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时间:2023-06-07 09:2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第1篇

课题名称开题报告(宋体,三号,加粗)

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一)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三)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二)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一)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二)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条件(宋体,四号,加粗)

描述课题的具体研究条件,如基础资料情况,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指导老师的情况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六、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加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例:

题目:煤矿防治水管理及预防措施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煤矿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瓦斯,矿井水害问题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和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水害,不但会给生产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职工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泉上煤矿矿井开采范围的延伸、生产能力的提高及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开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将变得更为复杂,涌水量进一步增大,水害问题也更为突出,故需要对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防治水措施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选题意义:

本论文着眼于矿井持续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现状要求,运用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矿井涌水量及其变化、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煤层底板灰岩承压水突水危险性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查明煤层底板水患影响程度,并对矿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提升矿井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研究矿井主要地层、地质构造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水害地质因素。

(2)只有建立和形成规范的防治水技术管理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一系列防治水工作。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矿井突水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及工人安全,为此国内外专家对影响矿井突水因素和突水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类,

一:以水压为主要因素,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力对隔水层的作用,如斯烈萨列夫理论、突水系数等;

二:以矿压为主要因素,试图通过研究顶底板隔水层和采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等特征来认识突水规律。

近年来,对于矿井突水通道,专家、学者从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矿山压力学、岩体力学及构造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最大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是断裂构造突水通道;对于突水机理,从“下三带”理论、矿压、大中型断层、小断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突水以承压水通过断裂构造进入矿井为主;对于突水预测,专家建立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GIS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等煤矿突水预测模型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矿区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方法能对矿井突水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治。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主要在充分整理研究泉上煤矿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水质分析等当今水文地质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泉上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影响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分析的成果和结论提出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对水文变化、防治水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总结、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泉上煤矿防治水措施方案通过专业技术刊物及相关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包括:《煤、泥炭地质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地质工作手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等,确立相应的标准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1~4周现场实习调查阶段(泉上煤矿实习)

2、第5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提纲

3、第6周进行相关资料查阅与检索

4、第7~8周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第9~12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

6、第13~14周交付指导教师审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

七、参考文献

1、柴登榜等。矿井地质工作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2、郭颖、李智陵等。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8

3、孙超主编。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徐星宽。矿井突水机理、水害成因与防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22

5、章至洁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9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防治水规定[S].2009.

第2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方法,找水,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P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水文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需继承和发展传统技术基础上,也要关注并结合新技术、新理论,这样才更有利于进行找水工作,才可以使找水技术不断的更新发展。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料拥有量不足2 200m3,世界排名109位,而30年后,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将不足1 700 m3。因此用现代的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来找水减缓各区域供水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下分别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勘察法、地球物理测井勘察法、地面核磁共振勘察法的工作原理及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二、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总体而言,水资源的利用形式逐渐严峻,以许昌市为例,许昌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204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0。市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面积达67 平方千米的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4.0m,且仍以每年1.5~2.0 m的速度下降,地面最大沉降量超过277 mm。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在许昌麦岭水源地综合运用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找水勘察,取得了多种地质信息,基本查清了供水目的层的埋藏条件、边界条件以及地下水动态特征。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简述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应用。

1.物探和钻探

(一)物探。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情况,采用对称四极电测深法对勘察区西部的补给断面进行探测,共做电测深点203个,电测深剖面8条;利用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对勘察区西部、南部边界和北汝河河道进行了探测,共完成9条物探剖面, 96个物理点,剖面长度54.55km;对18眼探采结合井和4眼勘探井进行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物探测井,划分地层,进行排管。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查明了西、南边界和北汝河河床的地层结构和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为拟建水源地的供水孔和布置钻探工程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钻探。根据遥感水文地质调查、物探资料,结合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在补充分析勘察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布置钻探工作量。勘探施工勘探抽水孔4眼,进尺291.4 m;地质孔4眼,进尺362 m;观测孔12眼,进尺1 071.55 m;探采结合井18眼,进尺2 242.2 m。共施工勘探孔和探采结合井38眼,总进尺为3 967.15 m。根据物探、钻探工作分析,麦岭水源地第四系孔

隙含水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北西向的茨沟—姜庄凹陷和襄城大断裂等构造控制。同时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地地层时代、岩性、成因及富水性,新近系湖积层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的富水性差,集中供水意义不大;中更新统埋藏型冲洪积卵砾石层颗粒粗,厚度大,富水性强,不易污染,是城市集中供水的理想水源地。

2.遥感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勘察中应用

遥感技术即从远处探测、感知特体各事物的技术,它技术先进、探测范围大、信息量大,并可实施动态监测。遥感勘察方法就是在勘察区范围内进行的航空遥感勘察,它是一种采用展片和航片目视解释,结合野外验证与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遥感勘察方法可分为4种:热戏外监测法、水文地质遥感信息法、环境遥感信息分析法和遥感模型法。

(一)热红外监测法。热红外监测法主要就是用热红外波段的遥感图像资料,通过测定地面温度来确定地下水的存在。特别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的寻找。其工作原理是:地下水可在过毛细管作用、热传导作用及地表强烈蒸发作用下可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地表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冷热异常的现象,此现象便可在热红外遥感图像上显示出

来。利用红外遥感数据再配合一定的航片作为基本的遥感资料便可实施地下水资源的探测工作。

(二)水文地质遥感信息分析法。水文地质遥感信息分析法就是运用水文地质理论对从遥感图像获取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等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有利的蓄水构造,判断地下水的贮存情况。

(三)环境遥感信息分析法。环境遥感信息分析法就是根据遥感图像上提取的与地下水有关的植被、湖泊、水系等环境因子与地下水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判断地下水系统的贮存情况。其工作原理是:在干旱区域,植被的生长状态因受到气候、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区域浅层地下水对植被的影响最大。地下水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控制着被群、植被覆盖度。可通过这些信息来判断地下水的排泄点(区)的水位埋深、矿化度和水化的学类型等相关信息。

(四)遥感模型法。

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得知与地下水密切关系的水文因素状况,并建立监测地下水位的定量评价模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估测的方法叫遥感模型法,它是遥感与数学、模型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此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地下水位分布状况。

3.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物探方法的一种,主要是配合地质钻探对钻孔内的水文地质状况进行精确探测。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是以严密的物理数学原理为基础,主要用于分析地下水的分布,判断地下水质量,探测岩溶洞,分析地层构造等。地球物理测井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原理如

下:

(一)正确地划分含水层并确定层位及厚度,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对地下水进行地下水矿化度进行测量。地层水的矿化度越高,地层电阻率值越低

(三)判断裂隙及其泥质含量。裂隙存在的判断标准:声波时差较大,电阻率较小,密度偏低。如果裂隙存在,那么裂隙中填充的泥质越多,自然伽马测井值就越大。

(四)岩溶水勘察。裂隙层位可由声波曲线直接反映;当溶洞中含水时,自然伽马曲线幅值略低,以此来可判断其富水性;在岩溶、裂隙发育处,会出现井径扩大的现象,因此,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也可用井径曲线来判断。

(五)划分钻孔地层岩性。根据不同岩石的密度,电阻率,波阻抗,孔隙度等参数的差异,并综合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中子孔隙度测井等资料就可以划分钻孔的岩性剖面。

4.地面核磁共振法

地面核磁共振法就是利用不同物质原子核特性差异产生的核磁共振效应,通过观测、研究地层中水质子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探测区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直接找水的地球物理方法,可量化含水层信息,勘探的深度小(目前最大勘探深度小于150m),适合北方地表较干燥地区使用。其工作原理就是水中的氢核质子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再以具有拉摩尔频率的交变磁场对地下水中的质子进行激发,这样原子核能级间就会产生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或衰减的快慢直接与含水层中氢质子的数量、含水层孔隙大小相关,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越大,所探测区域内水含量就越丰富。从而,可以根据由小到大的核改变激发脉冲矩来推断由浅到深含水层的贮存状况,达到实现直接寻找地下水的目的。

地面核磁共振法属于直接找水法,在有效的勘探深度范围内,有水就有核磁共振信号显示,以此来探测各类型的地下水。主要用于探测其他物探方法难以寻找的地下水,主要应用在以下4个方面:黄土孔隙、裂隙水探测;寻找碎屑岩类浅层风化裂水和层间承压裂隙水;确定基岩裂隙带的富水性;判断灰岩区溶洞、裂隙含水或是泥质充填。

三、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勘探技术的不断提升,在继承了老一辈水文勘探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后,新一代的工作者更要与时俱进,不断的研究并熟悉新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将新老结合,挖掘开拓出更加优良的勘探方法,从而方便找水工作,使得找水的相关技术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少勇,刘伟超,田慧娟,李倩倩 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综合运用[期刊论文] 《中州煤炭》 -2010年1期

[2]-邹慧峰 找水中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的综合应用[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年12期

[3]-贤世荣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20期

[4]-赵实 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综合应用[期刊论文] 《技术与市场》 -2010年9期

第3篇

Abstract: Marine Geology Data Access Middleware realizes the mapping of physical model and standardized logic model, realizes the object to relational database mapping. It separates the business logic structure and database storage, suits the distribution application, and provides perfect service for upper layer appli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Demand analysis for Marine Geology Data Access Middleware, from purpose and function; study overall structure of Middleware of Marine Geology Database Access; design of Marine Geology Data logical model, define data contract, develops the Marine Geology Data Access Middleware based on .NET platform, including mapping between object model and relation model based NHibernate; realiz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CF service and distributed data access.

关键词: 中间件;对象关系映射;NHibernate;WCF

Key words: middleware;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NHibernate;WCF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81-03

1 系统目标与功能

数据访问中间件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网络环境中,透明访问异构数据资源而开发的软件[1]。海洋地质数据访问中间件(marine geology data access middleware,缩写MGDAM)通过以数据服务[2]方式封装异构数据源,提供了分布式数据访问的标准接口,实现了对多种数据源的统一访问;同时针对海洋地质调查数据[3]实现了应用领域中对象实体及属性与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表及数据之间的相互映射,从而使该中间件的使用者能够直接面对业务模型,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业务实体的操作。

MGDAM要能满足以下功能需求:①利用合适的分布式数据访问方法和数据提供方式,实现对不同单位海洋地质数据的分布式访问。②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业务模型。③解决面向对象的开发和关系数据存储间的不匹配问题,实现对象关系映射(O/R-M)[4]。同时,基于合适的对象关系映射工具,能自动生成代码,减少开发工作量。④能快速适应数据源的变化。⑤主要满足用户信息查询的需求,不涉及进行数据的修改。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MGDAM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MGDAM位于异构数据源系统(数据层)和应用程序(应用层)之间,向下协调各数据源系统,向上为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提供统一数据模式和数据访问的通用接口[5]。其中数据层是实际的物理数据存储,主要是各类关系型数据库,包括Oracle、SQL Server、Access,提供关系数据模型,以关系表、字段、记录等方式提供数据。应用层是各种应用程序,包括WEB应用程序、WinForm应用程序等。

MGDAM内部自下而上又可以分为四个逻辑层次:持久化层、业务模型层、数据服务层、服务管理层。

持久化层[6]提供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实现对象关系映射机制;由于本项目是基于.net进行开发,则采用基于.NET的ORM映射工具NHibernate[7],利用NHibernate自动生成SQL去从数据库存取对象。

业务模型层调用持久层以实现业务对象的持久化,提供映射后的业务对象模型,业务对象模型是统一逻辑模型的子类,符合逻辑模型定义,为数据服务层服务。

数据服务层利用分布式通信编程框架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8]构建数据服务传递数据,将业务对象模型为数据服务,对外部系统提供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为下一步工作中构建企业级的面向服务架构提供服务。

服务管理层完成寻找数据源或服务、传输查询请求、返回访问结果的任务。

2.2 统一对象模型设计 海洋地质调查逻辑模型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①体现面向对象的技术本质。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以客观现实中的实体为依据进行数据组织,描述引用关系、继承、聚集以及多对多关系。②体现科学的数据管理体系。以海洋地质调查对象为数据单元,能根据不同应用的需要重新组织成所需要的数据集。③具有高度的集成性。模型覆盖海洋地质调查所有领域的对象,这些对象不按专业进行分割,而是按客观世界中对象间的联系组织,使各专业的应用软件都可以对该模型进行操作,并且其数据是相互一致的,实现不同应用软件在数据一级上的集成。典型代表如海洋地质取样数据逻辑模型,其UML类图如图2所示,包括样品站位要素类和多个对象类,如取样现场记录、样品入库记录、岩芯描述、岩芯照片、分析测试等。

2.3 基于对象模型的数据契约设计 基于对象模型进行数据契约(Data Contract)[8]设计,主要是对对象模型中的每个对象类,通过DataContract与DataMember属性将其定义为数据契约。MGDAM基于C#语言将类的属性定义为C#的Virtual属性,并通过get和set关键字实现属性的定义。

3 系统实现

3.1 基于NHibernate实现对象关系映射 基于NHibernate实现对象关系映射,需要在建立持久化类基础上,创建NHibernate表映射和数据库连接。其实现的关键是创建NHibernate表映射,即建立映射文件,每个数据库表对应一个映射文件,用于生成数据模型。在映射文件中定义了数据存储到哪个数据库表,哪个属性映射到哪个字段,不同的对象如何相互关联。在运行过程中,NHibernate根据映射文件生成SQL语句[9]。如钻孔信息(BoreholeInfo)的映射文件定义如下:

table="Borehole">

unsaved-value="0">

Z

3.2 基于WCF实现数据服务 基于WCF实现数据服务的构建和托管,包括了以下过程:①创建WCF Service Library工程。②定义数据契约。③定义服务契约,通过ServiceContract与OperationContract属性将接口定义为服务契约。④实现服务契约,定义一个服务实现类,实现服务契约接口。⑤绑定数据服务。⑥数据服务的托管。为了方便数据服务部署,MGDAM采用了基于控制台应用程序实现数据服务自托管,其关键代码如下:

namespace HOST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ype serviceType=typeof(DataProviderService);

using (ServiceHost host = new ServiceHost(serviceType))

{ Console.WriteLine("Data Services Starting....\r\n");

host.Open();

Console.WriteLine("Data Services Available!\r\n");

Console.ReadKey(true);

Console.WriteLine("Data Services Stoped!\r\n");

host.Close();

}

}

}

}

3.3 分布式数据服务的访问 MGDAM的数据服务管理层负责对分布式数据服务进行注册、管理和访问,其关键技术为数据服务的动态调用,关键代码如下:

IList dataProvider =ConfigurationManager.Get("dataProvider.config");

……

foreach (string strRemoteAddress in dataProvider)

{DataProviderClient client = new DataProviderClient("WSHttpBinding_IDataProvider", strRemoteAddress);

//根据已注册的数据服务动态调用

//使用 "client" 变量在服务上调用操作。

….

client.Close();

}

if (docRst != null)

return (XmlDocumentToString(docRst));

else

return "NULL RESULT";

4 结论

海洋地质数据访问中间件,利用NHibernate将数据从关系数据库中的表形式转化为对象,使得数据层和业务层分离,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同时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质量;MGDAM基于WCF构建数据服务,为分布式海洋地质数据的访问提供了标准接口,使得已有信息系统和数据源能够在保持自治的基础上被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也为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宏彬.基于中间件的数据访问服务的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7.

[2]Vijay Narayanan. Introduction to Data Services[J/OL]. http:///articles/narayanan-soa-data-services,2009.

[3]戴勤奋,苏国辉,魏合龙等.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数据库数据结构[R].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05.

[4]张彦歆.基于.NET平台OR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王硕.基于WebGIS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动态集分析系统[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孙卫琴.精通Hibernate: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NHibernate-Relational Persistence for . NHibernate Reference Documentation. http:///hib-docs/NHibernate/html/2006-06-03.

第4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99-03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各高校地质类专业大学一年级所面对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与其配套的野外认识实习课程,不仅是一门必修课程,而且因其很强的实践性和授课对象的普遍性而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课程更是面向地学类所有专业,包括地质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地理学等,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参加,学校投入30多人次的师资,在南京湖山地区、六合方山、苏州、宜兴和连云港等地,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进行为期1~3周的野外实习。作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第一次用专业的角度去观察野外岩石露头,他们对体验地质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充满了好奇。因此,野外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在野外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更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否获得更高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地质学专业知识,以及他们将来的就业取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南京大学创新性地提出了“三三制”培养方案。为了让学生打下宽广的基础,得到全面发展和拓宽就业渠道,该方案将大学一年级作为“通识教育”阶段,要求在一年级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更丰富的专业信息和更自由的选择空间。这一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正在引发一些列相关的教学改革,包括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培养目标的转变等。《普通地质学》及野外认识实习课程作为一年级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改革中首当其冲。如何结合地质学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是适应和配合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及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将根据作者近年来在《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教学中的体会,分析在教改新形势下该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如何提高野外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以供与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新教改带来的主要变化

1.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大学和教师的职责和目标是给学生传授好专业基础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型和创新型人才越来越为社会所需要。从高校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很强的学习和融会贯通能力。这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启发式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基础的专业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朝哪个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突出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走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是给他们带来烦恼和压力,而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快乐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力。

2.调整课程设置以增加通识教育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南京大学此次“三三制”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将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和发展路径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为此,一些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安排在一年级通识教育阶段。以往在大学一年级只有《普通地质学》一门专业课,在新教改方案执行以后,《构造地质学》也放到了一年级进行。这一变化,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一年级结束后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再次选择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培养一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构造地质学》课程的基础理论也是《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中必须的专业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野外认识实习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有关地质概念,增加野外教学的效果。

二、适应教改形势,提高野外教学质量

新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与专业设置等各方面的改变,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地质类专业大学一年级通识教育阶段的公修、必修课程的《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有效地提高野外教学的质量,既要让学生复习、巩固《普通地质学》课程中学习到的基本概念,领会和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更要在野外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他们在娱乐中了解地球,理解地球,并探索地球,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地质人才。

1.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对教学内容感到好奇,就必须改变灌输式、传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新获得主动权。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学生在野外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获取讯息。这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往往一开始对野外现象没有专业的认知能力,需要教师带到地质露头,在听教师的讲解中获得信息。随着对野外工作方法的熟悉和掌握,学生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思考接下来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先介绍当前露头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地层新老过度关系、构造接触关系等,推测路线前方可能出现的地质现象,然后鼓励学生到下一个观察点去验证。当观察与推测一致时,如何将不同观察点看到的地质现象联系起来,讲述实习地的地质概况以及地质构造演化。如果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推测的不同,则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应该注意的是,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强调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到地质解释之间的推理过程,解释可能有多解性,教会学生如何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到各种不同的解释,以及每种可能的解释所需要的支持证据。这样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单一的说教式讲解,或者将观察与解释混杂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能体会科学的严谨性,以及教师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有助于学生对地质过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回答,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相比以前的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及其之前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课外的一些知识,其中包括有关地球地质方面的知识。他们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的可能是比较初级的“外行问题”。无论是哪一种问题,都应该从鼓励学生提问的精神出发,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与其进行平等的讨论,或者留下来作进一步的资料调查,以待后续解答。在讲解和回答问题时,尽量避免命题式的方法,而是用客观推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不能确定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地调动,也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选择好实习基地,是野外地质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不断提高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保障。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主要基地位于宁镇山脉西段湖山地区和苏州、连云港地区,也是国内众多兄弟院校的实习地点,具有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的悠久历史。尽管如此,该实习基地的建设仍然不能放松,原因有两个:(1)虽然该基地发育的地层、岩石、构造和古生物等地质现象比较典型、简单,但仍有很多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不断更新并提高以往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清楚、完整、合理地理解实习区的构造、古地理演化简史;(2)由于开山采石等人类经济活动,使得以往典型的地质剖面遭到破坏,同时又开辟出新的剖面。这需要实习队不断去寻找、选择合适的教学剖面,并首先对剖面进行研究,制定教学方案。

3.稳定野外教学队伍与吸收新鲜血液相结合。野外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不仅需要说教式的教学,更需要教师身先士卒,做好示范作用。这就需要有一些喜欢、愿意和善于进行野外工作和教学的教师,投身于《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中来,用他们在野外的工作热情,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教会学生如何在野外进行观察,并如何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提升到认识和理解地质过程中。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野外地质工作才不会被片面地认为艰辛和枯燥无味,而是在娱乐中探索自然的奥秘,实现人生工作与兴趣的统一。保持野外教学队伍的稳定性,让熟悉教学基地地质情况的有经验的教师承担《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的教学,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加入或者轮替,这样有助于野外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也有助于适应学生和后继教学工作的需要。

4.坚持小论文写作,起航从学习到学术的转型。实习小论文的写作,是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教学近年来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学术小论文的写作,让学生对实习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学术论文写作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并有一次从选题、文献搜集、实验和论文写作的全程学术性过程,能够帮助他们体会基础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的差别,并开始对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有了一定了解。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三三制”方案力求引导大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以后实现从学习型到学术型或职业型的转变。对那些有志于在专业方面进一步深造并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是在实习结束以后,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的一年内完成,这完全符合“三三制”教改方案的目标。在近几年的实习中,大学生参加小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形式从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不断革新,小论文质量也不断提高,收效甚好。参加过小论文写作的同学,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论文研究的热情更高,也明显更加专业。这说明,小论文的写作实习是成功的,在今后的野外教学中仍应该坚持。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小论文选题、组织形式、辅导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在经费支持和实验资源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普通地质学》野外认识实习作为地质类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是检验课堂知识学习效果的考场,更是提高和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学习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一环。在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得到了难得的机遇。野外教学中应本着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和稳定教学队伍,坚持教学创新,努力提高野外教学质量,为国家选拔未来的地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地质工程 研究生学术道德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22-02

【Abstract】For the study of academic morality cultiv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key is how to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reform programs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basic mater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terms of the present reform generality of education, regime and supervision of academic moral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reform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Geological engineering Academic mor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近年来,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技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后备军中的一支,其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现象也有发生。学术道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得到高度重视,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培养地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改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建立健康的地质工程专业学术管理环境,规范地质工程专业学术秩序,优化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情况

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我国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例如,四川大学在今年开学典礼上让新生学习《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并首开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更是从几年前就开始,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北京大学更是将学术道德规范开设为必修课;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处理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受理学术道德规范问题举报、并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在制度保障上几乎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学术道德规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还利用网上的学位管理系统接受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现象的举报。高校采取的这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给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参考和经验。

二、地质工程专业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的构建

解决研究生学术道德诸多问题,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而应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标本兼治,应建立系统的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研究生学术道德机制用最优化的一系列方法来处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事务、管理事务与行政事务,是由几类不同机制联合起来,共同形成的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中起作用的完整运行体系。[1]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主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惩治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长效机制,既要从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软约束着手,更要重视规章制度责任划分,也要落实监管和惩治的硬措施建设。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依托高校其他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剖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共性,充分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灵内在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更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避免学术不道德事件的发生。

三、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优化地质工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

1.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学术道德教育

正如国内各高校在开学典礼上对新生入学道德教育的重视,地质工程专业新生入学也是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相关介绍与宣传的最佳时期。以新生入学为契机,邀请地质工程专业知名人士以其本身对名利的淡泊、对学术的敬畏的例子为学生做规范和道德的引导,并从学术道德的基本定义、目前出现的现象、危害、处罚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以引导为主,在开学之前端正学习态度,理解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在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性。

2.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培养优势,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所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的特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密切,形成了以实验室、科研项目为基础、以导师为核心的团队。[2]对于学生的培养,导师承担着精神生命的培育和研究方法指导的双重责任。在精神培育上,加强师德建设,导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和榜样,使学生牢记社会责任,秉持诚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术作风,甘于寂寞、淡漠名利,担当学术道德的实践者;在学术研究指导上,导师根据项目课题内容,结合时代需求,设计出适应每位研究生的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意义的专题研究项目,确保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不重复。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导师在其中扮演一个服务性的角色。根据导师为主体的特点,地质工程专业还应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系、学院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生的研究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3.打造实践创新平台,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励措施。

地质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打造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避免学术不道德事件的发生。依托国家支持地质工程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政策,依托国家支持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信息,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积极扩大社会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创新平台,打造地质专业特色精品,以参选课题为主线,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创新的能力;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育优秀学位论文,对取得优秀科研成果和获得各级别优秀论文称号的研究生进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激情。[3]

4.提供良好的论文开题条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学生在研究中缺乏见解和观点,自然就想到抄袭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学科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我们利用这便利条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使研究生的课题不重复,研究内容不重复,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积极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于2011年5月成立了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与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家知名学校、企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并共享许多国际资源,使学生对南极的地质状况研究充满了好奇,激发了科考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上对待研究。

5.实行监管惩治并举

单靠研究生自身的道德调控和培养单位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止学术道德失范的发生。由国内几起学术道德事件发生后,高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在处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发挥的作用中发现,硬性的制度监管和惩治可以收到很好的警示效果。所以,地质工程专业结合实际,制定了本专业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规章制度,遵循地质专业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4]

6.发挥学术批评的监督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对违反学术规范的学生给予严惩。

许多高校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理都一致的采取了保密的态度,有碍于高校学风建设的“颜面”问题,对道德失范处理过程和结果并不公开。[5]用沉默的逻辑来对待学术造假,只能制造更多的造假隐患。地质工程专业在处理学术道德问题方面,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制度,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监督研究生教育质量。针对全国各大高校在法律层面的学术监督制度短期内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形,充分发挥学术批评的监督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学生给予严惩。例如,建立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媒体和个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在公开的大环境下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约束。

四、结 语

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而形成的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加深理解,并逐步完善。希望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运作起来时,能真正给予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诚信茁壮成长、有所作为保证,保持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地质工程学术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天一、曾志英.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长效机制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81~183

2 赵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4):35~37

3 魏继红、吴继敏、孙少锐.如何加强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59~60

第6篇

1.入学测试情况及学员基础状况分析

入学测试是了解学员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地保证。每位新生入学伊始,我们都能按照中央电大地要求进行测试。从测试地成绩来看,及格率不高,说明学员专科地基础知识不扎实。从年龄结构看,前两届学员年龄偏大,但实践经验丰富,多数学员是从事工商管理工作。部分学员已是部门地领导,近两届年龄偏小,但缺少企业管理地实际经验。许多学员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教学的难度。通过入学测试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开展本科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本科试点专业补修课程的组织

为了保证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开始伊始,我们认真组织学员对专科阶段的课程进行补修。安排教师进行《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不少于20学时。为了检验授课效果,我们还专门组织了考核,给学员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提高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工商管理本科的所有课程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许多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授课,结束了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状况,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员的欢迎。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大胆尝试,采用MBA的方式进行授课。如小企业管理课程,该课程采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教师能结合书中的案例教与学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网上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都在大连网站设有网页,每门课程都在网上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辅导和习题作业,方便了学员上网自学,改变了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邮箱,方便与学员的交流和讨论,每到学期末,责任教师还在网上有关复习考试的要求,确保教学信息的畅通,既方便了学员的学习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践环节

1.课程实习工作

工商管理本科的许多课程,都要求结合作业进行社会调查。如企业战略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员走访企业家,调查企业经营状况、战略制定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能认真布置检查,并做好记录防止相互抄袭,走过场,保证了课程实习的质量。

2.专业实习工作

为了提高专业实习,我们在冰山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认真组织学员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请厂长和人力资源部长做报告,并组织学员参观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实习结束后,要求学员认真写出实习报告,并请企业给学员做鉴定,确保实习工作的质量。

3.毕业论文工作

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教学系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分校设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确定专业论文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写作阶段、答辩复审阶段、终审验收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设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重点,确保专业论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地进行,提高了毕业论文地质量。

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的配备

工商管理专业全部由电大地专兼职教师自己授课,没有一位外聘教师,这是确保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地基础和关键。目前,从事该专业授课的教师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9名。这在全国电大系统来讲,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授课的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平均分和及格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保证。

2.教师的进修

目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年轻教师中,多数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也计划在三到五年内达到研究生水平。对于老教师都能坚持不定期到普通高校去深造,更新知识,并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会,确保师资队伍地质量。

3.科研工作

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网址和信箱,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每位责任教师都制作了网页,网页累计达到数十万字,许多教师都能自觉主动地参加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开放教育的课题,每年5篇,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开放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是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创新,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学员也应转变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2.网页地质量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既要从事日常地教学工作,又要学会制作网页。但目前有些教师地网页发展还有待提高。

3.网上资源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校多数学员还习惯于传统地面授教学,上网查询资料和自主学习地人数少的可怜,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学员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原因。

五、今后的设想

1.稳定学员规模,注重教育发展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地质,择业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资源、环境等问题上,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已经形成共识,石油、钢材等生产物资价格上涨,能源危机、地质灾害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地质学子投身于地质行业的热情与信心。最近几年来,地质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十分抢手,完全可以用“一生难求”来形容。

我们依然清晰的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质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艰苦、边远的代名词,地质毕业生多数不太愿意服务于本行业,跳槽和改行的人不在少数。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今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地质类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他们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权重如何?这就是本文作者致力于探讨的问题。

许多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际调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黄发友(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单位发展前景、施展才华三个方面;李春霞(2005)认为部属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单位是三资企业,其次是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李志(2005)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最看重的三项是: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员工晋升发展的机会和员工学习的机会。刘芳芳(2005)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不再单纯把就业看成是惟一的谋生手段,而是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周文霞(2007)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相对稳定,比较一致,大学生所在地域、学校、所学专业及性别等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并不显著,他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如经济收人、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和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工作发展前景等)。这些成果为本文作者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提供了基本依据。

大学生毕业就业是一个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大学四年了,谁不想顺利步入职场为今后的发展寻求一个较高的发展舞台呢?地质类专业大学生既有前述学者研究结论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工作的过程中选取了部分地质类学生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了地质类大学生择业决策问题,旨在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过程

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并按这些要素的支配关系组成递级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它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析、判断、综合。它又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

(一)建立择业决策的递级层次结构

由上面所述,大学生择业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择业决策过程是有区别的,对于上面所提到的因素的决策顺序是不同的。发展舞台、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就业地区是四个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在择业时必须考虑并做出适当权衡取舍的主要因素。

作者根据学生择业的实际情况,为了简化问题的方便,特作出如下假设:

1.家庭背景、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包括社会工作等)的差异性等个体特性只影响择业结果,但不影响学生择业决策过程;

2.只有“大学生就业”,没有“大学生创业”(这是另外需要探讨的问题);

3.从学生来看,他们较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地矿行业”、“公务员”和“非地矿行业”三种。因此,本文只简单的讨论这三种方案。

4.在大学生通常择业的决策因素中,本文选取相互独立的发展舞台、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就业地区四个准则(当然他们彼此不能完全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简化而已)。

递级层次结构为:

(二)建立判断矩阵,确定要素权重

1.判断尺度的确定

判断尺度是表示要素B对B的相对重要的数量尺度,即B的数量形式。

判断尺度

定义

1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要素相比,一个要素比另一个要素极端重要

第8篇

《从中亚到长安》为西部美术考古丛书第一部,立足美术学与考古学的视野,着眼西部地区考古遗存中的艺术和艺术品进行专题研究,应用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方法,汇集老、中、青三代学者,丰富了美术考古学科的研究成果。

数千年来积淀的文明,交通中西的文化地位,为中国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探寻西部地区的考古发现,秦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等早已成为西部文明乃至中国文化史的象征,进入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体系。然而在历史资源丰富的西部,考古学者的眼界不应该也从不会仅仅停留于这等惊世骇俗的重大发现,还有更多精彩、美妙的领域等待着学者们去发现、去探究、去诠释。例如美术考古,这一对接美术学与考古学的新兴学科,为进一步对西部地区历史遗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宏才教授主编的西部美术考古丛书之《从中亚到长安》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全新的视野,关照以丝绸之路为轴线的西部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中亚到长安》是西部美术考古丛书的第一部。书中包含石雕与岩画、青铜器艺术、汉唐艺术、宗教艺术、中西交流、信息研究等几个板块。书的新意在目录中就得以体现,传统的考古学专著将重点放在证明史实的文献性研究与整理,而此书着眼于对考古遗存中的艺术和艺术品的专题研究,凸显美术考古的特色。主编罗宏才出身于考古专业,具有三十余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实践经验,如今又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应对考古和美术这两大学科可谓游刃有余。在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丛书着力聚焦中国西部地区乃至与之相关的更广阔的地理区域与历史空间,试图依据广泛、系统、新颖、详实的考古资料,通过有效、多元的学术方法来切实对接美术、考古这两大学科领域,深入探讨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以至宋元时期或者更广泛历史区间内的美术史迹、美术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艺术、社会文化与区域美术考古史等。”可见编者在丛书主题与特色表达中所付诸的思考。

翻看《从中亚到长安》,有个特色令人眼前一亮。全书收录的22篇论文中,不但有罗宏才、张、王维坤等国内美术考古界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最新研究成果,魏久志、任萌、席琳等“80后”青年学者乃至硕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也赫然在列。美术考古自身是一门新兴学科,这一代年轻学者若能伴随着此学科同步成长,一同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则必然是美术考古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上,《从中亚到长安》的编写与出版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更可贵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先生特意为本书撰写序言,以勉励后辈学者们的工作。如此一来,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书,以自身的研究培养、影响下一代学者,形成学科内代代相传的体系,此种情形在近年来的学术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

依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背景,以预设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约稿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一部论文集质量的优劣,除却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外,主编对于文章选编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罗宏才在书中并未奉行“拿来主义”,不加处理地堆积相关论文,以拼凑成书,而是在论文选编之前就已预设不同的主题与板块,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与其约稿,从而编入对应的主题和板块之中。我们可以称这是一种“研讨会式”编写方法。以往的学术研讨会要求学者们根据讨论的主题发表相应演讲和论文,以汇总为成果。《从中亚到长安》便达到了此种效果,所不同的是它将学者们往来奔波参加会议的时间与精力转化到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工作中,以期获得更高质量的成果。此种“研讨会式”论文集编写方法无疑为全书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提供了保障,而作为主编为一部优秀论文集的出版所担负的责任从中可见一斑。

书中所收录的论文均采用了最新的研究方法与考古发现。田野调查法为考古学历来所坚持的根本方法。此书中各位学者的研究也均建立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例如罗宏才在论文《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石雕像群组的调查与研究》中,附有多张由不同角度拍摄的石峁地区及石峁遗址实地图像,为读者全面反映了遗址当地的地质特点与环境特征,这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细致的田野调查。美术考古强调体现考古与美术双学科的研究特色,因而美术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极为重要。同样是在罗宏才的论文中,列出了15件石峁遗址石雕群组人像图片,其中一一对应有手绘线图,将原本因年代过远而已模糊的人面轮廓清晰地复原,这为研究石峁石雕人像的艺术特色提供了可行性。随后更是列出了三星堆、妇好墓等地出土的青铜雕像、石像、玉器等像图片及手绘线图,将石峁石雕人像的造型特色、视觉效果、雕刻技巧、风格类型等与示例进行比较,达到对其综合研究的目的。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便将考古与美术的学科特色相结合,显示出美术考古研究的新趋向。而其余诸学者的论文也包含着各自的特色与创新。各路名家新贵于书中就西部这一相同地域的研究展开相互碰撞与比较,这轮番上阵的学术比武,令我等读者读得有味、看得过瘾。

美术考古对于学界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年轻学科,所幸的是,有这样一群学者为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努力着。《从中亚到长安》仅是西部美术考古丛书率先出版的第一部,我们期待余下的四部能带来更多的发现与观点。诚如李学勤先生在序言中所言,“美术考古则是当前中国考古学急待进一步促进发展的部分。”这本书和这套书的出版也当是为这门学科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罗宏才主编. 从中亚到长安.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1

罗宏才主编. 西部美术考古.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李学勤. 当代学术思想名家文库:李学勤卷.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第9篇

[关键词]崩巴台庙地区 地球化学特征 空间分布规律 异常分布规律 成矿元素丰度 成矿规律

[中图分类号] P6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90-3

论文是建立在内蒙古崩巴台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基础上,通过对工作区内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分析,地球化学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本论文主要总结了工作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规律,分析了不同地层含矿性,并从地球化学方向初步分析了工作区成矿规律。

1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规律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成的不均匀性,同时也提供了不同成矿物质基础,体现在地壳元素的丰度变化上,分析对比地壳不同部分元素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成矿特征的差异。因此,本区地球化学特征从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元素在不同类型岩石中的分布特征及元素的富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1.1元素的的空间分布规律

1.1.1Au、Ag、Pb分布特征

在水系沉积物中Au、Ag、Pb含量仅在测区西北部发育区略有差异起伏,此外大体上是在元古界或侵入体出露区为高于区域背景值,而在中新生界出露区为低于区域背景。岩石中,Pb高背景值分布在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一、二岩段及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中。Ag在侏罗系中高于区域背景值,余者均为背景含量。

1.1.2Co、V、Ni、Cu、Zn分布特征

在水系沉积物中Co、V、Ni、Cu、Zn大致呈北低南高的趋势,其高背景及异常的分布均受渣尔泰山群或侏罗系石拐群控制。岩石中,Zn仅在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Jxa)高于背景,其余地质体Zn含量均在分析检出限以下,Cu高背景分布在中元古代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及渣尔泰山群、侏罗系地层中,其它地质体低于背景。Ni均为背景和低于背景。Co高于背景分布于渣尔泰山群、华力西中晚期闪长岩、斜长花岗斑岩和元古代闪长岩、花岗岩中,其余地质体中其含量低于背景。V仅在中元古代闪长岩岩体中高于异常下限,其它地质体均为背景含量。

1.1.3W、Sn、Mo分布特征

在水系沉积物中,W、Sn、Mo在测区西部素太庙-舒图有一北东向高背景带,该W、Sn、Mo高背景带基本和早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岩体与渣尔泰山群阿古鲁组接触带一致,此外,在测区中部白垩系发育区也有一条北东向W、Sn、Mo高背景带。岩石中,Sn在华力西中期花岗岩和印支期花岗岩中含量最高,在其余地质体中均为背景含量。Mn的高背景分布于渣尔泰山群、燕山期花岗岩和华力西期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体之中,其余地质体中Mo含量均低于背景,W因分析灵敏度低,均未报出。

1.2元素在各地质体中的分布

1.2.1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

(1)色尔腾山群、渣尔泰山群分布区水系沉积物中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有十一种元素的大规模异常,各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

渣尔泰山群地层岩石中的高背景元素有Cu、Co、Ag、Zn、Pb、Mo、Au、As、Sb、Hg。其中又以阿古鲁沟组中高背景元素最多,含量也最高。色尔腾山群高背景元素有Cu、Sn、Ag、Mo、Nb、Zr。

(2)二迭系下统发育区水系沉积物中各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出现的异常均为发育于近渣尔泰山群处的边缘异常。

该统岩石中各元素含量也低,略高于克拉克值的元素有Cu、Ag、Mo、Cr、Sr、Nb、Ta、Sc、Nb205。

(3)侏罗系发育区水系沉积物中高背景元素有Cu、Zn、Au、Co、Ni、V,而Pb、W、Sn、Mo则为背景或低背景含量。侏罗系地层岩石中Cu、Ag、Co、Cr、Sn、Sr为高背景。

(4)白垩系发育区水系沉积物仅有Pb、Au、Ag、W、Sn、Mo的零星低缓异常。白垩系岩石中高背景元素有Cu、Sn、Ag、Sr、Cr。

(5)新生界第三系各元素均为背景含量或低于背景含量。

1.2.2元素在岩浆岩中的分布

(1)元古代中酸入体发育区水系沉积物中大部分元素为背景含量或低于背景含量,只有Sn、Pb丰度值较高,而Au、Ag含量变化起伏较大。早元古代花岗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体中,高背景元素有Cu、Sn、Ag,闪长岩中和花岗闪长岩中V也为高背景分布。中元古代岩体中,高背景元素花岗岩中为Cu、Sn、Ag、Cr,闪长岩中为Ni、Sn、Co、V。此外部分稀土元素(La、Ce、Y、Yb)和Nb的丰度也较高。

(2)加里东中期闪长岩发育区水系沉积物有零散的Cu、Zn、Co、V、Au小异常,其它元素为背景含量或低于背景含量。岩体中高背景元素有Cr、Cu、Co、Sn、Ag其它元素含量波动于克拉克值上下。

第10篇

三次令人心碎的地震,唐山、汶川和玉树,我的采访也进行了三次――追踪非主流科学家李泰来。

玉树地震之前,李泰来跟我说:海城地震后,唐山人活得好好的,唐山地震带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唐山地震之后,汶川人活得好好的,汶川地震又带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汶川地震之后呢?下一个大地震还会带走多少生命?我们活在两次地震之间啊!

玉树地震之后,我再次采访了李泰来。他依然在研究地震波,把电视台播放的玉树地震实况全部录制下来,翻拍成照片。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干的――从5月13日开始,他把数码相机对准了电视屏幕,拍了12个昼夜,困了就眯一会儿。

“玉树地震以后,我睡不着觉。”80岁的李泰来声音颤抖,“唐山人不能白死,汶川人不能白死,玉树人不能白死,我们总得做点什么了!”

他说,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还不尽如人意,建筑物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什么格外重视建筑?我们现在的建筑物有什么问题?一切来源于他发现的“扭波理论”。

扭波是真正的破坏元凶

张庆洲(以下简称张):玉树、汶川和唐山,三次地震破坏有什么区别? 李泰来(以下简称李):被破坏的建筑物,三地几乎一模一样。地震不仅仅是两种波――纵波和横波,扭波是真正的破坏元凶。我的扭波理论再次得到了百分百的印证。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烟囱是旋扭的,房柱是旋扭的……完全模拟了扭仪试验。

张:我们都知道地震波只有两种――纵波和横波,你却提出扭波理论,能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一下吗?  李:纵波、横渡和扭波,三种波同时生于同地,是一母所生的同卵三胞胎。由于传播速度不同,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而形成了三个单独波列。在一次地震中,纵波首先到达地面,间隔一段时间横波到达,最后是扭波。

张:哪种波对物体的破坏最严重?

李:是扭波。扭波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

张:你简单通俗地讲一下,扭波如何破坏建筑?

李:在当代,根据横波理论设计,一旦地震来临,建筑物照样倒塌。比如阪神地震中的高架公路,钢筋水泥连成一体,日本人认为是最抗震的设计,可是全部倒塌了。美国有个纪录片叫《地牛翻身》,解说同说:“高架公路的倒塌,使全世界的工程师感到恐慌,不知怎的,这种道路竟然还是不堪一击。”

按照扭波理论,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高架公路首先遭到破坏。扭波是扭动破坏的,合成一个很大的扭力矩,扭力矩的大小与它的长度成正比,长长的高架公路会产生极大的扭力矩。所以说,高架公路边的房子可能不被破坏,但高架公路首先被破坏。

唐山启新水泥厂5个水泥仓连在一起,是钢筋水泥浇注的。这个庞大建筑物够结实吧,地震一来,水泥仓全部趴架。按照纵波、横波来讲,钢筋水泥浇注的根本不应该坏,可它不但坏了,还彻底趴架了。5个水泥仓连在一起,合成了一个巨大的扭力矩,把56根0.5米见方的水泥支柱从柱顶全部扭断。

张:你的理论如何应用于现实。也就是建筑物如何才能抗震,你能举一个实例吗?

李:抗扭啊!我就叫5个水泥仓跟地基不连接。这个办法是老祖宗发明的――石柱础。石柱础活端可以消扭。中国的宫殿、庙宇、木塔和穿斗木结构民房,其竖柱、横梁、榫结连成一个整体,平放在石柱础上,具有非凡的抗震能力。

张:我们的祖先未必意识到了扭波。

李:但他们知道石柱础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宫殿、庙宇都是这样设计的。你看溧阳民房的图片,大都是穿斗木结构,平置于石柱础上,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地震后前沿墙坍塌,但房架仍然完好。当代建筑没有石柱础,有的为了好看搞个假石柱础,钢筋水泥立柱与地基连接一体。看着牢固,大地震一来先从根部切断。

北京故宫和南京明故宫是明朝建筑,全都是石柱础。石柱础本身不绝对抗震,还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和八项措施。譬如说,房架必须榫结牢固等。

张:你谈谈三个基本原则和八项措施如何?

李:防扭抗震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阻止扭波进入;二是消耗扭波;三是增强抗扭能力。八项措施是:截波、加箍、结牢、加筋、地下、空端、底小、轻质。

张:能不能讲一讲每一项措施具体怎么做?

李:比如“截波”,扭波只能由固体传播,而不能通过液体和气体,若将房屋建在轮胎或气垫上,或增加橡胶的应用,可以减免地震破坏。国外也有类似的实验。

又如“加箍”,扭波可使烟囱、房屋四面开花铅直坠落,加箍可防止物体沿竖直薄弱带裂开四面开花。

再如“结牢”,物体加箍后,虽然不再四面开花,但会分层水平旋扭,如果再将它的上下各层相互结牢,则可以防止物体沿水平薄弱带裂开平移脱落。其他各项都有具体阐释,比较复杂。而且各项之间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相互配合使用。

地震实况跟书上说的不一样

唐山大地震后,李泰来向弟弟借了个照相机,骑着自行车在地震废墟间穿梭。三伏天刚过,炽烈的白光照耀着小山一样连绵不断的废墟。他越调查越觉得地震实况跟书上说的不一样。

李泰来从唐山返回南京,运用地质力学的分析方法,逐步发现了地震有纵波、横波和扭波。扭波产生扭动,扭动产生地震破坏。这种破坏不在物体外部,而在物体内部。比如说楼房,扭波在楼房内部扭动,将其扭酥扭散,继而“趴架”――四面开花垂直下落。

张:你在唐山大地震中发现了什么?

李:唐山地震之后,我上火车站天桥一看,在地震烈度为10到11度的地区内,房倒屋塌,电线杆却直立如初。跟《地震烈度表》画的不一样。当时的《地震烈度表》,电线杆的倾斜角度是划分烈度的重要标志:电线杆在地震烈度6度时开始倾斜,倾角随着烈度的增加而增大,至1l到12度时完全倾倒。

我对唐山震害进行了大范围实地考察,结合江苏溧阳、辽宁海城、云南龙陵地震的破坏资料,总结出与横波不同的地震破坏的十个基本规律,搞清了地震破坏机制,通过应力分析发现了扭波。

1978年11月,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大会”,李泰来把他的论文《地动――岩石循环论》寄到了大会组委会。论文署名――南京橡胶二厂电工李泰来。

他的论文与橡胶有关,首次提出了“扭波不能通过流体和柔性物体,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如橡胶作为建筑体的‘轮胎’,阻止扭波进入建筑体,从而达到防震”的理论。

李泰来的扭波理论令组委会陷入思考:全世界都知道地震波由纵波和横波组成,怎么就出来了第三利啵――扭波,会有第三种波存在吗?

有一位专家对李泰来的论文这样评价:科学的春天看来真是来到了,连橡

胶二厂的工人电搞起地质研究来啦。此人的轮胎理沦,是不是在推销自己的橡胶产品哪,哈哈……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分会的一位理事说:李泰来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现在在橡胶厂,那是历史的错误……他身处逆境,依然痴情于科学事业,我们应该为他骄傲!

李泰来出生于唐山,1953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1955年调往南京地质学校,1958年被打为“”。1962年恢复人身自由后扫过马路,纳过鞋底。1966年成为南京橡胶二厂的一名电工。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研究地质学。1978年政策落实后他成为东南大学副教授,后又被评为教授。

就在被专家讥笑的两年后,也就是1980年,《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进行了采用橡胶铺放在建筑物下以防震抗震的实验。

目前的实验不是模拟地震破坏,是人为破坏

扭波理沦沉寂了将近30年。理论只是理论,没有科学实验不行,无法令人信服。

但是,“唐山人不能白死”,从中年到老年,李泰来的这个念头也没死。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李氏地震扭波破坏模拟实验仪”诞生了。2006年,在“唐山地震30周年抗震减灾学术研讨会”上,李泰来向100多位与会者演示了扭仪。

会议室一片寂静。李泰来的开场白有点悲壮。

我今年77岁,是教构造地质的老师,退休多年,算业余地震工作者吧。我和两个弟弟一道研制了“李氏地震扭波破坏模拟实验仪”,在扭仪上可以把地震扭波的产生、传播和破坏全部展现出来,让大家都能亲眼看到地震破坏的全过程,知道应该如何设防地震

唐山宾馆容纳了这么多中国科技界的精英:院士、研究员、副研究员,院长、所长……他们渐渐叫了,扭波理论不容小觑,无论是谬误还是真理。

演示结束后是提问时间,人们纷纷涌上主席台。主流科学家们盯着“扭仪”看了又看,仪器虽然仅有半张写字台大小,四五指厚,但功能却是世界一流的。它的特点在于:扭波强度(地震震级)不但可以事先调节,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随时进行调控;一例扭波实验可一次完成,也可分段进行,便于定格观察各个阶段的破坏现象。

李泰来的报告很成功,很多主流科学家对他表示支持。但是会后,他提交大会的论文依然如泥牛人海。在我们现行的专家决策制下,一名非主流科学家提出的理沦很难逾越这道门槛――主流科学家有主流科学家的难处。

扭波可以沉睡,但绝不会死亡。

2008年lO月13日,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地震工程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性会议。李泰来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扭波扭仪模拟预测地震破坏》及附件光盘。

张:参加这次重要会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世界关于地震破坏研究的成果一览无遗。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传统的纵波和横波理论无法解释发生的地震破坏实况。他们进行的依然是摇床式科学实验,无论是二维的、三维的……部无法产生扭波。

2006年1月,日本在三木市做了世界上最大的三维地震破坏模拟实验,六层实验用大楼水平摇晃,两个立柱断裂,桌子跳动,也不旋扭,与地震破坏实况不相符。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好几次。

他们模拟的不是地震破坏,而是用机械力把物体摇断。不论是一维二维三维的,不论是机械式的电磁式的液压式的……都是外部力量使实验平台连同待测物体一起定向摇晃,制造刹车效应,由于惯性产生瞬间反向运动将物体撕裂、切断、颠覆。从本质上讲,这不是模拟地震破坏,是人为破坏,与地震破坏无关。

摇床式与我的扭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张:与会国代表反映如何?

李:日本利学家看过扭仪演示,马上和我们交流情况,先后找我谈了两次。有意思的是,正是中央台播放6层大楼破坏实验的那个日本厂家。第二天,还邀请我把扭仪放到他们展台上去。我没去。我觉得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第11篇

我校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乡土地理资源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南小河沟(中学地理课本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二是甘肃省能源化工基地。为把这两大社会资源整合成教学资源,我从人文、自然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

一、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1.组织对南小河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南小河沟位于距西峰城区13公里的董志塬西畔,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南小河沟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是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坚持半个世纪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基地,也是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南小河沟的治理经验已在董志塬周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广泛推广应用,仅庆阳地区按南小河沟治理模式进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谓遍地开花,收效显著。这种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规模进行。西峰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面就近学习西峰水保站进行小流域和小区治理的新鲜经验,一面接受专家的指导,将水土保持与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目标结合起来,创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林牧生态结构优化模式,大力进行以保持水土、防治泥沙流失为中心的经济作物的开发利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做到土不下坡,青水常流,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南小河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法和显著治理成效受到国际水土保持界的关注,先后有俄罗斯、加拿大、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国际声誉很高。如今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的南小河沟,已经驰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苍松翠柏,吸引人们常去领略她那迷人的风光。通过利用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生既理解了课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又接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洗礼。

2.组织学生参观庆阳石油开采基地和石油化工厂。我市位于陕甘宁盆地边缘,有大面积的古地理成油环境。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亿吨,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储量1.0822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0316亿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2383亿吨,三级储量合计达4.3521亿吨,被称为中国石油近十年来的最大发现,日产塬油1600吨,已建成生产能力93万吨,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实地考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尤其是看到石油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大火熊熊,浓烟滚滚,对环境污染很大,同学们深感忧虑。

二、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考察报告

1.根据活动前的要求,考查结束后要求每人要撰写。800字以上的小报告,而很多学生写了近2000字,还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2.在个人小报告的基础上,开展班际优秀论文交流。每班选出2―3篇,学生对推选的文章进行认真筛选,力争为班级争光,这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积极上进的精神。

3.在优秀论文汇展后,积极推荐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地球小博士”论文大赛,很多学生获奖,指导教师也受到地理学会和学校的表彰。通过这样的活动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经验和受到了环境教育。

三、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初步体现。此次活动不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体验成功与快乐,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前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实地调查,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如将南小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以小论文的形式推荐给自己的家乡,给石油化工厂写信,言辞恳切地和他们商谈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资源。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研究性学习目标初步实现。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激发了观察生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了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3.新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尝试。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过程和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过程,在组织活动中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身临其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明确了,体现了学习为其终身服务的理念。

四、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启示

1.单一的教学方式由灵活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代替。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挖掘一些本地传统乡土地理资源和优势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也为其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在考查活动中,学生的反应、表现和情绪是平时在课堂中难以发现得,如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中表现并不突出,但从其考察过程和撰写的报告来看,却表现得很积极。这是开放教育的成功范例。

第12篇

关键词:地热资源勘查地下热水异常区水文地质测绘浅层测温

Abstract: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can through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er, hydrology ge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shallow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he resistivity sounding, stimulating electrical sounding, measuring the WenKong drilling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geological work means the underground hot water delineated abnormal area, in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investigation stage [4], with the smallest input in order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hydrological geology CeHuiFa and shallow temperature measuring method of underground hot water delineated abnormal area is more intuitive, economic and effective one of the ways, here in the new spring geothermal anomaly area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underground hot water delineated anomaly zones and ideological system technology policy, but also for future in similar areas to develop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ases.

Keywords: geotherm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underground hot water abnormality area hydroge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shallow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 P64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形地貌

勘查区内地貌[2]属侵蚀丘陵和盆地相间地貌类型,中为河谷盆地四周为丘陵山区,最高点位于勘查区东南部的小山包,海拔标高+477.5m,最低点于旧县河的河床中海拔标高+280m,相对高差197.5m。区内东南部、东部沉积岩区,山脊多呈波状起伏,山顶多为圆状、圆锥状,沟谷不发育,山坡一般较陡,植被发育一般;西北部、西部花岗岩区,山顶多浑圆状,山坡较陡,多凸坡,植被较发育;中部新泉盆地,地势平坦,现为稻田及居民区。旧县河分布于勘查区中南部,其北岸有一小溪汇入,交汇处及其附近即为地热田出露区。

2区域地质概况

2.1地层岩性

调查区内分布有侏罗系坂头组、白垩系沙县组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1):坂头组(J3b):分布于地热田西南侧及东北侧一带,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呈灰白、浅灰色,产状为255∠59°,局部夹有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呈灰白、灰黄色。受构造断裂和地热田热能影响,局部岩石受变质略呈硅化、绢云母化。

(2):沙县组(k2s):分布于地热田东侧,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砂砾岩、含砾粉砂岩。

(3):第三系(Q3al-pl):分布于盆地内旧县河南岸及其支流小溪的西岸的二级阶地,上部含砾砂质分析粘土层,下部为砾砂、卵石层。

(4):第四系(Q4al):分布于盆地内旧县河及其支流小溪两岸一级阶地,上部为含砾砂质粉质粘土层,下部为砾砂、卵石层,构成,钻孔控制的厚度4.50-11.05m。

2.2地质构造

新泉地热异常区位于闽西南拗陷带内清流―连城北东向断褶皱带和上杭―云宵北西向断褶带的接合部。盆地西部分布为二长花岗岩(ηγ4-51)、浅灰白、灰黄夹灰黑、浅肉红色,中粗粒似斑状结构或条带状、片麻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有较强的自变质现象。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叶腊石化、绢云母化明显。根据收集资料表明,盆地基地岩性也为二长花岗岩及其蚀变岩。区内地层为单斜层,褶皱不发育,但断裂构造发育有走向北东向30-40°、走向北西向330-340°两组。

(1):北北东向断裂。据区域地质资料,北北东向断层分布新泉盆地以东成为盆地东部边界断层。断层两侧沙县组和坂头组断层接触,坂头组页岩有明显硅化破碎。断层带向西倾斜、倾角70°左右。

(2):北西向断裂,据区域地质资料该断层呈北北西向,沿旧县河支流小溪方向延展,在本地热田,该断层隐覆于第四系之下,野外调查期间未发现明显迹象,具体走向尚需结合后期物探资料进一步论证。

2.3岩浆岩(ηγ4-51)

盆地的基底及其以西分布二长花岗岩、浅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状结构或条带状、片麻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有较强的自变质现象。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叶腊石化、绢云母化明显。

3地质调查方法 [3]

3.1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同步进行,测绘时间选择在枯季(2011年12月-1月)。测绘面积8.2km2。测绘底图采用1∶10000地形图,野外采用双星GNSS(RTK)测量仪定点。测绘方法采用沿断层、沟谷追索法,辅以路线穿越法。测绘时以温泉自涌点和热水井点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共定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点80个,其中热水泉点1个,冷水泉点2个,热水孔调查8个,冷水孔调查2个,溪沟测流点2处。地质测量以填绘断裂构造为重点,水文地质测绘以寻找天然温泉露头点、分析热水井点分布范围,注意观察与地下热水有关的岩石蚀变,裂隙发育特征为重点。水文地质测绘期间,共采取水质全分析样5件,简分析样11件,送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实验室分析,取样过程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3.2水化学特征

根据取样结果综合分析:新泉地下热水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质类型为HCO3-―Na型;热水井点及泉点的F与SiO2离子含量较溪沟水、河水含量偏高。从简分析取样结果分析:以HX3点的测试结果作为本底值,靠近温泉自涌点附近区域F与SiO2离子含量偏高,PH值偏小,由此圈定出地球水化学异常区范围图(见图1)。

3.3 浅层测温

浅层测温主要采用深度1.0m左右的测温。测温点定位采用双星GNSS(RTK)测量仪,精度为1.0mm;测温采用便携式AR882+红外测温仪,精度0.1℃。测温点观测线距25―60m,点距15―30m。根据测温点画出等温线图,在于地热异常区的本底值对比后圈定出地热异常区范围图(见图2)。

4地热异常区特征

4.1异常区平面分布特征

从水文地质测绘及热水孔、温泉分布位置及1m浅层测温综合分析,勘查区地热主要沿F1、F2隐伏断裂带分布,沿F1断裂走向带圈定出3个地热异常区,其中以ZK2孔为中心的异常区温度最高。异常区形状呈长条状,沿北东15°左右方向展布,长约700m,宽90-180m不等,异常区面积0.091Km2(见图1)。水文地质测绘取样测试结果分析,根据PH、SiO2、F离子含量的不同,圈定出地球异常范围,异常区形状上不规则椭圆形形,以旧县河及其支流交汇处为中心,沿其流域方向展布,异常区面积0.151Km2。通过1m浅层测温与地球化学调查分别圈定出异常范围,然后叠加,圈定出公共异常区范围,异常区面积为0.167 Km2。

图1水化学分析法圈定地热异常区范围图

4.2估算热储温度[4]

在温泉出露区,利用地球化学温标来估算热储温度,所取温标为SiO2温标和K-Na温标两种,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新泉地下热水的热储温标。

图2浅层测温法圈定地热异常区范围图

(1)SiO2温标

式中:Tr1―热储温度(℃)

C―水中SiO2的浓度(mg/L)

=118.43℃

(2)K-Na地热温标

式中:Tr2―热储温度(℃)

C1―水中钾的浓度(mg/L)

C2―水中钠的浓度(mg/L)

=170.33℃

所以,取 =144.38℃作为新泉温泉深部的热储温度。

9结束语

水文地质测绘法和浅层测温法简单、方便、且经济实惠,尤其在地热资源勘查的调查阶段,工作量和工作经费的投入有限,综合水化学调查测试分析法和浅层测温法圈定地热异常区和估算热储温度,可以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1]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年2月1日实施;

[2] 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2月,605~606;

[3] 孙希满隋学文.地热资源的勘查方法手段.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 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