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09:3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患沟通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雪如.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探索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0-72.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2007,(11):24-25.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医务人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患者也无法满足追求健康、解除病痛的需要。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
1 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患者、医疗目的以及医疗服务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加强医患沟通,医者应以同情、宽容、平和的态度,给予患者解释、诊断、治疗疾病,并对患者人格上的尊重和身心上的治疗。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多关心患者,多介绍有关治疗的进展情况等,使患者消除对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疑虑、困惑,而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抗病潜能,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医患沟通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和医生做出诊断:对患者疾病的诊断,通常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询问病史无疑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医生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从患者处了解到疾病的有关信息,以便从中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这些检查操作之前应与患者沟通、交待有关的问题,否则医疗工作就要受到影响。
1.2 医患沟通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权利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根本保障。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可以包括疾病认知权和自主决定权。患者可以在对疾病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对诊疗措施做出同意与否的选择决定,知情同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1.3 医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服务的原因引起,而往往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或是交流质量不高造成。据了解,目前在已经审结的医疗纠纷诉讼案例中,因医方告知存在缺陷而导致的纠纷接近40%。由于医患相互交流不足和沟通不够,致使患者对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与医护人员不一致,进而信任感下降,导致医疗纠纷。医患沟通,既能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又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有效手段,解惑释疑,使忧郁的心情得以宣泄,减少医患间不必要的误会。
1.4 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特别是现代医疗仪器的高速发展,医疗仪器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诊断、治疗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及归纳能力却越来越差。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
2 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
2.1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2.2 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务人员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3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1]。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3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它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3.1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拉近双方的距离。
3.2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成功的双向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
3.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 以人为本,在临床过程中就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和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要求为起点,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需,视患者如亲人。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缺乏必要的跟诊心理准备。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时多直接进行病症分析,有些学生既没有在事前做好专业预习,也不了解可能遇到该科室病人的情况,没有相关心理应对的准备,经常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躲避等状态。如带教老师讲解提问时,沉默不语或言语断续,与病人眼神交流时出现眼神躲闪,甚至移步后退。
2.欠缺医患沟通技巧与策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些临床医学生问诊存在诱导性,学生经常根据书本学习的经验先判性地进行选择性症状询问,对于一些易接受暗示的患者可能产生症状上有无或轻重的误判,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和治疗的效果。有些学生在对于患者自诉症状应答欠妥,如不注意倾听,重复发问,跳转问题;或出现非言语性的消极表达。如:患者叙述“反复咳嗽、咯痰7~8年”,学生反问“咳嗽7~8天”;或在询问中停顿思考时间过长;或突然转移问题,让患者不知所从;或在患者叙述做记录时,自己嘴中不停念叨或不断摇头,让患者感到不舒服;或对患者主要病症询问过简,面对与本病无关的一些问题过细地追问,引起患者不满。
3.缺少医患危机的合理应对。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屡有出现医患危机的冲突伤及临床医学生的情况,有的临床医学生在面对医患冲突时表现出惊吓、畏惧,有的表现出情绪暴躁,难以自控,加剧冲突,有的因为一些不当语言增加医患之间误解。医患冲突虽不是常态,但屡有发生,而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也难免遭遇,但是无论在校内课程还是临床课程中,均不涉及相关危机处理的培训,更难从学习实践中累积相关经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医患冲突的危机时基本处于毫无准备的临时应急状态。
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执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培养非常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近年来医患纠纷中临床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逐年上升,给医院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冲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使其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学会合理地应对临床上医患冲突的危机,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共情他人的和情绪自控的能力,增加病患对医学生的信任感,更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1.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务人员只有站在利他的立场上,才能心无旁骛地思考如何以最有效、最及时的措施和最优的方案去解除病人的痛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赢得患者信任和支持,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理解病人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怀着这样的同情心去体验病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与思维,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能够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既能够很好的促进医患的沟通,对于疾病的治愈也有很大的心理正向疗效。由此可见,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培养医学生理解病患,表达共情的能力是促进医患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
2.倾听与关注是实现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医患沟通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统一指向疾病的治疗,如果医生先入为主地急于对患者做出判断,较易出现误诊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引起医疗纠纷,加剧医患冲突。做到积极、认真、关注地听,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又能够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既能够达成有效的医患沟通,也有利于了解疾病治愈患者,促进医患良好关系。培养医学生倾听与关注的能力,是让医学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处事模式,尊重病患,积极、认真、关注地倾听,听全患者的陈述,观察患者的状态,以助于更好问诊,真正做到四诊合参。
3.尊重与协作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则要求。医患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地协作,以治愈疾病、维系健康为共同目标,从主客体分别施予努力,才能实现医患双赢,保持医患的和谐关系。医生与患者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放置于社会劳动的大范畴中,实质上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不论患者是贫是富,是长是幼,是妍是媸,是愚是智,都应该普同一等,得到医生从人格到权利的尊重。患者只有在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待遇时,才能够尊敬医生,积极协助医生共同面对疾病与诊疗中的问题,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共同的目标,构建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4.耐心与严谨是赢得病患信任的重要保障。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严谨是严肃、周密、谨慎。医患互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保障,而医患之间的互信就要求医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严肃对待,周密地思考,谨慎地判断,然后用通俗语言表达,让患者理解医生所要传递的专业信息和与其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面对仓促问诊、急于断诊、不耐烦地拒绝患者提问的医生是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医生耐心地与患者实现双向的沟通,凭借自身医学优势主导有效对话,严肃对待每一次与患者的诊疗沟通,周密考量,谨慎做出判断,才能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医患互信的达成。
三、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医生的刀子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希波克拉底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疾病、医生和自然康复的本质。教师应以身为范,通过具体的医疗活动启发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融会贯通于医疗工作中。
1.研读中、西医德经典著作。回望历史深处,不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德艺双馨的医学名家留下了传世的经典,通过研读经典,以他们为师为贤,倾听来自历史远方的教诲,感悟医学与人生的真谛,较之当下临床带教的说教有更深厚的说服力。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虽然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忙碌的临床工作,但抽出固定的时间选择经典名篇阅读讨论,置身于“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的病人中,铭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唤起入学时“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医学生誓言的记忆,能够增强临床的医学生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端正工作与学习的态度,从根源上解决医患沟通中的“诚”与“信”的问题。
2.重视临床榜样示范教学。临床医学生刚由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对于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并且已经能够从事医务工作的临床教师有着巨大的崇拜感,专业的崇拜感加强了临床榜样在道德示范上的影响。在医学生作为见习生走向临床、适应学习环境和工作角色转变过程中,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但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和患者沟通,或在医疗风险出现后再进行沟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医学生。教学医院应提高教学意识,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估,保障临床教师的正向示范作用,这对于临床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3.开展案例分析及换位角色扮演。在临床教学中选取有关的医患沟通案例进行分析,模拟小门诊,利用教师的示范、标准化病人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体会医生及患者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语气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案例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出应对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医患沟通效果。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摘要:医患沟通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医患沟通原有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综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使用,为提高护理本科《医患沟通》教学质量及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做出参考。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学方法;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广大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医患之间沟通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病史采集过程,还影响病人遵医和求医行为,进一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较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社会交往障碍[1],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有极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医学生,除了学习《医患沟通》,还要掌握必要的日常人际沟通理论与技能,既能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心理健康,也可以融会贯通,以一达广,以常达变,促进《医患沟通》学习的纵深程度,是今后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需要,也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帮助[2]。
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课程性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八年来,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医患沟通》的教学。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发展欠成熟,情绪性格未稳定,经常出现人际认知的偏差,因而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我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对策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医学生顺利地转变为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医患沟通教学情况分析
1.护理专业基本学情分析。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实践练习,具备建立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真正的医患沟通中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2.传统医患沟通教学的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医患沟通课设为必修课(考查课),课时32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无法兼顾沟通基本理论和临床沟通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对沟通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沟通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没有实践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应用沟通技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纪律散漫。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充分融入沟通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模仿、尝试,才会树立沟通理念,理解沟通的意义,所以其他国家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
医患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却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如医患沟通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在临床环境中由医务人员指导进行,但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医疗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而愿意承担这一教学的人员很少。正因为实践教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践常常流于形式[2]。
3.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患沟通教学结合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医患沟通在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医患沟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早实践,多实践。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3]。
二、医患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前的准备。人际沟通能力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正式进入医患沟通课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估,采用开拓者心理测评软件《人际交往能力测评》量表评估学生学习前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根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做一些调整和改动,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符合专业需要。
任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授课教师既是我校高校教师,又是执业医师,皆有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是担任医患沟通课程的适宜人选,能把医患沟通案例结合临床工作讲授。
2.实践教学的设计。医患沟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每部分理论讲授后,我们都进行一次沟通的实际训练。(1)演讲式实践法。医患沟通的实践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组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后,请学生写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并写明原因,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结合身自已的表现进行对比思考,学他人之所长,可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在头脑里形成较为鲜明的事物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十分适合于能力训练的课程。(2)情景讨论法。给学生观看医患交流如医生查房的现场录像,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每组同学各自对同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组讨论过程也是锻炼沟通的一种实践。分析案例中沟通方式技巧的得当之处,并对不当之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另外,还提出“患者有意对你刁难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交流自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际沟通知识对他们切身的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内外动机。(3)医患角色模拟法。设置一些临床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模拟扮演医生和患者。如医生说服一个不愿住院的病人留院治疗、并在查房时对病人亲属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等。每组扮演的时候其他组的学生一旁观摩,结束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沟通改进意见。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能用共情的沟通态度,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习如何把沟通态度和技巧用于临床工作中,并通过模拟对病人进行一些疾病的讲解,巩固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知识。结束后,请同学分别谈个人的感受,并谈谈若是换成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务必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胆怯内向的或自卑怯懦的,不断地给予他们激励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症结,体验到成功沟通的快乐。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多种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改变这种单一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教学括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每次课都有焕然一新的感受,认为这门课是趣味性的,实用的,能够马上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的,而不仅仅是走向临床才可以运用,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就能始终对医患沟通课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医患沟通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本门课程的结束而完结,需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磨练与病人、与病人亲属的沟通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的理念。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89-02
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医学的神圣职责。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近年来,医患关系被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正确看待医患关系,是解决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与基础。医患关系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所要直接触及的重要问题。医疗机构有责任解决好医患纠纷,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努力。医院的存在,是以患者的特定需求为前提的,所以医院的管理就须围绕着患者的需求展开,在具体的管理中就是让医务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为此,我国医院都提出了和谐医患关系从沟通开始。
1培养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我院是省属三甲专科医院,拥有完备的二级学科,病种覆盖面广泛,患者来源丰富,临床诊疗水平较高,并且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在此期间,大学生不但经历生理上的最终成熟,还要在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准社会成员[1]。临床医学实习生是未来的医生,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要面临与患者沟通的问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医学实习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由于医学实习生刚刚进入临床,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与患者沟通的实践中,他们倍感困惑,常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少训练,面对患者时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共同努力,在临床带教中不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2]。先进的教学带教方法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带教老师应将培养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岗前教育及平时临床教学中,这样,临床实习生从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医患沟通意识不断强化。带教老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灵活应用,教给实习医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处理医患关系、增进医患沟通的方法。
2注意沟通技巧与医疗服务语言处理
医疗服务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医务人员要从患者一方获取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信息,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语言是医患双方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医疗服务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医疗服务语言必须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临床实习生在病房实习中,从接诊、问诊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语气表情、举手投足,甚至检查处方的内容等方面,都应体现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向患者解释病情时,语言必须兼顾科学性、通俗性,既符合医学科学,又能让患者所懂;向患者解释不良诊断和预后时,要注意言语措辞的技巧性,既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又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患者得病,承担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特别希望得到医生的同情和帮助。患者就医时,心理上往往存在着对医务人员潜在的依赖感,这种潜在心理状态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其能否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而信任程度影响着医患双方的合作程度。也就是说,医患之间的心理交流是满足患者依赖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心理交流同样必须借助语言载体来完成。医疗服务语言和心理交流等技巧在沟通中占有重要地位。
3加强医德教育,树立诚信形象
医疗工作是医院的基本任务,而医疗工作都是围绕着医患关系这个中心进行的。只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密切合作。这种信赖和合作,既是医疗卫生人员诊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又是患者的疾病得以及时诊断、恰当治疗和早日康复的保证。所以说,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提高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以及保证患者康复的前提,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医学院校的带教老师,必须对临床实习生进行经常性的医疗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求临床实习生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要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真诚是医患沟通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真诚使人在沟通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而不真诚或欺骗,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3]。心诚则灵,面对患者,只有抱有真诚的态度,才能使病人放心,才能使患者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同时,换位思考,想患者所想,把患者潜在的需求纳入服务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注重临床医学实习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带教老师的责任。在临床工作中,注意服务行为和语言的规范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塑造新时期良好的医务人员职业形象,不仅包括外在的仪表、言谈、举止的修养提高,更应该体现出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当前,在医疗工作中有的医务人员从未与患者发生矛盾,而有的却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过程中的语言技巧与心态问题[4]。可见医患沟通是临床重要一环。正确看待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是必要的。服务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往往会导致患方的不满。一旦患者及家属期盼的目的未能实现,就会导致医疗纠纷。因此,临床医学实习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的顺应性和信任度,树立医院的诚信整体形象。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医患关系成为当务之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5]。通过对临床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与实践,使临床实习生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是保障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建卫, 刘玉新, 金盛华.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验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 (1):7-11.
[2]李莉, 林兴栋, 许双虹. 加强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8):35-36.
[3]武晓梅. 军人心理健康指导[M]. 济南: 黄河出版社, 2002.150.
[4]张玲. 医患关系的变化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6):65-66.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57-01
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患沟通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医患沟通可以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最大限度地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消灭在萌芽状态。认识到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加强医患沟通为切入点,变被动为主动,把加强医患沟通纳入医疗质量范围中进行管理。
医患沟通的定义,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或患者的医学观念,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理解,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其中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医患关系融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生给患者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良好的形象、和蔼可亲的态度、温馨体贴的语言、端庄文雅的举止可消除患者对医院及病区的陌生感,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减轻痛苦和促进疾病的康复。
改善医患沟通必须建立在医患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医患沟通可以消除误解与冲突,可以促进亲密与和谐。医患之间有亲情,视一切患者为自己的亲人,为一切患者提供亲情服务,让一切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医患交往中语言技巧非常重要,牵涉到医生的基本素质,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敏锐地交谈、热情地鼓励、认真地解释等技巧,这是医院对患者作出的“亲情服务”的承诺。
医患换位沟通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改善。病人到医院很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减少痛苦,早日康复。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采取换位思考,按照“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思路,充分理解病人的心情,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耐心细致、热情周到,主动地利用多种形式与病人或亲属进行交流,使对方心态趋于平静,认为医务人员十分理解他的病痛,医务人员是在关心他、同情他、爱护他,取得医患间的相互理解,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诸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互相平等、尊重、信任、配合的一种良好完满的人际关系[1]。医患沟通,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的需求、受重视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及时和有序服务的需求、感觉舒适的需求等等,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具体的需求、每个医疗环节中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等。
[参考文献]
[1]黄丽英.从医患关系的现状看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1):29.
关键词:医患沟通;问卷调查;现场访谈
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疗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互动与交流。医患沟通的效果不仅与患者密切相关,也受医务人员等的影响。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近乎白热化,这己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医患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认知差异、缺乏信任,再加上各色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双方一旦产生分歧,极易影响沟通效果,甚至导致医疗冲突。而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现代医患关系是医、患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目标[3],本研究通过对某三甲医院深入调查和现场访谈,从患方角度分析此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从而有助于改善医患沟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1月~2015年3月,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在南京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家属为患者的父母或配偶等。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模式,调查者在取得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说明填写方法。问卷主要包括医患关系类型、患者对医方首要要求、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患双方因素等几方面内容。所有问卷当场填写并由调查者核查无误后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85份,回收有效问卷1385份,有效率100%。
现场访谈作为本次调查的辅助手段,由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随机进行,访谈内容是基于问卷所述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或补充,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1.3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经核查无误后,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医患关系类型 在医患关系类型中,合作关系占70.0%,是消费关系和权威型关系分别占15.0%、15.0%,见表1。
2.2 患者对医方首要要求 患者对医方首要要求中,改善服务态度占39.3%,提高业务水平占30.8%,希望医生能够理解患者心理状态、使用简单语言交流的分别占22.7%、7.1%,见表2。
2.3患者认为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方因素 患者认为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方因素中,工作繁忙,没时间和精力占62.4%,服务态度占26.5%,沟通技巧和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分别占9.7%、1.4%,见表3。
2.4患者认为影响医患沟通的患方因素 患者认为影响医患沟通的自身因素中,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占60.4%,不理解不信任医务人员占总选择次数的28.0%,而沟通愿望不强、文化层次分别占1.4%、10.2%,见表4。
2.5 访谈 作为对问卷所述问题的进一步追问或补充,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了现场访谈。结果表明,患者最希望医生能够改善沟通态度、沟通方式与效率,其次是建立起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患者在描述期望的医生态度时,有耐心、责任心、换位思考等位列其中,同时也有部分患者提及自身态度有待提高。并且患者期望双方在沟通方式、时间上有所改善,医患比例失衡,医生接诊量大等,造成沟通方式欠佳和交流时间有限。而沟通过程中,双方所持立场不同,往往不能够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造成心理落差较大。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希望医生在沟通过程中避免使用大量医学术语、放缓语速、告知大型检查的原因、普及相关医学知识等。
3 讨论
3.1医患关系的类型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70%的患者选择了合作型医患关系模式,提示医生意识到旧的医患关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的变化[1],在沟通过程中注重引导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共同进行医疗协商与决策。也说明大部分患者在沟通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医患间的交流的重要性,互动意识较强。还有15%的患者选择了权威型关系,提示一方面与医患双方对医疗知识掌握不对称有关,导致医生在沟通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提示患者在沟通过程中对医生的信任与依赖。但是,仍然有15%的患者选择了消费型关系模式,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理解为商业活动中的消费行为模式,甚至是强调消费权利,而医疗纠纷往往在此类人群中产生,提醒医务人员在沟通过程中,对此类患者提高关注。
3.2患者对医方首要要求 结果显示,约39.3%和22.7%的患者认为在沟通过程中医方需要服务态度好、理解患者很重要。究其原因,与医务人员在沟通过程中对患者注入人文关怀有关。在沟通过程中,尊重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疗权利,把“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给患者所需”的要求落实到医疗服务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缓解患者对病情的不了解所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4]。因此提醒医生在沟通过程中,重视细节工作,做好口头交代的同时完善书面医嘱交代,同时主动换位思考,关注患者的心理层面的需求并给予帮助与心理疏导,使患者在沟通过程中获得更多情感上的慰藉[6]。结果还显示,30.8%患者希望医生业务水平高,7.1%希望医生能使用简单语言交流。考虑到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充满着未知与变数,加上患者对医疗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较好的理解专业性较强的医学知识,导致沟通障碍。再者,患者对于网络渠道中所传播的相关医疗信息缺乏甄别能力,于是在沟通过程中更加依赖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因此,提醒医疗管理层适当增设一些科普园地、开展讲座等,提高患者对医疗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3.3患者认为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方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方因素中,医生工作繁忙占62.4%,服务态度不好占26.5%,缺乏沟通技巧和医疗技术有限分别约占9.7%和1.4%。分析该现象的原因,考虑到①医患比例失衡,医务人员高强度甚至超负荷的工作,严重的工作压力,以至于和患者沟通时间有限,在沟通技巧的使用上也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患者的所有要求与目的。②与患者对医疗行业的认识较为浅显有关,医学领域的局限性,加之复杂的患者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2],仍然无法达到患者所有的预期值,过高的医疗期望与目前不够完善的医疗水平相矛盾。此外,还考虑到由于某些不负责任、片面甚至不实报道,不断地向社会传达负面的信息,导致患者对医疗行业产生偏见或错误认识,提醒医疗行业可主动与媒体沟通,促进医疗与媒体合作,做出恰当的医疗舆论导向。
3.4患者认为影响医患沟通的患方因素 在对患者的调查过程中,患者认为自身某些因素会影响医患沟通效果,其中60.4%是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以至于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对于不良预后难以接受,医患间对疾病本身及预后难以达到共识[5]。28%是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提示可能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诚信危机有关,导致医疗行业整体形象在众心目中下降。而沟通意愿不强、文化层次低分别占10.2%、1.4%。提醒医疗管理层加强对社会大众的医疗知识的科普,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作为传播渠道,改善患者对医疗知识的了解状况,缓解医患间交流困难。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提高沟通技巧,调动患者的沟通积极性,关注不同人群,采取更为恰当的沟通方式,不仅是语言,医生的情感流露、行为方式等都是沟通的媒介[2],以此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促进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需改善医患间的认知,促进医患间的交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沟通环境。
参考文献:
[1]程海霞.医疗体制改革下新型医患关系模式的探讨[J].求医问药,2011,09(11):773-773.
[2]燕娟,王洪奇,连婕,陈晓阳,医疗剧之于医患沟通[J].医学与哲学,2014,35(1):62-64.
[3]吕宜灵,周尚成.我国现代医患关系的模式及形成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05-306.
[4]朱力,袁迎春.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的类型、特征与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4,(6):104-111.
1.1参与对象
通过公开招聘方式产生“医生”,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聘用了企业工人、农民、教师、城镇居民、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县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33名曾在医院看病就医或正在医院诊疗的患者,以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或者业务骨干25名。“医生”入选条件: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行为能力,身体状况能胜任全天候工作,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能遵循所跟随医生、护士的作息时间。
1.2活动目的
“医患双方换位体验”活动旨在让普通患者真正走进医院,真实了解医疗机构的运作状况,理解医务人员的艰辛劳动,促进医院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医院负责人或医务人员通过当“患者”的视角,探讨医院如何“简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用”,找出平时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很难发现的医院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死角和顽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做到最大限度地服务患者和方便患者,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寻找新的途径。
1.3活动方法
活动前,医疗机构应与患者签定《患者当医生活动协议》,明确工作纪律、保密知识、工作报酬以及侵权责任等内容。活动当天,聘用“医生”与指定医务人员一起更换工作服,按时上班,参加医生交班、查房、接待患者、处理急诊患者、手术、病历书写、调解患者投诉等活动,在医院门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防疫、妇幼保健等岗位上当1d“医生”。医务人员作为普通“患者”在医院排队、挂号、就医、取药、检查等。
2结果
聘用“医生”与指定医务人员一起上1d班,通过“听、看、问、评”,熟悉医院服务流程,观摩医务人员实际工作,了解相关医疗卫生工作政策法规,学习卫生健康知识,并对医院服务质量和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进行监督,对医院政风行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了“加强医患沟通、改进医院服务”的目的。各项安全指标上升,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P<0.01),患者投诉率逐年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3讨论
3.1赢得了患者的理解和尊重,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患者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及不可预知性[3],医疗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要想方设法地拓宽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医疗信息。以患者当“医生”活动为载体,给患者提供一个有效观察、了解、监督医院工作流程的平台,促进医院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了解医护人员工作的艰辛,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理解。每月定期到病房了解患者在就医期间对医院医疗、护理、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座谈会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医院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解决遇到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信任。“我一直以为外科医生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没想到做手术还是个体力活,医生真累!护士真苦,医院工作真难!”一位外来的打工者当看到医护人员工作负责、热情和气、服务周到时发自肺腑地称赞医护人员“是医是友又似亲,尽术尽情且尽心”。很多患者都是联合起来写信要求表扬医护人员,可见辛勤的工作受到了肯定,更给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快乐。“医患角色易位体验”活动,让患者感觉更多的是医生们高度的责任感、浓厚的亲切感、细心的关爱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医患心灵相通就能更好地沟通,情感就能更好地连接,和谐医患关系就能更好地构建[4]。而医患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点,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和谐医患关系,不只是患者心声,更是医患双方共同的企盼。
3.2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护士自我价值得到提升
“法律是较低层次的道德,道德是较高层次的法律”,医患沟通的实质就是要关爱生命,构建医患互动的桥梁,强调换位思考,在对生命、道德、伦理的沉思中唤回那份应有的责任心。通过“医患角色易位体验”活动,换位思考,激发医务人员服务热情,增强专业技能,强化服务意识,变垂直的医患关系为平行的医患关系,时刻把自己当作患者的朋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医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煅练,技术精益求精,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护士自我价值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表2显示,2010年本院护士满意度达97.60%。
3.3保障了医护质量和安全,医院流程管理更加规范
“医患角色易位体验”活动,通过医患双方换位思考、换位体验,可以进一步查找和改进医疗机构在医院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服务态度、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医院如何“简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做到最大限度地服务患者和方便患者,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寻找新的途径。对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扎实整改,重视了内涵建设,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入手,培训、教育、检查相结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管理和检查力度,改善了服务流程,切实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表2显示,各项安全指标上升,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P<0.01)。
关键词 医患沟通 作用 技巧
医患沟通的作用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取得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病人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减少痛苦,早日康复。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采取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耐心细致、热情周到,使对方心态趋于平静,取得医患间的相互理解,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取得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取得医患之间的密切合作:医疗过程是一个密切协作的过程,除医护之间的合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要及时、有效地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详细说明情况,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医疗纠纷的发生。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取得医患之间的相互谅解: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对病人尽心尽责,想方设法为病人排忧解难。一旦在服务或操作常规上发生失误,就应该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以取得病人或亲属的谅解。当病人因病情而烦躁,出言不逊,甚至得罪医务人员时,医务人员更应该体贴关心、谅解病人的行为。医患之间的沟通、谅解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尊重患者的重要表现,病人会以坚强的毅力、充足的信心配合诊疗,战胜病魔。
医患沟通的技巧
沟通态度:体现良好沟通态度的关键之一是医务人员情感适时恰当“输出”。我们知道情感是有回报的,同样,态度也是有回报的。真诚、平和、关切的态度,回报的是患者的信任。因此,医务人员的沟通愿望和沟通态度,往往是决定医患沟通成败或效果的关键。
认真倾听:倾听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项技巧。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反应,如变换表情和眼神,点头或身体前倾,并发出一些表示注意听讲的声音,如“嗯,嗯”声,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清楚了”等等。饱受各种痛苦折磨的病人,往往担心医生并没专心听他们的诉说,疑虑和抱怨多。说话倾向于重复的病人,尤其需要医生有耐心。有时,病人诉说离题太远,医生可以礼貌地提醒病人,请他回到主题上来。总之,医生不要干扰病人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断病人的谈话。可以说,倾听是发展医患良好关系重要的一步。诊断的错误,病人对医嘱的不依从等,常常是医生倾听不够所致。
赞赏病人:近年来,一些医院推行了“赞赏式服务”,就是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准确地抓住每位病人的特点,加以赞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谈话艺术: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一是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性生命,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二是要同情患者的境遇,理解他的内心感受,关注情感差异,个性化地处理谈话方式和交谈内容结构;三是关注患者的生存状态,并始终流露和充满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和体恤;四是在尊重患者的意愿和不违背法律及医院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注意把握谈话的层次、内容和对象的范围;五是在谈话中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医学术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的相关问题。对有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应反复讲解,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生动的例子或比喻,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
肢体语言和表情艺术:事实证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比任何口头语言留下的印象都更为持久而深刻,微小的体态变化都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把握好沟通的肢体语言分寸,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恰到好处地传达医务人员的交谈信息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使交谈更富有生气和感染力,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
沟通的实效性: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疾病治疗的轻、重、缓、急,有效地把握好沟通时间,或及时或暂缓,或分层次逐渐深入,或先突出重点再兼顾全面,围绕医疗活动的进程,注意把握沟通的实效性和沟通效果,体现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感和关怀。
烟酸缺乏可致食管炎
张女士近日常出现胸骨下段疼痛,进食辛辣或较热食物时加重,被诊断为食管炎,予以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制酸剂等治疗4周,病情不见好转。食管炎很常见,并不是特别难治的顽疾,为什么正规治疗4周不见好转呢?原来张女士患的是烟酸缺乏症。
烟酸是一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维生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此种维生素大量存在于肉类及动物内脏中,食用菌中也含有一定的比例,其他食物则含量较少。一个中等体力劳动者每天至少需要烟酸15mg,如长期摄入不足,就会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疾病,营养性食管炎就是其中之一。患者的食管壁可出现红肿、上皮脱落、表浅溃疡等,从而引起胸骨后痛,进食时加重,如不及时补充烟酸,则迁延多日不愈。
[关键词] 医患;沟通;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c)-0162-04
研究表明,当前80%的医疗纠纷都不是由技术性因素引起的,因沟通不当或沟通不足引起的纠纷占五成以上。有媒体对上海、山东、浙江、新疆4地788名民众进行的显示,在对当前医患关系的切身体验方面,有52%的民众“身边有过医患矛盾的经历”;在对医患冲突事件原因的看法方面,认为“医院和患者沟通不够”是主要原因的人高达53.3%。可以说,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医患关系和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医患沟通的现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2013年3~4月,调查人员对济南市某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了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济南市某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为调查对象,具体包括在该院16个临床科室与9个医技科室中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以及入院3 d以上的成年患者和家属。调查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是基于参考文献并结合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设计,在咨询了相关专家以及经过对20名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预调查之后修订而成。问卷分为医方卷和患方卷两个版本,除某些测评项目以及问题的表述不同之外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对沟通现状的评价、患者知情同意权行使情况等4个方面的内容。半结构式访谈作为本次调查的辅助手段,由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择机进行。访谈内容是基于问卷所述问题的进一步追问,以及对调查问卷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的补充。为了使调查工作有效和高效,在本次调查进行之前我们对所有调查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以保证其认识水平具有可比性。
1.3 资料收集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对象,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与填写要求并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当场填答完毕后收回。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人工筛选,剔除废卷和无效问卷,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核无误后录入,利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对调查过程中由半结构式访谈作为辅助手段所获取的文字资料也进行了归纳整理。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医方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8份,有效回收率98.75%;发放患方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97.71%。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医务人员中男85名,女73名;年龄30~45岁;学历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97.5%,其中硕士研究生占31.1%,博士研究生占43.5%。参与本次调查医务人员性别、年龄与学历构成与该院整体医务人员类似,可以较好的反映该院医务人员的整体。
在患者及患者家属中,男155名,女187名;年龄40岁以上的居多;文化程度较低,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占23%,高中水平的占56%,大专及以上水平的仅占9%。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性别、年龄与学历构成与该院总体住院患者类似,可以较好的反映患者及家属整体。
2.3 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本次调查显示,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均对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医务人员中选择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人更是达到100%。见图1。
在对沟通作用的认识上,九成的医务人员认为沟通可以密切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信任、缓和医患矛盾;患者选择最多的选项则是有助于疾病治疗、增强自信心。可见虽然双方都认为沟通很重要,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患者最关心的是治病,医生则希望通过沟通可以改善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2.4 对沟通现状的评价
医患双方对沟通的现状的评价包括对沟通时间的评价、对医患沟通中医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沟通效果的评价3个方面。在对沟通时间的评价上,评价比例最多的是“一般”(医方60.8%,患方44.4%),其次是不够(医方24.1%,患方29.5%),医方和患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
但双方在沟通态度的问题上认识较为不同,有68.4%的医方人员认为沟通中医方的态度认真且耐心,但是仅有27.8%的患方人员选择了同样的选项,此外有42.4%的患方人员认为医方态度敷衍(医方选择此项的人数为0),29.8%的患方人员(医方选择此项的比例为31.6%)认为医方态度介于二者之间,总的来说患方对医方态度的评价低于医方的自我评价。见图3。
在沟通效果方面,以医患沟通之后患方能否理解作为测评指标。患者及家属中选择全部理解、部分理解、不理解的分别占19.9%、62.3%、17.8%。沟通之后只有不到1/5的患者及家属能够完全理解,可见沟通环节上存在明显缺陷。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造成患方对沟通内容不能很好理解的原因之一是沟通时间短,医方对很多问题来不及进行细致的解释;二是医方使用语言的专业性较强,很多医学术语是患方无法理解的。
2.5 患者知情同意权行使情况
信息充分、有效前提下的知情同意是现代沟通的基本理念,也是衡量沟通效果的重要的指标之一。知情同意包括医方告知情况和患者自认知两个层面,前者指医方履行告知相关事项的义务,后者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情况。
笔者在前期调查过程中发现,患者最关心也最想知道的内容分别是病情、治疗方案和费用,因此本次对告知情况的调查中也着重调查了这几项,并对医患双方的认知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对于医方有关病情、费用、治疗方案的告知情况评价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对于更改治疗方案时的二次告知(医方98.7%,患方2.0%)以及治疗风险(医方9.4%,患方1.8%)这两项,医方的评价要高与患方,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图4。
对于治疗过程中患方自的行使情况,医患双方认为主要由医方决定的比例最多,其次是自主决定,说明患方自增强。双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5。
3 讨论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患者走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实际已经把身心全部交托给了医务人员。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医患沟通作为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联接医患双方的桥梁,更是决定医疗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医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因素。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实现医患双方的信息交换,增加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医患合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相对的,一次糟糕的医疗沟通则可能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本次调查发现,医患沟通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好的,双方均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医患双方的参与度和患方的沟通满意度也都比较高,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沟通时间不足,医患双方对沟通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存在差异,患者及家属对沟通内容理解率低,医方对某些项目不能及时告知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沟通障碍,影响了医患间的良性互动。应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细节管理,提高沟通效率。
3.1 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文化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病”,更要关注“人”,医患沟通要以人为中心,以患者和家属的需求为中心。不同阶层的就医人群、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状态也都不同,对沟通内容、沟通方式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和认识患者的心理需求,再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问诊模式,制定治疗方案。调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大多觉得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认真耐心,但是患者和家属中却有很多人认为其态度敷衍,这种认知差异反映出医务人员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做到点子上,因为没有考虑对方的需求,所以即便做出了努力也很难得到对方的认可。再如,沟通过后很多患者已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没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对方交流。
以患者为中心,就是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多运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医患沟通不能流于形式,医务人员需要用心体会对方的需求,明确沟通的意义,端正沟通的态度,如此方可做到有效沟通。
3.2 适当增加沟通时间
沟通时间不足是医患双方所共同反映的问题。虽然新医改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民众带来了便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医疗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患者纷纷涌入大医院,对医院的运作造成很大压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院医生的日均门诊接诊量常常要达到三四十人,有的医生从上班到下班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在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虽然医患双方都有沟通的想法和意愿,但是沟通时间却被迫压缩,造成沟通不足的状况。
要解决这一问题,宏观上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现在人们无论患了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果患了小病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大医院的压力就会大为减轻,医务人员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中观层面上,医院管理者要遵循工作时间分布规律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合理排班,避免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保证有充足时间与患者沟通。微观层面上,医务人员要充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每次机会(包括查房、治疗、护理等)与患者适时沟通。另外除了口头沟通之外书面沟通也要做好,例如病历的书写,尽可能写清楚写明白,避免病历中的字迹无法辨认或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的情况。
3.3 使用恰当语言提高沟通有效性
沟通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行为,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有利于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有效的语言需满足4个条件。首先,语言具有可领会性,即选择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其次,语言要具有真实性,所作陈述合乎实际情况,或具备实现的前提条件;再次,语言要具有正当性,所说的话要遵循正当的社会规范;最后,语言要具有真诚性,也就是指说话要言出心声。
当前医患沟通中对语言的使用常常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在语言真诚性和可领会性方面。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有的医生为了避免日后出现纠纷,往往会夸大病情,导致患者恐惧和心理上压力。不仅于患者康复不利,而且还会造成患方对医生和医院不信任,同时也会造成患者的流失。也有的医师告知病情时倾泻式地宣讲,不管对方能否理解和接受。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常常令患方感到一头雾水,茫然而不知所以。
医患沟通应使用可领会的语言,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不要用生僻难懂词汇,避免照章宣科。介绍病情要全面、客观、真实,不能只交代好的预后,或者只交代差的预后。并且,沟通要持续、反复进行。患者病情是复杂的,随着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的病情在不断地变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认识会不断地深入,因此沟通也要反复进行,不断跟进。
3.4 切实保证沟通中患方话语权
鉴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对此往往是一知半解,作为专家的医方代表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在医患沟通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本次调查和其他学者所做的调查都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患者和家属对于医务人员开出的药方和提供的治疗方案,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难以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由于医患间不平等交往地位的存在,患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以及思想和言语的自由,造成沟通效果的极大弱化。
为实现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必须拒绝这种独白式的会话。医务人员应该认识到,医患之间虽然在掌握的信息上有差别,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患之间是合作关系,命令-执行式的互动只会让患方反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医疗过程中只是被动配合,而非主动合作。医患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协商式的交流,发挥言语的驱动力和约束力,在医患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和共同认识。
3.5 建立健全沟通制度,保证患者知情同意
调查显示沟通中存在告知不全、不详细,甚至未告知的问题。医疗机构要制定详尽的沟通告知制度,细化每项告知内容、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切实做好入院告知、治疗过程告知、创伤性操作告知、改变治疗方案告知、治疗风险告知及在其他环节上告知。
医务人员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和尊重患者的意见。虽然在诊疗过程中,医生有权进行独立自主的诊断、调查疾病、出具相关医学证明以及选择合理的医疗方案,但是患者是疾病的切身体验者,医疗过程不能唯科学化,而应当考虑患者的感受。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医生代替患者做决定,同时要求患者服从医生的绝对权威,但是医疗父权在当前的诊疗活动中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伦理基础,因此医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在医疗过程中务必设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切忌向度决策,以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Lown BA,Manning CF. The Schwartz center rounds:evalu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nhancing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teamwork,and provider support [J]. Academic Medicine,2010,85(6):1073-1081.
[2] 李海云,张建华,姜良美.影响医患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54-55.
[3] 贾建文.谈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华医院管理,2005, 21(8):540-541.
[4] 高金声,王景祺.对医院人文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2009,25(8):537-538.
[5] 孙静,霍雪华,张爱晶.人性化服务应注重细节管理[J].中国病案,2009,10(11):9-10.
[6] 王余丽,王丽男,李晓莉.护患沟通的现实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9):61.
[7] 蒋仲刚,白慧英.谈医疗纠纷的原因与防范措施[J].中国病案,2010, 11(3):57-58.
[8] 付洋,尹梅.浅析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医患关系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29.
[9]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8-39,99-100.
[10] 王静,何忠正.加强医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J].中国医院,2005,9(3):43-45.
关键词 医患关系 重构和谐 现状 重要性
医患关系紧张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十分突出。据卫生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索赔额高达4亿多。近几年,因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犯罪案件正成倍的上升。
医务人员素质因素:①医学领域充满着许多未知数和变数,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医学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医学发展和患者要求。②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足,不重视医德修养。③医护患沟通存在严重的误区。
患方因素:①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不了解医疗水平发展状况。②在诊疗过程中经常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对医方存有过度戒备心理。③因投诉渠道不畅通,加重不满情绪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④少数人存有不良动机,以谋取暴利。
社会因素:①虚高的医疗费用让患者不堪重负。②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导致患者负担过重。③社会舆论对医院片面指责。
加强医患沟通,重构和谐医患关系
实施良好的医患沟通,医护是主体。在医患沟通中医护人员起主要作用,必然要求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和语言艺术能力。可以说“耐心”、“倾听”和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的最重要一步。
加强医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拉近情感距离。在工作中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方也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诊疗,共同营造和谐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确保实现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法宝。
完善医疗机制,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规范医院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治疗记录,并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严格认真地执行诊疗及各项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注意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取得支持、配合和谅解;认真对待投诉,及时妥善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杜绝医务人员利用其医疗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效应。新闻媒体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处理医疗纠纷与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与权限,以公正、全面的立场,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的报道与评论,从而成为沟通医务人员和患者心灵的一座桥梁。社会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1]。新闻舆论具有透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力,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人员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卫生部门医德医风的建设。
讨 论
重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又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只有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为基础,加强工作责任心,主动与患者接触,寻找沟通的机会,充分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在诊疗期间真正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取得最佳合作,密切医、护、患关系,杜绝或避免纠纷的发生。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
关键词:实习医生 研究小组教学法 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03-02
随着医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未来的医生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同时还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目前医院医疗纠纷多发,医患关系紧张,提高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至关重要[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整个医学教育质量[2]。在既往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和医院通常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及知识的传授,对人文关怀素养的教育不重视。实习生在临床学习中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需求,只注重追求个人临床技能的提高;在临床问诊及查体时不顾患者的感受,只为完成病史的采集。这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随着患者日益注重自己的就医权利及隐私的保护,医患沟通仍是诊疗过程中的短板,医患矛盾日趋紧张,对临床医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但要求具有高超的诊疗水平,更应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及爱患情操。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摒弃纯技术性传授的模式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3]。我国在2003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生毕业时要求具有准确采集病史等方面的能力及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但要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因此,对于即将成为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实习生,不仅要重视医疗技术的培养,还要加强沟通能力的训练。本实验将人文关怀教育引入临床实践教学中,以帮助实习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获得良好的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内分泌科临床实习的学生64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2人、实验组32人。所有实习生均为医学院本科学生,共分8批入科实习,每批实习生8人,随机分两组,每组4人。
1.2 研究方法
在实习学生中分别对对照组及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和研究小组教学法施教。
(1)传统教学法。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式教学,给予实习生常规的沟通培训和人文关怀及技能教育,并明确实习医生的责任和职责,使其了解所在科室的各项制度,讲授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技能操作及注意事项。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诊疗思维培养、询问并汇总患者的病情、专科技能操作及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2)研究小组教学法。①由教师编写一例甲亢患者诊疗全过程剧本,剧本中注重沟通过程场景并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等。剧本的编写模拟临床真实的诊疗全过程;②由教师带领实习生并在实习中扮演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完成诊疗过程,并相互更换角色重复诊疗过程。在扮演过程中要注意沟通内容、方式,专科操作技能、专科处置及人文关怀的真实体现,真实地模拟患者就医全过程。完成后对本次诊疗过程的内容进行解释并讨论。
1.3 效果评估
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及应用医患沟通能力评估量表(SEGUE量表)对学生的工作和沟通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自学能力、关怀患者、对医嘱执行力、医患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5个方面,每项满分10分。
1.4 统计处理
采用IBM SPSS 21统计软件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用t检验比较组间,认为P
2 结果
实验组在应用医患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测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日益注重就医权利,对实习生缺乏信任,拒绝与其交流,减少了实习生参与医患沟通及临床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医患矛盾日趋紧张,医院害怕医疗纠纷的出现,从制度上常常限制了实习生与患者单独沟通,进一步减少了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而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和交流质量不高所造成的。改善医患关系,首当其冲的是提高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包括情感沟通交流,因此,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及医德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临床实习期间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注重其人文素质教育及沟通技能的培养,并在临床实习中不断提高并改善,有利于培养出医术精湛并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师。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习生正确的把握医疗关系并适应医疗环境,有利于实习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准确定位,既是对实习生负责,也是对我国未来医疗领域负责。
研究小组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称为角色扮演教学法,是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 于1967年建立的。高中玉等认为角色扮演是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通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同情心理,充分理解病人的患病感受,掌握临床辩证思维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更好的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通过换位思考让实习学生从患者的角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对待患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本着这样的理念才能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沟通是一种交流,它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学结束后,对其各项能力评分及与患者沟通的满意度显示研究小组的教学组高于常规实习培训的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研究小组的教学法,对提高实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关怀素养,提高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加强医德建设,对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摸索和完善,通过研究小组的教学法,可使实习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共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谭靖,汪金荣,危文素,等.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医患沟通技巧在泌尿外科实习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