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

第1篇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第2篇

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自2009年全面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力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授权单位的建设发展迅速,已从2005年以在职人员非全日制培养为主的21家快速发展到2015年12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培养为主的86家。规模扩张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本研究将从质量保障的角度入手,分析和讨论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2.分析与讨论

2.1 学制设计

2005年我国首次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对象主要是面对在职体育专业工作人员,学制一般为2年。从2009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招生对象进一步扩大到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制依然是以2年制为主。很显然,生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应届本科毕业生明显缺乏体育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和认识体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出现跨学科、专业报考和调剂的现象日益明显,他们中有不少是非体育学种类的本科专业学生,诸如英语、计算机、法律等种类的专业,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关于这类考生的体育专业知识储备及体育运动实践经历显然存在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在面对应届的体育专业本科生和跨专业报考或调剂的非体育专业背景的本科生,2年的研究生学习和培养能否顺利达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实践越发感到压力的存在。

2.2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很明显,在2年制培养的时间条件下,相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不超过1年时间内,要完成10余门学位必修课程和数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及其他教学要求,再加上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其难度远远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同期培养的难度。这当然也偏离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从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执行的情况来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主,通常安排在第3学期。实习时数缩水(尤其对于应届本科生),课程学习折扣,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2.3 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然而,在实践中,问题却没那么简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 论文选题

科学研究提倡学科交叉与借鉴,相互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手段与方法,进而拓展本学科研究的思路,开展创造性研究,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然而,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论文而言,还应当满足学位申请的特殊要件,即证明其提交的学术(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其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和学位层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从学理上看,学位论文的选题允许跨学科或交叉,但必须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核心要素,即是研究所申请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难点是如何理解“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内涵。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领域)选题的现象日渐频繁,呈现“随意性”特征。比如,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领域内选题,运动训练专业领域的专业型研究生在社会体育指导领域里选题等。在学位论文答辩时,很难就其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判定。

出现上述选题“偏离”主修学科、专业(领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跨学科、专业招收研究生是个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总是烙着其原来所主修学科、专业背景的印迹,由于缺乏对现修学科、专业的深入了解,不得已而选择了二者的“交叉领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交叉选题都是恰到好处的,即能够准确地把握攻读学位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或实践问题。其次,导师的学历背景和研究兴趣也是个重要原因。导师的学历背景是先决的和稳定的,然而,导师的研究兴趣可能是多样的、动态的,有时,其所获得导师资格的学科、专业(领域)与本人最具优势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并不一致。学生随导师选题又是个常见的培养模式。

2.3.2 论文价值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中,如何甄别学术型与专业型论文,仅仅查看“教研[2009]1号”文件是不够的。其难点在于对专业学位论文各类形式判定标准的把握上。比如“典型案例分析”的论文形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符合要求的,有无便于操作的标准或规范来观测等。现实中,为了避免“麻烦”,通常是参照学术型论文的格式选题开展研究,适当地“降低”一点要求,完成论文答辩。这样以来,就印证了社会上流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说法。这与国家设置专业学位时提出的“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相违背,也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2.4 导师遴选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此,导师的遴选至关重要。导师的遴选一般是由招生单位审批的,通常一名导师只能允许在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内取得招收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资格和一个专业领域取得招收专业型研究生导师资格。同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遴选条件因所在单位不同而不同,但在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导师资格的专业特质上应当是一致的,只是量的增减。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存在突出的两个问题。

2.4.1 导师的学科、专业背景

导师的学科、专业背景是导师遴选的基本前提,突出体育实践经历与能力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遴选的关键。这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领域设计和培养特点密切关联。然而,在导师遴选实践中,过分强调候选人的学术经历和水平,而明显忽视其体育实践经历与能力的考查的现象却十分明显,这在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中表现的尤为普遍。比如,有的候选人,科研水平较高,承担了不少课题,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却不能承担任何一门体育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被批准成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如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领域)。这很显然,不利于研究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问题

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设置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4个专业领域。其中,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竞赛组织与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或联系密切,各有侧重,这也反映了体育学科的特点。是否允许在两个不同领域同时参与导师资格遴选的问题,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把握标准不一。不少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一般只允许在一个专业领域取得导师资格(与其他专业学位导师遴选条件保持一致)。这一做法,并不利于导师队伍建设,有悖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当然,允许交叉是有条件的,必须提供可证明的成果资料和经历要件,应当从难掌握。

3.对策与建议

3.1 合理设置专业学位修业年限与实践教学要求

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建议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制设置为2~3年。同时,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于应届生必须是修学3年,且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往届生可为2年,且应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应、往届考取的研究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完成各项学业要求,同时,也节约了具有一定体育实践工作经验的研究生的学习成本。对于往届生的界定是必须在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体育实践工作(含管理)一年或以上。对于跨体育学科考取的研究生应当按3年制培养。

3.2 强化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规范性

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进一步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是围绕所学专业领域进行。鼓励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但必须体现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属性或应用价值。

3.3 加强专业学位导师资格遴选的规范性

鼓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订评定条件,分类评聘,逐步形成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在设计遴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时,除了按要求达到一定的学术条件外,强调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

3.4 开展教研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建议由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学位授权单位承办,定期召开以体育硕士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教学和学术研讨会。及时研讨和总结培养单位在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现的实际问题;实现经验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实验 体育教育专业 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而教学质量是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根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必要条件。201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未实施,制定出校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成为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校标》)是基于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审核评估要求,参照《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3],根据广西大学和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自身专业定位和办学特点而制定出来的。本文将就《校标》的编制原则、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期促进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

1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理念

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现状,学院提出了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具备体育精神的现代公民,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人才。前者讲的是育人,后者指的是育才,育现代体育人,育专业应用才。具体的内容就是将“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出具备公民素养、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家精神的现代公民。通过知识获取和人文熏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获取方面,则侧重于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就是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和专项理论知识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出技能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实践应用创新,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实训、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编制原则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订《校标》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以“强化协同创新、突出运动技能、建立实现矩阵、加强实践应用”的总体原则。把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运动技能指导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订《校标》时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这也是《校标》的编制原则。第一,处理好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传授运动技能,同时注重专项运动技能和一般项目运动技能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体育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专业理论和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朝气阳光等职业素质。第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运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学生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要求出早操自主训练和课余时间的自主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体能。第五,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采用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提倡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目标

3.1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学校于2014年《广西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4](西大教[2014]37号)文件,要求各个专业贯彻执行文件精神,确保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建设目标具体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使广西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切实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2《校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

依据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设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参考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本《校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以“三位一体”社会体育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掌握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专项运动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专门社会体育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为:结合广西与东盟发展的区位特色,并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本着校内资源共享、突出特色、强化质量的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运动技能、实践教育环节三者相结合,培养应用技能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发展水平定位为:本学科专业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得到社会与兄弟院校的普遍赞誉。

4培养规格

4.1学制和授予学位

学制为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社会体育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4.2人才培养规格

《校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其培养规格具体如下。知识方面:(1)人文科学知识: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学习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应系统掌握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3)社会体育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在运动科学方面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和运用大众健身理论与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4)社会体育相关的专门知识:学生在系统掌握运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众健身和运动技能指导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实现对大众健身指导、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指导管理和健身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等某个运动专项专业知识的熟练和精通。(5)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前沿知识:学生应了解和把握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需求。能力方面:(1)获取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从网络、书本、媒体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具备快速掌握新知识领域概况的能力,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2)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3)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能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工作策划、指导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并在实际工作能改进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素质方面:(1)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应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系列国内外政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坚持实现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科学理性地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2)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感和敬业进取精神,具有运动家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3)专业素质:学生应当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健身和运动态度,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健身与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的服务意识。(4)身体素质:学生应当具有社会体育工作需要的良好运动素质,身心健康,形象朝气阳光。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在制定2015年版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社会体育学科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建设以综合素质课程为先,运动技能课程为本,实践教育环节为重,三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由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企业实践)组成。

5.2理论和术科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理论课程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科研原理与方法。术科课程是指运动技能课程,包括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和单项运动技能课程。专项运动技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院设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专项学习两年,设定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五个项目。单项运动技能课程有:篮球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救生、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课程。

5.3实践教学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递进式多元化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企业实训培养方案,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集中实践环节必修部分的创新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1年修订)(西大教字[2011]22号文)执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学生需在在校期间完成《专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的课外实践、课外实习、运动竞赛、科学研究等任务后,经学院认定获得该学分。在学校所要求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中获得2个以上得分项的学生,亦可申请以其中1项用以认定专业实践学分。

6《校标》指导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发展思考

在《校标》制定实施之后,社会体育专业如何在《校标》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将是我院领导和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随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将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校标》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发展:

6.1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标》的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充分考虑国家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设计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创新引领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

本专业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基于本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本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难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应以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结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学生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3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应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与实习实践单位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6.4以发展为统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教师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本专业应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统领,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改变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最终能让教师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教学中去。

7结束语

《校标》各要素围绕培养目标而制定并适应专业培养要求。《校标》符合我国和广西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广西大学和本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及专业定位。《校标》的制定是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为有效地实践育人与育才,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运动技能专、实践应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该《校标》也可供兄弟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纪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3]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7-26.

第5篇

1.1研究对象

主要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各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以“基本功技能大赛”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查询,将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填写、回收的方式。共发放45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88.8%,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借助计算机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效的数据信息。专家访谈法。笔者走访调查宁夏的大学负责基本功技能大赛考核的老师及相关专家,针对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中期考核”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近3年中期考核现状分析

2.1.1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近3年中期考核完成情况

调查显示,每年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教学论学科学生们得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运动技能的完成情况相对于理论考试来说相对较弱,学生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完成情况相对较弱。综合评定靠近合格线人数较多,并且每年综合评定不合格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原因在临近基本功技能大赛的同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着各类考试而运动人体科学里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教学论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又是事业编、特岗教师、考研等考试科目里的重头戏所以在该考核内容中体育教学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运动技能的完成情况相对于理论考试来说相对较弱,据了解大多是因为大二过后就再无其他课,只有一周两节课的专业选修课。学生们的基本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导致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所以完成情况相对较弱。通过表1反应了我校近三年中期选拔考评机制的完成情况督促我们发现问题,并警示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2.1.2中期考核内容、形式、目标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状况

从内容上看,中期考核涉及到教学技能、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对学生未来走向体育教师的岗位奠定基础,但考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四年级第二学期,通过对4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许多学生在二年级结束体育技术课程后,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大多数四年级学生体能下降,几乎无法应对高强度的技术考试,必须提前复习和恢复体能。并且对四年级学生来讲,中期考核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应对考研、公务员、特岗教师等考试,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身体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从考核形式看,中期考核要求学生通过试卷和技能方面的测试,但学生将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使得学生考核仍然只浮于表面;从培养目标看,中期考核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但是中期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入考核项目中,例如对学生说课能力进行考核,教案制定的考核等。

2.1.3中期考核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宁夏大学调查分析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当前中期考核出现的问题。

(1)目的不明确。

四年级学生在结束理论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后,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位论文研究,在进入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对四年级体育教育本科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使学院单位和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使考试合格的同学顺利拿到学位证并对考试不合格的同学给予惩罚。但是,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中期考核目的并不清楚。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虽然针对每一届毕业生都制定了中期考核相关规定,但四年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当一部分人是一片茫然,不知中期考核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2)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来说,四年级学生对学位论文的开题、学位评审以及答辩工作相当重视,但是对中期考核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是走走过场,随意应付。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应该省略了中期考核这一环节,认为中期考核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生源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学生通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缺乏自控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得部分学生在就读期间浪费时间,荒废学业,体能也在逐年下降。更多学生只是在考试前几天将精力放在考试的几门课程上,而耽误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自身能力的培养。

(4)考核方式僵化。

笔者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中期考核的老师进行咨询,发现中期考核方式僵化、简单化,缺乏灵活性。一般中期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这种考核虽然看似涉及理论与技术,但考核内容还是显得单一、枯燥,不仅没有涉及对学生教师技能的考核,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系统的学习体育类各方面知识。

2.2对中期考核改革的结果与分析

2.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考核时间调整的看法

通过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同意中期教改的学生和教师进一步调查,对中期考核在时间上的调整,有75%的学生赞同考核时间调整到三年级举行,另有25%的学生认为中期考核没必要进行,认为此种考核无意义,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30名不同专业的教师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得知,有24名教师同意中期考核应当进行改革,不仅在时间上调整,内容和形式也应与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相结合做相应的调整;16名教师认为中期考核时间无需改变,三年级进行中期考核时间过早,到毕业体能、技术等方面会受到影响,建议应当在四年级第二学期举行,只在考核内容方面添加相应的教师技能的考核,对分值进行调整。

2.2.2对考核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分析

内容形式改革:从本届各参赛学生对项目内容设置及评价指标统计结果来看,有60%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设置认可;有70%学生对技术技能类内容设置较认可,认为符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际。但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项目内容设置不合理整体缺乏技能要素,重“技”轻“能”的竞技化痕迹明显,单纯地以技术水平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形成错位,不符合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中期考核内容过多,难以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掌握。中期考核的形式、内容、方法应该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终身体育”这一理念,让学生毕业后能掌握1~2项、2~3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中期考核的内容要着重体现科学性、实效性,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比较多样、实用的考核内容,并结合各校现实情况和物质条件,合理安排,不从理论上照搬,也不从过程中去硬套。既要考虑体育教育的终身性、锻炼的健身性、休闲的娱乐性,还要考虑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个性全而发展的塑造。更新后的考核内容,能让学生在考核中系统地掌握综合能力,并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进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一体化”模式。评价方式改革:把中期考核作为必修课程、争取优胜、提高中期考核影响力,固然能够使学生们非常重视中期考核。但作为体育改革发展与专业建设而言,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效应”。我们仅用考核的成绩作为孰优孰劣的评价标准,无疑与学校举办中期考核的目的和考核价值相背离,所以优化和改评价指标体系是使考核从“短期功利化”向“长期效益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考核标准可以根据考核内容检测的重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2.2.3根据中期考核方案对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调整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若中期考核在时间、内容、形式上进行改革,那么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从考核时间调整的角度讲,中期考核的时间如果调整到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安排应当在一年级到二年级期间完成,三年级第一学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复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恢复体能,为第二学期的中期考核做准备。从考核内容调整方面讲,中期考核应当针对公务员、特岗教师面试等技能进行考量,其中若添加说课和教案制定等考核,那么应当在三年级加入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从考核形式调整的角度讲,中期考核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因此将一年级到二年级部分分科考试成绩与三年级最终的中期考核成绩相结合,在成绩的比重上更多倾向于中期考核的成绩,这样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对学生和老师都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2.4根据中期考核方案制定奖惩措施

为提高学生对中期考核的重视程度,中期考核结束应当将最终成绩与学位证挂钩,通过学院教师中期考核专题小组讨论研究,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规定综合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取得学位证书,成绩优异的学生有资格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助等活动。

3结语

针对上述学生中期考核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调查问卷的信息,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明确中期考核目的

只有让同学自身重视起来,才能真正使中期考核做到实处。长久下去,必有实效。对学生而言,应当在思想上重视中期考核的重要性,积极做好复习工作。对于老师而言,应做好全面指导工作。中期考核各个考核内容的负责导师应亲自审阅,提前布置。培养单位应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配备足够的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确中期考核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思想上得到重视。

3.2提高中期考核主体——学生的能力

作为中期考核主体的本科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如社会风气、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等客观因素,导致一些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就更需要导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加强学生教育,使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上。

3.3改革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内容

第6篇

摘 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教育;东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096-03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Qiang,FANG Zhi-jun,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re set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who adapt to the need for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guid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learners with knowledge, experience, cap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to become high caliber professionalized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o like to serve basic education and hav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apability”.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composed of such 4 modules as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and graduation thesis, highligh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aesthetical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humanity and science of general curriculum education, refining basic and main courses in specialized education, guiding series specialized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specifying the occupa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urriculum program;basic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创建于194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体育系科之一,被誉为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近十几年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面向基础教育战线,培养大批技术动作规范、教学技能扎实的优秀体育师资。2007年9月体育教育专业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2011年4月27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师魂先锋队”全体18名免费师范生,以《总理,我们准备好了!》为题,给国务院总理写信,汇报了4年来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总理在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读了同学们的信,深受感动。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确实准备好了。”经过4年免费(2011年修订为“公费”)师范生教育得出的成果和经验,2011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对本科课程计划(师范类)进行了修订,现将有关课程修订的理念、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特色加以整理,旨在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目标定位:培养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

根据2004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2011年颁布的《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培养目标由2004年制定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修订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定位“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2],主要是出于就业压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竞争力的考虑提出的,而本次《课程计划》目标定位由宽泛转向具体,内涵较为清晰,即由2004年《课程计划》中的“多能一专”职业理想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由运动技术的传授者、教书匠、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由“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转变为“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该《课程计划》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体现了“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规范的教学技能”专业特色培养规格;同时定位突出了“为人师表、乐于从教”的师德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妥善处理以往社会需求与专业特征、理论与实践、体育人才专门性与综合素质的矛盾关系,职业取向更加明确和具体,这一目标定位基本符合2004年5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4]。

第7篇

泉州九中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津淮街中段,是市区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最优越的一所完中校。学校占地面积33806.98m2,绿化率达到35.5%,校舍建筑面积30888m2;拥有图书楼、艺术楼、教学楼、科学楼、学生宿舍、塑胶跑道运动场等建筑;配备生物园、梯形教室、理化生标准实验室、体音美专业教室、创新机器人工作室、心理辅导中心、电视台等各种教育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高、初中合计60个班级,在校生3500人;教职员工270多人,其中中、高级教师177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40人、学科带头人5人,研究生几人,师资团队年富力强。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举行“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学科竞赛,每年均有教师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荣誉。每年均邀请省市专家学者进校举行各类教育教学讲座,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创办《九中教育》校刊,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定期举办区级以上对外教学公开周活动,邀请市区教育同仁参与听课教研,交流对话相互补益。广泛开展与同城的大专院校合作活动,组织小记者团、摄影社等学生社团与高校开展共建活动。

学校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做精初中、做强高中”为办学策略,以体育特色教学为突破点,狠抓办学质量。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办学成绩在泉州地区形成独特的“九中现象”――即中等水平的学生经历三年的培育后,能够在中高考时取得本科上线的好成绩。高考特长生教育硕果累累:体育、美术、书法、音乐、南音、主持人、影视表演、服装模特表演专业本科上线率高达90%以上,更有多名同学取得当年福建省高考本科专业考试第一名,如2010届王悦恒获得书法类第一名;2011届张琦获得模特表演第一名。初中教育同样凯歌频唱:学校年年均获泉州市中考贤銮奖,如2010届泉州市市区13所公办中学20个乙等贤銮奖名额,泉州九中就占了9个,周楚尧同学荣获当年市公办中学原始分和投档分第一名。

在九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特长和个性发展,获得信心的培养。学校开设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棋类、科技发明还有各种体育项目等选修课程。学校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积极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如创新机器人工作室、“自在”文学社、广播站、小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心萌社、摄影协会、篮球社、排球协会、足球协会、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社团工作的扎实开展获得较大的社会反响,如创新机器人工作室荣获福建省机器人竞赛获高中组足球项目三等奖,初中组足球项目二等奖,初、高中组FLL项目三等奖等;“自在”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活动,多次被《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从“低进高出”的高考“九中现象”,到点面整体丰收的中考成绩,再到社团繁荣的素质教育,泉州九中的师生们,正一步步地开创了泉州教育的“神话”。这些出色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旅居新加坡爱国华侨柳文拐老先生慷慨乐捐,成立“泉州九中柳文拐奖学奖教基金会”。

近年来突出的办学特色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获誉无数: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首届创意大赛银奖”、“优秀校报特等奖”、“优秀校刊一等奖”、“百佳校园文学社团”;福建省“知识产权试点中学”、“巾帼文明岗”、“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先进单位”、“先进教工之家”、“防震减灾示范学校”;泉州市“文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2009年4月学校被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校。全体九中人开拓进取,力争在2013年通过省一级达标高中校验收。

(泉州第九中学供稿)

第8篇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国家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第9篇

1对我国普通高校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其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本专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1126学时、60学分,占56.1%)包括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选修课(约530学时,31学分)、任意选修课(不少于350学时,1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l~2周、实习8~10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其中教育实践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为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课程方案》却没有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做特殊的、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很明显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从课程设置看,教育部很注重体育基础学科,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而且理论选修课较少、技术选修课较多。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只有10周),这一点与国外教师教育明显不同,比如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践课,其课时量远超过200课时,同时通过微格课程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师教育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其教学实践达到486学时。

2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由于西安体育学院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是体育教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对陕西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636学时、占23.9%)、专业基础课(548学识、占20.6%)和专业课(648学时、占24.4%)。选修课(828学时、占31.1%)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实习10周)。

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体育学院强调了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体现出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特点。必修课划分更为具体,但是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体育基础学科,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选修课也缺乏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脱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专门课程的开设以及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专题课程的开设。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前的培训主要是常规口令练习和中学校园集体舞练习,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和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培训。西安体育学院新修订的08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教学实习时间的规定、实习前培训以及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专门性课程仍没有得到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①陕西省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都定位高度一致,都为复合型人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育类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③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规格有时滞后于社会需求,缺乏灵活机动的调整机制。

3.2建议①各地方院校在制定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在照国家颁布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应考虑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特征,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适宜调整,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真正的成为双向过程,减少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②正确处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同时要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教师人才的需求特征,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前期给学生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

第10篇

关键词:在校本科生 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

当前,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培养和提高在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科生在校期间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现代企业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新进大学生适应慢、工作效率低,且二次培训耗时耗力耗费,这对企业造成损失。据调查,来校招聘的企业人员不断地抱怨目前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果高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其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效益。可见,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和增强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

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以海洋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高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始于1958年(当时专业名为工业捕鱼,1999年更名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海渔专业),目前列为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和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东海渔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浙江省海洋渔业发展,为海洋渔业企业、相关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然后,一方面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传统的海洋渔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国家致力于发展远洋渔业和渔业装备业,对本专业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本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与时展需要不是很相符合的现象。

本文根据我国海洋渔业和本专业今后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已有基础,按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初步探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问题。

1.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不高的原因

笔者现均为浙江海洋学院海渔专业教师且都从海渔专业出身,通过总结多年海渔专业执教经验和对海渔专业学生的调查,现对海渔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1专业思想不够稳定

海渔专业在高考录取时为第二批次的提前批,且为艰苦专业。但是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考生在被高考录取时,海渔专业并不是他理想的第一志愿,填写只是为了提高被学校的录取几率。由于对始业教育和专业见习等环节认识重视不够,或受少部分高年级学生负面诱导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本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海渔专业就是出海做渔民,就业待遇差、发展空间小、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等等原因,致使少数学生入校后专业思想极为不稳定,对本专业的兴趣不浓,甚至失去兴趣,学习的动力不足,天天想着换专业,更不要说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并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习和培养。

1.2进入大学前后思想落差大

有少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认为大学应特别美好,而在进入大学后却感觉与理想中的大学相距甚大。而且大学与高中相比,管理环境相对宽松,强调自主学习,空余时间较多,使得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旷课、过分热衷体育运动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成为他们的选择,认为只要毕业时能够拿到文凭就可以了,甚至认为混混日子也能拿到文凭,因此他们更不会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了。

1.3实践动手机会在逐渐增加,但仍偏少

虽然我国高校很重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实中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原因是条件有欠缺(包括实习经费不足),许多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或者是走走过场,效果差。[2]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尽管我校近几年来在实验设备、实验室、学科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改善实验实践等条件,海渔专业依托“水产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远洋渔业平台”等众多的平台购买了许多关于渔具材料性能测试、助渔助航、远洋渔业捕捞、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大型仪器设备,且较多是最新型的,如水平渔探仪、垂直渔探仪、鱿鱼钓机、金枪鱼钓具等。但由于大型仪器设备价格较高,因此购买的台数有限,于是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仍然有限,会出现指导老师操作仪器其他同学观看的局面或者进行分组实验,其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独立做完实验,而其余学生只是走走过场。同时,海渔专业的某些实验课(如水生生物学实验、鱼类学实验等)接触的是海洋鱼虾类,极少数学生怕脏怕累,在实验课上不愿动手,只站在一旁观看其他同学操作,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在专业调研、专业实习与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经费、人力资源的限制以及指导、考核、评价等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同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培养和提高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措施

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结合本校和海渔专业实际情况,我们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海渔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内容,并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培养和增强在校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1重视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积极、稳定的专业思想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1)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便会进行入学教育,也就是始业教育,其中也包括了专业思想教育。在始业教育中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不仅可使学生较全面清晰地了解所学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且促使学生确立远大职业理想。重视始业教育中的专业思想教育,需要认识到位,管理到位,下够功夫。首先,新生班主任要选好,最好选择海渔专业出身或具有海渔专业背景且有责任感的教师。其次,系主任、班主任可通过查档案和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后,请有多年执教经验且对专业有深刻认识的老师或海渔专业知名人士(船老大、公司老总、渔业科学家)做报告,为学生讲解所学专业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等问题,使学生从一入校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专业思想教育中要让学生清楚认识所学专业,充分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确立远大职业理想。

(2)专业思想教育要结合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以后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目前,海渔专业的学生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很多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讲解的内容都是比较笼统的内容。海渔专业应结合海洋捕捞产业背景为学生单独设立针对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这样海渔专业学生才能彻底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产业背景、职业需求等内容。

2.2重视并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

海渔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见习和调研、四项基本技能训练、海洋捕捞生产实习、渔具装配实习、毕业论文等)和主要课程实验(如渔具材料性能测试、网具工艺与装配、渔具模型制作、网具模型水动力试验、鱼类形态观察和分类鉴定、渔业资源生物学测定、海图作业、渔航仪器使用、气象观测和海洋水文测定等)。

(1)教师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除了教会学生实验的目的、原理、内容、仪器如何使用等之外还要尽可能给学生主动权,从仪器调试、错误修正、实验数据分析等全部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接触各种设备,了解其功能、原理和构造,让学生每完成一次实验都有一种成就感。[3]

近几年,海渔专业在实验硬件建设投入较大,购置了水平渔探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要让这些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尽可能全面向师生开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实验仪器方面的培训,由于实验室专任教师有限且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所有仪器都熟悉并会熟练操作,因此可以请校外技术人员来我校进行仪器的使用和技术指导,也可以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仪器设备的培训,如遥感卫星技术培训等,待专业老师学会后再来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实验仪器要切切实实地用在学生教学实验中,让学生接触较新型的仪器设备。

(2)海渔专业大一和大二年级在学年结束时分别安排有专业见习和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利用课程时间多安排内容,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专业见习可初步培养学生海洋捕捞技术,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可培养学生的海上急救、海上求生、船舶消防、救生艇筏操纵等技术。

海渔专业大三年级在学年结束时安排有生产实习,主要是出海生产实习(跟随捕捞渔船出海捕捞20天)、千岛湖生产实习和绳网厂装配实习等,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实时监督,使实习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海上捕捞动手能力。在保留现有实习途径的基础上,一方面应逐步拓宽生产实习的途径(如到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公司或渔政部门实习),另一方面待条件成熟时可逐步建立海上捕捞生产模拟实验室或小型3D海上捕捞生产放映室,主要包括助渔助航设备的使用模拟,渔船海上捕捞生产模拟等,让海渔专业的学生不出校门也可以体会到海上捕捞生产的过程和艰辛。

(3)充分利用校外现有产学研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海渔专业校外有固定的产学研基地,如杭州千岛湖、定海华隆绳网厂、宁波渔业公司等,这些基地可接纳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可让学生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渔业生产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培养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在这些固有基地的基础上,可适当与有关渔业装备、渔需用品生产或销售的企业单位合作,安排学生到这些公司单位见习锻炼。除学院安排外,可鼓励本专业学生自主和学校附近的渔业企业等公司联系,利用空余时间到该公司兼职锻炼,让学生提早接触海渔专业的相关行业,这样的学生待毕业后易被招聘单位喜欢和接受。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并积极申请大学生科研项目。让学生尽早参加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多的教师应多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中来,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校级创新性研究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科研项目时,应严格指导学生,强调做科研的原则,以身作则。而学校相关部门则应完善项目申请、项目审核、项目监督、项目评价等方面制度,从项目人员、指导老师、项目创新性、项目成果等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严谨评价、多面权衡,确保项目可做可行可成。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申请课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报销经费和荣誉而去申请项目,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做项目,得出有效的成果,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首先,应充分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意义,将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对原有知识进行突破和提高,把这些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解决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次设计大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己,可以在毕业前亡羊补牢,查漏补缺[2]。同时向学生强调在做毕业论文设计时应具有主动性,积极查阅资料和向指导老师联系请教;其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宣讲,让学生做一名诚信的人,做论文是不得抄袭他人的论文成果;在其次,在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指导老师也应及时督促、联系学生,并积极教育、引导、鼓励学生不要有畏惧困难,和学生共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中出现的难题;最后,要解决好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的关系。毕业设计主要是在毕业前的最后两个月完成的,这两个月还有部分未找到工作学生正在全力以赴去谋求一份职业,难以保证对毕业设计的全身心投入。因此,一方面应及早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尽量让学生大四放寒假之前完成论文的写作工作(未完成的让学生在寒假期间尽量完成),另一方面学院和海渔系教师应积极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为本专业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

2.3重视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一般难以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应多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海渔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如开展“三下乡”活动,由海渔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到渔村渔港等地方对船员进行安全意识、选择性渔具渔法的使用和捕捞时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等知识宣传,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视野,扩大知识面,锻炼和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

2.4逐步转变海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海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需结合海洋捕捞产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做出适时的转变。

目前,海渔专业课程结构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四部分组成,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为17%左右,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当前,海渔专业学生在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环境,而大型渔业集团和中小型渔业企业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尝试让渔业企业进驻本专业,学校和渔业企业共同培养教育人才,进而改善本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实现专业学生“学有所用”和渔业企业“有人可用”,在专业、学生、企业之间形成“三赢”局面。

2.5重视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海渔专业为艰苦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首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有些学生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身体素质较差,这样的学生去海上实习如何克服晕船,如何参与海上生产?平时应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利用学生空余时间,经常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系内各个班级之间的篮球、足球、兵乓球比赛等。利用海渔专业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技能比赛,如渔业船员四项基本技能比赛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使学生之间得到了交流。

3.结语

海渔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否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需要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认可。因此,我们在本科生教育培养中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海渔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手段引导、激励学生参与动手能力培养,最终在大学毕业时努力把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周岩.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学纵横,2010(7):50-51.

第11篇

关键词 优势 特色 运动训练专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nd Advantage Analysis of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k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Xianliang

(Sports Training Academy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orts Training Academy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summary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practice teaching, open school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nduct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hina's sports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spor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0 前言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自1972年创办,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运动训练专门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当前,运动训练专业正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创办体育院系,纷纷设置运动训练专业,造成运动训练专业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就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也对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运动训练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结合目前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总结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开放办学的优势,为充分发挥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在国内体育院校的影响力,突出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提供帮助,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为适应当前运动训练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通过回顾本专业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从调查入手,科学求证,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调整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新修订的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运动训练专业以竞技运动为办学特色,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线,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宽泛、专项技能突出”的体育教练员和从事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的应用性人才,较好地反映了我校自2008年以来“教学改革大讨论”的积极成果,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置于教育教学的先导和核心地位,从而使本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清晰、办学定位更加准确,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建设方向。

2 教育教学模式新颖

本专业以“三个融为一体”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教学、学导式教学和合作教学等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注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培养“五能”(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突出“三性”(实践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多能一专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特色。技术性课程教学实行“分类分层教学”、专项比赛实施“分类分级竞赛”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训练热情,增强教学训练效果,提高学生的竞技运动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近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高校、全国体育院校等重大比赛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取得了优异的运动竞赛成绩。本专业还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强调“精内容、融新知、重素质、强能力”的改革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培训等职业岗培教材内容融入到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讲座、专题报告等培养形式,开设研究生考前辅导班,鼓励、资助本科生考研,充分发挥本专业具备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的优势条件,打造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链,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独特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从教育管理体制入手,建立了高效的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负责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学科教研室的办学功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在学生管理中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机制,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的骨干作用,开展学生公寓寝室长培训计划,争创文明寝室、特色寝室等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同时实行严格的学风、学纪要求,实施了学生学籍预警机制,留级、退学规定,严格考风考纪,在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学生奉献社会、忠于职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教学团队建设创新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的老、中、青梯队建设,高职称教师比例高、主讲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在师资培养和建设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和兴趣爱好,打造一支融教学型、科研型、训练型的多种人才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学团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相比,本专业技术课教师在体育专项技能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多数人从小就涉足竞技体育领域,其中许多人曾是国家队或省市队的专业运动员,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专项训练水平较为突出,为其专业课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5 实践教学备受重视

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本专业历来十分重视,而且一直是本专业亮点之一。在各项技术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精细地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外,还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运动项目的竞赛组织能力、裁判工作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理论学科课程的教学在更新传统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能动,实践性环节得到良好的拓展。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以教育实习规范而闻名。近年来,本专业在教学时数大大压缩的情况下,仍然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由过去的9周延长到12周。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除按规定完成编写实习课教案、上好体育课、进行课的分析评价、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外,还结合实习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范围的社会调查和体育调研,写成调查报告或体育调研论文。

6 开放办学广受关注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办学必须紧密地与竞技市场结合、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加强与各省市体育局及高校(主要是“211”高校和“985”高校)的联系。根据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专项人才的需要,完善专项设置,突出奥运会项目和重点项目,增加社会效益好、见效快的项目,进一步探索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向体育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积极开展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队、合作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同时根据运动训练专业发展和运动项目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聘请专家到运动训练学院讲学和指导运动训练。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各业务司和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湖北省教育厅、各省市体育局及有关单位的联系,广泛开展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和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为了贯彻学校“开放办学”的办学思路,本专业加大了开放办学的力度。本专业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企业合作,联合办队,尝试竞赛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学校赛事推向社会。开放开学,拓宽了本专业的办学渠道,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即有了企业的支持,资金上有保障,形成了办学资源的积聚效应;通过企业更多的宣传,获得良好的催化和宣传效应,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7 人才培养质量优良

近几年来,本专业的办学成效,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本专业的招生、就业处于良性循环的态势,形成了高效、高质的招生培养就业的人才(产品)生产链。本专业坚持“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办学定位,利用拥有自主招生权限的优势,招生规模逐年适度扩大,招生质量逐年提高,招生范围辐射湖北等十几个省份,每年招生计划圆满完成,录取率达100%。本专业考研率、就业率逐年提升,学生凭借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顺利在教师岗位上就业,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

8 结论

回顾和总结几十年来的专业办学经验,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挖掘专业潜力,拓宽办学渠道,遵循教育规律,把握运动训练专业本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重点抓好分类分层教学,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巩固品牌专业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瞄准现代教育和体育发展方向,适应现代体育人才培养需求,加强教书育人过程的全程监控,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

注释

①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07年被湖北省批准为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2]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概览2010/2011学年[M].2010:146-151.

[3]杜更,周贤江,俸晓东等.运动训练品牌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0(5):596-598.

[4]郭必裕.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4(7):84-86.

第12篇

关键词:山东体育学院;教育实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98-05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业务训练的实践活动,是高等院校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高等院校教育实习的优化及改革将有利于促进整个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山东体育学院办学规模和层次的不断发展,我院已有19个本科专业。深入了解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我院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12个已参加完实习工作的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了有关教育实习的期刊、学位论文,了解当前国内教育实习特别是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法

1.2.2.1问卷设计

分别针对参与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完成后,请我院9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相关专家进行了试验性填写,根据反馈意见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1.2.2.2问卷发放

从我院12个专业参加过实习的学生中随机抽取46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回收448份,有效率为97.4%;向18名相关专业主管实习工作的系领导和教师发放问卷,回收率100%。

1.2.2.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信度。在第一次填表的两周后,从第一次填表人中分别抽取20名学生和7名教师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相关系数为0.82。

2)效度。问卷的编制是在调查分析、专家审议、试验性填写与不断修正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另外,专家认为本问卷调查很有意义和有意义的占到90%。

1.2.3访谈法

就国内体育院校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走访了国内9家体育院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走访形式为电话访谈和座谈。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对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

2.1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2.1.1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模式是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践框架织管理形式[1]。现阶段,我国体育专业常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主要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实习、分段与集中相结合、委托实习、顶岗实习七种模式[2]。实习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实习质量的高低,由表1可知我院12个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人体科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和舞蹈专业采取了集中实习,运动训练、民族体统体育两个专业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形式,其他6个专业均采取分散实习。可见现阶段我院12个专业采取了一次性教育实习模式下的三种实习形式。

2.1.2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院大部分专业实习时间是9周,5个新上专业实习时间是12周。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关于高校学生实习时间的问题上均提到要适当增加学生教育实习的时间,更有学者提出最好是一个学期[3]。从我院的情况来看,实习时间为9个周,显然时间偏少,另外去掉实习前的准备和返程时间,9周时间又缩水了。实习时间12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是以一个学期9周为上下单元,如果实习安排12个周,剩余时间就不好再安排课程。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12]1号)中的第4条关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在学生关于实习时间的态度中,选择12周及12周以上的学生超过了63%,选择9周以下的只有47人,只占到总人数的10%;在学生对“对本专业实习工作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中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填写了“增加实习时间”,说明通过实部分实习生认为目前的实习时间较短,希望能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培养实习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对相关教师的访谈中,大部分也认为现在实习的时间偏少,很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

2.1.3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教育实习基地是实现教育实习目的的基础,是保障教育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各专业都建立了自己较为稳固的实习基地(见表4),都能基本保证本专业的教育实习工作。由于近几年来我院专业设置增加,学生人数增多,使得部分专业的实习基地不固定,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实习基地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学生的教育实习,有些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和指导教师不能达到要求。有专家曾指出,体育院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走向应当成为选择教育实习基地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应该据此拓宽选择实习基地的思路和范围。有些老专业像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由于地方体校和武校招生减少,甚至有些学校被合并,也给这些专业的学生实习增加了困难。这就要求我院进一步建立更多的符合要求的教育实习基地,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实习单位对我院的实习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认为很好和较好占到100%。同时通过对实习教师的问卷中了解到实习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重点提到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敬业精神、交际能力,这也说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还较差,敬业精神和交际能力也有待提高。从选择专业能力只有1人次可以看出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还是不错的,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2.1.4实习管理工作

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不仅仅是实习学生一方面的事,对实习教师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山东体育学院对本科生的实习工作全部采取下放系部进行管理的措施。教务处一般负责宏观管理,包括审核各专业实习计划、督促各系领导小组的成立、聘请专家进行实习工作落实情况检查、审批院优秀实习学生等工作。各系部负责实习的具体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各系对实习工作均比较重视,一般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具体负责,每年成立实习工作小组,行使实习过程中1~2次的监督巡查职责,但大多数系部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据了解,只有民族传统体育系和运动系分别于2006和2010年成立了本系的实习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作人员只有1名,主要负责实习工作中实习基地的联系、实习文件及材料制定和整理工作,同时还兼职辅导员工作。

实行集中实习的系,大部分是把实习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并没有派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般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一到二次的检查。这样就很难了解到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的真实情况,和实习单位的联系也不是太畅通。分散实习由于学生自已联系单位实习,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监控也是鞭长莫及。因此,现阶段急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实习学生得到真切的实践锻炼。2011年下半年,运动系2009级实习中,分别在济南、潍坊和淄博3个实习基地派了3位带队教师,进一步强化了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信息的沟通。

2.1.5实习成绩评定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是监控和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手段,它应是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对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实习学校打分,这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相比成绩评定的形式过于单一,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没有将整个实习过程的表现统盘考虑进去。另外,对于不同的实习形式,由于评价方法、指标及要求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各专业实习生的成绩也会因评价方法不统一,导致成绩不准也不好进行横向比较。

据悉,体育社会科学系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后,再组织本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后打分,再结合实习单位打分综合评定成绩。

2.1.6实习经费投入方面分析

我院实习经费由财务处直接拨款,按学生人数60元/人给指导学校,学生每人每天2元交通费的标准。通过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比较发现,我院的实习经费投入属于中等,但考虑到地域和经济因素等差异的影响力,实际上属中等偏下水平。另外,实习工作由各系负责,包括联系实习基地产生的费用,接送实习生还需要交通费,还要给实习单位礼品,划拨的实习经费根本就不够。

2.2山东体育学院本科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院在教育实习工作方面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与国内部分体育院校相比还存在差距,与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实习的模式单一,实习时间相对偏少,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不够,实习成绩评价不够科学,对实习的总体投入不足。

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

1)教育实习观念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高校的人才工作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教育实习的新变化,但是人们的教育实习观念并没有跟上当今教育的快速发展。

2)实习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我院的教育实习工作只有2个系有组织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其余系部都没有,都是临时组建的指导小组。这不利于常年跟组观察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教育实习的改革和创新,更不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健康发展。

3)学院扩招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增加很多,给安排实习和实施监控带来很大困难。教师课时量突增,学院派不出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造成对实习学生监控力度不够。

4)办学经费紧张,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由于两地办学,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学院给各系部只是按人头划拨实习经费,显得捉襟见肘。另外,建立实习基地都是各系部的事,这本身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集中实习需要给实习单位实习费,如果让大部分学生都进行集中实习,再加上交通费,可能就不够。这也是有些专业选择让学生分散实习的原因。

3实习改革

3.1改革思路

为解决我院本科生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院实习工作再上一个台阶,首先要从改革实习模式入手。各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实习模式,全程实习模式和分段式实习模式、多元化实习模式是现阶段研究中提到较多的实习模式。在安排实习形式的时候也不应一刀切,根据专业特点可以采用集中、分散、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2实习改革的保障机制

有了先进的实习模式,还需要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才能达成既定目标。

3.2.1建立稳固和数量充足的教育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各专业实习基地数量,拓宽各专业实习基地种类,建立健全实习基地与学院经常化交流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学院和用人单位双向推动、双向管理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生源基地、科研基地。对于由各系牵头新建立的实习基地而产生的费用应由院财政统一划拨。

3.2.2加强教育实习评价制度。教育实习评价要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即教育实习的评定不仅要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成绩进行评定,而且要对教育实习指导老师、教育实习工作的监督者、决策者进行教育实习工作评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实习成绩标准,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成绩的评定不但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包括政治表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要根据每个方面的重要程度,确定它的权重。评定教育实习成绩要有多方面的人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对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本人、实习工作监督者。

3.2.3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我院本科生实习时间总体较少,很难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各专业尽快修订培养方案和实纲,有条件的专业可以试行实习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建议在实习前提前安排好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以便在实习过程中收集所需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调查活动。

3.2.4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第一,利用制度来约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第二,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提高实习的实效性。实习指导教师可由教研室指派专项教师担任,可利用周六周日时间派往各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工作,完成实习日志,为所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并进行评价打分。第三,改革现有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使实习成绩与学生评优挂钩。

3.2.5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实习工作的社会化。建议进一步增加我院实习经费的投入,明确规定使用范围(应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课时量、交通及食宿补助;学生交通补助;实习单位指导费用),应拿出专款支持新建立的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积极协商,为其提供能获收益的专业服务项目,可适当免除部分实习费用;有些比较有特色的专业比如运动人体科学的康复专业学生已经在相关岗位就业,并领取报酬;同时实习基地建设也应该达成双方共建协议,达成经费投入的社会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党炳康.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李会明,等.体育教育专业七种常用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8).

[3]汤国进.孙任,龚大利.体育院校训练课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指标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1):45-60.

[4]魏祝颖.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实习改革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5).

[5]刘玲,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