知识相应较少,学生仅通过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尚不能满足其对中医学知识的全面了解,这使医学院校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信息化教育,成为传授中医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教育途径可通过建设网络,设立公共的中医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搭配进行学习,了解最新的中医药科研动态,传播更多的中医知识,同时开设教师网上答疑辅导专栏、师生讨论区、专题讨论、中医中药知识介绍等内容,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2.3编写专用教材西医院校医疗专业现行《中医学》教材仍沿用高等医学通用教材(五年制),要求掌握许多中医基本理论、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针灸等,很显然让西医学生根据四诊,开一贴理法方药具 备的汤剂是不现实的。根据八年制培养计划,有必要对现行《中医学》教材进行优化与修改,把现代的医学理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去,增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食疗、合理使用中成药等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对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中医基本知识有重要作用,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2.4探索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目前学校对学生常用的考核评价标一般皆为百分制的考试。但对于八年制的医学生,应该以灵活、学到知识为主,以考卷形式的考试不必为唯一的模式,可适当改变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对于八年制临床医学生中医学知识的考核,不是以掌握多少中医知识为主,而是要通过考核,考察其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理论特点、文化内涵等的理解程度。因此需改变一贯的出考题以试卷为主的考试形式,运用病例分析、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性论文等形式,调整评价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中医知识。

第9篇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谚语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报告”形式书面总结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爱好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伊斯兰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回民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第10篇

[关键词]西医院校;英语专业;中医英语教学

随着《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等中医药政策文件的,我国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走出去”正迎来最好发展时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6-2030)》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1以中医技术体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西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接触中医的机会不多,对中医认识不足。学生只有一个学期共几十个课时使用中文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没有见习课。由于课时少,课堂上教师不能对中医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学习热情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不重视中医知识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积极性。建议在开课初期,先让学生参加中医体验课,由专业的中医师、中药师向学生展示具有中医特色的各项技术,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指导学生参观中药房,观摩中药炮制、煎煮过程等。对于某些操作简单但起效快的中医技术,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如学生在观摩针灸的过程中,可以参观针灸人体模型、针灸挂图上的经络走向和各经络上相应的穴位,认识不同规格的针灸针和艾条、艾绒、艾柱等,参观医生如何诊病、辨证、处方、取穴、施针,观察患者施术过程中的反应,了解隔姜灸、隔盐灸,了解针灸治疗后医生的医嘱。学生还可以亲自感受按摩、推拿等中医医技。通过近距离学习,让学生初步领略中医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学好中医知识树立信心。因为学生亲身感受了中医医技,直观了解了中医医技,这为之后的中医英语翻译和中医药国际交流打下了情感基础。

2使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BI)全英讲授中医理论知识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流程多是词汇学习、语法学习、阅读中医英文文章、翻译文章练习。教学形式较单一,课堂气氛欠活跃,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乏感,继而对所学知识逐渐失去兴趣,影响知识的输入。建议使用CBI全英讲授中医药理论知识。CBI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被提出,1994年首次在我国出现[1-2]。CBI是将学科学习与语言学习相融合,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者基于某一学科内容[3-4]。STEPHEN等[5]认为CBI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带来教育理念的变革。狄玲等[6]、XUE等[7]认为CBI使学生有机会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既能学到学科知识,又能提高语言水平,使学生学会研习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改善学生学习焦虑感,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杨丹元[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同采用CBI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并认为CBI满足了其专业研究与语言学习融合、基础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结合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旦侧重学习与训练专业环境中的英语运用,可以增强学生英语+专业的合力作用。范淑娟等[9]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肯定了CBI课程中教师的促进作用,并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CBI课程的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更浓,主题知识的探讨促进了师生间信息双向或多向流动,课堂生态两大主体在动态循环中相互促进。研究发现,CBI课程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场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来源,师生之间信息流动双向性推动教师持续学习,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教与学达到平衡,为构建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9]。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可将中医学与英语有机融合,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核心,围绕每一章节(如:中药煎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使用英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时会把注意力放在整合词汇、语法的语言输入上。学生在知识输入过程中以句子的形式学习了词汇、语法和常用句型,获得的知识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经过组合后出现的,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使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专业英语听力水平。如讲授中药煎煮时,内容不仅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各种煎煮方法的英语词汇等,还包括了使用固定句型、短语陈述整个煎煮过程、煎煮注意事项、特殊煎煮方法、服药时注意事项等。讲授阴阳学说时,不仅涉及阴阳的含义、分类,还包括阴阳学说的内容、各内容的具体内涵和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来逐渐建立中医知识框架,使用英语输出中医知识中的逻辑关系,构建中医思维。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育学生形成中医思维。在沉浸式教学中,学生逐渐学习使用英语思考中医、使用英语交流中医,运用英语学习中医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及时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动力。

3使用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医药

目前,学生的中医英语学习主要偏重于读和写,对听和说的训练不多。大部分学生反映,将一份中医文章翻译成英文时,往往只是把词汇和语法进行生硬组合,以英语为母语者在看翻译稿会觉得不知所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读写、轻听说,学生缺乏中医英语语感。建议在整个中医英语教学的最后阶段,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听、说能力,锻炼学生的中医英语输出能力。体验式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勇于实践,促进同学间合作学习,扩充知识面,体验语言带来的乐趣和使用语言的成就感,可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2]。王林等[2]、王林艳[10]认为,体验式教学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自我体验、发现、总结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态度和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尤其在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曾婧[11]认为,学生在具体场景的学习中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接触和认识,继而完成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规律,使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情商,让学生成长为素质全面的人才。在开展体验式教学前1周,告诉学生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及课堂操作流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4人,自选主题,确定要介绍的中医知识,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撰写讲稿等对中医知识进行先期学习。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上台用英语向全班师生介绍中医,限时10~15min。代表发言结束后,组员可补充。小组展示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和班级同学针对介绍的内容发起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整个问答环节同样只能使用英语进行。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各小组使用英语介绍了中医知识,如明代医家李时珍、中医代表著作《本草纲目》、中医切诊、中医针刺、中医艾灸、中医养生、中医手诊、中医雷火灸、中医食疗、中医足疗穴位等,有的小组不只停留在单纯幻灯片展示阶段,还与全班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介绍如何进行切脉等。通过学生课堂展示,可以知道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的热情。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式新颖、趣味性强,能提高学习获得感和团队协作的快乐感。学生虽然在前期需要输入的中医英语知识很多,但在知识输出时能明显感到学习的成就感。

4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课堂使用英语交流中医的动力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于1967年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12]提出。形成性评价重视教与学中的多层次分析与判断,可为教与学提供针对性、真实性的诊断信息,使师生进一步明确自身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及缺失,帮助教师与学生调整自身教育、学习模式,进而使形成性评价能有效运用,提升教育、学习的成效[13]。中医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中医英语的学习难度大、记忆困难等而产生畏难情绪。建议在成绩评价中不仅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评价,通过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励他们在中医英语学习上不断超越自我。不仅要尽可能多地输入中医英语,还要输出中医英语,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课堂使用英语交流中医的动力。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形成性评价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勤情况、课堂知识接受情况、课后文献查阅情况、幻灯片制作质量、中医英语口语交流情况、团队成员对团队学习中的贡献度等纳入评价。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调动了学习热情,激发了竞争意识。为了在课堂能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积极查阅资料、练习听说能力,不仅增强了中医英语学习的信心,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5小结

第11篇

论文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发展,文章从中医药教育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以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以维护人体健康为己任的中医药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谓中医药教育中的美学观念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审美情趣,使他们能真正地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ID,特别是让他们懂得中医药唯美的观念,这在当前不断有人叫嚣取消中医药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消除中医药专业学生目前的一些迷茫;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医药唯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和传播者。因此中医药美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医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并领会中医药的美,并在认识和领会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1中医药的美学观

1.1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语言文字:很多人陶醉于唐诗宋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中医药语言语句虽没有唐诗宋词那末富有韵味,但她的哲理是唐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让我们细细品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一段文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实这种既有韵味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在中医药古籍当中比比皆是,只不过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过分追求对字词的理解,而忽视她的美感和她的哲理,这似乎在传学生以学问以真理,但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的美感,其结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听过一场新东方英语讲座,一位讲师就“flood”一词讲授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时,在举例过程中那种对每个句子陶醉,深深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个人。

1.2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朴素: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作斗争极为丰富的经念总结,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这里所说朴素是指中医药朴素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思维方式,如她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些观念无不贴近和扎根于人民群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人民的、大众的都是美的。

1.3中医药的美美在于她自始至终的以医学人文精神

1.3.1医学人文精神内涵m: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力的肯定;对人的地位、存在状态、处境与幸福地关怀;对人类前途命运地关注以及对人类美好理想地追求等,体现为一种人为关怀和终极关怀地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最高境界是求真、臻美、博爱、至圣。

1.3.2中医药的人文精神:总的来说中医药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因此中医药从理论讲难以摆脱笼统性和模糊性,对大多数疾病而言,她的疗效可能比不上现代医学,但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中自始至终医学人文精神却是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所无法比拟的。古人“医乃仁术”、“医亦人学”,就是对“人性医学”内涵真谛的概括。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如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机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互用;疾患时,体内各部分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也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过程中无不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很多人可能有过在所谓现代医院的彻心之痛,一个普通感冒开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处方,普通的高血压病非得给你开个心脏彩超,如果是头痛先做个CT或核磁共振……。因此在中国现代医学唯经济价值论的今天,中医药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最好选择。

2中医药教育美学观念的教育方法

中医药院校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合格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医药美学观念教育重要场所。美学观念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学习重点解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问题,内容包括美学基本原理、中医药美学基本知识。其基本要求是在恢复和保持人的健康过程中,达到人的身心统一、平衡、和谐,处于一种美的状态。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到医院、药房、中药生产企业实习或见习,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感受力、识别力及正确的鉴赏力;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加快,现代医学由于临床疗效相对的优势,对中医药冲击越来越明显,不少的学生对传统中医药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日渐失去兴趣,造成了混学分、混文凭的现象。鉴于此,中医药职业院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应行动起来,积极参与中医药知识及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宣讲,而不是把它当成是美学老师、专业老师、学校领导的事,要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宣讲的方式可以多样,从形式上来说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宣传和个别交流。

2.1课堂教学:课堂是传授中医药知识及其美学观念的主要阵地,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比较地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兴趣,如是古典医学名著如《内经》,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要把它当成一首唐诗或一首宋词来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她的韵味、她的意境、她的哲理、她的美。同时也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等其它教学手段来介绍文章的背景;如是专业各科教学,多媒体应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由于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2.2课外宣传:课外是宣传中医药及其美学观念大舞台,手段和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我们可以通过板报、大众媒体、网络平台或请名老中医讲座来宣传和展示中医药,宜传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亲和力。因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爱好,决定着其学习态度、左右其学习兴趣。上述宣传平台中网络平台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但低毁中医药的信息也很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课外对中医药及其美学观念宣传,应突出以下几个观点tai.①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医药的美,特别是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明白学习中医药人生意义和所肩负的重任;②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她通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警、去伪存真发展至今天,使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功效经过了数千年的反复实践验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可以通过宣讲中医药历史、著名医学家及其论著,让学生更深体会到中医药的宝贵;③宣传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治疗上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兼有养生、康复等功效,长期以来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并被世界许多国家认可和广泛接受,通过此类宣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药的自豪感;④大力宣扬中医药在2003年在战胜“SARS"和近几年在防治禽流感、甲流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明白中医药的神奇功效;目前中医药对很多疑难杂症,有相当不错治疗效果,特别是许多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依靠中医往往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通过此类宣传可提高学生学习、传播和使用中医药的自信心。

2.3师生间个别交流:师生间对中医药理论某观点存在分歧时,师生个别交流很重要,它往往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有效。因为个别交流时作为交流的双方均有自己的观念,交流时存在一个说服过程,交流的结果是师生双方均受益。

3中医药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12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传统中医药老字号百年沉淀的厚德载商、依序遵行、德行合一和寓意释义的创业文化精髓代代递承,中医药院校理应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使命,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对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创业教育文件精神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赋予时代意义。

[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中医药老字号;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53?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研究”(2012SJB880061);学校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3 年度课题“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研究”(JP2013/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云龙(1977-),男,江苏阜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郑晓红(1972-),女,江苏六合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教育. 马新飞(1982-),男,江苏金坛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老百姓和官员人等看病,均依赖于中医诊所、药铺等中医服务机构,以及走街串巷的“郎中”。中医药老字号,是其中规模最大、技术最优的中医服务机构,具有诊疗疾病、研制药物、销售药物三大社会功能。以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九芝堂、鹤年堂等为代表的一批批中医药老字号历经岁月磋跎,百折不挠,艰苦创业,逐渐形成了“医、药、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格局,创造了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奇迹。作者认为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内涵结构应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维度加以解读。

(一)“厚德载商”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造就中医药老字号基业长青的的核心文化。如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等文化;胡庆余堂“戒欺”文化;陈李济“同心济世”文化;九芝堂“药者当付全力,医者当问良心”文化。

(二)“依序遵行”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是链接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硬软外壳的桥梁。如同仁堂设立了一条严格的“族规”—分店不称同仁堂,仅可在店名前冠以“ 乐家老铺” 四个字;“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和“真不二价”是支撑胡庆余堂“戒欺”文化的铁定规则;陈李济最早实行“职业经理人”和“董事会”制度,商号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资本合作,实行“两姓合股经营,两族轮流选任司理”。

(三)“德行合一”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软外壳。如中医药老字号坚持分赴各省及关外选用产地、季节、货色真实的地道药材。制作工艺精益求精,针对不同药物,注重药性,不惜工本,专制制药工具,如金铲银锅。当顾客对药品微露不满时,立即收回原药或投入香炉以焚之,并准定在一二天内赶制好药调换。坚持为贫困病人、赶考考生无偿送药。

(四)“寓意释义”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最为具体实在,构成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硬外壳。如字号、富有特色的店铺设计、牌匾楹联、独特的产品、技艺、店员的绝活、字号故事等。尤其,同仁堂特设“下洼子门”方便患者;胡庆余堂自设养鹿园;鹤年堂在每一品种的包装内都放有“ 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药名、产地、气味、主治何病和药的图形,更能体现出中医药老字号独特的物质文化。

二、中医药院校培育创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需要

文化的传承创新是高校的第四大功能,中医药院校理应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使命;中54医药老字号是集医疗、保健、养生、制药、买卖、流通等于一体的专业性、行业性实体。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研究中,相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较隐性位置;随着创业文化的演进,中医药创业文化的研究日趋显性价值。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使命,有助于缓解中医药院校文化惯性和体制创新的纠结。所谓文化惯性指的是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主流文化,在新的文化时代中,要适时适当地与新兴文化进行耦合,势必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

教育是出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又会由于社会与人的时代变迁而不断变革。随着创业文化的崛起,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份文件对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作出具体部署。教育顺应着当前文化形态的变迁,更能体现出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又有其理论的滞后性,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部相关创业教育文件精神的落实。

(三)中医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给学生们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这种资源能否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人格和才智,而不被环境所奴役。在这奏唱创新创业强音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创新创业精神常青,必须形成创业文化。有文化,精神就不会倒,精神还会在文化中充盈着新的力量。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中医药文化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深深影响着每一届中医药学子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药老字号历经百年沉淀的创业品质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能够把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时代学子的创新创业学习实践中,能够把时代学子创新创业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探索层面,有效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中医药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随着创新创业知识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创新创业观会逐步确立起来。

三、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的内容及其培育路径

传统中医药文化所蕴育的创业文化精髓,赋予了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作者基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视角,从创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探索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共生、共促的中医药创业文化模式;为中医药学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造就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如图1 所示)。

(一)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的承传传统中医药老字号厚德载商、依序遵行、德行合一和寓意释义的创业文化,与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求,为中医药老字号和消费者创造和实现了价值。置身于中医药文化之中的中医药学子,由然而生一种人文文化气息,更能认识和理解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借此激发创业激情与智慧,提高自身创业警觉性,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勇于实践,争接地气,最终形成一条有利于校园创业文化培育的良性循环通路。

(二)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的培育

1. 创业的精神文化培育

中医药院校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在递承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还应凸显以下三点:

(1)树立中医药学子文化创业理念。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弥足珍贵,中医药院校学子文化创业有着独特的行业优势。所谓文化创业是指基于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原由有三:一是文化创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医药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取之不尽的资源;二是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医药文化产业将获益;三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因子必将加速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进程。

(2)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医不适合建立大医院,设立门诊、诊所或连锁店成为造福人类的主要方式。中医创业可归属于微创业范畴,具有投资微小、见效快、可批量复制或拓展的特点,适合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中药材经营项目也同样适合。加强中医药院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给创业学子以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创业教育才能因人而异,辩证施教;同时,把创业学子置于创业信息流中,以提高遇到创业机会的概率,才能孕育出更多的中医药界创业精英和创业项目,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弘扬中医药学子时代创业精神。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创业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路径其实就是围绕创业的整个商业价值链上的一些列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活动发生的理念、价值观和信息等。培育创业文化具体地说,是培育以创业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创业文化,并渗透进创业文化的制度、行为、物质层面。创业精神把职业要求内化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使创业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公序良俗。

2.创业的制度文化培育

培育创业文化必须固化于制,一要构建创业文化培育的内部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引导并组织落实,部门学院形成共识,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健全制度,厚其内涵,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创业文化培育一体化指导服务体系。二要构建创业文化培育的外部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导向与扶持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筹资机制和人才资本蓄养机制。目前,重点要系统研究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规范化建设及有效运行实践工作机制,要建立社会企业参与机制,使更多中医学子积极参与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

3.创业的行为文化培育

培育创业文化必须外化于行。创业行为文化作为创业文化“动态”的部分,要以提升中医药院校师生的生命质量为切入口,以中医创业文化理念来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实现其生命状态的改善,尤其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等的改善。基于此,创业典型的生成是一个最直接的显性指标,创业典型是创业文化的特定产品,创业文化是创业典型的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创业典型的生成是实现创业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

4.创业的物质文化培育

中医药院校创业物质文化是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界的、显形的物化文化,是创业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创业典型案例、创业一条街、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园、科技园以及创业网、创业社团、创业教育成果等。这些创业教育的物质基础承载的那种无声的立体的多维的文化,隐含和记载着创业精神,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三)中医药院校“创业遗传代码”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