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沟通的困扰

人际沟通的困扰

时间:2023-06-07 09: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沟通的困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际沟通的困扰

第1篇

关键词:人际沟通能力;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49-001

Bonnie Weaver Duldt [1]将人际沟通定义为“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是两个或多个人在面对面的接触中不断地适应并不断了解对方的过程”。人际沟通包括很多的层面,1997年林菊英[2]等在中华护理全书中提出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最主要的。通过沟通可以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及时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学会对326所医疗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有71%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的[3]。因此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最佳课程模式。本文就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进行阐述。

一、培养目标

虞献敏[4]在对护生沟通技能方面的目标管理中提出护生应该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素养,能够正确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效果满意等要求。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态度,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能与病人及家属建立和谐关系,通过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二、培养方法

1.模拟医院真实环境,纠正护生的不良习惯

以往的护理实践课程中,学生在操作练习时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致使护生在操作过程中一言不发的现象十分普遍[5],即便教师根据操作的类型设定了相应的护理的场景和护理对象,护生在练习时也通常是照搬教师课堂用语,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沟通意识,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病人,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护士的角色中去,真诚地与模型人进行交流。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建立模拟病房环境的实验室,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护理工作氛围,转变学习观念。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能完成,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就要求护理学生也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使其学会主动的学习,有目的性的学习。该方法由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病例,通过设定特定的沟通对象和真实的沟通情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护理程序确定病例中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最后对护理方案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

3.“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沟通能力

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三位一体”(观众、演员、导演)的教学互动模式[7],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病人、病人家属,未参与表演者作为观众,教师作为导演,模拟真实的临床护理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与病人及家属沟通,而不要生搬硬套老师的语言,操作完毕由“观众”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是否准确,护理操作过程中是否随时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及病情变化,护理操作用语是否正确,护理评价是否有效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就改进的方案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此过程中对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标准

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操作及各项专科实践操作的考核标准中,根据临床护理步骤,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分值的配比,加大护理评估、实施、评价这三个部分中学生沟通能力考核的分值,如按百分制进行分配,护生的仪表占5分,操作步骤占60分,人际沟通占30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占5分。强调在操作实施时对病人的关注,纠正“哑巴操作”、对“模型人”动作粗暴,及不注意保护病人隐私的错误行为。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重视人际沟通,促进其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为病人提供全面的、适应多元文化需要的、整体的护理模式[8]。这种模式就要求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除了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将人际沟通作为护理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来进行培养,以便使护理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以后能较好的运用沟通的技巧,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基金项目: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10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0ZDZY02

参考文献:

[1]Paul Hersey,Bonnie Weaver Duldt.Situational leadership in Nursing[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8

[2]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刘虹.医疗纠纷困扰医院[N]健康报.2002-11-01(3)

[4]虞献敏,陈克芳.浅谈高护实习生沟通技能的目标管理[J]当代护士,2000(4):17

[5]李辉.浅谈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01-102.

[6]赵爱平.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教学改革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4):282

第2篇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1、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1.1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1.2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2、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护理工作者的语言沟通是对患者心理护理作用和心理治疗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是对患者一定要有恰当的称谓,同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避免与对方发生争辩,对患者说话时要真诚,护理工作者说话得体和真诚,就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表情是观看一个人当前状态的最直观方法,护理工作者应该尽量将自己良好的个人状态表现出来,传达给患者,同时注意对方的表情,发现对方的不良情绪,从而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沟通策略和方式方法;与人接触要保持微笑,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态度。避免呆板没有表情的机械式接触,那样只会让患者的心情更糟,从而对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工作的进展。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2.1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形式,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的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3min演讲”等竞赛活动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磨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2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 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 全科护理, 2009(01)

第3篇

一、方法

1.态度要诚恳: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信任比机智更有助于谈话,护士作为沟通者,态度要诚恳,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取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和接纳,病人才会有心理话同护士讲。

2.有效沟通要有针对性:与病人进行沟通,沟通前护士应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针对最关键的问题作为首先沟通的内容。

3.详略得当:与病人沟通不能漫无边际的交谈,应抓住重点,循序渐进,打破陌生感,逐步引入正题。进行沟通时我们先跟病人拉拉家常或从简单的询问生活起居开始,等到病人已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护士身上时即可开始进行拟定的沟通内容,这样使病人易于接受护士的建议和指导,也容易记住护士所讲的内容。

4.沟通的内容每次不易过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接受能力,应分次少量进行。成年人平均1次只能记住5~7点内容,为便于病人的记忆,每次限于3~4个方面,如告知病人采血前的配合,我们明晨6:00时给您采血,今晚不要吃肥肉类的食品,防止血液乳糜,明晨不要吃东西、饮水,否则影响检验结果,这个时间请您在病房内等候。

5.日常用语的使用:医学术语往往会给病人带来一些困扰,使他们难以理解而变得焦虑。与病人沟通应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日常用语,只要保证意思不变,当不得不使用医学术语。

6.产妇由于生理的原因,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因而可能在医疗过程中出现消极、抵触、不配合等表现,而这给护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另一方面,随着医院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妇科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受到患者无理羞辱仍要极力抑制自己的感受而做出妥协。

7. 新入院病人:护士除应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更主要的是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负责医生和护士及有关规定,消除陌生和孤独带给病人的心理压力。并协助病人适应角色,对病人心理、生理感受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让病人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鼓励病人自立,要使病人感受到护士对他具有信心,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应鼓励病人同医护人员、同室病友融洽相处,并动员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关心,帮助组织病人参加有关康复团体,使病人感到人际间的关怀和重视,以促进身心的平衡。

二、原理

1 尊重患者是沟通的基础

在护士与女患者的沟通中,首先注意的是礼节性的沟通,体现护士在尊重女患者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每项护理操作,得到女患者的信任,让女患者乐于与护士沟通,才能达到有效的护患沟通。

2 沟通需要时机的把握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护士和女患者的交谈,不一定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正式的会谈,而是在患者乐意和我们沟通,接收我们的评估策划时,抓住女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有效沟通。

3 沟通需要恰当的方式

护理对象往往是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的人,这就要求护士在护患沟通中要针对女患者个人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抓住契机与患者进行沟通。

4 对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

妇科护理中,与患者家属沟通很重要。因为患者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持,建立什么样的信心,一般需要通过和患者家属达成意见统一。护士在减轻患者家属心理负担的同时,要让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从而共同为患者解除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护士充当了解惑和引导的角色能。另外,全方位的术前沟通及充分的健康教育,能让患者愈后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未患病前的正常状态。

三、效果

1.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效沟通能力是护理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 护理是直接和患者打交道的工作,倾听患者、了解患者、启发患者、引导患者,都是我们和患者交流时的基本功。

2.通过学习了有效的沟通方法,了解了患者需要什么服务和帮助,患者的抱怨和不满在什么地方,找出了我们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患者的困难,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也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我们需要的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四、实质

1.人际沟通的外观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人们通过语言、肢体语言来传递他(她)的各种信息。

2.而实际上,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

3.成功的人际沟通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空间距离接近,情感吸引,需求一致,特征相近和意识交流等。如亲戚、同学、朋友就很容易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同种运动的爱好者就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但在这几个要素中,情感吸引和意识交流才是最基本的要素。

五、总结

有效沟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第4篇

关键词:情商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发展

情商(EQ),是相对于智商(IQ)的一个术语,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量化指标和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智商,更要具备高情商。

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情商状况

1.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即:对自己的心理体验,是情商的基础。据调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虽然从大一到大四成逐级递升态势,但迷茫和彷徨仍然困扰着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二阶段,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诱惑,一些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际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同时,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2.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即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强烈的进取心,过人的动机内驱力,不断的树立自信,寻找目标。在自我激励和自信能力的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乐观向上,自我鞭策,开拓进取。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尤其在公共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怕羞、拘谨、不敢大声说话,缺乏自我表现的信心与勇气。

3.情绪控制能力。情绪化是许多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调查称高达60%的青年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差主要表现在情绪化上。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控制,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轻生。而且许多大学生在观察、体验和调控他人情绪方面的能力也令人堪忧。

4.人际沟通能力。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日益居多,自负、任性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性格弱点。他们说话行事武断、不顾及他人感受,从而造成人际沟通中的性格障碍;或者由于情绪失控,对别人厌恶、反感、鄙视、恐惧等也会使大学生在沟通中处于失败地位。另外,阻碍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还有自卑、贫富差距、语言障碍。

5.挫折承受能力。情商理论中的“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活动,在现实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调查中发现在校大学生的抗挫能力较与其它方面呈明显优势。尽管如此,一些学生的抗挫能力仍令人堪忧:考试失利、遭人拒绝、恋爱失败等都可能使他们妄自菲薄,唉声叹气。尤其那些优越感强的大学生,在失败与挫折面前更显得脆弱与消沉。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情商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情商上,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其独特优势:其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其综合性和交叉性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借鉴吸收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1.将情商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中。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虽然在这些内容涉及情商教育,但并非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要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更要注意不断增加、有利于情商培养的内容,使EQ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相互结合与补充,更好的完成课程的教育目的与任务。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商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情商。这就需要从事该职业的人,首先,要有较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激昂奋进的斗志。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疏通和调节。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有较强的抗挫能力,始终能给学生一个自信、勇敢、乐观向上的形象,使其本身成为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3.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和提高情商的首要条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还要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情商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或在学生间形成互助团,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向社会;也可以开展一些有竞争性的项目,使学生在实践和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第5篇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曾邀请一名五岁的小男孩做节目嘉宾,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小男孩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男孩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现场的观众顿时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只是沉默地注视这孩子。男孩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男孩委屈地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不难看出,林克莱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知名的主持人,他那高超的人际沟通技巧功不可没。心理学中,人际沟通定义为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而通俗地讲,所谓有效的沟通就是听明白别人的话,同时也让别人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在那名小男孩说要跳出机外的时候,如果你也如那些现场观众一同笑了,那么你与小男孩的沟通是单向的,因为信息仅仅是从男孩那流到你这,你没有向他反馈信息以确认你的理解的准确性,就此断章取义地误解了他。相比之下,林克莱特与男孩之间的双向沟通的效果要好得多。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双向沟通呢?

当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首先要有耐心听别人说完话,不随意去打断。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别人的意图。假若刚才那些现场观众没有突然爆笑起来,他们一定能立即听到小男孩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如此,小男孩也就不必曾经背负“不懂事的坏孩子”的“罪名”。其次,用自己的语言反馈对方的话,尤其是那些听不清、记不牢、理解有困难的内容,更是要反馈给对方以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假若那些现场观众在爆笑前先问过小男孩:“你的意思是要独自一人弃机而逃吗?”他们便不会因会错意而令小男孩倍感委屈。当我们确认已理解对方言语的真正含义时,然后再表达我们的想法,与对方交流协商,寻求双方的共识。

当我们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首先要表述精确。比如向别人借书,当你承诺还书时间时,请不要用“很快”、“最近”等含糊的词语,也许在你眼中一周是很快的时间,但也许对方会理解成两三天,如此一来,你的守时在对方眼中仍是不守承诺。其次,应该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阐述你的想法。如林克莱特在问小男孩时,口才出众的他没有用“理想”或“梦想”,只是用了最通俗的话语,因为他年幼的嘉宾仅仅五岁,过于抽象的词极易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造成困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用同理心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心情。当现场观众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小男孩的话而大笑不止时,林克莱特沉默着,在心里给了小男孩一个也许,也许我五岁的时候也会这么选择;当看到小男孩落泪时,林克莱特并没有用嘲讽的语气问他为何委屈,而是用平静的提问给他提供了一个解释自己的机会。想要做到用同理心去和别人沟通,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了解他言行举止的真正原因,而不是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想法。

如果你与他人发生了矛盾,不乐意与对方当面沟通,手机短信、电话、纸条、网络留言、电子邮件等都可以成为沟通的良好工具。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 群体 心理健康 对策

1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危机四伏,忧心忡忡

近年来,研究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自杀、凶杀和其他犯罪的案例日趋增多。2013年,天津市对3018名研究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各种程度心理障碍的占研究生群体的16%以上;而2014年,对北京市四所大学的调查则显示,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休学数量占总退学、休学数量的30%左右;2012-2017五年间,笔者所在学院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咨询帮助的研究生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接近研究生总数的1/5。这些数据表明,高校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研究生心理教育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2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压力:纷繁复杂,形式多样

2.1就业压力问题

研究生群体就业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1)群体高心理期望与企业提供待遇存在矛盾。研究生扩招使研究生招聘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企业提供待遇与研究生心理预期有明显差异;(2)群体择业区域过于集中。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外资企业已为研究生就业的“三大战场”,造成竞争白热化;(3)部分研究生自身能力较差产生焦虑情绪,“不想就业”是部分研究生真实心理反映。

2.2学业压力问题

高校扩招使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大,但导师队伍的建设却相对落后。一方面某些导师无科研项目或无实验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打消学生科研热情;另一方面某些导师可能指导20人以上研究生,对研究生指导偏少,关注不够,使研究生在学业上力不从心,从而造成学业压力。长期的学业压力无人分享会使研究生产生厌学情绪。

2.3人际关系与情感压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调查显示,超过1/5接受心理咨询的研究生是因为人际关系和婚恋情感。但是,研究生群体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不懂、不愿、不会、不敢与他人交流和交往。自我意识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矛盾冲突明显,情绪控制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如:某些研究生长期独立钻研自己的研究课题,缺乏与他人交流,与导师的沟通不顺畅,与女友遇到感情挫折感到失落和不知所措等。调查发现:有63.16%的研究生偶尔会有感情方面的困扰而产生不快的情绪,7.89%表示经常受此困扰。

2.4经济压力问题

现在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研究生基本上每个月会有几百块钱的补贴,但是仍不能够满足研究生一个月的生活费。研究生大多以学业为重,基本上并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赚取生活费;一部分学生是就业之后已经结婚的学生后期再次进入学校,不但需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费而且还需要负担自己的家庭日常的支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从贫困农村家庭,一旦生活拮,自然内心会产生自卑和心理压力;还有一些研究生参与外出聚餐等一系列活动,对于成年人的消费水平较高,也造成一些心理负担。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3.1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心理健康保障框架

平台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平台建设既包括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咨询平台建设,也包括网络新阵地建设和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台建设,就是要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教学体系,通过向研究生群体广泛宣传,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和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消除错误认知,学会自我成长;咨询平台建设,是指由于研究生数量规模扩大,对于这一群体如果还沿用本科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而忽略研究生由于其年龄、生理、环境和压力变化产生的不同特点是不合理的。为了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校增加研究生专用咨询平台势在必行;网络新阵地建设,就是考虑多数研究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遇到心理困扰后不考虑通过有效手段寻求帮助,反而采取掩饰态度,直至问题严重化,同时对于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和自我规避意识较强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对于各种心理活动和讲座的参与度并不高的新形势,新情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实现信息交流、反馈与传送,定期推送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各种讲座通知,开通网络咨询室等;队伍建设是建立一支以心理咨询老师为核心,辅导员为主体,学生干部为辅助的心理健康队伍,建立无缝隙的检测网络和保障网络,预防突况。

3.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抵御挫折、失败的能力

不断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使研究生增强其应对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合理有效地排解忧虑和紧张情绪,教授其有效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疏导情绪,及时处理,及时治疗。可尝试根据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打造“研究生心理讲堂”,根据研究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结合网络热点,定期举行主题活动。用团体游戏、绘画、冥想、分享等形式,推动团队建设,促进人际沟通,实现自我探索、自我接纳,情绪管理。

第7篇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公共选修课 教学实践

高校公共选修课是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开设的通识课程,是高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修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然而由于管理、老师、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选修课的出勤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课程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将团体辅导的形式引入公共选修课中,以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公选课教学。笔者开设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选修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的背景

大学生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及对于完善自我的要求,在心理上有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由于以往生活中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缺少人际交往的机会,缺乏交往的技巧。在现实的交往中,还存在诸多困惑。基于此,笔者曾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这一选修课,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计划将心理咨询中的团体辅导形式引入选修课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质量。“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如果采用这样的形式开设选修课,就会给学生营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场景,上课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的实操过程。

2.课程的目标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运用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游戏、活动训练、经验分享、总结点评等方式,借助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帮助大学生增加对自我的觉察,探索成长中的问题,学习新的更有效的交往模式,提高交往能力,从而达到心理拓展,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目的。本课程主要通过团体活动方式教学使学生感悟人际交往的乐趣和真谛。总体目标为:通过团体活动、沟通、交流、分享,促进自我了解,正确地看待自己;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达成共识,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改善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懂得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得更好。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实施

选修课程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通过教务系统进行选课,班级限40人。共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3节课,共计30课时。课程选择的教室里安置活动椅子。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8人。课程分10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实现一个主要的目标,涉及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按以下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第一阶段为建立关系阶段,通过第一次活动,让小组成员消除陌生感,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第二阶段为澄清问题阶段,通过几次活动,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觉察自身存在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第三个阶段为行为训练阶段,聚焦于人际交往中大家较困惑的问题,通过合作、头脑风暴、训练等活动方式达成;第四个阶段为巩固结束阶段,最后一次活动,总结收获,互相告别,处理团体中的一些情绪,并完成相关量表。具体的主要内容涉及初次见面、互相熟悉、互相信任、团队合作、具体的沟通技巧、宿舍人际关系、异性的交往到最后结束团体、告别团体。

表1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单元主题、目标与内容设置

每次上课基本按照第一次形成的团体开展活动,有时根据需要全班互动或重新建组。这样就既能保证小组内成员的充分交流,建立深厚友谊,又使全班同学互相了解,拓展交际圈子。每次工作性的活动之后会要求每一个同学在小组内轮流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每个小组指派一个发言人进行汇报。

三、课程效果

一个学期的课程,从开始到结束,每一次活动都能感受到学生的激情与投入,不需要点名,每次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请假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都会按时到课。相对于传统的选修课形式,出勤率和积极性都要高得多。老师从中也能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快乐。

通过对学生主观感受的了解及借助客观的量表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通过选修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课程,在人际交往态度及技巧方面均有一定收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对于团体的满意度

通过团体满意度表了解成员对于指导者、自己、其他成员及所在团体的满意程度。

表2 团体满意度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课程的方式及老师的满意度较高,而且都认为有所收获。而不满意度主要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表达及如何将课堂所领悟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中。

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课前课后对照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计28道题,分别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人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及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这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进行综合测评。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笔者让每个同学都用这个量表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再次用量表进行测试,对两次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显示70%的同学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有所改善;65%以上的同学在人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有所减轻;60%的学生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有所改善,55%的同学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有所改善。90%以上的同学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改善。由此可见课程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主观体验

在期末的个人总结中,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感受:“很喜欢这样的上课形式,从好奇到喜欢,希望其他的课程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交到了一批朋友,非常开心”,“跟陌生人交流不那么拘束了”,“对自己更加自信了”,“跟异性打交道没有那么紧张了”,“知道了如何努力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很多发自学生内心的体验都说明课程起到了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在团体活动进行时,笔者也能感受到成员在精神面貌上的改变,自己也会被感染。

虽说这次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例如对于一些较内向、被动的同学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充分;班级整体的交流不够;有些活动的设计有些粗糙。但是总体来看,这种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温暖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在真实的交往场景中体验到了一系列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在真诚的交流中,学生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提高了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1):179,198-212.

第8篇

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对改善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际沟通》课(以下简称:《沟通》课),就是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态度的一门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学时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是关键。下面笔者就近几年在《沟通》课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不拘泥于常规,把首堂课交给学生

对《沟通》课,同学们普遍反应是既感兴趣又很紧张,感兴趣的是大家都想通过这门课程提高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紧张的是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胆怯心理,笔者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在首堂课上,把自己做了简要风趣的介绍,向同学们提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要求:(1)课堂提问、回答一律要讲普通话。(2)只要回答问题,一律站到讲台上,声音要洪亮。(3)今后需要角色扮演时,扮演要到位。(4)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而是真正学到东西为目的。(5)若有人犯困想睡时,请举手报告,可以安排床位(同学们一阵哄笑)。然后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从某一位子开始,逐一站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姓名、来自何处、个性特点、爱好兴趣、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等,每人二分钟时间,借此展示一下自己。每个同学轮流一遍,再前后点几名同学谈谈刚才讲话时的心理感受,90%以上的同学反映相同,即:“紧张、害怕、心跳、语无伦次,甚至在台下想好的话一站在讲台上全忘了,大脑长时间空白。”这时,笔者插入了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同学们,‘沟通’一词对你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出生几个月后你们就在呀呀学语,一直说到现在,它是生活中随处可见、时时发生、人人都会的事情,可是,要想进行一次成功的沟通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当你看到在各种社交场合,有人谈笑风生,应对自然,能很快摆脱令人困扰的人事纠葛的时候;当你看到在激烈的大学生辩论中,有人用严密周详的表述,机敏有力的回驳,使对方进退维谷,最后赢得胜利的时候;当你看到有人走上讲台,侃侃而谈,使听众如沐春风的时候……这时,你一定暗暗赞叹他们的干练,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智慧及他们的魅力。有了好的口才,能为你成功的沟通助一臂之力。同学们,何必只是赞叹、羡慕别人呢?‘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练起来吧!持之以恒地练起来,就从现在开始!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沟通大师。”一番话,说得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从而激发起了不但要学好这门课,而且非要学好这门课的欲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好的导语,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好的结束语,象桥梁,连着师生的感情,使学生记住这堂课并企盼着老师下次光临。

二、不拘泥于课本,从游戏中领悟真谛

学生对《沟通》课产生兴趣后,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运用多种手段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必拘泥于课本,而将触角伸向课外社会生活的大舞台,让学生在兴趣中牢记知识,得到“实惠”。本课程共八章内容,36学时,理论内容汇总为16学时,每两个学时理论后穿行两个学时的实践课,有时先理论后实践,有时先实践后理论,如果理论好理解,则先讲理论,然后再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便于记忆,并通过实践,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如果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或者内容较多不易记忆,可以先实践,让同学们从实践或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领悟出一些理性的东西,然后上升到理论,从而悟出课程的真谛。如非语言沟通一章,对仪表、表情、化妆、举止、触摸、距离、环境、致意礼仪、称谓礼仪、介绍礼仪、迎送礼仪等,这些容易理解,但需要习惯养成的礼仪内容,先讲解并示范标准要求及标准动作,然后通过实践逐一进行训练指导,如在讲“护理团队建设”内容时,对高效率工作团队的特征:如共同的理念、明确的目标、一致的承诺、严格的规范、坚强的领导、相互信任的关系、有效的沟通、内部的支持和外部的支持等,这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理论,我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常规教学模式,把学生直接带到了课堂外,分成8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6~7人,分别发给各小组一面小红旗,要求:(1)20分钟内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队名;(2)根据名字在小红旗上画出各自具有象征意义的队徽,并写上自己的队训;(3)编出自己的队歌,并要求所有队员不但整齐的唱出来,还要编成舞蹈边唱边跳;(4)时间一到,各小队立即整队集合,各派一个代表大声说出自己的队名,解释队徽的含义,集体喊出自己的队训,边唱边表演自己的队歌。整个活动期间老师不参与任何意见。有延时者,个人及所在团队集体接受“奖励”(每人做10个俯卧撑),规则明确后,各小组分头行动……。笔者便巡回于各组之间观察,发现多数小组经过短暂的混乱争议后,就有了系统的分工,选出队长,小部分是慢慢从工作中建立默契及形成团队特色,然后根据队长的要求,按照各自的特长将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只见各组的每位队员都在紧张的工作,也见证了组员与组员、队长与组员之间由意见分歧到达成共识的过程,唯有一个小组迟迟未能就绪,20分钟后哨音一响,7个队按时集合,一个队一人误时3分钟,表演完后,该队集体接受“奖励”,目的是让其记住什么是团队精神。迟迟未就绪的小组原因是队长难以确定,最后自发产生了一名队长,但因时间关系,任务完成的最差。整个活动结束后,让大家围圈就座,先请各队队长回答问题:你的小组刚才用了什么方式去完成任务?大家提供了什么意见去完成任务?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平衡了团队内不同的意见?今后如何在团队内发挥你的专长?每个人谈一谈高效率团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个人在团队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并在课下写出心得体会,同学们争先恐后,谈的很热烈。很多同学在体会中这样写到:从娱乐游戏中深深领悟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只有完美的团队,才会达到完美的结果。这样以来不但很容易上升到理论课,而且对集体、团队、协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

三、不拘泥于理论考试,追求考核的多样性

在《沟通》课教学中,追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趣味性,目的是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实惠”――提高沟通能力。为此,在第一堂课上,就让学生明确目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是真正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应使现在能说能讲的学生,更会说会讲;不敢说不敢讲的学生,最终敢说敢讲;不愿意说、不愿意讲的,最终产生想说、想讲的强烈欲望。对训练出色的学生给于表扬,对差一点的给于鼓励,并多给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创造讲话的机会。每次讲话训练都要站在讲台上,或全班同学围成一个“U”字形。角色扮演要投入,切忌训练华而不实,否则,方法再好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训练要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先训练心里素质、体态语言,再开始口才方面的训练,到最后课程结束,围绕着专业特点,以“我爱我的护理专业”为题,每人写一份演讲稿,提前一周准备,要求脱稿演讲,时间每人5分钟,从演讲稿的主题、材料、结构、有声语言、体态语言及现场效果都给于量化标准,班委提前组织评委,并提前邀请有关老师参加,确定计分人员,确定演讲时间,准备演讲现场,把学生从课堂带进了演讲设备齐全的学院报告厅,这种空间环境的变化,使同学们即紧张又兴奋,又觉得机会难得,都信心百倍的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汇报一下一学期的业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效果不错,即客观又直接,每个同学的自我评价是:从第一次上讲台到今天上舞台是一次质的飞跃。

同时,笔者建议,在课程结束前,创造条件为学生安排一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教材编写原则,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护理实践,力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如笔者在学期中间,借助于本市一家大型中老年人健康娱乐中心为平台,利用“母亲节”这一盛大节日,以“爸爸妈妈辛苦一生,我来为您歇歇(洗洗)脚!”为题,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借此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尊老、爱老、敬老的护理职业道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心灵会受到触动。今后该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相信他们会用心去思考。笔者相信,如果学生们把感恩能理解成它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份责任时,那么他们所学的知识就更会有使用价值,人生就会更精彩!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第9篇

笔者对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被测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当场填写完成并交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6份,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5.08%,男生728人,占76.9%,女生219人,占23.1%;城市生源308人,占32.5%,农村生源614人,占67.5%;独生子女618人,占65.3%,非独生子女329人,占34.7%。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947名学生中,得分在0~8分的有589名,占学生总数的62.2%,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较少,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得分在9~14分的有238名,占学生总数的25.1%,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人际关系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分在15~28分的有120名,占学生总数的12.7%,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非常严重,人际关系不良,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困难和严重困难的学生有37.8%,现状不容乐观。

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790人,占83.4%,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较强,能够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待人真诚,不伤害他人,也没有被他人伤害的感觉;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148人,占15.6%,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一般,应该说是比较圆滑的,知道应该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全力去做,但缺乏交往技巧;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占1.0%,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有被别人伤害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待人接物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学生的圆滑程度要比农村学生突出,非师范类学生的圆滑程度要较师范类的高,这与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相关。

在交谈能力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581人,占61.3%,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并掌握了较熟练的交谈技巧,善于用语言来交流感情和思想;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339人,占35.8%,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一般,能够向别人倾诉,也能够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不能掌握交谈的技巧,表述时条理不清晰;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占2.97%,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与人交谈。通过研究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相对较好,从而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男生的交谈能力要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研究还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表现较弱的学生,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较多,如男女生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同;等等。

在与异往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656人,占69.3%,这部分学生善于与异往,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239人,占25.2%,这部分学生在异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喜欢与异往,但是不知如何交往,在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52人,占5.5%,这部分学生在与异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异性不善交往,甚至有对异性存在偏见或过分思慕异性的偏激想法。研究发现,在异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与异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中,男生的程度要重于女生,城市多于农村;在受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明显。鉴于此,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性别等具体因素将会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413 人,占43.6%,这部分学生社交能力较强,真诚待人,富有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434人,占45.8%,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但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心朋友,在社交中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100人,占10.6%,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问题较严重,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会感到很紧张,因而害怕交往。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鉴于此,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提升的机会。

建议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奏效;高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中要做到高目标、低起点,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热情有礼、言行一致。鉴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内在条件。

注重衣着与举止得体,塑造个人形象。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衣着举止是最能体现礼貌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服饰衣着与环境场合相适应。对人讲话时,理应做到态度诚恳,避免油腔滑调,更不能手舞足蹈。在交谈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适时适量发言。

消除自卑与自傲情绪,主动融入集体。自卑和自傲是两种相反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在交往沟通过程中产生了内在压抑,而自傲是自我评价过高,从而产生了对个体交往对象的外在排斥。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想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首先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外貌形象、成绩优良情况等给自己定位。其次需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能因为优点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缺点而自暴自弃。

学习赞美与批评艺术,真诚对待他人。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他人的优点要不吝赞美,对他人的不足,要委婉指出。如何把握好“度”,需要我们广泛阅读,加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从阅读之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地储备语言信息。

把握师生与同学关系,提升交往能力。青年学生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老师,主动创造机会,使老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的坦诚相待。这也需要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大学校园里要充分把握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宿舍内的室友之情、班级上的同窗好友、异性间的健康相处,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善用课堂与讲座咨询,关注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讲座,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从中获益,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类课程,应该认真学习,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心理咨询,端正自己的态度。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加强校风建设,营造和谐氛围。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也在教育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传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受其熏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育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人际沟通技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性,将人际交往以及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内容学科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之列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没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教师在授课过程,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以己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课后探讨。

利用社团组织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校园中的社团组织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加入社团组织,融入集体活动之中。学校可以以社团组织为平台,举办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对于活动的宣传和参与度要求做到广而宽,以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打开心扉,悦纳自己,悦纳他人。

利用专门机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直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挂钩,当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入学到毕业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治疗。

利用交际达人联络个体交际圈。交际达人是指善于与人沟通,群众基础好,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生。学校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能力,使活动的涉及面尽量宽广,达到活动组织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带动一大群学生走进人际交往的大圈子。

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人际关系教育。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青年学生不管选择哪个方面进行实践,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高校应利用好这个结合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到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积极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第10篇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大学生;构建;途径分析

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肩负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担。通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能起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就业发展的作用。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对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价值、能否成才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的综合体现,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流的中心在于其实质的交流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不和谐的现象和原因

1.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

(1)缺少沟通、交流

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同学间缺少沟通、交流。同学之间不善于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缺乏“同理心”,自我意识过强。

(2)班级或寝室内的小团体现象

由于同学间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班级或寝室里的同学很自然的和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组成小团体。

(3)不适当的攀比、炫耀、嫉妒。

人际关系交往不和谐的同学,往往表现出不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炫耀行为以及嫉妒心理。

2.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出现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学生个人因素导致。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自身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对事情易冲动、爱面子、封闭自我,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化。

(2)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好坏的因素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目前大部分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课程设置不足,没有从真实的情感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来设置专门人际交往培养模式,师生间联系较少等等。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性格上形成独来独往、不善与人沟通,人际关系的建立很难维护。

(3)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个别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掺杂了社会中的金钱、利益等因素,甚至有时只注重一时利益而违背诚信、说谎言等等有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

(4)个别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心理因素的主观判断)

有的大学生在第一次与陌生人交往认识过程中,容易受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受自己主观意识影响比较严重。例如:晕船效应,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等等。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由于方法不正确,导致不和谐建设的产生。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

1.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

大学生只有在和谐人际关系环境里,才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学习中树立团结互助的观念;在未来发展中, 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人生观;在生活中,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平等、尊重、沟通、和谐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2.大学生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并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要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就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提升自身个人方面的素质,走出校门的时候才能立足社会,取得社会的认可.

3.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

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丰富的信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就是素质和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他们心情愉悦,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也是大学生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丰富自我的手段,所以说,健康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培养学生就业的重要纽带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学生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中,学校也对其实行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在工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分析

1.完善自我,从自身出发。

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在人际交往中明确自己的地位,认识自己的缺点,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看到他人的长处并从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在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重视发挥个人的交往优势,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因场合而异,表现最好的自己。反省、总结自己在实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善于总结和发现,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3.通过实践课程,学校锻炼、培养学生的人际交际能力

在各大院校缺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课程前提下,学校应该大力开展人际关系培养课程和实践课程,真正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模拟真实的人际关系场景,对个别人际关系不和谐案例进行剖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一方面,学校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也要开设面试择业课、语言表达和自信心训练课程。通过各种课程的放松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际关系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从中学到人际交往知识并能更好地运用。

4.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三方面联合

学校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全力支持、配合老师开展各项活动。老师应该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建设指导。家长可以通过电话、信件和网络与孩子沟通,随时能够掌握孩子的心里状态,帮助孩子在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三方联合能够从全方面、多角度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5.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大范围开展

高校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开展心里 辅导活动, 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标。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应针对的是一部分学生群体,他们对人际交往和未来存在困扰、固步自封,咨询活动的开展是解决这部分人的心里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例如: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者,学校应建议其看心理医生解决问题。

在学校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培养至关重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未来就业的强有力竞争优势。大学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阶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一位学生必学的课程。因此,帮助大学生提高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闵永胜;姚本先;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席波;李军;;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06年02期

[3]王涛;席波;王翠丽;徐立柱;;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

[4]田可新,唐茂芹,吴昊,李雪静,王秀梅;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7期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 沟通能力 公共关系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带给人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能带给人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相反,不良的沟通能力导致人的精神压抑、紧张,心理孤独、寂寞,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调查也显示:约80%以上的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心理上的困扰,学生在沟通方面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学生渴望成才,但成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良性的沟通。积极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心理有所依托,精神充实,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在校期间如果与周围的老师、同学在沟通交往中融洽和谐,可以减少烦恼,获得愉悦的身心,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学习,为顺利完成学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来互相了解、理解和认同。

2、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有人在对1000位成功人士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把口头沟通和倾听能力列为工作所需的最重要技能。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塑造自己的沟通魅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企业往往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

3、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大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情感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传递,并达成协议的过程。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现状并不乐观,事实上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欠缺而在就职择业时受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沟通障碍等问题。

学生沟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心理偏差。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社交、工作、经济和家庭等,容易造成一些心理偏差。

(1)理想化。学生因其阅历的缘故,对人际关系的追求过度理想化,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师长,他们都希望不带任何杂质,而理想中的“知己”常与现实会有很多不符,因此遇到障碍时心理会产生创伤。

(2)嫉妒心。学生经常不能够正视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就采取讽刺、挖苦、打击、嘲笑等不当方式,给别人造成伤害,同时也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沟通。

(3)自卑感。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采用极力回避与人接触的方式。不得不交往时则表现得紧张恐惧,形成沟通的障碍。

2、能力偏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谦让和宽容的意识较弱,又由于一直生活在学校里,交往的对象相对单一,交往的范围比较窄,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注意训练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使不少学生虽有交往的愿望,但缺乏交往的能力。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感受,给学生之间的沟通带来了很多困难。

3、学生对语言交流的不重视

大学生没有踏入社会,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虽有认识,但大都还是一知半解,缺少深刻的体会。很多大学生认为,掌握书本和专业知识及考试成绩高是最重要的,对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1、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培养过程

“情境模拟”是近几年才被引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利用暗示,通过周围环境与参与人产生共鸣的过程,能充分激发参与人的潜能,并迅速投入到该情境中的一种教育方式。

“情境模拟”要求在假设的情景中,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难问题等,学生要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按照情境设置、分组准备、课堂演练、分析总结等几个步骤操作进行。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培养过程。

2、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民主、平等、轻松的氛围中,人的大脑才可能被解放,精神上的枷锁才可能被冲破。高职院校大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选择性已有较大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不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看,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解除学生的心理紧张情绪,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才能解放自己的嘴,敢于畅所欲言,从而渐渐地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束缚,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既能增长知识,也能在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沟通。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了公关理念,就能不断学习,提高观察反应与自控应变能力,逐渐适应社会,自觉迎接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挑战,为将来走向社会,充分发挥才干,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人际障碍;人际冷漠;自我认知偏差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实在性,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其他人而独立生存,亚里士多德说:“能够独自生活的人,不是上帝就是野兽”,尤其是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提出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成功=15%的专业知识+85%的为人处世的技巧,可见,一个人想要成功,人际关系的处理相当重要。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正经历着由青年期的不成熟向成年期的成熟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正处于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发展时期,情感世界极其丰富而又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业进步;但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常常会引起同学的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需要,也是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2008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某大学社团组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其中78%的同学反映大学生人际关系复杂难处、12%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还可以、仅有9%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较简单;这些结果和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腾讯教育对全国8895名大学生就校园人际关系状况调查的结果相同,在总分为10分的“人际温暖”评价中,53%的受访者评价一般(5分)、感觉比较温暖(8分)和非常温暖融洽(10分)的比例分别为22.3%和6.2%,觉得有点冷漠(3分)和非常冷漠(0分)的分别是14.4%和4.1%。通过这些调查,可以看出,大学校园里整体人际状况不容乐观,而且“人际冷漠”现象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人际压力。而且,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心理咨询工作为例,在咨询过程中,人际困惑尤其是在人际中感受冷漠的比例逐年上升,超过其他比如恋爱、学业困难等诸因素造成的心理困惑,达到咨询总量的75%,成为困扰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键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亟待引起各部门的重视。

二、大学生“人际冷漠”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冷漠”指的是大学生对遇到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对人际交往回避退缩的消极情绪体验和反应。从心理学上讲,是个体对自己遭遇的挫折情境放任自流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模式,带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色彩。

1.大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分强烈

以自我为中心即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习惯于别人围着自己转,长时间活在自我之中。如果别人提出的意见和自己不同或者相反,会持反对甚至敌视的态度,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自我中心者,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别人的利益,自私自利,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喜欢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大学生人际关系功利化日趋突出

大学就是半个社会,社会上的“价值体系”在高校中滋长。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中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有权、有势、有用的人进行交往,把交朋友当做一种投资行为,一旦投资有所收益或者这个人没有利用价值就立马抛弃,选择其他更有利用价值的人进行交往。高校有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总是选择家庭背景好的或者经济条件好的而不管有没有感情基础;有些同学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所求的同学百般讨好,甚至不惜做出小小的牺牲,等目的达到就放弃友谊,在这样的情况下,人际交往成为实现利益的手段,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偏差日益明显

首先是自我认识偏差,会产生自负或者自卑心理,从而体会到“人际冷漠”。据调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是过高的评价自己,表现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二是过低的评价自己,表现为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过高的评价使得自己脱离班级,在同学在造成孤立;过低的自我评价则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过度的自我防御而不敢于同学交往。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导致“人际冷漠”的产生。其次,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也造成了“人际冷漠”,有些大学生,遇事较偏激,容易走极端,别人提出自己的缺点或者和自己意见相左的时候,就发脾气;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克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别人,从而伤害了同学的感情,无形当中体验到了“人际冷漠”。第三是自私自利的心理作祟。有些同学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过分考虑自己的名和利。比如有些同学,为了不让别人考试成绩比自己你好,就偷偷的不告诉同学考试信息和复习材料、比如深夜和自己的恋人煲电话粥,不管室友能否安心睡觉、只要不是自己值日,就乱扔杂物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性缺乏日益彰显

首先,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大学生认为一毕业就等于失业,迫使同学们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将来,不去或者不屑关心他人的事情和决定,比如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有些大学生则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社会工作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同学间缺少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必然使得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其次,有些同学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比如,某大学一男生,觉得平时和室友关系不错,他想测测自己在同学中受到关注的程度,于是,他在室友未回来之前钻到自己的床底下,从白天到晚上到第二天早上,没有一个同学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询问他的去处,关心他为什么没有回寝室,室友的反应让他很失望,从此,选择了独来独往,最后和室友感情很淡漠。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冷漠的对策分析

1.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加强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同时,通过寝室、班级、社团等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开展的各项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在内容上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气息和思想内涵,形式上要体现艺术的美感和创新性,吸引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促进同学间情感上的交流。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大学生主要的内容是学习,各高校可以在本校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课传授心理知识。本学期,本人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选修课,我通过在课堂上讲授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和开展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与人交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同学们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了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团体辅导中感受到了同伴的温暖和友善,打开封闭的心灵。

3.引导大学生学习人际沟通的艺术和理念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应掌握得当的人际沟通艺术及沟通的原则和技巧,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和满意度。①遵循平等的原则。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曰:“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也好、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平等的态度是与人交往成功的前提;②遵循赞美的原则。赞美是世间最美丽的语言,适度的给予别人赞美,是与人交往成功的剂。比如,善于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赞美;赞美不是无原则的吹捧,更不是庸俗的恭维,要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美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③遵循换位的原则。古语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总是习惯于凭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去了解对方,这种“以己度人”或许就会导致矛盾,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体谅别人的态度和情感,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模式;④遵循宽容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交往中,有时候他人的观点有可能错误,不能因此咄咄逼人,更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或者侮辱对方的人格,对待别人的错误要有宽容之心,接纳对方的不足;⑤遵循诚信原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佐说:“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是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诚信是友谊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

4.引导大学生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生的“冷漠”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从自身做起,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自信心和能力极其重要。①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评估自己,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在大学期间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资源强健自己的体魄、储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挖掘和培养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在人际交往中就会树立自信心,克服不必要的自卑感;②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倾听、如何主动进行交往、如何化解矛盾等,通过主动参与交往实践以提高交往的能力和信心;③善于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找到合适的方式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人是社会中的人,有七情六欲,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但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宣泄情绪的方法,比如找人倾诉、大哭一场、进行体育运动等,而不是进行情绪的传染和转移。

人际“冷漠”是大学生中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应,正无情地摧残同学之间最宝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严重阻碍大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的发展,但是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养成,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加以培养,让那些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重塑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能使大学生活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将来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淑云,陆平.大学生人际冷漠现象及改善途径分析[J].社会心理学,2009(10)

[2]刘亚兵.当代大学生冷漠心理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