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媒体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出现为很多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移动互联网思维具有灵活性和碎片化等特点,用户对于较为松散零碎的时间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利用起来产生一定的价值。移动互联网思维主导的产品也相对脸颊和小型,这符合当前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移动互联网思维深入各个人群,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创作,产生了独特的互联网产品。
一、移动互联网思维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和内容与移动互联网的联系不紧密
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目前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从这种模式的特点来看,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规划,经常出现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当下移动互联网思维环境的情况。这些问题存在而得不到解决直接导致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他们的竞争力较低,无法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移动互联网思维环境下的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纵观当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情况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仍然选择传统的模式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这对于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并创造新的东西起着消极影响。不仅如此,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或者自身的认识不足,使接受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加之教师在课堂上不够重视利用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导致这些学生无法与其他的学生建立起协作关系,这对于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实践非常不利。
3.缺乏师资力量
移动互联网目前仍然属于新的技术,许多学校已经引进新的技术支持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但是存在技术应用滞后的问题,即在实践中没有激发出这些新的技术的价值。计算机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可想而知,这两种技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学校的师资力量储备有限,那么可能产生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却已经身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发生冲突,不利于学生吸收理论知识,也不利于他们挖掘并利用新的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长期缺乏,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二、移动互联网思维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策略
1.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移动互联网思维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调整入手,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快捷灵活以及草根化特点,在数字艺术媒体教育中融入与此相关的内容,合理调整那些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思维脱离的课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具体来讲,应用移动互联网思维需要从市场调研入手,将其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研究诸如“粉丝”这一类的群体,从研究的过程中探讨受众的需求以及受众在现代社会代表的意义。
2.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就数字媒体艺术这门专业而言,实践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基础能力,还可以使其发现自己学科上的不足,产生更多更广阔的探索欲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参与到合作交流中,逐渐养成探索观察这个社会和世界的习惯,有助于他们吸收和接受新的技术和观点。学校要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寻找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与这个社会接触的兴趣,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具体的实践当中,为自己形成更多的个人价值。
3.引进新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目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保持活力和先进性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应当引进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丰富学校的媒体艺术教学设施设备,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变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这个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的能力,最终也才能够让学生的精力一直集中在艺术作用的创作上。
【关键词】高校 数字媒体 艺术教育 现状 改革策略
由IT和CG技术当作中心的数字媒体行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快速发展,逐渐对于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模式造成影响,已经成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数字媒体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策略。
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体系不健全。由于进入新的数字时代,以往教学方式明显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提出的需要。部分高校在参考国外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在课程构造和设置以及教学形式这些方面实施了变革,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艺术模式,当前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沉淀,我国针对这方面的教学明显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这门课程属于文科和理科以及艺术和技术集一身的综合学科,必须要相关学科知识当作理论根据,实施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度重视对于软件的学习,大部分高效设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其实包含很多软件操作类的课程,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没有重视艺术方面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没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完全成为了软件实践类的学科。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个专业,专业教师匮乏这一问题逐渐凸显。目前这个专业的教师,通常均是别的专业转型到这个领域当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大量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条件还停滞在之前的基础上,不具备要求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设计教师以及设施,促使大量的教师被一人多用,有些甚至超过自身擅长探索的艺术领域,这也是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设备不完善。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属于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极强的学科,这就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要摒弃以往艺术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新设施当作支持和保证。新的思想和创意以及技术不断加快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软件,教学设施的持续更新换代直接引发一场数字艺术行业的变革。而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量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和技术设施问题,因为很多因素无法解决,导致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
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属于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学科,培养出不仅懂得艺术设计特点,同时还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并且能够操作有关应用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字艺术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数字媒体设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属于多样化的,要求其教育必须要走不一样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和整合这个发展道路,全面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多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还有组织和沟通以及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十分有利。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一定要体现其总体观点以及全面思想。针对学科交叉结合的理念,击破同一个校园当中不一样院系之间的界限,以及高校之间的界限,每个学院和系部均能够相互合作和促进,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设计艺术人才。
(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课程构造和师资团队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第一个,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扩展视野,更新理念和知识,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复合型新兴艺术学科,要求教育必须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获取和掌握新媒体艺术发展情况,可以站在某个高度抓住最新和最尖端的信息。新媒体艺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极强,并且发展速度极快的艺术模式,所以,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持续优化自身知识系统。并且,高校还要尽可能的完善当前教师培训制度,可以给大量年轻教师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进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三)提升实践环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当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要求高校必须要给予社会实践高度的重视,由创新文化行业加快发展当作契机,加强产和学以及研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要给文化创新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在有关发展纲要当中明确表示,我国必须主要发展就中类型的文化行业。而苏子媒体艺术几乎大部门均和文化行业相关。经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作,增强高校艺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实践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对于总体行业系统良好的循环十分有利。当前在我国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当中,不具备相应的设计时间,这也是影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数字媒体教育专业的师生一定要主动寻求并且制造条件,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极强的社会适应以及竞争能力。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具有的桥梁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和教育以及人才资源,和企业以及地方发展要求结合,研究并建设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场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以及改革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了培养人才的水平。通过采取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提升实践环节等改革策略,能够有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给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与思考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83-84.
[2]张文,殷俊.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6,06:130-131.
关键词 信息网络技术 平面设计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 面对全球化 寻求差异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其高速、海量的特点使之成为当今各行各业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新媒体”一词用来描述近几年才出现的各种数字媒体,包含社交网络、游戏、移动设备等各种数字形式的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是时代的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平面设计教育目前依然以平面、设计、广告、电视为主轴,基本上还是遵循传统思路教学。面对这些新技术的冲击,如何改革现代平面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呢?
一、当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如今,我们处于数码网络时代,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MP3,我们每天都被淹没在由众多“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网络技术对新世纪的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 具有视觉、听觉、互动交互信息的第四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是继纸媒介(报纸、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后出现的第四媒体,是平面设计的新舞台。数字媒体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虚拟世界。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辅助展现信息内容,使得画面美观、表达直观,兼顾图文、声情并茂,更富趣味性和人性化;同时,新的资讯和前沿信息更新速度快,不论是娱乐休闲还是获取信息,都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数字化媒体日益普及,对传统印刷媒体有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这成为当代多个学科如计算机科学、平面设计教学、信息科学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2 数字媒体技术交织着科技的助力而发展壮大,传统科目也要借“科技之壳”复兴
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视听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官的需求。但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数字媒体技术也不例外。数字媒体技术得益于计算机、网络、软件等多种学科交叉作用,而各种视听效果又与传统艺术如平面、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结合,是经典艺术与当代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例如新数字媒体技术――数字电影发展迅速,在电影中,若没有CG特效的运用,大场景的视觉效果和气势就会大大消弱。著名导演卡梅隆说:“通过3D技术来制作电影,我们将进入电影界新的时代,观众会看到数码时代前任何技术都达不到的特效画面。”
在时代要求下,传统科目也必须要借“科技之壳”复兴。当电脑和各种科技成为你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数码科技取代纸和笔,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形式成为平面设计者下一个开拓的目标。
3 数字媒体的新时展和对平面设计提出的新时代要求
因为媒介发生了变化,不断有很多新的媒体形式出现。近年在日本首见“数字纸”,能够将每个广告牌、广告柱,或是悬挂式活动广告变成数字屏幕,并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和近乎网站的营销功能。文字及影音简讯能够跨越地域接触消费者,甚至包括从前那些传统平面设计无法到达的地方。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平面设计空间正在发生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
展望未来,新数字媒体的数量将会持续攀升,并且更具渗透性及侵略性。因此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往的教授知识与技巧,应该与网络时代更多融合,引导学生立足设计基础,确立新媒体的观察方法和思维习惯。
二、当代平面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广的设计范围和门类,平面设计、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等等。平面设计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形式的创造,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经历了手绘――铅印――石版印――摄影――计算机――数字化等阶段。当前大多数平面设计作品都是运用数字化设计完成的。
在激烈市场竞争的今天,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把提高平面设计水平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从报纸到杂志、从电视到网络、从品牌到包装、从广告到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的功能不断放大,其影响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也加速了平面设计行业的竞争。
当代高校平面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有:
1 平面设计学科和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平面设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带来学科定位不清晰、教学不规范、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育思想和方法比较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2 平面设计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平面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的落后。对于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一直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教育在我国平面设计教育体系中的长期缺失,应该值得认真反思。很多学校教学模式上未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同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对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影响当代生活了解不够,学习态度过于被动,学生只是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需要的基本课程,没能在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大步提高。
3 平面设计教育面对时代趋势改革的局限。随着新数字媒体设计范围日趋增大,时代对平面设计教育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各类设计学科的交叉化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趋势。当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大众化、全球化以及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这些对平面设计及其教育体系带来革命性冲击。教育需要面对商业化,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产业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却极其迅猛。但是,我国数字媒体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内容的生产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数字动画、游戏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出版、网络广告、影视特效等数字媒体技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而我国平面设计教育体系面对时代趋势转变机 制不够迅速,如何应对数字媒体产业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快速调整平面设计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
4 设计教育目的是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是最自由、最具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和平面设计都将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新的艺术创意。
5 平面设计教育缺乏实际设计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对设计的理解非常概念化,其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不足。这是实践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缺少持续创新能力。这给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变革应从普及化到专业化,分层次地发展。教育内容和结构都应改变固步自封的模式,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做较大的改革。使新科技、新思想、新设计意识和形态的变化,新型的平面设计素质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三、信息网络技术下平面设计教育改革的探索
法国国立布尔日艺术学院保罗・德沃图指出:“所有艺术领域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可以说电脑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艺术。我们更习惯用新的工具去做以前的艺术,只要一点点变化,新的事物就会产生。”
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各行业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国际化进程加快,不少高校平面教育体系却显得滞后于时代的需求。传统平面教育体系如何打破传统粗放式、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快速与时代接轨?
为了适应数字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平面教育体系应有机融合各自的学科资源,通过优势与特色的互补,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结合教学,推动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 归纳教育科目创建新体系。教育理念上,要将数字媒体领域和计算机技术与平面设计完美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多层次培养大量具有竞争力的实用型、国际化数字媒体设计技术人才;以面向需求、开放式办学为指导思想,在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要研究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创新活力;提倡重视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把中国文化和世界现代设计相结合。“东方+西方=我”,在传统和创新中注入崭新的设计文化理念,使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信息时代特色。
2 转变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平面设计最核心的教育问题是对学生树立现代平面设计观念,设计的实践过程里二维或三维的空间中,要设计者展开无限的遐想,达到确切传达沟通信息的目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艺术造型能力强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因此高校平面教育体系应该以实施创新教育为前提,转变学生的设计观念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3 为传统产业加入灵魂元素。平面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体裁要紧跟信息网络技术步伐,反映信息网络技术特色,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设计切入点。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能为传统产业加入灵魂元素。打破呆板的思维创意,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学生对新现象新事物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
4 平面设计教学要面对全球化,寻求差异化。当代中国的平面设计教学面临的挑战即数码媒体所带来的网络化环境。要面对全球化,寻求差异化。我们需要提升创意这一灵魂元素,用文化创意实现价值再造。如果创意产业能够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一定能产生1+1>2的效果。
平面设计教学要以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跨学科能力培养,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与社会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数字媒体技术、数字艺术设计、动画等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实践的基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教学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再一次明确提出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行进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媒体专业作为互联网内容生产力供给的源头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数字媒体内容的消费需求空前旺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和人才输出能够做出及时和前瞻的反应。
1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与体验
众所周知,当今的媒体和信息环境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的时代,并且已经以生态圈的形式渗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同历史上发生过的技术载体对艺术本体的影响一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定也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传播工具和呈现工具的变革,数字媒体艺术中图形、图像、声音处理方式的改变,不断地给数字艺术本身带来新的内容,从而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形式越来越丰富。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改变体现在内容质量和传播速度上。随着移动数字技术和宽带条件的不断优化,以往对数字艺术内容和体量的限制逐渐变小,数字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再现、思索可以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展开。以上作品的传播效率也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观众和艺术家之间能建立即时甚至实时的艺术创作联系。
从体验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综合体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展现和应用场景延伸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正是传统艺术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主题之一。传统艺术运用各种表现技法,或现实或抽象,都是希望观众能参与到艺术作品本身的表达之中和作品产生交流。而同时具备交互性、链接性、即时性特点的移动互联加上虚拟现实等技术,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在完成后实现作者和观众的互动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观众就能参与其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和作者极为一致的艺术情感体验。
2信息环境下技术手段与艺术形式的深度跨界融合
目前,在数字媒体教育领域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学科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这种兼顾文理的分类方式有别于其他艺术学科,从这点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在学科整合上的跨界性,对于这种跨界性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挑战:
首先是观念的跨界。在数字媒体教育范畴下,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首先从观念上要跨界整合,虽然这两个分类看起来是横跨工科和文科两个大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兼容性,但是,这恰恰是数字媒体艺术触类旁通、文理兼收的魅力所在。当数字媒体艺术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打破传统意义上学科划分的时间节点已经来临,虽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还不能从制度层面实现,但从观念上应该向前迈一步,塑造兼顾文理的复合性艺术人才,从培育兼顾文理感知能力的艺术人才人手,实现观念的整合。
其次是技法的跨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现高度依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所以在表现技法上是在传统艺术形式基础上的扩大和衍生。这个概念中要避免两个倾向,其一是唯技术论倾向,其二是唯艺术论倾向,无论偏向哪种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最终艺术作品的畸变。因为现代媒体艺术是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从其表象来看,技术本身也已经是技法的内在基因,离开了电子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无从谈起,而离开艺术内容,数字技术又不具备艺术气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把所有信息技术手段纳入到艺术技法的范畴去理解和运用,才能真正从艺术创作的整体性上去宏观的整合技术与艺术。
再次是内容的跨界。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诞生给艺术表现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也空前丰富。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已经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基础上,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带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领域,数字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对象也从传统文艺内容向精神和物质层面探索掘进。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感受距离在无限缩小,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已经能从互动的角度去和观众进行直接的艺术情感交流。因此,艺术家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人手,从全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内容去考虑,内容更为丰富,创作更为自由,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实现文化内容的跨越。
3培养具有媒体感知意识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当互联网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更趋丰富和广泛,媒介的途径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特别是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对数字媒体内容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了拓扑式的加速效果。如今,大众对媒体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渠道的媒体定义,这也要求我们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和从业者,从媒体观念上有所转变,培养具有媒体感知意识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从形式和内容上契合时代需求,符合时代气质。
关键词:教育数字视频;现状;策略;制作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数字视频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视频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视频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逐步从大众生活中走入教育领域,教育数字视频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明晰其制作原则,对教育数字视频的合理、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一、教育数字视频概述
1.概念的界定
视频主要指不断变化的电视图像,即动态图像或称活动图像、运动图像。[1]谈及数字视频,也许很多人都会陌生,但说到VCD、DVD、MP4、数码相机、可视电话和网络直播等时,几乎无人不知。数字视频是指依据人的视觉暂留特性,用数字形式(0,1)对视频信号编码、传输和存储,最后在终端上进行视频图像解码,以帧的形式再现视频信号的信息媒介。简而言之,数字视频就是以数字形式(0,1)呈现的视觉信息。教育数字视频即指传递教育信息的数字视频,也称为数字化教育视频。 教育数字视频集成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表现力极强,可以为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2.教育数字视频的优势
教育数字视频传承了数字视频的诸多优点,如可以使教育信息变得更加真实、直观、生动,并具备实时、视听结合、信息量大和编辑、存储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又为教育数字视频的实时、便捷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利用数字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给予学习者以引导、启发,促进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教育数字视频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就是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使用教育数字视频进行实时传送教师或专家的讲课,再现逼真的课堂教学,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其效果是枯燥单一的远程演示教学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教育数字视频有着传统教学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和网络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对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需求正逐渐增大,由教师(而不仅仅依靠数字视频开发公司)依据教学需要,开发、制作适于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变得非常必要。
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
数字视频已经融于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数字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充分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备配置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要制作质量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需要一套配置完善的硬件/软件设备,一般包括DVCAM和DV数字摄像机、编辑录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视频采集卡、接口卡、多媒体计算机和压缩/解压缩卡等,设备的配置决定了数字视频的质量,而如上所列设备通常是制作VCD、DVD数字视频所需的,若要实现现场直播、录制,实现VOD视频点播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则需要一个配置完备的数字视频制作平台。
此外,制作的教育数字视频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供学习者收看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播放和接收环境,如环境良好的多媒体教室。然而,许多学校尚缺少如上所需的各种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数字视频制作、播放环境无法保证,则探讨用教育数字视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是空谈。究其原因,是在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数字视频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2.使用种类单调、制作形式单一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数字视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2]依据存储教育信息介质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光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带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依据教学信息呈现途径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两种分类为一体之两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育数字视频是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呈现教学信息的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通常存储于CD、VCD、DVD等光盘存储介质上,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存储信息量大,制作方便,可大量复制,能够脱离计算机平台,但需要专用的媒体驱动(如VCD光驱、DVD光驱)才能播放,且使用寿命有限,不易于保管。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绝不应仅局限于此。比如,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采用数字视频制作设备和编播系统播放的教育数字视频,方式有DTV、VOD等),基于此种途径传播的教育数字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按学习者的需要点播节目,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互式信息服务,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在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校园数字交互教育电视系统将是数字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方向。又如,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从通信业务方面考察的并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数字视频),比较常用的格式为流媒体(WMV、RM、3GPP)格式,具体应用如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可视电话、3G终端产品、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其优势是打破时空界限,实时交互,可以实现重大活动、学术会议或讲座的现场直播与录制。
在一般的教学中,忽略了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和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应用。长期的形式单一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3.专业门槛高,制作人员缺乏
教育数字视频的摄、录、编这一完整的制作过程,对制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技术工作,而在教育部门,较缺乏专门的制作人员,尤其是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依据教学需要自制教育数字视频的能力,导致教育数字视频质量不高,无法推广使用。
摘 要:通过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整体提升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使江许多职业教育院校的在校生受益,并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终身学习需要提供服务。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虚拟数字世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49-01
随着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数字化学习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核心和依托,并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定义,李克东教授的研究颇有代表性,如下阐述:
李克东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数字化学习研究的学者,他提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其中,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与传统资源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可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在理想的状态下与职业教育网络化学习平台具有同样的内涵,是满足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培训师和社会学习者等用户需求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专门研制的具有资源集成、网络传播、用户服务功能的资源平台和支持用户共享使用、提供用户服务的机制三者的组合。其服务于各级职业教育与在职人员终身学习需要,既要针对职业教育专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又要针对企业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具有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示范性院校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特质决定了资源的“数字化”形态,网络是资源传播的主要载体,普遍适应是资源共享的基础,遵循规范和标准是资源便捷使用的关键。
虚拟的数字世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或者说是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互联网在这场变革中的强力渗透,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依赖的正式日益发展的科技。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更重要的是多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又要精通艺术。再加上我国处于互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解决人才问题就成为多媒体技术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市场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的缺乏,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各大院校都已逐步开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但这还是远远不够填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面人才的缺口。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资源库,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成为培养高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整体提升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使江许多职业教育院校的在校生受益,并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终身学习需要提供服务。该方案致力于解决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成效。助推重庆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促进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重庆工程学院是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学院,具有丰富的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的资源,并且针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我们也有相当得实力,我们专业的《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并以建立精品课程资源库。
关键字:数字媒体艺术教学 数字媒体 交互设计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概况
随着世界的不断高度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数字媒体艺术也随着诞生。数字媒体艺术是各种艺术形式和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包含层面的内容。第一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实现数字艺术的表现新形式;第二是,通过传统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使传统艺术以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交叉作业。它不仅仅要求有扎实的艺术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基础,还需掌握数字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原理。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能胜任在数字化时代前沿的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对数字媒体人才需要非常大,每年大约有十五万人左右。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数字动漫、数字电视电影、游戏、出版印刷、工业设计、广告传媒、网络媒体等热门工作。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应该在未来非常好的发展潜能。
2、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
2.1专业诞生周期不长
数字媒体作为一门新兴学科,2000—2004年间,出现了11所第一批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应用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为最早教育正式批准的本科教育专业。我院是在2006年才开始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以上时间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年轻阶段。
2.2开设院校不断增加
由于社会对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的需要,国内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6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专业覆盖动漫、传媒、影视、CG、网络传媒、游戏等多个方向。在校学生数已经突破50万人。单独设立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本科院校超过了100所。
3、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3.1教学模式
(1)纵向化培养
数字媒体类专业虽然是新兴专业,但其受到行业的革新发展,知识淘汰更新较快。这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原则。由于数字媒体覆盖面很广,主要包括数字动漫、手机媒体、影视节目、影视后期、电视栏目包装、数字游戏、影视特效、网络媒体等行业。所以纵向化化培养才能更能培养社会需求。
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包括两个专业方向即动画、影视方向。根据动画、影视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计划制定相对于的课程计划。
本文作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在大学二年级后可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综合考虑让学生选择更多的方向,如影视特效、栏目包装、数字游戏、网络媒体、动画等个性方向,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上应趣施教,使得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更能够使学生使用社会兴趣。
(2)注重英语能力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得不承认技术方面相对发达国家相对落后,而数字媒体艺术本身技术革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及时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知识。而艺术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就使得了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本着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加强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因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英语课程,使每一位学生在英语水平上能够达到阅读外文资料以及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2实践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更加注重专业的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这就使得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落实下去。例如,加大学生对作品的创作机会,组织参与到全国、省、校、院等各级别的大赛中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独立实践、创新。学校建立去相应的奖励机制,对获奖的同学进行展出并给予相应的物资鼓励,通过精神和物质等方面的鼓励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信心。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同样讲究团队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使得学生在协调组织与团队合作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除了正常课堂、实践教学等课程安排,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特长建立起对应的实习基地,使能够通过实习深入掌握行业动向,更加优化学生的学习。
4、注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艺术表现方式又多了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即数字艺术,对于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表现艺术创作的实习工具,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拥有熟练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的同时还需创作者深厚的艺术素养。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特别需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独立的设计和创作能力。
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工程中,虽然依赖于技术设备、软件应用。但设备和软件知识创作的工具,好比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而真正艺术核心在大脑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但数字艺术才创作又有别于科学发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只限制于现实世界,在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中也经常需要虚拟脱现实的场景创作,这就要求数字艺术创作师拥思维更加开阔。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数字媒体专业 实训室 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6-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产业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我院地处珠三角经济发展重地――佛山,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弥补需求缺口,本着“立足地方、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和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前景良好。
一、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数字媒体实训室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技能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践课作为技能培养的实现手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占不少于总学时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因此,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中,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应用管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为培养符合数字媒体专业要求的合格人才,数字媒体实训室除了提供先进高端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良好的实训环境等硬件条件外,还应注重建设符合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软件环境”。
二、数字媒体实训室建设方案
1.数字媒体实训室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可以将其划分为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学习及数字展示六个基础内容领域。数字媒体实训室的建设也应该相应的满足数字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音视频制作等动态视频数字技术和静态图像数字技术的实践条件。这就要求数字媒体实训室必须拥有强大的编辑功能、超大的存储容量、广播级的视听设备、独立的工作站点、稳定安全的系统和网络化的系统资源共享。
2.品牌的选择
数字媒体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实现音视频媒体类的设计制作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实训室的配置应满足对设备要求较高的课程。音视频媒体类的设计制作主要基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实现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有MAC和PC两种操作平台,随着PC技术的不断发展,PC机较MAC机来讲在性能和价格方面越来越具有优势。目前国内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以中科大洋、索贝、极速、SDI 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品牌为主,并应用于国内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属于广播级别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3.高品质的视听要求
随着高清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清电视、高清机顶盒、高清网络视频等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普通观众到传媒专业人员无不对视听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专业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大部分涉及到图像、声音的制作和处理,高清晰的画质和高保真的声音是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追求的制作效果。数字媒体实训室设备应提供高分辨率的显示器、高配置显卡声卡、环绕立体的音响,从而使学生体验高质量的视听享受,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媒体产品。
4.系统架构
结合专业实践从经济的角度和维护的角度出发,数字媒体实训室应选用千兆以太网的系统架构。以服务器为中心, 由网络交换机连接所有工作站点。实验室每个工作站点都是一个完整并且独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软件的各种编辑功能,并且每台计算机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干扰。教师机可以将素材统一存储于服务器硬盘,学生可以任意访问。学生将制作的作品存储于本地硬盘,也可以上传到FTP服务器供同学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查看学生上传服务器的作品进行批改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实时共享。工作站所有的计算机装有密码保护软件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
5.数字媒体实训室配置――以40台学生机为例
我院的数字媒体实训室根据专业实践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选择了性能优越、系统稳定、兼容性好的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惠普(HP)工作站。由全千兆交换机将4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与超大磁盘容量的服务器相联。有4台学生机做为上下载工作站,配备了广播级非线性编辑硬件板卡,便于视频素材的上传和下载。其他36台编辑工作站除了配备了适合影音视频以及动画建模渲染的高配置硬件以外,还加配了正版含加密狗的Avid Liquid网络版高标清非线性全中文编辑软件以及AVE1000广播级的专业三维教学视频互动教学辅助管理软件。
整个配置具有大容量存储、实时访问、网络速度快等特点,能够给学生提供平时常应用到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等功能,充分提供接近社会需求的工作环境。
惠普工作站系统架构图
三、数字媒体实训室应用管理
1.情境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因以情境教学为主,学生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获取信息、知识。而教师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和辅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职业院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环境也应接近真实职业场景,校内实训室应重视实验实习工位的数量、实验实习设备的配置,操作应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
2.承担社会服务工作
为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我院数字媒体实训室除日常的教学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培训、考证、比赛任务。每年都有学生在校内参加广告设计师、广告助理设计师的培训和考证,今年我院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200多位学生在该实训室进行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并参加考试。该实训室还承担课外科技活动、技能竞赛项目成为了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广东赛区高职组平面设计组的初赛赛点。因设备先进管理严谨,还将准备承接广东省中等职业技能大赛的赛点工作。
3.实训室+工作室创新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把学生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但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难度非常大,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中阶段,现行的制度决定了企业以自身生存和发展为主要任务。不可能像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那样耗资高成本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我国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刚出校门就能直接上任工作岗位的人才。在借鉴发达国家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立交桥式”以及瑞士职教体系都不可能完全的适应国内职业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实际,现阶段如何做到教学与生产紧密对接,在此问题上本人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我院数字媒体实训室实行实训室+工作室创新管理模式,基于现有的专业设备和实践条件创立了数字媒体工作室。该工作室主要承接校内外与专业相关的业务,如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后期制作、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网页界面设计、动态网页制作等。由老师带领学生组建创新团队,严格按照公司的制作程序和流程来要求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把课堂变为公司,老师就是技术总监学生就是员工。目前我工作室承接的一些业务有专为教师服务的视频精品课程的制作,其中有精品课程《数控编程与制作》、《光伏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凤凰微课《非线性编辑》等省级项目。还有为校外“唐山时尚客餐饮有限公司”制作的宣传画册以及CI设计等平面设计制作。在承接校内外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紧贴实际生产过程,推行了情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目前,该实验室承接的业务都已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并受到来自家长、企业、行业第三方的高度评价。学生通过制作真实的任务,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现阶段我院迎来了争创省示范的契机,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实训室的建设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质量。数字媒体实训室作为该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我们在抓硬件设施的同时也绝不放松应用管理这些“软件”环境。在不断思考、摸索、实践中我们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实训室的设备场地环境都是为真实的情境教学模式而营造,实训室+工作室的创新模式也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在取得明显效果和骄傲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努力,因为实训室的建设和应用管理将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4号)
[3]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 姜大源
【关键词】ACTION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 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 ACTION模式
1 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 and 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 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 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 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 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 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编辑出版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已30余年,始终存在着学生就业对口难的问题,很多出版企业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不愿意聘任,出版产业对编辑出版学学科认同度低,甚至很多人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质疑。而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影响力也逐渐减弱。[1]因此,怎样进行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使之适应出版业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提高编辑出版学学科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是目前困扰编辑出版学教育界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出版的繁荣需要大量高素质编辑出版人才。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25%的奋斗目标。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
这表明,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并且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阅读方式,未来的数字出版将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一个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中产品形态单一、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落后、产品创意创新不足等发展问题。[2]解决这些问题,人才是关键。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繁荣,出版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编辑出版学教育是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主力。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出版业现有人才的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问题,还需要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来培养。
近年来,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由于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逐渐开始招聘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那些熟练掌握电子书刊编辑技术,能够整合信息进行数字化编辑的毕业生受到出版企业的青睐。由此可见,培养既有较强文字编辑能力,又能够胜任数字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是编辑出版学教育能够做到的。因此,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的机遇。编辑出版学教育应该积极根据出版业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摆脱学生就业不对口的困境,并促进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从传统书刊编辑向数字编辑转变。由于我国很多编辑出版学专业最初是挂靠中文专业进行招生,是以培养传统的书刊编辑为目标,注重学生的文字功底和文字编辑能力。而从近年来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来看,大部分都到网络媒体担任编辑,到传统出版业从事编辑工作的占少数。
顺应市场需求的转变,高等院校在编辑出版学专业增设了新媒体课程,但是要把培养目标从以传统书刊编辑为主,转变为培养适应传统纸媒与数字出版编辑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以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仅在课程设置上微调是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面转变,围绕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课程设置上要发挥优势,整合新媒体。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数字产品创新创意不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素质的数字出版人才。
因此编辑出版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新媒体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编辑技术。相比传统出版业如图书等较为复杂的制作工艺,电子书刊的制作软件对于学生来说更便于学习和实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这是新媒体的优势。同时,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软件更新快,技术操作越来越简单,使得更多人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因此在数字出版人才未来的竞争中,技术竞争只是低层次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字出版产品的创新和创意。而创新和创意能力,仅靠学习新媒体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因此,编辑出版学教育向数字出版转变,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编辑出版学教育30多年形成的优势,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保持编辑出版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淘汰一些不适合社会需求、落后于时代的课程,增加能够反映新媒体、新技术的课程,同时要保留编辑出版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保持编辑出版学学科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整合新媒体课程。避免出现顾此失彼,只重视新媒体而忽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基础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仍要坚持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字运用能力,这是创新和创意的基础与源泉。同时,这些人才要在深刻理解并掌握传统出版流程的基础上,学习新媒体的编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目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需要。这需要新媒体课程和传统书刊编辑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传统编辑出版的优势和数字出版编辑技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数字出版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数字出版的发展,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而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软硬件的更新。如何传授给学生不落后于时代的新媒体编辑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具备使用各种社交媒体的能力,便于了解行业动态,利用各种方式和学生交流沟通。
数字出版技术的掌握,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和实训。因此教师要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将学生组成实践小组,大量时间用于数字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制作,使学生能够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加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进行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课下大量的时间要用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这对教师的指导水平、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聘请业内人士给学生授课。同时,要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一些数字出版的工作体验机会,提高师资水平,这是保证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实践教学要突出媒介融合,利用网络平台培养数字出版的综合能力。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按照媒介的不同开设课程,如期刊编辑学、图书编辑学、网络编辑学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为了适应数字出版多媒介融合的特点,有必要对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整合,打破媒介和课程之间的界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外在线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数字出版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熟练掌握电子书刊的多媒体编辑技术。学生的专业实践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学生树立全媒体的概念,提高其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培养其数字出版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本科生在学习图书编辑学课程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制作模拟图书,因为纸质图书成本较高,以往这些图书仅限内部交流。而数字出版成本低、平台多,很多网站提供E-book制作软件,因此现在可以要求学生在制作纸质图书的同时,动手将纸质图书的内容数字化,制作成电子书。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进行图书的策划、营销等,借助各种数字工具和信息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构建网络课堂进行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种社交媒体和学生在线交流等,打破不同课程媒介之间的界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体现出媒介融合的特色。
编辑出版学专业要响应我国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的号召,以此为契机,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艺术基本素养,掌握数字出版编辑加工基本技术,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了解数字出版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这将是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为河南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伟.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中国出版,2013(3).
[2]孙寿山.数字出版产业的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J].现代出版,2012(5).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基础课教学 教学改革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在中国并不完善,大部分院校由于师资人员稀缺,在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规范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与内容;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盲目照搬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形成了现阶段基础教育与后续专业课程教育脱节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利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无法直接面对工作岗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继续教育。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设计教育方法沿革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相关院校优秀教学模式与经验的借鉴,找到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合理方式,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整体学科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一、基础课教学对基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重要性
国内高等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依托于传统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而开设。依托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造诣,辅之以培养其熟练操作各类设计软件的能力;依托于工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辅之以适量艺术类课程的培训。本文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指的是依托于艺术学学科门类设计学类下的专业学科。
与传统艺术学门类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基础课。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来讲,基础课教学为学生未来进行艺术设计提供了基本艺术构思与实践能力,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的初始学习兴趣的浓淡,以及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中执行能力的高低。艺术设计以创意为本,除了对学生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还肩负着启迪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重任,是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创意与设计领域的关键。从完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方面来讲,基础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科全面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对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之路,乃至认识教学教育规律都起着前提性的作用。因此,基础课教学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教学与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弊端分析
目前,国内各院校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都比较重视,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基础教学部来负责基础教学。绝大多数院校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课程体系和明确专向的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师结合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然而,作为在我国起步较晚的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中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弊端。作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首要环节,基础课教学肩负着联接传统的艺术素养教育与现代的创意设计教育的重任。但是在现阶段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呈现出以下诸多弊端:
第一,缺乏与专业特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教育与就业。一些院校盲目照搬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仍以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在教学实践检验中,我们发现三大构成的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方向并不完全适应:三大构成之后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很少有手绘的项目,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将基础课所学应用到后续学习与设计中,形成了与后续专业课程教育脱节的问题,更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再培养的难题,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第二,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与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苏联或者德国包豪斯学院时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代性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大多采用相近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相似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对现代设计所需要的人才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对专业的媒体特征重视不足,缺乏艺术素养与数字技能之间的衔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仍以传统的艺术素养教育为主,弱化了对学生的媒体意识和数字技能的培训,致使学生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传统艺术专业相混淆,无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并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出现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困难乃至心理排斥。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多学科与新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专业,其专业涵盖内容广,作品表现丰富,形式多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既不是传统的三大构成与手绘技能培训,也不是简单的用电脑绘制图形的课程,而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性、多媒体融合的表现性、人与新媒体的交互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因此,只有在基础课程的设备上兼顾新媒体的特性,才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未来的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中,应努力做到以下措施:
(一)在课程培养内容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好的思维方式会改变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会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求知欲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要在前期就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其不但能在知识的理解上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还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重新设定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将一些平面专业的思维训练课程,如图形联想、创意课程、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等适当引入其中。在授课时也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路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设定主题作业及框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使其独立探索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并在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成果的最有效方式,它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充分检验了教师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其未来的学习责任心、对艺术求索的进取心也都得到了巩固。
(二)在课程培养方式中强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数字媒体专业是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理科基础。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尝试把数字化教学方法引进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探索,具有可研究性、可探索性以及非常高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第一,将基础课程的作业以一些数字化形式表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重点的必要手段。这种方式在启迪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并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从而以数字化教学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二,实施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练习,在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科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创作思维方式的终极目标。课程的循序渐进练习表现形式有三种,即以数字化的手段表现图像作品、以数字化的手段表现抽象形态、以数字化的手段创作具有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作品。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递进的练习过程,第一阶段可以本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让学生将一些简单的图形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内容与主题来完成,注重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思维与技能;第三阶段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后续课程作为目标来锻炼,注重对学生多维性、交互性的练习。第三,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技术,使其在具备基本数字化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综合媒体技术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是本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辅助学习能力是本阶段的教育内容。
(三)在课程培养目标中明确实践性的终极教学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对虚拟内容不感兴趣,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设置要以明确的结果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项目为主,加大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项目比重。通过“项目带动教学”,引导学生以实践的应用为目标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具体实施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前期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目标性,最终达到“以项目带动教学”。将大一新生上学期的基础课程目标设置为在学期末能够完成一项带有目标性的项目,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为其制定学习目标与方向。第二,按照课程教学的实际方向,建立工作室项目责任制,以工作室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的导向作用,打破课内外界限,搭建校园与产业沟通的桥梁。学校与院系应积极开设各种工作室和实验基地,使其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设计经验并反哺基础课教育,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第三,在基础课程的检验环节引入市场验收机制,以市场标准检验学生的作品。除了学期考核外,还要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经常性地组织社会从业人员对学生作业做检验,使校园中具有创意的作品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王晓芬,陆凯,苑鹏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新理念[J].电影评介,2009(7).
[3]冯文博,罗维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