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国经济类论文

外国经济类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国经济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国经济类论文

第1篇

Political Economy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生作开题报告时,应有包括导师在内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3-5人参加,教师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做出认真的评议。

第2篇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3〕胡剑萍.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31-03

一、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在突出数学基础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质、提升其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21世纪高等院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一)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关键在于提高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不必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在大类培养中执行分类、分层指导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好大学数学关键在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性比较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二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会数学思维。国外大学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微积分作为通选课,二年级以后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经济数学、矩阵等课程,供不同专业要求的同学选择,国内人大、北大等综合性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工学色彩突出的学校也多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单独开设6或8学分的微积分或大学数学,二年级以后同学们可结合自己发展需求选修数学相关课程。鉴于公共管理下设的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专业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必要的,而对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考研不要求数学的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提出专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科学选课,执行分类、分层指导。

二、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原则

1.有利于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2.有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5.有利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设想

1.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为重要途径,恰当地将数学素质的培养与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相结合。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来讲授,讲透主要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数学知识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在设置数学教学内容时,改变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解题技巧的现象,将数学原理与公共管理专业相结合,注重知识对社会现实的服务。在设置后续课程时,应强调数学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试成绩=作业与表现30%+月考10%×4个月+期末考试30%,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数学教学,夯实数学基础,实行微积分教学“3+1”模式。改革数学教学计划,在低年级数学基础阶段之上,增设高年级的数学提高阶段,构建全程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数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该生所从事的专业奠定数学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提高阶段应与专业和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相应的数学软件和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为学生节省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内容,把学生从大量的做题技巧中解脱出来,并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3+1”是指在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的开设过程中,3个学分为数学知识点的学分,1个学分是实验学分。1个实验学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结合专业能独立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二是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迫使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三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己设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以数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选修课。大一期间,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4学分,采取“3+1”模式。在大类分流后,根据专业和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选修课,其中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三个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未来需要考经济类研究生或本科需转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其次,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考研、出国为导向,在符合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解决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证明、解题技巧偏多的问题。在课时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删去一些纯粹为了考试而学、华而不实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学时,增设与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课。最后,强调数学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类分流后,结合学生的所选专业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参与确定,协同授课,这既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也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开展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产生阶段:数学知识和数学定律的产生过程。讲解数学定律产生的过程和基于的社会现象,恢复并畅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形成阶段:讲解和阐释数学定律,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数学定律形成最本质的认识。在数学定律讲解部分,要突出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性和方法性。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应揭示数学朴素的本质,让学生领会数学精髓。应用阶段:强调数学定律的运用,实现数学在现实中的工具作用。建立专业中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案例库或结合教师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5.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国外高校在数学教学上,非常强调数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国外数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专业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这些理念使得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原来仅仅为了不挂科、为了考研而学数学,上升为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最终上升为数学的技术、文化的层面上。数学应用能力最终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上。1985年美国的高等院校启动了微积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虑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工具广泛使用对大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高校对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7年启动了微积分改革计划,新的方案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的概念性理解能力、解决问题技巧、分析与举一反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提出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1989年和1990年美国数学科学资金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交了《振兴美国的数学:未来的关键资源》和《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即两个“戴维报告”。该报告指出数学科学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强调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要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提出各类前瞻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时揭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技术、数学理论、数学实验。美国的微积分改革非常富有成效,使得人们对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都市事务学院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数学难度不高,但他们非常强调应用。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还应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因此,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成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第三,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在教学工具上,教会学生使用一些辅的数学工具,包括图形计算器、相应的数学软件等,凡是能用机器、计算机完成的就用机器和计算机来解决,老师更多讲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孟津.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曹殿立,等.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曾玖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夏小刚.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6]李岚.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数学,2007,(4).

第4篇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1991,(8).

第5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5-003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两年多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本研究力求总结这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并就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进行探讨。

一、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概述

截至2012年9月22日,经教育部审核并通过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扣除重复办学机构,全国范围内共计703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62个,占所有审批项目的22.78%,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4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48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549个,占77.22%,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15个(见表1)[1]。

表12012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 (单位:个)

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计所占比例(%)

研究生1414816222.78

本科3451554977.22

总计40663703100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呈现以下特征:

1.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从地域分布来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布态势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文化教育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涵盖18个省市区,位居前列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见表2)。

表22012年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单位:个)

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江西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黑龙江辽宁云南贵州合计

机构硕士33111110000010020014

博士1100110000000000004

项目硕士4130133610812931363421146

博士1000000000100000002

合计4533144711912941463621162

注: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有4个机构同时开展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分布不均衡,呈现东西部失衡的局面,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所占比重超出50%,相对而言,西部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很多地区甚至还未达到零的突破,如广西、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等省(自治区),这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处于劣势,教育发展缓慢,严重影响这些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2. 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缓慢。从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教育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6所,澳大利亚14所,英国8所,加拿大5所,香港4所。可见,内地与国外的中外合作办学占主导地位,而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办学发展缓慢,未来有必要利用港澳台地区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进一步挖掘中外合作办学的潜力。

3.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尚待改进。近十年,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零星的探索到当前占据经审批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1/4的比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见表1)。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显现出一些弊端,需要在深入探讨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出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及对策。

4.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大多定位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据统计(见表1和表2),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62个,占所有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22.78%。14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均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只有4个机构同时开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不存在单独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办学机构。可见,大部分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定位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就合作办学项目来看,硕士研究生项目和博士研究生项目分别为146个和2个。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端人才培养相对不足,与我国力求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可分为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机构、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研究以长江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3个不同模式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6个方面探讨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1. 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看,长江商学院致力于为大中华地区乃至全球各地的未来商业领导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商业教育,使他们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领导技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广泛的商业知识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努力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2]。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旨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人才,培养他们在金融领域的专业深度和管理领域的综合广度两方面素质,使他们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金融领域十年后的“领军者”[2]。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发挥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及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各自的优势,通过强有力的国际教育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工商管理硕士[3]。总之,通过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交流的大批高层次人才。

2. 课程设置。就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情况而言,长江商学院MBA课程培养周期短,为期一年,包括课堂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阶段,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术课程内容由8个模块组成,均采用英语授课[4]。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全日制MBA课程主要特色是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项目和商业模拟课程,培养学习跨国交流能力和实战经验[5]。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课程设置分为3类,包括预修课、核心课和选修课,每学期共九周,每年五学期,共两年,灵活的学习时间,便于学生更多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实战模拟[3]。总而言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通过与外方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旨在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3. 教学方式。不同的办学模式其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各具特色。长江商学院教学方式的特色体现了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主要教学方式包括教师面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探讨、商业游戏等,教学模式可由各教授自行灵活组合,形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4]。相比于长江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学的优势在于其高度国际化,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座和案例学习两部分,此外,部分课程教学采用计算机模拟、研讨会、特邀讲座等方式进行[5]。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教学形式主要由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组成,且校方仍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如短期访学,引入案例教学库等方式[3]。

4. 师资队伍建设。长江商学院实行“教授治校”体制,师资队伍庞大,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致力于引入顶尖、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高层次专业教授,打造中国管理学院界的常青藤。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师国际化程度较高,中外教师比例为2∶3,学院引进人才时对熟悉中国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外方教师优先考虑,严格把握教师质量[4]。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师资队伍由韦伯斯特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教师组成,韦伯斯特大学研究生院闻名于美国中西部,具备良好的办学水平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实力雄厚,保证了师资水平[3]。可见,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都注重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师,力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 管理制度。从教学管理看,长江商学院实行“教授治学”,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此体制的商学院,体制规定,长江商学院领导核心由教授组成,并组成教授管理委员会,对学校所有学术活动、重大项目、人事任免等事项具备决策权,为教授提供了教学和行政双向平台,充分发挥教授管理才能。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学院董事会领导,董事会由12位在中国和欧洲各行业中成就卓著的人士组成,并批准设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委员会,由四位中方代表和两位欧方代表组成,负责管理学院日常工作。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公司顾问委员会等组织,就中欧战略发展及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咨询意见[2]。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由电子科技大学和韦伯斯特大学共同管理,合作双方分别任命一位项目主任共同管理教学及行政事务。

6. 评价形式。从评价形式来看,长江商学院MBA学生评价形式包括学分和毕业论文答辩。要获得MBA毕业证书,需要在学校规定期限内学习并修满一定的学分,包括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最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能获得MBA毕业证书。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把入口关,注重平时表现及作业考核,规定个人平均成绩低于年级平均成绩的学生不得毕业。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评价形式特殊,学生无需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方式包括实习期考核和课程考核,通过这两方面考核的学生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MBA学位。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评价方面差别不大,都注重课程的合格和毕业论文答辩。

(二)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合作院校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二、三流的大学,甚至是所谓的“野鸡”大学,这些大学在办学质量、教育资源和学术声誉等方面与国外知名大学仍存在很大差距,本身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就难以得到保证,因而来自这些学校的外籍教师水平也同样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有些外方学校是以经济利益为办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如何吸引国外一流大学参与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改变其观望态度,是我国发展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在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上呈现低水平重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分析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教育类、经济类、医学类、工学类、外国语言学类等专业,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所占比重较大,这种办学并不是真正从我国社会需求出发,很容易造成就业市场的饱和,势必影响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率[1]。

3.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弊端有待进一步克服。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鼓励我国高校学习并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时间,大量具有所谓“洋味”的培养模式涌入我国高校,以致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如办学地域分布失衡、学科及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创新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

4. 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必须加以重视。为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教育,大力发展跨国教育,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力求提高本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但与此同时,各国又在积极地维护本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模式,防止被“殖民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持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平衡的同时,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压力。如何摆脱传统教育对研究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如何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持本国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美德,如何使外来文化与传统教育的优良因素相融合,是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三、 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 拓宽视野,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处于引进和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阶段,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质鉴定与管理、质量监管与质量保证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但我们应积极提高认识,提高合作办学的层次和质量,争取和更多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大力引入这些知名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充分加以吸收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资金投资方面,应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更多争取国外合作高校和企业的投资,以改善合作办学条件,进而促使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的提高。

(二) 学科、专业设置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上,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偏向于设置办学成本小、市场效应良好的经济管理及信息科学技术等专业,低水平办学现象严重。因此,应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发展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入教育资源时应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政府应给予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更多的关注,精细调查、审时度势,认真研究我国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同时,各地政府和高校也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地方需求和办学条件,选择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急缺学科和专业,培养出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三) 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位类型较单一,学术性学位占主导地位,专业学位所占比例甚微,正好与发达国家局面相反,单一的学术类型势必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研究生取得的有益经验,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地位,这就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探索更具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6]。

(四) 应注意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个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开创性事业,是由中国和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创立和管理的。由于合作双方在教育制度、文化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际化与本土之间的冲突,应严格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国际化要本着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来为目标,保证资源的质量,杜绝劣质资源的流入,以避免“野鸡”学校、文凭“工厂”的出现。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应真正做到优质教学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引进。本土化则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引进和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5):8790.

[2]中欧国际商学院.MBA课程\[EB/OL\].\[20121005\].http://ceibs.edu/mba_c/index.shtml.

[3]国际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介绍\[EB/OL\].\[20121005\].http:///imba/Asp/imba_project_brief.asp.

[4]长江商学院\[EB/OL\].\[20121005\].http:///MBA/acdemics/curriculum.aspx.

第6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留学生教学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rketing Teaching on

Foreign Students under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ZHA Dongla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1106)

Abstract Marketing is a subject requires large numbers of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The present paper based on author's real experience from classroom, lists features and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overseas students the course of Marketing and come up with ideas from many dimens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quality of teaching outcomes.

Key words marketing; foreign students; multi-culture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教育开始步入从单纯的输出型转向了输出与输入并重、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高校国际化办学大趋势与对外开放办学战略的指引下,来华留学生规模迅猛增长,如图1所示。其中,在校人数2005年为78323万人,而到2009年已达到117548万人。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他们来自194个国家的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0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争取全国当年外国留学生人员数量达到50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这些数据反映从留学生招生来看,来华留学生数量上不断上升,并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但从教育的视角来看,除了有量的增长,还需要质的提高。学校改善来华留学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才是重中之重。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留学生在专业设置上是文理齐头并进。以经管为例,国内代表性的大学都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针对留学生开设了本科经济与金融(含保险方向)、工商管理类―会计学、工商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南京大学商学院设置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和保险学等。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面向留学生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自2007年招生以来,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达157人,经过四年的努力,面向留学生的教学组织工作正逐步变得规范有序。

图1 留学生规模趋势图(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

作为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市场营销》是一门主要研究营销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与面向国内学生授课相比,留学生专业课教学看似只是授课语言不同,将传统的汉语教学改为英语教学,但事实是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尤其是像市场营销这门艺术性较强、宏观背景较广的学科,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上有了本质的变化。另外,留学生教学也不同于国内的双语教学,后者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授课对象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类似的知识储备,而留学生教学不具备此类条件。目前从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留学生管理的文献较多,关于留学生教学的偏少;关于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相关论文较多,而关于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研究相对贫乏。

1 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特征

1.1 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本科招生还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入学考试,考核标准仅限于其在本国高中阶段的表现,而每个国家的高中教学质量和所授知识存在差异,学生知识储备表现层次不齐。例如笔者在讲授“基于成本的定价策略”时,部分学生对于盈亏平衡价格的确定百思不得其解,需要帮助其回顾基本的数学推导,这就减慢了教学的进度。其次,英语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进程的主要因素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6.32%,位于首位,其次是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名列前十的国家是韩国、美国、日本、泰国、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大部分亚洲国家英语为第二语言,在英语表达和理解上明显弱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学生。笔者所授课的班级,有近一半来自非洲国家,其次是亚洲国家。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词汇量多、案例篇幅较长等特点。尤其是教材案例中涉及大量的专有英文名词,如跨国公司名称、商标名称、人名地名等,或是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或俚语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非英语国家学生上课时会时不时求助电子辞典,或表现出不理解,大大影响听课效果。在授课时也经常需要占用时间来解释英语单词本身的意思,而对来自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则是多余。另外,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间已有信息量的积累参差不齐。市场营销是一门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当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有些学生能及时做出反应,举出相对应的实例;而有些学生尚未接触过此类信息,互动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当讲到“新产品生命周期战略”时,笔者以3D电视为例,当时就有学生提出什么是3D电视的问题,显然这与学生已有信息的获得和知识储备密切相关。

1.2 本土教材的缺失

国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材建设起步较晚,目前针对留学生的教学,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国外教材的印影版或国内出版社发行的英文版。总结近期国内出版社的市场营销英文教材,如表1所示。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是科特勒和阿姆斯特朗编写的《市场营销原理》。但直到2010-2011第二学期,所用的教材仍旧是国内2009年出版的,原因就在于国内出版的英文版市场营销还未能实现与国际同步。这就带来知识陈旧的问题,尤其是案例和数据资料方面,例如书中提到有些数据是对2010年的预测,显然这已是事实了,在讲授时就缺乏说服力。若要采用英文最新的原版教材,成本又较高,通过网络资源查询到该书的原版教材Amazon的价格是92.77美元,以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来算,目前对于大部分留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讲尚不可行,因此唯有采用国内发行的教材。另外,尽管该书一直被世界各国主要的工商管理学院作为市场营销学必修课的教材,但其在案例的选择上偏向以发达国家为背景,尤其以美国居多。例如教材中关于人口环境中年龄结构、影响消费者行为文化因素中的例子,均大篇幅围绕美国的文化展开详细描述,这些题材的选择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有关。而目前留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留学生对部分案例的理解难度较大,价值观和理解的差异使得理论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当然,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可能以每个国家各自举例。根据笔者的调查,留学生更熟悉本国情况,或更关注中国的市场,希望以中国为例来讲解知识点。原因就在于一是目前他们生活在中国,其次是不少学生在读期间已经在从事或希望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毕业后能留在中国就业。因此针对留学生当前的需求,目前本土化的英文教材还缺失。

1.3 教学方式单一

受中文授课的影响,目前英文授课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即侵入式教学。尽管留学生课堂表现相对活跃,但若要连续性的讲述概念、理论,就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能够对市场营销实践进行思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主要靠上课时的即时记忆。在笔者的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最深的是让其收集资料,准备案例和做过课堂演讲的部分。因此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理论多联系实际。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探索

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在社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作为管理、经济类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性更为突出。而当授课对象为留学生时,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都迥然不同,如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得当,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2.1 课前准备

与其他任何课程都有一致的要求,备课工作是否充分到位,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流畅性、逻辑性和充实程度。但留学生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有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底。更加需要强调的是,市场营销课程会涉及与市场有关的方方面面,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此对教师的词汇量也是一大挑战。在案例教学中,除了案例本身,还要了解案例的背景,甚至案例相关企业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所举案例的代表性,确保语言得体,应用恰当。也可选择内容较为贴近的中文教材中的案例事先翻译成英文,再在课堂上讨论。

2.2 授课过程

授课过程中,尤其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授课效果和及时获得学生信息反馈。印象较深的一次是笔者以“发现市场机会”为题,让留学生以小组形式做演讲。留学生对自己本国市场非常熟悉,在中国已生活了两年多,对中国市场也有了很直观的了解,在对这两国的市场比较中,发现了不少颇具市场潜力的商机。在问答环节基于同学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见所闻,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讨论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经过这次课堂练习,有些学生现成初步的创业计划,并撰写了详细的计划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可直接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方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方法。通常,留学生课堂表现较为活跃,自信心足,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互动,PBL法教学正符合留学生的特点。

在授课中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材案例中涉及大量跨国公司、新产品以及品牌等名词。当大部分学生对之不了解时,可以打开与之相关的网站,直接以公司主页,新产品图片等形式展示,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3 课后任务

针对“市场营销”课本上尤其是案例中词汇量多和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可以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每章布置小组案例和个人作业,有条件的安排学生开展调研。例如在讲授产品线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时,可以就近选择某个超市,让学生去开展实地考察。另外,借助已有教材配套的软件,如TestGen,可以定期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2.4 教材编写

从长期来看,在西方经典市场营销学教材的基础上,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兼顾实际需要编写本土化的教材,融入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本土案例。例如市场营销原理(亚洲版)就选择大量亚洲国家的案例,而我们可以编写以中国案例为主的市场营销英文教材。在整个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聘请国外的专业人士参与工作,既可以使教材中的理论和观点与国际接轨,又可保证教材语言的规范性。

3 结语

当前,我国留学生专业课教学还在起步中摸索,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在留学生专业课教学中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为教学服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理念。本文以笔者讲授留学生市场营销课程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总结了该课程留学生教学的特征,从多角度提出改进的思路。在留学生市场营销教学中,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的不同,如果教学过程中能运用适当的激励策略和控制技巧,更能触发留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也更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专业课学习的能动性,使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笔者也呼吁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留学生教学的老师在国际知名学校旁听同学科的课程,以增强教师直观的认识以及同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学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董青.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2.

[2] 陆信祥.留学生教育与高校国际化进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8.

[3] 夏清文.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0.4(4).

[4] 桑红莉,宋.浅谈《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10.8.

[5] 易文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现状及思考[J].当代经济,2099.10.

[6] 闫雅都.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第7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03-02

0 前言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英语。商务英语涉及的领域较广泛,文体较多,主要是进出口贸易事务所涉及的各种英语文书,包括商业书信、合同、文件、产品说明书和各种单据等。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之中时,国内人才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商务英语课程不只是简单地对学员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地是向学员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

虽然世界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迅速,作为中国大学经济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商务英语教学却是相对落后的。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主要大学商务英语课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弊端。商务英语教学也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种,同样具备需求分析、大纲设计、课程设计、教材选择等专门用途英语共有的方面。所以在ESP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详尽地探讨了商务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课程材料选择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1 需求分析

ESP教学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原因。学习者需求分析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如: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时间长度及学习的环境等相关因素。因此只有在完全的目标情景下,才能够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法。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有助于大纲的合理制定和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对于商务英语而言,它的教学对象一般分为:一类是经济管理类在校大学生或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商务英语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的方式。另一类是与商务相关的人员,为了提高英语能力。所以首先就是要明白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语言水平。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基本信息和需要怎样哪方面的内容进行语言交流。一些需求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例如一个外销员,他应该能读懂商业信函,能够在商品交流会上与客户交谈,能够介绍自己的产品。对于学生进行分析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设置问卷、小组讨论、访谈等。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面临一些困难,确认帮助学生的方法有效措施。例如在商务英语的课上,学生需要学到一些实际地交流技巧,而不是仅仅只是教材内容,所以在商务英语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只从教材出发,把商务英语课变成英语阅读课,然而阅读内容仅仅为商务知识而已。总的说来,需求分析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标、动机和使用情况,即在将来的语言使用过程必然遇到的交际情况,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特定环境对学习者的工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二是学习需求,即分析学习者为了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效地交际必须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包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先后、掌握的方法等等。(Swales,J,1989)

2 明确课程的目的

从培养目标上看,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外贸函电写作和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处理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商务英语既然是ESP的一种,它就从属于英语。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由于商务英语学习者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强调语言的输出,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与其社会目的相关的终端行为能力。

以营销英语为例,不同于用英语讲授国际营销专业课,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重点是学习、分析和掌握国际营销行业英语特点、句法规律和术语表达法,作为语言课,它以传授与营销专业有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后者属于营销专业课的范围,讲授的是该专业严密、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以传播专业知识为目的,英语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

因此ESP课程的学习目的应当是,在语言基本技能过关的情况下,掌握ESP课程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对ESP课程专业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一套好的课程设置必须强调知识作为思维体系的导入,而并非只是传授信息和技能。商务英不光只是增加单词量,懂得商务术语,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国外风俗文化地了解,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商务思维。同时课程也取决于学习者需求和其他限制因素。例如学生也是带着他们个人学习目标,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期待。他们在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课程设置某些方面的相关概念。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需要考虑学生所期待的上课方式,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而且由于学生水平不是相同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课程。其中初层次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中层次目标应视为教学基本定位,要求多数学生达到该目标;高层次目标是对那些较优秀的学生设定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按序排列,且高一级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层次的要求。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是高校英语专业或经贸专业学生经过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应达到的标准。

3 “真实性”课程材料的选择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已发展成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专业不同或相同的学生都在使用相同的教材,而专门用途英语就是服务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而商务英语教学与EGP教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表现在教材的选择及发展上。一般说,真实语料的使用是ESP课程教材的共同点。真实语料应选自真实场合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语场合直接相关,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但目前的商务英语教材大多是面向大众,而不是为特定的学习群体度身订做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需求选编教材。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毕业求职方向不同,其需求也必然不同,课程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如果是外经贸专业的学生,教学语料的基本来源应是外经贸公司主要业务活动,包括公司介绍、产品演示、撰写报告、市场调研、商务会议及询价、报价、运输、保险、支付等商务洽谈环节。在开展这些包含目标语境所要求的交际任务的模拟活动时,教师须提供相关的教学语料,同时还可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本身就在学习真实语料,同时也是能力的培养。这种目标明确的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商务英语教材大多是知识介绍型的,重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颇少。练习一般从语法、词汇和翻译出发,停留在强化语言点的组织安排上,而没有体现ESP的特殊性和应用性。学生学过了如信用证、提单、保险等国际贸易基本常识,却不知道如何制单,如何申请开立信用证、审核信用证。许多教材只是“纸上谈兵”,与实际商务工作脱节,缺乏可操作性,而国际商务中这些实务性的操作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最缺乏的和最需要的也正是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应紧扣商务活动。基于模拟商务交际情景,课堂活动应围绕商务实践中将要面对并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的顺序展开,力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寻求解决办法,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仿真操作,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就目前来讲,我国还没有完全适合的现成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寻找或自己编写必要的教学资料,而不是仅仅依赖教材内容。

4 实践性课堂教学活动

商务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输出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输入一定相关的新的语言和专业知识之外,注重以意义为中心的活动,创造师生互动的仿真情境,在交际、合作、协商的关系中,师生共处于语言交际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完成或解决各种现实工作中的任务和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目前国内外普遍运用的任务教学法,就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会活动和合作学习模式。Numan(1991)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给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把学习者的个人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与课堂学习和课外语言活动连接起来,从而达到通过目标语学会运用语言的目的。

以下我们介绍几种课堂活动:

(1)角色扮演。例如:在模拟的商务谈判中,老师先给定题目,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比如“外方代表”、“中方代表”、“法律顾问”。角色扮演事先要制定好详细的方案。老师也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避免设计太难的商务情景。②设计的内容需要大家一起讨论。③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的考察。这种情景式的活动,它有主要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且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2)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是商务英语长久以来实用的方法。比如,给定一个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复述所发生的事件的经过,结果。讨论最后的决策,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文案的写作。国际贸易中有大量的工作会接触到文案的写作。例如:商务业务文案、商务策划文案、商务广告文案、商务契约文案、企业CIS文案、商务电子文案、商务论文的写作理论和相关文种案例。

(4)项目开发。这是一个展示综合能力的过程。例如:老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像一个公司那样。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公司员工的不同角色,共同开发一项产品或服务,流程如下:产品设计,市场调研,SWOT分析,产品广告,财务分析,到最后的PPT展示等。通过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

多方面的开展课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专业信息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及个人修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Strevens P. ESP after twebty years:are-appraisal [M].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 1988:1-13.

第8篇

本次调查问卷包括11个问题(表1)。通过了解这些问题,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同时可以了解学生们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意见。

二、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357份问卷中,有效问卷共350份,由此可见,本院学生对于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一事十分用心。

在问卷中,首先就学生读者到馆次数进行调查,有9.6%的学生一学期到馆次数不超过5次,而有30.7%的学生到馆次数超过15次以上。其中,有许多住在旺堂公寓(需步行20分钟到校园)的学生会在吃过午饭之后到图书馆,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午休。

在最喜欢的书籍类型方面,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专业类,其次是文学类、励志类、科技类、经济类、时尚类和通俗类,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是极为浓厚的,并且对于非专业类的知识也有较为广泛的爱好。

在借书量方面,有34.6%的学生一学期到图书馆借书不超过5本,5.9%的学生从不借书,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图书馆学习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

笔者就学生读者对我院图书馆网页提供的免费数据库资源进行了相关调查,如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中国数字图书馆以及万方论文库等,在调查结果中,不知如何使用中国期刊网等电子资源的学生居然高达97%。只有部分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术期刊网查阅电子文献。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并不是非常了解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免费电子文献资源,甚至有许多学生从未听闻这一资源,更无从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许多学生不知道这些电子文献资源对学习有哪些帮助;其二,学校网速过慢,且免费电子资源受到IP地址限制,只有机房电脑能使用这一资源,造成许多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使用电子资源的习惯;其三,部分学生缺乏对使用电子文献资源技能的了解;其四,“网络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选修课开展不易,仅通过新生入学时对相关知识进行讲座,无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文献检索技能对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笔者认为,学校在这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

此外,98.3%的学生希望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资源,如计学分、参与评定奖学金、设立读书达人奖杯和奖金等。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占1.7%)反对上述激励措施,而且提出一些建议,如在学生住宿区设立还书点;在教学中多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必须在图书馆里寻找资料,而且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做得好则可加分。当然,笔者发现还是有许多学生意识到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业具有重要作用,希望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电子资源的相关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的总体目标依旧是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以市场需求为主要方向,以地方经济为基础,立足于行业发展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其培养目标是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技术技能的高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没有较高要求,认为没有必要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更侧重于专业实操能力的训练。

关于学生对图书馆的意见,主要有以下看法。部分学生认为周末闭馆时间太早,希望图书馆能充分利用周末时间,长时间向学生开放;室内空调温度常常不适宜,有些地方太冷而有些地方太热,希望加强空调方面的管理;有人在图书馆内喧哗,有很多人在长椅或沙发上睡觉,希望可以加强管理;借书的期限太短,一次可以借出的书数量过少,艺术类书少、更新慢;境外出版时事文摘报刊类的书太少;外文和港台文献开放的时间太短;放假期间希望轮流开放不同的楼层;需要的书被扔在角落,没有及时上架;图书馆计算机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升级,不利于专业学习,希望安装一些软件如:CAD等;计算机太慢,及时维修,上网时间限制较多;报纸更新过快,应保留一周,有时当天没时间来,第二天就找不到该报了。

三、建议

通过这次对我院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情况进行的调查,笔者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对图书馆资源服务需求特点与建议,认为图书馆应当针对以下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一)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

如果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遇到较多障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学校应当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在读书方面的爱好,对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需要进行反复分析,制定相应的计划与对策。如,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资源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书籍陈旧、种类较少,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应当提供更多的书籍和期刊(关于励志类、社会类书、自考类、语言类、文学类如世界名著、文史类、艺术类、艺术作品绘图类、管理类、国外时尚杂志、外国科普类、外文新图书、专业之外的科学书、漫画类、绘本类书、畅销书、热门书,以及更多音像资源),制定图书采购计划,并主动与教学单位、任课教师联系,征求他们对图书采购方面的意见,将采购计划进行调整与修订,使采购的图书能充分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图书出版信息,及时将反映各学科最新成果的图书购入。此外,对于图书的分类编目、排列以及建立图书馆目录、索引等,图书馆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精选原始文献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的编制专题参考资料,满足不同读者的读书需求;提供便利书签、纸笔,方便学生做笔记;提供通宵自习室、讨论室;书架附近提供小座椅,方便学生随时阅读。

(二)加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部分学生在调查问卷第9问中提出较多建议,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大部分学生希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端正服务态度,以提高服务质量。笔者认为,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品德高尚、结构优化且相对稳定的馆员队伍,需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力度,包括专业技能、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促使馆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亲合力,自觉做好服务工作,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范围,确保服务质量;其次,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图书馆能24小时开放,随时欢迎学生进馆读书,并在某些时间段类播放轻音乐与语音提示等;再次,部分学生希望管理员帮助自己寻找书籍(配置快速找书的电脑,能告诉读者在哪架哪层找到),寻书导航,指导选书;希望查询图书位更准确些,能够让学生快速找到需要的图书(从借阅者的角度看,标示不明确,有些书很难找)。此外,还有许多学生希望图书馆可以借阅期刊与影碟,借还时间为一周;当楼下小卖部关闭时,能在图书馆内买到餐饮、咖啡;具备自助借还系统;面向学生征订图书(把想看的书单提供给图书馆后能帮忙订书);借图书到期提醒功能;微信平台查找图书;加快书刊的更新速度;将WIFI开放的时间推迟到晚上十点;学生可以自由利用讨论室。

(三)加大宣传力度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周边国家 外文文献 小语种文献 文献保障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众多邻国对中国和平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地缘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制订“大周边战略”,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努力为国内的发展营造和平良好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更成为中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改善周边环境、促进经济融合、拓宽国际合作的重要指针。

为服务国家战略,我国高校需要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而周边国家所出版的文献,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各方面情况,无疑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源。然而,自1949年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外文文献馆藏呈结构性缺失,语种分布极不均衡。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对周边国家语种文献收藏多集中在日、俄、朝鲜等语种,其他语种仅有很少量收藏或几近空白,难以支撑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文章以语种为基础,在国内、亚洲和北美地区分别选取一家有代表性的、收录中国周边国家语种文献较全面丰富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目录或联合目录进行调研,对其收录的1950-2012年出版的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的馆藏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和比较分析,为国内高校针对周边国家语种文献的馆藏建设和联合保障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1.调研方法

在调研对象选择上,机构背景、知名度、文献目录覆盖中国周边国家语种的全面性和数据量、文献统计数据可获得性是几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国内方面,选择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联合目录。CALIS联合目录作为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馆藏数据量大、文献语种覆盖广,能体现我国高校的文献收藏总体状况。国外方面,亚洲地区选择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论文引用信息导航(Citation Information by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CINII)的文献收藏数据。CINII是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根据日本国立大学法人法成立的一个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提供了一个覆盖95%以上的日本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数据的学术信息检索平台,能代表日本高校文献收藏的总体状况;北美地区选择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数据。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是世界上馆藏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雄厚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而且馆藏建设人员和文献采选模式细化到全球各地区、各语种,收藏文献语种涵盖范围和数量总体上优于其他高校馆。通过将CALIS收藏与CINII收藏相比较,可以了解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属亚洲地区的邻国,其高校对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的联合收藏水平和重视程度;通过将CALIS收藏与哈佛大学馆藏相比较,可以了解我国高校相较于世界上高水平的单所高校馆的收藏状况和存在的差距。

在样本数据采集上,主要通过调研机构的公共目录检索系统,按照下述统一检索条件进行限定性的组配检索,获取3所调研机构的语种文献收藏统计数据。其中,图书收藏数据是以普通图书(Books)文献类型、语种(Language)或标准的语种代码(Language Code)、文献出版时间段(1950-2012年每10年为一段)作限定性组配;连续出版收藏数据是以连续出版物文献类型(Journals)、语种(Language)或标准的语种代码(Language Code)、文献出版时间段(1950-2012年)作限定性组配。各调研单位的检索系统中,文献类型的限定下,不再作载体形态区分。数据采集的时间集中在2014年4-6月,按调研单位、调研语种依次完成。采取这种数据采集方式的原因,一是公共目录检索系统是现代文献收藏机构揭示其馆藏的主要方式,所含的书目信息能代表该机构收藏的基本状况;二是实现各调研机构文献收藏数据来源的统一性与标准性,有利于数据的后续分析与核实。

由于中国周边国家数量众多,有的国家同时使用几种官方语言,按国别进行文献收藏统计的难度很大。因此,文章主要按中国周边邻国常用语种进行文献收藏统计,同时也涉及少量“一带一路”沿线泛周边国家的小语种语言,纳入抽样统计的语种共有23个,包括东北亚国家的俄语、日语、朝鲜语和蒙语,东南亚国家的越南语、马来语、泰语、缅甸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和菲律宾语,南亚国家的印地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和僧伽罗语,中亚国家的普什图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土库曼语和塔吉克语。

2.图书收藏情况的比较分析

2.1收藏总量分析

由表1可见,对于1950-2012年出版的23个语种的图书收藏总量而言,CALIS为60.4万余种,远低于CINII的324.5万余种,占比仅18.6%,同时也低于哈佛大学收藏的89.5万余种,占比67.5%。可见,CALIS所藏中国周边国家语种图书的规模较小,而且集中在日语、俄语和朝鲜语等少数语种。考虑到CINII的日语收藏为母语收藏,数量远超他国机构,在去除各机构日语收藏后再作比较,可以发现,CALIS收藏量近16.5万种,占CINII收藏量近42.3万种的39%,占哈佛大学收藏量69万余种的23.9%。去除日文收藏之后,哈佛大学的收藏量远高于CINII收藏量,在中国周边国家语种图书总体收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见图1)。

2.2语种收藏分析

从表1各语种图书收藏的地区分布来看,均呈极不平衡状态,但哈佛大学的地区收藏分布相对均匀。每个机构的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四个地区语种收藏量占各自总收藏量的比率,CALIS分别为99.23%、0.7%、0.05%和0.02%,CINII分别为95.85%、2.56%、1.51%和0.07%,哈佛大学分别为83.2%、7.17%、7.68%和1.95%。可见,三个机构的收藏量都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国家的俄语、日语和朝鲜语图书中,当然,这与这三个语种的图书出版量较大有很大的关系。相对于CALIS收藏而言,CINII和哈佛大学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种图书收藏上较为突出,哈佛大学对中亚国家的语种图书收藏尤为重视。

从单语种收藏来看,CALIS除了日语之外的其他语种图书收藏量均大幅度低于CINII和哈佛大学。CALIS的日语、俄语和朝鲜Z收藏相对较好,泰语、马来语、越南语和缅甸语仅有少量收藏,其他语种图书收藏几近空白。哈佛大学收藏与CINII收藏相比,哈佛大学的俄语、朝鲜语、孟加拉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普什图语、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土库曼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等13个语种的图书收藏十分丰富、占有绝对优势,而CINII在日语、泰语、印地语、蒙语、马来语、缅甸语、老挝语、菲律宾语、尼泊尔语、柬埔寨语等10个语种的图书收藏均优于哈佛大学。

2.3年代分布分析

表1显示,CALLS图书总体收藏的年代分布,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比上一年代增长10.05%、18.56%和28.29%,80年代出版图书品种形成一个收藏高峰,其后年代增速下降明显,这种增长态势深受俄语和日语收藏变化的影响。CALLS俄语和日语之外的其他语种收藏的年代变化趋势不一,其中朝鲜语图书收藏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增长;越南语、马来语、泰语、缅甸语等东南亚国家语种图书收藏,虽然收藏数量不大,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藏量逐年代不断增长;南亚和中亚国家的多数语种,收藏量一直极为匮乏,无明显发展。

CINII图书的总体收藏,逐年代以4%左右的速率持续增长,这主要受益于CINll日语收藏的持续增长。除日语外,CINII各地区语种图书收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增长,并在其后年代均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说明日本高校图书馆对地缘政治比较敏感的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图书收藏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和较强的收藏力度。

哈佛大学的图书总体收藏,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比上一年代增长12.15%、18.41%和20.08%,其后年代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见图2)。哈佛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大大加强了对南亚和中亚国家诸语种图书的收藏力度,从70年代开始持续对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语种图书保持较高的馆藏量。

2.4学科类别分析

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在区域研究和语言学习方面的重要性,在学科类别分析中,抽样的类别重点放在人文社会科学。抽样的语种为国内高校关注度较高的7个语种,包括日语、俄语、朝鲜语、越南语、蒙语、马来语和印地语。图书出版时间为1950-2012年。

在CALLS收藏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别分别统计A-K和Z类图书种数。从各类别图书种数占抽样统计总种数的比率来看,收藏量最高的是文学类,占比32.8%;排在第二、三位的为经济类、历史地理类,占比均为12.8%;其后为政治法律类10.7%、语言类8%、文化教育类7%、哲学宗教类6.2%;艺术类、社会科学总论类、综合性图书类和军事类图书收藏量居后,占比均低于5%。可见,国内高校关于语言学习与经济、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研究的图书收藏量相对较高。

由于调研的3家机构的分类体系不一,难以对应转化,因此,国外收藏仅抽取哈佛大学的上述7个语种的10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主题馆藏进行检索统计。从各学科主题图书种数占哈佛大学馆藏10个主题图书总种数的比率来看,收藏量最高的是历史学科图书,占比50.3%,其后为文学类11.1%、语言类10.4%、政治类8.7%、法律类7.2%、哲学类4%、教育类3%、商学经济类2.8%、宗教类1.4%和社会学类1.2%。可见,哈佛大学馆藏对历史研究、政治法律研究、语言学习、哲学宗教研究所需图书的支撑力度较大。

3.连续出版物收藏比较分析

3.1收藏总量分析

表2为CALLS联合目录、CINII联合目录和哈佛大学馆藏目录收录的1950-2012年出版的23个语种的连续出版物种数的检索统计结果,虽不能直接体现连续出版物的收藏变化趋势,但从其总量可以看出各语种收藏的强弱程度。CALLS连续出版物收藏有4739种,品种极少,仅为CINII收藏的84256种的5.6%,为哈佛大学32904种的14.4%。在去除日语收藏后再进行总量比较,CALLS收藏量仅为1433种,为CINII收藏的4795种的29.9%,为哈佛大学27106种的5.3%;CINII收藏只占哈佛大学收藏的17.7%。可见,除去日语收藏之外,哈佛大学在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连续出版物收藏方面的优势较之图书收藏更为明显,而CALLS的差距较之图书收藏更大(见图3)。

3.2语种收藏分析

表2显示,CALLS各语种连续出版物收藏的地区分布呈极不平衡态势,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国家语种,其中日语收藏3306种,俄语收藏1172种,朝鲜语收藏206种,蒙语7种,四者合计占CALLS总收藏量的99%。此外,马来语和泰语有一、二十种收藏,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哈萨克语有数种收藏,其余语种收藏一片空白。CALLS占CINII的语种收藏比率,依次为俄语46.3%、马来语25%、蒙语17.1%、朝鲜语17%,其余语种均在10%之下。CALLS占哈佛大学的语种收藏比率,日语为57%,蒙语为11.7%,其余语种均在10%之下。

CINII在日语连续出版物收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四个地区的语种收藏量分别为83246种、792种、165种和53种。哈佛大学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四个地区的语种收藏量分别为26849种、3457种、2227种和371种。哈佛大学的连续出版物收藏,除了日语弱于CINII外,其他语种均数倍于CINII,对南亚国家诸语种连续出版物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4我国高校周边国家语种文献保障建设策略

4.1系统性建设和回溯补缺工作亟待开展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CALLS在中国周边国家语种文献收藏方面总体而言十分薄弱。一是体现在收藏总量小。与同为联合目录的CINII收藏相比,CALLS图书与连续出版物的缺藏率分别达到71.4%与94.4%,即便除去作为CINII母语的日语收藏,缺藏率也分别达到61%与70.8%;与能代表全球高校先进收藏水平的哈佛大学馆藏相比,CA-LIS图书与连续出版物的缺藏率分别达到32.5%与85.6%;二是体现在语种收藏结构严重失衡,日语和俄语文献在收藏总量中占比超过90%,其他语种文献收藏较为匮乏或呈零星收藏状态;三是体现在馆藏发展后劲不足。CALLS收藏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收藏小高峰后就呈增速下降趋势,这与CINII收藏逐年代稳步增长和哈佛大学馆藏平稳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还有一些高校的小语种馆藏尚未提交到CALLS联合目录库,但是CALLS收藏的现状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收藏方面的缺失状况。为服务与促进高校相关研究与教学,提高文献保障率,中国周边国家语种文献的系统性建设和回溯补缺工作亟待展开。

在多语种文献建设上,既要重视传统优势收藏语种文献的持续建设,又要加强其他语种文献的协调发展,纠正收藏结构性失衡,提高总体保障水平。作为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较多的日语、俄语和朝鲜语,不仅是众多高校的重点发展语种,而且其文献出版量较大、传统上收藏较为丰富、利用面较广,因此,在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的系统建设中,仍要将日语、俄语、朝鲜语文献作为持续建设的重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地缘政治比较敏感,与我国商贸往来频繁,该地区小语种成为近年来我国外语院校重点发展的语种,但这两个地区的语种文献收藏仍然薄弱,有必要加大文献建设和回溯补藏力度,为地区研究和专业学习提供强大的文献支撑。中亚国家语种文献收藏极度匮乏,随着我国陆路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推进,这些国家所出版文献的收藏未来将受到更大的关注,必须兼顾和加强。

4.2建立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和联合保障C制

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总体收藏薄弱的原因,一是我国高校自建国以来外文文献收藏和建设存在结构性缺失现象;二是小语种文献由于读者面窄、利用率低、采编困难和管理不便,其建设往往难以引起图书馆的足够重视,建设动力不足,即便有部分外语类院校和个别综合性重点大学的重点投入,也难以形成合力和改变总体收藏缺失状况;三是在文献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图书馆往往将经费优先投入到需求量更大的英文文献建设中,对于小语种文献,如果没有专项经费支撑,难以保证规模资金的持续投入。因此,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的系统性建设,需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和多馆联合保障机制。

在运行机制上,需要由国家层面的文献保障建设机构主导中国周边国家文献收藏的整体布局和统筹协调,广泛吸引有利用需求和建设能力的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保障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经费投入上,不断加强国家文科专款经费的投入力度和带动作用,增强参与建设馆的资金实力,专项经费分配适当向小语种采编能力较强且能向全国高校提供馆际互借服务的院校倾斜,推动国家层面的多馆联合保障建设进程。同时,促进参与建设馆的自有资金、科研资金的配套投入,鼓励参与馆对小语种特色馆藏的持续投入,通过协同建设和资源共享,完善文献收藏结构,提高整体文献保障率。在平台建设上,完善CALLS联合编目共享平台和CASHL外文图书订购平台的小语种文献采编功能,通过发展联合采购和集合采购资源来增强书商收集出版目录和拓展采购渠道的积极性,方便高校图书馆根据学科发展和馆藏建设需要即时浏览、上传搜集书目和下载书目数据,形成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建、共编、共知、共享。

4.3建立中心馆收藏与特色馆收藏相结合的保障模式

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的系统建设,面临经费障碍、语言障碍、渠道障碍、人才障碍、编目障碍和共享障碍等诸多问题,资源建设任务重、难度大。因此,在高校范围内适宜采取中心馆收藏与特色馆收藏相结合的文献保障模式,即以部分有较好馆藏基础、小语种采编能力较强、相关文献需求量较大的高校图书馆为建设中心,同时大力发展在某些国家、语种或学科收藏方面有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加入保障系统,在广泛层面上提升小语种文献的整体收藏水平。在目前情况下,可选择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部分外语类院校和北京大学等部分综合性重点大学图书馆作为国家性或地区性的建设中心馆,着力发展其传统收藏基础较好的多种非通用语种文献。同时,吸收具有某些语种收藏优势和建设能力的图书馆,如越南语和马来语收藏优势明显的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蒙古语收藏较好的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等,作为特色收藏馆纳入国家保障体系内加以扶持并促其承担相应保障服务职责,使其能够持续致力于某种或数种小语种文献的建设,从而发挥综合建设能力强的图书馆与特色图书馆优势相结合的功能,提高中国周边国家小语种文献建设的能力和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平台经济;网络平台组织;平台共性文化;共同价值;平台战略

一、 背景

当今,网络平台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热门的研究对象。作为全新的现代网络经济或新型服务经济,以需求为核心,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创造出新价值,成为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网络型、一体化的跨界经济。依据国内经济学家周振华的研究结论,平台经济是一种属于空间经济学范畴的新型经济类型,分为“交易平台经济”和“网络平台经济”两种模式。其中,前一种模式直接与互联网、交易市场主体相关,连接供需双方;而第二种模式将会连接更多的关联方,不仅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更要具备统一、规范的市场制度体系和相似的文化环境,比第一种模式具有更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双重效应。因此,把后一种模式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 网络平台组织

伴随着在共享经济时代商业逻辑的重大变革,“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的组织形态开始大量出现,网络平台组织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平台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多边自组织、自适应系统,其真正的主体是由节点形成的网络,需要有来自节点成员自发的对于该组织协议的认可过程,需要有组织信任、平等文化和创新、创业精神基础,需要有节点间互动中冲突与矛盾的自我消化与吸收过程,才能形成自治的网络平台组织产业定位,从而形成具有优势的、不可复制的网络平台组织的核心能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各利害相关主体也得到规范、认同与统一,达到自组织和谐发展,实现节点企业与网络平台组织成长良性互动。互动过程中,网络平台提供强大的共享能力,赋能企业,并引领新商业生态繁荣,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并利用网络平台,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可以说,“共享经济”是实质,“网络平台”是基础。

三、 网络平台共性文化

网络平台组织中的企业具有异质的企业文化环境,在获得节点企业的互补资源能力的同时,通过节点企业文化资源的再利用、企业模块文化资源的深开发以及共性文化资源的强输出,在多层次的动态网络结构基础上形成跨组织的共性文化,从而使原有的文化结构更完善,更适应网络内外动态环境变化的要求。这种共性文化基于认知的信任,通过业务的互相支持、分工配合,技术知识、信息上的交流共享实现,并为平台组织提供了创新空间和创新支持系统。

网络平台上节点企业的文化资源、企业模块的文化资源,伴随着网络平台“竞争与覆盖”、“融合与重组”、“跨越与覆盖”三个从量到质的变化阶段形成共性文化。

(1)竞争与覆盖:从产业链到平台。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平台塑造的全新产业模式,使得多样化的供给与多样化的需求得以匹配,打碎了原本垂直单向的价值链条,便于节点企业文化的传播。

(2)融合与重组:产业链模块的竞争与扩张。平台是通过产业链的融合与重组而来的。在同一条产业链中,总有某个模块的企业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而为了谋取更多利益或转型,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积极占领产业链高价值部分是重要的扩张策略,而在扩展过程中,聪明的企业就可能会进行平台的搭建。可见,产业链的扩张和竞争是搭建平台的重要手段,加速了企业间文化融合。

(3)跨越与覆盖:跨界的侵略与整合。“覆盖”正是平台时代侵略的表现。平台商业模式瓦解了在垂直价值链上争夺下游客源的单一竞争形势,而是呈现出网状特点,每个平台都可以发展出独特的生态圈,而每个生态圈都可以从四面八方连接不同的市场,侵入不同的领域。覆盖者可以名正言顺的将该产业市场纳入自身的生态圈中,形成生态圈文化。

四、 平台文化创造共同价值

1. 对“共同价值”的理解。大数据时代,平台上的互联网企业,依托于核心业务具有的信息数据规模经济效应和多边群体间网络效应,以平台文化的共享带动节点企业间互动,通过优势资源的集中和分配,实现以信息数据、文化流和货币为介质的价值转移,完成双向驱动的价值创造活动,最终满足平台企业的需求。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互动是价值创造的根源。在网络平台组织中,文化、信息、资源及能力逐渐代替了产品,促使节点企业间良性互动;

(2)平台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扩散的网络锁入正效应,锁定的是共性文化的内容和共享的过程,使得节点企业在竞合中出现趋同现象,从而提高网络平台组织的协作创新及价值创造能力;

(3)共同价值的产生是建立在所有节点企业被公平、平等对待基础上的。

2. 共同价值创造路径。在网络平台组织中,共性文化创造共同价值的路径共有三条,如图1所示。

(1)关系活动创造共同价值。关系对话,是网络平台中两方或多方为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平台而一起思考的过程,对话的目的在于不断加深理解。这样的文化平台一旦搭建起来,网络中各方须能分享信息,因此,沟通过程对于关系对话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另外,互动过程本身也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只有当沟通过程中所发送的各种有计划的信息与互动过程本身传递的信息被统一起来和不断地相互支持时,对话才会出现。有计划的沟通和互动这两个过程正是以这种方式合并为一个关系对话。关系对话过程、沟通过程和互动过程三者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中,居于外圈的两个圆代表的是两个沟通过程。两个外圆之间的双向箭头表示,要使关系对话不间断地进行,有计划沟通努力的沟通效果与基于产品和服务的互动效果必须相互支持。中间的关系价值过程说明,假若存在沟通信息方面的不一致性,网络平台上的节点企业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彼此的信任也会受到损害。

(2)联合创新创造共同价值。在联合创新过程中,由认识论和发生论两个维度构成了平台文化。关系价值是通过默会文化和明晰文化之间的连续对话创造出的。

第一,平台上节点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有利于双方明晰文化的结合。基于交易关系,双方企或为了解决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一起交流讨论,或为了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而组建研发团队。这能够集聚、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双方企业的信息,加速新知识、新文化的产生。

第二,网络平台组织中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有助于双方企业默会文化的潜移默化。嵌入在组织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非语言形式,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去完成,所以难以在组织之间进行转移。通过节点企业间的交易,企业双方及双方响应部门和人员间由于长期合作形成共识,进而共享经验,各自的组织和个人的默会文化很容易得到理解和分享,从而产生文化倍增效应。

第三,网络平台组织中企业间的交易会促使双方企业的明晰文化和默会文化相互转化。交易活动为企业间互动界定了具体环境,彼此的沟通为双方设置了解释性框架,便于企业将彼此的默会文化外显和共享,有利于彼此明晰文化的内化和吸收。

网络平台组织中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中所发生的上述三种模式中的每一种都能够独立地创造新文化,但最后一种在共性文化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默会文化只有经过外化才能实现其实际价值,明晰文化只有经过内化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这三种过程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时,交易关系中的文化创造就会呈现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3)核心能力柔性带来的共同价值。由于受企业以往管理的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日趋强化,表现在一系列载体上,形成路径依赖。网络平台的特性,可以让企业提高其自身柔性,从而对变化的环境快速做出反应,从刚性逐渐转化为柔性。

因此,核心能力柔性带来的共同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网络平台组织的成本/收益关系上。网络平台组织内的节点企业形成了对共性文化的认可,意识到合作是自己发展的理性选择,“贡献”自己的信息和资源为“成本”去分享、共享更大范围的知识、信息、技术,追求网络经济性的效益。共性文化使得网络平台组织中的节点企业调整了自己的预期,追求长期的合作收益,而不是仅仅基于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得;另一方体现在节点企业的联合创新行动上。共性文化为网络平台组织中每一个企业规范了宏文化,创造了创新环境,提供了创新空间和创新支持系统。从而便于启动创新的复杂、非线性的涌现机制。

3. 节点企业间关系、平台文化共享程度、网络平台价值创造三者关系。平台组织若要变得更大,就要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关键的黏合剂就是利益,实现共赢是保证网络平台长久高效运转的关键,确保创造出的价值能够公平合理地传播和转移到每一位价值贡献者,而共性文化是实现共享程度最大化的保障。通过图3可以看出,网络平台上节点企业不断融合,共性文化逐渐形成,并实现了共性文化从共享到共创。随着共性文化共享程度的加强,其创造的价值不断增加,网络平台竞争优势也随之增加。

五、 平台文化在共享到共创过程中的动态风险因素

1. 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脱节。是“战略追随文化”还是“文化追随战略”,关键在于改变文化的难度和涉及到的风险。要实施的战略与企业现有文化匹配度较低,但对于战略的实施却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下,实施新战略将会与企业现有文化产生冲突和高风险。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平台文化之间的脱节,将会引起震荡,从而冲击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危害企业的经营绩效,并有可能导致战略实施的失败。

2. 客观环境的不适应影响平台文化移植模式。网络平台文化是由群体共同创造的,是一种主流文化适应环境的变异、企业文化经过群体的浇灌扎根于企业土壤里,最终结出果实。平台文化可移植是由平台企业文化的共性决定的,不可仿制是因为新的土壤和环境不适合移植文化的生存。因此,平台文化移植只能是精神文化的移植。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移植再到精神文化移植的过程是一种从低到高、从慢到快的过程。只有网络中群体自觉自愿地沿着同一目标行动,才能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否则,极易发生“橘化为枳”的情况,使果实枯萎。

3. 人为因素。在平台文化传播及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中,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人为阻力随时都可能使这个过程面临夭折:消极的思维方式、陈旧的价值观念。其中,消极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轻视平台文化的价值,使得很多企业根本看不到表面太平的背后所潜伏的深刻危机。陈旧的价值观念使得员工会产生反抗和失落的心理,平台文化的“内化”过程异常漫长。

六、 小结

网络平台经济衍生出的平台经济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具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在该平台模式下形成的平台组织共性文化,有效地激励平台多方节点企业间的互动,加速了共同价值的创造及增值,实现了文化在互联网生态圈中从共享到共创,形成多边网络效应的市场战略,即平台战略。今后,平台组织应在平台战略的指导下,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局出发,围绕平台文化,鼓励平台企业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共享能力输出环境、创造激励微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持续培育和激发新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千.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圈及其金融生态圈研究--基于共同价值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76-86.

[2] 郭劲光.解析网络组织中的网络文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12):756-759.

[3] 孟晔.浮现中的新经济形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J].互联网经济,2016,(3):12-15.

[4] 邹樵,吴丁佳宝,姜杰.共性技术扩散的网络与外溢效应[J].管理世界,2011,(1):35-47.

[5] 魏素宝.从产业链整合角度分析企业的行为[J].赤峰学院学报,2011,(7):23-31.

[6] 姚凯,刘明宇,等.网络状产业链的价值创新协同与平台领导[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55-59.

[7] 邹樵.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8] 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5):2-7.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影响研究”(项目号:2014M561122)。

第1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驱动型授课法;财务会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8

1 引言

近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吸引到欧美初高中及高校的校园中,其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外国学校与时俱进的授课氛围及其教师不拘一格的授课方式,如小班化教学,讨论式教学,综合化考核,以及被国内中小学校乃至高校越来越关注和推崇的翻转课堂、视频课程、微课堂、慕课等等,这些都打破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目前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环境中成长的90后、00后的学习特点。与此同时,大规模招生带来的生源质量不均衡却很容易使逐步引入国内高校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类似笔者所在的非重点院校教学环境下,若在提供翻转课堂模式的同时继续强调驱动型教学手段,无疑仍是十分必要的。

在即将迎来首批00后学生的高校校园中,在招生形势日趋严峻的中国大环境下,以教学为本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关注和改革教学模式是责任也是义务。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教学思路只会拒潜在学生于千里之外。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之一的财务会计课程因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性,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2 翻转课堂引入财务会计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所介绍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方法是企业会计工作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课程之后,全面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比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评估等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功底,更为学生走向财务类实践岗位做好铺垫。

目前的财务会计课程主要围绕会计六要素展开,分别通过对常见项目,包括货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项目阐明其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过程,最终实现编制财务报表的终极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意味着它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财务会计课程知识铺垫多。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繁多,课堂上的40分钟乃至一次三节课的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倦怠。如果课前录制的微视频课程使学生能自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那么课堂上教师就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阐述上,可以有足够精力和时间通过案例讨论或者小组汇报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财务会计课程适合分割成若干知识点。财务会计课程的章节颇多,但是在涉及每一个报表项目时,基本围绕该项目的涵义、确认、计量和报告展开。授课教师可以在事先为每个章节确定一个个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录制时间上不超过20分钟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从而便于学生下载自学。

再次,财务会计课程的最终教学成果财务报表能将前述知识点进行串联。每个学科乃至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连贯而融合的,纯粹课堂教学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容易使每门课程乃至每个章节脱节,无法帮助学生综合地运用某门课程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而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制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此种弊端。好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终点是财务报表,这种“产成品”的完成需要借助前述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完成一张报表的编制任务势必迫使学生主动串联各个琐碎的知识点,从而达到使专业知识提升到实践技能的效果。

最后,翻转课堂的考核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更具科学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不宜片面采用卷面测试的方法,如果借助翻转课堂,通过采取视频课程学习频次和效果、卷面测试、课堂案例讨论分析、作业展示讲解、试题库上机测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

3 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驱动型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案设计――以固定资产章节为例

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教师始终秉承的观念是任何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关注的应是实施效果。翻转课堂作为高校提供的一项新产品,可以说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它是否适合我们面对的学生是要用事实和数据来检验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一方面要尽量提高这项产成品的质量,――提供尽可能完善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具有操作可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就是要用驱动型教学手段促使每个学生充分使用这项产成品,并根据他们的建议逐步完善和改进翻转课堂的设计。下文以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固定资产为例说明教学中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

3.1 课前准备

教师:分解知识点,制作微视频。

本人修订的财务会计教学大纲及其试题库中对固定资产章节拟定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期末计量及其会计处理。其中每个知识点又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每章的每个知识点有难易之分,但基本可以围绕该知识点设计一段时长15-20分钟左右的视频。该环节主要是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学习为主,视频的讲解关键要求是条理清楚,简洁明了,理论和案例穿插。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期末计量环节,可以具体划分为几小点,如表1。

在完成基本知识点剖析解读以后,为了后续课堂上的延伸讲解,教师可以在结束视频前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学,一方面便于驱动学生将零散的微视频进行温习,另一方面为后续的案例讨论做铺垫。如表2。

学生:学习微视频,记录疑难点。

学生应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程,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并在预习过程中记录疑难问题,完成教师在视频结束前预设的提问。为了提高课前预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期初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平时实负责制,由组长督促和提醒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和讨论,并将本小组各位成员的疑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组长的任命可以采用轮流坐庄形式,一定程度上便于杜绝搭便车现象。这种学习方式也是驱动型教学手段的现场实施,使学生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了个体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在课前准备阶段师生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平台、QQ群、课程微博、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载体,既方便教师实时掌握学习动态,也便于学生准确理解教学意图。

3.2 课堂学习

学生:提出疑难点,掌握知识点。

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认为首先出场的应该是学生。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已经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并记录了经过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后总结的疑难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身对本次视频课知识点的理解,提出疑难问题,汇报学习任务,解答微视频中的预设问题。汇报人员可以由教师随机指定也可以由小组长完成,教师应力求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次整个学期的汇报。

教师:解答疑难点,拓展知识点。

在课堂组织中,教师应先倾听后讲评,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首先,针对学生归纳知识点中出现的认知偏差或者理解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补充,因为微视频中已经对各个基本知识点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铺垫,也列举了常见例题,所以课堂讲解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响加快课程节奏,缩短讲解时间;其次,对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难点进行集中或单独辅导:对于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要点进行深入讲述和讨论,对于次要的个别问题可以安排某组单独讲解,以便提高课堂效率,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认知需求;最后,针对预设问题的解答,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给予说明,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导、教师驱动”的思路,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某个新知识点,对于问题的解答思路、把握的深度和方向不一定恰如人意,教师应时刻注意扮演好护航者的角色,确保学生讨论的方向保持正确。

3.3 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制作试题库。

为了得到知识的升华,实现落地服务,在翻转课堂的最后,教师应布置相应的案例讨论题将课堂理论和实务与现实案例紧密联系。比如涉及上述固定资产章节时,笔者布置给学生的案例讨论题如下:搜集某上市公司的近三年年报及其附注,并回答下述问题:(1)该公司从属于什么行业,哪年上市;(2)搜集该上市公司近三年年报,分析其固定资产项目的构成;借助年报,解释“账面原值”、“账面净值”、“账面价值”的涵义;(3)了解该公司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否所有固定资产都采用了同种折旧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折旧方法?(4)有无计提减值准备,这几年减值准备有何变化;该公司计提或者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因有无说明?同行业其他公司是否类似?(5)该公司固定资产有无发生后续支出;相关业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梳理,提高学生考证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加强就业优势,笔者所在院校课程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达到初中级会计师考试难度的“财务会计”校内网络试题库,只要拥有校内学号,都可以登录校内教务系统网络自主模拟测试。试题库中明确了该课程的知识点和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库的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每个小题说明了针对的知识点和考核难度(分为一星、两星和三星)。该试题库属于校内网络操作平台,既便于学生日常操练,熟悉上机考试的模式,也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客观题的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抽题时系统会自动涵盖所涉及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并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组成试题的难易程度比重,生成不同的试卷,增强了考试公平性,减轻教师出卷工作量和减弱出卷难度随意性。

学生:制作PPT,小组讨论汇报,持续操练试题库。

这个过程中,学生仍以小组形式课外独立完成案例讨论内容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提醒学生在相应时间段按照规定的讨论大纲和题目,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案例讨论的内容,小组成员必须全程共同参与案例讨论进程,同时按各自特长分工完成案例选取、数据计算、PPT制作、展示汇报和当堂补充等各项任务。在汇报前,授课教师也尽量适时参与到学生完成小组作业的现场,了解学生完成过程,一方面杜绝个别同学搭便车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回答情况预先予以指导,以提高课堂汇报效果。教师应时刻强调每一名小组成员必须主动参与讨论,记录讨论内容,明确成员职责。

并且,学生应以稳定的频次上网完成试题库操练。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每周操练一次,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测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操练频次和分数。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的依据之一。

4 翻转课堂引入财务会计课程的关键性问题

4.1 学校层面的网络平台建设

制作完成的教学资源需要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供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在学习平台上陆续上传微视频,学生能登陆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完成并提交作业、下载教学资源、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平台数据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登录次数、学习时间、发帖次数和质量等,对学生的课堂外学习实施有效监督。

4.2 教师层面的翻转课堂把控

微视频的制作质量是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授课教师在录制微视频前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知识点的确定、录制过程中的讲解深度、录制后的学生反馈,都需要课程组每位教师和所有学生受众的参与。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变化、环境变化甚至准则和考证的改革等多因素反复更新视频内容。

其次,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其实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有所加强,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设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这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4.3 学生层面的检验考核指标

现代高校教育最忌讳的问题之一就是考核方式的单一。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日趋丰富和外向的情况下,学生的检验考核指标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就财务会计课程而言,结合翻转课程的教学形式和驱动型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可以从网络课程的学习频次和效果、课堂陈述和提问质量、课后作业的操练和完成、PPT制作的参与和主动性、课余时间和主讲老师的沟通等软性指标结合传统意义上的期中和期末测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彭凤麟.高校会计教学MOOC模式及其发展建议[J].财会月刊,2014,(07):117.119.

[2]杨坤,张艳婷.“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J].财会月刊,2015,(2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